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2024-10-2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共9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篇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市监察局课题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是中央统一部署、纪检监察机关牵头协调、政府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把握转型工作重点,是促进我市“十二五”规划落实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去年五月制发的《宜宾市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水利改革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等七个方面开展监督检查。一年来,宜宾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认真开展监督检查,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落实责任,提供组织保障。为确保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为组长,市委市政府督查目标办和市监察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市监察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审计局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宜宾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监察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各成员单位均确定一名中层干部担任联络员,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细化任务,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下发了《宜宾市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工作总体要求、工作原则、任务分解、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各牵头部门研究制定了监督检查具体方案和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明确目标、细化分工、落实措施,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三)协调配合,有序推进工作。一是建立情况报告制度。各牵头单位定期向市监督检查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每次检查结束后提交检查报告。二是建立协调联系会议制度。各牵头单位切实发挥主抓责任,加强与配合单位联系沟通,推进监督检查协调开展。三是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影响科学发展的违法违纪问题,督促相关部门予以处理和纠正。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力确保了全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认真组织,全面开展检查。2011年6月以来,市级各责任部门按照分工,共组织开展监督检查94 次,检查项目615个,发现问题30个,提出整改建议56条。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通过对监督检查工作开展调研,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今年4月底,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召集联席会议安排部署了对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专项检查。

通过监督检查,从整体情况看,我市转型发展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了正确的发展导向。市委前瞻性地提出了“转型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指导思想,明确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以“两化互动”为重要抓手,“高位求进”为基调要求,“转型工作”为工作主题,“民生优先”为价值取向,努力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总量保持全省第四位,总体上迈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县域经济活力迸发,实现突破性发展,市县经济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变化明显,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三)转型工作不断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结合宜宾实际制定《宜宾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好地体现了“五个坚持”。体现在:三产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科技和创新对发展的促进作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有序推进;严格执行科学的用地政策,严肃查处违法供地用地;水利改革发展政策落实全面推进;突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房建设基本达到上级指标要求;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通胀管理达到预期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中、省要求,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与困难。表现在:

(一)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标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发展压力不断增大。一是投资拉动力有较大幅度下降。我市经济增长对投资拉动的依赖程度较高,随着国家较大规模投资拉动结束,投资和项目建设推进难度加大。国家对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使依靠出让土地筹集发展资金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受资金落实、土地供应、征地拆迁等因素的影响,一批续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无法顺利实施,争取开工项目进展严重滞后。二是需求拉动不振。通胀已造成普通群众在同等收入情况下实际购买力的较大幅度下降,内需拉动受到很大制约,增加群众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等问题也应引起高度关注。此外,作为重要的煤和电力输出地,因经济发展速度下降造成能源消耗下降,也可能给我市能源产业带来不利影响。三是要素保障困难加大。天然气供应缺口增大,相关部门预计我市进入冬季后,随着民用气的大幅增长,工业用气形势也较严峻。用地持续紧张。今明两年我市在建和即将开工工业项目用地需求约2万亩,而用地缺口达1 万亩。企业融资困难。原材料、人工工资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中小企业实际贷款利率超过13%,甚至更高。

(二)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近年来我市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多种原因,水利改革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表现在骨干水利工程严重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滞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江河湖库水质受到污染。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1580立方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蓄引提水总量7.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4%,水利用系数0.4。在水利项目建设中,因种种因素影响了工程进度:一是部分项目受前期准备不足、招投标工作环节耗用大量时间、征地赔偿耗费的人力、物力及时间较多等因素影响,工程进度推进缓慢。二是区县财政资金困难,项目配套资金不能到位或不能足额到位,或到位较迟。三是工程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开展现场指导和监督检查,有的施工单位技术力量较差,监理单位也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工程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

(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政策落实进展缓慢。

截至5月底,全市保障性住房开工7066套,占任务数的42.5%,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710套,占任务的16.5%,11个区县中,除3个区县外,其余8个区县开工率未达到30%,更有5个区县开工率未达到10%,离省上“6月底完成开工任务”的工作要求还存在很大距离。究其原因,一是土地政策与供给制度设计滞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通常涉及征地或拆迁问题,实施难度较大,一些项目虽然有了用地指标,但很难落实到具体地块,致使建设进展缓慢。二是地方配套资金压力大。保障性住房建安成本约1800元/平方米,城市棚户区改造成本市本级在4500元/平方米,各区县建设成本在2800元/平方米,而中央(省拨)补助资金在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中所占比例不到成本价的三分之一。三是分配及管理中的问题逐步凸显。首先是收入核定难。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收入核对机制,收入证明一般由工作单位或社区单独出具,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加上收入来源及组成方面本身就比较复杂,具体界定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同时,在财产收入的具体核实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障碍。其次是退出保障难。由于现行规章制度在廉租住房退出机制方面没有硬性措施,住房保障对象不再符合保障条件后,退出廉租住房执行的难度大。其三是举报查证难。虽然各地建立了三级审核公示制度,以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但面对举报,保障部门查证起来非常困难。其四是处罚“成本”低。由于对象的特殊性,相关政策对弄虚作假等违规方面的处罚规定就较为宽松,处罚手段间既无严厉的法律也无罚款等经济制裁,难以起到有效扼制违规行为的作用。

