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通用8篇)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篇1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整个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社会稳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近几年一直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通过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概况的介绍,就业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分析,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应届毕业生占80%,往届毕业生为20%,其中男生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为35%,女生所占比例为65%。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根据人事部的一项统计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往年大学生需求量下降了22%,供应量则上升了22%。具体表现为:2010年大学生的需求量将大幅下降,将由去年的214.1万个岗位下降至166.5万个,降幅达到了22%。同时,今年整个中国内地共有483万名高校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比去年增加了22%。由此可见,2010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比 2009年更为严峻。另根据2010年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举办的针对6000多名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10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
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从中似乎预示着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
上述统计和调研的数据可能只是全国范围内的宏观就业层面的预估,因为各个地区不同高校之间的就业形势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能将此作为标准而只能是对现存状况分析的参考,并且作为重要统计数据的一次就业率的真实性也会影响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因此“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虽然耸人听闻,但是从一定层面上客观地反映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艰巨性。
要解决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综合分析存在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种种现象和凸显的问题,并针对此进行全面理性的认识和合理、辨正的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毕业生期望薪资偏高
收入水平是大学生择业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今年新参加工作大学生的月工资综合指导价位,最高档5727元,中间档1872元,最低档1145元,即大部分新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月均工资不足2000元。而调查中八成以上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在2000元以上。
(二)大部分人钟情机关外企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就业意愿集中到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其中把外企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33.8%,把政府机关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31.1%。有高达六成多的被调查者即便毕业时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
(三)大学生求职过度依赖大城市
大城市,特别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有着很多的发展机遇,完备的硬件环境,集中了许多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因此对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但是相对的生活成本高昂,竞争异常激烈,有限的就业机会和资源同不断增长的待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即使如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对于大城市依旧情有独衷,容易在求职过程中患上“大城市依赖症”,出现一边是拥挤在大城市中的滔滔求职人群,一边是门前冷落的二线城市用人岗位。
四、采取的建议与意见
(一)完善高校课程设置,搭建课程的大类平台
近几年,部分高校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设置和课程平台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知识结构全面的大学生,以此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面。高校应该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考虑就业、深造两方面因素合理设置课程,搭建好课程的大类平台。
(二)政府完善就业政策,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因该制定完善的就业政策并切实地落实,建立合理的大学生低保体制,各职业介绍所要为待业大学生提供培训和就业的机会。另外,整个社会要积极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企业单位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必须坚决杜绝就业竞争中的“裙带关系”、“人情纽带”、“学府偏好”和性别歧视,以公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位应
聘者。与此同时,社会媒体的报道要负责和理性,大众认识要清醒全面。如此才能真正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三)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涉世不深、历练不够,自主创业易受挫折。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参与高校毕业生定向培训工作,特别是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采取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有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加强高校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完善企业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用人单位应善于成为伯乐,科学用人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规范招聘流程。
(五)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能力,正确就业定位
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良好的心理及身体素质,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必须尽可能培养自
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因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五、总结
以上是我本人在暑假中通过调查研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些肤浅的认识。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在完成这个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我充分的锻炼了自己搜集信息的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总结归纳等综合能力。其次,也是最令我难忘的是我深刻得认识到了当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正确地看待自己,树立理性的就业观。同时,针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智地处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10年8月5日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2010年自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十二五规划建议”以来,把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提上了议事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如何评价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等成为热点话题,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也将成为评价高等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及院校声誉的重要指标。为此,河北金融学院开展了一项关于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这项调查对我们实施大学生就业质量控制,引导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内对于“就业质量”的理论研究源于1998年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的“体面就业”之后,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国内一些学者尝试了对“就业质量”进行过概念的解释,国福丽在《国内就业质量研究述评:涵义、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一文中认为在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上,国内学者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普遍认可的就业质量概念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刘素华,2005)。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凸显,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关注,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大学生就业质量,做了一些区域性的就业质量调查及理论研究;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及评价体系的文章。秦建国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中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包括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即从数量上看的大学生就业率;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即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大学生就业的主观满意程度,即工作的稳定性、专业的对口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发展前景和社会保障的完整性”。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以河北金融学院2011年之前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方式采用较为方便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计问题35个,选择题33个,主观题2个,涉及个人基本信息、就业质量的主观指标、客观现状、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针对毕业生分布分散、联系方式大多已经变换的实际情况,为了增加调查对象的覆盖面,调查问卷同时以网络调查、信件调查及跟踪调查三种模式展开,最终收回问卷336份,其中有效问卷287份。
二、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情况。
287名调查对象中,男性毕业生为163名,女性毕业生124名,学历都是大专(河北金融学院于2007年升本,2011年之前的毕业生都为专科),涉及金融管理与实务、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国际金融、商务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其中以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毕业生占比例较大,77人,占调查对象的27%;毕业年限分布在1997年、2003年及2006~2011年的毕业生,以2010年毕业生为主,共186名,占总人数的65%。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
1、专业对口及职业吻合度分析。
