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

2024-09-18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精选8篇)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 篇1

中共安达市委 安达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实施意见

(2009年2月1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绥化市委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构建具有安达特色的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推进经济社会更大更好更快发展,确保提前实现市六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制定2009——2011年我市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实施意见。

一、全面把握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主导思想

1、坚持正确导向不偏离。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

2、坚持既定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一切为了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切为了群众得到更多更大实惠”的执政理念,继续把市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二三四三”战略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总体思路,并根据形势需要,对其不断丰富完善,赋予新内涵,走好特有区位强安、主导产业立市、油气开发壮财、仓储物流兴业、全民创业富民发展之路。

3、坚持项目建设不放松。继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市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压倒一切、决定一切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重大举措,以项目大开发推动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以项目大开发推动经济总量的大扩张,以项目大开发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4、坚持推进改革不滞后。坚持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作 1

为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全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难题,以果敢坚决的态度和力度扫清发展障碍,探索完善新的机制体制,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坚持求真务实不清谈。牢固树立“发展取决于实干,进步归根于实干,威信来源于实干”的工作导向,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想大局、谋大事、创大业,讲实话、办实事、重实效,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二、科学确定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目标任务

1、明确城乡发展定位跻升目标。具体要打造“牛城五市”,打造“牛城”,就是放大“中国奶牛之乡”的品牌效应,努力创建大庆经济区最具竞争实力的城市、全省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的城市。打造“五市”,就是不断赋予牛城新内涵,即以融入大庆经济区为载体,以建成服务大庆、服务油田生产生活基地为目标,打造大庆卫星市;以采掘、开发和利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依托,以建成石化产业配套承接基地为目标,打造油气化工市;以绿色无公害乳制品生产加工为手段,以建成绿色乳业之都为目标,打造全国知名乳品市;以储运战略物资、粮食、建材、危爆品为特色,以建成公铁物流基地为目标,打造中国北方仓储物流市;以保护开发草原和湿地资源、开发风电能源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手段,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为目标,打造北国特色生态市。

2、明确综合实力增长攀升目标。继续巩固三个“百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和全省“十强”成果,确保主要指标快速增长,确保发展位次不断前移,确保提前实现六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一个“财力殷实、人民富庶,社会和谐、全面进步”的新安达。2011年预期目标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2亿元,年均增长23.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6000元,年均增长23%;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4.8亿 2

元,年均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22.7%;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00元,年均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00元,年均增长11%。

3、明确主导产业集聚扩升目标。在进一步推进原有“三大产业”的基础上,加快产业论证和定位,进一步加快发展优势和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快培育重点和新兴产业,进一步抓好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升,构建具有安达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11年,把油气化工、乳肉食品打造成2个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把风电能源、仓储物流打造成2个产值50亿元以上的产业,把建筑建材、机械制造打造成2个产值30亿元以上的产业,把饲草饲料、绿色蔬菜、生化制药、纸塑包装、旅游打造成5个产值20亿元以上的产业。以上述产业集聚扩升目标为基础,经过3—5年的努力,最终建成支撑安达更大更好更快发展的产值规模500亿元产业发展框架。

4、明确民生工程质效提升目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到2011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8%,城镇医保扩面和新农合均达到100%,城镇养老保险扩面达到90%。提高城乡居民就业创业水平,到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水平,到2011年,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全民文化教育水平大幅提升。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3年内,公路通乡、通村、通屯率均实现100%;新建城区道路9.07万平方米,铺装巷道30.3万延长米,城区所有道路实现硬化;农村泥草房、城区棚户区改造达到上级要求标准;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全面完成引嫩入安工程;建沼气池6000个,启动集中供热工程和引气入城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城区实现污水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城乡全部开通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50%。

三、全力落实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推进措施

1、加快融入大庆经济区。按照“加快融入大庆经济区”三年规划,突出重点,稳步实施,积极融入,努力把安达建设成为大庆卫星市和油田服务区。力求在交通路网建设上实现突破。研究同城路、同城车、同城交通管制政策,尽快开工建设万宝山至大庆乙烯之间公路,适时拓宽安萨路,局部开通安达与大庆之间的公交车,争取与大庆环城公路网实现配套衔接。抓住大庆规划建设轻轨交通网的有利契机,加快高层对接,力争把我市纳入一体规划建设或为将来并网预留空间。力求在油气化工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密切油地合作关系,力争在大庆30万吨聚丙烯、120万吨柴油加氢等项目改扩建过程中,抢上一批配套化工项目;深度开发天然气下游产品,抢上天然气化工项目,尽快把油气化工打造成安达百亿产业。力求在大庆生产生活服务上实现突破。抓住大庆建设百亿元以上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有利契机,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整合、改造升级,加快我市油田装备制造企业进入油田机械采购网,积极打造油田装备制造业承接基地;抓住大庆投资百亿元建设全国重点城市的机遇,加快建设满足大庆建筑市场需求的建材集散基地;根据大庆发展替代产业的客观实际,加快建设与大庆替代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技术工人输出基地;立足自身特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建设满足服务大庆生产生活的物流仓储配送基地;适应大庆人饮食结构改变和追求新奇特品种的心理,加快建成满足大庆需要的无公害杂粮和绿色蔬菜供应基地。力求在能源开发利用上实现突破。加大与大庆有关燃气公司的联系对接力度,力争启动引气入城工程;加大与大庆瑞好公司合作力度,推动风电能源及相关配套产业开发建设。力求在湿地开发治理上实现突破。研究安达市境内与大庆密切相关的湿地共用共享机制,解决八里泡、青肯泡排污区的共同利用与污水无害化处理问题。共同开发湿地旅游资源,形成大庆——安达的整体旅游带。同时,加快促进其他领域合作进程,实现两地三方共同发展。

