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监督制度

2024-10-18

宪法监督制度(共12篇)

宪法监督制度 篇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威。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中,再次强调要“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根据现行宪法第5条的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但长期以来,宪法都是高高在上的“闲法”,没有真正走入人们心中,其对公权力的制约也力不从心。违反宪法的事件屡有发生,却没有得到制裁。自2012年《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开始,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贯彻实施宪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就要求重塑宪法权威。

宪法权威的重塑,制度不可或缺。这个制度就是宪法监督制度,在西方被称为违宪审查制度。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如何来完善它?曾有学者建议学习西方的违宪审查制度,但设想都被一一否定。因为西方的违宪审查,要么是由法院进行,要么是成立一个独立于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机关专门进行。这都与我们的政治体制相冲突。首先,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我国现行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和至上的地位,其他机关的违宪审查权势必都将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行使,难以保证其独立性;其次,我国缺少强势的司法权传统,普通法院或者宪法法院审查制在我国缺乏根基。因此,我们需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法监督制度。

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已基本建立。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这种监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和决定;二,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三,对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和司法解释进行监督;四,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和批准的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宪法还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的遵守和执行。

因此,理性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是完善我国现有的宪法监督制度,一方面,要巩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另一方面,成立宪法监督委员会专门行使宪法监督职权。

首先,重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巩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实际上就是保证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顺利运行。理论上,全国人大的最高法律地位表现在具有的最高广泛性和代表性、产生并监督其他最高国家机关等几方面。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就全国人大对其他最高国家机关的监督而言,具体的监督方式包括听取、审议工作报告和撤销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大代表审议工作报告时,多用“振奋人心、求实亲民、创新开拓”等形容词,使得公众在心理上认为人大代表只是歌功颂德,未尽审议监督之责。这种失职的后果是直接影响人大在一府两院面前的权威,以致在行使其它职权时“心有余,力不足”。如2003年孙志刚案件发生后,有学者以中国公民的名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书,建议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程序未经启动,国务院已经自行通过了新法规,同时废止了旧法规。虽然国务院自我修正的态度值得肯定,但也不免让人怀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职能能否有效行使。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权范围已经在缩小,国家也在不断地鼓励和支持人民的各种自治形式,但人们对政府仍然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强政府、弱人大”的情况仍需改观。为此,就要提高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加强公众对代表的监督,推动代表切实履职。

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是习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反映了党中央的决心。

其次,成立宪法监督委员会,完善宪法监督程序。如前所述,《宪法》和《立法法》对监督宪法实施的主体和程序都作出了规定。但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程序虚置严重。八二宪法颁布至今,全国人大从未“改变”或“撤销”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也从未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导致前述程序性规定虚置的原因有二:其一,确定相关法律、法规、决议、命令的合宪性要经历调查、论证等过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立法法》所规定的部分宪法监督程序是在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会期间运行的,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开会的会期通常较短,会议期间需要审议的事项本就繁杂,所以无暇审议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问题。其二,就《立法法》所规定的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监督程序而言,存在着程序复杂、缺乏专门的受理机关及时效过长等问题。一部行政法规的合宪性审查程序要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的接收、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法律委员会)的审查、制定机关的答复、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再行审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会会议的审议和决定等步骤,看似庄重、严格,但这种繁冗的程序降低了宪法监督的效率,影响了宪法监督的运行。

笔者以为,针对目前我国宪法监督程序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在全国人大下面成立宪法监督委员会来解决。早在八二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成立履行宪法监督职能的宪法委员会的设计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但因种种原因没有被采纳。

30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仅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收效不理想,学界有关成立专门机关必要性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歇。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宪法》和《全国人大组织法》的规定,由全国人大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开会期间,接受全国人大的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它的职权是,受理针对法律、决议、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违宪审查申请,同时负责审查并作出结论意见。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体制下,此职权的效力应区别对待。宪法监督委员会作出认定某一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或上述规范性文件中的个别条款是否违反宪法的结论意见,该结论意见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外公布,如果是违宪的结论意见,则从结论意见公布之时起该规范性文件或规范性文件个别条款即失去效力。如果宪法监督委员会作出认定某一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议、命令或其中的个别条款违反宪法的结论意见时,宪法监督委员会将结论意见以议案的方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其全体代表2/3以上多数通过即可否决。这样的设想,使得我国的宪法监督实现专业化、专门化、可操作性强的目标,同时,也保证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

宪法监督制度 篇2

苏巧玲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培养法治思维,树立宪法信仰,养成自觉恪守宪法的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的习惯,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能力目标:自觉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能够积极参与、组织开展宪法宣传活动。

3.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懂得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懂得宪法与我们息息相关,掌握增强宪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增强宪法意识。增强宪法意识也是本单元的落脚点,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坚持宪法至上必须增强宪法意识。

【教学难点】加强宪法监督。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需要积累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国家的一些政策动向。【教学方法】目标导学、以案说法、活动探究、启发讨论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视频感悟

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同审议通过了哪一部重要法律的修正案? 导语:修改宪法部分内容适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宪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做出修改。谈到宪法作用,宪法监督就是宪法的一项重要职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交流《加强宪法监督》

第一环节:走进宪法监督 【引导】宪法监督是一项怎样的制度?在宪法监督中,“谁来监督”,“监督谁”让我们观看这样一段解读

【引导】宪法监督是由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一项制度。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实施。【观点导航】 1.谁监督: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2.监督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公权力)、全体公民。

【引导】宪法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呢?请同学们看一下相关链接。(学生自学)【过渡】为什么要加强宪法监督呢?让我们聚焦这样两则新闻: 活动二:新闻聚焦

新闻一: 2018年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新修订的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中增加了一节,作为第七节“监察委员会”;增加五条,分别作为第一百二十三条至第一百二七条。

第七节 监察委员会

第一百二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监察机关。

……

第一百二十七条 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新闻二:张业遂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会这样说:“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国家监督制度的顶层设计,目的是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问题:结合热点新闻,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要在国家机构中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

【观点导航】1.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引导】为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和健全完备的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国家监察机关是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这是我国监察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也是国家监督制度的顶层设计。

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所以在这一体系中宪法监督具有基础性意义。

【过渡】宪法监督具有基础性意义。如何加强宪法监督呢?请同学们解读这样一则案例: 探究活动三:以案说法

潘某骑行的电动自行车被杭州交警依据《杭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扣留。潘某认为该条例违反了行政强制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于2016年4月致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建议审查该条列,请求撤销条例中违反行政强制法的行政强制措施。收到审查建议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及时与浙江省、杭州市的人大常委会沟通,了解情况,认真研究,认为条例关于扣留非机动车并强制托运回原籍的规定与行政强制法的规定不一致,要求制定机关对条例规定进行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按有关规定向提出审查建议的公民潘某作了书面反馈。小组合作:

1.本案中全国人大行使了什么职权?

2.在本案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是如何加强宪法监督? 【观点导航】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加强宪法监督要:

1.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使其更好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

2.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监督和检查。

3.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过渡】加强宪法监督需要健全的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让我们进入

第二环节:增强宪法意识

引导:提到增强宪法意识,也许有人认为宪法规定的都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与我无关,对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我与宪法的故事》 活动四:我与宪法的故事

【探究与分享】1.看了我与宪法的故事,你有何新的认识?

2.我与宪法的故事启示我们如何对待宪法? 【观点导航】

(1)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

(2)增强宪法意识就要学习宪法,了解、理解、领会、积极参与;(3)认同宪法:理解认同 信服和尊崇 自觉接受指引与要求。(4)践行宪法

【引导】通过这个宣传片我们学习和了解宪法的很多知识,但宪法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并没结束,让我们继续学习宪法,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

第三环节:践行宪法 活动五:走进生活

小华同学在班会上介绍了他在本学期所做的几件意义的事情:

1.公交车上失主发现钱包被偷后,要求对全体乘客进行搜查,我表示反对。2.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时,父母在我的提醒和陪同下,进行了选民登记,领取选民证,参加投票选举。

3.我把寒假实践活动的成果《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发到县政府网站的县长信箱里。……

【探究分享】结合小华同学的上述行为,分享你在生活中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具体做法。或者说说在生活中我们应怎样践行宪法?(小组合作)

例子:1.在县政府组织的对学校的民意调查中,我积极向父母提出对学校的看法,并建议父母怎样评价学校。(你非常有公民意识,你是一个有公民意识的好同学)

2.为了维护生命健康权,我都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每次消防安全演练,你把宪法原则自觉转化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你是宪法很好的尊崇和捍卫者。

3.自觉接受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努力学习,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观点导航】践行宪法: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用宪法精神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P29

过渡:每一个公民都应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学习、认同和践行宪法,增强宪法意识对一类人尤为重要?为什么?

