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2024-06-13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精选12篇)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1

新疆医科大学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医学生培养高校,其毕业生的质量势必会影响整个自治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而毕业生就业好坏也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为了解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和对新疆医科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新疆医科大学就业指导教研室针对本校2008级本科生进行了大学生就业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基本内容

(一)关于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一方面了解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生有关就业态度和就业意向,另一方面,由于本学期新疆医科大学首次开设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希望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意见和建议,为今后课程内容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包括毕业生基本信息、毕业生就业意向和态度、毕业生对学校、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及对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评价和意见四部分内容,共27道题目。最后一题为开放性题目,用于征集毕业生对新疆医科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或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1】

(二)调查方法

为了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可信性,选取了新疆医科大学大四学生共302人,其中,男生80人,约占总人数的26.4%,女生214人,约占总人数的73.6%。少数民族学生约为37.8%,汉族学生约为62.2%,涉及英语、汉语言、中药学、药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卫生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八个专业。样本在性别、民族和专业上都普遍代表了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生情况。

(三)关于问卷的统计

1. 问卷中,有些题目没有明确学生只能选择一个答案,但有少数学生做了多项的选择,在统计时以最前面的选项为答案进行数据录入。

2. 还有的题目为多选题,但少数学生只选了一个,在统计时没有进行修正。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就业心态

主要从学生目前就业心态、择业目标的明确性、选择单位影响因素、择业决策的主要影响者以及对毕业后工资水平的预期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 目前就业心态。

在调查的样本中,37.3%的学生自信能够找到满意工作,并积极准备。20.7%的学生很茫然,10.5%的学生目前很焦虑,20.5%的学生还没有考虑太多,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想法。进一步的差异检验表明少数名族学生相对汉族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和择业表现的更为焦虑,汉族学生则表现出更多的茫然和无所谓心理,忧患意识不强。

2. 择业目标的明确性。

49.5%的学生有明确的择业目标,47.8%的学生择业目标不明确,只有2.8%的学生目前还没有择业目标。从统计结果看,近一半的学生在毕业前已经有明确的择业目标,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目标。

3. 选择单位的影响因素。

针对“选择单位时,您认为以下哪个因素最重要?”这一问题,在给出的7个影响因素中,首要影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是“工作地点”,占到29.8%,其次是“工作岗位”,占18.3%。次要影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是“薪水和福利”,占26.0%。综合来看,影响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前三个因素分别为:工作地点、薪水和福利、单位的发展前景。

4. 择业决策主要影响者。

毕业生在作出就业决策时,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自己的意愿,占59.4%,其次是家长的意见,占25.2%。说明毕业生自主意识普遍较强,对于择业这样的大事,大多能自己作出判断和决策。

5. 毕业后工作薪酬的预期。

47.9%的学生希望转正后工资在2000-3000元/月,25.3%的学生期望在3000-4000元/月,13%的学生期望在4000元/月以上,只有13.7%的学生期望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通过近一步的差异检验发现,男生、女生在薪酬预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对未来工作的薪酬期望普遍高于女生(P=0.002)。根据MYCOS调查,2009届全国医学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工资为2124元/月,而新疆地处边疆,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内地,所以,新疆医科大学学生对薪酬的期待将普遍高于工作后实际工资水平。

(二)就业意向与就业定位

针从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就业目标与所学专业相关度、理想就业区域和是否愿意下基层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 毕业后的去向。

44.7%的学生打算直接求职,35.7%的学生打算专心考研究生,13.7%的学生做求职和考研两手准备,毕业生中有考研打算的占到一半左右。另有0.8%和1.6%的学生有出国、创业打算。在进一步调查学生是否有自主创业打算中,37.9%的学生有创业打算,这与之前毕业后去向的调查数据有出入,可能这37.9%的学生有过创业的想法,但是面对其他就业选择如求职、考研时,大多数人还是放弃了目前就创业的想法。此外,差异检验表明,少数名族学生相对汉族学生愿意创业的比例更高(P=0.008)。

2. 就业目标与所学专业相关度。

11.4%的学生明确表示只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57.6%的学生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30.3%的学生表示可以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制度的改革,很多医学生开始转变观念,不再仅盯着医疗卫生单位,其他跟生命科学、健康科学相关的行业也开始受到毕业生关注,有的则可能完全脱离卫生行业。

3. 理想就业区域。

44.3%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留在乌鲁木齐,37.5%的学生希望回到生源地,13.7%的学生希望能去沿海发达地区,如京津沪、广州、深圳等地。只有4.5%的学生希望到基层就业。进一步的差异检验发现,汉族学生相对于少数名族学生更希望去沿海发达地区(P=0.004),也更想留在乌鲁木齐(P=0.01);南疆学生相比于非南疆学生更期望去基层(P=0.012)。

4. 是否愿意下基层。

针对“如果有工作机会,您是否愿意到基层就业”这一问题,57.5%的学生表示愿意到基层就业,41.3%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到基层就业。虽然之前调查显示,只有很少数量的学生期望到基层工作(4.5%),但很多学生在了解到目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鼓励基层就业政策后,也愿意到基层工作。进一步的差异检验发现,在是否愿意下基层问题上,没有民族、性别和生源地的差别,也就是说,不同民族、性别和生源地学生在是否愿意去基层的想法上没有差异。这与我们最初设想即“少数名族学生相对汉族学生可能更愿意下基层”不同。

(三)就业途径

主要考察学生获得就业流程相关信息和就业信息的渠道。学生获得签约流程、签定时间和就业政策信息主要来自院系就业指导老师处(47.9%),其次通过学校就业网(22.1%)、校友和同学(18.2%)。11.5%的学生会直接询问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对于就业信息来源,排在前三位的来源分别是:各种招聘会(47.8%)、就业网站(39.9%)、学校就业指导中心(38.6%)。这说明学校是新疆医科大学学生就业信息获得的重要渠道,这与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单位较固定和集中有很大关系。同时反映出新疆医科大学学生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不善于利用亲朋好友及其他服务机构。

(四)对学校、学院就业工作的看法

调查发现,超过半数(52.6%)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工作对其求职有一定作用,31.7%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工作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这对我们的就业工作有积极鼓舞作用。但仍有约15.4%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工作没有太大作用或说不清楚。进一步的差异检验表明,少数名族学生相对汉族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更为满意一些(P=0.03)。而对学院就业工作的看法中,45.0%的学生认为所在院系“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但对就业作用不大”。40.5%的学生认为院系“能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工作”。另有,10.0%的学生认为所在学院“只是被动完成学校下达的就业工作”。4.5%的学生认为学院“就业工作对学生毫无作用”。从整体上来看,学院还需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就其就业工作的认可度。83.4%的学生知道院系举办过就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活动,但大部分(61.7%)认为效果一般,只有32.5%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近一步的差异检验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对学院就业工作持更肯定的态度,认为学院能积极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而更多汉族学生的觉得学院虽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但对于其就业的作用帮助不大,即汉族学生对学院的就业工作更不满意。

(五)对就业课程的看法

在针对学校开设的五个就业课程模块的满意度调查上,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简历制作、求职礼仪和面试技巧(42.8%);就业形式与就业政策(25.3%);求职心理调适和职业适应(24%);就业流程(21.6%)。因为发放问卷时,老师还没有讲授“创业相关知识”模块,所以对其的评价最终没有进入分析结果。总体来看,学生喜欢实用性更强的课程模块,这与临近毕业学生有实用主义思想相关。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专门题目用于了解具体模块的上课效果。比如针对就业形式与就业政策模块,学生对“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政策了解最多(68.9%),其次是“自主创业”政策(45.7%)、“助学贷款代偿”政策(27.3%),其他政策如“应征入伍”、“就业失业登记”、“企业吸纳毕业生”大约各占20%左右的比例。学生对每种政策的了解程度,与老师上课的授课详略相当。今后,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和政策实用性有选择、有侧重地备课、授课。

(六)希望获得哪些指导

这一问题从学生希望获得哪些方面就业指导,目前困扰学生求职的因素和期望的培训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在学生“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就业指导”问题上,学生最希望获取的是“应聘技巧”(75.4%),其次是“用人单位的信息”(60.8%)。而目前困扰新疆医科大学学生求职的三个最主要的因素分别是:信息量少(53.2%)、对岗位和专业知识缺乏了解(50.9%)、缺乏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46.4%)。在提供的六种学生希望培训方式中,最受学生青睐的是模拟训练,占到总人数的46.6%,其次是个体咨询(38.6%)和室内面授(33.1%)。通过最后三道题目,我们了解到目前学生缺乏对用人单位和岗位必要的、客观的了解,同时,在求职和应聘技巧上也相当缺乏,这些内容往往也是目前我们就业工作做的不足的地方。为我们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依据。

三、应对策略

(一)紧抓新疆发展机遇,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

当前新疆正步入跨越式发展时期,新一轮19省市对口援疆工作为新疆带来了包括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支持。在“十二五”期间,对口援疆的19省市计划援助资金650亿元,而这些资金的绝大部分将用于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项目,投资重点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南疆。【2】此外,根据新疆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社区医院和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重点投入领域和项目。【3】新疆的社区和基层医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例如伊犁州某些县级医院2012年通过高级人才直引计划和可观的待遇吸引了大批医学毕业生。

但是,从调查分析来看,目前新疆医科大学很多毕业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机遇,看重眼前利益,毕业后不愿下基层,不愿去社区医院和基层医院。学校应向毕业生呈现学校历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就业地区、工资水平等,分析目前毕业生面临的机遇,尤其是基层发展机会,让学生对就业市场有客观的认识,调整不合理的预期,抓住机遇,引导毕业生尤其是南疆毕业生回家乡工作,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工作。

