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监督制度

2024-06-16

经济监督制度(共12篇)

经济监督制度 篇1

党的十七大把经济责任审计写入报告, 这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同时, 也是我们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最大机遇。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正是基于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客观需求, 是对二十五年来我国审计发展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 是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前瞻性定位。“免疫系统论”的提出对经济责任审计赋予了新的含义。新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值得我们深思。

1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难点

一是审计项目计划难确定。由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特殊性, 年度审计计划与实际完成情况有着较大的差别。往往是调动干部已成定势, 才由组织部门委托审计, 审计机关没有能动作用, 计划性不强, “要离才审, 不离不审”。造成审计项目过于集中, 审计力量不足, 审计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是审计评价和经济责任难界定。审计评价是审计结果报告中对被审计对象作出的结论性评语, 倍受关注。但如何评价、具体评价哪些指标、用何种标准来评价, 目前并没有一套比较健全的、便于操作的、规范性的评价体系, 也没有明确的评价方法, 因此, 操作起来很困难。同时, 如何界定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虽然新修订后的《审计法》有明确的定义, 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除规定的直接责任外, 只要是所管辖范围内的部门或者单位出了问题, 都笼统定性为该领导干部的主管责任, 过于模糊, 造成主管责任等同于没有责任。

三是审计风险难控制。经济责任情况的总体评价, 不仅党委、政府关注, 而且干部管理部门也关注, 所在单位职工更关注。实际上经济责任审计是将领导干部同其相关部门或人员之间的矛盾集中转移到审计部门。由于审计部门力量不足, 任务繁重, 有时遇到换届, 集中委托, 突击审计, 短时期完成, 质量难以保证, 加大了审计风险形成的可能性。

四是审计成果难转化。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其结果作为组织部门考察、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 理应充分利用审计结果, 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 一方面由于干部任用计划与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不同步, 委托交办审计不够及时, 形成了“先离任后审计”的“马后炮”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审计滞后于干部任用工作, 造成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相脱节, 形成了审计只是流于形式, 直接影响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应起的作用。

2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制度的对策

2.1 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管理。

改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管理, 要坚持“控制总量, 突出重点”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安排原则。审计机关要根据自身人力资源状况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历年安排情况, 向干部管理部门提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控制数的建议。同时, 根据年度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控制数, 建议干部管理部门将委托审计项目分为两部分:一是根据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对象名单及任期内轮审一遍的要求, 安排的以任中审计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事项;二是根据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 安排的以离任审计、查案审计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事项。作为县级审计部门而言, 应将经济活动总量较大、掌握财政资金较多的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列为审计重点对象。

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时, 应充分考虑审计人员少和审计任务重的矛盾, 做好结合文章, 对列入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务收支年度审计计划的部门单位, 如其主要领导为任职两年以上的, 在对其部门、单位进行审计的同时, 一并安排对领导干部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同时, 对组织部门提出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干部, 一并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2.2 建立统一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要素。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根据被审计对象的工作职责的不同, 进行的评价也不同。作为县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一是经济或职能工作业绩情况。即领导干部任期职责、任务相关的经济工作目标或职能业务目标完成情况, 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为本部门 (单位) 系统的事业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业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二是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部门 (单位) 预算执行、财政财务收支、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资金 (基金) 使用、预算外收支、关联单位经济往来的真实性、合法性。三是投资决策和效益情况。对单位重点投资的规模、结构、决策程序、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效益效果情况进行评价。四是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重点对业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廉政建设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五是个人执行财经纪律和廉政规定情况。重点对领导干部个人违反规定取得收入情况, 公务活动包括出国出访的审批和经费支出情况, 家庭住房、工作用车和使用 (占用) 国有资产情况, 直系亲属在本人管辖范围内经商活动情况, 群众举报反映的情况进行评价。

2.3 完善化解审计风险机制。

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的改善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 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 特别是对于牵涉到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因此审计机关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一是要健全审计职业教育体系, 针对不同职级、岗位和知识结构的人员, 实施分层次培训, 使培训工作覆盖审计干部整个职业生涯。努力培养既熟悉审计业务, 同时又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知识, 具有分析、鉴别、判断、协调等综合业务能力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二是要加强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诚实守信、内省自爱、克己慎独的职业道德观, 塑造审计人员正直向上、知耻明志的基本人格, 建立一支严守审计纪律, 恪守审计职业道德, 具有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严谨稳健的职业态度的审计干部队伍。当人处于有限理性且充满机会主义意识的情况下, 仅靠道德劝戒、先进示范是不够的, 必须明确建立严格的道德自律机制, 审计机关应当以《国家审计准则》为依据, 建立包含审计纪律、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在内的全面完整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 并确保正确执行。三是要对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对执行质量控制制度不力、造成较大审计风险的人员予以相应处分。只有这样, 才能使审计人员恪守专业标准, 审慎识别并正确把握审计风险。

2.4 大力推行领导干部绩效审计。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绩效审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绩效审计, 它最能揭示领导干部的显性政绩和隐性政绩, 最能分清领导干部现实责任和历史责任。对其审计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算编制科学性和预算支出结构合理性。主要是预算编制能否顺利实施到位并能产生预期效果, 能否杜绝部门、单位在预算编制方面的造假和不真实性;预算支出是否向转移支付、科技文化卫生、资源环保等方面倾斜, 体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二是重点建设、重点投资体现效益性。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只顾短期利益、仅发展短、平、快的产业, 而是要兼顾公共设施建设和基础工业 (如交通、能源、水利) 投入, 将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结合起来,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包括解决失业问题及提供就业机会、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等。

经济监督制度 篇2

为贯彻落实全省志愿者网吧社会监督工作,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充分发挥“五老”志愿者的作用,切实加强对网吧管理的社会监督,逐步使网吧监督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现制定网吧监督员管理制度如下:

一、网吧监督员准入条件

1、人员应能自觉自愿地参加网吧监督,有一定的活动时间。

2、人员的身体必须健康且能参加正常活动,原则上年龄在50至70周岁之间的“五老”志愿者。

3、必须是就地就近的常住人员,不跨社区监督。

4、有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在社区有一定的威望,对青少年有关爱之心。

5、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常识,能自觉遵纪守法。

二、网吧监督员任务职责

“五老”网吧监督员在社区党政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并接受各级关工委的指导,其任务职责是:

1、巡察网吧中网络的内容,监督网吧不得出现和传播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

2、监督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协助网吧工作人员劝阻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3、对发现无证无照经营的“黑网吧”,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或社区关工委。

4、向上级反映网吧经营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三、网吧监督员考核机制

1、网吧监督员采取聘任制,原则上每年聘任一次。要求在每年的10月1日前,由社区关工委考核推荐(书面名册),街道关工委审核把关(盖章),区关工委综合报送(盖章),区文体局聘任上岗(发工作牌)。对新调整补充的“五老”人员,社区、街道关工委应及时组

织上岗培训,做好工作交接。区文体局、区关工委每年应组织“五老”网吧监督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

2、发生以下情况的应及时调整退出网吧监督队伍:

(1)因家庭事务等原因无法按要求参加对网吧监督的,或因监督不力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2)对年龄偏大的,或因身体条件不适应继续参与网吧监督的。

(3)因居住地发生变化、路途较远不便对网吧监督的。

(4)监督人员自身发生违纪违法行为不适合对网吧监督的。

四、“五老”网吧监督工作基本要求

原则上以社区关工委网吧监督小组为单位,有组织地开展对网吧巡察监督,可采取两人结伴或小组行动的方式,不提倡监督员单独或深夜开展网吧巡察。其基本要求:

1、不定期地巡察网吧。监督员每周应安排一定的时间,持“工作牌”到网吧进行巡察监督。

2、做好登记、统计。每位监督员应做好巡察网吧的登记、统计,对发现的问题和好的经验应及时登记、统计。

3、定期汇报情况。监督员每月中旬向社区关工委汇报情况一次,社区、街道关工委每月25日前逐级向街道、区关工委汇报情况一次。

刑事诉讼监督制度探析 篇3

关键词:刑事诉讼监督;控诉职能;二元论

一、刑事诉讼监督的概念

根据《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将刑事诉讼监督权明确作为检察机关一项法律监督权。人民检察机关应该合法履行刑事诉讼监督权,对刑事诉讼监督权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从而维护刑事的司法公正在我国的诉讼监督权中包括立案监督权、侦查监督权、刑事审判监督权、民事审判和刑罚执行监督权等,而其中的刑事诉讼监督权是检察机关行使诉讼监督权的核心,也是影响刑事诉讼监督工作开展的必要环节。

二、刑事诉讼监督的特征

1.专门性

刑事诉讼监督是检察机关依法对刑事诉讼活动实施的一种专门性监督,监督主体专属于检察机关,监督客体仅限于侦查机关、人民法院和刑罚执行机关的诉讼活动。虽然侦查机关、人民法院和刑罚执行机关同时也要接受来自外部的人大监督、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等,但这些监督与检察机关的诉讼监督具有明显的差异。人大监督“在国家的监督体制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和法律效力”,而检察机关的监督只是国家监督体制的组成部分。其他一般社会主体的监督,如人民群众的监督,就不具有国家权力的性质,属于民主权利的行使。这种监督,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不受程序性规制,也没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与之相反,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情况提出纠正意见,必然产生公安机关应当立案的法律效果;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必然引起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行审理。因此,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按照法律的规定要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这是法律监督与其他监督的显着区别之一。只有检察机关才是刑事诉讼监督的唯一法定主体,且是根据法律的授权,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监督的专门机关。

