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产品

2024-05-26

山东省农产品(精选11篇)

山东省农产品 篇1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 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它是一个包含着存储、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以及伴随的信息收集与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系统。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 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产品物流, 对于改善“三农”问题, 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发展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方面, 山东省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共存, 机遇和威胁并举。

一、优势 (Strengths)

山东省地理位置优越, 农产品品种、产量丰富, 物流基础设施较为健全, 并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一) 良好的区位优势

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 华东地区北部, 南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北连京津冀经济区, 通过渤海湾与东北三省相连, 西面与河南、山西、安徽等能源基地相通。国际上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随着烟大铁路轮渡的建设, 山东北部地区将成为连结东北和其他内陆地区的枢纽。物流辐射面大, 发展腹地广阔

(二) 巨大的产品流通量

山东省农产品产量丰富, 品种齐全。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的消费量、加工量均居全国第一。重要的油料作物花生的产量和出口分别占全国的1/4和1/2以上。全省蔬菜有100多个种类, 70%以上销往省外, 出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生产各种水果20多种, 品种达数百个, 产量居全国第一, 70%以上销往外省和出口。肉、蛋、水产品的产量、销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如此大的产量, 如此高的流通量对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具有极大的需求。

(三) 物流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到2005年末, 山东省公路通车里程80132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3163公里, 居全国第一位, 已经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县县通高速”。铁路营业里程3153公里;沿海港口24处, 生产泊位325个, 其中万吨级泊位114个;机场7个, 运营航线229条;全省建成和在建的物流园区67个, 等级货运站发展到494个。目前, 山东省已形成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较为完善、总体配套的立体综合运输体系, 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四) 发达的通信网络

山东省已建成长话电路1.3万个2M, 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70.2万路端, 局用交换机容量3528.6万门, 移动交换机总容量2641.1万户, 固定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55部, 已形成光缆和数字微波相结合的长途传输干线网, 为发展现代物流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

(五) 部分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山东省在农业物流的某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有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实施的电子结算系统及农产品电子拍卖的方式;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如莱阳龙大、鲁花、济南雨润、广饶的半球集团与农户合作发展起来的“订单农业”;山东莱州地区的散粮运输;为保障农副产品的运输所开辟的“绿色通道”以及农村自发出现生产经营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运销户与经纪人等。

二、劣势 (Weaknesses)

(一) 缺乏对物流的正确认识

目前山东省、市的部分政府部门, 特别是农民对农产品现代物流的认识大都停留在运输、仓储、搬运等方面, 缺乏对农产品物流的正确、全面地认识, 没有认识到农产品物流是降低流通成本, 提高流通效率、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农资企业还是农民都热衷于自营物流。据统计, 大多数山东省的农户都有自家的农用运输车辆来运货, 跑市场。据对山东各地150户农民的调查, 农户选择将粮食和农副产品自送集市进行销售的比例占18.6%和41.6%。

(二) 农产品物流环节多, 成本高

目前山东省农产品的主要流通方式还是“农户—批发市场—中间商—零售市场—消费者”的模式。由于存在多重中介主体, 中间环节复杂众多, 经过反复多次地倒运, 商品价格被反复抬高, 致使物流过程中不良成本很高。另外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农产品季节性强及部分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也使得农产品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三) 农产品物流信息不畅

信息不灵, 成为山东省发展农产品物流的瓶颈。由于广大的农村信息闭塞, 绝大多数购销信息是通过收购商的信息公告或亲戚、邻居获得的, 信息来源单一。一些涉农信息网 (包括农资网、农业科技网在内) , 很少有真正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信息, 很多信息都是滞后的、没有预见性的, 而且网上提供的农产品供求价格, 反映不了供求的交易量, 也反映不出品种的差异。生产者在缺乏信息或信息被扭曲的条件下盲目进行生产, 在生产获利微薄的情况下还要承受销不出去的巨大风险,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外, 农户很难取得消费者需要的品种规格、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农产品信息也加重了农产品滞销的风险。