(四)部分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振兴项目推进缓慢。

受资金短缺、招投标工作周期长等因素影响,个别项目不能按期竣工;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进展缓慢,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科技创新项目资金划拨程序较为复杂,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展;科技创新项项目单位缺乏专职管理人员,部分会计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账务处理不够规范;科技创新资金缺口仍较大,全市八县二区,几百上千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项目量大,国、省项目配套量大。要更加有效的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研发,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还需要更多的资金倾斜。

(五)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大。一是医疗废物收集范围不够。只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废物进行收集处理,镇乡村和个体医疗单位的废物收集工作还未全面开展。二是农村整治亟需加强。乡镇和集中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达标排放率较低,农村面源污染较重,连片整治难度较大。三是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仍是薄弱环节。近年来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有所加快,但仍未摆脱作为资源富集城市的很多粗放型发展特点,依靠资源开发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在工业中占相当大比重,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以石化能源为主,其中煤炭占整个工业能源消费量的70%以上,且年消费比例逐年增加。资源、能源供求矛盾凸显,支撑发展的环境容量不足。随着八县二区城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展,工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势设备和设施投入的不足,势必给环境保护造成更大压力。

(六)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有待加强。

一是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耕地保护措施主要采取的是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难以在经济上予以激励补偿。二是“金土地工程”实施同当地农业产业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结合不够。一方面是因为项目区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工作跟不上,影响了整理后的农村土地效益发挥,另一方面,农村村民集中居住的愿望不高,新村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受区位影响和招商引资的迫切需求,产业用地土地价格和投资强度普遍较低。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还比较粗放,节约集约用地的机制还没有全面形成。

以上种种,反映出我市转型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是发展不足的现实矛盾。宜宾处于内陆欠发达地区,尽管近年来奋进直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历史欠帐,经济总量仍然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资源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与发达地区相比,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会存在因经济量的不足造成质的转变困难,转型发展面临很大的具体困难和压力。二是现行以GDP评价经济发展成绩的目标考核体制与转型发展要求的矛盾。地方在考核压力下,过分重视GDP总量,忽视转型发展,忽视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反映在具体工作中,是一些区县和部门贯彻转型发展的意识不强,工作不主动,一旦发展指标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约束性要求相冲突,选择的往往是踩政策红线甚至突破政策,转型发展还没有成为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三是发展理念与发展要求的矛盾。部分干部对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仍不到位,直接体现在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不重视。有的部门仍片面地认为监督检查只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摆位不正,积极性不高;有的单位行动迟缓,整体工作推进比较滞后;个别牵头部门工作机构不健全,在组织推动方面存在着人员不足、保障不力、协调不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

三、今后的工作重点

(一)转变思想。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必要性的宣传教育,把干部群众思想统一到“转型工作年”主题上来,要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形成一个共识:在传统发展模式已造成目前高通胀居高不下、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情况下,再依靠以大量投资项目,以高耗能、高资源消耗产业拉动GDP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只有充分依靠改革创新、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工作,才能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引导。国务院已将2012年经济预期增长率调低到7.5%,减轻了各地的GDP增长压力,为转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我市也应进一步强化转型引导,提高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在目标管理中所占的考核比重。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短期效应与长期发展目标的关系,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才是经济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从而改变单纯追求高速发展的想法和做法,自觉推动转型发展工作。

(三)提供保障。从调研情况看,涉及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技术、专业人员、管理制度方面的缺失问题,除去客观原因,部分干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的不重视有直接的关系。应按照中、省要求,结合宜宾实际,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资金配套、土地供应、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四)加强监督。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县要认真履职,按照职能分工和中、省、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实施意见要求,切实推进工作。各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确保监督检查重点工作顺利推进。要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机制,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奖优罚差。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督促牵头部门切实承担牵头责任,注重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对行政审批改革和行政效能的监督,促进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促进重点项目高效推进;要加强对国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民生工程等政策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依法行政;要加强对招标投标、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金真正用到实处,发挥最大的效益。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篇2

1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是推动煤炭企业做大、做强的有力思想武器。长久以来, 煤炭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粗放开采、就易避难、重厚弃薄、高产高耗、以物为本、事故频发的基础上, 根本谈不上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后备资源不足、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种涸泽而渔式的发展后果已经开始显现。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煤炭资源日益减少、生产经营从粗放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煤炭企业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野蛮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粗放的发展模式, 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也是煤炭企业永续发展唯一选择, 对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 提高煤炭企业职工综合素质和职工生活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2突出安全生产

安全是煤炭企业的“天字号”工程, 有了安全, 员工的生命财产才有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才能真正体现。要坚定不移地把安全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影响一切的位置, 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各项工作的关系。①坚持在狠抓干部作风和责任落实上下工夫, 进一步健全完善各级领导、各级部门、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把分工明确、责任分明、谁主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谁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落到实处。②要坚持以人为本, 着眼于提升人的安全意识、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培养人的良好安全习惯、塑造人的优秀安全品格, 引导职工把“安全第一”的意识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③要坚持以预防为核心, 着眼于安全生产的人、机、环境、管理各个要素, 从刚、柔2个方面调适职工安全心理和行为。④建设以价值为导向的安全预控体系, 把培塑正确的安全价值观作为一项安全“追根溯源”工程, 在事故预防的环节控制上大步前行, 引导职工树立“预防为主”的安全价值观, 使安全成为强烈需求、主动要求和共同追求, 达到高度的“安全自觉”, 实现安全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预防转变, 职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⑤要坚持齐抓共管, 明确责任, 逐级分解, 层层落实, 建立起党政统一部署、部门协调联动、基层单位具体落实、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的格局, 健全完善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范围覆盖的群防群治的安全监管网络, 以期卓有成效地维护职工群众生命健康权益, 推动企业安全高效发展。

