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加快发展农机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调研报告

2024-08-27

潍坊市加快发展农机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调研报告(通用9篇)

潍坊市加快发展农机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调研报告 篇1

潍坊市加快发展农机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围绕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完善农机服务组织,加强农机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展开了调查研究。农机化是农业生产手段的改革发展过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技术进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提高了劳动效率,还代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推广现代农艺技术,支持、带动良种、良法的推广普及,能够带动农业的规模生产,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围绕加快发展农机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围绕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开发与应用。针对我市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要在基本完成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玉米等其它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到目前,我市农机装备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全市农机总值达到60.71亿元,农机总动力942.4万千瓦。联合收获机总量达到8984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增加631台,在2006年分别实现了17%和130%的增长,增加数量列全省第一,农机装备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

一是把“中国农机城”品牌做强做大。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围绕壮大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努力将“中

国农机城??潍坊”品牌做强做大。加强农机同业公会与国家、省有关农机行业协会的联系,充分发挥同业公会的平台作用,在为农机企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法律维权服务、产品推广服务、新技术引进等方面办实事、办好事,切实增强公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积极主动地组织农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协助有关企业做好农机产品强制性认证(即“3c”认证)。积极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对企业品牌的规范化管理,反对不正当竞争,帮助企业把好产品质量关,以质量品牌赢得市场,占领市场。二是推进“3090”工程向纵深发展。认真总结2006年实施3090工程的经验和做法,搞好第一批30佳农机生产企业90强产业型龙头农机大户的表彰,并通过各种形式搞好宣传,尽快形成全市积极争创30佳、90强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机生产和使用水平,建立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潍坊农机产业,打造“鲁东制造业基地”,促进全市农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基层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构建新型农机服务体系。

通过中国农机城品牌创建和“3090工程”建设,创新发展大农机,提升全市农机制造业水平、农业装备水平和农机作业水平。通过巩固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积极推进经济作物机械化,努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到2007年底,力争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6%以上。实现全市农机总值达到63.8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989.5万千瓦,比06年增长5%以上;拖拉机达到12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长6%以上,联合收获机总量达到9882台,增长10%。

二、围绕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促进技术进步,改革农业生产方式。

当前,农业要发展,科学技术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体工作中,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变化、新趋势,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需求,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切实在改变农村生产方式上出实招、做文章。

一是努力扩大保护性耕作实施范围。下大力气推行玉米机收、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模式,减少农业生产环节,缩短三秋作业期。突出抓好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全市22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示范点、示范基地和农机大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示范推广面积。二是加快新机具的推广应用。首先,规范完善中国名优农业装备推广中心。积极与全国农机厂家联系,吸引国内外名优农机企业入驻展示自己的新技术、新产品;最大范围的采集农机产品信息,扩大信息数量,除在展示大厅内搞好信息发布外,还要通过中国农机信息网向国内甚至国外进行发布。其次,加强与外省市农机推广部门的联系合作,扩大农机推广平台。继续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宣传产品、打出品牌”的思路,积极组织筹备春季农业机械展示会和秋季农业机械博览会,引导农民选购适用新型农机具。用心把握国家和省市在购机补贴、现代农机装备推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找准落实政策的结合点和推进工作的着力点,最大限度地用足用活各级在发展农机化方面的政策,通过政策驱动,推进事业的发展。结合全市农业生产急需,加大玉米生产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设施农业机械化等机械的补贴力度,引导农民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加快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

三是推进农机科技创新。按照“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产区机械化作业水平”的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国内外先进农

机化技术及机具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研制、开发和生产,坚持科研、生产和推广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大力普及农机实用技术,加快现有农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认真总结秸秆揉丝机试验示范的经验教训,加强调查研究,找准切入点,实现玉米秸秆揉丝窖藏微贮草试验工作的新进展。加大山药收获机、微喷微灌等节水机械的示范推广,尽快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大棚内作业机械,提高全市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围绕完善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化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强农机管理,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的重要任务。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农机系统作为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完善农机服务组织,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机管理,保障农业安全生产,促进农村稳定。

一是搞好农机销售、维修、作业“三大市场”建设,促进农村农机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机经营和服务效益进一步提高。到2007年底,力争全市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到73万人,增长3%。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总产值、增加值50亿元和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4亿元和3亿元。农机服务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通过提高农机化水平转移农村劳动力26万人。在组织好夏季跨区机收的同时,以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适应机具为主,积极稳妥地

