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刍议

2024-06-16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刍议(精选11篇)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刍议 篇1

一、行政检察监督概述

行政检察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对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监督,是检察机关履行其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法律监督权作为检察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实现途径是诉讼监督,实践中各级检察机关主要是通过对与诉讼相关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来实现法律监督权,如刑事审判监督、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等等。而对行政权的监督在检察机关的整体业务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行政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

从行政权的特点来看,需要进行行政检察监督。行政权与其他国家权力相比,其具有授权性、强制性、自由裁量性及易膨胀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行政权力容易出现滥用和腐败,而且一经出现将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行政权力加以监督和制约。

行政检察监督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促进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

二、我国行政检察监督的现状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对行政检察监督并无具体明确的规定,仅有的相关规定也是零散的分布在三大诉讼法之中,因此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方式、范围、制度等等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与缺失,严重的影响了我国行政检察监督活动的发展。

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同时还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生效判决提起抗诉。因此,从现行规定来看,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而达到对行政诉讼活动监督的目的。其具有间接性和事后性。实践中检察机关对行政活动的监督大多是通过对行政诉讼监督来进行的,这就导致了行政检察监督具有事后性、单一性、间接性等特点,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二)原因分析

1. 立法不完善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同时立法分散,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散见于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缺乏可操作性。

2. 制度缺失

我国并未形成完善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方式、范围、程序等问题均没有统一的规范性要求,这就导致了实践中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各有不同。

3. 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角色弱化

长期以来,我国检察机关中都存在着重刑事、轻行政的司法理念,再加上行政诉讼法中对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主要体现为行政诉讼监督,严重制约了行政检察监督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检察机关的人事和财政受制于地方,在某些程度上对检察机关的独立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行政检察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也不乏存在。

三、国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比较分析

(一)英美法系

英国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主要是通过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来制约行政权力,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根据英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有权提起此类行政诉讼的主体为总检察长以及得到总检察长授权的个人和地方组织。①

美国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既可以通过以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参加诉讼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又可以通过由检察机关介入到公民的平等权利受行政行为侵害的行政诉讼中的方式来实现。与英国相比,其行政检察监督范围较为宽泛,其联邦总检察长同样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同时还设置了特别检察官,以提高行政诉讼活动的有效性。

(二)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主要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

在法国,检察官负责转交所有行政法院和行政机关之间有争议的文件,这就使得检察官有条件可以了解到几乎所有行政诉讼案件的内情,并参与到其中,对行政诉讼案件的程序和实体进行审查,提出并陈述自己的意见。②

在德国,通过公益代表人制度来实现行政检察监督。公益代表人可以代表州或州政府参加在高级行政法院和行政法院内的普通或指定案件,以维护公共利益。

(三)比较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不难发现虽然英美法系国家及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其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范围相比较或狭窄或宽泛,主体或单一或多样,各具特色。但其相互之间仍然存在共通之处。那就是无论是英美法系的国家还是大陆法系的国家,首先都认可并切实存在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并且从法律上加以明确规定。这就说明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四、构建行政检察监督的制度几点构想

(一)完善行政检察监督相关立法

由于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过于原则,同时立法分散,使得行政检察监督的定位不明确,学界及实践中均对行政检察监督存在一定的争议,也使得行政检察监督实践活动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法律依据。因此,在立法层面对行政检察监督予以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在立法层面对行政检察监督做出界定,明确何为行政检察监督。其次,应对行政检察监督的内容、范围、方式等做出明确的制度设计,指导如何实现行政检察监督。最后,还应对与行政检察监督相关的配套机制加以完善,保障行政检察监督的有效运行。

(二)强化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我国行政检察监督的现状与长期以来在检察机关中存在的重刑事、轻行政的司法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行政诉讼法中对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主要体现为行政诉讼监督,严重制约了行政检察监督的全面发展。因此,行政检察监督最首要的是完善相关立法,与此同时检察机关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出专业的行政检察监督人才,以保证严格依法履行行政检察监督职能。检察机关可以借鉴国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中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方法,西为中用。如美国的特别检察官制度等。

另外由于现行检察机关的人事和财政受制于地方,在某些程度上对检察机关的独立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行政检察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不乏存在。针对此问题,我国正在进行的检察体制改革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改革后,我国的各级检察机关将实现垂直管理,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地方行政对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干预,更有利于行政检察监督活动的公平、独立、合法、高效。

(三)构建行政检察监督制度

行政检察监督是必要的,同时应该是有限的,是受到严格约束的。不然就会使得行政检察监督职权容易出现滥用,影响行政机关正常的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行为。所以行政检察监督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范围、方式等进行。1.行政检察监督的原则③

(1)法定性原则。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必须依法行使各项权力,行政权力的行使如此,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更应如此。行政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检察权也是公权力的一种,其行使亦应遵循法定性的监督原则,严格依法进行行政检察监督,不可越权、滥权。

(2)有效性原则。我国现有的制度中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方式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虽然这些监督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监督方式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特定的范围内能够起到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作用。因此,在实施行政监督的时候应考虑最有效的方式,不能为了监督而监督,应遵循私力救济优先,这样既能防止行政检察监督被滥用,又可以减轻检察机关的工作量。

(3)有限性原则。从权力分工制约的角度来看,行政权与检察权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行政检察监督是一种平等权力之间的监督。行政权虽易被滥用,但其效率性、能动性是国家权力中最强的。行政检察监督应遵循有限性的原则,不能影响正常的行政权的行使,只有在符合法定的范围和条件时才能进行。

2. 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

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理论上存在着一些争议,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行政检察监督就是行政诉讼监督,此种观点将行政检察监督简单的等同于行政诉讼监督。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行政检察监督应包括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和对特定行政行为的监督两部分。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行政检察监督既包括对行政诉讼的检察监督,又包括对行政行为的检察监督。其中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上述三种观点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是由小而大的,相比较而言第一种观点将行政检察监督等同于行政诉讼监督,这与我国行政检察监督的现状比较符合,但在实践中已经显示出了其不足之处,在理论上也否定了行政检察监督的全面性。第三种观点,将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扩大到包含对抽象行政行为的检察监督在内,抽象行政行为有其特殊性,对其的监督更应该由立法部门及人大部门来进行监督。而第二种观点在我国当前的实践中来看是最为切实可行的。笔者同样认为行政检察监督应包括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和对特定行政行为的监督两部分。对行政诉讼的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与行政诉讼相关活动所进行的监督。而对特定行政行为的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特定的违法具体行政行为所进行的监督。其中可以包括对与公民权利密切相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也可以包括对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缺乏必要行政相对人起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等。

3. 行政检察监督的方式

(1)检察建议。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最为常用的一种监督方式,其具有灵活、方便、高效的特点。当然,这种方式因不具有强制性只适用于针对违法程度较轻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情形。④同时也可以考虑将检察建议作为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行政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

(2)纠正违法通知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刚性要强于检察建议,当检察机关向行政机关制发了该文书时,行政机关应按纠正违法通知书中的要求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告知检察机关。⑤这种方式更容易引起行政机关的重视,其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确已违法的情形。

(3)行政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是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但又缺乏必要行政相对人作为主体提起诉讼的时候,由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公诉人,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提请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审判的活动。由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公诉人,与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进行对抗,更有利于行政公益诉讼双方的平等。同时,检察机关因其特殊的地位和诉讼专业性,能够更有效的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当然,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应加以严格地限制。

(4)行政抗诉权。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同时还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生效判决提起抗诉。因此,从现行规定来看,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而达到对行政诉讼活动监督的目的。其具有间接性和事后性,但依然是行政检察监督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一方面,在新的相关立法尚未制定完善之前,其已属法定的监督方式,另一方面行政抗诉在实践中也开展的较为广泛,有着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为了使检察机关更好地行使行政抗诉权,应考虑赋予检察机关对相应行政诉讼案件的阅卷权以及调查权,使得行政检察监督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

[3]石书伟.行政监督原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

[4]王玄玮.论检察权对行政权的法律监督[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19(3):75-82.

