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东山区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意见(通用7篇)
广州市东山区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意见 篇1
广州市东山区委广州市东山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总部经济发
展的若干意见》
2003年7月15日(试行)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区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现就我区加快总部经济的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总部经济对提升城区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意义
1、总部经济是指通过跨国公司(财团)、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或分支机构在城市特定区域的集聚,带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当今时代的总部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生态化经济和全球化经济。发展总部经济就是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营运总部或分支机构的集聚,以带动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扩大地区的经济总量,从而增强地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充分利用我区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是我区深化发展内涵,增大经济总量,增强城区辐射力、集聚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它将对我区实现信息、资金、人才、服务、管理、技术等方面质与量的提高和扩充发挥积极的作用。总部经济产生的巨大资源,有利于促进我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总部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区产业
结构的优化;总部经济的品牌效应,有利于增强我区经济的竞争力;总部经济的国际化水平,有利于我区经济与国际接轨。全区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努力将我区总部经济发展推上新的台阶。
二、发展总部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2、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从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的要求出发,通过建设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或分部设立在本区,发挥其聚集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区综合竞争力。
3、基本原则。按照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精心打造总部经济中心和数字型、学习型、生态型城区”的既定方针,从我区的区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引导、协调发展。
4、发展方向。立足珠三角,面向国内外,重点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商贸业等类型企业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营运总部或分支机构到我区发展。
三、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5、争取市的支持,加强交通网络和设施的建设。完善南北向的道路,建设与总部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交通体系;加强对重点地段的交通疏导与分流;完善道路标志;解决重点地段停车难问题。
6、完善商业配套。完善一批休闲娱乐配套设施;规范一批商业建筑立面、广告和招牌设置;塑造一批高素质的标志性景观;完善特色商贸旅游指引、绿化广场和光亮工程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一批立体停车场。
7、建设“数字东山”。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教育信息化,构建多层面信息体系,为总部企业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的资讯服务。
8、加强对区内写字楼建设的引导,鼓励差异化、个性化经营。对商务区内新形成的写字楼,鼓励和引导发展总部经济,其中重点引导江湾、农林下路、先烈路-永福路等几个地段。鼓励旧写字楼的升级改造,因势利导消化烂尾楼,开发闲置工地,为我区写字楼提供充足储备。鼓励区内酒店向高星级、高档次方向发展;鼓励区内酒店办成有特色的商务型酒店;鼓励酒店物业管理建立行业协会。进一步发挥环市东中央商务区的优势,引导和鼓励该区域的写字楼和宾馆,按照国际化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引导环市东中央商务区逐步向东风路、淘金路、先烈路、建设六马路等周边区域扩展,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将该区域建成高级商务、旅游观光、购物休闲区。
9、加强文化与经济互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广场文化建设,打造几个标志性的文化广场。挖掘文化历史内涵,加快区内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10、积极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城市噪声、大气、水等方面的污染,提高城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通过加快旧城区的改造,疏解人口与建筑密度,千方百计扩充公共服务与卫生设施,提高公共卫生和绿化水平。
11、明确招商引资重点。重点吸纳营业额超亿元或纳税总额超过500万元的国内外大企业,以及拥有世界驰名品牌商品的企业。
12、在本区进行税务登记的新办总部企业,按其当年对区财政贡献额的20%给予一次性奖励,具体实施办法由区经贸局与区财政局制定。
13、对驻我区总部企业的纳税大户给予奖励。在本区排名前50位的纳税大户,且对区财政贡献额超过上年15%以上,可按照该企业对区财政贡献增加部分的30%奖励企业。
14、在本区排名前50位的纳税大户,且对区财政贡献额超过上年15%以上,在符合广州市现行招生规定的前提下,提供若干名区属省、市一级学校学位,具体实施办法由区教育局制定。
15、积极创新招商模式。通过推行专业公司招商、行业招商、主题招商、以商引商、政企联动等多种形式,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质量和效果。
四、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16、建立区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负责总部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研究解决总部经济发展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加强对总部企业发展的情况分析,提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7、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总部企业制度;设立区内企业投资咨询和投诉电子信箱;举办政府与企业间的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沙龙、论坛和俱乐部活动,由政府牵头举办各种类型专题推介会。
18、发挥街道办事处在促进总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街道办事处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把营造宜商宜居的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工作重点,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9、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发展专业机构和中介组织,健全市场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成立一批新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协调和服务职能,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协会制订行业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维护行业合法权益。
20、不断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网上咨询、网上审批和网上投诉,完善企业与政府交流、沟通的平台。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优化办事程序。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进一步清理和削减各项行政事业收费项目,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21、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支持中介机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重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逐步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信用体系。
22、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干部综合素质。
23、本意见的具体实施措施和补充规定,由区发展计划局、区经贸局牵头,会同区有关部门制定。
24、本意见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区经贸局负责解释。
25、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试行。
广州市东山区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意见 篇2