调查报告统计显示,62.3%的毕业生认为现从事的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匹配的。其中,金融管理与实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高,达64.2%、63.8%;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对口率略低,为57.6%、56.1%。调查对象现从事行业分布于金融行业、外贸行业、IT行业、仓储行业、服务行业,以金融行业为主,占54%。在专业对口率显示比较高的同时,职业吻合度也较高,70.2%的调查对象认为现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职业兴趣是吻合的、自己的能力在现在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及职业吻合度都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调查对象对工作满意度也较高,达到了64.5%。
2、职业稳定性及薪资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较好,有36.4%的毕业生没有跳过槽,有45.3%的毕业生现在从事的工作是毕业以来的第二份工作,只有18.3%的毕业生现在的工作是第三或第四份工作。其中,认为专业对口就业的毕业生变换工作三次以上的只占23.6%,而非专业对口就业的毕业生变换工作较为频繁。
在对薪资调查方面,54.4%的毕业生刚工作时,薪资在1,500元以下;只有36.8%毕业生刚工作时薪资超过3,000元,其中在特大城市及省会城市工作的占到83.4%;经过工作中的努力,现在有36.4%的毕业生薪资达到了5,000元/月以上,18.2%的毕业生薪资在3,000~5,000元之间,只有18.3%的毕业生薪资低于2,000元/月。月薪在3,000元/月以上的毕业生中,从事金融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占57.6%、外贸行业占35.6%,从事其他行业的则较少能达到较高的收入水平。
3、劳动关系及社会保障分析。
在劳动关系的调查上,大多数毕业生都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一年一签的占到20.3%,三年一签的占到50.7%,五年一签的所占比例较少为:29%。社会保障调查上,单位不提供任何保险的占到18.6%,提供五险的占到45.2%,提供三险的占到36.2%。
4、参加公司决策的机会及表达自己建议途径调查。
调查对象中,46.7%的毕业生表示较多地参与了公司决策,有较多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30.9%的毕业生表示很少参与公司决策,表达自己意见途径较少,而22.4%的毕业生表示从来没有参与过公司决策,表达自己意愿的途径较少。
(三)调查结果分析。
从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所反映出的就业质量现状分析,与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高低较为相关的因素有职业吻合度、职业稳定性、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及职业归属感。通过分析调查结果:
1、专业对口或职业吻合情况下就业,就业质量与满意度较高,达到64.5%,而非专业对口就业及非职业吻合就业情况下,就业满意度相对低很多,只有35.2%。
2、职业稳定性较强的,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较高,从事工作在3份以内的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达到58.6%,而跳槽3次以上的,就业满意度较低,只有28.7%。
3、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与公司是否有劳动关系及社会保障有较大的关系。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毕业生中,对就业不满意的占到32.1%,而不能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对就业不满意的比例高达65.3%;同时,公司能够提供五险一金的就业满意度也较只能提供三险或没有保险的高出很多。
4、职业归属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能够参与公司决策及有较多途径表达自己意愿的毕业生中,就业满意度达到了80.9%,相比之下较少或从未参与决策及表达自己意愿途径较少的毕业生中就业满意度只有36.4%。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控制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我们了解到职业吻合度、职业稳定性、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及职业归属感与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的关联较大。为了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就业满意度,各高校及大学生可以进行前期的控制,以期达到满意就业,提升就业质量,避免盲目就业,为学校就业工作及学生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学校控制
1、完善专业教育。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分工的过渡期,专业教育是大学生走入社会,参加社会分工的开始。从上面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专业对口就业对就业满意度及就业质量存在很大的影响,而专业教育的质量高低也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完善专业教育首先要依据就业市场的预期要求来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人才的市场化用工后,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各高校培养人才计划、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只有培养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才能保证大学生毕业时能够实现充分就业,进而提升就业质量。其次,专业教育需要把专业教育的理论与专业运用及生产高度地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把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把握它的运用及生产。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内容最为丰富,有强有力的教师队伍、科学的教材、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较高水平的理论科研、有针对性的产学研结合等。再次,完善高校转专业等相关规定。目前,很多高校因为教育资源的限制,还不能实现顺利转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长,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转专业规定,做好有非专业对口就业愿望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2、做精职业发展教育。
职业发展教育自20世纪初引入中国,21世纪以来得到了最为强劲的发展。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认识自我、认知职业,并引导大学生追求人职匹配的教育过程。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大学生会对自身及相应的职业有更为直接的理解,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制定科学规划,以利于进入相关行业,直接提高职业吻合度,提升就业质量。
做精职业教育,首先要培养一批优秀的师资队伍。职业发展教育的老师来源较为广泛,可以是专业课教师、负责就业工作教师及校外聘请人员,但是都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相关任职证书及能力。其次,职业发展教育形式要多样化。职业发展教育不是一门专业技能或者知识的教育,而是学生自我修养体验的学科。大学期间,不同的学期职业发展教育的任务也不一样,同时个体学生的认识觉悟也有差距,接受职业教育的形式、内容有差别,所以,高校开展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开设课程、提供咨询,也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沙龙、组织实习、实训等形式进行。再次,职业发展教育要结合学校特色,实现“本校化”,结合各个高校自身的行业特色或者层次特色,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发展教育。
3、提供学生需要的就业服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包含: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招聘会的举办、大学生派遣等相关工作,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各高校也逐渐形成了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体系。
提供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服务,一方面需要了解大多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就业服务,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企业或者行业,邀请业内人士开展与学生的交流,让大学生对以后的目标行业有一定的理解。对于有特殊需求的毕业生,如就业困难学生、存在就业心理障碍或生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帮扶,为其实现满意就业;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求,让招聘单位充分与毕业生接触,让毕业生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就业环境、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稳定性,提升就业满意度。
4、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
自主意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较为缺乏的能力之一,这与我国高校招生选拔的制度相关,不能够短时间内得到调整,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在上课形式、成绩评定、学生活动、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给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培养自主意识及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就业归属感,提高就业质量。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自我控制
1、做好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及职业认知是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在充分地了解自我及目标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好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的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自我测评工作的运用,在生活、学习、校园活动等途径都可以进行自我认知,全方面了解自己。
2、做好职业认知。
大学生的职业认知则一方面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行业、公司的活动,也需要自己亲身体验,在兼职、实习及实训中去了解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发展前景。
3、注重培养职业技能。
在经历“学历高消费”等一些不合理用人情况后,企业用人更为注重务实性、实际工作能力及工作技能的掌握。大学生结合自己专业、目标职业的特点,在学习中注重培养自己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相关工作技能,能够更好地实现成功就业、高质量就业。
4、主动培养自我多方面能力。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学习,更多地需要关注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企业较为关注的能力有:沟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忠诚度等,注重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有利于自己能力的发挥及就业的稳定性。
5、学习相关法律、政策,维护自己权益。
我国一直对大学生就业很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来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在以后工作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做好自我、职业认知,培养职业技能、多方面能力、学习法律政策,及时做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职业路径,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有目的就业、主动就业、成功就业,提高就业吻合度、就业满意度及就业质量。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涉及高校中长期发展及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高校及大学生自我的努力控制,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吻合度、稳定性、职业归属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满意度,更加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及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随时跟踪调查大学生就业状况及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也将是高校的长期使命与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就业质量成为高校综合水平新标杆[N].江淮时报,2010.10.22.
