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宪法经济制度(精选9篇)
我国宪法经济制度 篇1
一、宪法监督的概念
狭义的宪法监督是指特定机关按照法律授权, 遵循法定步骤来监督、检查有关宪法的执行, 对那些违背了宪法的行为并做出裁决。广义的宪法监督既包括对特定机关的监督还包括对广大公民和社会团体对宪法实施的监督[3]。本文论述的我国的宪法监督是指广义的宪法监督, 既监督主体不仅仅限于特定机关还包括公众。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现存的问题
( 一) 宪法监督缺乏专门的违宪审查机关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对宪法的实施进行监督, 但是根据已有的操作状况看。全国人大会的每次会议每年仅仅为一次, 会期仅有一周而已, 在此短短的时间内进行违宪审查确实很难呢进行。而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的会期为每两个月召开一次, 但须履行宪法所赋予其的二十多项职权, 也是无暇顾及违宪审查。
( 二) 宪法监督缺乏具体的程序规定
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察、督促其的实施, 立法法也对关于违背了宪法而对其进行的核查做了粗略的规定, 但却都没有相应的法律适用或者对宪法诉讼问题的规定。
( 三) 宪法监督缺乏有效的违宪责任追究机制
我国宪法对于违宪的法律后果的规定就是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予以改变或者撤销, 除此之外, 就没有其他的法律后果了, 违宪主体也就无需承担其他法律责任了。很显然, 宪法对违宪主体所应承担的违宪责任的规定过轻, 难以起到威慑作用。此外, 对于国家机关领导成员的违宪行为, 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宪法及有关法律并未作出任何规定。
三、中国特色宪法监督保障制度的完善
( 一) 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宪法委员会
对于宪法的监督方式, 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种就是设立专门的宪法委员作为人大专门委员会, 二是效仿西方国家, 设立专门的宪法法院, 审查违宪。对于第一种方案笔者较为支持, 即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宪法委员会为我国的违宪审查机构。根据宪法及人大组织法的规定, 全国人大在认为必要时, 可以设立专门委员会性质的宪法监督委员会履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职权。因此采用此种方式不会违背宪法, 也无需修改宪法, 同时也保护了全国人大作为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减少了改革的阻力。而设立的机构是全国人大下设的专门机构, 性质上属于最高权力机关的内部机构, 最终的违宪审查权力还是归属全国人大。而全国人大也应设立专门的法律规定宪法委员会的程序、人员录用的资格、组织的行使、责任等详细的规定, 从而使宪法委员会制度化。
( 二) 违宪审查之人民法院的建构
关于建立专门的一个法院机构来审理违宪的案件, 虽然学界对此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但我认为,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普通法院型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来设立违宪审查机关。因此我建议依据我国的人民法院的审理制度为蓝本, 以各市的中级人民法院为最低的诉讼审判单位, 建立一个专门的审理违反宪法的法庭即违宪审查法庭。这样不仅节约改革成本, 而且有参照, 更易进行。因为我国目前法院的法官的业务素质还不是很高, 处理案件的能力有限, 对于更加专业的违宪审查应对力不足, 所以从市级的中级人民法院开始为最佳。以中级人民法院为最低诉讼单位, 不服的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上诉, 实行两审终审制, 最高人民法院所做出的判决结果为最终判决结果。这样一来有效提高办案质量, 提高诉讼效率。
( 三) 完善公民的权利救济机制
宪法救济制度是指宪法条文可以直接作为引用, 作为公民的宪法权利法律保障制度。宪法权利受侵害主体在提交申请材料之前, 宪法权利受侵害者必须确认侵害其权力的主体行为已经通过了违宪审查机关即宪法委员会的审查并认定其行为违宪, 拿着宪法委员会出的违宪裁决和自己的申请去当地中级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违宪审查法庭在审理后应对受侵害主体提供相应的救济, 如: 采取措施停止有关机关或人员加以实施侵害申请主体的相关的宪法上的权利, 积极保障受害人的宪法上的合法权利得到有效的恢复并损失严重的获得一定的经济赔偿, 在社会上积极的加强宪法的宣传推进宪法意识的培养, 从而改正某些错误的认识。
四、结语
完善宪法监督制度, 有利于更好地维持其作为根本法的地位和其的效力, 维护其权威性和稳定性, 对其进行监督, 更是是对实现人民的利益的一种切实的维护。
参考文献
[1]王洁.我国宪法实施的监督保障制度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黄龙霄.探析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状及完善之道[M].北京:法制与社会, 2014.06.
[3]汪小越.宪法监督模式的比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 2013.
我国宪法经济制度 篇2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
一、宪法监督的必要性 ………………………………………………………………1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现状 ………………………………………………………2
(一)经常布置宪法监督工作………………………………………………………2
(二)对法律进行必要的解释………………………………………………………2
(三)纠正不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的现象…………………………………………2
三、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一)公民的宪法意识淡薄 …………………………………………………………3
(三)监督对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4
(四)缺乏有力的措施纠正违宪行为…………………………………………………4
四、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4
(一)提高全民的宪法意识……………………………………………………………4
(二)扩大宪法监督范围………………………………………………………………5
(三)完善宪法监督程序………………………………………………………………5
(四)健全违宪审制度…………………………………………………………………5
(五)设立相对独立的宪法委员会……………………………………………………6 参考文献 ………………………………………………………………………………7
(二)缺乏有效的专职机构……………………………………………………………3 「摘要」宪法监督制度对保障宪法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宪法监督是指为保证宪法实施所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措施和制度。我国现行宪法监督制度是由最高权力机关行使违宪立法审查权的社会主义型。此宪法监督模式虽然具有权威性、标准性等特点,但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因此,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十分重要。本文将对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不足及完善提出思考。「关键词」宪法监督 宪法监督制度 完善
浅谈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宪法实施监督制度是保证宪法正确实施而对违反宪法的行为进行监督的制度。它是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的一项重要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宪法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宪法监督,是指对有关涉宪活动实行的全面监督。就监督主体来说,除了宪法监督的专职机关以外,还包括其他国家机关、政党、人民团体、群众组织以及公民。就监督对象来说,既包括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行政活动、司法活动,也包括公民个人的活动以及政党、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的活动。狭义的宪法监督,是指依法负有宪法监督智能的机关对立法活动和行政活动所实施的监督。
再好的宪法,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监督体系和制度,由宪法所反映的人民意志和旨在由宪法实施保证实现的人民利益就不可能达到宪法制度时的预定目标。因此,为了保证宪法在实际中得到很好地实施,必须要对宪法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并对宪法实施结果进行矫正,以促进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日趋完善。
一、宪法监督的必要性
(一)由宪法自身地位所决定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根本。它是国家一切法律、法规、条例和命令制定的基础,只有宪法得到顺利贯彻实施,才能保证其他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贯彻落实。要使宪法能通过法律、法规条例、命令的规定加以具体化并使之变成具体行动的准则,离开一系列的在没一个环节上的宪法监督是难以奏效的。没有监督,就没有宪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只有实行宪法监督,才能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才能提高人民的守法意识,保证宪法应有的地位和权威性。
(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并且写入宪法。历史一再表明,政治并不是当然地在为国民的幸福而运作。政府的权力如果不受到监督,政府的腐败迟早就会发生。因此,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就必须明确法律的至上地位,并得到全国人民的一体遵行,要达到此目的,首要的就是要确立宪法的至上地位并得到落实。唯有搞好宪法监督,宪法的至上地位才有望落实。
(三)实行宪法监督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只有使处于本法地位的宪法得到贯彻落实,这一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现状