让我们了解这样一则热点新闻:

活动六:新闻解读 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观点导航】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都是为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赋予的权利,自觉规范自身行为。

【过渡】国家公职人员需要增强宪法意识,每一个公民都需要增强宪法意识。为此,国家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法制纪念日,是什么?哪一天?为什么定为了这一天?增强宪法意识,感受宪法权威,让我们像公职人员一样感受宪法宣誓的庄严和神圣。活动七:模拟宪法宣誓

要求: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领誓人庄重的走到宣誓台前,举起右拳,宣读誓词。其他人起立,站在领誓人身后,举起右拳,跟诵誓词。

从同学的的模拟宣誓中,老师能感受到宪法的权威和尊严,更能感受到同学们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

小结:习近平指出: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论我国的宪法监督 篇3

宪法监督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它保障着宪法正确、充分的实施,维护并巩固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基础,因而在国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宪法监督制度的内容涉及四个方面:第一,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宪法监督制度的重点范围,主要是监督和审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否符合宪法或者同宪法相抵触,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第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第三,违宪审查的提出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二是除上述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會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第四,根据法律的规定,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查的过程可以细分为四道程序:程序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把提出违宪审查的书面要求或者建议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程序二,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在审查中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相抵触的,可以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也可以由法律委员会与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召开联合审查会议,要求制定机关到会说明情况,再向制定机关提出书面审查意见。程序三,制定机关在收到专门委员会书面审查意见后的两个月内,应当研究提出是否修改的意见,并向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反馈。程序四,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查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相抵触而制定机关不予修改的,可以向委员长会议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和予以撤销的议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是否提请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和优点:第一,中国人自己创建。第二,广泛参与的监督。第三,程序的民主性。第四,国体的体现,政体的必然。

(摘自《法学》2009年第10期)

中国宪法监督制度及其完善 篇4

关键词:宪法,监督,复合,制度完善

一、宪法的监督制度

宪法的监督制度, 又称为违宪审查制度, 司法审查制度或司法复核制度, 宪法实施的监督保障制度、宪法诉讼制度等。宪法实施的监督制度, 是指根据宪法规定产生的有权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国家的法律文件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的合宪性的制度体系。建立该制度的基础在于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国家各项建设中所具有的和应该起到的作用, 目的在于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作为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宪法实施的监督一般应包括三个因素, 即监督主体、客体和内容。

(一) 监督的主体

根据不同国家的实践可以归纳为三种主体:一是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在实行议行合一和民主集中制的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普遍确立这种制度。二是由司法机关行使监督权, 即司法机关通过审查具体案件, 或以其他方式审查法律等规范性文件是否违宪, 美国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三是由特定专门机关行使监督权, 这类国家大约有40多个, 且都为大陆法系国家, 这种专门机关被大多数国家称为宪法法院, 个别国家称之为宪法委员会。

(二) 监督的客体和内容

监督的客体即监督谁的问题, 根据法学界对法律监督客体的认识的共同之处, “法律监督客体的重点, 应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种公务活动。”监督的内容一般则被总结为三点:一是审查法律法规及法律文件的合宪性。二是审查处理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争议。在议行合一的国家, 国家机关的权限可能由于划分不细致而发生争议和冲突, 冲突双方或是企图扩大各自的权职范围, 或是放弃自己的职权, 这两种情况都是违反宪法精神的, 如果宪法规定或有关部法律的规定不明确的话, 那么就应该采取立法措施来弥补, 否则宪法监督机关必须做出裁决以理顺有关机关之间的关系。三是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合宪性。

(三) 监督的主要方式和程序

不同国家的不同监督体制导致监督方式和程序的差异。在此我们进行简要的归纳的描述。一是事先审查, 其表现为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 由特定专门机关对其内容的合宪性进行审查, 如果发现有关内容违宪, 则宣布其无效并不得公布实行。二是事后审查, 这是对业已生效的法律法令展开的审查, 在这种程序中, 必须由机关或特定的个人提起宪法诉讼, 由宪法法院或有关法院审理判决。三是附带性审查和抽象审查。在普通法院审理具体案件时附带性的审查有关法律, 即为附带性违宪审查。而宪法法院并不以发生的具体案件为前提案件。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机关和人员的请求下, 可以抽象地对法律的合宪性进行审查。四是多审终审和一审终审。在普通法院审查制下, 违宪审查案件实行多审终审制。大多数国家并未明确规定只有最高法院才有违宪审查权, 但可以从判例推论出下级法院也拥有违宪审查权, 而最高法院握有终审权。在宪法法院审查制下, 宪法法院是唯一的审查机关。因其不具有一般司法权, 实践中其一审就是终审。五是关于判决或裁决的效力。有两种情况, 在普通法院审查制度下, 法院审理的是涉及到某案件的具体法律的合宪性或违宪性。如果法院认为该法律违宪, 法院可以拒绝将其适用于所审理的案件, 但无权撤消或改变该法律。因此, 判决只对当事人有效, 即只有个别效力。在实行普通法院制的国家, 除日本外, 个别效力结合“遵循先例”原则, 使法院的判决具有一般效力或普遍效力了。因而, 这种区分对这类国家的实践来说也是相对。而在实行宪法法院审查制的大陆法国家, 裁决往往具有一般效力, 可以因此撤消某一被认为违宪的法律或法律之一部分。

二、中国宪法监督制度及其完善

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建立及其完善的是宪法学者1981年以来关注较多的论题之一。为此, 也展开过严肃认真的讨论, 并形成了若干如何完善该制度的理论性建议。

(一) 宪法监督的历史发展

1954年宪法作了如此规定:全国人民大行使宪法实施的监督的职权,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的不适当决议。这种规定过于简单, 同时也没有因此而确立监督的具体程序。后来, 极“左”思想盛行, 宪法原由遭到了践踏, 违宪行为也未得到制止和纠正, 甚至连宪法本身也被抛弃在一边了。

1975年宪法对宪法实施的监督干脆只字未提。“文革”期间, 由“四人帮”炮制的“公安六条”甚至凌驾于宪法之上, 把中央机关的权力集中于“文革小组”, 把地方机关的权力一律归之于“革命委员会”。一切无所谓违宪合宪, 公民的宪法权力遭到肆意践踏, 人权根本得不到任何保障。

1978年宪法恢复了由全国人大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省、自治区, 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的不适当的决议, 由于该宪法本身不尽完善, 况且也没有具体制度来落实有关条文, 要求全国人大经常性地履行监督权, 这不切实际, 也没法办到。所以, 这种规定形同虚设。不久, 该宪法为1982年宪法所取代。

(二) 现行宪法规定的宪法监督制度

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解释宪法, 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同时, 宪法还规定了国家权利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方面应形成的监督机制, 以保证权力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 行政规章等内容受到严格的合宪法性审查控制, 以保证不与宪法相抵触。

根据宪法, 宪法监督制度内容和运行机制表现如下:

第一, 宪法序言宣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确认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 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 各企业事业组织, 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 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此外, 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法律,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有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 必须予以追究”。以上规定共同确立了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最高地位, 确立了宪法不可侵犯的原则, 为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奠定了基础。

第二, 宪法第62条第2款规定, 全国人大行使“监督宪法的实施”的职权;第67条第1款又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由此, 宪法确立了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在监督宪法实施方面的主导地位。

第三, 宪法进一步明确, 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消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 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决定和命令;有权撤消省, 自治区, 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 (即人民代表大会) 指定的同宪法, 法律和行政法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而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37条的规定, 全国人大设立的各专门委员会分别审查相关领域的法律文件的合宪性, 相对于前几部宪法来说, 这无疑是迈向法律监督专门化的重要一步, 也具体落实了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对宪法行使监督权的行使。

第四, 宪法第99条规定, 地方各级权力机关在本行政区内保证宪法的遵守和执行。具体而言, 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消本级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第104条又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撤消下一级人大的不适当的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8条和第39条对此作了更详细规定。

第五, 法律文件的“备案”和“报批”制度也是宪法实施监督的重要一环。宪法第100条规定, 省、直辖市的人大和它们的常委会, 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 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而第116条另外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制条例和单行条例, 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三、改革完善现行宪法实施监督制度

