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共12篇)
山东省高校高水平 篇1
1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山东省高校健美操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调查,发现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健美操队的建设及实施教体结合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发展对策,为实现高校办高水平健美操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具有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试办资格的3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以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包括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及图书馆查阅有关研究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教体结合及高水平运动队等方面的文献资料。(2)访问调查法。实地调研了山东省试办高水平健美操运动队的3所高校,获取相关数据资料。(3)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2003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水平运动员基本情况的调查
3.1.1 高水平运动员生源情况的调查
通过调查,80名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中有64人来自普通高中,占本研究运动员总数的80%,其次是市县业余体校,为12人,占本研究运动员总数的15%;再次是体工队退役队员为4人,占5%;其中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水平运动员主要来自一些体育传统学校,例如济南三中、济南七中和临淄二中。这些运动员的培养恰恰是施行了建立高校自身的一条龙训练体系,贯彻了“教体结合”的指导方针。
3.1.2 高水平运动员参加赛事情况及取得成绩的调查
所调查的三所高校对高水平健美操队的训练都比较重视,但是参加大型比赛的机会非常少。大多数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每年参加一到两次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另一方面从高水平运动员在各大比赛中取得的成绩来看,山东师范大学高水平健美操队的整体成绩明显优于其他高校,但总体参赛的级别较低,全国大运会上成绩并不理想。
3.1.3 高水平运动员学习情况调查
学训双重需要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与校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时间短,基础差已成为公认的现实问题,通过调查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健美操队文化课的管理方式通常实行“学分制”,并实施了一些与之配套的措施。这些运动员的专业主要分布在体育类、文科类和管理类,在上课、考试方面都有“打折”政策。但总体水平上运动员仍然认为学习吃力,不能完成或者较好的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山东省高校健美操队学训矛盾仍然存在。
3.1.4 高水平运动员就业情况调查
通过对山东师范大学高水平健美操队的调查,2003年~2010年,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呈良性发展的趋势,就业率达到100%,在毕业的50人中从事体育专业、或与之相关工作的占53%,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的占42%,仅5%从事非专业的工作。由此可见山东师范大学高水平健美操队在培养运动员的管理体制上是与“教体结合”背景下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相一致的。而其他招收高水平健美操队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稍显逊色。
3.2 教练员基本情况调查
在对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健美操队教练员基本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具有指导高水平健美操队的专职教练员的人数较少,每所高校仅1至2名。教师的学缘结构合理,教练员大都是体育学院毕业的本科或是研究生。但缺乏高水平专项训练经历,这样势必影响教练员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教练员专职化程度较低及师资短缺是制约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健美操队竞技水平的主要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健美操队在“教体结合”背景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水平健美操队表现得较为突出。但在施行“教体结合”的管理体制的过程中由于各个高校自身条件及基本政策的不同,结果也各不相同。山东省高水平健美操队竞技水平较高的三所高校将高水平竞技运动真正地纳入的教育体制中去,使学校竞技体育回归教育,也正是“教体结合”管理体制的宗旨。(2)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健美操运动员主要的来源是普通高中,学生基本是从中学到大学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学习和训练的人数偏低,需要继续推进“教体结合”体系。(3)高校教练员专职化程度低,师资短缺,高水平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机会相对较少。竞赛机制不完善,制约高水平健美操队的竞技水平。
4.2 建议
(1)推进“教体结合”的培养模式。将原有定向的“一条龙”模式发展为不定向与定向并行的“一条龙”培养模式。中小学优秀运动员的招收打破原有区域招生的原则,建立以教育部门管理为主体,在做好高校大学生运动员训练的同时,进行中小学运动员的培养,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共同提高。制定长效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长远的训练计划,使各级教练员培养运动员有盼头,从而出成绩。
(2)建立科学完善的招生机制。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联合制定出统一的招生录取条件,运动成绩与文化成绩都必须达到录取的相关规定方可录取,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从生源上解决“学训矛盾”,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工作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3)建立一支承担“教体结合”任务的骨干教练员队伍。建立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制度是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山东省高校也应该将教练员的岗位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以竞技水平较高的学校为基地,定期指导、交流从而达到共同进步,逐渐实施教练员的专职化。教育系统应与体育系统加强合作,不仅要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同时也要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成立科研小组,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促进高水平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4)改革现有高校健美操竞赛的模式,完善竞赛体系。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健美操队管理部门首先应根据现有的竞赛体系制定出一套符合高校健美操运动发展的竞赛制度以促进整个山东省高校竞技健美操的发展;丰富高校健美操竞赛形式,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每年联合举办一些赛事;给高校高水平健美操队创造条件多参加体育系统举办的比赛,已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爱峰,刘艳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调整与革新[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
[2]郑炎.高校与高水平运动队“体教结合”模式探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1):84-86.
[3]须晓东,郝小刚,高雪梅.江苏省高校“体教结合”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7.29(5):72-75.
[4]冉强辉.影响上海市“体教结合”工作的主要因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山东省高校高水平 篇2
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招生委员会,有关高等学校:
现将《山东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工作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山东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工作实施意见
为了做好2012年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优秀)运动员工作,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招生学校、项目及招生计划
(一)招生学校、项目
1.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学校及项目
经教育部批准有资格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等学校全国共268所,其中驻鲁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及省属高校16所。各高校的招生项目见附件一。
2.招收优秀运动员学校及项目
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我省有21所省属普通高校在高职(专科)层次招收优秀运动员。高校名单和招收项目见附件二。
(二)招生计划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计划数应控制在国家核定的本校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以内。省内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计划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统一公布,省外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计划由招生院校自行公布。优秀运动员招收计划,不得超过本校当年高职(专科)招生计划总数的2%。
二、报名及资格审查
(一)报名条件
符合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的报名条件,年龄不超过22周岁的考生可以报名。报考省统一测试未涉及的项目,须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且高中阶段在省级(含)以上比赛中获得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三名者。
(二)报名办法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高水平(优秀)运动员报名分为网上填报基本信息和报名信息现场确认两个部分。填报基本信息及现场确认时间为2011年10月11日至12日。地点在考生户籍所在县(市、区)招生(考试)办公室(中心)(以下简称县招考办)。
(三)资格审查
1.参加省统一测试的考生资格审查
报名参加全省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统一测试的考生,其所在中学(单位)组织考生填写《2012年山东省高水平(优秀)运动员专项测试诚信表》(以下简称《诚信表》),中学(单位)负责人签字、加盖公章后,交县招考办核查。县招考办现场信息确认后,连同《2012年山东省高水平(优秀)运动员专项测试报 1
考证》(以下简称《报考证》)交给考生本人。测试时由考生交考点审查。
2.参加学校单独测试的考生资格审查
考生所报项目在省统一测试中未涉及的,须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且高中阶段在省级(含)以上比赛中获得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三名者。经审查合格者,方可参加招生院校自行组织的单独测试。
资格核查程序如下:
(1)交验材料
考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到县招考办进行资格核查。核查时须提供与有关比赛或运动会相对应的秩序册、成绩册、运动员等级证书、获奖证书、报名确认单等材料的原件及相应的复印件,填写《2012年山东省高水平运动员资格核查表》(以下简称《核查表》,可从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下载)。
《核查表》须经所在中学(单位)的责任教师(教练员)签字确认,由中学(单位)公示至少5个工作日,无异议后,报分管校长(单位负责人)核查签字并加盖公章,再报至县招考办。
(2)资格审查
市、县两级招考办须指定专人,会同有关部门核查考生的报考资格,并在合格考生的《审查表》上签署意见、盖章。县招考办对符合条件的考生材料进行初审,将初审合格考生《审查表》和相关证书、材料原件及复印件报市招考办复审。市招考办核查后将材料原件退还考生,复印件由审核人签字附在《审查表》后,并于2012年3月31日前将《汇总表》、《审查表》和相关证书、材料复印件报送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普招处。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核查通过的合格考生名单于4月下旬通过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向社会公示。
3.参加学校文化单独考试的考生资格审查
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含)以上证书的考生,经核查合格者可向招生院校申请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体育专项考核和文化单独考试。资格审查程序和相关材料报送时间,与参加学校单独测试的考生一致。
三、专项测试与资格确认
(一)省统一测试
1.省统一测试项目
我省统一测试项目有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网球、手球、羽毛球、跆拳道12个项目。其中,田径包括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女3000米、男5000米、女5000米竞走、男10000米竞走、女100米栏、男110米栏、400米栏、跳高、跳远、三级跳远、男撑杆跳高、铅球(男7260克、女4000克)、标枪(男800克、女600克)、铁饼(男2000克、女1000克)19个小项。游泳包括50米自由泳、50米蛙泳、50米仰泳、50米蝶泳、100米自由泳、100米蛙泳、100米仰泳、100米蝶泳、200米混合泳9个小项。
考生报考项目与我省规定的统一测试项目相同者,必须参加全省统一测试。
2.省统一测试时间与地点
测试时间为2011年10月24日至28日。
考生持二代身份证、《报考证》和《诚信表》,于10月23日到山东师范大学考点报到,缴纳报名、测试费,接受资格审查,领取测试号码。
3.省统一测试标准与办法
田径、游泳项目按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执行,测试合格标准应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含)以上。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网球、手球、羽毛球、跆拳道项目按《2012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优秀)运动员测试项目、方法与评分标准》执行,合格名次由省测试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参加测试的考生数量、考生水平及项目间平衡等因素确定。合格考生名单将在2011年11月通过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向社会公布。