2.有限性

刑事诉讼监督的范围是有限的,检察机关只能根据法律的授权,对于法律规定的监督对象,运用法律规定的手段,并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监督,不能任意扩大或缩小监督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检察机关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监督权,特别是不能任意对法律没有规定的对象、行为或事项进行监督。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诉讼监督职能具体包括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刑罚执行监督等。相对而言,当前诉讼监督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如何“扩权”,而是如何把现有的监督职权落到实处。在制度设计上,应当尽量减少控诉职能和诉讼监督职能在活动范围上的重合之处,诉讼监督的重点不必过多地放在审判活动的过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检察机关已经作为国家原告人的身份自始至终地参与,“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诉讼规律已经发挥了监督意义上的作用,而且也要尊重法院的诉讼指挥权及其本身的自律机制。诉讼监督的重点应当放在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和非审判性活动,如公安机关的立案和侦查、法院的立案以及刑罚执行等。同时,对检察机关刑事再审抗诉权的行使应当在时限和次数上加以适当限制为宜。

3.程序性

在刑事诉讼监督法律关系中,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人民法院和刑罚执行机关之间地位平等,在职能与组织体制上相互独立,是一种同级监督的关系。这就决定了诉讼监督主要是一种程序性权力,依法启动有关部门对违法情况进行纠正的程序而已,“诉讼中的违法情况是否得以纠正,最终还是要由其他有关机关决定”。特别是审判监督权的行使,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或纠正违法通知后,是否纠正及如何纠正,都由法院独立作出决定,“这种权力只不过像运动员发现裁判有误或不公而提出异议的权力,而绝不是什么‘裁判权’”。“法律监督也并不存在‘法官之上的法官’,或‘法院之上还有个监督者’的问题,它仅仅是平行机构之间的一种提醒和防错机制”,因而不具有终局性或实体性。另一方面,诉讼监督本身亦受严格、规范的程序规制,这也是诉讼监督与其他监督的主要区别之一。

4.补救性

基于诉讼制约关系,检察机关的控诉职能在客观上亦具有控制诉讼权力的功能,与诉讼监督的功能在旨趣上大体相同,二者具有契合性。具体来说,检察机关查处职务犯罪,不仅仅是刑事侦查权的分工问题,而是一种对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或疏于履行职务进行司法弹劾的制度安排。公诉权的制约功能体现在:一是公诉制约侦查。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侦查终结的刑事案件进行审查,如果作出不起诉决定,则体现了对侦查结果的否定和诉讼程序的控制;如果作出起诉决定,则表明对侦查结果的认可和诉讼程序的推动。二是公诉制约审判。公诉的提起即限定了刑事审判的范围,法院只能就检察机关起诉的案件及其被告人与犯罪事实进行审判。同时,对诉讼程序及诉讼结果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毕竟先有诉讼、后有监督,只有当有关诉讼违法行为出现之后,检察机关才能依法进行监督。而且,诉讼监督是一种单向性的权力,不同于诉讼制约的“三角形”构造,一经决定便将产生程序性的强制力,引发有关诉讼事项重新处理的程序。其中,再审抗诉也不可避免地会对个案裁判的既定力和稳定性带来间接的影响。因此,诉讼监督的行使应当保持理性,凡是应当通过诉讼制约手段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动用监督手段;凡是可以运用较小力度的监督手段如提出口头纠正意见、发出检察建议等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动用较大力度的监督手段如抗诉等,以利于节省司法资源,共同维护司法权威。

经济监督制度 篇4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部队审计工作的地位作用

2011年8月, 经胡锦涛主席批准, 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军队审计工作的意见》 (一下简称《意见》) , 对指导和推动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识。《意见》中明确指出, 军队审计是军队的一项重要监督制度, 是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经济监督手段, 是维护军事经济安全、规范军事经济秩序、提高军事资源效益、促进军队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新形势下加强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部队各项经费逐年增加, 各项车辆器材投入、基层设施投入也不断提高,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第三方监督, 受到了各级党委和广大官兵越来越高的关注, 对审计作用发挥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审计工作也成为了从严治军、党管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保证。

公安机关经济责任是指公安机关及其所属单位的领导, 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经济责任审计包含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 它客观、公正地对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予以评价, 为干部管理部门使用、任免领导干部提供参考依据。因此, 做好本级经济责任审计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清楚认识和掌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弊端

(一) 机构编制与人员配备不相宜

新编制落实后, 消防部队增设了纪保督察科, 隶属支队纪委和政治处, 专门负责审计工作的安排部署和组织落实, 但现实管理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人员落实不到位。由于干部人才的受限, 有的支队存在“岗位空缺”现象, 或者纪检干事借调其他科室, 无法保证人员在岗在位, 工作开展就没有了保障。二是专业知识不足。多数纪检干事属于初次接触审计工作, 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 不能熟练掌握相关法纪法规, 也没有干部对其予以指导和帮助, 造成了工作脱节, 影响了审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三是科室业务量大。纪保督察科工作职责涵盖了纪检、审计、督察、信访等方面, 专业知识强、突发性工作多, 纪检干事学习业务量加大, 审计专业学习相对减少。

(二) 工作组织与落实难以保证

一是相关部门工作衔接难。支队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一般临时抽调各职能部门骨干组成审计组, 造成了任务安排的临时性, 与日常工作相冲突, 无法保证审计组成员, 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审计流程无法保证。基层单位在开展审计工作时, 审计组长没能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或受审计任务紧、工作量大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组织实施审计时, 往往减少了必要的审计环节, 使审计成为了例行公事, 失去了应有的监督作用, 不利于对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三) 审计评价与成果运用尚显不足

一是审计评价不准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普遍存在对审计情况综合思考不深、问题成因分析不透、意见建议层次不高等问题:有的只是对问题简单叠加, 缺少归纳梳理、分析总结;有的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根本症结, 意见建议针对性不强。二是成果运用机制不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 是各级党委首长看真选准用好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离任审计往往滞后于干部选调工作, 导致审计成果运用难以真正进入干部考核任免、纪检监察和财经管理等政策制度之中。

三、不断思考和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对策

(一) 严格落实组织机构, 锻造过硬审计能力

一是严格按照部队编制, 择优选配干部, 为审计工作提供人员保障。二是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配齐各类审计政策法规和书籍, 为审计人员学习提供便利;定期组织审计业务知识培训, 向各级审计人员传达最新政策法规;经常性组织座谈研讨, 交流审计经验做法, 相互学习借鉴, 取长补短;加强工作督导, 通过基层调研和工作指导, 明确审计工作标准, 规范审计程序, 共同提高审计能力水平。

(二) 建立部门联合审计机制, 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一是增强审计意识。在支队范围内加强审计业务宣传, 提高干部对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防止“与我无关”的个人主义思想;在干部、纪检 (审计) 、财务、装备等部门中联合组成工作小组, 共同对经济责任事项实施审计, 弥补审计部门自身力量的不足,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二是按规则制度办事。在审计过程中, 严格按照审计流程开展审计工作,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规为准绳, 树立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 尊重事实、推进成果运用, 提高审计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认真学习《审计工作实用手册》、《违反财经法纪有关规定摘编审计适用条款指南》等, 在具体操作上, 依据事实真相、参考评价标准作出合乎情理的初步审计评价, 严格落实三级复核制度, 增强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此外, 建立完善成果运用机制, 真正使审计成果运用到干部考核任免、廉政建设和财经管理中去, 切实发挥审计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效益;加强审计回访制度, 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和问题突出的单位, 采取多方面治理, 切实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摘要:随着部队建设不断正规化, 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了部队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有效履行职责使命的实践要求。笔者通过自身参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经验和体会, 从审计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三个方面积极探讨了自身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

关键词:消防,部队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

参考文献

[1]郭影, 公安审计[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129159;[1]郭影, 公安审计[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129159;

[2]娄卓夫, 师以下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改进对策[J], 军队审计, 2012 (4) :35-37;[2]娄卓夫, 师以下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改进对策[J], 军队审计, 2012 (4) :35-37;

监督考核制度 篇5

为保证北京市财政局政务公开工作和对外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对各处室依法行政行为和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财政干部依法理财的水平,制定北京市财政局政务公开工作内部监督考核制度

一、监督考核的对象和内容

(一)监督考核的对象

市财政局承担市政府折子工程、为群众办实事、勤政廉政源头治理任务牵头部门,及其他与政务公开工作相关的责任单位;进入财政服务大厅的相关处室的工作人员;

(二)监督考核的内容及标准

1.《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各项行政许可目录、工作制度、受理条件、程序、期限、申请人应提交的全部材料、办事的格式文书等是否准备齐全并通过各种可行的形式向社会公开;

2.市财政局制发的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是否在网上公布并及时补充更新内容;

3.市财政局涉及公共利益的财政预算资金安排、市政府为市民办实事的项目预算资金安排,凡属于可以公开的内容是否已经公开;

4.政府采购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应该公开的内容是否公开;

5.财政监督检查工作程序是否公开。市财政局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与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及处理意见凡应公开的是否及时向社会公开;

6.对有关公务员录用、职务任免信息等重大人事工作事项是否及时公开;

7.各处室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认真听取群众批评意见并及时改进工作的情况;各处室执行《北京市财政局政务公开工作实施细则》的责任制落实情况;

8.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是否遵照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程序、条件、期限和标准依法办事;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文明用语和行为规范情况,落实北京市财政局“首问负责制”情况;履行北京市财政局服务承诺情况;廉政勤政行为;

9.政务公开的其他内容和要求。

二、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局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负责监督考核工作,研究、指导、部署和组织具体考核事项;

(二)考核人员组成。由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指派人员,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聘请局内其他相关处室人员参加,成立监督考核小组。

