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委员会制度与职责

2024-07-03

伦理委员会制度与职责(通用8篇)

伦理委员会制度与职责 篇1

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功能与职责

30年代,美国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甘醇磺胺酏剂”临床药害,造成了358人中毒、107人死亡的恶性事件。40年代,英国又一起举世震惊的“甘汞”临床不良事件,导致了585人死亡。1947年,纽伦堡法典首次提出进行人体试验的道德标准。1964年,第18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赫尔辛基宣言》,确立了指导医生进行包括人体在内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性道德准则。1980年美国FDA率先提出了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标准,以立法的形式在全美强制执行。1982年,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进一步联合提出了涉及人体医学研究的国际道德规范。此后,欧共体、英国、法国、韩国、北欧、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先后制定颁布了各自的GCP。我国起步虽晚,也于1995年完成了GCP的制定并送审。医学伦理委员会是GCP的重要环节

GCP是关于药品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监视、记录、分析、报告及审批的一整套标准,规定了临床试验有关部门各方的责任,包括医学伦理委员会、申办者、研究者、受试者的责任,相互关系及工作方法。目的是确保临床试验的科学性与道德性。

GCP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伦理委员会、知情同意书、申办者职责、监视员职责、研究者职责、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资料保存、质量保证等。其中,建立伦理委员会是GCP的重要一环。临床试验的先决条件,如研究人员的资格要求、试验机构的设备及技术条件、有关试验新药的最新资料和试验方案、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内容及其获取方式等等,必须由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名称及组成

各国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名称及组成不尽相同。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称之为“机构审查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简称IRB),要求至少由5名不同职业和不同背景的合格人士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自然科学专业人员,1名非自然科学专业人员,1名研究单位及其附属机构以外的人员,1名法律专业人员。所谓合格,是指IRB成员不仅要具有充分的审查研究方案的能力,有各自专业足够的资历与经验,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维护受试者权益的公众意识。

欧共体、北欧和WHO的GCP均称之为“伦理委员会”(Ethics Committees),由医学专家和非医务人员组成,人数未作限制。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功能及职责

美、欧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名称和组成不一样,功能和职责自然也各有侧重。美国的“机构审查委员会”重在审查。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①对临床研究方案进行初审和跟踪审查,并向研究者和有关机构通报审查结果;决定哪些项目需要增加审查次数,哪些项目需要进一步收集原始材料;及时了解试验中的变化;确保消除因方案改变危害受试者的迹象。②及时掌握下列情况:受试者面临着不可预见的风险;因违反法律法规或未按委员会的要求执行方案发生了严重事件;出现了方案中规定的中止或停止试验的情况。

IRB职责可概括为以下5点:①审查新药研究方案,依法作出通过、通知修改和不通过方案的决定。②审查知情同意书内容的合法性。③审查知情同意书获取方式的合法性。④书面通知研究者和有关机构对研究方案通过与否的决定。根据风险系数,依法对临床研究定期进行跟踪审查。

欧共体和WHO的“伦理委员会更注重咨询。其功能和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主办者或研究者有关试验方案及获取知情同意的方法和资料的适宜性,必须征求委员会的意见。②试验中所有方案的修正、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影响受试者的安全、试验的道德性需要重新评价时,必须及时通过伦理委员会,征求委员会的意见。③主办者或研究者必须重视伦理委员会的意见,未经伦理委员会对试验方案的批准,受试者不得进入试验。

伦理委员会制度与职责 篇2

关键词:美国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受试者,伦理原则,法规

美国各大学的伦理审查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IRB)是各大学对隶属于本校的研究人员在从事以有生命的个体为受试者进行生物医学、社会学和行为研究时进行审查、监督的机构,其目的是保护那些作为研究对象的受试者的权利和福祉。本文拟对美国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运作及其制度基础作一粗浅的梳理。

一、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运作

根据美国《联邦法规汇编》标题45《公众福利》第46部分《受试者保护条例》(45CFR46),[1]各大学在进行以有生命的个体为受试者进行研究时,须经美国卫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DHHS)下属的“受试者保护办公室”(Office for Human Research Protections-0HRP)认证。获得联邦范围认证(Federal Wide Assurance)的学术机构可以从事相关的研究实验。在此基础上各大学成立相应的伦理审查委员会,经注册认证的伦理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批、监督本校涉及受试者(human subject)的研究项目,以确保受试者的权利和福祉。

1. 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类别

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研究项目的审查分为伦理审查委员会成员集会审议、加速审议和免审三类。[2]根据相关联邦法律,每个委员会至少由5名成员构成,其中至少1名为科学家,1名为非机构成员。集会审议要求半数以上成员参加。如果审查委员会没有相关专家对相关协议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委员会也会邀请顾问参加审议并发表意见,但顾问通常不具有投票权。对需要集会审议的研究项目而言,通常符合下列条件的研究协议可获得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根据研究目的和环境,受试者的选择合理;研究获得受试者合法的知情同意文本;研究计划中包含了为确保受试者安全的数据监控;研究保证受试者的隐私不被外泄;研究保证对儿童、孕妇、犯人、智障人员等弱势群体的额外保护;研究所产生的、对受试者的风险是最小的,即在研究中预期出现的对人体的伤害或人体不舒适的可能性及程度不会超过受试者常规的身体检查或心理检查时遭遇的伤害或不舒适。如果研究人员提交的资料完整且协议无需修改,伦理审查委员会通常可在2周内对协议进行审议,并在5~7个工作日内将审议结果书面告知研究人员。若协议需要修改,研究人员需根据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书面意见,将修改并注明改动之处的协议再次提交给伦理审查委员会供其重新审议。

加速审批指的是研究项目由伦理审查委员会主席或伦理审查委员会指定的成员审批同意即可,而不需要伦理审查委员会集会审议。仅给受试者带来最低风险的研究,或对之前已获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允许其作些微改动的研究都可以申请加速审批。