4.学校考查确认
省统一测试合格的考生,要自行联系并参加招生院校的考查确认。招生院校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招收项目及本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建设需要、考生的专项成绩、发展潜力等因素,确定本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意
向名单并书面通知考生。
(二)学校单独测试
省统一测试中未涉及的项目,招生院校可进行单独测试。只有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审查合格的考生方可参加招生院校自行组织的单独测试。
招生院校要加强领导、严格管理,切实组织好本校的测试工作。根据本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建设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本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内容应包括高水平运动员招生项目、选拔人数、测试时间、地点、内容和办法、录取原则等。
(三)资格确认
招生院校须于2012年4月20日前,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将本校已测试合格的高水平运动员名单(须准确注明运动员等级证书名称、等级以及参加文化考试类型)上传至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
(gaokao.chsi.cn)。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负责核对“阳光高考”平台的信息,审核通过的各招生院校高水平运动员考生名单将在 “阳光高考”平台集中公示。
四、志愿填报与录取
(一)志愿填报
高水平(优秀)运动员考生须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并网上填报志愿。
高水平运动员、优秀运动员志愿均设1个学校志愿栏。招生院校代号及院校名称按《2012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填报志愿指南》中公布的填写。
(二)录取
1.高水平运动员录取
高水平运动员录取安排在本科二批进行。文化成绩达到本科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按考生志愿投档,招生院校决定是否录取。
体育专项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确有培养前途的考生,文化成绩达到本科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65%的,招生院校提出申请,经核查后办理录取手续。该类考生的录取人数不得超过本校当年录取高水平运动员总数的30%。
录取时,招生院校应先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办理计划增加手续并提供拟录取考生的录取专业、录取类型。
2.优秀运动员录取
优秀运动员录取在高职(专科)二批次进行。优秀运动员考生文化成绩加20分达到高职(专科)二批次全省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按考生志愿投档,由招生院校决定是否录取。录取专业由招生院校确定,遗留问题由招生院校负责处理。
加分政策仅限于报考具有招收优秀运动员资格院校的优秀运动员考生。
五、文化单独考试及录取
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武英级(或以上)称号之一的考生,可向招生院校申请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体育专项考核和文化单独考试。学校专项考核和文化考试均合格者可免予参加省统一测试和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一)考生须符合所报院校的相关招生规定,考生获得证书的项目必须与招生院校招收项目一致。
(二)核查通过的考生自行联系学校,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体育专项考核和文化单独考试。
(三)招生院校组织文化单独考试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科目不得少于3门,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考核标准不得低于普通高级中等教育毕业考试要求,不得随意降低文化考试录取要求。
(四)考生取得文化单考拟录取资格后,必须填写《2012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收文化单独考试高水平运动员拟录取确认表》(以下简称《确认表》)1式2份,在规定时间内寄送到拟录取高校。考生只能确定1所高校寄送确认表,如因寄送多所高校造成录取中的遗留问题,由考生自己负责。
(五)招生院校须于2012年4月20日前将考生拟录取确认表、录取公函以及拟录取考生名单(含考
生考生号、姓名、性别、科类、身份证号、录取专业、专业国标代码、层次、学制等)等一并报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普招处。经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示无异议后办理录取手续。招生院校通过文化单考录取的高水平运动员人数不得超过本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总数的20%。
六、加强领导和管理
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是一项政策性强、选拔过程复杂的工作。各招生院校要切实加强对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工作的管理,特别是在专项测试和资格核查等环节,需严格执行政策,实事求是,坚决反对和抵制弄虚作假。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体育专项测试全程实施监控录像,做到所有测试项目、所有参加测试的考生均有实况录像。对在组织体育专项测试或文化单独考试中出现重大疏漏、违反规定录取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院校,一经查实,将上报教育部取消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并予以通报。对在高水平(优秀)运动员专项测试或文化单独考试中被认定为作弊的考生,以及提供虚假身份证明(或证书)材料取得高水平(优秀)运动员资格的考生,一经发现并核实,取消其当年高水平(优秀)运动员报考、录取及高考报名、录取资格,并将考生违规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已被录取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由相关高等学校取消其学籍。
山东省高校高水平 篇3
关键词:足球;球员;选材
前言
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由于其具有整体性、对抗性、多变性、以及易行性等特点,吸引着无数的人们参与其中。高校作为青年人的聚集地,自然不会少了足球运动。在我们国家,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开展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要想提高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重要的是抓好这个国家的青少年足球运动、青少年训练,而抓好训练的选择条件就是青少年运动员早期科学选材。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与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选材相关的政策、书籍、文献等,把握当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发展状况和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结果,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二)专家访谈法:访谈对象包括部分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教练、运动员,以及长期从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就本研究相关的内容进行交流,一方面就研究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就问卷的设计和发放进行研究。
(三)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和发放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问卷,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选材的分析
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选材的重要意义在于两方面:
1、重视和深入足球选材的科学理论研究,制定出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选材方法和模式。
2、通过系统的培训,使高校高水平足球教练员们从思想上重视选材工作在实际工作当中具有科学选材的基本能力。
(二)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选材形势严峻
我国各高校试办高水平足球队所招运动员均是在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下,各省市教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招生办法,由省市招办、省市教育厅共同负责,对运动员的报考资格进行审查、组织并监督体育测试,然后须参加高考,达到一定分数线后方可进入大学学习(根据运动员的成绩可区别对待),在此招生制度的制约下,普通大学的运动员不愿意进入普通大学的足球队。
(三)高校教练员队伍建设堪忧
我國普通大学高水平足球队教练员大部分是从体育院校毕业,从事体育教学兼任足球队训练工作,他们的体育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缺乏高水平足球队训练的经历,对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指导比较陌生、经验有欠缺。而现代足球的发展日新月异,足球运动这个项目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处于非常落后的位置。
三、解决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训练与学习的矛盾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于文化知识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运动员来说,社会的各种压力也就更大,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对于学习的时间也随之逐渐减少,想要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并取得出色的比赛成绩,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竞技水平、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等。
运动员进入大学后,四年文化课的压力很大,要加强我国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训练,首先,就在于如何安排好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问题。因为运动训练同文化课的学习都应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成绩的提高需要一定的训练和学习时间作保证。训练期间、恢复时间和文化时间是一具学生运动员难以解决的尖锐的矛盾。
对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在取消学时制,过渡到真正的学分制送还和指令必修课,增大选修章程在学习年限上不要限制的太死,必要时可拿出一定资金安排课外辅导老师。解决学生运动员学习上的实际思想困难,还要加强大学足球运动员的思想矛盾教育,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足球运动员的知识素养问题是解决训练与学习这一矛盾的关键。
(一)解决“学训矛盾”的主要对策
1、提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提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就是要把“粗放型”训练转变为“精细化”训练,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要实现这一转变,首要的是要提高高等院校教练员的执教水平。
2、加强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建立适应高水平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管理模式
2.1随班学习,联合管理。为了增强运动员的学习氛围,可以将运动员下放到各个系部,由各个系部统一管理。特别是对那些文化基础较好的运动员,采取与普通学生完全相同的学习和管理方式。
2.2单独制定学习计划。必须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高水平运动员的教学计划必须适应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和生活特点,在制定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2.2.1将教学计划分为文化课和体育训练课两个独立部分,其中文化课部分由专业所在系提出,体育训练课部分由体育教学部提出。
2.2.2文化课严格按普通学生的安排,学习该专业主干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其中可含10%左右的限选课或体育理论课。文化课的课内外学时比大约为1:1.5,即讲授1学时,课后复习和作业1.5学时。
2.2.3严格日常管理,树立良好学风山西大学采用的如下方法。其中,训练起止时间及完成情况由教练员填写;自习及睡眠起止时间由班主任及班长填写,当日学习完成情况由本人填写,各科任课教师定期检查。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对每次作业严格要求,认真批改,一经发现抄袭现象,立即会同教练和班主任进行批评教育,并号召其他同学一同监督,做到学生管理学生,由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2.4严格控制与充分利用运动员的课余时间,运动训练是一个有机体的生理、心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动态组合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很难用量去衡量。在有限的训练时间里,通过采用最优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2.2.5采取学历浮动制,引进竞争机制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原则上,在学制标准上应依照普通学生的学制来安排,当然,学校为了确保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可以适当延长学制,并采取学年学分制、学历浮动、中期筛选和设置延长期等一系列辅助措施。
2.2.6加强考前和赛后的辅导,各高校体育教学部应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加强与运动员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在无赛期,教练员要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多加督促,对于比赛期所缺的课程应有计划地及时请任课教师补课,并形成制度。每次迎考前,运动员必须主动提前进行准备,并把自己的薄弱学科和学科中的难点、重点向任课教师提出,请任课教师重点辅导。
四、结论与建议
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探索 篇4
一、行业特色高校依托行业蓬勃发展
