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

2024-10-08

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共11篇)

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 篇1

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

第一是营销类业,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渗入到各种各样的企业,人们对市场营销的观念也将有更深的认识,所以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继续看好,并有继续升温的可能。而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商品化发展和商品房信贷业务的日益红火,购买商品房已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首选投资,房产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其中最有效的促销手段就是聘用房产推销员。而随着小轿车的大幅降价及国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小轿车在21世纪进入中国三分之一以上家庭已不再是神话,因此,汽车营销人员也将走俏职场。再有保险推销人员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艰苦创业”之后,也将成为21世纪的热门职业。所以,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会增大。

第二是物流业,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在公路货运、仓储、海上搬运运输、船舶代理等方面进一步开放市场,我国的相关行业和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将开展全面合作,这意味着,我国的现代物流将进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专家预计,今后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物流业将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目前,国内需要600多万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万至40万,而目前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在5000人左右,物流规划咨询、物流外向型国际、物流科研这三种人才在业内最为缺乏。

第三是汽车业,随着汽车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汽车专业也成为了社会上十分走俏的专业。汽车类专业人才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汽车行业中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竞争焦点,比如精通外语的汽车设计人才、具备汽车技术背景的营销人才、具备汽车销售背景的IT类专业人才,以及汽车信贷、保险等金融人才年将继续走俏。此外,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设计等相关专业人才需求也将持续看涨。

第四是电子信息业,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五”期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产业仍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 ;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扩展;值得关注的还有文化科技产业,如网络游戏等。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人才需求中排除技术故障、设备和顾客服务、硬件和软件安装以及配置更新和系统操作、监视与维修等四类人才最为短缺。此外,电子商务和互动媒体、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工程方面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 篇2

随着我国社会各阶段的改革及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我国的教育在体制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以往国家对于大学生包分配的就业制度到现在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变化, 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是在日趋增强,于此同时,全国各大高校每年都在扩招,并且扩招的比例逐年增大,虽然缓解了升学的压力,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倍增,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再加上体育专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造成了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择业时处于不利的形式,面临的考验十分严峻。相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当前的社会情况来看,国家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为目的的,而现在,从每年体育教师招考的数量和应聘体育教师的大学生的比例来看, 明显的是供大于求。

综合这些原因, 导致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从当前的各大高校的体育院校各个专业的招生数量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数量相对于运动训练、社会体育等专业的招生数明显要高出许多, 这说明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院系所涉及的专业中属于一个大专业,从另一方面来讲,学校对于这一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的好坏, 直接影响我国体育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各大高校体育院系的发展。体育专业尤其是体育教育专业在以后的就业形势中,在社会上同等水平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一系列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体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并且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总的来看,及时、有效的了解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对于自己以后就业的打算及对于 就业的一 些想法和 困难,有利于高校更有针对性的做出指导和更合理的安排课程,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 也能让他们及时的了解并弥补自身的不足,及早的做出对于就业的反映,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文献法是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形成对所研究课题科学认识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的学术文献总库中,以“就业意识”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46篇;在检索的结果中进一步以“体育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3篇。以“就业取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21篇;在检索结果中进一步以“体育教育”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3篇。对检索到的这6篇文献经行了重点阅读。另外,经过分类和整理,整理出23篇与就业意识及就业取向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文献进行侧重点阅读。这些文献和资料的获得,为客观的分析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及就业取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面对面交谈、互动获得所需资料的调查方法。根据论文的研究需要,就吉林省中小学对教师基本素质及技能的需求情况制定访谈提纲, 对东北师范大学的相关领导及教师进行访谈,以获取更为全面的相关材料。

(3)问卷调查法。

本论文根据研究内容制定关于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的相关问卷,按照性别,专项分层抽取100名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其中女生包括25名,男生75名。共收取有效调查问卷93份,包括23名女生和70名男生的调查问卷。因调查结果中,不同专项学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此不一一列举专项。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基本信息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到,毕业生中的运动等级大部分是国家二级,一级没有,国家三级和无运单等级的各占9.7%,说明了本科毕业生的运动员等级水平还是可以的,能够发挥专业的优势。

通过表3可以看到, 毕业生中的计算机水平无等级的占70%,有等级的很少。说明了体育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计算机水平还是比较薄弱的。

3.2、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通过表4可以看到,毕业生非常明确的占11.8%,比较明确的占42.0%,不太明确的占34.3%,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对自己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明确的共占53.8%,其余的都没有一个好的职业规划,说明了,有接近一半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是模糊,不确定的。

从表5中可以看出, 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考虑最重要因素的前四名分别是福利好、工作稳定、收入高和符合兴趣爱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多人把财富等同于价值,福利好成为工作首选,而对社会有贡献的选择只有7.5%是所有选项中最低的。大多数即将成为体育教师的毕业生是作为园丁为祖国培育花朵, 为社会做贡献作为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金钱主义。毕业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浮躁风不能影响到我们的择业观,因为下一代的未来在我们手中。

3.3、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对社会现实态度

通过表6可以看到, 毕业生对社会现实所持态度的分歧比较大,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社会现实堪忧,而有部分人对社会现实保持乐观态度。是因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还没有踏入社会,对社会现实不够了解,所以还不能对社会现实有清晰准确的认识。

4、结论

(1)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个人体育水平比较高,但其他方面较弱。#$%&éá'()01éá"23$45á6789@AáBCDEáFGHIáPQRSTUáé?á?éá?èá??áèá

(2)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目标较明确 , 但是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较窄。??á?èáé?á??á??á?è?áè?á

