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制度行政执法

2024-07-07

监督制度行政执法(共12篇)

监督制度行政执法 篇1

一、行政自由裁量权概述

1.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概念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权的核心, 是一种真正的和实质性的行政权力。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和范围内, 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条件, 在各种可能采取的措施中进行选择的权力。它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行政主体提高行政效率所必需的权限, 也是现代行政的必然要求。

2. 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 在社会行政管理过程中, 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事务的范围有逐渐扩大之势。显然, 法律不可能对社会中的所有事物规定得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因此法律赋予行政主体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较为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其次, 在现代社会, 各类行政事务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 立法者在立法时一般只规定基本的原则, 而具体的规则通常交由专门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处理。最后, 现代法治要求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法, 不允许违背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行使自由裁量权, 同时要兼顾协调法治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使其不发生更为激烈的冲突。

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控制

1. 内部控制

第一, 严格执法。严格执法主要是对行政主体自身的要求, 要求其在守法的前提下深入贯彻行政执法的理念, 做到不违法, 不越权执法, 不违法行政。具体来说要增强程序意识, 严格执法程序。执法中, 常有执法人员以怕麻烦、怕影响行政效率或以为行政相对人法律知识不多、不太懂程序而任意简化法定程序的现象。

第二, 理性执法。理性执法是指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不得掺杂个人主观意愿和个人感情理性处理行政事务。一是处理好合法性与合理性冲突的问题, 二是理性地、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问题。

第三, 落实责任。现阶段行政主体滥用职权的现象普遍出现, 而执法机制缺失责任承担的部分。为了使行政执法过程中减少问题的出现, 维护良好的执法环境, 切实落实责任是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一是行政主体要坚决贯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思想作风, 坚决防止和纠正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二是行政主体要建立健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 切实维护好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2. 外部控制

(1) 加强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立法控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应加强行政立法, 要从实体和程序上双重规制自由裁量权的运作, 对自由裁量权施加法律控制。首先, 进行合理控制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提高立法者立法的质量, 增强法律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尽可能缩减自由裁量权的辐射范围。其次, 目前我国的行政程序还不统一, 很多领域缺乏程序的规范, 加上行政主体不重视行政程序, 因此应加速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最后, 立法要对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权责统一, 责任明确, 力求从源头上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恣意、专断, 避免行政立法的部门保护主义, 以更好地适应行政管理的高效和畅通, 同时要加强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 强化行政检查和行政复议制度。

(2) 对行政自由裁量权进行司法审查。第一, 对行政主体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时, 要掌握一定力度。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的地位相对来说要高于行政相对人。因此, 除了遵循宪法和法律的一般原则外, 还要求行政行为做到公开、公平。第二, 审查行政主体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是否背离法律的立法精神和目的, 是否有滥用职权的情况。在审查时应尽量控制, 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行政主体的决策。除非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行政主体是出于非法目的以及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时有严重的违法行为, 如有此类情况, 必须依法予以撤销或改变。

3. 加强社会监督

目前, 我国仍缺乏较为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 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参与较少, 这也是导致近些年来行政主体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群众监督, 就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拓宽群众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渠道。扩大基层民主, 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完善公开办事制度, 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信访、举报制度, 设立专用举报电话。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 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摘要:监督制度在西方源于古雅典城邦和古罗马对权力的制约, 在中国则始于古代御史监察制度。监督制度既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和关键环节, 更是国家防腐的重要机制。因此本文从行政执法的角度出发, 在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现状阐述的同时提出几点合理性建议, 进一步完善监督制度。

关键词:监督制度,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

参考文献

[1]司久贵.行政自由裁量权若干问题探讨[J].行政法学研究, 1998 (02) .

[2]游振辉.试论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J].中国法学, 1990 (05) .

[3]毛光烈.试论行政合理性原则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J].法制与社会, 2010 (14) .

监督制度行政执法 篇2

第一条 烟草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应当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接受监督。

第二条在局党组领导下,办公室、监察处和专卖部门负责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组织,协调工作,对全面或专项的监督检查活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

第三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内容:

1、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2、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适当性;

3、法律、法规、规章的执法情况;

4、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

第四条本局制定涉及管理相对人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性文件,由负责草拟的部门(机构)将文件的草稿送分管局长会签、登记,经局长签发的上述规范性文件要送专卖处、办公室备二份存查。

第五条凡上级交办的征求意见的规范性文件及市有关部门制定的要求我局会签的规范性文件,统一交办公室登记,必要时可会同有关部门一起研究,提出意见或会签建议,报局长(含分管局长)批准。

第六条对当事人及其他公民、组织对本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检举、控告和申诉进行 检查。

第七条本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含简易程序)送办公室档案室入档,以备复议、应诉和存查。

第八条作出行政处罚后,当事人申请分期交纳或缓交罚没款的,应由专卖处提出意见后,报局长或办公会议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建立法律、法规、规章实施情况报告制度。法律、法规、规章施行一年时,专卖部门将执行情况分别向局长办公会议和上级局作书面汇报,并接受上级局的执法检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为实施该法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2、履行法定职责的情况;

3、行政处罚的合法性和适当性;

4、罚没款情况;

5、行政执法的社会效益;

6、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7、法律、法规、规章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立法的建议;

8、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第十条执法监督检查机构的职权:

1、对执法情况进行调查;

2、调阅或复制被检查审核的有关文件、资料;

3、向被检查单位发出《执法检查查询书》;

4、对不适当或违法的行政行为,提出下列处理意见,报局长批准后执行。

①发现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可依法纠正或建议文件制发单位纠正;

②对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权撤消或者责令改正;

③对拒不履行法定职责或消极执法的,有权责令其履行或者限期改正;

④对不严格执法的人员,可通知其所在单位处理;

⑤发现执法部门或执法人员有违纪行为,报局长室研究处理。

第十一条上级烟草行政管理部门发现下级烟草管理机构具体行政行为有错误的,可责令其纠正或者直接予以撤消。

第十二条烟草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责情况,依法接受司法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的监督。

浅谈行政违法的检察监督制度 篇3

关键词:行政违法;检察监督;检察权

一、法律空缺使得对行政违法的检察监督缺位

1.监督方式的单一,导致监督对象的单一

目前,对于行政执法的监督方式只有一种,就是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判决、裁定的抗诉权。监督方式的单一,使得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与行政机关数量众多的行政执法行为不相匹配,使得检察监督在很多情况下力不能及。

2.由于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使得检察监督的权威性受到冲击

监督方式的单一与行政机关违法行为的存在,与人民法院执行过程中违法行为的普遍存在不相适应,使得检察监督对行政执法无法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不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机关通过发送检察建议等方式,对行政执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整改意见。检察建议形式灵活,不局限于某个阶段,提出建议的方式也容易为监督对象所接受,是一种非常好的检察监督方式,但由于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对方是否接受监督,是否接受提出的建议,完全取决于行政机关的态度。这一方面使得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不敢监督,不愿监督,另一方面也使得对行政机关的检察监督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

二、从历史角度和比较法角度进行借鑒

1.我国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制度源远流长

我国对行政的监督权古已有之,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行政权能的不断扩展,逐渐发展为两个独立的监督制度:监察御史制度及言谏制度。通过梳理这两种监督制度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①自古以来,我国的监督权都是独立于行政权、司法权、军事权之外的,与后者权力地位平等的权力;②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目的就是防止行政权的滥用。

2.英美法系国家对行政权进行检察监督的规定

英国对行政权的检察监督历史非常久远,是从国王的法律顾问制度演变而来。历史上,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的监督范围非常广泛,不仅监督行政执法,甚至对于行政违法行为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损失,检察机关都可以依法予以救济。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行政诉讼,检察机关必须派员参加,检察官甚至可以允许公民或相关权利主体以检察官的名义提起行政诉讼。如今,英国的检察机关依然享有广泛的监督权,如对违法行政行为及侵权行政行为的监督与纠正,再如对行政机关执行和贯彻法律的敦促与监督等等。

3.大陆法系国家对行政权进行检察监督的规定

“对国家整体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是法国最高检察长的重要职责,法国的检察机关拥有非常广泛的对行政权的监督权力,甚至包括对公立精神病医院的监督等。葡萄牙的检察机关不仅可以对具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对于抽象行政行为的违宪、违法都可以进行审查。德国则赋予检察机关充分的行政诉讼参与权。总之,大陆法系国家都充分的给予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广泛的监督权力,从而有效地制约行政权的不断膨胀及滥用。