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完善。1954年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1975年宪法删去了这一规定;1978年宪法再次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宪法和法律实施的 ;1982年宪法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宪法监督制度。1982年宪法第六十二条第二项规定:全国人大“监督宪法的实施”,并在第六十七条第一项中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委员会共同负责宪法实施的监督工作,这就在根本法上确立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国家宪法监督机关的法律地位,这是我国宪法监督体制的重大发展,也是体现我国宪法监督体制中国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国家政治、法律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高,以及总体工作的不断提高,宪法监督工作也越来越受重视,并在实践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一下三个方面:
(一)经常布置宪法监督工作
维护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权威,就必须消除不符合宪法的规定,改正不符合宪法的做法。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作了这方面的工作布置,要求政法各部门应当主动地、系统地检查工作中有没有和宪法不符合的问题,凡是与宪法不符合的都要抓紧认真纠正。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实行宪法监督的一个可行的和有效的方式。
(二)对法律进行必要的解释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判明法律是否与宪法相一致的时候,对法律的含义进行有权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法律解释机关,作了许多法律解释工作。对各地提出的法律适用、法律程序和其他有关法律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都尽量做出答复,对保证宪法的权威和法律的实施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纠正不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的现象
各级国家政权机关一般注意依宪、依法办事。但是,也时有发生对依宪、依法办事不熟悉、不习惯,不注意依宪、依法办事的现象。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这方面出现的问题,有的提醒注意,有的进行批评;对一些带有共同性的问题,采取适当措施加以纠正。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还在编印的《工作通讯》中,经常刊登一些地方采取措施纠正不依法办事的事例,有力地维护了宪法的权威 和尊严,保证宪法的实施。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以及党、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对保证宪法得到正确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实行代表机关监督的宪法监督机制,它体现了监督主体来源的广泛性。在宪法监督程序上采取了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事前监督,防止违宪事件的出现;采取事后监督,对违宪事件加以纠正或撤销。2006年《监督法》的颁布实施,对于健全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实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使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民的宪法意识淡薄
在实施宪法中,公民的宪法观念、宪法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牢固的宪法意识,宪法的实施就会遇到障碍,监督更是无从谈起。由于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长期处于封建的“专治、独裁”统治之下,人们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非常淡薄,直到今天,这种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宪法至上”的观念依然比较淡薄。
(二)、缺乏有效的专职机构
我国没有宪法监督的专职机构,采用的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体制,由于诸多原因,宪法监督作用并不理想。
从法律监督时效上讲,现有的宪法监督体制不能胜任实际宪法监督工作的需要。全国人大每年只开一次会,会期仅半个月左右,而且议程多,代表的素质又难以适应宪法监督工作专业性、技术性较高的要求
因而根本无瑕顾及宪法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每两个月开一次会,而当前立法任务相当繁重,进行宪法监督实在力不从心。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各有各的职责,进行宪法监督只不过是协助性的工作。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由于诸多的原因,在保证宪法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方面也很不尽人意。人民作为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当然享有对国家权力行使者行宪情况进行监督的权力,但是我国,人民监督宪法途径并不畅通,加之人民群众宪法意识、法治观念不强,因而在监督宪法实施中的作用也不理想。
从法律监督机理上讲,仅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作为我国监督宪法的机构难以实现宪法监督的目的。因为宪法监督的主要方面是对立法的合宪性审查,以防止立法的违宪。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既是我国的立法机关,同时又是我国立法合宪性的审查机关,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监督,而理论和实践均证明,自我监督往往等于没有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的组织和活动在于代表和表达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全国人大及其委员会的立法活动,就是表达人民意志的突出体现。无论是全国人大还是全国人大委员会,都难以有效地承担宪法监督的职责,也不适宜成为宪法争议的裁决机关。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现行宪法颁布近2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几乎从来没有正式审查、处理和纠正过有关违宪的案件,在宪法监督方面无所建树。
(三)、监督对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我国宪法监督采取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方式。事前监督是指在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尚未正式颁布实施之前,由有权机关对其是否合宪进行审查;如果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其违宪,给予立即修改、纠正。事后监督是指在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颁布实施之后,或者在特定行为产生实际影响之后,由有权机关对其是否合宪进行的监督。我国宪法程序序言和宪法第五条虽然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宪法规定的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具体监督内容来看,它侧重于对法律、法规的合宪性审查,对其他具体行为的合宪性审查则不够有力;侧重于对国家机关的监督,而对“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各企业事业组织”等其他宪法主体特别是执政党的监督则缺乏明确的规定,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四)缺乏有力的措施纠正违宪行为
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各种查究违宪行为的必要措施,所以对大量的违宪行为不能依法严肃有力地予以查究,违反了宪法至多是有关部门指出来纠正,根本不用担心承担任何政治的、法律的或行政的责任。许多违宪事例只有在上级国家机关干预或公诸报端以后才迫不得已予以纠正。由于措施不够有力,尽管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人大代表、党组织、社会各方面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强烈反应纠正某些违反宪法的行为和现象,宪法监督机关、有关的党组织和国家机关也作了大量工作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仍然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有些违反宪法的现象屡禁不止,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宪法权威的损害。
四、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一)提高全民的宪法意识
切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先发的宣传、教育工作,及时作出宪法解释,使公民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到宪法的 存在和威严;另一方面要提高各级人大代表的宪法素养,把监督宪法的实施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
(二)扩大宪法监督范围
目前我国的宪法监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审议法律草案时对该草案是否与宪法相抵触进行事前审前;另一种是对已通过的报全国人大委员会备案的法规、规章是否与宪法相抵触进行事后审查。也就是说,其监督对象仅限于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而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其他形式的违宪行为和现象却得不到应有的监督。例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歧视案”,在案例中,公民享有的公民基本权利均受到了不同程度地侵犯,却没有刑事、民事、行政等有效的救济手段,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违宪行为。然而这些却不在现行的宪法监督范围之内,从而使宪法的威严大大降低。宪法监督委员会或宪法委员会应负责涉及宪法监督的一切事务,包括解释宪法、提出对宪法修正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违宪审查、受理宪法诉讼等。宪法监督的对象应尽量广泛,至少应该涵盖以下三个方面:审查法律、法规的合宪性;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全体公民行为的合宪性;处理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属争议。
