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风筝

2024-08-22

潍坊风筝(共6篇)

潍坊风筝 篇1

0 引言

中国有三大风筝流派———北京风筝、天津风筝、潍坊风筝, 其中又属潍坊风筝最具特色。潍坊又称鸢都, 制作风筝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被誉为现代的世界风筝之都。诞生于此的风筝技艺精湛、造型优美, 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2006 年潍坊风筝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 与潍坊风筝在我国风筝发展史及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符的是, 目前, 对其的关注和研究还十分有限, 而对于潍坊风筝形制特性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 只是在一些关于风筝及其工艺的综合性研究 (论著) 中略有论及。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以潍坊风筝为研究对象, 从结构和造型两方面入手, 综合运用图像分析、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 着重探究其形制特性所呈现出的独特艺术语言与造物智慧, 以期对潍坊风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承和发展有所帮助。

1 潍坊风筝的结构特征

1.1 结构与造物

自古以来, 在造物过程中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每一件器物都离不开造型, 都是通过造型来完成抒情达意的目的, 而完成这一目的则必须依靠一定的结构表现为媒介, 同样, 风筝艺术的审美与造型艺术也离不开结构。结构是一件器物存在的基本状态, 其本身的形式美感以及所要实现的价值都要依附于器物的基本结构来呈现。

1.2 潍坊风筝的结构

风筝的形式美依附于轮廓结构, 潍坊风筝的种类较多,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轧制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串式风筝、硬翅风筝、软翅风筝、板式风筝、立式风筝。

1串式风筝。把几只甚至更多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依次连接在一根或多根线上, 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代表, 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 以身为主, 身体由若干只圆片形的风筝组成。2硬翅风筝。潍坊风筝中比较传统的类型, 样式较多, 内容丰富。硬翅风筝的翅膀骨架通常是用上下两根竹条制作而成, 两侧边缘高, 中间凹, 形成通风道, 翅的端部向后倾, 使风从两翅的端部逸出。其硬翅结构是固定的, 而硬翅范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材的不同而变化。典型的硬翅风筝代表:沙燕风筝、脸谱风筝、水浒108 将等。3软翅风筝。此类风筝的两个翅膀的骨架各由一根主翅条构成, 翅的下端是软边, 没有主翅条可依附。骨架结构有单层、双层和多层三种。这类风筝表现的主题丰富, 种类多, 范围广, 题材多为禽鸟和昆虫类。制作时尽量与再现原物, 造型生动, 立体感强, 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4板式风筝。平板式的风筝。风筝主体为平面, 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 四周扎以竹条支撑, 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 一般尾部会加上一条长尾巴或穂子, 方便放飞时维持平衡, 调整角度。5立式风筝。也称桶形风筝, 有抽象和具象两种类型, 骨架多采用折叠式结构, 由单个或数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等。

2 潍坊风筝的造型特征

2.1 潍坊风筝的造型手法

从造型的形式美感和艺术呈现的角度来看, 潍坊风筝的造型手法可分为突出特征、夸张变形及简化概括三种。

1突出特征, 即借助于自然界中已有的自然形象, 突出某一代表性特征并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而产生的造型。是一种对已有事物形象的再现, 追求对事物原型的写实模仿。这类特征的风筝主要强化其形状与结构, 赋予韵律美。2夸张变形, 即强调事物显著特征或优美部分, 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对其进行加工再创造, 强化动态的神情。如凤凰风筝造型, 改变其原型的比例, 夸大了美丽的尾部, 以增添更浓厚的吉祥、喜庆的气氛。3简化概括, 即对原型进行很大程度的取舍和再创造, 提炼出它们显著的特征, 保留其精华部分, 简化繁琐的部分。设计时要求风筝造型的整体性与单一性有机结合, 让观者既能感受风筝的完整性又能让人浮想联翩, 引起观者的共鸣。

2.2 潍坊风筝的造型原则

1再现与表现。艺术中所谓的“再现”, 就是模仿自然、效法自然, 将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人物真实、完整的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逼真和写实。但这种艺术的再现不是对现实的机械反映, 而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将其所认识的现实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 并运用物质媒介体现出来。我们常见的蝴蝶风筝、金鱼风筝就是艺术家们对大自然客观事物的再现, 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 而是对事物原型的创造性再现。例如蝴蝶风筝造型, 在再现蝴蝶形象本身的同时, 又加以取舍和再创造, 营造出一个生动、可爱的艺术形象。所谓表现, 即重在表现的艺术, 强调表现艺术家自我感受及主观情感, 认为艺术不是机械的表达生活的现实, 而是表达精神世界。一般是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潍坊风筝艺人以丰富的表现力, 将抽象的龙头形象和具象的蜈蚣身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成为风筝界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代表。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表现与创新, 是传统艺术的再升华。