陈恩堂:谢谢。主持人好,大家好。我是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陈恩堂,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在线与关心体育产业的各位同事朋友互相交流有关文件的认识问题,也欢迎大家对我进行提问。
陈恩堂:首先我想说一下这次文件的出台历时不到半年左右的时间,从起草到最后国务院正式颁布,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快的速度出台了这样的一个文件。这个文件我觉得至少有三方面的功效或者是特征:首先,它是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文件,中央领导、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但是以国务院文件出台专门体育方面的文件为数还是很少的。这次是以国务院常务会最后确定下来,正式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国务院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可以说是新中国体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重大里程碑式的事件。
陈恩堂:第二,这个文件又是很重要的经济方面的文件。这次的文件名字是以“产业”和“消费”作为主题词,那么它就是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文件,不仅仅是体育,我们最后是落到“促进体育消费”,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这么一个非常关键、特殊的发展阶段的时候,体育在经济社会中,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日益被大家所认识到,而中国经济的改革也需要体育在这方面发挥进一步的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这次的文件应该说是发挥体育经济功能,对促进整个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方面的非常重要的文件。而且这次还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经济指标, 就是到2025年中国的体育产业要达到5万亿,对中国GDP的增长会比现在体育产业的贡献率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这也是这次文件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陈恩堂:第三,这个文件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这也是民生的重要文件。通篇贯彻了消费、落脚是在民生,是让人民群众更加健康,促进人们健身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也应该说是中国这届政府更加注重和关心的一方面。所以这个文件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民生的文件。所以我说这个文件至少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体现出它是一个体育的、经 济的、民生的三个特征集于一体的文件,所以我认为这个文件的出台从它的提出、启动,从我们中间做一些具体的工作, 最后国务院来颁布,充分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在特殊时期对这样一个体育诸多功能集一体的重大推动,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主持人:您刚才讲到体育的经济功能,具体讲讲都体现在哪儿,而且体育产业都包括怎样的门类,体育消费又包括哪些内容?这5万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陈恩堂:好,体育的经济功能是一个在体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逐渐体现出来的。体育的经济功能为我们新中国所认识应该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以前体育都是作为一种事业来发展的,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体育的功能除了它的健身强体之外具有经济功能, 它附带了很多的经济价值在里头。我国大概是在90年代前后开始提出了体育产业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在西方早就有了,比我们至少早了一两百年的时间。到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提出体育产业的概念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体育产业的经济作用。比如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竞赛表演业,自然而然地就把经济的功能给展现出来了,但是那个时候应该说中国的体育产业伴随着经济增长的自由发展阶段、自然增长阶段。
陈恩堂: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萌芽阶段越来越走向一个有一定规律、规模相对更大一点,又有着显著特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间体育总局又出台了若干的关于这方面的指导意见。应该说在那个时代有力地推动了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到了2010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的出台应该是从我说的那十几年自然增长的阶段到了政府指导的发展阶段了,给了体育产业明确的界定,出台了一些方向性的政策,也是一个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式的文件,是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来的。
陈恩堂:到了当下这个年代,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应该说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那时候的政策现在看起来有些政策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大,体育产业的价值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我们自身体制机制方面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地方,正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我们出台了这次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应该说这次文件的出台,从政策的含金量、政策的操作性上来讲,如果网友感兴趣的话可以比较一下,是大幅度地增长, 操作性大大增强,直接涉及到税的政策、费的政策、投资的政策、融资的政策、土地的政策等方方面面。
陈恩堂:应该说是在这么一个阶段如何围绕着十八大所提出的进一步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围绕着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两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着力点,应该说是大幅度地改进了我们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市场的问题和政府的问题, 政府要进一步地改革创新、简政放权,市场机制的整体设计上更加完善,更有利于体育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所以这个文件从经济上来说我们就设定了一个目标,也就是说经济首先作为一个产业必须要有一个经济的目标,我们的经济目标就是以我们若干年来发展一直推算到2025年,究竟经济上会是什么样。我们有一个跟国家统计局做的体育产业的统计,就是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的总规模9500亿,这是由严格的统计指标测算出来的。
陈恩堂:从2006年到2012年年增长率是16.1%,那么我们就可以预计后面若干年,我们经济增长的速度大体上是什么样的,我们提出2025年中国体育产业的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的目标。我们对经济的贡献率从0.5要上升到1.3,整个对GDP的贡献的比重至少有0.8个点的增幅的空间。这个指标是一个什么水平呢?如果了解全世界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就会知道,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对经济的贡献率大概是1-3之间,1之下的就属于不发达的,应该说中国体育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经济总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的贡献率。
陈恩堂:所以我说这次出台这样的文件,将会大大地推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因为本身我们就有很大的可以增长的空间在里面,0.8个点是很高的一个贡献率了,而且根据我们现在的这些政策如果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的话,我们达到1.3个点的贡献率希望是非常大的。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我们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就是中国体育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到了2025年如果我们实现了超过5万亿目标的经济目标,我们就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还不是最高的水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经济功能到了2025年以后会有一个更好的展现,而且这个展现实实在在地是惠及民生,是让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体育的消费方式都有很大的改观,我觉得这就是它的经济功能。
主持人:好,那这个体育产业的门类要作为普通网友来讲可能不一定特别清楚,那咱们要这样跟网友讲一讲,就是说在体育产业当中的哪些领域对GDP的贡献是最大的?在体育消费当中有哪些领域对经济发展贡献最大?未来您讲到我们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那么哪些领域又是重点发展的领域?
