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24-10-17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精选8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篇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8月18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张高丽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科技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汇报,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我国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机遇,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认识到,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阐述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提出4点意见。一是紧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要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努力赶超,力争缩小关键领域差距,形成比较优势。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国情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对看准的方向,要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赶超甚至引领步伐。二是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要用好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要学会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特别是最缺的人才。三是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要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要求,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要以转变职能为目标,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四是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

习近平强调,要抓紧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部署,抓紧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协同攻关。要加快研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方案,研究提出中央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改革方案。要抓紧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要研究在一些省区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篇2

一、转变思想观念是转变领导方式的重要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支配行动。要转变领导方式, 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当前我们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需要着力强化五种意识。

要强化大局意识。“不谋全局者, 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 不足以谋一时。”作为领导干部, 要眼中有形势, 胸中有全局, 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古今中外, 凡是成就大业的风云人物, 无一不是顺应大势、把握大局。领导干部只有站位全局, 才能大有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是党和政府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民生工作。民生连着民心, 民心凝聚民力, 民生关系发展, 发展决定民生。有发展才有民生, 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因此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始终坚持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把握、去谋划、去运作、去开拓, 自觉在大局下思考, 在大局下行动, 做好战略谋划、科学安排、合理布局, 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

要强化责任意识。责任心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对一个政党来讲, 负责任是我们党执政最重要的基础;对一个社会来讲, 负责任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和谐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对一个家庭来讲, 负责任是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最重要的基础。同样, 对于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来讲, 负责任也是体现价值、推进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河南崛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发现问题是水平, 解决问题是能力。作为领导干部, 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 不能一讲工作就十全十美。要通过深入学习“何平九论”进一步清理责任意识方面的差距。有的单位领导责任心不强, 工作推诿扯皮, 绕着矛盾走, 不敢抓不敢管, 单位一盘散沙, 事业必定会走向衰落。凡是事业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单位, 必然是有高度负责的一把手。只有落后的领导, 没有落后的群众。什么责任都不负, 何谈敢于担当?要敢于担当, 就必须强化责任。我们有许多困难要攻克, 有许多矛盾要破解, 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去迎难而上, 真正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忠诚履责、尽心尽责。

要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是转变的重要途径。谈转变, 不能不谈创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建以来, 我们的创新意识在不断增强, 但仍有不少同志习惯于老方法、老思维、老程序, 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把创新意识植入脑子里。创新要有创新的意识, 要有创新的追求和动力, 要有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社会保障, 都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 特别是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已经起步, 如果仍处在创新意识不强、破解难题办法不多的状态, 就不能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因此, 领导干部通过学习, 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 自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做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努力推进思想观念、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 力争各项工作、各个层面都有新突破。

要强化为民意识。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从事民生工作, 更应强化为民意识。转变领导方式, 首先要明确发展目的, 就是以人为本、为民惠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各项工作都是民生工作, 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因此要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通过我们的工作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的每位同志都是为民的窗口, 要从人民受益、群众满意的角度多想问题, 多做工作, 自觉把自己作为为民的窗口和旗帜。

要强化求实求效意识。转变领导方式, 关键要转到实干上。口头马列主义不是真马列。求实求效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 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同时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也不容忽视, 一定要在求实求效上下真功夫, 坚持“四个重在”, 求真、务实、重干。坚持不说空话, 多干实事, 把求实求效的作风彰显在工作的各个环节, 体现在一言一行中, 真正使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二、转变工作思路是转变领导方式的关键环节

所谓工作思路, 就是在对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 对工作运作的方向、途径和结果的整体把握和谋划。制定正确的工作思路, 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所以说做任何工作, 都要首先准确把握情况, 理清工作思路。

要突出重点。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有工作重点, 没有重点就没有突破, 就不会有创新, 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就是敲不到点子上。要理清工作思路, 就要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 正确把握工作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 牢牢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以重点工作来带动其他工作的开展。要学会“弹钢琴”, 在抓好重点工作的基础上, 增强工作系统性和协调性, 统筹推进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要破解难点。难点是推进工作、提升水平的最好突破点。有时难点与重点可能是重复的。去年,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围绕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实际工作中的难点, 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解决热点, 实现了重大突破;以研究破解“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的重大课题为契机, 努力破解就业、社保、劳动关系等重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带动各项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些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为保障民生、促进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要重视热点。民生问题的热点很敏感, 一定要高度重视。在当前的信息社会, 热点问题一触即发、一炒就大。这也是对我们领导水平、领导方式方法的严峻考验。要善于利用集体的智慧解疑释惑, 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积极化解、平息社会不稳定因素,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要举起亮点。亮点是带动事业前进、提升部门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努力举起工作亮点, 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思路, 也是争先创优的具体体现。去年河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中就涌现出不少亮点, 比如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带动就业、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工伤保险、老工伤人员纳入基金管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军转干部安置、新农保试点工作等, 都走在全国前列。我们要继续努力, 争取创出更多在全国叫得响的亮点工作。星星点灯, 照亮天空。没有亮点的要努力培育亮点, 有亮点的要使亮点更亮。大家齐心协力, 努力推动事业发展达到更高水平、部门形象得到更好提升。

