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

2024-10-04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通用8篇)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 篇1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流程

省内单位签约

省外就业

灵活就业

一、省内单位签约流程

1、毕业生注册。

毕业生在注册时须提供个人身份证号,因部分毕业生未能按时填写相关信息,其身份证号由就业中心填写18位代码代替,如在注册过程中出现身份不对的错误,请持个人身份证件到就业中心查询。

2、填写生成个人简历。

使用注册的用户名密码登录后,页面左侧将出现功能菜单,使用其中的“简历中心”—“新建简历”功能填写相关信息,并生成个人简历。简历生成后可使用“简历维护”功能对相关信息进行修改。“外发简历”功能是用来向未在山东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注册的用人单位发放电子简历的。请不要使用此功能向已注册单位发放电子简历。使用此功能也无法完成签约手续。

省内单位签约流程

3、搜索职位。

可使用职位搜索中的几种搜索方式搜索需求信息。如已经与已注册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就业协议,可使用“快速搜索”功能直接使用单位名称进行搜索。

4、向单位发送简历。

在找到用人单位后选择相应的职位并点击“发送简历”按钮向用人单位发送个人简历,发送简历后请及时与用人单位联系。此时,单位登录后将能看到毕业生发来的电子简历

省内单位签约流程

5、单位发起签约邀请。

若单位觉得毕业生符合用人要求,则会向毕业生发出签约邀请。

6、毕业生应约。

在单位向毕业生发出签约邀请后,毕业生须登录并点击“应约”按钮,完成电子协议的签订。(在向签约单位发出电子简历后须经常登录查看单位是否发出签约邀请)

7、主管部门鉴证

就业协议书经过就业主管部门鉴证后,网上就业协议正式生效;

8、单位打印就业协议书

经过就业主管部门鉴证后,用人单位可以打印就业协议书,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分别在打印的协议书上盖章签字后,书面协议正式生效;

9、将协议书送至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完成派遣

毕业生送已签的协议书到学校学校审核存档就业协议书,签约完成。(协议书不交者将扣发其报到证)

二、省外就业流程

1、毕业生注册。

毕业生在注册时须提供个人身份证号,因部分毕业生未能按时填写相关信息,其身份证号由就业中心填写18位代码代替,如在注册过程中出现身份不对的错误,请持个人身份证件到就业中心查询。

2、填写生成个人简历。

使用注册的用户名密码登录后,页面左侧将出现功能菜单,使用其中的“简历中心”—“新建简历”功能填写相关信息,并生成个人简历。简历生成后可使用“简历维护”功能对相关信息进行修改。“外发简历”功能是用来向未在山东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注册的用人单位发放电子简历的。请不要使用此功能向已注册单位

发放电子简历。使用此功能也无法完成签约手续。

3、申请省外就业。

如毕业生到山东省外地区就业,则需要使用“省外就业”—“省外就业申请”向学校提出省外就业申请,申请时需说明具体签约单位。

4、学校审核通过,锁定省内签约状态。

学校审核通过后,发给毕业生省外就业需要的就业协议书,并同时冻结该毕业生在信息网上的签约功能(省内状态)。

5、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

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式四份协议书,单位、学校、院系、本人各留一份。

省外就业流程

6、录入省外协议书

签约完成后可使用“省外就业”—“录入外省就业协议书”功能录入协议书内容,录入后学校将对协议书内容进行审核存档,无省外协议书将不能通过审核;省外就业者未录入就业信息网者将无法派遣到签约单位;拒绝录入省外协议书者学校将实行强制录入,实行强制派遣,以维护单位和学校利益。

注意:录入省外协议书时力求档案邮寄地址、报到地址准确,否则无法进行准确落户和档案接收。

7、学校审核纸质省外协议书与网上录入协议书内容。

学校按照纸质协议书审核就业信息网录入的协议书内容,并进行存档。省外就业毕业生派遣准备工作完成。

三、灵活就业

灵活就业指毕业生相关手续派往生源地人事部门而学生在某单位打工获得收入的就业类型。

如果用人单位无法落实户口、档案等手续而只接受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则可向学校提出灵活就业申请,申请时须填写具体工作单位并向就业中心提供与单位签订的协议书。在得到学校审核通过后,其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将开往生源所在地的人事部门。

灵活就业不算正式就业率,但算入总体就业率之中,某学校灵活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决定这个学校的总体就业了高低。

1、灵活就业证明:签约省内单位但不接受户口档案。

2、劳动合同: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落款的为正规。

3、非派遣省外就业:签约省外单位但不接收户口、档案。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 篇2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之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至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已达到765万人。然而,由于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导致许多毕业生在离校前仍未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从而成了本文所关注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未就业毕业生”)这一群体。毕业后,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档案,即由学校发往就业单位或相关人才服务机构,而未就业毕业生的档案管理问题随之产生,做好这一群体的档案管理工作,对促进未就业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意义重大。

