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2024-06-11

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共12篇)

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1

1 毕业就业意向调查

毕业生就业状况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 学生能否就业并服务于社会, 是对学校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办学质量的全面检查。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 是看其培养的学生受社会欢迎的程度、看学生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及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1]。职业学校要想长期存在并不断扩大规模, 必须保证“出口”畅, “出口”畅通是目前职业教育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 我校对2009年即将毕业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 随机抽取其中180人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见表1、2。

由表1可见, 毕业生就业思路有所改变, 不再限于本地。但是, 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 100.00%的毕业生将国营单位作为就业的最佳选择, 只有极少数毕业生愿意在诊所工作, 34.38%的毕业生宁可转行也不愿意在诊所工作。

由表2可见, 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估计过高, 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够。鞍山市目前工资待遇一般情况是:在个体诊所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工资为600~800元/月;在民营医院工作的应届毕业生, 拿到上岗资格证之前只能当导诊员, 工资为600~800元/月;在国营医院当导诊员的应届毕业生其工资与民营医院导诊员工资持平, 等拿到护士执业资格证后, 其工资有所增加, 但不会超过1 500元/月。因此, 毕业生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 期望值过高, 这将会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 有一点可以看出, 毕业生的保险意识有所加强, 41.25%的毕业生明确提出, 所在单位必须缴纳相应的保险金。

2 措施

2.1 组建专门的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必须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员进行社会调查, 弄清社会需求, 这样不但有利于毕业生分配, 而且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就业指导员应德才兼备, 具有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热心职业指导工作, 并具有一定咨询能力、预测能力、沟通及语言表达能力, 因为他们肩负着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任, 如果他们的指导有误, 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

2.2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及时进行就业形势教育和观念教育

刚毕业的学生, 把自己定位过高是普遍现象。但是, 有些学生会出现一年甚至几年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经过挫折, 他们才能接受现实, 哪怕只有500元工资的工作也会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去做。为了不让毕业生就业走弯路, 学校应该及时把社会就业形势告知学生, 并进行就业观教育, 让他们明白不是只有在国营医院上班才叫就业, 自己创业、到民营医院或者企业工作也叫就业。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立稳脚跟后, 才能想如何过得更好, 如何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2.3 学校要下大力气开拓就业门路

(1) 在校内, 就业指导员可通过联系用人单位, 介绍本校毕业生情况, 并发出邀请函, 接待来访的用人单位。

(2) 在校外, 就业指导员需携带本校简介、毕业生简历等资料, 向用人单位进行介绍。采用适宜的沟通技巧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固定的供需关系。当然, 这种方式也将使学校投入加大, 因为融洽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的, 需要经常沟通与联络, 没有投入是不会有收获的。值得注意的是, 学校推销要比学生推销更具说服力, 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接受。

(3) 寻求中介代理, 付给中介代理商一定的费用, 利用代理商现有的关系网络, 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 成功率大, 效果明显。但是, 从调查结果看, 只有16.00%左右的毕业生愿意接受中介服务。

(4) 建立完善的毕业生人才信息网。任何用人单位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与学校进行沟通, 学校可以及时将用人信息详实公布, 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2.4 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

学生就业后, 学校要经常走访, 了解毕业生情况, 从中找出学校教育与实际需要的差距, 以便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适合社会需要。

2.5 保证毕业生质量

这里的质量含义是指: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 适合社会需要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健康的体魄等。只有毕业生符合社会需要, 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若不能符合社会需要, 就会被淘汰, 且将严重影响以后毕业生的就业。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

参考文献

[1]李连新.关于新形势下的中职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J].职业教育, 2008, (12) :140~141.

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2

您的基本信息:学院专业性别:

1.当您选择工作时,您最想进入的行业是?()

A、IT与通讯业B、金融、证券、保险业C、商贸D、电力、石化等能源业E、新闻出版业F、房地产业G、医药食品业H、旅游交通民航业I、制造业J、政府机关事业单位K、其他或者不确定

2.您怎么看待专业与工作对口的问题?()

A、一定要对口B、可以与专业有一些关联性,不一定对口

C、先找一份工作再说D、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

3.您比较倾向的职业取向是?()

A、国有企业B、外企C、私营企业D、政府公务员F、自主创业

4.您就业的首选城市是()

5.对于第一份工作,您最看重的因素是?()

A、是否符合个人兴趣B、个人发展空间C、待遇D、工作环境F、其他

6.您所能接受第一份工作的最低月薪范围是多少元?()

A、1000及以下B、1001—1500C、1501—2000D、2001—2500 E、2501—3000F、3001—3500G、3501—4000H、4000以上

7.您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

A、没有工作经验B、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C、综合素质不足

D、竞争太大E、工作条件达不到期望值H其他或者没有

8.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素质?()(限选两项)

A、专业知识B、学校名气C、学习能力D、社会实践经验 F、交际能力G、个人品德H、特长爱好J、身高相貌

9.在校期间从事过的哪些环节将对您的就业帮助最大的是?()(可多选)

A、专业课程B、教学实践C、专业实习E、社会实践活动

F、担任学生干部G、就业指导及其他培训H、其他()(选填)

10.进入企业,您最想从企业中得到什么?()(限选2项)

A从业经验B专业技术C管理模式D前沿知识信息F人际关系G 团队合作技巧H 良好的薪酬福利I 到海外工作的机会J自我价值实现K稳定的工作岗位L其他

11.您会考虑自主创业吗?()

A、工作难找,会考虑B、不会,应届生没有什么经验C、暂时没有考虑过

12.若您有创业想法,目前遇到的困难是?()

A缺少启动资金B找不到合适的项目C缺少经验和信心D缺少人脉E不想创业

13.如果回到四年前,您还会选择现在的学校和专业吗?()

A、会B、不会C、不好说

动漫类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篇3

关键词:动漫类;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46-2

1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涉及动画专业的二维、三维、漫画插画、动漫衍生产品、动画数字娱乐、转本六个方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数字影视特效、媒体包装、网络多媒体、数字娱乐四个方向,回收问卷351份,有效问卷342份(男女比为150:192),问卷有效率为97.44%。

2 调查结果分析

该调查主要从学生的择业态度、就业意向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

2.1 毕业生的择业态度

①关于就业形势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就业形势持“形势较好,容易就业”的比重占3.22%;持“形势正常”的比重为26.61%;认为“形势严峻,就业困难”的比重占41.23%;对此“不了解”的比重为28.95%。由此可见,学生面对就业现状存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②对于自身就业状况的态度,调查表明,对自身就业状况持“很乐观”心态的比重是18.13%,持“有难度但能克服”的比重是63.16%,两者总比重是81.29%。从中不难发现,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状况的心态是基本稳定的,且是积极向上的。但持“很悲观,不知如何是好”和“其他”心态的毕业生仍然占有不小的比重,为18.71%。

③关于择业观念,调查表明,选择“先就业后择业”的占40.94%,选择“先择业后就业”的占40.35%,选择“继续深造”的占7.60%,选择自主创业的占7.89%,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其他”的占3.22%,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其实对就业和择业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基本都抱持积极的就业态度,还是比较理智地面对毕业就业环节。

④对于毕业生自己目前所处就业状况,调查表明,“已就业”的学生占2.92%,“意向就业”的占24.56%,“正在

寻找中”的占48.54%,“拟出国”的占7.31%,“拟考研”的占7.60%,“准备自主创业”的占5.56%,由此可见,学生们面对就业,主动出击的学生占大部分,且目标基本明确;但是仍然存在不想就业的学生,“暂无就业意向”的占3.51%。

⑤对于创业的态度,调查显示,“在创业准备中”的占0.88%,“正在考虑”的占7.60%,“对创业不清楚”的占21.05%,“不创业”的占70.47%。这表明,随着国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学生已不在局限于择业就业的模式中,毕业生存在创业意向的数量正在逐步增大。

