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经济

2024-09-23

我国建筑经济(共12篇)

我国建筑经济 篇1

1 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状况

1.1 建筑业的主要指标持续增长

2002至2007年,建筑业各项指标呈良好发展势头,但发展速度趋缓。2004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最快(25.7%),2005年和2006年出现回落,2007年又开始回升,2002至2007年建筑业增加值基本处于稳步发展阶段。2002至2007年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分别为13.2%、13.8%、24.5%、8.7%、10.8%、15.2%,年均增长14.2%。

1.2 影响建筑业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持续增长

目前,影响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投资持续增长的拉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2~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上涨,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59%,而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23%,两者差距在逐年增大,这说明建筑业发展仍主要是靠投资持续增长的拉动。

1.3 建筑业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增幅下降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1978年以来,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0多倍,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8%增加到了7.0%,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建筑市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是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所以,在建筑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形势下,信用体系的建设也要尽快的完善。

2 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表现

2.1 建设单位的失信行为

建设单位的失信主要表现为在项目建设前期违反国家规定的建设程序,未取得资质等级证书或超越资质等级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未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件或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的规定进行建设;未按规定办理报建手续,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而擅自施工;为规避办理施工许可证将工程项目分解后开工;采用虚假证明文件骗取施工许可证,伪造、涂改施工许可证等等,这些行为致使大量建设项目条件不成熟,资金不到位。有的地方政府和领导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投资效益低下,建设规模膨胀、失控。

建设单位在报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将招标范围、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等有关招标内容报项目审批部门核准;不按核准内容进行招标,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不招标或将该项目化整为零,以其他任何方式规避招标;有些建设单位不具备招标条件而擅自进行招标;应当公开招标改为邀请招标;某些建设单位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或者限制投标人之间竞争;某些建设单位在工程发包中索贿、受贿,将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

2.2 设计单位失信行为

设计单位的失信行为主要表现在违法“委托”、“盖章”、“联合”和“浪费”投资上面。某些资质等级较高的设计单位接受设计任务委托后,将设计任务再委托给资质等级较低的设计单位,甚至委托给个人,从中收取管理费而忽视对设计质量的审核与管理。有的高、低等级的设计单位组成联合体,接到任务后由低等级的单位完成。资质等级较低的设计单位或个人,由于自身管理和技术力量的薄弱,很难保证设计成果质量上的可靠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设计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按照建设项目的进展阶段与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设计阶段对建设项目投资影响的可能性为5%~95%。然而,由于目前设计收费存在的问题,设计单位没有追求设计优化的积极性。其次,有的设计人员片面追求设计的安全性,往往在设计中加大结构尺寸、增大安全系数,置经济性于不顾。还有的设计人员为了工作的便利性,不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设计,而是简单套用类似工程的设计方案,造成设计的浪费。

2.3 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负面效应分析

(1)扰乱建筑市场秩序,增大建筑行业风险。建筑企业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薄弱,建筑业间“三角债”关系复杂,债务屡解不开,造成许多建筑企业流动资金难以回收,信用交易成为建筑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巨大的信用风险又使企业面临严重的亏损。导致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加剧,建筑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利润下降,减缓了行业发展速度。信用缺失现象或信用危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是互相交错在一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信用秩序,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社会信用秩序和建筑市场的信用秩序是互相影响的,建筑市场秩序混乱会加剧社会信用秩序混乱的局面,近几年来,我国建筑业增长速度很快,国家对建筑业的发展给予了经济和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建筑市场秩序的混乱严重浪费了国家资源,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加大了交易成本,降低了建筑业经济运行效率。在经济生活中,交易成本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进行交易本身的费用;其二,订立合同的费用;其三,不履行合同而引起的交易本身的费用,如调解、索赔的费用。交易成本的大小对经济运行效率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在一个信用状况良好的市场之中,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主要就交易内容及有关技术性问题进行磋商,对信誉考察、合约监督方面所付的成本就较小,反之,如果建筑市场失信现象比较严重,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必先尽一切可能搜集信息,然后加大监管力度,无疑会增大交易成本。

建筑市场涉及面广,交易金额大,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性,这必将导致信用缺失现象的发生,而信用的缺失也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最后会导致整个交易成本的提高。政府部门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必然要加大监管力度,监管、约束等非生产性开支增大,会间接提高交易成本,导致社会资源浪费,降低建筑业经济运行的效率。

摘要: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它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正处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的过渡阶段,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很大。但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形成了“信用是信用缺失的通行证”,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安定的生活,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关键词: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经济,失信行为

我国建筑经济 篇2

关键词:移动式建筑垃圾破碎站 建筑垃圾处理技术

近几个世纪以来,在现代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发展不断加速,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近百年里也迅猛发展,由此不可避免地在建筑物的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副产物,即一般所说的建筑垃圾。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达国家较早针对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是切实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良方。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建筑垃圾年排放数量已经超过4亿吨,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年排放量均在3000万吨以上,但迄今为止,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相关工作相对滞后,由此给社会、环境和资源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形成是时代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目前,拥有建筑垃圾处理技术的国家不在少数,而真正意义上拥有非常优秀的处理经验和尖端的应用技术的国家屈指可数。

在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移动破碎站是最给力的设备。郑州中意矿山机械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移动破碎站在作业过程中,根据物料就近破碎的原则进行破碎作业,中意矿机移动破碎站不受城市场地的限制,可根据破碎需要随意进行移动破碎,另外,可根据不同城市破碎需要进行各级破碎设备的重组,大大减少了根基建设成本和重置设备成本。

中意矿机移动破碎站自投放市场以来,良好的破碎作业表现赢得了广大客户的高度认可。中意矿机公司建筑垃圾处理设备由专业配套的振动给料机、振动筛、颚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等机组组成,可以分别组成反击式移动破碎站、圆锥式移动破碎站、立式冲击移动破碎站和颚式移动破碎站,每种组合都能具有不同的性能,并且还能够根据客户特殊要求,制作满足不同需要的建筑垃圾处理设备。

我国建筑经济 篇3

关键词:建筑经济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1、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为人们的带来更加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它的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解决。

1.1、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的建筑经济也在飞速发展,但是,各大建筑企业的管理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善。在发展建筑经济的同时,建筑企业的各阶层之间虽然从外表看似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但是,各部门之间的商讨、协商非常少,导致在施工前后或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情况,缺乏整体的管理体系,浙江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也有相当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许多建筑企业的管理权利相对比较集中,这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不能合理地利用资源,就得不到很好的经济收益,同样严格阻碍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

1.2、我国建筑经济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然而,建筑市场中,有的建筑企业不能够完全遵守建筑工程的相关程序,导致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建筑经济发展条件相对比较艰难。这也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也会出现一些偷工减料的现象,最后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建筑企业本身,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建筑市场中,一些建筑工地的招标手段有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招标、造价上办事不公,扰乱建筑工地的市场秩序,这不仅造成建筑企业的信誉问题,同时也会给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影响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

1.3、我国建筑企业需要更大的资金运作能力

在当今的建筑业中,有许多中小型的企业的资金运转能力还需要更快的发展、提升,为了自己企业的经济效益,他们用庞大的资金承接了相对应的工程项目,这在日后的施工过程中,就会成为资金流动的瓶颈,将严重制约着这些企业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影响到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

1.4、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风险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并且不是所有的风险我们都能避开。建筑工程羡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项目的规模也是相当大的,同时也需要巨大的投资,有投资风险就是存在的,许多建筑企业的财产损失就是风险带来的,更有甚者将会影响到整个建筑企业的声誉。然而,在现在的许多企业中,对风险的评估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他们看到的也是眼前的利益,忽略了风险的存在性,最后可能造成的损失也是可想而知的。