我国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最早出现在路、矿等行业。为满足行业发展, 由满清政府和早期一些民族资本共同兴办, 例如, 1896年, 津榆铁路总局 (北洋铁路总局) 吴调卿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 现为西南交通大学; 1909年, 由英国福公司投资创办的我国最早的近代矿业高等学府——焦作路矿学堂, 现为中国矿业大学;1915年, 我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张謇在南京创建我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现为河海大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 快速恢复国民经济、构建自主工业体系, 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开展, 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需要量急剧增加。中央政府为解决人才紧缺的瓶颈, 学习借鉴前苏联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组建成立了一批顺应行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行业高等院校, 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 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 行业高校得到了蓬勃发展, 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关键领域, 有农、林、水、地、矿、油、电、建、交等等, 这些学校与新中国工业体系共同发展壮大。到20世纪70年代, 兴办的各类行业高校已达到300多所。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行业高校依托各自相关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拓展学科领域, 形成了以原有行业特色为主、适当发展的多学科结构。20世纪末, 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将原来的部委所属高校调整为教育部主管 (教育部直属高校) 和工信部主管, 其他高校改由省级地方政府管理, 即形成了目前的高校隶属格局:少数中央部 (委) 属高校和多数地方政府所属高校, 基本结束了行业部门举办高等教育的历史, 行业高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 教育部直属高校由20世纪末的34所增至76所, 其中新划归教育部管理的高校大部分具有行业背景。
二、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划归教育部及地方政府管理之前, 行业高校由中央政府的相关部委主管, 高校与行业主管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主管部门一定程度上给予行业高校充分的资金保障, 同时, 分管的司局具体指导所属高校进行科研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校建设等各项工作。划归教育部及地方政府管理之后, 教育部在政策上扶持行业高校, 推进行业高校继续保持与原主管部门、行业的联系。但这些行业特色高校与原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已不存在, 原行业部门不再为其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行业特色高校与原行业的联系缺少了集中度, 行业高校面向特定行业办学的定位也有所动摇。加之新主管部门相对统一的考核评估体系, 在单一的评估标准的影响下, 行业特色高校纷纷向多科性院校转变, 有的甚至开始向综合性大学迈进。
长期以来, 教育部对行业高校的领导是宏观的, 强调高校办学的自主权;而行业特色高校是以依托于行业、支撑于行业、服务于行业为主要发展思路, 其办学的优势主要集中于与特定行业密切联系的学科和专业, 与国家传统的综合性、多科性院校相比, 非行业特色的新增设学科和专业实力相对较弱, 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因此, 从实质上加强与行业的联系与合作还需要高校自身不断地主动推进, 从而进一步发展自身行业优势, 拓展相关新兴优势学科,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国家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实现科学发展, 从而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部分行业特色高校已逐步形成并确立了自己的特色与品牌, 日益积累出厚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 因此, 学校的办学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是使其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也是行业特色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积极探索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道路
1.积极推进共建高校之路。
共建高校主要指国务院部委与相关省、直辖市、自治区 (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共建的高校。一是在政策制定时, 充分考虑行业高校的办学历史、学科特性和服务面向, 以更好地发挥行业高校的特色和优势;二是加大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经费投入, 并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探索并建立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支持行业高校发展的新机制和资金支持的新渠道;三是拓宽行业特色高校介入行业科研项目的渠道, 将行业重点项目进一步向行业特色高校倾斜。通过政策引导, 机制创新, 实现实质上的共建, 同时, 行业特色高校也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向行业聚焦, 从而有力促进行业特色高校的更快更好发展。
2.强化特色优势学科, 促进学校发展。
行业特色高校能够区别于其他一般高校, 就在于其特色优势学科的一流性和不可替代性, 这是其竞争力所在, 也是其存在的标志。但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只有一流的优势学科, 并不足以跻身高水平高校行列。因此, 行业特色高校在一如既往强化优势学科的同时, 适度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将所有学科都围绕优势学科特色做文章, 推动学科发展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形成特色学科体系, 实现单一学科向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协调发展。
3.创新模式, 加快特色创新人才的培养。
行业特色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别于综合大学的主要特点, 就是培养大量服务于行业发展前沿的高级专门人才, 结合精英化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方面特点, 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并形成自己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特色。现阶段, 以理工科居多的行业特色高校要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具有很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目前国家已经让部分行业特色高校进行如“3+1+1”、“3+1+2”、“3+2+1”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 突显对学生实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 行业特色高校要进一步创新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国家、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保持行业发展活力, 乃至引领行业的发展。
4.瞄准行业, 立足引领行业的技术创新。
行业特色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 构建国家基地、省部级基地、校内基地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以面向行业科技进步、解决行业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发挥行业高校优势为主攻方向, 积极构建新型产学研联盟。在支撑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 紧紧瞄准行业未来发展需求, 研究行业科技长远发展, 通过为行业解决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技术问题, 将学校的科技创新推进到行业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准确把握学科发展趋势, 为行业的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5.优化办学资源, 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必须努力构建其发展生态的内外部有利环境,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激活潜能, 形成优势, 挖掘潜在资源并科学利用。管理体制变化之后, 行业特色型高校与原行业的亲密关系已经发生变化, 而且竞争也愈演愈烈。在新的办学体制下, 行业特色高校要重新定位与行业部门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把“以服务求支持, 以支持谋发展”作为办学宗旨, 主动加强与行业部门和政府的联系, 在更高层面建立全新的合作机制, 积极推动行业和产业参与、介入和支持行业特色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通过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帮助行业、企业解决共性技术研发、关键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实际问题, 从而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
6.凝练文化, 重塑行业特色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顶层理念与核心内容, 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反复凝练而成, 为师生员工所认同并对其行为起引导、熏陶、激励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念体制。行业特色高校更需要重塑大学精神, 推动大学的发展和完善, 引领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行业特色高校的大学精神不仅要体现大学文化的共同特征 (教育本质和办学规律) , 更需要体现行业精神, 与行业的氛围相对接, 有助于学生在校的学习与成长, 也可实现大学精神向行业的辐射和延伸, 从而进一步固化行业特色高校的特色品牌。
摘要:为适应国家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新要求, 行业高校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继承学校优良传统, 保持学校特色与学科优势, 抢抓机遇, 迎接挑战, 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水平高校。
山东省高校高水平 篇5
施办法(修订)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与我校继续开展“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根据我校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协议,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资助我校部分名额研究生出国留学。为做好项目实施工作,保证选派人员的质量,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选派原则
选派工作应面向学校需要,服务学校发展,按照“选拔一流的学生,派往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原则,重点支持我校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基地和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
二、选派类别及要求
国家公派留学研究生包括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赴国外从
事课题研究)两类。其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留学及资助期限为36-48个月,具体以拟留学院校或单位学制为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留学及资助期限为6-24个月。
留学人员应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或具有一流学科专业的机构,国外导师应为在某一领域的知名或有较大影响的学者。鼓励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国外教育、科研机构合作协议派出,也可通过我校、学院或个人自行联系国外留学单位派出。
三、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专业和部分国家急需学科、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人员,可提供学费资助,具体按照《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费资助办法(试行)》执行。
四、申请条件及评审标准
(一)申请人应具有中国国籍,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有学成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身心健康,年龄不超过35岁(以申请截止时间为准),外语水平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外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专业语种应与留学目的国使用语种一致)。
2、近十年内曾在同一语种国家留学一学年(8-12个月)或连续工作一年(含)以上。
3、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并达到合格标准。
4、曾在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参加相关语种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英语为高级班,其他语种为中级班)。
5、参加雅思(学术类)、托福、德、法、意、西、日、韩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以下标准:雅思6.5分,托福95分,德、法、意、西语达到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CECRL)的B2级,日语达到二级(N2),韩语达到TOPIK4级。
6、通过考试或面试达到拟留学单位的外语水平要求。
(二)对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还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人事档案已转入我校管理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包括应届本科毕业生、应届硕士毕业生),以及我校正式工作人员。
2、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科研和交流能力,综合素质良好,工作业绩突出,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3、申请时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攻读博士学位入学通知书(邀请信)、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申请通过国家留学基
金委与国外有关教育、科研机构合作协议派出者,还需满足协议要求的其他条件。
申请学费资助者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并在各方面表现突出;核心课程应在优良以上;(拟)留学单位应为世界一流;国外导师应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系所从事学科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