[5]李乐平,陈永坚.行政检察监督权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6).

[6]涂强.论我国行政检察监督的困境与出路[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27-30.

[7]韩成军.具体行政行为检察监督的制度架构[J].当代法学,2014(5).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刍议 篇2

第一条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肃行政执法纪律,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促进依法、文明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江西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和《南昌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执法单位的行政处罚、检查、收费、征收、许可、行政强制措施等具体行政行为。

凡在本县境内从事行政执法行为的,都必须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县政府法制办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理;县监察局对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违反行政纪律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监察和处分。

第四条行政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应当文明执法,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权限履行职责,不得越权执法或者推诿、放弃法定职责。

第五条行政执法单位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

第六条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对违法行为情节较轻、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以最低限额为处罚标准。

第七条行政执法单位不得违规、重复抽样,不得收取抽样检测费用。

第八条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对内设部门的检查予以联合,不得多部门、多次对同一管理单位进行检查。

第九条行政执法单位对依法受理的审批、许可、确认、裁决等申请事项,应当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毕;法律、法规、规章对办理期限未作明确规定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第十条行政执法单位应当慎重使用行政强制措施,能够就地封存的,不得异地封存;不得违规收取抵押金或保证金;不得草率拘押企业法定代表人。

第十一条行政执法单位不得强制管理对象接受自愿性质的服务。行政单位没有提供服务或提供的服务达不到法律规定要求的,不得收取服务费用。

第十二条行政执法人员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履行公务时超出本部门的法定职权,要求管理相对人派车接送,接受管理相对人宴请,提出购买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

(二)向管理相对人摊派钱物;

(三)强迫管理相对人订购刊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四)要求管理相对人报销各种费用,索取或者收受管理相对人财物;

(五)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

(六)擅自实施行政检查,或者未按法制机构的批复检查和检查未按照规定登记;

(七)收费、罚款不使用专用票据。

(八)为单位、个人谋取其他不当利益。

第十三条行政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同时,应当依法告知当事人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四条县政府法制办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协助和配合:

(一)开展行政执法检查;

(二)调阅审查有关案卷、文件或资料;

(三)对行政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考核或者向其了解有关情况;

(四)向行政管理相对人和有关单位进行调查;

(五)对有关问题组织调查或者督查处理;

第十五条县政府法制办对行政执法单位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违法行为,有权做出以下处理:

(一)责令立即纠正或者限期纠正;

(二)责令履行法定职责;

(三)通报批评;

(四)暂扣或收缴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证件;

(五)变更、撤销违法行政行为。

第十六条县政府法制办在对违法执法行为进行处理时,认为有违反行政纪律的事实,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移送县监察局,并同时建议县监察局对在执法中违反行政纪律的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县监察局对县政府法制办的建议应当认真审查,并调查处理。

试论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 篇3

关键词:法律监督;民事检察;民事诉权

0引言

民事检察行政监督制度指的是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和经济纠纷案件之后,人民检察院对于其行政处理和诉讼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的制度[1]。当前,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的数量日益增多,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导致某些案件的处理有失规范和公平性。因此,为了维护司法行为的公正,保证公民的正当利益,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应当积极投入到有关于民事诉讼工作的法律监督过程中,防止不公的裁决发生,这对于提升人民法院的办案能力、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和保障我国公民的基本礼仪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民事行政检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1部分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规定不够具体

关于民事行政检察制度的某些规定过于简要,以致于某些规定不够明确,不便于检察机构职能的行使。首先,对于检察机构来说,检察机构要想要进行案件的审查就必须要调阅相关的卷宗以便获得相关信息,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立法中并没有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权利,导致检察机关调卷困难,不能正常地进行有关的案件检察工作。另外,关于调查取证的工作来说,检察机构也没有权利随便进行,只有在当事人无法自行进行调查取证的情况下向法院提出相关要求,但法院没有正当理由不予以调取时,才能够有检察机构出面,这样的流程对于检察机构获取有关案件的信息来说十分不便。其次,检察院进行监督的方式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2]。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来说,如果检察院需要对于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进行监督,只有抗诉的方式才能实现。现有立法不支持抗诉以外的任何方式,没有法律的支持其职能和工作就没有办法顺利的进行,只能按照现有规章处理。第三,抗诉的范围不明确。由于抗诉范围不甚明确,导致检察院和法院对于此问题的认识存在分歧。法院有一些相关举措是架空了检察机关对于执行和调节等方面的监督职能。如人民法院规定,已在执行中的裁定将被排除在抗诉范围之外,这就避免了这些案件的外部监督。但关于检察机关的民事监督权力的行使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民事主体所产生的民事活动;第二,民事程序活动。这一规定与法院的规定有所冲突,将执行过程也容纳在检察范围之内,导致检察机关监督工作进行的困难。

1.2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总则和分则不能统一

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均规定,检察机关具有对于民事审判活动以及行政诉讼活动进行监督的权力[3]。但该条文的界定过于宽泛不够明确,按照该规定来说,检察机关具有对于所有经人民法院办理的案件及其办案过程进行监督的权利。但在分则中却对于检察机关的监督权进行了细化和严格的规定,检查机关仅仅能够对于产生法律效应、有错误判断、裁定后进行抗诉的案件进行检查和监督,对于其他情况则不具有相应的权利。这种不统一导致了总则规定进行全面监督的本意变更为对于提出抗诉的案件进行事后监督的情况,这就导致民事检察监督机构执行职权困难的根本所在。

2完善民事行政监察制度的建议

2.1立法给予检查机关调查取证以及调阅卷宗的权利

针对以上检察机构调阅卷宗苦难以及调查取证程序复杂的现状,应该给予检查机关相应的权利,以此来保证抗诉的准确和有效性,对于司法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并保证其公正性。但注意还是需要对于该形式该权利的范围作出具体规定,避免不必要的滥用权力导致相关人员的利益受损。

2.2明确抗诉的范围

从宪法和法理角度来看,国家赋予了人民检察院对于我国法律进行监督的权利,为了保障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公平公正的统一有效实施,就不应该对于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力进行范围的限制,其中也应当包括对于民事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民事执行程序虽然属于人民法院执行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的行为,但是人属于司法行为的一部分,具有进行司法救济的权利。

2.3增加对于案件进行检察监督的方式

目前来说,检察机构只能涉入提出抗诉的案件,对于其他案件的参与则没有相应的权利进行支撑。但在此基础之上,对于需要进行检察监督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当有权利提出民事行政诉讼和参与到民事行政诉讼的过程中去。民事诉讼是指对于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利益或者有关公民的重要权利时,在没有人提起诉讼的情况下,代表国家将案件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理情况。检察机关应当具有提出公益诉讼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同样需要有一定的执行范围,首先,案件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其次没有原告提起诉讼,但检查机关在其中只有代表诉讼的权利,不具有实体权利[4]。其次,对于民事诉讼的参与工作,在正式诉讼程序开始之后,检察机关认为其中涉及到国际和社会的利益,有必要对于案件的审理进行监督检察时,可以在其中发挥监督的作用,保证案件审理和裁判的公正合法。

3结束语

对于权力的运行应该要有一定的外部监督,只有建立了相应的有效的监督机制,才能使得权力运行的规范和有效。如果忽视对于权力的监督,就有可能造成滥用或者错用权力的后果,导致腐败和独断行为的产生,对民事行政权也包括在其中。检察机关能够对于法律的执行和实施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法院执行活动的合理规范、公正有效。但就我国现有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机制来说其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漏洞和问题,其中种种不明确的规定导致检察机关不能很好地进行法律检察工作[5]。为了保证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其法律监督职能,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必要的完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思卿.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998-3-10.

[2]任建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998-3-10.