1.5、我国建筑企业的建筑人才有限

人力资源是保障建筑经济发展的又一大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保障建筑企业成功的关键,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有的建筑企业的建筑人才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只能够熟悉单一的技术,造成建筑企业的人才匮乏,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阻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2、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对策

既然,建筑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们就一定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相对应的发展对策,让我国的建筑经济更快、更稳的发展,促进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益,也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2.1、加强建筑企业的管理体系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管理体系是整个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所有的工作人员就犹如一盘散沙,没有相应的工作效率,这将会影响到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所以,要提高我国的建筑经济的发展,首先就需要完善建筑管理体系,给所有的施工人员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大家的工作步调也会一致。同时,对各个部门有了统一完整的管理体系,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会进一步地协调各自的工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协商,同样会降低施工的成本,提高施工质量,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

2.2、完善我国建筑业的招投标制度

为了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将我们的招投标制度进一步完善,避免招标过程中的不公平、垄断现象发生。例如相应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等相关条例的办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力各中小型企业的正常竞争。

2.3、完善我国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要确保资金的有效流动性,只有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才能保障施工质量,也才能将资金合理地规划、运用到有效的过程中。政府运用宏观的经济管理体系确保大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均衡发展。当然,在建筑企业内部也要合理地运用资金,提高自身的资金运转能力,了解自身的资金结构,认清自身的资金额度,合理地运用资金,合理地投资,只有这样才能给企业的投资带来经济收益,也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2.4、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人才素质

人力资源的完善是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的人才大都是单一型的人才,我国的建筑企业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人才,例如:在固定的时间给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学到自身原来没有的技能等,这样,既能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又能给企业带来便捷,一人多用,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这也是促进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3、结语

总之,建筑经济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加积极地研究、探讨促进我国建筑建筑经济的发展对策。建筑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发展我国的建筑经济,促进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让其在世界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梁艳红.浅谈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19期.

我国建筑经济 篇4

1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分析

我国城乡建筑发展迅速。近几年每年建成的住宅建筑面积, 城镇已至4~5亿平方米, 农村则达7~8亿平方米, 全国每年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积已达16~17亿平方米。现在全国城乡既有建筑面积已超过360亿平方米, 其中按采暖建筑节能标准建造的只有1.3亿平方米, 且限于少数城市的居住建筑。与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能耗为他们的3倍左右, 而且室内热环境很差。现在, 这些高耗能建筑冬季采暖与夏季空调的使用正日益普遍, 能源浪费更加严重。因此加强节能建筑的建设率或者增加节能技术在建筑的应用, 最终促进我国能源消耗降低。

2 节能建筑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节能建筑经济性分析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 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 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 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h, 最小日照距离不低于1.1h;窗墙面积比不宜大于0.35, 建筑外墙传热系数K值小于1.5W/M2·K;要求节能指标在20世纪80年代初砖混结构多层住宅达到舒适热环境效果的同时节能50%等。由于节能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 即房间温度不会随着室外气温的变化而大幅度变化, 有着自然的冬暖夏凉的效果, 因此被专家称为自然“空调房”。我国正处于建设鼎盛时期, 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20亿平方米以上, 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 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我国建筑节能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举例来说, 国内绝大多数采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功能都与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外墙的传热系数是他们的3.5~4.5倍, 外窗为2~3倍, 屋面为3~6倍, 门窗的空气渗透为3~6倍, 因此, 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这些不但影响了国家的形象, 而且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 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我国节能建筑推广方法及其现阶段经济分析

目前, 一些严寒和寒冷地区对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不力的局面, 将随着建设部《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的实施, 较快得到扭转。建筑节能工作也将同时向南推进。2001年颁布并执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后,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工作也将积极展开。由于不存在采暖包费制的习惯势力, 南方地区建筑节能与房产主和住户的经济利益趋于一致, 这个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局面有望较快打开。

新建公共建筑的节能较为复杂, 是一件紧迫的工作, “十五”期间将会开展起来, 取得明显成效;既有建筑量大面广, 节能改造任务更加艰巨, 但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采暖收费制度改革的实施以及采暖、空调的大发展, 建筑用能费用与住户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通过试点示范和政策扶植, 也一定会逐步蓬勃开展起来。

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说第一步节能 (即30%) 以及第二步节能[即30%+ (1-30%) ×30%≈50%], 若干年后,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节能技术的进步, 推进第三步、第四步节能, 以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能耗差距, 也会是很正常的事情。

2.3 节能建筑推广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建筑节能是一门新兴科学, 与原有专业分工不同, 它包含有建筑、施工、采暖、通风、空调、电照、家电、建材、热工、能源、环境、检测、计算机软件等许多专业内容, 是许多专业学科边缘交叉并结合形成的, 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 许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都在围绕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开发, 正在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与此同时相关专业的招生工作也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在未来1~2年内节能建筑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将极大的推动节能建筑的进程。而大学扩招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宿舍、教室、实验楼等的扩建, 师资力量的配备) 也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带动的作用。

节能建筑牵涉到一个庞大的产业群体, 它包括保温隔热材料与制品, 节能门窗、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等节能设备、器件、管材与系统等等。随着建筑节能规模的迅速扩大, 建筑节能相关产业越来越多, 通过国外资本与技术的引进, 功能质量与价格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 在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将趋于合理, 技术也能取得不断进步。整个建筑行业都因为节能建筑的实施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3 节能建筑对于我国的环境影响以及发展战略分析

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国家, 建筑节能是节约能源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建筑节能不仅可以节约能耗, 同时还可以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粉尘等污染排放, 其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显然, 实施建筑节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关注民生、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是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4 结论

节能建筑带来的经济影响众多, 一方面由于节能建筑人才短缺带来的高校经济, 另一方面建筑材料更新以及技术更新带来的行业本身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都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新技术以及节能建筑建设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新建房屋的价格, 这使得原本就居高的房价还要节节攀升, 影响了人们住房的购买。同时节能建筑带来的房间升高并没有打消人们购买节能建筑的积极性, 人们更加希望可以购买节能建筑, 虽然前期购房价格上涨, 但是后期的取暖费用以及夏季空调费用等都比普通建筑节省。同时还促进了当地大气烟尘的减少。种种有利之处都预示着节能建筑在我国将大展拳脚, 赢得一片良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合理有效的利用现有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消耗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关键。节能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筑物采暖与空调的能源消耗,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就节能建筑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节能建筑,经济发展,影响

参考文献

[1]陆辉.智能化建筑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6.

[2]李伟明.我国节能建筑经济效益分析[J].建筑工业, 2003, 2.

[3]乔丽.建筑节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J].能源中国, 2002, 11.

[4]许明亮.建筑节能标准的探讨[A].广州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 11.

[5]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建筑节能技术[M].1996.

[6]赵琦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J].中国建材, 2003, 10.

