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粮食

2024-09-01

山东省粮食(精选8篇)

山东省粮食 篇1

1 山东省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2位,粮食消费量、加工量居全国首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0.4亿t以上。“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坚持发展粮食生产,不断调整粮食产业结构,为推进“三农”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山东省粮食生产结构现状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交通便利,工业和第三产业较发达,同时山东省又是中国粮食主产区,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便利的水利设施和先进的耕作技术为山东省的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利保障。境内的作物种植品种较多,冬小麦是主要的夏粮,水稻、玉米、大豆、地瓜等是主要的秋粮。

2010年山东省粮食播种面积708.5万hm2,粮食总产4 335.7万t,比上年增长0.4%,其中夏粮2 060万t,秋粮2 275.7万t。从粮食种植结构方面分析,山东省主要生产和发展玉米和小麦,其次是水稻、大豆、杂粮等。2010年山东省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约为651.7万hm2,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92%;其总产量约为3 990.6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92%(表1)。

注: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2010》。

1.2 山东省粮食消费结构现状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粮食消费需求总量不断增加,消费模式由单一的生活用粮消费向多样化、高级化消费方向转变,由追求单纯数量的温饱型向追求质量的小康型转变;由粗放消费向合理科学的营养搭配的消费方向转变[1]。近年来,山东省粮食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是消费类型的转变。传统的粮食消费属于直接型,现逐渐转变为间接型。统计资料显示,近20年来,山东省正处于粮食消费结构快速变化的时期,口粮消费和种粮消费在山东省粮食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下降,饲料粮消费成为推动粮食消费增加的主要因素,作为粮食消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业用粮成为仅次于口粮和饲料用粮的另一个粮食消费的重要渠道[2,3]。2009年,饲料用粮比重、口粮消费比重、工业用粮比重分别为33.9%、40.1%、23.4%,预计到2020年分别在37.6%、32.2%、28.1%。二是随着粮食供给短缺的基本解决和人们营养健康意识的提高,城乡居民对小麦、稻谷等主流农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杂粮的消费量有所增加。

2 山东省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约束仍然存在

在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中,为了实现大范围内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满足市场的粮食需求,粮食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在前几年的经济转型背景下,山东省也进行了粮食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缺乏市场制度支持,导致调整落入锁定状态的陷阱,粮食产业也逐渐缺乏竞争力,粮食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出强烈的刚性[4]。一是在农业教育、科学、金融部门,计划经济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激励,无法将有效的服务提供至资金供给、技术创新等环节;二是自然的随机变动、消费者偏好不可预料的变化及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的不健全导致粮食交易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粮食产业结构调整;三是传统经营体制下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产生矛盾,粮食产业结构调整无法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收入没有增幅,农业收益较低,经营农业的利润微乎其微。

2.2 粮食种植品种单一,市场供需不平衡,个别品种缺口较大

据统计,山东省2010年粮食播种面积708.5万hm2,小麦、玉米等大宗品种面积651.7万hm2,占92%;豆类、薯类及其他谷物等小宗品种面积56.8万hm2,占8%,其中豆类播种面积1.66万hm2,同比减少0.45万hm2。山东省粮食种植的品种较单一,以大宗粮食品种偏多,小宗品种少。然而随着市场供求和作物产量的变化,粮食供需品种差异正在进一步拉大。从主要粮食品种来看,目前山东省小麦产大于需,玉米缺口不断加大,大豆产量严重短缺。山东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除供应全省消费,每年仍向外调运400万~500万t;其次是玉米,由于玉米可作为一些工业加工业的原料使用,加之其产量高,多年来玉米消费需求增长较快,产不足需,未来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山东省的大豆产业所占比重不大,但是近10年来受种植效益以及国外产业渗透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大豆产业发展与日益增长的榨油、畜牧饲料等消费需求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其产量也逐年降低。当前已经形成大豆短缺的生产局面,对外依存度高的局面将长期存在[5]。

2.3 粮食生产重产量轻品质,不能满足以粮食为原料的轻工业对粮食品种质量的要求

除小麦、玉米两大主要粮食作物外,山东省其他粮食品种一直存在着重产量、轻品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工业、饲料工业等轻工业的发展,都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专用化、多样化、优质化的粮食品种,而当前山东省的粮食生产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些生产的需求[6]。

2.4 种粮成本增加,种粮收益率相对较低

近年来,随着农资、劳动力价格上涨,农民的种粮成本也在逐年增加,直接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以小麦为例,根据全省13个成本基点调查县情况统计,2010年由于小麦单产提高,价格上升,平均总产值达14 291.70元/hm2,扣除物质费用6 045.30元/hm2和投入的总成本,平均纯收益2 866.20元/hm2,目前种植小麦的农户补贴金额为1247.25元/hm2,农民种植小麦的纯收益和补贴收入合计4113.45元/hm2。而农民仅冬季出租耕地至少可获租金7500~10 500元/hm2。与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收益较低。

2.5 粮食生产布局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由于各地区的不同发展基础,粮食生产水平不同。山东省一些主要城市的粮食作物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差异不大,但各地科技水平、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不同。例如,与济南市、威海市、烟台市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相比,菏泽市、聊城市、滨州市与其十分接近。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资源优势与粮食产业比重不成正比,表明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是以牺牲当地优势和效益为代价的[7]。长此以往,对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环境非常不利,必须进行调整,以改变其粮食产业结构。

3 山东省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分析

3.1 创新制度,优化市场导向的粮食产业结构

3.1.1 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首先,应加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合理引导粮食生产和消费,在大方向上把握主要粮食产品的供求动态平衡,加强对粮食需求量和需求结构的预测,及时公布供求信息,引导农业结构调整[8]。其次,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扩大市场开放程度,持续加强市场“软件”建设,以现货市场为基础,以期货市场为延伸,提高粮食期货市场的预期能力,确保套期保值。提高区域粮食质量,调整和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引导农民遵循粮食需求发展的趋势进行农业生产[4,5]。

3.1.2 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补贴机制,加大对粮食产业保护力度。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主产区之一,为保障粮食产量与收入的双重目标,政府应加大对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和一些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力度,在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调整价格支持补贴结构,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把支持与补贴的重点转向农业大区的生产上,提高补贴效率。可设立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基金,主要用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中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以及为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中收入减少的农民提供补贴。农业生产补贴发放的办法,可根据不同时期的供求关系、不同时期的价格水平,确定补贴给农民的依据和标准[9]。要不断扩大粮食直补品种,将大豆、杂粮等其他粮食作物纳入补贴范围,从根本上缓解粮食生产“重主轻副”的局面,促进大豆、绿豆、杂粮等产业健康发展。

3.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品种质量

粮食产业结构包括粮食生产结构和粮食消费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产业结构由居于支配地位的粮食消费结构决定。因此,粮食生产结构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合消费结构。

3.2.1 扩大优质品种在粮食产品中的比重,实现粮食品种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

小麦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各种优质、专用品种种植比例,避免盲目地一轰而上,造成新的过剩。玉米应扩大饲用玉米品种,以适应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的需求;要适当安排高油、高淀粉玉米生产,以适应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要适当安排适于鲜食的甜、糯等特、稀玉米生产,以满足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要适当扩大谷子、豆类、芝麻等杂粮种植面积,适当压缩耗水量较大的水稻面积[10]。

3.2.2 提高粮食安全质量。

粮食安全是国民生产的重要基础。而近几年我国在工业领域大力发展,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成为农业生产安全的障碍因素。必须提高工农业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意识,为确保长期、稳定的粮食质量安全,对已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按照防治结合的方针,为粮食生产构建安全的氛围。

3.3 推进粮食产业一体化

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中,由于粮食生产、供应、销售等环节的脱节,导致粮食产业效益较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为增加农民收入,降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市场风险,应逐步建立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粮食产业化经营。可因地制宜地选择如下形式或模式:一是特色资源开发型。以当地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扩大市场销售为导向,以增加科技含量为重点,变特色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选择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加工企业,发展专业商品经济带或基地,主要采取以“龙头+农户”的形式,由此实现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批量生产和多次转化增值[11]。三是连锁经营网络型。在农村建立连锁经营粮店或粮油服务社,联结千家万户农民,形成遍布农村的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网络,把粮食企业“小服务”变成“大服务”,发挥出多种良好作用。四是依靠科技提高型。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粮食工业结构,创新技术,提高档次;开发新产品,提高成品率,扩大优质率,增强竞争力[12]。