(四) 市场交易法规建设薄弱

尽管山东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心发展较快, 但市场交易法规建设相对薄弱, 交易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颁布一部完整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交易法, 山东省也没有相应的地方法规对发展迅速、数量规模庞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制定相关“农产品市场法”。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 加之市场参与主体众多, 成分复杂, 市场秩序混乱, 哄抬物价、短斤少两、掺杂使假等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农产品批发市场公益性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收费过高, 信息指导作用不强。这些都影响了我省农产品物流的健康发展。

三、机遇 (Opportunities)

(一) 农产品物流受到重视

党的十六大中明确提出“开拓农村市场, 搞活农产品流通,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农业物流发展规划。山东省“十一五”物流发展规划中也明确地制定了“加快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配送等物流设施建设, 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的农业物流发展战略。

(二) 工业物流的示范效益

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论及管理技术在工业物流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尽管农产品本身的生物属性对物流提出了独特的要求, 但是现代物流在工业物流中所表现出来的强调过程的一体化管理, 追求效率、成本与效益的均衡, 注重满足顾客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等特点, 也是农产品物流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整个物流业界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变化, 同样将使农产品物流受益。

(三) 农业发展自身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一系列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得农业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农产品产量迅速增加, 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耕地、资金和劳动投入带来的边际效益开始下降。农产品生产者风险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 农产品卖难, 农民增收难等诸多问题出现。要使农产品“货畅其流”, 增加农民收入, 有效的途径在于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提高农产品在流通中的附加值, 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

(四) “烟大”铁路轮渡的建成

“烟大”铁路轮渡是指北起辽东大连市南至山东烟台纵贯渤海海峡的跨海铁路轮渡, 它是我国铁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之一的东北至长江三角洲地区陆海铁路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成开辟了东北地区至山东省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最短路径, 大大节省了运输时间和运输费用。作为连接东北大粮仓的重要铁路通道, 山东在农产品物流方面将大有可为。

(五) 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

加入WTO之后, 山东省农产品将面临着更广阔的市场。另外随着国外大型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进入, 我们能学习到更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 从而使我省农产品物流能够更快的发展。

四、威胁 (Threats)

(一) 农产品的特殊性带来的威胁

农产品具有地域性、季节性、易腐性、数量大等特点。由于农业生产点多面广, 消费半径大且分散农产品运输中对流、倒流、迂回等现象难以避免。其次,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农产品需求的普遍性决定了田间和农产品运输的强时间性及非均衡性。而且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 保鲜期短, 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 提高了对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技术要求, 从而使得农产品物流风险加大。

(二) 加入WTO所带来的威胁

加入WTO之后, 我国逐步取消了的对分销服务业的限制, 外资不仅可以控股批发企业, 还可以组建独资批发企业。一些国外农产品和国外物流企业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 这必然对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形成巨大冲击。

(三) 来自农产品技术壁垒的威胁

山东省的农产品出口在全国一直居首位, 农产品主要出口到日韩欧美等国, 其中对日韩的出口占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60%左右。而日韩是世界闻名的对本国农业保护十分严重的国家, 对农产品的进口制定了高额的关税和严格的技术标准。例如日本目前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极大的影响了山东的农产品的对日出口。重重贸易壁垒成为制约山东省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潜在因素。

五、山东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选择

针对山东省农产品物流存在的优势、劣势, 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山东应实行有效的农产品物流发展战略来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

(一)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针对农产品物流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应进一步制定农业物流发展的总体规划, 完善农业物流政策法规的建设及相关市场交易法规的建设, 进一步加强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和标准化的建设, 加强宏观调控, 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 促进山东农业物流的快速发展。

(二) 积极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指的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随着国际、国内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逐步重视, 发展绿色农业物流势在必行。山东应该积极培育绿色物流市场, 形成确保食品安全的销售网络体系;开辟更多的绿色通道, 形成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流通网络并建立和完善法制、技术等保障体系。

(三)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发展农业第三方物流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 , 还可以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的问题。所以应该鼓励己建立自身营销网络的龙头企业将自营物流整合为一体化的社会物流;加快传统储运业、农资经销商、供销社及批发贸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变, 更大的发挥其物流设施多、客户群相对稳定及经营的网络优势;大力发展新兴的民营或合资物流服务企业, 扶持营销大户、农业经纪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的发展。

(四) 走国际化道路

全球物流的发展为农产品物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山东省在发展农产品物流国际化的道路上可以有以下选择:一、进行全球采购, 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农业生产物资, 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二、借助于国际化大型农业物流公司的帮助, 形成完善的物流网络, 利用其运输、储存以及销售信息等一系列服务, 扩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三、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在国外进行种植、养殖、加工, 并利用当地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企业就地进行销售。

山东省只有充分发挥优势、减少劣势, 抓住机遇应对各种威胁, 选择适合省情的农业物流发展战略, 才能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2006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报告.山东省农业厅, www.shandong.gov.cn.