2.2 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①对于优先考虑的就业区域,调查表明,希望到“江浙沪地区大中城市”的学生比重最大,占70.47%,其他依次为“广州、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占8.48%,“京津地区”占6.43%,“江浙沪地区县以下小城市”占6.14%,到“中部大城市”、“东北三省大中城市”、“西部大中城市”的学生比重都比较小,分别仅为4.97%、2.05%和1.46%。可能由

于学校处在南京,再加上生源的分布,绝大部分学生愿意留在江浙沪区域,选择去中部、西部等中小城市的学生较少。

②对于意向行业和行业性质的选择,调查表明,毕业后32.75%的选择“IT与通讯业”,11.11%的选择“金融、证券、保险业”,33.92%的选择“商贸业”,55.85%的选择“新闻出版业”,15.20%的选择“政府机关”,6.73%的选择“房地产业”,9.94%的选择“旅游交通民航业”,3.22%的选择“制造业”,3.51%的选择“医药食品业”,2.63%的选择“电力、石化等能源业”;对于行业的性质,选择“民营企业”的学生比重为15.50%,选择“国营企业”的比重为38.60%,选择“外资企业”的比重为36.55%,选择“私营企业”的比重为16.67%,选择“合资企业”的比重为12.57%,选择“政府机关”的比重为15.79%,选择“自主创业”的比重为23.98%。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于行业的选择已不再只要求专业对口,已开始面向多种行业,更加多元化的去就业,符合国家倡导“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整体就业政策。

③对于就业岗位初始月薪最低要求,调查数据表明,对单位提供的初始月薪最低要求在“2001-3000元”的毕业生占42.11%,“3001-4000元”的占36.26%,“4001-5000元”的占9.36%,绝大多数毕业生关注单位提供的工资待遇,并且对初始月薪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2.3 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

①对于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调查表明,考虑“个人发展机会”的学生占38.60%,考虑“经济收入”的占23.98%,考虑“工作稳定性”的占11.70%,考虑“个人兴趣”的占11.99%,考虑“专业知识的应用”占7.02%,考虑“生活环境”的占4.09%,考虑“找到一份工作就好”的占1.46%,“由家长决定”的占0.58%,“其他”的占0.58%。大多数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最看重个人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收入等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因素。

②对于影响毕业生择业决定的因素方面,调查表明,毕业生在做择业决定时,主要从“个人发展空间”、“薪金福利”、“地理位置”、“符合个人性格、兴趣爱好”、“行业发展空间”这几个方面考虑,分别占的比重为53.51%、53.22%、46.20%、46.20%和31.87%。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对于与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因素的重视性。

③对于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方面,调查表明,随着媒体的发展,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其中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绝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承载和传达。通过“老师、亲戚朋友”的比重为30.70%,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比重为13.16%。

④对于自己在求职过程中最缺乏的素质,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缺少“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此,在校期间,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践十分有必要。另外,有26.6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欠缺“沟通协调能力”,缺少“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占16.37%。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还需要增加交流沟通以及抗挫折方面的能力训练。

⑤为促进毕业生的求职就业,学生希望学校能从多渠道去帮助大家获取信息和机会,以及能力的提升。“为同学多提供实践机会”占比最大,达78.36%,“多联系用人单位”占47.66%,“加大就业信息发布密度”占46.20%,“多开设创业指导”占29.53%,“召开校友座谈会”占10.82%。

⑥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最希望获得的信息,调查表明,希望获得“用人单位信息”的比重占48.54%,希望获得“应聘技巧”的比重占40.06%,希望获得“专业出路”的占39.77%,希望获得“职业规划辅导”的占25.15%,希望获得“创业指导”的占17.25%,希望获得“求职心理辅导”的占11.40%,由此可见,学生获取信息的需求是最大的,同时缺少应聘技巧的练习。

3 思考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面临毕业时的就业心态比较理性和稳重,基本的就业期望与自身状体符合,能够注意到自己的就业状况和相关影响因素,并且能够主动利用多种资源来帮助自己就业。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就业定位,求职主动性较差,认为没有适合自身的工作机会和岗位,或者不愿意到西部等地区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和观念。

3.1 加强就业教育与指导,促进毕业生求职能力

学校在开展课程设置时,应适当增加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就业与职业生涯辅导。在开展课程学习的同时,应适时开展介绍社会现实状况,注意引导大学生将自身兴趣、职业理想、职业能力等结合起来形成职业意向,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活动。

3.2 加大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学生对信息资源利用的不高,是影响学生顺利就业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学校需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收集需求信息,并发布给学生;同时建立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基本信息数据库,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他们的双选,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

3.3 加强基础文化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的衔接,拓展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生所学为艺术类专业,如能真正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大家共同期盼的,但艺术类岗位的短缺,若要求专业对口,那必将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就业。因此,扩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空间是必须要去实现的。庆幸,学校与学生都已经在做尝试,学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更多的提供就业渠道;学生打开了思路,将自己在校内所学和在校外所学结合起来,扩大就业领域。

3.4 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自我调试

大学生在就业地区、期望的职业和薪酬方面都有趋同的现象。都愿意选择经济发达地区、都倾向于工作待遇好、发展好的工作。这个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自身间的竞争,造成了同学之间的就业困难,而且对整个资源的利用上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大学生应该将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国家、社会的需求进行融合,转变不恰当的观念,正确定位自己的求职意向,放开眼界到更大的地域范围、行业范围和单位性质范围去寻找自己的位置。求职就业本就是大学生从学校进入社会的一个适应过程,因此,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科学确定目标,用于面对各种竞争。毕业生应该面对现实调整就业预期,就业第一份工作并不能判定一生,可能经过三到四次的职业调整,才能做好匹配。

3.5 增强大学生创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创业能力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篇4

关键词:就业现状,岗位需求,培养方案

一、高职毕业生的实习推荐情况

高职学生按照学校教学安排,在校课程学习结束,参加完考试以后,学校将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高职院校的相关老师,前期做好企业调研工作,对来学校参加招聘的单位,进行走访,实地考察,了解企业文化、所需岗位情况、公司经营状况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了解详细后,企业有用工需求,学校教学实习计划开始时,企业可安排公司人事到高职院校进行招聘实习生工作,按不同专业情况,各公司会进行至少一场的宣讲会,对企业的相关情况、岗位需求、所需专业、入职后的晋升空间等会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听宣讲会进行选择,双向选择后到公司进行实习。在推荐周学生都可以找到实习单位。

二、学生就业协议书的回收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在企业实习时的就业协议书的回收非常的重要,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生活状况、心理等都是每个班主任、辅导员所重点关注的,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参加实习以后,每月至少一次对班级学生进行QQ、微信、电话及钉钉进行沟通,要求学生每月写一次工作总结,指导老师也非常关心学生,对学生在QQ、微信、电话及钉钉里反馈的问题进行耐心的指导,对学生提出的一些专业性的知识进行认真讲解,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生活状况、实习情况进行了解,做到学生有问必答,有题必解。在后方为学生做坚强的后盾,让学生顺利从学生转变为一个社会人而做准备。在学生参加实习后,学校会要求学生寄回就业协议书,上面有学生的基本信息、实习单位的相关信息、工作岗位和企业性质等。学生的工作事无具细,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各不相同,性格也不一样,通过对学生就业协议书的统计与核实,了解学生的就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其中电子商务专业120人,从事岗位:网络推广10人、美工、20人、电商客服50人、淘宝店主3人、电商运营20人、参军入伍3人、编辑4人、业务员10人;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38人,从事岗位:评估助理10人、策划师8人、投标业务员6人、建筑师助理5人、项目经理5人、置业顾问4人;商务英语专业24人,学生从事岗位:跨境业务员18人、教师6人;旅游管理专业11人,学生从事岗位分别为:服务类岗位8人、导游1人、培训专员1人、综合后勤管理1人;文秘专业学生共27人,从事岗位:综合行政11人、审计助理6人、销售8人、会计2人。从这些学生所从事的岗位来看,企业和高职院校所需人才基本是相对应的,相关专业知识到企业的岗位上可以胜任。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网络调查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了解用人单位与高职毕业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期间的工作能力进行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参与度为80%以上,通过这些资料收集,更好的了解企业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进行有效结合,促进高职院校对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为课程设置提供宝贵的依据。

