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2024-10-19

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精选8篇)

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篇1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中共胶州市委文件

胶发〔2008〕9号

---------★---------

中共胶州市委 胶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2008年3月17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青岛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实现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目标,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快推进文化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增强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省第九次党代会立足山东实际,提出了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宏伟目标。青岛立足滨海文化特色,对全市文化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要深入学习领会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全面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工作战略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各项任务上来。

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相互促进。没有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随着我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强烈,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用文化建设成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巩固,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正在形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要看到,全市文化建设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也有一定差距。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文化工作,像重视物质文明建设那样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加快推进文化建设。

二、明确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相结合,将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与创新发展现代文化相结合,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奋斗目标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民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文化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干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指导原则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市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坚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保护、传承好历史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特点予以创新,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创造更多既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又体现时代精神、具有胶州特色的文化产品,促进胶州文化的发展。做大做强秧歌、茂腔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提高胶州知名度和美誉度。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以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占领市场、赢得群众,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文化建设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引导支持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活跃城乡基层文化生活。

三、全面落实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各项任务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饱满的热情、更得力的措施,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文化创新等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主要是组织实施好五个方面的建设。

(一)组织实施好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教育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追求,夯实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继续开展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十七大精神成为全市人民行动的自觉引领和主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项要求融入市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搞好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全市人民的爱国热情,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健全各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

力。分期分批对基层党员干部和理论骨干进行轮训,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和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加强对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推出一批调研成果。深入推进科普工程,组织好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充实《金胶州·农村专版》科普内容,建设一批宣传栏和宣传橱窗。提供形式多样的宣教服务,做好解疑释惑和化解矛盾工作。

营造和谐社会风尚。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教育干部群众养成正确道德价值观念。发掘、总结新时期胶州精神实质,提升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境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指导和帮助中小学生认真遵守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导向作用,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舆论氛围。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和人格修养,做全市思想道德建设的表率。

深化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现代农民,全面提升人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指导完善村规民约、职业操守等道德规范,建立《市民文明素质测评体系》。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文明社区、文明一条街、城乡文明共建等活动,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水平。以迎奥运为契机,在银行、公交、出租等窗口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以讲究文明礼仪、提供高效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塑造一批服务品牌和文明品牌,展示胶州良好形象。

(二)组织实施好文化载体建设

健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和青岛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精神,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参与,确保公共文化基础建设资金逐年按比例稳定增长。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统筹兼顾”的原则,对我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出全面规划和具体部署。从2008年起至2010年,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型标志性设施另加资金。加强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和使用。

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建筑。按照国家标准修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规划新城区文化小区,规划建设新城区影剧院、新华书店和体育场馆,做好三里河遗址保护与开发,扩建高凤翰纪念馆,筹建电子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使这些设施成为胶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2008年重点做好城隍庙修复和庸生纪念馆、明山岭宝塔寺、艾山唐王庙以及介亭遗址文化公园等文化景点的前期规划论证和筹建工作。统一设置一批体现胶州文化特色的户外公益广告,展现胶州文化内涵与文明风貌。

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区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换代升级,使之逐步达到上级要求。按照有关政策,规划建设好新建社区的文化活动、服务、管理等场所,使之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今后的小区开发,凡文化活动、服务、管理场所不达标者,一律不审批,不验收。实施“文化家园”工程,加快改造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推进村级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群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镇综合文化站要达到设施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多数达到800平方米以上,能够提供图书报刊阅览、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影视观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服务,并配备1-2名专职工作人员。用2-3年的时间,使全市90%以上的村庄分别建成符合省颁标准的一、二、三类文化大院,并培育一批民间文化特色村庄。

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示制度,建立文化志愿者义务服务机制,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要坚持公益性质,不得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鼓励中小学校图书馆等文化活动场地对社会开放,实现文化资源社会共享。

充分发挥工人、青少年、老年、妇女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依托技术学校、职业学校、企业文体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职工乐园,组织开展“企业文化节”、“优秀文化进企业”等活动,面向工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华书店小读者俱乐部等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建立青年志愿者队伍,举办讲座、联谊、交流等活动,开展科普、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用好老年体育大学和老年人活动中心,为全市老年人提供集学习培训、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活动场所。

(三)组织实施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组织好春节、元宵节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举办消夏晚会、欢乐广场周周演、大型焰火晚会等大型群众性公益文化活动,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扶持发展农村“庄户剧团”等文体活动队伍,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捐赠图书下乡,共建农村书屋”、“五进社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定期举办民间艺术大赛、戏曲调演等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集中整治活动,净化文化市场。

大力推进特色文化发展。以创新形式、拓展内容、丰富内涵为重点,办好中国秧歌节。鼓励发展胶北桃花节、洋河采摘节等地域性特色节庆活动。大力倡导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老年体协等部门举办各具特色的公益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定期举办书法、绘画等展览。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到2010年底,城区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加快建设与青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到2010年完成乡镇文化共享服务站点的改造提升。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完善供书、读书、用书、管书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到2010年全市6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2012年覆盖每个行政村。设立农村电影放映扶持资金,组织开展“电影放映进社区、进农村”活动,2008年进农村放映电影1000场以上,到2012年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电影。

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坚持“三贴近”,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第一线,推出一批贴近群众生活、体现开放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设立“优秀文艺作品奖励专项资金”,每二年一次表彰奖励在各级文艺创作中获奖的艺术家和文艺创作者,鼓励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健全完善荣誉制度和激励机制,从各方面为文艺工作者提供良好条件,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文艺创作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组织实施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贯彻落实好历史文化名城具体建设项目。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见》要求,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步实施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少海古码头博览区,开发建设好云溪河两岸文化遗址、公园类文化古迹以及一批纪念标识类建筑物,增加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保护利用好现存历史文物。贯彻落实胶州市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精神,成立胶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进一步落实“五纳入”政策,积极做好各类历史文物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加强对列入国家各级政府保护范围的历史遗迹和文物的保护,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当前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址保护问题。开展全市文物普查工作,考察整理一批有价值的文化遗产,申报上级并实施重点文物保护。修复一批历史古迹,建设一批纪念牌、纪念碑等标志。