2对称与稳定。对称的形态设计会让人在视觉与心理上产生完美、宁静、和谐之感。对称又称“均齐”, 在统一中求变化。对称的图形给人以单纯、简洁的美感, 以及静态的安定感。以潍坊的龙头蜈蚣风筝为例, 以一条中心线为轴的左右对称, 蜈蚣身躯每节竹片的对称、每节竹片左右的对称、两侧的羽毛重量及软硬度的对称, 给人一种秩序、稳定、庄重与威严的美感。稳定, 强调的是线、色、形、体各元素组合稳固关系, 以及视觉元素之间的轻重关系。从视觉稳定和技术稳定的角度来看, 在龙头蜈蚣风筝设计中, 结构和造型的稳定感给人以轻松、安详的美感, 这属视觉稳定;为保证庞大的身躯的平稳, 龙头与躯干间连接了多条连线, 这就属于技术稳定。

3比例与尺度。所谓比例, 是指对象各部分之间, 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大小关系, 以及各部分与细部之间的比较关系。所谓尺度, 是对象的整体或局部与人的生理或人所习见的某种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关系。尺度是在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 有尺度感的事物, 具有合理、和谐、协调的特点。潍坊风筝在其演进的历史进程中, 通过艺人一次次的制作体验, 逐渐形成了合理、恰当的比例与尺度关系, 被大众所认可并被继承下来。例如龙头蜈蚣风筝的长短和大小, 是由其腰节节数、节距、直径来决定的。制作小型龙头蜈蚣风筝, 节片的直径应控制在10-15cm, 40 节以上。节片选用竹条粗细为1.5*1.5mm, 横担或腿的长度为节片直径的4倍, 粗为2mm, 两端可稍微细……潍坊风筝艺人对这些数据的精准把握, 成就了龙头蜈蚣风筝和谐、、恰当的比例与尺度, 给人以肯定、、和谐的秩序美感。

3 经典案例解析———龙头蜈蚣风筝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潍坊风筝世界里, 最引人瞩目的要数潍坊风筝的传统代表作———龙头蜈蚣风筝 (如图1) 。1986 年, 杨同科为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节制作了一只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龙头蜈蚣风筝, 从头到尾长达350m。需要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和两辆北京吉普车的牵引才能放飞, 受到了现场20 余万国内外观众的喝彩。潍坊龙头蜈蚣风筝从此蜚声海内外。长久以来, 它以其独特的题材、生动的造型、精巧的工艺、鲜明的民间色彩, 突出反映着潍坊风筝的地域文化特色。龙头蜈蚣风筝是串式风筝的经典代表, 创造性的将抽象的龙头形象和具象的蜈蚣身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在艺术形式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形制特征如下:

1立体性。首先是龙头造型的独特性, 龙头蜈蚣风筝采用立体龙头, 口方须短, 头部形象集中, 既把龙的矫健、豪迈表现的淋漓尽致, 又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活力、亲切可爱的艺术形象。造型立体感强, 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2复杂性。精巧的扎制工艺是构成龙头蜈蚣风筝生动艺术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头蜈蚣风筝结构复杂, 通常要用一百多根竹条, 分别扎制龙头的骨架以及眼、鼻、耳须、角等, 然后巧妙地排列组合, 形成龙头的整体形象。即使是眉毛、额间的红痣等细节也都用细竹条勾勒刻画。3表现性。潍坊的能工巧匠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追求, 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将龙头和蜈蚣的躯体和谐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无论是造型还是结构无不表现着潍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对潍坊风筝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4 结语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潍坊风筝, 是富有地域特征的造型艺术,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对潍坊风筝的结构类型进行系统的划分, 对其造型手法及原则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诠释和解读, 以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传承及发展潍坊风筝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 只有不断的满足时代主流审美观念的需求, 才能焕发新活力。潍坊风筝要进一步的发展, 不能故步自封, 满足于现状, 而应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 敢于和善于把新材料、新题材、新科技运用于风筝创作之中, 使潍坊风筝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要:潍坊是中国最重要的风筝产地之一。战国时期风筝的雏形已经形成, 唐宋时期潍坊风筝普遍流行, 至明清时期潍坊风筝已达到鼎盛。潍坊风筝作为风筝界的领军者, 凭其精湛的扎制技术、浑朴的造型、饱满的构图等独特的艺术特性蜚声海内外。任何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整统一, 结构与造型是一件器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与载体, 对于风筝而言亦是如此。本文以潍坊风筝为研究对象, 综合运用图像分析、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 从结构和造型两个方面来探寻其形制特征所呈现出的独特艺术语言与造物智慧。

关键词:风筝,结构,造型,形制

参考文献

[1]孙立荣.潍坊风筝[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

[2]董季群.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M].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9.

[3]白庚胜.中国民间风筝技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10.

[4]罗军.传统风筝的彩绘艺术[J].中国美术教育, 2004 (3) .