现行宪法实施已二十余年, 宪法监督工作还不尽如人意。为此, 宪法学者们对中国应采用何种类型的宪法监督制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 主要表现为如下主张:

第一, 如下过渡性办法, 即在最高权力机关内设专门机构监督宪法, 待条件成熟后再考虑设立宪法监督机构。

第二, 在目前国家政治体制内建立有效的宪法诉讼制度。在此, 在现有的体制内是指在最高人民法院内设立宪法审判庭, 或另行组建宪法权力保护法院。

第三, 建立一元多轨的宪法监督体制, 即:在加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权的同时,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立专门宪法监督委员会或宪法法院, 并适当确立对违宪的普通司法审查。具体可参照前罗马尼亚的宪法和法律委员会, 以及前南斯拉夫和波兰的宪法法院。

第四, 建立德国式的宪法法院。该宪法法院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 并仅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但法院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不作为全国人大的构成环节。

第五, 在坚持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体制的前提下, 设立隶属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专门机构。第五种意见为宪法学界的多数意见, 但在该专门机构的性质和地位问题上, 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

要最大限度地吸收以上方案的积极因素并避免其消极因素, 必须把宪法监督权分为最终决定权和强制性建议权, 分别由立法机关和专门机关行使, 这两个机关构成宪法监督主体 (复合宪法监督主体) , 其中立法机关行使最终决定权, 专门机关行使强制性建议权。立法机关与专门机关共同行使宪法监督权的复合体制符合宪法监督机构专门化的趋势。宪法监督机关的专门化, 就是由专门机关负责监督宪法实施的工作。因为从技术层面上讲, 专门机关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宪法诉讼案件, 能够适应宪法问题专业性, 技术性强的特点, 也可以准确及时地为权利受害人提供有效的救济和保证裁决的相对独立性, 公正性, 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平衡国家机关之间关系的实体。立法机关与专门机关相结合复合宪法监督体制不仅具有以上优点, 而且复合宪法监督体制下立法机关与专门机关的制衡关系还避免了专门机关固有的缺陷和不足。中国宪法监督制度及其完善中专门机关的强制性建议权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建议性权力, 在这一权力形式之下, 专门机关提交的建议案, 立法机关必须无条件地列入立法机关的议程并付诸表决, 如果立法机关不能以三分之二以上多数 (普通法律通过时只需二分之一以上多数) 否决建议案, 建议案将自动生效。一般来说, 强制性建议权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 建议性。专门机关向立法机关提交的建议案并不立即发生效力, 该项建议案是否则生效有待于立法机关的认定。其次, 强制性。专门机关提交至立法机关的建议案, 立法机关必须列入议事日程, 并交付表决如果不能达到一定的比例否决该建议案, 该建议案就自动生效。再次, 强制性建议权的适用对象是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基于篇幅的限制, 关于复合中国宪法监督制度及其完善模式的基本内容如宪法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标准、程序、效力等在次, 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胡锦江.宪法诉讼制度若干问题比较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4.

[2]、许崇德, 胡锦光.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若干建议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汤唯, 孙季萍.法律监督论纲[M].北大出版社, 2001.

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誓制度 篇5

编辑丨子愚

一、国家宪法日

(一)国家宪法日的设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正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决定在宪法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二)国家宪法日的设立目的及意义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国家宪法日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助于树立宪法权威,维护宪法尊严;有助于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全社会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有助于扩大宪法实施的群众基础,加强宪法实施的良好氛围,发扬中华民族的宪法文化。

二、宪法宣誓制度

(一)宪法宣誓制度的确立及意义

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该决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决定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宪法宣誓制度的确立及实行,具有重要意义。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树立宪法权威;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观念,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宪法宣誓仪式是庄严神圣的,宣誓人员通过感受宪法的神圣,铭记自己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来源于宪法。在履行职务时就可以严格按照宪法的授权行使职权,发现违反宪法的行为,就能够坚决地捍卫宪法、维护宪法。实行宪法宣誓制度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通过宪法宣誓活动,可以强化全体公民对宪法最高法律效力、最高法律权威、最高法律地位的认识,可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自觉遵守宪法,按照宪法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二)宪法宣誓制度的适用主体

根据决定的规定,宪法宣誓制度的适用主体主要有:各级人大及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全国人大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主席、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以及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等,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的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个别副主任委员、委员,国务院部长、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委员,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

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等,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组织。

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或者决定任命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军事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国家驻外全权代表,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分别组织。

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任命机关组织。

地方各级人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

(三)宪法宣誓誓词内容

根据决定的规定,宪法宣誓誓词为:“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四)宪法宣誓形式

根据决定的规定,宪法宣誓应举行宪法宣誓仪式,根据情况,可以采取单独宣誓或者集体宣誓的形式。单独宣誓时,宣誓人应当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诵读誓词。集体宣誓时,由一人领誓,领誓人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其他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举拳,跟诵誓词。宣誓场所应当庄重、严肃,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或者国徽。负责组织宣誓仪式的机关,可以根据决定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宣誓的具体事项作出规定。

【以案释法】

污损国旗国法不容

【案情介绍】2013年11月的一天,某地烈士陵园广场梯道中间的国旗被人用黑色黏稠液体投掷污损。这一严重政治案件发生在红色革命烈士陵园,且作案时间临近“11·27”大屠杀纪念日,案件性质十分恶劣,在当地群众中激起了极大愤慨,大家纷纷表示:“这里是革命烈士的安息之处,我们每个人都视这里为最神圣的地方,想不到竟有人胆敢如此嚣张!”

此案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该市市委领导要求尽快组织侦破,消除影响。12月1日下午,公安干警将犯罪嫌疑人张某抓获归案。经审讯,张某交代了制作油漆鸡蛋并到现场投掷污损国旗的作案过程。

宪法诉讼制度初探 篇6

【关键词】宪法 宪法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的宪法意识、维权意识有了极大的增强。但在人民的观念里,都认为宪法是政治纲领、治国方略,宪法只是高高在上、写在纸上的法,却没有渗透到人民的生活中,不像刑法、民法那样深入人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这种观念的形成,恐怕与目前我国还没有宪法诉讼活动、没有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有关。随着近年来一些涉及公民的宪法权利受到侵害而又得不到宪法救济的案件发生,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呼声日高。为此,有必要对我国是否应建立宪法诉讼制度,以及建立何种模式的宪法诉讼制度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宪法诉讼含义

宪法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为了保障宪法的实施,依据宪法,通过法定程序,,解决宪法争议的活动的总称。一方面,宪法诉讼的目的是通过对公权利的合宪性做出宪法判断来保证宪法的权威,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免受违宪行为的侵害。宪法诉讼是权利制约的有效手段,是对公权利范围内违宪行为的终极司法裁判。另一方面,宪法诉讼只能在权利穷尽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仍无法获得救济的情况下,公民才可以针对违宪行为提起诉讼,即只有在穷尽了其他救济手段后,公民才能通过宪法诉讼的途径获得宪法的最终救济。

这里还要澄清一个概念,宪法诉讼不同于宪法入讼。宪法入讼指的是普通法院在审理民事、刑事、行政案件时是否可以适用宪法的问题,而宪法诉讼事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宪法解决宪法争议活的活动。关于“宪法条文是否可以在法院的判决中被引用”等所引发的宪法的司法适用问题应属于宪法入讼的范畴,而不属于宪法诉讼的范畴。

二、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有助于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和根本法的地位。我国目前宪法保障体制不健全,宪法原则在实际政治生活中难以落到实处,形式上具有最高性、神圣性或权威性,但在适用于社会政治法律关系时,容易被架空为政治纲领和口号。因此,有必要建立追究违宪责任的机构和程序,以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可以有效地制止违宪行为的发生,在宪政社会中,宪法尽管享有至高的地位,但违宪行为依然屡见不鲜,只有通过宪法诉讼,制裁违宪行为,才能维护宪法的权威,保障宪法的实施。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有助于对政治权利的运行加以制约,宪法对国家机构的组织、权限及权利的运行,规定了基本准则,一切国家权利都必须依法运行。这就需要权力本身内部的制约机制。宪法诉讼制度就是以权利制约权利的一种,它可以运用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所赋予的特定权力,监督国家权利的运行。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是一个国家法制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我国依法治国的目标之一。我们讲依法治国,首先是依据宪法治理国家,确保宪法不折不扣的实施,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关键和难点。