传承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摸清秧歌、茂腔、八角鼓、剪纸、民歌等民间艺术,健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在用好马店镇东小屯秧歌保护基地的基础上,建好传统艺术培训基地,形成一个覆盖全市的传统艺术培训网络。挖掘胶州秧歌的舞蹈特点和编排规律,编写秧歌培训教材,在青少年学生中广泛推广。出台相关细则,命名奖励一批秧歌、茂腔等传人,鼓励他们传艺授业。恢复一批传统茂腔、秧歌剧目,充实胶州文化资源库。

筹建中国秧歌城。充分发挥秧歌在服务经济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功效,在新城区筹建中国秧歌城,整理、收集秧歌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展出秧歌相关旅游文化产品,并组织专人进行秧歌专场演出,使秧歌逐步成为青岛市旅游项目。

加强古籍保护和党史、档案、史志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全面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珍贵古籍名录,改善古籍保管条件。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高度,重视做好党史、档案和史志的研究编撰工作,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文化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为青少年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平台。编辑出版胶州历史文化丛书。

高标准建设板桥古镇。用3-5年的时间,深入挖掘板桥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请专家论证、规划、恢复全盛时期的板桥古镇,使之成为集博览、旅游、文化、娱乐、商住为一体的“特色古镇”。探索引进影视、美术、戏剧等艺术合作形式,提高古镇综合功能。

(五)组织实施好文化产业发展

培育发展文化市场主体。积极落实各级党委、政府鼓励发展文化产业在审批、信贷、融资、税收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竞争。鼓励引进一批文化企业,重点培植一批文化骨干企业。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信息、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胶州经济新的增长点。

积极推进影视剧制作业。依托北京电影学院胶州基地,面向市场,推进影视剧制作业健康发展。充分利用胶州秧歌和高凤翰、匡源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制作电视剧、电影和舞台剧,提高胶州知名度和影响力。探索编导一批以反映时代变革和胶州发展变化为主要素材的影视剧。

做大文化旅游业。积极做好与省、青岛市旅游部门的衔接,加大对旅游业的指导投入,认真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打造胶州旅游文化产品。在“少海新城”建设过程中,注意文化元素的融入。打造沿三里河文化观光带和历史文化遗迹、艾山风景区游及农家游、企业游,逐步做大胶州旅游业。将发展文化产业与促进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凤翰故里、秧歌之乡”主题,高标准制作城市宣传光盘和宣传册,吸引更多游客来胶观光旅游。加快对相关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步伐,推出一批具有浓郁胶州文化气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纪念品。

打造知名特色文化市场。用好新城区文化市场,在扩大经营、规范化管理的同时,规划启动老城区古

文化一条街,重点培植一批古玩书画和工业美术产品专业户,提高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将文化市场打造成为半岛地区最具特色的知名文化市场。

四、切实加强对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推动胶州可持续发展的务实之举,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科学之举。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为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资金、人才和机制保障。

把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各部门要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加快文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思想上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把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

确保文化建设资金来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青岛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完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逐步加大财政投入。要制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机制办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文化领域,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投入机制。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行政管理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行政手段向经济和法律手段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组织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支持各类文化单位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精心培育各类文艺团体,鼓励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形成一支艺术精湛、乐于奉献的专兼职文化人才队伍。完善落实相关选拔、激励和评价等方面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文化建设领域。建立胶州市文化艺术人才库,制定胶州市文化人才培养培训计划,为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形成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宣传文化部门是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展所长,各尽其能,担当起文化建设主力军的重任。发展改革、财政、人事、建设、旅游、规划等部门,要把支持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密切配合,提供各项保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全社会营造加快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形成加快文化建设、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强大合力。

主题词:文化建设 推进 意见

中共胶州市委办公室

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篇2

《意见》 指出, 2014 年广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只有67.3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1个百分点, 水稻耕整地、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95.03%、77.24%, 只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而机械化插秧水平仅为20.44%,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56 个百分点。此外, 我区稻谷机械化烘干工作才刚刚起步。因此, 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我区水稻稳产增产进而影响全区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

《意见》 明确了四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提高水稻育秧、插秧、烘干、病虫防治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主攻水稻标准化育秧和机插秧, 扶持建设稻谷烘干中心, 加大水稻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力度。二是加强水稻生产机械化装备建设。明确了50 个水稻主产县重点发展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航空作业等机械;非水稻主产县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适应性强、多功能作业、中等功率机械;丘陵山区县重点发展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作业机械。三是强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服务。自治区成立专家组, 市县相应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开展技术服务;开展主推和关键技术培训, 提升农机手操作技能;明确乡镇负责农机推广工作的机构, 在“十三五”期间解决乡镇农机推广办公用房建设问题, 增加工作经费,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改善工作条件, 配备摩托车等农机推广下村交通工具。四是大力推广应用减灾避灾机具与技术措施。组建农机应急作业队伍, 推广应用大型、高效植保机械, 开展水稻病虫害机械化统防统治, 推广应用排涝设备、节水灌溉和小型抗旱设备, 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烘干设备和技术。

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篇3

畜牧业是事关食物安全、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障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区域布局、产业结构、科技支撑、政策保障体系等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养殖污染、动物疫病、质量安全监管等瓶颈制约进一步凸显。为加快推进全省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建设现代畜牧业强省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重点,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建设,加强畜牧业基础建设,创新产业组织和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加快建成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努力使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年出栏生猪稳定在6200万头左右,年出栏(笼)肉牛230万头以上、肉羊890万只以上、家禽5.2亿羽左右,畜禽养殖及其加工产值达到4000亿元。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5%以上,成为畜牧业生产主导力量;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省年出栏(笼)生猪500头以上、肉牛100头以上、肉鸡50000只以上及存栏奶牛100头以上、蛋鸡10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全部建有配套粪污处理与利用设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深入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优化畜禽产品区域结构。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调整和规划新一轮养殖区域布局。推进畜禽养殖由长株潭城市群等养殖高密度地区向湘西、湘南等养殖低密度地区转移。形成特色鲜明、生态安全的优势畜禽产品产区。县级人民政府要在2016年12月底以前依法划分畜禽规模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并向社会公布。其中,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库区湘江干流两岸1000米,长沙综合枢纽库区以外湘江干流两岸500米内,洞庭湖内湖沿岸1000米、集中供水地下水源周边1000米以及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范围内及城乡居民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统一划定为禁养区。血吸虫病防治区有钉螺地带禁止放牧牛、羊、猪等家畜。禁养区内不得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已有规模养殖场要依法限期退出。