[5]彭吉祥.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潍坊风筝 篇2

风筝作为民俗文化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常用风筝作诗吟句:“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每年的芳菲四月,更是放飞风筝的最佳时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特举办 “美丽新苏州时尚大舞台”2013苏州第二届风筝节大型户外踏青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尽情放飞快乐,追逐梦想,拥抱美好的童年。

主办单位

看壹周·苏州广播电视报社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苏州时尚舞台品牌城

活动时间:2013年4月6日 上午10:00—下午3:00

活动地点:苏州时尚舞台品牌商城

活动主题:美丽新苏州,时尚大舞台

参赛对象与报名方法:

参赛对象:5—14岁孩子均可报名参加。

团体报名:由学校进行团体报名,请相关学校或单位确定带队老师,将参加活动名单于4月1日前将报名表发至电子信箱sznextweek@163.com,并注明“风筝节报名”。为保证活动现场安全,敬请提醒家长参加。

活动咨询电话:0512-69150539 陈老师、0512-69150527王老师

活动内容

梦想涂鸦·DIY自制风筝大赛

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艺术家,参赛家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展现想象力,现场涂鸦风筝,勾画自己心中的艺术杰作,描绘心中的美好希望。孩子和家长一起动手动脑,让孩子放飞真正属于自己的风筝。

要求:(1)图案美观,颜色搭配协调

(2)夸张得体,有创新,有个性

漫天飞舞·放风筝竞赛

项目内容要求放飞风筝现场统一购买立体彩条风筝,按分组同时进行放飞放飞自制风筝自己现场DIY制作风筝,现场展示并放飞绘制、放飞

注意事项:参加比赛的风筝,可以自备,也可以由主办方代为购买,10元/套(含30米线)

比赛规则:

1、所有参赛选手均需在现场报到处报到,领取参赛号码贴后,才能参加自制风筝或放飞风筝的比赛。

2、参加自制风筝的选手在完成作品后,交到现场评委处要求评分,待评委拍照留存、做出评分后,即可携风筝到放飞区参加放飞比赛项目。

3、放飞比赛将组织裁判现场评判,本届风筝放飞比赛的计分项目有“记时分”60分、“角度分”25分、和“效果分”15分。

“角度分”是根据风筝牵引线与地面形成的夹角测算出来的,当夹角是25度时,所得分数是0分、夹角是30分,可得2分、交角是35度时,可得4分……依此类推,夹角每增加5度,就可多得2分,最大的夹角是85度,可得25分。

“计时分”是指参赛者待风筝成功升空后,可以把风筝牵引线牵入计时区里,让裁判员对风筝在高空的时间进行测定,只要风筝在高空待够了8分钟,就可以得到60分。

“效果分”是指风筝升空后,若能引导风筝出现盘旋或上下翻滚等其它飞行轨迹的话,就可以获得15分的效果分

特别提醒:

若两只风筝在高空中出现了缠线或搭线的意外情况,在得到裁判员允许

后,参赛者可走出记时区处理意外情况,否则裁判员可以做出出局处理。

2、如果两只参赛风筝缠绕在了一起,请两名风筝的主人不要着急,更不能因为怕影响成绩就随意拉扯风筝牵引线,出现这种意外情况后,只需两名参赛者并肩站在一起,把各自手中的风筝线轮并拢,这样就很容易分清两根缠绕在一起的牵引线的交叉点,继而将两条线分开了。

九、奖项设置:

1、放飞风筝:一等奖5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30名,优胜奖:若干

2、自制风筝: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胜奖:若干

3、团队组织奖:6名

本届风筝节鼓励参赛选手积极向大赛广播站投稿,组委会将根据学校组织发动情况,并结合各单位向广播站投稿情况评出团队组织奖。

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3

关键词:风筝;风筝文化;传承;发展

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风筝历史悠久。风筝,亦称风琴、纸鹤、鹞子、纸鸢。古代称之为“鹞”,北方谓之为“鸢”。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如琴,故称“风筝”或“风琴”。

潍坊被誉为“风筝之都”,亦称“鸢都”,之所以有如此盛誉,是因为其对风筝文化的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潍坊风筝的历史渊源及其传承现状

中国的风筝起源大约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韩非子·外储说》曾记载“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墨子》中记载鲁班发明的“木鹊”时写道:“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儿飞之,三日不下”。这都说明了古代风筝的雏形与起源。但是潍坊风筝真正开始开始流行民间是在宋代,从明代开始发展起来。明清两代是潍坊风筝的昌盛时期,放风筝已是家家户户的活动习俗。清朝道光年间的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描绘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春来秋燕多”,描绘了当时风筝盛行的实况。

到民国时期,风筝艺术形成了一系列流派。有以潍县扎彩老艺人及喜爱绘画的文人雅士为主的老潍县风筝和以木板年画风格为主的杨家埠风筝,进行形成了以老潍县风筝和杨家埠风筝为主的两个艺术流派,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筝名家,他们大多以家传身教为主,各立门户。潍坊风筝是全民参与,家家会做风筝,户户能放风筝,由于风筝艺人与各行业制作者的阅历不同,现在主要分为三种:传统的民间制作,主要农民和手工艺人,就地取材,竹扎纸糊;传统艺匠派,以风筝为生意的人,制作精良,注意考究。现代派,以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为主,注意创新,有时代性。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4年以后,随着潍坊国际风筝节的举行,潍坊风筝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态势,各类风筝风格各异,缤彩纷呈,各国各地区的不断交流学习,潍坊风筝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同时也将自己推向了全国全世界。1988年在第五届潍坊风筝会其间将潍坊推选为“世界风筝之都”,1989年国际风筝联合会成立,将总部设在潍坊,从而确立了潍坊风筝之都的地位与知名度。到今天已成功举办32届风筝节,可谓盛况连连,一片繁荣。