三、树立全面监督的检察监督理念

1.不应局限于事后监督

法律虽然规定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理应包括对于行

政机关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但就监督的范围、监督的手段、监督的后果等具体问题没有相关规定。对于审判的检察监督,虽然有三大诉讼法进行了具体程序的规定,但也仅仅规定了对于人民法院确有错误的生效判决或裁定进行的抗诉,由于只专注于司法裁判结果的是否合法,而忽略对诉讼过程进行监督的实体监督理念的影响,检察监督实质上成为事后监督,对一些诉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只能等到最终判决生效才能启动检察监督程序,致使行政诉讼行为在审前、审中阶段失去制约;致使一些本身违法,但情节轻微,不影响判决的行为不能受到应有的惩罚,如违法调解、违法扣押等,虽然最后的判决不存在法律问题,但程序中的瑕疵,也可能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实际影响。即使是在这种非常有限的检察监督下,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与发生错误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同级的基层检察院没有抗诉权;抗诉周期长,监督效率低等等。

此外,由于立法的不周延,使得检察监督的范围仅仅被局限在诉讼领域,而对人民法院的非诉讼活动不能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学者称:“法律监督实质上是一种诉讼监督,即人民检察院通过参与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依法对有关机关和人员的违法行为实施监督,并予以纠正。”“检察机关在监督内容上的局限性,是现行检察机关具体职权的狭隘性和法律实施的广泛性之间矛盾的必然反映。这使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院本身也无力制止一般违法行为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2.不应局限于有限监督

从应然角度来看,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检察监督应当是包括对司法权的监督和对行政权的监督在内的全面监督,不仅包括诉讼监督还要包括非诉监督,这是检察监督的应有之义。按照目前法律规定,检察监督涉及的范围仅限于行政诉讼,而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非诉案件成为行政案件的主流,非诉案件的数量十倍、二十倍高于同期行政诉讼案件的数量,如果实行有限监督的原则,那么势必使得如此大量的案件面临着检察监督的空白。目前,检察机关对行政违法的监督,仅限于对违法犯罪的国家工作人员涉嫌犯罪的行为进行侦查并提起公诉,而对于未达到犯罪标准的一般轻微违法行为,被排斥在检察监督范围之外。检察监督在行政执法方面的缺位,与行政执法日益暴露出的问题形成鲜明对比,如果不从全面监督的角度理解检察监督的内涵,将行政执法纳入检察监督的范畴,重构行政违法检察监督模式,必将使检察监督处于虚化状态,从而违背了检察监督设立的初衷。“而改革的思路,就是在《宪法》确定的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的框架下,恢复其应然层面的法律监督权,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扩展到行政领域和地方立法领域,将法律监督从侧重监督司法权,转向监督司法权、行政权和地方立法权并立。”

参考文献:

[1]张运萍.论行政违法检察监督体制之构建[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11):59-61.

[2]李志林.行政违法行为法律监督制度初探——以检察改革为视角[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4).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刍议 篇4

行政检察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对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监督,是检察机关履行其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法律监督权作为检察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实现途径是诉讼监督,实践中各级检察机关主要是通过对与诉讼相关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来实现法律监督权,如刑事审判监督、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等等。而对行政权的监督在检察机关的整体业务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行政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

从行政权的特点来看,需要进行行政检察监督。行政权与其他国家权力相比,其具有授权性、强制性、自由裁量性及易膨胀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行政权力容易出现滥用和腐败,而且一经出现将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行政权力加以监督和制约。

行政检察监督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促进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

二、我国行政检察监督的现状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对行政检察监督并无具体明确的规定,仅有的相关规定也是零散的分布在三大诉讼法之中,因此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方式、范围、制度等等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与缺失,严重的影响了我国行政检察监督活动的发展。

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同时还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生效判决提起抗诉。因此,从现行规定来看,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而达到对行政诉讼活动监督的目的。其具有间接性和事后性。实践中检察机关对行政活动的监督大多是通过对行政诉讼监督来进行的,这就导致了行政检察监督具有事后性、单一性、间接性等特点,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二)原因分析

1. 立法不完善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同时立法分散,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散见于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缺乏可操作性。

2. 制度缺失

我国并未形成完善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方式、范围、程序等问题均没有统一的规范性要求,这就导致了实践中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各有不同。

3. 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角色弱化

长期以来,我国检察机关中都存在着重刑事、轻行政的司法理念,再加上行政诉讼法中对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主要体现为行政诉讼监督,严重制约了行政检察监督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检察机关的人事和财政受制于地方,在某些程度上对检察机关的独立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行政检察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也不乏存在。

三、国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比较分析

(一)英美法系

英国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主要是通过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来制约行政权力,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根据英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有权提起此类行政诉讼的主体为总检察长以及得到总检察长授权的个人和地方组织。①

美国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既可以通过以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参加诉讼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又可以通过由检察机关介入到公民的平等权利受行政行为侵害的行政诉讼中的方式来实现。与英国相比,其行政检察监督范围较为宽泛,其联邦总检察长同样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同时还设置了特别检察官,以提高行政诉讼活动的有效性。

(二)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主要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

在法国,检察官负责转交所有行政法院和行政机关之间有争议的文件,这就使得检察官有条件可以了解到几乎所有行政诉讼案件的内情,并参与到其中,对行政诉讼案件的程序和实体进行审查,提出并陈述自己的意见。②

在德国,通过公益代表人制度来实现行政检察监督。公益代表人可以代表州或州政府参加在高级行政法院和行政法院内的普通或指定案件,以维护公共利益。

(三)比较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不难发现虽然英美法系国家及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其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范围相比较或狭窄或宽泛,主体或单一或多样,各具特色。但其相互之间仍然存在共通之处。那就是无论是英美法系的国家还是大陆法系的国家,首先都认可并切实存在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并且从法律上加以明确规定。这就说明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四、构建行政检察监督的制度几点构想

(一)完善行政检察监督相关立法

由于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过于原则,同时立法分散,使得行政检察监督的定位不明确,学界及实践中均对行政检察监督存在一定的争议,也使得行政检察监督实践活动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法律依据。因此,在立法层面对行政检察监督予以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在立法层面对行政检察监督做出界定,明确何为行政检察监督。其次,应对行政检察监督的内容、范围、方式等做出明确的制度设计,指导如何实现行政检察监督。最后,还应对与行政检察监督相关的配套机制加以完善,保障行政检察监督的有效运行。

(二)强化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我国行政检察监督的现状与长期以来在检察机关中存在的重刑事、轻行政的司法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行政诉讼法中对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主要体现为行政诉讼监督,严重制约了行政检察监督的全面发展。因此,行政检察监督最首要的是完善相关立法,与此同时检察机关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出专业的行政检察监督人才,以保证严格依法履行行政检察监督职能。检察机关可以借鉴国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中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方法,西为中用。如美国的特别检察官制度等。

另外由于现行检察机关的人事和财政受制于地方,在某些程度上对检察机关的独立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行政检察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不乏存在。针对此问题,我国正在进行的检察体制改革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改革后,我国的各级检察机关将实现垂直管理,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地方行政对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干预,更有利于行政检察监督活动的公平、独立、合法、高效。

(三)构建行政检察监督制度

行政检察监督是必要的,同时应该是有限的,是受到严格约束的。不然就会使得行政检察监督职权容易出现滥用,影响行政机关正常的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行为。所以行政检察监督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范围、方式等进行。1.行政检察监督的原则③

(1)法定性原则。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必须依法行使各项权力,行政权力的行使如此,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更应如此。行政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检察权也是公权力的一种,其行使亦应遵循法定性的监督原则,严格依法进行行政检察监督,不可越权、滥权。

(2)有效性原则。我国现有的制度中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方式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虽然这些监督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监督方式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特定的范围内能够起到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作用。因此,在实施行政监督的时候应考虑最有效的方式,不能为了监督而监督,应遵循私力救济优先,这样既能防止行政检察监督被滥用,又可以减轻检察机关的工作量。

(3)有限性原则。从权力分工制约的角度来看,行政权与检察权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行政检察监督是一种平等权力之间的监督。行政权虽易被滥用,但其效率性、能动性是国家权力中最强的。行政检察监督应遵循有限性的原则,不能影响正常的行政权的行使,只有在符合法定的范围和条件时才能进行。

2. 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

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理论上存在着一些争议,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行政检察监督就是行政诉讼监督,此种观点将行政检察监督简单的等同于行政诉讼监督。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行政检察监督应包括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和对特定行政行为的监督两部分。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行政检察监督既包括对行政诉讼的检察监督,又包括对行政行为的检察监督。其中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上述三种观点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是由小而大的,相比较而言第一种观点将行政检察监督等同于行政诉讼监督,这与我国行政检察监督的现状比较符合,但在实践中已经显示出了其不足之处,在理论上也否定了行政检察监督的全面性。第三种观点,将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扩大到包含对抽象行政行为的检察监督在内,抽象行政行为有其特殊性,对其的监督更应该由立法部门及人大部门来进行监督。而第二种观点在我国当前的实践中来看是最为切实可行的。笔者同样认为行政检察监督应包括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和对特定行政行为的监督两部分。对行政诉讼的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与行政诉讼相关活动所进行的监督。而对特定行政行为的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特定的违法具体行政行为所进行的监督。其中可以包括对与公民权利密切相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也可以包括对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缺乏必要行政相对人起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等。