(二)加大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稳定生猪、家禽生产,突出发展草牧业。生猪、家禽生产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发展地方特色猪种和特色家禽:肉牛肉羊生产要充分利用好天然草地资源优势,加大天然草地改良和品种改良力度。扩大能繁母畜群体,推广快速育肥技术。促进牛羊产业大发展:奶类生产要引进和支持现代化的大型规模奶牛养殖场和良种奶牛基地建设。

(三)加快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大力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畜禽养殖企业。鼓励养殖龙头企业采取合作、托管、代养等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养殖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养殖场”的现代养殖示范场。鼓励和引导养殖户发展年出栏(笼)猪1000头、牛100头、羊300只、家禽10000羽、蛋鸡5000羽左右及奶牛存栏500头左右的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引导大型养殖企业采取“多点布局、分场饲养”形式,根据养殖基地的环境承载能力和企业粪污治理水平合理确定单个养殖场的适养量,原则上单个规模猪场年出栏量不超过20000头。

(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饲料兽药工业,全面推行高效、环保、安全的饲料兽药生产。大力发展冷鲜畜禽产品交易,全面推进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制度,地级城市的主城区逐步取消活禽交易。支持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创新机制,培育品牌,延伸链条,打造一批集养殖生产、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现代产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规模养殖户提供畜禽产品展示展销、协调信用授信等服务,提高养殖生产组织化程度。

三、切实加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力度

(一)实行畜禽规模养殖备案管理。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场须先向当地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备案,再依法到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手续。已有规模养殖场未备案登记的。要在2016年12月前完成备案登记。备案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养殖规模、疫病防控、粪污治理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措施等内容。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对备案畜禽规模养殖场应实行动态管理,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条件的,注销畜禽标识代码,不安排畜牧业项目扶持资金,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向社会公布。

(二)健全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源头监管,凡新建、改建、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年出栏(笼)生猪5000头以上、肉牛1000头以上、奶牛1000头以上、肉羊5000只以上、家禽100000羽以上的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养殖场,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做到养殖设施与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把畜禽养殖场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布局和功能区总体规划,结合实施“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牧渔结合等以种养平衡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养殖模式。支持家庭农场、林果基地配套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支持适度规模养殖场开发利用周边农地林地资源配套发展种植生产。

(四)积极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设施改造,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着力推进畜禽粪污统一收集、处理和利用。组织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创建活动,大力推广农牧循环、沼气利用、有机肥加工等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措施,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促进畜禽养殖污染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推广应用养殖场养殖废水净化技术,鼓励养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做到循环利用。

nlc202309080925

四、大力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

(一)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生猪、肉牛等主要畜禽品种现代技术支撑体系,组装集成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加大对地方畜禽品种的选育与改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高效低耗节能养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和综合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标准化规模养殖、优质牧草种植与加工等先进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逐步形成以自主开发为核心的科研机制。

(二)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生猪、肉牛等畜禽品种的国家级、省级核心育种场建设,支持生猪、肉牛、肉羊原种场、扩繁场、液氮站、品改站建设,加大畜禽良种补贴和液氮使用补贴力度。提高畜禽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加快种畜禽性能测定站建设。强化种畜禽质量检测,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

(三)建立健全畜牧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畜牧业基础信息平台,完善信息采集传输、数据分析处理等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集规模场户、养殖信息、生产预警、疫病防控与产品质量追溯等一体化的湖南数字畜牧业平台。逐步实现与畜禽产品安全追溯和流通消费监管系统对接,提高畜牧业信息化水平。

五、着力提升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一)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政府负总责的责任制,全面落实防控工作责任。坚持依法、科学防控和群防群控,狠抓动物免疫,突出抓好动物流通领域防疫监管和动物检疫工作。加强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强化疫情监测和预警,不断完善突发疫情应急反应处置机制。提升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养殖、屠宰、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的督查,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把关,坚决杜绝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流入市场。

(二)健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落实病死动物无害处理属地管理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负总责。按照及时处理、清洁环保、合理利用的总要求,坚持政府监管、市场运作、财政补贴、保险联动相结合,尽快建成以区域性公共处理设施为主体,养殖场、屠宰场自行处理为基础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根据本地区畜禽养殖、疫病发生和畜禽死亡等情况,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组织建设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所。

六、全面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强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对本地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健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考核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推进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有效监管制度和模式。

(二)强化畜禽产品生产监管。加强对畜禽产品生产经营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检查,督促生产经营者认真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养殖档案记录等制度,落实兽药生产经营者和畜禽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加强畜禽产品检验检测和行政执法,推动畜禽产品收购、储存、运输企业建立健全畜禽产品进货查验、质量追溯和召回等制度。加强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监管,统筹推进审批、生产、经营管理,提高准入门槛,畅通经营主渠道。

(三)强化畜禽屠宰加工环节监管。认真落实畜禽屠宰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强化畜禽屠宰厂(场)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督促其落实进厂(场)检查登记、检验、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制度,严格巡查抽检,坚决杜绝屠宰病死动物、注水等行为。切实做好畜禽屠宰检疫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强化畜禽产品市场监管。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监督抽查,深入排查风险隐患,提高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入开展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查处非法添加、制假售假、制售伪劣产品等案件,切实解决违法违规使用“瘦肉精”、孔雀石绿、三聚氰胺、禁用兽药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走私,有效防止境外畜禽产品非法入境。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将违法添加使用违禁兽药、添加物,非法处理病死动物、私屠滥宰等纳入有奖举报范围,扩大社会参与度。