三、转变工作方法是转变领导方式的根本途径

从宏观上讲,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领导主要是宏观问题,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里说的是在具体工作上的转变方法问题。转变领导方式说到底还要落实到具体工作方法的转变上。方法科学, 事半功倍;方法不当, 事倍功半。当前, 要转变工作方法, 就要以“三具两基一抓手”为指导, 改革、改进工作方法, 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见到实效。

要注重找抓手。抓手有时指载体, 有时是指项目, 有时是指办法。干任何工作都要有一个有效的抓手。其实抓手就像一个点, 找到了抓手, 可以以点带面, 带动全局。这个抓手首先要找准, 抓手找不准, 抓偏了或者抓空了, 就失去了其抓手的意义, 只有抓手找准了, 才能提升整体工作。重点、难点、热点、亮点、试点, 有全局性、关联性、突破性, 把握上述几点, 找准其中一点作为抓手, 就能把工作真正抓实、抓出成效。实践证明, 工作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难点和瓶颈问题, 往往是带动工作的关键点和突破点, 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困难和问题, 把问题找准, 把抓手抓牢。其次要抓紧, 抓手抓不紧, 工作不到位, 照样提不起整体工作。最后要抓实, 抓手一定要抓实, 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求得实效。去年我们紧紧抓住实施就业促进行动计划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行动计划这一抓手, 有力促进了就业、人才各项工作的开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后要以构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体系为抓手, 深入研究破解构建两大体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带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要注重打基础。基础管长远, 管持续。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坚实的基层基础工作是实现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 我们做了一些基础工作, 但还不够扎实, 抓基层、基础重点还不突出。关于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要借鉴先进省市经验, 抓紧出台基层平台建设意见, 切实加强督促检查, 真正抓好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方兴未艾, 大量的工作都在基层, 各类就业服务活动的开展、社会保险业务经办、人力资源交流、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等工作都要依托基层公共服务平台, 如果基层基础工作做不好, 事业的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 对人民群众的服务效能也不可能提高。领导干部要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少做一些“短、平、快”的面子工作, 多做一些虽然见效慢、不起眼、但是管长远的基础工作, 在筑牢事业发展根基上多下功夫。凡是承担基础工作的单位, 都要理出一两项重点, 制定标准, 扑下身子抓好落实。

要注重抓具体。卢展工同志提出了“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思路, 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 这是转变领导方式的根本途径。具体很重要, 基础很重要, 抓手很重要。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实际上, 一具体就要气力、就要水平。目前我们的领导干部常常是听汇报多, 抓具体少;安排部署多, 督促检查少;宏观指导多, 微观管理少。一项工作布置下去, 下边是如何落实的, 具体操作得怎么样, 很少主动督促检查, 跟踪问效。上级宏观要求, 下级宏观汇报, 只管大方向, 不问具体事, 对具体工作情况一知半解, 这是十分可怕的。所以说, 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善于抓具体。一项工作开展前, 要带头搞好充分的调查研究, 情况掌握得尽量具体一点, 政策措施的制定要尽量操作性强一点;推进过程中要多分析实际情况,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仅如此, 还要搞好督导检查, 建立监督机制, 对照进度安排, 跟踪检查工作进展情况, 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这样, 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有序推进, 落到实处。■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篇3

关键词 林业 转变方式 产业化 增收致富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獻标识码:A

1 林业资源富集,要充分发挥林业优势和潜力

(1)生态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玉龙县坚持普遍护林,大力造林,加速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县自然生态得到修复,荒山秃岭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以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资源保护网络体系,以点面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自然面貌明显改变,玉龙雪山、老君山、文笔山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发,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大幅提升。玉龙县森林覆盖率已达76%。

(2)资源优势。玉龙县是林业资源大省。全县有种子植物二千多种,其中木本植物上百种,有云南松、华山松、铁杉、云杉、冷杉、高山松(红杉)、川滇高山栋、黄背栎等木本植物,丽江境内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名录共34种,隶属于20科28属,滇金丝猴等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全县林业用地 493336.1 公顷,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为45800220立方。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空间组合配套好、品位高,不少属于精品级。丰富的生物资源、林地资源和景观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3)工程优势。玉龙县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程规模大,几大工程项目基本涵盖全县,投资多,促进了林农的增收致富;效果好,全县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促进了林果业、生态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优惠,广大农民从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4)技术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培育了一大批林业科技成果,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职工队伍。从种苗生产、林木栽培、资源管护到开发利用,从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试验示范到技术推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务管理体系,为农村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创新发展方式,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进程