3.4 调整粮食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在粮食生产布局上进行重点调整。对于青岛市、烟台市等沿海发达城市,由于科技水平高、交通便利、劳动力费用高、市场信息快捷、土地资源较少,可着重向创汇农业方向鏖战,即种植科技水平高、经济价值高的名优产品。因此,在调整粮食结构时,首先应减少沿海发达地区的粮食定购任务,压缩粮食作物面积,在农民口粮自给的基础上,由农民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种植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发展创汇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对山东省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如德州市、聊城市、菏泽市等,以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为目标,要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将其建设成为山东省粮食主产区全省、全国优质商品粮食生产基地。政府应加强这些地区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持力度[13]。建立粮食生产风险基金,实行粮食保护价制度,保护农民利益。同时,帮助农民走出一条粮、畜、工连环发展的高效增收之路,大力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以粮食和秸秆为饲料的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业,实现粮、畜、工高效、协调发展[14]。

摘要:粮食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粮食产业提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山东省粮食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制约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提出促进山东省粮食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以为粮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粮食,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山东省

山东省粮食 篇2

------------------

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和引导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加快发展,近日,我们对全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一、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消费量、加工量居全国首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800亿斤以上。近年来,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迅速,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逐步加强,粮油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

(一)我省粮食仓储及物流发展现状

1、仓储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地区实现了“规模存放、集中管理”。全省粮食仓储企业951户、库区1783个,其中国有企业525户、库区1222个。全省有效仓容1879万吨,其中平房仓1617万吨,占总有效仓容的86%;1998年以后新建有效仓容1221万吨,占总有效仓容量的65%。近年来,我省在完成国家承储任务的基础上,按照省政府“地方储备粮规模存放、集中管理”的要求,在济南、青岛、枣庄等市新建了一批标准高、规模大、设施全的地方储备库,东营、威海等7市实现了地方储备粮集中管理。

2、仓储节能减排能力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居全国前列。各级财政部门围绕储备粮规范化管理,加大对科学储粮、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推广物理防虫技术,应用环流熏蒸、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等三项储粮新技术,开发了承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管理软件,建立“数字粮食”信息管理平台。目前,全省90%的地方储备粮仓房实现了科学储粮、绿色储粮、规范化管理。2009年,我省19个粮食储备库被评为全国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库,数量居全国第一。

3、“四散化”储运能力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初具规模。围绕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我省在加强7个国家级粮食物流内陆节点城市和1个沿海节点城市粮食物流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对全省粮食收发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全省50%以上的仓储企业具备了散储、散运、散装、散卸能力,“四散化”储运成为我省粮食流通的重要方式。全省28户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2户拥有粮食专用码头。

(二)我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共有1058家粮油加工企业,其中,国有企业54家,占5.1%;外商投资企业62家,占5.9%;民营企业942家,占89%,民营企业成为粮油加工业的主力。2009年,1058家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58亿元,利税总额80亿元,粮油加工转化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

1、加工转化实力增强,产品市场影响力扩大。2009年全省1058家粮油加工企业,米面油加工能力达到3880万吨,专用粉、营养强化粉产量不断增加,食用植物油中一、二级油所占比重达68.6%。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32个,山东名牌和著名商标91个。

2、研发创新能力增强,粮油精深加工发展加快。在玉米加工、大豆加工和副产物利用方面,加强粮食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幅提高了粮油产品的附加值和粮油资源利用率。2009年,我省粮食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达8亿元,获得专利159件。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粮油产业集群效应显现。2009年,全省新上粮油加工项目54个,总投资32.3亿元,投产后预计产品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3家,过50亿的5家,过10亿的33家。2009年,省粮食局重点指导和培育的十强粮油加工业龙头企业资产总值195.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实现利税24.6亿元。各地实行退城进郊战略,在粮食主产区或重要粮食物流节点,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了一批集加工、配送、质检、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全省十大粮油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9万亩,投资规模75亿元,2009年实现经营收入398亿元,利税20.5亿元。

4、供给保障能力增强,新型粮油供销网络初步建立。为保证食品安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截至2009年,全省城镇便民粮油供应店6029个,从业人员

1.9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其中,全省“十佳”粮油快餐连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利税6864万元,连锁店1493家;农村粮油服务网点1.4万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粮油食品经营量80亿斤,城乡粮油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二、目前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与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仓储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是地方储备粮库集中存放有效仓容不足。目前有10个市的25万吨市级储备、38个县(市、区)的50万吨地方储备分散储存在200多个基层收纳库里,而且这些基层收纳库设施条件较差,给储备粮管理带来隐患。二是库点建设布局不够优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按行政区划布局的仓库建设已不适应当前调控、应急保障和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粮食主产区和中心城区仓容偏紧,政府调控所需的现代化骨干粮库较少。三是仓储设施更新改造能力需要提高。我省符合现代化粮库要求的高大平房仓仅占总仓容的16%,仓库建筑普遍老化,粮食购销企业在仓储设施自我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等方面投入不足。

(二)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瓶颈制约。一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比较少。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流通大省,省内流通量和跨省流通量每年均达到3000万吨以上,但符合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园区)发展尚未起步,省内为数较少的小型物流项目,仅能满足地方区域性粮食收发需要。二是散粮接卸能力不够强。粮食仓储设施、装卸运输设备和检验设施不能满足散粮流通的需要,粮食流通费用偏高、效率偏低,制约了粮食储运全面实现“四散化”。我省现有的仓型主要为平房仓,不适应规模化散粮接收发送的需要,而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仅占10%。比如,作为我省吨粮大市的德州市,其适

合散粮装卸的立筒仓仅有1.28万吨,占总仓容的1.60%。三是信息化程度不够高。信息资源缺乏整合,覆盖全省的粮食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尚未全面建立,物流信息传递不畅,粮食市场各自为战,粮食资源优势和整体实力未得到全面体现。

(三)粮油加工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一是规模化生产能力相对较弱。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多,但布局分散,多为中小型作坊式企业,与国内先进企业相比,在加工能力、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带动辐射力、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没有真正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不能适应国际、国内面粉加工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二是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为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抢占市场资源,国内外许多跨国粮商正在进军小麦、稻谷、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而我省作为粮油生产大省,粮油加工业仍处于初级加工为主的状态,粮食产业链短,对粮油资源和粮油加工副产品未进行深度开发,增值潜力没有完全挖掘。尤其是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很少主动进行粮食精深加工的研发投入,致使一些科技成果停留在试验阶段,一些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不能及时推广普及,制约了粮油加工产业向高、精、尖层面拓展,给我省粮油加工产销网络的未来布局带来了深层次隐忧。三是食用油加工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年外资开始在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广泛布局,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市场的“ABCD”四大跨国粮商均在国内开展粮油加工业务,外资企业控制力不断增强,其中我省外资企业加工能力占全省油脂加工能力的40.8%,造成食用植物油价格波动大,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四是产品质量检测环节相对薄弱。粮油监测业务没有普及,粮油加工质量管理和技术规范方面缺少有效制约,原粮监测与粮油食品监测体系缺少应有的链接,使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现象非常突出,粮油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三、加快我省粮食流通和加工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加快发展,必须突出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已有的产业优势,在确保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粮油流通大省、加工大省和食品大省。

(一)统筹规划,高点定位,改善粮食仓储布局。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原则,采取“财政扶持、地方配套、企业自筹”方式,突出“四散化”储运和科学储粮方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大力提升粮食仓储流通效能。一是支持储备粮集中管理建设。根据我省粮食仓储设施布局现状和发展需求,对中央、省、市、县四级规划进行有效衔接。重点对收购集中、储存量大和交通便利的区域进行修建改造,尽快实现集中储存管理。二是支持建立仓储设施更新改造机制。鼓励地方储备粮库提升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推广应用科学储粮新技术,扶持有重要科研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科学储粮项目研究。三是支持合作建库。引导市县探索吸纳社会资金,走合作建库的路子,充分发挥仓库资产的效益,切实解决有效仓容不足的问题。