陈恩堂:体育产业从经济的角度来说是产业的一个新门类,包括了很多方面,大家在这些方面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也有一些大家都能够理解的业态。比方说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体育用品业。
主持人:对,大家都在买都能够理解。
陈恩堂:全世界大家都知道阿迪的服装、耐克的服装, 这个很容易理解。再有一个体育竞赛表演业,说明这作为一种体育消费已经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巨大的吸引力。从结构上来说应该说中国的体育产业目前占比最大的还是体育用品,大概是因为中国,前若干年是以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中国体育用品是占了全世界的60% 左右,所以中国的体育用品业对全世界的贡献都是特别大的,但是现在我们也确实面临着经济的转型。这次在文件中特别提出来体育用品业要转型升级,要造出中国的耐克、中国的阿迪,让这样的整个用品业不仅惠及中国的人民群众还要惠及世界的人民群众,让它从低端、终端向高端发展。这是从结构上来说。
陈恩堂:参与性消费、实物性消费应该说从消费的角度来说一个是直接参与的,另外是购买的。这两方面应该说都有很大的空间,中国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也做了一个统计,中国体育消费的参与性消费目前仍然是比较低的,这就说明我们仍然有很大的消费空间,还可以促进消费,所以这次文件中发展产业是促进消费,一促进了消费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一个既是起点又是落脚点的位置, 那么它对经济的贡献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这里面体育产业尽管有不同的分类、不同的说法,但是我们对约定俗成的大家切身能感受到的它的若干门类还是有感受的。还有一个就是除了我说的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之外,还有培训业,这个也是我感觉将来中国会有巨大发展的。
陈恩堂:我自己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他去打网球,都是自己花钱的,而且我看了这么多的小孩都是这样的。因为中国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资、体育的投资还是很喜欢的,他们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身体很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还有一项运动的技能,能够更好更完美地展现人生的意义。
主持人:包括男孩子的冰球等冰上运动都很火。
陈恩堂:都成了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方面了。所以产业这个东西尽管现在有不同的说法和争论,其实都没关系,关键是在于我们是否认识到了产业作为新兴业态的生命力所在。然后从政府的角度是否为它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政府是否对整个业态的发展进行了良好的推动。我觉得我们只要把这些东西做好了中国的体育产业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主持人:刚才您介绍了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出台过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当前为什么要再就发展体育产业出台专门的文件呢?