(三)完善宪法监督程序
宪法作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法律效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来实现。宪法监督活动的程序应当包括宪法监督活动的全过程,即解释宪法程序、提出对宪法修正的意见和建议程序、违宪审查程序和宪法诉讼程序等。在程序设计上有两项内容必不可少:一是设计具体的违宪审查程序,即有哪一个机构具体受理;二是公民个人在认为自己的宪法权力受到侵犯时,如何向有关机关提出审查建议。
(四)健全违宪审制度
违宪审查监督制度,是指通过对一国的立法和行政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对违宪行为予以纠正和制裁,以保证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的尊严。违宪审查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纠正机制,保障宪法的真正贯彻与实施;通过对违宪行为的审查处理;保障公民的权力和自由的实现,保证国家权力的运行符合宪法和人民的利益,维护宪法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因此,目前在法律违宪的可能性被排除的情况下,要扩大违宪审查的范围,在实际审查中,不仅要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而且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也纳入到审查范围。
(五)设立相对独立的宪法委员会
当代世界有三种宪法监督模式,即议会或权力机关监督模式、普通法院监督模式、专门机构监督模式。宪法监督模式必须与特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环境相适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专门机构监督模式中,独立的宪法委员会是适应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的一种最佳模式。宪法委员会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政治性机构,它在组织形式上比较灵活、富有弹性
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具体做法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立独立的宪法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独立行使宪法监督权。这个机构既无立法职能,更不能参与政府活动,其职责就是对法律、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行为进行合宪性的监督、审查和裁决,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该机构依法独立行使宪法监督权,其监督活动不受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的干涉,以保证宪法监督活动的真实和公正。其次,这个专门机构不能违反我国现行政体,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它仍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的一个独立机构。在坚定地树立宪法和法治思想,养成依宪、依法办事的习惯。教育和严格要求机构内的各组织和党员切实尊重和认真遵守宪法和法律,对宪法制度切实做到监督,最终使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得到正确的贯彻和实施。
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我国公民宪法政治民主权利和自由的实现与保障。我们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和法治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宪法监督制度中切实可行的方法,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宪法监督制度,使我国宪法真正得到贯彻实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监督体制,从而促使社会主义治法建设在宪政的良好轨道上运行。「参考文献」
「1」赵树民 比较宪法学新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 「2」周春华 试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载《天涯法律网》,2003.5 「3」马凤翔 对完善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若干思考「J」 人大研究,2003.7 「4」胡锦光 违宪审查的基本功能,载《中国民商法律网》,2004.6 「5」努尼沙 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及其完善「J」人大研究,2006.4 「6」张庆福 宪法学基本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 「7」胡弘弘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之立宪发展 载《政治论丛》,2010.3 「8」韩大元 中国宪法学上的基本权利体系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 「9」张春娇 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 「M」人民出版社,2008.4 「10」张千帆 宪法学导论 「M」法律出版社,2010.6
保证书
本人保证此文借鉴其他文献总和不超过全文30%,如超出此比例,所有责任全部由本人承担。
保证人(签章):
我国宪法经济制度 篇3
关键词:宪法监督;公民监督;法律实践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118-02
2002年,胡锦涛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讲话中有过这样的表述:“要抓紧研究和健全宪法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宪法监督程序,使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能及时得到纠正。”[1]时隔十年,习近平在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讲话中更是强调宪法的实施,讲话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2]宪法实施一直是困扰我国宪政实践的一大难题,应该说,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以及公民宪法意识的提高,宪法实施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而宪法监督制度作为宪法实施的重要内容,其切实启动与完善更是刻不容缓。宪法监督是通过违宪审查、合宪审查、宪法解释、法规备案审查和宪法诉讼等方式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也是宪法实施的一个重要机制[3]。在我国,宪法监督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查撤销违宪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行为及司法的解释;更广义的角度,宪法监督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公民实施宪法的行为和违宪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宪行为予以纠正和强制执行。遗憾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仅仅停留在宪法和法律文本,从未有过法律实践,更不用说对政党组织违宪行为监督、公民宪法诉权保障等更完善的宪法监督。现行宪法公布施行的三十年中,先后有齐玉玲案、孙志刚案、任建宇案等许多个案暴露出随时可能暴发的宪法问题并推动着我国法治进程;为了推进宪法真正得以实施,法学界,特别是宪法学界也常常前瞻性地提出再次修改乃至全面修改宪法的建议;笔者认为,现行宪法确实有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已规定的一些制度在实施上还远未到位。就宪法监督制度来说,当今的任务首要的就是要以现成的宪法实施监督权为出发点,使宪法监督从法律文本走向法律实践。
一、从孙志刚案到任建宇案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法治包含两重含义:已制定的法律被普遍的服从,且被服从的法律是良法。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讲话中表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每个国家的宪法都应该体现对国家共同体基本认同的价值观,因而其重要意义在于作为国家生活、中共党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根本依据,尤其是作为检验良法的标准。宪法监督也是在这个意义上的重要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2003年孙志刚案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以及2012任建宇案和劳教制度改革的加速,都是关于以行政的名义限制人身自由的法规违宪的问题。然而,宪法监督制度却在此类现实生活与法律实践中显露出无助与苍白。
2003年3月湖北籍青年孙志刚在广州因无暂住证被收容并被毒打致死的事件,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2003年3月17日晚,孙志刚因没有暂住证被带到了黄村街派出所,之后转到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最后被关在收容人员救治站。3月20日上午,孙志刚因遭受反复殴打死于收容人员救治站205牢房。5月16日,许志永、俞江、滕彪3位青年法学博士以中国公民的名义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孙志刚案提出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的建议。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宣布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施行的《收容遣送办法》废止。事件以国务院自行废止《收容遣送办法》而非全国人大审查之后作“违宪”撤销结尾,童之伟教授认为这削弱了废止《收容遣送办法》,代之以《救助管理办法》这个过程的法治意义。然而,此案进一步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违宪审查制度的关注、公民的法律热情高涨,法律意识增强,同时更催化了立法机关实践宪法监督制度改革的速度,2004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法制工作委员会下设立了局级机构“法规审查备案室”,表明中国宪法监督机构开始走向专门化,开始真正迈近法律实践。此外,该案也开启了公民监督宪法实施的先河,引起了我们对《立法法》第90条公民对违宪审查建议权的价值的关注。