(二)实施“送粮仓下乡”工程,鼓励科学储粮。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按照全省农户15%的比例,支持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部分农户配备新型储粮装具示范仓,送粮仓下乡,建立农户产后减损体系。据测算,使用新型储粮装具示范仓,可使储粮损失率降低5%,每口示范仓减少储粮损失50公斤。按照每仓价值420元计算,省级投入3亿元,可拉动10亿元其他资金的投入,每年可为农户减少储粮损失12.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2.2亿元。

(三)搭建平台,积极支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支持建设具备交易、仓储、加工、中转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物流中心以及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粮油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作为担负一定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设施,促进全面实现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能力,健全政府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的协同工作机制。

(四)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粮油加工产业竞争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粮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投入,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提高粮油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应用投入,支持企业在食品营养、粮油加工工艺及装备、成套工程技术等领域进行新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二是支持粮油食品企业加快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步伐,走技术挖潜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鼓励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进行粮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加快科技创新和粮油产业化发展步伐。

(五)加强引导,促进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各地选择一定区域内(一般以县为单位)具有相当规模、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经济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产业园区作为支持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就近整合各类企业资源,引导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品牌,集粮食现代物流、加工与资本运营于一体的旗舰级粮食企业巨头,促进建立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粮油产业集群。尤其注重扶持国有粮油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渗透力,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

(六)创建品牌,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支持“放心粮油”品牌认证、“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程”、“居民厨房工程”、“放心早餐工程”等粮油品牌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我省“放心粮油”生产配送销售网络,逐步建立安全的粮油供应渠道。一方面,鼓励粮食企业利用城区网点资源优势,投资改造现有粮店、粮食仓库和其它经营设施,完善市区粮油食品网点布局;另一方面,引导骨干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积极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开设粮油兑换点、便利店,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确保农民方便消费、安全消费。

(七)加强监管,确保粮油食品安全。发挥第三方粮油质量监测机构在质量保证链中的作用,确保粮油食品安全。一方面,支持建立连接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鼓励粮油加工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内检管理,建立从原料采购、加工到出厂面市各环节的监管制度,做到不合格产品不加工、不出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测与评估检测的作用,形成粮油食品检测监管合力,实施从原粮流通到食品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质量监测;支持粮油质检机构和有关中介机构在大型粮食交易市场设立服务窗口,促进建立粮油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支持相关监测机构配备高科技快速监测仪器,实现粮食品质快速检测;支持建立覆盖全省的粮油质量监测和追溯信息平台,促进建立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召回制度。

山东省粮食 篇3

粮食安全就意味着人类安全。但是,大豆和小麦产量占全球40%的美国正在遭遇50年来最大的旱灾,今年玉米价格和小麦期价累计上涨幅度分别超过50%和30%,干旱也直接威胁着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农业大国。可见,全球粮食危机将再次爆发。因此,在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8年连续增产后,在种粮收益相对下降的情况下如何深度挖掘农户粮食生产潜力、提高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保障国家粮食持续稳产高产成为必要。

粮食问题始终是世界经济的核心问题。国内外学者关于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潜力、粮食生产效率和集约度等方面。例如,国外学者Zobler等(1961)[1]提出了粮食生产效率的一种新的区域测量方法;Loomis等(1963)[2]从自然条件入手估算出了主要作物的最大产量;Babatunde等(2004)[3],Rashid(2000)[4]对灌溉土地资源利用中的经济效率和粮食自给自足问题进行了权衡;Amos等(2010)[5]以加纳为例研究了农业土地利用效率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Amodu等(2011)[6]对粮食作物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我国学者戴尔阜、王昊等(2007)[7]将作物生产潜力模型与常规方法相结合,选取产量损失量、资源满足率和资源组合利用率评价了作物生产潜力与资源利用效率;封志明等(2007)[8]通过构建生产潜力模型,利用GIS技术通过对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状况逐级评判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潜力;张琳、张凤荣(2008) [9],陈瑜琦、李秀彬(2009)[10],庞英(2001)[11]等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都对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由上可见,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不同角度、采用一定的方法研究了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有关问题,而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具体研究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的文献却极少见报。

1 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的构建

1.1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变量体系

粮食生产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综合大系统。投入是产出的基础,因此对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研究首先是农户生产资源的投入规模,其次是要素生产力,再次是考虑粮食安全,最后是粮食生产对耕地环境的影响。这是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据此,本文根据系统性、层次性和整体性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具有2层结构、23个观测变量构成的山东省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结构方程变量体系(如表1所示)。观测变量各项指标的计算以及相关原始指标的含义见表1和参考文献[12]。

所有指标计算中的取值都来自于粮食生产成本数据,其中价值量指标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成本中的指标含义参阅参考文献12。

1.2 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的构建

农户是中国粮食生产的基本单位,转型期国家粮食安全依赖于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这就要求应用系统的方法力图全面、客观地研究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据此本文将采用SEM构建研究的理论模型。

SEM(即结构方程模型)[13]是一种研究多变量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旨在通过变量间的路径结构以及路径效应分析找出影响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做准备。根据系统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SEM分析的需要,经过专家咨询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因素间的关系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 数据来源与检验

2.1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可靠性,本文选择了国家重要商品粮产区山东省作为研究的样本区,并选择了450个农户2009-2011年3年小麦成本数据均值作为研究基础,这对于从微观层面上考察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决策的案例参考价值。全部成本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农产品成本调查总队,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以及提升路径研究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2.2 样本数据的检验

为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对样本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为了保证样本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可靠性首先对样本进行常规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本文利用SPSS15[14]对450个农户样本23个观测变量、4个潜变量数据进行检验,资源规模、要素生产力、粮食安全和耕地环境4个潜变量检验结果的Cronbach's α值依次分别为0.876,0.908,0.902和0.874,样本总体信度高达0.917,说明本文选择的样本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和可靠性。然后,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又对样本进行了结构效度检验,结果KMO值达到了0.902,这说明样本数据适合作因素分析,即样本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将有力地支持本文设计的理论模型。

3 模型参数的计算与评价

3.1 模型拟合度检验

要确定样本数据与理论模型的拟合程度,需要检验样本的协方差矩阵与模型的协方差矩阵的一致性程度,二者的差异性程度用拟合指数来表示,主要包括简约指数、相对指数和绝对指数。本文应用Amos7软件、采用最大似然法估计模型各项参数[13],计算结果汇总成如图2和表2~表5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比较拟合指数PCFI和规范拟合指数PNFI和拟合优度指数PGFI的计算结果均大于0.9,奖励了简约模型,相对卡方也在理想值范围之内也奖励了简约模型。从相对指数来看,规范拟合指数NFI、相对拟合指数RFI、增值拟合指数IFI、比较拟合指数TLI和CFI均大于0.9,这说明了模型的拟合可接受。从绝对指数来看,χ2值为639.189可以接受;而且良性拟合指数GFI及其调整指数AGFI均大于0.9说明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契合较好;残差均方根RMR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计算结果均小于0.05,也表明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能够较好的契合。由上述计算结果的分析可见,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拟合较好,可以被接受。

3.2 路径结构与路径系数的估计

为了测度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路径需要对路径系数进行估计。路径分析是一种分析因果模型的技术,变量间的路径关系是否有效,取决于CR值的大小及其相伴概率显著性水平。CR是模型中每一对路径系数之差除以相应的标准差而得到的统计量。当临界比CR的绝对值大于1.96时,说明路径系数在一定水平上显著地不等于0,即潜变量之间或者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存在路径关系。

由表3可知,各个潜变量间的非标准化路径系数C.R.的绝对值均大于1.96且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这说明各组潜变量之间存在着路径关系。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路径结构与标准化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

“***”表示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

4 路径与路径效应分析

由表3和图2可见,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潜变量资源规模对耕地环境、耕地环境对要素生产力、要素生产力对粮食安全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822,0.612和0.502。可见,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主要受制于这3条路径,为了进一步分析各路径的影响力,下面将分析路径效应。