三、高度关注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学生

高职生在实习结束时拿到毕业证后,学生会有一个跳槽期,在这期间,班主任、辅导员要对学生进行关注,虽然学生已经领毕业证、毕业了,但是在此期间高职院校的就业办公室,还是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问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高低相当程度表现在毕业后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未来的发展如何,如果有些学生拿了毕业证后就急于跳槽、辞职那么有一些学生在此期间会非常的茫然,此时高职院校的就业办公室会对应届毕业生做一个后期跟踪,帮助就业困难生摆脱这种情况,利用资源与企业联系,主动给学生找工作,培训等,学生找到了工作,企业找到了员工,高职院作为桥梁成功做了一个“媒人”。关注学生的就业就是关注高职院校的口碑,学生们毕业后,工作体面、学习能力强、发展前景好,那么学生传给家长、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利用口碑营销,使学校的声誉通过毕业生的发展来说话,无需靠学校的规模,而是靠学校的软实力。不做面子工程,以“育人为本.铸造精品”的办学理念,认真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教给学生知识和如何做人。

四、对毕业三年内的学生进行跟踪了解

学生在毕业后对学校的依恋会越发强烈,班主任、辅导员需对三年内班上的学生进行跟踪与了解,通过现在的科技手段,QQ、微信等工具了解毕业后学生的发展动态,有利于了解高职院校三年来对学生的影响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班主任、辅导员更是在加强了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熟悉成度,相当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只记得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甚至一个都记不得了,这说明班主任、辅导员在平时与学生打交道的多,而老师只是上课,在讲台上传授知识给学生,往往学生记不住他们,只记得经常在学生面前唠叨:放假回家时要注意安全,心情不好时找我、遇到困难时找我等等的班主任、辅导员。专任老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班主任、辅导员才是真正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的人,学生愿意记住班主任、辅导员。

五、结语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对应的是市场企业的岗位,学生到高职院校学习希望在三年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有好的发展,利用所学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创新创业的人,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适时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对学生毕业后的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关注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促进专业的发展,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让学生不走或少走弯路,为学生实现人生之梦想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文兵.灵活就业:市场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新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18-19.

毕业生就业需求调查问卷 篇5

您好!我是电子科大科园教育中心经管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以便于了解大学生对于就业需求的一些问题,我们特意做出此次问卷调查,耽误您一点宝贵的时间。此次问卷我们将为您保密!谢谢您的合作!

一、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专业:

二、基本问题

1专科毕业后对未来的计划?

A、专升本B学校推荐C自主创业D自主择业 2对自己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

A乐观B一般

C悲观D不清楚

3当你选择工作时,你想进入什么行业?

A国有企业B政府部门

C民营企业D外资企业

4如何看待专业是否对口问题?

A专业一定要对口B既来之则安之

C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行业D其他

5你认为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B就业期望过高

C就业人数过多D其他

6您对第一份工作的态度?

A很重要,需精挑细选B干什么都可以,主要积累经验 C单位文化氛围好D不惜代价,找一份高收入工作 7您认为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如何?

A形势严峻,就业困难B形势较好,比较容易

C非常简单D不清楚

8面对竞争你是什么态度?

A相信自己可以成功B对自己民营把握

C想竞争,但害怕失败D害怕竞争

9根据了解,你周期同学毕业及即将毕业的人当中的平均就业率大概是多少? A20%以下B30%~50%

C50%~80%D80%以上

10你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期望是多少?

A1000以下B1001~2000

C3000~5000D5000以上

三、简答题

1你觉得大学生就业存在什么问题?

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6

摘 要: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从而使其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衡水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期望的现状进行调查,试图了解本科毕业生就业期望的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引导学前教育应届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价值观,实现理性择业和就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本科毕业生 就业期望

所谓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在择业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对供求关系的变化,对就业岗位、就业地区及薪水、福利、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期望标准,反映的是就业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果低于此标准就不会接受这一工作[1]。本研究旨在发现我国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期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从而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结构理论和研究成果,同时对高校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价值观教育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衡水学院2010级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和2012级学前教育专接本毕业生。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总发放问卷99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有效回收率为88.9%,符合统计学要求。运用此问卷对衡水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可以直接收集毕业生就业期望的现实数据,为撰写论文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基础。

二、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共涉及就业目标期望、就业行业期望、就业单位期望和就业职位期望四个维度。

1.就业目标期望。

调查发现,普本和专接本毕业生中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一项的人数最多,占66.00%左右。这表明,多数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比较现实。与此同时,16.25%的毕业生选择“一次性就业”和15.00% 的毕业生选择“先择业后就业”。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依然受到所谓“铁饭碗”的影响。此外,有极少数的专接本毕业生选择“不想就业”,可以看出他们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态度略显消极。没有大学生选择“直接创业”,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和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的,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魄力。

2.就业行业期望。

多数普本和专接本大学生毕业后最想从事的行业是事业单位,占总人数的80.00%左右,选择其他行业的人数则相对较少,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的选择还是比较保守,选择范围狭小,就业面窄。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之所以会选择事业单位作为自己理想的就业行业,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工作相对稳定,没有太大压力,竞争力较小,薪水、福利和工作环境较好。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女生为主,男生很少,所以他们在就业行业的选择上呈现出“非风险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就业过程中,一般都想找一个工作相对稳定、待遇较好的行业。但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素质低,缺乏创新意识,缺少竞争激情。

3.就业单位期望。

首先,在就业去向方面有52.50%的毕业生首选去公立幼儿园,而由于部分专接本毕业生接本之前所学并非学前教育专业,因此他们的就业去向与普本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略有不同:前者选择去中小学当老师和改行的人数比普本学生多。此外,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毕业后的去向,比较迷茫,对自己的就业还没有进行规划,态度消极。其次,有77.50%和73.75%的毕业生选择“每周工作5天”和“每天工作4—8小时”。由此可见,多数当代大学毕业生比较倾向于8小时工作日,并要求每周有两天休息日,可以劳逸结合,反映出他们对个人自由和时间的要求,不希望有额外的工作负担。此外,对薪水的期望状况方面,多数专接本毕业生选择初始月薪在“1000—2000元”,这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严峻就业形势下他们对初始月薪的期望值还是比较理性和务实的;而普本毕业生对初始月薪的期望值为2000—3000元则稍稍偏高。工作一段时间后,近一半的专接本毕业生期望薪水能达到“2000—4000”元,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而普本毕业生中选择“4000—6000元”的人数占63.33%,他们对工作一段时间后薪水的期望值偏高,与目前的现实状况不太相符。最后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毕业生选择的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市,没有人选择去农村。

4.就业职位期望。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去幼儿园后,63.33%的普本毕业生选择一线教师的职位,而专接本毕业生中则有58.00%的人选择管理者的职位。不管是普本还是专接本的学生,都没有人选择保育员的职位,从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就业的期许向往和壮志豪情,但对于管理者有如此高的职位期望,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衡水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结果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应从个人、学校和政府三个方面进行干预,促使毕业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1.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科学就业观。

毕业生自身内在的因素,是解决其就业期望问题的关键。在目前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不能只考虑用人单位能提供什么条件,还要权衡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特长等个性因素,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避免盲目自信或过于自卑等就业心态问题的产生,造成就业期望偏高或偏低。此外,大学毕业生应树立“从基层做起”的观念,适当放低自身的期望值,做好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最后,平时要多关注国家的就业政策,更新就业信息,了解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

2.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加实践机会。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自身的基础和关键。从大一课程开始,学校就应该不定期地邀请一些相关学者和幼儿园一线教师、园长结合实际给学生做本专业的职业规划讲座。临近毕业学年,除开设固定的就业指导课程外,还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宣传工作,及时向毕业生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使毕业生切实了解就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准确、合理地定位自己的就业期望。除此之外,高校应尽可能地与用人单位建立积极联系,提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招聘会,积累就业经验。