[7]刘海明.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的利用[J].能源工程, 2001, 12.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经济考试 篇5

a.12h,7天

b.12h,14天

c.24h,7天

d.24h,14天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中关于执业范围的有专门规定是()。

ⅰ.注册建筑师执行业务,应当加入建筑设计单位

ⅱ.注册建筑师执行业务,由建筑设计单位统一接受委托并统一收费

ⅲ.注册建筑师有权在规定的执业范围及项目规模内自行接受建筑设计业务

ⅳ.一级注册建筑师的执业范围不受建筑规模和工程复杂程度限制

a.ⅱ、ⅲ、ⅳ

b.ⅰ、ⅱ、ⅲ

c.ⅰ、ⅲ、ⅳ

d.ⅰ、ⅱ、ⅳ

13、城市详细规划应当包括()。

a.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

b.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

c.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

d.以上a、b、c所有内容

14、房地产市场一般包括:()。

①土地使用权出让;②房地产开发;③房地产交易;④物,业管理;⑤房地产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5、我国政府对工程建设监理单位的管理应属于()。

a.政府对工程建设的综合行政管理

b.政府对监理的业务管理

c.政府的宏观调控

d.政府对工程建设监理的行业管理

16、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的r: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少于30人,注册资金不少于50万元,是我国对()级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

a.甲

b.乙

c.丙

d.丁

17、按有关规定单项工程合同20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进行招投标,某小区有30幢别墅,每幢造价100万,1幢公建造价300万,所以该工程()。

a.把别墅分两期建,即可以不招标

b.只有公建必须招标,别墅可以不招标

c.该工程全部可以不招标

d.该工程必须全部招标

18、业主对拟建工程测算的预期价格是()。

a.投标报价

b.标底价格

c.合同总价

d.工程造价

19、在我国现行规定中,不得对()进行施工招标;

a.单项工程

b.单位工程

c.特殊专业工程

d.单位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

20、变更与解除工程施工合同应办的手续是()。

a.达成口头协议

b.在原合同上注明

c.签订书面协议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篇6

关键词:私营;建筑经济;私营建筑企业;发展

一、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必要性

1.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要需求

我们知道,石油化工业、汽车业和机械电子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部分龙头支柱产业,而建筑业也已经被列入其中。由于建筑行业的激烈竞争,早在1984年全国城市经济中,建筑业率先垂范进行改革,随之建筑业企业被率先推向市场。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新的行业又不断崛起,一大批工业、能源、交通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设,对建筑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在传统建筑业的资源配置、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建筑市场的规范等的滞后性,使建筑业企业在“压级压价、垫资承包、拖欠工程款”的恶性竞争环境下艰难度日。从建筑业的整体来说,属于粗放型的劳动密集产业。仍具备着四低的特点。

另外,在公有建筑经济仍处于建筑经济总量主体地位的今天,大多数国有建筑业企业处于包袱重、权责不清、亏损严重等情况。而私营建筑企业的诞生使这—些情况豁然开朗。私营建筑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分开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二、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现状

1.观念落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观念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对社会主义私营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不准确,把私营建筑经济看作为“异己”,对其持一定排斥态度;担心私营经济发展速度的过快,影响到国有经济的核心地位;对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不以为然,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已具有的雄厚实力基础;对私营建筑工程质量的保证不放心,债务债权还不了等。

2.现实环境的束缚。(1)对于私营建筑经济法治环境的不完善,合法财产的法律法规保护缺乏。如,一些管理部门对私有建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乱报销现象,甚至比国有企业还要严重。(2)私营建筑企业在市场准入、资质审批、招标投标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所有制歧视,缺乏平等竞争的机会。(3)私营建筑企业在银行贷款,员工进行培训或职工职称评定以及申报户口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的“严格”限制,缺乏提供服务的良好社会环境。

3.自身存在缺陷。就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私营企业来说,很多都是家族企业,随着家族化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或一些独裁型管理模式,实行“厂长说了算”,使企业丧失公平、公正、民主的管理观念。如,在一个私人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最高权力集中在家庭化管理模式和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这样或许在可以在一个短时期内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恐怕很难再继续实行下去,使得其在家庭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而个人专断的决策管理模式,由于受经营者自身知识、信息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凡事都能做出准确、合理的决策,致使私营企业的发展出现障碍。

三、加强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1.狠抓技术开发。加速工程技术开发,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手段,迅速掌握成熟的超高层施工技术、快速脱模技术、高效预应力技術、深基础处理技术、新型建筑材料运用技术、电算技术等。提高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根据普通提高、局部换代的原则,在一些重点市场、重点环节,实行大投入、高投入和连续不断投入,装备一批特殊和超高层建筑施工所必需的先进机械设备,占领建筑市场的“制高点”。

2.严把质量关。随着建筑经济市场行业的竞争激烈,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私营建筑企业深切感受到了竞争的危机感,对于自身的工作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经营中,必须本着质量兴企的发展理念,坚持靠质量树立信誉,在圈内行业争创优质名牌,为市场的经营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将质量作为项目经营的生命,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加强质量目标管理,全面提高施工质量。

3.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1)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长远发展规划,为最大限度地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确立目标和指明方向。(2)制定一切有利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投标、工程质量评比、工程安全评定、企业贷款、用人用工等方面,创造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3)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强化服务意识,提供各种咨询服务,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建立健全的安全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安全组织机构的管理工作是建筑工程中的核心工作。常言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安全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国家安全法律的规定,针对性更强,体现出安全生产具有的可操作实效性。安全组织机构要本着高效精炼的责任心和一定的吃苦耐劳工作精神;不但富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法律意识也具需要有扎实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分析能力。

四、总结

我国建筑经济 篇7

1 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

经过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主要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两大类型, 建筑经济对创造就业岗位和完成建筑建设任务和促进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 公有建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1.1 在我国公有建筑经济中存在职权不清、权利滥用的问题, 如公有建筑企业经理利用国有资产投资到新建或者自己、亲属拥有股权的建筑公司中。利用雄厚的在资本和权利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对工程项目的承包, 然后从中牟取私利, 形成国有资本流入私人手中, 造成国有资本的损失。

1.1.2 我国公有建筑经济中职权监管不力。部分非国有建筑企业人员利用朋友或亲戚在公有企业中拥有权力为背景, 虚设工程办事处、工程项目部, 谋取利益, 对国有建筑企业造成严重影响。或者国有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利用职权, 私自借助国企建筑的名义偷揽工程项目中饱私囊。两者无不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建筑经济的市场秩序, 破坏了市场经济稳定。

1.2 民营建筑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2.1 家族式管理情况普遍。在民营建筑企业发展前期, 采用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 不仅能够利用家族成员的力量, 而且能够充分的利用有限的在资本。但是在企业形成规模, 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 比如权利过度集中、权利配置不清、人力资源配置落后、目光狭隘不能使建筑企业长期发展等问题。企业如果要健康发展势必积极吸取高端人才, 这就造成民营建筑企业经常谋取短期利益而给企业的良好发展形成了坚固的障碍。

1.2.2 观念落后, 缺乏科学发展观。不论是公有建筑经济还是民营建筑经济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对于企业的发展都是致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建筑经济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的程度, 对于公有建筑企业而言, 民营建筑企业在融资结构、融资方式、企业规模、经营规模相对缺乏竞争力。

2 对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建筑经济的监管制度

不论是公有建筑企业和民营建筑经济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取得快速稳定的发展, 但快速发展中难免出现法律制度和监管机制不能及时跟上步伐, 部分建筑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或建筑企业员工利用职务之便, 在建筑工程中谋取巨额利益, 巨大的利益很快催生庞大的利益集团, 不仅损害了建筑企业的利益, 而且对建筑企业的发展形成障碍, 因此我国的建筑经济监管制度应在我国建筑经济逐步成熟的同时进行改革完善, 做到有法可依、有效监管的局面。

2.2 加强民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我国公有建筑经济在整个建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但民营建筑经济的补充作用同样重要。民营建筑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管理模式改革, 科学有效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吸取先进人才, 促进民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和完善民营建筑企业的合法权益, 对现有的建筑经济政策进行改革以提供民营建筑企业公平公正、良好发展的市场环境。

2.3 加强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

国有建筑企业发展首先要明确产权制度并进行完善和改革, 使国有建筑企业做到职责分明, 避免权力滥用造成国有资本的损失。其次, 要加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建筑企业职工的综合水平, 提高员工的整体素养。再次, 国有建筑企业应被给与更多的自主权力, 减少政府部门的过多干预, 只有这样, 建筑企业才能摆脱各种束缚企业发展的障碍形成良好的自由发展的市场环境。

2.4 加强建筑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建筑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 对能源以及资源的需求上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所以建筑经济中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在人力资源方面要做到人力、财力、物力的合理, 分配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因地制宜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工程的设计方面, 设计理念要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在材料方面, 要充分合理的运用, 不得过多的浪费;现阶段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加速, 城市建设需求也越来越大, 城市建设规模的基础设施将会逐渐加大投入。不但有利于增强建筑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还能够促进建筑业在可持续道路上发展的更好。

3 结语

只有做到对权力有效监管, 深化建筑企业内部改革, 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水平, 营造良好自由公正的建筑市场环境, 公有建筑经济和民营建筑经济才能做到相辅相成, 才能对中国整个建筑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罗晓菊.论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的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3) .