(1)大力发展林木培植和种苗培育产业。玉龙县现有森林面积为715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非常可观。虽然我县的森林资源丰富,但是森林生长周期长,林木增长量低,需要加大森林培植力度。加快森林培植是缓解森林供需矛盾最重要、最基本、最急迫和最有效的措施,需要加快造林绿化步伐,要通过积极扶持非公有制造林,重点发展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基地、用材林薪炭林基地和高、优、稀经济林三大商品林基地,使全县森林面积在短期内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林木种苗的培育、生产,也是我县林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要力促种苗基地上规模、上台阶,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适销对路的林木种苗,使之逐渐成为替代林业产业的支柱。

(2)加快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通过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扎实推进林产品精深加工,在较短时期内建成一批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家具、办公设备、雕刻、建筑材料、旅游产品等木材加产业群。特别是要选好、建设好一批龙头企业,同时引进系列大型的林化企业和生化企业,带动我县松香等林产工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以林产工业的大发展和带动资源培育业的大发展。

(3)统筹规划,构建立体森林生态网络。良好的生态环境,应该建立在总量保证、布局均衡、结构合理、运行通畅的植被系统基础上,而森林生态网络是这一系统的主体。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已初步构建了功能较为齐全、点线面齐头并进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森林生态网络是一个总体上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社会公益效益、维护我县国土安全的有机整体。

(4)全面应用混交林技术。玉龙县单纯树种林较少,混交林较多。但纯树种林仍然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其中以松树、冷杉林、灌木林较多,这种纯树种林中依然有大量的混交空间。提倡混交林可提高林产生产率,而且会大大提高森林抗病免疫力,减少森林病虫害。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后,可在林农中大量推广混交林技术,各地林农可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市场需求推行混交林技术,特别是一些珍稀树种、经济回报高的树种都可以作为混交林的形式进行种植。

(5)合理间伐技术。森林过密会导致林木细小,死亡率高,成材林不足的现象,而且上千年上百年的树林已呈现老化衰竭,生长停止,死亡率高,需要及时采伐,间伐是调节树体生长和树种间竞争的一项重要措施。玉龙县大片国有林,还有大片集体林,特别是过去没有大规模采伐过的森林,由于没有得到合理采伐,森林再生低,只有纯粹的在发挥保生态的作用,而合理间伐不但可以实现保生态,还可以实现经济回报,所以在林权制度改革后,最关键的要建立合理间伐制度。根据本地树种的特性,合理地确定间伐间隔期,要达到在树木生长期内间伐2~3次。间伐减少了树林的密度,剩下的树木可以获得更多的光照、水分和营养,加速了生长;间伐还可以去除竞争力过强、抑制多数树木生长的树体,增加林地总体生长量,一般可以使林地的经济产量增加50%。间伐的另一个作用是增加了林地的功能,间伐后扩大了树林地面空间,改善了光照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尤其是有利于野生动物的活动,还为游人的休闲创造了条件。

(6)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森林防火是对于我县来讲,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全县16个乡镇,个别乡镇外,每年都要发生几起大大小小的森林火灾,在秋冬季节火灾发生率相当高。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火灾绝大部分由人为引起。而且由过去的自然引火、人为过失引火导致的火灾现象转变到人为故意纵火现象,这与林农的意识有关。长期以来,玉龙县广大山区林农守林护林,为保护生态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一方面是国家禁伐天然林,一方面林农一直难以找到经济替代产业,守着大山也守着贫穷,国家又没有根本的补偿政策,对林区农民来讲,当地森林覆盖率高,退耕面积少,实际收到补偿是很少的。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这种现象可能会得到改变,人为森林火灾可能会大大减少。但是目前来讲,仍然要花大力气,抓好护林防火工作。为了有效抓好护林防火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防火设备,建立有效的扑火机制等,让森林火灾减少到最低限度。

(7)加大执法力度,抓好林政管理。一是要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突出抓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省、市、县对森林资源相关政策的贯彻实施。二是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工作。三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恢复和扩大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实现濒危重要物种资源的充分保存与典型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维护和丰富森林生物多样性。四是严格查处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惩林政违法行为。

(8)全面推进林权配套改革。目前全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经结束,林农的权属问题得到了解决,下一步要积极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配套改革关系到如何经营和流通的问题,林农从中可以享受到切实的经济回报,要结合玉龙县的实际情况,创新经营机制,将林业经营这篇大文章切实做好。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篇4

一、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纪检监察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纪检监察机关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感、紧迫感,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