3.改革学前教育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政府应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改革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其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不是把它当做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其次,应积极规范和扶持地方私立幼教机构,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最后,应在政策上扶持农村学前教育,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并为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保障。此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免费指导和相应资金援助。

参考文献:

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7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背景与调查方法

为及时了解广大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 帮助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 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学工办以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为契机, 对本院2008届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

此项调查采取典型不完全问卷调查方法。药学院2008级毕业生共202人, 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200份, 有效率100%。调查采用集中采集数据的方法, 统计整理完成。由于抽样充分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和所选比例的均衡性, 同时注重对比调查的前后延续性, 因此, 本次调查的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该校毕业生的择业心态状况。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基本掌握了学生对就业形势、国家政策、薪酬标准、择业自主性、工作与考研、理想工作单位类型及地域的选择、对自我能力的认识、学生职业道德状况、采取何种方式获取就业信息等方面的态度, 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结果及其发现的问题分析

1.毕业生认为近年来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 毕业生认为近几年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有50%的学生认为就业状况一般, 30%的学生认为较差。对于2008年的就业形势, 40%的学生认为比2007年难, 这与近几年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越来越难的现实情况是一致的;还有40%的毕业生认为2008年就业形势与上年差不多, 二者合计比例超过80%。加之今年世界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多数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2.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缺乏了解

调查中发现, 学生对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缺乏了解, 50%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不太了解, 16%的毕业生对就业政策有些了解, 只有6%的学生认为很了解就业政策。对就业政策及就业程序的不了解, 造成毕业生在毕业过程中遇到不必要的障碍。

3.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抱有很高期望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不少毕业生面对就业问题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不仅可以帮助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掌握择业技巧, 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适应能力, 增强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该院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也抱有很大的期望, 24%的学生认为, 解决当前就业难需要增加就业指导, 但对于现行就业指导课程设置, 50%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一般。在实用性方面, 50%的学生认为一般, 只有20%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的实用性较强。

4.考研依然是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平均每年6.9%的速度递增。从2002年开始, 许多重点高校每年录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都超过30%。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有62%的毕业生毕业后的初步打算是报考研究生, 而想直接找工作就业的毕业生仅占24%。值得注意的是, 选择报考研究生的毕业生中有35%的同学是为了规避毕业压力, 这就说明就业形势给毕业生带来很大压力, 毕业生缺乏求职信心。

5.毕业生对岗位期望值较高

对于就业的意向, 外资合资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是该院毕业生最感兴趣的行业, 选择这三类行业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24%、20%、20%, 占到全部毕业生比例的一半以上。调查同时显示, 在期望从事的工作岗位上, 50%的毕业生希望能成为企业的负责人和高级管理工作者, 20%的学生期望成为一般管理者, 只有12%的毕业生期望从事具体专业技术。

在就业区域选择上, 毕业生青睐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 而对西部地区只有3%的毕业生有意愿去。尽管国家与学校积极鼓励毕业生去西部工作, 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 但毕业生的积极性仍不高。这显示出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较高, 对外部环境认知不清, 思想不切实际, 自我评价不客观, 只注重经济条件和区域选择, 讲求金钱和环境条件, 而没有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工作岗位, 于是便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

6.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依然是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

本次调查显示, 通过参加用人单位来我校招聘的现场招聘会实现就业的学生比例为62%, 通过亲友介绍的为38%, 利用互联网的有50%。另外, 利用校友资源找工作的学生比例为30%。这些数据表明, 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仍然是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毕业生在利用传统的学校现场招聘会的同时, 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媒体、校友资源等其他方式拓展就业渠道, 增加求职信息量, 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分析结果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若干启示

1.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很大程度上,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毕业生求职竞争能力的高低。学校应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把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有效地结合起来, 调整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培养知识型、复合型人才, 努力拓宽专业领域和专业口径, 增强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性;结合学校自身条件, 以优势学科为依托, 积极拓展新专业;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 优化课程结构, 引导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能具有运用知识、独立思考与独立实践的能力。

2.积极组织各类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平时与校友及用人单位接触的过程中, 校友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 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活动的学生, 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强, 也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 更能尽快适应工作。在招聘时, 他们会比较青睐担任过学生干部或具有社会活动经历的毕业生。因此, 高校应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社会调研、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大学生创业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 高校还应与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增加学生与校外交流接触的渠道和机会。

3.充分利用校内设施,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求职技巧以应付阶段性的择业需要, 还要有长远的职业规划意识,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以满足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具体来说, 大学应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及相关政策, 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进行合理的定位, 提高就业成功率。

4.广泛利用校友资源, 开发就业资源

校友队伍是学校拓展公共关系的重要媒介, 通过校友的协助, 将有利于学校更广泛地宣传与扩大社会影响力, 有助于与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基地。积极创建就业基地是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学校可及时推荐选拔优秀毕业生前往基地实习, 就业基地优先向学院及毕业生提供每年需求信息, 并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招聘活动, 优先录取本校毕业生。通过这种形式学校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可实现学校毕业生生源优势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有效结合和良性循环。

5.以人、职匹配的思想, 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意向

为了保证工作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招聘单位会寻找职位和求职者合适的结合点, 避免能力不及和大材小用的情况发生, 尽可能地实现人才与职位相匹配。针对调查中显示的毕业生普遍就业期望值较高的情况,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工作, 应着力对毕业生宣传就业形势、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来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实际情况来做判断, 以务实客观的精神面对就业, 降低对岗位的期望值。应鼓励毕业生脚踏实地, 从基础做起, 寻找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情况正确选择就业区域, 鼓励毕业生面向民营、私营等中小型企业就业, 提高就业率。

6.在就业指导过程中, 注重培养毕业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 毕业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有意就职于跨国公司、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的毕业生, 除需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之外, 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便及时进行自我调节, 来应对多变的工作环境。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应着力培养大学生自信、坚韧、乐观、开放、拼搏的观念, 以及迅速适应时代和社会新发展与新变化的能力, 从而在求职过程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对改革与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及启示。高校要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校内外各类活动,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内设施,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广泛利用校友资源, 开发就业资源;以人、职匹配的思想, 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意向;培养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毕业生就业成本调查与分析 篇8

一、“就业成本”“学生的就业费用”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成本是指在校大学生从寻找工作开始到寻找过程基本结束这一特定时间段内, 为实现就业而支付的费用总和。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用人单位为招聘而发生的成本、学校进行就业服务而发生的成本、学生为找工作而发生的成本。由于用人单位招聘和学校 (人员、运行经费、场地) 提供就业服务所发生的成本的数据难以获得, 而且招聘成本的发生也不是教育政策可以控制的, 所以, 本文仅对后一种成本展开研究。

本调查中“学生的就业费用” (以下简称“就业费用”) 是学生从开始找工作到找寻过程基本结束这段时间里, 为了找工作而额外发生的费用, 主要包括求职简历的制作费、求职资料的收集复印费 (包括英语四、六级, 计算机, 奖励等证书的复印费) 、面试服装费、交通费、招聘会门票、通讯、人情礼品费及其他有关费用。本调查对象, 主要指接受调查的2008届本科毕业生, 从开始找工作到2008年6月底所支出的“费用”。

本文的调查就是在就业成本投入的前提下进行的。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这次毕业生就业成本调查的内容包括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成本预算、花费项目以及对降低就业成本的看法等共24页。

1、大学期间的经济来源

调查结果表明, 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的经济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 但是一半以上学生大学期间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家庭支付。这种不同的经济来源情况, 势必影响到毕业生求职消费的心理与倾向。

2、求职过程中的主要花费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花费形式是多样的, 但主要集中在交通费用、制作简历、通讯费用和制作证件照片上。

3、求职预算与实际花费

大部分毕业生希望求职花费在500-1500元之间能找到工作, 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和就业态度, 决定了他们求职花费的预算。

在实际消费中, 500-3000之间占了很大比例, 在3000元以上的也占了一定比例, 说明, 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实际消费超出了预算经费。