(二)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平台

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及时掌握就业信息,意味着拥有更多就业机会,能更快更好的就业,而缺乏信息或有了信息却不知如何充分利用,则会错失良机。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就业信息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学生的择业,这里的就业信息不仅包括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还包括用人单位的情况、岗位条件和发展前景等。由于专业和地域发展的缘故,学校和院系是新疆医科大学学生就业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院系就业指导老师应更多收集相关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努力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全的就业信息。学校还应重视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并全面的发布用人单位情况和需求信息,虽然目前新疆境内的高校、用人单位、学生对网络信息平台的重视度和利用率都不很高,但信息数字化必将成为将来求职就业的主渠道。同时,毕业生也应培养信息意识,利用多种渠道,例如实习、招聘会、家人、校友和朋友等处获得就业信息。

(三)重视学生实习,提高学生基本功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医学生临床实践——实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它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是巩固和丰富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在招聘医学生时,除了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还很看重学生的实习情况,包括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导师等。新疆医科大学本科生至少有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时间,学校应提高对毕业生实习的重视程度。实习前,对毕业生进行有关实习意义、实习注意事项和方法等培训。实习中,加强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建立互访、互助、互学的良好关系,派具有带教能力的教师到实习医院带教,加强实习管理、监督和指导作用。实习后,完善实习考核和鉴定,通过实习科室、带教老师、实习报告、实习鉴定等多方面多角度对毕业生进行考核。【4】加强顶岗实习制度,实行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习后可进行双向选择,择优录取。

(四)调整授课模块,提高学生应聘技能

所谓求职技能是指“找”工作的能力,如找工作的策略、渠道、方法和应聘技巧等。新疆医科大学的办学规模和质量在疆内医学类院校中首屈一指,其毕业生向来受到疆内医疗卫生机构的青睐,但近些年来,随着一些兄弟院校的崛起和内地毕业生对疆内就业市场的竞争,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直以来,新疆医科大学没有系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毕业生的求职技能有待提高。虽然首次开设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总体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目前就业指导课程中涉及求职技能的内容还是相对不足,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就业指导课本身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今后我们的课程需增加实用性内容,如如何找工作、求职礼仪、应聘技巧等内容,通过模拟求职情景和工作场景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切实提高学生的应聘素质。【5】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仅依靠就业指导课本身授课,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求职技能的理想效果,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学院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更多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求职技能培训。新疆医科大学处于西北少数名族地区,少数名族学生和女生各占毕业生近一半之多,而这两类群体又是求职相对困难的群体,因此,加强对少数名族学生和女生的就业技能培训也将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代颖,董珍文等.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J].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2009,8(3):60-63.

[2]斳薇.关于援疆问题的调研报告[J].科学社会主义,2012,(4):118-12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1(12).

[4]姜丽杰,李士臣等.论提高医学生实习质量的对策与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7):39-40.

[5]陈雪斌,罗树坤等.关于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3):138-140.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2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

学长(姐)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填写这份问卷。此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诣在了

解近年来河套大学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对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作出改善。希望您认真填写。

姓名: 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A学习成绩B专业技能C实习经历D考试证书/技能认证

2你觉得自己所学专业在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

A有B没有C不清楚

3你找到第一份工作花费了多少时间?(单选)()

A毕业前找到工作B一个月内C一到三个月D三到六个月

E半年到一年F一年以上G至今待业

4在求职过程中,你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可选一项或两项):()

A地域B薪酬与福利C个人发展空间

D 单位性质E家庭期望F其他

5找工作时你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

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B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不一定对口

C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再说D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

6当你选择工作时,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

A IT与通讯业B新闻出版业C 商贸业D房地产业

E医药食品业F政府机关G制造业H 旅游交通民航业

I 金融、证券、保险业J电力、石化等能源业K其它

7你对这个行业的选择主要是基于: [多选题]()

A属于朝阳行业,前途远B该行业收入较高C创业机会大

D与自己的专业对口E稳定F其它

8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什么(可多选)?()

A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B综合素质不足C欠缺求职方法技巧 D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E对企业基本情况和招聘流程缺乏了解

F工作经验不足,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充分的认识

9你对就业地区选择的原因是?()

A工作待遇好,收入可观B与国际接轨C岗位多元化

D生活条件好E回报家乡F良好的人才政策

G看重创业环境H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10你应聘时,着重企业的?()

A公司发展前景B薪水的高低C公司重视人才的程度

D 个人发展空间E公司的名气F我来说两句

11你会考虑自主创业吗?()

A工作难找,会考虑自主创业B不会,应届生没有什么经验

C暂时没有考虑过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3

关键词:

毕业生;法律保护意识;就业

收稿日期:2010-03-1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天津教委调研项目《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法律保护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文章,(编号:Jwdy-091021)。

作者简介:包姝妹(1978-),女,辽宁朝阳人,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法律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教育目标定位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种转变让更多的学生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但连年的扩招也产生了其他负面效应。大学生就业群体逐年大幅递增,毕业生由2001年的115万发展到2008年的559万。而与之对应的大学生就业率却呈波浪递减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此背景下,个别公司企业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漠,利用毕业生对获得工作的迫切性需求对毕业生设置诸多就业陷阱,随意侵害大学毕业生的合法就业权益。

大学毕业生遭遇侵害,从自身来讲,主要是由于缺乏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所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关于就业问题的法律心理、思想、观点、知识和理论的总称。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态度、评价和信仰等内心体验和外在行为。[1] (P.228)它左右和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法律判断,既能让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能约束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在中国民航大学对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32分,剔出回答少于3/4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9份,有效回收率为87.6%。其中男生126人,占57.5%,女生93人,占42.5%。回收问卷中,文科学生占20.5%,理科学生占9.1%,工科学生占42.0 %,管理专业学生占18.7%,法学专业学生占9.6%。党员占40.2%,入党积极分子占0.5%,团员占56.6%,群众占2.7%。通过调查了解当前毕业生就业求职过程中是否遭遇就业侵权,是否具备相应的法律保护意识,以及能否通过具备法律保护意识来保障自己的合法就业权益,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培养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中国民航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的访谈、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毕业生在就业法律保护意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就业欺诈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意识

1.26.9%的同学对于在无薪实习期间缴纳押金是否合法表示不清楚;甚至还有7.3%的同学认为是合法的。

2.对于就业实习要缴纳培训费,41.6%的同学不清楚是否违法,10.5%的同学甚至认为是合法的。

(二)对就业歧视缺乏明显的法律保护意识

调查问卷:某单位在招聘会上列出“职位:打字员,条件:身高165cm以上,女,未婚,应届毕业生,本科学历”。对这一问题是否存在就业歧视?24.7%的同学认为不存在,38.8%的同学表示不清楚。

用人单位将求职门槛和歧视条件并列,容易让毕业生忽视其中隐藏的就业歧视,导致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这是对自己权益的的明显侵犯。

(三)对求职中介资质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意识

在对“到民办职业介绍所求职,是否会先问清楚该中介的许可证、营业执照、收费许可证等”的调查中发现,46.6%的同学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11.0%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查询中介机构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是否为合法机构。

正是由于部分学生自我法律保护意识的欠缺,才造成一些中介结构利用毕业生迫切找工作的心理提供虚假就业信息,进行信息欺诈或设置就业陷阱。这不仅可能使毕业生在财产上受到侵害,甚至还可能遭遇传销禁锢等人身侵害。

(四)对自身隐私安全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经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向毕业生索要毕业证、身份证及涉及自身的重要信息,或将上述证件借给用人单位办理工商登记、信息登记时,有5.5%的同学表示会这样做,27.9%的同学表示不确定如何去做,6.8%的毕业生则表示咨询后再说。

身份证、毕业证以及个人信息等都属于毕业生的隐私信息,涉及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如果不能妥善保管,一旦被泄露或非法利用,有可能使毕业生成为欠费、欠税、担保人等各种形式的债务人,甚至可能成为被敲诈勒索的对象。

(五)对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条件缺乏法律保护意识

调查对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职业危害等工作条件是否在求职中考虑,35.2%的同学表示没有想过,9.1%的同学则表示不会考虑。

工作环境的劳动安全生产条件对毕业生今后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从事的是危险性或特殊职业,法律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应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一旦因工作环境或职业性质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予以赔偿。而多数毕业生却缺乏或忽视了这方面的法律保护意识,有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引发劳动权益纠纷。

(六)對试用期的法律规定了解模糊

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对新录用的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进行了解的期限。试用期的长短与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相关,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可以提供与正式工作后不同的劳动报酬和工作待遇

1.调查发现有60.7%的同学知道有试用期的规定,但仍有37.9%的同学不知道有试用期规定。对试用期的具体时间掌握上,如试用期的最长法律规定,45.6%的同学不能准确回答。

2.法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只要履行了相关告知程序即可解除劳动合同。但在问及合同约定“试用期内不允许辞职,辞职需缴纳3000元违约金”的条款是否合法时,认为合法的同学占18.7%,不清楚是否合法的占35.6%。

三、对策探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就业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的就业权益。具体措施如下:

(一)指导毕业生了解、掌握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提高其法律的认知水平与能力

各高校应在今后的教学、就业指导工作中对毕业生普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让其充分认识和把握就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权益:平等就业权、知情权、隐私权、财产权、救济权等。

(二)引导毕业生从自身生活入手,加强对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自我认知与形成,逐步培养运用法律思维进行思考的意识,真正做到懂法、守法、用法

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培养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这样才会促使毕业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三)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毕业生的就业法律保护意识

普及与提高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应注意方式方法。应充分利用各种舆论载体,大力宣传提高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调查问卷问及喜欢哪些教育宣传方式时,选择就业法律案例的占54.3%,选择专门讲座的占37.4%。