3推进管理创新

积极推进煤炭企业管理创新, 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深化煤炭企业改革的必然要求。煤炭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 只有借鉴、吸收国内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从传统的管理理念、体制、方法、机制中汲取精华, 大力推进管理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 才能实现企业的腾飞。

(1) 要以机制创新为载体, 把内部市场机制引入企业管理。

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实质在于突破传统型管理主要以行政手段配置生产要素的做法,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通过对基层区队实行按工作量计资, 将材料费、电费等费用落实到班组和个人, 建立内部市场组织体系、价格体系、核算体系和区队、班组、岗位市场化结算体系, 实现由行政制度约束为主向以市场规则为主的转变, 推进职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进程, 切实增强广大职工的市场意识、成本意识, 有效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矿井整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 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 是一种符合煤炭企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管理理念和方法, 是改变煤炭企业工作环境、树立煤炭行业新形象、提升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煤炭企业的有效途径。①要坚持从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入手, 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分步实施、总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制订标准、研究规划、落实责任, 形成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浓厚氛围。②要按照“管理靠制度、工作讲程序”的目标, 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井下各工种、工序的文明施工操作标准, 真正做到“人人事事有标准、人人事事有考核”, 为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③要严格过程控制, 坚持从每道工序入手, 以每道工序质量的达标来促进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的提高。④要按照细在过程、细在环节、细在考核、细在监督、细在规范和无缺陷、无遗漏、无盲区的“五细三无”原则, 严格按考核程序和标准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精细化考核, 深化安全质量管理, 把安全精细化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岗位。

(3)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推进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创新, 必须注重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变化, 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调整管理工作的重心, 发挥管理工作的功能。随着煤炭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煤炭企业只有不断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煤炭质量,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①要不断教育和引导职工树立“质量就是效益”、“市场决定收入”的观念。②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标煤计量管理, 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煤质管理工作机制, 突出源头治理、过程控制, 建立起从井下到井上包括采掘、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煤质管理保障体系, 加强各个生产环节煤质和计量控制, 加大考核力度, 以适销对路的产品和用户满意的质量稳定市场。

4坚持科技兴企战略

煤炭企业一定要敏锐把握当今科技发展的趋势, 深刻认识科学技术对煤炭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坚持“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 坚定不移地走煤炭新型工业化之路。①要紧紧围绕制约煤炭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加强组织领管理, 加大科技投入, 不断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走科技兴企、持续稳定、和谐发展之路。②要围绕原煤生产机械化目标, 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不断提高企业发展能力。③大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高耗能设备, 坚持把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和工艺作为推动煤炭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 着力淘汰落后生产力, 积极开展节能技术改造, 对于效率低下的高耗能设备、无安全保障和开采效益的资源, 坚决进行淘汰。④要把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同降本增效、发展循环经济结合起来,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⑤要着力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激励和支持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力宣传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不断增强广大职工的技术创新意识, 使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鼓励,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大力倡导和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不骄不躁的创新文化氛围。⑥要以培养和凝聚创新型人才为重点, 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依托重大项目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建设创新团队。

5结语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篇3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把它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调结构 促转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首要任务,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淮安经济增长突飞猛进。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不含国有土地出让金)407.8亿元,同比增长35.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04.6亿元,同比增长44.7%;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增幅达47.9%,税收比重达71.2%,比2010年上升1.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总量均跃上新台阶。与此同时,由于全市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的矛盾障碍仍然存在,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显不足,经济总量还不大、实力还不强,县域经济发展不够突出、相对薄弱;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二、三产业比重和工业化水平偏低,科技进步贡献率尚处于较低水平,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明显,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比较繁重;重点税源企业和列统企业发展缓慢、效益波动,地方可用财力增幅放缓,财政保运转、保工资、保民生等刚性支出加大,同时面临减收增支和增收节支的双重压力,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些因素的存在,都需要认真思考、妥善解决,而首要之策就是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着力改革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模式,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完善,要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努力形成科学发展的新动力。

针对当前淮安经济发展实情,笔者认为应该主要围绕以下思路做好工作:

一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不动摇,我市正处在人均GDP从4000美元向7000美元跨越的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也是经济结构加速转型时期。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复杂,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市的综合实力还不强,乡镇工业基础相对薄弱,高效农业占比还较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我们既要千方百计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又要力争“十二五”期间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新兴产业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分别突破千亿元大关,为淮安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一定要把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统一起来,一手抓总量扩张,一手抓发展方式转变,围绕靠扩大开放、靠科技创新、靠人才支撑的“三靠”策略,全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互动并进。

二是坚持扩大开放不动摇,抢抓用好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发展机遇,着力拓展对外开放通道,不断提升台资集聚水平,加速形成台资集聚新高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充分把握台资加速向大陆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转移的契机,牢固确立“打造台资集聚新高地”的战略决策。台资企业已经成为淮安经济杠杆的新支点。打造“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台资集聚高地的战略构想,正在迅速变成现实。总投资不低于20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城项目空降淮安,旺旺、明基、康师傅、台玻、膳魔师、华达利等多家台企巨头纷纷落户淮安。目前,全市已经吸引五百多家台资企业入驻。继昆山、东莞之后,淮安已逐渐成为外资尤其是台资企业密集区和品牌企业聚集区,台资聚集高地、IT产业领地正在加速形成。