二、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播发展

(一)全民参与、娱乐身心

放风筝是一种娱乐身心,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在潍坊,家家户户都愿意做风筝、放风筝。宋代李石所作的《续博物志》中写道;“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放风筝大都是在宽阔的草地、山坡、公园里进行,阳光明媚、空气清新、风和日丽、景色宜人,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再者古往今来,希望像鸟儿一样飞向蓝天,自由自在是人们的宿愿,放风筝就是对这一传统宿愿的别样的表达,是传统思想在内心的传承,因此人们以此来放飞梦想、舒缓心灵,长而久之,便成传统,经久不衰。

(二)独特的地理环境

潍坊地处鲁中地区,南部为山区,中部平原,北面临海,尽是滩涂,整个地形似一个收风口,同时四季分明,景色秀美宜人,是人们踏青迎秋风筝放飞的理想之所。正如郑板桥在诗中写到的那样:“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在白浪河两岸放风筝的欢乐气氛。

(三)浓郁的民俗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风筝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它是人们寄托哀思,祛除晦气、祈求福祉或对来年收获的希冀的一种表达手段,也是战争年代传递信息,承载战事的媒介,还是消解心中烦闷、传达自身思想的方式。

风筝在艺术家眼中是工艺品,因为它是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天空的好奇与渴望,两千多年前,它承载了古人的梦想乘风而起,从此期望自由的心得到慰藉;而后它不仅担负起通信的重任,还渐渐将文化、娱乐、健身融于一身。

(四)优良的工艺

潍坊、北京、天津、南通被称为中国风筝的四大产地,其中尤以潍坊最为昌盛。这除了潍坊市风筝发源地之外,更重要的是潍坊风筝在继承传统风筝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创新。广泛吸收全国各地的风筝制作工艺,同时以风筝节为契机,吸收世界各地风筝制作的优良技艺,将国画、年畫等技巧与风筝工艺相结合。运用高科技、与新材料进行风筝的扎制,新风筝层出不穷。同时对传统风筝文化的保护,可以使其历史风貌可见,内在底蕴传承。

(五)风筝文化的产业链条

潍坊风筝不仅是娱乐品,也是一种商品。潍坊注重风筝文化的开发与延展,以文化促经济,以娱乐促发展,以潍坊风筝节为契机,进行风筝文化的开发研制,推广营销,进而促进相关产业链条的联动。在产品开发上,潍坊风筝不断探索,先后推出运动比赛型风筝、风筝广告、风筝礼品、普通型风筝等,企业批量生产与小规模零散制作并存,国外出口与分散零售齐推,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宣传与交易,打破单靠风筝节卖风筝的限制,使淡季不淡。

同时,以风筝节为中心,衍生一系列经贸盛会,如鲁台洽谈会、寿光蔬菜博览会、青州花博会、临朐奇石博览会、昌乐宝石节等, “众星捧月,经济联动”,有力带动整个潍坊经济、文化、旅游、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这种通过产业升级培育社会市场的方式卓有成效,必将推动对风筝文化的更大的开发与发展。

(六)城市文化的标识

nlc202309021743

政府在大力促进风筝文化传承、加快风筝文化的开发、经济链条的联动方面作用巨大。同时加大风筝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城市建设趋同现象频繁,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展现城市文化内涵甚为重要,潍坊以风筝文化作为城市风格,建成风筝博物馆、鸢飞大酒店、风筝文化广场等大型地标性建筑。

三、风筝文化的未来展望

风筝经历千百年来的发展变化,从娱乐工具到今天经济文化承载的媒介,其社会功能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迁,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风筝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

适应时代要求,打造风筝会品牌。加强工艺的改进、创新,在声、色、动、响等方面推陈出新,提高风筝影响力,打造坚实的风筝品牌。同时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实现向城市品牌的转变。加强与各级媒体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影响力度、广度、深度。

倡导全民参与,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浓郁的鸢都气氛,将中国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推向全世界。

四、结语

潍坊风筝的底蕴与艺术气息都离不开文化这一杠杆和支点。清代高鼎曾作诗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勾勒的出兒童放风筝的戏耍场景。潍坊是风筝的盛地,古往今来,风筝与人们有不解之缘,风筝诗、风筝画、风筝联、风筝节、风筝经济等,形成了情趣盎然的风筝文化。潍坊风筝文化的传播丰富了经济社会的文化内涵,使社会环境更富有文化的韵味。

注释:

百度百科

《韩非子集解》卷11,《外储说左》上第32,《储子集成》第五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墨子》,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刘晓军,《鸢飞蝴蝶龙腾跃—历史悠久的潍坊风筝文化》[J].科技信息,2010

张建梅,《环渤海风筝文化开发比较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9

参考文献:

[1]张君艳.风筝运动的起源及其文化内涵[J].体育科技文献通讯,2008.

[2]马伟红,腾西尧.风筝文化的特色经济[J].求索,2008.