调查还发现,尽管选择就业网方式的只占13.7%,但大部分毕业生表示对于通过学校就业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保护意识是有一定需求的,只是由于就业网的设置及其内容涵盖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导致毕业生不能充分有效的利用网络这一途径。通过网络服务传播信息是当前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网络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其他媒体的宣传作用。尤其是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借助网络途径进行沟通、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是非常有效、便捷的方式。因此有必要对就业网的服务工作进行改善:将涉及就业权益法律保护的内容以专栏形式凸显出来;在内容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既要有与大学生就业法律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要有针对就业较多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地方规章;设置典型案例来教育和提醒广大毕业生注意就业中的侵权行为。可以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包括以flash或动漫的方式来演示,激发学生的关注热情,使学生有深刻的理解。

(四)改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涉及企业安全環境、就业歧视、试用期、就业欺诈等问题与就业指导之间存在相关。说明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工作中,就业指导占据一定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即使是国内一流大学也仍局限于落实就业政策、树立择业观念、求职技巧培训等方面。而对于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仍处于相对较弱地位。对此,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应做到以下三方面:

1.树立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本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这是法律赋予高校的职责。高校就业服务应当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就业服务理念,坚持从权利维护的角度系统全面的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法律指导。[2] (P.71)

2.改变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定位。[3] (P.43)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多侧重于学生就业思想定位和求职技巧,如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如何着装、写简历、应对面试等,忽视了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在今后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应着重加强这一方面。

3.成立大学生就业权益法律保障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通过对毕业生提供就业权益保护课程、个案咨询、法律指导、就业维权等服务,把毕业生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提高纳入到高校正常的教学轨道,最终保障毕业生在就业中获得必要的法律保障。

总而言之,通过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法律保护意识,可以使毕业生保护其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稳定毕业生就业市场,而且还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信心,塑造其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也对创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一定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开亮.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法律教育之我见[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

[2]鲍冠艺.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的新视野(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赤峰学院学报,2009,(3).

[3]戴伶俐,章毓林.分析大学生就业法律盲点加强就业指导中法律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7).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4

关键词:西华大学,毕业生,考研,就业,选择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013年1月考研热潮刚过, 2014年西华大学考研热潮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 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招聘已接近尾声, 而研究生考试的报名也正在火热中结束。一面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面是日趋激烈的考研竞争, 那么究竟哪个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呢?这个问题摆在了所有毕业生的面前。

(一) 对选择考研的动力来源进行假设

1. 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需求的增加

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 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人才战略思想就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功能人才, 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以科研为主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 其培养的人才能够在更高程度上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必然会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

2. 躲避就业压力

现在社会就业门槛越来越高, 许多用人单位都要求研究生学历, 而且本科毕业生工资太低, 在双重就业压力面前, 本科毕业生深感自己的学历偏低, 与其委曲求全, 不如再拼搏几年。

3. 盲目跟风

看到同宿舍、同班级的同学朋友都在为考研奋斗, 形成一种从众心理, 很多同学就产生了随大流的想法,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了庞大的考研大军。

(二) 对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原因进行假设

1. 专业特点

专业之间的差异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另一个原因。

2. 家庭因素

查阅数据显示大学生生选择就业的原因中选择“家庭负担重等家庭因素”的有27人占到12.7%。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在大学生选择就业与考研时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 就业能快速增长社会经验

很多毕业生表示, 现在研究生的就业率反而没有本科生高, 研究生在学校继续深造的这两三年, 本科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快速增长自己的社会阅历, 薪酬也随即翻翻。他们认为在社会上的继续学习比在学校的继续学习更值得。

二、研究设计

就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西华大学的学生面临的选择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 有父母的期望, 有自身的追求, 有社会的压力逼迫着他们选择就读研究生。而在另一方面, 专业的差异、经济的限制、现实就业率与预想存在的偏差促使他们不敢就读研究生, 那么因为这些原因对大学生就读研究生的到底有什么影响呢?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研究设计:

西华大学研究生数据研究调查

调查对象:西华大学2010、2011级在校大学生

调查项目:关于考研与就业去向调查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

抽样方法:分层抽样在10、11级大学生中各抽样100份, 其中各有男女抽样单位50个。

具体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收回200份, 有效200份。

调查时间:2012年5月

调查人:豆娇

调查内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选择考研的原因、选择就业的原因。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对“选择考研与就业状况”的分析

“是否选择考研状况”分为“考研”、“就业”、“不确定”三种情况。

1. 从整体对选择考研与就业状况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些数据。“考研”的占27%, 从侧面反映出了西华大学生趋向于继续深造的意向。“就业”的占42%, 这说明, 同学中绝大部分都是选择不考研的。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不确定”, 占20%, 说明还有人处于迷茫中。考研与不考研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一条不错的选择题。通过图表可知“考研”、“就业”能说明大多数人的情况。

2. 分析男女生对考研与就业选择

由分析可知, 性别对于考研与就业的选择上是有影响的。女生在对于自己的未来的选择上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西华大学很多专业都是偏工科, 女生在就业方面相对于男生有着一定的弱势,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女生处于逃避就业压力或者是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考虑选择考研, 女大学生不得不通过继续读书, 求得一个高学历, 为以后的就业寻找更好的机会, 女大学生报考研究生增加, 其中就业压力大是一个原因。

(二) 对毕业后直接选择就业的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42%的同学直接选择就业, 占了被调查人数的大多数。对其分析了具体原因, 其中, 有45%的同学选择了专业特点, 而选择这一因素大多数同学都是西华大学近几年就业率持续较高的车辆工程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10%的同学认为考研费用太高, 而家庭经济状况不好, 直接选择工作, 减轻家里的负担;38%的同学认为就业能快速增长社会经验, 他们认为在社会上的继续学习比在学校的继续学习更值得。而7%的同学是因为其他原因选择了直接就业。

四、结束语

总之, 不管是考研还是直接就业, 到最后不过是殊途同归, 关键要作出一个理性的选择, 要着眼于自身长远的发展, 而非一时的冲动。作为高等学校来说, 要加强学生考研的引导, 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并加强对自我的认识, 对考研与就业作客观比较、分析、判断, 适合考研的鼓励其考研, 适合就业的鼓励其就业或个人创业。对家长来说, 不要都抱着让孩子成为硕士、博士的过高期望, 要理解自己的孩子, 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之路。对自己来说, 更要“认识你自己”, 应该有充分的自我认识意识,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喜好, 做好判断, 慎重选择。

参考文献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高玲琍, 周凯.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自我定位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208

[3]李庚.对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77.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篇5

对大学毕业生来说面对最多的应该是“就业、择业与创业”这一系列的词汇,然而对初次接触这些的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有些措手不及,加之如今激烈的就业形势,随之而来所产生的是大学生不同的就业心理。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重要来源,其发展状况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而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更是多重的。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承受着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压力的主要诱因。由于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期望值和就业市场存在着较大差距、市场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用人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要求过于苛刻、教育体制和学校方面的问题,当然还有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得大学毕业生在这时期承受着就业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前还面临着学校学业方面的压力。此时他们面临着毕业论文或论文答辩、毕业考试、考研等问题。在这种种压力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和行为面临着巨大的考验。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不是最多,确是最重,因而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而这其中,就业心理更值得高度关注。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往往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引起的,它是受个体自身及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因素中,压力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就业在压力这一重要因素中又首当其冲。然而2008年又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以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金融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虚拟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实体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国,虽然保持经济稳定的基本面,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经济低迷、出口下降、需求不振、价格跳水、经营困难……种种迹象表明,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寒冬”正呼啸而来。

金融海啸的危害才刚刚开始,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受害者.....在求职市场饱受令人寒心的冷遇,相当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继续留在学校深造或然而更多不怕“冷”的应届毕业生则继续在求职“战”场上,寻求着自己未知的求职之路。

在这次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原本就已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更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不同的心理影响。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有些同学可能还具有一些其它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因此,如何改善和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一

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凸显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就业心理压力增大,情绪普遍有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金融危机的出现无疑是雪上加霜。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

焦虑则是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自卑、自负和怕苦等原因遭遇的求职失败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焦虑在则有是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职业,但又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害怕自己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而对择业准备感到无所适从;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以至于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付诸东流等等。这些都是大学毕业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而“80后”大学生对风浪和挫折体验相对较少,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很不稳定,大多数毕业生都处于一种烦躁状态中。平时很多学生常把一个词挂在嘴边:郁闷。其实,在心理学上,郁闷是焦虑的代名词。在就业的初期阶段,毕业生最突出的问题是目标焦虑,即现实能否达到心理预期值。受金融危机袭击,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原本对自己比较有信心的同学也开始担忧起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前15%的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就业很乐观很有信心,6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比较乐观、有信心,然而金融危机后亮相数字分别下降到6%和27%,而越来越迷茫的人则由13%上升到44%。

尤其是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像金融业等。受这次危机影响最大的就是金融行业,以美国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了裁员工作,金融工作也失去了固有的魅力—高薪以及无法比拟的行业优越感,在中国,从业中的部分金融精英们正在选择抽身,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因为其他工作显得更加有利可图。原本很牛气的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们现在也担忧起自己的前途来了。

(2)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形成鲜明对比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大学生大多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过分地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的高低和单位的经济效益。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

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3)就业心理期望明显降低

在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形成鲜明对比的情况下,大学生对就业的心理期望也明显降低,主要表现在对就业起点工资的要求、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对基层工作的态度、工作是否专业对口、对首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要求等各方面要求都有所降低。例如,毕业生在起点工资方面普遍降低了500到1000元的要求。而对基层工作以前没有考虑过现在开始考虑的人占8%,连同一直在考虑的共占19%近20%,一改以往基层工作“冷门”的情况。另有9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只要跟专业有关联即可,不需要专业绝对对口。金融危机前43%的毕业生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有具体要求,而金融危机后这一数字下降到29%。而对首选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没有特别要求的由18%上升到34%。

(4)自负心理相对减弱

所谓自负心理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部分大学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思想不够解放,认为考上大学就等于跳出“龙(农)门”,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毕业时即脱离“苦海”,理应得到丰厚回报的职业。特别是一些家庭环境不错、社交能力强、参加社会活动较多、接触面较广的学生以及热门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优秀大学毕业生,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优越感,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视清高,在求职择业时好高鹜远,结果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失