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意向分析 篇3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 区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21-02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毕业生是我国十分重要的社会群体,经过十余年的学习,大学生毕业生已经拥有了相当的知识储备,且大多工作热情饱满,大学毕业生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承载者和社会生产力的创造者,不仅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还可以为地区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持续贡献力量。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也逐年增长,201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更将达到749万人,在2014年地基础上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这群拥有知识和技术的青年人才所作出的就业区域选择,必然会对区域建设和国家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而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家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宏观问题,也是关系到大学生毕业生自身的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流向的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确立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一线城市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善的社会服务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等优势,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就业者共同的区域选择,“聚集北上广”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趋势。但近年来,伴随着一线城市人口膨胀,房价物价高涨、环境污染、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相继产生,这些问题给就业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部分就业者包括大学生群体中甚至出现了“逃离北上广”的现象。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大学毕业生留京就业的比例逐年减少,而到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却每年增长30%。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也得出类似的结论[1]。2013年度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也显示,多达46.9%的毕业生希望在二、三线的“省会城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工作。而在“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2014和2015年的数据中,希望去“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作的大学生比例更是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且还有逐年增长趋势。[2]类似的现象在《2014中国大学生城市形象及择业倾向调查报告》中揭示的更加明显,该报告显示,大学生选择二线城市作为未来工作地点的比例高达57.2%,而北上广仅占29.5%。[3]当然,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选择这一问题而言,采用不同的样本框和不同的调查方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论。通过以上数据,我们虽不能得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区域选择上已经普遍形成了“逃离北上广”的定论,但可以明显看出自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长期聚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趋势已经有所改变,“逃离北上广”的趋势已经慢慢浮现,与此相对应的是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开始受到更多大学毕业生的青睐。本文以武汉理工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就业区域选择意向,从而为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提供参考。

三、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研究小组共六人分成三组,通过个人社交网络,利用实地分发问卷和网上邮件问卷的方式,对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南湖校区和余家头校区的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最终参与调查的院系共17所,共分发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60份,有效问卷16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调查时间历时一周。

2.数据的初步分析

本项研究属于多变量分析,信息量较大,为保证统计数据准确可靠,笔者对所调查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处理,主要借助SPSS 22.0来实现。

被调查的160人中,男生占83.1%,女生占16.9%,其中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和工科专业分别占比11.9%、11.3%和76.9%;本科、硕士和博士分别占比31.9%、1.3%、66.9%;城市生源(即来自城市、县级市和县城)占35.6%,乡镇生源占18.1%,农村占到了46.3%;在家庭方面,独生子女有46.3%,非独生子女占51.3%,另有三人漏填,家庭年收入在3万以下的占13.8%,3万~5万、5万~10万和10万~36万的人数较为集中,分别为25%和35.8%和17.5%,36万以上的仅占6.8%,另有一人漏填。

3.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意向现状

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我将城市分成五大类,第一类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四个一线城市,这类城市经济最为发达,区域位置优越,城市发展水平高且具有辐射带动能力强;第二类是其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如南京、杭州、天津、宁波等,这些城市拥有比中西部城市更为优越的区域位置,更加完善的城市建设且薪金收入也更高;第三类是中部大城市如武汉、郑州、长沙等二线城市,这些城市拥有很大的经济规模,能够容纳较多的就业岗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且薪金水平业比较高;第四类是西部大中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昆明等,这些城市虽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但都是各自地区的区域经济中心,经济实力不容小觑。第五类是上述四类之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

考虑到可能会有一些被调查者在第二、三、四类城市选项中徘徊不定,研究小组将这一问题设定为不定项选择题。在这项调查中,我们一共收回有效作答158份,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本文制作出图1。通过图1,可以清晰的看到在158份有效作答中,将一线城市作为就业备选地之一的有51人,占比32.3%,而将其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部大城市作为就业备选地的分别为29.1%和38%,作处其他选择的比较少,仅占7.6%。由此同样可以得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已经减弱的结论。当然,由于仅在武汉这一中部大城市获取样本,生源中来自中部地区的人数相对较多,所以受家庭、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调查中毕业生倾向于在中部就业的比例可能会高出其他地区,因此这个分析结果在全国的普适性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证实。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当前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仅对不足三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有较强吸引力,多数毕业生则倾向于在其他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二线大城市工作。大学生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承载者,是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对于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关键作用。因此,对于北上广深之外的其他沿海发达城市和中部二线大城市而言,这一趋势无疑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构建提供了契机,但是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大学生的反向流动却会造成劳动力匮乏、城市人才储备减少和城市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的出现。

一线城市是全国经济的重心所在,其发展好坏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线城市应充分重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效控制房价上涨等对居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保持对核心人才的吸引力,以推动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应重视不同区域的发展,从政策上入手给刚毕业的就业者提供更多的保障,适当利用宏观调控措施,减少一线城市的经济压力;各地区都应当充分调研,准确掌握大学生就业意向的最新动态,结合本市实际情况,采取合适措施增强自身吸引人才的能力;对于高校而言,学生的就业是学校应关注的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学校教培养能力的具体体现,学校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就业状况,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葛玉好.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12).