(三)对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还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1、人事档案已转入我校管理的全日制在校博士生,且拟出国留学前已完成博士期间主干课程学习并已确定研究方向,以一、二年级博士生为主。
2、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科研能力和交流能力,综合素质良好,学习成绩优异,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3、申请时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及国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联合培养计划。
(四)申请范围不包括:已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已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且留学资格尚在有效期内的人员;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的违约人员;已获得国外全额奖学金资助的人员;已取得国外永久居留权的人员。
(五)已进入博士学习阶段第二学年或以上的博士生不得申请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在本科、硕士期间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 4
资助出国留学的博士生仍可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尚未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人员不得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五、申请及选拔程序
本项目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按照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要求,自2013年起,每年3月份集中受理一次,由研究生院发布工作通知,负责组织申报及研究生评审工作,具体程序如下。本科生、我校正式工作人员的申报工作分别由本科生院、人事部负责。
(一)各单位根据学校工作通知要求,布置遴选、推荐工作。
(二)符合条件的研究生经导师推荐,向所在学位分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按照国家留学基金委及学校要求提交申请材料。
(三)各学位分委员会对申请人的资格、综合素质、发展潜力、出国留学的必要性、学习计划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审,确定推荐人员名单并出具单位推荐意见,连同申请人的申请材料,统一报研究生院。
(四)研究生院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要求,对各单位推荐人员材料进行审核,组织专家评选,评选结果校内公示。公示无异议者报主管校长批准。
(五)学校最终确定的推荐人员按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要求进行网上报名,准备书面材料。
(六)评选结果上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最终的审核与录取工作。
六、公派留学人员派出与管理
(一)留学人员原则上应于申请当年派出;当年未派出的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应由所在学院说明原因,并及时提交研究生院上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对留学人员的管理实行“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办法,具体按照现行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执行。
(二)留学人员出国前须在国内签订并公证《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交存保证金、办理《国际旅行健康检查证明书》,分别到研究生院、本科生院、人事部和国际事务部办理相关手续,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办理派出手续。凭《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资格证书》、《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报到证明》到留学目的国驻外使(领)馆报到后方可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三)公派留学研究生在国外留学期间,应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的有关规定及《资助出国留学协议书》的有关约定,自觉接受驻外使(领)馆的管理,定期向国内导师汇报学习和科研情况,加强与学校的沟通。
(四)公派留学研究生完成留学任务回国后,应向导师汇报留学情况,并到所在学院、研究生院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办理相关报到手续。
(五)在研究生本人自愿的基础上,经培养单位推荐由学校人事部与派出研究生签定毕业后优先安排作为本校师资的协议书。学校将优先向国家留学基金委推荐与我校签定优先安排作为本校师资协议的人选。各培养单位负责该部分研究生的追踪考察。
(六)公派留学研究生在外留学期间表现突出者,可以申请学校的各种奖学金或由学院邀请回校作研究进展报告,学校承担差旅费用。对在外留学期间表现较差者,学校将根据情况进行处理直至提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取消其留学资格、停发所有费用。
(七)公派留学研究生在外留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均应体现作者单位为山东大学。公派留学研究生应真正起到纽带作用,积极促进国内外导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为后续的公派研究生做好联系工作。
(八)在国家规定的留学期限内各学院为在校公派留学研究生保存档案和户籍。超过留学期限未归者,其档案和户籍按学校的有关规定办理。
(九)派出前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我校正式工作人员的公派留学人员,其有关派出及管理工作分别由本科生院、人事部负责。
七、实施要求与管理
(一)为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有关职能部门 7
负责人组成的山东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和山东大学研究生海外经历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专门负责研究生海外经历的日常事务。
(二)各单位选派工作应坚持计划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科发展与师资培养的需要,重在建立学校与国外高校间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关系和人才培养交流平台,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及我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储备人才。
山东省高校高水平 篇6
关键词:复旦大学中长跑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新型管理模式
Study on the New Management Model of College High-level
Athletic Team
——Taking Middle-long Distance Running Team of Fudan University as Example
YANG Ju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iddle-long distance race team in Fudan University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 repeatedly in several compet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its new management model.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new management model with the traditional one, and analyzes its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enrollment, learning, training, competition, expenditure and life. This is a good illustr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ollege high-level sporting teams. Meanwhi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o the Fudan team, which needs further reflection.
Key words: middle-long distance race team in Fudan University; college high-level sporting team; new management model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研究 篇7
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自身因素影响
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自身因素来看,运动队体能水平、技能水平、战术水平、比赛经验、实战能力以及自我管理等方面都会对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造成一定的风险。由于竞技体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激烈的竞争性,因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参赛过程中,这些方面都是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影响因素,只有加强体能、技术、战术等方面的训练,才能解决好自身因素对参赛风险的影响。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在参赛过程中,前半场打的活灵活现,但由于自身体能的问题,在后半场则十分懈怠,这就是自身因素的重要影响。
1.2 赛事因素影响
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赛事因素来看,项目难度、赛前训练、场地情况、赛事组织以及观众等等,都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从项目难度来看,如果项目难度提高级别,就会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提出巨大的挑战,如果动作完成质量不高或者失败,都会使运动员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甚至与奖牌失之交臂,因而项目难度便成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很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参赛之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没有得到激活,也没有进行模拟实战,这就会使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参赛过程中的心理、气氛等不适应,进而影响比赛成绩。
1.3 外在影响因素
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社会因素来看,最为重要的就是教练、裁判、环境、交通、天气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都会成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加风险的影响因素,因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并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工作。比如,从教练的影响因素来看,教练的知识、文化、素质、能力等都会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教练对参赛的成几具有重要的作用,平时训练则具有训练组织、设计、落实等作用,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激励者、引导者和指导者;而在赛场上,教练员的指导、激励、决策则更为重要,对运动队和运动员能否取得好成绩具有重要影响。比如:从裁判的因素来看,如果运动队不能正确看待裁判的误裁,就会对心理造成重要影响,进而对比赛成绩造成重要影响。
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对参赛风险的有效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自身因素、赛事因素以及外在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后勤保障、团队合作、体育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但自身因素、赛事因素和外在因素则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因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必须对这三个方面参赛风险的影响因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科学应用各类参赛风险,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参赛过程中防范参赛风险和取得好成绩创造条件。
2.1 加强技术训练
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来说,技术仍然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同时也是有效应用参赛风险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必须着眼于解决参赛风险的自身因素影响,大力加强技术训练。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首先要抓好高水平运动队广大运动员基本技术的训练,通过坚持不懈、长期系统的训练,这是应对参赛风险特别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在此基础上,教练员应当将技能、体能、技战术等综合起来对运动队进行训练,使运动员正确处理好技能、体能、技战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加强训练,才能科学应对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自身影响因素,进而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2.2 加强心理训练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赛事影响因素,实质就是对运动队和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一种挑战,只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就能够很好的应对赛事风险,因而要高度重视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心理训练,努力使运动员适应不同的场地、环境、气候、裁判等等。在这方面,应当经常带领运动队到不同场地、不同环境、不同气候的城市进行训练,比如对于参赛环境的训练,应当将重点放在“观众”上,特别是要加强“吹口哨、鼓倒掌、喝倒彩”等“干扰性”环境训练,着力提升运动员的抗干扰能力,在这方面应当大力加强噪音、喧哗影响的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运动克服紧张心理的能力。