去良好的就业机会。金融危机影响下,即使再优秀也要冷静地想一想。很多很优秀的同学在被问到关于是否创业的问题的时候,他们态度都很谨慎,“现在找工作都这么难,开公司又谈何容易”。原本有创业计划的同学也发现创业并不是一腔热情就可以,“现在市场不景气,还是先找份工作积累些经验,等经济复苏了再考虑创业”。

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

个人观点:

毕业生就业调查要拓展内涵 篇6

一、从调查对象上来看,要做到毕业生调查和用人单位调查相结合。面向毕业生开展调查,获取培养对象对课程设置、专业设置、实习实训、教学计划、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反馈信息;面向用人单位开展调查,获取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定位、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面向供需双方的调查,在问卷设计、指标设计、实施环节等方面可以相互关联,在数据校验、结果分析等方面可以彼此印证。

二、从调查周期来看,要做到短期就业调查和中长期就业调查相结合。每届毕业生毕业后半年到一年内,开展就业情况调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参与度高,调查所获得的毕业生初始就业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出学校在就业工作方面的投入与成效。以毕业五年以上作为中长期就业调查的时间点,在关注校友的社会成长与发展的同时,可以获得学校目标定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的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反馈。

三、从调查实施来看,要做到学校调查与全市中职校调查相结合,校方调查与第三方调查相结合。毕业生就业调查包括(专业、职业、行业、单位)分类标准的选用与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问卷设计、样本采集、问卷推送(调查邀请)、数据清理与分析、报告撰写等环节,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职业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下,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承担调查实施工作,可以加强调查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数据整合应用能力,提高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和公信力。

四、从调查内容来看,要加强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设。考量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应该从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结构、劳动关系这几个方面入手,通过调查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起薪与福利待遇、专业与职业的相关度、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对工作的满足度、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合同签订与离职情况、职业满意度与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建立起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五、从成果应用来看,要把中职毕业生就业调查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预测相结合。通过毕业生就业状态的变化趋势,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对中职毕业生数量、结构和质量的需求变化,建立起一个兼顾专业与行业、眼前与长远、个体与全局关系的“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引导学校适时调整招生计划,增强以就业反馈招生的能力,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科学理性的决策依据。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7

关键词:综合素质培养,评价,校企合作教育,就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论述, 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高校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 把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大学生就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用人单位关注的主要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为了了解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对就业影响的认识, 我们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挑选了48名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 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48名毕业生就职于3个用人单位: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北京中元环试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他们为接收我院毕业生较多的单位, 同时都为我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其中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于2013年5月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图1为被调查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类型及学生人数。

其中, 在北京裕兴软件有限公司及北京中元环试机电设备技术有限公司就业的毕业生, 全部经历了从校内培训模拟课程、校内培训考核选拔、进入企业实习、完成企业项目、进入企业工作的过程。参加追踪调查的毕业生基本情况见表1。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任职的职位情况见表2。

2 追踪调查情况分析

2.1 毕业生对个人综合素质与作用的评价

表3是被调查毕业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感受, 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及大学教育对该因素的影响进行的评价。

表2中非智力因素包括敬业及进取精神、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诚信、社会责任感、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智力因素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信息收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表4是用人单位根据毕业生在单位的实际表现和具体感受, 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综合素质对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的评价。

2.3 对比分析

2.3.1 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 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在非智力因素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 个别学生认为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对工作不太重要, 而企业却很看重它们。30%多的毕业生认为, 大学教育对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一般或很小, 可见高校还应加强这两方面的教育。

对比毕业生对个人非智力因素能力的评价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在组织协调能力方面, 用人单位认为, 54%的毕业生有很强或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而62%的毕业生认为个人组织协调能力很强或较强, 存在一定的偏差, 有44%的毕业生认为大学教育对该项的影响一般。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认为, 在学校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在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方面明显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同时指出, 在校期间参加过科技竞赛的毕业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明显高于没有参加过科技竞赛的毕业生。

2.3.2 智力因素的作用

调查表明, 在智力因素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上, 用人单位比毕业生更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信息收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而50%左右的毕业生认为大学教育对这些能力的影响一般。

3 分析与探讨

3.1 综合素质培养与就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 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调查表明,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等, 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活动丰富了学习生活,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增长了知识, 锻炼了才干, 增添了情趣, 同时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对于促进就业有积极作用, 而这些都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也是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

经过校企合作实践锻炼, 学生提前到企业实习, 在现实环境中体验工作的辛苦, 工作后在敬业及进取精神、社会责任感、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等方面大大缩短了适应期, 能够很快融入工作团队中, 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重视。

3.2 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 综合素质的培养贯穿小学、中学和大学, 这期间也包括家庭教育, 小学、中学注重的是基础教育, 到了大学阶段则应重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应该是一个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最终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园地。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分析, 在大学期间综合素质发展全面的学生, 适应社会、就业成功的概率大。同时, 调查还反映出, 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方面存在不足。如学校在组织各种科技活动时, 存在着以下状况:只重结果, 不太重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过程;个别学生参加竞赛是为了挣学分, 不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低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偏少等, 这都是我们需要努力改进并当引起注意的问题。今后, 我们要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懂得参加科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有用的人。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加强其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教育, 以养成学生健全人格为核心, 促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然观的形成和全面提高。

3.3 人才培养模式

这次调查有约50%的毕业生经历过在企业4个月左右的实习, 与未在企业实习的毕业生相比, 他们综合素质更高。企业对经历过“从校内培训模拟课程、校内培训考核选拔、进入企业实习、完成企业项目、进入企业工作”过程的毕业生比较满意, 这些毕业生工作不久就被委以重任, 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因此, 通过校企合作教育, 联合培养, 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补充、职业尝试、就业准备”的教学模式, 将培训、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 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同时会使学校、企业、学生都受益。通过这种形式, 推进了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程建设。企业也从中选拔人才, 被选拔的学生不需要适应期过渡, 直接踏上工作岗位, 进入一线项目组,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3.4 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8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 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加, 而社会的工作岗位却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得越来越严峻。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当下热门的话题, 政府也采取种种方式帮助大学生能找到工作, 大学毕业生也因为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变化, 有些大学毕业生就是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不管工资如何, 自己是否喜欢, 只要自己能先安定下来, 失去了寻找一份自己适合工作的耐心, 埋没自己的能力, 因此了解毕业大学生的想法变得非常重要, 他们的想法不仅跟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参考的作用, 更能分析当前毕业大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为此, “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小组特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研究方法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充分运用多种调研方法, 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保证本研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二手资料法。

收集相关调研资料和经验为本研究设计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在收集到的初步资料的基础上拟定问卷, 问卷经过小组成员的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 最后开始了本次问卷调查。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目的设计出的调查问卷, 以浙江省当前大学毕业生为主。在调查的毕业生中, 我们不仅把调查的目光放在一些高校, 同时也将目光放在了一些职业技术学院。本次调查问卷发放115份, 回收108份, 有效回收率94%。其中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率为87%。课题组成员利用假期休息时间, 通过网络、实地调查, 完成调查问卷。

3. PRA法。

以小组座谈形式更加深入的了解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如何解决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二) 被调查者所涉及专业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 被调查对象所涉及的专业有:工学17人, 管理学10人, 教育学11人, 经济学12人, 理学11人, 农学1人, 文学2人, 医学4人, 艺术1人, 哲学2人, 其他29人。本次调查发现, 工学、经济学, 理学, 教育学、管理学和长久以来一样, 依然是很多大学生选择的专业, 因为, 这些专业可以就业的领域比较广泛, 但我们也看到, 在本次调查中, 有29%的人选择了其他, 根据具体访问得, “其他”包括了语言学, 旅游学, 天文学等一些比较冷门的专业, 该专业对象表示, 选择该专业的原因有很多, 但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竞争对手少, 虽然就业领域小, 但专业性强。

二、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一) 被调查者在大学期间的就业想法

目前有很多青年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 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范围被自己所选择的专业画上了一个圈, 然后, 便开始在这个圈中, 在细微的变化中选择好自己的理想工作, 然后, 努力, 再努力。但是, 当大家走出校园, 真正进入社会, 就业的工作会完全与大家以往的理想相同吗?在本次调查中, 我们发现, 有90%的人表示:他们在大学期间有想过从事现在这个工作, 但也有10%的调查对象表示, 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是当初没有想到的。

(二) 调查对象对就业难的看法

调查发现, 有27%的调查对象表示, 会保持着非常担忧的心情看待着自己就业这个问题, 有45%的调查表示, 虽然没有感到非常的担心这个问题, 但担心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的, 因为, 社会竞争压力一点点的在扩大。有23%的调查者表示, 并不担心这个问题, 根据深入访问调查得出, 被调查者大多充满了自信, 抱着坚定的信念不断地在努力, 他们认为, 过多的担心只会停滞自己前进的步伐, 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 在就业压力来临时, 更应该鼓起勇气, 奋力向前, 同时不断得用知识, 用实践经验来充实自己, 这样就业的难题对自己来说将会减小很多。还有5%的调查对象表示, 并不在乎这个问题。

(三) 被调查者目前就业地点

调查显示, 40%的大学毕业生表示回家工作, 23%的学生表示会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寻找工作, 3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6%的学生表示说不在乎。在这些数据中表示还是很多大学生会回家寻找工作, 一方面是因为在家附近有父母可以在一些方面照顾自己,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家附近寻找工作比较容易。其次就是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寻找工作, 之前的数据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就读期间就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 如此就会有一些大学生开始在周围注意一些企业和工作的招募, 充实自己。所以又很多的大学生对自己大学所在城市的企业和工作招募会比较熟悉, 因此也会留在这个城市发展,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部分原因影响着大学生们的选择。

