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2024-05-22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精选8篇)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篇1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和规范

原标题:任进: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和规范 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下称《决定》),并自2016年 1月1日起实施。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为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而做出的宪法相关决定。

一、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问题的提出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特别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宣誓效忠宪法,这是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制度安排。

2014年 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以153票赞成、0票反对、2票弃权,表决通过了该《决定》。

据统计,在193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明确对宪法宣誓制度做出相关规定的有177个,未规定该制度的国家有16个。[1]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和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宣誓。如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总统在就职前应做如下的宣誓或郑重声明:“我谨庄严宣誓(或郑重声明),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56条规定,联邦总统就职时,在联邦议院议员和联邦参议院议员面前,做如下宣誓:“我宣誓,我将为德国人民奉献我的力量,增进其利益,为其消除损害,维护和捍卫基本法和联邦法律,认真履行义务,公正对待每个人,原上帝保佑!”

我国宪法虽然没有规定实行宪法宣誓制度,但在实践中存在宣誓效忠宪法的做法。例如,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发表就职演讲:“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地方层面和部门层面也出现许多任职或宪法宣誓的尝试和实践。

(二)宪法宣誓制度的主要内容

《决定》明确了宪法宣誓的主体范围、誓词、形式、场所和其他要求。

1.宪法宣誓的主体。具体有以下四类国家工作人员:一是由全国人大选举或决定任命的;二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或决定任命的;三是由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四是由地方各级人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任命,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

2.宣誓誓词。宣誓誓词为70个字,即:“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3.宣誓组织、形式等事项。对上述四类国家工作人员,《决定》规定宣誓仪式分别由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任命机关组织,对地方有关国家工作人员组织宪法宣誓,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参照本《决定》制定具体组织办法。宣誓仪式根据情况,可以采取单独宣誓或集体宣誓的形式。

(三)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特点

1.适用范围的广泛性。在《决定》草案起草过程中,大家认为,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不仅是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各级“一府两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因此,宪法宣誓制度的适用范围,不仅应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也应把各级“一府两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纳入进来,这也符合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但鉴于《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不仅包括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还包括党的机关、政协机关、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等机关的工作人员,这些机关工作人员在工作性质、承担任务,特别是履行职责等方面有显著差别,全部纳入或者部分纳入适用人员范围都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目前以暂不将全部公务员纳入为宜。[2]但就目前范围看,已经涵盖了公务员中的大多数国家工作人员。

2.誓词的科学性和统一性。宣誓人员虽然在级别、种类、工作任务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在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履行宪法职责的要求上是相同的,誓词应当一致。而且,统一、规范的誓词也有利于保证宣誓的严肃性。《决定》草案的誓词共65个字,最终采纳的誓词共70个字,“拥护宪法”改为“忠于宪法”,“忠于宪法”放在誓词的第一位,修改之后的誓词内容语言精练、语义明确且富于感染力。另外,由《决定》统一规定誓词,能够避免以前各地方和各部门誓词设置过度多样的弊端。

3.宣誓仪式统一性和灵活性。在宣誓仪式及其组织方面,《决定》一方面设置了统一的基本要求,除统一的誓词外,还包括对宣誓人的姿势要求和宣誓场所的环境要求,宣誓人应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诵读誓词,宣誓场所应当庄重、严肃,悬挂国旗或者国徽。另一方面,由于宪法宣誓制度的适用对象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国家工作人员,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因此《决定》根据不同对象对宣誓活动组织工作设计了不同的规定,体现了从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兼顾各方,同时又便于操作的原则。《决定》也规定了宣誓既可以采取单独宣誓的形式,也可以采取集体宣誓的形式。并且,针对宣誓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事项,《决定》规定负责组织宣誓仪式的机关,可以在遵守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对宣誓的具体事项做出规定。

二、建立统一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和功能

总书记在《关于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了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的意义:“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

(一)彰显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宪法宣誓不仅是一种仪式和象征意义,更是一种承认宪法的重要性、最高性和根本性的必要机制。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彰显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树立宪法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依法治国关键是依宪治国的价值观。

(二)增强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国家工作人员作为行使国家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权力的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依宪治国的方向、道路、进度,国家立法、执法、司法等活动,也主要通过各级国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动和工作来实现。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国家工作人员树立权力来自于人民、宪法规范和制约权力的理念,这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对履行职务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认知。

(三)激励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责任和使命感

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必须实施和保证实施的最高行为准则,国家工作人员更应模范遵守。实施宪法宣誓制度,让国家工作人员在庄严的场合宣誓效忠宪法,将促其由衷产生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并将对宪法这个“最高法则”的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更好地恪守宪法原则,履行宪法使命。

(四)有利于保障宪法的实施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利于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落实宪法规定,使立法、监督、人事任免和对重大事项的决定等,符合宪法精神;有利于政府工作人员坚持依宪施政,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共同推进,法治政府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也有利于国家司法工作人员坚持独立公正司法,在司法案件中使人民群众感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升各级国家机关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水平。

(五)向全社会昭示宪法至上的理念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3]通过庄严的场合进行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不仅对国家工作人员产生一种责任的约束,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价值观的引导。公众从宪法宣誓仪式上,看到的是国家工作人员的郑重承诺和国家捍卫宪法尊严的努力,这有助于引导形成崇尚宪法、尊重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社会氛围。

(六)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国际意义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虽然各国宪法的制度设计本身存在一定差别,但在通过宪法宣誓制度促进宪法实施方面却存在基本共识。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将有助于向国际社会宣示我国作为法治国家的良好形象,而且能够凸显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之下所建立的宪法宣誓制度的特色。

三、宪法宣誓制度的实施和进一步规范

(一)宪法宣誓制度的实施

宪法宣誓制度的生命在于实施。《决定》自2016年 1月1日起施行以来,各级国家机关认真落实和组织实施有关规定,对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和加强宪法实施,产生了良好影响。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十八次委员长会议2015年 12月14日审议通过《关于宪法宣誓的组织办法》,规定对全国人大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的宪法宣誓仪式,由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组织;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的宪法宣誓仪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组织。还规定了宪法宣誓的誓词、组织、议事等相关事项。

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见证了2016年1月1日《决定》施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依法进行的宪法宣誓。