[3]崔敏.论司法权的合理配置.诉讼法新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张晋红,郑斌峰.论检察机关民事诉权所及的范围.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8).

[5]张晋红,郑斌峰.论民事检察监督权的完善及检察机关民事诉权之理论基础.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8).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刍议 篇4

1 依法行政与“以法行政”

要探寻消防行政执法中工作误区的根本缘由, 必须首先弄清依法行政与实际操作中“以法行政”的区别。

依法行政 (rule of law) , 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 既不失职, 又不越权, 做到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侵权要赔偿, 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判的标准。本质上, 依法行政实际是保证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 正确行使权力, 防止权力滥用, 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 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 是依法治己而非治他。公安消防机构依法行政至少包含几层含义:一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严格执法, 热情服务;三是控制自由裁量权;四是对违法、侵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以法行政” (rule by law) , 就是以法律来达到行政的目的, 以法律作为实施行政的一种工具。在这里, 法律是国家行政机关实现行政的一种手段。对行政机关而言, 是只片面强调法律赋予的权力, 很少考虑法律规定的义务;对行政相对人而言, 则是主要强调应该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很少考虑应该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

从依法行政与“以法行政”的涵义可以看出, 两者虽一字之差, 却有着很大区别:一从法律作用看。依法行政的“法”体现的是一种法治的要求;“以法行政”的“法”却主要是一种行使行政权的工具。二从约束对象看。依法行政核心是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法行政”主要约束行政相对人。三从行使权力原则看。依法行政要求在行使行政权时, 既要求合法, 还要求合理、科学;“以法行政”只要求不违反法律明文规定, 在此情况下, 只要能够达到行政目的, 可以不计较手段。总而言之, “以法行政”往往披着依法行政的面纱, 带有很强的隐蔽性, 但实质上, 它与依法行政的本质和内涵是背道而驰的。

2“以法行政”给公安消防工作造成的误区

当前, 公安消防部门的部分单位和执法人员由于对依法行政的内涵缺乏全面科学地把握, 片面地认为“以法行政”就是依法行政, 并将这一观念带到现实工作中。受这种观念主导的执法者通常会偏离法的公平、正义的要求, 在表面不违法的情形下造成实质意义上的违法。“以法行政”给消防行政执法工作带来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现实执法理念的后果。

根据《消防法》的规定, 公安消防机构的任务是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 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保护人身、财产安全, 维护公共安全。预防火灾必须通过消防行政执法等形式来实现, 但是受“以法行政”观念的影响, 就会突出消防机构的执法职能, 弱化其服务和保护人民的职能, 出现执法程序不规范, 以权代法, 以言代法, 以情代法的不良倾向。

2.2 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自由裁量权是执法者的一种常用权力, 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在消防机构现实执法中, 某些法律规定与实际不符, 具体操作时伸缩性较大, 就由执法者自由裁量。由于“以法行政”论者强调执法工作的合法性, 忽视合理性, 因此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时候, 往往凭个人主观好恶滥用自由裁量权, 从而造成执法的倚轻倚重, 产生不公正执法。

2.3 重职权轻职责的顽疾。

公安消防机构行使职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职权与职责相统一。但是, “以法行政”论者往往注重法律赋予的职权, 愿意行使时就行使, 不愿意行使时就随意搁置, 造成事实上的行政不作为。这类现象主要是消防监督不到位, 或者不履行职责, 又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

3 解决执法误区的重要途径——消防行政执法监督

历史发展中法制不健全时, “以法行政”不失为一种相对合理、无从选择的做法。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健全, 我们必须摒弃与依法行政的实质背道而驰的做法。但“徒法不足以自行”, 要规范消防行政执法, 还必须建立一种从内到外, 从上到下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以下是对完善消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行政立法。

“有法可依”是消防行政执法的前提。立法上的制约是源头上的制约, 规范消防行政执法, 必须首先完善行政立法。一是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完善我国的行政法律体系, 使行政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 减少无法可依的“空白地”;二是通过行政程序法对消防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合理制约, 行政程序法是提高行政效力, 保障行政活动合法性的一个有效机制。

3.2 强化司法监督。

司法监督具有独立性、直接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主要形式是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可以对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判决变更, 赋予了人民法院对于行政处罚的变更权。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达到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目的。

3.3 重视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 有着其他监督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特殊效应。各级政府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 不怕露丑, 做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 大力支持新闻媒体对消防行政执法中所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所进行的揭露和鞭挞, 以警效尤, 推动依法行政、公正执法。

3.4 实行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是最直接有效的监督。要从消防部门内部抓起, 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 正本清源, 防微杜渐。一方面须更新思想观念,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纠正“管人者自居”的特权思想;经常组织执法人员开展法律学习, 把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置于宪法和法律的控制约束之中。另一方面, 注重完善消防行政执法主体自身的监督制约机制。可建章立制, 建立健全各项执法办案规章制度;实行警务公开, 健全内外监督机制;签订工作责任状, 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消防法制部门的审核检查工作;建立健全警务督察制度。

综上所述, 对消防行政执法的监督是一个由多方面组合起来的系统工程。如果能够把这个以党委领导下的内部监督为基础, 以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为主体, 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为辅助的全方位的立体监督体系建立起来, 那么, 公安消防行政执法就一定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安明.中国行政法学[M].北京:法制出版社, 2001年版.

[2]冯冲.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学与实践, 2002, 3.

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 篇5

第一条 烟草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应当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接受监督。

第二条在局党组领导下,办公室、监察处和专卖部门负责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组织,协调工作,对全面或专项的监督检查活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

第三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内容:

1、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2、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

3、法律、法规、规章的执法情况;

4、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

第四条本局制定涉及管理相对人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由负责草拟的部门(机构)将文件的草稿送分管局长会签、登记,经局长签发的上述规范性文件要送专卖处、办公室备二份存查。

第五条凡上级交办的征求意见的规范性文件及市有关部门制定的要求我局会签的规范性文件,统一交办公室登记,必要时可会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提出意见或会签建议,报局长(含分管局长)批准。

第六条对当事人及其他公民、组织对本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检举、控告和申诉进行 检查。

第七条本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含简易程序)送办公室档案室入档,以备复议、应诉和存查。

第八条作出行政处罚后,当事人申请分期交纳或缓交罚没款的,应由专卖处提出意见后,报局长或办公会议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建立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情况报告制度。法律、法规、规章施行一年时,专卖部门将执行情况分别向局长办公会议和上级局作书面汇报,并接受上级局的执法检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为实施该法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2、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3、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4、罚没款情况;

5、行政执法的社会效益;

6、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7、法律、法规、规章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立法的建议;

8、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第十条执法监督检查机构的职权:

1、对执法情况进行调查;

2、调阅或复制被检查审核的有关文件、资料;

3、向被检查单位发出《执法检查查询书》;

4、对不适当或违法的行政行为,提出下列处理意见,报局长批准后执行。

①发现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可依法纠正或建议文件制发单位纠正;

②对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权撤消或者责令改正;

③对拒不履行法定职责或消极执法的,有权责令其履行或者限期改正;

④对不严格执法的人员,可通知其所在单位处理;

⑤发现执法部门或执法人员有违纪行为,报局长室研究处理。

第十一条上级烟草行政管理部门发现下级烟草管理机构具体行政行为有错误的,可责令其纠正或者直接予以撤消。

第十二条烟草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责情况,依法接受司法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刍议 篇6