三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动摇,围绕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加快特色城市化建设,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市,推动县城建成各具特色和富有竞争力的中等城市,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梯次辐射的城乡一体化格局。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构筑较为完善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劳动就业等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15分钟生活圈”。通过各个方面工作的良性互动、统筹推进,不断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四是坚持发展为民理念不动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能耗高污染重的问题也相当突出,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是必然。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那样: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应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基础。要着力推进社会保障普惠化。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积极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让更多群众有条件有能力创造并拥有财产性、资产性收入。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健全困难群体救助、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尊老金普惠等保障机制,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构筑更加健全的“社会安全网”。

五是坚持生态环保优先不动摇, 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快重点生态环境项目建设,突出“生态相连”,实施一批滨河景观提升、公园湿地建设、生态新城开发等彰显城市特色精品工程;围绕建设全国知名旅游城市,打造名城、名人、名菜、名湖旅游“四大精品”。

参考文献

[1]《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李克强 《求是》2010年11期

[2]《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李长春 《求是》2010年12期

作者簡介:吴丹丹,女,(1983.8-),汉,本科,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市委党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篇4

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

工作总结

根据中央、省、市、县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文件精神,我局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结合“十二五”规划和我县“三三二”发展战略,认真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各项工作,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现将我局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1、任务分解。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容办字[2011]35号文)的要求,我局共承担: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情况;管理通胀预期有关工作落实情况;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和节能减排落实情况四项工作任务,为确保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根据单位职责和局长分工联合国土局、环保局、规划局、住建局、工信局、农业局、工商局、交通局、人社局、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分别成立了四个检查组,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认真履行监督职能,把各项工作任务指标细化分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统筹协调。积极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组织协调,形成了既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机制,提高了监督检查的整体效能,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在监督的视野之中。

3、组织实施。及时收集汇总各监督检查小组的具体方案和监督检查计划,掌握工作情况,认真组织实施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检查结果

1、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情况:

我局联合国土、环保、规划、农业等13个部门组成监督检查组,首先对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检查,规划中找准影响和制约我县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并实施了有效的对策措施。自9月份以来,检查组对全县八个乡镇及公安、财政、水利、卫生等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各乡镇所编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及各部门编制的“十二五”专项规划,均符合各地发展特色和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指导思想与县“十二五”发展规划高度衔接,发展目标明确,措施得力,重点突出,能够配合、保障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2、管理通胀预期有关工作落实情况:

我局联合物价、财政、农业等10个部门组成的检查组,对农业、工商、物价等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各被查单位均紧

紧围绕发展规划,认真落实目标责任,把“米袋子”、“菜篮子”的保障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坚决贯彻落实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落实科技措施,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生产水平,确保“米袋子”、“菜篮子”生产的发展,增加市场供应量,保证市场的有效供给和重要时节的应急供应能力。检查组先后13次检查全县蔬菜批发市场、各大超市,检查结果显示各类生活必备物资价格基本稳定,无明显波动。

3、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

我局联合工信、财政、国土等6个部门组成检查组,对澳森、津海、大水、比琦等10余家重点服装企业进行调研走访。经查,我县没有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也没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在与企业座谈过程中,检查组引导服装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与北京及东南沿海地区服装学院的合作,努力培育中国精品、国家免检产品、河北省名牌以及在欧美、澳洲等地畅销的国际品牌。检查组又对大发造纸、来福灯泡、康恩菲尔德油脂等几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了调研走访,鼓励各企业积极开拓高效节能的措施,综合整治环境,循环利用资源,研究开发一批关键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4、节能减排落实情况:

我局认真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法律法规,联合环保、工信等部门对县大发造纸、容兴造纸2个重点耗能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完善,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顺利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篇5

市人民政府: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市委办公厅下发的《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办公厅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鄂尔多斯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厅发„2011‟73号)精神,我局制定下发了《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现呈上,请审示。

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市委办公厅下发的《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办公厅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鄂尔多斯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厅发„2011‟73号)精神,切实完成市委政府下达的分解任务,特制定此方案。

一、工作目标

认真对照厅发„2011‟73号文件,按照中央、自治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针对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环境问题,以促进“十二五”时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围绕个3方面11项重点内容,组织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环保监督检查工作,确保上级政令畅通,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督查内容及任务分解

1.建设项目是否违反国家、自治区和我市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和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目录规定,是否存在越级审批、降低评价等级行为。

牵头科室:环境影响评价科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度一次。

2、是否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旗区环保局按月对管辖范围内在建项目进行排查,督促企业按照要求落实环评各项任务,将满足环保验收条件的企业名单上报。

市局每季度对投产的项目进行排查一次,对未通过环保部门验收、违规生产项目进行查处或上报原审批部门。

牵头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配合科室:监督管理科。监督检查时间:每季一次。

3、是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

加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境监察力度,严格要求建设单位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严厉查处。

牵头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配合科室:监督管理科。监督检查时间:每月一次。

4、是否认真开展矿山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基础性调查,编制和实施了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

在“十一五”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基础性调查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各项调查,并督促企业编制和实施矿山环境保护治理方案。

牵头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配合科室:自然生态保护科、市农业环保能源监测管理站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一次。5.减排目标是否完成。