Amos7软件输出的路径效应主要有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直接效应是指由原因变量直接到结果变量的影响,间接效应是指原因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总效应是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之和。

4.1 潜变量间的路径效应

从表4中可以看出,资源规模对耕地利用环境的直接效应为0.822,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源规模潜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会引起耕地环境潜变量提升0.822个单位。资源规模对要素生产力的直接影响效应虽然只有0.306,但是间接效应却达0.504,直接导致了总效应高达0.810。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源规模潜变量每增加1个单位,会直接、间接地引起要素生产力潜变量提升0.810个单位,可见这种综合影响是相当可观的。资源规模对粮食安全的直接效应为0.355,这就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源规模潜变量每增加1个单位,会使粮食安全潜变量提升0.355个单位。但是,它的间接效应却达到了0.544,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源规模潜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会通过各种间接路径使粮食安全潜变量提升0.544个单位。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资源规模对粮食安全的总效应达到0.899,可见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主要取决于资源规模对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从表4中还可以看出,耕地环境潜变量对要素生产力潜变量的直接效应为0.612,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耕地环境潜变量每提升1个单位,则要素生产力潜变量将直接提升0.612个单位。耕地环境对粮食安全的直接效应为0.167,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耕地环境潜变量每提升1个单位,粮食安全潜变量将提升0.167个单位;但间接效应达到了0.307,从而导致耕地环境每增加1个单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直接间接地引起粮食安全潜变量提升0.475个单位,这就为未来耕地利用保护制度创新提供了实证案例。

“***”表示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括号中是相应C.R值。

表4显示,要素生产力对粮食安全的直接效应为0.502,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素生产力潜变量每增加1个单位,则粮食安全潜变量将直接提升0.502个单位,可见要素生产力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综上所述,各潜变量对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路径总效应平均达到了0.666,这说明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农户在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上的路径效应开始显化。

4.2 潜变量与观测变量间的路径效应

从表5可以看出,土地收益率在要素生产力上的载荷系数高达0.958,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土地收益率增加1个单位,要素生产力提升0.958个单位,可见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另外,劳动收益率、化肥产量、资本产量和资本收益率在要素生产力上的载荷系数也分别达到了0.902,0.840,0.877和0.866,可见这观测变量对要素生产力的直接影响也是相当显著的。

全部参数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01。

表5显示,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商品率在粮食安全上的载荷系数分别高达0.913和0.905,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观察变量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商品率每增加1个单位,潜变量粮食安全就会分别提升0.913和0.905个单位,可见机械化程度和粮食商品率通过粮食安全中介路径对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产生着重大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观测变量土壤改良力在耕地环境上的载荷系数高达0.943,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土壤改良力每增加1个单位,耕地环境潜变量就会提升0.943个单位,可见农家肥等有机肥的施用量通过耕地环境这个中介路径正对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从表5中还可看出,在资源规模上载荷较高的观测变量,首先是技术创新载荷系数达0.889,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创新每增加1个单位,资源规模潜变量就会提升0.889个单位。可见,技术创新通过资源规模这个中介路径对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产生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是资本密度和耕地规模在资源规模潜变量上的载荷系数分别为0.793,0.760,这说明在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密度和耕地规模每增加1个单位,资源规模就会分别提升0.793和0.760个单位。

综上所述,各观测变量在潜变量上的载荷系数平均达到了0.756,这说明各个观测变量通过潜变量中介路径对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正在凸显。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探讨

综上所述,潜变量主要通过3个路径即资源规模与耕地环境、耕地环境与要素生产力、要素生产力与粮食安全对转型期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在资源规模→耕地环境→要素生产力→粮食安全的路径链条中,资源规模是首要的,而耕地环境和要素生产力是核心,资源规模通过核心中介路径对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正是这一主要路径结构使得各潜变量对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一影响的终极宏观效果就是国家粮食安全。

潜变量受制于观测变量。23个观测变量中主要有6个通过潜变量对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如土地收益率、劳动收益率、机械化水平、粮食商品率、土壤改良力和技术进步等通过不同的路径对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产生重大影响,这就为转型期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激励农户粮食生产和保护性利用耕地政策提供了案例参考。

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核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的新时期,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在1.2亿hm2(18亿亩)耕地红线和保护耕地环境的约束下,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从事粮食生产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而非国家粮食安全,即粮农更关心单位耕地面积上的总收益(包括国家补贴、单位劳动投入所获得的收益),这就直接间接地涉及到了粮食产出情况如粮食商品率、技术技进步带来的优良品种效率、机械化水平有关的耕地规模等。由此可见,在粮食生产相对收益持续下降的市场化进程中,农民可能放弃粮食生产,转而在耕地非农化限制的条件下从事收益相对较高的非粮食生产活动,这将直接威胁着国家的安全。因此,转型期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直补力度,并且把有限的直补资金全部投向商品粮产区,提高直补效率,激励产粮大户,不但激励农户从事粮食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也能刺激农村耕地的流转和集中以及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最终实现粮农收益最大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摘要:通过Amos7软件,以450个粮农成本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包括4个潜变量、23个观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路径结构分析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路径。分析表明,在资源规模→耕地环境→要素生产力→粮食安全的路径链条中,资源规模是起点,而耕地环境和要素生产力是核心中介,资源规模通过中介路径对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政策启示: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直补力度,把有限的直补资金全部投向商品粮产区,提高直补效率,激励产粮大户,这不但会激励农户从事粮食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机械化水平,还会有利于耕地流转和集中以及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最终达到粮农收益最大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的。

山东省粮食 篇4

发文文号: 粤价[2011]79号

发文部门: 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粮食局,广东省物价局,其他地方机构

发文时间: 2011-4-1

1编辑时间: 2011-4-1

2实施时间: 2011-4-11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所有行业

所属区域: 广东

发文内容:

各地级以上市物价局、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农业局、工商局、粮食局、供销社,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农业和渔业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佛山市顺德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经济促进局、市场安全监管局、供销社:

经省政府同意,省物价局等11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托供销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平价商店稳定农副产品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意见》(粤价[2011]39号)(以下简称粤价[2011]39号文)对平价商店的设立及资质认定做了明确规定,各地应严格遵照执行。为进一步加强平价商店准入管理,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开展平价商店资质认定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除粤价[2011]39号文规定的设立方式外,平价商店可通过以下方式设立: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生产企业设立的直销门店或者在超市设立的农副产品专营区;

(二)农贸市场设立平价市场或者在超市、农贸市场内设立的农副产品专区(专柜);

(三)从事农副产品生产的个体经营者设立的直销门店;

(四)各级政府和街道(居委会、村委会)所有及投资建设的国有或集体性质的市场或市场内设立的农副产品专区。

二、申请设立平价商店,应当具备粤价[2011]39号文规定的资质条件,并符合以下规定:

(一)“农副产品平价商店”、超市内设立的“平价农副产品专营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内设立的“平价蔬菜交易区”、以农贸市场形式设立的“平价农贸市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生产企业直接设立的直销门店的经营面积,原则上分别不少于100平方米、50平方米、300平方米、1000平方米,以及20平方米;

(二)以群众基本生活必需的农副产品为主营项目,具体类别和品种须符合《关于平价商店经营平价商品实行目录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三)所经营的平价农副产品符合国家和省质量安全标准。

三、平价商店资质的申请、审核和认定,应当按照粤价[2011]39号文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同时执行以下规定:

(一)申请设立平价商店的,申请人还应当填写并提交《平价商店设立申报表》(见附件),申报表应加盖申报单位(企业)公章;

(二)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认定平价商店资质时,应当对平价商店的经营范围以及所经营平价商品的具体类别和品种登记备查;

(三)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平价商店资质予以认定的,应当在认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该平价商店的名称、地址等基本信息;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政府价格主管部

门予以认定的,应当同时报省物价局备案;

广东省粮食物流的SWOT分析 篇5

S W O T分析法又名态势分析法,根据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即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分析内部和外部环境,寻找战略优化组合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