2、加快项目开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储备工程。建立涵盖经济、社 4

会、民生等各个领域,有力支撑油气化工、乳肉食品、仓储物流等各产业发展的市乡(部门)两级项目库,每年库存项目总量不低于500个,其中超千万元以上的项目要保持400个以上,超5000万元项目要保持80个以上,超亿元以上的项目要保持20个以上。大力实施项目扩群工程。围绕产业发展,抓住扩大内需契机,充分利用融入大庆经济区和安达开发区平台,鼓励全民创业,全面争取资金,全力抢上项目,加快形成以油气化工、乳肉食品、仓储物流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项目群,以房地产开发、商贸、广告、保险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项目群,以道路、给排水、农田水利、农业机械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项目群,以植树绿化、草原改良、节能减排为重点的生态建设项目群,以棚户区改造、泥草房改造、“三供两治”(供水、供气、供热、污水治理、垃圾治理)为重点的民生工程项目群。3年内,全市全民创业项目要达到3000个以上,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至少达到30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至少达到100个,亿元以上项目至少达到30个,5亿元以上项目至少达到10个。大力实施项目达产达效工程。加快项目审批和立项,强化项目服务和管理,全面提高新上项目和在建项目的建设速度,推动更多的项目投产达效,不断壮大市域经济实力。到2011年,全市培植以龙新MMA、贝因美奶粉、亚泰水泥、瑞好风电等为代表的利税超亿元项目至少达到10个,利税超5000万元项目至少达到12个,利税超千万元项目至少达到50个。

3、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细部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完善综合开发区、石油化工区和精细化工区等区块内部各具体功能区详细规划,切实增强园区项目摆放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融入渠道,加快园区“五通一平”及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到2011年,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15平方公里。强势推进招商引项。抓紧研究制定共建共享机制,以位于万宝山的精细化工园区与大庆高新区兴化园区共建精细化工合作区为突破,拓展与大庆合作共建园区 5

空间,加快引进石化产业项目和精细化工项目;以商会为纽带,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港台等区域合作,采取整体招商、委托招商或捆绑开发等方式,营建专业化园区、区域性园区和国际性园区;以利益为牵动,参照分税制原理,推进与周边市县合作,加快项目引进。2011年,入区企业总数要达到120个,实现产值150亿元,实现税收7亿元。强化入区企业管理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手续,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打造服务企业绿色通道。研究制定入区企业管理办法,严格落实《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

4、加快农区工业化进程。①依托农牧资源,以贝因美为龙头,做大做强伊利、红星、澳佳、伊康、宜鼎等企业,大力发展乳肉食品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其中贝因美婴童奶粉项目要实现产值70亿元。②依托油气资源,以龙新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豪运精细化工、中宇化工等企业,大力发展油气化工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③依托风能资源,以大庆瑞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风电项目为牵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工业,力争3年内风电项目建成投产,2011年实现产值50亿元,5年内能源工业实现产值100亿元。④依托哈大齐市场需求,以亚泰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群鑫等企业,大力发展建筑建材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30亿元。⑤依托现有机械工业基础,以天圜乳机厂为龙头,做大做强乾翰机械、劳力机械等企业,大力发展机械制造工业,三年内建成食品机械、油田机械和风电机械装备基地,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30亿元。⑥依托畜牧资源,以迪龙制药为龙头,做大做强鑫威格、维安泰等企业,大力发展生化制药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⑦依托羊草、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和畜牧业发达优势,引导域内外资本投入饲草生产,做大做强现有饲料企业,大力发展饲草饲料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⑧依托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优势,开发系列果蔬产品加工项目,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⑨依托乳品、水泥等工业制成品总量大的优势,加快引 6

进配套包装项目,大力发展纸塑包装工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⑩依托境内湿地、草原等北方特色资源,深入挖掘中东铁路修建、大庆油田会战历史,加入大庆旅游带,大力发展旅游业,2011年,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经过三年的努力,力争到201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500亿元。

5、加快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支持“三农”各项政策,从我市“三农”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农业持续增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稳定增收,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坚持以发展壮大乳肉食品加工企业为牵动,以打造绿色安全奶源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畜牧经济。2011年,力争奶牛存栏达到20万头,鲜奶总产52万吨,肉牛出栏10万头,生猪出栏100万头,绿色乳都初具雏形。以“三区”(高产攻关区、围井经济区、标准示范区)为牵动,以农业开发项目为载体,以中低产田改造为基础,以科技推广为保障,建立起粮食生产稳定增长长效机制。2011年,粮食总产实现20亿斤。以加快土地流转为牵动,以组建农民股份公司为主体,促进土地集约经营,大力发展合作经济。2011年,农民股份公司发展到800家,实现集约化经营土地达20万亩。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人力资本运营公司和培训基地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外出创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2011年,全市内转外输劳动力10万人,劳务收入实现5.5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利建设工程,强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塘坝建设、干渠清淤和农田机电井建设。2011年,全面完成干渠清淤工程,机电井达到6000眼,农田小井1.3万眼。实施农机建设工程,以标准化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牵动,着重发展大型、多功能农业机械,推动农机装备结构升级,重点提高机械整地、机械收获水平。2011年,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个,农机总动力达到32万千瓦。改善农村环境。搞好村庄规划。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中心村,整合多屯村,7

撤销偏小村,引导农民向中心村、中心城镇集聚。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道路等设施建设,2011年,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加大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研究制定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的建后管护机制。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大幅度提升新型清洁能源入户率。分层次、分批次推进泥草房改造,加强绿化、美化、亮化建设。2011年,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泥草房改造完成上级规定任务。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强农家书屋、农民休闲广场建设。引导和鼓励城市部门支援农村,开展理论政策进农村、图书报刊送农村、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活动,不断提升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6、加快现代物流崛起。以现代物流为方向,以公铁物流为手段,以仓储物流为基础,尽快把物流产业扶强扶壮。抓规划论证。围绕发展建材、乳品和化工专业物流以及仓储物流、蔬菜配送物流、农业物流,加强论证,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抓扩群整合。重点培育壮大现有物流企业,吸引、整合、组建一批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物流企业集团;辟建专门仓储物流区域,着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入市场空间大、有实力的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产业提档升级,扩群增效。2011年,物流企业达到210家,营运收入实现50亿元,税收实现2.9亿元。抓平台建设。加强物流产业规范管理,成立物流管理服务中心,畅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以优质高效规范服务吸引物流企业向安达集聚。抓人才引进。重点引进物流策划、企业管理、市场开发高级人才,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为现代物流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抓重点线路打通。坚持公路和铁路并重,畅通与沿海城市、大中城市的物流路线,开辟发达城市物流市场。鼓励物流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抓配套开发。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大力发展装卸、机械修理、信息中介、金融、保险等物流配套产业,实现一业兴百业旺。

