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委员会制度

2024-10-20

检察委员会制度(通用8篇)

检察委员会制度 篇1

检察委员会的制度现状与完善

一、检察委员会制度概述

为最大限度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对检察业务中遇到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其他重大事项进行讨论,确保检察决策的正确性,我国创设了检察委员会制度。它是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检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符合法制现代化所要求的“法律运作和法律组织机构的现代化” [1]。

现行检察委员会制度正式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检察委员会的决策机制经历了从检察长制向民主集中制推演的历史过程。1949年12月制定的《最高人民检察署试行组织条例》规定,检察长是检察委员会的主席,检察委员会意见不一致时,检察长有最后的决定权,表明了检察长在检察委员会制度中的特殊地位。1954年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进一步扩大了检察长的权力,规定检察委员会在检察长领导下处理检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1979年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总结了过去的历史教训,明确规定了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此后的有关组织法或组织条例,对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都作了明确规定。1999 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出的《关于改革和加强检察委员会工作的通知》以及2008年2月新修订通过的《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以下称《组织条例》)对检察委员会的决策机制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如《组织条例》第11条规定“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遵循少

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检察委员会会议必须有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出席,才能召开;必须有全体组成人员过半数同意,才能作出决定”等。2009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对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和决策程序再次作了强调和规范。

二、现行检察委员会制度缺陷

检察委员会的决策机制在历史演进中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制度层面及实践运作来看,检察委员会制度尤其决策机制仍然不尽完善。具体表现为决策机制仍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决策主体专业化不足以及责任机制缺失等。随着新修订的《组织条例》以及《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的施行,上述问题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但尚未根本解决。

第一,检察委员会的议事规则仍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受检察机关行政领导体制和检察长负责制的影响,现行检察委员会制度的行政色彩仍十分浓厚。它们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检察长的行政权威可能影响甚至左右其他检察委员会成员的意见。一些基层检察院的实践表明,检察长可能违反议事规则有意或无意地先行表达出倾向性意见,或者在最后发表不同于大多数人的意见后再次征询其他委员的意见,其他委员基于检察长的行政权威可能临时改变主张或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是检察委员会议而未决的案件可能通过请示方式报上级审批,将司法断案演变为行政决策。《组织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讨论重大案件或重大问题时不同意多

数检察委员会委员意见的,可以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决定。实践中,常出现基层院的请示案件可能经三级检察委员会研究进而严重影响办案期限的窘况,同时还为法外干扰、基层院推卸责任、上交矛盾开辟了渠道。

第二,检察委员会某些组成人员专业化不足。现行检察委员会委员的构成模式和选任程序不尽科学合理,影响到检察委员会的议决质量和效率。《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及《组织条例》对检察委员会的组成以及委员任职条件的规定过于笼统和简略,委员任期、换届、资格、权利义务等都没有更详细的规定。由此导致实践中通常出现三种类型的问题:一是对检察委员会委员的选任机制不健全,委员资格偏重行政资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二是专职委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2006年,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各级检察机关可以设置2名左右的专职委员。实践中,有的检察机关忽视专业素养而将有限的名额用来解决即将退休的干部的职级待遇。三是委员的任期无限制,更新机制不健全。

第三,决策原则缺乏司法特色。现行检察委员会决策机制在决策规则以及决定的执行力等方面缺乏司法特色,有的方面甚至存在弱化迹象。一是检察委员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并不完整,检察长与其他委员的权力地位不完全平等。如《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组织条例》都规定,检察长不同意多数委员的意见的,并不要求严格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检察长在此享有其他委员不具备的报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决定的权力。检察长可以通过这种特别程序来否定多数人的意见,这无疑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例外。二是检察长将重大问题可以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之规定同样弱化了检察委员会决策的司法属性。检察机关应当向同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但不能混淆立法与司法在宪法上的职能界分。三是赋予下级机关对上级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复议权也是缺乏司法属性的表现。《组织条例》第15条规定,下级检察机关对上级检察委员会决定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请上级检察委员会复议。复议复核属行政程序范畴,将该程序引入检察委员会的司法处断活动,无疑影响了检察委员会决定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第四,检察委员会责任机制缺失。对于如何认定并追究检察委员会的执法过错责任,目前尚无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第12条对集体议决的执法过错责任承担仅有原则性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及其执法办案部门经集体讨论造成执法过错的,由集体讨论的主持人和导致错误决定产生的其他人员分别承担责任。但这个规定具体到检察委员会应如何落实、如何认定并追究委员的执法过错责任尚不明确。检察委员会议决案件实行集体负责制,一旦出现执法过错往往因追究机制不健全而集体不负责。无责任则无制约,责任机制的缺失意味着决策机制的不完整,会严重影响决策主体的责任心和决策质量。

总而言之,由于司法改革的整体理论贮备仍比较薄弱,致使司法改革包括检察改革仍面对重重矛盾和种种难题。如何改革现行的检察制度,是事关检察事业发展、事关司法改革本质命运、事关司法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我国现行的检察制度是新中国在政权建设和法

制建设进程中的历史性选择,其产生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深厚的实践经验,具有自身的强大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关于完善我国检察委员会制度的一些设想

最高人民检察院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制定了《关于深化检察改革2009-2012年工作规划》,提出要继续深化检察委员会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检察委员会决策的质量和效率。检察委员会制度改革应当遵循司法规律,以民主、高效、权威为目标,重点改革议决方式,优化决策体系,兑现责任机制。

第一,合理吸纳合议制,严格检察长的“集中”机制。检察委员会制度应借鉴吸纳审判合议制的合理内核,严格检察长的“集中”机制,以补强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决策程序的正当化。检察委员会的议决机制要实现在票权上的平等性(检察长的票权可相对优于其他委员),要适时引入合议制作为检察委员会的决策机制,使检察委员会议决案件更加符合司法活动的规律。