二、广东省粮食物流概况

广东省陆地面积17.8万km2,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平原、丘陵交错。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广东省粮食产需缺口逐年扩大,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均没有余粮,只有少数县(区)略有余粮或总量不足、个别品种有余,市场依赖度逐步增加,80%以上的商品粮需要靠市场调节。

三、广东省粮食物流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 粮食物流规模较大

近年来,广东省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缺口在2 000万t以上,需从省外调入或从国际市场进口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跨省区粮食物流量较大。此外,省内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粤北和粤西地区,而粮食消费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此省内粮食物流量也有一定的规模。

2. 良好的地理区位禀赋

珠江粮食走廊已初步建成。它以南沙港机械化粮库为龙头,以省直属粮库为核心、市县粮库为骨干,与国内东北、西南和长江粮食走廊相衔接,形成辐射全国、调控全省的现代化粮库网络。

3. 完善的海陆空的综合运输网络

广东省集中了五大港口和五大机场,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枢纽,其他中小港口相配合的珠江口大型综合港口群。珠三角已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相互衔接、四通八达的海陆空全方位发展的立体化、国际化的交通格局。

4. 粮食储存信息化、网络化

政府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粮食储存的技术标准,许多粮食储存的新技术和新工艺被应用到实践中去;此外广东省还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和粮仓现代化建设的结合,建设了一批具备信息化、网络化管理能力的大中型粮仓。

5. 粮食市场流通网络初具规模

广东省建设以粮食批发市场为主,集质量检验、信息服务和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粮食流通综合服务体系。流通网络涉及国内销售和进出口环节,有利于增强国内和东盟地区国家之间的交流。

(二)劣势

1. 粮食仓储结构不平衡

粮库结构与仓容总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目前,广东省地方储备、中央在广东省的储备以及正常的粮食收购、加工、供应周转仓容量约需670万t,而现有有效仓容量为447万t,且多数粮库规模小、机械化程度较低,远不能满足粮食“散进散出”的大流通需要。

2. 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不能统筹兼顾

中央所属粮食储备企业与地方所属粮食企业的粮食物流设施设备被各自分散占有,造成粮食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低下。如各机构之间粮库、铁路专用线等设施不能统筹使用,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3. 缺乏散粮流通设施设备

粮食交通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粮食集散、中转和分运。近年来,虽然广州新港、南沙、蛇口、汕头、湛江等港口专用散粮码头骨干库的建设,但仅靠港口的吞吐量难以保证广东省粮食流通,铁路专用线等物流交通基础设施还亟待完善。

粮食运输以包粮为主,与粮食包装作业相比,粮食散装作业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流通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污染损耗和节约流通成本等优点,是国际通用的粮食运输模式。目前,广东省散粮、包粮运输的比例为1:8.85,散粮的运输总量为248万t,仅占市场需求量的10%。

4. 粮食物流人才的匮乏

粮食物流是一个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全国粮食物流行业普遍缺乏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机会

1.“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强调要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2. 广州港新建粮食物流基地

广州港南沙港区2个5万t级的粮食通用码头建成试投产,这使得目前散货及粮食码头集中在珠江东岸的格局得以优化。南沙港区将累计建成6个万吨级的粮食通用码头泊位。届时,广州港年吞吐能力将新增2 300万t。广州港也将借此打造珠三角粮食以及成套设备物流基地。

3. 市场前景广阔

“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将继续大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粮食现代物流建设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资金来源以及发展需求。

(四)威胁

1. 国外物流企业涉足粮食物流领域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外著名的物流公司,如UPS、TNT、丹麦马士基等纷纷进驻珠三角物流市场,除提供传统的物流活动外还承担装卸、配送、外包装服务、信息处理、物流咨询及物流设备生产等项目,物流服务体系逐步扩大,对我国传统粮食物流产生冲击。

2. 宏观调控市场化机制不足

宏观调控没有依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对不合理的粮食网点布局进行撤并和有效的组合;没有根据市场行情变化和粮食物流企业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和提供信息服务,使粮食物流分散而低效率。

四、结论

山东省粮食 篇6

一、德州市属国有粮食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 德州市属国有粮食企业共有4家, 分别是德城粮食收储中心、德州市粮油购销储运公司、德州市第五粮库和德州鹏达粮食物流有限公司, 均为仓储与贸易结合型企业。近年来, 4家企业立足各自实际, 积极履行“抓收购、保供应、管库存”首要职责, 探索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道路, 大力推进经营管理创新, 经营管理各具特色,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向好, 企业面貌焕然一新。

1.基础设施大幅改善, 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市属4家国有粮食企业拥有总仓容268164吨。按建设年代划分:1974年以前建设的3068吨, 1974年~1998年之间建设的31295吨, 1998年之后建设的233801吨。按单位分布看:德城粮食收储中心仓容为50291吨, 市购销储运公司为104471吨, 市第五粮库为63276吨, 市鹏达物流公司为50126吨。

德州市是产粮大市, 市属国有粮食企业作为全市区域骨干库点, 承担着吸纳县市及基层收纳库点所收购粮源、储存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任务, 储粮数量大、设施使用率较高。但由于粮食经营属微利经营, 基础设施维修改造投入相对不足, 仓房、配套机械设备配备老化或不足问题也较为突出。如德城收储中心的基层粮站, 有3068吨是1974年之间建造的, 基本丧失储粮功能, 严重制约着企业正常经营。

2013年, 国家启动“粮安工程”建设, 德城粮食收储中心作为全省首批危仓老库改造试点单位, 对4个库点的46口仓进行了维修改造, 涉及仓容2.26万吨, 投资总额320.99万元, 通过改造, 2464吨仓容恢复仓储功能, 储粮三项储粮技术、配套机械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安装到位。2014年, 市属购储公司、第五粮库、鹏达物流3家企业也纳入粮安工程建设计划, 对粮食仓储设施、收购设备等进行了维护更新。同时, 全市智慧粮食云平台项目和粮库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也率先在市属国有单位启动建设。第五粮库作为智慧粮食云平台建设的示范企业, 完成了数字粮库业务管理系统, 使门卫、取样、质检、过磅、出入仓、财务结算等多个环节, 通过IC实现业务的一卡通闭环管理, 并实现了与库存粮食识别代码的无缝融合。市购销储运公司启动粮仓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绿色低温储粮实现全覆盖。鹏达粮食物流公司通过实施资产并购, 新增41000吨仓容, 为企业扩大经营加快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随着粮安工程建设项目的相继完工, 市属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 一批新技术、新装备在生产经营中得到了广泛利用, 为企业长远发展增添了后劲。

2.经营业务总体活跃, 经济效益大幅攀升。按照市粮食局党委“四五六”工作思路, 各企业牢固树立市场理念, 以创新经营提高效益为核心, 找准抓创新、搞突破的结合点, 坚持“采取直接收购与委托收购相结合、固定收购与流动收购相结合、市内收购与外地采购相结合、适度储存与即购即销相结合”, 创新收购方式, 拓宽收购渠道, 延伸收购范围,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主体增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 粮食收购稳中有升, 粮食经营活跃稳健。2014年, 市属4家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粮食48.52万吨, 同比增加12.25万吨, 完成销售收入122723.49万元, 同比增长30.6%, 其中累计收购小麦11.45万吨, 同比增加3.82万吨, 收购玉米36.57万吨, 同比增加8.34万吨。德城粮食收储中心充分发挥基层粮站地处粮源腹地的优势, 采取多种方式抓粮源, 2015年1月~4月份, 完成粮油经营量1.44万吨, 同比增长35%;市购储公司围绕发挥优势搞创新, 立足购销基地、信息网络、营销人才、铁路中转四大优势, 牢固树立效益意识, 努力提高经营质量, 2015年1月~4月份, 完成粮油经营量2.96万吨, 同比增长60%;市第五粮库与大集团、大公司开展合作经营, 进行代购代储代销, 同时坚持期现货结合, 进行套期保值规避经营风险, 2015年1月~4月份, 完成粮油经营量37万吨, 同比增长41%;鹏达粮食物流一手抓粮源, 一手托市场, 积极拓展营销基地, 2015年1月~4月份, 企业完成经营量1.87万吨, 同比增长48%。各企业成功抓住了收购这一关键环节, 拉动了企业整体经营的发展, 提高了经营质量和经济效益, 企业发展经济基础逐步厚实。