那些不受联邦保护受试者法律制约的研究项目,不需要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批准。根据《联邦法规汇编》标题45第46部分101(b),若为满足学位要求而开展一项涉及人类主体的研究,须先经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但若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推进知识,而只是研究方法的教学和实践,则无需伦理审查委员会同意(但是教师需负责保护实验中的受试者)。如果实验是对现有数据、文件、记录、诊断样本等的收集和研究,或数据可通过公共途径获得,或实验中获得的原有记录无法与数据主体联系起来,这一类实验活动通常也可免审。

联邦法规要求受联邦资助的、涉及受试者的研究均须先经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伦理审查委员会会要求那些事先未经伦理审查委员会同意的项目立即停止研究,并向伦理审查委员会提交审查申请、解释为何先斩后奏。之后,由伦理审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确定违规程度以及研究项目的进行是否合乎道德,并将不遵守规定的事例报告给学校“科研管理和制度遵守”机构。这往往会导致研究的搁置或终止,因此研究人员通常会事先报告伦理审查委员会而不会主观判断自己所要从事的研究是属于哪一种审议类别。而且通常情况下,各校未经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同意的相关项目不可能获得分管科研的副校长或分管医疗科学的副校长的同意。

2. 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的重点内容

根据美国《联邦法规汇编》标题45第46部分,[3]需要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的研究指:系统的(包括进展、测试和评价等程序)以发展和推进知识的研究,期间研究人员(包括专家和学生)通过对有生命的个体进行干预和交互获得属于受试者个人的信息。当涉及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管制的药物、器械和生物制品时,FDA所定义的“临床实验”等同于“研究”。

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研究的审查主要是为了保证研究的进行合乎伦理道德,因此与受试者权利和福祉相关的内容都属于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的重点内容。其主要为:

(1)对知情同意的审查。知情同意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实质包括研究信息的获取、对研究信息的理解和受试者是否愿意参加研究的自由意志。知情同意文本只有经证人、受试者签字才具有法律效力,知情同意也才能被伦理审查委员会认可。

(2)对研究人员资格的审查。从事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须具备相当的学术研究能力。如哥伦比亚大学就规定,[4]正教授无需审核便具有从事这类研究的资格,副教授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经分管科研或医疗与生物医学科学的副校长同意后才可以获得从事这类研究的资格。对主要研究人员的资格审查保证了在研究过程中如出现对受试者造成比研究协议中描述的最低风险更严重的心理或身体伤害、或经济损失或社会危害等意外事件时,研究人员有能力立即根据专业判断进行分析,并合理修改研究程序。根据学校科研管理规定,研究人员还须在事后将意外事件及处理方式报告给伦理审查委员会。这一事后报告方式也是对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的伦理道德所实施的一种监督。同时,在实验开始前,除了不接触受试者和机密数据的行政人员外,所有相关的研究人员和受试者须接受并完成学校提供的培训,其主要为:联邦范围认证(FWA)条款、《贝尔蒙特报告》、《联邦法规汇编》标题45第46部分、学校现有的伦理审查委员会政策和工作程序、《健康保险通行与问责法案》(HIPAA)中的隐私保护制度等。不隶属于大学的研究成员若不参加培训,须提供相关的培训证明。

3. 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的研究类别[5]

对各大学而言,凡隶属于本大学的学术人员进行涉及受试者的生物医学和行为的研究,都须经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分属两校的研究人员欲进行合作研究时,须同时向两所大学的伦理审查委员会提交审批申请。若一方大学的伦理审查委员会要求研究人员更改申报材料,研究人员需及时向另一所大学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呈报。若隶属于某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外进行这类研究,项目的运作仍受本校科研管理条款、联邦法律和联邦下属工作机构指导方针的约束。伦理审查委员会要求对非美国籍受试者的保护等同于对本国受试者的保护。

二、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的制度基础

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的制度基础主要由正式的内在规则和外在制度构成。正式的内在规则分为两个层次———属于从业人员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和大学内对有关研究的管理制度;外在制度包括联邦的相关法规和州的相关法律。

1. 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的道德依据

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的道德依据主要有1946年公布的《纽伦堡法典》(The Nuremberg Code)、1964年世界医学会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赫尔辛基宣言》(Declaration of Helsinki)以及1979年美国卫生、教育和福利部公布的《贝尔蒙特报告》(The Belmont Report)。

《纽伦堡法典》是“二战”后国际上关于人体实验的第一个法典。该法典强调,启动人体实验须慎重,实验开始前须告知受试者实验的性质、期限和目的并尊重受试者参与或退出实验的意愿,研究人员须尽力保证实验带给受试者的伤害属于“最低风险”,研究过程中若出现致受试者受伤或有可能致死时,须立即终止实验。[6]

《赫尔辛基宣言》不仅承袭了《纽伦堡法典》制定的涉及人体对象的医学研究所需遵守的道德原则,确定了以人作为受试对象的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的伦理原则,还特意指出,在人体实验中,对受试者的完好状况考虑应优先于科学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宣言还提出了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的限制条件:实验必须由在专业上有资格的人员来实施,他们须对所进行的人体实验负责;人体实验须经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委员会必须与实验者、资助者或其他相关的机构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参加科研的实验者须与科研结果没有利益关系。这个宣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任何国家在有关人体实验的伦理、法律和行政管理方面的要求须达到宣言对受试者保护的要求。这实际上是世界医学协会赋予了医务人员须遵守的关于人体实验的国际文件以宪政的地位。[7]

《贝尔蒙特报告》承袭了《纽伦堡法典》和《赫尔辛基宣言》坚持的伦理原则,在区分了行医和医学研究的边界后,提出了更具普适性的三大基本原则。三大原则不仅使《贝尔蒙特报告》适用于规范生物医学研究,也使之适用于规范社会学和行为研究,它帮助科学研究人员和受试者了解相关研究所固有的伦理原则,成为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相关研究的依据,也成为相关机构制定、评价和诠释特定的法规、规则的基础。三大基本原则为:[8]

(1)对人的尊重。这包含两个信念:将个体看成是自主主体,尊重个体的意见和选择;因疾病、智障、被剥夺自由、未成年和丧失劳动力的弱势个体有受额外保护的权利。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知情同意的过程中。