第二,应建立检察委员会层级议决制度。要严格按照各级检察院的分工,对属于本级检察院分工范围内的决策事项,应该做出决策而不能再递交上级检察院决策。同时,对不属于本级检察院分工范围内的决策事项,即使是已经讨论并得出结果的,也应该层报上级院做决策。

第三,要优化检察委员会人员组成结构,确保检察委员会议事质量。一是调整委员结构,注意员额配比适度,年龄结构合理。严格执行《检察改革三年实施意见》,真正把业务精、议事水平高的优秀检

察官充实到检察委员会中来。二是严格委员的选任程序。选任程序可原则确定为民主推荐、检察长提名、报人大任命这一程序;明确委员的任职期限,原则上可与检察长任期协调一致,连任不超过两届。

第四,要建立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强化检察委员会决策责任。决策意味着风险和责任。建立完善责任机制是强化检察委员会决策的司法属性和决策质量的重要保障。检察委员会决策要敢于兑现责任,但要建立科学的责任追究机制。可以研究适度将集体责任分解兑现到个人,在《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条例》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检察委员会委员执法过错责任的认定、责任划分与追究程序,做到追究责任有依据。此外,还应对检察委员会委员进行绩效管理。委员每年年终都应当向检察委员会以及同级人大常委会述职;政工部门会同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对委员的履职情况如参会次数、发表意见的情况、纪律作风等进行汇总测评,报给人大作为考评依据,以此增强委员的决策责任心,提高决策质量。

附:参考文献

[1]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研究(第二卷)[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0—81.

检察委员会制度 篇2

一、主要成效

2009年, 我院与我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沟通协商, 联合会签制定了《关于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暂行规定》, 该暂行规定就列席的内容、范围、程序、工作联系方式等进行了说明,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近两年来, 两院密切配合, 共同执行,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 促进了审判委员会客观全面地了解案情和准确适用法律

检察长通过列席审判委员会, 对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以及适用法律问题进行必要的说明, 充分阐述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 明确指出审判机关裁判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检法两家在事实认定和量刑上的沟通并达成共识, 更好地实现审判工作的公平公正。如鄂城区检察院办理的何某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一案, 该案一审法院判处何某某拘役5个月, 并处罚金3万元。鄂城区检察院审查后认为一审判决适用法律错误, 决定提请市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市院提出抗诉后, 经法院审理, 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分管检察长应邀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 在会上充分阐明了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 审判委员会委员一致认为检察机关抗诉理由成立, 应予以改判。后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依法对何某某掩饰隐瞒犯罪所有罪一案作出改判, 判处何某某有期徒刑3年, 缓刑4年, 并处罚金3万元, 取得较好的法律效果。

(二) 加强了对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 (事项) 的法律监督

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 可以提高审判委员会对案件判决的透明度, 防止审判权的滥用, 有利于改变审判委员会制度存在的程序缺陷和封闭格局, 防止法官汇报案件时避重就轻现象的出现, 促使办案法官严格客观公正地依法审理案件。如梁子湖区检察院提出抗诉的被告人肖某某强奸案, 梁子湖区法院一审判处肖某某有期徒刑5年8个月, 梁子湖区检察院认为肖某某多次奸淫时年未满6周岁的幼女, 社会危害性极大, 一审判决未体现对儿童的权益保护, 对肖某某量刑偏轻。市院审查后决定依法支持抗诉, 认为一审法院未认真贯彻落实两高两部《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的精神, 对性侵幼女的犯罪行为未体现从重打击。市院分管检察长应邀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 在会上充分阐明了检察机关的抗诉理由和支持抗诉的意见, 最后市中级法院采纳了市检察院的抗诉意见, 依法改判肖某某有期徒刑7年,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三) 发挥了检察机关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社会和谐稳定可以通过办案质量来体现, 办案质量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 既是对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又是对法官的一种监督和约束, 能促进承办案件法官提高自身素质, 防止法官的片面理解, 造成轻罪重判的现象发生。如华容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陈某某故意伤害一案, 一审法院判处陈某某有期徒刑3年, 被害人对判决不服, 多次上访, 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华容区检察院第一次提出抗诉后, 市中级法院发回重审, 华容区法院重审后仍维持原判。市、区两级检察机关高度重视, 两级公诉部门坚定信心, 加强监督, 再次提出抗诉和支持抗诉后, 双方当事人在民事赔偿问题方面在二审阶段达成和解, 最终化解了这一具体的社会矛盾, 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以我市落实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为例, 2015年1月以来, 本辖区内市、区两级检察机关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共14次, 涉及案件范围为提出抗诉的刑事案件和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在司法实践中, 当前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执行过程中主要存在程序的启动、监督的内容、列席的人员、工作方式等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 在程序的启动方面, 存在被动列席多, 主动列席少的问题。

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多为法院临时通知列席, 检察院申请列席的情况较少。2015年以来, 全市检察机关列席的14件案件中, 大多为法院通知列席。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操作程序, 客观上影响了该制度的有效实施, 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1条规定, 检察长可以列席审判委员会, 而不是“应当”列席审判委员会。一般来说, 法院想邀请检察长列席就通知, 不想邀请就不通知, 存在随意性。

(二) 在列席人员范围方面, 存在副检察长列席多, 检察长列席少的问题。

由于检察长主持检察院全面工作, 事务繁忙, 而副检察长大多分管案件工作, 熟悉情况, 检察长一般委托相关副检察长列席, 从而导致列席审判委员会大都由副检察长参加的现象。而《人民法院组织法》明确规定, 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由院长主持, 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两高《关于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也指出, 检察长不能列席时, 可以委托副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从以上法律和意见来看, 列席审判委员会的检察人员存在主体单一, 其他检察人员无权列席, 导致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在监督的内容方面, 存在职务犯罪案件、刑事抗诉案件多, 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少的问题。