7、加快城市经营速度。做好城镇功能化定位。深入推进“东移北扩”城市发展战略,加强城乡整体布局规划,着力打造“一核四点”城镇建 8

设新格局。“一核四点”指以市区为核心,以任民镇、升平镇、万宝山镇、卧里屯乡四个中心城镇为辐射区。细化市区各功能区划分,加快打通两路(南环路、北引路),建设三区(城市新区、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区、工业物流区),实现三连(北引路、南环路、明沈路),形成西部为工业物流区,东部为新城区,中部为生活服务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城镇配套化建设。结合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和“三供两治”工程建设,引进现代房地产开发理念,注重城市景观的整体效果,新建的每个小区、每幢建筑都要与街区功能、建筑风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继续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强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环卫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施城镇精细化管理。探索在重点管区、办公城区、公益景区、商贸街区、开发小区、共建场区等功能区实行多元化、差异化、市场化管理模式。推动城镇产业化经营。成立安达市城市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集中净地挂牌出让,推动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实现以地生财,解决城建资金不足难题;采用市场化手段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主城区保洁权出售等为内容的新的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步伐,形成长效机制。

8、加快城乡财源建设步伐。通过油地合作、招商引资、强壮产业、对上争取、全民创业,不断拓宽财政增收渠道,改善财源结构,促进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抓好资源型财源。努力扩大油田产能,保持大庆油田公司安达分公司、庆新公司稳产增收。依法有序开发土地,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交易制度,提高土地的财政收益率。加快闲置资产盘活,推动资产变财力。抓好实体财源。不断推进乳肉食品、仓储物流、建筑建材、机械制造、绿色食品、油气化工、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强化内涵挖潜和技术改造,做大做强龙新、贝因美、亚泰、安瑞佳、迪龙等龙头企业,巩固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盈利创税能力。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的实体财源。9

抓好后续财源。加快培育风电能源、天然气开发利用、纸塑包装、旅游等新兴产业,积蓄发展后劲,保障财源健康稳定发展。抓好政策财源。紧紧抓住国家鼓励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机遇,争取政策资金、专项补贴、试验试点,以获得国家的财力支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力争实现14.8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实现11.8亿元,乡镇财政收入实现3亿元。

9、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强化基础建设。重点采取新建、房产置换、闲置资产利用等方式,整合辖区相近、居民认同感较高的社区办公场所和活动场所,规划建设2-3个集大型居民活动中心、社区居委会集中办公、街道办事处办公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独立运行办公,分别行使职能。未纳入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区居委会按照绥化市标准,建设集社区居委会办公、居民活动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站。健全投入机制。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对上争取、福彩体彩公益金提取、开发小区预留、驻区单位赞助、部门进社区提供经费、党费倾斜、社会捐赠等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2011年,全部解决街道社区自有办公、活动用房问题。明确社区职能。按照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原则,确定社区服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综合治理和综合管理五项基本职责。围绕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加快开通“民情在线”系统,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加强规范管理。街道社区工作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民政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实行党政部门职能进社区准入机制,按照“费随事转、事随人转、权随责转”的原则,理顺部门和社区的工作关系。提高社区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对业绩突出的社区书记、主任提拔为副科级干部使用。综合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按照对岗不对人的原则,适时调整社区干部工资待遇,逐步办理养老、医疗保险,激发社区干部责任心和事业心。任民镇社区参照城市社区建设思路进行同步规划建设。

10、加快全民创业步伐。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开展全民创业。鼓励、支持企业和城乡群众,依托乳肉食品、油气化工、机械装备、仓储物流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通过延长产业上下游链条开办中小企业,发展配套服务业。围绕发展商饮服务业开展全民创业。以融入大庆经济区和小城镇、中心村屯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大庆的辐射和带动,鼓励城乡群众错位发展与大庆生活配套的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餐饮、娱乐休闲产业。围绕城乡建设开展全民创业。支持各类创业主体参与城市环卫保洁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以及参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建设与运营,参与生态开发和综合治理。以社区建设为平台,在健全社区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功能方面,注重撬动民间资本,拓展创业渠道。

四、着力解决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现实问题

1、深入推进计划发展目标调整改革。立足长远,科学论证,调整完善安达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定位定向目标,合理确定安达在全国、全省的发展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到在宏观上、整体上把好舵、举好旗;立足实际,科学分析,调整提升安达经济社会发展的性增长增幅指标,做到具体指标与跨指标的有机结合、统筹兼顾;立足需要,科学谋划,调整确定安达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性重大重点项目,做到在微观上、实践上可操作、有支撑。

2、深入推进产业惠民政策调整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制定完善与产业集聚扩升格局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加快做大主导产业,扶强新兴产业,培育后续产业,促进各产业竞相发展、联动发展;制定完善与扩大内需、招商引资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在全员招商、合作招商、园区招商等方面出台更详细、更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引进更多的新产业、大项目、好企业;制定完善与全民创业、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配套政策,营造鼓励民间投资、支持群众创业的有利环境,从而促进创业,拉 11

动就业,推动发展;制定完善与民生建设、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配套政策,畅通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民生建设,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制定完善与加快土地流转、集约经营相适应的配套政策,促进土地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加快土地的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步伐。

3、深入推进机构设置调整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适时实行机构调整改革。合并一批机构,即按照职能归口管理的原则,将职能相近的机构合并为一个机构;撤销一批机构,即将原来设置前提已不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再需要的机构辙销;强化一批机构,即将职能设置科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需要机构的职能、级别、编制、内设机构、经费等方面进一步扩充和加强;成立一批机构,即根据主导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服务、加强社区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等特殊需要,分别设置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清理一批临时机构,即将某些不能发挥实质作用的各类领导小组、各类临时办公室进行清理。

4、深入推进土地开发利用调整改革。制定我市土地开发利用近期、中期、远期规划,科学确定全市耕地、草原、林地、湖泊、水库、农村居住区、城镇居住区、工业区、公路、铁路、水渠等功能区划分,严格按规划确定的功能区进行各项基本建设。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红线”以内的基本农田不得转为非农用地。实施最灵活的土地利用政策,“红线”以外的耕地,在占补平衡的前提下,研究探索转为非农用地的机制;对城区周边和靠近大庆草原的重度盐碱地,争取增加审批额度,使我市未来发展始终有足够大的空间和潜力;允许外商以租地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搞好工业项目、商贸流通项目开发建设;实施积极、稳妥、易为群众接受的城市拆迁方式,不断为加快老城区改造、发展仓储物流供应需要的土地。