2、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可行性

宪法具有法的共同属性。长期以来,我们过分的强调了宪法的政治性与根本性,缺乏对宪法“法”的属性的认识。宪法既然是根本法,它当然具有发的共有特征,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当宪法的实施遇到障碍时,同样也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保障实施。宪法的实体规范具有可塑性。宪法的原则性和概括性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在公民穷尽法律救济手段后其宪法权利仍然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主体有权像请求法律救济一样,请求宪法救济。宪法的原则性和概括性可以弥补法律的漏洞。避免出现法律的真空。并且,一般立法代替不了憲法。宪法的许多规定要由其他法律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同时,宪法规定的许多内容又是一般法律不能包括进去的。

三、宪法诉讼制度模式的选择

我国还没有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目前负担违宪审查或宪法监督职能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现实生活中,违宪行为屡屡发生,违宪的法律性文件也并非不存在。但从实际情况看,违宪行为往往得不到纠正。也就是说这种监督机制没有切实发挥作用。不能适应我国宪政发展的需要,应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保障宪法实施的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目前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是在全国人大下设立宪法委员会作为行使宪法诉讼职能的机构,采取这种模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保留监督宪法实施的最高权利。这种制度的好处是与我国政治体制相一致,与司法制度没有冲突,比较可行。它的性质、地位、组成、程序应由全国人大制定相关法律加以规定。

宪法委员会是在全国人大领导下实施宪法监督和进行违宪审查的专门机构,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其监督。其主要职能是受理公民在穷尽法律救济手段之后直接向宪法委员会提起诉讼的案件,解释宪法,裁决在宪法的实施过程中国家机关之间关于权限的争议案件。

我国宪法监督的立法思考 篇7

1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不足

首先, 宪法监督的内容仅停留在在理论上无现实的约束力。这对于宪法监督的功能而言无疑是个缺憾。我国宪法在对违宪行为的审查上, 局限于对抽象的违宪行为的监督审查, 虽然宪法规定了一套纵横交错的监督网, 但只限于法律文件的合宪性审查, 对其它方面监督内容很少。”尤其是对具体的违宪行为的监督几乎无从展开, 并且对各类社会主体的违宪性审查, 也没有明确规定, 缺少了法律确认与程序保障, 现实中宪法监督缺少约束力, 使得人们无法清楚的获知宪法监督的对象与内容。

其次, 缺乏宪法的专门监督机构。从历史的护宪规律来看, 一个重要的趋势即是“违宪审查主体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以至监督组织专门化的趋势。”我国虽然有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负责进行宪法监督, 但其并非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由于它同时身兼立法与监督二职, 故通常来讲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倾向于自己制定法律是合宪的而忽视对其的法律监督;另一方面以目前人大的组织形式及工作特点也不利于宪法经常性的监督。由于会期短, 代表又人数众多, 故不可能集中, 有效地审查违宪行为, 并且人大代表中深谙法律的专家又是少数, 要求其它非法学专业代表准确监督宪法实施进行审查也是不可能了。此外在短短的会期中, 要履行多项国家职能, 因此对宪法实施专门监督是根本无法胜任的。

再次,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不健全, 缺乏专门监督方法与程序。在我国宪法中是原则性的规定宪法监督与违宪审查, 对宪法监督方式的程序等问题往往规定很简单或根本无法可依。并且“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宪法监督程序和宪法诉讼的具体规定”。这使得宪法监督主体无法有效的履行职责, 操作性差使得宪法监督仅成为理论概念而已。

最后, 我国宪法监督违宪制裁措施及承担违宪责任的方式规定的不完善、不具体, 这使得宪法监督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降低的宪法实施的权威。例如:罢免这一制裁措施虽有一定制裁性, 但对承担违宪责任的主体而言, 这本身不是专门的违宪制裁, 因此对其所体现的宪法制裁不够严肃与有权威性。

以上是概括性地分析了我国目前宪法监督中所存在缺陷。总体上,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问题主要是监督机关未能专门化, 法律制度没有具体化, 这些不足如不加以消除, 我国便不能建立一套真正意义的宪法监督制度, 而这一制度建立立法的保障与规范是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因此完善宪法监督立法是一项极具意义又相当紧迫的任务。

2 我国宪法监督立法问题的探讨

目前, 我们比较迫切的任务是制定一部专门的宪法监督法, 从法律上明确规定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各项内容, 使之法律化、制度化, 从而达到宪法监督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这一监督立法应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 宪法监督的客体 (对象) , 由于我国对此目前规定的不明确, 因此在拟制定的宪法监督法中应对此问题作出清楚的界定。

应首先明确宪法监督的对象是抽象行为及具体行为为一体的各类主体的行为是否具有合宪性。这其中包括:①对国家有立法权限的各级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审查。对此审查时, 应首先审查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问题, 是否权滥用权力等等, 再者审查其制定的各项法律是否违反宪法的规定或与宪法的原则, 精神有无不符之处等等。②审查具体行为合宪性, 即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族人民、各政党、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行为是否合宪的问题, 其中包括审查公民、法人、各类组织宪法权利被侵犯的案件。如《民事诉讼法》中的选民资格案件, 便应纳入宪法监督审查范围, 通过宪法监督对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加以保护。③对国家领导人宪法监督, 国家领导人代表国家实施特定的行为, 对其的违宪审查工作应专门加以规定, 使其行为符合宪法之规定。此外, 对其涉及到宪法的原则性规定的具体行为, 如国家机关权限纠纷等问题, 一般也通过监督立法具体裁定加以解决。

(2) 监督的专门机构及程序保障。

虽然目前学者探讨各种监督机构的设置与建立, 但我个人认为应在全国人大中设立宪法委员会, 其具体的职责是重点审查各级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夹的合宪性及国家领导人行为合宪性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组织上的局限, 有利于实现我国宪法监督的权威性和专门性、经常性, 使宪法监督落到实处。”宪法委员会是个权威性很高、地位特别的机构, 它受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 有权独立做出违宪的决定, 因此对其人员的组成应充分吸纳法学专家, 尤其是宪法学专家, 实行专业化、科学的监督。宪法委员会有权在接到地方各级人大 (地方各级人大有责任将发现违宪行为或接纳的违宪文件的举报交向宪法委员会) 违宪审查请求书, 或收到了涉及立法与宪法原则有冲突或权限审议等材料后, 应组成人员应讨论研究, 及时做出处理及制裁决定, 对于违先文件应宣布撤销, 对于国家领导人违宪案件应视其情节让其承担政治后果等等。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下设宪法委员会的同时, 还应在各地设立宪法法院。宪法法院应设立在省一级, 主要处理侵犯公民宪法权利受到侵犯的诉讼案件, 与宪法委员会以对抽象行为合宪性审查相区别, 宪法法院主要侧重具体行为是否违宪问题。这里主要包括违反宪法及宪法性文件, 但目前又将其列入民事或行政庭的案件, 如男女平等问题, 选民资格问题, 损害污辱国家标志案件等等。这样规定使两种专门机构并行不悖、各有侧重、使宪法监督落在实处。

(3) 违宪审查方式的规定。

与上述两种专门监督机构相对应, 而应采取相应的审查方式。宪法委员会对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应主要采取事前审查方式。即在上述法律颁布之前, 依照法定程序由委员会组成专门监审小组, 对其所规定的内容原则等进行违宪审查, 如遇法所立规定与宪法及宪法性文件等相冲突, 则宣布予以撤销并禁止颁布, 这样能起到预防之效果, 防止违宪性文件公之于众而导致不良的社会后果。这一审查是宪法委员会主动进行的, “总的来说, 宪法委员会的审查属于非诉讼性审查”。而与此非诉讼性审查相对, 采用宪法诉讼审查和附带性审查方式的主要是针对具体侵犯的宪法性权利的案件, 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认为其宪法性权利受到不法侵害, 可通过司法诉讼途径向宪法法院申请救济。宪法法院通过认定事实, 适用法律, 对违宪案件做出具体裁决并附带性审查所涉立法的合宪性。此外对于国家领导人及国家机关相关宪法行为也应采取事后审查的模式, 在有控诉的情况下进行审查。这样采用不同审查方式, 加强宪法监督的力度。