根据《决定》,2016年7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及其各部门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组织办法》。9月18日,国务院在中南海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2016年以来国务院任命的38个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的55名负责人依法进行宪法宣誓。

国务院的职权主要源自宪法。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重在国务院及其机构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思维和宪法使命感。国务院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和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对地方各级政府也起了表率作用。

为进一步明确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宪法宣誓仪式的具体内容,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根据《决定》,结合近年组织开展法官宣誓情况,在借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关于宪法宣誓的组织办法》基础上,研究起草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宪法宣誓的组织办法》,2016年4月11日,经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会议审议通过。

根据《决定》,各省级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各自的宪法宣誓的具体组织办法。如2015年9月25日,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会议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福建省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办法》。2016年 1月 15日举行的福建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式上,新当选的福建省省长于伟国,成为全国首个面向宪法宣誓就职的省长。

(二)宪法宣誓制度的规范化和进一步完善

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政务官在任职时向宪法宣誓,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制度。在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绝大多数都明确做出相关规定。一些国家还单独立法对公职人员宣誓制度做出规定。我国已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决定》,但它还是一个有关宪法问题的决定,还没有入宪,也不是一个正式和严格意义上的宪法相关法。今后,应在此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借鉴其他国家做法,在修改宪法时,规定“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宪法宣誓的有关问题由法律做出规定”,并制定专门的《宪法宣誓法》,对宪法宣誓的适用范围、誓词、组织、基本规程、宣誓仪式、场所等做出规范。

关于宪法宣誓制度的完善,一是关于宪法宣誓制度的适用范围。在多数西方国家,仅要求政务官实行宪法宣誓。我国目前要求任职时进行宪法宣誓的国家工作人员,既包括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选任制公务员,也包括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委任制公务员。对此,一种意见认为,目前的宣誓人员的范围过大,建议只限于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还应当进一步扩大宣誓人员范围。但众所周知,我国公务员与西方国家公务员范围不同,不同机关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性质、承担任务特别是履行职责等方面虽有差别,但在执行和遵守宪法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应逐步将全部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都纳入宪法宣誓制度的适用范围。

二是关于宪法宣誓的组织和基本规程、宣誓仪式场所、宣誓人着装等问题。从各国规定看,基于不同的国家政体制度,由谁组织、向谁宣誓也不尽相同。如根据《挪威王国宪法》的规定,达到成年年龄的国王或临时执行人执政时,应立即向挪威议会宣誓,如议会正值闭会期间,国王应将书面宣誓交内阁,并在此后举行的议会第一次会议上庄严重复宣誓;也有的国家需要在法院或法官面前进行宣誓,如美国总统宣誓、印度总统宣誓就职时,通常由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担任总统就职大典的见证人。

针对宣誓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具体事项,应授权负责组织宣誓仪式的机关,在遵守统一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对宣誓的具体事项做出规定。如,宣誓人着装的问题,目前没有在《决定》中规定,但可在有关机关具体组织办法中,要求“着装整洁、得体”。又如,对于宪法宣誓规范法器的发布,主流媒体以及部分学者认为有助于促进宪法宣誓仪式的规范化,但也有学者提出疑问。[4]

三是关于宪法宣誓与其他制度衔接等问题。《决定》弘扬宪法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宪法性文件,为国家工作人员确立了一个依宪治国、依宪施政的高标准。宪法宣誓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不断激发各级国家工作人员全面实施宪法的努力。

各级国家工作人员如何通过宪法宣誓,真正对宪法怀有敬畏之心,模范遵守宪法,带头依宪依法办事,而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还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这一制度还要与保障宪法实施的其他制度结合起来,例如,如何推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宪施政、如何在司法中提高全面贯彻落实宪法的水平,都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宪法宣誓制度本身也需不断进行完善。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邓静秋.宪法宣誓制度的意义与功能[N].法制日报,2014-11-26.

[2]韩晓武.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草案)的说明——2015年6月24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N].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5(4).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0.

[4]姚建宗.关于中国宪法宣誓“法器”的几点疑问[N].光明日报,2016-02-02.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篇2

宪法宣誓制度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别的制度, 其理论渊源主要由以下几点:

(一) 宗教信仰 (1)

宗教在西方政治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政治和宗教紧密结合在一起是欧洲国家的常态。在中世纪的欧洲, 由于法律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宣誓更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西方法律制度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后西方国家制度中政教分离, 以神学思想为基础的古代宣誓制度开始了由道德约束向法律约束的转变, 也为现代宪法宣誓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历史依据。

(二) 契约论思想

契约论的观点认为, 个体将自己的人身与权力全交到一个共同体之中, 受共同体的管理, 这种管理基础是基于公众的信托而存在。根据卢梭社会契约的观点, 作为拥有国家权力的领导者在行使权力之前, 需要对民众表态, 而这种表态就是宣誓。宪法宣誓誓词犹如一份契约, 宣誓者公开宣誓, 便于将其法定职责昭然于世。

(三) 三权分立思想

三权分立要求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的分离, 相互制衡。为实现权力制衡, 就要求权力的行使透明、被监督, 在形式上也就是权力主体对自身所享有权力的公开化。这也是宣誓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所呈现的便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宣誓时受到立法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因此国家公职人员要宣誓受到宪法的约束, 所做的每项职务行为都要有宪法依据, 其违宪的行为更应受到宪法的监督与惩治。

二、宪法宣誓制度的内容

近代以来, 在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首次确认了国家公职人员就职时必须宣誓效忠宪法的制度以后, 这一制度被许多国家的宪法所沿袭下来, 成为各国宪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宪法宣誓制度已经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其内容大多有以下几点。

第一, 宣誓的主体。受到各国国情的限制, 各国规定的宪法条文有着很大的出入, 法定的宣誓主体有着巨大的差距, 如美国宪法中规定, 除了总统当选后必须宣誓以外, 国会参议员与众议员、各州议员以及国家和各州所有行政和司法官员, 都应当宣誓拥护宪法。但就全球而言, 宣誓者都有共同点, 一般来说, 都是担任国家重要职务的公职人员, 对于我国来说就是由人大选举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需要向宪法宣誓。

第二, 宣誓的内容。不管是联邦共和制国家, 还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遵守宪法在各国的宣誓制度中都成为了主要内容。比如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誓言“愿以忠诚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 并尽最大的能力去维护、遵守、保卫合众国的宪法。”以及比利时王国宪法第80条规定, “国王就职的誓词为:我愿遵守宪法和国家的法律, 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由此可见, 尽管各国政治体制有着千差万别, 但是宪法宣誓制度的核心内容依旧是遵守宪法。