七、完善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落实好中央和省级畜牧业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逐年增加畜牧业资金投入,重点支持畜禽良种推广、种质资源保护、优质饲草基地、动物疫病防控、养殖污染防治、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省财政每年从相关财政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现代畜禽养殖示范园建设、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改造,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在“十三五”期间每年支持建设20个左右县级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

(二)加大畜牧业金融支持力度。运用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现代畜牧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大畜牧业政策性保险工作力度,逐步实现猪、牛、禽等主要品种政策性保险全覆盖。

(三)合理安排畜牧业生产用地。畜禽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用地,在符合设施农用地认定条件的情况下,按农业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规模化畜禽养殖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7%以内(其中,规模化养牛、养羊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比例控制在10%以内)。但最多不超过15亩。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依法采取承包、租赁、互换、入股等方式承接周边流转土地,建设与种植业对接的沼液输送设施,实现畜禽排泄物就近资源化利用。

(四)支持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场的饲养和治污设施运行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备和牧草加工机械纳入农业机械补贴目录。对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和应用商品有机肥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规定实行财政补贴。支持大型规模养殖场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沼气发电,电网企业应当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为沼气发电提供优质的电网接入服务,并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符合并网技术标准的多余电量,沼气发电上网电价按国家有关电价政策和补贴规定执行。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制取沼气或进而制取天然气的,依法享受新能源优惠政策。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4月18日

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篇4

石政办发〔2011〕40号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已经市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二○一一年八月十日

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加快养老事业发展,切实满足广大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截止2010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139.28万,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408%,老龄化、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空巢老人比例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养老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向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目标迈进的重要内容,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部分,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家庭和代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解决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与养老服务产品供给不足的突出矛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再提高,行动要自觉,重点再落实”,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供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做大做强养老服务业,打造新型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全市养老服务水平。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底,基本建立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服务方式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居家养老普及化、服务队伍专业化,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总数达到老年人口的3%以上,基本实现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全覆盖。

(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二是坚持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按照宜改则改、宜建则建的思路,最大限度整合优化各类资源,统筹城乡养老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完备的养老服务格局。三是坚持突出重点与适度普惠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做好对五保、“三无”、空巢、优抚、低收入、残疾失能、留守等困难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将服务范围延伸至广大老年人,满足各类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推动我市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四是坚持建管并重和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标准体系和规章制度,推进养老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各类服务机构发展上水平、上台阶。

三、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十二五”期间,市政府投资建设一所示范性老年公寓,并利用政府存量土地引资建设一个以上大型养老社区。各县(市)、区应引入社会力量,或者利用“多院合一”建设契机,采取新建、改扩建等方式,整合现有闲置资源,在2014年前至少建成一所床位数在200张以上的示范性养老机构,到“十二五”末,全市新增示范性养老机构床位数6400张以上。

(二)推进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和区域性敬老院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供养服务机构和可以整合的土地、资产,通过置换、新建、改扩建等形式进行有效整合。到2012年6月底,每个县(市)各建成一所“多院合一”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按照五保集中供养要求,“十二五”期间,确保集中供养能力在70%以上。大力推进区域性敬老院建设,加快乡村敬老院整合步伐,按照任务要求在2014年底全部完工入住,全部实行县建县管。拓展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和区域性敬老院服务功能,实行“院户挂钩”的方式,对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提供必要的医疗救护、生活照料等服务。

(三)推进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建设。严格落实《石家庄市2011-2015年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结合城乡社区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新建住宅小区要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有关规定,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用房。老旧社区要通过新建、改扩建、整合闲置资源以及购买、租借等方式解决养老服务设施。到2015年,每个街道(乡镇)要建成一所床位数不少于30张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要建成一所为老服务站。

(四)推进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利用闲置校舍、厂房等房产资源,坚持自治、自愿、自保、自助原则,建设以“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互助幸福院。到2014年,全市农村互助幸福院实现基本覆盖。

(五)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税费优惠、资金补助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到“十二五”末,全市新增民办养老床位不低于12600张。

(六)建立健全市、县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依托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或构建相应的养老服务平台,建立具有组织、指导、服务、培训等功能的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的行业管理和指导。到2015年,市级建成石家庄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每个县(市)、区都要建成县级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七)加快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养老服务信息网络。依托信息网络平台,整合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社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推广“一键通”、为老服务热线、12349社区服务热线等呼叫信息服务项目,为居家养老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2011年底为老服务信息系统要覆盖市内区及组团(县)市,2012年底覆盖到全市。

(八)强化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开发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岗位,吸纳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参与养老服务。加强各类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到2012年6月前,养老机构护理员全部持证上岗。积极开发社区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人员、城乡低保人员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动员、组织和扶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探索建立义工服务时间储备、邻里互助等服务机制。采取加强监管和政策、资金扶持相结合的原则,鼓励、支持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养老服务。

四、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党政主导、养老服务工作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从今年开始,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

市委、市政府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市、县要成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规划、指导、协调、扶持和管理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计划,及时办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批手续。财政部门要逐步建立符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卫生部门要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新路子,不断拓展社区养老卫生服务范围。规划和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养老机构建设纳入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规划,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国土资源部门要优先安排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新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采用划拨方式供地。规划部门要把老年人福利设施纳入公共设施统一规划。公安消防部门要加强养老机构消防设施的安全检查,督导整改火灾隐患。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要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积极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研,为政府决策和完善为老服务提供理论、信息和技术支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要积极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新闻媒体要加大敬老、爱老、助老先进典型及公益广告的宣传力度。

(二)完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的扶持政策。优先保障养老机构建设用地,对各类投资主体新建、改建、扩建的养老服务项目和养老服务设施,要优先予以立项;对养老机构建设运营税费实行减免,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收入按规定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自用房屋、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水、电、暖、燃气管线(管道)工程和用水、用电、用气(管道燃气)、取暖、电话、有线(数字)电视、宽带互联网等费用,按居民收费标准或服务价格执行。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开展社会化医疗卫生服务,已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符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条件的,可纳入城乡医疗保障定点治疗单位范围。