[3]徐运君,李中辉.论风筝的文化底蕴[J].考试周刊,2008

[4]秦文贞.论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潍坊学院学报,2011.

[5]张建梅.环渤海风筝文化开发比较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9.

[6]唐译.一生不可不知道的民间工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7]刘晓军.鸢飞蝴蝶龙腾跃—历史悠久的潍坊风筝文化[J].科技信息,2010.

山东潍坊风筝造型特征及审美内涵 篇4

一、潍坊风筝的历史渊源

潍坊又称“鸢都”“鸢乡”, 在名称上就能看到潍坊与风筝的不解之缘。自墨翟制造第一只“木鸢”开始, 潍坊在风筝的制作上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清代中叶, 制作风筝的民间艺人开始在潍坊出现。据在潍县当过七年县令的郑板桥诗中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可见当时的风筝已制作的惟妙惟肖。

潍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决定了潍坊是风筝的故乡。潍坊地处山东半岛西部, 放飞场的位置北临渤海湾, 地域辽阔低缓, 使得低空气流受到的阻碍小、气流平缓。而且潍坊的春季雨少而集中, 风多但缓和。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 也成为了放飞的优越外部条件。

优秀的文化底蕴, 也是潍坊不可或缺的内部条件。作为早期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发源地, 人们在新石器时代就发现了潍坊这个宝地。手工业是在潍坊发展最为繁荣的商业, 良好的经济条件, 也成为了风筝发展的要素之一。

现在潍坊作为最大的风筝制作基地, 在世界上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自1984年4月1日起, 潍坊就开始举办国际风筝节, 每年都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来参赛。这项国际的赛事, 也是我国最早冠以“国际”称号的大型地方节会。不仅如此, 潍坊风筝凭借自己灵动的造型、独特的题材、鲜明的地方特色, 突出着潍坊的民俗特点, 也受到了中外各地风筝爱好者的喜爱。

二、山东潍坊风筝发展的造型特征

1. 丰富性

山东潍坊风筝的风格多样, 不仅造型独特, 而且结构合理, 制作精巧。骨架做成后, 再精心蒙面, 糊上印刷的绢或者纸张, 色彩鲜明、夸张, 造型的设计既吸收了潍坊木版年画的技法, 又博彩京津画风筝之长, 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潍坊风筝造型的题材也广泛, 既有鸟形风筝、虫型风筝, 又有人物风筝、字型风筝、器物风筝。制作手法也十分多样, 分为硬翅风筝、软翅风筝、拍子风筝、平挑风筝、桶形风筝。大小上有巨型风筝和微型风筝。

2. 仿生性

潍坊风筝的造型都是源于自然, 仿照自然。手工艺人结合自然中的动植物造型, 进行艺术处理, 夸张的表现动物、植物的生动形态, 栩栩如生。龙头蜈蚣风筝的头部是模仿神话中的“龙”制成, 而与平面的吉祥图案不同的是, 竹质骨架制成的龙头更为宽大, 整体轮廓给人一种硬朗的感觉。吻短口方, 牙齿张开, 龙眼睁大, 口下的胡须随风摆动, 若腾云驾雾之势奔腾而来。头部的造型集中, 将五官进行了夸张处理, 带来一种厚重感, 让人肃然起敬。身子的部分是蜈蚣的造型, 长身多脚。既要考虑到放飞时不能头重脚轻, 也要考虑到整个造型和谐的感觉。故仿照蜈蚣身的骨节造型, 其身由一个个圆片组合而成, 固定在两侧线绳上。风一来, 圆片随着直径的固定, 前后旋转, 发出声响。而延展到两侧的脚状结构给整个风筝带来平衡的效果。

3. 实用性

风筝在最初设计出来是为了传递信息, 提供军事作用。经过时间的发展, 慢慢演变成带有巫术性质, 意味着放飞疾病、邪恶与痛苦。发展到今天, 将风筝放飞, 寓意着人们美好的祝愿, 将一切不好的东西随风筝放走。剪断风筝, 意味着除去往年的晦气与灾祸。

风筝在今天是人们感情的产物, 是一种寓意和象征, 通过不同造型风格的风筝, 来追求吉祥如意、消灾免难之意, 寄托人们对长寿、幸福、安康的愿望。风筝借物寓意, 运用吉祥的图案, 表达美好主题。龙头蜈蚣风筝象征对多子多孙的愿望;蝙蝠风筝象征“遍福”、福气;桃子风筝象征长寿;牡丹风筝象征富贵。

三、潍坊风筝造型特征的审美内涵

1. 强烈与淡雅

传统潍坊风筝汲取的是潍坊当地的木版年画, 以红黄蓝色调为主, 注重大色块, 给人一种大气磅礴, 浑厚强烈的感觉。蝴蝶风筝是传统风筝的代表, 以大红色为主色调, 辅助于绿色, 在细处用群青和嫩黄点缀,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色调, 让风筝迸发出生命力。而人文画风筝摆脱一般传统风筝的用色, 将淡雅的色彩添加到风筝之中, 用色恬淡。如以西游记为题材的风筝, 孙悟空为主体腾云驾雾, 再现了名著的经典画面。用色多以灰色调为主, 让画面没有一点亮色, 营造孙悟空在云中的效果, 让人身临其境。