(2)合乎善行。即研究人员须合乎道德地对待个体。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对研究的风险-利益评估中。风险-利益评估是判断潜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受试者造成伤害的程度和通过研究获得利益的可能性及获利程度。相关的风险-利益评估须清楚地体现在研究文件和知情同意的过程中。对研究人员而言,这是检查是否合理安排研究的途径;对审查委员会而言,这是明确受试者将要面临的风险是否合理的参考依据;对受试者而言,风险-利益评估则有助于帮助他决定是否参加研究。

(3)体现公平。即:谁该从研究中获利?谁来承担研究所产生的危害和风险?这体现在两个层面——对个体的公平和对群体的公平。对个体的公平主要体现在,研究人员不能只向对他们有利的病人提供有益的研究,或只选择另一部分受试者参与危险的研究。群体公平指研究人员需根据受试群体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是否合适让他们承担风险,来区分应参与实验的群体和不应参与实验的群体。坚持公平体现在对受试者的选择过程和对后续成果的获益中。

2. 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的法律依据

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的法律依据主要来自两个层面——联邦法规和州的法令。

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所依据的联邦法规主要有:《联邦法规汇编》标题45,由美国卫生部制定的《公共福利》第46部分《受试者保护条例》和160、164部分《安全与隐私条例》(Security and Privacy),《联邦法规汇编》标题34,由美国教育部制定的《家庭教育权利和隐私法案》(Family Education Rights and Privacy Act)第99部分。

《公共福利》A部分对伦理审查委员会成员的多样性、人数、任职资格等作了规定,并明确了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职能和运作、审查内容和审批标准、知情同意的程序、内容等基本政策。B、C、D部分则对包括孕妇、胎儿、初生婴儿、犯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额外保护作了细致规定。[9]这一法规根据《贝尔蒙特报告》体现的道德原则而制定,也是各校伦理审查委员会制定本部门规则的重要依据。该法规适用于规范所有涉及受试者的、由联邦政府机构进行的或资助的研究项目。但各大学通常会要求:凡是涉及受试者的医学生物、社会学和行为研究均须经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而不论其经费出处。《公共福利》160、164A、E则对保护个体健康信息的隐私作了全面规定。[10]

由于涉及受试者的研究不再仅限于生物医学研究,联邦教育部制定的《家庭教育权利和隐私法案》也成为规范涉及受试者研究的法规之一,以保护作为受试者的学生的利益。根据这一法律,学校只有获得家长或成年学生的书面同意才可以公布其受教育的记录,但是学校向下列机构提供有关学生记录既无需书面同意书,也不算违法:向学生要转入就读的学校、对学校进行监督和评估的官员、向学生提供资助的一方、院校研究组织、鉴定机构、根据裁决令或合法传票获取信息的一方、处理突发安全事件的官员,以及根据州法律和青少年司法体制向州或地方权利部门提供这些信息。[11]

在就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的管理方面,各州也制定有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和保障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生的权利的法律。根据联邦卫生部及其下属机构“受试者保护办公室”提供的“保密证领取指南”,为确保受试者隐私不致被泄露给无关人员,研究人员可以向全美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ion of Health)或除了“受试者保护办公室”之外的隶属于联邦卫生部的其他机构申领保密证。但保密证无法防止研究人员有意无意地泄密,因此各州通常都还有特定的机制以切实保护受试者的隐私。[12]以新泽西州为例,该州《隐私法案》(Privacy Act)规定,除非是在受试者同意的情况下,或依据法律或法庭要求需将数据作为呈堂证供,或经授权才能对加密的数据进行解密并利用,未经授权随意泄露与受试者相关的诊断治疗和健康情况的都将受到法律的处罚。[13]新泽西州法令第36章节标题18A《学校调查/家长同意》(School Survey/Parental Consent)则是保障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生的权利。根据这一法令,学校若就政治立场、使学生及其家庭尴尬的心理问题或智力问题、性行为和态度、对与自己有亲密家庭关系成员的人进行评价、就社会保障编号、或非法的、反社会的、自证其罪和有辱人格的行为向学生进行调查、评估、分析和评价时,须事先获得家长或法定监护人的书面知情同意文件复印本以备查。违背这条法令的学校会被苛以罚金。[14]

3. 各校的相关管理制度

根据联邦科学技术政策署的《学术行为不端管理政策》和联邦卫生部公共卫生署的《学术行为不端》政策,各校都制定有《学校学术行为不端管理条例》(Institutional Policy on Misconduct in Research),并设有学术行为管理常务委员会,负责对研究中涉及的虚构、伪造、剽窃等不端行为做界定,并监管对行为不端的举报的调查。

各校通常还会在本校“研究管理”网站上公布各类与科研相关的信息。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哥伦比亚大学在“科研管理”网站上挂有《受赞助的研究项目管理手册》。这本手册提供给本校员工实用指南,并不断更新,以使员工了解联邦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和其他政府法规、特定的赞助文件和最新的、包括伦理审查委员会运作的大学科研及管理信息。[15]此外,各校还根据联邦、州的法令和全国卫生院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校伦理审查委员会对涉及受试者的研究项目的管理制度。虽然各校对学术行为不端的管理以及对员工科研工作的指导似乎与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运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事实上,科研人员诚实的学术品行、高效率的科研工作无疑为伦理审查委员会在审批相关项目、监督研究进展的过程中减轻了压力。而各校伦理审查委员会具体的工作制度更是其在管理有关受试者的研究、分析解决其中的伦理问题时所依据的基础之一。

三、结语

科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福利,但也产生了道德问题。美国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基于从业人员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遵循联邦法规和州的法令,结合本校科研管理的制度,确保研究人员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受试者的权利和福祉。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运作只是各校科研管理的冰山一角,但是通过对伦理审查委员会的运作及其制度基础的解读,我们似乎可以管窥美国大学的科研管理:大学从事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是学术自由,但学术自由并非没有边界。美国大学科研管理的制度基础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的影响研究人员日常行为选择的具体操作规则,用于改变操作规则的法律和法规,用于设计法律和法规的宪政规则。

参考文献

[1][2][3][5][9]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Title 45,Part 46.Protection ofHuman Subjects[EB/OL].http://www.hhs.gov/ohrp/hu-mansubjects/guidance/45cfr46.htm,2009-07-14.