二、潍坊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情况

潍坊是山东省所辖的一个地级市,作为一个生源大市,近几年年均输送专科以上学生6万人左右,从潍坊生源未就业毕业生数量来看,这一数据也一直居山东省首位。仅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潍坊市已累计接收潍坊市共接收未就业毕业生档案85875份,其中,2014年接收26831份,2015年接收33132份,2016年(截至7月)接收25912份,全年估计可接收30000份左右,目前,潍坊市未就业毕业生档案室现存档案已达123162份,数量多,管理任务繁重。

鉴于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的重要性,潍坊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2010年依托潍坊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成立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6名,按照有关要求设立了标准的档案室,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自主开发了档案管理软件,购置了必需的硬件设备,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方面的相关服务。自档案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接待各类阅档人员8635人次,为升学、入伍、出国留学、各类考生等人员开具档案存放证明15000余人次,转出档案82549份,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工作,赢得了广大未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赞誉,中心多次荣获档案系统先进单位,多人次获得相关部门表彰。

三、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生本人对档案不重视。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加上高等学校在学生档案管理方面的逐步弱化等因素,导致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现在未就业毕业生身上尤为明显,有些未就业毕业生甚至离校前不办理档案转递手续,更不关心自己档案的去向,档案任凭学校“发落”,离校后又对档案不理不睬,形成了人档分离、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不仅增加了学校档案管理的工作量,而且很容易造成要使用档案时而找不到档案的情况,尤其是给工作后的转正、定级、缴纳保险、工资调整等问题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二)高等学校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不规范。

由于高等学校存在学生档案管理队伍薄弱、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等普遍情况,从而致使高等学校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档案不负责任,让未就业毕业生自带档案离校,然而为了谨慎起见,很多档案管理机构拒绝接收个人自带的档案,这就给自带档案的未就业毕业生下一步顺利办理就业手续带来了隐患;二是各高等学校的档案袋信息标注内容多少不一,有的高等学校甚至只标注了毕业生的姓名,没有任何其他毕业生相关信息,为了保证后期档案查询的准确性,地方档案管理部门人员须开封档案获取相关信息,无形中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量;三是有些高等学校档案转递方式存在不安全因素,2014年12月10日颁布的《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4〕90号)明确要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通过机要交通或派专人送取,严禁个人自带档案转递。”,但是有些高等学校贪图自己方便,依然通过邮局、快递等邮寄方式转递档案,这不仅会增加地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很容易造成档案丢失。

(三)生源地档案管理存在弊端。

毕业后,未就业毕业生的档案由学校转递回生源地,生源地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是没有专门的毕业生档案管理部门,以山东省各地级市为例,只有潍坊市和青岛市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管理毕业生档案,其他地市则由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的就业促进科、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等综合部门管理,一定程度上使毕业生档案的管理相对比较混乱;二是档案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档案管理人员既不专业对口也未经过系统档案管理培训,业务水平偏低,造成档案管理人员队伍薄弱,档案管理标准要求较低;三是档案管理不规范,《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和《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等对档案的管理做了标准化的规定,但是有些地方的档案管理条件、管理方法等都与标准相差甚远;四是地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造成了档案管理出现问题后无处追责、无法追责的尴尬局面。

四、做好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毕业生档案意识教育。

良好的档案意识,是做好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而毕业生档案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不断加强档案教育和宣传力度,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讲座、短期培训班等方式,让毕业生主动走近档案、认识档案,从主观上认识档案的重要性,让毕业生明确自己的档案里都有什么材料,这些材料的重要性有大多,建立起个人档案一旦丢失,会导致阻碍相关就业手续办理的隐患思维,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档案意识,用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档案,让档案助力自身发展。

(二)提高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1. 学生档案管理服务要精细化。

高等学校要建立专门机构承担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学生档案管理条件,探索更加合理的工作方法,完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强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将思想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人员吸纳进档案管理队伍,从而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专职档案管理队伍,使学生档案管理服务更加精细化。

2. 未就业毕业生档案信息整理要标准化。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部门整理完成未就业毕业生的档案后,为了更加方便档案的转递接收,应在档案袋上将毕业生的关键信息按照统一格式(如姓名、性别、毕业年度、所学专业、生源地等)进行清晰的标注,同时将相关信息整理成电子文件。2012年,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按照统一的格式制作标签粘贴到档案袋上,如图1所示。另外,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利用条形码、二维码等电子标签帮助转递档案必会很快得以实现。

3. 毕业生档案转递形式要规范化。高等学校要自觉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通过机要交通或者专人送达的方式将未就业毕业生的档案转递到生源地档案管理机构。生源地档案管理机构也要坚决拒绝通过邮局、快递、物流等非规定渠道转递的档案,假以时日,更加规范化的档案转递体制自然就会形成。

(三)有针对性的提高地方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服务能力。

1. 建立健全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机制。

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需有专门部门来承担,可推广借鉴有关地市先进经验,成立专门的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建章立制,逐步建立健全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机制。按照有关要求建设标准档案室,购置相关设备,配齐软硬件。与有关部门、高校多联系、勤对接,利用未就业毕业生求职报到高峰期,广泛宣传档案业务及知识,摸清服务对象所想所需,建立起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新模式。

2. 建立高素质的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队伍。

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要尽量吸收专业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这是基本要求。同时,未就业毕业生档案来源都为高校,单位性质虽较为单一,但单位数量较多,面对的情况也较多。因此,地方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部门在建设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时,不仅要注重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专业对口,而且还要具备对外交往和协调能力,便于更针对性服务于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

五、结束语

做好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高校和地方都应认真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完善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体系,努力推动未就业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向更加精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规范山东省非师范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档案转递程序的通知[Z].2012.