关键词:完善;行政诉讼法;检察制度

一、行政诉讼法与检察制度情况的现状

行政诉讼法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于行政机关没有打赢的案子实施起来特别难。究其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有些地区的行政机关的经济问题。有些地方经济跟不上来的同时,法律意识也很薄弱。他们对败诉案子的实施不加以重视,案子的判决结果没有很好地履行。另外一个原因是从法院层面上来讲的。行政人员思想不端正,做事不考虑后果,没有在一个平等的层面来对待法院。时间长了,这种行为会发展成为习惯,他们对法院的不尊敬会更加猖狂。这不仅会使行政机关横行于世,还会降低法院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人们开始对其失望,对得不到正义失望。这也是不利于我国的法制体系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些地方法官并不合格。在案件中不能做到正确合理。并且司法系统监督检查不完善,对一些不正确的行为不能及时的更正与监督。我国的行政案子明显要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害怕,不敢惹事。另一方面也是,行政机关的地位当然要比普通百姓要大,平常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不会做出以下犯上的行为的。并且某些行政非常势力,他们根本不服判决,更不会对结果去实施。以上,都导致了行政没有打赢案子实施不顺利的结果。

二、检察制度的作用

其不完善,要追究好多原因。其中,检察制度的漏洞是其主要原因。其机关不能很好地对其行为进行监视,规范,导致了其发展的缺点。分析看来,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这方面的规定和要求略有简单。检察制度的完善,不仅有利于平民百姓对自己权益的保护,还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只有制度完善了,才能对一些不正确的行为起到警示和严惩的作用。那么人们的对行政行为的不满和建议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人人对于我国的法律制度才能信任,并勇敢地維护自己的权益。延展到社会层面,那么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行为才会得到制止,才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必须先达到共同、一致的氛围。人们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更好的工作,服务于国家。所以,检查制度的作用要从长远来看,不能只停留在当下一个狭小的圈子。要看的远一些,看到未来,看向全面。只有先在法律制度上完善课,才能更好地进行生产,生活。

三、如何更好的完善行政诉讼法与检察制度

(一)借鉴外国

各国的其机关在这方面的处理办法各有不同,也各有特色。有的国家其机关代表公共。对于其伤害,挤兑百姓的行为做出控诉,及时有效地维护他们的权益。并且还可以对结果不满的情况下再往更高的机构反映。有些国家的检察机关代表即代表政府和百姓分庭抗礼,也代表百姓阶层和政府相对,同时具有上诉的权利。更有一些国家做出更民主的办法。百姓们如果对行政机关有意见,可以告发和举报。总领导可以赋予百姓权利来让他向更高的机构反映并请求帮助。这样很好的避免了行政人员欺压百姓的情况,授权他们的权利会让每个人理直气壮地行驶自己的权利。从而有利于百姓更好地保护自己。

(二)改善自我

1.加强检察机关的权利

我国法律有也有涉及到行政方面的。但是有优点的同时漏洞百出。优点是指明其具有监督的责任和权利。检察其对结果的履行情况和对审判的服从情况,更好的保障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是在某些方面又限制了检察机关的行为。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不能对事情进行事前预防和警示。断案中间参与权太少,只能在事情结束了给与一定的监督。这样很可能会使职权不明确。其机关对自己的职责范围不了解,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做出监督合适,不清楚做出的处理是否越权。另外,还要给与其一定的行政诉讼的权利。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设计财务多的。可能单靠个人是没有办法得以解决的,或者没有资格去处理的。这个时候检察机构可以去解决。他们可以对法院提出请求,来对行政单位的行为进行审核。

2.检察机关建立公诉条例

当下并没有对这个机关的权利做出明确的解释。尤其是其公诉权利。宪法中没有对其具体行为做出如何处理的办法,但是在刑事中却有提到。那么行政的选择又该怎样呢。很多人根据刑事中的规定就默认了,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可取的。但是,认为这种观念是不靠谱的,我们必须建立属于行政自己在这方面的文件。不会因为对方是行政单位,而有任何的疑虑和畏惧。才能更好地保护百姓们在行政案件中的利益。也给了群众们依法维护自己的勇气,和一些不好的行为相抗争。进而对使我们的大家庭处在一个公平,和谐的氛围之中是有帮助的。

3.加大抗诉

其机关对于诉讼案子的抗诉很受限制。有关法律规定中极大的限制了其的职责和效力。比如说,抗诉不能在事件进行中提出意见和规整。必须要在事件之后分析再提出意见。这样的范围极大的限制了其对诉讼整个事件的把握和掌控,在时间上偏晚。可能有发现不及时,解决不到位的问题。另外一个缺点是,又将其缩小在了法律效应的问题上。只有发生了法律效应,其机关才能做出行动,否则视为无效。这样又让很多案件不能经过检察的手中而被闲置或者放弃。这会使一些百姓的错案得不到正确的更正,使百姓得不到保护。

通过以上分析,行政诉讼法还有很多缺点。因为其漏洞的存在,整个体系并不完善。导致人们对于一些案子没有勇气去告也没有很大意愿去告。他们觉得告的胜算特别小,认为对于案子的开展讨论有一定的不公平。那么人们会对整个行政诉讼系统失望,不敢相信和无法理解。社会就会陷入一种信任危机,甚至是法制的失衡。社会的纪律就会乱掉,违法犯罪的案子就会频频发生,甚至动荡不安。所以,行政诉讼法的完整特别重要。不仅对于我们每个人有帮助,还能是社会积极向上发展。在此,希望能引起制定行政诉讼法的人员重视,将我国的相关法律加以修正。

参考文献:

[1]苏春晖.浅析我国《行政诉讼法》修改的若干问题[J].法治的社会,2012

[2]谢君.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现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1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刍议 篇7

一、行政检察监督概述

行政检察监督, 也简称行政检察, 它既是行政诉讼法学的概念, 也是检察学的概念。有观点认为, 在我国的宪政体制中, 检察权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与行政权、审判权并列的国家权力, 其担负着保障宪法、法律统一和完整实施的法律控权和权力平衡功能。行政检察监督权, 是指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内, 对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活动依法进行监督的权力。[1]

学界通说认为, 行政检察监督的理论基础是列宁关于国家检察权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 尤其是前苏联时期,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被赋予广泛的检察监督职能, 其中就包括对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情况的监督, 在传统上被称为“一般监督”。笔者认为, 尽管受制于现时人力、物力和精力的有限性, 检察机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实行一般性的法律监督, 但也不能片面局限于诉讼监督中, 成为一个纯粹的诉讼监督机关。在司法改革的框架中, 如何建立行政法治和确保公正司法都需要有效发挥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职责。特别是在我国目前人权保障状况和行政执法实践尚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 赋予检察机关对行政权力和行政活动的监督权尤显重要。

据此, 笔者认为, 行政检察监督既包括在行政诉讼中的检察监督, 也包括诉讼外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具体地说, 是指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对审判机关、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政诉讼活动以及特定行政违法行为实施法律监督, 以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它构成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的法理依据

从我国检察权的性质来看, 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我国检察权不仅包括职务犯罪侦查权、公诉权、批准和决定逮捕权, 还包括行政检察监督权等内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定位和行政权司法监督的呼吁, 决定了检察机关对行政法律监督的必然。因此, 对行政诉讼和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是检察监督应有的题中之义。

(一) 从权力监督理论看, 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是人类政治发展史当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权力本质上说, 要想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2]可以说, 法治进程, 就是一个法律监督和权力制约的过程。由于行政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同时由于其与身具有的强大性、易膨胀性、自由裁量性等特征, 如果不对它有效的加以监督和制约, 将极易被滥用而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因此, 各级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 首先必须将政府的行政权力置于法律的制约之下。

(二) 从我国法律规定看, 我国法律规定,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从历史上看, 人类社会对权力制约的探索, 存在权力分立与制衡以及独立设置监督权的两种路径。中国法律监督制度正是后者的一种现实体现。[3]在我国, 要厘清检察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必须从政体的高度出发加以理解。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检察权被作为一种不同于立法权、行政权和审判权的特殊权力被宪法所确认, 并由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没有法律监督权就无法实现对行政权和审判权的监督制约, 无法实现权力对权力的制约, 因此, 坚持和加强检察监督是必然的选择。