三、监督考核的形式

(一)听:听取具有政务公开内容的处室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听取服务对象对市财政局政务公开和服务大厅工作的批评意见;听取北京市财政局服务大厅负责人对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的考评意见;

(二)看:查阅有关资料。如规范性文件自由索取、财政监督检查处理意见网上公开情况;财政服务大厅各项需要公开的事项宣传材料携带领取是否方便服务对象等;各处室的政务公开事项的统计材料;

(三)问:询问工作人员熟知有关制度规定的内容。根据业务处室职责不同,了解处室工作人员和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的业务熟悉程度、服务工作质量;

(四)查: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对外服务是否规范、政务公开其他工作是否按规定开展,同时在北京财政网站上设计问卷调查,接受公众对财政局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

(五)评:邀请市人大、政协、民主党派部门的社会监督员进行评议。

四、考核方法及步骤

(一)考核方法

1.日常检查。局内各单位落实人员开展日常检查,及时统计分析政务公开的事项内容、数量。局监督考核小组,针对考核内容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工作,并及时填写考核情况记录,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于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由服务大厅负责人制定具体的日常检查措施,记录检查情况并签署意见;

2.半年抽查。每年7-8月份,由监督考核小组对市局内承担政务公开事项较多的部门进行重点抽查;由监督考核小组通过实地检查、召开座谈会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日常考核情况对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做出评价;

3.年终考核。各处室对本部门内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自评打分。监督考核小组综合日常检查、半年抽查、处室自查和社会评议的考评结果,汇总

检查情况,提出对处室政务公开工作评定意见,向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监督考核小组根据日常考核、半年考核结果,结合完成其他工作任务情况对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提出综合考评意见。

(二)考核步骤

1.年初,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本制度制定对处室的日常检查和半年抽查工作方案;服务大厅负责人制定对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的日常检查和半年抽查的工作方案;

2.各处室根据本部门政务公开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措施并随时搞好自查、自纠;服务大厅负责人将进入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的日常表现,及时通报派出单位,并作好检查记录,每月底向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当月情况;

3.监督考核小组按照考核方案进行检查和抽查,对各项考核内容作出适当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4.确定考核等级。监督考核小组汇总民主测评和各种形式考核结果后,确定各处室和服务大厅工作人员考核等次。

五、考核结果的评定及奖惩措施

(一)考核结果评定:对各处室各单位考核评定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

1.对按政务公开工作要求,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群众满意率较高,综合成绩在90分以上,或受到市里有关部门表彰的处室、单位,确定为优秀;

2.对按政务公开工作要求,较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综合成绩在80分以上的处室、单位,确定为良好;

3.对基本上能按政务公开工作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综合考核成绩在60分以上的处室、单位,确定为一般;

4.对无故未按政务公开工作要求做,或在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工作质量较差,综合成绩在 60 分以下的处室、单位,确定为较差。

(二)奖惩措施

1.政务公开工作的考核,结合年终公务员考核一并进行。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处室或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增加该处室或单位国家公务员考核中优秀和受奖人员指标。对考核评定为较差的处室或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并跟踪检查整改结果,拒不改正的,减少该处室或单位公务员考核中优秀和奖励人员指标;

对外服务相关处室评选优秀公务员的比例高于其他处室5%。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未产生扣减分值以及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败诉情况的,优先考虑评选优秀公务员;

2.考核评议过程中发现执法处室和人员有违法行政和执法过错,依照《北京市国家公务员违法行政行为行政处分若干试行办法》以及《北京市财政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处理,追究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3.考核评议结果,纳入各处室或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并作为公务员晋升、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六、申诉

被考核人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以向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提出复议,或向上级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检察院侦查监督制度初探 篇6

侦查是指侦查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发掘案件事实,追查犯罪嫌疑人为目的的一系列职权活动和强制措施,而侦查阶段是刑事诉讼活动中制约较少、救济较难、司法化水平最低的阶段。为了抑制侦查活动中过于膨胀的侦查权力,规范侦查活动,避免错案,国家制定了侦查监督制度,其目的在于打击犯罪的同时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不至于侦查机关的权力滥用,但是在现实中出现了一些立法者无法预估的情况,侦查监督制度的监督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在司法改革中,应当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重新塑造侦查监督权,以更好的规制侦查机关的越权行为。

一、现状分析

侦查监督体现在检察院对于侦查部门的侦查行为和侦查结果都负有审查义务,既审查程序上的瑕疵,也审查实体上的适当性。所以,侦查监督的本质就是否定侦查活动的错误内容,法律监督机关的权威性在侦查环节即体现于此。在实践中,侦查监督的作用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立案环节中,对于立案适当性的监督。(2)侦查环节中,对于刑事强制措施实施状况的监督。(3)侦查结束阶段,对于刑事诉讼活动走向的把控,具体体现为确定是否继续对犯罪嫌疑人追诉。①本文着重分析侦查环节方面的监督和侦查阶段结束的监督,并对国内公开发布的一些数据进行解读。

基于已有成果的数据②,可以得出几个有意思的结论:

(一)侦查程序监督的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一个从1995年至2005年,跨越十年的数据统计显示,侦查监督的数量连年下降。这背后反映了社会背景的变迁,案件数量的爆炸性增长是为主因,复杂的社会变化和法定期限的规定,带来极大的侦查压力,为追求实体真相不得不放宽程序压力,从而引发如今被广为诟病的“重实体,轻程序”思想。

(二)侦查结果监督效果较为突出

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不予批捕,检察机关不予批捕所占的比率一直处于高位,这与社会化媒体营造的形象不同,相当一部分案件都被检察院纠正,大批的犯罪嫌疑人不被逮捕。其次是不予起诉,最终被排除在刑事诉讼活动之外的案件依然占据了不小的比例。不予批捕和不予起诉是侦查监督部门对于侦查部门侦查行为的实质性否定,充分体现了侦监部门的法律监督作用。

二、侦监制度功能弱化分析

侦查监督制度的功能在于通过对侦查行为的规制,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然而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侦监制度并未完全发挥出法律预设的功能,其原因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规范层面上,侦查监督手段较弱

从立法关于侦查机关与侦查监督机关的规定来看,侦查监督机关缺乏权威的监督手段和相应的制裁措施。体现如下:

1.侦监机关的侦查监督材料来源单一。侦监机关对于案件的监督只能来源于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而“对于侦查机关的消极侦查和不作为,缺少监督制约机制,导致案件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案件流失严重”③。

2.对于侦查机关的侦查手段的监督不足。侦查机关在侦查程序中可以使用包括拘传、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多种强制性措施,但是侦监部门对于这些行为难以有效监督,对于其中的侵害犯罪嫌疑人权利的行为,无法采取及时性手段。

3.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监督极为薄弱。由于监督主体缺乏强制力,以及监督环节的自我封闭,自侦案件的监督制度虚化,以至于职务犯罪中犯罪嫌疑人人身权利被侵害的案件时有报道。在立法层面,侦监部门的监督手段依旧不足,这对于侦查监督权威的塑造有极大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实践中侦查监督的效果,进而损害法律的有效实施。

(二)实践层面上,侦查活动脱离于侦查监督

在实践中,侦查监督活动往往依赖于案卷审查。在职权主义诉讼体制的国家,检察院的监督依赖于侦查机关提供的书面材料,文书材料与证据材料都被保存在侦查卷宗之内,检察院之后的所有与刑事诉讼活动有关的工作皆立足于此,不管是中断刑事诉讼活动还是继续刑事诉讼,检察院对于案件的判断全部依据侦查机关提供的所有案件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将现代刑事诉讼的审查起诉理解成是“以侦查案卷为中心的审查起诉”。④

然而,阅卷方式下的侦查监督制度有着不小的问题。首先,单纯依靠阅卷很难掌握对犯罪嫌疑人有利的事实和证据,无法全面获知案件情况,无法准确地判断逮捕必要性;其次,通过阅卷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主要依赖于检察官的职业水准,无法做到兼听则明,这对现实中检察官参差不齐的水平构成了挑战;再次,单纯以阅卷作为主要的侦查监督工作方式,无法避免案卷形成过程中侦查机关的不当手段的发挥,毕竟,作为案卷材料的制作者,侦查机关不可能将自己的所有不当行为记载于卷宗,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侦查监督工作的难度所在。

对侦查机关逮捕犯罪嫌疑人后实施强制措施的恣意行为,现有的侦监制度难以制约。依据我国现有的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侦查机关只有需要对犯罪嫌疑人逮捕的时候需要经检察院的批准,而其他强制措施,例如拘传,拘留,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行为,只需要本部门上级机关批准即可实施,侦监部门无法及时提出异议。而侦查机关在刑事强制措施之外,还有着另一种恣意。公安机关作为刑事案件的侦查机关,同时拥有着大量的社会管理职能,对于错误的侦查行为,比如抓错了犯罪嫌疑人,可以罚款、劳教等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左手交到右手,从而避开了侦监部门的监督。对于侦查机关这些撤案行为,检察机关并无相应的措施予以监管。由此产生的侵犯犯罪嫌疑人权利问题,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三、侦查监督制度的完善对策

(一)树立共识:检察院是目前中国行使侦查监督权的最合适的司法机关

有学者建议我国应仿效英美法系国家赋予法院以司法审查权,以法院为中心建立侦监制度,以法院天然的中立性更好的控制侦查行为。此学说有一定道理,然而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是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已经确认的,具有合宪性的天然优势。在宪法未修政体未变的前提下,应当着重对现有制度进行修改、充实,而不是轻言替换。一项替代制度的产生是因为比先前制度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同时不付出更多的成本。检察控制论确实产生了许多问题,但是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法院控制论能够避免检察控制论导致的问题,同时又不会产生新的问题。基于改革成本的考虑,我们应当接受检察机关作为中国行使侦查监督权的最合适的司法机关。