(三)加大养老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逐步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

市级对县级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按每张床位给予4000元补助;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区域性敬老院按每张床位分别给予10000元、6000元补助;对市内五区及矿区新建的示范性养老机构按每张床位分别给予5000元、4000元补助;对市区的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每所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补助;对示范性的农村互助幸福院每所给予2000元补助;对各类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给予适当资金支持。

对新建的民办养老机构按每张床位市内区给予5000元、县(市)及矿区给予4000元补助,并给予每个运营床位每月100元的运营补贴;对租赁开办的养老机构给予每个运营床位每月150元的运营补贴;对90岁至99岁老人每人每月给予50元高龄津贴。支持资金按市和县(市)、区各50%的比例分担。

市级资金对于扩权县(市)及省财政直管县(市)在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区域性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的补助方面,按市管县标准的三分之一予以补助。每个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年运营经费不低于1万元、社区为老服务站不低于5000元,由各县(市)、区负担。具体资金补助办法由市民政局与财政局另行制定。

(四)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协调配合,推动养老服务事业规范发展。一是健全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监管体系。研究制定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准入制度,规范养老服务组织的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养老服务机构、服务组织和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政府养老服务补贴资金绩效评估体系。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财政专项资金的落实和使用、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的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等进行评估、审查,对工作力度大、成效明显的予以奖励,优先扶持。三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成立养老行业相关协会,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规范与指导,提升行业监管和服务水平。

附件2石家庄市2011-2015年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为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农村养老需求,制定本方案。

一、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内容

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县城驻地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跨乡镇的区域性敬老院、各乡镇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各村的农村互助幸福院。

县级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是指由政府兴办,以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为基础,集优抚医院、救助站、军休所等为一体的,具有“多院合一”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新建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应将县级示范性老年公寓列入建设内容。

区域性敬老院是指县级政府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辐射一定区域、为农村五保对象提供集中供养服务的养老机构。

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是指以收养社会失能老人为主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可与区域性敬老院一并建设,也可以由乡镇敬老院改建。

农村互助幸福院是指利用农村闲置房产资源建设的,以“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为主要模式的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场所。

二、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以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区域性敬老院、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农村互助幸福院和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总数达到老年人口的3%,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能力在70%以上。

(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到2012年6月底,每个县(市)都要建成一所“多院合一”模式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年底实现入住,入住率达到省厅要求。

(二)区域性敬老院。到2014年底,采取新建或对现有的乡村敬老院进行改扩建,建成县建县管的区域性敬老院43所左右。

(三)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到2015年底,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床位30张以上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四)农村互助幸福院。到2014年底,全市农村互助幸福院实现基本覆盖。

(五)县级示范性老年公寓。到2014年,每个县(市)、区均应采取公办或者引入社会资源建设一所床位200张以上的示范性老年公寓。

三、工作要求

(一)做好项目规划。各县(市)、区要在对辖区农村五保、优抚、“三无”和其他社会服务对象供养状况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整合资源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

(二)加强建设资金的筹措和管理。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数量和规模,落实建设资金。要设立专项资金账户,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确保项目资金的拨付和使用合法规范、及时到位。2011年至2015年省、市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区域性敬老院、示范性养老机构和农村互助幸福院给予支持。

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篇5

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

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鄂政发〔2012〕72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设立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发改地区〔2011〕2997号)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先导战略,加快推进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探索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新模式,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荆州等地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优化环境,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发展循环经济,防止落后产能异地扩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优秀示范区、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先行区、跨区域合作与产业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

(二)基本原则。坚持转型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承接产业转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创新发展模式,推进以

—1— 结构调整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发展,实现承接转移与经济转型的有机统一。坚持“两型”引领,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重点突破,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重点,提升产业承接和劳动力吸纳的能力和水平,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实现劳动密集与产业密集的有机统一。坚持统筹发展,充分发挥优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示范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促进产业发展

(三)优化产业布局。高水平规划建设示范区,重点构建“一主四区”的产业布局,即以荆州市为主体区,荆门、仙桃、潜江、天门市为辐射区,形成以长江黄金水道、汉宜高速公路(318国道)与汉宜铁路复合运输通道、武荆高速公路与长荆铁路复合运输通道等三条交通动脉为横轴,以襄荆高速公路(207国道)、荆岳铁路、随岳高速公路等三条交通动脉为纵轴的“三横三纵”的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带。支持荆州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三个千亿元产业和轻工建材、纺织服装、高新技术三个五百亿产业,大力推进荆门市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壮大仙桃市的食品加工业、潜江市的盐化工业和天门市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四)支持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在示范区内投资设厂或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服务机构,以及投资额1亿美元或与之相当人民币以上的项目,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省财政安排10亿元湖北“壮腰工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发展。

(五)鼓励引进配套企业。发挥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

—2— 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提高大中小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

三、完善基础设施

(六)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示范区对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推进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荆门至岳阳段的建设工作,支持做好天门至仙桃、天门至潜江货运铁路支线前期工作,加快建设荆沙铁路,构建江汉平原铁路运输网。大力推进示范区内公路、过江通道、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交通站场和物流基地建设,促进各类交通方式实现无缝对接。支持做好沙市机场迁建准备工作和荆门通用机场开展前期工作。

(七)完善能源和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依托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在示范区布局一批路口电站,加大对示范区电网的投资力度,提高输变电能力。实施工业园区电网改造、城网改造、农网改造等“三网工程”。加快天然气、成品油管道输送工程建设,不断提升能源保障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快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无线网、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八)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利资源配置与管理,实施蓄水保水工程。重点支持荆州市荆南四河整治、荆江大堤综合治理工程,加强荆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仙桃汉江干堤和东荆河堤整治项目建设,加快四湖地区“水袋子”治理,建设潜江老新泵站,从根本上改善示范区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九)改善民生设施条件。将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建设纳入全省文化发展战略,支持片区内重点项目建设和荆州古城旅游区建设。着力打造荆门屈家岭文化遗址公园和农耕文化生态园建设,创建农耕文化品牌。将示范区列为全省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重点支持对象,加大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在建设项目上给予重点倾斜。加强示范区内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加强园区建设