第三, 宣誓的程序。宪法宣誓的程序在各国的的细节性规范中不尽相同, 在宣誓的场所上, 按世界多数国家的做法来说, 一般都规定在议会举行宣誓仪式。但在宣誓的对象方面, 世界各国就有了显著的差异。韩国总统向国民宣誓、希腊总统向议会宣誓, 甚至伊朗这种有浓烈宗教色彩的国家可以向古兰经宣誓。尽管多数国家的宪法没有详细规定宪法宣誓制度的程序, 但在实践中均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操作流程。以美国为例, 新任总统通常在国会山举行宣誓典礼, 宣誓仪式一般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主持, 总统手按圣经进行宣誓。

三、我国实施宪法宣誓的必要性

(一) 法治建设与依宪治国的需要

2012年12月, 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依法治国, 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 关键是依宪执政。”近几年, 中央曾多次强调依法治国、依宪治国, 更是对宪法作为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基石地位的肯定。宪法宣誓是对现行宪法的忠诚, 是对其众法之首的扛鼎地位的肯定, 也是强化官员民众宪法意识的重要措施。

(二) 宪法实施的具体体现

宪法作为最高上位法, 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权威与地位。但现实中不尊重宪法、挑战宪法权威的现象大量存在。尤其是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失去了敬畏的态度, “用得着的时候就拿起来, 视若武器”, “用不着的时候就扔掉它, 视若草芥”。这是宪法的悲哀, 也是一个国家的悲哀。正如韩大元教授所说:公务员, 特别是一些高级干部的宪法理论脆弱, 宪法意识淡薄, 在关系国家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利益问题上, 缺乏宪法自信, 导致宪法权威受损, 社会上不按照宪法办事的现象大量存在。 (2) 宪法地位的动摇犹如腐败一样, 会成为国家治理的重大阻碍, 长此以往, 国将不国。尊重和敬畏宪法本应当成为一种习惯, 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需要宪法宣誓制度为其添油助力。

四、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虽然中国并未有着像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信仰, 也是到了近现代才开始接触契约论和三权分立思想。我国对宪法宣誓制度也有探索。

虽然新中国建立后出台的四次宪法没有明文规定宪法宣誓制度, 但回顾历程, 近些年来国家主席当选时的讲话中都曾提出要遵守宪法, 恪尽职守。比如, 习近平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被选举为国家主席后, 讲话开篇就说道“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 忠于祖国, 忠于人民, 恪尽职守, 夙夜在公, 为民服务, 为国尽力,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在公开场合向全国各族人民做出表态, 已经具有了宪法宣誓的庄严性和郑重性。我国的一些宪法性法律已经开始直接用了宣誓制度。在香港与澳门行政区《基本法》中, 都明确规定了宣誓制度。

五、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实施保障 (3)

任何制度的实施都有赖于其他制度和措施的保障, 宪法宣誓制度作为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需要得到来自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到社会大众各层面的配合与支持。具体来说, 为了保障宪法宣誓制度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制定和完善宪法宣誓的相关法律和地方性法规

国外宪法宣誓制度多数规定在宪法之中, 但是考虑到我国国情, 目前直接在宪法中写入相关制度不太现实, 因此首先可以由全国人大制定专门的《宣誓法》, 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就职宪法宣誓的内容、程序、方式等方面加以确定;或者是修改已有的《国务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等法律, 将宪法宣誓制度在一些特殊职务上进行试点, 等到试点成功, 条件成熟时, 再将宪法宣誓制度写进宪法。

(二) 明确和落实违反宪法宣誓制度的法律责任

任何法律制度都有赖于实施, 否则法律便会成为一纸空文。若仅有宪法宣誓制度, 而没有任何追责措施, 则往往会流于形式。为了更好的落实宪法宣誓制度, 应该借鉴国外立法经验, 对于不履行宣誓承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依法予以免职, 将宣誓作为履职的必要条件, 是保障宪法宣誓实施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 应当建立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长效监督机制, 一旦其违反宣誓保障的行为, 则予以重处罚;也应当开放宪法宣誓环节, 让广大国家工作人员受到群众的监督。

(三) 普及宪法知识、维护宪法尊严

宪法作为根本大法, 应当被全社会所了解。宪法虽然多数规定了国家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 貌似与大众的生活联系较少, 但是其本质上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保障人权的法律。因此宪法应当走入寻常百姓家, 让宪法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来, 只有这样, 宪法的尊严才得以维护, 也利于社会大众增强对宪法宣誓制度的理解和支持, 更有效的监督宪法宣誓的实施。

注释

11 韩永周, 朱战芳.浅析宪法宣誓制度[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院报, 2004 (11) .

22 韩大元.树立宪法权威[J].建设法治中国, 2014.

浅议宪法宣誓制度 篇3

关键词:公职人员;宪法宣誓制度;依法治国;依宪治国

2015年7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宣告着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正式确立了起来。

宪法宣誓制度起源于1919年的德国,当时的《魏玛宪法》首先确立了这一制度并逐渐传承了下来。时至今日,世界上有将近一百个拥有成文宪法的国家要求公职人员在就职前向宪法宣誓。

2014年10月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拟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培养领导干部对宪法的忠诚。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成绩的背后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如个别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问题,信仰缺失,增长方式粗放,发展不平衡、不科学等。宪法宣誓制度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却对解决当前很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宪法宣誓制度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了我国宪法,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提出了“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任务,这些都为宪法宣誓制度的立法提供了条件。宪法宣誓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宣誓这种形式,使宪法权威得到保障,推动宪法的贯彻实施。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依法治国,最根本就是依宪治国。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和关键,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宪法宣誓制度正是依宪治国的必然要求。宪法宣誓制度虽然是一种形式,但是这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追求依宪治国内容和实质的一项必要的形式,是对法治严肃性和权威性的重要保障。作为公职人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法治是维护党和人民事业的根本需要,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治国过程,是人民代表大会任命的公职人员必须具备的履职能力。经过宣誓,公职人员没有任何理由规避承担的责任,是向不作为、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说不。经过宪法宣誓程序的领导干部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将再没有以不懂法等理由试图逃避党纪国法制裁的机会。