陈恩堂:这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两个文件一个是出台的层次不一样,上次是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这次是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整个的层次力度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文件?就是因为正是经过了这么短短几年, 中国经济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体育的改革发展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所以就在这几种变化的复杂环境中,领导敏锐地、高瞻远瞩地感觉到中国的体育产业还可以有大的发展。首先它是一个绿色产业,是一个环保产业, 是一个服务业,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区别于我们以往的那种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形态,特别要转移到以大力发展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形态。
(未完待续)
广州市东山区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意见 篇3
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各种与会展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办法等等。随着我国会展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地方以发展会展业,进而带动经济发展的套路,已经越来越成为许多政府规划发展的一件大事,许多鼓励发展会展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也在不断进行深化发展,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发展会展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帮助有需要的读者透彻地理解政策法规的内容,本刊特设“会展政策法规”栏目,将陆续刊登相关方面内容,并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及相关会展制定者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2009年昆明市政府4号文件,出台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昆明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昆明市政府会展办在总结学习宁波、南京、青岛、佛山、杭州等先进城市对会展业发展的扶持、奖励政策基础上,出台了《意见》,为昆明市发展会展业描绘了发展会展业的宏伟构架蓝图。相关内容简摘如下: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昆明市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三个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呈贡新区管委会,昆明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技文化交流为一体,具有经济增长“加速器”、城市发展“助推器”、城市形象“传播器”、劳动就业“吸纳器”的功能。随着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推进,昆明正进入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时期。为推进我市会展业更好更快快速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坚持政府引导,以市场化推动产业化,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举办经市级会展行业主管部门登记的各类会展活动达到150项。精心打造,培育起8个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会展品牌。培育具有独立举办大型会展活动能力的会展企业3-5个,具有较强实力的会展中介服务企业2-3个。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突出、素质优良、数量充足,适应我市会展业发展需要的会展人才队伍。到2015年,举办经市级会展行业主管部门登记的会展活动200项以上;培育起10个以上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的会展品牌,10个以上具有较强实力的会展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
按照“绩效挂钩、公开透明、直接支付”原则,对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举办具有推动我市相关产业发展或国际性、国家级和地区性且能定期连续举办3届以上,展位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办展会,自首届起享受3年(届)资助。对取得国家、省、市驰名商标的展会一次性给予3-5万元的奖励,对在昆明落户并取得国家注册商标的展会一次性给予5万元专项奖励,获得国际展览联盟(UFI)等国际性组织认证的展会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专项奖励。
营造良好的会展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会展业法规体系,加快制定《昆明市会展业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会展业服务标准体系,规范会展经营行为,提高会展服务水平。建立组展商、服务商、参展商、专业观众和消费者纠纷调解与仲裁体系,维护会展主体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业运行机制。
(因版面有限,更多详细内容见www.zwhz.com及正在筹划编辑出版的《中国发展会展业政策法规汇编》。下期我们将报道北京市顺义区政府有关会展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期待您的关注!)
昆明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会展办主任李云周强调:
为进一步促进昆明会展业的发展,市政府会展办认真学习宁波、南京、青岛、佛山、杭州等先进城市对会展业发展的扶持、奖励政策,结合《规划》,草拟了《意见》,并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在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之后,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
广州市东山区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意见 篇4
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的总体要求,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目标,吸引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和研发、营销、采购等职能型总部,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在培育本地企业总部的同时,重点引进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企业,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企业,以及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
二、总部企业的认定条件
(一)总部企业。本《意见》所指总部企业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我市办理税务登记并汇缴企业所得税、在我市以外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企业不少于2家的下列企业:
1.国家及各部委确定的大企业(集团);
2.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国内民营企业500强以及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
3.各类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
4.注册资金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总资产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不低于3亿元人民币的内外资企业;
5.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新兴产业领军企业。
上述5类企业在我市缴纳的所得税中,来自市外分支机构的汇缴额,须达到20%以上。
(二)其他企业。我市以外注册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性生产基地的,视同总部企业,享受本《意见》政策。
三、实施鼓励扶持政策,促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1.对经认定的总部企业,根据其对地方年财政贡献环比增长额,实行为期5年的财政扶持,其中前3年按新增地方税收的30%给予扶持,后2年按新增地方税收的20%给予扶持。
2.总部企业建设或者购买自用办公用房单幢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及以上的,一次性给予每平方米100元财政扶持。
3.新入驻的对我市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总部企业,在享受上述政策的同时,还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加大扶持力度。
以上扶持资金由市、区两级按照财政体制分成比例分别负担。其中,市级扶持资金从市财源建设专项扶持资金中统筹安排。自2009年起,每年1季度之前对上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兑现扶持政策。
(二)保障总部企业用地。
1.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
2.总部企业用地可优先进行规划选址,按“一企一策”办法经市政府批准后挂牌出让供应。为保证总部用房作为总部经济发展的载体,对已约定为总部办公用房部分不得分割转让。
3.引进总部企业设立研发中心的,其研发机构的专门用地可按程序以科研用地办理协议出让手续。
(三)积极为总部企业人才提供服务。
1.鼓励总部企业引进的中高层次人才来济落户。对总部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科研项目带头人在我市购房的,连续3年每年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的80%给予补助。
2.对总部企业聘用的外地员工,在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便利。
3.加大总部企业的人才服务力度。对总部企业所需人才,采取举办专场招聘会或组团赴外地引进等方式,提供专项服务。完善总部企业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积极为总部企业各类人才提供相应的岗位培训。
(四)支持总部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鼓励利用外资,引导总部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发行债券、引进创业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四、健全完善总部经济服务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制定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认定总部企业资格,审核有关资助和奖励事项,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地区总部经济的发展工作。
(二)规范管理行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总部企业审批事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各类收费行为,严肃查处对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行为。对符合我市产业导向和布局要求的总部企业,凡属市级执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其收费标准有上、下幅度的,可按下限收取。
(三)强化规划引导。市、各县(市)区、各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都要编制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并按照适当集中的原则,明确总部经济空间布局。加强总部经济发展规划与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健全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四)加强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健全完善信息网络,及时提供便捷、畅通的信息服务。定期向总部企业发布我市发展规划政策、重大改革措施以及项目投资、楼宇供需等信息。