—3—

(十)加大省级投入。加大省级资金的筹措和整合力度,通过整合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示范区内产业园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配套能力和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将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纳入中央财政贴息补助政策范围。

(十一)支持开发区扩区。支持荆州国家级开发区扩区建设和荆门、仙桃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示范区内的省级开发区,可依法采取置换用地、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等方式扩大范围,由所在地政府修编开发区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十二)支持标准厂房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标准厂房建设,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对于投资建设用于招商引资的标准厂房,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的,实行优先供应。

(十三)创新园区建设模式。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支持省级以上园区设立专业合作园区,吸引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商会协会等各类投资主体对园区进行整体开发。

五、保障土地供应

(十四)推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管理。根据实际用地需求,试行与审批级次相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期评估和实施修编制度。

(十五)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倾斜力度。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省在分解下达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时,根据承接产业转移用地需求,对示范区重大项目用地予以倾斜。对投资额5000万美元或与之相当人民币以上的鼓励类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在符合省级土地利用计划使用条件的前提下,支持其向省人民政府申请使用省级土地利用计划。

(十六)创新用地方式。对示范区内通过土地整理取得的新增建设用地可作价入股,共建合作园区。示范区内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不能在本行政区域内完成占补平衡的,可按照相关规定实行异地补充。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示范区内市、县政府可自行确定当地等级土地的适用税额,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对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在建

—4— 期间建设用地和自用房产纳税确有困难的,可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提出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减免申请,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审批。

六、强化金融支持

(十七)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由当地政府按照资本金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资金奖励。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争取国家比照武汉城市圈优惠政策,按同城待遇审批。金融机构租用办公房的,由所在地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房租补贴;新购建办公用房的,按自用办公房房产税收归属,3年内由所在地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支持示范区内农信社(农商行、农合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各类机构健康发展。鼓励民间资本依法进入融资性担保行业,指导再担保机构创新多形式、多层次的“再担保”模式,为示范区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服务。

(十八)鼓励企业融资。对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信托股权等方式成功融资的企业,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奖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对企业上市过程中涉及的重大问题,省、市、县有关职能部门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搞好政策指导与服务。省人民政府对成功上市的企业,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给予一次性奖励。

七、保障人力资源

(十九)保障企业用工需求。支持示范区内的职业院校主动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配套服务工作。加大对示范区职业培训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支持职业院校等相关机构采取校企合作、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等方式为示范区企业提供合格员工。重点支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采取专场招聘等多种形式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二十)积极引进智力和人才。支持“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以及列入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的高端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到示范区发展。对于到示范区工作的境内外高管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符

—5— 合相关规定的,实行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等额补贴,优先解决住房、户籍、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

八、支持商务发展

(二十一)推动物流项目建设。支持示范区建设物流园区和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大力支持荆州以两湖绿谷物流园为龙头的长江中游农产品集散中心、以盐卡综合物流园为龙头的生产资料物流基地和荆门港物流园、李宁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商贸业发展,促进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

(二十二)推进跨区域口岸通关合作。对“A”类企业全面实行“属地报关、口岸验放”和“属地报检、属地验放、口岸通行”的通关模式,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制度,建立关企、检企合作机制。支持荆州港盐卡港区口岸基础设施、查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荆州保税物流产业发展。

九、鼓励自主创新

(二十三)建立创新基地。支持在示范区建立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建立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对符合国家规定的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到示范区内落户的,有效期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转移到示范区内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凡在资格有效期内生产已认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享受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十四)鼓励科技研发。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支出,未形成无形资产的,除按照规定据实扣除外,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转移企业在示范区进行二次投资的,企业上缴税收中的地方所得部分,3年内以适当方式奖励企业。

—6—

十、加强环境保护

(二十五)增强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编制示范区环境保护规划,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业园区规划调整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重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在向下分解下达能源消费总量时,向示范区倾斜,保障示范区内重大项目落户。

(二十六)提高环保审批效率。严格示范区环保准入条件,防止落后产能扩张。示范区主体区享有与“一主两副”城市(武汉、襄阳、宜昌市)同等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对示范区内建设项目,只要符合规划、产业政策等规定,且满足当地环境容量要求,有总量来源和区域替代方案,应加快项目环评审批。

十一、优化政务环境

(二十七)优化注册服务。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经营范围按大类申请核定。整体搬迁的企业按原评定的管理类别,来示范区后予以办理相应的工商、海关、外汇管理类别。允许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将原进口设备转到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新企业继续使用,监管期限可以连续计算。

(二十八)创新政务服务方式。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规范和简化产业转移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管理程序,实现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推行全程代办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示范区内的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实行同价。争取国家批准在示范区内开展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对涉及落户示范区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中央和省有减免规定的,按照减免规定执行;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示范区内各市可以减免属于本级收入的收费。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九)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牵头的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

—7— 制度,定期召开示范区建设联席会议,研究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调度重大项目,统筹协调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省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积极做好规划指导、政策创新、重大项目协调、争取国家部委支持等相关工作。

(三十)强化工作责任。示范区建设实行“省级统筹、市县为主”的工作机制。示范区内各市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成立由市政府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切实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研究政策措施,增强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要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增强执行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十一)严格监督考核。省政府政务督查室要会同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对示范区建设工作定期开展督查,通报督查情况。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要研究制定示范区建设的考核内容和办法,每年对示范区内各市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省政府有关部门和示范区内各市政府要根据本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九月五日