(二)在实践中明确侦查监督机关的地位

侦查机关是发掘案件事实的最重要的主体,但是这不能成为削弱检察院侦查监督地位的理由。检察控制论要求在审前程序中确立检察院的核心地位,以权力制约权力,赋予侦查行为外部性监督。

基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宪法地位,以及宪法和新刑诉的人权保障条款,侦监制度的改革,必须树立检察院的权威,由检察院负责从侦查行为到侦查结果全方位的监督,真正实现侦查监督的实际效果,确保错误的侦查行为得到纠正。

(三)开发侦监信息来源,确保检察院充分了解侦查活动的全貌

侦查阶段是刑事诉讼活动中最不透明的阶段,最易造成犯罪嫌疑人权利丧失。同时,被污染的卷宗材料,也有可能模糊案件事实,使得刑事诉讼打击犯罪的目的难以实现。因此,从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角度出发,作为唯一可以有效规制侦查机关行为的部门,检察院应当扩大侦监信息的来源,不能仅仅依赖于侦查机关提供的卷宗材料,同时也要建立強制措施通报机制,确保检察院及时知晓侦查活动的进程,甚至在易发生错案的案件领域中,检察院可以派员参与侦查活动,侦查机关负有配合义务,使得侦查活动全程置于侦查监督之下。(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核心观点源自于《侦查监督制度的考察与反思——一种基于实证的研究》,《现代法学》,2006年11月,第28卷,第6期,作者:左卫民,赵开年,四川大学法学院

②数据转引自《侦查监督制度的考察与反思——一种基于实证的研究》,《现代法学》,2006年11月,第28卷,第6期,作者:左卫民,赵开年,四川大学法学院

③《审查逮捕后至移送起诉前侦查监督机制之构建》,《人民检察》 2012年第 4 期;作者:李乐平,吴小强;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检察院

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篇7

一、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和司法实践

为进一步加强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监督, 通过引入有组织性的外部监督力量, 解决检察机关自侦案件长期缺乏有效外部监督的问题和批评, 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首次在检察系统内部提出了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 并相继颁布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试行) 》、《关于适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试行) >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扩大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方案》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监督员监督“五种情形”的实施规则 (试行) 》等规范性文件。据统计, 全国已有80%以上的各级检察院都实施了该制度, 总共选任人民监督员两万多名, 其中90%以上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法律工作经历的人员;此外, 工人、农民、少数民族、企业职工等各界人士约占10%,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社会公信力[2]。人民监督员制度实施以来, 取得了积极成效, 人民监督员的数量、监督案件数量上都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 体现了宪法的权威, 具有权力监督、制约和人权保障价值。

从笔者所在院近年来实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司法实践上看, 人民监督员制度已经在检察机关办理职务案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监督制约作用。笔者所在院今年来提请的16件/17人自侦案件的拟不起诉决定, 均通过了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表决。在人民监督员选任上一般要求符合以下几项条件: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年满二十三周岁;4.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5.身体健康、有履职时间;6.在本工作或有固定居所;7.受过行政拘留、劳动教养、刑事处罚的人员不得担任人民监督员。

司法实践中, 对人民监督员的批评和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法理上的缺失, 认为人民监督员介入检察活动, 实际上是干涉了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检察权, 不利于检察机关充分履行宪法和法律职权, 而且人民监督员并没有获得得法律上的授权, 对检察活动的监督缺少法律依据;2.在人民监督员的遴选上, 一般由检察机关自身负责对人民监督员的考察、聘用、管理、发放补助等, 出现“自己请人监督自己”的感觉, 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3.人民监督员自身法律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对相关案件的法律规定、证据把握能力有待加强;4.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程序、范围、职权、救济方式缺乏制度性安排;5.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冲突,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 各级人大作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享有对检察机关实施宪法和法律活动的监督权, 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大监督权之间存在制度冲突。

二、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一切国家机关都要接受人大的监督。但从我国人大监督的现状上看, 当前我国人大监督权还没有得以充分行使, 监督的作用和效果也不太明显, 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人大代表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监督不力是其主要特征, 具体表现为:监督主动性不高, 震慑力弱, 权威性不够等[3]。导致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人大监督权的空泛性, 缺乏实质性内容和程序架构。在人大监督的框架内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切实加强人大对检察机关履行监督权, 体现民主原则;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司法实践中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诸多诟病。

具体而言, 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应该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1.人民监督员应在同级人大代表中择优遴选;2.在人大成立人民监督员委员会, 具体负责对人民监督员的遴选、管理、监督;3.制定相应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范性文件, 从监督程序、监督范围、权力等方面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4.扩大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 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不仅仅局限于自侦案件中, 将其他不起诉、另案处理案件及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刑事案件一并纳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畴;5.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工作直接对同级人大常委会负责, 并作为审查检察机关年度工作报告的重要参考。

(一) 在法理上, 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宪法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的表现

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是我国宪法的两项最基本的原则。根据《宪法》第2条第3款的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 这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精神的重要原则。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践中产生正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宪法原则的重要方式, 实际上为实现宪法所确立的民主原则提供了具体的制度和实践的保障。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基于检察机关行使检察职权的活动而产生的, 保证检察法治的完备。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 通过在人大内部遴选人民监督员使人民监督员制度建立在人大监督的框架下, 其监督权不仅符合民主性的要求, 也体现了《宪法》原则, 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二) 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人大监督的实质内容, 解决了检察权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制度缺陷

将人民监督员的遴选、管理、监督置于人大监督的制度之下, 并直接对同级人大负责, 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独立性、权威性, 也能够从实质上解决检察权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制度缺陷。在全国受到广泛关注的“广安模式”、“岳池经验”, 其核心的制度安排就在于为人民监督员的管理和履职提供了外部性的制度规定:人民监督员由人大选举、管理, 并对人大负责。“由人大选任和管理人民监督员, 比由检察院选任和管理更符合监督逻辑, 更具有合理性和权威性”[4]。这些制度改革和创新增强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自身的生命力, 受到了社会群众和人民监督员的欢迎和好评, 也得到了全国人大内司委、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肯定。

同时, 在人大监督框架下进一步将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扩大到其他不起诉、另案处理及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 将对检察机关的监督纳入人大监督的体制内, 使检察权的行驶真正受到人大的监督和制约, 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重要表现。

(三) 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反映了司法民主化和程序正当化的要求

我国的检察制度是建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但检察机关在法律地位上从属于代表和反映民意的各级人大, 检察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体现了“司法民主化”的本质要求;同时, 程序的正当化也要求检察机关在依法行驶其职权时遵循宪法原则, 在对公民的人身权利及其他宪法和法律权利进行限制和处理时获得有效的救济, 体现司法公开性原则, 通过建立在人大监督的基础之上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根本上体现了司法民主化和程序正当化的原则。

(四) 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性制度措施

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符合我国宪法精神, 有利于从根本上体现人大监督权的实质内容, 保证检察权受到来自人民的监督和制约。就目前而言, 可以先在部分地区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 对人民监督员的条件、产生办法、监督程序、监督范围、监督效力等进行规范, 进一步把人民监督员的选任、管理、监督活动等置于检察机关之外, 以期实现真正的、完全的外部化。在时机成熟时, 将该制度明确写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并适时地制定相关的《人民监督员法》等配套性的制度措施, 真正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三、结语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建立中国特色的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可以从本质上解决和改变现有部分制度安排的缺陷, 不仅体现了我国检察机关的人民民主属性, 也有利于实现法律监督和促进司法公正, 从而具有重大的法治价值和意义。

摘要: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在《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司法实践, 在办理职务犯罪“三类案件”、“五种情形”[1]的实际中, 从加强对检察机关监督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司法实践和探索。但在司法实践中, 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诸多的制度性的不足, 本文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司法实践出发, 结合人大监督权的相关理论, 探索在我国建立在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制度,人大监督

参考文献

[1]根据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试行) 》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具体规定.

[2]莫纪宏.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9-2.

[3]张建红.关于增强人大监督权的思考.人大研究, 2006, (4) .

经济监督制度 篇8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监督范围的定位

人民监督员制度从监督性质上看, 首先是权利监督。属宪法中公民的基本权利, 表达的是一种民意。其次, 属于社会监督。人民监督员来自社会各种岗位,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其产生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其表达的意见代表的是一种社会评价。因此, 检察机关引入人民监督员制度实际上就是让人民监督员监督检察人员的办案过程, 确保检察人员依法办案, 让社会来评价检察机关执法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要求, 让整个检察权纳入被监督的范围。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检察机关通过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 让公民参与或监督检察机关司法决定的思路是正确的, 但这一思路不应该只局限在自己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上, 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 在取得经验和实效的基础上,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尽快将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范围扩大到普通案件上, 体现程序公正的要求。” (1)

因此,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监督范围的确定, 应当是对整个检察权的一种权利监督和社会监督。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监督范围的无限扩大, 必须既要考虑到监督实效, 确保监督不流于形式, 又要使监督针对检察权行使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案件和情形, 避免重复监督和资源浪费, 还要兼顾“保障人权”与“控制犯罪”双重价值的总体平衡。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范围确定的原则

(一) 监督实效性原则

人民监督员制度设立的目的不是要求人民监督员参与到案件的整个诉讼活动中, 以专业法律人士的角度辅助检察人员办案, 而只是以一般民众的是非观和认识水平来对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的事实认定和证据的真实性加以判断, 以保证人民监督员监督的实效性, 使检察机关的司法活动体现社会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社会正义观, 避免国家检察权的滥用和消极行使。因此, 人民监督员监督的实效性原则, 要求保证人民监督员在能力范围内能够将监督落到实处, 避免由于力所不及而导致监督流于形式。