3. 行政检察监督的方式

(1)检察建议。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最为常用的一种监督方式,其具有灵活、方便、高效的特点。当然,这种方式因不具有强制性只适用于针对违法程度较轻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情形。④同时也可以考虑将检察建议作为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行政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

(2)纠正违法通知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刚性要强于检察建议,当检察机关向行政机关制发了该文书时,行政机关应按纠正违法通知书中的要求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告知检察机关。⑤这种方式更容易引起行政机关的重视,其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确已违法的情形。

(3)行政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是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但又缺乏必要行政相对人作为主体提起诉讼的时候,由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公诉人,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提请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审判的活动。由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公诉人,与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进行对抗,更有利于行政公益诉讼双方的平等。同时,检察机关因其特殊的地位和诉讼专业性,能够更有效的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当然,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应加以严格地限制。

(4)行政抗诉权。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同时还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生效判决提起抗诉。因此,从现行规定来看,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而达到对行政诉讼活动监督的目的。其具有间接性和事后性,但依然是行政检察监督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一方面,在新的相关立法尚未制定完善之前,其已属法定的监督方式,另一方面行政抗诉在实践中也开展的较为广泛,有着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为了使检察机关更好地行使行政抗诉权,应考虑赋予检察机关对相应行政诉讼案件的阅卷权以及调查权,使得行政检察监督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

[3]石书伟.行政监督原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

[4]王玄玮.论检察权对行政权的法律监督[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19(3):75-82.

[5]李乐平,陈永坚.行政检察监督权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6).

[6]涂强.论我国行政检察监督的困境与出路[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27-30.

监督制度行政执法 篇5

执法监督制度

东丽区政府法制办 李汝海

一、政府法制监督工作是政府内部层级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法制监督工作属于行政监督,是指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各部门、上级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所属相应各部门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工作的监督,是政府内部的层级监督,在整个法律监督体系中最直接,最便捷。政府法制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规范性文件内容;

(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三)行政执法程序;

(四)具体行政行为;

(五)法定职责的履行;

(六)其他需监督的事项。政府法制监督的任务是:

(一)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二)依法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协调处理行政机关在执法工作中的各种矛盾。而且,政府法制监督权是政府领导权的延伸,政府法制监督的职能主要表现在组织规划,监督检查,实施审查,指导把关、行政复议,调查研究,综合评价等方面。因此,从政府法制监督工作的性质、内容、职责和任务等方面看,都是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约束与自我优化的体现,是促进政府及所属各部门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是从严治政和依法治政,提高行政执法质量和效率的必要制度和客观要求。从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认识,政府法制监督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政府法制监督工作的体制障碍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现阶段政府法制监督工作同全社会对加大对行政执法监督力度的迫切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问题也不少。一是在体制上存在监督流于形式、监督权责不明、监督工作机制陈旧、监督方式不明确、监督措施不具体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政府法制监督作用的发挥。二是思想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依法规范运作的要求不适应。一些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只认上级领导指示,对待法制监督存在认为多此一举、无关紧要的看法和认识。三是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和执法监督不到位的现象与依法执法、公正执法的要求不适应。目前较突出的生硬执法、程序违法、执法推诿、执法不到位、执法效率低等不规范执法严重影响了行政执行力,但是由于监督虚化、乏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四是政府法制监督缺乏手段,监督形式陈旧单一。行政执法监督应是一项经常性的政府职能,专业性强、工作量大,没有强有力的手段和制度支撑是难以实施的。

三、健全政府法制监督制度,强化行政层级监督权。

行政监督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而强化对行政执法的法制监督是行政层级监督重要内容。第一、明确法制监督作为基层政府法制机构的核心职能,强化政府法制机构的监督职能。第二、本着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的原则,健全政府法制监督制度,在已有的原则性规定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政府行政行为分别制定具体的、便于操作、有约束力的行政执法监督实施办法和规程。改变以往监督规定有,但抽象、原则,缺乏具体措施和手段的局面。第三、针对目前政府法制监督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条块分离、强调纵向、弱化横向的问题,按照新颁布的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精神,基层政府法制监督机构有权对政府所属全部行政执法部门实施监督和指导,因此,政府法制监督应规划全局,全面部署和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第四、政府法制监督工作要向政府行政行为的前端延伸,将被动式、批示式监督变为主动性、日常性监督。有必要把一些备案类监督方式,改变为前置介入。政府层级监督应追求主动、效率。应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掌握法律、法规全面、系统和专业的优势,克服和避免行政执法部门仅侧重部门法的执行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作到指导把关在前,监督及时有效。

四、完善对行政执法的法制监督工作制度,从机制创新入手。

传统上对行政执法的法制监督机制如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审查、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行政执法案卷检查、重大行政行为备案、行政复议等,在政府法制监督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规范和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起到的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很多深层次的、未曾显现的新的问题大量出现,行政执法中存在的观念陈旧、体制滞后、程序缺失、部门利益、行政执行力低等问题日益突显。这些问题涉及行政立法、行政管理体制等多方面,但政府法制监督未能及时跟进也是当前行政执法质量和水平不能适应依法行政要求的重要因素。因此,现有的政府法制监督机制应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并且要有创新。

(一)行政执法培训要有针对性,侧重于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应结合当前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重实体、轻程序;重权力、轻责任;重处罚、轻整改;以及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重点开展执法理念、执法能力、执法务实、执法艺术、执法效果的培训,紧紧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创新方法。要重点培养一批行政执法骨干力量,培训解决执法问题和难点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训的多样性。

(二)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和重大执法强制措施备案制改为报告和指导制。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在作出重大行政处罚和执法强制措施之前,应向政府法制机构报告,政府法制机构应进行指导把关,这并非替代行政执法部门的越权行为,而是政府内部层级监督的直接体现。因为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和重大执法措施一旦作出,往往严重影响行政管理相对人的重要利益,社会影响大,必须慎重。行政执法部门代表政府对外行使行政管理权是统一的,政府法制机构对所属部门重大执法活动进行指导把关符合行政监督原则。因此,要探索这方面的制度和机制。

(三)加大对行政执法不作为的督查力度。要加强对《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宣传,鼓励和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机制纠正行政执法不作为现象,这应成为监督行政不作为的重要手段。同时,政府法制机构对群众投诉的行政执法不作为,或者有关行政部门反映的其他部门行政执法不作为,以及执法检查中发现的以罚代管等行政执法不作为,都要积极受理和办理,要制定登记、核实、转送、报告、执法督查、处理、反馈等一套完备监督制度,使之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还要加强同监察、人事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运转良好的内部监督网络。

(四)加强政府法制机构执法协调工作。目前,新旧法律、法律与法规、法规与规章之间对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职责、执法权限的规定常有相互冲突、相互交叉、相互重叠、或者表述不明确等现象,加之部门利益作用,客观上形成有利的抢着执法,无利的或者责任大、有风险的往外推。这对社会管理、政府功能、政府形象都非常有害。政府法制监督应主动出击,推进和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出行政执法清单,并公布于众。要依法精确界定每个行政执法部门执法依据、执法职责、执法权限、执法岗位、责任人员、追究办法等。要完善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加大执法协调的力度和权威,切实解决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有利就上、无利就推,不讲配合的现象,凡经法制机构协调并报领导批准的应立即执行,切实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五)建立政府法制机构统管移送案件审核制度。解决以罚代刑问题,固然要强化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意识和执法力度,但涉及符合刑法要求的证据收集、证人调查、区分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犯罪构成分析等专业性问题,基层行政执法部门缺乏这方面经验,也极少培训,所以在案件移送过程中存在证据材料不规范、不齐全、不充足的现象,往往造成移送过程中来回扯皮,影响对违法行为的打击,社会效果也非常不好。虽然日常工作中有政法委的协调,但移送案件很多方面问题,都只靠行政执法部门自行解决。政府法制机构具备这方面法律专业优势,同时,作为政府法制监督机构有权统一审核重大涉法事项。因此,应建立凡行政执法部门认为涉嫌构成犯罪应当移送的案件,均报政府法制机构审核把关,必要时提前介入指导工作。