[2]朱迪.北上广还是二线——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

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 篇4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我市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出炉。为及时了解当前我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近期,国家统计局抚州调查队在东华理工大学和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大学生就业意向快速调查,调查对象为随机抽选的100名应届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学毕业生择业地域倾向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稳定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岗位注重发展空间、求职方式灵活多样等特征明显,但综合能力不强、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等成为就业短板。0S2b/Z0Z)i&`&q调查结果表明,有85.71%的大学生认为提高专业技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工作;15.73%的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很担忧,认为现在就业困难很大。34%的大学生首选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他们认为工作相对稳定、收入有较好的保障、工作环境安逸、工作强度不大;有六成的大学生选择企业,其中,有29.17%的大学生选择电力、石化等能源行业,有33.33%的大学生选择金融、证券、保险行业和IT、通讯业,他们认为这些企业的收入较高、福利较好、工作压力适中,个人的发展前景尚可;仅有5.7%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调查报告《我市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出炉》。近五成大学生期望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000-3000元之间,有27.14%的大学生期望薪酬为3000-4000元之间,仅有6.28%的大学生期望薪酬在4000元以上。有52.87%的大学生希望到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他们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就业环境好,交通、医疗、信息等各方面设施齐全,个人发展空间更宽阔;有32.85%的大学生计划在家乡所在地城市就业,他们认为对家乡的环境熟悉,人际关系多,容易开展工作,也便于孝敬父母;选择中部大中城市的有12.86%;选择西部大中城市的仅为4.28%。有64.28%的大学生同意“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有67%的大学生表示在就业时优先考虑个人发展空间;有58.57%的大学生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从事的工作和专业有关联。“~;I”t)E4o6@!r2A调查中发现,我市大学生就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为: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就业竞争力。有七成以上的的大学生认为除大学文凭外,“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四级证书、注册会计师证、奖学金证书”等各类相关证书有助于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单一技能、死读书、高分低能的毕业生已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缺乏实习经验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录用的理由。调查中有65.71%的学生认为对就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困扰着自己的就业。w+X(J:f!J1f(邓丽萍)4o8[1K"O,`&K,?一毕业就期望有这么高的薪酬,我工作了都10年了,都拿不到。1C$q,j.q.j期望值高没错,要努力奋斗踏实工作争取

毕业生登记表就业意向 篇5

“2012年成都夏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昨日落下帷幕。作为今夏我市规模最大的人才招聘会,两天入场单位548家次,提供就业岗位17977个次,入场求职人员达3.4万人次,达成意向10140人次。

根据人才市场的统计显示,本次招聘会上,天府新区内企业人才招聘需求活跃,覆盖了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工程机械等行业。用人单位累计接收简历39321份,达成意向10140人次,总体意向达成率为25.8%,求职者对本次招聘会的岗位要求与自身条件匹配度感到基本满意的达91.9%,用人单位对招聘效果的基本满意度达95.4%,对承办方提供的现场服务基本满意度达97.5%。

对数据分析后,市人才市场有关人士表示,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中,对专业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的需求比例最大,分别占59.6%和56.8%;其次为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一般行政人员,分别占37.6%和27.6%;对普工的需求比例最低,只占14.8%。最难招聘的岗位中,比例最高的为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中高级管理人员,分别占48.4%、36.8%和36.0%。

调查结果显示,求职者薪酬预期高于实际水平。本次招聘会上,求职者月薪心理底线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达38.9%;其次为3000元至4000元之间,占21.9%;再次为4000元以上,占20.6%。而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聘用的月薪起点在1500元至20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达52.8%;其次为2000元至3000元之间,占38.8%;3000元以上的只占5.5%。

汽车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 篇6

汽车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

汽车系09届同学:

您好!感谢您参与我们的就业意向调查。本次调查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近年来我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问题,为不断完善我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导向和决策依据。本次调查只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确保您以后能找到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请实事求是的予以回答。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一、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_______性别___年龄___

身高____CM民族___政治面貌____

籍贯_____省______ 市________县________镇

兴趣爱好_______________特长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 TEL:____________QQ: ______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从事的岗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填两个)

座右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

二、就业前调查

1.您的英语水平()

A.通过A级B.通过四级C.通过六级D.没有过级

2.您获得的其他技术证书:()

A.专业资格证书B.计算机证书一级C.无D.其他____

3.您做过以下哪种学生干部(以最高级别为准)()具体职位____

A.校学生会B.系学生会C.班干部D.协会E.无

4您毕业后是否继续从事汽车行业()

A.是B.否C.不确定

5.假如您家里人不想您在工资不高的4S店实习,你将作出怎么样的选择?()

A.坚守岗位B.回家做C.和朋友创业D.跳槽其他企业

6.您目前的就业心理是()

A.很想出去B.不急C.有点害怕D.有点迷茫

7.您对第一份工作的要求是()

A.先找份工作,以后再说B.找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B.C.找份福利好的工作D.找份工资高福利低

8.您对实习期间的月新标准最低期望值是()

A.300~500B.500~800C.800~1000D.1000以上

9.您对毕业后的月新标准最低期望值是()

A.1000~1500B.1500~2500C.2500~4000D.4000~5000E.5000以上

10.您是否将围绕您的专业选择职业()

A.一定会B.看情况C.无所谓D.一定不会

11.您认为下列因素对您的就业影响最大的是()

A.学习成绩B.个人能力C.所学专业

D.家庭背景或社会关系E.就业指导F.自己拼搏精神

12.择业时,您将考虑的前三位的因素是()

A.工作地点B.薪酬与福利C.个人发展机会D.专业对口

E.工作单位性质和规模F.工作环境G.自己的性格和兴趣

H.父母的意愿I.工作稳定性J.大城市户口K.其他

13.您对自己就业把握度()

A、非常有信心B、有信心C、一般D、没有信心E、非常没有信心

14.您觉得在您的专业里您的竞争力怎么样?()

A.较强B.强C.弱D.较弱

15.您认为您的竞争优势在于()(最多可选三项):