(二) 监督效益性原则

检察机关行使的职权范围十分广泛, 环节也十分具体和繁多, 如果事无巨细均纳入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 导致监督范围无限扩大, 不仅会牵涉检察机关和人民监督员双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而且可能同时与其他权力监督交叉重复, 带来较高的诉讼成本和资源浪费, 降低检察工作的效率。因此, 人民监督员监督的效益性原则要求监督范围不能漫无边际地扩大, 必须限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特别是对具有终结诉讼程序的撤销案件、不起诉等实践中极易发生问题的情形和环节进行监督, 才能真正体现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价值, 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三) 监督平衡性原则

在刑事诉讼中, “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权”是最终的价值体现和总体平衡。只有依法正确行使检察权, 才能确保这种平衡, 无论检察权的滥用还是消极行使都会导致“保障人权”与“控制犯罪”的失衡, 或者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或者放纵犯罪, 危及社会安全稳定。因此, 人民监督员监督平衡性原则, 要求监督范围的确定必须能够防止检察权的滥用和消极使用, 确保“保障人权”与“控制犯罪”的总体平衡, 实现刑事诉讼的最终价值, 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三、目前监督范围的缺陷和完善监督范围的建议

针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规定 (试行) 》所规定的“三类案件”、“五种情形”监督范围, 笔者认为, 目前监督范围的缺陷主要在于:一是监督范围偏窄, 导致在整个检察权行使中, 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没有被纳入监督范围;二是已被纳入监督范围的“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案件技术难度强, 不具备可监督性, 而且与其他监督制度重复监督, 有浪费司法资源之嫌;三是从“三类案件”、“五种情形”的内容看, 比较侧重“保障人权”, 在把握“保障人权”与“控制犯罪”平衡的原则上有失衡之嫌。

(一) 针对“三类案件”, 应当从三个方面作出调整

1. 不应当将“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的案件列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

从人民监督员制度范围确定的原则的角度看:一是该监督有悖“监督实效性”原则。审查逮捕是专业性十分强的检察业务, 即使专业检察人员也经常出现一些难以做出判断的情形。法律水平一般的人民监督员对审查逮捕进行监督只能使监督流于形式而无法真正取得实效。二是该监督有悖“监督效益性”原则。从实体上看,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扩大了“错捕”案件的范围, 对“在处理案件中有贪污受贿, 徇私舞弊, 枉法裁判行为”而造成“错捕”案件的责任人员明确规定了责任追究;职务犯罪案审查逮捕决定权上提一级制度的实施, 也为检察机关审查逮捕权的正确行使增设了又一道监督屏障。因此, 在这一环节引入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监督显得多此一举。三是从监督的法律关系及产生结果上看, 不服逮捕决定的案件是在检察机关已经作出决定后再进入监督程序的, 这时侦查部门根据逮捕决定已经进入了下一个诉讼程序。如果强行占用决定逮捕时间, 那么在法律上的关系就是犯罪嫌疑人对检察机关将要作出的逮捕决定不服, 而不是犯罪嫌疑人对逮捕决定不服;如果占用侦查部门的时间, 且监督有效, 就可能会产生检察机关对同一个案件先后作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处理结果, 从而使得侦查部门已经开始了的诉讼程序产生混乱, 同时影响了检察机关作出逮捕决定的权威性。 (2)

2. 除原监督范围规定的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案件的拟撤销案件、拟不起诉案件外, 应将普通刑事案件的拟不起诉案件纳入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监督范围

对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普通刑事案件和职务犯罪案件, 公诉权的行使是否正确, 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审判活动进行监督和制约;而对不起诉的普通刑事案件, 由于公安机关的制约刚性不强, 以及被不起诉人、被害人的救济意识不强, 实践中通常会终结诉讼程序、产生终局性的处理结果。如果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 在行使过程中容易被滥用。从检察人员违法违纪的统计情况看, 利用不起诉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现象时有发生, 违反了司法公正, 损坏了检察机关的权威。因此, 应当将普通刑事案件的不起诉环节纳入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监督范围。

3. 将普通刑事案件应当监督立案而不监督的、将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及普通刑事案件应当抗诉而不抗诉的案件纳入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监督范围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案件有监督立案的职责, 对人民法院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有提出或提请抗诉的职责。为防止检察机关消极使用检察权, 以更好地“控制犯罪”, 可以将人民检察院应当监督立案而不监督的、应当抗诉而不抗诉的案件列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由于此类案件属于检察机关不作为范畴, 不易被人民监督员发现和掌握, 但依然具有可监督性, 不违反监督的实效性原则。在具体监督制度中, 应进一步明确强化检务公开的措施办法, 例如, 将可提请人民监督员监督的内容和提请程序以及人民监督员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向社会公布, 加强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社会认知度,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强化此类案件监督。

(二) 针对“五种情形”, 应当将“不当处理涉案款物”纳入监督范围

“五种情形”是检察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也是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将“五种情形”纳入监督范围旨在进一步规范检察机关的自身执法行为, 提高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 以更好地维护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对于职务犯罪案件发案单位、当事人及其近亲属不服检察机关对涉案款物的处理决定情形, 由于涉案款物的处理是一个完全没有外部监督的行政性行为, 容易被检察机关滥用, 导致该发还的不发还, 该上缴的不上缴, 从而侵犯发案单位、当事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因此, 将职务犯罪案件发案单位、当事人及其近亲属不服检察机关对涉案款物的处理决定情形也应当纳入监督的范围。

摘要: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能否取得最终成功, 其监督范围的合理确定尤为重要。范围过大, 容易造成司法资源浪费, 不符合司法经济原则;范围过小, 难以取得监督实效。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 人民监督员制度监督范围应在遵守监督的实效性、效益性和平衡性的原则下合理确定, 以保证人民监督员制度取得预期效果。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制度,监督范围,监督原则,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平.浅析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监督范围.http://www.studa.net/sifazhidu/091020/1530271.html.

[2].周长平, 刘长青.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问题刍议.http://chinalnn.com/Html/Article/Class77/Class79_167569.html.

党内监督制度重在执行 篇9

从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现状看, 许多科学的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与党内监督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相比, 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更为突出。党内监督制度在执行环节存在着不自觉、不优化、不规范现象, 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客体主观上的不自觉。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要是指处于监督地位的人或组织, 主要是回答谁来执行监督制度的问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客体是指监督对象, 主要回答如何保证被监督对象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观上的不自觉主要是党员监督意识的淡漠, 具体表现为“不愿监督”、“不懂监督”、“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四个方面。一是少数党员、干部对党员监督权利缺乏深层次认识, 对党内监督采取漠然态度, 即“不愿监督”;二是执行主体对党内监督本质和党内监督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以致“不懂监督”;三是部分党员、干部对党章党纪特别是党内监督法规制度的学习不深入、对党内监督的方针、任务、内容与方式缺乏了解, 导致在实践中不懂得监督什么, 如何监督, 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等, 即“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等。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客体主观上的不自觉就是指部分特别是党的地方和基层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客体, 面对相关科学监督制度设计安排时, 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相关制度进行取舍和变通, 集中表现为在执行制度上采取实用态度, 即按照各自的“算盘”, 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 反之就变味。这方面以部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甚。少数领导干部自恃大权在握, 把党内监督制度当摆设, 在局部形成了“上级顾不上执行、同级不愿执行、下级不敢执行”的尴尬局面。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运行环境不优化。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这里主要从监督制度的执行体制和执行意识两个方面来阐述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运行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体制方面, 主要是通过对党代会、全委会及常委会三者关系以及纪检委和党委会的关系来加以剖析其中问题。党章规定, 第一,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 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 都选举产生。”也就是说,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权力是由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党员授予的。第二, 每一级领导机关中的全委会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党委会由全委会产生等等, 这也是后者对前者的层层授予。第三, 就地方党委内部书记和委员的关系来讲, 全委会选举委员和书记、副书记, 也就是说, 书记和副书记与其他常委一样是由全委会授权的, 并不是委员的权力由书记授予的, 所以, 党的代表大会与全委会、常委会之间是权力授受、领导和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因此,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机制应该是:党代会监督党委会, 党委会监督常委会, 其中, 党代会在同级党委组织中拥有最高监督权。但是, 这种执行权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或者说授受关系在一些地方的实际运行中颠倒而形成一种“倒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这就导致越往上层党内监督制度执行效果越递减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意识和制度执行力、公信力密切相关, 后者是通过监督主体的制度执行意识这一重要途径体现出来。制定和执行制度的是人, 人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因此, 注重党内监督制定和执行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提高党员的监督制度执行意识, 从而使制度的“硬件”到“软件”两个方面都能得到保障。在执行制度中,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者往往具有如下心理因素:一是认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 怕把人际关系搞僵, 影响班子团结;二是害怕受到打击报复;三是害怕牵扯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担心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 因为现实生活中, 严格执行制度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评价;五是认为个别人违反制度是小事, 不会对事业造成大的影响, 因而不能从小处着眼, 防微杜渐, 习惯于下不为例, 迁就思想较重等等, 从而导致制度难以执行下去。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程序上的不规范。现实中很多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程序处于无序状态。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范的程序性制度规定是保障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度制定上存在的注重实体性、忽视程序性, 注重原则性、忽视操作性等诸多问题, 是导致制度无法执行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 党内监督制度总体上还没有一套独立的、完整的操作性比较强的专门执行程序。多数监督制度没有配套的执行程序, 即使在过去已经实行的一些制度中有一些程序性规定, 也多散见于实体性制度之中, 不系统、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是其共有特征。另一方面就是制度执行程序的配套性制度差, 没有执行程序的保障措施, 导致执行制度不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再就是部分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够到位的问题。有些监督制度执行时侧重于静态监督和事后监督, 而事前、事中的动态性预防和警示相对较为薄弱。如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 大多属于离任审计, 对领导干部主动进行任前、任期内审计做得不够。离任审计中, 由于先离任、后审计的运作程序及审计结果与干部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结合不够紧密, 从而造成审计查证难、处理难, 离任者与接任者的责任难以区分。