5、深入推进财政投入机制调整改革。进一步调整财政投入的领域、方向和重点,真正发挥财政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重要作用。加大财政对产业的投入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素质升级。加大财政对项目开 12

发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项目开发建设不断提质增效,形成财政扶持项目、项目壮大财力的良性循环。加大财政对基层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适合基层组织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促进基层健康发展和发挥作用。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财政对民生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和提高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同时,加快探索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建设和发展的机制体制,逐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向城乡延伸服务触角,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经济社会建设,为城乡改革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五、切实强化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的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提高领导力。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城乡一体发展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特别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充分体现城乡一体发展的战略思想。打破四个班子的界限,积极探索市级领导按照产业分工的新机制。坚持遵循有利于城乡一体发展、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总原则,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配齐配强班子,选优选强一把手。同时,积极支持人大、政协履行依法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建言献策作用。

2、强化部门效能,提高执行力。按照城乡一体发展的新要求,重点解决好部门职能缺失、行政不作为、办公效率低下等问题,进一步整合管理资源、优化行政要素、规范部门行为、改善运行方式,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强化责任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全面增强部门的执行力、公信力和创造力。

3、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战斗力。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开放式”党建统领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基层 13

组织设置形式,提高村干部政治、经济待遇,积极探索基层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和拓展基层组织服务经济、服务群众的功能。着力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干部述职、民主评议、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等基层民主制度,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教育、监督、惩治相结合,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服务中心、支持发展、维护大局作用。

4、强化人才开发,提高支撑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进人才工作方法。研究制定人才开发总体规划和行业、产业人才规划,大力实施高层次研发人才培养工程、公共事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党员干部“先锋工程”、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积极探索人才协作机制和合作方式,采取建立人才流动站等市场化手段引进高级CI策划、农技推广和项目开发建设等方面人才,建立完善人才开发政策体系。推进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各类人才认定标准,完善技术职称评审办法,为城乡一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5、强化环境建设,提高软实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策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稳定性,防止政出多门、政令抵触。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培育拓展信用中介市场,不断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深度挖掘牛城历史,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开发独具牛文化魅力的餐饮文化和特色旅游产业,完善具有牛文化特色的城市建筑风格和城市载体功能。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全力抓好环境、卫生、治安等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宣传推介宜居宜业、和谐安定的牛城新形象。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 篇2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深入推进建筑节能,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目前, 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 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 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 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 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人民满意度, 并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观念;能够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 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 直接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 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此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财建[2012]167号文件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文件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1]26号) 统一部署,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 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 制定了实施意见。

绿色建筑的定义

《意见》首先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 指出:绿色建筑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 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推动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意见》指出:推动发展绿色建筑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容, 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 尽快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

《意见》提出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 到2020年,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 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力争到2015年, 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为此, “十二五”期间, 政府将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 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新建单体建筑评价标识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 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原则

《意见》指出: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建筑特点, 合理制定地区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 建立健全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积极完善政策体系, 从整体上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并注重集中资金和政策, 支持重点城市及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在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率先突破。合理分级、分类指导, 按照绿色建筑星级的不同, 实施有区别的财政支持政策, 以单体建筑奖励为主, 支持二星级以上的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 提高绿色建筑质量水平;以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为主要抓手, 引导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激励引导、规范约束, 在发展初期, 以政策激励为主, 调动各方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 加快标准标识等制度建设, 完善约束机制, 切实提高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措施

《意见》提出了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一系列具体措施:

(一) 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尽快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制 (修) 订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相关产品标准、规程。加快制定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标准。鼓励地方结合地区实际, 制定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编制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

(二) 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的推进力度, 建立自愿性标识与强制性标识相结合的推进机制, 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一般住宅和公共建筑, 实行自愿性评价标识, 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 率先实行评价标识, 并逐步过渡到对所有新建绿色建筑均进行评价标识。

(三) 加强绿色建筑评价能力建设。

培育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机构, 负责相关设计咨询、产品部品检测、单体建筑第三方评价、区域规划等。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职业资格制度, 加快培养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评估、能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鼓励政策

《意见》明确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鼓励政策:

(一) 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奖励审核、备案及公示制度。对审核通过的绿色建筑项目予以备案, 并将符合申请预期目标的绿色建筑名单向社会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二) 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对经过上述审核、备案及公示程序, 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201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 (建筑面积, 下同) , 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三) 规范财政奖励资金的使用管理。对公益性建筑、商业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 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 对商业性住宅项目, 各地应研究采取措施主要使购房者得益。

(四) 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支持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中央财政对经审核满足上述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 具体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

(五) 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 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在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及年度计划时, 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造。

(六) 在公益性行业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建设中, 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在公益性建筑中开展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试点, 从2014年起, 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要求

《意见》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 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

(一) 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鼓励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积极支持绿色建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要根据绿色建筑发展需要, 及时制定发布相关技术、产品推广公告、目录, 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二) 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系统推行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 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 实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 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本公共事业,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事业。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对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人口及学生流动给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城镇学位供给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许多地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为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促进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校党的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教,提高教育质量,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向乡村和城乡接合部倾斜,大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适度稳定乡村生源,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巩固和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优先发展,统筹规划。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坚持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做到公共资源配置上对义务教育统筹规划、优先发展和重点保障。坚持城乡并重和软硬件并重,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深化义务教育治理结构、教师管理和保障机制改革,构建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完善义务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义务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提高质量,公平共享。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均衡发展和品质提升作为重要抓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教育公平,使城乡学生共享有质量的教育。

分类指导,有序推进。针对东中西部、城镇类型、城镇化水平和乡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径,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规模,保障教师按需配置,引导学生合理流动。

三、工作目标

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和“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额基本消除,乡村完全小学、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达到相应要求;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教育脱贫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四、主要措施

(一)同步建设城镇学校。各地要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城市、镇规划并严格实施,不得随意变更,确保城镇学校建设用地。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新建配套学校建设方案,相关部门应征得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老城区改造配套学校建设不足和未达到配建学校标准的小规模居住区,由当地政府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学校,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地方政府要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二)努力办好乡村教育。各地要结合国家加快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同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因撤并学校造成学生就学困难的,当地政府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予以妥善解决。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严格规范权属确认、用途变更、资产处置等程序,并优先用于教育事业。要切实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避免出现“边建设、边闲置”现象。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设国家课程,通过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和乡村校长教师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等方式,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结合乡村教育实际,定向培养能够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音乐和美术(或艺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中融入优秀传统艺术和体育项目,在学科教学特别是品德、科学教学中突出实践环节,确保综合实践和校外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专题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等课程整合试点,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基础性、适宜性和教学吸引力。