A.学校知名度B.专业热门C.外语水平D.计算机水平

E.社会工作能力F.社会关系G.其他

16.您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

A.有B.没有

17.您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

A.很了解B.说不清C.不了解D.很不了解

18.在应聘单位之前,您是否对该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过调查()

A.是B.否

19.您主要采用以下哪些渠道来了解目标企业的信息?()(可多选)

A.参加目标企业的校园招聘活动

B.利用互联网搜寻目标企业的招聘信息

C.登陆目标企业的网站,查看招聘信息

D.委托亲戚、朋友打听

E.直接上门或者致电咨询

20.您对就业企业品牌要求是()

A.进口高档品牌B.进口中档品牌C.进口低档品牌D.国产品牌 E.没要求

21.以下几个选项,实习初期,你的意愿是哪一项:()

A. 洗车B.打杂C.接待D.学徒E.文员F.生产线

22毕业后您想去哪里上班()

A.广州B深圳C东莞D佛山E惠州F其他________

23.假如您能在广州工作,您希望自己在哪个区工作()

A.海珠区B天河区C越秀区D荔湾区E花都区F其他 ________

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实证研究 篇7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云南省某高校2015届毕业生为对象, 采用自编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对188名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共14个题项, 主要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观、 就业期望和就业心理三方面的情况, 其中包括一个调查了解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建议与意见的开放式题项。

二、研究结果

1.毕业生就业观的基本状况。1就业地点意向。在 “就业地点意向”这一题项上, 52.13% (98人) 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四级城市, 27.79%的毕业生则倾向于选择回家乡就业, 11.17% (21人) 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三级城市就业, 而仍有极少数毕业生比较看重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就业, 同时也还有极少数毕业生未考虑这一问题。这一结果提示, 目前毕业生中尚有少部分在选择就业地点时存在不够理性的观念。2就业单位意向。在“就业单位意向”这一题项上, 调查结果表明, 54.79% (103人次) 的毕业生选择“中初等学校”, 40.96% (77人次) 的毕业生选择“其他事业单位”, 26.06% (49人次) 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 25% (47人次) 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22.87% (43人次) 的选择“行政机关”单位。按所选择的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中初等学校>其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自主创业>行政机关;而选择比例最低的为“民营企业”, 这一结果可能与本次调研的毕业生主要是师范类毕业生有关, 诚然, 也可能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关。3就业途径意向。在“就业途径意向”这一题项上, 选择参加“用人招聘考试”的为139人次, 占72.88%;选择参加 “校内招聘”的为19人次, 占10.11%;选择“人才市场或校外招聘”的为45人次, 占23.94%;选择“亲朋好友或熟人推荐”的为15人次, 占7.89%;选择通过“人事网站”的为79人次, 占42.02%;选择“其他途径”的为6人次, 占3.19%。以上数据提示, 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意向主要表现为通过“用人招聘考试”、“人事网站”、“人才市场或校外招聘”这三种途径。4基层就业意向。在 “基层就业意向”这一题项上, 选择“愿意”的为137人, 占72.88%;选择“不愿意”的为24人, 占12.76%;选择 “说不清楚”的为27人, 占14.36%。说明大多数毕业生愿意选择到基层就业, 这可能与目前国家、地方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有关, 同时也还有少部分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持消极看法。5基层就业政策了解程度。在“基层就业政策了解程度”这一题项上, 选择“了解”的为26人, 占13.83%;选择“不太了解” 的为117人, 占62.23%;选择“不了解”的为45人, 占23.94%。该结果提示, 目前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政策” 了解不够, 高校应加强对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与教育。

2.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基本状况。1就业期望意向。 在“就业期望意向”方面, 50% (94人次) 的毕业生关注就业单位性质, 62.77% (118人次) 的毕业生关注个人发展空间, 46.81% (88人次) 的毕业生关注个人兴趣, 47.87% (90人次) 的毕业生关注就业地点, 而分别有31.38%和23.94%的毕业生关注薪资待遇和专业对口。 依据所选择的百分比高低排序分别为:发展空间>单位性质>就业地点>个人兴趣>薪资待遇>专业对口, 由此可知, 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意向”倾向于关注发展空间、单位性质、就业地点和个人兴趣, 薪资和专业对口的关注程度有降低的趋势。2月薪期望。 在“月薪期望”这一题项上, 选择“2000~3000元”的为137人, 占72.87%;选择“3000~4000元”的为43人, 占22.87%;而选择“1000~2000元”和“4000元以上”的各为4人, 各占2.13%。调查数据表明, 大多数毕业生对月薪的期望水平为“2000~3000元”, 部分毕业生的月薪期望水平为“3000~4000元”, 而极少数毕业生的月薪期望朝向两个极端, 一是过低, 二是过高。3最低月薪期望。在“最低月薪期望”这一题项上, 毕业生“最低月薪期望”为“1500~2500元”的比例为81.91% (154人) , 即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最低月薪期望”具有一致性, 也具有务实性;另外有5.86% (11人) 的毕业生“最低月薪期望”水平为“1000~1500元”, 有12.23% (23人) 的毕业生“最低月薪期望”水平为“2500元以上”, 说明少数毕业生在“最低月薪期望”上尚存在一定的不理性观念。