[2]山东省“十一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山东省政府, www.shangdong.gov.cn.

[3]陈珊珊.农业物流现状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J].农业经济与科技, 2006, (7) .

[4]韩永飞.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 2007, (8) .

[5]孟凡胜.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5, (6) .

[6]贺峰.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6, (5)

[7]丁俊发.农产品物流大有可为[J].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5, (11) .

[8]赵勤.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物流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选择[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 (1) .

[9]佘飞飞, 张露.安徽省农产品物流的SWOT分析[J].物流经济, 2007, (6) .

山东省农产品 篇2

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和对策 目录 一.引言-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1.研究背景-1-2.研究的意义-1-(二)研究结构和内容-1-(三)研究方法与思路-1-二、文献综述-2-(一)国内研究综述-2-1. 绿色壁垒的成因及理论层面-2-2. 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2-3. 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研究-3-(二)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综述-3-(三)述评-3-三、外文翻译-4-四、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4-(一)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概况-4-1. 山东省农产品产值逐年增长,但增速减少。

-2.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5-3.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规模-5-五、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分析-6-六、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和原因分析-7-(一)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7-(1)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7-(2)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10-(二).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受阻绿色壁垒的原因分析-10-(1)国际原因-10-(2)国内原因-11-七、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的措施和方法-12-(一)转变认知观念-12-(二)宏观战略层面-12-(三)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13-八、结语-13-参考文献:

4-致谢-15-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和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世界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时间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各国曾作出的有效手段来保护本国市场————关税壁垒如今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然而非关税壁垒的作用逐渐加强。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国,也是农产品出口大省,当前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影响山东农产品出口第一大非关税壁垒,给农产品出口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本文从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出发,分析绿色壁垒对山东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最后提出应对的绿色壁垒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壁垒;

山东省农产品;

出口贸易 The Impact of Green Barrier on the Export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Shandong Provinc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worl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ime and economy integration, tariff barriers, an effective means to protect domestic markets, have lost their former glory.However, the role of non-tariff barriers has gradually strengthened.Shandong Province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in China and a major agricultural export province.At present, green barrier has become the largest non-tariff barrier affecting Shandong's agricultural exports, causing huge losses to agricultural export enterprises.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handong's agricultural exports, and analyses the impact of green barrier on Shandong's agricultural exports.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green barrier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Green barrier;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Shandong Province;export trade 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主要的农业贸易国之一,近年来,随着关税壁垒的日益削减,绿色贸易壁垒普遍被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用,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当前,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中不用空格 90%受到国外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每年都会损失惨重,尤其是山东省。另起一段 山东省地处华北平原东部,属于半湿润季风气候,生物繁茂,气候适宜,有较好的地貌,适合农业全面发展。农业是山东省第一产业,耕地率是全国最高的,农业增长值长期处于中国各省的第一位,也是农产品出口大省,但农产品出口受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给农产品出口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绿色贸易壁垒使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削弱了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提高了农产品的出口成本。

2.研究的意义 农产品出口在山东省的国际贸易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山东省 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面貌的改善,而且关系到山东省 的整体经济经营状况的好坏,关系到山东省 经济转型的成败,甚至 甚至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安全与现实。农产品的出口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众所皆知的。农业的发展和壮大可以巩固山东省 经济的基础,进一步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提供广阔的经济市场,进而帮助中国经济再次腾飞。如今不仅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对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进行限制,而且发展中国家也渐渐的利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山东省 农产品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认真研究山东省 农产品出口的现状,严谨的分析绿色壁垒对山东省 农产品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对策,提高山东省 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突破绿色壁垒的限制,对促进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有重大意义。

