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十笏园(精选3篇)
潍坊十笏园 篇1
目前我国对历史街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保护和整治方面,对其开发再利用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十笏园历史街区的再利用为例,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
1 潍坊市十笏园历史街区概况
十笏园作为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代表,更是名扬四海的景点,其规划范围如下:列入保护范围的除了胡家牌坊街北侧的十笏园园林建筑群,还包括十笏园以东、以北的民居建筑和关侯庙等古建筑,其范围东起曹家巷,西至向阳路,北至关帝庙以北,南至东风西街。东西长约330 m,南北宽约305 m,近似正方形,街区内共有古建筑251间。总面积约10 400 m2。规划后,历史街区内将成为三街一路的格局,自北向南依次为关帝庙街、胡家牌坊街、十笏街,原有的关帝庙巷将贯通南北,并改名为十笏路。
2 十笏园历史街区利用现状及限制性因素
2.1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位于胡家牌坊街的十笏园园林建筑群与丁氏民居建筑群已作为十笏园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对于十笏园这样具有较高人文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街区来说,以旅游景点的方式进行再利用是比较恰当的保护方式。然而,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十笏园历史街区的再利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并不充分。十笏园街区及潍坊市周边地区的人文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均较为丰富,如郑板桥、刘大为、郭怡宗等名人资源,风筝、年画、布艺刺绣、丝绸等民俗文化均可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但现实情况是:仅在胡家牌坊街北侧的十笏园博物馆入口周围有几家门庭冷落的古玩字画铺,店铺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2)景点单一,周边的服务设施不成体系。整个街区内只有十笏园一个景点,且周边没有相应的餐饮、购物、住宿等配套旅游服务设施,这大大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笔者在调研的时候发现,前来参观旅游的人寥寥无几。单一的景点设计、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完备给人们的旅游增添了负担,使人们不得不考虑此次旅游的意义。但如果十笏园历史街区内的旅游景点与其周边的服务设施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人们在游览景观感受历史的同时,能够满足购物、娱乐等其他需求,那么历史街区的人气自然会得到提升。
2.2 十笏园历史街区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当然,十笏园街区再利用问题的出现与现状中的不利因素也有很大关系,如古建筑的损毁状况、街区的交通状况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该街区的再利用。通过调研,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不利因素:
1)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古建筑损毁严重。
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十笏园历史街区已显得十分苍老、破损。虽然十笏园园林建筑群已修缮完毕向外界开放,但位于十笏园以西以北的关侯庙、孔相祠等古建筑因破坏严重,暂时不能投入使用,只能重建或改建。这使得十笏园景点孤立存在,无法形成连续的景观群。
2)街区的交通可达性差。
尽管十笏园历史街区位于潍坊市中心区域,但由于街区内道路较窄(胡家牌坊街宽仅7 m),加之关帝庙巷因施工暂不通行,使得街区内缺少贯通的巷道和停车空间,导致该街区人流量较小,缺乏吸引力。
3)道路景观不佳。
整个街区内除十笏园以外,基本无绿化设施,尤其缺乏道路景观的设计,这不仅影响了十笏园街区的景观氛围,也使潍坊市老城区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3 十笏园历史街区的再利用探讨
虽然十笏园历史街区的再利用现状不容乐观,但是其潜在的人文历史和民俗资源却不可小觑。若深度发掘结合当地民俗、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的振兴带动旅游、经济、社会的发展,亦是一条历史街区振兴的可行之路。笔者结合十笏园历史街区的现状,提出保护与旅游、商业振兴并举的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1)调整用地功能,增加商业、旅游、展览、休闲等复合功能。
十笏园历史街区历史上为传统居住型街区,相对单一的功能划分,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转换街区的用地功能势在必行。根据街区内现有的名人资源与民俗资源,可划分为以下几大区域:以郑板桥、刘大为等名人书画家为主的名人展览区;以风筝年画、布艺刺绣、丝绸展销为主的民俗商铺区;以传统四合院为主的民居文化区;以十笏园、关侯庙、孔相祠等文物建筑为主的文物观赏区等等。
2)疏通街巷空间。
在疏通街巷空间的时候既要对街道状况进行改善,又要对沿街立面进行改善。以胡家牌坊街为例,其原有道路为沙土路,在天气状况不好的时候会影响其使用,可对街道地面统一铺装,增设排水设施等以改善其使用状况。对沿街建筑的处理可采用以下手段:统一规范沿街商店招牌;对建筑门面进行修整,统一其立面色调。
3)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十笏园街区内除十笏园的公共厕所外,几乎无公共设施的设计。考虑到对十笏园街区进行改造后人流量的增加,对公共设施的要求将大大提高,可通过适当新建公厕、增设垃圾箱、报亭、小卖部、公共休息座椅、景观雕塑、增加绿地景观和小品建筑等来改善街区内公共设施状况。
摘要:针对潍坊市十笏园历史街区的开发再利用进行了探讨,结合其现状,分析了十笏园历史街区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限制性因素,提出了保护与旅游、商业振兴并举的几项具体措施,以期促进十笏园历史街区的振兴。
关键词:历史街区,开发利用,限制因素,措施
参考文献
[1]周正亮.试论古街、古建筑民居的修复与再利用价值与开发旅游业的相互关系[A].第13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暨无锡传统建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C].2001.