深入开展污染物减排专项督查行动,市局每季度、旗区局每月对各减排项目进行专项检查。对占全市污染负荷90%以上的48家重点企业每季度进行例行监测。实行驻厂监管制度。

进一步加强煤质监管,对24家燃煤电厂进行硫份检测。(每月一次)

按季度进行有效性审核工作,及时计算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

按照国家要求,进一步完善四项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台帐,继续做好所有设置旁路电厂的铅封工作,并且将旁路铅封记录纳入减排台账。(每季一次)

按照自治区要求,结合全市减排实际情况,对各旗区和重点企业下达减排任务,并进行考核。(每年一次)

牵头科室: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配合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6.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否有效。

深入开展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督促各旗区尽快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已批复13个重点城镇水源地水源保护区违章建筑清理整顿工作、水源保护区围网及建桩立标工作,督促进一步完善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加快备用水源地建设,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和科室每季度对各旗区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督促各旗区切实将水源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对城市核心区水源地每月按照环保部水质监测月报要求按时开展水质监测,对典型乡镇水源地按季度开展水质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各相关旗区和供水公司。

牵头科室: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配合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保护中心监测站、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度一次。

7、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是否有效开展。

加强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炼焦、造纸、有色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油气贮存库站、使用放射源单位等重点行业的排查,切实防范环境污染风险,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工作的认识,积极预防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进一步提升环境污染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不发生突发性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件。

牵头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配合科室: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核安全与辐射管理科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一次

8.重点行业环境污染是否得到有效治理。全力整治重点行业特别是涉重排放企业环境违法问题,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的势头,进一步加大对污染减排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

严格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积极推进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工作。

牵头科室: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配合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保护中心监测站、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度一次

9.重金属污染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是否符合规划。市局每季度、旗区局每月对各重金属项目、流域规划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建立涉重企业污染源台账,继续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督促企业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急物资的储备并加强演练,防止发生次生环境污染事件。对涉重金属冶炼、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全面彻底检查,切实加大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对龙王沟断面和乌兰木伦河大柳塔断面水质进行监测分析,并编制监测报告。(每月一次)

牵头科室: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配合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环境保护中心监测站、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10.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是否有效。

加强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快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修订工作,完善臭氧和细颗粒物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强化城市空气质量分类管理,加强区域环境执法监管,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检查,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

牵头科室: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配合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保护中心监测站、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度一次 11.危险废物处置工作是否有效。

加强危险废物监督管理,深入掌握我市危废的产生数量、种类、贮存及处置情况,积极推进危险废物的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置工作。

牵头科室:核安全与辐射管理科;配合科室: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保护中心监测站、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度一次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我局已成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各科室、二级单位要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监督检查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二)开展调查研究。各监督检查牵头科室(二级单位)要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我市政策措施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使监督检查工作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明确工作重点。把保证中央、自治区和我市确定的各项贯彻作为监督检查的首要任务,认真检查各地区各部门在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实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行业规划、明确政策导向等方面是否严格贯彻中央、自治区和我市污染物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四)加强协调配合。各相关科室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增强监督检查的整体合力。牵头科室(二级单位)要切实负担起主抓责任,加强与配合部门的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及时交换意见,沟通协商,达成共识。配合部门要积极协助、权利支持。按照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各项监督检查之间也要互通情况、资源共享,努力做到运转协调、衔接紧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五)严肃执纪执法。各科室(二级单位)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有关地区和部门确定整改目标、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切实整改到位,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市环保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

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刘恒发 市环保局局长 副组长:杨振华 市环保局副局长

成 员:陈丽英 杨晓龙 韩 伟 杨键军

孙志辉

武治荣

王光亮

侯兰庭 韩世续 张翠萍

孟克巴特尔

张平

苏雅拉图 玛喜毕力格

杨向荣 甘迪玛 市环保局副局长 市环保局副局长 市环保局副局长 市环保局副局长 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

市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科科长 市环保局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科长

市环保局规划与监测科科长 市环保局政策与法规科科长 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科科长

市环保局监督管理科科长 市环保局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管理科副科长

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

市农业环保能源监测管理站 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孙志辉同志兼任,工作人员有:刘晶、周瑞清、倪义平、阿拉腾达力。

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篇6

发布时间:01-06来源:市纪委执法监察室

按照中、省纪委《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意见》有关安排,铜川市从四方面强化监督检查工作,促进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是制定方案,成立机构。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赵晓明为组长,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铜川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铜川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强调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开展监督检查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全市开展监督检查8方面主的要内容,对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出了5项具体要求。督促各区县、各部门成立相应机构,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积极开展工作。

二是落实人员,加大投入。为了保证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市财政局为市转经办拨付专项启动经费,及时在外租赁了2间办公室作为集中办公场所,从相关单位抽调了3名业务骨干作为市转经办的固定工作人员,刻制并启用了“铜川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和“铜川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章,以铜转经办〔2011〕1号文件下发了《铜川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办公的通知》,公布了办公地点、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正式对外开展工作。