[2]苏士尚.就业质量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音乐毕业生 就业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现状
笔者曾制作了一份针对音乐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湖南师大音乐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因各项因素的干扰,回馈数量并不大,但根据已回收的调查统计可略见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学校毕业走入社会已将近3年,在反馈的数据中有一半的人在做着和自己原本专业不符的工作;对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结合程度一项有一半人数认为基本结合,认为结合很好的仅14.29%;而选择结合较差的同学比例达到了35.71%。对现任工作的满意程度一项不满意者占到了1/4,其他则为基本满意,在对未来的打算一项中决定做好现任工作的比例为42.85%,不到总人数的一半;占比次之的则为寻找工作机会或更换工作,这部分人的比例为35.71%,如果加上决定自主创业的人数,有意或决意更换工作的人数比例则将达到57.14%;而在收入水平一项中意外地出现了一个分水岭,即月收入为4000~5000元之间的人数甚少,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数比例近总人数的1/4,四千元以下的占比超过了总人数的3/4,而3000元以下收入人群又占到了绝大多数,就连2000元以下的人数也占了相当比重。即便是在如此不利的收入水平或不尽满意的职业岗位上,还是有近3/4的人对现任工作表示基本满意,笔者仅能凭猜测领会这其中的无奈。
二、探因
(一)高校扩招
自1999年国家教育部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全国各大高校扩招人数逐年递增,新开设的各类学科专业也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音乐专业这门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为了扩大招生力度,吸纳生源,大部分学校同时期开设许多新学科课程,然而这必然增长了学校师资的需求量,加之新成立的学科和学院教学资历尚且年轻,给教学质量造成了实质性的压力。这一方面影响了教师行业的整体水准,另一方面对于学校针对扩招后的课程改革和调整以及人员管理甚至相应教学条件设施的更新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考验。高校扩招不仅仅带来万千学子争相考学的压力,也直接造成庞大毕业生规模的就业压力。
(二)市场需求
湖南作为艺术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艺考生每年络绎不绝。但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不断增长造成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就业环境,尤其高投入的音乐教育培养与相对低回报的就业收入和就业质量,终于冷却了人们的热情,音乐专业并不算宽泛的择业面也为人们所看清。
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虽然具有一定的择业范围,但大多数都是倾向于音乐教师和艺术团体演员这两种职业,这是绝大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认可的就业方向。上文提到的调查问卷中一项“毕业时理想就业单位”选择的统计数据的结果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但随着近几年艺术团体的不断整合、缩编、改制,民间存在的大型艺术团体数量大大缩减,其要求的专业化水平也相应苛刻,这对于比起专业素质更注重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已不存在向艺术团体进发的优势了,加之艺术团体现行的“合同制”不能给予毕业生以“安定感”,进入艺术团体做演员只能成为很多音乐专业毕业生最初的“理想”。而音乐教师的情形也同样不让人乐观,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音乐有一定的特殊性,大部分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岗位都不多,而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又庞大,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需求量早已趋于饱和。湖南省各区每年都要上演省内省外大批应届、往届音乐毕业生为少许几个音乐教师招聘考试职位使出浑身解数备战迎考的激烈场面。如此路不通,很多毕业生便不得不面临“转行”的境遇。
三、对策
音乐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依笔者之见,主要是由于学校方面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的需求不尽一致。如上文所述,现今的音乐教师岗位和艺术团体因种种原因趋于饱和,不再适合作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吸纳源。但是市场上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并不少,很多看似与音乐专业毫无关联的企业,其实都因其企业形象的需要或企业文化的培养、宣传都需要音乐专业人才来组织策划,而基层社区也因为日益丰富的文娱活动,如合唱队的排演、文娱歌舞的创编等也都需要音乐人才的组织参与,等等。所以,高校需要做的就是进行适度的课程改革,明确和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市场需要的能组织能策划、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新型音乐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引导学生放宽视野,鼓励毕业生“下基层”“进社区”“入企业”等,打开除了中小学和文艺团体之外新的就业环境,以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四、总结
湖南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原因主要包含高校扩招导致师资结构不合理、音乐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下滑、音乐专业本身相对较窄的就业面以及传统择业方向上需求量的饱和等因素。究其本源,笔者认为是由于高校培养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传统理念已和现今社会需求、市场走向不相符合,属于供需关系的脱节。解决之法必然是依市场所需,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调整甚至改革,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艳红,许晖.高校扩招后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对策[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9(3).