(三)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各地要逐县(市、区)逐校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台账,全面摸清情况,完善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科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乡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和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水平,切实保障正常运转。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高学校管理标准化水平。重点提高乡镇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乡镇寄宿制学校提供工勤和教学辅助服务。各地要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市(地)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路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更大范围开展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试点,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省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各地要统筹“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规定班额标准,新建和改扩建校园校舍,重点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加快消除现有大班额。要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均衡配置师资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均衡发展,限制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合理分流学生。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避免产生新的大班额问题。各省级人民政府要于2016年年底前将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五)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各地要依据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学生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按照中央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有关要求,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要研究确定县域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完善职称评聘政策,逐步推动县域内同学段学校岗位结构协调并向乡村适当倾斜,实现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要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充分考虑乡村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城镇学校的实际需要,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并向同级机构编制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按照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完善教师招聘机制,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编外教师,严禁挤占挪用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各种形式“吃空饷”。积极鼓励和引导乡村志愿支教活动。

(六)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各地要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落实并完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因地制宜稳步扩大实施范围,按照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的原则,使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健全长效联动机制,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使广大乡村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完善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合理设置乡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落实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结合政策,确保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将符合条件的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

(七)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各地要深化义务教育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监测评估标准和督导评估机制,切实提高政府教育治理能力。在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省级政府统筹,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将村小学和教学点纳入对乡村中心学校考核,加强乡村中心学校对村小学、教学点的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落实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完善学校重大事项决策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地位,完善家长委员会,推动社区参与学校治理,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促进学校品质提升。健全校长和班主任工作激励机制,根据考核结果合理确定校长绩效工资水平,坚持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一半计算。创新校外教育方式,构建校内外教育相互衔接的育人机制。探索建立学生意外伤害援助机制和涉校涉生矛盾纠纷调解仲裁机制,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合法权益,推动平安校园建设。

(八)改革控辍保学机制。县级人民政府要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进一步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乡镇政府、村(居)委会、学校和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控辍保学责任,建立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托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等重点地区,初中等重点学段,以及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经济贫困儿童等重点群体的监控。义务教育学校要加大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要协助政府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各地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救助和教育资助力度,优先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纳入资助范围。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营养膳食质量,改善学生营养状况。通过保障就近入学、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增设公共交通线路、提供校车服务等方式,确保乡村适龄儿童不因上学不便而辍学。针对农村残疾儿童实际,做到“一人一案”,切实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完善学生资助政策,继续扩大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招生人数,畅通绿色升学通道,切实提高贫困家庭学生升学信心。

(九)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各地要进一步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稳步推进,适应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提供便民服务,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利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推动“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要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对于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安排在普惠性民办学校就读。实现混合编班和统一管理,促进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和社区。公办和民办学校都不得向随迁子女收取有别于本地户籍学生的任何费用。特大城市和随迁子女特别集中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制定随迁子女入学的具体办法。

(十)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各地要落实县、乡人民政府属地责任,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要深入排查,建立台账,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加强关爱服务和救助保护,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留守儿童人身安全。中小学校要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鼓励父母取得居住证的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工作地就近入学,外出务工父母要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依法追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责任,依法处置各种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作用,督促外出务工家长履行监护责任。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党的领导。各地要认真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学校党建工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具体负责、有关方面齐抓共管的学校党建工作领导体制,全面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严格党组织生活,切实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从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落实政府责任。各地要加强省级政府统筹,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本地城镇化进程,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激励等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义务教育发展。把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作为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义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工作目标按期实现,促进义务教育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三)明确部门职责。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编制完善义务教育规划,积极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发展改革部门在编制相关规划时,要统筹考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在安排重大项目和资金投入时优先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要积极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公安部门要加强居住证管理,建立随迁子女登记制度,及时向同级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有关信息。民政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流动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纳入社会救助政策保障范围,落实兜底保障职责。机构编制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为推动实现统筹分配城乡学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提供政策支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依法督促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支持外出务工父母定期回乡看望留守儿童。国土部门要依法切实保障学校建设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中小学用地的,应当征求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未按照规划配套建设学校的,不得发放建设工程规划核实合格书,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四)加强督导检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落实有关义务教育工作情况的专项检查,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义务教育工作情况。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开展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主要措施落实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专项督导检查,完善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对因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部门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问责。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 篇4

发文文号: 杭政办[2011]5号

发文部门: 杭州市人民政府

发文时间: 2011-3-28 编辑时间: 2011-4-1 实施时间: 2011-4-27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所属区域: 杭州

发文内容: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部署,促进市区与县(市)商贸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商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建立全市城乡一体商贸流通格局,改善城乡消费环境、提高消费水平,经市政府同意,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为核心,以促进消费为重心,以保障民生为根本,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把握市场走势,抓住发展机遇,加速商贸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切实推进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

二、工作目标

根据各县(市)区位优势、产业特性、资源特点和商贸基础,建立各地商贸经济新格局。挖掘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加快实现市、县(市)消费市场的联动发展,努力提高农村消费市场的消费比重。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五县(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00亿以上,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年均增长15%。

三、主要任务

(一)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实现市区与县(市)消费品市场协调发展。

1.深化农村“千万工程”,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在全市乡(镇)、村连锁超市、便利店全覆盖的基础上,在五县(市)的县城各培育发展1个集购物、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小型摩尔”,在20个中心镇建设20个农村“小型商贸综合体”,在五县(市)的200个中心村建设200个“农家小型标准超市”。

2.深化商贸品牌、特色企业的培育与发展。组织引导市区商贸品牌企业、特色企业到县(市)乡镇开设网点,建立五县(市)商贸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库和对接服务信息平台。

3.深化县(市)农产品流通,加强农商、农超对接。鼓励支持市区大型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在农村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配送基地。积极举办五县(市)优秀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4.深化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推广市区商业特色街区建设经验,指导各县(市)城镇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建设1-2条各具特色的商贸旅游特色街区。

5.深化夜市整治。结合各县(市)实际,推动“夜间经济”向县城和中心乡镇发展,促进全市城乡“夜间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推动公共服务、民生工程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1.实现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城乡联动。推广市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经验和成果,通过2-3年的时间,全面改造、提升县城农贸市场,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提升城市形象。