三、履行职责,实施监督。市水务局联合监察局对全市贯彻中央《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情况开展了检查,针对检查发现的5个方面的38个问题,提出了5项意见和建议,要求各区(县)政府和政府相关部门在今后工作中予以纠正和改进。市监察局组织对市级25个部门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突出对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社会转型的督促检查力度,转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及时整改。市科技局组织对各类重大科技专项和市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了监督检查,共检查各类科技项目24项,涉及资金544万元。针对有些科技项目经费支出不透明,有关单位和人员对项目经费使用规定理解存在偏差等问题,拟组织对项目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开展政策业务知识培训教育,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市发改委开展了对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了节能长效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节能重点工程建设、节能意识宣传等事项,有效促进了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市国土资源局通过开展年中检查、强化“十一五”用地责任考核、控制用地指标、严格项目用地预审等措施,有效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的贯彻落实。市住建局通过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监督检查,责令3个不符合规划要求的保障房项目暂停建设,对个别项目现场管理人员不能到位,监理人员配备不足,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不能对项目定期进行质量安全检查的问题,及时提出了整改要求,确保保障房项目规范化管理。市环保局加大了对建设项目环保督查力度,对 “三同时”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项目依法要求整改,对未经环保验收即擅自运营的企业坚决责令停产,对药王山周边5家水泥企业实行了限期治理或断电停产治理,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漆水河、沮河两河上游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隐患环境综合整治。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篇7

(一)对外贸易平稳增长

2001年外贸进出口值为20.1亿美元,此后连续稳步增长,且保持2位数的快速增长势头。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贸进出口出现下降,降幅为24.1%,此后两年快速回升,并于2011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外贸进出口达到119.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当年外贸增速达36.7%。2012年和2013年,外贸进入盘整阶段,2012年外贸进出口下滑至112.6亿美元,2013年对外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外贸进出口增加到119.9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在西部12省区中列第7位,其中出口列第9位,进口列第6位。今年一季度我区对外贸易值达28.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

(二)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一方面,由粮油、土畜、皮革等初级产品发展到深加工的粮油产品、纺织服装、五金、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制成品;另一方面,制成品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我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连续9个月实现正增长。二是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发展初具规模。依托口岸优势,我区大力发展口岸货运、客运和边境旅游,口岸货运量及客运量逐年提升,边境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边民互市贸易发展也带动了口岸城市旅游业的兴起,使旅游、运输等项目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区服务贸易发展的主体项目之一。三是电力及医药品的增加推动我区出口小幅增长。其中作为落实自治区“向北开放”战略的重点项目,乌拉特中旗对蒙古国奥尤陶勒盖铜金矿开发项目促使电力出口大幅增长;价值较大的汽车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医药品等出口呈现增长态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出口增长。

(三)边境小额贸易发展优势凸显

边境贸易是一种特殊的国际贸易形式,它是指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和边民之间进行的商品贸易。我区边境线长、口岸多,有发展边境贸易的独特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特别是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政策以来,我区与俄蒙的边境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发展态势。尤其是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区根据边境小额贸易的特点,大力加强对边境小额贸易的扶持力度,使全区边境小额贸易得到巩固和发展。2009年我区边境小额贸易累计实现了27.72亿美元,在全区全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41%。而且在2009年进出口的滑坡中,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只下降20.8%,是各种贸易方式中同比下降幅度最小的。2011年,我区边境贸易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同比增长39.2%,占全区对外贸易总额的39%,占全国边境贸易额的13%。2012年我区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47.2亿美元,增长3.4%,所占比重上升至42%。2013年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40.3亿美元,下降14.8%,占33.6%,较2012年同期回落了8.4个百分点。

(四)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近年来,我区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领域异军突起,活跃在口岸城市以及铁路、公路等交通较发达地区,实现的进出口总值已在全区的全部进出口中占据了半壁江山。2009年,全区国有企业累计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46.5%,而全区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同比只下降8.3%,比国有企业下降幅度低38.2个百分点。2010年,全区民营企业进出口累计实现50亿美元,同比增长38.2%,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57.35%。201 1年,全区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额73.4亿美元,占全区对外贸易总额的61.5%。201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73.8亿美元,增长6%,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65.6%,比重上升6.7个百分点。201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量略有下降,达75.1亿美元,增长1.8%,但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比重则提高到62.7%,总体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7.5亿美元,增长12.9%,占同期我区进出口总值的61.6%,国有企业进出口6.3亿美元,增长4.4%,占22.2%,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5亿美元,增长9.8%。

二、我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粗放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一是品牌竞争实力较弱,没有形成真正的国际品牌。我区1995年实施名牌推进战略,一些名牌企业脱颖而出,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品牌文化的大力传播。但总体看,不少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名牌产品,在产品的质量、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方面,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区的中国名牌产品中80%以上是属于传统产业的领域,中国驰名商标基本都处于传统的产业领域,高新技术领域的名牌产品少,显示了技术层次不够高。二是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2013年我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共1270家,外贸主体队伍尚显单薄,其中进出口规模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1家,超过1亿美元的企业22家,百万美元以下的企业672家。三是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我区贸易市场比较集中,多元化、多渠道的贸易格局尚未形成,这直接影响我区产品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也影响我区整体优势的发挥。