几年后,因言获罪的大学生村官任建宇案又一次在宪法监督的实践探索中贡献出极大的个案价值。2011年8月18日,即将转正的青年村官任建宇,因为“复制、转发、评点一百多条‘负面信息”以及一件印有“不自由,毋宁死”的T恤衫,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劳动教养两年。2012年11月19日,重庆市劳动教养委员会主动撤销了对任建宇的劳教决定,在被错误劳动教养15个月以后,任建宇重获自由。劳教制度的法律依据是1957年8月3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1979年11月29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和1982年1月21日公安部发布的《劳动教养试行办法》。这些法规规章明显违反宪法法治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直接违反《宪法》第37条明确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以及《立法法》和《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内容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的形式做出规定,应该归于无效。事实上,对劳动教养制度的诟病、批判和质疑一直不断,早在2007年12月4日,茅于轼、贺卫方、胡星斗、夏业良、俞梅荪、江平等69位学者就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要求废止劳教制度。2011年两会前,法工委已经投入进行《违法行为矫治法(草案)》起草研究,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劳动教养改革试点。那么,经过多年的反思,以任建宇案为契机,劳教制度改革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2013年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传出消息称,将在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停止使用劳教制度。稍后新华社正式新闻稿虽将“停止使用”改成了“进一步推进劳教制度改革”,但并没有否认2013年要停止使用劳教制度。显然,中央已经下决心顺应历史潮流和广泛民意,逐步摒弃劳教制度[4]。
以上两个案件存在着这样一个通病,特殊案件的特殊处理对于制度问题的真正解决只是隔靴搔痒。然而,通过孙志刚案、任建宇案对宪法实施、宪法监督进行深入探讨,借个案推动宪政的进程却是关注中国的文化,用现有的制度资源去解决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实实在在的违宪问题的题中之意。
二、对个案反映的几个问题的宪法学思考
任何一部宪法的实施,都离不开健全的宪法监督制度。然而,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却因为制度设计、政治体制等因素,在实际启动中陷入困境。这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和问题,严重影响着宪法权威的发挥和宪法的顺利实施,需要在理论研究、法律依据、制度设计等各个方面予以完善。在此,笔者先仅就案件反映出来的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有所助益。
1.关于公民监督
谈及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一般认为,我国采用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宪法实施并由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协助的体制。事实上,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应当还包括公民监督。主要的法律依据是《宪法》确立的人民主权原则以及《立法法》第90条第2款所规定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审查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先行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究。需要审查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报秘书长批准后,送有关的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对于公民监督,王磊教授认为我们的立法机关模式的违宪审查得不到启动,原因在于它本身有缺陷:立法机关无此动力,而司法机关无此能力和权威。与之利益攸关的公民更有动力,所以让他们提起程序,可能更为有效。确实,这些机关、组织和人员是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最广泛的遵守者,可以在遵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过程中较先发现问题,从而扩大发现问题的渠道。遗憾的是,相关法律虽然规定了公民的建议权,但对于接受建议的具体部门、答复期限、裁定程序等具体问题完全没有涉及,导致这种“更为有效”的宪法监督启动方式实际上流于形式止于文本。
本文所引的孙志刚案和任建宇案中都出现了公民对宪法监督建议权的有益实践,可以说,此举的意义比个案本身的价值更大,一方面凸显出在法律上具体保障有关组织和个人宪法监督建议权的紧迫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对公民提出宪法监督的权利在制度上予以明确具体,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实要求。公民监督作为宪法监督制度启动的方式之一,有深刻的理论理出和重大的实践价值,值得重视。
2.关于监督的后果
依据宪法及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针对违宪的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可以追究以下形式的责任:(1)不予批准;(2)责令修改;(3)撤销;(4)改变;(5)罢免职务[5]。然而,违宪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违宪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也纷繁复杂。所以,应当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责任追究方式并做好相应的善后工作。
孙志刚案后,《收容遣送条例》代之以《救助管理办法》,收容遣送的治安功能转变为纯粹的救助功能,新制度对收容遣送制度附加的很多行政和社会治安管理功能进行了摒弃,实行自愿救助、来去自由的管理模式。可以说,这样的制度对接还算是比较简单。与之相比,劳教制度的改革就显得困难重重。劳教制度牵涉到公安、司法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各方的利益,关系到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相关执行制度相互衔接,影响到现有劳教期限未满人员的处置问题及在职劳教管理人员的归属问题,积累的问题很多,废除后的善后事宜更是需要谨慎处理。可见,制度的解构需要相应的建构措施。监督的作用并不能光靠简单地撤销或改变完成,宪法监督的后果,需要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与其他的相关规定结合才能实现。
3.关于监督机构
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可以说是现阶段的普遍共识。宪法监督是一项专门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要求设立专门的机关专职负责处理违宪事务;同时,现行的政体又要求这个专门机构不能完全独立于全国人大。因此,大多数学者建议在全国人大下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独立行使宪法监督职权,对法律、规范性文件以及国家行为进行合宪性的监督、审查和裁决,纠正和处理违宪行为,不受其他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的干涉。2003年孙志刚案以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于次年设立“法规审查备案室”,具体负责法规规章的审查备案工作。韩大元教授认为:在当前的形势和条件下,成本最低、最具可行性的方案就是:2013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依照宪法在全国人大增设具有专门委员会性质的宪法监督委员会,并把法工委的法规审查备案室调整为宪法监替委员会下设的工作机构,明确其工作职责与程序。这是落实习近平同志的“12·4”讲话精神,完善宪法监督制度的有效举措[6]。这些措施仅仅只能算是改良,要彻底改革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仅有专门的监督机构也还不够,需要明确其地位、职权、行使职权的程序等、厘清其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关系、探讨这种“自我监督”的有效性等问题。
三、结语
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立法过程中充分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要切实担负起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坚决纠正违宪行为;要切实履行解释宪法的职能,对宪法实施中的问题作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使宪法的规定更好地得到落实。”习近平在“12.4”讲话中也反复强调“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宪法应当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而不应该是写着公民权利的空头支票。深入贯彻两位领导人讲话的精神,实现举行宪法纪念大会的意义,不应该只是空谈,而应当切实启动宪法监督制度,推动宪法实施,树立宪法权威,使宪法从文本走向实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12-05.
[2]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
[3]蔡定剑.宪法实施的概念与宪法施行之道[J].中国法学,2004,(1).
[4]童之伟.摒弃劳教制度是实施宪法重要步骤[N].经济观察报,2013-01-18.