(六)在行政执法联动机制中发挥监督指导作用。由于现时行政管理强调专业化分工,部门分权、行政执法横向分散、职权交叉等因素形成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多头执法、谁都管谁都不管等问题,建立行政执法统一调度、部门联动机制势在必行。政府法制机构应积极参与其中,发挥执法监督和协调作用,依法明晰各行政执法部门管辖范围和权限职能,规范统一执法、联合执法活动,依法全程监督指导。与政府主管机构一起,共同保证行政执法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综合、系统、有效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七)对涉企的行政执法检查统筹安排制度。2004年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要求严格控制和减少各种检查,推行行政执法机关联合检查。依法检查要提前通知企业,以书面检查为主,不得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实施普遍性的现场监督检查活动,应向政府上报计划,由政府法制部门结合所有执法部门的检查计划进行统筹安排,报本级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严格检查次数,能够合并的合并,能联合的应联合实施。防止多头重复检查,以及随意性大和执法扰民。将行政执法检查规范化、法制化。同时,每年抽选部分企业进行调查,收集企业对行政执法部门执法活动的意见,努力营造优良的行政执法软环境,使企业来得快、留得住。

(八)将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经常化。现在的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往往一年一次集中进行,而且时间仓促,不能准确反映部门执法常态,监督效果很不明显。为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政府法制监督力度,应将执法案卷检查经常化,至少每个季度检查或抽查一次,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将执法案件评查要求细化,对存在的执法问题当场提出,并随时解决执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在监督中服务。检查后,及时总结执法经验,通报检查结果,大力促进行政执法水平提高。

行政执法监督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行政执法;行政执法监督

中图分类号:D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0-0113-03

权力不受监督和控制,就会被滥用。在我国,行政执法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重要形式,如果缺少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可能偏离法治轨道,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导致专横、滋生腐败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的产生,从而行政管理的目标也难于实现,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各国均建立起强大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但是执法机制是否健全完善,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行政法制的进程。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的监督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强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的观念,促使行政执法真正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提高执法水平,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1行政执法监督的基本理论

1.1行政执法的含义

就行政执法一词的概念而言,在我国各个学者有着不同的阐述。例如,许崇德教授认为,“行政执法是就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宪法和法律的总体而言的。因此,它包括了全部的执行宪法和法律的行为,既包括中央政府的总体活动,也包括地方政府的所有活动,其中有行政决策行为、行政立法行为及执行法律和实施国家行政管理的行政行为。”而罗豪才、应松年教授对行政执法则有较广义的观点:“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行为,是主管行政机关依法采取的具体的直接影响相对一方权利义务的行为;或者对个人、组织的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行为。”从以上对行政执法的含义中我们可以发现,行政执法具体的分为两类:一类为制定规范行为;一类为直接实施法律和行政规范的行为。

1.2行政执法监督的含义

行政执法监督具有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解释。广义的行政执法监督,是指享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作为监督主体。对作为监督对象的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及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的活动。而狭义的行政执法监督,是指享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执法主体及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实施具有法律效力的监察和督促,依法追究违法执法的机关、组织与行政公务人员法律责任的活动。但从实际的运用中,我们更倾向于广义行政执法监督的概念,认为广义上的概念能更好地反映行政执法监督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3行政执法监督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行政执法监督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类:

(1)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这是根据监督主体享有监督权的属性不同进行的分类。国家监督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社会监督又称非国家机关的监督,通常是指政党、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新闻舆论媒体、人民群众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实施的监督。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监督权不具有“国家权力”的属性,只是一种具有法律影响力的活动。

(2)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这是根据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是否属于同一组织系统进行的分类。

内部监督是指行政系统内部进行的监督,是行政系统的自我约束机制,是各种监督中最经常、最直接的监督。它包括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等。而外部监督是指由行政机关以外的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作为监督主体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的监督。它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是紧密联系的。内部监督是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的,其作用的有效发挥以一定的外部监督为前提,离不开外部制约的社会环境;外部监督也离不开自我约束的作用。只有把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二者各自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才能最终达到监督的目的。

(3)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这是根据监督的阶段性不同进行的分类。

事前监督,是指监督主体为防患于未然,在行政执法行为开始之前依法实施的监督,是一种预防性或防范性的监督。事中监督,是指监督主体对行政执法行为在实施之中进行的监督,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是一种追踪性的监督。事后监督,是指监督主体对行政执法行为实施完结后进行的监督,是一种补救性或惩戒性的监督。

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是监督的3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将事前监督的防范性与事后监督的补救性结合起来,构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密切配合的监督防线,保证行政执法过程的合法性和适当性,以收到良好的监督效果。

2我国目前行政执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宪法规定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框架式是完善的,基本理念也体现了民主和法制的原则。但是,由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立法制度与地方政府订立行政法规权力并行,从而执法依据时常出现偏倚,使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威性没有真正的确立起来,而且又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以及传统体制的约束,宪法规定的法制原则在实践中并未完全落实。在具体问题上表现为有法不依、违法不严、执法不纠、越权处罚、无权处罚等现象时有发生。但归纳而言,主要促存在以下问题。

2.1行政立法不到位

“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现象存在。由于立法工作缺乏一些必要的可行性研究,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以后,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适用;有些出台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缺乏衔接,对有些问题之间的矛盾缺乏协调,造成执法人员无所适从;有的法律、法规过于原则,制定的实施细则出台滞后,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对违法的行政执法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或者规定得不十分明确,或者没有规定,造成执法违法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2.2行政执法机构设置不健全

(1)行政执法机关设置较混乱。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单位;既有固定的常设机构,又有临时性的非常设机构;既有行政机关,又有事业单位行使执法权的情况。

(2)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有的法律、法规规定应该设立的机构没有设立,如政府法制机构在政府活动中行使着重要的职权,但在部分县、区政府里却没有机构、编制,致使行政职权无法行使。有的行政执法领域下属执法机构直属上级。缺乏执法本身应有的权威性,执法活动难以开展,这些情况都是在执法队伍中非常常见的现象。

(3)有些执法领域一直处于多部门、多头管理、上下错位和职责重叠的困扰之中,另外还有一些因政策变化而产生的非常设性机构管理的现象。

(4)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大。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报告、检查、约束机制,造成地方政府对各级行政执法主体、上级机关

对下级机关监督不力,出现“走过场”、“护短”等有错难纠的现象。

2.3行政执法队伍素质不高,存在着执法不严的问题

①政治素质不高。作为执法者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增强拒腐蚀能力要强。但有些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犯法,滥用职权,徇私枉法,导致行政执法难严,直接影响行政执法效果。②业务素质不高。有些行政执法部门的一些执法人员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有的甚至聘用临时人员执法,他们既没有专业知识,也不懂法律。作为执法人员,自己本身就是法盲,这样的执法人员怎么能严格执法。

3行政执法监督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3.1行政执法体制不顺

行政执法机关是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的,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一些执法单位尤其是县、区一级设立的执法机构实行的是,罚款、收费直接与本身的经济利益挂钩,多罚多收多得,少罚少收少得,这就势必造成有些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乱收费、乱罚款。这些不良的现象给我们的执法队伍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3.2对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活动监督力度不够

行政执法监督是严格、公正执法的保障。行政执法权同其他权力一样,缺少监督制约就会滥用,就会产生腐败。从监督体制上来说,目前一些行政执法机关还没有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有一些地方有相当一部分行政机关没有设立法制机构,或者法制机构人员较少,法律业务素质较低,经费不足,不能适应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需要。

3.3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普遍低下

(1)个别执法人员思想道德素质较差。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注重政治学习和自身修养,甚至把执法权当作谋取部门和个人利益的工具。

(2)有些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业务素质较低。主要原因是平时学习培训不够。对本部门执行的法律、法规不熟悉,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此在平时执法工作中,执法不懂法,执法犯法,用一个违法执法行为去纠正另一个违法行为。甚至造成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

3.4社会环境因素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影响

近年来,通过一些深入细致的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离依法治国的要求差距还比较大,有法不依的状况还比较严重。而且在我们的行政执法队伍中也确实有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人员,成为违法犯罪分子任意驱使的工具,有的甚至和犯罪分子同流合污,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

4全面完善行政执法工作,解决行政执法难点问题的有效对策

(1)改进和健全权力机关的监督。尽管权力机关的监督在我国行政执法监督中居于最高地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权力机关的监督在立法和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权力机关监督作用的发挥和监督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必须改进和健全权力机关的监督。

(2)完善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进行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改革,同时实现执法与执法间的职能分离,这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对分离,即在同一个机关内,行使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机构与人员必须分离开,不进行一般的行政管理活动;另一种是完全分离。即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分别设置,组建综合性的行政监督机关,而且在组织体系上、财政关系上以及人事关系上,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进一步完善审判监督。首先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其次,实行政法体制改革,强化司法机关的独立地位,保障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第三,全面提高法官的素质,实行法官统一考试和统一选任制度,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审判作风好的精明强干的行政审判队伍。同时也要强化法官的职业保障,并逐步实现法官负责制。

(4)强化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督。由于广大行政执法人员是整个行政执法工作的最终落实者,无论是传统的“管制型”行政执法,还是代表现代行政方向的“服务型”行政执法,广大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高低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服务型行政执法工作而言,尤为如此。所以,首先要进一步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对录用行政执法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其次,要实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在行政执法人员的年度考核中,将法制观念的强弱、掌握法律知识的程度、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等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学习。提高队伍素质。