[2]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Z].2014.

[3]吕志东.贵州省黔南州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集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1.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3

摘 要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 经济危机

自从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并有逐步加重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综合性问题。2008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这对本来就不容乐观的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又造成了新一轮的冲击。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意味着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得不到有效的回报。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成为当前亟需解决。

山东省是人口大省,截止到2008年底,山东省人口总量为9417万,仅次于广东省和河南省,位列全国第三名。2009年山东省省内大学生46.52万人,加上中专学校毕业生,全省预计接收省内院校大中专毕业生60万人,毕业生数量创历史新高。在劳动力市场求职的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不断增长。从渠道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岗位有限、竞争激烈,社会就业主渠道的民营经济、基层单位吸纳作用不突出,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重点院校就业易,普通高校就业难

从学校看,重点高校、211工程院校以及综合实力强、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正式就业率超过80%;而一般院校尤其是专升本院校,成人高校,单科性、缺乏特色的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大。

(二)研究生就业率下降,专科生就业率上升

从学历层次看,前几年,研究生、本科生就业率高,专科生就业困难。从2006年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滑,2008年就业率由2005年的90.5%下降到72.3%,特别是师范类研究生以每年13个百分点速度跌落。在研究生就业率下降的同时,专科就业率却在逐年上升,以非师范类毕业生为例,2008年一次就业率由2003年的51.6%上升到81.9%,上升了30个百分点。这说明我省专科(高职)院校教育正在走向以市场需求导向的转变,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日趋现实,岗位技能有所提高,也证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实现由盲目追求学历向重视能力技能的理性转变。

(三)应用学科“走俏”,文法专业“滞销”

从学科专业看,工程、材料、化工、机械、自动化等应用型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持续走俏,供需比例一般在1:5以上,2008年正式就业率最高的十个规模以上专业全部为工科应用型专业,正式就业率均在70%以上,说明我省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而文法、管理等文科毕业生则“销路不畅”,供需比例为4:1,有的甚至达到10:1。

(四)半岛人才聚集效应明显,地区之间差异较大

山东省属于沿海身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从而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也有所不同,毕业生就业多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大量毕业生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难以吸引毕业生。2008年,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8市接收了全省63.3%的研究生和84.2%的本科生,菏泽、枣庄、德州、滨州、聊城5市只接收了6.9%的研究生和12.2%的本科生,东西差距十分明显。这种情况表明毕业生就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半岛城市群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就业容量大,人才聚集效应明显,而西部地区人才匮乏局面仍难以改变。

(五)先就业后择业成为新选择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信心和期望值在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的道路,通过灵活就业积累工作经验,等待机遇再行择业。2005年以来,灵活就业人数大幅增加,2007年达到50.4%,说明大学生就业质量还不高,就业形势仍不稳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制度原因导致的总量性困难

学者王诚在《当前经济增长中的失业及治理》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制度性失业”的概念,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的大学生失业根本上是“制度性失业”。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赖德胜认为,目前高等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大学没有成为一个自主的办学主体,专业设置、招生,大都由政府控制和审批”。一是办学理念偏离。在学校建设上,许多高校盲目追求“高大全”职专转学院,专科生本科,学院改大学,都争着往综合性大学发展。在这种办学理念驱使下,高校普遍不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创业素质的培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二是专业设置偏离。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张,在人才供求信息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上专业,紧缺专业严重不足和大众化专业明显过剩并存。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偏离。多数院校仍沿用过去精英式的培养模式,重灌输轻实践,导致学用脱节,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有很大距离。

张连绪在《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一文中提到:大学生就业难,重要是量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供幅超过社会增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社会就业的有效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速度。句测算,山东省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创造6万—8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之后20%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山东省经济连续保持14%左右的增长速度,每年最多能新增22万个大学生就业岗位,这显然满足不了需要。

(二)社会原因造成的结构性失业

1.就业观念不适应

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就业观念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很多人的认识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认为大学生必须当“白领”,只有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才算是正式就业,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高于现实。就业意识与社会需求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毕业生就业机制不适应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要求转变就业生就业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前就业生就业机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信息不畅,学生不能及时全面掌握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情况,用人单位也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基本条件和意向要求,影响了双方的最佳选择。二是双方合作机制不健全,用人单位一味要求毕业生“有工作经验”,但又不愿意为毕业生最初的工作经验买单,很多应届毕业生就业就被挡在了“没有工作经验”的门槛。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地域行业之间社会保障差异,致使众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西部以及民营企业就业,更不敢自己创业。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对策与解决办法