二、党内监督制度有效执行是党的先进性和团结统一的象征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环节的重要性, 不仅体现在不断推进党内监督制度化的进程中, 更要体现“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上, 还要表现在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那样, “谁也不能违反党章党纪, 不管谁违反, 都要受到纪律处分, 也不许任何人干扰党纪的执行, 不许任何违反党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当前要严格执行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对有章不循的要严肃地批评, 限期纠正, 情节严重的要执行纪律。”

1.激活监督主体, 构筑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保障体系。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保障制度体系应包括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制度、制度执行的考核制度和制度执行的追究制度等, 这些都是保障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所谓领导干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就是根据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 明确上级对下级执行制度的监督责任, 明确党政一把手对班子成员执行制度的监督责任, 并制定责任追究办法, 对发现下级存在的问题不制止、不采取措施、也不举报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对疏于管理致使下级发生严重错误并导致重大损失的, 上级领导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并受到相应的处分。凡是监督制度, 都须制定监督执行责任的相关规定, 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专职监督机关和人员的监督责任追究制度, 对监督不力, 监督不公, 监督失察的责任者予以惩处, 从而杜绝有制度无人执行的现象。任何一项制度, 如果没有对不执行者的相应的处罚, 这一制度很难得到有效的遵守。因此, 一定要建立执行这些制度的保障制度, 要具体规定对各种不执行情况的相应的处罚标准, 对于严重对抗制度执行的领导, 要给予撤职处分;对于严重对抗制度执行的单位, 须追究其领导的责任。从责任追究的具体运作方面, 针对各层次主、客体应负的责任规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责任追究的实质性内容, 以此增强党内监督的强制性和党内监督制度的刚性。譬如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1997年旧条例的基础上, 从指导思想、执行程序、适用对象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对执行党纪处分决定的期限、方式和应当办理的相关手续等事项, 以及对不按规定执行党纪处分决定的行为如何追究责任均做出了具体规定。制度执行工作的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 明确了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分工、考核方式、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 确保各项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有关各方可据此制定关于违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所规定的十项监督制度的责任追究和党纪处理实施细则, 明确界定对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将如何予以追究, 对不遵守党内监督制度、不自觉接受监督的视情节做出严肃处理。此外,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制的建立还应和对各级党组织执行制度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严格责任考核, 加强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偏差, 促进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2.严格规范程序, 创设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运作机制。针对执行制度中存在的主观上的不自觉和客观上的不规范问题, 研究制度的执行程序, 以严格的执行程序和系统、规范的制度为保证, 依法实施党内监督, 十分必要。加快程序立法建设步伐。要像《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等程序性规定那样, 使十项监督制度在程序上有章可循, 变党内监督为刚性监督。如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的执行程序。各级纪委及监察机关分别对同级党委和政府该项制度贯彻的监督应贯穿于该制度运行的全过程, 纪委及监察机关监督不是对具体决策内容正确与否作评判, 而是对决策的程度做出评判。包括:一是决策之前议题的确定。主要监督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确定议题是否为重大问题和应列为重大问题是否被确定为重大问题, 提交集体讨论。二是会议的议题是否提前一定时间通知到与会者, 以防止临时动议, 使与会者不能充分酝酿, 准备意见。三是会议讨论问题的方式是否能够充分表达每个成员的真实意见。四是对会议决定的实施, 分工是否明确, 贯彻是否得力。如果纪委和监察机关对同级党委、政府决策程序有异议, 可以提议改正之, 如果同级党委、政府不接受建议和意见, 纪委和监察机关有权对同级党委、政府所作的决策予以否决并报上级纪委批准。同时建立对纪委监察机关监督责任的追惩制, 追究其失察行为的责任。还有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笔者建议, 可因地制宜制定《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一类名称的配套制度执行程序, 明确和细化如理想信念动摇、能力不强、工作业绩差、健康原因等不胜任现职的若干标准, 制定组织考察考核、广泛征求意见、提出调整方案、做出调整决定、个别谈话等严格的执行程序, 对不胜任者采取改任、病休、降职、辞职、免职等措施, 拓宽党员领导干部“能者上、庸者下”的渠道, 以保证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刚性。

3.发扬党内民主, 营造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良好环境。发扬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党内监督体制的优化。关于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监督体制, 一个基点就是加大各级纪委权力, 提高其地位, 使其有权监督党内任何人以保证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首先, 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各级纪委向同级党代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与同级党委具有平等地位, 或是设想由党代会产生党委员、执委会、纪委会并各司其职, 即党委会负责决策, 执委会负责执行, 纪委负责监督, 共同向代表大会负责, 做到职责明确、职能分立, 地位平等, 相互制约, 提高纪委地位, 使其能更好行使执行监督制度的权力。其次, 纪委系统实行垂直领导或特派制, 不受同级党委领导。各级纪委的人事权、财务权由上级纪委负责, 提高地方纪委的地位, 同时实行纪委干部异地任职和定期交流制度, 以有利于加强对同级党委及领导干部执行制度的监督。最后, 适当扩大纪委的职权, 建立健全各级纪委对党内监督制度相关执行部门的质询、评价、否决机制, 把纪委的职能延伸到对党内事务, 尤其是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监督上来。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中发展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对各类监督主体监督职责的明确规定, 同时也是全面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重要切入点。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要求对党内权力关系进行调整。《党内监督条例》中对党内监督主体设定时, 突出强调党的各级委员会的作用, 就是这种调整的重要体现。按照党的传统组织体系, 选出常委的委员会对常委的监督是有限的。现在《党内监督条例》对政治局委员、常委如何执行监督制度都做出明确规定。如此强调委员会的作用的确是很大的进步。只有调整权力结构, 平衡权力关系, 各种制度的正常运行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监督才能真正有效。《党内监督条例》还强调了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 除了具有普通党员的监督责任和权利外, 还可以按照规定, 以党代表的身份行使监督权, 对其选举产生的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反映所在选举单位党员的意见和建议。

4.拓宽监督渠道, 强化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内外互动功能。在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促进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党外制度体系, 是保障党内监督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 党外监督制度按其地位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机关监督制度, 它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等;另一类是社会监督制度, 它包括民主党派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公民个人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等。在制定和执行党内监督制度过程中, 既要就党内监督制度本身做工作, 又要进一步把党内监督制度与党外监督制度相结合, 形成制度合力。在制定和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同时, 加强和改善党外监督制度, 也可以促进党员监督制度的制定, 进而提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水平。建立健全促进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党外制度体系, 其理想的监督制度体系应是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制度执行体系。这样强有力的监督制度体系的构建, 有利于保证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此外, 还有近些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实践中所建立的如执法执纪联席会议制度、干部审计制度和协同办案制度等都是符合监督制度执行规律的成功探索。这些制度有利于规范各监督主体之间关系, 整合监督资源, 发挥整体效能, 从而充分发挥纪检机关的监督执纪功能。基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制度执行中的监督作用, 建议建立以纪委牵头、各监督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总之, 要加强党内监督, 健全对领导干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党委内部的监督制度, 同时要拓宽党内外监督渠道, 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形成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坚强合力。

综上所述,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是党内监督制度建立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党内监督制度的制定是基础, 那么其执行就是关键,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制度监督”理念的确立, 比起“人治性”的监督方式和途径, 可以说是政治文明的历史性进步。但是, 离开这些科学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监督”的口号毫无意义。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 制度不执行, 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 可见制度的执行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在保障党内监督制度制定的科学性的同时, 必须强调严格执行制度这个关键性问题。在制度制定阶段要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充分发挥制度本身应有的效用自然是制度执行阶段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显示出“制度监督”的威力和绩效。

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党内监督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和约束力, 关键在于其应用和执行。在制定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制度, 是实现党内监督的目的、增强党内监督制度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更是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因素。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井筒工程监督述职制度分析 篇10

1 现场监督人员完井述职模式的建立

1.1 监督述职工作的背景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 (以下简称华北油田) 井筒工程监督由技术监督检验处归口管理。此前, 由油田公司工程监督部对口管理。为激励现场监督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 从2007年开展监督人员完井述职工作, 在保质量、促安全、增效益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2007年被评为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管理先进单位”。经过6年的摸索完善, 目前, 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完井口井述职和阶段性述职。

1.2 监督述职工作的内容

施工完井后, 现场监督人员在述职工作中要讲清楚施工井的施工目的、主要工序及完井情况。

1) 开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如队伍人员资质情况, 三项设计到位情况, 井场布置情况, 井控设备是否符合设计及井控细则要求情况, 材料准备与设计相符情况, 以及环境保护、资料记录、辅助设施是否达到标准和规范要求, 在施工现场开据的问题整改通知单及落实整改等情况[1,2,3]。

2) 施工过程中监督工作情况, 如监督补充设计、变更设计到位情况;各工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情况;重点工序旁站监督检查情况;资料录取情况;生产指令接收、落实及执行情况;现场发现问题, 提出整改要求以及落实情况;下井工具、材料、入井液使用前的检查确认情况;对于存在的疑问向有关部门落实情况;提出建议采纳情况及效果;施工过程中的井控工作及井控设备现场检查、保养情况;防喷演习情况;干部值班制度及安全检查落实情况等。