(4) 对违宪制裁措施及责任承担方式之规定。

我国现行的违宪制裁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撤销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 (主要是法律、法规与有关机关违宪决定) ;②罢免违宪的国家领导人的职务;③不批准宪法等等。由于这些措施种类过少, 又多是抽象行为的宪法监督, 使人们无法感受到宪法的制度, 也使宪法权威受到损害。故在违宪制裁上应加入以下相关措施: (a) 罢免。这里所讲“罢免”是对所有领导人员, 无论其级别、职务高低, 只要有违宪行为便应将其予以罢免, 而不应将罢免仅适用于国家领导人。 (b) 停止侵害。此项措施主要针对具体行为侵犯公民、法人及其它组织宪法性权利而言, 目的是严防重点宪法侵权的继续进行及进一步扩大, 这主要由宪法法院做出。 (c) 宪法义务的强制。与上述措施相比较, 这项措施主要是为了促使有能力履行宪法规定之义务, 但拒不履行, 造成他人宪法性权利得不到实现的消极违宪者履行基本义务。 (d) 赔偿及处罚。对违宪行为造成国家、集体、个人经济损失的违宪行为做出者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触犯其它法律的依法给予相应处罚。此外宪法的责任承担方式由于其特殊性、根本性等特征所决定其与普通的民事、刑事责任等有所不同, 比如对于规范性文件审查后, 确认违宪, 并不追究立法机关的法律责任, 而是告之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 并发出建议书期限修改, 使其内容修改符合宪法原则, 内容与精神。对于领导人的违宪一经查明即宣告为无效, 并由宪法委员会交由相关部门给予处罚。另外对于具体案件侵犯他人宪法权利, 则由宪法法院给予处罚与制裁直接判决相应法律责任于侵犯行为做出者身上, 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违宪的法律后果, 更加发挥宪法的权威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不断完善宪法监督制度, 保障宪法在社会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根本性的作用, 是宪法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而针对我国现行宪法监督制度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制定专门的符合我国国情又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宪法监督法, 规范各项宪法监督制度使宪法监督有法可依, 有据可循, 无疑是对于树立宪法权威, 实现依法治国是大有裨益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我们应不断总结宪法监督的经验、摸索宪法监督的规律, 在法律框架内构建充满生机又体现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

参考文献

[1]刘茂林主编.宪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62-63.

[2]段慧芳.浅谈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J].载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8 (4) .

[3]李龙.宪法基础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296.

[4]孙志强.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J].载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2) :4-4.

[5]武勇.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不足及制度完善[J].载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3, (4) .

依宪治国与宪法的实施和监督 篇8

一、依宪治国: 法治的根本要义

依宪治国就是以宪法治理国家, 将国家与社会生活纳入到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范畴, 把宪法落实到政治生活的实处, 使宪法对规范国家与社会生活发挥有效作用, 通过实施宪法为国家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化、法律化保障。宪法至上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全面实施宪法, 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义。

( 一) 法治精神的主旨是宪法至上

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 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规定了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体系、职责权限和运行机制, 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治上的最高体现。根据宪法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是法治精神、宪法原则和宪法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是全体公民必须统一遵行的行为规范。因此, 法治国家的核心价值的是宪法至上。

( 二) 法治思维的核心是宪法思维

法治思维的基本逻辑是“法律主治”, 即国家、人民和社会均受法律的支配, 并且只受法律的支配。而宪法最大的作用和价值就是把所有社会主体、社会关系都纳入法律监控的范围, 从而使国家民主政治生活法律化。我国宪法从宏观制度层面上界定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活动范围; 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责任和义务, 对国家机关的产生和设置、对国家权力的范围、分配和运行, 对公民权力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等有关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都作了明确规定, 从而将政治问题置换成了法律问题, 使政治获得了理性化、法律化的形式。它意味着无论是政府的权力运作, 还是公民个人的权利行使, 都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并表征出来:公民有民主的权利, 但也有服从的义务, 政府拥有治国理政的权力, 但也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正如张友渔所说的:政府和人民都在宪法规定之下享受应享受的权利, 负担应负担的义务, 谁都不得违反和超越这些宪法规定而自由行动。[2]这实质上就是宪法思维方式, 即任何社会主体和政治主体均根据宪法的原则、规则和精神, 理解、分析并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类问题的方法与习惯。这也正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所强调的, 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1]以捍卫宪法权威和促进宪法价值的实现为行动指南, 是法治思维的基本逻辑, 也是宪法思维的根本要求。

( 三) 法治发展的基础是宪法政治

法治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对权利的关注, 建设法治国家的本真目的并不是统治人民, 而是保障人的权利和尊严。因为, 人的权利和尊严是构成公正和良序社会的核心渊源, 因而也是法治最具时代性的特征和最具根本性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一价值, 必须限制公权力。因此, 法治强调政府权力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 政府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并依照宪法和法律指定的轨道有效运行。而规范国家权力、保护公民权利是宪法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宪法结构中的主体内容和核心要义。每一良善的宪法都明确规定了这两方面的内容。宪法政治就是通过对国家权力及其运行的明确规定, 来规范、限制和制约国家权力, 以使其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不受侵犯。保障权利和限制权力、“治官”而非“治民”是宪法政治的实质, 也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八二宪法实施30 多年来, 经历四次修改, 有效回应了我国经济政治改革和民主法治发展的深切呼唤, 基本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推动了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进程, 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法治进步成果的真实写照和法治中国理想的明确昭示, 宪法及其实施宣示了约束权力、打破垄断、追求民主、崇尚自由、注重平等、尊重人权、保护权利等价值追求, 具有非常丰富的法治内涵, 直接昭示着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梦想。

二、依宪治国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 依宪治国存在的问题

依宪治国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需要一部良善的宪法, 这是依宪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宪法必须得到贯彻和实施。客观地说, 我国已经制定了蕴含着保障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等先进价值理念的宪法, 这是一部反映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方向、具有正当性实体内容的良善之法。因此, 依宪治国已经解决了“有 ( 宪) 法可依”的问题,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宪法实施不畅因而影响到宪法的权威和人们的法治信念。从我国现行宪法实施30 多年的状况来看,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 宪法虚无主义。无视或撇开宪法, 实行人治, 以领导人的指示、批示和政策取代宪法。第二, 宪法工具主义。把宪法作为专政的工具, 用来统治、镇压、管制民众, 人权、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等现代宪法理念薄弱。第三, 宪法未得到认真对待和普遍尊重。不认真对待宪法文本, 不按照宪法办事, 缺乏宪法思维和宪法自信, 宪法调整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第四, 宪法未有效地约束公权力, 保障私权利。近年来查处的100 多只大老虎和无数的小苍蝇, 无一例外, 都是公权力的滥用者; 与此同时, 公民的基本权利救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特别典型的是死刑冤假错案的出现, 是对人的权利极其严重和可怕的侵犯。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宪法约束公权力, 保障私权利的法治目的没有达到。第五, 违宪现象未得到纠正。存在的大量的违宪行为和违宪的法规没有得到审查、修改和纠正。这表明, 我国宪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 二) 依宪治国存在问题的原因

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而宪法的实施需要监督。我国宪法实施不畅、宪法权威难以树立的直接原因就在对宪法实施监督不力,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权处于虚置状态。具体来说, 是因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缺乏宪法监督的具体体制和程序。

1.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缺乏宪法监督的组织建制。宪法监督作为一种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其运行需要专门的组织载体和专业的技术人员, 但是, 人大却没有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从人大内部组织机构设置来看, 已设立有民族、法律、财政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外事、华侨、内务司法、环境保护、农业与农村9 个专门委员会。这些委员会虽然可以协助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 但是, 在很大程度上, 它们是立法的组织载体, 主要职责是研究、审议和拟定相关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之所以长期未能履行其宪法监督的职权,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全国人大常委会缺乏专任、常设的宪法监督机构”, [3]导致监督无“门”。人大组织结构性短缺, 是造成人大宪法监督权虚化的根源。

2. 人大监督程序短缺。人大会议一年召开一次, 会期短, 在人大开会期间提出宪法监督议案几乎没有可能。那么, 提案的合理时间应该是在人大闭会期间。但是在人大闭会期间怎样提起宪法监督议案, 如何使用宪法监督权力却没有任何法律规定, 比如由谁提起, 向什么机构提起, 审查的步骤、期限、结果等等程序问题, 法律均无规定。

三、建立健全宪法实施和宪法监督制度的措施

实施宪法、监督宪法, 维护宪法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和权威, 必须建立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只有建立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和程序, 使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得到追究和纠正, 才能真正推进依法治国, 顺利实现法治中国的理想。