3.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状况。1就业信心状况。 在“就业信心”这一题项上, 19.15% (36人) 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充满信心”, 36.17% (68人) 的毕业生在就业时 “比较有信心”, 而35.11% (66人) 的毕业生则表现出 “信心不足”和9.57% (18人) 的毕业生表现出“迷茫”, 其结果提示, 仅有一半左右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出 “有信心”, 其余的毕业生要么“信心不足”, 要么“迷茫”, 这就要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 引导毕业生理性认识自我, 理性认识就业形势, 并通过提高自身就业技能等树立信心。2就业压力状况。在 “就业压力”这一题项上, 结果表明, 36.17% (68人) 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很大”, 37.77% (71人) 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较大”, 18.09% (34人) 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一般”;而仅有7.97% (15人) 的毕业生感到“基本没有”或“完全没有”就业压力。该结果说明, 目前, 就业压力在毕业生中具有普遍性, 即大多数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或择业时均感到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3就业压力源状况。在“就业压力源”这一题项上, 选择“招聘信心有限”的为107次, 占56.91%;选择“专业成绩不理想”的为41次, 占21.81%;选择“缺乏社会资源”的为64人次, 占34.04%;选择“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为113人次, 占60.11%;选择“缺乏求职技巧”的为111人次, 占59.04%;选择“就业竞争激烈”的为126人次, 占67.02%。从调查数据可看出, 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分别是:“就业竞争激烈” (67.02%) 、“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60.11%) 、“缺乏求职技巧” (59.04%) 、“招聘信息有限” (56.91%) , 另外, “专业成绩不理想”和“缺乏社会资源”也会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产生影响。该结果提示, 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 应重点注意大学生压力应对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求职技巧能力的培养;同时, 学校应大力收集用人信息并向毕业生发布;另外, 作为大学生, 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以应对就业竞争压力。4就业决策状况。在“就业决策”这一题项上, 毕业生的就业决策为“自我决策”的占60.11% (113人) , 为“家庭决策”的为30.85% (58人) , 即90%以上的毕业生倾向于“自我决策”和“家庭决策”。另有少数毕业生可能会考虑“社会导向”、“同伴决策”和其他。

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建议

在“就业指导期望”这一题项上, 选择“就业心态调整”的为62次, 占32.98%;选择“简历制作指导”的为68次, 占36.17%;选择“招聘考试辅导”的为139次, 占73.94%;选择“面试指导”的为132次, 占70.21%;选择 “提供更多招聘信息”的为105次, 占55.85%。根据这一调查结果, 再结合“您对学校就业指导有何意见和建议”这一开放式问题的作答情况, 本研究认为, 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 就业指导不能千篇一律, 而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的指导, 以提高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能力与技巧。

2.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近年来, 从国家到地方均出台了许多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高校应充分利用政策导向, 向广大毕业生进行广泛的政策宣传, 确保每一位毕业生都了解、知晓并有效用好用足有关就业政策。

3.多形式组织就业专题讲座。应根据毕业生的不同的需求, 灵活开展多形式的就业专题讲座, 如求职技巧专题讲座、面试技巧专题讲座、求职材料制作专题讲座等, 以培养和发展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4.做好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引导。目前, 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就业心理压力过大, 这些都会直接导致毕业生就业失利。高校应引导毕业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引导毕业生学会调整就业心理压力,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于社会。

摘要:为客观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状况, 采用《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对某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考察, 结果发现, 部分毕业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就业技巧缺乏、就业信心不足等问题, 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以促进其顺利就业、成功就业。

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 篇8

关键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 毕业生 跨区域 就业意向

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推行和大学生文化、就业等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学生就业流向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而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区域差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所掌握的数据,不难发现,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区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是经济发达、生源较多的地区在编人员需求少,门槛高,但求职者人满为患,毕业生很难找到适合的岗位;另一方面,一些经济欠发达、生源较少的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医护人员需求量大,却很少有毕业生愿意选择去这些地方就业。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目前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结合各区域对中医药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对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还可以给地方性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设置提供参考,提升地方性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进而提升就业质量。

“跨区域就业”是指劳动者到其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区域去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跨区越的分析单位可以是国家、省份、地区、县区或者是乡镇等,本文以县区为最小的分析单位,所指的跨区域就业是指毕业生到生源地所在市、县以外的其他区域就业的情况。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云南中医学院2015届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计发放4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51份,有效率为98%。调查对象覆盖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市场营销等14个专业。其中,男生128人,女生323人;云南省农村生源318人、城镇生源79人,外省农村生源26人、城镇生源28人;党员107人,非党员344人;独生子女95人,非独生子女356人;学习成绩排班级前50%有404人,50%以后的有47人;经常参加社团活动的有120人,偶尔参加的有297人,从不参加的有34人。

2 调查结果分析

王文波、宋琦等人在《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研究述评》中认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区域性流动产生关键影响”,“个人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本文以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做参考,其中个人因素主要以性别、政治面貌、是否是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和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情况作为参考,家庭因素主要以家庭人均年收入、父亲的受教育程度、父亲的职业、家庭所在地和家庭的社会关系为参考。

2.1 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影响

从毕业生的个人因素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目标很明确,同时,不同的个人因素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呈现出不同的影响特征。生源地市区或县区是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区域,50%左右的毕业生都愿意选择在生源地市区或县区就业,其中40%以上的独生子女和经常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学生更倾向于在生源地市区就业,这与毕业生对就业区域生活环境以及对周边人际关系的熟悉程度考虑有关。从跨区域就业的区域选择看,所占比例较高的是学校所在地昆明,其中35%以上的独生子女和学习成绩在班级前5%的毕业生自我认同度更高,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而出于对自身在求职中竞争能力的考虑,仅有11.11%的学习成绩在班级50%的毕业生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其次是离家较近的县城,其中17.19%的男生和32.14%的学习成绩在班级50%以后的同学出于能顺利就业的考虑,愿意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县城就业,其他个人因素的影响所占比例在10%左右。而愿意选择到外省中小城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不到10%,愿意到外省大城市就业的比例不到5%,其中独生子女无人选择跨省就业,男生、学习成绩在班级50%以后以及从不参加学校社团活动的毕业生无人选择到外省大城市就业。