2.实现再生资源回收整治城乡联动。通过1-2年的努力,在各县(市)建设与市区相衔接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分拣中心,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3.实现生猪定点屠宰场(厂)改造、提升城乡联动。通过2年左右的努力,全面改造、提升全市现有的96家屠宰场,在各县(市)共撤销不符合规划和卫生要求的屠宰场70家、新建和改造屠宰场33家。

4.实现便民便利社区服务城乡联动。推进社区便民便利、家政服务、放心粮油、放心早点向县(市)城镇社区延伸,支持示范企业到县(市)城镇社区设立网点,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方便农村居民生活。

5.实现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城乡联动。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建成城乡统筹的肉类、蔬菜索证索票、电子台帐、来源追溯等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政府要把商贸流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机构设置,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管理服务;要把推进商贸城乡统筹发展的各项任务纳入政府的考核内容,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突出规划引领。围绕商贸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农村商业服务网点布局,提升品位。

(三)优化商贸政策。修订杭州商贸服务业发展政策,加大对县(市)重点商贸企业和重点商贸发展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县(市)商贸大企业、大集团发展。

(四)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完善商务执法“12312”投诉举报服务中心,并在各县(市)设立分中心或建立工作网络,推进城乡市场有序发展。

(五)强化行业管理。指导市级行业协会发展,并在县(市)商贸服务行业建立对口行业分会,条件成熟的地区建立独立行业协会,实现市、县(市)商贸行业管理的同步推进。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篇5

情况的汇报

阜宁县卫生局

2010年11月26日

全县加速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局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引导系统内干部职工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以会议精神为指引,认真研究卫生工作现状,仔细查找分析问题,结合新医改工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城乡卫生一体化各项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1、及时传达学习。先后召开了局务会、各单位负责人会议,认真传达和学习全县加速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将有关文件转发给各单位,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文件,要求全系统干部职工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各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认真落实一体化工作各项要求,促进我县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

2、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城乡卫生一体化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了由周春华局长牵头、局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由一名副局长兼任主任,具体负责全县城乡卫生一体化有关工作的组织、协调、规划和实施,着力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惠及城乡广大居民。

3、分解落实任务。按照加快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发展的统一部署,认真调查深入调研,按照推进均衡配置卫生资源、深化惠民医疗措施、创新特色卫生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4项主要任务的要求,制订了卫生系统《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目标任务分解表》,明确具体任务、完 1

成时间和分管领导、责任科室与具体责任人。

4、组织制定规划。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六个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我局结合工作实际,从七月份开始,组织专门力量,认真学习、调研新医改、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工作,并在县新农村建设指挥部的精心指导下,几易其稿,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送审稿)。整个《实施意见》分为3个主要部分,即: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的保障措施。在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中明确了“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纵向整合、优化结构,整体推进、综合配套”的基本原则,提出了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5年阶段性工作目标,以最终实现“十五分钟看得到病、最低成本看得了病、就近医疗看得好病、预防为主防得住病”的发展目标;在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的主要任务中重点提出了均衡配置卫生资源、着力消除“看病难”,深化惠民医疗措施、大力破解“看病贵”,创新特色卫生服务、切实保障“看好病”等工作;在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的保障措施上,采取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多元投入保障、加快队伍建设、强化行风建设、加强督查考核等五项措施。

5、明确推进措施。在均衡配置卫生资源方面,将采取:统筹优化卫生布局、巩固完善服务网络、健全应急救治体系、建立卫生信息平台、探索纵向合作机制、建立捆绑帮扶机制等六项措施;在深化惠民利民医疗方面,将采取:推进医疗保障全覆盖、探索惠民利民新模式、构建医疗救助信息平台等三项主要措施;在创新特色卫生服务方面,将采取:发挥

名特专科优势、不断深化特色服务、畅通抢救绿色通道等三项措施;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将采取: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等三项主要措施。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 篇6

吉建发〔2011〕21

各市州、县(市)建委(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局、房产局、公用局,长白山管委会住房城乡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加快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通知》(财建[2011]61号),加快我省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推广应用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切实提高实施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重要性的认识

吉林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平均日照时数为2200~30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051.7兆焦耳/平方米,适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推广应用。2010年,我国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面积14.8亿平方米,我省仅为1400万平方米,约占全国应用总量的0.95%。太阳能热水器住宅普及率与我省拥有的太阳能资源不相称。因此,要切实提高全社会对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重要性的认识。要将其与建筑一体化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节能减排与发展新能源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推进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要将其规模化应用作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建筑用能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然选择。

二、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的工作目标

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目标要求,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消费比例占建筑能耗的15%以上。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全省要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法规体系,扎实开展太阳能热水系统分区域、分类型、分步骤地实施与建筑一体化的推广应用工作。力争到2015年底,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面积累计达到5000万平方米,其中当

年新建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面积占其总面积60%以上,形成常规能源替代能力16万吨标准煤。其中,2011~2013年新增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1400万平方米;2014~2015年新增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2200万平方米。

三、稳步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进程

(一)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1、从文件下发之日起,省域内凡新建、改建、扩建的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含商住楼)和医院病房、学校宿舍、宾馆、洗浴场所等热水消耗大户的公共建筑,必须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但考虑到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具体执行时限要求如下:

(1)自2011年7月1日起,地级城市(含延吉市,下同)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县级城市(含城关镇,下同)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同步规划与设计,在施工阶段预留好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位置、管道、预埋件等。

(2)县级城市要因地制宜,示范引路,积极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应用进程。2013年1月1日起,县级城市必须执行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同步规划、设计、施工与验收。

(3)加大农村地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利用。村镇规模以上建设项目应比照县级城市规定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村镇规模以下建设项目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各级政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2、鼓励7层及以上住宅建筑、其它公共建筑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在推进7层及以上住宅建筑、其它公共建筑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过程中,应做好下列工作:

(1)开展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建筑示范项目建设。依据各地实际情况,重点推广实施技术先进适用,运行稳定可靠,经济合理,便于管理维护的太阳能热水系统,逐步加大示范项目规模。

(2)公共建筑具备安装应用条件的,应当率先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应带头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3)既有建筑具备安装应用条件的,在不影响建筑物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安装符合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在进行节能改造时,应考虑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技术方案。对同步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将优先列入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计划。

房地产开发企业、小区物业服务企业要积极为居民用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创造条件,鼓励统一规划和管理,但不得为用户指定品牌,更不得对用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设置障碍。