[5]胡锦光.宪法监督制度:改进、发展与完善[N].检察日报,2012-11-27.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内容的构建 篇4
关键词:宪法宣誓制度,借鉴,中国特色,内容
一、宣誓主体
严格意义上来说, 我国并未真正意义上对宪法宣誓的主体做出规定, 但是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将宪法宣誓的主体规定为经过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因此从该条文中可以看出, 我国宪法宣誓主体应该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的国家工作人员。具体来说就是: (1) 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的中央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其组成人员 (即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 , 国家主席和副主席,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 经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的地方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包括: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及其组成人员 (即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 正副省长, 自治区正副主席, 正副市长, 自治州正副州长, 正副县长, 正副镇长, 以及正副乡长;地方人民法院院长, 地方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二、宣誓对象
在参考了国外的一些做法后, 发现各个国家的宣誓对象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国家元首 (如总统) 向选举他的民众或议会宣誓, ;有的是政府首脑、成员 (如总理) 向国家元首宣誓 (也有向议会宣誓的) ;还有的是向上级或者授权人面前宣誓。从各国的宣誓对象中不难看出, 各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宣誓对象都与选举或者任命他的主体有关, 因此对于我国国家工作人员的宣誓对象也可以是选举或者任命他的机关, 这也与《决定》的内容相符合。结合我国国情, 由于我国的国家机关基本上都是由人大及其常委会经过民主选举而产生的, 所以对于中央国家机关都应该向全国人大其常委会宣誓并且面向国徽。对于地方国家机关同样的都是向选举或者决定任命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宣誓并且面向国徽。
三、宣誓时间地点、以及主持人
纵观各个国家中对宣誓时间的规定, 一般都是在宪法中规定为主要领导人员在就职之前或者已经开始执行职务之前开始宣誓, 比如新加坡就在宪法中规定所有的议员非经过宣誓不得在议会从事任何有关于立法的活动。对于宣誓地点的选择, 一般情况都是在选举的地点或者被任命的地方公开进行。宣誓的主持人各国也不尽相同, 有的由国王作为主持人;有些国家为了保持其司法独立性和公正性, 一般会由法官来担任主持人, 比如美国总统在就职仪式上一般都是由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来担任宣誓仪式的见证人。
从我国现阶段来看, 国家各个部门都在追求简化办事流程, 因此在举行宣誓仪式时也应当简单且方便举行, 需要宣誓的人员可以直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产生单位来主持。也就是指各级人大代表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宣誓地点的选择可以由宣誓主持机构视情况而决定但是最终都必须是以公开的方式进行。我国新当选的国家主席和副主席, 应当时由全国人大委员长主持, 然后在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开会期间进行宣誓。
四、宣誓程序
宪法宣誓应当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 因此在宣誓时应当有特别的程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宣誓程序。借鉴美国总统的就职程序, 我国国家工作人员的就职程序也应当手持宪法, 面向国旗, 奏起国歌, 主持人领读宪法宣言等程序。具体的程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主持人宣布宣誓仪式开始之后, 所有人起立行注目礼, 奏响国歌、升国旗;等升旗仪式结束后, 此时的宣誓人不仅要左手捧宪法, 还必须将右手作出握拳状大声宣读誓词;宣誓结束后, 由宣誓人签字或盖章, 最后由宣誓机构甲乙保存, 笔者认为为了方便未来管理宣誓誓词文本, 各地也应当将建立宣誓誓词文本档案管理制度列入议程。
五、宣誓的法律效力
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 为了更好的发挥宣誓制度的作用, 有关部门还应当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措施来保障宪法宣誓制度的发挥, 如果仅仅只停留在口号上, 那么这个制度也只能形同虚设。因此, 必须在相关的法律制度里规定对于违背宣誓义务或誓词的措施, 一旦在就职时违反誓词的内容, 轻微的则给与一定的纪律处分, 要是构成犯罪也应当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陶波.论中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J].南方论刊, 2008 (2) .
[2]韩永周, 朱战芳.浅析宪法宣誓制度[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
[3]郭林茂.试论建立我国的宣誓制度[J].政治与法律, 1995 (3) .
[4]闾小波.建立政治宣誓制度推进政治文明建设[J].政治文明, 2003 (10) .
[5]戴激涛.对我国建立国家元首宣誓制度的思考[J].时代法学, 2003 (2) .
[6]庞清涛, 郭文正.国徽下, 人大代表庄严宣誓[J].人大建设, 2003 (5) .
[7]蒋伟.论建立忠于宪法的宣誓制度[J].法商研究, 2000 (5) .
[8]王禹.建议建立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J].民主与科学, 2004 (1) .
[9]焦洪昌.从六个方面完善宣誓制度[N].检察日报, 2014-12-4.
[10]邓静秋.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与功能[N].法制日报, 2014-11-26.
我国宪法经济制度 篇5
二、简述我国宪法宣誓制度适用的主体包括哪些?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主要有哪些?(20分)
参考答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du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誓主体:
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结合我国《宪法》规定,宣誓制度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以下对象:
1、国家主席、副主席;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3、国务院总理及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4、中央军委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包括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自治州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镇长副镇长、乡长副乡长;
7、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8、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和专门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
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1、凸显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是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对党的全会决定进行法定化的制度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具有立法性质,这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充分凸显了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得益彰。
法律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道德建设需要法律予以保障,道德是多层次的,不可能用统一标准去要求所有人。为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有法律强制力作保障,从而对违反基本道德的行为起到威慑和惩罚作用。
3、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4、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
5、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利于建立宪法监督制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题干】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人生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人生态度是由人生目的决定的,但在实现人生目的过程中,如正确面对现实,战胜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为实现人生目的开辟道路,则是由人生态度决定的。
(2)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必须选择和确立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一旦较高的人生价值目标确立,就需要发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就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人生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走哪条道路,是由每个人主动选择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保证人们将远大理想寓于具体行动中,脚踏实地实现人生目标。
【考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7.【题干】简述理想信念的作用。
【答案】
(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定向机制,为人生指明奋斗的方向。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和方向,不仅可能一事无成,而且可能使人生陷入迷途,进而导致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疑问。
(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们需要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外部阻碍,而且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弱点,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我。
(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人的精神世界犹如一座大厦,缺少蜘蛛就会倒塌,而理想信念就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考点】人生需要理想信念
28.【题干】简述建设社会公德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社会公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建设社会公德有如下意义:
(1)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2)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考点】社会公德及其主要内容
29.【题干】依法治国基本原则。
【答案】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做到“三统一”与“四善于”相结合。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做到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考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30.【题干】简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
(1)行政合法性原则,所有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行政法律规定;
(2)行政合理性原则,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法律基本原则以及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3)程序正当原则。指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必须遵守政党的法律程序。
【考点】行政法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
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31.【题干】论述法的执行和特征
【答案】法的执行,简称执法,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因此也常被称为行政执法。其特征有:
(1)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在我国,行政执法主体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所属的各部门。此外,国家或法律授权的组织也享有授权范围内的行政执法权。
(2)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行政执法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设计政治、经济、外交、国防、财政、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3)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由于执法是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因此,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一般都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但是,也有一部分行政管理活动是行政机关依申请作出的。