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相对于刑事抗诉案件来说, 存在案源少、职能不同、监督案件类型等特点。民事行政诉讼案件主要是提出抗诉或通过再审检察建议启动再审程序的, 以及在本地区有重大影响、社会普遍关注的民事行政案件, 而配套规定中关于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研究案件的范围, 主要是针对无罪、死刑、抗诉等案件, 范围过窄, 尚不能达到通过列席审判委员会的方式而全面监督审判工作的目的。

(四) 在工作方式方面, 存在业务部门联系多, 专门办事机构之间联系少的问题。

两高《实施意见》中强调,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具体事宜由审判委员会办事机构和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负责办理。由于司法体制改革, 检察机关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 审判机关也没有设立专门的审判委员会办事机构, 其工作职责主要由法律政策研究室、案件管理部、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局等部门负责, 日常事务由这些部门工作人员兼职, 从而导致专项工作联系制度的缺失。

三、建议

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方式, 在保证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实现司法公正方面意义重大。为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 结合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实际, 提出如下建议:

(一) 将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法定化

建议在相关诉讼法及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增设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规定。两高《实施意见》第2条中明确规定,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的任务, 是对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和其他有关议题发表意见, 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是检察机关的职权, 这种职权授予不应以任意性形式、而应以法定性形式加以规定, 因此, 建议将《人民法院组织法》中, 关于列席的形式改为“应当列席”, 明确规定检察长有权并应当列席同级审判委员会, 对审判委员会活动程序和案件实体裁判进行监督。同时, 规定检察机关认为需要列席审判委员会的可以提出申请, 审判机关一般应当邀请, 从而确保这项制度得到较好的落实。

(二) 明确列席讨论议题的范围

两高《实施意见》中第3条规定, 关于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或者议题, 包括可能判处被告人无罪的公诉案件, 可能判处被告人死刑的案件,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 与检察工作有关的其他议题。建议对这四类议题范围进行扩充, 可以根据议题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 由法检两院进行沟通后决定是否列席审委会。如明确规定, 检法两院在定性、事实证据认定上有重大分歧、影响社会稳定等议题的列席范围。

(三) 建立列席主体特定机制

为更好地使检察长履行列席审判委员会的职责, 应当允许熟悉案情的承办检察官作为其助手一同列席。因此, 建议将列席的主体规定为:“检察长 (或受检察长委托的副检察长) 可根据所讨论案件的具体情况, 指派承办案件的检察官等随同列席。列席人员在征得审判委员会会议主持人同意后, 可以作必要的意见补充。随同列席人员不能随意发表观点或单独列席。”

(四) 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例会制度

建议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实行例会制, 会议一般每月举行一次。为及时应对辖区内的突发事件以及因司法政策的调整变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 检法两院必要时可以临时召开会议, 但应当在审判委员会会议召开三日前书面向人民检察院告知召开时间、地点、研究讨论的具体案件, 并附议案副本一份。

(五) 建立检察委员会和审判委员会办事机构的日常联系机制

为了确保信息互通, 建议在检察院、法院之间建立专人负责制度, 负责对外联系、材料交接、内部流转、登记管理等程序性工作。结合当前司法体制改革, 可以考虑由法院审判委员会秘书或专职委员负责与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秘书或专职委员进行对等联系, 促进日常联系工作的畅通。

(六) 建立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情况反馈机制

对审判委员会形成的会议纪要, 应在审判委员会会议结束后, 立即送达检察机关的列席人员, 检察机关受委托的列席人员应及时将列席的情况向检察长报告。同时, 审判委员会办公室应将列席人员代表检察机关提出的法律监督意见的落实情况, 及时回复人民检察院。

注释

加强和改进检察委员会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检察委员会制度缺陷改进措施

检察委员会是人民检察院的议事决策机构,其在保障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维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中,具有其他任何机构不能替代的职能作用。改进和加强检察委员会工作是检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检察委员会办事能力和工作效率,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保证依法正确行使检察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近几年来检察委员会改革的客观分析

(一)检察委员会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

高检院自99年推行检察委员会改革以来,各地检察机关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检察委员会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

1、检察委员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建立和健全,检察委员会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各级检察院都能把制度的贯彻落实和程序的规范作为重点来抓,各级院都能基本按照规范程序操作。

2、检察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得到了普遍加强,工作的规范运作有了组织保障。目前,各级检察机关都成立了检察委员会办公室,内设在研究室,具体负责议案初审把关、议案移送、会议通知、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制作、决定执行督促和文件归档等工作。

3、检察委员会委员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逐步走向合理化。随着检察委员会工作改革的进行,各级检察机关及时更换调整了本院的检察委员会委员,大胆选拔任用一批年富力强、学历高、懂专业,有工作经验又有议事决策能力的检察官为检察委员会委员,为检察委员会补充了新鲜血液,为推进检察委员会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检察委员会改革仍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

几年的检察委员会改革实践的现实效果并没有达到推行检察委员会改革的初衷,检察委员会作用的发挥程度离理想目标仍有很大的距离。

1、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不健全。许多基层检察院的检察委员会没有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没有为检察委员会配备专职人员。虽然有些基层检察院明确了检察委员会的兼职办事人员,但是由于是兼职,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专门从事检察委员会议案的审查工作,导致有些议案的审查把关严,或者造成会前准备不充分,影响到检察委员会议事质量和工作效率。

2、检察委员会委员的法律专业知识水平偏低。目前基层检察院的检察委员会组成通常与所任职务挂钩,由正、副检察长和中层干部组成。这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的检察委员会委员组成方式,与检察委员会的工作职责不相匹配,检察委员会讨论、研究的是检察业务中重大的案件和问题,需要较高的法学理论水平的较完备的法律知识,而实际上有些委员不具备这一条件,影响了检察委员会的议事质量和议事效率。