推进秋季农机跨区作业,扩大范围和规模,提高机具利用率,实现为农民增加收入8000万元以上。

二是推进农机培训向多领域多门类拓展。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农村农民特点,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拓展培训内容,增加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帮助农民和农机手掌握一种以上适应非农产业需要的职业知识和专项技能。按照农业部《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机化学校的规范化建设,严把教学秩序、学员管理和培训考试等关口,实现对拖拉机驾驶培训和教学人员的规范化管理。以农机化学校为依托,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再就业技能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机职业教育和农民再就业培训工作,把农机校办成农民职业教育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阵地。三是加强农机监督管理。继续贯彻实施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发展相关政策的研究,抓好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切实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和装备建设,全面提高农机行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农机执法装备水平。层层建立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正确处理农机执法和优化投资环境的关系,用执法的规范化促进软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拖拉机集中整治,全面治理“黑车非驾”,搞好驾驶员安全教育,做好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的宣传和监督管理工作,使农机“三率”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创建“平安畅通县区”活动,创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和国家工商总局颁布的《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加大对农机维修网点的检查力度,严格落实《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审批许可

制度和维修工持证上岗就业准入制度,搞好农机维修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同时深入抓好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建立并完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互补的监督机制,维护好农机使用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在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领全局,紧紧围绕改变农村生产方式,创新农民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优化装备结构,完善服务体系和市场机制,增强农机企业的发展后劲,努力推动全市农机化工作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潍坊市加快发展农机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调研报告 篇2

1 我市农机化“十二五”发展现状

到2015 年末,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1. 4 万k W,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 7% , 为粮食产量提供了支撑。

( 1) 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 政策实施到位, 高效规范。2015 年, 我市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总额资金达到1679 万元, 比去年增加679 万元。补贴额度逐年加大, 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 2) 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机械收获等重点薄弱环节机械化加快推进。扶持发展壮大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目前农机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23 个。精心组织、统一调度机具, 统一作业标准, 统一收费, 对重要农时农机化生产, 实行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服务模式, 促进春耕、秋收农机作业机具供需对接。全市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18. 5 万亩, 水稻机收面积26. 8 万亩, 分别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3% 、77% ; 着重推进玉米、水稻机械化收获, 全市玉米机械收获面积达到37 万亩, 机收水平超过31. 2% , 成为我市当前农机化发展的亮点。

( 3) 扎实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农机化新技术推广面积持续增加。在全市开展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推广示范点, 机械免耕播种、深松作业、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离子种子处理技术、玉米垄侧栽培技术等农机化新技术, 累计推广应用面积72 万亩。

( 4) 依法管机水平持续提升,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在全市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监理大检查活动, 全市拖拉机上牌率、检验率、持证率超过80% 。以玉米、水稻收割机、拖拉机等在用机具为重点, 组织开展质量专项调查及安全检查, 加强质量监管, 对质量投诉问题做好调查, 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质量投诉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机化事业在持续发展, 但还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

( 1) 自然条件对农机化发展的制约。我市属丘陵半山区, 交通不便, 经营规模小, 坡耕地多, 地块小、分散而不连片, 难以发挥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和效益。

( 2) 基础设施的制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灌溉设施不完善, 机耕道不配套, 机械下田作业和转移困难。

( 3) 经济基础的制约。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 粮食价格的下降, 农民人均收入降低, 影响了农民对农机具的购买力。

( 4) 农民素质的制约。近年来, 随着打工经济发展迅猛, 带来了老弱病残妇留守的问题。这些留守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导致操作技能和维修保养水平低下。

( 5) 机械装备的制约。国家对丘陵半山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制、开发力度不够, 导致适宜丘陵半山区机械作业性能好的农机具少, 且品种单一, 不能满足丘陵半山区农业生产的需要。

( 6) 种植制度的制约。由于受地理条件的制约和环境气候的影响, 特别是以户为生产单位的耕作方式, 种植制度多样, 耕地面积少, 严重阻碍了我市丘陵半山区农机化的发展。

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市农机化的发展, 尤其是玉米播种、水稻育插秧环节存在瓶颈, 有待于今后工作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 研究新方法, 采取新举措, 加快农机化发展。

3 当前农机化发展新趋势

当前, 我市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 农业机械化也处在加快发展、结构调整、质量提升的关键阶段。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将深入落实2015 年7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推进吉林全面振兴, 不断开创吉林各项事业新局面, 紧扣推进现代化建设不动摇。全面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监督条例, 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 培育发展主体, 拓展服务领域, 加快技术推广, 加强管理指导, 强化公共服务, 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 农机化“十三五”规划目标

到2020 年末,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7. 9 万k W, 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7. 2%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 个。做好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着重破解玉米机械播种,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作业瓶颈问题, 加强新技术示范区建设, 做好农机安全生产, 为农机生产提供保障。

5 保障措施

( 1) 切实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要把发展农机化作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 纳入各责任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 健全领导体制, 由专人负责, 主要领导亲自抓。各责任单位要根据各自的目标任务, 认真细化、量化工作内容, 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做到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 并把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 确保各项任务得到全面落实。

( 2) 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强化落实监管, 进一步推行“全价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措施, 做到补贴公开、公正、透明。把国家农机补贴资金和机具补贴重点向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所需机具倾斜, 以此改善全市农机装备结构, 加快农机化发展进程。