其次,宪法宣誓制度本质上是向人民宣誓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当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本质上就是向人民宣誓,是公职人员对权利来源的清醒认识。习总书记强调,“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究其根本,全体公职人员的权利既不是来自于领导的任命,也不是取决于同事的推举,更不是决定于自己的积极。只有通过人民的授权,才可以赋予公职人员权利,行使权利;如果人民没有授权,我们终将失去权利。向宪法宣誓,意味着向人民庄严宣誓:捍卫人民的利益,秉承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有助于消除目前存在的政府信任危机,将公职人员与群众融合在一起,形成水乳交融的干群关系,同时也是依法行使人民赋予权利的铿锵誓言。

第三,宪法宣誓制度是强化对权利的敬畏

公职人员手中掌握着权利,用得好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得不好就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心存对权利的敬畏,才能将手中的权利切实用于为人民服务上。被任命者拥有权力后,宪法宣誓制度可以通过看得见的仪式,表示其会如何对待责任和职权,培养被任命者对法律的敬畏,强化被任命者对自己的约束。同时宣誓本身也代表了宣誓人内心的认同和良心上的约束,宣誓人也会因为想到表过态、宣过誓而提醒自己应该履行自己的誓言。通过宪法宣誓制度,强化公职人员对手中权利的敬畏,才能自觉做到秉公用权、依法要求、廉洁用权。否则,就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迷失自我,丧失原则,坠入无底的深渊。事实证明,没有制约的权利必然滋生腐败,没有边界的权利必然导致滥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切实做到尊法、守法、学法、用法,才能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全面贯彻依法治国,自觉用程序规范权利、约束权利,做到令行禁止,向宪法宣誓就是在为官之初在心中埋下一颗敬畏权利和严守法律的种子,最终长成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参天大树。

第四,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养成全面法律氛围

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对于一个国家全面崇尚法治、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有着重要的影响。历史证明,官员的行为喜好对于社会氛围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效果。自古以来,官员清正廉洁,社会状态会保持昂扬向上,奋发图强;官员昏庸腐败,社会状态会持续萎靡不振,压抑颓败。公职人员能否守法,不仅关乎着他们自身的政治品质、个人修养,更对整个社会风尚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公职人员对法律的态度,与人民是否具有法治精神和捍卫法律的习性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公职人员自身法律素养的养成、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对自己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起到了模范作用;同时,人民群众在公职人员向宪法宣誓的活动中,不仅对自己进行了法治教育,依法捍卫其自身权益,也承担着监督公职人员公权公用的职责。向宪法宣誓,对于公职人员带头尊法、守法、学法、用法将起到推动作用,进而向整个社会、全体人民辐射,使法制精神、法治思想深入人心,促进形成全面的法律氛围。

第五,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建立全民法治信仰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追求呈现多元化态势。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的重要体现,宪法赋予了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发展,需要在个人的个性之上拥有国家的、民族的共性。当前,我们党和国家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就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是我们全体中国人民的共性。支撑我们全进的,不仅是这些宏伟目标,还需要对宪法的信仰、对法律的敬畏。发展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科学、有序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的总体规划,更需要严格按照法律办事,这就要求我们所有人建立对法律的敬畏,核心就在于对宪法的信仰。公职人员是国家秩序的管理者和人民群众的服务者,这样的一个群体通过宪法宣誓制度确立了对宪法的信仰,必将促进全民对宪法的信仰和法律的敬畏。人们遇到问题将会首先想到依靠法律的途径,这对整个国家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

一个现代国家为了维持国家秩序,基本都需要制定一部宪法,但是宪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尽相同。关键在于在有宪可依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真正做到执宪必严。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必须依靠依宪治国和依宪行政,才能保证其权威性,促使国家前进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宪法宣誓制度是党和国家依法治国决心的缩影和具体措施,必将推动国家法制化进程,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战略。(作者单位:北京市公安局)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向宪法宣誓坐实法治责任,2014.10.30.

XXX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细则 篇4

一、为了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安徽省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和《淮北市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细则》,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本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本区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三、宣誓誓词如下: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四、本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下列国家工作人员,在依照法定程序产生后,进行宪法宣誓:

(一)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区长、副区长,区人民法院院长;

(二)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镇长、副镇长。

宣誓仪式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组织,区人民代表大会宣誓仪式由大会秘书处负责具体工作。

五、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进行宪法宣誓。宣誓仪式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办公室和人

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文本,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举拳,跟诵誓词。诵读誓词后,宣誓人应当报出本人姓名。

十六、本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主席团)、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根据本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区人大常委会负责监督落实本实施细则。区人社局、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和镇人大主席团于每年一月和七月将本实施细则落实情况上报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选举工作委员会。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篇5

二、简述我国宪法宣誓制度适用的主体包括哪些?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主要有哪些?(20分)

参考答案: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du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誓主体:

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结合我国《宪法》规定,宣誓制度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以下对象:

1、国家主席、副主席;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3、国务院总理及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4、中央军委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和委员;

6、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包括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自治州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镇长副镇长、乡长副乡长;

7、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

8、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和专门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

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1、凸显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国家宪法日的设立,是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对党的全会决定进行法定化的制度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具有立法性质,这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充分凸显了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体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得益彰。

法律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道德建设需要法律予以保障,道德是多层次的,不可能用统一标准去要求所有人。为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有法律强制力作保障,从而对违反基本道德的行为起到威慑和惩罚作用。

3、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4、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

5、设立国家宪法日,有利于建立宪法监督制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题干】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人生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人生态度是由人生目的决定的,但在实现人生目的过程中,如正确面对现实,战胜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为实现人生目的开辟道路,则是由人生态度决定的。

(2)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必须选择和确立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一旦较高的人生价值目标确立,就需要发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这就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人生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走哪条道路,是由每个人主动选择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保证人们将远大理想寓于具体行动中,脚踏实地实现人生目标。

【考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7.【题干】简述理想信念的作用。

【答案】

(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定向机制,为人生指明奋斗的方向。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和方向,不仅可能一事无成,而且可能使人生陷入迷途,进而导致对人生的意义产生疑问。

(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们需要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外部阻碍,而且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弱点,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我。