[2]朱佳宇.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篇4
从实行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大批的大学生,这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国家发展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建设,实行国家发展宏伟目标的战略之举。自高等教育改革以来,理论计算的结果是培养一名大学生,国家的投入达数万元。同时,对于单个家庭,尤其是城市低收家庭和农村家庭来说,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也是庞大的,负担很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还需要许多其它的社会成本。方方面面如此巨大的投入,应该是要有效益的,这就是全民素质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提高,要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要推动社会发展,要振兴中华,要构建和谐社会。但是,实际的情况总是与此有差距的,特别是落后的地区,差距还很大。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就会影响到单个家庭,对家庭可能就是一种打击,而且势必还会影响一个村组,一条街道。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元素,如果有很多的元素都不正常,不健康了,社会就可能出问题。同时,我们国家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又不得不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其中大部分就是高校毕业生。因此,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国家各项战略的实施,对保持繁荣稳定的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也是实践所必需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所以,通过一个暑期对社会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我发现主要有如下原因导致了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多,就业渠道也非常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人才缺乏,而当地有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这样又使得当地的经济发展更加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城市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中国以前是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立刻暴露了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的观念不强,就业的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近年来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学校寻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在校学生未就业就先失业。
(二)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增加,供过于求
随着近年来各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03年212万,04年的毕业生为280万,到今年为止,毕业生已达到了610万。从整个国家来看,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与此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又在向非农村地区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这样一来,又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很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的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的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受;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到最高不成低不就。
(四)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低,加上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各项等级考试,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五)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高要求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情一定要本科生做,本科生可以做的事情一定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能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注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具备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六)就业机会不平等
调查表明,父母职业为行政管理人员,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其子女的工作落实和升学均高于平均水平;而父母是农民,个体工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以及退休,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的子女的工作落实和升学均低于平均水平。这种差异同时表现在薪水待遇上,父母的社会阶层越高,其子女工作后的平均起薪额也越高,父母为农民者,其子女就业后较前者少300-400元不等。人际关系网仍是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其中来自大城市的高达51.29%,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而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只能依靠学校的推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就业难。
(七)高校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生才想起就业问题,才意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有也只限于请一些专家谈谈当前的就业形式或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一些高校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缺少专业方面的训练和准备,专业素质和能力较弱,难以有效的把握好的就业时机,策略和技巧,职业能力较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部分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对就业形式估计不足,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容易产生心里偏差,而自己又没有足够的心里准备,难以进行自我调适,形成自卑,自负,急躁,依赖,逃避,脆弱,忧郁等心理问题,导致择业失败。
事实上,高校应该在专业教育之外,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天开始进行系统的工作: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针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争取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具体对策和措施有:
(一)高校间应该有竞争
对于高等教育,应该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优胜劣汰,以保证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我们不应该随意办高校,要办就应该办综合性强,学术造诣深的大学,务必保证培养出像样的大学生。
(二)有关政府部门的必要支持
作为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职能部门,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历年来也非常重视宣传工作,今后还更应该加强这一方面。宣传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政策,正确就业关的建立,以人才市场为主体的政府就业服务制度等等,通过宣传,确保毕业生对政策清楚明了,能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通过人才市场择业,进而促进正确用人导向和形成,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应该出一些政策来引导毕业生向基层流动,扩大就业面,同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完善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帮助制度