(5)加强社会监督。首先,实行行政公开,增强公众对行政执法的参与,建立一种有效的事中监督途径;其次,要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行政执法外部监督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新闻舆论不仅是民意的反应,而且对民意还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而且新闻监督本身就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效果的发挥,既有赖于政府机关的支持和保护,也有赖于人民群众的信赖和配合;第三,要加强群众的监督,群众监督是行政执法监督的基础,只有将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发起主要的监督作用。

监督制度行政执法 篇7

一、行政检察监督概述

行政检察监督, 也简称行政检察, 它既是行政诉讼法学的概念, 也是检察学的概念。有观点认为, 在我国的宪政体制中, 检察权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与行政权、审判权并列的国家权力, 其担负着保障宪法、法律统一和完整实施的法律控权和权力平衡功能。行政检察监督权, 是指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内, 对行政主体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活动依法进行监督的权力。[1]

学界通说认为, 行政检察监督的理论基础是列宁关于国家检察权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国家, 尤其是前苏联时期,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被赋予广泛的检察监督职能, 其中就包括对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情况的监督, 在传统上被称为“一般监督”。笔者认为, 尽管受制于现时人力、物力和精力的有限性, 检察机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实行一般性的法律监督, 但也不能片面局限于诉讼监督中, 成为一个纯粹的诉讼监督机关。在司法改革的框架中, 如何建立行政法治和确保公正司法都需要有效发挥检察机关的检察监督职责。特别是在我国目前人权保障状况和行政执法实践尚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 赋予检察机关对行政权力和行政活动的监督权尤显重要。

据此, 笔者认为, 行政检察监督既包括在行政诉讼中的检察监督, 也包括诉讼外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具体地说, 是指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对审判机关、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政诉讼活动以及特定行政违法行为实施法律监督, 以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它构成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的法理依据

从我国检察权的性质来看, 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我国检察权不仅包括职务犯罪侦查权、公诉权、批准和决定逮捕权, 还包括行政检察监督权等内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定位和行政权司法监督的呼吁, 决定了检察机关对行政法律监督的必然。因此, 对行政诉讼和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是检察监督应有的题中之义。

(一) 从权力监督理论看, 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是人类政治发展史当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权力本质上说, 要想防止滥用权力, 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2]可以说, 法治进程, 就是一个法律监督和权力制约的过程。由于行政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同时由于其与身具有的强大性、易膨胀性、自由裁量性等特征, 如果不对它有效的加以监督和制约, 将极易被滥用而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因此, 各级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 首先必须将政府的行政权力置于法律的制约之下。

(二) 从我国法律规定看, 我国法律规定,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从历史上看, 人类社会对权力制约的探索, 存在权力分立与制衡以及独立设置监督权的两种路径。中国法律监督制度正是后者的一种现实体现。[3]在我国, 要厘清检察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必须从政体的高度出发加以理解。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检察权被作为一种不同于立法权、行政权和审判权的特殊权力被宪法所确认, 并由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没有法律监督权就无法实现对行政权和审判权的监督制约, 无法实现权力对权力的制约, 因此, 坚持和加强检察监督是必然的选择。

(三) 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看, 依法行政离不开检察监督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证明:依法行政除了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外, 还要建立对行政权力和行政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的机制。尽管我国目前的依法行政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等行政违法现象仍然很严重, 依法行政的任务仍然很艰巨。目前, 中国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运行不畅甚至出现“失灵”, 在这种情况下, 确认并强化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的检察监督职能, 才是破解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弊病”的有效“法门”。[4]

三、现行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之缺陷

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执法主体, 承担着我国绝大多数法律的实施职能, 其执法活动理应受到检察机关的监督。然而从我国行政检察权运行立法和实践现状来看, 还存在诸多缺陷, 导致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严重缺位, 法律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实现。

(一) 立法缺陷

1. 现行法律规定条文少, 法律规定过于原则, 立法比较分散

有关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主要散见于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 缺乏可操作性。如行政检察监督范围等缺乏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

2. 监督方式过于单一

依据现行法律规定, 行政检察监督的最主要方式只有抗诉一种方式。检察机关仅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进行抗诉, 且属事后监督, 排除了对其他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

3. 未赋予检察机关实施监督的必要手段

实践中, 立法由于没有检察机关调卷权与调查取证权的明确规定, 调卷难的现象还较普遍存在, 影响了行政检察监督权的有效行使。

4. 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规定

(二) 实践困惑

从检察监督的实践看, 如何对行政审判和行政权力的进行监控, 同样存在上述困惑。当前我国行政执法状况已取得明显进步, 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加强对行政执法权的检察监督, 维持行政执法权有序运行, 各地检察机关进行了一些探索,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如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检察院积极探索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工作, 取得良好成效。[5]但是由于检察机关开展这项工作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 不易为行政执法机关理解和接受, 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实践中也没有在检察机关普遍实施。同样, 在行政诉讼中, 由于行政主体过于强势, 在很多时候, 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无法通过诉讼得以保障。由于法律规定的是检察监督是事后监督程序, 检察院不能直接参与行政诉讼活动, 因而对于审判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 也就无法纠正审判的不当。

四、我国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路径设置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我国目前司法体制和行政法治现状的前提下, 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和行政审判的监督, 应通过不断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积极探索经验, 创造性地进行监督。

(一) 健全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执法的机制

规范和监督行政执法既是人民群众要求, 也是保证行政执法公正性的一种客观需求。

1. 建立行政执法与行政检察的衔接机制

在建立联系机制上, 笔者认为, 可以成立一个由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各行政执法机关组成的相对固定的监督保障协调机构, 各组成部门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配合, 保持经常性的相互联系。通过召开定期联席会议,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等形式, 保障监督行政执法。为增强监督的效力, 地方党委、政府可以以文件的形式, 或者由地方人大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上述工作机制加以规定。据报道, 为了杜绝行政执法部门对已经构成犯罪的案件只做行政处罚, 而不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发生, 2011年2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联合自治区政府, 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执法工作与检察监督工作相衔接的若干规定》, 开创了政府与检察机关联合发文的先例。目前, 已有30个自治区级行政执法机关、82个市行政执法机关分别与自治区检察院、各市检察机关操作平台进行对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案件信息查询、移送、立案监督等功能, 以规范行政机关执法活动和执法行为, 督促依法行政。[6]

2. 对特定行政执法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

⑴关于监督的范围。有观点认为, 检察监督也应当对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7]笔者认为, 鉴于目前我国行政司法的现状和检察机关人力、物力、精力的制约, 由检察机关对抽象行政行为开展监督条件还不完全成熟。同时, 将所有行政执法行为纳人检察监督的范围, 没有必要性也不现实。目前来说, 宜更加关注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可以考虑从行政权最容易寻租和被滥用的角度, 将限制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行政强制、涉及国家资源分配的行政许可、一定强度的行政处罚等纳入检察监督的视野。[8]⑵关于监督的方式。包括对一般违法行政行为提出检察建议, 对行政机关不依法移送涉嫌犯罪案件通知其移送, 对行政公务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立案查处等方式。

3. 对行政执法权的违法行使提起行政公诉

公益诉讼是指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诉讼。从国外立法看, “在各不同法系中, 都毫无例外地把检察机关看作是垄断公共利益代表权的国家机构, 检察机关都是以公益代表人的身份或资格提起或参加行政诉讼。”[9]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行政机关所管理的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也越来越多, 某些行政机关通过行政活动侵害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因为没有适格的诉讼主体, 或有关主体不敢起诉、不愿起诉, 无力起诉, 而使得国家、社会利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在当事人因各种原因未起诉而需求检察机关直接起诉的, 由检察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 代表国家提起行政诉讼, 不仅必要, 而且可行。

(二) 完善检察机关监督行政诉讼的机制

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应当是一种全面的监督, 既包括检察机关对诉讼结果的监督, 也包括对行政诉讼过程的监督。

1. 强化对行政诉讼活动的全程监督

对行政诉讼活动的全程监督, 关键是解决人民检察院参与诉讼的问题。当前, 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中普遍存在立案难、审理难、判决难、执行难等问题。行政诉讼中存在的“四难”等情况, 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而这些违法行为检察机关大都无法都通过抗诉的方式予以监督, 检察机关只有通过参与诉讼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检察院通过参与诉讼, 对法院程序性或实体性的错误有权提出纠正意见或者提起抗诉。

2. 强化对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支持

在对行政权监督上, 人民检察院与人民法院虽然职能分工不同, 但价值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当前体制下, 由于法院的人、财、物受制于地方政府, 在行政诉讼中, 地方政府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法院审判活动进行干预, 因此, 对这种情况, 检察机关在行政诉讼检察监督中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 还要重点关注行政机关干扰公正审理的行为的监督以及行政机关不正确履行行政诉讼义务影响行政诉讼依法进行等问题的监督, 帮助人民法院抵御不良干预, 促进公正审判和依法行政。