( 3) 加大农机重点技术推广力度。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是实现农机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做好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 制定适用于机械操作的标准和农艺规范。加强新技术示范区建设, 重点做好玉米保护性耕作、水稻机械育插秧等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玉米机械播种、水稻机械育插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

( 4) 整合资源,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机推广、培训、监理和企业的技术服务优势, 加强合作, 加强农机管理、技术推广、执法监督和技术培训队伍建设, 强化农机安全生产, 努力构建以市乡两级农机推广站为龙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为主体的农机化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农机服务的社会化进程。

潍坊市加快发展农机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调研报告 篇3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已经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竞争的需要。由于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提高,在小生产与大流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中,进入市场的难度加大;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小,限制了农业资本的投入,使得农业生产中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变成了劳动投入成本的劣势;农户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由于规模小,主体分散,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所带来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吉林市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2.1%,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是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在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成为农村综合改革中最为迫切解决的主要问题。

2大胆探索尝试,吉林市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

2.1吉林市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主要类型

2.1.1龙头企业集约经营型通过返租、倒包、租赁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于具有一定实力的社会投资者,并以公司化的形式进行农業高科技开发,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民将承包地转租给企业,每公顷土地可以得到包括租金、国家政策性补贴和包租收入,并且可以通过外出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

2.1.2大户家庭经营型通过转包、租赁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流转、集中。形成新的家庭经营大户,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产业开发上来,不断扩大产业开发的规模。这种大户家庭经营型吉林市有728个,流转耕地面积13.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3.2%。

2.1.3订单形式的基地生产型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以合同的形式,组织农民按照约定的要求对同一种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目前,全市实行订单合作经营方式的企业达到120多户,签约农户15.4万户,订单作物已发展水稻、甜粘玉米、紫苏、肉葫芦、月苋草、中药材等十几个附加值高的农作物品种。订单总面积达到16.3万公顷,年均增加农民收入近2.5亿元。

2.2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2.2.1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通过各种经营方式实现了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耕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3.6万公顷,占到耕地面积的6.2%,流转农户3.8万户。

2.2.2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各种经营方式,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使农村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城市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农民收入。

2.2.3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通--过各种经营方式,解决了一家一户难已处理的问题,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优势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几年来已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同时带动发展了许多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农业产业化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举办和种养殖基地,集中管理、统一服务、分户经营,形成了公司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新模式。通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加强企业和农户的对接,用“订单”的形式把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农民面向市场调整结构的问题,避免了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同时也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生产。

2.2.4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利益全市建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户抗御风险的能力,保护了农民的利益。目前,吉林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774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31个,专业协会430个,股份合作组织113个,吸纳农户8.27万户,带动农户12.7万户。

3积极组织引导,把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创新引向深入

3.1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企业集约经营能力龙头企业内连基地,外连市场,辐射带动千农万户,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中居于核心主导地位。吉林市龙头企业建设要着眼于更长远的发展和更激烈的竞争,积极培育和打造科技创新高起点、经营管理高水平、项目建设高速度、资源利用高效率、带动农户高效益的“五高”型企业。一方面紧紧围绕大型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品牌资源,开展低成本扩张,加快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一方面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指导服务。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成长型企业,形成大型企业集团主导、成长型企业跟进的梯次发展格局,不断增强龙头企业自身集约经营的能力和带动农民致富的辐射能力,使“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以及龙头企业集约经营等模式向纵深发展。

3.2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提高耕地资源利用率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委托转包、反租倒包、土地入股、集体合作等形式,推动土地从农户之间的零星少量流转,向农业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集中流转,促进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政策引导机制,为土地流转提供保障。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和行为,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体系,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引导。

3.3保障农民主体地位,强化农民增收的制度基础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探索实施土地承包长期化的可能性。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研究如何使农民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等比较充分的土地承包权益。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逐步将价格支持政策扩大到主要农产品品种上,探索建立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体系。

3.4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于组织农民、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民对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中,要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依托村委会或种养大户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经纪人在市场与农户之间的纽带作用。深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和落实积极的扶持政策,使农民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向公司化方向发展,向生产、加工、销售等更宽广的领域拓展。

3.5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稳定转移农村劳动力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到社会发展规划,努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的比重,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使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随着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比例的提高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逐步将农村经营体制中“公平优先”的政策取向调整为“公平与效率兼顾”,鼓励转移的农村人口彻底离土离农,为农业集约经营创造条件。

潍坊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4

根据省农机办《关于对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鲁农机科函字〔2007〕9号)要求,我们组织专人深入设施农业示范区、项目点、装备生产企业和农户进行了详细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市设施农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寿光市已成为全国的设施农业示范区,另外青州市的花卉、昌邑市的苗木、临朐的大棚樱桃、奶牛养殖等都各具特色。