4、求职过程中, 提升自我竞争力的花费情况

选择考专业证书的人占60.10%;有55.56%的人选考研辅导;52.53%的人选择了英语考级;参加相关培训的占39.90%;有20.71%的人用于购买书本资料;出国留学的有2.53%。调查结果显示, 专业证书考试、考研辅导和英语考级是毕业生提升自我竞争力的主要花费。

5、自愿参加培训的种类

28.79%的学生想参加与专业相关, 提升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自愿参加英语培训或计算机培训的则占到了56.06%, 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英语和计算机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 同时也说明基础应用技能的必要性;35.86%的人自愿参加提升个人素质的培训如人际交往;自愿参加职业指导技巧培训的占23.23%;有16.67%的人自愿参加礼仪方面的培训。

6、求职所花成本与回报方面

12.63%的人认为回报大于投入, 花钱恰倒好处;14.14%的认为投入与回报基本持平;而投资大于回报和求职花费一点回报也没有分别占48.48%和24.75%。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占73.23%的人认为求职花费大于回报, 这说明毕业生对求职花费有一定的盲目性, 在做就业指导时, 应积极引导他们, 以降低他们的求职成本。

7、对大学生求职消费不菲的看法

认为有的花费很必要的占21.21%;觉得挺正常的占44.44%;31.82%的人可以接受, 但认为有些消费不必要;3.03%的人认为应该量力而为。

8、降低求职花费的方法

平常多注意搜集求职信息的占20.70%;44.44%的有选择的参加活动, 以增加目的性;31.82%的人是制作高水平的简历提高命中率;选择不乱花钱的占3.03%。说明, 毕业生结合自身条件, 采取了不同的求职方法以降低就业成本。

9、学校是否有责任减少毕业生的求职成本

36.36%的毕业生认为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可以降低学生的求职成本;选择对学校毕业生进行整体包装, 可以降低学生的求职成本的占43.43%;有16.67%的认为学生求职与学校有关, 但降低求职成本效果不大;认为求职是毕业生自己的事, 是否降低求职成本与学校无关的占3.54%。说明, 学校在降低学生就业成本方面起到引导作用, 积极的有帮助的就业指导可以降低他们的就业成本。

1 0、学校的哪些做法可能降低大学生求职成本

有15.66%的人认为学校举办免费的求职讲座可以降低就业成本;认为积极举办校园招聘会, 企业咨询会可以降低求职成本的占29.29%;45.45%的人认为学校与企业挂钩提供实习机会, 可以提高就业率;选择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的占9.60%。

三、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的对策

1、改革现有专业设置模式, 使学生学有所用

由于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借位, 从而导致一些专业供过于求。另一些专业供不应求。这一现象称“虚假过剩”。这是就业难、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市场导向, 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如果学无所用, 必然是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双重浪费, 就业难、成本高也就成为必然。所以, 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和较高实际工作能力的毕业生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学校必须改革现有教学方案, 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才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以减少反复择业的次数和就业成本。

2、改革和完善实习模式, 促进学生优质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校的实习实训环节面临许多困难。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都不愿让实习生练手。不能很好的实习、实训, 当然就没有工作经验。而绝大多数用人单位都希望录用具备工作经验的员工, 有的甚至要求工作两年以上。创新学校毕业生实习制度, 努力探索毕业生教学性实习和用人单位试用性实习的结合点, 加强和加快就业基地建设是校、企双赢的最优模式。创建学校毕业生“准就业”实习制度以实现“零距离就业”是降低就业成本的最佳方案。为已签订就业协议或已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到用人单位进行适应性或试用性实习提供平台, 使供需双方更直接作进一步双向选择, 拓宽就业空间、提升就业效果,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毕业生就业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3、毕业生要理智投资, 以降低就业成本

给招聘单位留下好印象固然重要, 但从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 他们最看重的还是由一个人的知识、技能、谈吐修养和内在气质组成的综合能力。所以除了个人简历、交通费、信息费、通讯费等必要的花费, 毕业生应该更多地结合自身实际认真了解企业文化、特点, 应聘职位要求, 用自身技能进行内在的自我包装, 意在与企业找到完美的契合点, 成功推销自己。

4、开发就业市场, 增加学生就业范围

平时, 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上, 就业信息的获取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校精力投入不足, 大多数学生要靠自己来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 势必增加学生的就业成本。有学者研究表明:在就业过程中, 学校的帮助对于学生能否找到工作有显著影响。因此, 加大高校的就业服务力度, 有利于提高就业率。当学校的就业服务提高一个层次时, 不仅可以降低时间成本, 而且可以使每位毕业生的求职成本大约节省80元。而加大就业服务力度就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 开拓就业市场

积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 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由于学校的就业经费问题, “走出去”, 和“请进来”做得不够到位, 尤其“走出去”, 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来提高就业率, 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

(2) 完善就业信息发布系统

充分发挥就业网和招聘信息栏的宣传作用, 并开通网上视频, 进行双向选择, 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效率。

(3) 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减少求职的盲目性

对大学生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减少求职的盲目性, 也是引导他们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该从二年级甚至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使学生一进校就充分认识专业, 认识职业, 树立正确的职业志向和理想,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 并制定好提高个人综合索质的训练计划。有了提前准备,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然大大增强, 求职的针对性、有效性就会得到提高, 势必会降低就业成本。

(4) 加大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力度

在就业过程中, 学校的帮助对于学生就业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 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 以其权威性、专业性和发布、搜集供需信息方面的规模效应, 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也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 就业指导工作者应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帮助他们实现低成本就业。

(5) 减少违约现象, 降低求职成本

毕业生违约带来的消极后果是一方面增强了用人单位对接收应届毕业生的排斥心理, 降低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另一方面毕业生不仅要支付相当数额的违约金, 而且还要继续支付参加各种招聘会的费用, 从而增加了就业成本。因此, 学校必须强化毕业生的道德意识, 诚信意识, 严把诚信关, 使他们认真履行已达成的就业协议, 这不仅是法律和道德上的责任和要求, 而且对降低自身的就业成本, 实现一次性就业也具有积极意义。

(6) 继续推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工作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通过各种措施逐步化解东部地区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而西部供给不足的供需矛盾, 从而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人才流动措施, 改革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消除障碍, 疏通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渠道, 才能减少毕业生去艰苦行业、西部、基层就业的顾虑, 形成良性就业机制, 有效降低学生的求职成本。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毕业生为了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越来越重视自身包装、公关等方面的花费, 就业成本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通过对天津农学院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与研究, 提出学校应该改革现有教学和实习模式, 加大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力度, 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调查,就业成本

参考文献

[1]、张汉志, 大学生就业成本分析.教育与职业, 2006, (1)

[2]、周俊波, 岳昌君.大学生就业成本的实证研究.教育研究, 2004, (8)

[3]、王洋.求职, 你的成本有多少.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5

[4]、周俊波.大学生就业成本的一个实证研究.北大教育经济研究, 2003, 11

[5]、史永江.对滨海新区的崛起与天津农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机遇的思考.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7, 14.

[6]、陈啸, 邵一江, 董承军.大学毕业生就业成本的调查与分析.中国高教研究, 2006, 5.

[7]、何佳振.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成本.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9.