(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人的精神世界犹如一座大厦,缺少蜘蛛就会倒塌,而理想信念就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考点】人生需要理想信念

28.【题干】简述建设社会公德的内容和意义。

【答案】社会公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建设社会公德有如下意义:

(1)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2)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考点】社会公德及其主要内容

29.【题干】依法治国基本原则。

【答案】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做到“三统一”与“四善于”相结合。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做到法治建设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考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30.【题干】简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

(1)行政合法性原则,所有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行政法律规定;

(2)行政合理性原则,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法律基本原则以及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3)程序正当原则。指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为时必须遵守政党的法律程序。

【考点】行政法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考生任选其中2题作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

如果考生回答的题目超过2题,只按考生回答题目的前2题计分。)

31.【题干】论述法的执行和特征

【答案】法的执行,简称执法,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和法律授权、委托的组织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因此也常被称为行政执法。其特征有:

(1)执法主体具有特定性。在我国,行政执法主体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所属的各部门。此外,国家或法律授权的组织也享有授权范围内的行政执法权。

(2)执法内容具有广泛性。现代社会中,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行政执法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设计政治、经济、外交、国防、财政、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3)执法行为具有主动性。由于执法是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因此,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一般都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但是,也有一部分行政管理活动是行政机关依申请作出的。

(4)执法活动具有单方面性。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既是一方当事人,又是执法者,因此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可以依法自行决定和直接实施执法行为,而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同意。但也有执法活动,如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调解等,不具有单方面性。

【考点】法的实施

32.【题干】请结合实际论述怎样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答案】

(1)培养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

①民族自尊是指在祖国不富裕的时候,不妄自菲薄,在强国大国的压力面前,不奴颜婢膝,面对金钱地位的诱惑,不丧失国格人格;

②民族自信是指民族对于自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民族自强是指依靠自身力量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英雄气概和创造精神。

(2)树立爱国思想,增进国家团结、统一和安全。

①促进民族团结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立足本职,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②维护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③保障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3)履行爱国行为,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销祖国。

①刻苦学习,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过硬本领。

②端正思想,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定、团结和统一;

③躬行实践,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

【考点】做新时代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33.【题干】试述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答案】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只有增强诚信意识,坚持诚信做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最终获得成功。一个不讲诚信的人,短期内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不可能持久。

(2)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力提倡诚信守信的美德。市场经济是交换经、竞争经济,也是契约经、信用经济。保证契约双方忠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关键。

(3)诚实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和沟通的道德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人与人之间只有诚信交往,才能进行真正平等、公正的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内耗和摩擦,大大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

宪法宣誓活动方案 篇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为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为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培育法制信仰,开化县文化旅游局经局党组经研究决定,以《浙江省组织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和《开化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组织宪法宣誓的实施细则》为依据,制定宪法宣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文化旅游局工作实际,紧紧围绕稳定社会大局,积极开展学宪法知识,以宪法为平时为人处事的准则的宣誓活动,让宪法助力开化县国家公园梦。

二、活动时间

2月1日-202月29日。

三、活动安排

宣誓仪式根据情况,可以采取单独宣誓或者集体宣誓的形式。计划在2月上旬局周一夜学时间,由局党组书记、局长齐忠伟通知带领大家集体学习宪法。2月中旬,由局党组书记、局长齐忠伟同志带领大家集体宣誓,领誓人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领诵誓词;其他宣誓人整齐排列,右手举拳,跟诵誓词。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加集体宣誓的,在2月下旬前进行单独宣誓,宣誓人应当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手举拳,诵读誓词。以后单位新录用的干部职工也必须进行单独宣誓。下属单位的学习宪法和宪法宣誓活动由各单位参照局机关的时间自行组织。宣誓场所应当庄重、严肃,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或者国徽。

四、宣誓内容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五、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防止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建立公民宪法权利诉讼制度的构想 篇7

兼顾到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的容量, 我们所设计出来的诉讼模式应该是与我国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现行的宪法监督制度、现行的司法制度配套及适用。因此, 要想构建我国复合型宪法诉讼制度必须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 整治保留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其一, 各种政治争议依旧主要通过政治途径来解决, 而没有必要全部纳入宪法诉讼的渠道;其二, 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应该尽量避免与现行政治体制和宪法框架相冲突, 如果确实无法避免发生冲突, 一定要先对宪法进行修改, 从而来保证宪法诉讼制度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协调和自洽。

(二) 宪法诉讼与违宪审查制度相分离原则

所谓宪法诉讼与违宪审查制度相分离原则, 是指在制度设计中将宪法诉讼制度和违宪审查分开, 分别由两个不同的国家机关组织实施, 是先由法院对宪法案件进行审判但并不对法律和国家机关的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审查, 法律及国家机关行为是否违宪由违宪审查机关进行审查。确立这一原则的根据是:其一, 现行宪法和法律都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由法院进行违宪的审查;其二, 我国宪法对法规等的合宪性审查作了实质性规定, 不宜再赋予法院以违宪审查权。

(三) 相对独立原则

所谓相对独立的宪法诉讼制度,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并不需要马上建立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相并列的独立的宪法诉讼制度形态, 也不一定需要要有完全独立或者完全不依赖于其他诉讼形式的程序;另一方面, 在宪法诉讼案件中存在和其他诉讼形式不一样的特点。当法院遇到违宪疑义时必须通过特定的程序报请违宪审查机关进行审查。

二、复合型宪法权利诉讼制度的具体设计

从相对合理主义的思路出发, 在考虑我国具体国情的情况下, 我们可以设计出如下的宪法权利诉讼模式:①

(一) 在全国人大之下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性质及其法律地位、权力范围、组织构成和程序、活动的基本原则、判决的约束力、活动的保障等, 均由专门相关组织立法来约束。该委员会行使的职权就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宪法监督职责, 并受理一般公民及社会团体对法律、法规及其它规范性文件提起的侵害宪法权利的申诉。从本质上来说, 该委员会行使的是违宪审查权, 而不是宪法审判权。

(二) 普通法院设立宪法审判庭并专门行使行政违宪侵权案件以及司法违宪侵权案件的权利

②对这两类案件的审理, 宪法审判庭对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的合宪性并不做出判断, 只对具体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是否侵权性做出判断。行政违宪侵权案件和司法违宪侵权案件具有特殊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案件受理及审理程序及其所适用基本上与其他普通法律案件所适用的原则一致, 另外, 撤销具体的行政行为与司法行为, 或者是由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与司法行为的机关承担具体的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三) 宪法权利诉讼制度的程序设计