(三) 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看, 依法行政离不开检察监督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证明:依法行政除了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外, 还要建立对行政权力和行政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机制。尽管我国目前的依法行政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等行政违法现象仍然很严重, 依法行政的任务仍然很艰巨。目前, 中国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运行不畅甚至出现“失灵”, 在这种情况下, 确认并强化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检察监督职能, 才是破解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弊病”的有效“法门”。[4]

三、现行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之缺陷

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执法主体, 承担着我国绝大多数法律的实施职能, 其执法活动理应受到检察机关的监督。然而从我国行政检察权运行立法和实践现状来看, 还存在诸多缺陷, 导致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严重缺位, 法律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实现。

(一) 立法缺陷

1. 现行法律规定条文少, 法律规定过于原则, 立法比较分散

有关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主要散见于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 缺乏可操作性。如行政检察监督范围等缺乏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

2. 监督方式过于单一

依据现行法律规定, 行政检察监督的最主要方式只有抗诉一种方式。检察机关仅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 且属事后监督, 排除了对其他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

3. 未赋予检察机关实施监督的必要手段

实践中, 立法由于没有检察机关调卷权与调查取证权的明确规定, 调卷难的现象还较普遍存在, 影响了行政检察监督权的有效行使。

4. 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规定

(二) 实践困惑

从检察监督的实践看, 如何对行政审判和行政权力的进行监控, 同样存在上述困惑。当前我国行政执法状况已取得明显进步, 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加强对行政执法权的检察监督, 维持行政执法权有序运行, 各地检察机关进行了一些探索,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如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检察院积极探索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工作, 取得良好成效。[5]但是由于检察机关开展这项工作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 不易为行政执法机关理解和接受, 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实践中也没有在检察机关普遍实施。同样, 在行政诉讼中, 由于行政主体过于强势, 在很多时候, 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无法通过诉讼得以保障。由于法律规定的是检察监督是事后监督程序, 检察院不能直接参与行政诉讼活动, 因而对于审判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也就无法纠正审判的不当。

四、我国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路径设置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我国目前司法体制和行政法治现状的前提下, 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和行政审判的监督, 应通过不断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积极探索经验, 创造性地进行监督。

(一) 健全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执法的机制

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既是人民群众要求, 也是保证行政执法公正性的一种客观需求。

1. 建立行政执法与行政检察的衔接机制

在建立联系机制上, 笔者认为, 可以成立一个由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各行政执法机关组成的相对固定的监督保障协调机构, 各组成部门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配合, 保持经常性的相互联系。通过召开定期联席会议,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形式, 保障监督行政执法。为增强监督的效力, 地方党委、政府可以以文件的形式, 或者由地方人大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上述工作机制加以规定。据报道, 为了杜绝行政执法部门对已经构成犯罪的案件只做行政处罚, 而不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发生, 2011年2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联合自治区政府, 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执法工作与检察监督工作相衔接的若干规定》, 开创了政府与检察机关联合发文的先例。目前, 已有30个自治区级行政执法机关、82个市行政执法机关分别与自治区检察院、各市检察机关操作平台进行对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案件信息查询、移送、立案监督等功能, 以规范行政机关执法活动和执法行为, 督促依法行政。[6]

2. 对特定行政执法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

⑴关于监督的范围。有观点认为, 检察监督也应当对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7]笔者认为, 鉴于目前我国行政司法的现状和检察机关人力、物力、精力的制约, 由检察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开展监督条件还不完全成熟。同时, 将所有行政执法行为纳人检察监督的范围, 没有必要性也不现实。目前来说, 宜更加关注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可以考虑从行政权最容易寻租和被滥用的角度, 将限制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行政强制、涉及国家资源分配的行政许可、一定强度的行政处罚等纳入检察监督的视野。[8]⑵关于监督的方式。包括对一般违法行政行为提出检察建议, 对行政机关不依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通知其移送, 对行政公务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立案查处等方式。

3. 对行政执法权的违法行使提起行政公诉

公益诉讼是指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诉讼。从国外立法看, “在各不同法系中, 都毫无例外地把检察机关看作是垄断公共利益代表权的国家机构, 检察机关都是以公益代表人的身份或资格提起或参加行政诉讼。”[9]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行政机关所管理的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也越来越多, 某些行政机关通过行政活动侵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因为没有适格的诉讼主体, 或有关主体不敢起诉、不愿起诉, 无力起诉, 而使得国家、社会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在当事人因各种原因未起诉而需求检察机关直接起诉的, 由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 代表国家提起行政诉讼, 不仅必要, 而且可行。

(二) 完善检察机关监督行政诉讼的机制

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应当是一种全面的监督, 既包括检察机关对诉讼结果的监督, 也包括对行政诉讼过程的监督。

1. 强化对行政诉讼活动的全程监督

对行政诉讼活动的全程监督, 关键是解决人民检察院参与诉讼的问题。当前, 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中普遍存在立案难、审理难、判决难、执行难等问题。行政诉讼中存在的“四难”等情况, 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而这些违法行为检察机关大都无法都通过抗诉的方式予以监督, 检察机关只有通过参与诉讼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检察院通过参与诉讼, 对法院程序性或实体性的错误有权提出纠正意见或者提起抗诉。

2. 强化对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支持

在对行政权监督上, 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虽然职能分工不同, 但价值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当前体制下, 由于法院的人、财、物受制于地方政府, 在行政诉讼中, 地方政府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法院审判活动进行干预, 因此, 对这种情况, 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检察监督中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 还要重点关注行政机关干扰公正审理的行为的监督以及行政机关不正确履行行政诉讼义务影响行政诉讼依法进行等问题的监督, 帮助人民法院抵御不良干预, 促进公正审判和依法行政。

(三)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实现保障

为落实检察机关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应进一步完善制度, 赋予检察机关有效行使监督的具体权力。

1. 修订有关法律法规

修改现行行政诉讼法, 完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 对行政检察监督的性质、地位、范围、监督方式、效力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增强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可操作性。在行政诉讼中, 应扩大提起行政抗诉的理由, 明确抗诉的范围和抗诉期限, 赋予检察机关有权提起或参与行政公益诉讼。

2. 赋予检察机关完备的行政检察权能

在检察机关现有职权的基础上, 赋予检察机关在诉讼过程中的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建议更换承办人等权力, 确保监督刚性效果。赋予检察机关监督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地位。赋予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知情权、审查权、建议权、重大程序参与权、调查取证权等更加完备的检察权能, 为检察机关实施行政检察监督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机制。

3. 加强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

为强化检察机关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应当在人民检察院内部设立专门监督机构。笔者认为, 在现阶段, 可以考虑在省级检察机关内设置行政检察处, 在地市级检察院设置行政检察科, 与民事检察处 (科) 并列, 有条件的县 (区) 级检察院设置行政检察股 (科) , 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 确保把行政检察工作具体落实到位。

摘要:我国检察机关是保障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的法律监督机关。行政检察监督是确保建立行政法治和公正司法的需要, 从我国行政检察权运行立法和实践现状来看, 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严重缺位, 法律监督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实现, 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建立完备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需要我们从健全监督行政执法机制, 完善监督行政诉讼机制以及实现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行政权,行政执法,行政诉讼,检察监督

参考文献

[1]廖腾琼, 李乐平.行政检察监督权研究[J].中国检察官, 2008 (5) .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65-67.

[3]田凯.论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法律监督[J].学术界, 2006 (6) .

[4]王圭宇.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与法治政府的实现[J].云南大学学报 (法学版) , 2012 (3) .

[5]卢金增, 张群力, 梁昭.行政执法检察监督, 消除“餐桌恐慌”[N].检察日报, 2012-12-24.

[6]申东.检察院与政府机关信息共享[N].法制日报, 2013-5-2.

[7]廖腾琼, 李乐平.行政检察监督权研究[J].中国检察官, 2008 (5) .