3、检察委员会的议事范围不明确。按照《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的案件应当是重大、疑难案件和重大问题,但目前在基层检察院有时出现两种不正常现象,一是有些应该提交的案件,办案人员为了某种目的故意避开检察委员会程序而自作主张;而有些不该提交的案件,办案人员害怕承担责任却提上检察委员会程序。二是混淆检察长办公会议、党组会议与检察委员会的议事范围,造成议事范围和程序的混乱,影响了检察委员会的议事质量和效率。

4、检察委员会的决定缺乏必要的权威。由于基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大多实行的是一事一议,没有形成例会制度,缺乏规范的保障和督促机制,以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决定的跟踪督办,有时检察委员会的决定并不能很好地落实,导致检察委员会的决定缺乏权威性,也影响了检察委员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5、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对提交讨论的议案只注重程序性审查,而未注重实体性审查。

(二)缺陷存在的原因分析

检察实践证明,检察委员会的现有格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但是整个检察委员会制度并没有得到实质性优化,法律赋予检察委员会的地位、职权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检察委员会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违背了司法规律的客观要求。

1、检察委员会委员的管理方式过分强调行政化、属地化。

(1)、党委掌握着委员任用的决定权,任命只不过是这一实际权力的程序化。

(2)各地检察机关对委员的任用过份强调职务资历,如检察委员会委员中必须有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政工部门领导等,检察委员会委员的级别一直套用行使级别,专职委员也是“因人而设”的象征性位置。

(3)、委员的任用不注重学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忽视了检察工作对委员个人专业性与独立性的要求。

2、检察长在检察委员会中的地位和身份不明晰。

检察长与检察委员会委员居于不平等的地位。长期以来,检察长行使的行政管理权与履行法律职责之间没有明确、法定的界限,因而检察委员会委员在履行职责时往往听命于检察长,致使检察长的意见经常在检察委员会议事表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检察委员会工作程序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

目前各级检察机对决定上会的议案,由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进行程序性审查,并提出适用法律意见,对事实的认定由承办人负责,委员在此基础上讨论表决并对自己发表的意见承担责任的运作形式,实际上是实行“个人阅卷、集体讨论、领导决定”的管理体制,沿用的仍是用行政管理的方式对办案活动进行管理。委员不审查案卷材料,而只依赖于案件承办人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这种决策方式,对案件承办人员难以形成真正的制约,如主诉(办)检察官在检察委员会上汇报案件过程中,很可能由于个人业务素质因素以及非正当动机的影响,使认定的事实和证据不能全面反映案件的真实面貌,进而误导检察委员会作出错误的决定。

二、深化检察委员会制度改革的思考与设想

(一)确立司法化的检察委员会的管理方式

1、严格检察委员会委员的选任,实行委员任职资格制度。

检察官的职业特质要求检察官具有不同于行政官员的任职条件。选任委员应有以下资格要求:一是具有较高的法律专业知识水平;二是具有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二是具有良好的品德。要建构检察委员会委员任职资格制度,明确规定检察委员会委员的学历、办案年限、理论水平及道德素养等条件,提高检委会委员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

2、明确检察委员会委员的权利和责任。

(1)检察委员会委员在履行职责是要赋予一定的权利,以保障检察委员会委员行使职权的有效性。检察委员会委员相应地应拥有以下职权:对重大案件的讨论决定权和督办权,对各项检察业务工作的指导督查权,对各类案件的质量的审查权。这样才能为检察委员会委员正确履行职权提供有力保障。

(2)检察委员会委员应承担一定责任,并接受监督和考核。第一,要落实错案追究责任制,以增强委员的责任心。第二,要加强对委员的监督,针对检察委员会做出决策的整个过程建立一套监督制约机制。第二,建立检察委员会委员考核机制,对委员每年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由领导和群众对每位委员的工作质量予以综合评定,并把评定结果纳入岗位目标,作为晋升职务的重要条件。

3、改善检察委员会委员结构,提高议事水平。

(1)、设立专职委员,从不担任领导职务的业务骨干中选任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以加强对议案的审议,有利于把关、制约和提高决策质量与效率。

(2)、聘请专家、学者作为咨询委员,利用他们的知识资源,发挥专家学者的咨询作用,提高议事质量。

(二)逐步实现正规化的检察委员会工作运行机制

1、进一步划清检查委员会议事范围,扩展检察委员会职能。检察委员会职能在于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重大问题。检察委员会要实现法律监督的本质属性,应增加对检察工作中其他重大问题讨论决定的成份,使之逐步成为检察机关行使职责最主要的权力机构。检察委员会应加强两种职能:

(1)决策职能。这是检察委员会作为检察机关最权威组织机构的最本质特点,也是检察委员会现有的职能,集中反映在对重大案件和重大问题的讨论决定权上。检察委员会在履行该项权力时,首要地是要把重大案件和重大问题具体化、明确化,实现检察委员会议案范围标准化。

(2)监督职能。检察委员会除对经其决定、决议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办以外,应强化对其他案件的监督。在检察委员会职能中增加监督职能,有利于主诉(办)检察官独立地、客观公正地进行执法活动。

2、改进提交议案的审查方式。在检察委员会对议案的审查方式的选择上,应采取程序性审查与复核式实体性审查相结合的审查方式,即检察委员会既要从程序上审核把关,又要开展复核式实体性审查。复核式实体性审查的主要方式是:据以定罪的证据是否已查证属实,由承办人承担,检察委员会采取以提请材料为基础,以案卷为主对以下两方面的问题进行审查,一是汪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是否充足;二是证据之间、证据与事实之间是否关联。

检察委员会制度 篇4

事和工作规则》的通知

(2009年10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文件高检发〔2009〕23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院: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已经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附: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

(2009年8月1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十

七次会议通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检察委员会审议议题、作出决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三条 检察委员会审议议题的范围包括:

(一)审议在检察工作中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重大问题;

(二)审议贯彻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拟提交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专项工作报告和议案;

(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审议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及有关检察工作的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等,省级以下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审议本地区检察业务、管理等规范性文件;

(四)审议贯彻执行上级人民检察院工作部署、决定的重大问题,总结检察工作经验,研究检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五)审议重大专项工作和重大业务工作部署;

(六)经检察长决定,审议有重大社会影响或者重大意见分歧的案件,以及根据法律及其他规定应当提请检察委员会决定的案件;

(七)经检察长决定,审议按照有关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请示的重大事项、提请抗诉的刑事案件和民事、行政案件,以及应当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议的事项或者案件;

(八)经检察长决定,审议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议的事项或者案件;

(九)决定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十)审议检察长认为需要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的其他议题。

第四条 检察委员会会议一般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必要时可以临时召开会议。

第五条 检察委员会会议由检察长主持。检察长因特殊事由可以委托副检察长主持会议。

第六条 检察委员会会议必须有检察委员会全体委员的过半数出席,方能举行。

第七条 检察委员会举行会议,检察委员会委员应当出席。

检察委员会委员因特殊原因不能出席的,应当向检察长或者受委托主持会议的副检察长请假,并通知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

第八条 检察委员会举行会议,经检察长决定,未担任检察委员会委员的院领导和内设机构负责人可以列席会议;必要时,可以通知本院或者下一级人民检察院的相关人员列席会议。第二章 议题的提请

第九条 承办部门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事项或者案件,应当符合本规则第三条规定的范围。

检察委员会委员提出议题的,经检察长同意后可以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

第十条 承办部门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事项或者案件,由承办检察官提出办理,意见,承办部门讨论,部门主要负责人签署明确意见,经分管检察长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

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的重大事项,承办部门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有关下级人民检察院和本院内设机构的意见,必要时可以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十一条 提出议题采用书面形式,详细说明或者报告有关问题,附有关法律文书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文件,并符合下列内容和格式要求:

(一)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报告、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或者其他事项,应当有文件草案及起草情况说明。起草情况说明的主

要内容包括:事项缘由及背景,文件起草过程,征求意见情况,对有关问题的研究意见及理由。必要时,对文件的主要条文应当逐条说明。

(二)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案件,应当有书面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提请讨论决定的问题;案件来源,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基本情况,诉讼过程,案件事实和证据,分歧意见或者诉争要点,承办部门工作情况、审查意见及法律依据,其他有关部门或者专家意见。

对主要问题存在分歧意见的,承办部门应当予以说明。第十二条 检察长决定将议题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的,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对议题进行审查,认为承办部门的议题和提请审议的程序不符合有关规定、书面报告或者说明的内容和形式不符合规定或者欠缺有关材料的,应当提出意见后由承办部门修改、补充。必要时,对议题的有关法律问题可以提出研究意见。

第十三条 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提出检察委员会会议议程建议,报请检察长决定。

第十四条 检察委员会会议议程确定后,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一般应当在会议举行三日以前,将拟审议的议题、举行会议的时间和地点通知检察委员会委员、列席会议的人员和有关承办部门,并分送会议相关材料。

第三章 议题的审议

第十五条 出席检察委员会会议的人员在接到会议.通知和会议相关材料后,应当认真研究,准时出席会议。

第十六条 检察委员会审议议题,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承办部门、承办人员汇报;(二)检察委员会委员提问、讨论;

(三)会议主持人发表个人意见、总结讨论情况;(四)表决并作出决定。

第十七条 检察委员会审议议题,应当全面听取承办部门、承办人员的汇报。

承办部门汇报后,检察委员会委员可以就相关问题提问,承办部门应当进行说明。

第十八条 承办部门汇报后,在主持人的组织下,检察委员会委员应当对议题发表意见。发表意见一般按照以下顺序进行:(一)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发表意见;(二)未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委员发表意见;(三)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委员发表意见。

必要时,会议主持人可以在委员讨论后、总结前请有关列席人员发表意见。

第十九条 发言应当围绕会议审议的议题进行,重点就审议的主要问题和内容发表明确的意见,并提出理由和依据。

第二十条 经委员提议或者会议主持人决定,对于审议中的议题,如果认为不需要检察委员会作出决定的,可以责成承办部门处理;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可以责成承办部门补充进行相关工作后,再提请检察委员会审议。

第二十一条 会议主持人在委员发言结束后可以发表个人意见,并对审议的情况进行总结。委员意见分歧较大的,会议主持人可以决定暂不作出决定,另行审议。

第二十二条 检察委员会表决议题,可以采用口头方式或者举手方式,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由检察委员会全体委员的过半数通过。少数委员的意见可以保留并记录在卷。必要时,在会议结束后可以就审议的事项和案件征求未出席会议的委员的意见。

表决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

第二十三条 受委托主持会议的副检察长应当在会后将会议审议的情况和决定意见及时报告检察长。检察长同意的,决定方可执行。

第二十四条 检察长不同意多数检察委员会委员意见的,对案件可以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决定;对事项可以报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的,应当同时抄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五条 检察委员会审议、决定的情况和检察委员会委员在检察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由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工作人员记录存档。

第二十六条 检察委员会审议议题,应当制作会议纪要和检察委员会决定事项通知书。纪要和检察委员会决定事项通知书由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起草,报检察长或者受委托主持会议的副检察长审批。纪要印发各位委员并同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备案;检察委员会决定事项通知书以本院名义印发本院有关的内设机构和有关的人民检察院执行。

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将会议纪要和检察委员会决定事项通知书存档备查。. 第四章 决定的执行和督办

第二十七条 对于检察委员会的决定,承办部门和有关的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执行。