[4]Columbia University.Policy on the Eligibility of Officers ofResearch to Serve as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on Sponsore-dResearch Projects[EB/OL].http://www.columbia.edu/cu/irb/policies/index.html#Selected,2008-03-14.

[6]Nuremberg Code.“Trials of War Criminals before theNuremberg Military Tribunals under Control Council LawNo.10”,Vol.2,pp.181~182.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9[EB/OL.]http/:/www.hhs.gov/ohrp/references/nurcode.htm,2005-11-07.

[7]Declaration ofHelsinki[EB/OL.]http/:/www.wma.net/en/30publications/10policies/b3/index.html,2008-10-22.

[8]Belmont Report[EB/OL.]http://www.hhs.gov/ohrp/hu-mansubjects/guidance/belmont.htm,1979-04-18.

[10]Standards for Privacy of Indivdividually Identifiable healthInformation.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45 CFR Parts 160 and 164][EB/OL.]http/:/search.hhs.gov/search?q=45+CFR+164&btnG=Search&entqr=0&ud=1&sort=date3AD%3AL%3Ad1&output=xml_no_dtd&site=HHS&ie=UTF-8&oe=UTF-8&lr=lang_en&client=HHS&proxystylesheet=HHS,2003-04-03.

[11]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Family Educational Rightsand Privacy Act(FERPA)[EB/OL.]http/:/www2.ed.gov/policy/gen/guid/fpco/ferpa/index.html,2008-08-12.

[12]Office for Human Research Protections(OHRP)&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Guidanceon Certificates of Confidentiality[EB/OL.]http/:/www.hhs.gov/ohrp/humansubjects/guidance/certconf.htm,2003-02-25.

[13]NewJersey Statutes and Regulations.Chapter 112 PrivacyAct[EB/OL.]http://www.njleg.state.nj.us/2000/Bills/PL01/112_.HTM,2001-07-21.

[14]New Jersey Statutes and Regulations.Chapter 364.SchoolSurveys/Parental Consent[EB/OL.]http/:/www.njleg.state.nj.us/2000/Bills/PL01/364_.HTM,2002-01-07.

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 篇3

关键词:制度;制度伦理;制度创新

一、制度与制度伦理

要理解制度伦理,首先就要了解制度的含义。对制度,定义不一。道格拉斯·C·诺斯说:“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罗尔斯把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以及它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等。这些规范指定某些类型行为能允许,另一些则为被禁止的,并在违反出现时,给出某些惩罚和保护措施。”马克思的见解比较深刻,他认为制度是“具有规定和管理一切特殊物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特殊物”。因为制度对个体行为起着普遍性的约束作用,个体行为普遍受其制约基于对制度的这种理解,可以说“执政制度就是执政党为了实现一定价值目标而设计的,需要执政主体遵守的规范规则。”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制度就是人为制定的在一定社会中起普遍约束作用的控制个体行为以确保他们权利、义务等内容的规范体系。

对制度伦理的理解也众说纷纭,较为为大家认可的说法认为制度伦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化是指政治、行政、企业、学校等机构所规定的制度本身所蕴含的伦理追求及道德价值理想,也就是制度本身的合乎伦理性、合乎道德性。作为社会基本结构中的政治制度,其内容更具有伦理价值与道德精神的追求。制度伦理化是制度文化在当代所追求的目标,是制度价值的体现。伦理制度化是指人们特定社会下的伦理原则和道德准则提升规定为制度,以强调伦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体现伦理的法律化。

依照传统伦理学的观念,制度是不应被包含在伦理之中的。伦理与制度都是一种规范体系,但伦理规范是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发挥其功能的,因而具有非强制约性,而制度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出来用以约束和调整人们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的准则、规则,具有强制性;伦理所整合的对象远较制度整合更为广泛,触犯法律的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而道德所谴责的对象不一定就是法律所惩罚的对象;制度惩罚一般都是物质形态的,而道德惩罚则主要表现为良心责备和舆论谴责。因此,不可把二者等同起来。制度伦理概念的存在完全是由制度与伦理在基本职能上的一致性这一点决定的。

从对制度及制度伦理的诸多含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制度就是某种准则、规则体系,而制度伦理本质上也是一种规范体系。只是制度上的准则和规则是明确规定了的,而制度伦理规范则是以风俗、习惯、良心、舆论的形式存在的。既然都是一种规范体系,那么它们在基本功能上就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来实现效率和公平的。

二、制度伦理功能与制度创新

(一)制度伦理的功能

将制度伦理分为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的观点,决定了制度伦理的功能同时也包括两个维度——制度伦理化层面的功能与伦理制度化层面的制度伦理的功能。

1、制度伦理化层面的制度伦理的功能。(1)制度伦理的评价功能。制度伦理的评价功能表现为制度伦理为制度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伦理的价值尺度。要谋求制度的公正与合理,就必须具有制度合理性的伦理评价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主体性意识的加强,人的主体因素和“应该如何”的价值意识也越来越多地对社会关系发生作用和影响,正像黑格尔所说的,伦理“这个实体是在自我中解体了的存在,所以它不是死的本质,而是现实的和活的本质。”正是这种价值尺度,可以使人们对制度本身做出道德与否、好坏与否、合理与否的评价,从而促使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2)制度伦理的调节功能。制度伦理作为人类的自我发展与社会秩序的和谐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既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解方式和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是人类对自我的内在管理。制度伦理对社会关系体系具有调节功能,其目的在于创造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制度伦理的调节功能是通过调整制度伦理关系,使各项制度及其运行处于和谐发展的秩序中。(3)制度伦理的整合功能。制度伦理的整合功能体现在行政管理中的行政道德化建设中。行政道德化是指行政管理中,其法律制度、权力体制、组织结构、公共政策及典章制度等具有道德的合理性。这种道德的合理性能够协调行政组织、机构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和改善行政管理的服务供给,使整个行政体系进入良好的运行状态。