除上述政策外,总部企业还可以申请享受我市其他优惠扶持政策,但其他优惠政策与本《意见》规定的财政扶持政策属于同类型的,不再重复享受。市发改委负责对本《意见》进行解释,并制定实施细则。
济南市人民政府
二OO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济南市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陈先运(市委常委、副市长)
副组长:史同伟(市政府副秘书长)
齐家滨(市发改委主任)
成 员:孟繁银(市发改委副主任)
孙赤一(市经委副主任)
鹿志坚(市科技局巡视员)
王春光(市教育局副局长)
王克泉(市公安局副政委)
郭毅琳(市财政局副局长)
姚德武(市人事局副局长)
刘兴文(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张 娟(市外经贸局副局长)
任 红(市国税局总经济师)
罗 蓉(市地税局副局长)
曹 鸣(市工商局纪委书记)
范钦建(市金融办副主任)
关于加快行业协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篇5
发展行业协会的工作目标是:用三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行业协会运作机制;初步形成行业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我市产业特点的,分布合理、覆盖广泛的行业协会体系。
二、发展行业协会必须坚持的原则
1、坚持由企业“自发组建、自愿入会、自主办会”的原则。业务主管单位主要是做好推动、引导和总体规划工作,不得包办代替或干预企业自发结社行为。
2、坚持行业协会具有广泛性、代表性的原则。要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吸收同行业内经济组织特别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入会,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行业协会对区域内同行业应有一定的覆盖率,设立时同行业企业入会率不能低于15%。
3、坚持“一业一会”的原则。同一区域不能有一业多会,行业协会应按照国家现行分类标准设立,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产品、经营方式、经营环节及服务功能设立。
4、坚持行业协会的发起人和拟任协会负责人应具有社会信用良好,无不良记录的原则。行业协会会长只能担任一个行业协会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兼任其它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三、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
1、开展行业统计、行业调查,发布行业信息,出具公信证明,进行行业价格协调、行业准入资质审核等。
2、参与行业项目立项;参与优质产品和基地的推荐、龙头企
重点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和其它符合产业发展方向、重点经济发展急需行业或领域,扶持、培育和发展一批按照市场化运作、功能齐全、行为规范、服务有效的行业协会。新设立的行业协会要打破部门、地域和所有制界限,注重吸收行业内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与行业相关的科研院所入会,增强行业的代表性。要营造公平和法制的环境,加大开放力度,加强我市行业协会与国内外相关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
六、进一步完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
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现有的法定职能不变,依法负责全市行业协会的设立、变更、注销的登记和备案,对行业协会实施监督检查。农村经济协会成立登记的注册资金,由原来的3万元以上调整为1万元。乡镇行业经济协会为5000元;行业协会会员由50个以上会员调整为30个以上。行业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行业协会所涉及产业发展、行业规范等事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政府相关部门和其他相关单位也要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监督指导,共同促进行业协会沿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七、发展行业协会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全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和协调,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加快工作进度。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制定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政策,保障行业协会健康发展。
2、搞好发展规划。各业务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发展行业协会的总体规划,结合各自的行业特点,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要因
地制宜,因势利导,围绕本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突出抓好主
业和名牌产品评定的初审;参与政府关于行业发展、行业改革以及与行业利益相关的决策论证;参与政府举办的有关听证会。
3、代表会员企业,维护会员的权益,向政府反映企业和行业的要求。
4、组织行业技术、职业培训、技术咨询、会展招商以及产品推介等活动。
5、协调行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引进和科研成果的鉴定和推广应用。
6、组织制定行规行约、行业质量、服务标准;受政府委托制定行业产品生产标准,协调同行业价格争议,维护行业的公平竞争。
7、监督会员依法经营,对违反协会章程和行规行约,达不到质量规范和服务标准,参与不正当竞争,致使行业形象受损的会员,依据协会章程进行处理。
8、组织开展行业受损害的调查取证,代表行业进行反倾销、反垄断、反补贴案件的起诉、应诉工作。
9、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10、法律法规授权、政府委托的其他职能。
四、稳步推进现有行业协会的改革
1、合理进行行业协会布局调整。对一些无行业代表性,未开展正常活动,不能维护和代表会员利益,无行业自律作用、名不符实的行业协会要予以注销。用一年左右时间,对全市布局不够合理的行业协会进行调整,并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在全市所有具备条件的行业建立行业协会。要大力支持依法设立、规范运作、有效履行基本职能的行业协会扩大覆盖面,提高代表性。2006年底,主导产业行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协会的建设,促进行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对行业协会的经费来源,要给予适当的扶持。为了支持行业协会的创办和发展,财政要给予一定的开办补贴经费。政府有关部门委托行业协会承担有关行业管理职责,应给予相应的经费;政府要求行业协会提供服务,按市场经济原则实行有偿服务。
4、提高运作水平。原由政府部门负责的产业前期规划调研、行业内产品价格协调、技术引进、行业培训、成果推广、信息咨询、产品展示、会展招商、行业标准和行规行约的制定、行评行检、产品原产地保护等职能,都要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使其独立开展工作。同时,要指导行业协会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政策宣传、协调服务、信息服务等工作。
5、强化监督管理。各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要切实加强对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对不能代表会员利益和缺乏代表性、公信度的行业协会要及时责令整改;整改无效的应由登记管理机关责令解散,并依法办理注销手续。对弄虚做假,唯利是图,扰乱正常经济秩序的违法违纪行业协会,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
行业协会入会会员发展基本达到该行业同业组织数量的15%以上、销售额达到同业总量的40%以上。
2、积极推进行业协会与国家机关脱钩。要积极推进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现有行业协会机构、人员、财务三个方面要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做到政会分开,自主运转,依法接受管理。国家公务
员和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今后一律不得在行业协会兼职。行业协会与国家机关合署办公的(即“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要进行分设。行业协会作为独立的社团法人,必须单独建账,实行财务独立,不得与政府部门会计合账或进行财务集中管理;要坚决纠正政府部门及其人员以各种名目从行业协会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涉及违法乱纪的要依照有关法规严肃处理。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会关系。政府支持行业协会履行服务、自律、代表、协调职能。把应当属于行业协会的社会职能移交给行业协会,把适宜行业协会行使的行业管理职能委托给行业协会。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行业管理上应充分听取和吸纳行业协会意见。各级政府部门要坚决取消不适应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的各种限制,为行业协会充分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环境。
广州市东山区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意见 篇6
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县域经济是鹰潭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富裕、秀美、宜居、和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璀璨明珠的重要支撑。为深入贯彻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主攻项目,决战‘三区’,凸现特色,实现跨越‛的总体要求,促进县域经济总量做大、结构调整、实力提升,现就进一步松绑放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制定如下意见:
1.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将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下(不含1亿美元)的国家鼓励类、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事项及项目核准的审批权限,下放给鹰潭高新区。将投资总额3000万美元以下(不含3000万美元)的国家鼓励类、允许类外商企业设立、变更事项及项目核准的审批权限,下放给县(市、区)。将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下工业技改项目备案权,下放给县(市、区)。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权,下放给县(市、区)。按照责权一致的要求,月湖新城总规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除房地产开发项目外,将新城其他各类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权(包括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下放给月湖区,市规划局做到见章跟章;将新城房地产开发项目外的其他各类建设工程监管权(包括建设工程招投标监督管理、核发施工许可证、办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质量安全监督、建设工程竣 1
工验收备案等)下放给月湖区。落户童家创业基地内企业享受鹰潭高新区引进企业同等待遇。将服装制造,家具制造、木竹藤棕草制品,纸制品、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农业综合开发、垦荒,植树造林,渔业养殖,畜牧养殖,一般货物仓储,批发零售市场,餐饮和娱乐服务,房地产开发,停车场、长途客运站、驾驶员培训基地,疗养院、专科防治所、卫生站、血站,学校等14类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权,下放给县(市)。将拖拉机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牌照核发,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驾驶证照核发,联合收割机牌照核发,植物检疫,主要草种生产和经营许可证核发,下放给县(市、区)。