(二)研究结构和方法 1. 研究结构 本文首先介绍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并在结论处提出出口所存在的问题,接着通过数据详细介绍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所存在的问题,然后论述绿色壁垒对山东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分析影响农产品出口的原因,最后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实际情况,针对绿色壁垒的特点和发展,探索农产品出口过程中打破绿色壁垒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农产品出口得到保证,提高农产品出口量。

2. 研究方法(1)文献法 根据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这一研究目的,通过查找报刊、杂志、图书等获得相关的资料,掌握国内外有关于近几年中国以及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并通过系统的整理,为研究奠定资料基础与文献积累。

(2)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现状梳理时,借鉴国内外相关学者著名理论研究,对研究报告进行分析、归类,对相关图表进行归纳、概括、总结,来分析跨境电商物流模式影响因素及选择,使研究更加有理有据,更加具有说服力。

绪论 选题背景、意义 定性与定量分析 山东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问题 影响与对策分析 绿色壁垒对山东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突破对策(三)文献综述精简内容,并入到第一章中去 1. 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我国国内学者主要有三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于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别是以下三方面:

(1)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角度来看,2003年邓竞成指出“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双面性,它既可以保护一国人民和动植物健康,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但是在“新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也会被一些贸易保护主义者作为阻值对其他国家商品进行进口的手段,这将导致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引发国际贸易争端邓竞成 走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认识误区。2009年韩晴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积极作用占主导,对出口国和进口国而言都是有益处的,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可以对本国的出口产品企业进行保护,让他们逐渐意识到科研能力及环保认证标志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改善产品的质量,以不断满足进口国越来越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

(2)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综述 目前,已有不少的学者专家针对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作出了充分的研究与分析,也积极的对突破绿色壁垒的对策与建议进行了探索。2004年,彭超从种植业,林木业,禽畜业,渔业等四个产品出口方面阐述了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2011年,邱磊从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等几个山东省主要出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制度出发,分析了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来限制农产品进口的主要法律制度。2014年,赵明娜认为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品牌建设滞后,农产品企业规模小,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绿色壁垒成为主要障碍。

2. 述评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者针对绿色壁垒及其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方面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应对措施层面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尽管现有研究中大部分都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物,对农产品出口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却很少将其加以详细分析,从实质角度验证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此,这些既有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理论层面的分析,很难驳斥和揭露西方发达国家为绿色贸易壁垒披上的一层“环保外衣”。同时,针对绿色壁垒下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在分析时也仅仅只是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只是影响农产品出口因素之一,总体上缺少对绿色贸易壁垒在农产品出口层面的阻碍作用的深入分析;

在对策建议层面,很多学者也只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对中微观领域的分析甚少。这些将是后续投入更多研究的方向,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王宾 绿色贸易壁垒下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

绿色贸易壁垒对 二、绿色壁垒下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一)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概况 据济南海关最新统计,2017年山东农产品出口总值突破160亿美元大关,达到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7.2%,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22.7%,连续19年位居全国首位。山东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领头羊,山东省地貌平坦,气候适宜,有较好的条件来发展农业,国家以及山东政府也积极辅助农业的发展,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随后财政部、农业部出台了《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选择山东等五省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试点。政策调整后,能够有效增强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自从中国对外贸易的逐渐频繁,山东省对外出口也逐年发展起来,农产品成为了重要的出口产品,1. 山东省产值意义不大,要出口额 农产品产值逐年增长,但增速减少。

2015年山东省农业总产值4662.61亿元,与2005年2033.95亿元相比,翻了两倍,其中10年间,农产值每年增加,但增速不稳定,2010年之后呈下降趋势,2016年、2017年两年间,农产值呈现负增长,与2015年相比下降,仅为4387.51亿元和4403.23亿元。虽然2017年又上涨,但增速减少,只有0.36%。先讲总体规模与趋势,再用图表论证你所说的事实,再分析形成现状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表4-1 2005-2017年,山东省农产品总产值补充一张折线图,再加以说明 表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增长量(亿元)增长速度 2005 2033.95 0 0 2006 2283.29 249.34 12% 2007 2589.46 306.17 13% 2008 2863.29 273.82 11% 2009 3170.05 306.76 11% 2010 3588.42 418.38 13% 2011 3737.04 148.61 4% 2012 3829.19 92.16 2% 2013 4335.77 506.58 13% 2014 4556.10 220.32 5% 2015 4662.61 106.51 2% 2016 4387.51-275.10-6% 2017 4403.23 15.72 0.4%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统计年鉴 2.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受地理位置和运输条件及农产品自身特点的影响,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过度集中在亚洲国家,我省农产品出口的 65%以上集中在日本、欧盟、韩国、美、东盟五大市场最好有历年的趋势图和最近两年的比较图。