宪法权利诉讼审判程序主要是指立法违宪侵权案件、行政违宪侵权案件和司法违宪侵权案件这三大类案件的审判程序。在我国设计的宪法权利制度时, 将宪法监督权与宪法权利的审判权分开, 分别赋予给宪法监督委员会和普通法院行使, 所以在诉讼理论上设计这三类案件的审判程序需要针对各种案件的不同特点, 要分别在案件的申请、案件的受理、案件审前准备、案件的正式受理、案件的裁决等方面加以周全的考虑。

立法违宪侵权诉讼案件的审判程序就是指宪法监督委员会审查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合宪性时所遵循的程序。分为案件的受理范围、案件的申请和受理、案件的初审、案件的正式审理、案件的裁判等方面的程序。程序的设立必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对各个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定位。行政违宪侵权诉讼案件和司法违宪侵权诉讼案件的审判程序是人民法院宪法审判庭应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请求, 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具体司法行为是否对公民的合法权益进行了侵害, 确定行政机关侵权责任与司法机关侵权责任所遵循的程序。由于该程序存在于现行的行政诉讼程序和国家赔偿程序之中, 它可分为案件的受理范围、案件的申请与受理、案件的初审、案件的正式审理、案件的裁判等相应程序。

综上所述, 公民的基本权利在社会不同的发展时期有相应不同的内容, 宪法对原则性的规定有及强的适应性, 具体化的普通法律的适应性是无法和其比及的。重要的是, 宪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 主要调整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而普通法律无法涵盖宪法调整的所有社会关系, 同样道理, 普通诉讼也无法涵盖所有的权利争议, 因此, 宪法诉讼和公民宪法诉权的存在就有一定的必要性。所以, 建立宪法诉讼程序是公民通过行使宪法诉权启动宪法诉讼的有力依据。

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法治的核心上。因此, 建立相应的宪法保障制度必将形成。宪法诉讼制度是最有效的宪法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宪法保障制度, 建立符合法定程序的宪法诉讼制度, 赋予公民以司法救济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从而调动广大公民参与宪法实施的保障, 是中国当代法制建设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注释

1[1]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M].江苏:江苏人民出出版社, 2001.

2[2]季卫东.宪政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3]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4[4]韩大元, 刘志刚.试论宪法诉讼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J].法学评论, 1998, (3) :26-30.

5周伟.宪法基本权利案例的法理分析[J].云南法学, 2000 (6) .

宪法宣誓,人民监督 篇8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奋斗!

——《关于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中所规定的国家公职人员就职誓词

问:冯老师,2016年1月1日起,有项新举措,国家工作人员就职要实行宪法宣誓。您怎么看?

答:就职宣誓,在法院检察院,还有律师那边,搞了好几年了。有趣的是,司法部制定的律师誓词(2012年版)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句,是法官和检察官的誓词所没有的。据说曾招致公开的质疑,因为现在的律师多是自由职业,信奉“法律至上”,宣誓“拥护”就有点难为他了。

国家机关干部就职,手拿或者面朝《宪法》宣誓,这个仪式,据报道,各地一直有“微观实践”。但上升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却是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的。据此,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2016年元旦统一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决定》对四中全会的表述有两点变更。一是将宣誓人的范围,从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扩大到人民政府和法院检察院(“一府两院”)系统任命的所有干部。二是规定了宣誓方式:放弃原先的“向宪法宣誓”,改为宣誓人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诵读誓词。宣誓场所,则要求悬挂国旗或国徽。悬挂的方位,想必不会是厅堂的后墙或两侧;这意味着,宣誓人要面向国旗或国徽。誓词的修订,同之前公布的草案相比,也颇具深意:如变“拥护”为“忠于”宪法,把“自觉接受监督”明确为《宪法》规定的“接受人民监督”(第27条)。最重要的,是将末句奋斗目标的定语确定为《宪法》序言关于“国家的根本任务”的文字,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两样,人民监督,或主权者(“国家的主人”)出场,和重申社会主义道路的普世性,我以为是这誓词的主旨。

问:宪法宣誓的想法,应该来自接轨“国际”的冲动吧。新闻说,全世界193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当中,177个有这一制度。然而,移植了宣誓就一定能“树立宪法权威”,增强“宪法观念,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吗?一些媒体和学者评论指出,中国的体制不同,缺乏一种普遍的或官方的宗教信仰来支持宣誓。

答:哦,那是误会。宣誓要仰赖宗教之力,大约是电视上看到美国总统就职仪式,产生的联想:总统手按《圣经》,口称“愿神助我”(So help me God)。但现代西方式民主国家都是政教分离的,即使有国教,也不许干预政治。这在美国,便是宪法第一修正案确立的原则。宣誓人拿一本外婆用过的《圣经》,祈愿“神助”,是传统仪式,表明其承诺至诚而可信,并非就职的法定要件。倘若当选总统信的是摩门教、藏传佛教或伊斯兰教,抑或竟是个不信神的“自由派”,家里不备圣书,自然也是可以宣誓就职的。这世俗化的宪制,原是国父们的设计。须知那一代英豪都是启蒙运动的斗士,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在欧洲历史上的祸害,保持着十二分的警惕。“灯塔远比教堂有用”,是富兰克林的口头禅。老亚当斯则颠倒了大哲莱布尼茨的名言:假如没有宗教,这世界才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那个”。杰斐逊更是毫不留情,把基督教归于有史以来“照临人类的第一堕落的制度”。宗教在他们看来,就像麦迪逊谴责的:或多或少,到处一样,教士傲慢而懒惰,俗众无知又奴性;双方都沉溺于迷信、偏见和迫害[1](引自道金斯,页43)。

其实在西方,追溯传统,宣誓的成立与效力,也不靠神的威能,或违反誓言可能遭致的神的惩罚。所以西塞罗认为,宣誓的要点不在畏惧神明,而是立信、取信于人。起誓,他说,乃是诉诸虔敬之心的一种确认(affirmatio religiosa);面对神明、呼其名号、指其见证而保证实践,只是诺言的形式。故而“众神之怒”尚在其次,“没有也罢”;关键在于宣誓人的承诺,能否对正义并对自己的诚信负责(ad iustitiam et ad fidem pertinet,西塞罗《论义务》3:29:10)。