(一)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纪检监察机关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发挥作用、体现作为的现实要求。当前,世界经济已逐步步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出现低速增长、供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日趋加强,世界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更具不确定性。2008年以来,我国出台了抑制产过剩、推动机制创新、制定产业规划、推进区域协调等一系列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改革措施和规划,并已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必须看到,在中央一揽子投资计划的强力推动下,我国在实现预期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却在一些领域也付出了结构恶化的代价,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仍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突出,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受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拉动,增长过快;非国有投资增长慢于国有投资增长速度,投资主体单一,投资可持续性不强。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通过加强监督检查,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真正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二)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纪检监察机关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为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指明了方向。最近,省纪委监察厅出台了《关于发挥纪检监察职能,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其中对纪检监察机关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明确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要求,深入开展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使纪检监察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开创新局面。

(三)加强监督检查,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纪检监察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近年来,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科学发展的理念日益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突出问题。比如,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素质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不适应;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还未根本改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也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检查,实现从注重增长速度的高速经济增长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适度、稳

定和持续增长,从外需带动型经济发展到内需拉动型经济发展,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到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从资源高耗型经济到资源节约型经济,从生产能力提高型经济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型经济的历史转变。

二、围绕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认真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工作的成效。

(一)紧紧围绕中央、省委促进科学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监督检查延伸到中央、省委促进科学发展政策措施落实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督促各地各部门从发展理念、发展速度、发展措施上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前,要重点加强五个方面的监督检查:一是加强对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是加强对科技进步、人才保护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各级政府加强对创新需求的引导和对创新活动的服务,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三是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着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加强对扩大消费需求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投资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五是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督促各地各部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

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开展监督检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开展监督检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督促有关部门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以及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增收减负、劳动力输出和转移、就业援助、城市特困群体救助和农村扶贫等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让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要切实加强社会建设。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渠道,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督促各级各部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紧紧围绕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开展监督检查。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是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是要加强对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等施政过程和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要督促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评估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责任和决策后评价制度。二是要加强对行政效能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围绕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切实纠正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乱检查、乱罚款、滥收费等不依法行政的问题,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三是要加强对市场配置资源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对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按照“能推向市场的一律推向市场”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四是要加强对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引导

广大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 众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紧紧围绕纠正和查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违纪违规行为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背科学发展观、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违纪违规行为,是纪检监察机关服务、保障、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当前,要坚决查处消极对待中央、省委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策部署、结构调整不到位的行为;坚决查处瞎折腾、大呼隆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急功近利、浮躁冒进的行为。要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坚决查处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资源开发等腐败易发多发领域的案件。要坚决纠正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行为。坚决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严肃查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之机对企业和群众“吃、拿、卡、要”,谋取私利的案件,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同时,要认真执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违背科学发展观、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行为,要严格实施问责。

三、创新方式方法,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水平

要着眼于促进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推动监督检查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督检查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

(一)既要当好“监督员”,又要当好“服务员”。纪检监察机关要把服务、保障和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理直气壮地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和措施的错误行为,切实当好监督员。同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新要求,要善于做好角色转换,坚持把服 务与监督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创新监督检查工作机制,拓展监督检查领域和监督服务内容,当好服务员,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机关在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保障作用。要吃透上情,了解下情,结合实情,确定每一阶段监督检查的重点及目标任务,将通过监督检查发现的富有创新意义的经验和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加以规律性研究,用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参考依据。要以预防为主,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切实加强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避免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既要强化行政推动,又要借助科技手段。一方面,要加强对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统分结合,完善监督检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信息汇合、工作整合、力量聚合,整体推进;坚持上下结合,对一些区域性监督检查任务,注重整合系统内不同层级纪检监察机构的力量,上下联动,扎实推进;坚持权责结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监督检查工作落实不力、失职渎职的,严格追究,强力推进。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与监督检查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手段,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和科学管理理念,将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手段引入监督检查工作中,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目标、制度、过程、重点、舆论、群众监督有机统一的立体式网络监督检查体系,促进监督检查工作从分散向集中、事后向全程、柔性向刚性的转变。当前,要重点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网络管理系统,对行政权力运行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政策规定进行网络固化,实现刚性化的管理和监督。要完善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将行政审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交易、扩大内需项目、政务公开、行政效能等纳入监督检查范围,一旦出现违规行为,系统根据不同情况发出预警或给予黄牌、红牌警告,纪检监察机关据此进行调查处理。

(三)既要严格执纪执法,又要鼓励和保护改革创新。要建立健全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定期检查、专项督查和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确保政令畅通。同时,要牢固树立“允许有失误,但不允许无作为;允许出偏差,但不允许

不改革;允许有不同意见,但不允许消极对待”的创业观,严格区分工作中的一般错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严格区分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出现的失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对那些敢闯、敢干、敢试的干部,要理直气壮地支持他们干事创业,做他们的坚强后盾;对那些在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开拓创新而出现失误的干部,要帮助总结教训、支持大胆工作;对那些受到诬告陷害的党员干部,要及时澄清是非,主持公道,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对那些专搞内耗、自己不干事又对干事创业者说三道