(一)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健全体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应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公共服务,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紧密衔接。一是建立协调统一、调控有力的管理体制;二是建立高校招生计划制定审批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衔接的宏观调控机制;三是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就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培养目标。要适应这一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深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从多方面促进学校工作由学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办学理念,突出学科建设优势,提高教育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转变招生计划拟定和专业设置机制,建立及时准确反应市场需求的信息传导机制,以适应社会需、促进就业为中心的专业设置调控机制,促进高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加大措施,引导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今后一个时期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方针。高校毕业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活跃的创新思维,在自主创业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当把引导和推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为大学生创业信息、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

(二)高校转变职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适度发展高等教育,控制规模。由于盲目扩招,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不能一时解决,如果不顾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继续盲目扩招,无疑会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重。推迟就业,也不是一个能够解决高校毕业生总量性过多的根本办法、为此,高校在进行招生时,有必要对今后几年的就业形势及市场需求做一个准确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决定招生规模与招生结构。

转换高等教育的身份。当前高等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为主要目标和任务,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书与育人同样重要,高等教育必须重新定位,转变自身职能,把主要任务和目标转换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上来。

高校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大学生就业以在读学校为平台,所以高校就业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率。当前,各个高校虽然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是由于毕业生数目庞大,所以,仅仅由几个人组成的就业指导中心并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高校应当切实把学生的就业摆在重要的位置,就业指导中心不仅仅局限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上,还应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三)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学习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虽然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这里面也存在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对自身期望过高,导致就业困难加剧。大学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进行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

主动学习,培养技能。尽管存在用人单位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的客观原因,但是目前一部分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校大学生有责任主动学习,锻炼能力。多读书,多参加社团工作,通过实习提高自身劳动能力,抓住每一个机会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成钢.失业属性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游均.2006-2007:中国就业报告.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曾湘泉.中国劳动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5]蒋世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8).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 篇4

非师范类:http:///

一、注册

二、登陆

三、完善并生成个人简历

四、签约:

(一)、毕业生与省外单位签约:

1、签约流程:

(1)如果省外用人单位是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以下简称“信息网”)注册用户,则毕业生与省外用人单位的网上签约与省内用人单位网上签约相同。

(2)如果省外用人单位是“信息网”非注册用户,则按如下流程来办理:

第一,毕业生向学校提出省外就业申请,学校审核通过后到学校就业信息网(常用下载栏)下载全国统一协议书;

第二,毕业生与省外用人单位签署完全国统一协议书后,在“信息网”上录入外省协议书内容;

第三,学校在“信息网”上审核毕业生录入的外省协议书(同时审核已签署的全国统一协议书),审核通过后转入就业方案库。

2、毕业生如何录入外省就业协议书?

毕业生登录专区后,点击“省外就业”下面的“录入外省就业协议书”栏目,右侧显示就业协议书录入界面,毕业生本人信息自动显示出来,毕业生只需填写一下签约的用人单位信息就可以,填写完

整后,点击“完成”按钮。协议书发送到学校审核。

(二)、毕业生与省内用人单位签约:

1、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网上签约流程:

(1)用人单位先向毕业生发送签约邀请(如有补充条款,则附加补充条款内容);

(2)毕业生收到用人单位发送的签约邀请后,可以对此单位选择“应约”或者“拒绝”。若对单位的补充条款有异议,可以网下协商,协商一致后,让单位重新修改补充条款内容。毕业生对更新后的签约邀请进行回复。毕业生同时只能对一家用人单位应约,应约操作完成后,对其他用人单位的应约状态锁定;

(3)毕业生应约后,协议书信息转到单位隶属的就业主管部门进行鉴证。(若单位有上级主管部门,则先转至单位的上级单位审核);

(4)就业主管部门鉴证通过后,单位即可打印协议书一式三份。同时协议书信息转至学校等待审核存档;

(5)毕业生送本人签字、单位盖章的协议书到学校审核存档。网上签约过程结束。

2、如何进行网上解约操作?

解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人单位提出解约申请,另一种是毕业生提出解约申请。具体操作如下:

(1)如果毕业生签约的用人单位首先提出解约申请,毕业生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毕业生选择“同意解约”,则系统生成一份解约函;毕业生选择“不同意”,则解约不成立。毕业生登录专区后,点击左侧“应约解约管理”栏目下“解约”,右侧显示解约界面,毕业生输入自己的操作码,点击“同意解约”按钮完成解约操作(从2008年开始,解约无需操作码)。回复用人单位

撤销签约的操作与此相似。

(2)若毕业生首先提出解约,须向签约的用人单位发出解约申请,并等待单位的反馈。用人单位同意则解约协商成功,用人单位不同意则解约不成立。

毕业生登录专区后,点击左侧“应约解约管理”下“解约”,右侧显示解约界面,毕业生输入操作码,点击“发送申请”按钮向用人单位发送解约申请。

(三)、毕业生与省内暂不具备网上签约条件的用人单位签约流程:

1、操作流程:

⑴毕业生操作:

(a)录入:毕业生按照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到自己的专区,点击“录入省内就业协议书”功能项,将拟签约的用人单位及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信息进行认真、正确的填写,填写完毕进行提交。