目前我市设施园艺共建棚87.6804万个,PC板连栋温室达540多个,塑料大棚30.38个,日光温室31.995万个,各种拱棚25.2万个。并配套了各种形式的电动卷帘机达30800多台,田园管理机达10000多台,温室机械土地耕翻达70%以上,节水滴灌设备达12000多套,二氧化碳发生器达6000多套,小型电动喷粉器和新型烟雾机达5000 多台。另外,部分新机具、新技术也正在试验推广应用,如:臭氧消毒杀菌机、补光灯、热风机、声频仪等,经过试验对部分成熟的新技术、新机具正在推广,臭氧消毒杀菌机20000多台,补光灯100000多只,我市园艺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机化程度的提高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市是畜牧业大市,目前,大生畜存养量200多万头,生猪存养量600多万头,羊存养量110多万只,家禽存养量18340多万只。近几年,为发展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全市各级政府大力推广设施养殖技术,建立了一大批规模养殖厂,提高了养殖水平,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全市各类规模养殖厂9800多个,其中密

闭式 100 个,有窗式19700 个,开敞式11000个,其它式1500个,从业人员161089人。

二、主要类型

我市的设施农业以设施园艺为主,设施养殖相对较少。

(一)设施园艺方面以种植蔬菜为主,少量温室种植花卉、果树、苗木等。日光温室的设施蔬菜生产是通过人为有效的调控蔬菜生长环境(温度、湿度、气体、光、水份、肥料等物理和化学的蔬菜),达到蔬菜生长的最佳理想状态,满足蔬菜不同生长阶段的要求,并能有力地改善生产条件,实现人们所需的目的(如: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控制蔬菜成熟期等)等优点。其缺点是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在我市的蔬菜生产中,主要包括大田蔬菜生产(如白菜、大葱、萝卜等)和设施蔬菜生产,设施蔬菜生产可分为塑料拱棚、一般塑膜温室、冬暖式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四种模式的蔬菜生产。

①塑料大拱棚:根据地块大小和种植菜果品种的不同大小也不同,一般宽12-18米,长60-200米不等。因为塑料大拱棚的蓄热保温性能较差,所以一般在初春和初冬季节种植对温度要求不高的果菜,如:芹菜、小油菜、菠菜、空心菜、菜花、洋香瓜、西瓜等。

②一般塑膜温室:这种温室的大小一般在400-500平方米(宽约7-9米,长约50-70米),后墙厚度一般0.5-0.8米,室内高度一般不超过3米;因为它能在塑膜上加盖草帘,所以它的保温性要比大拱棚好的多,适宜种植初春和初冬季节喜温作物的栽培。

③冬暖式日光温室:这种温室比一般塑膜温室大,大部分在600-1200平方米(宽约10-12米、长约70-120米),后坡墙厚度大,底部3.5米左右,顶部1米左右,这种温室蓄热保温性能好,深冬季节的覆盖物一般是一层5-8厘米草帘,草帘上面还有一层塑料膜,适宜深冬季节种植各种喜温作物,如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的栽培。

④连栋温室:一般在3000-5000平方米,各种调控设施(暖气、风机、喷灌设施、补光等)比较全,这种温室投资较大,一般都用作种苗培育,花卉栽培等高效农业种植。

在设施应用方面,根据各方面的条件不同,应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相同,在我市的设施蔬菜生产中,所应用的设施主要包括:田园管理机、电动卷帘机、节水滴灌设备、小型电动喷粉器、臭氧消毒杀菌机、二氧化碳发生器、植物补光灯、遮阳网、防虫网等,上述设施一般应用在冬暖式日光温室的蔬菜生产上。另外还有加温设施、温度、湿度等气体传感器、电脑控制室等设施基本应用在大型连栋温室的花卉和育苗、果树生产上。

经营形式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少量采用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购销合同的方式(这种购销合同多限制在某一种蔬菜的一个收获期)。

(二)设施养殖主要以养鸭、养鸡、养猪为主。设施养殖的主要设施以大拱棚居多。我市现有养殖用大拱棚 3.29万个,其中:养鸭的约占1-3(有 10900多个),每年可出栏鸭2300多万只左右,出栏鸡 8600万多只左右,从业人员160189人。

三、投入构成和经营状况

(一)投入构成。无论是园艺设施还是养殖设施除连栋温室外都是农民个体投入。而建造连栋温室的投入主要分三种型式:一是有限公司集体投入(兼示范园作用的有部分政府投资);二是农民合伙集资投入;三是农民个体投入。

(二)经营情况。设施农业的经营情况绝大部分是好的,设施情况不同,种植或养殖的品种也不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自然也不一样。设施园艺业每年年产值可达987048万元。设施养殖业年产值可达477181万元。

四、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我市设施农业发展起步较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农民不认识到认识也是经历了曲折过程,为尽快发展设施农业,我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树典型,搞好示范推广。树立良好的典型,让广大菜农看的见、摸的着,有非常直观的认识,为他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2、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举办各种形式的设施农业培训班,使广大农民掌握有关的技术知识。

3、每年全市将设施农业的发展任务指标分解到各乡镇,各乡镇再细化到各村,年底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把设施农业的发展情况列入各级政府年终考核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奖惩政策,根据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兑现。