(4)执法活动具有单方面性。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既是一方当事人,又是执法者,因此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可以依法自行决定和直接实施执法行为,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同意。但也有执法活动,如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调解等,不具有单方面性。
【考点】法的实施
32.【题干】请结合实际论述怎样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答案】
(1)培养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
①民族自尊是指在祖国不富裕的时候,不妄自菲薄,在强国大国的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面对金钱地位的诱惑,不丧失国格人格;
②民族自信是指民族对于自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民族自强是指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
(2)树立爱国思想,增进国家团结、统一和安全。
①促进民族团结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立足本职,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②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③保障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3)履行爱国行为,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销祖国。
①刻苦学习,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
②端正思想,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
③躬行实践,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
【考点】做新时代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33.【题干】试述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答案】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只有增强诚信意识,坚持诚信做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最终获得成功。一个不讲诚信的人,短期内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不可能持久。
(2)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力提倡诚信守信的美德。市场经济是交换经、竞争经济,也是契约经、信用经济。保证契约双方忠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
(3)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和沟通的道德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人与人之间只有诚信交往,才能进行真正平等、公正的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内耗和摩擦,大大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
我国宪法经济制度 篇6
一、国外宪法宣誓制度
宪法宣誓制度, 是指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公职人员上任前公开举行的宣誓效忠于宪法和国家的就职仪式。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 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大宪章》在最后的部分中指出:“……余等与诸男爵俱宣誓, 将以忠信与善意遵守上述各条款。”英王约翰宣誓以示遵守该规定。自1919年《魏玛宪法》第一次明确建立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宣誓制度以来[3], 许多国家也陆续在宪法中对宪法宣誓制度加以明确的规定。据统计, 到目前为止, 世界上124个成文宪法国家中有97个规定了宣誓制度。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当选后执行职务前必须宣誓外, 国会的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和所有行政、司法官员都应当宣誓拥护宪法;美国宪法对总统誓词作如下规定:“我庄严宣誓 (或宣言) 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 竭尽全力维护、保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美国总统的宣誓就职所有法官皆可受理, 但通常由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担任总统就职大典的见证人。
德国基本法规定, 联邦总统就职前在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议会集会前公开宣誓, 誓词如下:“我宣誓, 我愿为德国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 增进其友谊, 去除其弊病, 坚持和维护宪法, 尽忠义务, 施行正义, 愿上帝保佑。”宣誓时需要附加宗教宣誓。
南非宪法第12条规定, 总统或政府各部部长在就职前要对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或大法官宣誓, 其誓词内容[4]包括忠诚宪法及其他法律, 增进公民福利, 恪尽职守等, 宣誓结尾处还附带宗教色彩, 祈求上帝的庇佑。
上面只是部分国家规定内容的引述。总览各国宪法的规定[5], 可以看出, 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 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各国都分别从宣誓人、誓词、宣誓地点等方面对宪法宣誓制度加以规定, 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保了该制度的可行性。
二、宪法宣誓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法治改革与依法治国建设的全面推进时期,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 公民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亟待提高。宪法宣誓制度作为法律仪式, 能够激发人民内心对宪法的情感, 树立起宪法信念。
(一)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必要性
首先, 从我国现行宪法文本来看, 我国现行宪法中并没有宪法宣誓制度的相关规定。宪法规定了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力来源却并未通过一定的形式加以实践。法律不被实践则形同虚设。宪法宣誓制度在宪法文本中的缺失体现了其局限性。笔者通过宪法发展史及国内法治现状研究, 认为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很有必要。我国公民相对薄弱的宪法意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法治进程的发展。宪法宣誓虽然只是一种形式, 但由于其庄严性和公开性, 对于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增强宪法的权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激发公民对宪法的认同感, 升华宪法情感, 存在其客观必要性。
其次, 国家公职人员的发展现状使得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缓。国家公职人员作为公权力的执行者, 应当保护公民权利, 为公民谋福利, 然而现实中却屡次出现公职人员利用官职之便谋私利的现象。笔者认为, 正是由于公职人员缺乏对公权力来源的认知及宪法意识的缺失才使得他们走上职务犯罪的道路。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正是提醒公职人员应当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己任, 切实促进公民的权利得以完整的落实。
(二)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可行性
在我国, 宪法宣誓制度的构建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完全可行的。首先, 从理论上来说,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树立宪法的权威, 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公职人员的宪法观念, 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有利于传播宪法理念, 树立法治信仰, 使全社会尊重、热爱宪法[6]。国家公职人员对宪法宣誓, 立誓遵守维护法治秩序, 认同和热爱国家, 能够促进国家公民对宪法和国家制度的认同和热爱。宪法宣誓制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 而是将宪法观念落于实处的重要体现。
其次, 从社会背景角度而言, 当下法治改革背景为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继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为依法治国树起新的里程碑之后, 2015年全国两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深化法治改革。宪法作为社会基本共识和基本价值观的结合体, 忠于宪法的宣誓制度的建立对于法治建设的推动作用自不待言。另一方面, 中共十八大以来, 反腐的力度明显加大。而宪法宣誓制度正是防止腐败的一种制度形式, 让国家公职人员意识到法律的权威, 使其完成从“不敢腐”到“不愿腐”的转变。也因此之故, 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更加具有了合理性与正当性。
最后, 国外相关制度的建立为我国提供了启迪。综观国外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及公职人员犯罪案件, 我们不难发现, 宪法宣誓制度虽不能够杜绝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 却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诚然, 机械地将国外的宣誓制度生搬硬套对我国的发展并不会起多大作用, 只有借鉴他国的有益经验,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宣誓制度才能够将之完善、落实。
三、构建宪法宣誓制度的路径探微
宪法宣誓制度的构建, 应当是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前, 在注重公职人员职业水平的同时, 培养其宪法意识和宪法观念的形式。笔者认为, 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宣誓制度
宣誓人员应当包含而不限于国家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7]。誓词的内容应当包括效忠宪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繁荣、恪尽职守、竭诚为人民服务等, 并根据其具体的职位分别确定其特定的誓词内容。宣誓的时间可以选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闭幕之前, 并择一特定地点进行[8]。与此同时, 宣誓的场面应当通过媒体进行公开传播, 以受公民监督, 促进强化公民的宪法意识。
(二) 设立宪法宣誓实施监督委员会
设立宪法宣誓实施监督委员会, 专门负责国家公职人员在履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使公职人员树立起宪法至上, 维护法律的法治思维。监督委员会直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对其负责。监督委员会应当定期对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进行调查, 加强其自身的法治观念。同时, 国家立法机关也应当及时完善相关的制度, 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宪法宣誓制度写入宪法, 从而更好地将宪法宣誓落到实处, 保障权力的透明化。
(三) 加强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建设
在履职期间定期进行法治教育, 并将法治的意识、能力以及水平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就职前的宪法宣誓, 就职后的法治教育, 双重的保障时刻提醒着国家公职人员应当行使好手中的权力。将法治作为考核的标准, 也能从一定程度上推进公职人员的守法意识, 深化了宪法的作用, 使得宪法宣誓得到有效的运作。
诚然, 上述对于宪法宣誓制度立法完善的建立路径只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 要想在现实社会中真正得以实现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在当前的法治背景下, 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绝不会只是空口白话, 而是顺应法治改革与发展的潮流的重要手段。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法治改革的不断深化, 宪法宣誓制度将得到不断完善。
摘要: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中提出的关于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相较国外已形成的宪法宣誓制度, 考虑到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和基本国情,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宣誓制度。
关键词:宪法宣誓制度,现实意义,立法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树立宪法权威。”
[2]冯俊新.向宪法宣誓是依宪治国的重要举措[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 (1) .
[3]王维.西方国家法治和德治思想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7) .
[4]南非共和国宪法第12条规定誓词内容为:“万能之上帝实鉴之, 余某某凛于为民服务受任之重, 今接任总统 (代理总统) , 仅此立誓, 余必忠于南非共和国, 并以至诚之心, 随时增进人民之福利, 排除危害, 尽一己之力以为人民, 服从、尊重、拥护与维持宪法以及共和国所有法律, 完成职务, 竭其智识能力, 一凭良知, 尽力公正, 促进吾民之福利。愿万能之主庇佑, 指示余, 坚定余, 俾余得以信守此誓不渝。主其佑我。”
[5]孙谦, 韩大元.世界各国宪法[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2.