3.科学管理逐步上路, 民主决策渐成气候。一是从管理体制上看, 市粮食局进行简政放权的自我改革全面快速。一方面, 不干预企业正常经营, 保障企业放手抓业务, 抓发展。另一方面, 建立健全科学实际的年度考核评价体系, 依据企业资产、人员特点建立简便、实用的考核办法, 通过考核, 考出了正气, 评出了干劲, 形成了浓厚发展氛围。二是从企业内部运行看, 市属国有粮食企业更加注重强化管理,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 靠制度规范经营、靠机制增强活力已经成为各企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此外, 各企业围绕分配机制积极进行研究, 正在探索建立职工收入与职工能力、绩效和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 逐步实现企业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标。三是从企业经营理念看, 各企业的效益挂念更为突出, 结合粮安工程实施, 对各自的资产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对企业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进行了调整完善, 实现所有资源向生产经营倾斜, 为提高企业效益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4.干事氛围更为浓厚, 发展合力日趋显现。去年以来, 市属各国有企业班子成员与市粮食局同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企业班子作风建设得到空前的加强。市粮食局在市直粮食系统扎实开展了“我是粮食人, 共筑粮安梦”主题活动, 相继举办了市直粮食系统摄影书画展、拔河比赛和篮球比赛等系列活动。各企业也结合自身特点, 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和劳动关系和谐型企业创建活动, 妥善处理群众上访和市民热线诉求, 不回避矛盾, 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 克服困难, 依法解决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 切实维护了企业的安全、稳定、和谐, 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市第五粮库、鹏达物流公司荣获全市劳动关系和谐型企业和职代会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这些年来随着粮食体制的改革, 中央和省粮食储备体系的不断扩张, 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断萎缩, 现存的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既没有政策性储备粮作为固定收入, 保障企业基本开支;也没有粮食收购流动资金的保障, 不但贷款难, 而且融资成本高。近几年来, 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 企业管理费用逐年增加, 而粮食经营又属于微利行业, 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经营量来弥补经营成本的增加。越来越大的经营量带来更大的资金需求, 伴随而来的是财务成本的节节攀升, 挤压了本来就不高的利润空间。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保生存已困难重重, 发展壮大的难度就更大。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点:

1.经营流动资金紧张。农业发展银行作为粮食行业政策性银行, 融资成本低, 其设立的目的就是保障粮食收购资金的正常供应, 减少粮食行业资金成本的压力, 更好地发挥其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但由于受体制机制和风险偏好的限制, 主要业务偏好于政策性资金供应, 对购销贷款发放不积极。[1]以德州鹏达粮食物流公司来看, 近5年来, 除现存的地方储备油在政策性银行贷款外, 经营上没有得到农业发展银行贷款, 靠资产抵押从商业银行贷款。由于企业房屋建造年限长, 评估值低, 限制了贷款额度, 并且贷款利息高, 使本来就很微薄的经营毛利绝大部分支付了利息。

2.企业经营保持低利润空间成为新常态。由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强力推动和市场需求的低迷, 以及国内外粮食价格的极不平衡状态, 导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流通环节利润空间大大降低, 经营风险不断提高, 尤其是对没有储备粮和政策性银行贷款的企业来讲, 保生存、求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2]

3.企业长远发展空间较狭小。作为德州市属国有粮食购销企业, 又处于粮食主产区和交通枢纽城市, 经营规模本应再大一些, 但是现状一些因素影响了企业发展。从物流环节讲, 散粮运输能有效降低成本减少损耗, 可铁路散粮运输一直没有实现, 限制了粮食物流企业的发展;从收购环节讲, 企业有限的流动资金无法更深入地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当中去, 致使收购环节受到挤压;从销售环节讲,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诚信度、履约率高, 粮食质量把控严格, 受到用粮企业的普遍好评,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粮食收储量无法有效放大, 影响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作为粮食购销企业如果不能积极参与土地流转, 延长产业链条, 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粮食购销企业几乎将无生存空间。[3]

三、对策建议

1.政策性银行应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业务并改善信贷服务。一是2012年11月, 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 明确了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 建议政策性银行面对现实, 强化调研, 对企业资产、经营状况、发展前景进行周密调查, 在规避信贷风险的前提下, 对资产质量好、收储业务开展好、综合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落实信贷政策。二是农发行应取消“双结零”政策。该政策要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贷资金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全部还清结零, 这于实际业务操作存有显著矛盾。首先与政府下达的最低库存量矛盾, 国家省市政府都出台了关于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量具体标准的相关文件规定, 要求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粮食库存达到一定的标准数量。其次与实际经营存在矛盾。粮食价格行情无法预知, 也不是一直处于上涨期, 根据粮食市场供需状况, 有一定的变化行情, 所以规定时限内全部归还贷款, 对于企业来说难度较大。实际经营中企业为双结零保信誉, 粮食没卖出不得不从商业银行高息贷款甚至借高利贷。三是取消保证金制度, 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 执行的是基准利率, 但要扣除10%的保证金, 加上监管成本, 综合计算利率与其他银行相差不大, 这就失去了政策性银行支持“三农”的宗旨。

2.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土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 粮食的规模化生产日趋明显, 在这种形式下, 土地经营者只是解决了“产”的问题, 粮食收下来怎么办?国家怎样才能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显然种地者不可能大规模建库, 流动资金也不可能承受, 而且安全储粮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议有关部门通过调查研究, 制定信贷、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 鼓励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主动承接粮食产后业务, 主动掌握粮源, 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越来越明确。

3.制定政策,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议加大对各交易所的监管力度, 促进交易资源的合理布局, 完善交割、交易网络, 提高农产品线上交易线下交割的比例, 充分发挥其发现价格、套期保值、产销对接、第三方物流等供需平台作用的发挥, 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4.提高粮食物流效率, 降低粮食物流成本。建议加大通过铁路推进散粮运输的支持力度, 从而降低粮食铁路运输成本, 同时扶持物流节点承担企业配套相关装卸设施, 支持粮食流通、贸易、加工企业降低成本、节约损耗、做大做强。

5.充分利用好粮食风险基金的杠杆作用。国家应在粮食风险基金基数上向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地区倾斜, 有关部门在粮食风险基金结余分配中应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国有粮食物流企业倾斜, 扶持其完善基础设施、配置粮油储运设备, 配套信息、现代储粮技术等设施, 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和服务农业产业化的能力。

摘要:本文分析了德州市国有粮食企业基本情况, 认为这些年来随着粮食体制的改革, 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体系不断扩张, 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不断萎缩, 保生存困难重重, 发展壮大的难度大。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营流动资金紧张, 企业经营保持低利润空间成为新常态, 企业长远发展空间较狭小。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政策性银行应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业务并改善信贷服务;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土地流转;提高粮食物流效率, 降低粮食物流成本;充分利用好粮食风险基金的杠杆作用。

参考文献

[1]伍文安.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谈[J].粮食问题研究, 2014, (4) .

[2]武道乾, 张延龙.走出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发展难”困局的样本假设[J].中国粮食经济, 2014, (1) .