2. 夸张与写实

潍坊风筝的许多造型都是以装饰性出发, 造型多都夸张抽象, 与自然的物态形象不同, 是做了适当加工后的图案。例如蝙蝠风筝, 它已于真实的蝙蝠在形态上有很大的不同, 带有夸张的装饰图案味道。但还有些风筝则是写实风格, 取自自然之美。例如金鱼风筝, 绘画风格十分写实, 连金鱼也是选用软造型, 让金鱼的尾巴能随风摆动, 活灵活现。

3. 传承与创新

传统的风筝一般是用竹料为骨架, 用纸或绢蒙住, 再精心绘制而成, 骨架也是风筝造型的基础。而现代的风筝由于设计思想的创新和新工艺的出现, 风筝的造型也进行的革新。首先在制作风筝时, 原本的蒙面材料可被无纺布、格子布等替代, 风筝的骨架也可用轻金属支架替代。造型题材也要增加时代感, 例如“圣火燃烧”风筝, 就是根据奥运会来设计的风筝, 加入了声光电装置, 让风筝更加五彩斑斓。

要正确的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应该保护和发扬, 因为它是历史的见证, 为创新也奠定了基础, 传统也是需要革新的,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两者互生互利, 才能互通互惠。

四、总结

山东潍坊风筝节活动策划 篇5

——潍坊明媚四月天,风筝线牵中华情

一、活动背景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手艺在过去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是手艺人养家糊口的依靠,也可以是小孩子必不可少的玩具,可以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纽带,甚至可以是男女互通情愫的工具等。而在今天,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都自豪于祖国的腾飞,都积极的关注祖国的发展。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也正在逐渐消逝,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孩子们的玩具渐渐变成手机、电脑,而父母们也忙于自己的工作,疏远了孩子。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纽带,将传统与现代向连接起来,将父母与孩子联系起来,将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们集合起来,将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

风筝的发祥地是山东潍坊,这里的风筝以做工考究,绘制精细,起飞高稳而闻名,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就设在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也是中国的风筝之乡,制作历史悠久,属中国三大风筝派系之一,与京、津风筝齐名鼎立。潍坊风筝题材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民间生活气息。具有悠久历史的风筝就能起到这样的纽带作用,用一根细细的线牵动中国人浓浓的爱国情。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潍坊国际风筝会是我国最早冠以“国际”,并有众多海外人士参与的大型城市节庆会展活动。其创立的“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广为借鉴。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让世界了解了潍坊,也使潍坊更快地走向了世界,极大地促进了潍坊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国际风筝会的举办,一方面可以吸引大量国内外目光,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更广泛的向世界宣扬中国的传统风筝文化,让世界人民更好的了解中国及其文化内涵,树立中国新形象;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更倾向于带着孩子外出旅游,增长见闻。风筝会的举办既对青少年有教育意义,又能让孩子与父母产生更多的交流空间,有重要意义;最后,这次活动给国内外风筝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关于风筝文化的交流,同时国际风筝会也促进了潍坊各种商贸洽谈的开展与合作。

三、活动目标

本次举办国际风筝会,首先是为了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将制作风筝的手艺等传统工艺向全国、全世界介绍。另外,将放风筝打造成春季拉近亲子关系的活动,亲子一起通过参与风筝会,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家长可以通过活动去教育、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可以找回童年的美好回忆;而孩子可以从活动中感受父母的爱,学习知识,获得最纯粹的童真。其次国际风筝会的举行也是希望借助于中国对外发展交流的大环境,将潍坊“风筝之都”的名号推向世界,借助风筝会来推介城市品牌,促进文化发展和经贸招商,提高其在国内国外的知名度,进而刺激潍坊市商贸与旅游的发展,推动经济有序增长。

四、活动开展

(一)前期宣传

1、运用媒体(电视广告、报纸等)进行宣传,制作路牌、花车、传单等,扩大宣传范围。

2、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段,进行有奖征集活动标语、标志或吉祥物等。

3、在微博上进行转发抽奖活动,抽取幸运人员作为嘉宾参加风筝会的活动,奖品可以设为:欢乐亲子游、豪华双人游、VIP游等。

(二)活动期间

1、活动概况

(1)4月18日早上9点正式开始开幕式。时间为2个半小时左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2)4月19日至23日为风筝展览。在风筝博物馆举办,为期五天。此次的风筝展览分成三个展厅:

风筝博物馆是全国首个专业性的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将会对风筝有更深入的了解,将会体验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创意火花。此外,市民及游客在参观完展览后,还可以为

心仪的风筝投票,我们将投票数,来评选出“风筝十绝”。

(3)4月24、25日为游民俗村,看民间艺术。我们将去到杨家埠村,参观传统的风筝制作作坊,当然,市民及游客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之后我们将参观民俗旅游村,感受独特的民俗习惯,欣赏民俗表演。