4、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一是市级领导积极到外地宣传我市的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努力扩大我市的设施农业在全国的影响,热情欢迎全国各地的客商来我市经商做客。二是对我市的各级市场进行强化管理,严厉打击强买、强卖、欺行霸市行为,为广大农民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目前,我市的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含量低,虽然在种子、肥料方面是较为先进的,但是生产、管理等各环节仍然主要依靠手工作业,机械化

潍坊市加快发展农机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调研报告 篇5

云南省威信县委老干部局肖泽波

农业是贫困山区的主导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是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根本要求和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的现状

农村实行改革发展以来,虽然贫困山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进一步发展农业的基础设施还不牢靠;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农业生产的很多环节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得到普及和推广,科技农业的效益开始显现,但在农户中看天作业、靠习惯和经验生产的问题依然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不断显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规模扩大,但农业整体上生产出售初级产品的现状没有改变,龙头企业和千家万户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了一定发展,合作社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环节的功能、作用有所发挥,但体系的松散性、手段的脆弱性、经营和分配的随意性还很突出。总之,贫困山区农业远没有走出靠资源和劳动投入、靠产品数量增加、靠政策保护和价格上涨的单纯增长性的发展道路。因而,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二、贫困山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首先要提高对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

方式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引导贫困山区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生产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发展由单一生产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单一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向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农业效益由只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农村实行改革发展以来,虽然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很好,但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发展依然滞后,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仍然是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同时,我们还要特别看到,在农村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要继续发挥农业对贫困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只有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从而加快推进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的实现。

三、贫困山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路

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加快农业发展由单纯依靠资源投入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由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经营管理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总之,加快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

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就是要走经营集约化、功能多元化、发展可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是走科技兴农之路,从主要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条件,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指导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要切实抓好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治工程、水保科技综合示范区项目建设,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同时,要积极创新投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科技综合治理,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要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市场化投入机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强化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扩大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面,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要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二是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组织创新之路,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土地规模经营转变,从单一主体参与竞争向联合起来创市场转变。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和集中,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土地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适应产业化要求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

主体,创新组织形式,形成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培育畜牧、蚕桑、果蔬、山嵛菜、竹、核桃等绿色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要切实强化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服务职能,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不断拓宽合作社经营发展领域,积极探索建立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切实突破耕地等资源“瓶颈”。要积极引导鼓励建立农作物保护服务等公益性合作社,以先进的植保技术和植保机械为依托,扶持和发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进一步促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体系全覆盖。要指导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观光休闲等经营法人进行联合,进一步创新利益联结发展机制,拓宽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三是走拓展农业功能之路,从简单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多功能转变,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重视农业的劳动力吸纳功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等方式扩大农业内部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的增收功能。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泛开发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特色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功能。充分运用资本、基地、设施、文化和地理等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农事体验农业等,提升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是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变。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行资源良性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的经济化,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生态的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潍坊市加快发展农机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调研报告 篇6

**乡政府团委书记,“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央连续几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从总体上把握和摸清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为领导完善决策部署提供服务,经过走访调查我乡一批龙头企业、基地,对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乡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新增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10家,与此同时,招商引资和扩建4家,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参股等方式,把工农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收益低、抗御风险能力弱和公司生产所需原料等矛盾和问题;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提高了效益,壮大了规模,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同时有力的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提升了我市农业整体水平,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区域化优势得到发挥。全乡形成了以鑫旺棉业为龙头的棉纱产业;以大齐鱼鸭混养为龙头的水禽养殖业;以双得利榨油厂以及大圉村板材加工业为龙头的粮食及板材加工业;以王庄小尖椒公司加农户等10大优势产业。这些产业都体现了企业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

1特征,形成了“龙头+品牌+标准+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三)农业生产标准化不断推进,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特色、无公害和绿色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大力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同时,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生产标准。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我乡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我乡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全面开展工作,乡动物防疫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农民培训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通过阳光工程、雨露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农民培训工作已步入正常轨道,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快速发展,及时搜集发布农业信息,初步形成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生产、技术、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服务的体系。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陈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总体上看,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它的带动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但现阶段我乡的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吸引的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不多,规模效益低,带动能力不强,带动面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龙头企业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而且少数龙头企业没有建立