2.2 不同家庭(家人)对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态度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来自不同家庭、家人对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的态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来说,大部分家庭对于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持“一般支持”的态度。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40%以上的家人对于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持“一般支持”态度,其中出于家庭对求职成本和回报的考虑,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更加支持毕业生离开家乡到外地就业。从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来看,对于毕业生选择到外地就业时,53.62%的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家庭表示“尊重毕业生个人的就业意愿”。从父亲的职业因素来看,35%左右的来自父亲在企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和公务员家庭的毕业生,较其他情况而言,家人更加尊重毕业生的个人意愿,同时,29.27%的来自父亲是自主创业的家庭非常支持毕业生选择跨区域就业。从生源地来看,较省内的毕业生而言,省外生源的毕业生其家人更加支持毕业生到新的环境去就业,占30%以上,而省内的家庭所占比例不到省外家庭的一半。从家庭社会关系来看,家庭社会关系较为广泛的家人可以利用家人在当地的社会关系网为毕业生求职提供帮助,因此25%以上的“社会关系较为广泛”的家庭不支持毕业生外出求职,25%以上的家庭社会关系一般和较少的家庭表示尊重毕业生个人的意愿。

2.3 阻碍毕业生跨区域就业的因素

阻碍您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36.14%的毕业生在选择是否跨区域就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对家人的牵挂,可见,亲情仍然是90后毕业生较大的牵绊,“父母在,不远游”这一传统的思想观念对90后毕业生的影响依然很大。其次,因为来自家庭收入较低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考虑到就业的交通成本和住宿费用等经济问题,17.07%的毕业生认为其跨区域就业的主要阻碍因素是就业成本高。同时,16.85%的毕业生认为对其他区域生活环境的不熟悉是他们选择跨区域就业最主要的阻碍因素。而没有熟人、单位是否有编制和工资待遇这几项因素的比例均在10%以内。只有7.76%的毕业生表示到生源地以外的其他城市就业毫无阻碍。

3 对策及建议

解决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实现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存在诸多困难和阻力,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第一,政府方面。首先,针对这种区域性就业结构矛盾,政府在继续推进完善目前的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的同时,还应该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打造政策“洼地”,构筑人才“高地”。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环境,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方面,可以优先考虑常年在基层工作的医护人员。保证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不仅引得进人才,还要留得住人才。其次,在人才输出方面,为了鼓励更多的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应继续加大对贫困生的求职补助,为贫困毕业生解决因为就业成本造成的跨区域就业障碍。政府应加大与其他省份区域的人才输出战略的构建,帮助毕业生搭建“走出去”的平台,为毕业生拓宽外出就业渠道。

第二,学校方面。首先,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专业建设,构建一张属于自己的地方性中医药院校的名片。其次,在进行招生时,学校应针对地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人才的需求,适当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招生名额。同时,还应该多了解省内各区域以及省外各地对中医药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和行业准入情况。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核,提升人才质量。再次,为了更好地输出人才,学校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出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深入到外面的医院岗位去了解和熟悉外省医院的需求,提前适应当地的环境。

第三,老师方面。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及时向学生发布就业信息,做好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传,让毕业生能结合自己的求职竞争能力来理性定位自己的求职目标。专业课教师更应该结合专业特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四,毕业生本人方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及早奠定自己的求职资本。同时转变就业观念,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竞争力,理性地定位自己的求职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孙祥,方留.大学生就业流向区域差异动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35).[2]王文波,宋琦.大学生区域性流动研究述评[J].中外企业家,2011(16).

[3]潘莉莉,邱志海.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医学毕业生择业意向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

[4]岳昌君.大学生跨省流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2).

[5]姜继红,王毅杰.地方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5).

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 篇9

2012年10月份,为配合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行,我系组织10级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需求及就业意向的调查统计。本次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225人,占我系毕业生总人数的99%,调查结果基本上完整地反映了我系10级学生的真实情况。

一,针对本系学生就业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l、对于当前就业前景的迷茫。

通过调查统计,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主要认为就业形势较严峻,比较困难。其中有67.11%保持这样的想法,16.44%的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很困难。只有16.44%的毕业生感觉形势较好,压力不大。这与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扩大招生,大学毕业生人数大规模增加有关。导致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学生自己本身感到缺乏自信,对于就业迷茫这一类占调查人数的64.44%,少部份还是比较乐观,有信心这一类占31.11%。学生对家庭,学校的依赖太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部分是90后,从小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当独自走向社会时会很迷茫,缺乏自信。

2、就业意向城市,沿海地区成为关注目标。

从就业意向城市来看,以沿海地区为主。其中占39.11%,选择北京的为4.44%,选择上海的为8.44%,深圳的为16.44%。另有26.67%的学生选择留在本省。这种就业流向跟地方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有密切关系。根据上述情况大致分为两类,保守型主要是选择留在本省发展,进取型的则选择独自闯入沿海地区,锻炼自己。

3、对于高薪酬的期待与逐渐趋于现实。

薪酬问题,本次调查将我系学生月薪的期待值分为4个档次:1200元以下、1200一1800元、1800—2500元、2500元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高薪酬的追求,有近60.89%的同学期待2500元以上的月薪。另一方面同学们对于月薪值趋于现实,选择1800—2500元的学生占30.22%。其次为1200—1800元(8.44%),只有0.44%的学生愿意接受1200元以下的薪酬。