1.3 施工质量、井控安全总体评价

对完井后要做施工质量及井控安全的总体评价工作, 包括总体施工工程质量情况、井控安全情况、时效评价等。

1.4 问题总结及建议

总结监督本井存在哪些问题, 应在今后如何去克服及解决这些问题, 包括在施工过程中监督人员作为监督参谋提出的建议、对监督工作的建议等, 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1.5 阶段性述职

监督人员述职内容要说清楚施工井基本情况、施工过程中重点难点、在监督现场表现、监督效果等。2009年首次开展段性集中述职, 促进监督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 经验共享, 取长补短, 进一步提升监督人员的综合能力。2013年11月18日至25日, 技术监督检验处钻井、地质、试油各监督站分别组织了二连分公司井筒监督集中述职报告会, 其中, 钻井9名, 地质6名, 试油3名监督人员进行集体述职。对监督人员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严格按照工序和重点环节进行日常监督, 严格施工期间HSE工作以及对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认真工作给予肯定, 并在施工中遇到的监督难点及落实油气显示、卡准完钻层位和取心层位等方面进行了经验分享。

2 现场监督述职的实施意义

2.1 监督述职工作的必要性

2007年4月, 华北油田公司工程监督部创新性地开展了监督人员口井完井述职制度, 尤其是新聘用的监督人员, 必须做到口井述职工作, 以充分反映监督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派驻的现场监督人员在完成一口井的监督任务后, 由部门主管领导和专业科室管理人员听取监督人员述职在现场履行职责情况, 对监督人员在处理建设方、施工方、监督方关系的能力进行评估, 总结在现场中值得借鉴的监督经验, 对现场监督人员提出的建议和指令以及施工方的执行和配合情况进行全面了解[4,5]。

派驻施工现场的监督人员在完井述职后得到了管理人员的认可, 并且把好的监督经验与优秀监督事例进行总结宣传。为充分反映监督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尤其是新聘用的监督人员, 必须做到口井述职。

2.2 监督述职实例举证

地质驻井监督在楚70x井完井述职中讲到, 在井深3 710~3 726m岩屑中的页岩含量明显增多, 2010年5月21日, 监督人员把此井的相关资料与邻井楚6井、楚47井认真对比, 认为本井沙一下层位的特殊岩性段地层提前。立即向相关部门汇报了井上地层对比意见, 并提出钻进至井深3 780~3785m停钻的建议, 当时已近晚上24:00, 录井要等到第二天上午来人落实才能确定, 井队只得先进行短起下钻通井作业。当晚24:00左右, 井队干部找到监督人员说等的时间太长, 要求按设计井深 (3 950m) 边钻进边等汇报, 录井现场人员也认为没打到设计层位, 可以继续钻进。监督人员给他们耐心地说明了对比依据和理由, 并明确表示目前情况下坚决不能多打, 必须等甲方指令。第二天上午录井公司专家到现场经落实地层岩性后, 完全同意监督人员的对比意见。后通过电测曲线证实了监督人员的对比方案是正确的。从而避免了一次打超设计层位、损失勘探进尺的录井施工事故, 为甲方挽回了100多米的钻井成本, 尽到了一名地质监督的职责。

3 实施效果

经过6年的探索与不断完善, 在监督领域取得明显效果, 监督重点明确, 监督日志规范。通过述职使监督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掌握监督在现场的工作情况, 发现和挖掘他们的技术特长, 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提出, 促进了他们的进步与提高。根据监督的述职情况, 对现场监督人员是否有效履行职责有了准确的判断, 为监督人员进行动态考核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管理人员全面了解到各个监督人员的长处与不足, 从而针对性地选派监督人员, 发挥其技术特长提供了依据。同时, 也为监督人员的评优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完善工程监督人员的数据库。现场监督人员的完井述职工作有利于调动监督人员的积极性, 实现监督经验的宣传与共享, 充分发挥了现场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春耘.工程监督人员素质培训与培养.[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2, 28 (10) :18-19.

[2]张云涛, 王光太, 周楠.推行精细管理全面提升, 监督工作执行力[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0, 26 (12) :18-21.

[3]李健, 于津文, 杨军.现场工程监督管理与考核的实践[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09, 25 (2) :29-30.

[4]郑新权, 高志强, 罗东坤.石油工程项目监督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经济监督制度 篇11

关键词:泥浆;化工;厂家;利益;制度;管理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如何打造这个笼子?约束公司实际管理运作中涉及的岗位人员行为,是泥浆技术服务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这不仅包括制度,还包括道德、宣传和教育等这些看不见的笼子。近五年多来,公司在化工材料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围绕着材料计划、验收、使用等具体环节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些许突破,在廉政建设方面收到了一定成效,现将主要作法总结如下。

一、斩断利益链条,从源头扼止不正当行为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看,厂家或供应商总是希望能用最低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来维护甚至扩大所占市场的份额,同时,为了维护这个市场也会滋生一种所谓的“感情投资行为”,卫生费、保健费等名目繁多、品种多样的攻关费、好处费应运而生,泥浆技术服务公司也曾因为这些保健费、攻关费而痛失一批基层管理骨干。因此,反腐倡廉要从消除厂家或相关方所谓的感情投资上入手,才能斩断不正当竞争链条和利益输送。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攻关交易和费用的连年上升反过来也逐渐成为厂家的负担,开展攻关活动企业成本要增加,而不攻关又担心材料卖不出去,这种进退两难的心理成为目前多数厂家的“心病”。所以,根治这个“心病”成为从源头扼止厂家不正当竞争、消除“保健费”的关键。

首先,在领导层面,泥浆技术服务公司以公司和党总支的名义与各相关厂家进行交流,明确公司不要厂家的“感情投资”,同时向厂家公布公司在材料安排和不合格品上的处置办法,尽可能打消厂家在材料使用等方面的顾虑,在达成完全意见后才同厂家负责人签订廉洁协议书。这一作法连续坚持了五年,得到绝大多数厂家的认可和支持。

其次,在管理层面,重点落实项目经理部(或区块)泥浆主管人员和公司调度室的管理责任,从把好材料计划的报送关,到落实现场材料管理的一岗双责,最后到材料验收双签字制度,完井后的倒料信息收集核准等,现场化工材料管理形成了一整套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近几年的运行情况看,公司现场化工材料的使用管理已逐步得到规范。

第三,在员工层面(特别是现场泥浆大班这一关键岗位),更多地是加强责任追究和约束管理。围绕着公司管理办法和有关材料、计划等相关管理规定,每年都要组织现场泥浆大班签订《现场材料管理责任书》,落实现场材料管理责任,近两年又坚持以服务组为单位强化材料管理交接,进一步落实和增强了现场泥浆材料管理责任的可追溯性。

二、强化监督管理,把关键流程做精做细

公开反腐倡廉的要求和决心,扩大公众知晓范围,利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来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及时发现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补救,避免廉政问题扩大化,是泥浆技术服务公司这几年来一直坚持的廉政建设目标。在年年组织的廉洁协议签订活动上,泥浆技术服务公司将仅有厂家、公司领导和个别岗位人员知晓的事,逐步扩大到了管理骨干、车间队负责人全部参与,充分表明了党总支反腐倡廉、推动公司良性发展的决心。

2008年,泥浆技术服务公司发生了涉案人员较多的廉政事件,涉案人员全部都是关键管理岗位人员,这给公司廉政建设敲响了警钟——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完全依靠岗位人员,特别是管理岗位人员的自觉性去开展和落实不仅有悖于现代企业管理,而且风险是非常大的,廉政建设必须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2009年,公司制订了“泥浆材料管理办法”,并纳入年度制度汇编,下发到每名员工手中。办法的主导思想就是把现场泥浆大班和个别管理岗位人员在化工材料使用上的主导权,收回到公司集中分配,用制度的形式公开公布出来。

首先,在材料使用上严格参照设计执行,不偏袒任何厂家。把材料划分的权力交回给物资供应部门、设计部门,从而使泥浆技术服务公司避免卷入各化工厂家利益纷争的旋涡。

其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权利公开的原则。所有区块的化工材料必须按照设计中的代号顺序、甲方指令等要求进行排序,由项目经理部泥浆主管人员顺序安排使用,避免个别岗位人员根据个人意愿指定用料,保护了管理岗位和一线泥浆大班人员及其家庭。

第三,坚持质量优先原则。开辟了材料质量调查通道,推荐性价比好的材料优先使用。对现场使用中出现的泥浆材料质量问题,及时进行抽检,结合现场使用效果,由泥浆化验中心进行分析评价,必要时把结果通报给厂家,对屡屡出现质量问题的材料停止使用,确保了公司利益和现场大班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近几年的管理看,相关管理人员和现场大班已经很熟悉“泥浆材料管理办法”的要求,并且都能按照办法开展生产组织活动,与材料有关的岗位人员自我管理意识明显增强。

三、及时调查处理,坚决打击违规操作

近年来,泥浆技术服务公司管理办法日趋完善,虽然个别现场的化工材料管理有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但公司都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2010年,公司党总支接到举报,反映现场有不按制度要料和倒卖材料的现象。公司党总支及时安排专人上井了解情况,对涉事人员进行了认真而慎重的组织谈话,同时,安排基层党支部书记分头到四个项目经理部的工作现场与所有泥浆大班进行一对一谈话,了解他们在化工材料方面的想法和存在问题,有效扼止了隐瞒不报、擅自处理等违规行为。此类事件,公司先后发现4起,全公司通报处理责任人5人。近两年,虽然也偶有人员反映极个别大班与厂家来往密切,但坚守自盗的行为基本杜绝。