2.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开通县(市、区)新开工和扩建、技改工业项目申报‚绿色通道‛,建立工业项目综合审批机制,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准入条件、需市里平衡条件的申报事项,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采取联审联批的方式,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需到省里办理报批手续的,由市直相关职能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上报省直对口部门,并做好跟踪办结。对县(市、区)使用存量建设用地,不涉及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建设项目,取消建设用地预审;对使用单位自有存量建设用地且不改变土地用途的项目,可凭土地证申请立项,不进行用地预审。
3.支持总部经济和物流经济发展。从2012年起,对县(市、区)招商引资企业及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上缴市10%部分,以2011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全额返还给县(市、区)。对符合条件申请认定自开票纳税人的新办物流企业,自其向主管地税机关提交申请报告之日起,取消三个月的纳税辅导期。从2012年起,月湖区物流企业缴纳的税收市级分成部分,以2011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市财政全额返还。
4.加大税收分配倾斜力度。从2012年起,县(市)排污费上缴市级部分以2011年为基数,超基数部分的70%返还给县(市)。县(市、区)城建税市级集中部分,按现行财政体制执行;同时,为激励县(市、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2012年起,县(市、区)新增招商引资工业企业缴纳的城建税,市级按20%的比例集中。从2012年起,将月湖区税收征管权限调整为:社会资金投资新办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包括500万元)的,其税收由市本级税务部门征管,财力归市本级;500万元以下的,其税收由月湖区税务部门征管,财力归月湖区。调整契税入库级次,将月湖区行政区域(不含工业园区)内所有契税,计入月湖区财政收入口径,形成的财力执行现行体制不变。月湖新城(含童家示范镇、童家创业基地、鹰东片区)范围内的土地基金(上缴省级及以上的除外),全额返还给月湖区。将月湖新城范围内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给月湖区,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加强国有土地收支管理。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将鹰潭高新区信用担保中心和市工信委下属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合并,组建鹰潭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心(江西省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鹰潭分公司),为全市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引导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适时申报新设为‚1+6‛产业和旅游、物流业等提供融资服务的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服务机构。
6.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鼓励外地客商到县(市、区)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参照工业招商引资政策执行。对外地客商到县(市、区)投资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优先申报、推荐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及有关项目。在鹰潭高新区设立农产品加工区,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优先解决投资者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用地需求。
7.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在县(市、区)支农资金中安排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对集中连片500亩以上、流转时间10年以上的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采取财政补贴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支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流转服务组织托管承包土地,通过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发展,流转收益归原承包方所有。对土地经营权整村、整组流转的农户,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其家庭成员享受农村居民低保政策。
8.优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工业产业项目用地,对县(市、区)‚1+6‛产业项目用地指标实行单列,做到应保尽保。实行工业用地优惠供地政策,市本级(包括月湖区、鹰潭高新区)对安置就业大于500人、投资强度大于20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在将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作为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
施用地以外,可以另行配套一定数量的公共租赁住房用地,用于企业解决员工住宿问题。保障省重点项目用地,对列入省政府调度的重大项目,省切块下达县(市、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项目用地需求且确需在当年度报批的,可优先在市级指标内调剂解决。保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地,县(市、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未使用建筑材料硬化地面,或虽使用建筑材料但未破坏土地并易于复垦的畜禽舍、温室大棚或绿化隔离、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等用地,按照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规定,由经营者申请,乡镇政府审核,县级政府审批。
9.鼓励城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中心城区退城进园的工业企业,对原城区划拨工业用地按出让工业用地评估价的80%给予企业补偿;城区退城进园工业企业原工业用地重新出让后,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给予企业适当奖励。对按照规划在县域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的企业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土地出让金在现行供地价格的基础上给予进一步优惠。
广州市东山区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意见 篇7
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三农”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全面确立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四化同步”等战略思想, 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 全面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农业支持保护、农村社会保障、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 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农民群众得到很大实惠, 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 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 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民生加速改善, 办了许多深得民心的大事好事。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加快破除。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形势好, 为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大幅提升, 为现代化建设在重重风险挑战中昂首迈进, 为党和国家事业在各种困难考验中兴旺发达, 注入了强劲动力, 增添了应对底气, 赢得了战略主动。实践证明, 中央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完全正确, 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卓有成效。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 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快速升级, 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艰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 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农民利益诉求多元,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国民经济与农村发展的关联度显著增强, 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 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顺应阶段变化, 遵循发展规律, 增强忧患意识, 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 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 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 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
1.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 确保丰产丰收。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 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支持优势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规模, 在重点产区实行整建制推进, 集成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与联防联控能力建设。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 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推进种养业良种工程, 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场建设。加强渔船升级改造、渔政执法船艇建造和避风港建设, 支持发展远洋渔业。