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9

经过调查, 我们总结当代高校外语类毕业生的整体现状:专业素质方面, 多数导师认为高校外语类毕业生具有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 能够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但由于缺乏实际交流经验, 尚需加强自身语言修养;综合素质方面, 多数导师认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素质有所提高, 并在整体上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现在, 很多学生不仅注重夯实基础, 还有意识地学习经济学、法律、经贸、新闻、外交、等方面的知识, 以满足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有部分导师认为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语言能力有待提高, 层次相差悬殊。但从整体上看, 哈尔滨各高校外语类毕业生, 尤其是小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良好。具体的就业意向和就业途径调查结果如下:

1 当代高校外语类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外语类毕业生就业意向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所属单位, 如外交部、文化部、外经贸部、国家安全部等中央部委以及各部委所属公司或新闻出版机构、各省市的外事机构等。除此之外, 也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传媒、咨询、金融、物流等领域就业。

2 当代高校外语类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毕业生主要就业途径是利用学校、学院的资源参加高校内的招聘会应聘岗位, 其他途径还包括通过网络投递简历、报刊招聘、熟人介绍以及参加公务员考试或继续深造等。

3 当代高校外语类毕业生在离开学校后从事的工作

外语类毕业生主要从事与所学语言有关的翻译、教育、及对外工作。主要分布于有对外联系的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省市高校, 并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从事长期的驻外工作以及与所学语言有关的新闻传媒或外事外贸工作。另有部分毕业生出国或自主创业。但也有部分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

4 当代高校外语类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意向选择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学习方面, 由于外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较强专业性, 所以为扩展知识面, 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 有些同学选择辅修其他专业以适应社会对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也有问题存在, 例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由于缺乏踏实刻苦的求学精神而导致外语知识不扎实全面, 专业技能训练不足, 基础技能不过关, 难以从事高水平工作;还有些毕业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文化缺乏了解及认同感, 在特定领域的工作中受到很多限制。

就业意向选择方面, 毕业生大多要求应聘到与其专业对口并能发挥其文科优势的职位。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对工作地点、工资待遇及发展前景有较高要求, 过于强调对专业技能的使用, 对工作过于挑剔, 不愿去偏僻县镇, 轻视基层工作。而且在就业过程中, 由于接触社会较少, 多数毕业生不能认清就业形势及目标, 就业意向过于盲目, 往往把毕业时所找的工作视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或者安于现状, 不向上发展。

5 为更加适应当今的市场需求当代高校外语类专业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

5.1 加强专业素质, 注重听、说、读、写、译等基础技能训练。

5.2 具备其它技能, 如外语、计算机操作及财务管理、企业管理、驾驶等。

5.3 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相关知识。

5.4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逆境中能摆正心态, 正视问题。

5.5 在校积极参与学生工作,

组织各种大型活动等, 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协作精神及团队意识, 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及心理承受力。

5.6 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期走出校园, 进

行社会实践, 了解职场、了解社会、为将来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6 当代高校外语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大多数导师认为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逐渐加深, 我国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 对于外语类毕业生而言, 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各领域发展的大好形势给了大家更多的机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 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越来越紧密, 所以在短时间内外语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 应该说前景是乐观的。但由于前几年外语类专业招生过热, 这几年总体就业形势又不太理想。所以必须改变这种专业面过窄、适应性差的教育模式, 扩大就业专业口径, 否则前景不容乐观。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感受颇深, 最后想对高校外语教学以及外语类毕业生提出几点建议, 希望能够对高校外语教学和外语类毕业生就业有所帮助。

对学校来说:

a.学校应大力加强外语学科的建设, 加强语言、文学和文化之间的"跨学科研究", 并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 开设全面的基础课程,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

b.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 并设立和出版多方面的学术专著系列丛书。

c.继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口笔译教学和科研体系。

d.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 增加外语教学时数, 加大英语 (作为第二外语) 的教学投入, 增加学生语言学习的机会。

e.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接受外国文化的熏陶。

f.适当控制大学本科外语类专业的招生人数。

g.增开外语设置, 加大语种的课时和比重。

h.扩大对外联系, 多为学生创造留学进修的机会。

对学生来说:

a.在校学习阶段应大力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夯实基础, 并涉猎多领域知识。

b.开拓视野, 接触社会, 培养实践能力。

c.参加国际范围的交流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交流增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

d.非英语类专业学生注意英语能力的培养。

e.就业阶段, 应从基础做起, 从底薪做起, 先就业后择业。

f.准备好面试技巧, 有针对性地制作简历, 着装要整洁简约、谈吐要文明规范, 做事要保质高效。

g.注意考察就业单位的规模与实力, 要将注意力放在所求职业的发展前景上,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h.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通过此次调查, 不难看出近年来高校外语类毕业生就业领域逐渐扩大, 就业机会随之增多, 毕业生去向已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但“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在校期间, 学生应加强外语专业水平, 同时注重提高政治修养、个人意志品质、心理素质, 努力成为一专多能、复合型外语人才。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能逐渐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同时, 择业中, 要放弃落后的择业观, 以开放的心态和国际化的视野看待就业, 在考虑个人利益的同时更应以大局为重, 承担起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

摘要:简要介绍了当代高校外语类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就业路径。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调查和对策 篇10

研究认为,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校园压力,就业压力仅次于学习压力,位居第二[1];就业或择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2];毕业生处在从学校到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容易产生应激和压力,特别是在就业率较低的情况下,更容易使其呈现明显的应激和焦虑水平[3]。可见,大学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无论是现实存在的压力,还是自我体验的压力感都十分突出。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关注大学生求职行为和压力变化的新特点,从求职中的社会环境、竞争与变化体验、学校教育、家庭期望、毕业生对社会与自我的认识等方面,探讨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结合压力研究中的相关理论,从压力的正性性质和积极的角度解决问题,开拓新的工作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考察不同阶段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变化等系列问题,以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广东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部分毕业班学生为合适样本,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分别在2011年9月初(第1次测试)刚进入毕业班期间,和2012年3月(第2次测试)临近毕业期间,随机抽取4所高校的500和450名毕业生为被试,2次回收有效问卷分别为452和415份(共867份),回收率为90.4%、92.2%。总体被试平均年龄(22.0±1.82)岁;其中男生562人,女生305人;城镇生源385人,农村生源482人;理工科482人,农科类107人,文科类278人;党员259人,非党员608人;学生干部352人,普通同学515人。

1.2 方法

在就业指导与心理辅导工作实践中,结合近3年来213个就业辅导咨询个案记录,梳理问题,在总结归类基础上,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依据压力理论,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自制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问卷由社会环境压力、个人内在因素压力、岗位要求压力、社会与家庭支持因素、学校因素、个体心理体验6个理论纬度42个条目组成。问卷采用1~5级计分法:1很不同意,2不太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完全同意。各条目均为一致性正向计分,越赞同表明该条目压力越大。

1.3 施测和统计方法

测试以班为单位发放问卷,2天内完成测试,以上数据结果采用SPSS 11.5进行数据的录入、审核,确定百分比构成,并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统计结果。

2 结果

2.1 42项就业压力源的分析

42个条目中,其第1次、第2次调查选择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排在前10位的频率最值中,在刚进入毕业班和邻近毕业前,就业压力最大的4个方面集中体现在对岗位和前途的期待、竞争压力、对就业的恐慌感、渴望在求职能力方面获得更多的专业指导和帮助,选择认同比率均在66%以上,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突出的问题;其次是社会立足和生存压力,担心辜负父母和家人期望,以及工作岗位要求的压力,同时也明显表现出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域的认同,选择比率均在60.8%以上。不同之处为,针对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利用方面,刚进入毕业班学生表现了更多的顾虑,认同比率达64.1%,排在压力源的第9位;而邻近毕业阶段63.3%的学生则更感叹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岗位不足,压力源排第8位,反映了不同阶段毕业班学生就业心态的变化。北京大学闵维方等的调查显示,社会关系网络在毕业生求职中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4]。本次研究表明,社会关系网络因素仅对毕业班初期的学生影响较大,邻近毕业阶段的学生更多地靠自己实力参与求职,同时也承受一定程度岗位不足的压力。

2.2 就业压力调查问卷6维度总体比较分析

2.2.1 个体基本资料比较

在就业压力调查问卷的6个维度比较分析中,不同时间段的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感差异不大,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女生的就业环境压力感远高于男生(t=3.562,P<0.01),在岗位要求方面的压力与男生的差异依然显著(t=2.004,P<0.05),表明与男生相比求职的外部环境是毕业班女生最感忧虑的部分。农村生源的环境压力感、个人内在因素、社会与家庭支持和个体心理体验方面的压力感普遍高于城镇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06,4.896,3.064和2.249,P<0.01,或P<0.05)。党员学生的社会与家庭支持压力高于一般学生(t=-2.040,P<0.05),学生干部与普通同学仅在个人内在因素维度方面有差异,普通同学的压力感高于学生干部,并存在差异显著性(t=2.634,P<0.01),表明学生干部的自我认同和自身软硬件实力高于一般学生。见表1。