(四) 预想的就业形式

在确定要去那个地方工作后, 最重要当然是要找一份自己合心的工作。47%的大学生选择去公司上班, 20%的学生是选择自己开一家店, 22%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11%的学生则表示是其他。数据显示有很多的大学生选择自己开店和自主创业。这表明我大学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而且这和现在很多高校都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五) 面试

当一名毕业生即将踏出校门的那一刻, 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面试”这个问题。在面试的时候, 也反映了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在本次调查中, 在问及“在第一家公司面试时, 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时, 有26%的大学生表示很紧张, 有51%的表示有点紧张, 11%表示不太紧张, 12%的学生表示镇定。

(六) 对自己的工作感受

在工作以后, 大学生的工作情况也是这次调查中的一个项目。大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又是怎么样的看法呢?调查显示, 在100份的回收问卷中, 30%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满意, 59%只是觉得一般, 7%的大学生觉得不太满意, 4%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在这项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选择的都是一般, 而一般的定义也是相当的广泛,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表示很满意自己的工作, 也从侧面的表现出, 虽然现在的就业压力较大, 但是现在新型的企业也越来越多, 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带动了一批新的工作形式出现, 比如说现在网上购物越来越到, 很多业绩较好的网上小店需要一些客服帮助他们回应客人的提问, 这对经常上网的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就业形式。不仅让大学生有了工作也从另一面让自己更加热爱工作。

(七) 现在的工作是否与专业挂钩

在本次调查中, 43%的人表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是挂钩的, 28%的学生表示一般, 21%的表示很少, 也有8%的人表示没有关系。虽然数据显示与自己的专业挂钩的学生占多数, 但是也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很少或是没有挂钩。这一现象说明了, 现在的就业压力让一些大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 而从事另外的工作。

(八) 大学知识的运用

上大学的目的, 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 为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并且适应社会打下基础。那么这些知识在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有多少的帮助呢?根据本次调查显示, 有35%的毕业生还是觉得大学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有很好的运用, 39%的认为一般, 21%的认为很少, 另外也有5%的人认为一点用处也没有。而在这5%的人大多是从事于专业不挂钩的工作。

(九) 敲门砖

在本次调查中, 对于“你认为大学毕业生具有以下那些东西可以更好的找到工作”这个问题, 有79%的被调查者觉得丰富的专业知识很重要, 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丰富的才艺很重要, 有85%的被调查者表示, 一定的社会经验很重要, 有54%的被调查者表示, 良好的口才很重要, 有14%的被调查者表示, 漂亮或帅气的面貌很重要, 当然, 还有1%的人认为还有其他很重要的条件。在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社会经验在许多人眼中都被认为是很重要的就业条件, 可见大学生应该更多的去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累积。

(十) 再回首大学生活

从进入大学, 到走出大学, 踏上社会, 到工作后, 再回头望望大学生活, 讨论着在校大学生参加哪些活动能帮助他们毕业后更好的找工作呢?在本次调查中, 有67%的人表示, 创新创业计划大赛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活动, 有58%的人表示, 辩论赛对锻炼大学生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 有59%的人表示, 演讲比赛是对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有62%的觉得, 专业知识比拼大赛这个活动很好, 又丰富了课余生活, 又让大学生能更好地巩固专业知识, 有9%的人觉得, 文艺晚会也很不错, 有2%的觉得, 诗歌朗诵比赛很好, 还有7%的人认为还有其他活动在大学时代对一名大学生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三、应对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查中, 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特意从政府层面, 高校层面和毕业大学生自身层面提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能更好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 政府层面

1.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目前, 在在农村青年进城打工的热潮中, 一批批大学生走向农村, 当上“村官”。这种人口互动性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市场经济和政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是一个农村与城市比例大于1的国家, 所以国家推出的这一政策既给农村带去了新知识新技术, 又很好得缓和了大学生就业难的这一问题, 希望国家能加大政策力度, 多给大学生一个投入到国家基层努力的机会。

2.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代大学毕业生是一支掌握科学技术的生力军, 希望国家能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 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 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

(二) 高校层面

1. 专业知识的培训。

知识是成功的基础, 只有拥有了知识才能提供就业的保证。希望各个高校能多开设一些不同专业的培训课程让大学生在高校里能学习更多、更精的专业知识, 让大学生在拥有一技之长外能掌握其他行业的一些技能, 培养学生能多方面适应社会。

2. 开设各类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相当重要, 综合的素质才能保证大学生适应变化莫测的社会, 处理好更多的问题。因此希望各个高校能多开设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 例如:创新创业计划大赛、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 这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活, 使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参赛人员和幕后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3. 开设实践课程。

一代伟人邓小平曾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这种思想的带领下, 中国的经济发生质的变化, 从种种例子上都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也一样, 因此希望各个高校能多开展实践课程, 和外面的企业或公司多建立合作关系, 让在校大学生能真正接触实际的东西, 亲自体验实践的感觉, 从而帮助他们能更好的了解该行业的知识。

(三) 大学生自身层面

1.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大学是一个给大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 在这段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锻炼的机会, 但是机会不会等待, 所以大学生必须把握能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不断地去寻求机会, 往往一个很大的机遇就存在一个小小的锻炼机会之后, 只有在这个大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才能使自己步入社会之后更好的适应这个变幻莫测的环境, 在这里有自己立足的一片天地。

2. 学会适应社会, 做到随机应变。

现在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很挑剔, 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却因为工资太低而放弃, 做到了一份工资可观的工作却因为不合自己胃口也放弃了, 因此, 到最后却无处可就业, 只能呆在家里, 默默的感伤英雄无用武之地。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 要明白社会是一个庞大的集体, 只有个人去适应社会, 社会不会来适应个人, 只有学会了适应社会, 做到随机应变, 社会才会回报你。

3. 自信、专注, 面对社会, 面对未来。

作为一名大学生, 要做到“仰望星空”找准自己的方向, 要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当然, 找准目标后要学会“脚踏实地”, 为自己的目标投入一份专注, 学习老牛精神, 干实事, 做实在人。牢记那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 成功, 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 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对策张文华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04)

【2】做好大学生择业的引导和教育牛强劳动理论与实践1999 (08)

【3】关于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的思考马新民科技信息2009 (04)

【4】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析王飞文教资料2010 (01)

【5】浅析大学生择业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段姗姗医学教育探索2008 (04)

【6】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索马力煌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 (05)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9

时间很快就到了2008年, 小孙的师妹, 2008届毕业生小周面对发出去上百封简历大都石沉大海的现状深感焦虑:“考研结果还未知, 但即使考上了也只是暂缓就业的退路而已。招聘会上满眼全是找工作的人, 学了四年, 到最后连一点选择余地都没有。这种滋味真不好受。”

小孙和小周的境遇反映了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心态的变化。2001年到2007年, 正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的七年。七年间, “市场化”、“大众化”、“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普通劳动者”等词汇相继进入人们耳畔, 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学生的精英身份被彻底颠覆。

2001年、2004年、2007年, 本刊编辑部分别进行了三轮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 以期了解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发展动向。从精英心态, 到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的激烈冲突, 再到基本接受大众化的现实, 三次调查结果, 反映了七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给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带来的深刻影响。

2007年底, 针对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首选调查结果出炉, 与前两次调查相比, 2008届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他们已然接受了大众化就业的现实, 在他们的身上, 以往“高人一等”的精英就业意识越来越少见, 求职的务实性显著增强。然而接受现实并不意味着无奈和妥协, 他们已经学会主动地适应社会, 拉近自身与社会的距离, 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内”与“外”的此消彼涨

华为、IBM、中国移动、中国石化……首选企业反映的是大学生对众多公司的就业选择中记忆最为深刻的, 即心理占有率。2 0 0 8届毕业生依然衷情于这些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 然而变化显而易见:2001年调查结果中, 涉外企业与国内企业的比例为27:25, 在排名前十位的企业当中, 国内企业仅有海尔、华为和联想三家;2004年这个比例为24:21, 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 国内企业数目上升至五家。而在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中, 前五十位首选企业中国内企业占了3 1个, 数目首次大幅超过外企, 前十位企业中国内企业数目继续上升至6家。可以说, 到外企就业进一步淡化。

数字的变化反映了大学生求职心态的改变, 而其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变化。

“记得我刚进大学时, 师兄师姐对我最大的告诫就是好好学英语, 找工作的时候就有机会去外企。”1998年上大学的张女士回忆当年的情形。那个时候, 对于就业的学生, 外企可以说是唯一让人瞩目的明星、焦点。“进入外企意味着拥有了广阔的发展机会、丰厚的收入、优越的工作环境, 以及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但只有身为精英的大本科毕业论文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外企工作, 外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分精英与普通人就业的标志。成为一名外企白领更是很多女生梦寐以求的。而反观当时的国内企业, 民营企业发展不足, 国有企业“老态尽显”, 论资排辈的用人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都成为阻碍人才进入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民营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数据显示, 2004年我国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 广义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66%左右, 民营经济就业增长率高出全社会0.5个百分点左右。涌现出一批民营明星企业, 民企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而此时的大学生, 精英就业观念正在受到严峻挑战。2003年, 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 他们反馈回校园的信息并不乐观, 大学生就业首次遭遇寒流。在此形势下, 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期望值逐渐降低, 处于精英情结与大众化就业转折的阵痛中, 很多人开始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大众化就业的现实。2004年的调查显示, 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过程很难和较难, 只有不到2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过程较容易和很容易。在对自己的求职竞争力评价中, 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求职竞争力一般, 这与以往社会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精英”定位已经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 这几年国有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国企的用工环境和用人机制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一些大型国企经历了市场经济的考验而立足于市场, 不仅在经济效益上获得发展, 在企业的用人、薪酬和管理等各种机制上也逐渐成熟, 更多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此外, 国企的高福利以及相对稳定的特点更是成为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日渐看重的东西。相比之下, 由于本土化程度加深以及竞争压力, 外企在发展空间、薪酬待遇等方面与国企的差距逐渐缩小。2008届毕业生小卢早在年前已经得到一家外资企业的offer, 但每晚在灯火阑珊之时才从公司下班的他却向往一份既稳定又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外企虽然收入高, 但工作强度太大, 没有自己的空间, 并不适合我。”