(b)修改:如果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再次打开“录入省内就业协议书”,选择修改进行修改即可。

(c)打印:确认没有问题后毕业生将协议书进行打印,通常一式四份。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字盖章后,送交用人单位所在地人事部门进行网上鉴证并加盖相关公章。(d)将进行鉴证通过的协议书送存学校,由院系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留存一份备案。⑵人事部门操作:

毕业生或用人单位送来盖章、签字的协议书后进行网上审核鉴证。

⑶学校操作:

人事部门鉴证通过后,学校审核通过,签约信息转入方案库。

特别提示:

1、毕业生均需及时到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行注册,不注册无法打印报到证。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 篇5

从山东省人社厅获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今年山东省将通过“三支一扶”、政府公益性岗位、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等途径,争取今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

今年,山东省将完善现有11家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园区,新评估认定10家左右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资金扶持。健全完善“一站式”创业服务指导平台,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导师队伍,加强跟踪指导服务,进一步提高创业成功率;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实施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高校毕业生到社区服务、就业人数达到1500人以上,让高校毕业生在社区实现长期就业。统筹推进“三支一扶”计划,进一步拓展“三支一扶”毕业生服务基层范围,20全省完成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2000人左右。

山东大学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篇6

总体就业率为93.17%,总体签约率仅6成

根据统计,山东大学2016届毕业生共计11368人。截至12月9日,就业10592人,总体就业率为93.17%。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6133人,就业率为91.89%;硕士毕业生就业3863人,就业率为94.54%;博士毕业生就业596人,就业率为98.03%。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主要是签约就业和国内外深造,研究生就业流向主要是签约就业。

2016届毕业生中,以各种形式签约就业的有6999人,总体签约率为61.57%。因升学需求、深造机会等不同,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签约率有所差异:本科生签约3056人,签约率为45.79%;硕士生签约3407人,签约率为83.38%;博士生签约536人,签约率为88.16%。

备受关注的大学生创业情况,从山东大学数据显示,并不十分活跃。2016届毕业生自主创业29人。毕业生创业比较多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创业毕业生来自17个学院(研究生培养单位),涉及九个学科门类,分布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基础科学五个学部和威海校区。

就业率高的专业不乏一些“冷门”,哲学、历史均在列

就业率达到100%的这24个本科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物理、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机械工程学院的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交通运输专业。生命科学学院的生态学专业。泰山学堂的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物理学院的微电子学专业。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历史学专业。外国语学院的`朝鲜语、翻译专业。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哲学专业。管理学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业工程专业。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国际政治、英语双学位专业。护理学院的护理学专业。威海校区的舞蹈编导、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

就业率排名靠前的学院分别是护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药学院、威海校区等。

就业率排名靠后的学院有土建与水利学院、数学学院、法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医学院等。

一些热门专业反而就业率低,但并不代表找不到工作

就业率排名倒数前十名的本科专业包括: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哲学专业(50%),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人类学专业(55%),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71%),数学学院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73%),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73%),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国际政治专业(74%),物理学院的应用物理学专业(7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78%),管理学院的市场营销学专业(79%),土建与水利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79%)。

由于就业率包含范围的原因,我们一般认为的一些热门专业反而就业率低。按照教育部统计口径,毕业生“就业”主要包括: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国内升学;出国(境)学习、工作;参加村官、三支一扶等国家和地方基层项目遴选;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自主创业;应征入伍;以灵活方式(弹性工作、自由职业等形式)就业等形式。可以说,就业统计还是相当宽泛的。就业率低的专业并不代表找不到工作。

不同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存在差异

世界经济变化新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给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与往年相比,毕业生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来校单位的数量和层次都有明显提高。秋季学期开始后校招热度迅速升温,宣讲会高峰期略有提前;春季学期许多单位通过实习招聘等形式提前延揽人才。