[2]郭小丽.浅析当前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现状[J].现代商业, 2013, 17:57.

我国建筑经济 篇8

与气候条件相似的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是他们的3倍左右, 而且室内热环境还相对较差。近年来, 高耗能建筑冬季采暖与夏季空调的使用正日益增多, 能源浪费更加严重。因此加大节能建筑的力度与增加节能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 能降低我国能源消耗, 最终也能使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我们亟需发展适合人居环境的建筑, 而绿色建筑正是遵循这个理念应运而生的。据我国2006年6月起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

2 绿色建筑的经济效应评估体系

因为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能更好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提高居住质量, 所以它受到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欢迎, 包括我国在内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相继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然而, 从目前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来看, 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来设置的, 而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关心投入能否得到合理的回报, 关心资金的投资回收期等问题。为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综合考虑生命周期经济效益, 在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经济分析的基础上, 拟建立一套客观、公正、有效的经济评价体系, 在综合考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设计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在图中对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都做了减少, 在建设费用方面做了增加, 这样做的目的是, 降低费用指标, 通过这个方法, 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当然, 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的减少还需要我们在前期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比如结构施工与装修工程尽量一次施工到位, 不破坏和拆除现有的建筑设施, 装修时避免重复装修与材料浪费, 在地基的铺设过程中, 如果先仔细研究地质情况, 然后根据地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材料, 这样能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如图1) 。

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节地、节水、和节约能源上。在节地方面, 利用集约土地来做做绿色建筑是理想怕效果, 能充分利用工业废料, 以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在节水方面, 采用节水型器具来降低用水量是近年来一个很常见的做法;在节能方面,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 来充分考虑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以减少空调和照明使用等。只要做好了绿色建筑的这几个“节”, 我相信建筑的经济效益必会得到提升。

3 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策略分析

从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 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有: (1) 对市场前景认识不够, 既担心工程质量做不好、又担心债务债权还不了;既看不到建筑经济发展已有雄厚的现实基础, 又看不到建筑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2) 市场环境不够健全, 有效保护建筑经济合法财产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市场缺乏平等竞争法规的支持;整个社会环境在营造服务环境上还有侍进一步加强。 (3) 信用问题仍然是当今经营上的重要障碍, 经营策略上的短期行为及较低的技术和信用, 是造成建筑企业承揽工程难的重要原因。 (4) 规模较小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表现为家庭化的继承模式和独裁型的决策方式, 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 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将绿色建筑节能用经济价值来量化

绿色建筑无可厚非的会给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空间, 那么如量化这种建筑的经济价值呢。我们不只是追求单纯的环保性目标, 更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 而是把环保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正如上文中图1所示的一样, 我们不一是味的减少所有费用, 在建设费用上是有所增加的, 如对于打桩基础设施的利用, 我们花了一定的精力研发相应人工系统, 在此处建设成本会有所增加, 但此处所增加的成本会在后期工作中得到应有的补偿, 提升了铺设地基工作的成效, 减少重复性建设。

3.2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提高建筑工程企业整体素质

今天的市场已经是国际化的市场, 建筑工程企业想守住自己的市场, 还要到国际市场中占一席之地, 最重要的是建筑工程企业内部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想迅速改变被动局面, 积极有效的引进高质量的战略性人才是十分重要的。既要能引的进人才, 又要能留得住人才, 怎样走好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这条道路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当今世界的市场竞争归要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企业文化, 才会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 企业自身再去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共同缔造优秀的建筑工程企业, 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既定的发展目标。

4 结语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面临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今天, 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主要奋斗目标,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 提升建筑经济效益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尤其对我们中国来说, 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经济效益有明显提升的建筑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对绿色建筑的效益费用分析, 为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希望能为决策者提供一种经济分析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浩.绿色建筑节能的经济分析[J].山西建筑, 2008 (5) .

我国建筑经济 篇9

1 发展非国有建筑经的趋势研究

“十二五”阶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重点任务。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经济增长,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产生积极的作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非国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可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解决, 同时又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非国有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 保持年增长率16%, 私营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十二五”阶段我国必须注重对非国有建筑经济的引导, 促使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把非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与百姓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非国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应该为提高我国城镇化率做贡献, 把质量优先摆在工作突出位置, 真正让广大老百姓能够买的起房住的起房[1]。我国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国有建筑企业做出贡献, 更要发挥非国有建筑企业的作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国有经济是为国家赚钱的, 而私人企业是为私人赚钱的。导致非国有建筑经济没有很好的引导, 发展过程处于不协调、不平衡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非国有建筑经济在国家经济增长、改善民生、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只有制定适合其发展的规章制度, 才能提高非国有建筑企业的积极性, 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做出更大的贡献。“十二五”阶段我国非国有建筑经济依然需要积极的引导, 促使其改变过去的传统模式, 不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建国以来我国对国有建筑经济投入资本高达2 000亿, 而对非国有建筑经济投入几乎是零, 从国有建筑经济与非国有建筑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看, 我国存在严重投入和产出不平衡问题[2]。“十二五”阶段必须把二者协调起来统筹发展, 才能真正把房地产行业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才能真正解决当前出现的“高房价”问题, 广大人民才能真正享受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国民的幸福指数才能逐步提升。

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行业特点, 建筑业可以看成是一般性竞争行业, 竞争性行业的特点要求非国有建筑经济必须全面发展, 才能保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行业的发展才能更加规范。“十二五”阶段我国需要制定有关政策, 从根本上要求一些国有建筑企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改善非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环境, 促使非国有建筑经济企业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 只有如此房地产行业才能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建筑业具有劳动密集性特点, 这为非国有建筑经济进入建筑市场创造了条件, 非国有建筑经济拥有良好的竞争环境, 其生命力会更加强大, 非国有建筑企业才能构建良好的行业环境。“十二五”我国城市化进程依然在向前推进, 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也是时代的要求, 但是必须通过相关的政策引导, 促使建筑行业处于健康问题的发展局面。

2“十二五”阶段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的措施研究

“十二五”阶段发展非国有建筑经济必须政策的宏观政策引导,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 “高房价”问题依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改善民生必须解决“高房价”问题, 当前在一些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状态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必须靠政府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 促使房地产行业处于健康发展状态, 房地产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与非国有建筑经济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非国有建筑经济必须从自身角度出发, 不段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贯穿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各项政策, 从根本上提高建筑行业发展水平。市场作用在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同样产生重要影响,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是无可置疑的, 非国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市场调节, 才能促使其地位准确[3]。非国有建筑经济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经营策略, 才能更好的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新环境需要每个行业的企业来适应, 非国有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市场竞争问题, 从企业自身角度看, 一方面需要把握国家的政策导向, 积极把行业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另一方面需要与市场紧密结合, 市场与企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只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实现非国有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