3、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示范市县,要加快推进7层及以上新建住宅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一体化建筑应用比例。其中:长春市、吉林市与示范市县,2011年不低于30%,2013年不低于50%,2015年达到80%。其他地级与县级城市的应用比例,2013年不低于30%,2015年达到80%。

(二)切实抓好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项目的管理

1、将太阳能热水系统作为建筑设计的组成部分,与建筑工程同步设计、施工与验收。其造价列入建筑工程预算。要进一步完善相应标准和规范,为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对违反上述强条要求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质量验收等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因特殊条件不宜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由建设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经所在

地市州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论证后作出具体决定。

2、建立完善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设计(工艺)、施工安装(验收)、现场监理培训制度和产品推广发布制度。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生产企业或施工单位的安装人员,应经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选用的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工艺)应经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认定,发布符合工程应用要求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目录,推动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3、规范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维护管理。发挥各级政府(社区)和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的作用,依法协调好建设单位、业主、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维护管理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权利义务关系。

4、做好太阳能热水系统验收备案工作。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作为建筑节能专项的一个分项工程,纳入分验收的内容。太阳能热水系统未通过验收的,不予进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太阳能热水系统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四、加强工程应用主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一)将太阳能热水系统作为建筑节能措施列入项目建设计划。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委托设计时应明确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内容和要求。设计单位应按照国家和省设计标准、规范要求进行设计。设置在建筑外部(含屋顶)的太阳能集热器及系统其它设备应与建筑造型、周围环境相协调,在满足使用功能、确保结构安全的同时,注重建筑立面整体美观、安装维修方便。施工图审查机构应按照本通知规定和相关标准审查太阳能热水系统,达不到要求的不得出具审查合格书。

(二)施工总承包单位是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质量第一责任人。安装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施工专业资质,严格按照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有关规范,编制有针对性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施工方案,并经建设、监理单位审查通过后方可组织施工。施工安装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禁止违规操作。监理单位应将太阳能热水系统施工纳入监理范围。施工安装维修企业在既有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应负责维修恢复,并承担技术经济责任。

(三)房地产开发单位应在《商品住宅使用说明书》和《商品住宅质量保证书》中向消费者说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使用方法、维修方式及后期物业管理的具体要求,提供产品供应商出具的产品合格证明材料和维修服务协议。

五、加强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太阳能热水系统集热能量计入建筑节能总量。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是事关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作为推广应用的责任部门,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引入扶持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的新机制,协调财政、税务等部门,制定激励优惠政策。对在推广应用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地区,将在专项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

(二)加强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工作的协调与管理。各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促进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的具体政策措施,明确推广目标,落实工作责任。要注意总结交流典型经验,确定示范项目,加快推广应用步伐。要鼓励和培育本省企业参与太阳能热水系统(产品)研发、生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建立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目标考核制度。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推广应用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定期督促检查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工作,并将推广应用情况纳入节能减排考核范围,作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优秀设计、优质工程等评选的重要条件。

各地应根据本通知要求,制定好具体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太阳能热水系统

与建筑一体化示范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新建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实施应用示范。鼓励其它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建立配套政策体系,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推广机制和模式,加快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应用。

各地在落实以上意见中的新情况望及时沟通。

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发展实施意见 篇7

一、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面貌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既要加快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农村新社区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又要加强农民素质建设、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体制的建设等;它更有一个大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走在前列”的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能让农民致富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培育成为能适应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素质全面的新型农民,形成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003年以来,德清县根据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总体部署,结合农村给水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实际,做出了深入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的决定。通过以改水、改厕、改路“三改”为重点,达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的“六化”要求。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德清县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三改”、“六化”为内容的整治,整治村改变了“脏、乱、差”,示范村做到了“洁、绿、美”,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二是农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此工程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增强了环境、卫生、文明意识,对改变农村的陈规陋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是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加强。这项工程是民心工程,让农村居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受到了大家大力支持和拥护,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权威性。四是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通过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既提高了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又健全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改善了环境,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

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发展县域经济是重要战略支点;德清近几年的发展正体现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1. 强化产业支撑,发展特色经济。

围绕建设都市型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以把德清建设成为杭州、上海大都市圈重要的农副产品供给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创汇农业,逐步形成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都市型农业新格局。用现代工业的理念来指导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带动力、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基于市场的比较优势,德清实现了“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如洛舍镇的木业、雷甸镇的机械制造业、钟管镇的化工业、新市的羊肉、雷甸的枇杷、上柏的早园笋、明星村甲鱼、恒星村的设施葡萄等都已形成规模并有了很好的知名度)的新格局。全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战略,以“人有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优势,很好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发挥金融业的服务功能。德清在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健全金融体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县域经济中的作用,加大商业金融的支农力度;创造良好的环境,引进股份制银行(如交通银行、湖州商业银行等)为地方经济服务;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良好的金融环境和优惠的金融政策为当地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

3. 筑巢引凤,

构建人才回流、要素聚集的体制和环境,解决发展过程中人才缺乏的问题。在对各类人才的引进以及创新鼓励和激励机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也得到了很大收获。同时,德清县也加大了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当地相关企业特别是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信息、人才与技术。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德清县大力开展了适用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鼓励广大民众进行创业活动,以创业来带动农村乃至区域经济发展。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

德清县于2004年逐步进行城乡公交的建设与开通,到2006年,全县已实现县城到各乡镇以及乡镇到各自然村的公交车的开通。这一便民工程的实施不仅方便了普通老百姓,也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交通的便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了希望。近几年,德清的乡村游、农家乐等休闲、观光业的发展十分迅速,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地方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呈现出城乡和谐发展的喜人局面。

随着2008年年初德清至杭州城际公交车的开通,德清与杭州的“时空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这一工程的实施,除了为百姓提供实惠、便利的出行条件外,更为德清能融入到杭州都市经济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条城际公交的开通,不只是解决了一条公交路线的问题,更是一次城际公交运行的探索和创新,这一经验也为解决其他地区城际公交运行的难题提供了借鉴的可能。

(三)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德清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建设不仅为城乡居民解决了“安全、卫生”的饮水问题,而且也改善了农村的生活质量,提升了生活品质,工程的实施对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以及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建设