配套基地,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就更小了。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统一规划和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长足发展,但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大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却并没有形成发展规划。有些规划则因缺乏实地调研考察和研究论证,存在纸上谈兵、凭空想象的情况,而真正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极少。再则,个别村热衷上项目,重生产,轻销售,更轻服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销售市场都没有保证。不切实际上项目,盲目发展,结果丰产不丰收,农民得不到实惠。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不高。首先,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一乡多业、一业多品,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既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和有基地无市场、有市场无基地的问题同时并存,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其次,加工龙头与生产基地组织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重加工、重流通,轻培育、轻服务;基地建设重生产、重数量,轻市场、轻流通,龙头和基地、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再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十分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的诚信意识差,各自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供大于求时,产品外销无路而积压,价格暴跌,企业撒手不管;求大于供时,农户纷纷抬价,企业“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致使契约和合同成为一纸空文,成为农企和农民走向市场的重大障碍,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资金不足的制约。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别是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自身发展能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大,单笔成本也相对高,致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各级政府在组建农业产业化资金信贷担保机构工作上力度不大,动作缓慢,这些因素都导致银行贷款难,筹资难,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加快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好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大的特点是“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贸易为主,与农户有机结合,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能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紧紧围绕“龙头”做文章,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和基地型等各类龙头企业。政府要对龙头企业的技改项目、精深加工项目和先进设备引进与更新等进行补助,对出口创汇大、带动效应好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龙头企业生产所需征用的土地,可依法采用划拨或有偿使用方式供地,须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地的,其有偿使用费可实行优惠征收。

(二)加快发展中介组织。一方面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们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重要纽带,要选择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其开展人员培训、农业技术引进、信息与经验交流、销售网络构建,引导其由生产、销售初级合作向固定资产、资金高级合作发展,促进其加强管理,规范运行,增强发展后劲。通过以上措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

机制,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是培训一批农民经纪人。农民经纪人现已成为沟通产销的重要牵线人和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带头人。我乡的经纪人队伍存在经营规模不大,个体营销的多,分工不细,缺乏现代化营销手段等问题。因此,要引导和扶持农民经纪人改变发展初期的“单打”模式,鼓励由个体营销逐步走上联合之路,靠分工协作的集体力量开展经营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并引导农民经纪人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关系,实现单纯从事农副产品收购向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一体化经营方式转变,把服务内容拓宽到技术支持、生产指导、产后处理、项目咨询等诸多问题,使农民经纪人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带动力量。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成为推进我乡农业产业化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充分发挥加工园区发展的“聚集”效应,优先发展条件较好、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农产品加工园区应该选择交流便利、符合环保要求、地段相对独立,与城区规划相衔接,大宗农产品生产集中的地方。园区内部功能区块划分要科学,蔬菜、果品加工与畜禽类加工要分离,在园区周边应留有足够的区块用于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以方便农业龙头企业向周边农村进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二是合理设臵龙头企业入园门槛。对龙头企业在投资规模上的入园门槛应明显低于工业园区。建议入园企业不以大小衡量,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与特色农产品相符的小型企业。三是研究制定并出台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为促进园区健康发展,需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一套符合实际并且操作性比较强的政策,如财政资金扶持、信贷投入、税收和用电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园投资臵业。

(四)落实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制定的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

策,为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兴办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建立商品基地等给予给予资金、信贷和税收上的支持;鼓励企业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基地规模,使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带领其共同致富。

(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潍坊市加快发展农机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调研报告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进一步证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促进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性任务。一是由于资源、环境的制约,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消耗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虽然经济总量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确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 才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性。二是世界经济进入新型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时代, 我国进入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 只有充分运用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促进农业现代化, 让广大农民充分分享改革成果, 才能长期保持综合国力强盛, 人民幸福安康。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只有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三是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 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淘汰高耗能、高排放和重复生产, 发展节能减排的低碳生产力、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以有效增强机械化能力为切入和抓手, 改变农业落后面貌,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是"十二五"时期农机化工作的主旋律。顺应现代农牧业建设大趋势, 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实现农机化科学发展, 引领现代农业建设, 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农机化发展方式面临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政策保障。《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农机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农机化发展, 农机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建立和完善, 为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 特别是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 为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二是理论基础。经过多年实践探索, 我国已经创立了指导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确立了以“农民自主、政府扶持, 市场引导、社会服务, 共同利用、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各地区在农机化进入中级发展阶段以后, 全面分析农机化发展形势、科学谋划农机化发展战略, 推进能力建设, 建立机制保障, 突出发展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园区, 使农牧业资源在先进的农机装备和专业化的服务平台上实现流转与整合, 走出了农机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为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雄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推进农机化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 农机行政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推广、检测鉴定、质量监督、安全监理等农机化服务体系不断充实完善, 工作效能不断提高;农机制造、流通、使用、维修等农机服务产业基本形成规模;相关产业、社会资源不断融入农机化产业, 壮大了农机化发展。为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四是工业产品基础得到加强。新型农机工业发展迅速, 大量先进适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涌入市场,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产品物质基础。

三、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提升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 增加新型农机产品在农机具保有量中的比重, 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二是调整农机装备结构, 因地制宜, 增加大型机械、配套机械、收获机械, 适当缩减小型机械特别是小型动力机械、小型耕播机械, 合理确定大中小机具结构比例;三是大力培育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力量, 通过扩大农机作业规模, 逐步实现集约化经营, 大幅度提高规模作业效益, 从而带动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快速稳健发展;四是围绕促进机械化规模生产、农业规模化经营, 发展壮大为农机使用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 形成农机产业化规模, 逐步取缔农机户有户营的“小农”经营方式, 走社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大农机”之路。