2、伦理制度化层面的制度伦理的功能。(1)制度伦理的规范功能。制度伦理的规范功能来源于制度化规范与非制度化的伦理规范的有机结合。制度化规范的强制性与规范性源于道德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是一种内在的管理与规范,其力量在于得到人们内心的普遍认可。制度伦理作为制度化的伦理规范必然具有对特定主体和对象的规范与制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对制度主体的规范功能和对制度本身的规范功能。(2)制度伦理的道德义务履行落实功能。道德责任是公民和市场主体必备的素质。如何改变社会上存在的不承担道德责任,不履行道德义务的现象,制度伦理建设是有效的途径。因为它把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通过制度和制度体系体现了出来将提倡和反对、引导与约束相结合,进而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最终对诚信的优良社会氛围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制度伦理的行政制度伦理先行功能。制度伦理内在要求必须把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放在首位。一是因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集体的政务类和业务类公务员的内心信念如何、道德价值观念的取向如何,对制度的建立和创新合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对制度和制度体系的正确运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伦理道德建设也必须实现制度与伦理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对于一般公民是道德范畴要求,对于领导干部就不仅是道德范畴而且应当是制度范畴的要求。

(二)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

从对制度伦理功能的论述可以看出,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有着天然的联系。制度伦理的评价、调节及整合功能都从微观层面给制度创新提供了可能及具体实现途径,而制度伦理的规范、道德义务落实及道德建设功能则是制度创新实体化结果。首先,制度伦理的评价调节及整合功能在一个微观层面,为制度创新做出前期准备工作;其次,制度伦理的规范、道德义务落实及道德建设功能将制度创新从可能变成了现实。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的联系具体有两点。

1、制度伦理乃是制度创新的主观条件之一。人们从制度伦理的角度对某一制度作出“不好”(“不应该”、“不正当”)的道德评价,进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是诱发制度创新的群众基础。为此首先要强调的是意识形态的3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节省的方法,个人用它来与外界协调,并靠它提供一种“世界观”,使决策过程简化;其次,意识形态与个人所理解的关于制度公平或正义的伦理道德判断不可分割地交织着;再次,当个人的经验与他们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们会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因此,“道德伦理行为准则,是构成制度约束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个人在与环境斗争时发展的现实(意识形态)结构派生出来的。”耐人寻味的是,与我国哲学界一些人大书特书“淡化意识形态”相反,新制度学派却极为重视意识形态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把它看作减少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2、制度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制度立法。制度伦理功能最终极的标志就是伦理立法。伦理立法是以立法、制度的方式确立对机构组织以及工作人员的伦理要求,并以此机构组织行为。有观点认为,伦理和立法是互不相容的,把伦理和立法连接在一起是不正确的。其实伦理与法律虽然有着严格的区别,但是二者又具有同质性,都是关于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在内容上也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的。伦理是立法的依据,立法则是一定伦理精神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二者的功能和目标也趋于一致,都是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实现人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博登海默曾指出“那些被视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都是将道德观念转化为法律规定的例子”,可见伦理立法与制度立法一脉相承。

三、结束语

制度伦理是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的制度创新是权利与义务、秩序与效率、公平与速度的结构性调整时期的制度创新,基于善的道德、基于道德的制度伦理在制度创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的复兴,有赖于全社会各行各业各界的制度创新,制度伦理的研究应当充当理论先行者,为制度创新做出应尽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论制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6).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翻译室.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论政治与政治制度(上)[M].群众出版社,1983.

4、王爱党,谢峻峰.论执政的制度伦理[J].求索,2007(8).

5、何颖.论制度伦理的功能与局限[J].中国行政管理,2007(6).

6、晏辉.制度伦理及其实现方式[J].齐鲁学刊,2003(4).

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商务印书馆,1979.

8、张健,景金生.制度伦理研究是道德建设创新的重要内容[J].兰州大学学报,2003(3).

9、(美)道格拉斯·C·诺斯著;厉以平译.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商务印书馆,1992.

10、方军.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1997(3).

11、(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华夏出版社,1987.

*本文得到贵州省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课题组支持。

医学伦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篇4

一、定期召开医学伦理委员会工作会议,学习有关管理部门颁布的有关医学伦理政策法规,讨论医院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医学伦理问题,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讨论,制定有关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工作。

二、定期检查落实医疗、护理工作活动中有关医学伦理问题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提出整改措施。

三、开展医学伦理宣教工作。利用讲座形式,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医疗、护理工作中有关医学伦理方面的知识培训与普及。

广州市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

伦理委员会制度与职责 篇5

一、目的:为加强我院病案的书写质量管理,建立病案管理机制,并确保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职责:

1、由分管副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医务科(副)科长任副院长主任委员,护理部主任、临床各科主任和护士长、病案室人员任委员,秘书由病案室负责人担任,常务机构设于医务科。

2、全面负责医院门诊、住院病历、病案质量的管理工作,学习贯彻有关

病历书写与管理的规范,制定医院的病案质量评价标准及病案管理规章制度。

3、定期对病案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征询各医疗业务部门对

病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听取病案室关于病案管理及利用情况的汇报。

4、制定病案书写标准,根据有关材料讨论和确定疾病诊断和手术名称的统一命名,促进本院疾病诊断和手术名称书写的规范化、标准化。

5、在各专业科室之间、医务人员与病案管理人员之间发挥桥梁作用,推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促进病案书写、使用及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6、组织各种形式的病案书写质量检查,评选优秀病案,交流书写和管理经验。

7、定期召开会议,分析、讨论、通报病案质量,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召开会议,研究存在问题,讲评有关病案质量与管理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8、定期向上一级委员会汇报工作情况。

三、工作制度:

1、每周1次对全院病历进行抽查,并对全院病历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2、每年1次对医院的青年医师进行培训,学习《病历书写规范》。