(4)4月20日至26日举办潍坊风筝大赛和趣味赛,26日晚进行全民健身狂欢巡游。 潍坊风筝大赛采用初赛——半决赛——决赛的流程,在26日选出冠亚季军,并颁给奖

品。

 风筝趣味赛(亲子合作放风筝、夜光风筝赛、知识竞答等) “风筝情”全民健身狂欢巡游,26日晚7:30开始,主要包括有:

(4)4月27日~4月30日在鲁台会议中心举行风筝文化精品书展、画展,为期3天。(5)4月27日在东方大酒店举办风筝文化人才交流大会,届时会邀请国际风筝协会的重要人员、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风筝文化研究者以及有多年风筝制作经验的手艺人员参与会议。通过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是风筝文化的内涵得以丰富,推动文化的发展。

(6)4月28、29日在东方大酒店举行招商引资洽谈会。会上将由潍坊市政府进行未来重点项目的推介,同时也会邀请国内外相关的企业负责人。这次会议将提供一个自由贸易的平台,促进经济的发展。

(7)4月30日下午2:30开始闭幕式。

(三)后续工作

及时的对活动的开展进行总结,找到不足的地方并加以改进。

五、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放风筝为室外活动,在风筝会上有许多活动项目是在户外举行,因此应关注天气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活动时间或地点,做好活动预案。

2、开幕式、闭幕式以及各种展会、交流会上,应注意拥挤情况,做好疏散人流的措施,避免造成拥堵、踩踏等事件。

3、尤其在风筝及书画展览会上,应注意防火措施,避免发生火灾造成人员伤亡。

4、进行风筝赛时,由于场地在滨海沙滩,应注意做好救生措施,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

5、在人群较多的展览、会议等场地,应加强保卫工作,保证市民及游客的安全。

潍坊风筝 篇6

1风筝雏形的出现

潍坊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春秋时期,潍坊大部分分属齐、鲁两国。关于风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是大体上是在春秋时期出现了最早的风筝的雏形——木鸢。据《鸿书》记载“公输班制木莺以窥宋城”;相传楚汉相争之时,韩信做木鸢载人唱楚国歌曲用以瓦解敌军军心;《事物纪原》中记载韩信和陈豨谋反之时利用木鸢丈量未央宫的远近;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制作的木鸢飞去宋国军营刺探情报等。这些史料都是关于风筝最早的记载,虽然无从考证谁是木鸢的发明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潍坊地区就已经出现了风筝的雏形,并且此时的“风筝”都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当时木鸢虽然已经出现,但由于没有实际的功用,需求极少,再加上制作方式的落后,因此只是凤毛麟角式的出现,但它们为后来纸鸢的出现和繁荣提供了雏形。

2风筝在传统社会的发展普及

封建社会时期,尤其是随着唐宋时期造纸术的改进和普及,风筝制作改由纸糊,制作成本降低,制作工序大大简化,使得风筝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玩具,取而代之的是它的娱乐和象征功能。风筝之所以能够在潍坊地区扎根、开花、结果,这与潍坊地区的适合风筝成长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这种环境既指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人文心理环境。

2.1自然地理环境的土壤

曾在潍县任县令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怀潍县》一诗中,形象地描绘了潍坊一带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1]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潍坊,风筝运动已经十分盛行,这说明当地的自然条件是非常适合风筝的放飞。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地势南高北低,以平原为主;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这种地理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风筝的放飞。

2.2社会心理环境的土壤

2.2.1人神沟通

民间关于风筝起源的说法是与巫术有关。李在泉把风筝的原始形态分成两大类:一为“木鸢”;一为“图谶”风筝。区别于军事功能的实用性,民众从图谶风筝中得到的将不会是实际的应用价值-如同木鸢那样,相反,人们从中得到的是精神的满足与心灵的安慰[2]。

古代社会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人们常常把一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或心理现象归咎于“神、鬼”之类的一种虚拟对象的意志,认为它们具有无穷的力量,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或灾难。 中国民间信仰“因我需要”而拜神的功利性、随意性特征,使得风箏诞生符合人神沟通的巫术观念的需要[3]。人们希望通过一种可以飞行的工具接近神灵,向其传递自己的愿望,望神遍施恩惠,造福人间。因此,可以放飞到空中的风筝便被赋予了与天神沟通的使命。

2.2.2放“晦气”,放“郁气”

和平年代的风筝其军事意味逐渐变淡,取而代之的是它的象征功能。潍坊地区自古有“放郁”的传统习俗,清明时节,人们踏青郊外,放飞风筝,一边寄托对故去亲人的哀思,一边放飞漫长隆冬带来的压抑和对来年收获的希冀。在中国古代,由于很多现象没有科学的解释,民间便会意了很多用以心理安慰的手段方法[4]。