事实上, 正如调查所示, 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到来, 很多毕业生在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选择的天平正在逐渐倾斜。以往想去外企更多出于一种精英情结, 从事业发展的角度, 选择之间尽显理想色彩和英雄气概, 而经历几年就业难的磨砺和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熏陶, 很多人褪去了理想化色彩, 选择更为理性和务实, 显然, 大众化就业已经深入他们的内心。

另一个调查结果——企业吸引力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2001年, 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发展潜力、国际化趋势和知名度, 然后是薪酬与福利、激励机制、培训机会, 而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依然将个人发展机会放在首位, 其次为薪酬福利、培训机会, 而国际化程度和名气与2001年相比名次明显下降。这正说明如今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务实性越来越强, 精英意识、理想色彩越来越弱。

此外, 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得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机会大为减少, 少了选择底气的他们更加青睐稳定的饭碗。与前两次调查不同的是, 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首次在行业调查中加入了政府机关 (公务员) 一项, 调查显示, 7%的大学生选择了此项, 而在行业吸引力分析中, 选择“稳定”一项的大学生比例为9%。在日益丧失选择权而处于被选择境地下的大学生, 变得越来越务实和功利。

“大”与“小”的艰难选择

毕业之后去哪里工作?对此, 三次调查结果大同小异。2001年首选就业地区调查中, 32.37%的大学生将上海作为第一就业目标, 北京 (2 7.67%) 和深圳 (12.13%) 紧跟其后。2004年, 上海、北京依然是大学生就业首选地区, 而经济发展快速的东部沿海地区超过广州、深圳, 位列第三。在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中, 北京成为第一就业首选地区, 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上升至第二位。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吸引正逐步加大。

然而仔细观察和分析三次调查结果却也不难找到存在于“大同”中间的“小异”, 而这些“小异”恰恰反映了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心态的微妙变化。

2004年和2007年的调查中, 增加了求职次选地区一项。东部沿海地区是毕业生在求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遇阻时, 最佳的备选地。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 中部大中城市在次选地区中的排名明显靠前。这说明今天的大学生在地域选择上更为多元化, 这也更符合就业实际。

“现在的学生回家乡去找工作的比过去多多了。”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说。“当年我们班一共就三个同学没留北京, 就是家在上海、杭州和广州的。”2002届毕业生张女士告诉记者。张女士的中学同学大部分在家乡工作, 每次回家她总是感慨不少:“你看他们, 生活真的比我滋润多了。我也就是图个好听, 在北京工作, 但其实真的很累, 上班地点又远, 房子又贵。”言语间大有悔不当初之意。“我也想明白了, 对于像我这样的女孩来说, 没必要非在北京工作, 回老家找份安稳的工作也不错。”2008届毕业生小赵说。

尽管是少数, 但这些声音的出现正是大学生在这几年就业困难形势下的新选择, 反映了他们就业心态的转变。与过去“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相比,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把留在所在地区的省会城市或者回家乡的省会城市就业当成自己的选择。尽管依然选择城市, 但大与小之间的距离毕竟有所缩小。

而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来临和全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 社会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由大城市向基层乡镇转移的要求, 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变化。2004年, 只有少部分大学生乐于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 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只有在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被迫接受, 而3 0%的大学生坚决不能接受。而到了2007年, 80%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到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 坚决不能接受的比例下降为20%。这一方面说明, 基层就业已经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选择, 面对大众化就业形势, 一些大学生已经开始调整心态, 基层就业必将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对于少部分坚决不接受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 政府和社会更多的责任在于引导, 更重要的则是需要逐步完善基层就业的相关配套政策, 让基层能够成为有极大吸引力的就业点。

“多”与“少”的博弈

薪酬问题向来是大学生就业中的热点问题, 三次调查的企业吸引力分析, 薪酬与福利一直是吸引大学生选择该企业的重要原因。2001年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的工资底线平均值为2244.6, 2004年为2390.38。在对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中, 67%的大学生选择范围在4000元-1500元之间, 54%的学生选择了3000元以下, 但能够接受1500-800元的大学生还是少数。调查显示, 1500元是多数大学生的薪酬底线。由于性别不同, 在薪酬期望方面, 男生的期望值要明显高出女生。

从期望工资的各个区间段分布可以看出, 这几年大学生在薪酬的期望上并没有明显的下降, 反而略有上升, 这似乎与周遭一片大学生“贬值”的声音相矛盾, 有人或许因此批评大学生不切实际的求职期望。然而我们认为大学生对于薪酬的期望仅是一个方面, 不能简单地作纵向对比, 毕竟社会在发展, 经济在发展。不能要求现在的大学生薪酬期望一定要比过去低, 才说明他们比较理性, 而应该将大学生的期望值与社会实际水平进行对比。

2001年到2007年的七年间,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七年间全国的房价上升“神速”, 物价水平显著上升, 与生活成本的上升相比, 大学生的薪酬期望并不见显著提升。以上海为例, 据媒体测算, 2007年一个无房大学生要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每月开销大薪酬概需要2000元左右, 还不包括偶尔打打牙祭、医疗费用、娱乐等费用, 而在上海安家置业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2007年某人力资源网站公布了全国应届毕业生当年税前现金收入市场平均水平:2005年, 28011元;2006年, 26758元;2007年, 24852元。由此可见, 结合社会实际水平和企业薪酬水平,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还是比较理性和务实的。调查表明, 许多大学生确定薪酬的标准正是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人才市场的行情和用人单位的实力。这反映随着市场化、大众化进程加快, 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 薪水由市场决定是其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有利于加快家长、大学生和整个社会接受市场化就业理念, 摒除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 此次调查显示, 面对求职的竞争压力, 研究生的薪酬期望与本科生的差距已经不大。30%的毕业研究生选择了1500元以下的薪酬期望, 这个比例甚至高于全部调查人群的整体比例。而在2001年前后, “如果一个研究生在求职时, 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5000元起薪就达成协议, 他首先要被他的同学瞧不起。”研究生与本科生薪酬期望差距的缩小无疑进一步反映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多元与理性的选择

多年来, 处在“精英”与“大众”转折过程中的大学生, 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从2000年开始启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车, 使中国在短短三四年间, 适龄青年的大学毛入学率达到约15%, 在统计意义上提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但学生的就业标准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实现大众化并不是一僦而就的事, 一些大学生试图通过考研来摆脱大众化给就业带来的阴影, 用高学历继续自己头上的精英光环。

2001年, 中国研究生扩招第一年, 此后几乎每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均以20%的速度增长。200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显示, 大学生毕业去向中就业求职与继续读研读博 (包括出国深造) 的比例均为49%。相比之下, 2007年的调查数据则显示, 考研热已经趋冷,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选择直接就业。这一调查结果与现实情况相吻合:教育部2008年1月公布, 相比去年的128.2万人, 今年全国共有120万人报考研究生, 首次出现大幅下滑。上海、北京、湖北、山东、河北等省市报考硕士生的人数都比上年减少, 其中北京降幅9.5%。

考研热的降温与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增加有着直接关系, 同时也更有力地证明, 在大众化的就业形势下, 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毕业去向时越来越理性。调查同时显示, 除了深造与就业, 在毕业出路的选择上, 创业也已经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选择, 尽管人数并不多, 但这一苗头无疑也证明了今天的大学生开始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他们的选择更加多元化。

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 2007年的调查显示, 大学生在职业回报方面, 除了看重现实利益, 同时也较有长远的规划, 他们对于获取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更为重视, 而这些方面正是目前职场比较看重的。这无疑反映了今天的大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拉近自己与社会与职场的距离。在企业印象来源渠道方面, 2001年的调查表明:“相关报道”、“各类媒体广告”和“产品本身”明显高出其它渠道。而2004年的调查中增加了企业的促销活动一项。到2007年,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产品本身成为大学生获得企业印象的主要来源, 同时校园活动、企业的员工、公益活动也会使大学生对企业产生较大的印象。这更进一步表明了与过去相比, 今天的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正在缩小。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10

为了解毕业生就业后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 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 进一步提高和改进高校教学质量, 完善人才培养措施,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学校课题组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进行了质量跟踪调查。调查范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07届、08届、09届和10届部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内容:用人单位调查内容主要有该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专业基础知识、英语计算机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调查创新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指标。对毕业生的调查内容主要有教学质量、实践创新、就业指导和思想素质等方面指标。调查时间: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调查方式:由校学生处课题组负责开展调查, 调查采取寄发调查问卷给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方式, 采取抽样调查办法。本次调查向有关用人单位发出调查问卷54份, 有效收回37份, 收回率占68.52%, 发给毕业生调查问卷90份, 有效收回76份, 收回率84.45%。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在思想素质方面, 调查数据显示, 选择“强”选项的占绝大部分, “思想道德素质”占92%, “爱岗敬业精神”占91%, “团队合作精神”占91%, 没有选择“差”项。说明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诚实的工作作风的肯定。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作为以农业为主的综合性本科高校, 农村生源占50%以上, 学校高度重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专业知识方面, 调查数据显示, 选择“强”选项比较高, “专业基础知识”占89%, “英语计算机知识”占85%, 均达到85%以上, 有少数用人单位选“一般”, 比例很低, 没有选择“差”项。在这两项指标中, 说明用人单位对该校基础教学工作的肯定, 毕业生在专业知识应用上比较符合实际, 同时, 也说明该校毕业生在英语知识和计算机运用能力比较强。学校近年来对学科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安排都比较科学。但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区域高校也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 特别是一些热点专业、急需专业, 都要求高校做出相应的学科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该校应在科学调整专业设置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适应市场需求。