2.3 加强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对参赛风险最为重要的措施,各级各类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模拟训练,将其作为应对参赛风险的重要战略性举措,科学设计模拟训练,提升运动队应对参赛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根据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影响因素,重点在比赛对手模拟训练、比赛地点模拟训练、比赛状态模拟训练、关键节点模拟训练、临场情绪模拟训练、比赛结局模拟训练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的模拟训练,使运动队能够适应不同的风险因素。比如:在比赛状态模拟训练方面,可以进行采取一次性“倒时差”的办法,无论时差和路程距离如何,旅途中不进行睡眠,到达后再进行睡眠,能够很多的缩短适应时间;再比如:在关键节点模拟训练方面,应当大力加强“领先、平局、追局”三个方面重点节点的模拟训练,使运动队把握不同节点的比赛节奏,灵活采用不同技战术。
3 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各级各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然有一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对参赛风险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参赛风险的影响因素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应对参赛风险的有效对策,希望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可以预见,随着各级各类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越来越重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应对方面也将步入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效能化轨道。
摘要:随着我国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参赛的规模和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但由于我国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时间较晚,因而我国很多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必须下大力所研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问题,提升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参赛能力。该文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参赛风险的影响因素,然后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如何应对参赛风险提出解决对策。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研究 篇8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宗旨是,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和为国家输送高文化素质优秀体育人才的总目标。
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按照国家教育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 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学历, 且获得国家二级、一级以上证书的运动员 (高中阶段在省级 (含) 以上比赛中获得集体项目前6名的主力队员或个人项目前三名或近三年内在全国 (或国际) 集体项目比赛中获得前八名的主力队员) 可报名参加普通高校体育专项测试和文化课 (单独、统一) 考试, 被择优录取的优秀运动员, 称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
高水平运动员一般由普通高中体育特长生、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及国家专业队现役运动员组成。他们大都是从中小学开始边学习边参加业余体校的训练。随着运动量与强度的不断加大, 学习时间逐渐减少, 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就相对其他普通同学薄弱了许多。
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社会劳动就业和用人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的社会也带了一些不可回避的现实性问题, 给退役后运动员造成了很大的就业生存的心理压力。高水平运动员被普通高校录取后, 一部分运动成绩一般, 没有太大上升空间的高水平运动员或退队运动员依然需要在高校边训练边学习, 还有一部分运动成绩更为优秀的专业队现役运动员仅仅是挂名在高校。在学期间, 这些挂名在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只代表学校 (国家) 参加各类体育比赛、体育活动。不参加高校教学计划要求的教学内容的学习, 本科学制四年正常毕业。成绩突出且还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高水平运动员还会直接保送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这样的现象在我国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普通高校中是非常普遍的。据相关调查显示:有95.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对于就业非常重要, 有62.8%的被调查者认为运动员实际文化水准与现有学历不符;有66.5%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退役运动员就业必须是运动成绩和文化素质都优越。可以看出, 高水平运动员对学习文化知识的渴望, 能清楚地认识到接受高等文化教育对其就业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讲, 高水平运动员应该和普通大学生同样享有在高校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在高校中学训矛盾现象使高水平运动员尤其是挂名的高水平运动员接受高等文化教育举步维艰, 必须牺牲学习文化知识时间, 脱离高校教育环境来满足完成专业训练及比赛的任务。只重视要求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育成绩, 而不关心不要求他们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 这实际上是与高校中提倡的“体教结合”培养思路背道而行的。因此, 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奥运会后的制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中就包括, 大力推动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
高水平运动员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边训练、边学习是其具有的特殊性。“体教结合”不是口号, 高水平运动员在主观意愿上渴望享有和普通大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 只有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才能满足其主观上渴望学习的意愿。那么, 针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学训矛盾的教学管理问题, 怎样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方法和理念, 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与教学目标和高水平运动员身心发展特点, 制定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并对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学习是终身教育, 高校运动员不仅要为校争光乃至为国争光, 还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完成学业。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文化素质的优秀体育人才, 最终达到“体教结合”的目的。
3 建立科学、合理、人性化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机制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协调和稳定教学秩序, 调动和维护教学积极性、创造性,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维护大学生 (高水平运动员) 接受高等文化教育的合法权益, 规范教学管理行为, 进一步推动“体教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水平运动员作为大学生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完成高校教学计划内的文化课学习和考核任务, 要遵守普通高校制定的学籍管理规定, 如:入学报到、修业、考核、休学、复学、转学、毕业、结业与肄业等。只有具备科学、合理、人性化的高水平运动员教学管理管理制度的客观条件, 才可以切实有效地保障高水平运动员参与高校文化教育的学习中。
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发展潜力大致分为在校学习、训练与挂名 (不参加文化课学习) 两种高水平运动员。关于高校挂名的高水平运动员因在专业队训练不能到校参加正常的文化课学习的问题, 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教学应结合实际, 以培养高文化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为本建立、健全和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这也是实现高校“体教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的保障之一。
3.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也称为弹性学分制, 是以选课为前提, 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的单位, 在规定的最长年限内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高水平运动员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训练、比赛任务等实际情况, 按照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中的规定, 合理安排修业时间完成学习考核任务, 以更好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顺利毕业获得学位。
3.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是指, 通过因特网、WEB浏览器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活动, 以通过网络电子技术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相对传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而言, 《网络学习》平台在保证传统教学内容基础上, 还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丰富和共享的网络化专业学习资源。 (2) 以各自不同专业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 (3) 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基础薄弱, 专业不同、集中学习时间少。《网络学习》平台打破了传统学习模式, 高水平运动动员可根据各自不同的专业特点、文化水平、兴趣爱好、自主的学习。按照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中的规定, 在规定的年限完成文化课学习、考核合格方可顺利毕业获得学位, 按照各高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相关规定, 学训成绩突出的高水平运动员同样享有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机会。
根据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和专业训练的特点的现状出发, 科学、合理、人性化的适应高水平运动员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体教结合”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进一步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一飞.关于我国运动员"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思考[M].浙江杭州师范学院.
[2]王爱华.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M].浙江体育科学, 1996.
[3]平杰, 等.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提高大学生运动员质量的对策与研究[M].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1.
[4]殷学峰, 等.我国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学训矛盾"情况的现状调查[M].辽宁体育科技, 2006.
山东省高校高水平 篇9
高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至今已走过20年的历程,改革20年来取得了不少骄人的成绩:培养出了一批较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1]。不过伴随着改革的深入也显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资金短缺问题、教练员素质问题、学训失调问题、组织管理模式、运动员保障和比赛资格认定的问题等等。这都是立法不完善的体现。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总结高校办队20年来的经验教训,力图通过立法来逐步解决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加快立法进程。应根据《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尽快制定《高校体育竞技组织法》等相关配套法律,使高校办队有法可依,并加大执法力度,明确责任关系,使其能有效的保障高校竞技运动可持续发展。
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立法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青少年有4亿多,占全国人口的1/3。绝大多数青少年在我国各级大中小学学习。学校作为我国后备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向外输送各种优秀的运动人才,是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的一项战略重点。高校自1987年开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历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有20多人达国家健将,300多人达健将,上百人次或队伍打破了全国大学生记录,并多次刷新了全国纪录[2.3.4.5]。在2005年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共收获了21金、16银和12铜,在奖牌榜上名列第2,超额完成了赛前制定的夺取10~15枚金牌的目标。正在举行的北京2008奥运会上的中国100米选手胡凯,就是来自清华大学的一名大学生。这些无疑说明了高校办队20年取得的成功。目前,在我国235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里,也不乏优秀的运动队,如北航男排、复旦男排、北京理工大学男足(11人制)、东华大学男足(11人制),北师大女足(11人制),清华大学田径队和射击队等等,都曾经在全国性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6]。值得肯定的是高校办队20年的改革是成功的但还是暴露出一些法律法规上的欠缺之处尽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这两部教育、体育基本法对我国学校体育都作出了相关的原则性规定。但是法条还较抽象同时还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国务院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还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内容,至今18年都未作出大的修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竞技体育体制必然要求正确处理体育事业发展中的政府和市场、学校的关系。法律则是处理这类关系的天平。所以要有一部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竞技体育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管理法制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有利于竞争协作和灵活高效的运作体系来保证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竞技体育要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加快《高校竞技体育组织法》的建设是当前的首要和重要任务。