在高校毕业生中的大部分未就业学生,政府能为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提供就业培训和其他服务,以维护社会稳定。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为其提供小额贴息贷款,减免税费为主的创业帮助。确定一些优秀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凡申请小额创业贷款的毕业生,必须在培训基地培训三至六个月。对其他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经本人申请,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后,可以在基地培训三至六个月,每培训一个人,政府向培训基地提供一定的金额补助。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篇5
调查报告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2012年3月(与毕业生相关的主要调查结论)
一、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与求职期望相符度高,就业质量较高
(一)就业质量
整体来看,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在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就业单位类型、薪酬待遇4个维度上,毕业生的求职期望与实际求职结果差距不大;56.5%的被调查者对自己落实的工作表示“满意”或“很满意”,37.9%表示“一般”,仅有5.6%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办学层次越高院校的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其求职满意度越高。
(二)求职期望与求职结果对比
1.地区分布
全体被调查者中,79%的毕业生期望首选在北京就业,其次为东部1(11.4%)、西部2(5.6%)和中部3(4.0%)。最终,70%的被调查者在北京就业,17.1%在东部就业,7.2%和5.7%的被调查者在西部和中部就业。在有效的政策引导下,毕业生实际到京外就业的比例高于期望比例。
北京生源毕业生中,99.7%的被调查者期望首选北京就业,最终落实率为98.9%,两者相差不大。京外生源毕业生中,64.2%的被调查者期望首选北京就业,19.4%首选东部,9.5%和6.9%的被调查者分别首选西部和中部就业。最终,50.1%的京外生源毕业生在京就业,28.4%在东部就业,12.0%和9.5%的京外生源毕业生分别到西部和中部就业。京外生源毕业生,实际到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高于期望到东部就业比例9个百分点。
京外生源中,211高校毕业生、本科生和工学类毕业生到京外工作比例高。
2.单位分布
全体被调查者中,39.5%的毕业生期望首选国企,其次为事业单位(22.9%)、民营企业(12.8%)、外资企业(10.2%)和党政机关(9.8%)。最终,分别有33.1%、20.3%和24.6%的被调查者在国企、事业单位和民企就业,外企和党政机关的落实率为8.9%和
5.6%。民企的最终就业落实率高于毕业生期望11.8%,其他类型单位的就业落实率低于期望,但两者相差不大。1东部,包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和海南10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西部,包括重庆、四川、陕西、宁夏、甘肃、内蒙、青海、新疆、西藏、贵州、云南、和广西12省市。3 中部,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和安徽8省。
3.行业分布
全体被调查者中,期望首选和最终落实的三大行业为:金融业(14.9%,11.1%)、信息产业(11.4%,10.7%)和教育业(9.9%,9.5%),最终落实情况与毕业生期望情况相差不大。
4.薪酬待遇
全体被调查者中,期望起步月薪在3001-4000元间的毕业生最多,为19.9%。其次,16.7%的毕业生期望起步月薪在2501-3000元。从实际月薪来看,被调查者实习期内的平均起步月薪为2342元,实习期后的平均起步月薪为3325元。实际月薪与期望月薪比较接近。
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期望和实际的起步月薪越高。管理、艺术和农/军/医类毕业生的实际起步月薪较低。
5.福利保障
全体被调查者中,约80%的毕业生表示同时享有保险和公积金,仅有4.0%的毕业生表示既无保险,又无公积金。
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获得的福利保障情况越好。农/医/军、社科、工学和理学类毕业生的福利保障情况较好,艺术类毕业生的福利保障情况较差。
6.学科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
47.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多”或“很多”。工学毕业生认为本学科专业的社会需求度最高,其次为管理学,排在第三位的是农/医/军学科的毕业生,理学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度最低。
7.学科专业与工作岗位的相关程度
53.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关。农/医/军类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的相关度最高,其次为工学;社科类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的相关度最低。
8.教育层次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
对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71.6%、56.4%和51.7%的本科生、研究生和专科生认为落实的工作岗位与自己的教育层次相匹配。
专科生中,7.8%的毕业生认为所做的实际工作只需高中水平,40.4%的毕业生认为所做的实际工作需要本科或者研究生的教育水平;研究生中,40.5%的毕业生认为所做的实际工作只需本科教育水平,3.1%的毕业生认为所做的实际工作只需专科或高中教育水平,研究生感觉用人单位学历高消费的情况突出。
二、高校是2011届毕业生落实工作岗位的主要渠道,不同类别毕业
生的求职过程呈现多样性
(一)求职成功渠道
毕业生求职成功率最高的渠道依次为:“校园招聘会”、“各类信息网站”、“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学校老师推荐”、“政府/社会机构组织的招聘会”、“工作实习”和“报纸/杂志获取的招聘信息”。其中,累计44.8%的毕业生是通过包括“校园招聘会”、“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和“老师推荐”在内的学校资源求职成功的,因此,学校渠道是毕业生求职成功的主要渠道。
211高校毕业生主要使用学校和和社会的信息资源,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加倾向使用学校和家庭的人脉资源。理学和工学毕业生求职成功主要渠道是校园招聘;文史、社科和管理类的毕业生求职成功主要渠道是各类社会招聘网站;艺术类毕业生求职成功主要渠道是家庭或社会关系,农/医/军类毕业生求职成功主要渠道是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
(二)求职周期与求职花费
54.0%的毕业生所用求职时间为3个月以内,87.2%为半年以内。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求职周期越长。工学毕业生求职周期最短,社科和文史类毕业生求职周期较长。
被调查者总体的平均求职花费为1028元。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平均求职花费越高。社科类毕业生平均求职花费最高,工学毕业生平均花费最低。
(三)简历投递、面试机会与工作机会
全体被调查者在求职过程中,平均投递31份简历,获得8个面试机会和3个工作机会。
211院校毕业生平均投递简历的份数和获得面试的机会最多,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平均投递简历的份数和获得面试的机会最少。研究生平均投递简历的份数和获得面试的机会最多,专科生平均投递简历的份数和获得面试的机会最少。就获得的工作机会而言,不同院校类型的毕业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生平均获得的工作机会最多,本科生平均获得的工作机会最少。
不同学科的毕业生相比较,社科类毕业生平均投递简历份数最多,农/医/军类毕业生平均投递简历份数最少;管理类毕业生平均获得的面试机会最多,艺术类毕业生平均获得的面试机会最少;管理类毕业生平均获得的工作机会最多,农/医/军类毕业生平均获得的工作机会最少。
(四)求职价值观
毕业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晋升机会多”、“福利好”和“职业稳定”。
各类院校与各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都将“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晋升机会多”、“福利好”排进了前5位,所不同的是,211高校毕业生、研究生与本科生,将“符合兴趣爱好”排进前5位,而普通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和专科生,将“职业稳定”排进前5位。
不同学科毕业生相比较,明显的差异是,艺术类毕业生将“学以致用”排在了求职时最看重因素的第4位,除此之外,各学科毕业生的求职价值观差异并不显著。
(五)求职困难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前5项主要困难依次是:“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缺乏社会关系”、“缺少求职技巧”、“缺乏实习/实践经验”和“缺少求助资源”。其中,“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缺乏社会关系”、“缺少求职技巧”和“缺乏实习/实践经验”是各类院校、各学历层次和所有学科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共同面对的主要困难。