(三)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实现保障

为落实检察机关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应进一步完善制度, 赋予检察机关有效行使监督的具体权力。

1. 修订有关法律法规

修改现行行政诉讼法, 完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 对行政检察监督的性质、地位、范围、监督方式、效力等作出明确的规定, 增强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可操作性。在行政诉讼中, 应扩大提起行政抗诉的理由, 明确抗诉的范围和抗诉期限, 赋予检察机关有权提起或参与行政公益诉讼。

2. 赋予检察机关完备的行政检察权能

在检察机关现有职权的基础上, 赋予检察机关在诉讼过程中的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建议更换承办人等权力, 确保监督刚性效果。赋予检察机关监督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地位。赋予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知情权、审查权、建议权、重大程序参与权、调查取证权等更加完备的检察权能, 为检察机关实施行政检察监督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机制。

3. 加强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

为强化检察机关的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应当在人民检察院内部设立专门监督机构。笔者认为, 在现阶段, 可以考虑在省级检察机关内设置行政检察处, 在地市级检察院设置行政检察科, 与民事检察处 (科) 并列, 有条件的县 (区) 级检察院设置行政检察股 (科) , 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 确保把行政检察工作具体落实到位。

摘要:我国检察机关是保障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的法律监督机关。行政检察监督是确保建立行政法治和公正司法的需要, 从我国行政检察权运行立法和实践现状来看, 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严重缺位, 法律监督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实现, 影响了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建立完备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需要我们从健全监督行政执法机制, 完善监督行政诉讼机制以及实现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行政权,行政执法,行政诉讼,检察监督

参考文献

[1]廖腾琼, 李乐平.行政检察监督权研究[J].中国检察官, 2008 (5) .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65-67.

[3]田凯.论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法律监督[J].学术界, 2006 (6) .

[4]王圭宇.行政执法、检察监督与法治政府的实现[J].云南大学学报 (法学版) , 2012 (3) .

[5]卢金增, 张群力, 梁昭.行政执法检察监督, 消除“餐桌恐慌”[N].检察日报, 2012-12-24.

[6]申东.检察院与政府机关信息共享[N].法制日报, 2013-5-2.

[7]廖腾琼, 李乐平.行政检察监督权研究[J].中国检察官, 2008 (5) .

[8]广州市人民检察课题组.论我国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制度的构建[J].中国检察官, 2011 (8) .

试论农机行政执法监督 篇8

一、抓好法制教育, 构筑一道自我约束的思想防线

农机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因此, 依法行政至关重要的一点, 就是加强对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 为他们构筑一道法律至上的思想防线。应该将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普法教育作为一个重点。通过开展深入的法制教育, 促使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 清除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制”的关系, 权利与法律的关系, 牢固树立法律权威至上、法律大于权利、权利服从法律的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 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提高严格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才有可能做到自我约束, 摒弃私心杂念, 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袭, 确保秉公执法, 文明处事。也只有这样, 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二、防微杜渐, 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

要做到依法行政, 文明执法, 关键要从行政执法部门内部抓起, 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 正本清源, 防微杜渐。首先, 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全面推行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经费由财政部门核拨, 行政部门在执法中的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全额上缴财政, 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制度。彻查部门设置的小金库、小钱柜, 以期从源头上堵塞乱收费、乱处罚。其次, 要建立和实施执法责任制和错案 (执法过错) 责任追究制。要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要求, 将行政法律法规分门别类, 按其内容确定实施的行政机关, 并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岗位, 明确执法职责, 促使执法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全面提高执法水平。同时, 对执法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 对执法过错者予以坚决追究, 对情节严重者, 要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调离、清除执法队伍。第三, 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一要把好进人关。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法律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执法队伍。二要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监督, 坚决纠正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的不正之风, 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三要实行定期交流和轮换岗位制度。执法机关的负责人要定期交流, 重要岗位执法人员要定期轮换。第四, 要加强监察、审计监督。监察、审计部门同属政府行政机构序列。在建立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机制中, 要充分发挥监察和审计部门的作用。要通过监察、审计部门的有效监督, 及时纠正和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和行政执法中的不正之风。

三、推行政务公开, 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在不少行政纠纷案件中, 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就是某些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没有充分陈述行政收费、行政执罚的依据和标准, 认为他们是在搞“暗箱作业”。这种行政执法缺少透明度的做法, 说轻些是有关人员素质低下, 态度生硬, 说重点是执法人员剥夺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不敢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是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违背的, 也是与依法治理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的, 必须高度正视这个问题。行政公开, 是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原则。实践也充分证明, 政府行政部门只有无条件地全面地推行行政公开, 将所有行政执法行为置于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才有可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首先, 要加强对行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是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因此, 行政执法部门要各司其职, 采取多种形式将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广泛宣传, 做到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提高人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 为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 要全面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行政执法的主要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政府为人民, 人民政府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有关行政部门要本着对人民负责,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态度, 将执法的依据、程序公之于众, 并告知当事人不服执法决定的申述方式, 以增加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当事人向行政机关了解执法依据和程序时, 行政机关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实行行政执法公示, 一方面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有利于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行为予以监督, 这是遏制行政执法“三乱” (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 现象的一种有效措施。

四、敢于曝光, 发挥舆论监督的特殊作用

舆论监督, 是一种受之于众的社会性的监督形式。由于这种监督的公开性, 往往会产生一种其他监督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特殊效应。现实情况表明, 某些违纪违法的行政执法事件, 采取诸如纪律处分、通报批评等内部处理形式, 往往会触动不大, 甚至对某些有关部门及负责人来说, 还会无动于衷, 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而事件一旦被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公开披露后, 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震动效应:当事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组织的处理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当事人所在单位会迅速采取补救措施整改工作, 以尽快消除负面影响;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会以此为鉴, 开展教育活动, 抓好防范工作。因此, 要搞好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就要敢于曝光, 发挥舆论监督的特殊作用。

政府行政执法监督中的问题与对策 篇9

关键词:行政执法监督,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食品与药品安全、环境污染、耕地被违法占用等问题层出不穷, 愈演愈烈。这些问题很多都是在政府执法监管部门的眼皮底下进行的, 有的甚至是在政府执法监管部门某些工作人员的保护或参与下进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外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不强, 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从理论上说, 政府行政执法的外部监督主要包括人大监督、司法部门监督、新闻媒体监督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近年来, 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逐步完善, 各监督主体在政府执法行为监督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其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主要原因是作为政府执法行为的外部监督主体其独立性不强, 外部监督流于形式。监督理论认为, 监督者必须独立于被监督者,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监督者的监督作用, 提高监督的效率。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同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因此, 就其法律地位而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都不能超越于它之上, 不具有与它相同的地位。但就实际情况而言, 中央及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人大受制于地方党委和政府, 这使人大对政府执法行为的监督作用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表现在人大在人事关系、活动经费上受党委和政府的制约, 而人大对政府领导人的选举权和罢免权却流于形式。再以新闻媒体单位为例。我国新闻媒体单位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其领导人由上级党委任命, 经费由政府拨付, 在隶属关系上接受党委和政府领导, 因而不具有应有的独立性。

(二) 内部监督的压力和动力不足, 自我监督不具有持久性

政府执法行为的内部监督主要包括上级党政领导干部对下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党内的纪委和政府的监察机构的监督等等。在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监督压力条件下, 政府内部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政府各部门内部的纪委和监察部门的监督, 其动力主要来自于监督者的党性、良心、人个的素质和觉悟。这种单凭监督者的党性、良心、觉悟和个人的素质产生的监督由于没有外部压力的作用因而没有持续的动力, 其监督不具有持久性。同时, 在没有来自强有力的外部监督的压力条件下, 有些部门的领导人由于受部门保护主义和个人利益得失的影响, 一旦出了问题往往是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 因而监督的效率很低。

(三) 监督的链条脱节, 监督者不被监督

针对工商企业及其生产经营者来说, 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监督者, 工商企业及其生产经营者是被监督者;针对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来说, 对其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的上级领导部门和上级领导人是监督者, 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被监督者。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监督的链条中普遍存在着监督者不被监督的情况。在监督者不被监督的情况下, 监督者就没有进行有效监督的压力和动力, 从而在行使监督职权中必然产生不作为或乱作为的状况。