3、每年至少1次举办优秀病历展览,以督促医师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4、每三个月召开一次会议,秘书于会议召开前二天通知与会人员,分析、讨论、通报病案质量。

5、会议由主任委员担任主持,主任委员因故缺席,由副主任委员代为主持会议,会议议题由(副)主任委员确定。

6、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召开会议,研究相关事宜。

7、会议主持视内容需要可邀请或指定有关人员列席,列席人员无表决权。

8、本会作出决议,必须有半数委员在场,以多数决定通过;同数时,由主任委员裁决。

输血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

二、职责:

1、分管业务院长任主任委员,医教科(副)科长任副主任委员,医务科相关人员、护理部主任、感管科科长、各临床科主任及输血科人员任委员,输血科主任任秘书。本会常务机构设于医务科。

2、按照卫生部行政部门要求,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江苏省输血科建设规范》,制定临床安全用血的指导意见和措施,推动、促进、完善医院临床输血发展和管理。

3、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并监督运行,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提倡成分输血,科学合理用血,提高临床输血疗效。

4、审核输血科制定的各项制度及工作流程,履行对临床用血的规章制度监督实施,知导临床用血,针对血液来源、数量、质量进行血液保障安全性评估,调查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5、制订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计划,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用血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临床合理用血知识教育培训。

6、执行用血审批制度及统计上报制度。定期向医院质量和安全管理委员会汇报医院输血工作中的有关事项。

7、督促医务部定期检查配血、输血和储血过程中的规范执行情况。

8、组织专家对重大输血差错、事故进行鉴定,并向医院提交总结性报告和结论通报输血管理工作动态,对存在的问题制订整改方案,及时整改。

9、监督输血科的日常业务工作,促进输血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10、做好无偿献血、互助献血、临床用血政策的宣传,并配合做好相关事宜。

三、工作制度:

1、经常深入临床科室,提出安全用血指导意见,评估临床输血治疗效果。

2、每三个月召开一次会议,秘书于会议召开前二天通知与会人员。

3、组织分析、评估临床输血治疗效果,特殊输血或不合理输血病例。

4、如需临时召开会议,由秘书及时通知与会人员。

5、会议由主任委员担任主持,主任委员因故缺席,由副主任委员代为主持会议,会议议题由(副)主任委员确定。

6、每年至少组织1次输血知识讲座或新业务新技术学习班。

学术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医院学术管理工作,提高院内业务建设等重大的科学性、民主性、权威性,进一步推进医、教、研的全面发展,特成立丹徒区人民医院学术委员会。

二、职责:

1、本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委员、业务副院长及医务科科长担任副主任委员、护理部人员、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及副主任职称(包括副主任)以上专家担任委员,医务科副科长担任秘书,本会常务机构设于医务科。

2、在院长领导下,讨论并研究医院的业务发展规划,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等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审查、研究制定医院的科研计划及专业科室发展规划。

4、审查、研究医院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参与制定医院关于奖励科技成果的规定细则和办法。

5、为医院职称评定委员会提供有关咨询意见。

6、审查并研究医院有关部门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落实情况。

7、为医疗、教学、科研用房和购置大型医疗器械等提供咨询意见和论证意见。

8、评议重要的科研成果、新技术引进、优秀学术论文等的奖励;

9、、受医院或上级委托参加医疗、护理、医技发生的事故和纠纷进行技术鉴定及责任人认定。

三、工作制度:

1、学术委员会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贯彻执行党对医疗卫生的各项方针政策,配合全院医疗卫生工作任务,开展积极有效地学术活动。

2、在开展学术活动中,应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预防实践相结合,开展中西医结合,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医学道德,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

3、学术管理委员会的重要决议,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定,赞成票需达到委员数二分之一以上方能有效。

4、学术管理委员会对审议的事宜,一经形成决议应负责组织实施,如遇重大变更或较特殊情况,院长有否决权。

病案管理委员会名单及职责制度 篇6

主任 :张彦君 副主任 :付洪德

成员 : 孙会芳 戚永健 刘立群 王成菊 张文峰 明宪华 武光斌 病案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病案室,具体负责全院病历质量管理工作,明宪华任办公室主任。

病案管理委员会职责

负责全院病案管理制度的制定、病案管理工作、病案质量评审、提出质量改进意见并督导改进。

1.制定病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督促检查病案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2.制定“病案管理规程”,并组织实施;

3.制定“住院病案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客观评审病案质量; 4.支持医院电子病历建设;

5.组织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护理专业、医院感染管理定期对全院病历进行检查评价; 6.提出当前病案质量存在的缺陷和改进措施; 7.审定全院病历表格的格式,并监督实施。

病案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

1.在院长和主管院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病案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和职责 篇7

1、医疗院长任委员会主任委员,医务科科长、病案室主任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会成员由医院临床及医技科室人员组成,在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医院门诊病历的控制、住院病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密切配合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

2、定期对病案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征询各医疗业务部门对病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听取病案室关于病案书写质量、病案管理及利用情况的汇报。

3、根据有关材料讨论和确定疾病诊断和手术名称的统一命名,促进本院疾病诊断和手术名称书写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定病案书写标准,及时提出对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写好、用好病案的要求。

4、在各专业科室之间、医务人员与病案管理人员之间发挥桥梁作用,推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协作,促进病案书写、使用及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5、组织各种形式的病案书写质量检查,评选优秀病案,交流书写和管理经验。

6、制定病案质量评价标准及病案管理规章制度,审定各种医用表格的式样,并监督实施。

7、委员会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了解病案完成情况,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病案展览会、质量抽样检查、召开有关会议、总结讲评有关病案质量与管理情况,参观和经验交流会等。

8、闭会期间,病案室负责执行病案管理委员会的各项决议。

9、定期听取病案管理工作情况的汇报,每年向院长提出病案管理工作报告。

安全生产委员会职责及管理制度 篇8

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度

第一条 总则

1)公司安全管理委员会是公司安全生产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对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策划、决策、监督和检查;

2)依法贯彻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和方针、政策; 3)建立健全本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人员;