[8]广州市人民检察课题组.论我国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制度的构建[J].中国检察官, 2011 (8) .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刍议 篇8

一、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经费核算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单位职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费基本是上级政府部门拨款支持的,由于该资金使用不强调收益,所以行政单位对经济效益的好坏并不重视。但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加速的今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重点已经向筹集决策与投放决策的方向转变。在进行经费核算的过程中也开始强调对资金循环利用、价值增值。所以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做好经费的核算工作、严格的落实经费核算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保证资金充足的状况下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经费核算制度的问题

首先,经费核算制度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经费核算制度缺失,所以导致经费开支标准与实际相差甚远。在执行中由于预算与开支标准存在差异,以及不按照规定进行经费开支处理的情况经常存在。不仅如此,有时行政单位会提出项目资金支出请求但核算中心却拒绝支付相关费用,导致最终的经费核算困难重重。

其次,监管工作不到位。在国家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已重新构建后原有的经费核算管理机制已经不再适用,导致了财政资金支付过于分散、资金流动与使用状况的监管严重脱节、预算管理中忽视了对财政性资金收支的收纳、经费核算监管存在漏洞、监督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我国现行经费核算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经费核算制度问题的解决办法

首先,应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对内部财政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一步组织以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使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财政业务主管部门还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试、考核,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法制观念。

其次,应做好会计报表设计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做好对财务报告中会计报表主表、财务情况等的详细说明。在会计报表主表的设计中应重点完成4个报表的制作。(1)资产负债表。年度报表中除“专项资金支出”以外,全部过渡性科目都应该结平,月度报表可采用表结账不结的方法,把大部分收支科目结平。(2)采用主表的形式对业务收支情况进行编表反映,对于业务支出中出现的详细内容,我们可以使用附表编报的方式做进一步的反映。(3)在专项资金的收支以及总结中,应该设计专门的、独立的专项资金收支情况报表。(4)应做好专用资金、普通资金、固定资产基金使用中资金增减状况的基金增减变动报表的制作。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设计的报表附表应涵盖业务支出明细、往来款项明细等内容。在报表的制作中可以专门编制一张“货币资金增减变动”报表对行政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资金流动状况进行详细的反映。通过建立会计报表有助于完善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流动监管的安全性、做好财政部门对预算与决算的分析处理工作。

应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功能、作用、目的与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不能够有效的发现二者的不同,照搬企业经费核算制度使用,必然会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经费核算的最终效果。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目的不是盈利性的,他们主要是为社会、为人民提供服务,所以他们的产品大多没有固定形态的“东西”,在进行核算中难以计量或者将当前费用进行统一的核算。如果对其实行税收征管纳税处理,必然会丧失公允性。所以,应由国家财政部下发《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核算制度》为基准,完善经费核算制度。

最后,应将行政与专项经费区别核算。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会将专项经费与行政经费放在一起核算,这就导致核算的项目比较混乱,无法有效区分。不仅如此,在两种经费共同核算的过程中,专项经费往往不能专项利用,总会被部分人用于行政经费的支出。所以,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行政与专项经费的核算中必须区别对待。两种经费应分别设立独立的账目,保证两种经费的来源、使用渠道、结余状况得到清晰的核算,这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对单位内部专项经费与行政经费使用总额度的了解,也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经费的安排使用提供可科学的、准确的、可靠的参照依据,提高了经费的合理使用效果,强化了对经费核算的监督管理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费核算制度的落实与使用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不断的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就必然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经费核算的管理能力与经费核算制度落实使用的效果。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做好现行经费核算工作,有助于单位内部完善资金流动管理,提高资金的投入使用效果,避免贪腐现象的发生。这对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运行、发挥行政职能作用具有重大的帮助。本文将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经费核算工作开展的现状、问题等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经费核算制度,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潘在奎.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J].中国市场,2011,(39).

[2]付同青,徐建龙.论建设单位会计并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制度基础[J].财会月刊,2010,(31).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刍议 篇9

一、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为建立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 宪法确立的检察机关法律地位为建立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

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宪法这一规定从客观上确立了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主体地位。检察机关以行使法律监督权, 对行政权和审判权进行制约。但是司法实践中, 由于长期以来受“唯刑事论”思想的影响, 把宪法关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性质的定位片面地理解为刑事诉讼监督, 而对于行政权尤其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并没有明确检察机关的监督权。这与宪法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立法本意是不相符的。国家性质决定检察职权的内涵, 检察职权的优劣又反过来从另一方面反映国家的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将公诉权介入到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中, 既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自我完善, 也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机关的职责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刑事诉讼监督, 应扩展到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赋予检察机关行政公益权。

(二) 刑事公诉工作的实践为建立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制度基础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 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 可以附带民事诉讼。”这一规定表明, 我国法律已确认检察机关有权代表国家或集体提起公益诉讼, 同时表明,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 能够启动法院的审判程序, 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而且, 从这个意义上看, 该制度从性质上看就是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可以认为法律赋予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和公共利益的代表以民事公诉权。只不过履行这一权利的前提条件是有犯罪发生, 而且给国家、集体财产造成损失。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公益”性为建立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制度的事实前提。

(三) 行政诉讼法确立的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为建立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法律基础

现行《行政诉讼法》第一条确立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行政公益诉讼就是涉及公共利益的行政诉讼, 与实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立法目的是相一致的。《行政诉讼法》第十条确立的行政诉讼基本原则之一是: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这一原则也为检察机关行使行政公益诉讼权提供了法律支持。

二、建立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体现了检察工作的客观规律

作为国家实行管理的不可或缺因素、工具, 无论是权力还是法律, 都必须仰仗特定的人以国家的名义执掌和执行。而基于人所固有的劣根性, 任何权力, 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任何法律, 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 都有被滥用、被践踏的可能。不论国家性质和历史传统的差异, 近现代国家法治建设的共同目的, 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防止滥用权力, 防止权力自身对法律的背叛。检察制度就是国家为了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制约警察权和审判权的肆意而创设的, 检察机关、检察官肩负着制约行政权、审判权以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尊严的责任。作为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救济的重要形式, 行政诉讼制度具有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属性, 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具有对权力监督、制约的共同特性。从各国检察制度发展进程看, 尽管各自参与行政诉讼的情况不尽相同, 但仍存在一个共同点或者基本相同的价值取向, 就是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益代表参与行政诉讼活动。这种诉讼活动既有利于防止审判权的懈怠、不作为和行政权的肆意作为, 也有利于防止审判权与行政权的媾和, 以及行政权对审判权的侵害, 从而保障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人权, 维护国家法律的全面、统一、正确实施。

现实中, 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实施法律监督活动, 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 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有利于在行使行政公益诉讼权时彰显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可侵犯性。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地位, 上级领导下级的工作机制, 专业化的检察官队伍, 决定了检察机关地位比较超脱, 有利于抵御地方保护主义的不良因素影响和克服部门利益, 并能获得受害人、控告人以及社会公众的理解和信任。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具体职能都与诉讼有关, 具有强大的诉讼资源和丰富的诉讼经验, 有利于行政公益诉讼工作的有效开展。检察权运行的程序、手段均由法律明确规定, 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检察权正当行使。因此, 检察权独特的运行机制决定了检察机关适合对行政公益诉讼提起公诉。

三、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法律监督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

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有20年的经历。虽然由于立法的滞后及种种原因, 使得这项工作的推进一直举步维艰, 但是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开创了检察机关实行法律监督的新局面。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主要通过抗诉和再审建议的方式开展, 其中检察机关提出抗诉而引起的再审程序, 其操作程序与一审程序中宣读起诉书、支持起诉并监督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是完全相同的, 在举证、是否决定上诉 (抗诉) 等方面也有相同的权利义务。可见,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开展, 为行政公益诉讼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近年来, 各地检察机关为推进对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改革, 陆续开始提起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工作, 不仅得到了社会上以及学界一些人的认可, 也为检察机关行使行政公益诉讼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与此同时, 我国检察机关的专业能力也能够胜任行政公益诉讼工作。多年来, 我国检察机关在民事行政检察领域勇于探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能够有效地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 检察机关有责任, 也有能力承担起行政公益诉讼的重任。