4、就业单位性质和职业的选择,趋近事业单位。

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将其分为:事业单位,银行、地铁、高速、机场等单

位,科研设计单位,国有企业,民营或私人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学校,其他。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理想工作单位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占调查人数的31.11%。此外依次是民营或私人企业(26.67%)、国有企业(17.78%)、中外合资企业(10.22%)、其它(8%)、银行、地铁、高速、机场等单位(4.44%)、科研设计单位(1.33%)和学校(0.44%),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有了更为广泛的范围,但由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学校这一类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等方面的优势,仍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首选。

5、对择业正确的认识,加深对长远看法。

对于择业所考虑的因素调查,表明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考量是从整体上把握的。既重视现有薪酬。又着眼长远发展:选择“个人发展机会”的有66.67%,选择“收入与福利”的有18.22%。同时对于用人单位方面最吸引毕业生的是“单位效益与发展潜力”占调查人数的68.44%,其次是“培训及提职、晋级机会”和“薪酬与福利”,分别是59.56%和55.56%。

6、就业目的,价值观的充分体现体现。

从就业的主要目的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为实现人生目标,体现个人价值”是就业的第一目的占76.44%,其次是“为生存的需要”(43.11%),有26.22%选择“为追求高品质生活”,12.44%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可见,我系学生也十分重视个人的发展空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7、亲戚朋友为当前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就业帮助。

由于经济和感情上的关系,亲戚朋友对就业帮助最大(56.44%),其次是其他(18.22%)和(系)教师和辅导员(13.33%),学校就业指导老师(12%),这反映了学生从学校获得的就业支持不够。

8、对就业的影响因素的看法现实化。

在统计个人学习成绩11.11%认为非常重要,61.78%认为比较重要,个人能力91.56%认为非常重要,8%认为比较重要,所学专业16%认为非常重要,67.56%认为比较重要,家庭背景或社会关系33.33%认为非常重要,46.67%认为比较重要。可见,毕业生经现实生活的耳濡目染,清楚地意识到社会因素在就业过程中的影响。

9、就业心理状况尚未完全成熟

“你的就业打算”,有79.11%的毕业生会考虑直接掺加工作。17.78%会选择自主创业,2.22%选择继续本科深造。通过回答“你将是否围绕你的专业选择职业”可以看出,专业是否对口不再是毕业生就业时的主导因素,只有接近19%的学生回答“会”,73.33%的学生会视情况而定工作,7.11%的学生选择不从事自身专业方面的工作。

10、对于学校的帮助需求。

“再择业过程中,你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是”在这一调查中学生最关注的是“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占48.89%,其次是“提供就业信息”占47.56%,“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形势的分析”占22.67%,“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占18.67%,“就业心理咨询”占5.33%,“其他”占4.44%。可见,普通的就业课程已不能满足现代就业的需求,学生需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掌握更多的就业技巧。

二、结合分析结果,得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1、学生就业前的自我调整与规划。

在离校前同学们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做,加强专业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总结经验,熟练技术、关注学院对学生就业的安排、做好个人简历,在网上投简历、考证、关注招聘信息、锻炼一下适应社会的能力、处理好朋友人脉关系、做好就业前的调查分析,找到适自己的岗位、做好毕业设计和答辩,写好毕业论文、准备好期末考试,顺利毕业,拿毕业证、了解想要去的城市的一些公司信息、做好创业前的准备了解就业方向,关注招聘网站,留意当地的人才政策,了解当地的一些企业、了解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考驾照、了解大学生就业维权签订劳动合同等保障自身权益的法律知识、寻求一些求职经验、调整心态等。选好自己的路,并努力完成自己该做事情。

2、学校可以给予的就业帮助。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提高我系就业指导工作效率势在必行:第一,要下大力气加强信息化服务。调查中表明毕业生能不能充分就业。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能否获得足够的需求信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广开信息渠道。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水平。

第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有针对性地抓好就业指导工作,抓重点人群、重点就业渠道、重点工作方式,努力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不等于“自由择业”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构建合理的价值取向,倡导艰苦创业的精神,把个人愿望与国家需要、与就业现实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自觉服从社会需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就业,到各种所有制单位就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到能够发挥自己能力和特长的岗位去建功立业。

大学生就业意向 篇10

(1)调查目的,意义和研究课题

目的,意义:近几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而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的,了解大学生择业意向和就业心态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就业指导。 研究课题: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

(2)调查范围的确定

范围确定:我们把这次课题的研究对象范围初步定在了整个洛阳师范学院。

(3)调查方式的确定

方式:本次调研我们决定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4)调查方案的选择

方案选择;关于方案的选择,我们分成A·B·C·D四个小组 ,每个组出一套方案,最后归结为一套最详细,最真实,最权威的方案,最为我们这一大组最后的最终决策方案。

(5)调查项目,调查内容的确定

调查内容:毕业后去向,就业单位意向,就业地区意向,就业途径的选择,第一份工作能接受的薪酬,就业是考虑的因素。

调查项目;大学生就业意向特点分析

(6)调查场所,时间和进度的确定

场所:学生上课教室(初步定为逸夫楼,东区阶梯教室,一号教学楼) 时间:决定利用学生上课前早来教室的时间或者下课晚走的时间

进度:一天时间在商学院发放100份问卷。

(7)调查经费和物质手段的计划和安排

调查经费主要是在问卷的纸张影印方面,对于这方面的经费我们决定申请某某复印社的赞助,我们可以在问卷的右下方写明;“感谢某某复印社的倾情赞助”以提高其复印室知名度,帮助其做宣传。这样我们影印问卷所需的经费了保障。