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就业保障研究 篇7

一、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现状

国际上对就业人群采用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提法, 而我国考虑到非正规就业概念带有一定贬义, 考虑到就业者的心理承受程度, 一般采用“灵活就业”代替“非正规就业”。按照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劳动科学研究所的《我国灵活就业问题研究报告》 (2002年) , 官方对“灵活就业”的定义是: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官方对灵活就业的界定给出比较具有操作性的划分标准, 即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五个指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灵活就业人群既存在于非正规单位, 同时也存在于正规单位, 将来正规就业与灵活就业之间会出现自由转换现象。高校为了便于制定政策和统计方便, 需要缩小灵活就业的范畴。高校在界定是否属于灵活就业的标准主要是签约形式, 毕业生能够签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都被认定为正规就业。有些省市把用人单位的接受函和用工证明认定为灵活就业, 而有些省则认定为正规就业。凡是没有签订协议, 有谋生能力的毕业生, 填写灵活就业表的, 被认定为灵活就业。主要包括短期应聘某单位的临时工、小时工、兼职零工;从事无工商营业执照的以个体劳动为主的自由职业, 如商贩、修理、餐饮、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高校灵活就业认定和统计范围比社会认定范围窄, 从今年开始, 毕业生自主创业被认定为高质量就业, 符合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 也与社会发展趋势吻合。今年, 高校在统计毕业生就业类别中没有出现灵活就业, 而是用自由职业取代了灵活就业。很显然, 这只是统计口径和标准的变化, 并没有影响或改变社会对灵活就业的界定。高校在统计毕业生灵活就业时采取了保守和谨慎的政策, 主要原因还是灵活就业形式的社会认可度较低,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如果放大统计范围, 将会鼓励高校采用灵活就业形式, 以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从全国总体来看, 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呈现出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专业分布不平衡特点:经济发达地区, 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 大学生选择就业的重点区域, 灵活就业率比较高;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咨询行业等新兴行业用人机制比较灵活, 工作环境比较宽松、产品技术含量高, 对中高层次的人才具有较大吸引力, 大学生灵活就业率比较高;一些市场需求弹性较大的专业, 如外语、翻译、导游、编程、市场营销、会计等专业的学生灵活就业率也比较高。【1】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发展迅速壮大, 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形势有关。进入21世纪后, 灵活就业高速发展, 截止到2011年底,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接近城镇就业人员的50%。高校毕业生随着人数规模的扩大, 也从“天之骄子”成为普通劳动者, 一部分学生也成为灵活就业人员。灵活就业形式是未来的一种新兴的就业形式, 有利于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同时也更符合在互联网时代下, 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自由的就业方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更大范围认可灵活就业形式, 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 认定标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固定雇主的自由职业, 毕业生持有某家雇主的用工证明或者接收函, 形式包括短期工、临时工、季节工、远程服务 (如电话服务、软件开发) 等;另一类是没有雇主, 自我雇用的灵活就业, 包括中介服务、经纪人、艺术工作者、修理服务、商贩等。

二、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就业保障存在问题及对策

现在尽管灵活就业形式受到社会的鼓励, 但是大多数人内心并不能完全接受。追求稳定的、正规的职业仍然是许多人的传统观念。灵活就业者通常是指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低、工作不固定且层次较低的这类人群, 在社会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认为灵活就业不是就业, 只是正规就业的过渡形式, 因此政府、社会和高校对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保障政策不到位, 工作措施和工作力度还不够, 从而影响到灵活就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健康发展。“灵活就业保障”由灵活性 (Flexibility) 和安全性 (Security) 组合而成。灵活就业保障应同时解决灵活性和安全性的目标, 这要求社会保障改革和就业政策改革保持一致性。【2】

(一) 社会保险保障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前, 政府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了基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但是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并没有统一纳入保障范畴。近几年, 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政府对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出台了社会保险保障政策, 部分或者全额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我国灵活就业群体大部分没有纳入社会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 导致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失业后缺乏生活保障, 影响到社会安定。通过各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及其他网站统计, 明确提出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失业保险的省市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省、哈尔滨市、南京市、黄石市、武汉市等, 灵活就业人员失业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还处在探索阶段。

由于高校与政府缺乏有效信息共享, 灵活就业毕业生离校后学生的个人信息没有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 导致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政策。很多灵活就业毕业生因为信息不畅通, 并未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

我国1999年以前的有关失业保险条例中关于失业保险的分担是单位缴1%, 职工不交。1999年1月国务院新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中, 单位缴费率由1%上升到2%, 职工个人不交改由按本人工资的1%缴纳。无论是按照1999年以前还是以后的条例, 由于灵活就业人员雇主不固定, 征缴工作难以开展。1999年以后的条例中规定, 个人缴纳本人工资的1%, 但灵活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不固定, 实际上很难确定, 征缴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因此, 针对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险保障不全的问题, 应该专门制定适合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险办法, 确保毕业生的就业保障落到实处。

首先, 采用弹性制缴纳社会保险制度。灵活就业者工作不固定, 如果对灵活就业人群实行强制缴纳保险模式很显然不符合实情, 缺少人性化服务。因此, 针对灵活就业人群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的管理办法, 充分考虑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方式的特殊性, 让缴费基数更为灵活,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灵活就业人员。【3】可以采用规定缴纳年限或总金额两个标准, 允许灵活就业者个人有权选择缴费时间和地点, 按照每年连续缴纳或者一次性缴纳, 或者不连续补足缴纳三种方式, 满足缴纳年限, 或者满足缴纳合计达到总额的任何一个条件, 视为缴纳合格。

其次, 政府应解决灵活就业者的失业保险问题, 因为灵活就业者面临的失业风险系数较大, 失业保险能够让高校毕业生排除生活后顾之忧, 能够积极选择灵活就业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再解决生育保险和工商保险。

最后, 社会保险缴纳采取等级制。灵活就业人群工作不固定, 收入不固定, 应该允许灵活就业人员按照最低标准缴纳社会保险, 享受相应的保险待遇, 让灵活就业者的生存与发展得到基本保障。