“十二五”阶段我国要保持非国有建筑经济处于健康发展状态, 必须从工商、税收、工程质量监督、审计等方面采取必须的措施, 对行业进行正确引导。进一步规划建筑市场秩序, 在保持行业稳定发展同时, 需要运用市场、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对非国有建筑经济行为进行规范, 从根本上消除非国有建筑经济在以往发展中出现的偷工减料、掠夺经营、偷税漏税、忽视质量等现象, 保证非国有建筑经济向规范化、合法化方面发展。“十二五”阶段必须改变非国有建筑经济落后的经营模式, 经营模式的改变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也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房价”问题。从非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结构看, 以往都是处于单一化状态, 对企业全面发展降低成本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十二五”阶段我国非国有建筑企业必须改变单一化的产权管理模式, 逐步向股份制产权管理模式迈进。多元化的产权管理经营模式, 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很多中间的不必要环节可以直接省略, 把企业的重心转移到质量和服务上来, 真正是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十二五”阶段我国非国有建筑小企业必须从规模上进行改进和升级, 从以往以小企业为主要发展模式逐步转向以集团化为发展模式的非国有建筑企业。当前我国非国有建筑企业还是被归纳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必须把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着技术性企业方向转变。技术密集性企业的建立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生命力, 对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我国非国有建筑企业在“十二五”阶段必须改变以往一家一户的资金积累模式, 逐步把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入到企业融资模式中去, 促使非国有建筑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渠道, 为企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资本保证[4]。我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建筑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非国有建筑经济是建筑行业重要的经济形式, 需要从各方面对其进行政策引导, 保证非国有建筑经济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3 非国有建筑经济的发展方向研究

非国有建筑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非国有建筑经济的发展方向研究必须从实践出发, 建立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策略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只有通过制度保证才能引导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国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依靠国家的扶持和帮助, 只有国家给予必须的支持, 非国有建筑经济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非国有建筑经济的发展方向必须按照政府的政策导向路线前进, 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前途。非国有建筑经济必须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吸纳多方面的资源, 促使优质资源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发挥关键性作用, 非国有建筑企业在资金资源吸纳过程中, 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筹集, 针对一些产品市场负担过重等问题, 需要统筹兼顾, 通过联合、兼并等模式进行有效的资产重组或者结构调整, 从根本保证建筑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非国有建筑企业发展方向研究中, 重点是要发展和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从根本上提高非国有建筑企业的实力。

非国有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抓大放小”, 不断优化非国有建筑企业资本结构, 促使非国有建筑企业向大企业发展方向集聚。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 需要积极利用和吸收非国有建筑经济的社会资本, 把非国有建筑企业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 非国有建筑企业发展方向必须向着技术经济实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向转变, 从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方向看, 需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发展能力, 建筑行业竞争异常激烈, 只有拥有一定的优势资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全面的胜利。我国非国有建筑企业发展方向研究过程中, 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各项政策进行执行, 从根本上提高非国有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效益。

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从行业整体发展方向角度考虑,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程, 才能保证行业发展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我国建筑企业发展方向需要与我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 必须从总体上控制建筑企业的总量, 建筑经济的增量投资方向不要再向国有建筑经济领域流入, 应该重点向非国有建筑经济方向流入, 把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最终形成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方向, 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创造条件[5]。“十二五”阶段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方向需要与国有建筑经济的结构调整相呼应, 把非国有建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与行业发展特点紧密结合, 最终形成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的思路。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资产重组, 鼓励和促进国有建筑经济向着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方向转变, 最终形成股份制建筑企业, 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结构调整, 只有优化产业结构, 才能符合“十二五”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建筑经济的要求, 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向找到平衡点。

摘要:我国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如手, 全面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 建立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发展理念, 才能保证非国有建筑经济更好的为社会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有建筑经济需要进行调整, 逐步转化为股份制建筑企业, 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十二五”阶段非国有建筑企业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现代技术管理企业方向迈进。

关键词:非国有建筑经济,社会效益,策略

参考文献

[1]马令.建筑企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 2010 (06) ∶21-22.

[2]高明.建筑企业经济结构调整方法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 2009 (07) ∶12-13.

[3]毛红.非国有建筑经济发展方向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2009 (08) ∶51-52.

[4]牛文, 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90-92.

我国建筑经济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建筑,节能,环保

在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日益匮乏以及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人们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近日, 网络及媒体都相继报道北京连续数日出现雾霾天气, 类似污染事件不胜枚举, 一切的一切都在给人们敲响警钟, 那就是我们显然无法继续从前的高污染, 高能耗, 高排放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取而代之的应是现如今我们所大力倡导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 在诸多污染中, 二氧化碳气体的过量排放影响最大。众所周知, 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破坏, 这种破坏近乎是不可修复性的, 它影响着我们当代乃至子孙后代的正常生活。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缓解温室效应, 并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自2009年12月7日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之后, 低碳便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热门话题。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统计, 建筑物中能源的消费占世界能源消费的三分之一, 在西方发达国家, 约40%-50%的人类活动碳排放来源于建筑建造。而在房地产业占据重要位置的我国, 建筑方面能源消耗亦达到30%以上, 且消耗量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飞速增长, 成为了终端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增速最快的一个领域。在这种情况下,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发展低碳建筑势在必行。

一、低碳建筑概念的提出

低碳建筑一词是由低碳经济演化而来。早在2003年, 英国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到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洁能源来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一种比循环经济要求更高、对资源环境更为有利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和谐统一的必由之路。它通过低碳技术研发、能源高效利用以及低碳清洁能源开发,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新变革, 加速推动人类由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重大转变。由此, 我们引出了低碳建筑一词。对于低碳建筑一词的概念, 国内外均有学者作出论述, 且不同学者说法不一, 但综合起来,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低碳建筑即低碳排放量的建筑, 在建筑过程的各个环节, 从设计直到最终拆除都尽可能的降低碳排放量。降低的方法包括建筑原料的选择, 建筑设备的升级等等。在此或有疑问, 究竟将碳排放量降低到何种程度为最佳, 我们仍未找到统一标准。但斯特恩曾提出报告指出, 若想恢复大气对温室气体的自我清除能力, 需要在当前水平减少80%的碳排放。因此维基百科据此提出了碳排放量能减少80%以上的建筑才能称为低碳建筑。在我国, 对低碳建筑的探讨相对于国外起步稍晚, 下面将引述陈飞对低碳建筑的理解, 他从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物质流角度出发, 提出了低碳建筑应满足从进口到使用再到出口三个环节碳排放量的控制。在进口环节, “要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高碳性的能源”, 在建筑使用过程, “要大幅度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建筑节能”;在出口环节, “要通过植树等绿化面积的增加, 吸收建筑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二、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低碳建筑的思想最早源于低碳经济, 而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起步较晚, 且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但在“低碳”思想席卷全球的今天, 低碳经济与低碳建筑逐步得到国内的高度重视。早在09年8月, 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便提出了要将培育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 同时将低碳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交通等方面。这是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十分重要的一步。随后, 我国又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提出以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对比基础, 将2020年的排放量下降40%到45%的宏伟计划。同时, 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从法律法规的颁布到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以及对新建企业设定环境评价准入制度等等。同时我国长期致力于走循环经济的路线, 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都对废弃物的排放、储存、运输、处理和利用作出了明确规定。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同时鼓励每一个人参与到低碳环保中来。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已经开始对低碳经济给予足够的重视, 且在稳步实施过程中。但这个过程注定是曲折的, 企业不择手段逃避国家的审核审批, 政府监管形同虚设, 人们生活中依然无法自觉遵守约定都给我们的低碳工作带来较大困扰。

(一) 低碳技术相对落后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交通、电力、冶金、石化、建筑化工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干净高效应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察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范畴开发的有效掌握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个类型为减碳技术, 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 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第二类是无碳技术, 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 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 (CCS) 。