中国古代,圣贤也有类似的论述。古人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一个“如”字,恰好承认,神灵是否到场、有无威能,全看人的内心虔诚与否。夫子曰:吾不与(参加/赞同)祭如不祭。要是心里不赞同、不敬神,只是走走过场,形式主义,就不如不祭了。再如,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礼记·中庸》),也是看轻仪式,而强调沟通天意,凭借人的精神或信念——不必入哪一门宗教。

常人的想象,古人敬神,所以发誓要神见证。但古人也是人,也有不老实、不惧“怪力乱神”,甚至拿神圣当幌子敛财作恶的。智者不可不察。否则柏拉图不会建议,庭审取消宣誓。因为他说,较真起来,只怕城邦里头一半公民都犯有发假誓作伪证的罪呢(柏拉图《法律篇》12.948e)。

问:嗯,法不责众?

答:对,哪怕《圣经》里的上帝,万不得已,他也不愿意责众。我们在“法律与宗教”课上讨论过,记得吗?洪水平息,耶和华后悔了,一味屠戮不是个办法呀。于是同挪亚父子及方舟里下来的鸟兽蛇虫立约,将战弓挂上云端化作彩虹,封存了全能者的毁亡苍生之权。还说:我再不诅咒土地了,绝不为人的缘故;即使他从小就心生邪念,我也决不让生灵湮灭,像这次一样(《创世记》8:21,9:8以下)。

nlc202309042152

问:全能者有所不为。那么宪法呢?宣誓忠于宪法,是否意味着违宪必究?可是我们还没有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宪法“没长牙齿”,这一国情,会妨碍宣誓的效力吗?

答:“没长牙齿”,是西方媒体调侃“中国特色”的比喻。人民法院规定,《宪法》条款包括其中列举的公民基本权利,不可做司法裁判的直接依据——间接地,可以引部门法的“实施条款”主张权利保护而进入司法——当然,也就无所谓通过诉讼提起违宪审查一事。不过这算不上“中国特色”,应该说,是社会主义各国宪法的标准设计。西方学界站在现实主义立场,一般把社会主义宪法视为“纲领式的宣示”。毛主席的定义,则是革命成功、夺取政权之后,对既定事实和路线方针的承认。“五四宪法”是他领导制定的,他说立宪主要是两件事。一是总结历史经验,“以自己的经验为主,也参考了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宪法中好的东西”。二是原则性同灵活性结合,贯彻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原则。用一个“总章程”或“根本大法”的形式,把这一对原则固定下来,为全国人民指一条“清楚的轨道”、“正确的道路”(《毛泽东选集》卷五,页126以下)。

所以你看,“牙齿”的有无,搞不搞违宪审查,这是主义而非“特色”或国情之别。由此出发理解宪法宣誓,就会发现,那誓言的功效,只在确认《宪法》承诺的“正确的道路”,并不指向具体的各项公民权利。因为后者是“自动附着”的,用不着当事人同意,也无须起誓了生效,一如相应的公民义务。宣誓人就职后,被检举查实违背了誓言,严格讲,不是一个违宪问题。纪委和公诉机关只能按照党纪国法的相关规定,追究他违法乱纪的责任。

问:说到宪法的“主义”,您《政法笔记》里有一段话: “遵照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宪法无意成为国家权力的真实或常态的规则与信条。相反,它是新宪政从立宪的政权那里领受的成文法上的认可和祝贺”(页19)。如果事实上,宪法不仅“没牙齿”,它甚至不是“规则与信条之母”,那为什么还要宪法宣誓呢?

答:这个问题好。我们的教材抄域外法学的居多,习惯了把宪法说成是公民权利的清单,标配一套“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制度规范。但三权制衡、司法独立、违宪审查、正当程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类“形式法治”的宪政原则,其历史渊源和日常运作,跟中国宪法上共产党的领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于是我们必须追问,党和宪政究竟是什么关系?以宣誓观之,宪法能否承载党的政治伦理?

问:太有意思了!这要看我们怎样界定宪法宣誓,对吗?

宣誓若是解作公民个人的宪法承诺,的确,那仪式是虚的。因为宪法非“规则与信条之母”,宣誓无直接后果,不会给宣誓人增添法律责任。但如果站在倾听方与监督者,即人民的角度,把宣誓人还原为党的干部、先锋队的一员,他的誓言就有了明确的义务担当和具体后果:他是代表立宪的执政党作承诺,彰显的是社会主义宪法的精神。宣誓人任何背离这精神的言行,哪怕未触犯法律,也是党的损失,即失信于民。换言之,宣誓人可以回避个人的法律责任,却让党重申了宪法义务,对人民负责。这意味着,党必须时时澄清宪法精神,发动群众跟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作斗争,以证明一元化领导的合法性。因为,每一个不称职乃至腐败的官员不受惩处,都会在人民心中玷污党的形象。而社会主义宪法的要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党(立宪者)对人民(主权者)的政治承诺。

问:这个承诺,就是誓词说的“忠于宪法”的内容?

答:你想,宣誓人面对国旗或国徽,手按《宪法》,誓言“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并“接受人民监督”,是不是加入那政治承诺?别忘了,中国老百姓对党的领导,是有着强烈的期望和责任要求的。提炼为宪法语言,着眼于党群关系,便是当年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写进《宪法》序言的“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里面,马列同专政是保证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条件。而党的领导的全部合法性,得自人民的历史选择,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推翻三座大山”全国解放。这一选择在革命胜利以后,在今天,惟有一条理由:社会主义。别的道路,再靓丽的规划,GDP数目字、小康社会之类,包括法治本身,都做不成合法性理由。宪法宣誓的承诺,说到底,就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确认。

问:如果是这样,冯老师,我们对中国宪法的认识就整个儿变了。

是呀,这在学术上既是极大的挑战,也是深刻的批判。中国宪法的引人入胜处在此。因为,若无批判,依从寄生于统编教材、核心期刊的西方宪法学教义,宣誓就只能是走走过场,伦理失落后的人格分裂。

问:刚才您提到“党的干部”,但宣誓人也有党外人士,是不是?