( 一) 建立专门的宪法实施机构和制度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实行宪法司法化。公民个人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害公民个人宪法基本权利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法院提出诉讼的权利, 法院应依据宪法受理案件, 作出裁定, 提供最终救济。

( 二) 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目前世界设立的宪法实施和监督机构有四种情形: 一是由司法机关即最高法院承担司法审查, 如美国和日本; 二是设立专门的宪法法院, 如德国、奥地利; 三是设立宪法委员会, 如法国; 四是由立法机关承担宪法监督职责, 如英国。当然, 我国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而是应根据中国国情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学术界普遍主张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设立一个宪法监督委员会, 负责监督宪法实施。宪法监督委员会独立行使宪法监督职权, 不受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的干涉。其主要职权有四项, 一是具有宪法解释权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权。二是对现行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中央一级国家机关的重大政策和决策等具有违宪审查权; 三是对中央一级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争议以及全国人大选举的中央一级国家机关的领导人的罢免案具有审查、处理并提出意见权, [4]四是对具体的违宪行为具有审查权。

( 三) 建立宪法监督程序

应该把宪法监督机构的每一项监督权比如对违宪行为的监督权、对职权管辖范围内政府的罢免权、对违宪的法律法规的审查权等, 必须逐一逐项地细化, 为每项监督权的行使制定出具体的便于操作的实施细则。比如启动的条件、启动主体、时间、步骤、环节、结果及其宣布等都必须做出明确细致周全的规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4-10-29.

[2]张友渔.张友渔文选[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155.

[3]范进学.我国宪法监督程序制度之审思与变造[J].法学, 2012 (10) .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内容的构建 篇9

关键词:宪法宣誓制度,借鉴,中国特色,内容

一、宣誓主体

严格意义上来说, 我国并未真正意义上对宪法宣誓的主体做出规定, 但是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将宪法宣誓的主体规定为经过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因此从该条文中可以看出, 我国宪法宣誓主体应该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的国家工作人员。具体来说就是: (1) 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的中央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组成人员 (即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 国家主席和副主席,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 经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的地方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包括: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及其组成人员 (即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 正副省长, 自治区正副主席, 正副市长, 自治州正副州长, 正副县长, 正副镇长, 以及正副乡长;地方人民法院院长, 地方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二、宣誓对象

在参考了国外的一些做法后, 发现各个国家的宣誓对象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国家元首 (如总统) 向选举他的民众或议会宣誓, ;有的是政府首脑、成员 (如总理) 向国家元首宣誓 (也有向议会宣誓的) ;还有的是向上级或者授权人面前宣誓。从各国的宣誓对象中不难看出, 各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宣誓对象都与选举或者任命他的主体有关, 因此对于我国国家工作人员的宣誓对象也可以是选举或者任命他的机关, 这也与《决定》的内容相符合。结合我国国情, 由于我国的国家机关基本上都是由人大及其常委会经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 所以对于中央国家机关都应该向全国人大其常委会宣誓并且面向国徽。对于地方国家机关同样的都是向选举或者决定任命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宣誓并且面向国徽。

三、宣誓时间地点、以及主持人

纵观各个国家中对宣誓时间的规定, 一般都是在宪法中规定为主要领导人员在就职之前或者已经开始执行职务之前开始宣誓, 比如新加坡就在宪法中规定所有的议员非经过宣誓不得在议会从事任何有关于立法的活动。对于宣誓地点的选择, 一般情况都是在选举的地点或者被任命的地方公开进行。宣誓的主持人各国也不尽相同, 有的由国王作为主持人;有些国家为了保持其司法独立性和公正性, 一般会由法官来担任主持人, 比如美国总统在就职仪式上一般都是由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来担任宣誓仪式的见证人。

从我国现阶段来看, 国家各个部门都在追求简化办事流程, 因此在举行宣誓仪式时也应当简单且方便举行, 需要宣誓的人员可以直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产生单位来主持。也就是指各级人大代表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宣誓地点的选择可以由宣誓主持机构视情况而决定但是最终都必须是以公开的方式进行。我国新当选的国家主席和副主席, 应当时由全国人大委员长主持, 然后在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开会期间进行宣誓。

四、宣誓程序

宪法宣誓应当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 因此在宣誓时应当有特别的程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宣誓程序。借鉴美国总统的就职程序, 我国国家工作人员的就职程序也应当手持宪法, 面向国旗, 奏起国歌, 主持人领读宪法宣言等程序。具体的程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主持人宣布宣誓仪式开始之后, 所有人起立行注目礼, 奏响国歌、升国旗;等升旗仪式结束后, 此时的宣誓人不仅要左手捧宪法, 还必须将右手作出握拳状大声宣读誓词;宣誓结束后, 由宣誓人签字或盖章, 最后由宣誓机构甲乙保存, 笔者认为为了方便未来管理宣誓誓词文本, 各地也应当将建立宣誓誓词文本档案管理制度列入议程。

五、宣誓的法律效力

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 为了更好的发挥宣誓制度的作用, 有关部门还应当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措施来保障宪法宣誓制度的发挥, 如果仅仅只停留在口号上, 那么这个制度也只能形同虚设。因此, 必须在相关的法律制度里规定对于违背宣誓义务或誓词的措施, 一旦在就职时违反誓词的内容, 轻微的则给与一定的纪律处分, 要是构成犯罪也应当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陶波.论中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J].南方论刊, 2008 (2) .

[2]韩永周, 朱战芳.浅析宪法宣誓制度[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

[3]郭林茂.试论建立我国的宣誓制度[J].政治与法律, 1995 (3) .

[4]闾小波.建立政治宣誓制度推进政治文明建设[J].政治文明, 2003 (10) .

[5]戴激涛.对我国建立国家元首宣誓制度的思考[J].时代法学, 2003 (2) .

[6]庞清涛, 郭文正.国徽下, 人大代表庄严宣誓[J].人大建设, 2003 (5) .

[7]蒋伟.论建立忠于宪法的宣誓制度[J].法商研究, 2000 (5) .

[8]王禹.建议建立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J].民主与科学, 2004 (1) .

[9]焦洪昌.从六个方面完善宣誓制度[N].检察日报, 2014-12-4.

[10]邓静秋.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与功能[N].法制日报, 2014-11-26.

建立公民宪法权利诉讼制度的构想 篇10

兼顾到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的容量, 我们所设计出来的诉讼模式应该是与我国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现行的宪法监督制度、现行的司法制度配套及适用。因此, 要想构建我国复合型宪法诉讼制度必须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 整治保留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其一, 各种政治争议依旧主要通过政治途径来解决, 而没有必要全部纳入宪法诉讼的渠道;其二,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应该尽量避免与现行政治体制和宪法框架相冲突, 如果确实无法避免发生冲突, 一定要先对宪法进行修改, 从而来保证宪法诉讼制度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协调和自洽。

(二) 宪法诉讼与违宪审查制度相分离原则

所谓宪法诉讼与违宪审查制度相分离原则, 是指在制度设计中将宪法诉讼制度和违宪审查分开, 分别由两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组织实施, 是先由法院对宪法案件进行审判但并不对法律和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审查, 法律及国家机关行为是否违宪由违宪审查机关进行审查。确立这一原则的根据是:其一, 现行宪法和法律都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由法院进行违宪的审查;其二, 我国宪法对法规等的合宪性审查作了实质性规定, 不宜再赋予法院以违宪审查权。

(三) 相对独立原则

所谓相对独立的宪法诉讼制度,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并不需要马上建立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相并列的独立的宪法诉讼制度形态, 也不一定需要要有完全独立或者完全不依赖于其他诉讼形式的程序;另一方面, 在宪法诉讼案件中存在和其他诉讼形式不一样的特点。当法院遇到违宪疑义时必须通过特定的程序报请违宪审查机关进行审查。

二、复合型宪法权利诉讼制度的具体设计

从相对合理主义的思路出发, 在考虑我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设计出如下的宪法权利诉讼模式:①

(一) 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性质及其法律地位、权力范围、组织构成和程序、活动的基本原则、判决的约束力、活动的保障等, 均由专门相关组织立法来约束。该委员会行使的职权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职责, 并受理一般公民及社会团体对法律、法规及其它规范性文件提起的侵害宪法权利的申诉。从本质上来说, 该委员会行使的是违宪审查权, 而不是宪法审判权。