3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立法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经费来源单一、管理松散
根据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课余训练试点工作评估方法》中的有关规定,运动员年度训练经费的标准应为人均4 000~5 000元。该标准的落实情况我们很难具体检验,但是现实情况我们还是可以想象的。训练条件较差、训练补贴较低、食宿条件较差以及竞赛经费不足等等,只要是涉及钱的问题都是高校办队的“老大难”。所以经费上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经费短缺(“穷”)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都面临的首要难题但是穷了怎么办在体育法中也明确指出了,提倡社会企业资助办高水平运动队。但是,资金的赞助、使用等问题一直都处在一种朦胧的状态中,无法可依是造成在资金运作上困惑的主要原因。
3.2 学训矛盾难以调和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员与普通大学生在学习的权利上应该是没有区别的,但是高水平运动员在学习外还要参加训练和竞赛。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训练时间与强度的增加,竞赛时间的不断增加都对完成必要的学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这个学训不调和的问题上现阶段还没有相关管理条例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竞赛进行教明确的规定,大多数学校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相关的政策,但是往往在学习与训练管理上依然造成偏差。
3.3 竞赛体制与办法不完善
竞赛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和考察运动训练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目前,高校竞赛体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竞赛层次不合理,运动员参赛资格的审查程序存在漏洞,冒名顶替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产生现役省队和国家队队员之争,严重干扰和破坏了体育竞赛的平衡,再加上对违规现象的处理不及时、不得当等问题,影响了高校教练员的积极性,影响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像这类直接影响到公平原则,或者是造成意识形态偏差的行为,如不及时立法对该行为做出相应的规定,必然会桎梏高校乃至全国的职业竞技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
3.4 共建模式管理权限模糊的问题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其主体应该是高校自身。显然就应该由高校来自负盈亏,并处理其办队的所有事务。但是单单从招生的政策来看,高校并没有绝对的自主权,常常会受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制约。另外,有的高校办队是与企业或者俱乐部共建的模式,其管理的权限往往会偏向于出资方,这样就会发生管理的不及时、不到位或者管理的方法不得当的情况。学校与企业或俱乐部之间时常会在管理问题上产生矛盾,没有形成一种互助、共赢、和谐的氛围。目前,高校办队诸多采用与企业或者俱乐部(职业队)共建的模式[8]。该模式的确为高校办队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比如经费,教练员等等。但是也同样存在问题,比如,出资方(俱乐部)单方面停止资助或解约的赔偿问题;运动员在被俱乐部借调时受伤的赔付问题;集训和竞赛期间经费的投入、回报所得比例问题;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层人员的配置与酬劳问题等等。现阶段,类似问题都是以双方协商的方式来解决,但在协商中高校常处于弱势地位,深感既无经费作为后盾,又无法规作为保障。所以,亟待立法的支持与保障,来协调、解决、规范高校办队共建模式中的若干问题。
4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立法建设的构想
当我们充分挖掘我国高校办队20年来暴露的问题时,不难发现在高校办队以及高校竞技体育立法建立上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伴随2008年奥运会的盛大举行,我国体育事业将得到迅猛的发展,体育法也应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高校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战略的重要环节也应当抓住这一时机,加快立法建设,加快改革步伐,促使其持续健康地发展。整个《高校竞技体育组织法》的建设都必须适应国家的体育法制建立规划,服从、服务于国家的体育法制建设,并推动和促进国家的体育法制建设。
4.1《高校竞技体育组织法》的立法思路
首先该法在立法中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顺应政府转型的时代潮流,并能准确体现高校竞技体育改革和发展方向。其次,该法应定位为配套法,同时加强体育领域其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工作,使得《体育法》与多门配套法相互配合、支撑。最后,应该充分考虑到“2008后奥运时代”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路径问题,应推动和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积极、健康地发展。
4.2《高校竞技体育组织法》的具体内容
根据我国《宪法》第21条第2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1条:“为了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方针为指引,从“组织”为视角,在明确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前提下,规定国家、政府、社会和学校在“组织”高校体育事业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基本政策、措施、制度、保障、责任、权利和义务。并对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给出几点建议。在制定本法时,我们应当注意的几点关键问题。
第一,对于运动员参赛资格问题,应该严格审查,凡出现违规现象,应注销参赛资格。
第二,对于高校运动员学分的问题,应该制定全国统一的评分标准,以防止有人弄虚作假。
第三,对于高校运动员劳动保障问题,特别是对于运动员的保险、医疗以及工资待遇要作出明确规定。
第四,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建设的问题,要对学校以及共建企业有严格的审查程序,对于不达标的学校和企业,停止或不予批准其组建高水平运动队。
第五,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实行透明管理,并成立专门的监督和仲裁机构实时监控。
第六,对于社会与学校合办高水平运动队,本法予以支持。
第七,对于合办运动队的双方责任关系,在本法的制定中也必须给出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4.2.1 建立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经费的使用
笔者认为,通过立法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合理的市场化,资金结构多元化是解决经费问题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的运作模式也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一个新的方向。根据高校与企业的发展需要,探索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企业(或俱乐部)共建的发展模式,这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作为立法,应当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做出规定,经费只能是用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日常训练,生活补助,场地维护,教练员聘请和培养,竞赛费用等几个方面。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实行透明管理,并成立专门的监督和仲裁机构实时监控。对于社会与学校合办高水平运动队,本法予以支持。对于合办运动队的双方责任关系,在本法的制定中也必须给出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4.2.2 建立合理标准,和谐学训矛盾
作为学生运动员是有学习的权利和训练的义务,那么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籍管理应该兼顾学习与训练两个方面,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训练比赛的时候认真刻苦训练和比赛。“对队员实行双重管理、在学分制基础上延长在校学习年限、减免课程及学分;为队员配备经验丰富的文化学习教师,制定合理的训练和学习计划;以科学化的训练减少训练时间等都是解决“学训”矛盾的有效手段。”[10]对于高校运动员学分的问题应该制定合理评分标准高校对运动员的管理应该是全方位的管理,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学习、训练与比赛、生活制度、膳食营养的管理等。
4.2.3 建立并完善高校竞赛制度
目前,我国大学生体协可以借鉴美国比较健全的高校体育竞赛制度[11],将校际体育竞赛实行三级竞赛模式,使条件相近的运动队同组竞争,将各校按运动队的技术水平、体育设施、人力物力的投入分为甲、乙、丙三级,以达到锻炼队伍、提高运动技术的目的。另外,建议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制定高校体育竞赛制度,并实行升降级制度,水平高的队伍就参加国家一级的比赛。我们要以竞赛为杠杆,多举办高校联赛和各种单项竞赛,充分发挥竞赛的多种功能。并通过立法来规范竞赛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资格的审定到纠纷的仲裁,都应该以法律的形式作出规定,达到相对的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对于运动员参赛资格问题,应该严格审查,凡出现违规现象,该运动员注销参赛资格。参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在体育竞赛中违反纪律,弄虚作假的,依照本条例,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令其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或行政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吊销教练从业资格,甚至终身不准予以参加体育竞赛的惩处。
4.2.4 建立高校运动员体育伤害法律责任划分和保障制度
对于高校运动员劳动保障问题,特别是对于运动员的保险、医疗以及工资待遇要作出明确规定。根据教育部《学生伤害事件处理办法》要求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外,地方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建立重大意外伤害保险。学校也要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建立专门的意外伤害保险。并根据体育伤害侵权行为民事法律责任的三种原则: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明确规定学校和共建企业(俱乐部),个人的民事责任关系,承担民事责任。如: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承担医疗费、营养费、交通费、安葬费、生活费和抚养费等。在校外竞赛或被借调比赛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由外单位或个人对其造成伤害,根据法律认定的责任,由外单位或个人承担责任,学校应作为监护单位或当事人参与诉讼或调解活动。
4.2.5 建立高校体育监管制度
建立各级政府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随机检查和考评制度。对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问题上,要对学校以及共建企业有严格的审查程序,对于不达标的学校和企业停止或不予批准其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并且建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公示制度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
5 结语
中国正处在人均GDP越过1000美元的快速发展期,伴随这种发展的就是社会转型,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法治化的加强[12]。加强法治化建设,提高法律意识是21世纪中国体育的重中之重。《高校竞技体育组织法》专门针对高校办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规定和细则。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地管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通过立法来监督、规范、支持高水平运动的管理作用;规范组织、策划、运作高校的竞技比赛;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保障体系。以达到公平、公正、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同时,我们应提倡高校自治化,建立支持和规范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引导、支持、发展高校办队体系,解决高校办队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使其能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摘要: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亟须立法保障,在总结与分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立法建设问题的基础上,从经费管理、学训矛盾、竞赛体制、管理权限以及对运动员赔偿保障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立法建设的构想。应尽快制定《学校体育促进法》来规范高校竞技体育事业,使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大学,优秀运动队,经费管理,竞赛体制
参考文献
[1]曾吉,黄厚新,蔡仲林.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20年回顾与展望[J],体育学刊,2007,14(6):79-82.
[2]唐仁基.关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优化模式的思考[J].体育学刊,1995,2(4):78.
[3]刘亚平.圣火熄辉煌长驻大幕落万端开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胜利闭幕[J].中国学校体育,1996,(5):4.