[2]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25-32.
[3]阮仪三,孙萌.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战略思想及理论探索[J].规划师,1999(1):47-53.
[4]佘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8(4):196-203.
[5]贾祥云.小巧简约之典型南北过渡园林之范例——十笏园园林艺术风格研究[J].中国园林,2003(3):28-32.
潍坊十笏园 篇2
山东潍坊市胡家坊街有一座私家园林,因其玲珑小巧,轻灵别致,紧凑匀称,被称为十笏园,用十个笏板丈量一家园林,足见其小。胡家牌坊街是一条悠长的古巷,古巷呈现给的你是一片古朴的黛青色,墙是青色的,瓦是青色的,路也是青色的,十笏园的门楼就镶嵌在这优雅的黛青色之中。这是一座极为普通的门楼,没有显赫,没有张扬,与寻常百姓家的门楼形同无异。走进门楼,对面影壁的侧面,一株苍郁的.葡萄架的枝蔓掩映着一块碑刻,碑上的文字是十笏园的简介,简介大概的意思是:“十笏园建于明代,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改建为私人花园,取名十笏园则是形容庭院的精小与巧秀……此园在仅有的二千平方米面积上,建有亭台楼榭二十四处,斋馆、客室、书房等六十七间,其间还点缀着一池碧水,半环假山和傍池的亭榭,映波的曲桥……”庭院墙角上,一棵粗壮的柿子树上缀满了晶莹剔透的灯笼柿子,颇有生机地闪烁着光泽,悄然地把亲切、舒适和宁静袭入游人的心田。
十笏园分东、西跨院。迈进东跨院的门槛,一池碧水,倏然映入眼帘,这便是十笏园的“眼睛”了。池水宛如泻玉泼翠,葱绿中摇曳着几朵洁白的荷花,几尾金红色的鲤鱼在硕大荷叶下面游动。水中的太湖石上卧着一只小铁牛,它仿佛在守护着这一池寥寂和空灵。沧浪亭是一座草亭,它连接着依傍在水边的一条回廊,隽刻在回廊壁墙上的古今名人诗画,令我与同游的知己遐思无限,久久地驻足在这散发着淡淡墨香的雅境之中。回廊的尽头,一株苍茂的石榴树像是破墙而出,丫杈上圆溜溜的石榴在微风里颤动着,仿佛是在迓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树荫下,回廊巧妙地和横卧在水面的一座曲桥相连,曲桥弯弯曲曲地前伸,又与傲立在水池中的一座水亭依偎在一起,水亭名曰四照亭,水环四面,荷风水月,颇饶诗意。我与知己踱过曲桥,在亭中小憩,凭栏四顾,不禁遐思似涌,缠缠绵绵的回忆碎片也依次地映入了心头。我又想起曲桥与回廊相接处悬着那桢对联,反复揣摩“于心有不厌,即事多所欣”这两行字,告诫自己,要快乐生活。亭北面对着一座六角形的门,门的上方书刻着“鸢飞鱼跃”四个大字,原为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书的自勉之作,字体飞动婉转,气贯长虹,有形神兼备、意到笔随之妙。面前的这片石刻,为清中期书画家翟云升所临摹,亦是维妙维肖,真伪难辨。突然,同游的一知己从六角门侧旁露出一张笑脸,叫我拍照,那顽皮与活泼的样子,使我们的年龄又回缩了三十几年。近旁还矗立着一座形态如舟的小亭,门楣上嵌刻着“稳如舟”,门框两侧有对联为:“山亭柳月多诗兴,水阁荷风入画图”。随波逐流,稳如轻舟,平和也是一种境界。水池的东面是半壁假山,山不过数丈,但乱石簇拥,叠嶂起伏,山径斜挂,瀑布直流,其势尽显峥嵘。假山之巅建有蔚秀亭、南端建有落霞亭,亭上所悬“聊避风雨”四个字为郑板桥的手迹、山角下,有一座六角攒尖顶的小亭,名曰“漪岚亭”……我们一次次地按下快门,把十笏园里最精华的、最动人的景致永远记录下来。
我们还游览了砚香楼、静如山房、秋声馆、深柳读书堂等庭院,感触最深的怕是参观郑板桥书画展室了。郑板桥曾任潍县县令七年,正如他讲的:“七载春风在潍县”,画展室中展有他大量的诗画笔墨。看到他的笔墨,就可以察觉出他的正直和清廉。他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又写道“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但他无力将民众救出苦海,自感愧疚,只能闭上眼睛去装糊涂,其良苦用心为世人所盛赞。由郑板桥联想到丁善宝,又联想到十笏园,这时,似乎理解了丁善宝的造园心境。
潍坊十笏园 篇3
1 十笏园文化街区项目概况
十笏园文化街区项目规划净用地面积882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6194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952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667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潍坊市以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为核心,集旅游、文化、商业、传统民居、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城市中心综合片区,将极大地提升潍坊的城市形象。
一是区位优势。项目位于潍坊市潍城区曹家巷、梁家巷以西,向阳路以东,东风西街以北,关侯庙北围墙外约32米处以南。该地块市政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是潍坊十笏园旧址所在地,历史文化底蕴浓厚,交通、通讯十分方便,是开发建设城市文化中心综合片区的理想地段。
二是规划布局。整个建设布局分为五大功能区,其中民俗文化展示区52712平方米,风雅文化展示区65315平方米,主题酒店26468平方米,餐饮文化展示区66324平方米,客栈文化展示区35375平方米。
三是优势分析。项目处于核心商圈的黄金旺地,具有开发高价值文化商业旅游业的硬件基础,而且项目规模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建成后是位于中心商业区的大体量文化旅游市场,具有相当的规模影响力。项目开发方向为以潍坊历史文化为特色主题的大型商住中心,该项目在政府规划中是以潍坊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商业中心,而政府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文化中心,将该项目作为整个潍坊文化产业的一个补充,也成为该项目的核心特色之一。