四、国外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有益经验

由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检察机关以国家和公共利益代表人的身份参与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已在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普遍确立, 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 检察机关对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都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大陆法系国家具有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和较为完善的行政诉讼制度, 检察官可以作为行政审判组织的组成部分, 代表政府或公共利益参与行政诉讼活动。根据法国《联邦行政法》规定, 联邦最高检察官、州立高等检察官和地方检察官分别作为联邦、州和地方的公共利益代表人, 参与三级法院的行政诉讼, 捍卫公共利益。按照英国法律规定, 检察总长代表国家, 有权阻止一切违法行为, 代表公共利益可以主动请求对

[上接第75页]

具体的应用规则进行规定。

2.品格证据存在关联性障碍。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证据应当合法、客观并具有关联性。由于品格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符合刑事诉讼证据相关性的本质要求。并不是品格好的人就不会犯罪, 品格差的人就当然会犯罪。许多具有良好品格的人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也有可能表现出不冷静, 发生激情犯罪。而具有暴力倾向性等不良品格的人有时也会表现出平和而理智的心态。

3.不良品格证据容易引起司法人员偏见和司法不公。当不良的品格证据被提出, 不论是案件的侦查人员, 还是检察官和法官都容易在判决前就对有前科或不良品格的被告人产生了“有罪”的推理性偏见和情绪性偏见。而法官在审理中, 由于带有偏见, 会对客观事实的认定产生障碍, 容易忽略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 影响司法公正。

4.容易产生证据失衡问题。司法实践中, 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品格证据除法定的累犯证据材料外, 一般不会被提出。通常情况下, 只是对犯罪嫌疑人有利的品格证据被提出, 用于证明其人身危害性较少, 从而争取对其适用宽缓的刑罚措施。也就是说, 有利证据能正常使用, 负面证据往往被限制使用, 这就容易产生证据失衡问题, 是证据规则不完善的一个表现。

5.外地犯罪嫌疑人的品格证据难以调查收集。社会调查对常住在本地的犯罪嫌疑人来说是比较容易成功获取他们的品格证据的。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 有些地方甚至流动人口超过了常住人口。对于流动人口来说, 有关部门到外地去收集其品格证据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必将极大地提高司法成本。如果只对本地犯罪嫌疑人进行品格证据的收集, 尤其是收集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品格证据, 而不对外地犯罪嫌疑人的品格证据进行收集, 这显然是“区别对待”, 是司法不公的一种表现。

行政行为实施司法审查, 还可以在私人没有起诉资格时帮助私人申请司法审查, 即检察长是原告, 公民为告发人。美国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依据是“私人检察总长”理论, 亦即检察官拥有“主张他人利益的起诉资格。”按照该理论规定, 国会为了保护公共利益, 可以授权检察总长对行政机关的行为申请司法审查, 国会也有权以法律指定其他当事人作为私人检察总长, 主张公共利益。

此外, 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检察官是国家法律监督者, 在维护公共利益和监督政府合法行政方面有着更为全面的规定, 如前南斯拉夫1976年通过的《行政诉讼法》第2条第4款规定, “如果行政机关制定的违法行政文件有利于个人、联合劳动组织、其他自治组织或共同体, 具有管辖权的检察员或法律授权的其他机关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比较研究国外上述制度不难看出, 各国检察机关介入行政诉讼活动的模式和性质以及方式、范围、程序等各不相同, 然而, 各个模式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 即依法赋予了检察机关及其检察官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的职责和使命, 都蕴含并体现了检察权对审判权、行政权的制约理念, 都强调检察机关及其检察官作为政府或公共利益的代表在参与诉讼, 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中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 对于检察机关是否应当行使行政公益诉讼权这一问题, 成为法律界学者、实务人员争论的热点之一。笔者认为, 建立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 对于完善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发挥检察机关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中的积极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具有良好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浅谈在行政执法中完善监督制度 篇10

1.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概念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权的核心, 是一种真正的和实质性的行政权力。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 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条件, 在各种可能采取的措施中进行选择的权力。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行政主体提高行政效率所必需的权限, 也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

2. 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 在社会行政管理过程中, 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事务的范围有逐渐扩大之势。显然, 法律不可能对社会中的所有事物规定得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因此法律赋予行政主体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较为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其次, 在现代社会, 各类行政事务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 立法者在立法时一般只规定基本的原则, 而具体的规则通常交由专门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处理。最后, 现代法治要求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法, 不允许违背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行使自由裁量权, 同时要兼顾协调法治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使其不发生更为激烈的冲突。

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控制

1. 内部控制

第一, 严格执法。严格执法主要是对行政主体自身的要求, 要求其在守法的前提下深入贯彻行政执法的理念, 做到不违法, 不越权执法, 不违法行政。具体来说要增强程序意识, 严格执法程序。执法中, 常有执法人员以怕麻烦、怕影响行政效率或以为行政相对人法律知识不多、不太懂程序而任意简化法定程序的现象。

第二, 理性执法。理性执法是指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不得掺杂个人主观意愿和个人感情理性处理行政事务。一是处理好合法性与合理性冲突的问题, 二是理性地、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问题。

第三, 落实责任。现阶段行政主体滥用职权的现象普遍出现, 而执法机制缺失责任承担的部分。为了使行政执法过程中减少问题的出现, 维护良好的执法环境, 切实落实责任是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一是行政主体要坚决贯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思想作风, 坚决防止和纠正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二是行政主体要建立健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 切实维护好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2. 外部控制

(1) 加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立法控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应加强行政立法, 要从实体和程序上双重规制自由裁量权的运作, 对自由裁量权施加法律控制。首先, 进行合理控制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提高立法者立法的质量, 增强法律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尽可能缩减自由裁量权的辐射范围。其次, 目前我国的行政程序还不统一, 很多领域缺乏程序的规范, 加上行政主体不重视行政程序, 因此应加速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最后, 立法要对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权责统一, 责任明确, 力求从源头上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恣意、专断, 避免行政立法的部门保护主义, 以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的高效和畅通, 同时要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 强化行政检查和行政复议制度。

(2) 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司法审查。第一, 对行政主体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时, 要掌握一定力度。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的地位相对来说要高于行政相对人。因此, 除了遵循宪法和法律的一般原则外, 还要求行政行为做到公开、公平。第二, 审查行政主体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是否背离法律的立法精神和目的, 是否有滥用职权的情况。在审查时应尽量控制, 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行政主体的决策。除非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行政主体是出于非法目的以及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时有严重的违法行为, 如有此类情况, 必须依法予以撤销或改变。

3. 加强社会监督

目前, 我国仍缺乏较为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 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参与较少, 这也是导致近些年来行政主体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群众监督, 就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拓宽群众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渠道。扩大基层民主, 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完善公开办事制度, 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信访、举报制度, 设立专用举报电话。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 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摘要:监督制度在西方源于古雅典城邦和古罗马对权力的制约, 在中国则始于古代御史监察制度。监督制度既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和关键环节, 更是国家防腐的重要机制。因此本文从行政执法的角度出发, 在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现状阐述的同时提出几点合理性建议, 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

关键词:监督制度,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参考文献

[1]司久贵.行政自由裁量权若干问题探讨[J].行政法学研究, 1998 (02) .