[4]李晓佳.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成都举行[J].中国学校体育,2000,(6):5.
[6]于芬.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64-69.
[5]李晓佳.青春在这里起航——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上海举行[J].中国学校体育,2004,(5):4.
[7]魏四成.论高校运动队的管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31(4):68-69.
[8]陈思维.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模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5):93-96.
[9]杨年松,职业竞技体育经济分析与制度安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7.
[10]于振峰,伍勰.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科学,1998,18(3):24-27.
[11]卢玲,虞重干,丁海勇.我国部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5):27-32.
山东省高校高水平 篇1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具有学籍的南京体育学院单招生;在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期刊网、重庆维普 (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 、EBSCO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和查阅, 了解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现状并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 借此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相关专家的访谈, 了解他们对本论文研究的一些看法, 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 设计调查问卷, 发放、回收, 问卷发放210张, 回收201张, 有效200张, 有效率99%。
1.2.4 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并对结果进行逻辑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体育学院单招的100人里面, 只有10.1﹪的运动员对未来的发展不明确, 而在高水平运动员里面, 只有0.5﹪, 说明专业运动员对自身就业倾向明朗, 思路清晰, 但是89.5﹪的共同职业取向同时也说明专业运动员的就业面狭窄, 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 这类人群的就业方向不想脱离本行, 但是位置有限, 这就是竞争力因素的客观存在, 运动员退役后和普通生相比毫无优势, 因此, 高校运动员毕业后的道路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这一现象就带来了“僧多粥少”的状况, 导致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难, 其中主要原因有:
2.1 文化知识的不足
“立场不一样, 对错也就不一样。”运动员从事的运动训练, 对于文化知识学习, 并没有太多的重视, 文化素质欠缺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由于在校运动员要将大部分精力和体力投入到平时的训练当中, 这就造成了文化课知识的学习时间短, 文化知识摄取薄弱, 在校期间或多或少会夺得大小比赛的成绩和荣誉, 然而绝大多数单位用人并不考虑在校期间获得的运动成绩, 相比较文化知识和串联着的工作能力成为了一家公司招收与否的重要因素, 所以文化知识的欠缺对运动员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2 社交能力的不足
社交能力差并不是运动员本身造成的, 在校期间将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训练当中, 必定接触外界的机会相对少很多, 而且封闭式训练也将运动员的平时生活连成了三点一线, 生活单一, 匮乏, 所以社交能力的不足同样是严重的问题。
2.3 社会对运动员的舆论与偏见
体育项目很多种类, 社会的关注度不同, 对各个项目的理解也不同, 在社会看来, 球类运动地位较高, 田径运动和搏击运动其次, 力量运动的口碑更是不好, 一直以来运动员被大家描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艰苦的生活也给运动员多少留下了不好的习惯, 运动员心知肚明, 但由于外界舆论过于强大, 运动员们一直默默地承受着这句话带来的压力, 同样找工作的人员来说, 举例而言, 篮球运动员和举重运动员在公司吸收后的地位一定截然不同。社会对运动员的看法也褒贬不一, 在国家对运动员的不重视导致运动员生活作风简陋, 并日渐让社会戴上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帽子, 大型公司和企业也运动员应聘很排斥, 择优录取普通生, 这也对运动员就业的一个挑战。
2.4 就业运动员之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众所周知, 大多数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的难度日趋加大。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运动员自身的利益, 而且关系到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和对后备运动员的培养。现如今中国的退役运动员和就业运动员每年递增, 体育事业各种项目就业人员越来越多, 导致运动员内部发生斗争, 很多高校运动员毕业后在一个岗位上竞争激烈, 面对毫无竞争力的我们, 临近毕业的人, 临近退役的人, 各种潜移默化的规则和不成文的规定, 内部的争斗和争执会比外界的传闻更严重, 不光要与社会的普通学生, 对于自我弥补和时间的竞争, 还要与同是体育生的同行竞争, 竞争更加激烈, 而且伤病困扰限制着退役运动员就业领域的范围。
3 对策及建议
3.1 转变自身观念
运动员经常会认为自己和普通学生相比毫无竞争力, 认为自己工作能力不足、文化知识不足, 没有其他特长, 这种心理与日俱增, 潜移默化的酿成了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的生活态度, 其实大可不必, 对于同样的毕业生而言, 工作经验都是一样的。所以, 摆脱运动员这个头衔的束缚是必需的, 不要以为自己除了体育运动就没有优点, 毕业后任何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要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3.2 利用运动员的优势
我国心理学家潘菽提出:“人体有生理和心理两种技能, 两者密不可分。”运动员进行体育训练即是生理活动也同样在心理活动, 现在竞技体育的激烈对抗, 外界环境的干扰以及运动员在完成战术体系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拥有良好的专项技术和体能, 还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所以在持之以恒的高强度训练之下, 运动员练就了这种顽强的作风和不轻易言败的意志品质, 这种意志品质也是普通毕业生所不具备的, 他们没有经历过在训练场上日复一日的高强度训练, 没有经历过运动员训练当中的惩罚制度, 没有经历过通过努力在经济比赛中胜利的喜悦, 所以运动员也拥有比普通学生更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3.3 抓紧身边所有的机会
首先, 要做到给自己清楚的定位, 要想在就业道路上把握机会, 一定要抱有要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而不能抱有等着一位伯乐领导让我一步登天的天真想法, 往往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怎样, 往往结果就是什么样子。其次就是要学会推销自己、边做边学, 就算别人对自己没有要求, 也要定期地给自己制定目标, 即使做错, 也能得到宝贵的经验。
4结语现下高校运动员毕业就业情况形势严峻, 企业以及国家也并没有针对高校运动员就业的有效方案, 使得高校运动员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通过以上的总结, 希望高校运动员吸取意见, 在体育运动之余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为将来的就业之路打好基础, 做好准备, 希望高校运动员把握机会成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384-420.
[2]廖晨晨, 艾华丽.退役运动员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就业指导[J].第一健身俱乐部, 2010 (9) .
山东省高校高水平 篇11
关键词:人本原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激励机制
收稿日期:2009-10-21
作者简介:姚金香(1965-),女,甘肃兰州人,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现代管理学认为,在一切管理活动中,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即从管理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出发,注重具体管理活动中人的因素,把人放在一种根本的重要位置上,突出人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来提高管理效率,这就是人本原理。[1]坚持人本原理,是社会发展和现代管理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好现代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中,坚持和应用人本原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自身需求试办了各种类型的高水平运动队,其宗旨是完善我国竞赛、训练体制,培养有科学文化知识、有较高体育运动水平的高校运动员。它给高校体育工作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高校体育竞技的水平,对中小学基层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如何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体育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运动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校的办队质量和效益,使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充满活力和后劲,已成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激励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建立奋斗目标和约束性行为规范,形成勤奋、持久的动力。针对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高效的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激励机制的现状,本文对如何构建适应体育改革与现代管理需要的激励机制进行探讨,在对建立激励机制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探讨如何适应发展的需要,建立起适宜的运动员激励机制,实现有效的激励功能。
一、激励和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就是管理组织通过设立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个人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美国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人在没有激励条件下,一般只发挥个人能力的20%至30%,如果有良好的内、外部激励条件,可发挥个人潜力的80%至90%。可见激励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的巨大作用。[2]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个人的能力和天赋常不能直接决定他对组织的价值,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受激励的程度。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实际上就是要使刺激变量引起机体变量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映,当目标达到之后,经反馈又强化了刺激,如此周而复始、延续不断。[3]机制从字面上讲,是指事物变化的原因、规律,即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规则。机制可以理解为包含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使其健康发展的制度。
激励是以人本理论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它追求管理活动的人性化。机制则是以制度为导向的、追求管理活动的制度化。在组织中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就是追求管理活动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平衡。所谓激励机制就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一定的激励机制会“自动”地导致激励客体的一定行为,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激励只有形成机制,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2]
二、建立健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运动员建立正确的行为动机,引导运动员行为过程
动机是人们活动的起因,它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运动员出于成就需要的动机,不仅有很高的强度,而且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是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来源。在学习和训练的目标确定后,通过激励可使运动员产生努力为目标奋斗的行为动机,运动员通过积极进取而获得成就,并由此受到认可和赞赏。同时,通过激励机制,对运动员符合工作目标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会予以支持和强化,增强运动队的凝聚力和进取风气,使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二)有利于运动员建立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标准
有了健全的激励机制,运动员可以据此对自己的学习和训练行为等做出客观评价。激励,尤其是精神激励具有的教育性,也鼓励广大运动员不断反省自己、鞭策自己,从而建立起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标准,以正确的观念和主人翁的态度为人处事,去努力实现目标。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科学化研究 篇12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负荷,训练科学化