解决上述问题, 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必须抓住并牢牢把握发展机遇, 运用好现有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措施, 争取更多扶持政策, 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乘势而进, 把农机化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更好的发展时期。

四、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思路

进入“十二五”时期是基本实现机械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发展规划》给农机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因此, 我们必须要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实现农机化科学发展。重点从六个方面抓好农机化工作:一要更加注重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这是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下大力气系统研究主要作物、主要生产领域薄弱环节机械化制约因素、解决办法、阶段性发展目标。利用购机补贴等有效措施, 优先保证关键、薄弱环节和主要生产领域机械化发展的需要, 实现机械装备合理配置, 协调发展。二要更加注重推动农机化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机手素质。这是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农机化科技进步的快慢和机手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农机化在现代农业中地位作用的发挥。要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 广泛宣传、传授农机化新技术。三要更加注重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这是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通过农机专业合作方式, 推动机械化规模作业, 减少农业一次性生产的投入, 促进农业内部分工分业, 发展农村专业化种植、养殖、加工、服务产业, 进行产业化经营, 提高产出效益, 实现农民体面劳动和有尊严生活。四要更加注重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这是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长期对策, 促进农机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 不断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五要更加注重创新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工作机制。这是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农机化各环节相互协作、加强沟通、创新机制、搞好统筹;主动争取相关部门支持配合, 搞好与相关部门融通;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参与农机化建设, 壮大农机化发展。六要更加注重构建综合配套的农机化扶持政策体系。这是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基础上, 争取更多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 如农机具抵押贷款、财政贴息、作业补贴、税费减免、信贷优惠、用地支持、投资补助、以奖代补、用油保供、免费上牌、免费年检政策等。

潍坊市加快发展农机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调研报告 篇8

近年来,我国连续6年粮食增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亿吨水平,粮食生产实现有效供给。然而,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不能忽视,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而同时,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据估算,粮食需求每年增长80~100亿斤,粮食需求依然面临挑战。

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一方面要稳定粮食面积,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也必须从强化科技、完善设施、优化结构、转变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入手,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践表明,稳定粮食面积难度很大,扶持政策有限,不可能年年出台新政策,只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同时,农业还承担着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近几年,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4年—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

由3.21:1扩大到3.33:1。农民收入不高,受到农业内外两方面影响。就农业内部来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7和第三产业的1/3,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很难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制约了农民的农业收入。从农业外部来看,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还难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制约了农民外出务工的非农业收入。

此外,农业资源约束也愈加突出。在一、二、三产业中,除去农业劳动力素质、设施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均相对滞后外,在农业生产资源投入上也没有多少新增余地。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等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未开发利用的耕地很少,且大部分分布在交通、自然条件不太好的地方,开发成为高;二是农业可以分配到的水资源也在下降,我国农业用水量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以上,有效利用率只有40%多;三是化肥、农药利用率仅在30%--40%之间,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是美国的两倍多。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看,每年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化学需氧量1324多万吨,农业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但整体恶化势头没有明显改变。

面对诸多挑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才能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在五个方面实现“根本性转变”

一是由粗放型农业转变为资源节约型农业。要尽快形成以节地、节水、节能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切实加大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决执行1

8亿亩耕地红线,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有效利用,减少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由注重粮食高产转变为大农业均衡生产。从横向看,应将长期以来的农耕经济、“以粮为纲”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从纵向看,要注重农产品加工业以及运输、销售等服务业,把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作为整个大农业产业链看待。此外,还要注意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预测气候变化和各国相关政策的走势,树立起大农业观。

三是由主要“靠天吃饭”转变为凭借科技与先进的装备带动农业生产力。一直以来,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手段、物质装备比较滞后,生产方式多以人力、畜力和各种手工工具为主,劳动率低下,基本上还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借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生物技术化。

四是将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农民。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素质不高,缺乏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民。因此,要重视农村技能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持。

五是由单一的农户经营转变为组织化规模经营。落后的散户经营方式不能实现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化进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将散户经营尽可能合并形成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走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发展道路。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求,下一步,国家将更多地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思路和措施,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第一,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强优质农业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发展适用市场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现代畜牧水产的比重。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二,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一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加强丘陵山区抗旱水源建设,改善农村水环境等。二要确保耕地质量,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切实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三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

第三,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和科技储备,积极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以低碳经济为目标,开发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的农业节约型循环利用技术。注重农技推广工作,广泛推广良种良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潍坊市加快发展农机化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的调研报告 篇9

中共祁阳县委党校

张选旗

认真实践运用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课题和庄严使命,是我们把握“三农”工作规律的“金钥匙”。运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加快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法、手段和模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以科技含量为主的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使中国农业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农业迈进,尽快完成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型。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加速推进