下面将简要介绍世界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开发方面的一些政策措施。总体而言, 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直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重点投资领域, 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除此之外, 各国纷纷投入巨额资金用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在这样的压力下, 我国也不甘示弱, 于09年开始《太阳能行动计划》之后, 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低碳技术的发展。尽管我国也做出了种种努力, 但在自身技术积累差、技术水平低、资金少等不利因素的制约下, 低碳技术的发展并不理想。据有关专家介绍, 我国在低碳技术开发研究方面依然十分落后, 国际间发展十分不平衡。以能源转换技术为例, 我国的一次性能源转化率为35%, 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45%。不仅如此, 我国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面也屡屡遭遇阻碍。究其原因, 虽然我们都认识到环境保护并非某一个国家的国事, 亦非某个个人的私事, 它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完成。但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 发达国家无法心甘情愿的将已有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使得我们仍然无法形成一个共同营造美丽地球的统一整体。他们所做的, 无非是在计算成本收益之后选择一个成本相对较低的方法。例如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根据规定, 发达国家需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且每帮助发展中国家成功减排一吨二氧化碳, 便可获得其在我国相应的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权。又由于在我国企业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远远低于其发达国家的排放成本, 这就导致一部分发达国家企业宁愿转移成本相对较低的资金和技术, 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 并以此来获得其在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实际上, 我们并没有真正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因此, 这一切使得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十分缓慢。另外, 我国对已有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我们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 来强制约束企业减排, 仍然有许多企业投机取巧, 采用各种手段拒绝履行低碳减排的义务, 阻碍了我国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

(二) 政府无法充分发挥职能

目前, 我国政府已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低碳建筑的发展, 限制企业制造污染。关于低碳建筑政策的制定, 政府最初将注意力单纯集中在建筑施工阶段, 忽略了两端环节。现阶段, 政府从土地的获取、建筑的规划布局, 直到最终建筑报废阶段都明确了相关规定, 强制企业节能减排。我国的住房城乡建设部也从五大方面开展建筑减排工作, 这五个方面分别为监督新建筑节能, 改造北方采暖设施, 改造国家机关建筑及大中型建筑, 开发并应用可再生能源以及应用新材料。尽管我国已经高度重视低碳建筑的发展, 但由于其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低碳建筑政策体系尚未形成, 各项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 各项标准也没有达成一致, 缺乏有效的法律体系加以整合和约束, 且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 监督体制和处罚体制等。例如在监督企业节能减排的过程中, 我们并没有对整个建筑过程的监督系统;而对于污染企业, 我们缺少详尽的法律加以处罚。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建筑减排的积极性, 阻碍了低碳建筑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例如,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别出台了一系列强制法案, 如《公共事业管制政策法》、《大气清洁法修正案》、《能源政策法》等。同时, 对于积极响应建筑减排的企业, 给予减税, 财政补贴, 优惠电价等激励措施。

(三) 资金支持不足

低碳建筑与传统的建筑业不同, 它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特点, 因此若想大力发展并推广低碳建筑, 就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在我国, 低碳建筑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的投入以及少量的国际援助, 企业自身又根本无力承担或不愿单独承担如此大的风险与费用。各大银行与金融机构也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它们极其缺乏为低碳建筑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动力。且碳交易与碳金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我们依然没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对低碳建筑的发展加以扶持。这一切都为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低碳建筑发展速度缓慢, 科技创新迟缓, 与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四) 社会参与意识淡薄

虽然低碳理念已在我国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 且近年来, 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形式加以大肆宣传, 但实施效果依然不够理想。人们在高喊低碳环保口号的同时, 几乎仍然保持着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生活习惯。相对于低碳理念, 低碳建筑理念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为人们对低碳建筑的概念没有深入的了解, 亦没有认识到高能耗建筑带来的巨大危害, 这使得低碳建筑理念仍未能深入人心, 得到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

三、对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势在必行, 然而鉴于低碳建筑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 我们在实施推广的过程中, 既要广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又不能盲目跟从, 努力寻求一条真正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建筑之路。下面将提出对低碳建筑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 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使其充分应用于建筑之中

低碳建筑的实现, 一方面要依赖于对已有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充分推广运用, 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政府的扶持下, 大力开发新技术。近年来, 虽然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 我们应该在充分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前提下, 结合我国国情, 研发出真正适用于我国实际情况的低碳技术。在此过程中, 国家必须给予大力支持, 鼓励相关各行各业参与其中。同时, 我们还应看到, 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仍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 例如风能发电、光伏发电等在实现过程中就存在巨大困难。因此我们不该过分追求理想化的新技术, 我们应因地制宜, 利用相对简单合理的技术对建筑物加以改造。例如自然通风和保温隔热材料有时可以取代高能耗智能恒温系统, 电器可采用目前开发的较为成熟的太阳能电器, 使用地热泵和中水处理系统回收再利用等。

(二) 在建筑的全过程实现低碳、节能、环保

1、建筑物设计。

建筑物的设计通常包括建筑物采光、通风、保温以及建筑物的体形等方面。我们认为良好的采光设计是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也是我们建筑设计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设想一个采光充足的房间, 人们几乎利用自然光便可以进行日常生活, 无需再打开电灯, 这样便极大的减少了用电量。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应选择合理的建筑物走向、门窗的朝向, 达到增加采光面积延长光照时长的目的。国家针对此问题也给出了明确规定。依据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 (2003年版) 规定,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 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四个时, 其中宜有两个获得日照, 窗地比满足住宅设计规范要求。有地方规定在“大寒”日当日日照时间不得低于2小时。此外, 科学合理的建筑物体形、通风、保温等方面的设计, 同样会达到节能环保低碳的效果。

2、建材的选择。

在此我们将建筑物材料区分为外部材料与内部材料。外部材料即建筑物本身所选用的材料, 内部材料即在内部装修过程中人们所选用的材料。众所周知, 建筑物材料的选择过程中, 若一味追求低成本, 其所产生的能耗和污染是不可估量的。例如人造板材、加气混泥土等等。这些材料不仅会破坏环境, 在生活中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在选择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一类高污染高危害的材料。例如在外部材料的选择上, 钢结构建筑要明显优于老式钢筋混凝土建筑, 其碳排放量只有老式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四分之一。且钢结构具有质地轻便, 抗震能力强, 价格低, 易拆除、可回收等诸多优点。在内部材料的选择上, 我们应尽量选取绿色材料, 所谓绿色材料即那些低污染、低排放、可回收、可再生的天然材料为最佳。且装修风格简单大方即可, 无需过分追求奢华。

3、推广绿化系统。

我们知道, 绿色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的作用, 且绿色植物美观大方, 令人们心情愉快。那么提高建筑物周围的植被覆盖率是我们低碳建筑的必然选择。在此我们可以多使用植物景观设计, 同时使用生态屋顶以及墙面的绿化系统。

(三) 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低碳建筑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政府的支持, 一系列健全完善的政策措施将会极大的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在此, 我们将政府的作用分为三类, 第一, 政府将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由于低碳建筑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技术, 而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坚实的资金基础, 任何一个企业和个人出于成本收益及自身能力的角度考虑都无法独立支付或不愿支付巨额的研发费用, 因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支持低碳建筑的发展。并且企业原本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组织, 若成本过高, 必然会打击企业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则应对于积极响应低碳建筑理念的企业, 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第二, 政府需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相应的低碳标准, 让低碳建筑有法可循。由于低碳建筑并不会给企业带来与付出相对应的收益, 甚至会出现赔本经营的现象, 因此企业必然无法积极主动的实施相应措施。且低碳这一概念很难用具体的数字加以限定, 这就会导致低碳建筑无法落到实处, 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我国尽管在这方面正在做出相应的努力, 但相关标准仍不完善, 存在巨大的漏洞, 使得低碳建筑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因此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明确具体限制标准, 将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 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第三, 在完善前两项的基础上, 政府要对技术的落实情况予以严格监管。目前我国尽管已出台一系列法律加以限制, 但实施状况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 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有不可脱卸的责任。故政府应成立相关监管部门, 采用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切切实实的履行监督职能, 对于违反规则的企业予以严厉惩治, 加大监管力度。