四、评头论足的,要严肃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纪律责任。

(四)既要抓好绩效考核,又要抓好成果运用。要分类制定监督检查绩效考评标准,采取自我评价、民主评议、组织考评、定量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等办法,针对监督检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服务措施和服务态度等内容,科学评价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的绩效。要加强奖励惩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要认真总结推广。对发现的相关问题,要督促进行整改;涉及违纪违法的,要严肃查处。要把监督检查工作纳入对被检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作为单位评先评优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依据,引导各地各单位及其领导干部树立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政绩观。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篇5

——新疆农业科学院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59号文件精神的意见

新疆农业科学院 2015年10月15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在自治区农业发展同全国农业一样面临“两板挤压”、“双灯限行”、“六产开拓”的新常态下,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值得研究和探讨。现就新疆农业科学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文件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总体要求,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种新挑战,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入户、农民培训、资源保育和循环利用工作的力度,不断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产品低级向高级、产业链条由低端向高端和产业结构由低层向高层“四大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实现。同时,切实把握好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性、规律性、时代性等三个显著特点,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二、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到“十三五”末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通过科技创新建设强有力的自治区农业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和贡献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初步解决阻碍新疆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升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不断提升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新疆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到202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农业投入品残留、重金属检出率控制在1%以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应用性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率达到88%以上,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率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二)主要任务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自治区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明确“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和主攻方向,应紧紧围绕确保自治区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聚焦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绿色增产与节本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农业防灾减灾减损 等领域技术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关,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三、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工作重点

面对农业发展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挑战,出路只有一个,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作出的重要部署,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发挥科技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作物高效育种技术创新及突破性新品种培育 广泛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构建核心种质,挖掘功能基因,创新农作物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育种技术和建立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大豆、油料等农作物高效育种技术平台,培育一批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突破性植物新品种,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大幅度提高作物生产能力。通过开展农作物高效育种技术创新及突破性新品种培育,为自治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品种储备。

(二)建立高产高效种植栽培与农作制度

重点突破大面积单产均衡增长的栽培理论,研究开发不同生态区域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轻简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连作障碍治理技术,研究开发区域农业生产物质要素、技术优化组合及科学配置模式。通过建立高产高效种植栽培与农作制度,为自治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技术支撑。

(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通过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废弃物高效综合利用、腐植酸等新疆优势资源转化改良低产土壤,保育培育中高产土壤,研发降解膜等产品,消除土壤残膜污染,保持新疆绿洲农田土壤肥力稳步提升;研究滴灌栽培模式下作物养分时空需求变化,结合全水溶滴灌专用肥研发,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效益,达到新疆绿洲土壤改良和肥料资源高效可持续、绿洲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创新

在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溯源与安全检测、风险评估与预警等领域开展农产品质量产地溯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新疆特色瓜果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特色瓜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及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突破农业资源精准监测、农作物生产智能作业、农业环境数字模拟、农业遥感、农田生态系统监测、农业生产数字化管理与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和应用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无缝结合,促进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方式逐渐由经验型、定性化、粗放式向知识型、定量化、精细化转变。

(六)农业工程与装备的研究与集成示范

重点开展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及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集成示范;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集成示范;新疆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集成示范;林果生产与加工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集成示范;非耕地设施农业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集成示范;设施农业生产综合管理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新疆肉牛羊产业化生产技术及装备研究与集成示范。

四、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建议

(一)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农业科研单位改革。强化分类指导,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落实科研单位在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推进农业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农科教、产学研、育繁推合作,消除资源共享的障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鼓励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带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工作或创办企业,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建立与科技评价相配套的薪酬体系。

(二)健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围绕自治区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组建一批联合攻关协作组,集聚农业科技优势资源,探索建立需求导向、项目任务带动、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推动的新型高效协同创新机制。优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重点 是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力度,让农业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厚积薄发。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对从事基础、前沿、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推行第三方评价,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改革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管理机制,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机构在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中的作用。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度,管好用好科研项目和经费。完善自治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

(三)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全疆性的农业科技成果登记、发布信息网络,尽快形成全疆农业科技成果储备平台;探索构建一批以农业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或基地,开展重大农业科研成果的中试、熟化,为企业、农民和合作组织提供公益服务。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瞄准区域层面、产业链层面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领域,积极组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或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性,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环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协调对接和组团转化。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市场,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市场在各种研发机构、推广部门、农业企业以及农民之间的中介作用,完善技术市场在价格发现、信息沟通、市场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功能。深化科技与金融的合作,由科技部门牵头建立由政府、银行、企业、社会等共同投资和承担风险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以风险投资基金为主要形式,鼓励银行、保险公司、企业集团 向风险投资公司参股,积极培养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合理流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