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有效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全县按照组织机制健全、环卫设施完备、环境整洁优美的总体要求逐步完成垃圾焚烧厂、中转站的建设以及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的组建。通过“户收、村集、镇运、县处理”的操作方式,到2008年年底,城乡生活垃圾将会基本实现集中处理,全县特别是农村的环境卫生面貌将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金昌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篇8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甘肃省主要领导在金昌调研时指出,金昌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全面发展城乡经济,在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上先行一步。带着省领导的嘱托和全市农民的期盼,金昌市六次党代会后,金昌着力研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金昌具备独特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生产总值由全省第十一位上升到第二位,工业化率达到7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2.1%。强大的工业基础,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规划住房交通 推动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是前提,规划滞后和缺失,等于没有奋斗目标。依据全市90%以上的生产力,集中在一线(金永公路)三点(金川、河西堡、永昌)经济带的实际,金昌市做出了金川、河西堡、永昌三个节点为主的城镇体系规划和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完善了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金川区宁远堡镇西坡村,是典型的城中村。过去,这里房屋破旧,垃圾成山,一度成为治理脏、乱、差的重点区域。如今,在全市的统一规划下,一个崭新的西坡村天庆家园安居小区在这里形成,40多栋楼房拔地而起,西坡村以及邻近村的农民进驻1500套新房。宁远堡镇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采取土地换房产、土地换店面、土地换保障的办法,在西坡村实施了城中村改造工程。经过置换,农民既可获得房产,又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促进了农民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了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在宁远堡镇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图上,全镇14个行政村划分三个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合理定位一览无余,并一步步变为生动的现实。

不仅有大的蓝图,更要有细的操作规程。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被融入金昌城乡空间规划管理的公共政策中,城乡规划体系全面重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等从无到有,52个行政村、237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逐一完善,并且相互对照,衔接一致。按照城乡发展一盘棋的思路,金昌城乡规划,从市到县(区)、再到乡镇,到村庄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蓝图全覆盖。

要想富,先修路。在金川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中,道路被摆在首要位置。从陈家沟村到市区,一条长12.5公里平坦通畅的公路将两点连接起来,有了这条路,仅用10分钟就可从双湾镇来到市区,而过去到市区至少要走近半小时的车程。在金川区,笔直宽广的公路打造出了金川区交通便捷、城乡关联紧密、信息灵、流转快的十分钟经济圈,使金川区跨上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道路通,城乡近。如今,全市建成通村公路1559公里,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55%,所有的行政村通了油路或水泥路。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带动农村发展

启动工业齿轮拉动农业发展金昌的特色在工业,优势在工业,没有工业经济的辐射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金昌市六次党代会后,全市以此思路确定了工业系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载体:围绕一线三点经济带各具特色、集约发展的产业布局,不断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农民的富足,没有农民的富裕,城乡一体化就是空话。金昌市借助大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永昌县河西堡镇享有甘肃第一镇之称。金昌市四大工业基地中,独占其三。随着该镇工业项目的建设继续处于高速发展期,一轴两翼的工业布局正在从蓝图走向现实,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凸现了该镇的工业聚集效应,大企业带动了农民融入工厂就业。

走进永昌县朱王堡镇,恍若进入一个大加工厂:三洋公司、清河麦芽厂、金鲜美食品有限公司、勤奋农具修造厂,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产加工场面,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几十家骨干企业,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连接了起来,带动了农民就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产业支撑,城乡联动,龙头企业为农民舞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达到370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2家,75%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扶持组建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30个,60%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合作关系。如今,在工业的强力支持下,全市已培育形成了啤酒大麦、优质肉羊、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作物面积占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近80%。政府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市场建设等方面,还对啤酒麦芽、红辣椒、果蔬保鲜储运等龙头企业给予积极扶持,目前全市6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市政府建立了特色农产品市场风险补偿基金、收购风险补贴基金,推动了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啤酒麦芽年加工能力占全国自产量的15%以上,食用菌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

金昌市不断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实行大企业包乡镇、机关单位扶村社、党员干部帮农户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共同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金川集团公司连续7年每年支持2000万元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八冶建设集团公司每年培训1000名当地农民工,金化集团、金泥集团、金铁集团等企业也结合各自实际,在项目、资金、技术、物资、用工等方面,全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金昌市建立起了地级干部帮乡镇、县级单位帮村社、机关干部帮困难农户、企业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三帮一扶长效机制,近年来,各帮扶单位共向联系点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化肥3500多吨、水泥4000多吨。在工业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农民的生活正逐年得到改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53元。到今年上半年,金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0.1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已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 消除城乡差距

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上。金昌市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按照一区(金川区)三镇(永昌县河西堡镇、城关镇、朱王堡镇)七个中心村先行的工作思路,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有步骤、分层次、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金昌市各级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新增财力向农村社会事业、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倾斜,近3年累计投入达10亿多元。全市91%的行政村通了油路和水泥路。大力实施人饮工程,解决了1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8.5%。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电信宽带、窄带覆盖全部乡村。累计建成高标准农宅9916套,新建农宅基本配套了卫生厕所和洗浴设施。在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卫生院,内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急诊科、口腔科一应俱全,只有在城市医院才有的价值数百万元的X光透视机、心电监护仪、救护车等先进医疗设备配置齐全。随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过去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许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开始惠及金昌农民。

通过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金昌市城乡学生享受到了大体相当的优质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全市乡镇卫生院全部建起门诊大楼,配备先进的诊疗设备,村村建成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99%。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建立了文化活动站(室),村村建有体育健身场地和篮球场。全市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医保制度城乡并轨,城乡居民开始享受统一的医保待遇。建立起了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按照普惠、均等的原则,建立了城乡一体的低保、五保供养、优抚优待、临时救济、教育救助、高龄补助、残疾人补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农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曾经,一个城里人的身份让许多农村人向往;现在,城市和农村户口一样。去年,金昌市实施了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并完善了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就业、入学、医疗、社保等配套政策。农民和市民一样,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全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和管理办法,在全市各行政村建立农村社区,设立了事务中心、服务中心、文化中心等,政府的公共服务延伸到了村一级,就近为群众提供低保、社会救助、医疗保险等各种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为城乡低保户家庭中的在校高中生免除学杂费、大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城乡75岁以上残疾老人和80岁以上低保老人,分别按月给予生活补助,对农村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给予户均1万元的建房补助,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重大变革,正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显现。公交开进村头、宽带接入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金昌的农村让人留恋,金昌的城乡正奏起和谐乐章。

上一篇:四年级拜年日记400字下一篇: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