(二) 职业发展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

灵活就业人员不同于在正规部门就业的职业人, 他们缺乏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 缺乏职业化素质和能力的培训, 缺乏专门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 导致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缺乏持续发展能力, 以及由于就业信息的不充分, 这类人群容易与社会发生摩擦失业, 时常处于就业与失业状况, 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目前社会和政府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就业信息比较杂乱, 没有分类和针对性, 导致灵活就业者不能准确判断信息的价值, 错过就业机会;

第二, 信息发布的渠道比较单一, 如张贴海报, 由于灵活就业人群流动性大, 工作不固定, 导致摩擦性失业, 一方面社会有闲置的劳动力资源, 同时社会的用工需求又得不到合理配置。

第三, 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和培训机构主要针对学历较低的人群, 提供的就业信息主要是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 培训的内容也主要是操作性手工劳动。这些服务与灵活就业毕业生的需求差距较大。

第四, 高校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 制定出台了许多保障措施, 从人、财、物三方面进行了科学统筹, 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是这些政策基本上是针对正规就业的学生, 如构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与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 拓展就业市场, 促进西部就业、基层就业等措施, 而对于灵活就业人群缺少关注。

针对灵活就业人群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整合社会和高校资源, 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服务。

首先, 借助新媒体技术为灵活就业人群提供点对点就业信息服务。在基层社区, 建立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站, 采集灵活就业人员信息, 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灵活就业者的兴趣、特长和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分类, 然后借助微信等新媒介平台对灵活就业者发布有针对性的用工信息, 提高人职匹配度。

其次,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 如MOCC学习平台, 整合现有的社会培训资源, 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 提升灵活就业者的素质和能力, 增强社会竞争力。

再次, 高校对选择灵活就业形式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如职业生涯设计、职场素质和能力、劳动权益保护等内容。

另外, 在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站建立灵活就业毕业生生涯发展档案, 并通过一对一预约咨询和网络咨询两种方式, 为灵活就业者提供专业职业生涯咨询指导, 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困惑, 提高工作的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指数。

(三) 户籍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户籍档案制度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体制性障碍。正规就业毕业生的户口可以跟随用人单位, 成为本地户籍, 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户口只能回原籍或者托管。政府对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相关保障补助限制为本地户口, 损害了非本地户口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正当权益。

人事档案是一个职业人的工作经历、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关系、职业道德、职称技能等信息的全面记载, 全面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能力, 有利于用人单位对雇用人员的全面客观评价, 也是一个人在职场的有效证明。但是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人事档案一般是托管在省市教委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或者人才交流中心, 托管部门履行了保管职能, 因无法及时与毕业生取得联系, 大部分档案没有及时更新信息, 对灵活就业毕业生后续职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针对灵活就业人群在户籍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国家应该制定政策, 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减少大学生落户的限制。虽然在2002年3月2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 对于大学毕业生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 但是目前仍然不能适应人才流动的趋势。从整体看, 传统户籍管制并没有根本改变, 一些大城市对待企业正式用工做出的户籍限制, 对待灵活就业的消极管制。从趋势看, 户籍制度改革需要打破农业、非农业户口管理二元结构, 建立全国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剥离有关部门附加在户口管理上的行政职能, 最后达到一张身份证全国流通, 实现户口自由迁徙。【4】另外档案管理也必须创新, 从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过度, 有利于全国联网, 实行个人电子档案的转移、登记、职称评定等功能。

只有打破户籍和档案管理壁垒, 才能促进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性, 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真正是实现人才价值和市场需求的有机统一。

(四) 法律保障存在问题及对策

由于灵活就业劳动关系不固定, 弹性较大, 许多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和安全措施等方面没有得到合理保障, 导致灵活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屡屡受到侵害。刚毕业的大学生法制意识不强,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一方面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另一方面由于维权成本过高, 毕业生只能放弃对自己侵权行为的保护和赔偿。

针对灵活就业人群在法律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给予保障:

第一,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宣传, 提高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法律意识, 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 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就业单位的监管力度, 要求用工单位必须与灵活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 并明确约定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工作报酬等内容, 防止侵犯灵活就业大学生的权益。

第三, 整合法律援助机构, 加强对灵活就业毕业生劳动纠纷的法律救济, 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

三、构建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就业保障信息平台

以上分析了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在就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但是这些对策和措施如果不能有机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那么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保障很难全面落实。失业是一个社会敏感的话题, 是一种社会不公正现象, 忽略对弱者的保护也是一种不公正现象。【5】为了适应社会对灵活就业人群的需求, 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如何保障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需要高校、政府和社会建立联动机制, 构建高校灵活就业信息平台。

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信息服务平台由政府相关部门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牵头建设, 把学校和社会资源通过平台进行整合, 解决工作调块分割现状, 促进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达到政策全覆盖, 才能有效解决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信息平台具备六大功能:

(一) 信息录入功能

高校负责组织灵活就业毕业生的信息录入, 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学生个人在平台上拥有一个账号, 可以共享平台所有信息和服务, 信息与灵活就业者本人的移动终端联通。用人单位负责录入雇用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劳动合同信息。