(四)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低碳建筑的资金扶持

由以上的论述我们可知, 低碳建筑本身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回报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特点, 这就使得若想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就必须有大量资金作为支持。目前我国发展低碳建筑的资金多数来源于国家的扶持, 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方面低碳技术研发效率低下, 人们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 国家资金有限, 单纯依赖国家的帮助捉襟见肘。因此, 若想低碳建筑得到发展, 我们在政府的帮助下, 还要借助市场的力量, 鼓励银行及一部分金融机构对低碳建筑事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 即“碳金融”, 该词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它是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对于“碳金融”一词, 虽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一般而言是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 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碳金融”若可以在我国顺利开展, 将会极大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并为低碳建筑的发展降低成本, 减少风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 银行、保险公司等投资者显得异常重要, 我们必须鼓励它们积极参与其中, 发展“碳金融”, 使得低碳建筑的发展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

(五) 借助舆论宣传培养公民低碳意识

低碳建筑并不单是某个国家、政府、企业抑或是某个组织机构的任务, 它与我们每一个人, 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息息相关。环境污染愈演愈烈, 人与自然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 我们每一个人都将成为污染的受害者, 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会因为我们的不作为而深受其害。因此我们必须将环境保护, 截污减排、控制污染的观念深深的植入人心。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必须借助舆论的力量, 在电视、报纸、网站、广播、杂志等一切形式的宣传渠道, 加大宣传力度, 使人们意识到污染的危害性, 并自愿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 从自身做起, 从小事做起, 汇聚起来将是无穷的力量。

(六) 设立专项资金培养并引进人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而科技离不开知识的支持, 知识便离不开人这个载体, 因此, 培养或引进相关人才便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奖励基金, 鼓励并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回国参与到低碳建筑中来。他们不仅可以成为研发新技术的主力军, 还可以带回国外先进的技术指引我们前进。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在各大高校的建筑学院设立专门课程及科研项目, 培养优秀大学生, 参与到低碳建筑中来。与此同时, 鼓励各建筑企业从实践中开发新技术, 对于在低碳建筑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以及率先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给予鼓励与支持, 使他们真正的实现低碳建筑。

四、小结

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猛增使得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我们有数据显示, 曾经被认为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的交通汽车, 实际上只占到城市碳排放的三成左右。这一数据似乎与我们以往对温室气体来源的认知有着较大的出入,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呢?经过调查显示, 超过六成的碳污染都来源于建筑行业。在中国, 由于人口基数庞大, 且受传统观念的严重制约, 房地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 房地产商们争相建楼以谋取高额利润, 这无疑成为环境的一大威胁。在此我们以年轻人买房结婚为例, 粗略的计算我们所居住的住房释放出的碳。在传统观念制约下的中国, 买房早已成为青年男女结婚的必要条件, 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面积的需求越来越大, 现假设每对青年男女结婚都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 那么在建造该住房的时候, 碳排放量就已经超过80吨, 在此我们仍未计算取暖、通风、照明、空调等方面的碳排放。以此类推, 我们居住的地球终有一天会承受不住如此巨大的污染而濒临毁灭。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加快低碳建筑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建立低碳建筑体系, 推进绿色住宅理念是保护环境,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缓解温室效应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们要将绿色低碳思想深入人心, 让一切违背低碳环保建筑理念的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建筑受到排斥。倘若没有了社会需求, 自然会极大的减少社会供给。当然, 单独依靠道德的约束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 要发展中国的低碳建筑少不了切合实际的标准和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予以支持。国家必须及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强制人们履行义务, 为低碳建筑保驾护航。且低碳建筑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 因为短时间内, 我们不可能完全取缔传统建筑, 一方面我们不可能将已有的传统建筑全部拆除;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法立刻使全部的房地产商放弃高额利润而选择低碳建筑。因此发展低碳建筑任重而道远, 我们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实现, 并最终使整个房地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于秀芳.低碳经济与建筑设计[J].经济师.2011第7:88-90.

[2]陈飞.低碳城市发展与对策措施研究——上海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诸大建.王翀.陈汉云.上海建设低碳经济型城市的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

[4]王!.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 (5) :162-163.

[5]谢丽莉.低碳建筑开发模式的研究[J].房地产开发.2013 (11) :27-28.

[6]李鹤.碳金融视阈下金融监管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6期

[7]冯宗茂.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

[8]曾红元等.长株潭城市群低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 (2) .

浅谈绿色建筑经济评价 篇11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评价

前言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步骤,其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和环境保护,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须充分反应出绿色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在最终综合经济效益比选上的差异,所以一般应尊重以下几条原则: ① 全面性原则;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体现不仅包括在全寿命周期内传统成本的降低,而且还包括生存环境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康舒适的生活等,所以经济效益还应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将对比方案的差异全面融入到经济指标中。 ②科学性原则;评价内容体现在评价指标上的数值要体现真实可靠地原则,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于不确定性较强的数据,也须对比分析大量的实践数据,这样才能真实反映绿色建筑的真实价值。③简明性原则;经济评价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将评价结果以简明扼要的形式体现出来,直观体现出各方案之间的差异,通过合理选用经济评价指标,降低工作量,便于最优方案的确定。 ④灵活性原则;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所体现出的效益类型也不尽相同,在选用经济指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灵活运用经济评价指标。

一、划分绿色建筑经济评价项目

(1)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体现在对于室内外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但是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同的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关注于绿色建筑的成本与效益,而影响绿色建筑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很多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享的,为了计算简便和直观、避免重复计算、简化计算过程,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中将室外环境与室内环境的分析整合在同一模块中。

(2)同时,由于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主要体现在由于室内外、外环境改善而带来的健康成本降低、生产率提升、满意度提升等方面,本项中分别对声、光、空气质量、电磁环境等几方面所带来的间接效益进行评价,将室内外的热环境的采暖、防护结构、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同时并入“节能与能源利用项”的经济评价中,利于统一计算单位,避免重复计算成本,从而突出评价重点。全面的反映绿色建筑的优越性和经济性。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经济效果在整个绿色建筑生命周期里所占比重不大,集中体现在在初始投资阶段和拆除回收阶段,“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可以把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有关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可循环建材,二是废弃物原料及既有可利用结构、材料,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材料节约的费用、可循环建材的回收价值、可利用既有材料所节约的价值等。

(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项目主要包括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照明及节电等几方面。本文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项包括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照明及节电、建筑主体节能、可再生能源等方面进行经济评价,空调系统与照明节电等的收益都可以通过电价的形式度量与评价,也可以简化计算,采暖、空调、建筑主体、可再生能源等都关系到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室内外热环境评价合并在此项,便于计算间接受益,使评价更直观、准确,故如是安排“节能与能源利用”项。

(5)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有关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节水系统,包含关于节水的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内容,在效益测算时主要以节约的水量与预期水价为标准,结果较为直观。第二类是非传统水源,其中包含再生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其成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初始投资的设备及材料费用上,效益测算主要通过非传统水源带来的替代效应折算成市场水价为标准。

(6)在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里,运营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体现出的经济价值也是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其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设施的维护、垃圾处理以及智能化系统和安保系统所带来的间接效益,包括绿色建筑舒适度的提升、对于用户健康的影响,维护成本降低等。