[6]邓静秋.宪法宣誓的意义和功能[N].法制日报.2014.11.28.
[7]蒋伟.试建立忠于宪法的宣誓制度[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2000 (9) .
浅论我国公民宪法权利的诉讼制度 篇7
(一) 宪法权利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宪法诉讼, 一般认为, 是指公民认为其基本权利一旦受到国家机构及其公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 由公民向法院提起以求得最终救济为目的的诉讼, 而法院依据宪法受理案件并做出判决或裁定的制度。①宪法权利诉讼在理论上体现了宪法权利与诉讼机制在审理解决违宪侵权纠纷, 实现宪法权利司法救济这一问题上的内在联系。作为宪法诉讼的一种形式, 宪法权利诉讼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1.行使诉讼管辖权的机关是享有违宪审查权或宪法审判权的专门国家机关。要对权利机关的行为的违法性进行全面的审查, 政治性及法律性应该体现在是否侵害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内, 它的建立以在审查裁判机关是否超越法律的权威和政治的权威能力以及是否超越冲突双方利益的中立立场之上。2.只能是权利能力的公民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特定条件下的外国人及某些特定主体拥有诉讼请求权的。在宪法权利诉讼中, 只有受到侵害的社会成员才被宪法赋予诉权宪法权利的保护, 而不赋予作为侵权者的国家机关以诉权。3.诉讼案件的被诉主体包括一切实施违宪侵权行为的国家机关、正当、社会团体和企事业组织。4.具有违宪侵权性质的立法行为、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的职务行为是诉讼标的。5.违宪侵权的行为给公民宪法权利造成了实际的损害是诉讼的理由。6.追究抽象的违宪责任是诉讼的结果。就是说, 宪法权利诉讼作为一种特殊的诉讼形态, 具体到判决方面表现为:它不规定具体的权利及义务也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 只是用撤销、拒绝适用、取缔、弹劾等方式追究违宪者的宪法责任。
(二) 建立宪法权利诉讼制度的原因
随着立法的保护范围不断的增多和完善, 权利体系的日渐丰富, 我国法律理论与实践和核心问题越来越体现在权利问题上。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 各种形式的利益冲突也不断以表面化形式发展, 公权力滥用所造成的侵权现象和由私权利滥用造成的民事侵权现象也不断随之增多。可是我国目前缺乏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 加之部门立法尚不完备, 因此宪法不能进入诉讼程序, 宪法权利规范本身得不完整, 在加上现有的宪法权利救济制度不够完善, 违宪侵权现象一时很难得到有效的纠正。
二、公民宪法权利诉讼制度面临的诸多障碍
首先, 由于宪法立法的规范程度本身并不高, 所以宪法司法的适用性遭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宪法基本权利规范本身的原则性和概括性的程度并不是很高, 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及对权利保障的需求。例如, 对公民财产权保护的规定来说, 目前仅限于保护公民某些方面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而对于债权、知识产权等权利尚存在空白。在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款中, 规定了“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然而上述“禁止”的几种行为并没有完全涵盖人格尊严可能受到侵害的全部行为, 这样就难以避免在权利保障上出现相当遗漏现象。
其次, 当前诉讼制度所存在的局限同样不利于宪法诉讼的有效顺畅运行。如果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侵害, 目前仅能够通过提请宪法诉讼来纠正, 而公民基本权利的被侵害, 一定程度与国家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具有联系。在实际生产生活中, 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对公民基本权利产生的侵害, 有很多本身就体现于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上。然而, 按照我国现行的诉讼制度, 审判机关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尚不具有的审查权, 这就对宪法诉讼制度的根基形成了影响。我国要建立完备的宪法诉讼制度, 确有必要赋予人民法院或其他机关对于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实质审查的权力。行政机关的相关的行为若违反宪法的规定、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 法院应有权裁定因其违法性而确认该行为无效。
再次, 宪法制裁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局限。从我国当前宪法的规定看, 撤销和罢免是宪法的两种制裁方式。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被撤销, 也即宣布其无效。而罢免则是对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制裁, 它只能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单位行使。宪法诉讼中, 制裁的形式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确认行为的违宪, 因此其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在此种情况下, 只要确认某种行为违反宪法规定, 则此种行为可认定为无效。据此, 公民被侵犯的权利便可顺理成章得到恢复。主要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等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益的决定、命令。二是要确认基本权利受侵犯的状态, 从而进一步判定行为人要承担具体的法律责任。宪法争议的发生并不涉及行为是否有效, 也可以说:确认行为的有效性并不是使公民被侵犯的权益得到恢复和补救的有效方法, 而需采取另外的措施来补就。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是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因此, 建立完善的宪法保障制度就成为了法治建设的核心工程。宪法诉讼制度经过实践证明, 是十分有效的宪法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宪法保障制度, 建立符合法定程序的宪法诉讼制度, 是中国当前法治建设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摘要:宪法权利又称为基本权利, 对经济的发展以及公民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明确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宪法观念的增强, 人们对宪法民主权利给予更大关注。但我国宪法的现状在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当代世界各国宪法发展的趋势发生了强烈的反差, 加之不同时期不同侵权行为的增多, 建立宪法权利诉讼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宪法权利,宪法诉讼,违宪审查
注释
1[1]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M].江苏:江苏人民出出版社, 2001.
2季卫东.宪政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3]张翔.基本权利在私法上效力的展开[J].中外法学, 2003 (5) .