(二)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一是货物贸易内部结构不平衡。一方面,纺织服装、矿产品、化工、农畜产品等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仍是我区出口的主要商品,出口额占到全区出口总额的8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及机电产品出口增速虽高,但占比较低。2013年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等轻工产品,钢材、水泥及水泥熟料等建材,机电产品以及农产品共计出口9.72亿美元,占全区口岸外贸出口总值的35.72%。另一方面,资源类产品是我区进口的主要商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和生活消费品进口占比相对偏小。2013年上半年,我区各口岸进口以煤炭、矿砂、木材等能源、资源型产品为主,进口值超1亿美元商品共计12类,合计进口34.74亿美元,占全区口岸外贸出口总值的85.15%。二是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平衡。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包含着智力因素的一些服务项目发展缓慢。2012年第一季度3.7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中,运输、旅游及其他商业服务贸易额达到3.11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84%,包含智力因素的服务项目如保险、金融、电影及影像制品出口额为零。智力型服务贸易项目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服务贸易自身的发展水平,也影响了货物贸易的发展。

(三)企业物流成本较高成为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口岸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我区拥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重要沿边开放口岸,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但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建设仍相对滞后,仓储、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信息等相关配套服务功能发展落后,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较低,口岸经济发展与口岸大区的地位不相适应。二是产业链配套不完整。我区原有的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较差,配套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向上游零部件产业和向下游物流业延伸程度不够,缺乏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企业,很多零件需要外地采购,一方面无法满足企业按时交货的要求;另一方面加大企业物流成本,产品竞争力大打折扣。

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产业政策方面,重点稳定现有鼓励政策,并适当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今后更应适时适度提高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地方性补贴,对边贸企业实施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等。在金融政策方面,重点解决企业融资渠道问题。建立外贸融资担保服务平台,主要从企业经营业绩和实力角度衡量企业融资能力,通过与专业担保机构合作,降低银行对企业融资的门槛和条件;扶持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相应政策支持,规范化管理,规避融资风险,帮助有需求和发展潜力的企业解决融资困难。

(二)推动对外贸易市场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

积极实施对外贸易的市场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战略,实现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经营主体多元化和贸易多元化方略,在巩固和发展俄罗斯、蒙古国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对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新兴市场。二是加大对“引进来”的开放战略的实施力度,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使我区企业在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三是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公平贸易政策,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使民营经济成为我区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减轻企业物流成本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篇8

一、什么是发展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发展”的释义是:一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二是扩大。这是词典对“发展”一词的基本释义,对发展的概念作出了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是变化,二是扩大。前些年,我们一直都将“发展”片面理解为“扩大”,经济“发展”就是经济规模“扩大”,快速“发展”就是快速“扩大”,完全不顾及生态环境的承受水平、人民群众的承受水平和社会事业的适应水平。

发展的原意不仅仅如此,发展更应包含“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我们所说的转变发展方式,首先就是要转变对发展内涵的认识,发展不仅仅是扩大,内涵更多应该是变化。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规模上的变化,更应该是质量上的变化、构成上的变化。

发展还应该是为民的。卢展工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正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看一个地方的发展水平,不应该仅仅看到它的高楼大厦、财政收入、经济总量,而应该看到它的居民幸福指数、生活宜居程度、社会稳定大局,发展,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发展为民,就是要拿出更多的资金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投入更多的财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问题。

正确地认识发展内涵,可以指导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的时候分析潜在的发展机遇,把握稍纵即逝的发展机会,实现辖区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二、如何促发展

一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思路决定出路,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明确方向、思路和定位;从小的方面来讲就是要看到问题、看到困难、看到差距、看到不足,分析研究,积极应对;基层干部想做好工作,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基层干部到了一个新地方,要能够发现问题,看到苦难,面对一个新局面,要能够找到办法,拿出对策,越是面对一片大好形势的时刻,越要保持头脑的清醒。

二是保持良好的政策持续。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围绕经济工作怎么看和怎么干,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河南省委经济会上讲了正在持续、难在持续、重在持续、为在持续四点意见。卢书记提出的四点意见,是站在全省发展的高度提出的,高屋建瓴,结合我们的基层工作,也很有指导意义。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政策没有做好持续,我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恰恰是因为我们做好了持续。

三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与人之间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又需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只有人的精神状态改变了,思想道德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进一步激发人们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从而推动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且,只有人的整体素质提高,才能真正自觉地以共同的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正确调节各种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这无疑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是找准自身定位。定位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定位决定努力方向,方向不对就是南辕北辙,找准定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层干部自身的定位,这个定位在《何平九论》里有过精彩阐述,人民利益比天大。各级领导干部就要“把官帽子看得轻一点,把为民负责看得重一点”。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今天,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这番话,质朴实在,发人深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基层干部必须经常自省自问,自勤自励,自持自慎,真正做到“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一名共产党的干部,立志服务桑梓、心系群众,而是将自己等同于贪官污吏,一心只顾个人升官发财、鱼肉乡里,那么怎么指望他带领群众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怎么指望他通过转变工作方式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另一个是找准本地区、本部门的定位,结合本地区的优势、结合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制定发展目标,做好政策的持续,不能看到别人搞高新科技发了财,就不顾自己地区的经济水平,不管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搞什么“新硅谷”,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正做一些有益于当地群众和全局经济发展的事情。

三、如何转变工作方式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当前转变领导方式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方式,切中时弊,寓意深远。结合我们的具体工作就是要做到:

一是注重职能调整。面对快速发展的形势,当前基层工作正暴露出一些缺陷,有些问题还很严重,这是由于在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调整滞后造成的,我们要以工作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努力加快政府职能的调整节奏,将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根据群众的需要提供服务,做到干部目光注视到基层,行政力量下沉到基层,工作重心投入到基层。