二、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框架的建立

(1)本文所建立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旨在提供一种基于经济性视角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可以作为现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良好补充,充分体现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的经济特性,其主要特点如下:由于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建筑项目非常少,大部分还集中于对既有建筑的改造以实现部分绿色功能的阶段,这样就需要一种评价,仅对改造的部分进行经济评价。处于以上考虑,本评价体系的设计使得每一类评价项目可以进行独立的经济评价,并能够独立体现出一定的经济参数与特征,为绿色建筑的改造项目提供经济评价支持。同时,针对功能设计较全面的绿色建筑,也可以进行整个项目的综合经济评价,同样得出总体的经济评价参数,使得本评价体系实现对新建和改建项目进行评价的功能。

(2)本评价体系的设计初衷是能够较为全面的为决策者提供绿色建筑的经济特征,故评价结果需要有详细的经济数据,如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生命周期差额成本现值、生命周期差额效益现值、差额收益费用比、差额投资回收期等。同时,评级结果还应能够以较为简单直观的形式体现经济特征,便于决策者进行比较和归类,故评价结果要有简约的表达形式,如分级评价、打分评价等。这类形式的评价体系应用较广,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就是采用一星至三星的分级评价体系,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是采用铂金、金牌、银牌、认证级为标准的分级评价体系。本评价体系的评價结果将以“绿色建筑经济评价表”结合分级认证的形式输出,将定性与定量化的结果溶于一体。

三、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

通常,绿色建筑初始投资的费用与传统建筑相比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在运营阶段中它所体现出的资源节约和健康效益又能弥补初始阶段的投资增加费用,所以通过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相互比较才能更好的体现它的优势。在比较的过程中,绿色建筑的数据首先必须建立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计算出绿色建筑在各阶段相对于传统建筑的费用和效率的变化,在共同的折现率与研究周期的情况下,用相应的经济指标评定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最终为决策提供帮助。本文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对绿色建筑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分析,以社会折现率为资金折现的计算标准,采用以下指标作为评价的依据。

四、全寿命周期的确定

我国建筑经济 篇12

由上述分析可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私营建筑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阻力,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一、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主要障碍:

1. 从外部来看, 主要存在着观念和市场环境两大障碍。

观念障碍——概括起来有“三论”, 它是制约中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为:

(1) “对立论”, 即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而把私营建筑经济看作“异己”, 加以排斥;

(2) “担心论”, 即担心私营经济发展过快, 会影响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担心工程质量干不好、债务债权还不了, 等等;

(3) “唯心论”, 即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发展已经具有雄厚的现实基础, 或者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更看不到私营建筑经济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4) “三个缺乏”。 (1) 缺乏有效保护私营建筑经济合法财产的法制环境。 (2) 缺乏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 (3) 缺乏提供服务的社会环境。思想认识和市场环境存在的种种障碍, 严重阻碍了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

2. 从私营建筑经济自身来看, 制约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三大缺陷”:

(1) 家庭化的管理模式和独裁型的决策方式, 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企业发展初期, 权力高度集中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 能够高效地利用有限资本, 调动家庭成员的积极性, 加速资本原始积累。但是, 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 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 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家庭关系之外难以培植新的动力主体;个人专断的决策方式, 由于受经营者自身知识、信息等方面的局限, 而难以做出更正确的决策。因而, 制约了企业的规模发展。

(2) 较小的经营规模和单一的组织形式, 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的竞争环境。一是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滞后, 规模很小;二是私营建筑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 在融资能力和扩张能力方面受到限制, 制约了企业规模难以迅速扩大。因而, 使得私营建筑企业在抵御经营风险, 参与市场竞争方面缺乏实力。

(3) 经营策略上的短期行为及较低的技术和信用, 是造成私营建筑企业承揽工程难的重要原因。我国私有建筑企业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有的私营建筑企业不是依靠加强科学管理, 增加科技投入, 提高工程质量, 降低经营成本来获得经济利益, 而是通过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等各种不正当手段牟取利益, 直接影响了私营建筑企业的信用和形象。

二、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1. 抓认识。

就是要用党的十五大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全新观点, 进一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国有建筑企业改革能否深化, 建筑业能否真正成为支柱产业的高度上来;要把发展私营建筑经济提高到能否抓住历史机遇, 使建筑业得到大力发展的高度上来;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框框, 只要不违背法律政策, 就不要做任何限制。

2. 抓改革。

就是要深化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是改革产权制度, 实现制度创新。国有小企业可以采取出售、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 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从而为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 抓政策。

就是要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规划, 为长期以来名不正、言不顺的“戴红帽”私营建筑企业“摘帽”正名, 还原其本来面目, 确立其法律地位, 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和发展私营建筑生产力;二是制定一切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要为私营建筑企业在工商注册、资质审批、招标投标、跨地区跨部门施工、工程质量评优、企业贷款、企业改制, 尤其是私营企业兼并、参股、收购国有中小建筑企业等方面, 创造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破除所有制歧视, 强化服务意识, 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抓规范。

就是要以克服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的缺陷为重点, 抓规范。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 在产权制度上, 要从独资企业单一主体的产权结构向股份合作制和有限责任等多元化产权制度过度;

(2) 在企业管理上, 要从传统的家庭化管理模式和独裁型决策机制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过度;

(3) 在企业规模上, 要从以中小企业为主逐步向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4)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 要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逐步向技术管理密集型、集约型过度;

(5) 在企业扩张上, 要从仅仅依靠“一家一户”的资本积累转移到依靠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实行多元化融资上来;鼓励私营建筑经济参与国有建筑企业的产权流动、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在推动国有建筑企业改革的同时, 壮大和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只要政策允许, 并正确引导, 这些“戴帽”的、“挂靠”的私营经济成份必将像火山爆发一样, 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使私营建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 进而推动整个建筑业的迅速发展。

三、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

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整个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二是我国整个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只有整个私营经济和建筑业都发展了, 才能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1. 私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长期存在。

对我国私营经济的存在期限, 十二大后认为“从大局看, 不用担心”, 十三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始终, 十四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命运, 十五大报告认为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同兴亡。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私营经济存在的长期性。

2. 建筑业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而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纵观工业化国家建筑业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 建筑业的发展同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工业化前, 由于以农业为主体, 因而不具备大力发展建筑业的要求和条件;工业化初期, 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快速发展, 建筑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工业化阶段, 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本阶段建筑业总量进一步加大;后工业化时期, 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随之, 建筑业作为国有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历史使命也将完成。

我国正处在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在这个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 建筑市场潜力巨大, 建筑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私营建筑经济作为我国整个私营经济和整个建筑业中的一个很活跃的部分, 也将长期存在并得到大力发展。

如果把改革开放初期到1 9 9 7年的2 0年间私营建筑经济从无到有、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作为“孕育”阶段的话, 那么, 以党的十五大为标志到下个世纪的前20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随着私营经济、私人投资的发展和增大, 私营建筑经济将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 0年的孕育阶段, 已进入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 一是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 为建筑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样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二是私人投资的日益加大, 将有利于私营建筑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 这一时期,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将明显加快, 经济规模将迅速扩大。这一阶段大致用2 0年的时间, 即到2020年, 我国私营建筑经济规模总量将与国有建筑经济规模持平。

从2020年~2050年, 我国将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私营经济持续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将作为国内建筑市场的主力军而进入规模发展阶段, 就其经济总量来说, 已超过了国有建筑经济;国有建筑经济由于国有资本的逐步转移等原因, 而呈下降趋势。国有资本是否要象发达工业化国家一样从整个建筑业中退出, 那将是下世纪中叶之后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马洪:王梦奎主编.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中国私营个体经济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9

[2]张岳东主编:日本的建设业.中国计划出版社, 1988.7

上一篇:软件测试综述论文下一篇:硼酚醛改性环氧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