(二) 普通法院设立宪法审判庭并专门行使行政违宪侵权案件以及司法违宪侵权案件的权利

②对这两类案件的审理, 宪法审判庭对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的合宪性并不做出判断, 只对具体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是否侵权性做出判断。行政违宪侵权案件和司法违宪侵权案件具有特殊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案件受理及审理程序及其所适用基本上与其他普通法律案件所适用的原则一致, 另外, 撤销具体的行政行为与司法行为, 或者是由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与司法行为的机关承担具体的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三) 宪法权利诉讼制度的程序设计

宪法权利诉讼审判程序主要是指立法违宪侵权案件、行政违宪侵权案件和司法违宪侵权案件这三大类案件的审判程序。在我国设计的宪法权利制度时, 将宪法监督权与宪法权利的审判权分开, 分别赋予给宪法监督委员会和普通法院行使, 所以在诉讼理论上设计这三类案件的审判程序需要针对各种案件的不同特点, 要分别在案件的申请、案件的受理、案件审前准备、案件的正式受理、案件的裁决等方面加以周全的考虑。

立法违宪侵权诉讼案件的审判程序就是指宪法监督委员会审查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合宪性时所遵循的程序。分为案件的受理范围、案件的申请和受理、案件的初审、案件的正式审理、案件的裁判等方面的程序。程序的设立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对各个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定位。行政违宪侵权诉讼案件和司法违宪侵权诉讼案件的审判程序是人民法院宪法审判庭应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请求, 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具体司法行为是否对公民的合法权益进行了侵害, 确定行政机关侵权责任与司法机关侵权责任所遵循的程序。由于该程序存在于现行的行政诉讼程序和国家赔偿程序之中, 它可分为案件的受理范围、案件的申请与受理、案件的初审、案件的正式审理、案件的裁判等相应程序。

综上所述, 公民的基本权利在社会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相应不同的内容, 宪法对原则性的规定有及强的适应性, 具体化的普通法律的适应性是无法和其比及的。重要的是, 宪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 主要调整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而普通法律无法涵盖宪法调整的所有社会关系, 同样道理, 普通诉讼也无法涵盖所有的权利争议, 因此, 宪法诉讼和公民宪法诉权的存在就有一定的必要性。所以, 建立宪法诉讼程序是公民通过行使宪法诉权启动宪法诉讼的有力依据。

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法治的核心上。因此, 建立相应的宪法保障制度必将形成。宪法诉讼制度是最有效的宪法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宪法保障制度, 建立符合法定程序的宪法诉讼制度, 赋予公民以司法救济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从而调动广大公民参与宪法实施的保障, 是中国当代法制建设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注释

1[1]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M].江苏:江苏人民出出版社, 2001.

2[2]季卫东.宪政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3]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4[4]韩大元, 刘志刚.试论宪法诉讼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J].法学评论, 1998, (3) :26-30.

5周伟.宪法基本权利案例的法理分析[J].云南法学, 2000 (6) .

宪法委员会制度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人性;宪法委员会;宪法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40-01

1 宪法委员会机构设置法中的人性规定

从胡建淼、杜仪方编写的《世界宪法法院选编》中可以看到,作者也将宪法委员会收入期内,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宪法委员会也是宪法法院的一种类型,然而通过对比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宪法法院机构设置法》和法国的《宪法委员会的机构设置法》,我们可以看出法国的宪法委员会有许多独到之处,且充满了人性。

宪法委员会机构设置法的第一编“宪法委员会的组织构成”,主要都是保证宪法委员会的独立性。其中诸多条款都是从人性本为出发,如第五条“宪法委员会成员在任职期限内,不得被任何公务职务或者如果他们是公务员,不得予以晋升”,这主要是从委员会人员身份的独立性给予保证。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多重的身份,那么在自己当前的职务内就可以本正身直,少了其他职务的行事矛盾,少了许多职务上的顾虑。又如第六条“宪法委员会主席和成员应当各自得到相当于无类别国家职位中最高两类工资的一份津贴”,这一条有对其的工资收入免除了后顾之忧,不会因为经济的问题左右其工作的顾虑。由此可以管中窥豹,认识到《宪法委员会的机构设置法》充满人性的人性特点。

2 宪法委员会人员规定的人性化

从整个法国的行政机构设置上,表面上看宪法委员会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部门,仅有九个年迈的委員,一年的办公经费也不过五六百万欧元,但是它在法国的政治生活和法治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宪法委员会被视作“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人”,宪法委员会主席被称为是“共和国第五号人物”,在民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根据1958年宪法的规定,宪法委员会由任命制委员和法定委员组成。任命制委员由9名成员组成,任期9年,不得连任。这就排除了为了获得连任而进行政治交易的可能。

翻开德国的《宪法法院的机构设置法》,对于宪法法院法官的规定是非常明确的,只有年满40周岁的才可以被任命为法官,第四条第三款又规定法官的退休年龄是68周岁。相比而言法国的《宪法法院机构设置法》对委员的年龄并没有过多的要求,而事实上法国宪法委员的平均年龄都是在70岁左右,历史上最年长的委员西蒙妮•维叶女士79岁的高龄,最年轻的奥利维亚•杜特耶•拉莫斯先生也有57岁。之所以要任命这么多“老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宪法委员会所涉及的问题往往非常复杂、棘手而又极其重大,甚至关系国计民生,这就需要其成员具有丰富的经验、知识、阅历和威望。二是因为年龄是独立性的重要保证“。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利益的诱惑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他们有着光辉的过去,和此时荣耀的身份,绝不可能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晚节不保”。这是宪法委员会成员设置的又一人性体现。

3 在整个国家所起作用的人性化

在《宪法委员会的机构设置法》的第三条规定,委员会成员在任命之前都要在总统面前宣誓,但这并不能说明委员会的成员都会效命于总统。

宪法委员会组织法第十条规定“:任何担任与宪法委员会委员职务相冲突职位或者丧失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委员将由宪法委员会自动作辞职处理。上述委员将在8天内被新委员代替。”第十一条规定“:在宪法委员会委员遭受永久性的身体损伤以至于确定无法担任其职务的情况下,适用第十条的规定。” 由此可见,其他任何国家机关和个人都无权罢免宪法委员会委员,只有宪法委员会自身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决定免除某一成员的职务。宪法委员会应当由其成员,包括法定成员通过秘密投票的方式以简单多数做出决定处理这类问题。这就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其职务的独立性,防止外界的干扰和控制。

对于宪法委员会的成员来说,有了这样的保证,就有可能即便是总统提名的,在工作也有可能做出与总统相左的事情,并不会完全授命于总统。大有被人认为“忘恩负义”之感,但恰恰就是这点保证了宪法委员会委员行事独立性。

在宪法委员会的成立之初,宪法委员会被称为“一门对准议会的大炮”。而现在,这门大炮的炮口却不一定对准的是议会,有时也会对准政府。如1971年结社自由法案和1974年宪法修改也说明了这点,在整个国家的体制结构中,宪法委员会更像一个平衡国家权力的“缓冲剂”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这是宪法委员会设立的又一人性化特征。

4 宪法委员会对中国宪政发展的借鉴意义

放眼世界各个国家,法兰西这个,情感丰富、热情奔放且在历史上政局多变的民族与中华民族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无疑宪法委员会对中国宪政之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有许多学者认为完善中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再建立一个独立的宪法委员会。作者认为这也确实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然而也要考虑中国的文化和现实情况,切不可盲目。

建立一个类似宪法委员会的机构,以此来平衡国家权力,缓和国家权力机关的矛盾,起到一个“缓冲剂”的作用,这与中华的“和谐文化”是相符合的,然而怎样建立,还是要慎思酌虑,在国家中增设一个宪法性的机构这无疑对国家的时局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稳定的发展是中国当下最重要的,所以需要谨慎行事,如“法国的宪法委员会由任命制委员和法定委员组成,历届卸任共和国总统均为终身当然委员,除非他们另外担任与宪法委员会委员相冲突的其他职务”。

げ慰嘉南:

[1] 陈云生.《宪法人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2] 吴天昊《法国宪法委员会独立性的制度保障》,载《人大研究》,2007年第1期

论我国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依据 篇12

1.1是否有法律依据?没有

我国《宪法》没有任何一个条文明示或暗示宪法不得进入诉讼。相反, 宪法强调其是国家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都不得同宪法相违背;一切公民、组织和机构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同时, 作为宪法下位法、子法的各个部门法, 都可以进入诉讼, 而作为最高法、母法的宪法, 却不进入诉讼, 这确实是一个怪异的现象。