2. 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 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 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支持力度。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 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 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高效安全肥料农药兽药研发。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3.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 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 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 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继续实施“北粮南运”、“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 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系统开展农产品流通。深入实施商标富农工程, 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4.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充分发挥价格对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激励作用, 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 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优化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完善粮棉油糖进口转储制度。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 认真执行生猪市场价格调控预案, 改善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农产品进出口税收调控政策, 加强进口关税配额管理, 健全大宗品种进口报告制度, 强化敏感品种进口监测。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 规范进出口秩序, 打击走私行为。加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统计发布制度, 建立市场调控效果评估制度。扩大农资产品储备品种。
5. 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加强综合协调联动, 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 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测, 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室 (站) 建设, 补助检验检测费用。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 加大监管机构建设投入, 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 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在稳定完善强化行之有效政策基础上, 着力构建“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确保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1.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 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 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 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 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 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逐步扩大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范围。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 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 支持发展肉牛肉羊, 落实远洋渔业补贴及税收减免政策。增加产粮 (油) 大县奖励资金, 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 研究制定粮食作物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粮食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2.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 切实加大商业性金融支农力度,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作用, 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 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 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稳定县 (市) 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 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 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条件, 畅通支付结算渠道。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 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 (质) 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 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 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3. 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
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 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 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 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 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 (林地、草原) 准入和监管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深化国有农垦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 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 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 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
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建立补助经费与服务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 不断改善推广条件。支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等方式, 面向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抗旱服务组织、防汛机动抢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与能力建设,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2. 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
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 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 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 大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农田灌排、地膜覆盖和回收等生产性服务。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培育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服务组织。对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性服务业务免征营业税。
3. 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鼓励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专家大院、院县共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涉农企业加专家加农户等服务模式, 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 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到田到户。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启动金农工程二期, 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发展农业信息服务, 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等技术。
五、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 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1. 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强化对农村耕地、林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加快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地籍调查, 尽快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中央财政予以补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 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 确保按时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提高林权证发证率和到户率。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探索国有林区改革。加快推进牧区草原承包工作, 启动牧区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
2. 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 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 尽快出台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 合理确定补偿标准, 严格征地程序, 约束征地行为, 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改革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 加强管理, 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
3.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健全农村集体财务预决算、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资产台账和资源登记等制度, 严格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民主程序, 支持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
4. 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
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 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 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 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专门计划, 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5. 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