在实践能力方面, 调查显示, 选择“强”的选项数据比较理想, “组织管理能力”占83%, “实践动手能力”占80%, “调查创新能力”占80%, “工作适应能力”占79%, “语言表达能力”占78%, 有少数用人单位选择“一般”, 也有个别选择“差”项。说明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管理能力、实践活动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肯定。在电话访谈中, 发现很多毕业生进步很快, 就业几年之后, 能很快胜任单位主要岗位工作, 并能升任为部门主要负责人, 在工作中也取得较显著成绩。当今, 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时, 都是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 这样能够缩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上岗时的培训周期, 减少经营费用, 并能使其更快地适应未来所从事的岗位, 所以实践经验少和创新能力弱的毕业生就业不具竞争优势。

(二) 毕业生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

在教学质量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 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基础知识”评价, 认为“很好”占89%, “一般”占10%, “较差”占1%。说明学校比较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学, 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数据显示, 学生选择“很好”占83%, “一般”占16%, “较差”占1%。说明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较好, 相对符合社会需求, 但个别专业设置的课程比较杂繁。也就是说, 从广东的实际情况来看, 该校有的课程设置还是未能完全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存在部分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 比如在应用科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上, 课程内容范围比较广, 重点不突出。

在实践能力方面, 学生对“基本技能实践”选项的评价比较高, 数据显示, 认为“很好”占82%, “一般”占16%, “较差”占2%。说明该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强, 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实习机会少, 社会实践活动不多, 造成实践经验不丰富。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 对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很重视, 没有经历过实习实践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几乎不录用。对“创造创新能力”, 学生认为“很好”占79%, “一般的”占21%, 没有“较差”。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高, 但从数据中也反映出学生创新能力并不突出, 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比较少, 缺少创新思维, 存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创新意识淡薄等问题。对“人际沟通能力”选项, 数据显示, 学生认为“很好”占81%, “一般”占16%, “较差”占3%。说明学生在工作中对人事关系的处理比较好, 但从数据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或在语言、心理方面存在障碍。在“英语计算机应用”中, 选择“很好”的占77%, “一般”的占19%, “较差”的占3%。说明学生英语语言的使用不是很好, 计算机应用也不广泛。这两方面可能出于农业院校农科专业学生就业的原因, 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从电话访谈中发现, 有的学生连计算机最基本的原理和最简单的操作方法都不会, 应用能力比较差, 竞争优势不明显。在“组织管理能力”选项中, 选择“很好”占83%, “一般”13占%, “较差”占4%。说明学生管理组织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在工作岗位上能发挥职能作用。但从调查数据中, 也不难看出, 很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 又不善于与人沟通, 所以管理工作并不顺手, 大多体现在农村学生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

在思想素质方面, 在“爱岗敬业精神”选项中, 调查数据显示, 学生选择“很好”占96%, “一般”占4%。在“团结协作精神”选项中, 选择“很好”占91%, 选择“一般”占9%。说明该校比较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高, 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较高, 有吃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就业指导方面, 对“就业指导工作”选项, 调查数据显示, 毕业生认为“很好”的占76%, “一般”的占24%, 没有“较差”的选项。说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组织得比较好, 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起着比较重要作用。但就业指导工作还是处在发展和完善阶段, 制度还未完善, 且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和老师指导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就业课程设置”选项中, 调查数据显示, 学生认为“很好”的占73%, “一般”的占24%, “较差”的占3%。说明该校就业课程设置或安排已经有一定合理性, 但并不理想, 未能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三、调查结果思考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 要优化专业结构, 结合学校实际, 调整学科, 设置专业;另一方面, 要合理安排课程, 根据市场需求,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突出选好专业知识课程, 特别是专业精品课程。此外, 要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实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要积极开拓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 开拓学生视野。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3.推行实习实践活动。高校要实施学生实习实践活动计划, 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分级实习, 把专业实习和岗位实践相结合起来, 促进以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 在实践中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学校应该开设一些开发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创新课”, 向学生传授创新的理论和方法,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树立“批判性”精神。此外, 要建立创业教育基地, 开展创业活动, 培养综合型人才,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适应市场需求。

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培育大学生就业市场, 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就业教学交流,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加强就业形势分析, 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对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等方面进行系统指导, 提高毕业生应变能力。此外, 要加强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建设, 积极举办讲座, 扩宽学生的政治理论政策形势视野,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摘要:为了解毕业生就业后在实际工作中的情况, 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 进一步提高和改进高校教学质量, 完善人才培养措施,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学校课题组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进行了质量跟踪调查。通过对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 分析调查结果, 可就高校教育教学问题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就业跟踪调查,教学质量,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黄勇, 等.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及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

[2]汪敏, 等.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对策分析——以安徽教育学院为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5) .

[3]曾秀丽, 等.毕业生跟踪调查引发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4) .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意向

高职高专院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提高大学生整体就业率的最大潜力所在,也可能成为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本文采用的研究数据均来自“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2006年在江苏部分高校中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调查对象为某高校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共发出调查问卷480份,回收424份,回收率为88%,其中有效问卷390份。

调查内容采用自编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由样本基本情况和就业意向考察两部分构成。调查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分析方法调查问卷用spss1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与卡方显著性分析方法。

结果分析

择业观念的调查笔者设计的问题分别涉及就业目的、择业标准、职业定位等几个方面。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就业目的有明显的功利价值取向。毕业生对就业有明确的判断和意愿,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毕业生对于就业目的的选择依次是:生计需要(32.6%)、实现自身价值(27.7%)、享受物质生活(11.0%)等。这表明现代社会中讲求利益导向、效率优先等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专业水平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以“为社会做贡献”为就业目的的仅占4.6%,这表明目前高职高专毕业生择业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功利性。女生在就业目的中选择“生计需要”的高达40.0%,而男生则把“实现自身价值”作为就业目的的首选因素。经卡方检验,X2=45.156,df=7,P=0.00<0.05,性别在就业目的的差異上呈显著性。

2.择业标准呈现多重性趋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是:工作稳定性(19.7%)、经济收入与福利待遇(19.5%)、行业发展前景(16.7%)。而选择“适合兴趣爱好”、“发挥能力”、“专业对口”等因素的只占很小的比例。这表明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加注重实惠、注重稳定、注重发展,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标准上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

3.职业定位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虽然有45.1%的学生在刚上大学时就确定了未来的职业,但仅有14.4%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将来的择业目标具有清晰的定位,31.8%的学生进大学时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还不确定,在毕业前对今后的职业选择仍然不太明确或根本没有定位的学生分别占29%和3.6%。个别访谈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的择业目标曾经发生过变化。因此,必须加强就业指导,特别是面向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促使毕业生尽早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

择业心态的调查为了解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心态有哪些变化,本研究针对就业压力、专业对口、就业期望等问题设计了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1.就业压力的调查。毕业生普遍感受到巨大的就业压力,93.3%的毕业生觉得就业压力较大或很大;61%的学生看到校友毕业时找工作的情形后十分着急;88.5%的学生担心自己毕业时找不到好工作;62%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不太乐观或者不乐观,这表明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认识比较清楚,并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有平静、乐观、兴奋,更多的是紧张、无奈、烦躁、焦虑。

2.专业对口的调查。有53.6%的毕业生希望以后从事的工作能够专业对口,只有16.7%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36.4%的毕业生明确表示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46.9%的毕业生主张“先接受,再调整”。在竞争面前,毕业生理智地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女生希望以后从事的工作能够专业对口的占57.2%,男生只占42.9%,经卡方检验,X2=6.088,df=2,P=0.048<0.05,性别在专业对口方面呈显著性差异。

3.就业期望的调查。77.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会降低就业标准。只有2.1%的毕业生表示不接受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而在选择接受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的毕业生中,只有23.8%愿意努力适应工作,有高达74.2%的毕业生则准备“跳槽”或继续深造。如此高比例的毕业生选择就业后再调整,意味着他们在初次就业后流动的可能性和比例都较大,这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不良影响。有25.9%的毕业生希望直接就业,有71%的毕业生打算继续深造或在参加工作后继续深造,这说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学历的看重,相当多的学生并没有把“高职高专毕业”与“就业”直接联系起来,这将直接表现为求职行为的被动与消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有待提高。男生选择“参加工作后继续深造”的占47.0%,而女生则高达66.1%。经卡方检验,X2=16.707,df=3,P=0.001<0.05,性别在毕业去向上呈显著性差异。

就业去向的调查在问卷中,用“择业地区”、“择业单位”、“择业行业”、“薪酬期望”四个关于职业的显性特征的变量测量毕业生具体的就业意向偏好,统计结果如下。

1.择业地区的选择重自我利益。51%的毕业生首选城市就业,愿意去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的只占3.3%,愿意去西部地区就业的只占5.6%。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选择中更加看重自我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尽管学校大力宣传并采取了许多鼓励措施,但仍然收效甚微,这不能不引起重视。有36.4%的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其中一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有这样的要求;另一部分则是希望借助亲朋好友的社会关系获得理想的工作。女生选择回生源地的高达39.7%,男生只有26.5%;而愿意去西部边远地区就业的男生占10.2%,而女生只有4.1%。经卡方检验,X2=21.413,df=6,P=0.002<0.05,性别在择业地区上呈显著性差异。

2.择业单位的选择呈多元化趋势。学生的理想就业单位依次是:学校及科研单位(占52.8%)、国家机关(占21.5%)、自主创业(占8.5%)、外资企业(占7.4%)、国有企业(占4.9%)、中小及私营企业(占2.1%),其他(占2.8%)。虽然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但由于国家机关、各类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等方面占有优势,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只有8.5%的毕业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虽然所占的比例不高,但应该是今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选择的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扶持体系,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应进一步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以此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男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4.3%,而女生只有6.5%,经卡方检验,X2=37.072,df=6,P=0.00<0.05,性别在择业单位上呈显著性差异。