“学历层次低”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首要困难。社科类毕业生主要困难还包括“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文史类毕业生主要困难还包括“求职目标不清晰”;理学类毕业生主要困难还包括“所学专业不热门”。
(六)能力训练对工作要求的满足程度
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所受到的各项能力训练,对工作要求满足程度最高的5项依次是:“团队协作能力”、“自学能力”、“实干与执行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对工作要求满足程度最低的5项依次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领导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较少,“个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成为大部分自主创业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
(一)创业原因
全体调查样本中有1.7%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关于创业原因,有72.2%4的自主创业毕业生选择“个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66.7%的自主创业毕业生选择 “有好的创业项目”,另外还分别有59.4%和45.4%的自主创业毕业生选择 “收入好”和“受他人邀请创业”。值得注意的是,仍有36.6%的自主创业毕业生认为,其创业的原因是“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属于最为被动的创业者。
(二)主要困难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篇6
本文就民办高校女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简要描述和数理分析,既是作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也是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来一起关注民办高校女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
作 者:汪向东 作者单位:西安培华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民办高等学校 女毕业生 就业 创业 调查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篇7
现有的对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的研究主要有2种形式, 一种是纯理论分析, 缺乏实证数据支持;另一种虽有实证分析, 但研究工具多为未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非心理或行为量表, 这类研究工具容易产生社会赞许效应, 即研究对象为获得社会舆论的赞许而虚假地填写问卷。因此, 使用信效度良好的心理量表来调查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是有意义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浙江省某高校大四毕业生450名, 共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439份, 有效回收率为97.56%。其中, 文科生154名, 理科生285名;男生277名, 平均年龄22.65岁, 女生162名, 平均年龄22.43岁。
1.2 方法
采用金盛华、李雪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6]和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心态问卷》。《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包括由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4方面构成的目的性价值观和由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构成的手段性价值观, 共34个项目, 每个项目按重要程度以1~5分计分。该问卷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 各项指标均符合心理学测量标准。
大学生就业心态问卷的编制从半结构化访谈开始, 访谈内容包括“你在就业 (择业) 过程中会有哪些心态”和“你觉得你周围的同学在就业 (择业) 过程中有哪些心态”2个问题。在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并参考苏益南等[7]的研究之后, 汇总为就业理性、就业主动性、就业意志、自卑、嫉恨、无助、焦虑、抑郁等维度, 每个维度编制5个项目, 随后选取了150名高校毕业生进行预试。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 除就业理性、就业主动性和就业意志外还包括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包含自卑、嫉恨、无助、焦虑和抑郁等子项目。在对项目进行调整后进行信度检验, Cronbach’α系数为0.81, 这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高。最终形成的问卷含4个维度, 39个项目, 就业主动性、就业意志、就业理性3个维度得分越高, 说明主动性、意志力及理性程度越高;不良情绪得分越高, 说明情绪状态越差。
2 调查结果
2.1 就业价值观
2.1.1 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总体情况就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得分见表1。
由表1可见, 目的性价值观中, 得分较高的是地位追求和家庭维护, 得分较低的是社会促进。在手段性价值观中, 职业前景和规范道德的得分列前2位, 福利待遇和薪酬声望的平均得分较低。
2.1.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比较
对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得分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发现性别的主效应显著, wilks’λ=0.88, F=5.66, P<0.01;文理科的主效应也显著, wilks’λ=0.95, F=2.32, P<0.05;2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wilks’λ=0.97, F=1.15, P>0.05。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在部分就业价值观维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
注:*P<0.05, **P<0.01, ***P<0.001
由表2可见, 性别的主效应在轻松稳定、规范道德、地位追求和家庭维护4个维度上都显著。从平均分来看, 女生在轻松稳定 (3.51分) 、兴趣性格 (3.80分) 、规范道德 (3.92分) 、家庭维护 (3.56分) 和社会促进 (3.21分) 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 (分别为3.22分、3.65分、3.71分、3.41分、3.08分) 。文理科的主效应在轻松稳定上达到显著水平, 从平均分看, 文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生, 说明在就业时文科生比理科生更追求工作的轻松稳定。
2.2 就业心态
2.2.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总体情况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各维度平均得分见表3。
由表3可见,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意志方面的平均得分最高, 其次为就业主动性, 就业理性得分最低 (平均分低于3分) 。不良情绪的各种反应均在3分以下, 在各种不良情绪反应中, 焦虑情绪的平均分最高。
2.2.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比较
对被调查对象进行性别和文理科在就业心态得分上的多元方差分析发现, 性别的主效应显著, wilks’λ=0.96, F=2.06, P<0.05;文理科的主效应也显著, wilks’λ=0.92, F=3.95, P<0.001;2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wilks’λ=0.97, F=1.31, P>0.05。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在部分就业心态维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4。
注:*P<0.05, **P<0.001
性别的主效应在就业主动性和躯体症状上达显著水平, 表现为女生的就业主动性平均得分 (3.68分) 高于男生 (3.53分) , 男生的躯体症状平均得分 (2.21分) 高于女生 (2.04分) 。文理科的主效应在就业理性、就业意志和自卑感上达到显著水平, 表现为文科生的就业理性平均得分 (2.42分) 低于理科生 (2.71分) , 文科生的自卑感平均得分 (2.19分) 高于理科生 (2.00分) , 即相比理科生, 文科生就业时较不理性, 也有较多自卑感。理科生的就业意志平均得分 (3.77分) 要高于文科生 (3.63分) 。文理科的主效应还在抑郁上表现为文科生平均得分 (2.14分) 略高于理科生 (2.00分) , 但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和建议
3.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分析