(二) 社会保险服务系统

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险 (主要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由用人单位购买、个人购买和政府补贴三种方式来保障。平台时时显示灵活就业者的社保缴纳情况, 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监督用人单位缴纳雇用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状况, 并能够准确反映灵活就业的社保信息, 及时准确地补贴到个人。平台建立与银行共享资源, 用人单位和个人可以通过平台完成缴费功能。

(三) 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灵活就业人员弹性工作, 面临较大的失业风险。信息平台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意向、职业技能、经验进行分类, 并根据灵活就业人员的居住地, 自动推送具有针对性用工信息, 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个性化工作匹配, 减少失业率。

(四) 职业发展服务系统

该系统为灵活就业毕业生建立职业生涯发展电子档案, 追踪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历程, 有针对性提供职业咨询与指导服务, 同时也具有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培训服务功能。

(五) 人事档案服务系统

该系统通过建立电子信息库, 动态管理灵活就业人员的档案, 时时完善个人信息, 真实记录灵活就业人员在职业道德、职称、职业技能、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内容, 有利于用人单位查询, 提高用高透明度, 规范灵活就业人员职业道德和素质。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该系统受理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法律投诉, 系统将投诉信息转送到劳动监察部门及法律援助单位, 及时处理灵活就业毕业生的法律事务, 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保障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短板, 要解决这个问题, 仅依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者高校自身是不可能完成的。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与社会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领域、工作类别、社会期望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要解决高校灵活就业的保障问题, 高校制定的政策与措施必须与社会大就业保障系统对接, 需要把“灵活就业的政策、劳动法律和社会保障和服务系统融为一体, 建立一个系统性就业机制”。【6】高校灵活就业毕业生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 把灵活就业各个保障子系统通过信息平台进行整合, 实现学生个人、社会、高校和政府信息对接与共享, 平台强化了政府在保障灵活就业毕业生就业权益方面的监督职能, 提高了灵活就业保障工作的公正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高校扩大灵活就业毕业生规模, 为劳动力市场供给更多高素质人才, 保持劳动力规模的稳定与弹性, 提高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效果。

参考文献

[1]叶逢杰.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及其管理[J].科技信息, 2008 (20) :146.

[2]叶宁.中国灵活就业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研究[J].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15-16.

[3]葛弘斐, 潘洋, 严瑶婷.苏州市灵活就业社会保险状况调查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3 (12) :18.

[4]陈成文, 孙中民.二元还是一元: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2) :31-32.

[5]张然.欧盟灵活保障就业政策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12) :207.

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篇8

【热点综述】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2010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新华网2010年2月17日报道,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009年的6月4日,济南市环卫局所属的城肥清运管理二处对外宣布招聘5名粪便清除工—— 俗称“掏粪工”。在近400名报考者中,5名大学生经过报名、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程序后,被录取并接受了为期半年的培训。2010年3月2日,5名大学生掏粪工正式上岗。

【理论分析】

一、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1. 我国当前的就业现状。新华网2010年2月17日报道: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问题仍然是中国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者就业不仅能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而且也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错误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5名大学毕业生参加粪便清除工招聘并从391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掏粪工,反映了劳动者应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就业。

4. 国家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就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实现就业与创业,促进社会和谐。

5.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国家继续贯彻落实一揽子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继续加强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就业者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帮助。

二、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1.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表明政府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2.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国家继续贯彻落实一揽子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加强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就业者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帮助,体现了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三、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

1.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5名大学毕业生参加粪便清除工招聘并从391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掏粪工,实现就业,表明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实现就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高校毕业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发扬艰苦奋斗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5名大学毕业生参加粪便清除工招聘并从391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掏粪工,实现就业,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业精神,实现就业。

3.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国家继续贯彻落实一揽子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加强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就业者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帮助,真正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创新训练】

1. 下面这幅漫画说明()

①劳动合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②劳动合同只明确了企业的权利和义务③劳动合同只明确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④劳动合同明确了劳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2. 2009年2月20日召开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工作会议透露,2009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总人数达2400万人,其中包括600余万高校毕业生和百万以上的失业返乡农民工。新华网2010年2月17日报道,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说明()

①高校毕业生比农民工更不容易就业②我国所有的劳动者的就业观念都已发生根本性转变③我国当前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④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3. 国家继续贯彻落实一揽子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加强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就业者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帮助,表明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应做到()

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④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工作意识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①③④D. ②③④

4. 国家继续贯彻落实一揽子积极的就业政策,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继续加强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国家之所以加强宏观调控,是因为()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②市场调节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要求加强宏观调控③我国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加强宏观调控④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发挥宏观调控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①③④D. ②③④

5.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2009年到期的“五缓四减三补贴”就业扶持政策延长一年。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2)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请你从国家与劳动者的角度就劳动者如何实现就业提出建议。

(3)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分析国家切实解决就业问题的哲学依据。

【参考答案】

1. D 2. C 3. A 4. D

5. (1)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对此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②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者就业不仅能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而且也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丰富自身精神生活,提高自身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国家:①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扩大就业总量。②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拓展就业渠道。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环境,搞好创业培训与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者就业提供物质保障。

劳动者:①每个劳动者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②劳动者应加强文化学习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积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案例下一篇:在启蒙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字形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