3.择业行业的选择期望值较高。毕业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排序在前三位的是:教师(占36.9%)、公务员(占30.0%)、管理人员(占13.3%)。毕业生不切实际地抱着过高的期望值,必然会导致就业难。过高的期望值是大学生为自己顺利择业设置的一道障碍,这就需要高校及早进行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

4.薪酬期望的选择趋于理性化。有73.3%的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为1000~2000元,只有6.7%的学生月薪的期望值在3000元以上,这说明大部分毕业生薪酬期望趋向理性化,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较为健康,就业心态日趋成熟。男生对月薪的期望值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61.2%,女生则高达77.4%,月薪期望值在2000~3000元之间的男生占23.5%,女生则只占11.7%,经卡方检验,X2=14.129,df=3,P=0.003<0.05,性别在薪酬期望上呈显著性差异。

择业渠道的调查在就业渠道的问题上,有36.9%的学生选择家长和亲友介绍,17.7%的学生选择校外招聘会,16.4%的学生选择校内招聘会。这表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视野开阔,希望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信息。亲友介绍工作不但可靠,而且有良好的发展预期,因而受到毕业生的普遍关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可使信息传递更加迅捷,使毕业生的选择面大大拓宽,降低了择业成本,但许多毕业生面对大量的信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而错失良机。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的占13.8%,反映了学生主动就业意识的增强。毕业生选择学校提供的信息的较少,这说明学校提供的大量信息没有被充分利用,或者学校需要考虑提供给学生的信息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影响择业因素的调查在影响择业的因素的调查中,学生对“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哪些条件”进行排序,排在前三位的是:学历(占23.3%)、职业能力与特长(占22.3%)、所学专业(占16.9%);对于影响择业的不利因素,毕业生的选择是:学历层次偏低(占25.1%)、社会关系不足(占16.4%)、自身竞争力有限(占13.3%)、缺少实践经验(占13.3%);对于影响择业的主要问题,毕业生的选择是:人才供大于求(占37.2%)、就业市场不规范及凭关系走后门现象严重(占13.6%)、毕业生就业思想不端正,期望值过高(占8.5%)。以上调查结果说明:(1)毕业生已经认识到用人单位首先看重的已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2)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学历与就业竞争力信心不足。(3)多数毕业生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这表明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程度与公平性较低,大学生在择业时仍然存在依赖心理。(4)毕业生认为现在的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这反映了毕业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忧虑。

对学校工作滿意度的调查笔者的问题涉及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与学校教学工作两部分。

1.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查。有66.2%的毕业生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对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占23.6%),就业指导工作未得到充分重视(占21.5),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占13.8%);对于“你希望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哪些服务”的回答是:为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搭桥(占32.6%),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占16.4%),宣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占13.6%)。在访谈中,有的毕业生提出应提高校内招聘会的针对性,只有专业对口率较高的招聘会才能提高签约成功率。部分学生还提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了解就业市场行情,然后把信息提供给学生。有的学生对就业指导的效果表示不满,认为针对不同的专业,就业指导应有所区别,特别是对就业相对比较困难的专业更应该加强针对性的指导。校内的学习和求职招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如果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提高就业率,就业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但从目前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2.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不高,认为合理的只占2.6%。当问及如何改进课程设置时,有48.7%的毕业生要求“多开实用性课程”,有32.3%的毕业生要求“增加社会实践课程”。在访谈中,很多学生反映在学校所学的课程到社会上用处不大,究其原因,有的是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有的是只学理论,不讲操作,等到实习的时候还要从头学起。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策建议

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对待择业的问题上存在就业期望值较高、择业功利性较强、竞争自信心不足、缺乏职业规划、创业意识不足等问题。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高校教育教学及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不高,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学生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正确地认识自我,给自己一个客观正确的定位。在正确评估自己的同时,要充分地了解社会需求,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结合起来,给自己确定一个适当的位置,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要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自觉服从社会需要,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要注意培养学生面临挫折与不利处境时的心理耐受能力,同时要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中明确指出:有首创精神和学会创业,应当是高等教育主要的关注点,目的是使毕业生更容易就业。高等院校培养的未来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应该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就业岗位创造者。因此,学校要多渠道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培养训练,多渠道地培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使学生拓宽就业思路,从被动就业转向积极创业。

学校教学:加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说,大学生就业取决于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归根到底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增强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这就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必须从社会对人才的近期和长远需要出发,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在进行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调整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的就业作为重要衡量依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关注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断积累社会工作经验,为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就业服务: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使其准确定位求职目标,避免在求职过程中因非能力因素而影响就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效率。因此,应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在就业指导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全面了解就业现状及前景,加大分析和开拓就业市场的力度。要将提供有效信息作为就业服务的重点,积极、主动地与用人单位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要加强政策宣传,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另外,还要加强对毕业生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及就业意向,抓重点专业、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咨询。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在学生入学后就要有计划地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大学生从心理上、方法上全面做好择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王国宇,曾宪皆,何艺辉,黄劲.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4,(12).

[3]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4]王永珍,苏煜.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作者简介: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12

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科技, 科技的载体是人才。因此, 一个城市的人才引进机制的建立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发展的前景;对于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直接关乎这个城市的发展。然而对于一个人选择就业区域就存在诸多影响因素, 城市的管理者必须从这些纷繁的影响因素中能够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影响人才去留的因素包括国民经济核算、职工工资、资产投资、环境、物价、生活保障、产业分布、交通通讯、旅游、对外贸易、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因此, 对高端人才的就业流向区域及其因素的研究就迫在眉睫。通过计算机智能, 对海里的数据进行精确的处理, 挖掘出有用的信息, 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刻不容缓。

1 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挖掘近来在算法的研究生越来越受重视, 挖掘算法的健壮性和效率影响着关联规则挖掘的实际应用。随着关联规则挖掘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 提出了许多关联规则挖掘的理论和算法, 其中比较经典的当属Apriori算法和FP-growth算法, 并在此基础上分支出了各种各样的算法。

2 Apriori算法简述及实现

R.Agrawal等人于1994年提出了挖掘交易数据库中项目集之间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Apriori算法是研究关联规则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 也是最早用于解决关联规则问题的算法。

Apriori算法基于两阶段生成频繁项目集的思想, 是通过挖掘频繁项目集啦挖掘关联规则的特有影响的算法。该算法是一种宽度优先算法, 采用迭代的逐层搜索方法, 生成特定的候选项目集, 并对数据库进行扫描计数, 确定出是否频繁项目集。

在迭代搜索过程中, 首先找出频繁1-项集F1, 用F1找频繁2-项集集合F2, 用F2找F3, 依次循环, 直到不能找到频繁K-项集为止, 找每个Fk需要一次数据库扫描。Apriori算法在首次初始化时, 直接遍历数据集合可以找到频繁的1-项集集合F1;算法在第k (k>2) 此迭代中, 依据程序上一个迭代过程获取的项集结果Fk-1, 迭代除本次候选项集的频繁集合Ck, 然后为Ck中的每个结果赋值为0的计数器, 然后遍历数据库D中的所有元素, 找到属于所有的事务并存在于Ck的项集, 程序更改计数器的值, 当所有事务都遍历完成后, 那么可以得到Ck中所有项集的支持度, 根据事务数据库D中包含事务和输入的程序参数Ck里面的频繁集合。具体算法如下:

输入:事务数据库D, 最小的支持度阈值minsup。

输出:D中的多次出现项集F。

第一步产生频繁项目集

第二步产生频繁K-项目集

第三步扫描子集, 形成频繁项目候选集

扫描事务数据库D对每个候选K-项目集计数, 达到最小支持度的频繁候选K-项目集成为频繁k-项目集。

Apriori算法演示

(1) 首先扫描事务是数据库, 统计各个数据项的支持度计数, 并生成频繁1-项集Fi, 设最小支持度计数为2。

(2) 在第二步, 依据已经有的性质, 所有不包含频繁度集合的项是不会存在频繁度集合的。因此应该删除掉, 这样可以减少程序处理的数据量, 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

(3) 利用散列树, 管理海量的候选项目, 能够大大提高检索的速度。Apriori算法生成的候选的数据集合, 需要遍历事务数据库D, 统计候选数据项集的支持度。为了提高性能, 候选数据项集集合Ck被存储到一个可扩充的散列树中。

3 模型应用

本文主要以2007-2014年, 非川籍大学校毕业生为统计对象, 通过对工资待遇、交通状况、户籍制度、房价、教育、医疗、生存环境、产业分布等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从而得出影响非川籍大学毕业生去留的选择因素。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实现过程为:在关联规则对话框中选择需要挖掘的数据库, 即选择已建立的数据字典表的级别, 然后在下面的数据挖掘参数复选框中选择相应的挖掘参数, 即支持度计数, 也可以直接选择默认参数设置, 然后点击“运行”按钮, 进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

在算法实现程序中, 根据数据表、字典表、结果表的建立, 在过程中寻找变量大于7的因素, 并按出现的置信度进行先后顺序的排列。其中地区是按照净迁移率额所属类别排列, 因素类别包含字典表中的各个属性变量.得到进一步的结果如下表:

4 结语

上述关联挖掘规则得到的数据表明:影响非川籍大学生去留的因素, 主要是生活保障以及生存环境方面;但是从表可以看出, 影响因素不断从单一因素向综合因素转变, 即不仅仅是某一两个因素, 而是多个因素在起作用, 从而提前我们要想留住人才, 必须时刻不忘提高我们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统计局信息网.统计局:全国总人口13.39亿[J].地理教学, 2011 (10) .

[2]姜启源..数学模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杜英.关联规则挖掘研究[J].知识经济, 2011 (14) .

[4]徐江勇.多维关联规则技术在进出口贸易分析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8 (12) .

[5]刘金塘, 伍小兰.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J].人口研究, 2002 (2) .

[6]毛国君, 等.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教育事业单位论文下一篇:全数字胃肠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