(四) 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透明度不够, 广大人民群众无法监督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开、透明是公信力的保障, 更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政府机构将自己的活动公之于众, 增强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透明度, 说明政府敢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从目前我国政府行政执法以及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的情况来看, 其透明度是远远不够的。以食品生产监督为例,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蓝皮书》“中国政府2010年度透明度报告”的数据显示, 在食品安全执法方面, 43个地方城市中, 能够公布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或者食品安全曝光信息的有31个, 占43个地方城市的72%。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3个部门的网站, 基本上能公开2010年度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专项治理方面信息的分别有30家、30家、31家, 监督检查信息披露只有7成。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透明度不高, 人民群众不知道政府在干什么, 干得怎么样, 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二、加强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有效监督的对策

(一) 进一步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增强人大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能力

目前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有效监督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充分发挥人大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有效监督作用, 必须进一步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让人民群众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和罢免权来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 是成本最低, 效率最高的监督。只有赋予人民群众真正的选举权和罢免权, 人民代表大会才具有应有的权威性, 才能对政府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为了实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必须按从内到外, 从下到上, 从点到面的步骤逐步推进。从下到上, 即先在乡 (镇) 、县 (市) 两级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真正的选举罢免制度。

(二) 健全政府行为公开制度, 增强政府行政执法权运行的透明度

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政府的信息公开, 是实现人民群众知情权的重要方式, 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也是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人民群众对政府行政执法权的监督是成本最低, 效率最高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使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的前提和保证。第一, 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公开政府的信息, 对不按《条例》办事的政府领导人必须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第二, 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必须全面, 除涉及国家秘密以外的信息都必须公开, 不能以保密为借口搞暗箱操作。第三, 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手段必须多样, 渠道必须畅通。政府要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手段积极、主动、及时、准确持续地发布政府信, 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行政执法监督问责制

权力和责任是紧密相联的, 权力有多大, 责任就有多大。行使一定的权力, 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只享有权力, 不承担责任, 就会助长权力的滥用。建立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问责制,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 对滥用行政执法权力的责任人员必须依法进行处罚。其次要建立行政执法监督责任制度, 促使对行政执法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努力行使好监督职权。对于在行政执法中滥用职权的政府工作人员在追究其责任的同时, 对负有监督责任的部门和领导者个人还应追究监督失察责任。

三、结论

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外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不强, 外部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从而使政府行政执法行为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没有压力和动力, 政府行政权力的监督处于失控状态。其主观原因是权力主体害怕外部监督, 没有认识到外部监督对促进和保证被监督主体自身其先进性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行政执法行为有效监督的根本性措施是, 进一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增强外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监督制度行政执法 篇10

(一) 民防行政执法监督的内涵

民防行政执法监督, 指的是享有监督权的民防监督机关对民防行政执法主体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察和督促, 并对违法执法的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民防部门来讲, 要规范其行政执法, 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只有内外监督相辅相成, 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对权力进行有效约束, 保证权力的规范运行。

(二) 民防行政执法监督部门

对民防行政执法的监督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部分。

外部监督即民防部门作为政府的直属部门, 作为一个行政机构, 应当受到来自行政机构以外的监督。民防行政部门应当受到的外部监督包括来自权利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政治协商会议、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

民防行政执法两大内部监督部门是法制处和监察审计室。政府法制处负责对该行政区划内民防执法规章制度的拟定、民防部门执法行动的监督与协调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工作等, 监察审计室则负责对民防部门执法工作的经济审计和行政监察。在民防工作内部中, 除了具体的法制处和监察审计室两个专职部门外, 同级人民政府也对民防部门的行政执法工作具有监督功能。

(三) 民防行政执法应承担的主要法律责任

一是整体性工作, 包括人民防空部门或相关部门未按有关规定拟定应急预案;民防目标受灾, 民防部门不及时采取紧急措施控制危害源头或者不及时报告;民防部门擅自挪用工程建设款, 但尚未构成犯罪等等。另一方面的法律责任表现在对具体工作人员的处分上, 民防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的, 如未构成犯罪, 则应对其进行相应的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 则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民防行政执法监督的要求

要对民防部门行政执法监督的改进提出建议,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当下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民防行政执法监督的要求。

在国务院颁布的法规政策中, 对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监督提出了总的要求。如《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第六条规定, 必须对行政执法监督进行强化, 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必须自觉接受来自权力机关、政协及民主党派、司法机关以及来自社会的全方位监督。《决定》也对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提出要求, 同时要“与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结合起来”。同时, 也强调了行政复议制度的建设, 以及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度在行政执法监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决定》在强调监督主体之外, 还有关于行政规章备案制度, 以积极解决行政规章同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则在更加具体的层次上, 对层级监督的新机制以及行政补偿和赔偿作出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空法》在第五十一条中对民防部门行政执法人员滥用职权等违法、失职行为做出了规定, 尚不构成犯罪的, 要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分, 若构成犯罪, 则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空法》突出地在第五十一条, 对民防执法监督的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也明确了民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失职行为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是该法规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三、民防行政执法监督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民防行政执法监督部门有必要进一步理顺执法监督机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 重点在于, 要为行政执法监督系统的有序运行创造条件。现在整体看来, 民防行政执法监督部门存在的问题如下:民防监管部门缺少相应的独立地位, 权威性不足;不同监管部门之间职能交叉, 监管责任未理顺, 这也导致了监管部门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 影响监督效率。另外, 还存在监督执法手段过于单一、简单, 监督执法装备匮乏等问题。面对民防监督执法以上诸多问题, 要将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有机统一, 就有必要建立并完善民防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效机制。

(二) 国家权力机关对民防行政执法监督不力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在人民防空外部监督中是最具有权威性的, 但是人大对民防工作进行监督的具体程序和内容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这就导致在实践中人大对民防工作的监督并未发挥应有的效力。民防工作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工作, 有必要建立向人大直接汇报制度, 并对这一制度做出具体、可执行的法规设计。这种机制既可以保证民防部门重点工作得到人大的充分讨论和合理建议, 能够巩固权力机关的权威地位, 又可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三) 有必要提高监察机关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第2条、第23条第2款以及第24条对监察机关的性质和职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监察机关有权纠正或撤销本级和下级政府部门的决定或对法律法规的批示, 并可以对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和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有给出监察决定的权力。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 监察部门的工作重点是放在党风廉政建设上, 对具体民防行政行为的监督很有限, 这个方面有待改进。

(四) 建立并加强社会监督, 构建社会监督的有效机制

民防办的工作有其特殊性, 一般来说和平时期往往人们会对其工作缺乏重视, 但一旦战争爆发, 如果在和平时期的工作没有很好的建立起基础, 就会对这个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损失。因此, 必须要有战略的眼光来加强民防的建设。但在建设中, 由于该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军事化目的, 因此, 有一定的封闭性要求, 但这不是民防部门逃避社会监督的盾牌。民防办作为政府部门, 要求其政府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下具有公平性、透明性, 让权力在阳光中运行。

四、完善民防行政执法监督的若干思考

(一) 理顺民防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机制

这是从民防行政执法内部监督的角度考虑的制度建设, 对人民防空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程序和形式等各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的一种制度体系。

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 人民防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职能应包含:一是对民防工作各方面合法性的监督, 包括民防部门执法人员执法资格合法性, 防空部门出台的民防规范性文件合法性, 民防行政执法依据、程序、形式和文书合法性, 民防部门办理行政许可以及审批合法性, 行政复议工作合法性、诉讼工作合法性等。二是其他情况的监督:包括规范性文件的备案情况, 人民防空法律宣传、工作宣传以及民防部门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情况, 以及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二) 建立民防行政执法监督主体资格认证制度

良好制度的运行, 需要高素质的执法人员。因此, 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主体的资格认证制度是民防行政执法监督部门理顺执法监督机制的基础。

具体来说, 民防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人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监督检查人员必须是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执法证件, 具有行政执法资格;能够做到对人民防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的程序和具体内容熟悉, 有民防工作经验者优先。

同时, 要对民防行政执法监督人员进行资格认证, 执法监督人员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培训、考试, 取得主体认证资格。

(三) 建立民防办定期向人大汇报工作制度, 主动争取人大监督

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民防办作为政府的直属机构, 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各级人大通过听取和审议民防部门的工作报告, 掌握民防办的工作情况, 对其行使监督权。民防办作为政府的直属部门, 需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汇报工作, 这是接受人大监督的重要体现。因此, 民防部门每年需就有关民防及地下空间管理的政策和法律执行情况、相关规范性文件制定情况、本市民防工程建设和使用情况、群众防空组织 (民防专业队伍) 的建立和完善、本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以及民房特种救援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等重要工作部署以及上级的重要指示精神等问题, 专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或汇报, 使民防工作自觉置于人大的监督之下。

(四) 建立社会监督的有效机制

我国已出台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 我们有必要依据法律法规的精神, 结合民防部门的工作实践, 建立起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比如说, 民防行政执法效能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行政执法听证机制等。通过这些机制的建设, 既可以使民众熟悉和了解民防办工作的特点和价值, 也可以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让民防行政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

[1]王卫星.我国行政执法监督探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 .