4[4]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我国宪法经济制度 篇8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 因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经济制度往往反映了该国的经济发展。简单地说, 就是立宪的活动紧密联系着经济的发展。下面我们就从英国、美国和德国这三个主要的发达国家的宪法经济制度出发, 研究其核心的内容和不同之处。
一、英国宪法经济制度的规定
近代宪法始于1215年英国的《自由大宪章》, 《自由大宪章》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经济制度方面的规定, 比如经济自由、财产保护和税收等等。从当时这部法典产生的根源可以看到, 当时的英国国王由于面临着教皇处罚和对外战争失利的双重压力, 财政的亏空使得英王需要各封建主缴纳更多的税款, 而封建主们借此机会迫使英王签署了这部能够充分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自由大宪章》开创了宪法中规定经济制度的先河, 也是当时占英国社会主导地位的阶层的意志和利益的反映。
二、美国宪法经济制度的规定
美国在独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 成为英国转嫁国内苛捐杂税的主要场所, 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当地居民与宗主国之间的经济交锋愈发的严重, 并最终导致了独立战争的爆发。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 同时即使在独立后也因为经济利益而与英国发生冲突, 美国制定宪法时将经济方面的问题作为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从对私有财产的绝对保护到财政税收政策的规定, 都可以看到宪法制定者们的良苦用心。
通过对美国宪法和历次修正案的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尽管美国宪法中从未明确采用何种所有制经济, 但却充分肯定并保护个人私有财产权, 限制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尽管美国宪法中没有规定何种分配方式, 那正是美国私有财产权和经济自由的文化反映。美国宪法不允许政府凌驾于经济活动和法律制度之上, 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美国经济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捍卫。
三、德国宪法经济制度的规定
德国在魏玛共和国前一直是封建君主制国家, 从魏玛共和国的《德意志国宪法》开始了德国的立宪历史。魏玛宪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经济方面单独列成一个方面:首先, 宣布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神圣不可侵犯, 保证经济自由和经济组织的公平;第二, 明确了契约原则;第三, 具体列举了各种经济制度及权利的分配。
二战后, 德国于1949年制定了现行的宪法, 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虽然这部基本法不再像魏玛宪法那样将经济生活方面单列出来, 而是将经济制度分散于宪法的各个方面和细节之中, 并在两德重新统一后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力度, 规定过会的经济立法权,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私有财产权。
四、三国宪法经济制度的共性分析
宪法经济制度的完善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宪法经济制度的些许不同, 但从总体上, 还是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共性和规律。
首先, 基本上都是从宏观上把握对经济制度的规定, 更多地是体现原则性和政策性, 而并不拘泥于末梢。在自由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不将国家具体的经济制度写进宪法是有利于实际经济生活的灵活调整的。
第二, 私有财产权的保护是各部宪法都十分重视的。这也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必然结果, 资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必然会保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当然, 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是市场主体能够实现自由竞争的根本保障。
第三, 在对经济活动和市场运行的调节方面, 各国的规定不同, 但调节的作用不可忽视。对经济干预的权力也就成为各国宪法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这也是我国完善现行经济制度的良好借鉴。
五、给我国的启示
我国经济制度的现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待遇差别很大, 自由和平等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在实际的经济活动却没能得以实现;二是宪法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定位应该向服务型政府转化;三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仍有改进的空间;四是公有财产的优势地位过分强势;五是私有财产的基本权利仍需要加以明确;六是缺乏科学的征收征用的补偿机制;七是土地所有权的限制仍然很多;八是分配制度仍然不够合理。
近年来, 国际经济形式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制度和立法的发展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我们在参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时, 也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相信, 通过我们的努力, 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宪法经济制度之路。
摘要:本文从在世界上很有代表性的英国、美国和德国三个经济和法律制度发展都较为完善的国家出发, 分析了三国宪法经济制度的特点并加以比较, 最后对三国宪法经济制度的共性进行了分析, 希望本文的一点浅见能够给我国的宪法研究以及宪法修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英国,美国,德国,宪法经济制度,比较,共性。
参考文献
[1]何华辉.比较宪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年.
[2]曾尔恕.美国宪法对调整经济生活的作用[J].比较法研究, 2002年第3期.
[3]乌茨·施利斯基 (德) , 喻文光译.经济宪法的概念和结构[J].经济公法, 2006年4月.
[4]卢峰.《自由大宪章》对英国早期宪政的作用及影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
我国宪法经济制度 篇9
经济制度是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组成部分, 之所以占如此重要的地位,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 按照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 经济制度决定上层建筑, 突出宪法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有利于在宪法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其次, 苏俄宪法的首因效应, 苏俄宪法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宪法, 因独创宪法的地位及苏联的影响, 其结构体例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借鉴。又次,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较多经济内容是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 自改革开放起, 我国就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 为彰显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增加相应条文, 同时当时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民商法部门与经济法部门亟待建设。所以宪法中规定许多应该由两部门法中规定内容。
与此同时, 经济制度中的政策性条款也是政策性条款最集中变动最频繁的区域, 为历次修宪的重点, 占修改条文的大部分, 甚至曾出现了“修正案修正修正案”的情况。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我国的改革成果迫切需要在国家根本大法中得到体现, 旧有宪法条文内容不适于现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在于现行宪法调整了一些不具根本性地位且完全可以由普通法律规范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表现在经济制度内容表述过于细化, 缺少涵盖性, 无法适应社会变迁的需求。
非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没有独立的篇章来规定经济制度各层次内容, 只是规定了基于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所有权内容, 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大多单独在宪法采取专辟章节以一定数目的条文来规定本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在传统的宪法学理论中。此情况被归结为社会主义国家宪法的公开的、彻底的、全面的优越性, 而资本主义国家宪法没有此设计的原因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法律制度隐蔽的、曲折的、虚伪的性质。近年来我国宪法学理论发展就在于从围绕宪法意识形态性论证到专业性研究, 摒弃了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的观点。“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 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 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它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形式, 同时具有不同的内容”现行宪法经济制度的政策实现形式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 立足于静态解释过去与现实存在, 而没有考虑到国家经济形势与经济体制的变化, 不是着力于未来发展, 其条款同部门法的内容交叉重复, 不利于法律体系的和谐运行。
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宪法中经济制度设计适应和保障了所在国经济的发展, 并维持长期稳定, 而社会主义宪法中经济制度或者随着经济环境变化的屡次修订, 难以达到制宪者预期目的。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经济制度规定的和覆盖范围大小是评定社会主义宪法同资本主义宪法的主要标准?这两种体例安排哪种更适于变化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呢?
经济制度规定全面未必就胜于规定最基本理念。如果要全面涵盖经济制度的主要层面, 宪法中十余条的容量根本无法涵盖经济制度的诸多领域。如果从保障宪法稳定的角度考虑, 保留基本所有制, 就可以体现我国的根本社会制度。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作法。”只要可以发展生产力, 满足实践需要, 符合三个有利于, 外国的法律制度就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加以利用。不同的社会制度间是可以实现法律移植的, 这已经成为法学界的基本共识。过去所认为西方宪法的经济制度设置的隐蔽性、曲折性、虚伪性, 是否也可认为是一种旨在使宪法适应社会发展的立法技术呢?解放思想, 借鉴法治先进国家的立宪技术与制度架构对经济制度的内容进行调整, 是宪法变迁的应由路径。
结合我国法律体系, 或可采取将宪法经济制度与经济法典的统一的模式选择。即删减宪法经济制度条款规定, 编订经济法典来体现宪法经济制度的具体功能, 作为元政策的所有制与基本经济体制应该以适当形式入宪, 而基本决策和重要的部门决策可通过制定民商法与经济法类法律性文件来实现。作为事实上的法律体系中基本法律部门的经济法至今尚无基本的法典及通则类法律。经济制度在宪法中分离, 与经济法基本理念的融合是经济法部门与宪法部门一种双赢的结果。
摘要:经济制度是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组成部分, 我国多次通过修正案对现行宪法中经济制度进行修订。频繁修订经济制度对宪法文本的稳定性与权威性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 影响了宪法的指引性与预测性。经济制度规定全面未必就胜于规定最基本理念或可采取将宪法经济制度与经济法典的统一的模式选择。
关键词:宪法文本,经济制度,经济法典
参考文献
[1]邹平学.经济分析方法对宪政研究的导入刍议[J].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6 (01) .
【我国宪法经济制度】推荐阅读:
我国宪法批捕权之我见11-02
宪法和宪法宣誓制度06-28
经济宪法08-15
宪法监督制度10-18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05-22
如何落实宪法宣誓制度07-03
我国经济05-24
我国建筑经济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