1.2是否有政策依据?也没有

当然, 政策不能取代法律, 政策也要服从于宪法, 这是首要的前提。在我国, 不管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还是国家政策, 恰恰相反, 都是一再的在强调宪法的权威性。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20周年发表讲话时就曾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 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 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1.3对最高法院两个司法解释的分析

一是1955年7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研字第11298号对当时的新疆省高级人民法院所作过一个批复 (以下简称“五五批复”) , 该批复中规定“在刑事判决中, 宪法不宜引为论罪科刑的依据”;二是1986年10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给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所作的“关于制作法律文书应如何引用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批复” (法 (研) 复[1986]31号, 以下简称“八六批复”) , 该批复中规定了哪些法律可以在制作法律文书时被引用, 哪些不可以被引用, 但并未提到宪法。这两个批复使得司法界一度的认为宪法不能作为审判的直接依据。实际上这里存在着重大的误解。

首先看“五五批复”。如果对该批复仔细研究可以发现, 其一, 只是说在刑事判决中不宜引用, 但未说明在民事、行政等判决中也不可以引用, 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其二, 该批复只是说“不宜”引用, 从语义上讲, “不宜”不等同于“不能”, 也就是说没有完全排除引用宪法的可能, 这是犯了语义混淆的错误。

再看“八六批复”。该批复实际上对宪法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既没有说可以引用, 也没有说不可以引用。因此, 不能据此就排除宪法。

再者, 退一步讲, 这两个批复即使都明确排除宪法, 也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一般法律的效力尚且不及于宪法, 更何况司法解释的效力。

综上所述, 我国是不存在任何宪法不进入诉讼的依据的。

2我国建立宪法诉讼的理论依据

2.1宪法首先是法律, 应当为司法机关所适用

对于这个问题, 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

其一, 由宪法的本体所决定的一个问题——宪法也是法, 应当为司法机关所适用。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在强调宪法的个性特征, 如根本性、最高性、权威性、政治性等, 忽略了宪法的共性特征, 即宪法也是法律。马克思称宪法是“法律的法律”;美国一位法官称“所谓宪法不过是法官奉为宪法的法律”, 这些都说明了宪法也是法律。既然“宪法亦法”, 其当然应当为司法机关所适用。“宪法可以而且必须由司法化的机关来适用, 这是宪法法律性的必然推论”。其他一般法律尚且可以为司法机关所适用, 更不用说作为“母法”、“根本法”的宪法了!

其二, 由宪法的法律性所延展的一个问题——宪法既然是法律, 就必须要实现其作为“法”的价值才是有意义的, 那么就更应当为司法机关所适用。法的实现是法的生命力所在。任何一部法律, 包括宪法, 不管制定的多么完善, 如果不能实现就只能是一纸空文, 是“死法”。而司法恰恰是宪法实现的重要途径, 只有这样, 宪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从应然法转化为实然法, 从观念中的法转化为现实中的法, 真正实现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所应当起到的作用。

2.2宪法是可以为司法机关所适用的法

如前所述, 宪法不仅应当为司法机关所适用, 而且, 从操作性上来看, 宪法也是可以为司法机关所适用的。这里需要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 不能因宪法规范所具有的概括性和原则性的特点而否认司法机关对它的适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在内容上, 宪法规定了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在范围上, 与普通法律只涉及国家社会某一方面不同, 宪法涉及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宪法只能作概括性和原则性的规定。

第二, 不能因宪法规范的弱制裁性的特点而否认司法机关对它的适用。法律规范由假定、处理、制裁三部分构成。在制裁方面, 宪法一般较少规定。但宪法的这种弱制裁性不等于没有制裁, 它往往通过对某一类违宪行为规定相同的制裁方法来实现它的制裁, 如规定任何侵害公民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且, 对一些违宪行为的制裁宪法是以普通法律的制裁为补充的。因此, 不能因宪法的弱制裁性而否认其司法适用性。

3我国建立宪法诉讼的实践依据

3.1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

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保障公民权利。列宁就曾指出, 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广泛的基本权利, 但自我国宪法制定以来, 有没有出现过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违宪行为?如果说没有, 那真是创造了人类宪政史上的神话。从杜融诉沈涯夫、牟春霖诽谤案, 到张连起、张国莉诉张学珍工伤赔偿案, 再到齐某诉陈某、陈某之父及原就读中学侵害姓名权及受教育权案, 我国存在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违宪行为是不争的事实。当然, 不可避免的, 在任何宪政国家, 都会有类似情形的发生。但问题在于是否有有效的方法来威慑和遏制这类违宪行为, 从而有效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这种有效的方法便在于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程序制度, 使宪法成为司法机关直接适用的依据, 从而给予宪法强制力的保障, 否则, 国家义务的履行将缺乏动力, 公民基本权利的享有也势必成为空中楼阁。当宪法成为一切行为的最终裁判依据时, 普通公民才能真正拥有保护和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最终法律武器。

3.2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有助于对政治权力的运行加以制约

政治权力本身如果对其不加制约, 必然会导致滥用。孟德斯鸠就曾经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1在我国, 政治权力滥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宪法就是通过权力来限制权力。宪法本身就是一部限权法, 宪法至上, 一切政治权力都必须服从于宪法, 都在宪法之下, 对权力进行制约乃是宪法的重要使命。我国的宪法对国家机构的组织、权限及其权力的运行, 规定了基本的准则, 要求一切国家权力都必须依法行使。而要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权力的制约, 不仅要依靠宪法本身, 更需要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对权力违宪行为进行审查、裁判和制裁, 从而能有效的制止和纠正政治权力的滥用。

3.3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最终保证

从1996年2月9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领导法制讲座上提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 到19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再到1999年写入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以看到, 中国真正踏入法治化进程是短暂的。

依法治国的实质是国家机关必须严格依法办事, 治理国家。十余年来, 我国在法治之路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但是, 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使我们清醒地看到, 我国离真正的法治国家仍存在一定的距离, 尤其是体现在宪法问题上。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这表现在: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依法”, 依的是什么法?除了依普通法律之外, 从最终意义上讲, 依的就是作为最高法、根本法的宪法。如果一个国家未能将法落到实处, 那么, 这个国家也就并未最终实现法治。因此, 依法治国, 首先是依宪治国, 亦是依法治国的最高形式。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施宪法, 实现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

3.4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是维护宪法权威的需要

宪法序言明确规定:“宪法为根本大法,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绳。”我国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可见, 宪法在国家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而目前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却破坏了宪法的权威性。

现象一:违宪行为的存在, 政治权力的滥用, 并且未能得到制裁和有效遏制;

现象二:公民宪法意识的薄弱, 认为宪法高高在上, 只是一件政治摆设, 甚至出现了“不怕违宪, 只怕违法”、“违反宪法不算违法”等错误认识。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这表现在:其一, 通过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审查、裁判和制裁违宪行为, 实现“违宪必受制裁”, 用强制力保证宪法实施;其二, 通过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在受到侵犯时能够最终诉求于宪法, 获得宪法的最终保护, 真正成为公民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 让宪法真正走进普通公民的生活。

摘要:中国宪法一直处于非讼化的状态, 这严重影响了宪法的最高权威性。我国应当建立宪法诉讼制度, 这是具有充分的依据的。寻遍我国的法律与政策, 找不到任何宪法不进入诉讼的依据。并且, 从理论上来说, 宪法具有法律性, 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且具有司法适用性;在实践上, 我国也存在着具体的违宪事实, 需要通过宪法制止违宪行为, 另外, 宪法还可以弥补普通法的缺陷, 而且, 这也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亦是当今宪法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宪法诉讼,根本法,违宪行为,权力滥用,依法治国,宪法权威

参考文献

[1]杨海坤.宪法学基本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85.

[3]龚祥瑞.宪政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5.

[3]刘作翔.法治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利定位[J].载于法学研究, 2006, (4) .

[4]杨合理.关于建立宪法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J].载于政治与法律, 1997, (6) .

[5]王振民.我国宪法可否进入诉讼[J].法商研究, 1999, (5) :73.

[6]胡锦光.中国宪法的司法适用性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7, (5) .

[7]上官丕亮.再探险法诉讼的建构之路[J].法商研究, 2003, (4) :96.

上一篇:中国的民居民俗下一篇:生态移民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