答:当然。但“一府两院”系统任职和各级人大选举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党员。党员都作过入党宣誓,负有不可背弃(“永不叛党”)的先锋队义务(《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第六条)。相比之下,宪法宣誓承诺的,假使“去政治化”的理解,仅为任职期间的守法义务(“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至于职务纪律,如果感觉受拘束、担风险,辞职即可摆脱。入党誓词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那崇高的理想与牺牲精神,也是宪法誓词笼统的、仿佛重复一遍公民义务的文字(“忠于宪法,维护宪法权威”)所不可比拟的。那么,少数党外人士除外,这些干部既已承诺了“解放全人类”的终身义务,每次就职,再办理一趟似乎并无法律后果的宪法宣誓,有何必要呢?

我想,答案只能是,宣誓无关宣誓人的法律责任;他是作为执政党的一员立誓,实践党的承诺。按理说,党员必须是革命者是“革命信念的化身”,“革命的肉身形态”。故而传统上,党员干部就职,跟任何平凡岗位上的革命工作是一样的,不用举拳头发誓。如今宪法宣誓颁为制度,若是允许干部把自己看作一个普通公民,一个“经济理性人”,以“履行法定职责”为借口,降低甚而取消政治伦理,像这些年来许多腐败官员的所作所为,那宣誓仪式就成了“跟党算账”、“等价交换”(丁玲语)的机会主义,不折不扣的投机革命、背叛誓言。

nlc202309042152

问:明白了,宣誓制度的意义,不应脱离宣誓人的党员身份来理解。不过这涉及党、法关系,在学理上,向来是很难处理的问题吧。

答:其实不难,丢开主流教条就成。誓词说了,“接受人民监督”,如同党的一切工作。既然占据主流的教义法学讨厌这个,就应当让道,不得遮蔽中国宪法的要义和基本原则。诚然,宪法挣脱教义、重新解释,需要强劲的学术争鸣。但无论取何视角,绕不开一个根本的问题:社会主义道路。不搞社会主义,党的一元化领导,包括对整个“政法战线”的领导,是经不起质疑、攻击而岌岌可危的。因此,宣誓顺应的是《宪法》序言的表达——即“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才是面对国旗国徽,党的干部能够誓言“努力奋斗”的建设目标。

如此,宪法宣誓所重申的党的承诺,直接否定了充斥我们课本的教条。基于这一承诺,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这宣誓只需认真对待,必定是对官僚化的形式法治的超越。所谓“人民的监督”,实指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反对官僚主义”的民主(《宪法》第27条),而非西方贬抑民主的精英式“程序正义”,或违宪审查。它向宪法发出了邀请,要“根本大法”接纳先锋队的伦理。而且,正因为听取誓言的是主权者,宣誓人的承诺才变得可以追究责任,系于党员的终身义务,不得以任期和法律漏洞推脱,也无关宪法学说的沉默或自相矛盾。简言之,这人民监督所依据的理论与实践,不是自由主义学人同媒体宣扬的西方宪法学教义,而是那教义的死敌——20世纪中国革命的果实。

问:那么,宪法宣誓作为仪式,应该给人一种庄严神圣的感受,才算有成效吧?

答:前面说了,宣誓的效力,非关神明制裁,要靠宣誓人内心的信念。正是在这一点上,党员干部跟西方官员的就职宣誓分道扬镳了。道理很简单,后者的“神圣”感,可以源自宣誓人的个人信仰,包括宗教信仰;而前者所见证,即请求人民见证的,乃是政治伦理与信仰觉悟的合一,直指马列主义党“解放全人类”的理想。那理想对于真诚的革命者来说,是绝对真实的,因为,它极像人子为之牺牲的天国,绝对不可能在宣誓人的有生之年实现。也就是说,宪法宣誓的实际功效,“神圣”之程度,完全取决于宣誓人的政治觉悟。

问:如此高标准要求,对于相当一部分官员,是否不太现实?

答:这么说吧,宣誓,本质上是一诚信担保,所言所诺真实可靠,目的是取信于人。所以切不可滥用,应了犹太哲人亚历山大城的菲罗的批评:现在的人动辄信誓旦旦,恰说明信誉不佳,缺少信用[2](apistoumenoi,阿甘本,页4)。宪法宣誓若是成了例行公事,念念誓词,反倒失信于民了;不如“什么誓也别立”,遵从耶稣的教导(《马太福音》5:34)。

问:禁止妄呼圣名,这条诫命,您在课上讲过。联系即将实施的宪法宣誓制度,您总结一下?

答:《圣经》的传统,拉比解经,上帝与异教神一个最大的不同,是“言出即成”(ho theos legon ama epoiei),启齿即立誓(hoi logoi tou theou eisin horkoi)。盖因圣言乃创世之言,所指所成,名实绝对相符,不可能有例外。那么,至高者凭什么起誓呢?只能指自己的名了;圣名便是那无所不在的耶和华之言的见证(《创世记》22:16;《出埃及记》32:13)。

先锋队政党,因其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也有类似的“禁忌”:她只能指自己的名字“共产主义”立誓,承诺所当承诺的,而无法借助任何较低的妥协“务实”的名目,包括西方式宪政或法治。只因为,那些都是这个世界上已经实现了的,无须“随时准备牺牲一切”的担当。或者,假若信仰的逻辑一如菲罗的箴言:上帝非因誓言而可信;相反,誓言乃是因上帝的确认而立。我们也可以说,并非誓言使人变得可信,而是人使誓言成为可信(阿甘本,页22,引埃斯库罗斯,片断369)。

共产党有没有“上帝”呢?有的,那“上帝”就是共和国的一切权力的主人,宪法宣誓的聆听者,中国人民(《宪法》第2条)。宪法宣誓,可信与否,功效有无,是要人民说了才算数的。所以,归根结蒂还是那句老话,点明了党的承诺: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冯象:《政法笔记》(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涂四益:《我国宪法之“公共财产”的前生今世》,《清华法学》2015年第5期。

3.王为衡:《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演变及其解读》,《中直党建》2015年第7期。

4.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饶佳荣译,传记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注释:

1.Richard Dawkins, The God Delusion,Houghton Mifflin Co.,2006,p43

2.Giorgio Agamben, The Sacrament of Language: An Archaeology of the Oath,Adam Kotsk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上一篇:假昙花的栽培方法是怎样的下一篇:铠甲勇士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