4)组织制定本公司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5)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6)督促本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7)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8)及时如实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妥善做好事故结案处理及善后等工作;

9)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研究解决本单位安全生产重大问题;

10)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相关要求制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1)认真做好事故的处理工作,及时公开事故的处理结果; 12)认真完成安全生产业务资料管理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接受行业管理、国家监督和群众监督。

第二条

适用范围及目的

1)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所有部门、厂站、个人。2)生产安全(包括特别设备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厂区安全、宿舍安全及食品安全。

3)为保护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促进公司健康发展,提倡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根据有关安全法规和规定,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第三条

内容目录

1)《公司安全机构与职责》 2)《泵房安全管理制度》 3)《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4)《员工宿舍安全管理制度》 5)《车辆安全的管理制度》

公司安全机构与职责

第一条

公司安全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是公司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机构,由公司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研究制订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和劳动保护计划,实施安全生产检查和监督,调查处理事故等工作。安委会的日常事务由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安委办)负责处理。第二条

公司下属生产厂站必须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对本单位的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制订安全生产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实施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贯彻执行安委会的各项安全指令,确保生产安全。安全生产小组组长由公司领导提任,并按规定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第三条

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的划分:公司总经理是本公司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分管生产的领导和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员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主要责任人。第四条 常务经理职责:

1.对本公司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2.按权限审定安全生产规划和计划,保证公司安全经费开支,有计划的解决重大隐患和职业危害,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3.主持召开重要的安全工作会议,每季度至少组织研究一次安全生产工作,响应作出决策,组织实施。4.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方面的重大问题。5.检查指导各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6.批准本公司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标准。7.按权限主持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8.按权限审定安全生产的表扬、奖励和处分。9.主持本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并积极开展工作。第五条 安全生产分管领导职责:

1.协助领导贯彻执行劳动保护法令、制度,综合管理日常安全生产工作。

2.汇总和审查安全生产措施计划,并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按期执行。

3.制定、修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对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不定期对公司生产厂站、部门、门卫、宿舍等公共场合进行现场安全指导,遇有特别紧急的不安全情况时,有权指令停止生产等一切活动,并立即报告总经理研究处理。

5.总结和推广安全生产的先进经验,协助有关部门搞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专业培训。

6.参加审查新建、改建、扩建、大修工程的设计文件和工程验收及试运转工作。

7.参加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负责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和报告,协助有关部门提出防止事故的措施,并督促其按时实现。

8.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的劳动防护用品、保健食品发放标准,并监督执行。

9.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防止职业危害的措施,并监督执行。

10.对上级的指示和基层的情况上传下达,做好信息反馈工作。

第六条 生产分管领导职责:

1.协助总经理抓好全面的安全生产工作,对安全生产负具体领导责任。对因生产指挥不当造成的伤亡事故,负指挥失误责任。

2.组织领导安全生产检查、落实整改措施等。3.及时研究解决生产中的不安全问题。

4.按权限组织调查分析、处理伤亡事故和重大问题。5.检查指导下属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6.按权限审核安全生产的表扬、奖励和处分。第七条 项目部经理职责:

1.基建工程生产动工前,必须组织双方签订安全协议,制订安全措施,确保施工生产安全,对因无安全协议组织施工而造成的伤亡事故负责。

2.技术改造工程必须按批准的设计施工,工程进度、质量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应服从安全,危机安全的因素未消除,不得施工。

3.组织进行与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提升等特种设施有关的工程项目时,必须同持有专门许可证的单位施工。竣工验收时,必须通知综合管理部及国家指定机构参加检验,签署意见,并取得使用许可证后,才能使用。

4.保证从更新改造资金中安排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的经费,不得挪用,组织安排安全措施项目的实施。

5.在审核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同时,落实职业安全、卫生设施,不留隐患,认真贯彻“三同时”(即职业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并投入使用)原则。

6.负责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第八条 综合部部长职责:

1.根据公司编制,配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2.在编写考核制度时,应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内容列为主要内容之一。

3.不得安排不合适在某特定岗位工作的人员上岗。不得分配职工到有害女工保护的岗位作业,已在有害岗位作业的,应调离并妥善另行安排工作。

4.职工晋升、晋级应把安全生产列为重要考核条件。5.负责审批公司职工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并保证实施。6.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新工人入职后的三级安全教育。

7.协助组织定期的消防安全、职业卫生检查,对重大火灾事故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

8.对伤亡事故处理的各种争议负责调解,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提出复议建议。

9.负责与当地消防部门,公安部门的工作联系,并传达上级有关安全的指示精神。

10.负责充实消防器材,指导消防工作。

11.对新职工、临聘工、实习人员,必须先进行安全生产的三级教育(即生产单位、班组、生产岗位)才能准其进入操作岗位。对改变工种的工人,必需重新进行安全教育才能上岗。

12.对从事锅炉、压力容器、电气、起重、焊接、车辆驾驶、易燃易爆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安全技术培训,经有关部门严格考核并取得合格操作证(执照)后,才能准其独立操作。对特殊工种的在岗人员,必须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

第九条 业务主管职责

生产业务主管要经常检查、督促各班组人员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好设备、工具等安全检查、保养工作。及时向上级报告安全生产情况。做好原始资料的登记和保管工作。

第十条 职工职责

职工在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和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遵

守各项规章制度。爱护生产设备和安全防护装置、设施及劳动保护用品。发现不安全情况,及时报告领导,迅速予以排除。

泵房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搞好生产泵房的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泵房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本制度,各厂站遵照执行:

1.现场生产员工应该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2.泵房内应禁止酒后上岗,生病员工不得安排上岗,切实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员工严禁穿拖鞋.高跟鞋和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服饰上班,女员工长发应盘于头顶,否则自己承担后果。4.车间不得安排员工带病工作或超负荷工作,否则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5.在启泵工作前,要对机器进行检查,确认无异常后可以启动。