(四)提升农业科技条件能力

加强和完善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建设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区域性/专业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农业科学观测站为延伸的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体系。提升农业科研野外试验基地共享服务能力。统筹全疆农业科研单位和高校试验基地资源,推进合理布局,加强共建共享,建设试验示范、观测监测、南繁疆繁、中试转化、示范展示五大基地体系。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国家、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与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的衔接。鼓励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与科研、推广、教育机构的对接,实现科技与生产、集成与示范、教育与推广紧密结合。发挥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探索面向市场的运行与服务模式。加强农业科技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连续、全面翔实的基础数据。

(五)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探索科研团队的运行机制。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科研骨干、后备人才梯次配备合理、专业互补的人员结构,打造一批在重点学科领域具有明确主攻方向,团结协作、创新拼搏、竞争有力的创新团队,并在项目申报、人才与队伍配备、科研与试验条件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在职学历、学位教育,以硕士研究生在职培养为重点向博士研究生培养转移,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骨干和后备创新人才。加强在 职培训和交流。每年选派年轻科研骨干到国内外院校、研究机构考察、研修和合作研究,提升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紧密结合学科发展,通过内培外引、引培并举,加大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力度,积极打造国内及区内知名专家队伍。采用客座研究员、博士后工作站、项目合作研究和季节性工作专家、假日专家等柔性引进政策,建立人才引智流动站,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疆进行兼职或中、短期工作,借力提升新疆科技人才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六)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面向企业建立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指导农业科教单位开发共享科技资源,建立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开放机制。促进涉农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或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和引导企业面向生产一线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和培训。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完善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等融资服务体系。探索完善科企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加强农业科研单位与企业对接,通过人才和项目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积极推进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水平。鼓励涉农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聚集优秀人才,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七)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

紧紧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自治区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把握世界最新研究领域和学科前沿,在引进先进适用 技术、智力资源的同时,加大优质农业生物资源的引进力度。促进技术输出工作。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服务输出和产能合作,开拓农业技术和产品国际市场。在不同国家,特别是周边中亚国家建立一批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平台,推动农业技术产品全球化应用和农业人才队伍国际化发展。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促进区域内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八)努力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篇6

市人民政府: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市委办公厅下发的《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办公厅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鄂尔多斯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厅发„2011‟73号)精神,我局制定下发了《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现呈上,请审示。

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市委办公厅下发的《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办公厅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鄂尔多斯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厅发„2011‟73号)精神,切实完成市委政府下达的分解任务,特制定此方案。

一、工作目标

认真对照厅发„2011‟73号文件,按照中央、自治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针对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环境问题,以促进“十二五”时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围绕个3方面11项重点内容,组织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环保监督检查工作,确保上级政令畅通,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督查内容及任务分解

1.建设项目是否违反国家、自治区和我市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和国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类管理目录规定,是否存在越级审批、降低评价等级行为。

牵头科室:环境影响评价科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度一次。

2、是否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旗区环保局按月对管辖范围内在建项目进行排查,督促企业按照要求落实环评各项任务,将满足环保验收条件的企业名单上报。

市局每季度对投产的项目进行排查一次,对未通过环保部门验收、违规生产项目进行查处或上报原审批部门。

牵头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配合科室:监督管理科。监督检查时间:每季一次。

3、是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

加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环境监察力度,严格要求建设单位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严厉查处。

牵头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配合科室:监督管理科。监督检查时间:每月一次。

4、是否认真开展矿山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基础性调查,编制和实施了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

在“十一五”矿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基础性调查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各项调查,并督促企业编制和实施矿山环境保护治理方案。

牵头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配合科室:自然生态保护科、市农业环保能源监测管理站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一次。5.减排目标是否完成。

深入开展污染物减排专项督查行动,市局每季度、旗区局每月对各减排项目进行专项检查。对占全市污染负荷90%以上的48家重点企业每季度进行例行监测。实行驻厂监管制度。

进一步加强煤质监管,对24家燃煤电厂进行硫份检测。(每月一次)

按季度进行有效性审核工作,及时计算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

按照国家要求,进一步完善四项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台帐,继续做好所有设置旁路电厂的铅封工作,并且将旁路铅封记录纳入减排台账。(每季一次)

按照自治区要求,结合全市减排实际情况,对各旗区和重点企业下达减排任务,并进行考核。(每年一次)

牵头科室: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配合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6.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否有效。

深入开展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督促各旗区尽快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已批复13个重点城镇水源地水源保护区违章建筑清理整顿工作、水源保护区围网及建桩立标工作,督促进一步完善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加快备用水源地建设,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和科室每季度对各旗区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督促各旗区切实将水源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对城市核心区水源地每月按照环保部水质监测月报要求按时开展水质监测,对典型乡镇水源地按季度开展水质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各相关旗区和供水公司。

牵头科室: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配合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保护中心监测站、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度一次。

7、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是否有效开展。

加强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炼焦、造纸、有色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油气贮存库站、使用放射源单位等重点行业的排查,切实防范环境污染风险,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隐患排查工作的认识,积极预防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进一步提升环境污染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不发生突发性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件。