山东省粮食 篇7

( 一) 静态方面。我国目前粮食的交易方式主要有7 种: 一是人与人直接面对面的交易模式; 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上粮食商城; 三是粮食批发市场中出现的各种交易模式; 四是期货交易模式, 也就是常说的粮油期货交易; 五是在“准粮油商品交易所”里专业从事大宗粮食的电子买卖、交易及套保模式; 六是有不同国家注册的粮食网络交易模式; 七是大型批发市场场际间网络交易。初步调研资料证明, 粮食网络交易不论从品种上还是从数量上都已成为占绝对优势的交易模式。由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与山东省粮食局合作, 构建并完善适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电子交易市场无论对于政府主管部门提高粮食监管水平还是对于改善学校实训条件都是非常必要的。

( 二) 动态方面。回顾历程, 以我国粮食体制改革开放初期的1993 年推出粮食期货交易至今, 粮食网络交易大体经历了五种交易模式 ( 见图1) 。表明粮食电子化交易由专业向综合, 由区域分隔到全国一体化方向发展。

二、山东粮食电子交易市场SWOT分析

粮食电子商务从外延上考查, 它应当包括, 粮食行业的专业网站通过互联网为粮食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从而赚取利润; 粮食生产、经营企业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 指导自己的生产和经营; 粮食供、需双方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实现网上交易等内容。粮食电子化交易的具体承载平台是粮食电子交易市场。对目前山东粮食电子交易市场SWOT分析如表1。

三、构建山东粮食电子交易市场的对策

( 一) 构建目标。

1. 以市场信息共享为基础的政府服务业务协同。党的十八大以来, 打造服务型政府, 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已成为大势所趋。对于粮食行政机构而言, 信息公开是关键, 粮食政策与收购销售有关的信息必须通过平台最大可能第一时间发布, 真正实现国有粮食企业与中小粮食企业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

2. 商业银行的粮食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粮食供应链金融是站在整条粮食供应链的高度来管理链条上的中小粮食企业的。它围绕粮食供应链核心企业, 针对粮食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设计出一系列完整的贯通粮食供应链全流程的融资方案和金融服务。山东是一个经济大省, 也是粮食主销区。就初步调研资料观察, 粮食供应链上的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的问题, 而且其经营方式传统落后, 因此可以借助“互联网+ ”战略选择具有信息资源的第三方中介作为粮食交易中心的合作中介, 通过引入第三方合作机构不仅有助于促进交易中心的发展规模, 而且还可以有利于稳定金融机构及中小粮食企业的关系。

( 二) 网络架构。

1. 模型设计———粮食电子交易协同商务平台。粮食电子交易运作是贯彻“互联网+ ”战略的具体体现, 也是深化粮食交易改革的重要举措。完善的粮食电子交易运作必须要以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作为基础, 其最终目的就是在粮食交易的物流信息以及金融领域的信息实现电子化与自动化处理, 可以说构建粮食电子交易运作模式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小粮食交易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比如在每年的粮食收购季节, 粮食收购企业都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而金融机构又会以企业可抵押物短缺为由拒绝向其信贷, 而通过该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担保, 进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问题; 另一方面电子平台的构建实现了信息的集中管理与储存, 这样能够便于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 避免了因为信息的蔽塞而导致交易损失问题的出现。该交易模型主要是由四层交易平台构成: 最高层是协同主体层, 其主要是为各个成员企业提供入口, 进入该平台的成员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进入到系统内部, 发布与查询相应的信息资源。第三层是应用服务层, 为协同商务平台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在线交易、智能配送、货物跟踪、系统管理、专业咨询、信息发布、客户服务、合同管理、数据交换等功能服务。第二层是数据库服务层, 其主要起到数据整合与储存的作用, 其服务对象是所有的粮食交易者和消费者。网络层为基础层, 该层主要是针对政府部门而言的, 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粮食交易中涉及到的监督部门。

2. 框架搭建。交易系统是由两个系统组成的, 包括网络系统和软件系统。网络系统是整个交易系统的基础, 通过网络系统可以将不同的信息发布到该平台中, 而且通过该系统有关部门可以及时到该系统中对交易企业的交易行为进行监督, 以此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益, 实现了交易的透明化与法制化。软件系统是该系统运作的核心, 其主要是由电子商务、政府粮食监控和安全设计三个部分组成。网络由管理子网和业务子网构成, 传输数据包括管理数据和业务数据。粮食交易中心的管理子网是以粮食局为中心, 其他协同单位为分支的系统组织。粮食局及时将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向协同单位进行传输, 而协同单位享有内部共享的特征, 因此其可以随时观看粮食局发布的信息。业务子网则是以互联网作为中心, 各个协同单位相互分层的网络集群, 具体的信息发布主要包括各个交易需求方的信息等。一是粮食供应企业将粮食的需求信息发布到交易市场中。二是交易中心及时将企业需求发布到交易市场中。

( 三) 建立网站并组建运营团队。山东粮食电子交易市场建设可以山东粮油交易中心网站为基础, 对某些功能进行补充开发或重新设计。山东省粮油交易中心 ( 济南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隶属山东省粮食局, 属国家粮食局重点联系市场, 是山东省人民政府重点扶持的大型区域性现代化粮食综合交易市场, 辖山东省粮油信息中心和山东谷丰粮食储备库。主要从事政府储备粮、最低收购价粮、陈化粮等竞价交易业务。目前中心有正式员工20 名, 其中国家级竞价交易师三名。拥有300 平方米的电子交易大厅, 设有200 个席位, 配备国内较先进的主机房和150台电脑, 具备完善的粮食交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履约协调、资金结算、客户服务等多项功能, 是山东境内最大的国有粮食交易市场。根据功能需要, 构建完成后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粮食电子交易市场网站具体分为主页与会员专区两个功能模块, 见表2、表3。

( 四) 网络推广的策略。

1. 网络营销策划及传播。初步设想网站可采用以下推广方法: 一是通过互联网搜索推广, 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下, 通过互联网搜索推广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具体的策略就是企业通过注册等方式将企业的信息资源在各大搜索网站中进行注册, 这样客户在需求粮食时通过网络搜索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粮食交易企业的各种信息, 进而可以快速联系到该企业。当然通过搜索推广需要企业投入相应的资金, 以此提高企业在搜索推广中的排名, 以便需求者在第一时间获取该企业的信息。二是网络推广广告。网络推广广告的形式有很多种, 比如通过互联网在网络平台中进行广告或者通过微信等媒介进行企业的宣传, 但是无论哪种网络推广广告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引起网络使用者的关注, 从而实现企业销售的最终目的。

2.线下营销传播。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山东烟台粮食学校, 不仅有省级特色专业粮食工程专业, 还开设食品营养与检测、粮油储藏等传统专业, 另外还有物流、营销等相关专业, 毕业生遍布全省粮食大中小企业, 具有信息优势, 通过在校生及毕业校友完成粮食交易市场的网络宣传具有渠道优势。另外, 在筹备的2015 年建校40 周年校庆活动中, 也可以加入网络宣传的内容。初步的线下传播方式是通过设计精美的宣传材料、个别访问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法发动全校师生员工进行企业信息传播, 见图2。

摘要:构建以粮食电子交易市场为主要形式的粮食电子商务平台, 把粮食生产者、供应商、加工企业、经销商、消费者连接起来, 实现产、供、销信息资源共享, 物流一体化运作, 减少中间环节, 促进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和谐统一。作为创新点之一的粮食供应链销售环节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构建, 能够及时解决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另一个创新点则是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 优势互补, 共谋发展。

山东省粮食 篇8

聊城是一个农业人口占75%的农业大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全市全面创建小康社会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省、市等采取了一系列支农、富农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增收潜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3],聊城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据统计,1978年聊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74元,2005年达到了3 448元,是1978年的46.6倍,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5.29%,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7.1%)[2]。虽然如此,聊城农民收入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当前农民增收的势头减缓和农民收入水平不均衡等[4]。为了提高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应高度关注该区农民的收入问题。笔者以山东聊城市为例,对其进行深度分析,探求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特征

改革开放后聊城农民收入增长按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

(一)改革开放到“六五”时期(1978-1985年期间)

该阶段为农民收入高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74元增加到363元,增长4.91倍,年均增长率为21.2%,超过同期山东省平均水平(19.9%)和全国平均水平(17.7%)。二是年均增长率波动大,其中1980年增幅最大,达到123%,为历史最高水平;而1985年出现收入增长滑坡,出现-12.5%的负增长。

这一时期农民收入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出台的两项重大政策: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与推行;二是大幅度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其中1985年出现的农民收入锐减现象,是由于当年出现暖冬(虫灾)和水灾导致大面积减产所致[5,6]。

(二)“七五”时期(1986-1990年期间)