6.在工作中发现水泵及电器设备异常时,应该停止运行检查或请专业维护人员进行修理,严禁擅自无证进行修理工作。

7.对电器线路不得擅自移动,不得私自搭接,发现有电路电线裸露.损坏要及时反映,安排专职电工修理。8.对机械设备要按期进行保养,保持正常运行,要加强安全防范。

9.各种设备和仪器不得超负荷和带病运行,并要做到正确使用,经常维护,定期检修,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陈旧设备,应有计划地更新和改造。

10.电气设备和线路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电气设备

应有可熔保险和漏电保护,绝缘必须良好,并有可靠的接地或接零保护措施;产生大量蒸气、腐蚀性气体或粉尘的工作场所,应使用密闭型电气设备;有易燃易爆危险的工作场所,应配备防爆型电气设备;潮湿场所和移动式的电气设备,应采用安全电压。电气设备必须符合相应防护等级的安全技术要求。

11.工作场所布局要合理,保持清洁、整齐。有毒有害的作业,必须有防护设施。

12.生产区域内严禁烟火,确需进行焊接。切割等明火作业的,必须首先向部门负责人部门申请,获得批准后才能安排作业,在作业前应作好防护。

13.生产泵房、建筑物必须坚固、安全;通道平坦、畅顺,要有足够的光线;为生产所设的坑、壕、池、走台等有危险的处所,必需有安全设施和明显的安全标志。

14.有高温、低温、潮湿、雷电、静电等危险的劳动场所,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护措施。

15.发现不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整改,如本部门、厂站不能进行整改的要立即报告安委办统一安排整改。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条 施工要求

1.凡有生产工程的施工单位,必须建立现场施工安全管理网络,制定安全管理办法,指定安全总负责人,并经公司安委会办公室确认,签定相应的安全责任协议书。

2.施工单位安排工作应全面考虑人员特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或培训,达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的目的。没有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和培训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上岗。

3.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应根据本措施和具体施工内容,制定和采取可靠的现场安全措施(警示牌、围栏、禁行标志),填写作业安全措施票,并向全体施工人员宣读和讲解,在确认施工人员理解后,方可开工。

4.施工中必须做好安全保障措施,参加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穿绝缘鞋;工作中岗位职责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不得脱岗;任何人或单位都有权拒绝执行违反安全规程的任务;发生争议时应由上一级安委会裁决。

5.管线的运行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安全评价标准及现场运行规程。运行单位应全面做好管线的巡视、检测、维修和管理工作,应积极采取先进技术和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资料、掌握规律,保证管线安全运行。

6.运行管理部门应参与线路的规划,路径选择、设计

审核、材料设备的选型及招标等生产全过程管理工作,并根据本辖区特点、运行经验和反事故措施,提出要求和建议,力求设计与运行协调一致。

7.对于新投运及改造竣工后的管线,应按有关规定把好验收移交关,履行移交手续。

8.运行管理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运行、管理人员应掌握设备状况和维修技术,熟知有关规程制度,经常分析管线运行状况,提出并实施预防事故、提高安全运行水平的措施。

9.管线上方的必须有管线桩以及必要的安全、保护等标志。

10.凡新建、改建、扩建、迁建生产场地以及技术改造工程,都必需安排劳动保护设施的建设,并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简称三同时)。第二条 施工现场“十不准”

1.不准无安全用具的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2.不准无工作票进行停电工作和近电(以规程规定为准)工作。

3.不准在大雾、雷雨天气进行户外用电操作。4.不准在没有确认停电的情况下接近电器设备。5.不准使用未经检测或已过有效期的安全工器具。6.不准采取突然剪断导线的方法撤线。7.不准在高空作业中上下抛掷物品、工具。

8.不准使用皮尺测量带电导体。9.不准以约时方式进行停送电工作。10.不准野蛮装卸管道和其他电力设备。

员工宿舍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增强员工入住宿舍安全意识,保障人身及财产的安全,节约能源,正确使用电器设备,防止发生种类安全事故。制定如下管理制度。第二条

所有入住员工必须树立安全责任意识,做好防火防盗工作。人走时要切断一切正在使用中的电器设备,关闭灯具,禁止使用热得快、电褥毯、电炉子、电饭煲等大功率电器。第三条

禁止在宿舍区城内燃放烟花爆竹,严禁在宿舍内酗酒闹事、赌博、偷东西、打架及做有伤风化之事,违者视情节严重给予过失处分直至终止劳动关系。第四条

宿舍属公共场所,现金及证件要随身携带,请锁好房门,如有物品丢失,立刻报告公司领导。第五条

严禁损坏消防设施,禁止在楼道及其它公共区域堆放杂物,存放易燃、易爆及危害他人生命及财产安全的物品。第六条

为延长电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正确操作使用公司所配备的热水器、电视机等其他设备,达到节能效果,同时为

了您的安全,严禁随意拆卸。第七条

室内所配备的电器设备上方及表面,严禁放置物品,禁止用手和身体接触电器,防止水及其它液体进入电气设备内,以免发生短路,电器起火等安全事故。第八条

宿室在无人的情况下,严禁电气设备继续开启。

车辆安全的管理制度

为避免公司车辆及客户车辆遭受损失,特制定本制度以明确管理责任,加强公司车辆安全管理。

一、车辆安全管理的责任划分

公司车辆由综合部统一管理,由经公司确认在综合部备案的部门负责人具体负责。

二、车辆驾驶资格的确认

只有取得驾驶证并经各部门负责人确认的人员有资格驾驶公司车辆。

三、车辆驾驶安全管理事项

1、驾驶公司车辆必须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交通安全法规,有违反法规的造成的损失由驾驶者承担责任。

2、公司场区内驾驶车辆时速不超过20公里/小时。

3、为保证公司自有车辆行驶安全,车辆的负责人应按时做好保养维护工作,使车辆保持良好的状态。如发现故障应及时修复。

四、车辆安全的检查监督

1、公司自有车辆的安全情况由综合部负责检查监督。

2、检查结果有严重违反公司安全管理规定的应及时通报分管领导,由分管领导协调处理。

上一篇:究竟是谁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下一篇:八年级下历史学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