3.1.1 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整体情况
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8], 或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9]。本研究采纳了金盛华和李雪[6]的观点, 将职业价值观定义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 并且按照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价值观的分类逻辑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地位追求是高校毕业生得分较高的目的性价值观维度, 与不以获得物质利益为最终目的的个体相比, 有地位追求取向的个体的目标则更多地受传统社会期待和赞许的指引, 他们的努力以获得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为最终目的。这与很多研究结果一致, 如洪芳等[10]研究发现, 当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中最受重视的是物质, 王凤仁等[11]认为注重经济收益已经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判断的主导思想, 唐昆雄等[12]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 他们更多地将择业定位于金钱和地位方面。究其原因可能是: (1)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导致的社会价值观的实用化倾向; (2) 社会舆论对财富集中者及财富作用的吹捧和歪曲。
从手段性价值观来看, 得分最高的是职业前景, 表明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比较看重从事该工作今后的发展。相关调查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3]。结合目的性价值观的结果来分析, 高校毕业生同时看重职业前景和物质享受及社会地位并不矛盾。当前社会的就业现状导致刚工作的大学生无法立刻追求到物质享受及社会地位, 这就使其期待能在将来有更大的发展, 即追求职业前景。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 高校毕业生在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同时, 也明白现实状况的限制, 从而理智地进行选择。
3.1.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比较
对性别的比较分析发现, 女生在择业时比男生更加在乎工作是否轻松稳定、是否符合她们的兴趣和性格、工作是否规范道德。从目的性价值观来看, 她们的择业也比男生更加注重家庭维护和社会促进。男、女生的这种差异可能来自女生的个性特征和生理、心理条件以及社会期望。女生的生理条件决定了其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需投入大量体力的工作, 一部分女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 在心理上也不愿意从事繁重的工作, 再加上社会仍存在对女性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期望以及她们对此的刻板印象, 使得她们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家庭维护、轻松稳定和符合兴趣性格等因素。此外, 职业女性在职场上容易成为性骚扰对象, 她们也更加期待工作能够规范道德。这种价值观的性别差异与其他一些研究一致, 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如杨超越[13]的研究也发现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加追求工作稳定, 但同时发现女生比男生更要求薪资与福利, 而本研究未显示薪资与福利上的差别。
文科生比理科生在就业时更追求工作的轻松稳定, 这可能是文科生多是艺术与人文专业, 与严谨和逻辑性强的理科生相比更加追求自由和轻松, 这种专业特性在就业价值观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3.2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分析
3.2.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整体情况
从整体来看, 就业意志高和不良情绪中的焦虑情绪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时最明显的心态。就业意志高意味着毕业生在就业遇到挫折时, 能够克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继续朝目标前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最严重的不良情绪是焦虑, 在就业理性上的得分也相对较低。不理性体现在大学生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 仍然想要获得较好的工作待遇, 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因其不切实际, 心态不够平和, 从而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2.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比较
不同性别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主动性和躯体症状上有显著性差异, 女生的就业主动性得分高于男生, 男生的躯体症状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更加追求安全感以及与他人比较, 迅速地找到工作能满足她们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男生的躯体症状得分高于女生, 这可能与很多女生适当降低了就业期望和要求有关。
文理科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的差异非常明显。相比理科生, 文科生就业时较不理性, 也有较多抑郁和自卑感。理科生的就业意志要高于文科生。常保瑞等[14]的研究认为, 文科生在就业焦虑上要显著高于理科生。相对文科生而言, 理科生更容易找到对口且满意的工作。此外, 由于理科生实际操作能力强, 能很好地迁移到工作中去, 而文科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较多, 且多从事复杂的社会性工作, 在日后的工作竞争中他们会显得相对比较弱势。
3.3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篇8
此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由广西人才资源研究所启动并在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完成。调查对象主要是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一年以上)及参与政策实施人员(各项目管理人员、乡村干部、高校学工人员等)。问卷针对不同调查对象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内容,总体上涉及广西现有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认知、评价、工作内容、福利待遇和今后建议等方面。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和定向调查的方法,范围大体覆盖了广西全区设岗县(市);投送问卷的方式采用纸质、网络(QQ群)、电子邮件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240份,其中2010年应届毕业生750份,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在岗人员200份,组织、人事、教育、团委等系统参与政策实施人员29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07份,其中应届毕业生714份、在岗人员163份、参与政策实施人员230份,回收率为89.27%。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一)对广西现有公益性岗位的认知、评价方面
1、应届毕业生对广西现有的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认知相对充分,在岗人员和应届生均对公益性岗位性质有着较为准确的把握。调查显示,在高校、人力资源主管部门的网站和相关单位的广播电视等媒介宣传下,应届生对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特岗教师除外)了解较多,了解比重均占被调查应届生的50%以上。而且,大部分(60%以上)的在岗人员和应届生对公益性岗位性质有较为准确的认识,认为公益性岗位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岗位”和“由政府出资开发,优先安排困难人员或特殊群体的过渡性岗位”。但也有相当大的比例认为大学生公益岗位是“面向普通大众,可长期从事的岗位”(应届生的占46.88%,在岗人员随岗位项目不同而有差别,其中“特岗教师”岗位选择比例为60.87%)。这一方面说明主管部门对公益性岗位的界定没有一个明晰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纳入公益性岗位的不同项目待遇、出路等差距较大(广西特岗教师项目服务期满基本转为正式教师)。
2、总体上赞同大学生公益性岗位计划。被调查的三类群体总体上对大学生公益性岗位计划持正面评价。高校应届毕业生参加公益性岗位的意愿很高,5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表示“想过、并且条件允许则愿意参加公益性岗位”,同时其选择最多的项目是“西部志愿者计划”。在岗人员也把“寻求认同自己、可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作为选择岗位的重要因素,其选择的比重超过五成;而且认为在当前岗位做到了“抓住了机会,把知识付诸实践”和“发挥自身优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超过85%的参与政策实施人员认为广西现有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设置基本合理,对广西农村发展是有作用的。