某人有病灾,便将其姓名写于纸鸢上,待风筝飞到空中,剪断系绳,预示着其带着病灾随风飞走,人们的病灾便消除,即所谓的 “放病根、放晦气”。新春伊始,春风浩荡,把风筝放走,意味着放走旧年的灾祸疾病和鬼缠晦气,表达了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这在一些地方志、文学作品、诗歌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古典名著 《红楼梦》中有对用风筝放晦气的描述,紫鹃捡了一个大蝴蝶风筝, 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黛玉不忍将手中的风筝放走,李纨道:“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儿都带了去就好了”。紫鹃笑道:“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了去了”[5]。 另外,别人掉落的风筝也不能捡拾,人们很忌讳风筝落在自家庭院,捡拾后会赶紧丢掉,因为这样会沾上别人的晦气。由于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在遇到灾难或不幸之事时,借助风筝来消灾避祸,达到某种心理上的宽慰,揭示了人们对待灾难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

3现代风筝运动的发展

3.1潍坊国际风筝会对风筝发展的影响

建国后潍坊风筝的发展渐渐步入正轨,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与保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举办,潍坊风筝迎来了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1984年4月1日,山东省旅游局和潍坊市人民政府在潍坊市体育场联合举办了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春季举行,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潍坊不失时机地申请成功了“风筝之都”的称号,建立了风筝广场、风筝博物馆、AAAA级景区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并且国家还发行了风筝邮票,使风筝真正成为了潍坊的城市名片。不仅宣传和带动了风筝的制造、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激发了人们参与风筝运动的热情。

3.2杨家埠年画对风筝题材的丰富作用

提到潍坊风筝就不得不说杨家埠,杨家埠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寒亭杨家埠)之一,也是潍坊风筝的发祥地,杨家埠年画具有线条简练、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构图饱满、想象丰富、寓意深刻的特点,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明末时,风筝艺人就已经开始把年画与风筝融为一体,杨家埠的工匠艺人将木板年画的绘图工艺、色彩搭配运用在风筝的制作上,丰富了风筝的题材,使得其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于是就有了“放到天上是风筝,挂在墙上是年画”之说。

千百年来,无论是风筝的造型、色彩搭配还是选材制作都在不断地丰富完善。杨家埠的艺人把各种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宗教信仰、自己的想法抑或是对现实生活的歌颂或讽刺等都与风筝有机融合在一起,来表达他们的不同情感。它来源于生活又表现人们的生活,承载着人们的各种情感飞向蓝天。从造型上潍坊风筝可以分为板式风筝、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不同的外观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和象征意义。例如,龙头蜈蚣风筝便是串式风筝的代表作,中国人将龙视为神兽,它象征着权势、高贵与尊严,可以为人们驱灾纳福,民间又有蜈蚣是龙的子孙的说法。因此,人们便大胆想象,创造性地取龙头为首,以蜈蚣作腰节,将两者巧妙结合在一起, 体现出人们对于古老图腾龙的崇拜之情。风筝的题材可以分为装饰类、写实类、烘托类和寓意类,以吉祥图案内容居多,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鱼和余谐音,鱼类造型的风筝象征着年年有余;鸳鸯象征着爱情和婚姻的幸福美满;牡丹代表富贵典雅;仙鹤代表福寿南山等。“八仙过海、嫦娥奔月、鲤鱼跳龙门、哪吒闹海、二龙戏珠、鹊桥相会”等是典型的神话传说题材。另外,还有许多形象不同的风筝,如鸟形风筝、虫形风筝、水族风筝、人物风筝)、字形风筝、器物风筝、变形和几何图形风筝等。这些象形类的风筝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对于生活的热爱。

3.3人们参与动机的转变

此时的人们认识到风筝运动休闲娱乐健身的巨大价值,参与动机已经从最初的迷信色彩的“沟通神灵、放郁气”转变为休闲娱乐健身的需要。现在,“放病根、放晦气”的观念虽然淡化了,但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它又以新的方式和人们互动。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面临着来自工作、学业、家庭、婚姻、疾病等一系列的压力。这种压力的长期累积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损害,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来释放这种压力。而风筝运动是一种户外性的、休闲性的运动,风筝的放飞场地一般都是广场、郊外、海边等环境优美的场所。 尤其是在春天,草长莺飞、莺歌燕舞、春风拂面、万物勃发之际,更能使人体验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使人忘记烦恼、增强自信。当放飞者全神贯注地放风筝时,大脑高度集中,心无杂念,心中的种种忧愁自然也会消散于万里晴空中。因此放飞活动便成为他们释放压力、增加生活乐趣的渠道。

除了休闲娱乐,人们已经认识到了风筝运动的健身效果。放风筝时,双眼极目蓝天,远眺风筝千姿百态的飞行姿态,可以调节视力,消除眼肌疲劳,对改善视力、预防近视有良好的效果。牵拉引线可以锻炼肌肉的力量,但要放飞至空中并平稳飞行,还要手、腕、 肘、臂、腰、腿、足等人体各个关节部位的协调用力,因此可以锻炼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度以及身体协调性。此外,风筝运动还有医疗作用,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风筝运动的医疗作用并用来治疗疾病。《续博物志》上有“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 的记述。冬天久居室内,造成气血积郁、内热较大,此时可以通过放飞风筝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可以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近年来,国外有些医院、疗养院,还采用“风筝疗法”治疗抑郁症、神经衰弱、过度疲劳、小儿智力不全等病症,并且收到了神奇的功效。

4结语

上一篇:果园管理失败案例论文下一篇:元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