[2]游振辉.试论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J].中国法学, 1990 (05) .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刍议 篇11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以正确行使权力为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形成群众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的有效机制,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三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包括治本、预防,最后也要落实到制度上。没有制度,很难治本,很难去预防。制度问题很重要,现在我们的很多制度不完备,很多制度不完善,很多制度有缺陷,所以我们大家研讨时还是着力研究和解决制度问题。对于制度问题,要做到“四个坚持”。

首先,坚持讲政治。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严格执行现有的制度规定,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完成中央纪委部署的各项任务。对现有的制度,已经定下来的规矩,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包括这几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也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对待。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还时有发生,比如有些地方违反规定乱上项目、有些地方违法毁坏占用耕地。这些问题,国家都有法律制度规定,但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因此,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加强法规制度的执行。从国家发改委来讲,国家宏观调控包括节能减排的重大任务,还有“十一五”规划,这些任务都要做好。从纪检监察工作来看,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建设,还有纠风专项治理等任务,这些工作也都要做好。讲到制度,很重要的是把现有制度执行好、落实好。现有的制度一定要维护住,这是首要的一条。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制度。十六大以来强调以改革统揽反腐败斗争的全局。其关键点在于,我们的许多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于这些制度要破除、要创新。国家行政机关有关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有很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成为诱发和滋生各种不廉洁行为和腐败问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双轨制、转轨时期各种腐败现象多发易发,就是因为新的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来重新设计权力运行的程序、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寻租的现象。讲到寻租的问题,怎样减少寻租,同时促使行政部门减少设租?主要的工作是要促进新的制度、新的体制的产生。以投资体制改革为例,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仍不尽人意。我们每年建那么多项目,搞那么多投资,能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提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凡是市场能做的国家不干预、不投钱,不要越位。要规范政府的行为首先要考虑在权力运用、资源配置过程中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政府不做。第二个原则,凡是地方政府能做的中央政府也可以不做。应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前提确定和规范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第三个原则,如果能用市场的方法就不要用行政的方法。许多事情是必须做的,但你是用过去行政的老办法做,还是用市场的新办法呢?第四个原则,我们投的钱、搞的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对这个项目的全过程能不能进行监督,最后能不能去验收、看看它效益到底如何,如果出了问题能不能追究责任?这也应是我们批项目的前提。总之,体制创新对于我们形成新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发展改革系统,投资体制改革、招投标制度方面的规范都是非常重的任务,还是不能把这个问题看得太乐观,认为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的路还很长。

第三,坚持科学、民主、法治。要按照科学、民主、法治的要求对我们现有各项制度进行梳理,有些要废止,有些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总结我们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其中一条就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也要体现科学、民主、法治的要求。一是要体现科学的要求,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合理配置权力,推进权力运行更加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对行政管理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进一步清理、分解和规范,体现了我们能不能科学决策或者科学执政,非常重要。二是要体现民主的要求,就是要把民主作为行使权力和监督权力的基础,民主本身就是相对权力讲的。就我们的工作来讲,对一些重大的权力、重要的权力运行环节应适当做一些调整。过去讲有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很多权力是和神秘有关系的。把权力的过程公开了,很多时候权力的运行就会比较规范。要争取做到“三个公开”。首先,能够配置的资源公开,每年有多少钱、有多少项目把它拿出来;第二,这些项目、资源审批的程序公开;第三,审批的结果要公开。审批结果公开也是对审批过程很好的很重要的制约和监督。有些不符合标准、不符合规则的行政许可、资格认定、项目审批一旦公开,就会被问责。这能够很大程度地减少权钱交易和不符合程序的问题。强调公开,能够体现民主,体现群众参与,体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三是要体现法治的要求,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树立“权力法定”的观念。这些年来我们国家法治的进程大大加快,法律、法制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大大加强。过去大家很少去关注行政许可,但行政许可法出台以后,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的审批大家头脑中就非常清楚了。在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问责制、国家赔偿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出台以后,对我们手里有权力的同志就从法律上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制约机制。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对于保证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权力能够正常运行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关系发展改革全局的某些法律法规还是缺位的,如投资管理、发展规划、运行调节等一些重要的职能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依据,这对我们履行职能和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是十分不利的。对权力运行要规范,就一定要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上。

第四,坚持抓重点。建立健全对重点对象、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实施重点监督的有关制度,包括对“一把手”的监督,这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一把手”的权最大,也最难监督。一定要研究制定加强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行使行政权力监督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要靠制度监督,靠人监督“一把手”是监督不了的。如果在这方面进一步探索经验,摸索规律,制定一些切实有效的制度,对“一把手”的监督制约可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抓重点还要抓一些权力行使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国家发改委项目审批核准、资金安排、定调价费及监管、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进出口配额管理、招投标、储备物资管理等等方面都是重点。一定要对这些方面加强重点监督,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干部轮岗制度。国家发改委从去年开始做了大量工作,确实还是见了一定成效。

二、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关键是抓好工作落实

第一,要“实”。就是实事求是,务求实效。各项监督制约工作,首先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重点抓一些能够落实的制度,并注意将这些制度捆在一起抓。比如我们经过研究,制定了一些比较严密的、比较规范的述廉的制度,同时把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落实到党组的每位成员身上,对分管的司局年终述廉时必须到场,对干部廉政述廉的情况要切实负责任。现在运行两年了,党组的同志很自觉地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另外,像任前谈话、廉政谈话,每一位新上任的正局级干部我都要找他谈话,谈话就是讲三个问题:首先,作为“一把手”就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第二,怎样根据部门实际完善落实各项制度;第三,本人要带头严格要求自己。这个“实”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乱提口号,研究后就制定制度、抓好落实。

第二,要“深”。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拒腐防变的思想保证。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做深、做扎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权力观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进一步认识权力是从哪里来的,明确权力就是服务、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越大越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我们讲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是怕担责任,而是怕把人民交给你的权力用坏了,造成重大损失。应进一步明确在承担重大权力的岗位上工作要充满风险意识,认识到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岗位。不要怕监督,监督你并不是监督你这个人,而是监督岗位、监督权力。我们要让干部认识到这一点,这样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就会小心一点,避免犯大的错误。我们一贯讲监督和爱护的关系,监督是手段,不是目的,最后的目的还是爱护干部,让他们正确地行使权力,不犯错误少犯错误。

第三,要“强”。强化必要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推动工作、抓好落实的基本方式。当前,加强监督检查工作有四个着力点:一是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这是我们必须盯住不放的,避免从中央到地方不同环节出现政令不畅的问题,保证中央重大战略决策能够贯彻落实。二是按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加强对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情况的监督检查。我们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纠风专项治理、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修建楼堂馆所、治理公路“三乱”、减轻企业负担等工作情况加强监督检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三是按照建立健全惩防腐败体系的要求,加强对反腐倡廉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围绕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党内监督条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等工作情况加强监督检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目前,要强调加强监督检查对执行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情况,并按规定向派出的纪检监察机关报告监督检查工作情况。四是按照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要求,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和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围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三个转变”(转变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依法行政、执行行政决策权限和程序、完成工作任务等情况加强监督检查,促进机关勤政廉政,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积极探索有效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做到行政权力延伸到哪里,监督工作就落实到哪里。

第四,要“严”。严格责任追究,就是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强化对权力的纪律制约。平时我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注重预防的制度建设,但真正有腐败现象的时候绝不客气,要有“亮剑”精神,拿出一个案例可以教育一大批人。纪检监察干部要善于、敢于运用党纪、政纪和法律等手段使滥用权力者受到严惩,使不规范行使权力的行为得以纠正,这是对权力最为有力的制约和监督。

第五,要“合”。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我们一方面在制度设计上要组合周密,防止出现“牛栏关猫”,既有总体制度又有实施细则,既有实体性制度又有程序性制度;另一方面在力量安排上,要考虑到利用我们现有的力量和各种可以借用的力量一起做好监督工作。实际上从我们现在的制度设计上,包括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这些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应该讲各种腐败现象都逃不过各种法律、法规、制度的覆盖,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真空和漏洞。但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我们任务很重人又很少,在纪检监察干部的配备方面,确实存在力量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考虑探索通过正确处理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和驻在部门纪委的工作关系把力量搞得更集中些。这些问题就要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创新。一方面要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解决问题,提出建议。

上一篇:紫甘蓝栽培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