监督制度行政执法 篇11

关键词 行政执法 执法监督 体系

随着国家依法治国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公安系统行政执法管理体系日趋健全和完善,特别是公安系统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有了明显发展。那么完善公安系统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执法监督效能,构建完备的行政执法監督体系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国推进“法治国家”的根本任务。但是,在公安执法工作中难免会存在一些执法问题,这是在公安执法监督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健全公安系统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的必要性

公安行政执法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党的组织、社会团体、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行使职权行为实行的监督,以及公安机关的内部监督机构对各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活动所进行的监督。行政执法监督是国家一种制度,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环节。

(一)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需要。我国《人民警察法》在具体章节就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执法监督制度,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必须接受监督。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主要表现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它是贯彻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手段。鉴于公安机关拥有执法权,其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和专业性,其工作性质决定了要对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行政执法活动必须进行全程式的执法监督。只有通过对执法各个环节监督,真正从源头和根本抓起,才能及时纠正公安系统内存在的行政执法问题,确保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实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三)它能有效地促使公安系统办案质量的明显提升。公安机关行政执法工作集政治性、法律性、社会性和服务性于一体,其手中的权力和手段运用得是否合法、适当,履行的执法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执法民警的每一个执法环节和每一个执法细节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安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切身的合法权益。

(四)它是构建公安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力措施。“公安执法监督是解决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长远发展最具有根本性、基础性、保障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执法监督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安系统内部整个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的高低。加强对公安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就是要树立自觉接受监督和依法监督的观念;制定和完善公安机关行政执法监督的法律制度,使监督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才能使公安系统的行政执法监督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才能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论相符合。

二、健全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建设

(一)完善内部执法监督体制,强化执法监督效能。目前,公安机关内部监督部门不少,内部监督包括党内督有纪检部门、行政监督有监察部门、执法监督有法制部门、现场监督有督察部门。一是要联动多个部门,形成执法监督体系。通过内部和外部监督部门促成执法监督体制形成,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监督作用,严格落实执法工作责任追究制度,有效提高公安系统的行政执法办案质量。在公安机关进行行政管理过程中,对每起案件、每个民警、每个执法单位的执法活动进行全程、实时监督,使执法工作人员的每个执法环节都有案可查、有记录可寻,真正建立源头监督机制。通过个案审核、卷宗考评、阅案检查、网上办案监督等形式加大检查和监督力度,严格规范执法过程的各个环节,真正严把证据关、定性关、程序关、文书关。

(二)构筑外部执法监督平台,推动执法警务公开。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我国的行政监督制度主要有执政党监督、人大的监督、政协的监督、司法监督、行政自我监督、社会监督。其中外部又分政治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而党的监督是对公安行政实行领导的重要方式,故我们把党对公安行政工作的监督称为政治监督。法律监督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包括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监督。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可聘请社会监督员,通过及时通报案件办理情况,加强沟通交流,收集研判意见建议、整改存在问题,并及时反馈问题整改进度和工作成效,起到监督执法的作用。

(三)健全执法监督制度,确保监督效果明显。一是严格执行案件层级审核制度。办理一起行政案件要从案件主办民警、到办案单位负责人,再到法制部门审核民警、分管局领导,层层负起责任监督,建立执法风险共担的执法责任体系。二是完善执法质量考评和执法档案制度。完善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执法考评机制,并建立单位及民警个人执法档案,对案件审核、信访办理、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执法记录,建立事前预防、控制,事中监督、制约,事后查处追究的执法监督机制。三是实行重大案件集体议案制度。对重大和疑难复杂的行政案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处理意见,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执法质量。

实践证明,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强化执法监督管理,规范执法活动,有效地解决公安系统执法突出问题,切实提高了执法办案质量和执法工作能力。公安机关只有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管理,才能更好地践行“执法为民”宗旨,才能更加适应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国庆,陈万虎主编.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实施手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0.

[2]卜晓颍.当代依法行政的困境与出路 [J].理论与改革,2013,(6).

[3]袁曙宏主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监督制度行政执法 篇12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主要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指针对法律法规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检查活动,依法进行监督,对产品质量、标准、计量、特种设备等违法行为进行依法查处的行政活动。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要求:一要为民。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首先是为人民服务的,对违反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的当事人行使处罚权,最终目的是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这是对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本质要求。二要求真。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以检测结果为依据,对照相关质量标准,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必须保证执法过程的客观性,以事实为依据,才能符合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求真的要求。三要合法。“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作为行政部门执法的活动,行使行政执法权必须要受到法律约束,不可滥用。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证据的特征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部门用来证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法并应受相关行政处罚的一切客观事实,就是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中的证据。作为证据的一种,其具有证据的基本属性:一是客观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所需查明的事实,在其发生过程中常常会留下痕迹,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二是关联性。证据同案件事实必须有联系,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只是如实的反映这种相关性,来确定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中的作用,从而证明案件真相。三是法律性,也称为证据的合法性。证据只能由符合法律规定的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去收集、固定、保全、审查和认定,包括其收集方法和存在形式也必须合法。

证据是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生命线

做好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应做到案件质量有保证,行政处罚有依据,“法治质监”有进步,而这些都必须有确实充分的证据作支撑,证据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证据的三大属性正好符合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三大要求,两者形成有效对接。执法人员查处案件,正是通过合法客观收集证据,鉴别真实性,才对案件事实做出结论和行政处罚,这也正满足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为民、求真、合法”的要求,证据是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生命线。

1. 证据是案件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何体现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为民本色?就是要保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案件质量,将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不法分子予以惩罚,对诚信生产经营的行政相对人予以适时监管。如何保证案件质量呢?就是要用证据说话,因为证据是案件事实的反映,证据合法有效,其反映出来的事实也随之清楚。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中收集证据主要从违法主体、违法事实、违法主观意图等方面入手,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并在职权范围内合理使用,这是保证执法案件质量的重要环节。

2. 证据是行政处罚的主要依据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中对违法者做出行政处罚是一种行政处罚行为,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必须要有事实依据,不可随意处罚,否则行政处罚行为本身就违法了。事实依据从何而来呢?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部门在办理案件时,借助认识案件事实真相,只有客观全面地收集到案件证据,才能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准确,作出正确的行政处罚,对违法者起到惩罚和教育的作用。

3.证据是“法治质监”的必然要求

实施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加强自身建设的法制化,实现“法治质监”,是解决当前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各种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推动“法治质监”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只有客观合法地收集证据,查清事实之后,才能依据事实判断违法行为,再作出行政处罚。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法定目的很强,必须在合法的动机下循着法定处罚要件去取证然后裁决,证据是整个执法过程的核心环节。

守护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生命线

证据是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生命线,运用证据的过程就是在守护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的生命线,其中人员素质、证据的收集、审查质量是重中之重。

1.收集证据合法高效

收集证据是证据进入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过程的第一步,对于整个案件的走向极为重要。要证明自己的主张或查明案件事实,质量技术监督机关需要采取合法的方法和手段,发现、提取、保管证据。首先,收集证据应有计划性,必要时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次,收集证据需抓住时机。执法人员应迅速反应,抓紧机会在案发第一时间现场收集证据。最后,收集证据要依法进行。只有依照法律程序收集的证据才合法有效。只有计划周密、行动迅速、程序合法才能收集到充分有效的证据,才能更加接近事实真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审查证据全面严格

对案件事实作出结论的证据都应经过认真鉴别,经查证属实的才能作为定案根据。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对依法收集到的证据分析、判断,鉴别真伪,研究其关联性、证明力的活动,就是证据审查。首先,要对证据本身的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进行审查。即证据中是否加入了人为的主观想像、假设、推理、臆断;证据的取证主体、程序、形式、来源等是否合法;证据与案件客观事实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其次,对证据与证据之间的联系进行审查。对证据的审查不可孤立进行,应综合考察证据与证据之间的关系,看其之间是否协调一致。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技术性强,技术性的证据证明更加需要链条完整清晰,一环扣一环,在与案件事实关联时,证据链条不得有任何缺少,否则便无法证明案件事实。只有对证据“三性”和证据链进行严格全面的审查,才能弄清案情,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正确运用行政处罚。

3. 执法素质快速提高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衡量工作成绩的尺度,具体到行政执法中就是合法收集证据,合理运用证据,使行政相对人心服口服,使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保障,这需要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快速提高以适应新要求。首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每个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都应加强法治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强化公平公正和执法为民的理念,并以此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确保质量技术监督案件的质量。其次,加强学习,拓展知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工作技术性较强,执法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素养。一方面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在培训中加大法律学习的力度,尤其是证据业务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要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证据意识和办案能力。执法过程中保持头脑冷静,文明执法,全程说理,依照证据规则充分收集法律认可的证据,使案件证据互相印证,确保案件查处的公正性。

上一篇:国Ⅳ汽油下一篇:考点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