检察委员会原则通过的议题,承办部门应当根据审议意见进行补充、修改,必要时应当与有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并向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书面说明采纳意见情况和补充修改情况。不采纳重要意见的,应当提出书面报告,经分管检察长审核后向检察长报告。

第二十八条 承办部门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执行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应当提出书面报告,说明有关情况和理由,经分管检察长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

下级人民检察院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执行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应当向上级人民检察院相关部门提出书面报告,说明有关情况和理由,由上级人民检察院相关部门审查后形成书面意见,经分管检察长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

第二十九条 有关下级人民检察院对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的决定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请求复议。上级人民检察院相关部门对复议请求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由分管检察长审核后报检察长决定。

检察长决定提请检察委员会复议的,应当在接到复议申请后的一个月内召开检察委员会复议并作出决定。经复议认为原决定

确有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对检察委员会复议作出的决定,承办部门和下级人民检察院应当执行。

第三十条 承办部门应当向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通报检察委员会决定的执行情况,并在决定执行完毕后五日内填写《检察委员会决定事项执行情况反馈表》,由部门负责人签字后,连同反映执行情况的相关材料,交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存档备查。

第三十一条 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及时了解承办部门或者有关的下级人民检察院执行检察委员会决定的情况,必要时应当进行督办,并定期将执行情况向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报告。

第三十二条 对于检察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承办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适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

第三十三条 对擅自改变检察委员会决定或者故意拖延、拒不执行检察委员会决定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法律、纪律责任。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出席、列席检察委员会会议的人员,对检察委员会会议讨论的情况和内容应当保密。

第三十五条 检察委员会的会议记录,未经检察长批准不得查阅、抄录、复制。

检察委员会制度 篇5

2011年05月30日 16时52分 52 主题分类: 检察业务

“检察机关”

“诉讼活动”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

(2011年5月20日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天津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于世平所作的《关于我市检察机关依法开展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全市各级检察机关在党委的领导下,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不断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为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人民群众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更加迫切。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此,特作以下决议:

一、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坚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加强对刑事诉讼、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的法律监督,做到依法监督、规范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及时纠正执法、司法活动中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确保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二、各级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自觉接受监督,依照法定职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加强工作联系沟通,把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与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协调一致、具有监督合力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各级检察机关应当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力度,依法纠正诉讼活动中的各类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加强对侦查机关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的法律监督。对刑事立案中有案不立、违法立案、立而不侦、侦而不结、不应当撤案而撤案、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对侦查活动中刑讯逼供、以非法手段收集证据、违法扣押冻结款物、违法变更强制措施以及违反羁押和办案期限规定等问题,应当依法予以纠正。

加强对刑事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对审判活动中定性错误、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量刑畸轻畸重以及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等问题,应当依法予以纠正。重点加强对职务犯罪案件量刑、二审不开庭审理后改变一审判决、审判机关依职权决定再审案件和死刑案件的法律监督。

加强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重点防止超期羁押、体罚和虐待被监管人员等侵犯被监管人员合法权益问题的发生,依法纠正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问题。

加强对民事审判、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重点加强对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案件、侵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案件、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和裁判不公等案件的法律监督。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应当依法提出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

四、各级检察机关应当依照宪法和法律基本原则,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方式、手段和措施,增强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诉讼活动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通过调查核实、建议更换办案人、发送纠正违法通知、提出检察意见和建议、提起抗诉、查处职务犯罪等手段,依法及时纠正。

五、各级检察机关应当与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等制度,加强联系和沟通,协调处理诉讼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侦查机关应当及时将重大刑事案件的发案、报案、立案、破案、撤案以及严重违法侦查行为的投诉受理情况向检察机关通报。释放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共同犯罪嫌疑人另案处理、退回补充侦查后自行处理的,应当及时通知检察机关。对检察机关退回补充侦查的,应当按照补充侦查意见在法定期限内进行补充侦查。对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介入侦查活动。

审判机关对检察机关建议再审的案件,应当认真审查。对符合再审条件的案件,应当依法再审。对决定不再审的案件,应当及时向检察机关说明理由。审判机关对抗诉案件、公诉案件中以不开庭方式审理的上诉案件和依职权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在宣告判决、裁定后及时将裁判文书送达提出抗诉或者同级检察机关。各级审判机关应当会同同级检察机关推行量刑建议制度,落实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规范借阅和调取卷宗程序,明确民事调解和民事执行法律监督的范围、程序和措施,保障检察机关依法有效地开展法律监督工作。

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应当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同步监督,及时向检察机关提供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信息。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接受检察机关对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建立完善相关工作制度。

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机制,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行政监察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保证行政执法、监察过程中发现的职务犯罪以及其他犯罪及时移送有关司法机关。

六、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检察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提高法律监督能力,正确行使法律监督职权,切实保障法律监督质量。进一步健全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机制,规范法律监督活动,强化检务督察,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依法接受行政执法、司法机关的制约,不断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深化检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市人民检察院要加强对下级人民检察院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领导,总结和推广经验,加强理论研究,促进全市检察机关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科学发展。

七、各级人民政府要支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开展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督促有关行政执法机关与检察机关建立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机制。对检察机关依法提出的检察建议,应当认真研究处理,及时向提出建议机关反馈处理意见。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检察机关依法开展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不断改善检察机关执法条件。

八、新闻、宣传、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加大对检察机关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法律监督的社会认知度,积极营造开展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舆论氛围。

九、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监督和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开展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通过听取检察机关的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方式加强对检察工作的监督,加强对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接受和配合检察机关开展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监督。

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将法律监督的重要工作部署和重要工作事项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接受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交办的属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检察机关应当认真研究,依法办理,并及时报告办理结果。

检察长接待制度 篇6

为正确履行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责,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接待工作的有序进行,根据高检院《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司法实践,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所称检察长包括本院正、副检察长以及其他党组成员。