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篇6

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紧迫感

1、我省历来重视欠发

达地区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意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眼于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当前我省欠发达地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发展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衢州、丽水及所辖县(市、区),泰顺、文成、永嘉、苍南、平阳、磐安、武义、三门、仙居、天台、淳安等欠发达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很重。“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阶段,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合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3、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从优化全省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出发,着眼于提高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拓宽扶持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方式,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我省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4、主要目标: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十一五”期间,欠发达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力争到2010年大部分欠发达县(市)接近全省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5、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把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工作着力点放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上,放到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上,从根本上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因地制宜。按照全省“三带两区”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的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人口内聚外迁,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

——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快交通、电力、水利、环保、渔业、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分类指导。在全面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同时,在财政转移支付、扶贫开发、生态补偿等方面,重点向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经济特别困难的地区倾斜。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6、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温福铁路、衢常铁路、舟山连岛工程、温州半岛工程和台缙、丽龙、龙丽高速公路等交通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已确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研究规划一批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省道干线改建,加快县际、县乡公路改造和“康庄工程”建设,增加省级补助。继续完善海岛交通设施,加快乡镇渡航船及配套码头改造,进一步解决海岛群众出行难问题。

7、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电力设施布局,大力推进三门核电厂、丽水滩坑电站等建设,推进规划内优先发展序列的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鼓励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风电、太阳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电网建设与改造,逐步实行欠发达地区与省电网同网同价。“十一五”期间,省电力部门安排60亿元,用于欠发达地区220千伏、110千伏电网建设与改造。

8、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龙游沐尘、三门佃石等水库和洞头陆域引水工程、滩坑库尾防护工程(外舍防护工程)建设,推进町步水库和楠溪江供水及引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研究规划好一批水源工程,结合航运等功能,综合整治衢江、常山江、江山江等钱塘江上游河道。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千万农民饮用水、灌溉节水、生态流域建设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加快抗灾避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推进城市防洪、千库保安等工程,加大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标准江堤的建设力度,加强小流域治理,切实提高欠发达地区抗台防洪的能力。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海岛地区海水淡化工程建设。

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篇7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略)

(二) 基本原则

———坚持合法性。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要严格遵照法律法规实施。

———坚持信息共享。破除各地区各部门之间以及国家机关与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信用信息壁垒, 依法推进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

———坚持联合惩戒。各地区各部门要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形成合力, 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联动。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同时发挥各方面力量, 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治理, 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联动的有效融合。

(三) 建设目标。到2018年, 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能力显著增强, 执行联动体制便捷、顺畅、高效运行。 (略)

二、加强联合惩戒

(一) 从事特定行业或项目限制

1、设立金融类公司限制。

将失信被执行人相关信息作为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以及参股、收购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批的审慎性参考, 作为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审批, 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的审慎性参考。限制失信被执行人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

2、发行债券限制。对失信被执行人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券从严审核,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公开发行公司债券。

3、合格投资者额度限制。

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额度审批和管理中, 将失信状况作为审慎性参考依据。

4、股权激励限制。

失信被执行人为境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 协助中止其股权激励计划;对失信被执行人为境内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象的, 协助终止其行权资格。

5、股票发行或挂牌转让限制。

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作为股票发行和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股票审核的参考。

6、设立社会组织限制。

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作为发起设立社会组织审批登记的参考,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发起设立社会组织。

7、参与政府投资项目或主要使用财政性资金项目限制。 (略)

(二) 政府支持或补贴限制

1、获取政府补贴限制。限制失信被执行人申请政府补贴资金和社会保障资金支持。

2、获得政策支持限制。

在审批投资、进出口、科技等政策支持的申请时, 查询相关机构及其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否为失信被执行人, 作为其享受该政策的审慎性参考。

(三) 任职资格限制

1、担任国企高管限制。

失信被执行人为个人的, 限制其担任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以及国有资本参股公司国有股权方派出或推荐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已担任相关职务的, 按照有关程序依法免去其职务。

2、担任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为个人的, 限制其登记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

3、担任金融机构高管限制。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4、担任社会组织负责人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为个人的, 限制其登记或备案为社会组织负责人。

5、招录 (聘) 为公务人员限制。

限制招录 (聘) 失信被执行人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在职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确定为失信被执行人的, 失信情况应作为其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参考。

6、入党或党员的特别限制。

将严格遵守法律、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情况, 作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以及党员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重要参考。

7、担任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为个人的, 不作为组织推荐的各级党代会代表、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

8、入伍服役限制。

失信被执行人为个人的, 将其失信情况作为入伍服役和现役、预备役军官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重要参考。

(四) 准入资格限制

1、海关认证限制。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成为海关认证企业;在失信被执行人办理通关业务时, 实施严密监管, 加强单证审核或布控查验。

2、从事药品、食品等行业限制。

对失信被执行人从事药品、食品安全行业从严审批;限制失信被执行人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烟花爆竹生产经营、矿山生产和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等行业;限制失信被执行人担任上述行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已担任相关职务的, 按规定程序要求予以变更。

3、房地产、建筑企业资质限制。

将房地产、建筑企业不依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情况, 记入房地产和建筑市场信用档案, 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 对其企业资质作出限制。

(五) 荣誉和授信限制

1、授予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慈善类奖项限制。

将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情况作为评选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前置条件, 作为文明城市测评的指标内容。有关机构及其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为失信被执行人的, 不得参加文明单位、慈善类奖项评选, 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后取得的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慈善类奖项予以撤销。失信被执行人为个人的, 不得参加道德模范、慈善类奖项评选, 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后获得的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慈善类奖项予以撤销。

2、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荣誉限制。

协助人民法院查询失信被执行人的律师身份信息、律师事务所登记信息;失信被执行人为律师、律师事务所的, 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参与评先、评优。

3、授信限制。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融资授信时要查询拟授信对象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否为失信被执行人, 对拟授信对象为失信被执行人的, 要从严审核。

(六) 特殊市场交易限制

1、从事不动产交易、国有资产交易限制。 (略)

2、使用国有林地限制。限制失信被执行人申报使用国有林地项目;限制其申报重点林业建设项目。

3、使用草原限制。限制失信被执行人申报草原征占用项目;限制其申报承担国家草原保护建设项目。

4、其他国有自然资源利用限制。 (略)