通过近几年泥浆技术服务公司廉政建设活动开展情况看,党组织及时对出现问题或苗头的岗位人员进行廉政谈话,必要时调整岗位,是开展廉政建设,避免集体财产损失,维护员工利益和家庭的重要操作方法,也是公司廉政建设中防微杜渐的有力

武器。

四、完善制度建设,打造廉政建设的铜墙铁壁

除了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牢笼,还要坚持把制度这个“笼子”修好、修结实,泥浆技术服务公司在这方面也想了很多办法。现行的“泥浆材料管理办法”制订于2009年,运行过程中出现过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每次公司对责任人进行批评、罚款、待岗或调整岗位之后,还要在一定范围内下发通报和防范措施,以达到警示和提醒作用。年底再将相关通报中的措施纳入公司管理办法,次年上职代会进行讨论发布,持续改进的PDCA模式使公司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廉政建设开展的也越来越顺利,公司运作、岗位操作都能按章办事、按制度办事。

“泥浆材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坚持和推动,有效杜绝了厂家私自上井、私下处理问题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开展的“现场化工材料验收双签字”制度落实了大小班一岗双责的要求,强化了岗位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减少了材料验收过程中的失误或错误,提高了准确性。“完井材料倒运签收核对”措施强化了现场完工后的材料管理,加强了现场泥浆大班的责任心,确保了现场材料管理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避免了集体财产损失。

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刍议 篇12

行政检察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对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监督,是检察机关履行其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法律监督权作为检察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实现途径是诉讼监督,实践中各级检察机关主要是通过对与诉讼相关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来实现法律监督权,如刑事审判监督、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等等。而对行政权的监督在检察机关的整体业务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行政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发展完善的必然结果。

从行政权的特点来看,需要进行行政检察监督。行政权与其他国家权力相比,其具有授权性、强制性、自由裁量性及易膨胀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行政权力容易出现滥用和腐败,而且一经出现将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行政权力加以监督和制约。

行政检察监督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促进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

二、我国行政检察监督的现状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对行政检察监督并无具体明确的规定,仅有的相关规定也是零散的分布在三大诉讼法之中,因此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方式、范围、制度等等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与缺失,严重的影响了我国行政检察监督活动的发展。

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同时还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生效判决提起抗诉。因此,从现行规定来看,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而达到对行政诉讼活动监督的目的。其具有间接性和事后性。实践中检察机关对行政活动的监督大多是通过对行政诉讼监督来进行的,这就导致了行政检察监督具有事后性、单一性、间接性等特点,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二)原因分析

1. 立法不完善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同时立法分散,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散见于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缺乏可操作性。

2. 制度缺失

我国并未形成完善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方式、范围、程序等问题均没有统一的规范性要求,这就导致了实践中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各有不同。

3. 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角色弱化

长期以来,我国检察机关中都存在着重刑事、轻行政的司法理念,再加上行政诉讼法中对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主要体现为行政诉讼监督,严重制约了行政检察监督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检察机关的人事和财政受制于地方,在某些程度上对检察机关的独立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行政检察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也不乏存在。

三、国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比较分析

(一)英美法系

英国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主要是通过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来制约行政权力,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根据英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有权提起此类行政诉讼的主体为总检察长以及得到总检察长授权的个人和地方组织。①

美国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既可以通过以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参加诉讼活动的方式来实现,又可以通过由检察机关介入到公民的平等权利受行政行为侵害的行政诉讼中的方式来实现。与英国相比,其行政检察监督范围较为宽泛,其联邦总检察长同样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同时还设置了特别检察官,以提高行政诉讼活动的有效性。

(二)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主要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

在法国,检察官负责转交所有行政法院和行政机关之间有争议的文件,这就使得检察官有条件可以了解到几乎所有行政诉讼案件的内情,并参与到其中,对行政诉讼案件的程序和实体进行审查,提出并陈述自己的意见。②

在德国,通过公益代表人制度来实现行政检察监督。公益代表人可以代表州或州政府参加在高级行政法院和行政法院内的普通或指定案件,以维护公共利益。

(三)比较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不难发现虽然英美法系国家及大陆法系国家的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其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范围相比较或狭窄或宽泛,主体或单一或多样,各具特色。但其相互之间仍然存在共通之处。那就是无论是英美法系的国家还是大陆法系的国家,首先都认可并切实存在行政检察监督制度,并且从法律上加以明确规定。这就说明行政检察监督制度的存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四、构建行政检察监督的制度几点构想

(一)完善行政检察监督相关立法

由于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过于原则,同时立法分散,使得行政检察监督的定位不明确,学界及实践中均对行政检察监督存在一定的争议,也使得行政检察监督实践活动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法律依据。因此,在立法层面对行政检察监督予以规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在立法层面对行政检察监督做出界定,明确何为行政检察监督。其次,应对行政检察监督的内容、范围、方式等做出明确的制度设计,指导如何实现行政检察监督。最后,还应对与行政检察监督相关的配套机制加以完善,保障行政检察监督的有效运行。

(二)强化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我国行政检察监督的现状与长期以来在检察机关中存在的重刑事、轻行政的司法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行政诉讼法中对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主要体现为行政诉讼监督,严重制约了行政检察监督的全面发展。因此,行政检察监督最首要的是完善相关立法,与此同时检察机关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出专业的行政检察监督人才,以保证严格依法履行行政检察监督职能。检察机关可以借鉴国外行政检察监督制度中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方法,西为中用。如美国的特别检察官制度等。

另外由于现行检察机关的人事和财政受制于地方,在某些程度上对检察机关的独立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行政检察监督流于形式的现象不乏存在。针对此问题,我国正在进行的检察体制改革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改革后,我国的各级检察机关将实现垂直管理,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地方行政对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干预,更有利于行政检察监督活动的公平、独立、合法、高效。

(三)构建行政检察监督制度

行政检察监督是必要的,同时应该是有限的,是受到严格约束的。不然就会使得行政检察监督职权容易出现滥用,影响行政机关正常的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行为。所以行政检察监督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范围、方式等进行。1.行政检察监督的原则③

(1)法定性原则。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必须依法行使各项权力,行政权力的行使如此,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更应如此。行政检察监督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检察权也是公权力的一种,其行使亦应遵循法定性的监督原则,严格依法进行行政检察监督,不可越权、滥权。

(2)有效性原则。我国现有的制度中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方式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虽然这些监督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监督方式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特定的范围内能够起到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作用。因此,在实施行政监督的时候应考虑最有效的方式,不能为了监督而监督,应遵循私力救济优先,这样既能防止行政检察监督被滥用,又可以减轻检察机关的工作量。

(3)有限性原则。从权力分工制约的角度来看,行政权与检察权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行政检察监督是一种平等权力之间的监督。行政权虽易被滥用,但其效率性、能动性是国家权力中最强的。行政检察监督应遵循有限性的原则,不能影响正常的行政权的行使,只有在符合法定的范围和条件时才能进行。

2. 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

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理论上存在着一些争议,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行政检察监督就是行政诉讼监督,此种观点将行政检察监督简单的等同于行政诉讼监督。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行政检察监督应包括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和对特定行政行为的监督两部分。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行政检察监督既包括对行政诉讼的检察监督,又包括对行政行为的检察监督。其中行政行为包括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

上述三种观点关于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是由小而大的,相比较而言第一种观点将行政检察监督等同于行政诉讼监督,这与我国行政检察监督的现状比较符合,但在实践中已经显示出了其不足之处,在理论上也否定了行政检察监督的全面性。第三种观点,将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扩大到包含对抽象行政行为的检察监督在内,抽象行政行为有其特殊性,对其的监督更应该由立法部门及人大部门来进行监督。而第二种观点在我国当前的实践中来看是最为切实可行的。笔者同样认为行政检察监督应包括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和对特定行政行为的监督两部分。对行政诉讼的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与行政诉讼相关活动所进行的监督。而对特定行政行为的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特定的违法具体行政行为所进行的监督。其中可以包括对与公民权利密切相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也可以包括对侵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缺乏必要行政相对人起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等。

3. 行政检察监督的方式

(1)检察建议。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最为常用的一种监督方式,其具有灵活、方便、高效的特点。当然,这种方式因不具有强制性只适用于针对违法程度较轻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的情形。④同时也可以考虑将检察建议作为纠正违法通知书或行政公益诉讼的前置程序。

(2)纠正违法通知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的刚性要强于检察建议,当检察机关向行政机关制发了该文书时,行政机关应按纠正违法通知书中的要求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告知检察机关。⑤这种方式更容易引起行政机关的重视,其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确已违法的情形。

(3)行政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是在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但又缺乏必要行政相对人作为主体提起诉讼的时候,由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公诉人,依法向法院提起公诉,提请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审判的活动。由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公诉人,与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进行对抗,更有利于行政公益诉讼双方的平等。同时,检察机关因其特殊的地位和诉讼专业性,能够更有效的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害。当然,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应加以严格地限制。

(4)行政抗诉权。我国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同时还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生效判决提起抗诉。因此,从现行规定来看,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而达到对行政诉讼活动监督的目的。其具有间接性和事后性,但依然是行政检察监督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一方面,在新的相关立法尚未制定完善之前,其已属法定的监督方式,另一方面行政抗诉在实践中也开展的较为广泛,有着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为了使检察机关更好地行使行政抗诉权,应考虑赋予检察机关对相应行政诉讼案件的阅卷权以及调查权,使得行政检察监督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尤光付.中外监督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

[3]石书伟.行政监督原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

[4]王玄玮.论检察权对行政权的法律监督[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19(3):75-82.

[5]李乐平,陈永坚.行政检察监督权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6).

[6]涂强.论我国行政检察监督的困境与出路[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6):27-30.

上一篇:内在化语言下一篇:利益相关者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