第二条 凡本院检察长应当定期接待单位和公民来访。按照时间安排,控申部门提前一天通知值班检察长,值班检察长在接待日因故不能到岗的,应提前通知控申部门予以调整。第三条 检察长接待日定为每月两次,与每月一次的人民监督员接待日同步进行。

第四条 下列来访由检察长负责接待:

1、举报属于本院管辖的大要案线索的;

2、反映本院管辖的久拖不决的复杂疑难案件;

3、反映本院检察干警违纪违法问题的;

4、集体访和告急访;

5、首次并有特殊情况的来访者。

第五条 对下列来访可由检察长或值班检察长委派分管的业务部门负责人接待:

1、举报非大要案线索的;

2、反映的问题不属于本院管辖的;

3、来访人员就同一事项重复来访的;

4、提出刑事或民事案件申诉和要求刑事赔偿的;

5、来访人系本院正在办理中的案件当事人的;

6、对本院业务部门正在办理中的案件催要结果的;

7、法律咨询及寻求法律帮助的;

8、来访者有非正常行为的。

第六条 检察长接待实行预约制度(另见制度)。第七条 检察长接待日可要求控申部门和其他相关业务门负责人陪同接待。

第八条 检察长在接待日接待结束后,应在《检察长接待日记录》和来访笔录上签名。

第九条 检察长在接待日接待所批办的案件相关的业务部门应优先办理,在一个月内作出处理并答复来访人员,复杂、疑难案件可延长至三个月办结。对检察长批办的案件或事项,由控申部门负责转办、催办、督办工作。

第十条 接待来访人员,应作检察制服,佩戴检徽,在举报中心接待室接待。

第十一条 控申部门在检察长接待日应派员协助检察长接待,并制作来访笔录。第十二条 控申部门应根据上级院的统一安排,在每年1月5日前将《检察长接待日时间安排表》 发放到各值班检察长手中,并送交一份向上级院备案。

第十三条 来访者在检察长接待日以外的时间要求检察长接待的,由院办公室负责安排检察长接待。

检察委员会规范化建设路径研究 篇7

纵观近几年来各级检察机关探索创新检委会工作的实际经验, 检委会规范化建设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助于提高检委会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完善检委会议事程序, 加强检委会办公室及专职委员对拟提交检委会讨论案件的实体审查把关, 保证议案材料的全面性、客观性、规范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系统创新案件汇报形式, 有效弥补检委会委员讨论案件“缺乏亲历性”、“定而不审”等不足。

二是有助于明确办案的责任主体。最高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方案》 (2013年12月发布) 规定, “对于由检察长或者检委会决定的案件, 主任检察官要对事实问题承担办案责任”。科学划定执法办案的责任主体, 体现权责的统一性, 落实责任到人的原则, 促使检察官审慎履职, 保障办案质量, 充分保护当事人的正当利益。

三是有助于促进检察官队伍建设。检委会办事机构以制定学习计划、邀请专家授课、组织专题研讨、汇编新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等形式, 不断提高检委会专业化水平和业务决策能力, 带动全体检察人员自觉学理论、钻业务, 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推进检察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四是有助于实现诉讼效率、诉讼经济的要求。检委会规范化建设使检委会决策程序更通畅、便捷、高效, 保障和提升了检委会决策的针对性、准确性、经济性, 避免了推诿、失误、拖沓等情况的发生。

二、检察委员会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检委会工作暴露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检委会办事机构管理不规范, 履职不到位。二是检委会议事范围出现错位, 事先审查流于形式。三是专家咨询制度缺失, 检委会议事的科技含量不高。四是检委会委员任期不明, 导致难进难出。

三、检察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检委会规范化建设既要依赖于检委会委员素质结构的改善, 也要健全各项决策保障机制;既要符合司法工作规律和办案实际, 还要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 切实转变司法理念

一是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树立强化检委会职能、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内部管理和制约的思想观念, 不断提升检委会议事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要牢固树立依法监督的理念, 检委会讨论决定案件不仅承担指控证据体系的证明责任, 也要承担证据合法性审查的证明责任, 检察机关必须从源头上加强对侦查活动的有效监督。三是要牢固树立客观公正理念, 以证据为核心, 强化证据合法性、关联性、真实性、充分性的审查, 在尊重法律和事实基础上正确行使检察权。坚持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司法理性, 遵循审慎独立的判断原则, 以公正为前提, 确保检察执法公信力。四是要牢固树立权责统一理念, 把检委会规范化建设与主任检察官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逐步将检委会由业务决策机构过渡为业务咨询机构, 对案件证据和法律问题提出意见供检察官参考, 强调检察官独立办案, 落实检察官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 维护司法公正。

(二) 健全检委会办事机构运行机制, 保障检委会依法合理决策

一是要健全检委会办事机构初审预研机制。二是要健全专家咨询机制。三是要健全决策执行督查反馈机制。

(三) 加强组织建设, 提升检委会专业化水平和业务决策能力

一是要立足执法办案实际, 调整优化委员组成结构, 形成年龄梯次、优势互补的人员构成, 保持检委会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二是要制定翔实的学习培训计划,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加强业务学习、理论和实务研讨,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委员队伍素质和议事能力。三是要加强对新罪名、新类型案件的调查研判, 对区域性、行业性、多发性新型犯罪案件, 及时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 形成具有司法指导意义的典型案例, 指导类案办理, 确保检察机关办理新型犯罪案件的质量和效率, 更好地发挥检委会的调研指导功能作用。