该阶段为农民收入缓慢增长阶段。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农民收入平稳缓慢增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434元增加到660元,增长1.39倍,年均增长率为6.8%,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10.76%)。

该阶段的农村政策主要是取消了粮食统购政策,农产品市场得到较充分放开。

(三)“八五”时期(1991-1995年期间)

该阶段为农民收入反弹回升阶段。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收入出现了较有力的反弹回升势头,但年际间增长速率不均衡,其中1992年和1993年出现收入负增长,主要原因是1992年出现特大旱灾,年降水量达到近20年来最低水平,仅有312.7mm,比正常年份少270mm;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尤其是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体,但比重有了下降趋势;三是工资性收入有了明显增长。该期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673元增加到1200元,增长1.78倍,年均增长率为12.3%,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20.31%),但比聊城“七五”期间高了接近5个百分点。

该期间聊城出台的农业政策主要有:一是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加强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使其总量保持了动态平衡;三是实施了“人才带动”战略,乡镇企业得到初步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 “九五”时期(1996-2000年期间)

该阶段为农民收入增幅下降阶段。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出现了较大下跌,由“八五”期间的12.2%下降到6.3%,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12.67%)。致使该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由两方面:一是1995年和1996年连续出现冬季严重干旱,1997年又是最为干旱的年份,导致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占到耕地的84%和55%,造成了极大地经济损失。二是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

该期间聊城出台的农业政策主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和加快了农业经营体制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业改革不断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虽遭遇减产但依然出现增收的现象。

(五)“十五”时期(2001-2005年期间)

该阶段为农民收入缓慢回升阶段。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收入出现了缓慢回升的趋势。该期间农民纯收入由2001年的2353元增长到2005年的3448元,增长了1.46倍,年均增长率为7.9%,比全省同期水平略高(7.2%)[7]。二是连续5年来保持相对稳定的持续增展态势,2002年和 2003年分别比上一年农民收入增长6.3%和6.9%,而2004年 和 2005年则呈现出了令人振奋的增收局面,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4.5%和12.5%,远远高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工资性收入也呈现出相应地增长态势,尤其是2004年比2003年增长14.2%,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力补充。

该期间聊城出台的农业政策主要有: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业税税率不断下调;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补、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三是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放开放活粮食市场,粮食流动体制得到完善。

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

聊城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虽然有了相对稳定的反弹趋势,但并没有表现出增长的可持续性,制约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因素并没有根除。纵观近20多年来聊城农民收入变动轨迹,主要制约因素表现为“511”方面,即“五低、一不牢固、一不合理”。

(一)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化人口转变的过程,基本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8]。2005年,聊城城市化水平为25%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由于城市化水平滞后,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是聊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2005年聊城人均耕地只有0.095hm2(1.43亩),今后人均耕地会进一步减少,大量人口集中在有限的耕地上,导致农业难以进行规模经营,农民收入很难出现快速增长。

(二)产业化水平低

近几年,聊城农业产业化有了较大发展,以山东凤祥、高唐蓝山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农产品出口也有了较大增长,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不少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多数产品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不高;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系多是松散型,尚未形成紧密型的共同体;涉农部门协调乏力,宏观调控措施不力。以上问题导致聊城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偏低,大多数农户处于分散种植状况,很难从农业产业化中获取实惠。

(三)产品转化率低

“十五”期间,聊城市政府提出了“优化提升种植业,大力发展林牧业,重点突破加工业,全面搞活流通业,加快农业优质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农业发展总体思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蔬菜、畜牧、林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9]。但是,在农产品转化中,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的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产品;具有成本和价格优势的蔬菜、畜牧、林果、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经营规模仍然偏小、品质不高、产业化水平低,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不足,导致农民从农产品转化中获利较少。

(四)农产品价格水平低

农产品价格是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最直接因素。农产品价格一直是决定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期我国农民收入的两次大的增长,都与国家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有关。对粮食主产区来讲,农业尤其粮食生产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几年,由于国家、省、市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聊城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再加上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出现了连续几年丰收,市场上出现了粮食供过于求、销售不畅的局面,致使粮食价格下跌,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尤其现在小麦又退出粮食保护价范围,再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农民要想从粮价上涨中获取利润已不太现实或获利空间很小。

(五)劳动力转移层次低

聊城农村总人口占全部人口的75%,其中劳动力259.2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为172.48万人,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为96.16万人,其中外出劳动力为55.7万人。据调查,聊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较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劳动力高达140余万人,思想保守、小农意识较浓厚的不在少数。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就业市场竞争程度更为激烈,低素质技能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大大增加,从而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从事技术含量较高工作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很低,导致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收入不高,而各方面开支不小,造成农村劳动力净收入低,劳动力转移缺乏后劲[10]。

(六)增收基础不牢固

在“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近几年聊城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当前的农民增收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要真正实现收入持续增长难度很大。总体上讲,聊城作为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缺水严重、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率还比较低,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作用还不稳定,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七)增收结构不合理

从近几年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聊城农民收入结构还很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一是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仅占总收入的20%左右,并且每年还不太稳定。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占91.7%,而第二产业仅占2.6%,第三产业仅占5.7%;在第一产业中,农业收入占76%以上,林牧渔业总共还占不到24%。三是财政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更低,仅占总收入的4%左右。在这种收入结构下,农民收入对粮食的丰欠、销路的畅阻、价格的高低生产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及粮食市场的波动,农民的收入来源就没有保障。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聊城市今后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切实抓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紧紧抓住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流动、劳动力转移等关键环节,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条途径,一是产业转移,即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二是空间转移,即由乡村向城市和小城镇转移[7];这两条转移途径归根结底还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今后,聊城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建设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使人口、信息、资本等要素向农村城镇集中,尤其要鼓励大中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进驻中小城市,引导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同时,积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重点扶持一批职业培训机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形成市场-订单-培训-输出的新型劳务协作方式。另外,高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取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政策,切实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质增效、规模经营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畜牧、水产 、蔬菜、水果、林木、花卉等高效农业,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种养业。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产业带,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及动物防疫体系,启动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不断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瞄准市场需求,加快推进畜牧、林业、粮油、果品、蔬菜的产业化。围绕产业化,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着力培植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植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培养一批有技术、会管理的农民种养大户,培养一批熟悉市场、善于经营的农民运销组织,选派一批敢闯敢干、带领农民致富的科技特派员。

(三)拉长农产品产业链,大力抓好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产业链条短和加工业的落后,制约着农产品的转化销售和农民的出路不畅,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为了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应紧密配合,其中:政府应提供政策扶持,鼓励大中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落户中小城镇;企业要主动与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签订契约,结对帮扶,定点包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作为加工业原料基地的主人,种、养要围绕加工企业转,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实施种养行为,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11,12]。与此同时,继续培育好本地市场,在聊城城郊建设一处大型农产品批发中心,努力开拓国内外高价位市场,将聊城市的农副产品打入京津济沪宁等大城市批发市场和超市,使其成为著名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运销队伍,建立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为广大农户服务。积极与周边省市协调,开辟绿色通道,确保货畅其流。

(四)从严把关,搞好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聊城市现有农业标准化基地51处,总面积约92940hm2。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强调生产的专业化和种植区域化,使基地尽可能成方连片,形成规模。二是强调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对大气、土壤和灌溉水不符合标准的,不准列为生产基地。三是在基地管理上,重点强调生产技术规程的组织实施,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禁止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推行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统一服务,特别在植保环节,大力推行联防联保制度。四是在运作模式上,积极探索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运行机制,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或“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促进基地生产、管理、经营一体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各县( 市、区)要从中择优选出 2-5个基地质量好、栽培技术高、施肥及病虫害防治严的农业标准化基地作为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进行建设[13]。

(五)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继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全面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今后几年继续降低农业税税率,进一步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补、良种补贴和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市县财政预算安排支农支出都要有较大增长;切实加强监管,严格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继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制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多元化,积极探索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新途径和新模式;继续放开放活粮食市场,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其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对聊城市1978-2005年的农民收入增长划分了五个阶段来分析各个阶段的增长特点和促进政策,分析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五点建议。

上一篇:混凝土增效剂下一篇:公共图书馆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