(一)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精神要求加速推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要求。随着实践的深入,农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发展不同步,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为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彻底突破“小农”思想的禁锢,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尽快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绩要求加速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以人为本的现实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加快农业基地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构调整优化、产业体系发育完善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镇,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不断变化,这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土地和加速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机遇,将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壮大板块基地规模,突破行政区划和地域界限,加快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格局,把特色优势、规模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优势。

(四)用和谐发展、全面进步要求加速推进。和谐发展、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加快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建设集中连片的专业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强大龙头企业(合作社),高起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业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提高基地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振农民积极投身农业的信心,达到城乡差距缩小和农村居民生活状况改善的目的,从而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

(五)用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推进。又好又快、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结合实际,就是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因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根据各地特点,以项目引导、协议共建、产业服务为手段,逐步扩大基地规模;根据市场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以农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着力培植龙头、创建品牌,促进农业上档升级;根据各级政府的农业投入能力状况,筹措建设资金,避免经济发展畸重畸轻,确保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长时期内既能又好又快发展,又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遵循的原则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市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应立足我市的实际情况,遵循五大原则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逐步实现强农富民兴市的宏伟目标。

(一)充分利用资源原则。永州所处地理位置属温、热带结合部,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气温条件,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南部六县素有“天然大棚”之称。在种植业方面,大力发展粮油、果蔬、畜禽、竹木、药材五大产业集群,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水稻、生猪、烤烟、速生工业原料林、油茶和药材等主导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冷水滩的西瓜,新田、江华、蓝山的外销蔬菜,道县的脐橙,江永的香柚,金洞的茶叶,回龙圩的柑桔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在养殖业方面,各地在巩固提升生猪等传统养殖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灰鹅等草食动物和名优水产品生产。通过改良品种,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疫情防控,促进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速推进板块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发挥比较优势原则。人多地少是湖北的基本省情。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多的优势,在扩大内需、满足国内省内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通过发展不同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企业。要重点支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其规模、质量、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彰显特色优势农业。要着力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合理分工,相互协作,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农业优势互补。

(三)集中规模推进原则。集中规模推进就是要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土地置换集并,统一开发,统一技术指导”的原则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和加工园区,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促成生产条件相似的地区实行跨行政区域的生产基地连接和标准化生产,形成大板块经济区和重要的商品生产基地。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县区围绕某一农业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业专业大县和农产品加工强县建设。

(四)质量效益优先原则。质量是板块基地的生命,效益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在智力保证上,要制定完善培养、吸引农业人才的政策,创造农村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加强对农业规模经营者、农户和职业农民的培训,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靠科技教育进步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组织上,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提高优良品种的集中度,建设引领现代农业的精品园区、设施园区和生态园区,提升种养业生态环保功能。尽可能避免“谷贱伤农”、“猪贱伤农”等类事件的循环发生,使农产品价格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保持适度增长,使农业劳动者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五)维护农业生态安全原则。农业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农业环境、保护种质资源、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保障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等内容。维护生态安全,是“三农”建设应有的内涵要求,它意味着“三农”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不能以过度占用农业资源以及破坏植被、污染侵蚀水源、土壤、大气等为代价,必须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产出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要保护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要保护森林,开展森林资源监测;要保护其他的农业资源,包括大气、湿地、动植物物种等。

三、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从目前情况看,转变我市农业发展方式仍需坚定实施人才强农、科教兴农、产业富农战略,着力做好打基础、管长远、促发展的工作。为此,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按现代农业新内涵要求构建有我市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手段是集约化,模式是产业化。现代农业是个动态概念,是农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功能和定位亦在不断丰富之中。几千年形成的农业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到现在发展为“大农业”。所谓“大农业”,就不仅是种植、养殖,还包括产前产后。如产前的农药、化肥、种子等的生产,产后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实际上贯穿了一二三产业。二产,如农产品加工、农机制造等;三产,如“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物流业等。讲农业只是一产业,已不符合发展了的现实情况。尽管官方统计口径没有调整,仍按传统方法计量农业,但这种依靠市场机制配置的商品农业,与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和前些年计划经济的农业,确实有着根本的区别。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情况和资源特点,构建有永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也就是“板块基地+板块经济+产业化经营”或“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服务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体化高效产业链。

(二)让农业发展建立在牢固服务基础之上。按自然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农业发展规律要求抓农业发展,求农业进步,把为“三农”发展服务的“三大体系”打牢固。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精心谋划全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大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一个一个地部署落实,一个一个的拿下,使功能健全的“三大体系”网络有效服务覆盖到每一个乡村、农户、农产品市场及其加工企业。

(三)形成科学的农业管理体制。扎实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委、政府只设置一个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行使“三农”工作综合协调和行政管理职能,避免政出多门,降低行政成本。

(四)设立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借鉴发达地区的做法,设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奖,每年奖励一次,重点奖励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及产业化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研究人员和农民科技专家。对贡献特别重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给予突出贡献奖,由市委、市政府颁发重奖。

上一篇: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如何给猫咪驱虫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