2.2.2 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压力比较

为了解不同学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各维度的差异,经方差分析后,仅在就业环境压力维度存在显著差异(F=4.275,P=0.014);经进一步多重比较,理工科与文科类、农科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14),文科类与农科类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压力高于理工科学生,而文科类与农科差异不显著;在就业压力其他维度不同学科差异均不显著。由此说明理工科毕业生对目前整体就业环境的心理预期好于文科与农科类毕业生,这是否是因为理工科学生专业适应性的特点和就业岗位需求量大等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见表2。

注:男女生环境压力比较,aP<0.01;岗位要求比较,bP<0.05。农村和城镇学生环境压力、个人内在因素和社会与家庭支持比较,cP<0.01;个体心理体验比较,dP<0.05;党员与非党员社会与家庭支持比较,eP<0.05;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个人内在因素比较,fP<0.01。

3 讨论

3.1 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竞争环境的矛盾调整

依据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统计结果,本研究认为毕业生对就业的高期望值与自身能力落差的矛盾是调整和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越来越规范化,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归根到底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增强大学生的自身实力,包括知识、素质、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坚持以学业基础知识、个体能力素质和社会化程度培养为前提,加强学生的社会接触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在校大学生既能充分融入大学生活,体验大学氛围、资源和知识的收获,同时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工作能力,在避免过分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或以学校正常的教学规定相矛盾和冲突中,锻炼学生的自主协调能力,使学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辅相成,在良性互动中促进大学生校内外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不但推进了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主动意识,同时有利于纠正就业意愿的偏差,促进就业心态的理性和成熟。

3.2 不同群体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本次调查的就业压力的6个维度,基于女生的就业环境和岗位要求的压力感显著高于男生,农村生源的就业环境压力、社会支持及自我认同方面的压力感偏大等问题,与目前的整体社会环境存在一定联系。从客观原因方面看,国家虽有政策保障女性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但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可操作性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尽管时代变迁,我们处在多元文化的交织与碰击中,但人们仍难以摆脱一些顽固的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部分农村生源在心态、视野开阔度、信息量、社会资源、自我意识和急于摆脱贫困“跳出农门”等因素的影响下,择业时也存在着就业期望值高、社会支持不够等问题,就业方面面临着较其他大学生更多的困难和压力。由此产生的是变压力为动力自我挑战的主体效应,或是压力失控的心理危机问题形成,是目前亟待探讨的问题 。

针对具体问题,一方面,国家在宏观上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管,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体资格、竞争方式、中介行为、运行秩序和争议仲裁制度等,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勇于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环境压力,在理论与实践中应开拓新的工作思路。按照Selye(1956)的观点,压力应该具有积极(正性)和消极(负性)2种性质,正性压力是一种愉快的满意的体验,可增强个体的心理警觉,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而我们要避免的是那些极端的令人心烦意乱的负性压力。

依据本研究关注到的性别差异、生源差异、文科和农科类及非学生干部等在就业压力不同维度压力更大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对能力入手,引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有助于调整和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无论何种压力,作出积极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这是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基本策略[5]。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引导,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压力事件,形成积极的压力感,并产生积极的压力反应,最终达到自我调控压力、维护心态平衡,提高做事效率的目的。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针对就业中存在的对环境、自我和外界支持与协助方面的困惑,通过认知和行为的调整与训练,学会从积极乐观的角度解释生活中的不利事件和压力,利用压力开发自身的积极力量,改善求职中的过渡忧虑,缓解应聘情景中的紧张和不适,体验社会支持,让大学生学会构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自信。大学时期,是个体创建个人建构系统的关键时期,掌握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不但有利于调整或降低大学生压力事件和压力感的消极影响,培养和增进自身的积极力量,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主动意识和压力应对品质。

摘要:目的 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性质及对策。方法 采用自制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问卷,在2个时间段分别测查了452和415名毕业生。结果 在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源利用方面,有64.1%刚进入毕业班的学生表现了更多的顾虑,有63.3%邻近毕业阶段的学生则更感叹就业形势的严峻和岗位不足;女生在就业环境及岗位要求压力高于男生(P<0.01;P<0.05),农村生源的环境压力、自我认同及就业压力心理体验的压力感高于城镇学生(P<0.01,P<0.01,P<0.05);普通学生的个人内在因素维度的压力感高于学生干部(t=2.634,P<0.01);文科类与农科类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压力感高于理工科学生(P=0.029,P=0.014)。结论 高校毕业生存在不同的就业压力问题,在就业指导方面应有针对性的工作机制。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压力,影响与分析,工作对策

参考文献

[1]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398-401.

[2]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挫折研究概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2-15.

[3]邱桂平,张丽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状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5):6-9.

[4]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31-38.

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 篇11

北京高校毕业生指导中心在2006年提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搭台、立信、维权”的目标。本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北京地区2012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权益保障状况的调查研究,旨在全面、深入了解和分析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工作的建议,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调查过程和方法

2011年10月~12月、2012年2月~3月,分别对求职初期和中期的2012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权益保障状况调查。两次调查均在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进行。对参加双选会的毕业生,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调查对象。调查过程共发放问卷642份,回收有效问卷505份,有效回收率为78.7%。

1.调查样本分析

调查样本覆盖了北京地区的62所高校,其中,“211"高校120人,占23.8%;普通高校332人,占65.7%;高职高专院校53人,占10.5%。调查样本中男生165人,占32.7%;女生340人,占67.3%。调查样本涵盖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3个学历层次,其中,专科生79人,占15.6%;本科生309人,占61.2%;研究生117人,占23.2%。

2.问卷设计说明

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遭遇求职陷阱情况和就业权益保护情况3个方面,由12个问题构成。包括所在学校、学历和性别;毕业生求职中是否遭遇提供虚假薪酬和职位的招聘;查询招聘结果是否被收取高额电话费用;是否被收取培训、上岗等费用;是否以考核能力为由被骗取智力成果;是否存在骗取财务和个人信息等情况;是否受到性别、相貌等就业歧视;以及关注劳动法律、法规的内容和权益受到侵害的相关对策。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遭遇求职陷阱情况

一是招聘信息鉴别查询渠道。在本次调查的4种招聘信息鉴别查询渠道中,有32名调查对象选择“直接根据公司宣传材料进行判断”,占有效总体的6.3%;有52名调查对象选择“通过打电话直接向公司询问”,占有效总体的10.3%;有42名调查对象选择“向朋友、同学、老师进行咨询以鉴别招聘信息的真伪”,占有效总体的8.3%;有379名调查对象选择“采用网络查询进行招聘信息鉴别”,占有效总体的75.0%。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会采用网络查询的方式进行招聘信息的鉴别。

二是遭遇虚假招聘信息情况。67.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从未遇到虚假信息;20.8%的调查对象表示有过1次虚假招聘经历。

三是遭遇以敛财为目的的招聘情况。对于遭遇骗取培训费的情况,76.0%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来没有被骗取过培训费;17.2%的调查对象表示曾被骗取过1次培训费用。

四是遭遇骗取智力成果情况。22.8%的调查对象遇到过1次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被骗取智力成果的情况;69.9%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被骗取智力成果的经历。

五是遭遇就业歧视情况。47.5%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遇到过就业歧视情况;52.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就业歧视。

六是遭遇骗取应聘者信息情况。76.8%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没有遇到过被骗取个人信息的情况;17.0%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应聘的过程中有过1次被骗取个人信息的经历。

2.就业权益保障情况

一是就业权益保障知识了解情况。对于“是否了解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中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定”的问题,只有2.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了解,28.3%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了解,而66.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太了解,另外有3.2%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内容。