牵头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配合科室: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核安全与辐射管理科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一次

8.重点行业环境污染是否得到有效治理。全力整治重点行业特别是涉重排放企业环境违法问题,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的势头,进一步加大对污染减排重点行业的监管力度。

严格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保核查,积极推进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工作。

牵头科室: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配合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保护中心监测站、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度一次

9.重金属污染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是否符合规划。市局每季度、旗区局每月对各重金属项目、流域规划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建立涉重企业污染源台账,继续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督促企业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急物资的储备并加强演练,防止发生次生环境污染事件。对涉重金属冶炼、铅蓄电池生产企业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全面彻底检查,切实加大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对龙王沟断面和乌兰木伦河大柳塔断面水质进行监测分析,并编制监测报告。(每月一次)

牵头科室: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配合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环境保护中心监测站、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10.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是否有效。

加强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快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修订工作,完善臭氧和细颗粒物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强化城市空气质量分类管理,加强区域环境执法监管,开展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检查,集中整治违法排污企业。

牵头科室: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配合科室: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保护中心监测站、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度一次 11.危险废物处置工作是否有效。

加强危险废物监督管理,深入掌握我市危废的产生数量、种类、贮存及处置情况,积极推进危险废物的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置工作。

牵头科室:核安全与辐射管理科;配合科室: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保护中心监测站、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监督检查时间:每季度一次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我局已成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各科室、二级单位要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监督检查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二)开展调查研究。各监督检查牵头科室(二级单位)要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了解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我市政策措施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调研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使监督检查工作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明确工作重点。把保证中央、自治区和我市确定的各项贯彻作为监督检查的首要任务,认真检查各地区各部门在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实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行业规划、明确政策导向等方面是否严格贯彻中央、自治区和我市污染物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四)加强协调配合。各相关科室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增强监督检查的整体合力。牵头科室(二级单位)要切实负担起主抓责任,加强与配合部门的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及时交换意见,沟通协商,达成共识。配合部门要积极协助、权利支持。按照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认真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各项监督检查之间也要互通情况、资源共享,努力做到运转协调、衔接紧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五)严肃执纪执法。各科室(二级单位)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有关地区和部门确定整改目标、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切实整改到位,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市环保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

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刘恒发 市环保局局长 副组长:杨振华 市环保局副局长

成 员:陈丽英 杨晓龙 韩 伟 杨键军

孙志辉

武治荣

王光亮

侯兰庭 韩世续 张翠萍

孟克巴特尔

张平

苏雅拉图 玛喜毕力格

杨向荣 甘迪玛 市环保局副局长 市环保局副局长 市环保局副局长 市环保局副局长 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

市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科科长 市环保局污染物防治与总量控制科科长

市环保局规划与监测科科长 市环保局政策与法规科科长 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科科长

市环保局监督管理科科长 市环保局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管理科副科长

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

市农业环保能源监测管理站 市污染物在线监控中心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孙志辉同志兼任,工作人员有:刘晶、周瑞清、倪义平、阿拉腾达力。

鄂尔多斯市环境保护局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篇7

关键词:新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方式,思路探讨

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仍然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指出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性

(一)全球市场的深度变化带来的挑战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市场正在发生两个深度变化:一个是美国减少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转而培育战略产业,支持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这给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另一个变化是金融危机之后,洪都拉斯、越南、印度、印尼甚至马来西亚等国家利用比中国更加低廉的资源和劳动成本,生产比中国成本更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而替代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种变化,对中国的产业结构演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受到美欧国家发展高端产业的“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端产业的“挤出”效应。调整产业结构迫在眉睫。

(二)中国处于中等收入转型的重要时期

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处于重要时期,叫做中等收入转型期。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我国2009人均国民收入是3735美元,2010年突破四千元,按照世行的标准来看正处于上中等收入国家。顺利完成转型的关键是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这就需要构造新的增长动力。对于中国来说,最现实最直接的动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主要是劳动和资源密集产业,但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和资源价格上涨,经济进一步增长要求产业结构必须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主要难题

(一)产业结构不协调,内部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2011年降至10.1%,,第三产业上升迅速,达到43.1%。但是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仍不合理,第二产业过大,特别是工业比重过大。当前我国还是生产型的结构,但是国家要进入高等收入国家,那就必须是消费型的国家,消费型的社会需要服务业占有更高的比重。

我国目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进一步增收难度愈来愈大,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存在虚高浮夸,工业比重过高,加工制造,研究、品牌和创造都在国外进行,从而拉动国外的生产服务业,造成工业发展的畸形。当前产业结构在国际竞争中不具备产业优势,无论是高科技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都处在低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从总量看,第三产业总量规模不足,对农业和制造业支撑不够,其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目前中上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占61%左右,而我国2011年的第三产业比重只有43.1%。从内部结构看,发展水平落后。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二)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分工协作程度弱化