(七) 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

1、乘坐火车、飞机限制。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及失信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乘坐列车软卧、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民航飞机等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2、住宿宾馆饭店限制。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及失信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住宿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国家一级以上酒店及其他高消费住宿场所;限制其在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高消费场所消费。

3、高消费旅游限制。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及失信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参加旅行社组织的团队出境旅游, 以及享受旅行社提供的与出境旅游相关的其他服务;对失信被执行人在获得旅游等级评定的度假区内或旅游企业内消费实行限额控制。

4、子女就读高收费学校限制。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及失信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以其财产支付子女入学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5、购买具有现金价值保险限制。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及失信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支付高额保费购买具有现金价值的保险产品。

6、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等限制。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及失信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 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等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八) 协助查询、控制及出境限制

协助人民法院依法查询失信被执行人身份、出入境证件信息及车辆信息, 协助查封、扣押失信被执行人名下的车辆, 协助查找、控制下落不明的失信被执行人, 限制失信被执行人出境。

(九) 加强日常监管检查 (略)

(十) 加大刑事惩戒力度

公安、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对拒不执行生效判决、裁定以及其他妨碍执行构成犯罪的行为, 要及时依法侦查、提起公诉和审判。

(十一) 鼓励其他方面限制

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使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 结合各自主管领域、业务范围、经营活动, 实施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

三、加强信息公开与共享

(一) 失信信息公开

人民法院要及时准确更新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 并通过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有关网站、移动客户端、户外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 供公众免费查询。 (略)

(二) 纳入政府政务公开 (略)

(三) 信用信息共享

各地区各部门之间要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 实现信息共享, 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与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财政、金融、税务、工商、安全监管、证券、科技等部门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息与有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四) 共享体制机制建设

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信息共享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政府与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金融机构、社会组织之间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略)

四、完善相关制度机制

(一) 进一步提高执行查控工作能力

1、加快推进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建设。

加大信息化手段在执行工作中的应用, 整合完善现有法院信息化系统, 实现网络化查找被执行人和控制财产的执行工作机制。 (略)

2、拓展执行查控措施。

人民法院要进一步拓展对被告和被执行人财产的查控手段和措施。研究制定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律师调查被执行人财产制度、公告悬赏制度、审计调查制度等财产查控制度。

3、完善远程执行指挥系统。

最高人民法院和各高级、中级人民法院以及有条件的基层人民法院要建立执行指挥中心和远程指挥系统, 实现四级法院执行指挥系统联网运行。 (略)

(二) 进一步完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

1、完善名单纳入制度。 (略)

2、确保名单信息准确规范。 (略)

3、风险提示与救济。 (略)

4、失信名单退出。 (略)

5、惩戒措施解除。 (略)

6、责任追究。 (略)

(三) 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支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制度

1、进一步加强协助执行工作。 (略)

2、严格落实执行工作综治考核责任。

将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情况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有关要求。

3、强化对党政机关干扰执行的责任追究。

党政机关要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 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范围。 (略)

五、加强组织领导

(一) 加强组织实施 (略)

(二) 强化工作保障 (略)

(三) 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略)

(四) 加大宣传力度 (略)

胶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意见 篇8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80-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的内涵包含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三个层面。法治社会则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而其核心则是市场管理的法治化。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则在于如何实现政府权力的法治化,与依法行政密切相连。其中,法治政府处于关键地位,既是法治国家的主要成分,也对法治社会的形成具有关键性影响。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突出特点是政府权力过多地干预市场微观经济活动。中国政府不仅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特别是权力过大,集中表现在过多的行政审批上。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行政审批制度能够很好地起到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政府权力如果仍然过于集中,就会抑制市场活力,也为寻租性腐败行为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更是建设法治政府题中应有之意。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很好地界定了两者的职能权限。政府将要在市场经济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服务、监管等职能,特别是要解决好政府职能交叉、部门关系不顺、权责不清等问题,真正建设一个敢于担当、敢于负责的法治政府。

“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是法治政府建设最基本的原则。要求政府必须有合法授权的意识,依法行使手中的各项权力。因此,必须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职能、机构、程序、权限、责任的法定化,着重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反对各种权力寻租行为。

二、严格执法,强化法律实施

依法治国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四个方面,其中严格执法是其关键所在。古语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执行力是法律的生命力所在。制定了法律而不去实施,那无异于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因此,政府必须严格执法,切实保证法律的实施。

一要减少执法队伍种类,推进综合执法。减少执法队伍种类的重点在市县两级,目的在与减少执法过程中存在的多头执法问题,进一步规范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职能,大力推进综合执法。为此,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在食品药品安全、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一些重点领域推行综合执法,在一些比较成熟而且有条件的领域尝试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二要完善执法体制,提高执法水平。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实行严格的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严禁从事任何与执法相关的活动。二是公正文明执法,严惩违法行为。特别是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明确操作流程,对行政许可等执法行为进行重点规范。三是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權基准制度。对行政裁量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明确规范裁量的范围、种类和幅度。四是实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三、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依法决策是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一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凡属重大问题都要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集体讨论,作出决定”,不断提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二要规范决策程序。在重大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缺一不可。特别是重大决策在讨论之前,要经过专业的合法性审查,否则将不予提交讨论。三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进一步强化决策者的责任意识,逐步降低决策失误率。

此外,还应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政府法律顾问队伍,主要包括法制机构人员、法学专家和专业律师,其中法制机构人员处于主体地位。其作用在于为政府在制定重大决策之前提供法律咨询,保证政府的各项行政决策符合法律规定,有效杜绝不良决策的发生。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推行,将在推进依法行政以及法治政府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加强政府内部权力制约

“权力没有制约就必然滥用,必然腐败”。权力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制约,需要不断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体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内部权力制约。

一是重点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为防止权力滥用,对行政权力相对集中的部门单位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并实行定期轮岗制度,不断强化内部流程控制。

二要完善监督制度。特别是要把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对政府内部权力的监督制约体制,形成监督合力,切实增强制约实效。

上一篇:创业哲学学习心得下一篇:给项目经理表扬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