二是注重深入一线。基层的情况纷繁复杂,社区、村里有很多事情,基层干部不到实地看看,不找当事人好好谈谈,就不会了解内情,就找不到切入口;人民群众的许多诉求,基层干部不经常深入群众,就不会明白群众心里想的是什么,不会知道群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前有些政策的推出,费了很大工夫、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甚至招来骂声,就是因为不了解矛盾的症结所在,不了解群众的诉求所在,出台的政策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三是注重思路创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基层干部要打破思维定式、改变思维习惯,敢于破除常规、勇于开拓进取,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创新创造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别人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四是注重政策评价。政策评价通过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已经付诸实施的政策所产生的效果、执行情况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等进行的客观的、系统化的考察与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人员,促使政府适时作出政策反应,及时调整不适应的政策,废除无效的政策,改善政策执行行为,从而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基层干部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具体实践中必然遇到新的情况和具体问题,基层干部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及时向上级政府反映的工作,以协助上级领导和政府正确调整政策去向,及时合理地配置资源,形成科学化决策的机制。

五是注重效能考核。效能考核,考核的是能力和效率,基层干部的工作很难量化,但不能因为难以量化就不去量化,要经过认真的研究,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对基层干部进行考核,形成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体系,激励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另外效能考核还可以多些不打招呼的工作检查法。转变方式需要使实招,求实效。检查工作,既为总结经验,也为查找问题。那些人马没到、电话先行的工作检查,会让弄虚作假的人应付过关,甚至让一些“平时工作不认真抓,迎接检查会生花”者得好处。而这样的检查,又常常前呼后拥、兴师动众,分散基层抓工作的精力,耽误下面扎实干工作的时间,浪费财力物力,且很难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做出正确的指导。而不打招呼的检查,领导轻车简从,下面接待节俭朴实,既利于领导真实地掌握第一手材料,更利于培养下属实实在在抓工作的作风,以真抓实干之精神,将转方式、调结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效。

六是注重人才选拔。基层发展与人才引进的关系,是一个很难辨明的命题,一方面说,基层的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大量人才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人才又很难在基层出人头地,长期以来,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干事创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人用人的框框太多,或明或潜的“规矩”太多,以至于真正优秀的人才很难脱颖而出、担当重任。诸如惟职级、惟职称、惟资历、惟背景、惟关系、惟惯例、惟圈子、惟领导印象等等潜规则,令人望而生畏。基层干部队伍人员众多,没有一个有效的选任机制,就难以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如果引进了人才却将其埋没,不能实现选贤任能,那必将打击人才的积极性,而其原本可以实现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就无法统一,从而浪费人才资源。实现工作方式转变,就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陈规陋矩,结合工作需要,大胆引进选拔人才,将真正的人才充实到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去。

七是增强抓具体工作能力。基层工作多是具体工作,一个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强不强,就是看他抓具体工作的能力强不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央大政方针的实现,离不开每一名基层干部的具体工作。

总之,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有一个宽广的视野,站位全局考虑当下的发展,在思想观念上要始终恪守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创新的思路和眼光从事开拓性的工作,敢于并善于做具体工作,经常深入群众内部,了解群众所需,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我们基层干部才能做到以工作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篇9

1、加快商贸业大发展,推动市域经济上水平。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商贸流通和物流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各级各地经济新的增长极和重要支柱产业。一手紧抓外贸出口高增长不放松,保持我市医用纺织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出口的高成长;一手大力扶持物流业、农贸市场等新兴商贸流通业,千方百计培植限上商贸企业快速增长;同时,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进国内知名商企和利用外资三管齐下,形成枝江新产业投资热潮。

2、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通过向各级对口业务部门争取各类专项资金,通过争取本市财政支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刺激民间资本进入,通过招商引进内资外资等途径,在城市新区和仙女园区大力兴建农贸批发市场,新建与鄂西旅游圈相配套的星级宾馆酒店,配套新崛起的闹市中心各类超市,引进各地各类资金投入消费升级新兴服务业,鼓励大型商贸企业进驻枝江,延伸其分支机构,建立连锁经营,或兼并重组我市各类小型商贸网点;鼓励国内外工业5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总经销、总代理店(点),活跃市场。

3、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在全市198个行政村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消费便捷需要,继续建设“万村千乡”农家店和农资农家店,以家电下乡刺激农村消费政策为突破口,以电动车及建材下乡政策的即将推出为机遇,大力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力争农产品进城进超市和工业品下乡双向同步快速增长。

4、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强化服务和政策倾斜,扶持小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即以“小进限”工程和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重点限上企业规模为重点。出台水、电、路等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税、费、土地等地方优惠政策,扶持更多的小企业进入限上企业之列,形成几个商贸支柱骨干大企业和税收大户。

5、继续保持出口强势。重点扶持医用纺织集群、农产品深加工等扩规和技术改造,提档升级纺织服装、水产品等加工贸易产业,加大服务外包贸易的比重,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利用外资新上新能源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形成我市新的外贸出口优势。

6、加强商务执法。依法管理好内外贸企业规范经营合法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的消费权益和消费安全,保障市场秩序的稳定;重点对全市成品油、酒类流通、生猪定点屠宰、再生资源利用、二手车车市场、药品流通、典当等行业的市场准入,要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理;及时依法查处危害市场秩序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同时加强对登记备案、审批审核类企业的跟踪监督管理,及时调查处理举报案件,对上访事件及时接访,确保社会稳定。

上一篇:刀疤豹母读后感300字下一篇:语文教案:《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