(二)对大学生公益性岗位服务期限、工资水平和专业要求方面
1、大学生接受的公益性岗位合适服务期为2年,希望的工资水平在“服务地区城市居民最低工资标准至该地区城市居民中等收入之间”。 调查显示,五成左右的应届毕业生接受的合适服务期为2年(男、女生选择比例差别不大),70%左右在岗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人员也认为合适的服务期为2年,只有在岗大学生村官和特岗教师则认为合适的服务期为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回答从事公益性岗位对工资的期望值问题时,选择工资水平在“服务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收入至该地区城市居民中等收入之间”和工资水平在“服务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到该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收入之间”这两个区间的比例最高,均为三成左右。不同项目的在岗人员大多数都对当前工资水平表示基本满意(均超过50%),但三支一扶项目除外,仅有12.12%表示满意、39.39%表示基本满意、45.45%则表示不满意。这说明,大学生在对公益性岗位认知相对准确的基础上,对工资水平有比较理性的认识。
2、参与政策人员认为从事公益性岗位最需要经济管理和农业技术类专业背景。调查中,参与政策实施的科级及以下和处级及以上干部认为从事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最需要经济管理类和农业技术类专业背景,在四个备选项中这两者所占比重最大。但也有相当比例(20%左右)的认为“无所谓什么专业背景,主要是看能力”。
(三)调查反映当前公益性岗位存在的问题
1、公益性岗位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显示:大部分各类项目在岗人员和参与政策实施人员认为当前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考核机制“合理”或“基本合理”,但也有个别项目被调查者反映考核机制存在较大缺陷,需进一步改进。其中,处级以上干部选择最多的是“三支一扶”项目,科级及以下干部选择最多的是大学生村官项目。在回答“您认为个人评估考核不合理的地方是什么”的问题时,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岗位人员均反映评估考核程序化,只注重形式、走过场,不注重实际的工作业绩,不能够真实地反映被考核者的绩效,缺乏对考核者的激励性。此外也有人员反映评估考核人员不够专业,态度不够认真直接影响了考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服务期内的公益性岗位培训不足。在岗人员反映在岗位培训方面,与希望和实际需求相差较远,50%以上各类项目在岗人员表示仅是偶尔有岗位培训。而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和参与政策实施人员均看重岗位培训,尽管对培训的内容侧重点不一致,但比重相差不大,包括业务知识培训、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培训、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地的基本社会情况培训、大学生的心态转换及心理辅导培训、提高与村民沟通的能力以及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等。
3、服务期满后,大学生选择留在西部就业、服务基层的比例不高,且对期满后的去向不明确。应届生对于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西部就业、服务基层的比例均不高(10%左右)。在岗人员则选择“结合自身情况,伺机考虑”的最多(特岗教师除外)。在调查不愿到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原因中有40%左右的应届生表示对职业发展前景(去向)表示担忧。应届生即使选择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在服务期内,也有近30%的学生担心服务期满的出路问题。同时,五成以上的应届生对服务期满的去向表示有目标但是不很清晰。
(四)对公益性岗位的建议方面
1、被调查者认为公益性岗位政策应该继续完善,并且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建立服务地方政府、单位与学校之间的定期联络制度。不管是应届生群体还是参与政策实施人员均认为广西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政策应该加以改进,继续完善。尽管其选择的侧重点不一样,但主要集中在公益性岗位的“选拔方式、程序”和“岗前培训及后续培养”及适用对象上。而且高达40%左右比例的应届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建立服务地方政府、单位与学校之间的定期联络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更客观、更全面地考核毕业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培养方式、学习内容等的调整。
2、被调查者建议今后多开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公益性岗位。超过60%的应届生和50%以上处级以上干部认为广西今后开发的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项目应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公益性岗位”;接下来是“民政低保、劳动监察、社会保险、工会协管”等。
三、结论及建议
(一)大学生公益性岗位在广西的社会总体认知度、认可度均比较高。在调查的三类群体中均对广西现有的大学生公益性岗位持正面评价,肯定其在广西这样一个后发展省区,广大农村缺乏人才、急需人才的情况下,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设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西农村基层对人才的需求,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今后应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参与到公益性岗位中来。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政策,在公益性岗位的开发过程中要设置配套的政策措施,保障参加公益性岗位的应届毕业生的权益,并使其能够在服务的过程中免去后顾之忧。比如设置更加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择优录用;公正严明的考核机制,奖优罚劣,等等。不管是在岗人员还是参与政策实施人员,都有相当多的认为当前公益性岗位项目考核、培训等方面还存在缺陷,这就要求各主管单位深入思考和探索提高考核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有效性,完善合理的培训机制,加大岗位培训的力度。同时,要设置更加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确保择优录用;监督并落实对从事公益性岗位期满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参加公益性岗位的大学生的权益。
(三)今后可进一步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并可确定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大学生意愿较高的方向上。调查对象均在认可现有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认为今后可进一步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并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方面多设置岗位。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在开发、设置公益岗位时,在考虑财政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应结合大学生年轻、有知识、有干劲的特点,多设一些需一定专业技能的岗位。切忌简单套用对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政策,警惕在岗位设置、工作内容上的大学生“民工化”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表10-10
昌黎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报告10-28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08-16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10-04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06-20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论文06-14
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论文10-27
湖南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07-14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论文06-24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论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