二是维权途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当毕业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有39.0%的调查对象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34.7%的调查对象选择“寻求学校老师及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建议”;有14.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网上发帖、向周围人倾诉等方式进行揭发”;有12.3%的调查对象认为采取法律手段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只能自认倒霉。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状况调查主要结论

1.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环境总体良好

调查显示,当前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环境总体良好。对“你是否遇到过虚假职位信息的欺骗”这一问题,67.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从未遇到虚假信息;对于“骗取培训费”的问题,76.0%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来没有被收取过培训费。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基本能够依法招聘,诚信水平在不断提升。

2.毕业生遭遇就业陷阱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调查,有32.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虚假招聘的情况;有30.1%的调查对象在求职中被骗取智力成果,有23.9%的调查对象在求职过程中被收取过培训费。由此可见,虽然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环境总体良好,但虚假招聘广告、骗取智力成果、招聘收费等陷阱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也客观存在,此种现状不容忽视。

3.就业歧视现象值得关注

就业歧视的类型包括性别歧视、相貌歧视、身高歧视、地区歧视等。调查显示,在全体调查对象中,有52.5%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就业歧视;在男生调查对象中,遭遇过就业歧视的占39%;在女生调查对象中,遭遇过就业歧视的占59%。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歧视特别是对女生就业歧视的现象值得特别关注。

4.毕业生劳动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仍需提高

在“是否了解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中相关就业规定”的调查中,有66.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太了解,可见当前大学生对劳动法律法规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还较低,高校毕业生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在关于“求职过程中权益受到伤害时的对策”调查中,仅有39.0%的学生选择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可见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尚待提高。

加强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对策分析

1.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

各高校必须切实做好毕业生法制教育工作,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使就业法律法规进校园、进课堂,帮助毕业生掌握劳动法律、法规中与就业权益保障相关的内容,熟悉自己的权利义务,培养毕业生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2.完善服务体系,畅通毕业生就业维权渠道

目前,北京部分高校专门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权益服务中心。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自2008年起专门开通“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维权热线”,向北京地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与维权指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借鉴这些做法,各高校及相关就业服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建立机构、开通网络电话等各种方式,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就业维权指导服务,使毕业生无论何时何地因何受到侵害时,都能很快找到维权途径,有效开展维权行动。

3.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建设信用信息体系

组建权威的诚信评价机构,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就业市场中逐步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特别是对用人单位建立信用档案,将单位的信用评价结果在相关领域实现信息共享,保证用人单位的信用信息有效传递,有效减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不对称,遏制“求职陷阱”的出现,维护就业市场的信用环境。

4.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监测保障机制

不规范的用人单位和虚假信息威胁着大学生的就业权益,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司法部门等相关的法律机构,应采取积极措施,专项检查监督毕业生就业市场。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篇12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针对2008届护理专业毕业生,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问卷设计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高校毕业生择业行为及其意向的调查”为基础, 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特点, 进行增加、删减, 共发出问卷255份, 回收有效问卷255份, 回收率100%.

二、结果与分析

1.毕业前的计划

调查显示, 我院2008届毕业生在毕业去向的计划上主要集中在“直接就业”, 占84.7%, 少数人选择自己创业和考研。这说明, 多数毕业生较为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求职择业的严峻形势, 因此, 希望较早地抓住机会实现就业, “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成为毕业生首选指导思想。

2.择业的考虑因素

从毕业生“择业首要考虑的因素”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 选择“收入与福利”的占38.4%, “社会需求与自我发展”的占18.31%, “就业城市与工作环境”的占17.7%, “个人兴趣爱好”的占10.7%, “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占8.1%, “职业优越与晋升机会”的占5%。由此可见, 收入与福利是我院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最先考虑的, 反映出毕业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 生存压力较大, 内心有所惧怵, 急切希望拥有一份稳定其收入较高的工作。而毕业生选择社会需求与自我发展的过程中, 有潜在的就业激情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意愿, 希望将自身的发展与眼前的待遇有所兼顾, 在二者的平衡中缺乏理性认识。

3.就业地区选择

毕业生在就业地域选择时, 首选成都市的占63.7%, 外省11.2%, 西部及边远地区10.1%, 上海、深圳等国际化城市的占7.9%, 沿海的占6.8%。说明我院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单一, 主动到外省及边远地区的人数偏少, 原因是我院学生大部分来自四川及云南、贵州、西藏, 成都是四川的省会城市, 近几年发展迅猛, 就业机会多, 发展空间大, 适合于工作和居住, 因此, 选择留在成都工作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但毕业生却忽略了机会越多竞争越激烈, 缺少对自我的认真评估, 会失去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4.到西部、基层就业的态度

就毕业生在选择到西部、基层工作的态度时, 有32.5%的毕业生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愿意到西部去, 这说明大学生开始认识到西部和基层将是实现自我发展和奉献社会的广阔舞台, 有更多的就业岗位。有56.6%的毕业生认为到西部和基层去很有意义, 有很大的挑战性, 在没有其他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 说明仍有绝大多数毕业生将西部和基层作为无可奈何的选择。有6.5%和4.2%的毕业生认为不想考虑和不愿意去, 原因是条件太艰苦, 工作环境太差, 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 以追求大城市、高收入、名企业为目标, 而对国家到西部、基层工作的就业政策了解不够, 因此,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应加大西部、基层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锻炼自己、服务社会, 实现自我发展。

5.求职途径选择

在调查中显示, 有83.4%的毕业生认为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机会求职择业, 大部分毕业生认识到求职是属于自己的事情, 依靠自己, 不放过一切求职机会。认为应该由学校推荐帮助的占6.3%.认为应该依靠家人、亲朋介绍的占7.1%。选择其它途径的占8%, 由此可见, 虽然大部分毕业生认识到求职是属于自己的事情, 但真正依靠自己积极主动求职的毕业生较少, 表现出依赖心理, “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说明毕业生对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的认识不到位。

6.就业单位选择

调查显示, 选择国家党政机关占8.5%, 选择卫生事业单位的占63%, 国有企业的占10.8%, 部队占4%, 外资企业占5.7%, 高新技术企业占2.7%, 私营卫生单位占2.3%, 自由职业占2.7%。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 大部分毕业生把专业对口看作很重要的参考值, 对三级甲等医院的就业期望值较高, 他们向往的单位人满为患, 而有需求的单位他们不愿去。在1993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 明确了护士考试、注册、执业等方面规定, 《护士管理条例》正在酝酿之中, 对促进护理毕业生积极就业起到极大的作用。大部分毕业生树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 使需求旺盛的护理专业就业率接近100%.

7.求职困境与求助对象选择

在求职困难中, 有28.4%的毕业生认为得不到有效的需求信息;其次是社会关系不足, 占23.3%;缺乏求职技巧锻炼的占19.7%;认为社会不公平的占13.7%;感觉自身能力不足的占7.3%;还有4.3%的认为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这说明, 提供有效的需求信息和加强就业能力训练对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 这提示我们在就业指导方面应结合护理专业特点, 加强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教育及就业技巧的指导。

8.就业指导与服务

据调查, 每天都浏览就业网站的占6.1%, 每周浏览两三次的占18.7%, 经常参加学校的就业指导活动的占13%, 偶尔参加的占41.3%, 从不参加的占20.6%。这说明, 毕业生一方面, 知道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 又不愿意主动去学习和参加, 毕业生不经常关注和不参加就业指导活动势必影响信息传达, 使毕业生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这提示我们应该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参与就业指导活动, 通过就业咨询、就业讲座、求职技巧和岗前培训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宣教和个别指导。

我们认为:护理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不能单靠学校的引导和毕业生思想的转变。首先, 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的服务体系、竞争机制、调控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健全的就业市场;其次, 用人单位应树立“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的观念, 积极创造条件, 吸引人才;第三, 在就业竞争中, 提倡“人才竞争”, 反对“关系竞争”, 毕业生自己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 为择业竞争创造条件。这样, 才能保证护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备。护理专业毕业生, 只要打开眼界, 就会有更广阔的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蒋毅芳.浅谈学分制下新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6 (53) .

上一篇:可能性原因分析下一篇:作物育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