(8)调查人员的选择,培训和组织

人员选择;工商管理第二学位的学生

培训;由于此专业学生都学过关于社交的沟通与利益,因此在这里就不做过多培训。

大学生毕业就业意向 篇11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73-02

一、经济新常态的由来

“新常态”一词于2001年由美国学者首次提出,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又给“新常态”划定了几个特征: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高、公共财政面临挑战等。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强劲态势,依靠基础投资建设、人口红利和出口加工拉动等积极因素,国内经济高位增长;到了2010年前后,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硬,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的动力都在下降,但我国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发展。面对人口红利下降、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生态破坏、分配不均,以及国内外错综复杂、多重矛盾的严峻形势,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重申了上述经济新常态的观点。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和全面改革等做了重要论述。归结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征:一是增速放缓,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平衡;三是政策新常态化,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意向调研情况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非常深远。大学应届毕业生应该审时度势,看清国民经济走势的风向标,做好就业准备。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公告称:2005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提供70万~80万个就业岗位;2013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提供150万个就业岗位。按照这个比例,解决2016年将近780万个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不成问题的。然而,要让学生“能就业、就好业”,并且鼓励青年学子践行李克强总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择业理念,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是艰巨的任务。

要做好“90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我们首先要了解和分析他们的择业观,而后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才能得心应手。我们在四川大学(综合性重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工医学科交叉型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随机选取12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将近八成学生不了解何谓“经济新常态”,也有65%的学生不清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GDP预计增速。因此,不难发现当今大学生大部分对宏观经济政策和走势是不甚了解的。然而,有高达86.3%的学生却又坚持肯定GDP的增速对大学生就业有莫大的关系,学生们认为经济运行与就业有影响,但不知其所以然。

对于“最向往的就业单位类型”的调查:近15%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70后”、“80后”大学毕业生择业截然不同,选择留在体制之内的学生并不多,这也是“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新动向;而选择“国有企业”的学生占31.5%,再加上15%“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学生,不难发现在经济新常态下,近半的毕业生会选择较为稳定的工作,“稳中有进”是新的动向;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总数的15%,较之以往5%的“自主创业”意向有大幅提高,这也源于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导向及国家创业政策、资金的帮扶,同时,笔者认为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启发、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挖掘学生潜能,“90”后大学生仍有强劲的创业动力。在“假设选择创业”的学生中,40%的学生首要考虑“资金”问题,35%的学生则在意“创意”问题,19%的学生首要担心“技术”层面的问题,个别学生认为需要首先考虑“经历”、“市场”、“人脉”等因素。由此可见,鼓励大学生创业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而后要通过教育引导来挖掘他们的“创意”,最后在专业层面调动学校的有限资源来进行“技术”指导。

影响“90后”大学生择业的因素非常多,经过调查发现:“工资薪酬”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他们的期望起薪往往较高,忽略了企业薪资与雇佣员工能力之间的重要联系。其次,企业的“地域因素”也是大学毕业生较为在意的,毕业生会主要考虑与父母的远近、恋人的所在城市及北上广大都市等因素,往往更多是从情感的角度选择工作地域,却忽视了就业所在地的物价、房价、生活质量等现实因素,这也是学生刚从“象牙塔”走进社会的常态化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提及现实的“生活成本”因素,这样毕业生才会全面、综合地去选择就业地域。第三个重要因素是“家庭因素和父母观点”,家庭、父母的观点强烈地左右着毕业生的就业观,这让笔者觉得很诧异。原因在于“90后”大学生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独立自主的意识较差;父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倾注了更多心血的同时,也替孩子做了更多的决定。这三点重要因素左右着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而对于是否选择一个企业,将近60%的学生最看重的还是“发展前景”,从宏观上来讲,学生还是更看重“前景”而不单单是“钱景”。

三、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复杂的经济态势和“90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新变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指导工作要日益创新。

首先,在大学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尤其针对非文科类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要让其全面学习宏观经济的基本常识,作为就业知识储备,使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认清形势、关注形势,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发展是牢牢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关注经济社会的变革,对行业的前景要有清楚的认识,要知道宏观经济微小的调整,都会影响许多企业乃至于整个行业发展。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准备就业的学生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例如: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企业,在过去是井喷式发展,看似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政策导向稍稍转向,很多粗放式企业就面临升级或者淘汰的局面。如果大学生不审时度势、只顾眼前利益进入这些行业,那么有可能就面临“就业即失业”的局面。

其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丰富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追求自己向往企业的同时,要给学生全面、综合地分析生活成本、生活质量等现实客观因素,不能让学生的就业观过于“理想化”。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天之骄子们一定要在“理想”和“现实”的综合考虑下,追逐梦想、开拓人生。

再次,鼓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创新创业领域,在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要结合自己的所学专业,尝试创新创业。同时,高校自身应尽可能地开放自己的专业课题,让大学生在其中寻找创新创业的突破点,集中高校有限的资源,从技术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使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最后,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以薪酬的高低来评判工作的好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实肯干,一样能够绽放绚丽的光彩!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机遇和挑战并存,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今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为应届毕业生灌输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动向,全面、综合地分析就业环境,理清毕业生的就业思路,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同时,探索、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最后,挖掘学生潜力,有条不紊地推进大学毕业生创业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淼,李云路,刘斐.“新常态”来源考[EB / OL].http://news.xinhuanet.com / fortune / 2014-05 / 28 / c_1110905132.htm.2014-05-28.

[2] 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03):7-17.

[3] 汤薇.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5(8):99-100.

[4] 吴敬琏.努力确立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周刊,2015(4):18-23.

上一篇:上海离职证明下一篇:竞争者分析与竞争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