1 问题的提出
自从1986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决定在全国57所高校开始试点创办高水平运动队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取得过一些成绩,也为各地中学和体校的优秀运动员的升学深造提供了机会,激发了他们从事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但是高水平运动队水平不高是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有经费不足,生源质量不高,场地设施紧张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却从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科学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嘉应学院等10所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研究和查阅了大量的有关高水平运动队和科学化训练的文章和专著,为本研究在理论工作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2.2.2 社会调查法
包括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几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的问卷调查和体育局领导的面访和电话访谈,为问卷量表各指标的选择和指定提供了切实的理论支持。
2.2.3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对填写的数据进行有效范围的逻辑检查,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教练员队伍不够专业
大家都知道,每个项目要想取得好的成绩,都离不开好的教练。现代竞技体育的大强度、高负荷和复杂性,对教练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练员的训练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是体育教师,他们大部分来源于体育院系,有相应的理论水平,但是缺乏专项训练经验和专项训练理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水平强、掌握了丰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练员队伍决定了运动员能否取得好成绩。但是在高校高水平教练员队伍中,绝大多数人没有较为系统地接受过高水平的专项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是各个项目的实践训练理论,它包括专项训练、比赛的全部训练内容和组织训练的全过程,涉及了专项选材、专项特点、专项能力的形成、专项能力的表现和比赛的组织实施等,专项训练理论需要我们广大的教练员不断的学习、摸索、积累、总结和研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同时,具有指导高水平专项训练工作阅历的人极少。专项训练经验和专项训练理论这两方面的差距,导致高校教练员队伍普遍竞技运动实践经验不足。在调查的25位教练员中,有硕士或以上学位的只有3名,占1.2%,其余为本科学历,学历方面的不足,会影响到其对运动训练比赛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2 尚未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
我们国家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是想发挥高等学校体育科研优势,走多元化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道路,为奥运金牌战略服务。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拥有大批的科技人才和优良的科研设备,具有很大的科研优势,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从调查发现:能把高水平运动队与科研挂钩的只有3项,科研成果也是只发表在普通的省级刊物。
3.3 缺乏长远的目标
现行学制制约,影响了高水平运动队长期训练目标的实现。我国大学的学制一般为4年,学生年龄跨度为19~25岁,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运动项目的优秀运动员的年龄为25~35岁,也就是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中的绝大多数在刚出成绩或者准备出成绩的时候就毕业离开学校,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此外,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使用期只有4年,受此制约和影响,我们高校的教练员也只是瞄准了短期目标,追求短期效应,缺乏系统的长远的规划,只满足于低水平比赛取得好名次,一名高水平运动员(队)在大学期间也可能只是为了参加了一次全省大学生运动会。
3.4 比赛少、水平低是制约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赛是训练科学化的另一面,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并且通过比赛检验运动训练的效果。目前我们受经费和赛制等方面的制约,有些项目在大学期间可能只有一次比赛的机会。这种只训练不比赛的窘境,极大的影响了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比赛也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一个手段,比赛多了,赛前紧张容易消除、精力容易集中、信心也容易建立,良好的竞技状态才能出现和保持,通过比赛,可以和其它的教练员、运动员进行交流;通过比赛,运动员对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有更全面的了解;通过比赛,运动员才能为以后的运动训练积累更多的经验。
4 解决办法
4.1 要有长远的目标安排运动员的训练
4.1.1 正确处理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体能训练
技术训练是基础,战术训练是灵魂,加强体能训练,注意练赛结合。训练要有针对性,做到练与赛的结合。技术训练的目的一是掌握,二是运用,这两方面与培养战术意识都有关系。运用技术很重要,但不能忽视掌握技术的全过程,所以系统地学习、掌握技术,也是战术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是提高战术意识的重要环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的主要特点是:智力水平较高,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强,容易接受新技术、新战术,但是在训练方面也存在差距和不足,如身体条件欠佳、素质较差、专项训练时间有限、体能与技战术训练明显不够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有效的身体与技术训练来提高专项训练水平,以更好的掌握现代运动的技术和战术,提高比赛的竞争力。
4.1.2 合理安排训练负荷
高水平教练员要认识和把握该项目训练的专项特点,树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科学安排运动量。教练员要有长远的目标,合理安排运动员训练的多年度计划、年度计划、阶段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等,既要安排大运动量训练,又要掌握好运动量与强度的搭配,强度与量度是一对矛盾,长时间要求量大强度又要大的训练方法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各个训练时期都要处理好运动量和强度的关系。大运动量是指运动员在承受范围内的最大极限负荷,这是逐渐积累和增加的过程,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使运动量呈现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再积累。所以说科学训练是大运动量负荷训练的基础,没有科学训练就没有大运动量负荷训练。
4.1.3 对训练负荷的监控
在大运动量训练中,最重要的是对训练负荷监控,对“大运动量训练”负荷进行监控,这是“大运动量训练”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只要抓好这个重点和难点,那么,要达到“大运动量训练”的目的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1]。我们不但要进行实验室监控,也要进行训练场的监控,把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目前对训练负荷的监控主要应用心率、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尿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这些生理生化指标是进行训练监控的有效工具。在大运动量训练中,疲劳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应注意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变化及其程度,并合理运用各种有效的指标进行监控。
4.2 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
高校教练员的科学研究方向大多数仍局限于体育课教学或其它方面,而对竞技运动的训练、比赛等方面的研究相对不够普遍和深入。当前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内容已经不是从简单的生理、心理等单学科角度进行探索,而是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如生理学、测量学、生物力学、医药生物学、营养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对运动训练进行研究。像清华跳水队,他们的训练科学化就包括了生理生化监控、健康和运动损伤监控、营养和体重监控、心理咨询与监控和技术训练辅助系统共八大方面。[2]另外高校高水平教练员应该跟科研项目结合起来,争取科研课题的立项数量,研究课题是科学训练的具体形式,也是聚集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载体。训练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科研课题,也不完全是研究成果在训练中的应用,它是对训练的科学辅助支持(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某些关键环节或问题的深层次研究(研究课题)的总和。[3]加大运动训练和比赛等方面的科研力度,加强与其它学科、体育院校和科技单位的合作,联合攻关,真正为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争取得到更多的经费、指导和帮助,发挥我们高校的科研优势。
4.3 对专项教练员定期进行考核和培训
高水平教练员应是事业心强、有较高专业业务水平、熟悉高校教学特点、有丰富的运动训练经验的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对教练员要认真选拔,可实行聘任制,明确教练员的职责,明确奖惩办法,训练工作量应与教学工作量同等计算,对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负责任、训练水平不高的教练员应及时调整。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由于长期工作在体育教学一线,能够接受教练员岗位业务培训的人数、机会也少,严重制约了教练员业务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业务能力的调查显示,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普遍缺乏从事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只有20%进修过2次,50%的教练员进修过3次。[4]建议各高校和省有关部门重视教练员的进修和知识更新,加强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让广大教练员接受最新的训练理论、训练方法、训练手段。为提高田径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业务素质,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在2006年2月6日至15日在华南理工大学举办了“广东省田径教练员、运动员培训班”,这为各学校教练员的业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纷纷表示这个举措对其他项目的教练员的培训也是很好的借鉴。
4.4 缩短大运会的竞赛周期,增加比赛次数
目前的大运会基本是4年一次,也就是说,一名运动员也许就只有一次参加大型运动会的机会,这跟运动员4年艰苦的训练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矛盾,也是对资源的很大浪费。学校应该争取更多的经费,让运动员参加更多的比赛,给他们创造比赛的机会,以积累比赛的经验,让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4.5 建立训练质量评价体系和定期评价制度
应该成立和完善专门的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机构,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资格认证、思想品德、比赛成绩和对各学校的办学和训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5],建立训练质量评价体系和定期评价制度,结合各校实际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合理规划运动项目发展布局,使高水平运动队得到更好的发展。
5 结论
高水平运动队的科学化训练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不但要对运动员的大运动量进行合理的监控,也要做好专项教练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并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建立训练质量评价体系和定期评价制度,使高水平运动队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绮红.从刘翔的成功探讨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若干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3):72
[2]于芬.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67
[3]陈小平.当前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构想[J].体育科研,2005(6):48
[4]邹继豪,季克异,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山东省高校高水平】推荐阅读:
山东省高校11-10
山东高校教师资格10-17
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10-04
2023年中考山东省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电子版有答案)10-02
《2011-2015年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08-18
山东高校寒假放假时间表07-04
山东省档案08-28
山东省粮食09-01
山东省中医条例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