四是发展前景。十笏园文化街区项目,这个文化产业功能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的项目,其开发建设,有利于改善潍坊城市面貌,能有效加快潍坊市城市化进程,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和明显改善潍坊市民的居住环境条件。同时,这个项目的开发建设,有利于挖掘、整合以及增加潍坊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又有效带动了相关建材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潍坊市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符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当前,各省、市、区都在努力建设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文化产业特点,推动本地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开发建设潍坊市十笏园文化街区项目,能够进一步提升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品质,以及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带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完全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二是符合地区政策和发展规划。《潍坊市服务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加强文化产业建设。要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繁荣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为基本目标,以改革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构建产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产业体系,强化对地方特色文化,如奇石文化、剪纸文化的保护和挖掘,进一步推动营利性文化服务业的市场化经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建设潍坊剧院、人民会堂、音乐厅、图书馆、科技馆、文化宫、艺术馆、规划展览中心等文艺设施,把潍坊市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力的文化重镇。该项目的开发建设已被列入近期潍坊市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项目。
三是可进一步加快潍坊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底蕴。近年来,潍坊市文化建设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当前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形势,提出大力建设文化潍坊的号召,潍坊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成绩显著。在这种形势下,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城市文明素质和文化品位得到不断提升,潍坊文化品牌也在全国甚至世界产生不断扩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全国包括潍坊市来说,由于以前先发展经济的影响,总体上各地包括潍坊在文化建设方面还是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潍坊市的文化发展程度还是与其经济地位不相适应,因此,也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无法满足建设文化潍坊、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市的要求。
3项目工程建设基本方案
一是规划原则。坚持城市建设与市场开发有机结合原则;坚持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利用与开发建设协调一致的原则;坚持维护传统风貌与城市现代化要求的原则。
二是规划目标。 (1) 通过整治改建, 打造与传统风貌相协调的历史文化街区, 重塑潍坊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风貌, 提高街区的文化内涵。 (2) 保护历史文化环境, 传承历史文化,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是规划理念。 (1) 原真性:文物古迹的保护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保护文物古迹的真实性, 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地方习俗。 (2) 科学性:针对市场的时效性, 最大限度挖掘土地价值和潜力, 科学合理定位街区功能。 (3) 前瞻性:既要充分利用现状, 又要与时俱进地跟进时代发展, 做到建设超前又切实可行。
四是功能定位。十笏园街区的功能定位为:“以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为核心, 集旅游、商业、公共服务设施、居住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中心区。”
摘要:通过对潍坊市十笏园文化街区项目建设条件进行调查研究, 探析了潍坊市文化产业发展县现状, 简析了项目的基本概况, 并得出有效建设基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