(四) 建立会前协商、列席、旁听等制度, 提高检委会议事效率

基于检委会召开次数过多, 大量牵扯院领导精力和时间的缘由, 笔者主张建立检委会会前协商工作机制, 即对除按规定必须提交检委会讨论以外的其他有意见分歧的拟上会案件, 由检察长提出, 由专职委员召集主持, 由部门负责人、主任检察官、承办人参加共同讨论决定。凡会前协商达成一致的案件不需要提交检委会讨论;不能达成共识的, 仍需要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这一制度将大大压缩检委会召开次数, 有效防止出现错案, 起到“过滤器”、“减压阀”作用, 实现检委会工作效益最大化。对讨论通过规范性文件或者决定疑难案件时, 规定起草人、承办人等相关人必须列席或旁听, 讨论过程中听取相关人陈述和解答, 综合衡量后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防止导致办案偏差, 切实保障检委会决策的权威性和高效性。

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运行机制, 规范司法行为, 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检察委员会作为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的决策机构, 在司法运行机制和司法活动监督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 进一步规范检委会制度和机制建设, 提高检委会工作效率和质量, 加强权力运行秩序的探索和实践势在必行。

关键词:检察委员会,规范化建设,路径研究

参考文献

检察委员会制度 篇8

关键词:检察委员会;规范化;议事议案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土右旗人民检察院结合自身实际,以规范检察委员会工作方式方法,深化检察委员会工作机制为出发点,在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仍存在很多制约检察委员会良性运作的因素。

一、基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的运行状况

1.检察委员会机构健全

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土右旗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办公室,由专人负责,主要履行三项职能。一是审查过滤、审查把关职能,对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的案件和事项进行会前审查和过滤,看是否符合要求,同时对于讨论的案件或事项围绕认定事实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是否正确、提请理由或证据是否充分等方面进行实体审查,及时提出意见,发挥把关作用。三是参谋咨询、沟通协调职能,对于讨论的案件或事项提出法律意见,同时在会前审查中,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与议题提请部门的意见出现分歧时,主动与提请部门和分管检察长沟通,互相交换意见。三是督察辅助、会务安排职能,对检察委员会决定的事项进行督办,并承担检察委员会会议会前通知、会议资料发放、会议记录、制作会议纪要、决定等纯会务工作,以及记载委员讨论意见、健全检察委员会工作机制、安排检察委员会委员学习等会务工作。

2.检察委员会委员构成趋于合理

严把检察委员会委员入口关,在委员的选任上注重委员的职务职级、履职能力。以土右旗检察院为例,现有的13名檢察委员会委员中,除了院领导外,其他都是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另外委员的年龄结构也趋于合理,学历层次也提高显著,目前该院全部委员的年龄介于35~49岁之间,全部委员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其中两名委员具有研究生学历。

3.检察委员会运作有序规范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规则》和《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制定了《土右旗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规则》,对会前的启动、审查程序,会中的汇报、讨论决策程序,会后的决议执行、督办程序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

二、检察委员会现行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检察委员会决策地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了检察委员会的议事范围,明确了“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的决策定位,为实现检察委员会议事和议案并重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实践中,该院检察委员会出现了“重议案,轻议事”的倾向,存在讨论重大案件多,而涉及检察工作重大决策、交流工作经验等全局性问题多是通过召开党组会、院务会研究决定的现象,使得组织条例所赋予检察委员会的议事职责和权力在该院的司法实践中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2.检察委员会委员结构和素质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二条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由本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以及有关内设机构负责人构成”,存在着行政化、待遇化和固定化的倾向,首先易导致委员构成不合理,实践中,基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一般都由领导班子成员、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他具备丰富办案经验和较高法律理论水平的专业委员较少;其次易形成检察委员会的委员素质层次不一,实践中,委员的选拔没有统一的选拔条件,也不必经过严格的考核,选拔的随性性很大;最后委员的任期无期限,易导致检察委员会缺乏应有的活力,检察委员会设置以来,法律一直没有规定其委员的任期和换届。

三、加强和完善检察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建议

1.坚持“三个转变”,强化检察委员会办公室的牵头作用

一是在工作模式上,转变原检察委员会办公室仅在检察委员会会议研究案件或事项时负责事务性工作的方式,确立集服务、参谋、保障为一体的主动服务模式,推动检察委员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二是在工作职能上,转变检察委员会办公室以往仅作材料、程序审查的单一职能,重新明确了严把上会讨论标准、执行情况跟踪督办和研究成果总结指导等职能,为检察委员会科学决策提供切实保障;三是在工作制度上,按照检察委员会议事规则流程,明确上会研究重大事项和案件的具体标准,严格证据审查和对法律政策的把握,避免因案件证据不足、议题不成熟等,导致检察委员会无法定案或不能正确决策。

2.狠抓“五个工程”,提高检察委员会委员的整体素能

一是打造一件精品案件。检察委员会委员结合各自分管或负责工作,主办或承办一件案件,并全程参与当事人接待、讯问犯罪嫌疑人、调查取证、法律文书制作、出庭公诉等各个环节,从严要求,着力将之打造为精品案件;二是主讲一堂业务课。检察委员会委员要对其在办案和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执法办案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不规范行为进行归纳总结、研究分析,并通过检察委员会集中学习、业务知识培训等形式开展规范执法专题讲座,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讲解,切实纠正干警不规范执法行为;三是参加一场理论测试。每年至少组织检察委员会委员参加一场业务知识考试,以新刑事诉讼法、新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规则、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及近年以来颁布实施的各类司法解释为内容,检测其对法律知识的熟练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水平,实现以试促学;四是落实一个项目选题。检察委员会委员每年至少要负责一个重点课题、创新项目或类案分析,深入实务研究,在破解司法实践难题上下功夫,通过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不断扩展检察委员会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五是结对一名青年干警。检察委员会委员与全院35岁以下干警采取双向互选的形式“结对带徒”,并根据结对年轻干警实际,为其量身打造专门的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重点,有针对性地传授办案技巧、工作经验以及群众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检察实务指导水平。

3.推行检察委员会讨论事项“双书面”审查制度

上一篇:人人都是班组长制度下一篇:制盐企业如何应对客户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