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 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 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 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 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 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 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 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 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项目资产管护机制。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 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 有条件的地方予以贷款贴息, 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 做好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 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 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 积极探索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6.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 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适当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试点范围。
六、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 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按照提高水平、完善机制、逐步并轨的要求,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覆盖力度, 逐步建立投入保障和运行管护机制。“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要注重改善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经营供电设施, 中央投资继续支持农村水电供电区电网改造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乡镇、建制村通沥青 (水泥) 路建设和东中部地区县乡公路改造、连通工程建设, 加大农村公路桥梁、安保工程建设和渡口改造力度, 继续推进农村乡镇客运站网建设。加快宽带网络等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 优化项目结构, 创新管理方式, 鼓励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 (场) 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改造, 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和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 积极推进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科学规划村庄建设, 严格规划管理, 合理控制建设强度, 注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保持乡村功能和特色。制定专门规划, 启动专项工程, 加大力度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 必须尊重农民意愿, 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加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 加大避灾移民搬迁投入。
2.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长效机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 改善办学条件, 配强师资力量, 方便农村学生就近上学。设立专项资金, 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深入实施农村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建立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 积极推进异地结算。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水平调整机制, 研究探索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整合的政策措施。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管理, 有条件的地方研究制定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相对统一的标准。完善农村优抚制度, 加快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扶贫开发投入, 全面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搞好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3.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加强农民工职业培训、社会保障、权益保护, 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文化服务等基本权益, 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 加强生产扶持、社会救助、人文关怀, 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和人身安全。
4.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加大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力度,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探索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和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中央财政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 增加湿地保护投入, 完善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补贴政策, 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土壤环境治理,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加快农村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村镇。开展宜居村镇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
七、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顺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利益格局、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
1.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扩大农村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 健全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提升推动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能力。加强农民合作社党建工作, 完善组织设置, 理顺隶属关系, 探索功能定位。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 开展集中查办和预防涉农惠农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 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
2.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继续推广“四议两公开”等工作法。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 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以县 (市、区) 为单位统一公开目录和时间, 丰富公开内容, 规范公开程序, 实现村务公开由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延伸。深入推进乡镇政务公开, 推行乡镇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 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
3. 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坚持党和政府主导, 依法维护、统筹兼顾广大农民群众多种利益, 畅通和规范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加强农村信访工作, 引导群众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有效途径, 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外出村民在本村、外来人口在居住村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推进和谐矿区建设。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推动乡镇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4. 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
加强农村抗灾救灾、警务消防、疫病防控等设施建设, 严格执行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标准, 增强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深化农村平安建设, 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落实在农村警务室连续工作一定年限人员的有关激励政策。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 创建平安畅通县市。依法打击乡村黑恶势力、黄赌毒和各种刑事犯罪。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落实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树立健康文明、遵纪守法的社会新风尚。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确保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农情作为必修课, 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推动“三农”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监督检查, 实施绩效评价, 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情况“回头看”, 确保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尊重农民首创精神,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
【广州市东山区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意见】推荐阅读:
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11-16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07-21
福州市鼓励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08-21
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办法06-14
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10-19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促进从化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10-19
20101011 [杭州]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嘉庆杭州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施意见08-28
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和今后的意见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