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已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了诸多制约。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趋同、工业部门内部结构趋同、地区工业部门相似和支柱产业雷同等等。同时各地区“大而全”、“小而全”,盲目追求自成体系,专业化协作程度低,大中小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工业相似性大,相对配套的地区工业体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地区经济,进而导致地区间竞争的加剧,阻碍地区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三)产业缺乏创新能力,整体竞争力偏低

我国产业创新能力薄弱。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短板”仍然较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还很不完善,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技术创新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少。二是产业配套能力薄弱。支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尽合理,优势资源没有真正集中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不少新兴产业还未建设规范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和终端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在推广应用上,还需要大力探索有效的商业盈利模式。三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投入强度不足和投资分散的问题长期存在,特别是面向行业基础技术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

三、新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

第一,充分发挥蕴含拉动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为内需导向型产业结构培育牢固的市场空间。产业结构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制造业产能供给远远超过国内市场需求。要实现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导向,关键是要拓展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拓展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最大潜力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条途径是推进城镇化。通过制度变迁促进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对扩大内需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农民转市民能带来巨量消费;另一方面会对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带来巨大需求。另一条途径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具体可通过两条渠道来实现,一是向农村增加大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民消费成本;二是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提高他们的购买能力。

第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科技含量,推动产业链延长、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结构优化。要处理好我国产业比较优势和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的关系,立足国内需求和现有产业基础,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符合新型工业化发展内在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既要通过产业升级来巩固传统产业的优势,以此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又要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要把培育发展新兴战略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着力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通过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特别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工作,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加快制定发布专项规划和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动产业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三,优化提升传统工业,促进我国农业、制造业走高端化、细分化之路。中国的产业仍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要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不利地位,就必须改变我国产业在“微笑型曲线”中的位置,向曲线的两端发展。如果不能把握趋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势必在新一轮竞争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要抓住有利时机,采取科学的金融、财税等优惠政策,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完善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搞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在发展消费品工业方面,应利用信息、生物、节能降耗、新材料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工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发展自主品牌。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要以高端化、精细化、信息化为方向,组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现关键核心部件和基础制造工艺的本土化,支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节能高效农业机械等。

第四,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着力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产业发展低碳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也是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战略切入点。经济相对欠发达但易于创新要素积聚的地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形成一个赶上或超越发达地区的赶超“窗口”,实现“反梯度发展”,促进地区结构的优化。各地区应有步骤有目标的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综合政策强度、市场广度、技术深度和金融力度等因素来发展,民营企业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在选择发展新兴产业的突破口的时候首选政策强力推动、市场需求强劲、技术强势扩散和金融覆盖深入的产业。

黄作兴: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篇8

黄作兴代表介绍说:“我于去年两会期间领衔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兴业科技强国’的建议,全国人大办公厅、科技部等七部门,专程赴温调研座谈,并作了很好的答复(国科建议政(2013)54号)。今年我多次学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深切感到三中全会内容丰富,部署的改革任务艰巨,全党全国都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上来,结合习总书记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的‘全面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我认为要完成《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必须全面深化科技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黄作兴对记者说,我提出的建议如下。

1.确立企业为创新主体地位

一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实施重大专项为抓手,组织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创新主体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改革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根据科技重大项目创新阶段特点,将重大项目划分为政府直接组织开展、政府支持开展,政府鼓励开展等三大类,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研究院或技术中心、实验室建设。

2.建立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区

北京中关村和浙江省已经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探索出创新模式,建议列入“先行先试”。在“先试”上下工夫,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试”,把中关村和浙江省打造成最适合创新创业、最适合成果转化、最适合新商业模式应用、最适合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高地,成为更高层次上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

3.建立引进国外科技人才尖端科技项目服务机构

建议国家要重视引进国外人才、引进尖端项目工作。组织机构和人员,制定出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外专家和海外学者到中国来,带来尖端的成熟科技项目,加快推进我国新四化建设。

4.建立以科技创新绩效为标准的科研经费拨付制度

一要制订资源优先配制政策,主要由市场绩效来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的经费分配、以产业提升市场新增销售额或新增利润为评价成果的依据,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杠杆效应;二要加强用户评价和第三方机构检测,将项目成果价值作为判断是否通过验收的重要标准;三要科技项目承担单位科技费用投入要有更多自主权,允许企业灵活使用科技费用,简化审计程序,企业要自觉节约科技管理成本;四要通过各级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提高服务绩效,营造一个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

5.完善惠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机制

完善惠民科技成果推广机制,组织科技特派员进企业,帮助企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实行首台套使用免责制,解决发明难、推广应用更难的局面,提倡国产化,树立“以国代进”的观念,推进民族工业发展。建议组建国家级别的国产化推广机构,将成果快速向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转变。

上一篇:bim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砖厂审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