其中日本是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目标市场国,占总市场近40%,主要出口高端农产品。东盟市场门槛较低,出口到东盟的农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近几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形势更加严峻,农产品出口大幅下降。据海关统计2016年山东省累计出口农产品1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2% 其中对日本,欧盟和美国等主要市场出口均出现下降。对俄罗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农产品出口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由此可见,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多元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3.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规模出口现状还可以从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在总出口比例结构,出口企业结构,出口方式结构,出口地区结构等角度去写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每年的农产品出口量领先于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巨大,不过近几年出口贸易额增速有所下降。

表4-3 2007-2017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总额(亿元)92.5 99.8 97.7 127.0 153.8 150.2 152.0 157.3 153.1 162.9 170.1 增长率% 14.3 7.8-2.1 30.1 21-2.3 1.2 3.5-2.7 6.4 4.4 结合表4-3可以发现,2007-2017年间山东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整体逐年增加,涨势良好。尤其是2010年,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发展速度最快,增长率达到了30.1%。我们可以看出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保持了稳定的増长,但是从2012年以来出口增速明显放缓,2016年的农产品出口额相比2011年只增加了6.4%。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由过去的髙速增长变为平稳增长。

三、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问题部分主要是缺乏论证,有事实或比较或模型去证明你的观点 分析(一)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赵明娜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 脚注不要注在标题上 山东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大省,但出口技术创新较为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出口初级产品比重大。出口农产品大多加工工艺粗糙,包装也以大包装为主。企业没有逐年的增加先进的农用机械来加大农产品的出口,许多地方的农业结构调整总是在数量上做文章,市场开发和产销协调工作较为滞后,导致农产品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

劣质产品多,优质产品少;

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据具体资料名称 资料了解。姚瑶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山东省高技术人才不到江苏的一半,与中西部省份相当,发明专利不足广东的三分之一,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足三分之一,从而农业竞争力难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落后,甚至增加了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和经营成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东农产品的市场形象。例如:山东省是苹果生产大省,而目前苹果年出口量并不大,出口受阻的主要原因有苹果大小不均,含糖量低,采后保质能力差,鲜果农药残留超标。

表5-1 2013-2017年山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照表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2013 12739.83 2014 13100.78 2015 13353.02 2016 9786.49 2017 10144.05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从表5-1可以得出山东省用于在农业生产的机械总动力从2013-2015年是逐年增长的,但是增速不大,2016年总动力下降幅度大,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生产农产品数量减少,加工农产品也粗糙,没有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来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以致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

(二)产品品牌建设严重滞后说它品牌建设滞后,得证明或有个标准做比较,才能得出你的结论 品牌是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象征,推进品牌战略工作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缺乏在国际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忽略了打造农产品品牌,导致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有影响力品牌却寥寥无几,贴牌生产是当前企业的主要出口方式。当前,山东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不能够正确的分析国际农产品形式,尚未认清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有的企业虽然认识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认为成本投入量太大,见效慢而且不明显,培育品牌的积极性不高,因而缺乏主动性。品牌的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农产品品牌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真正具有优势的自主品牌不多。现有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而农产品品牌所占比重很小。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资金有限,技术薄弱、设备落后、研发投入不足等情况更是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品牌创建步伐缓慢的直接因素。

(三)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与现状部分的观点有冲突 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一直是山东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日本,由于山东与日本距离较近,海上运输较为发达,并且日本地少人多,所以日本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大,在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市场所占比重最大。但是出口比重多的国家一旦对农产品进口的政策发生变动,就会对山东省农产品的出口带来很大影响。比如说日本2006 年 颁布《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 制度中规定对出口到日本的农产品和食品的农药残留比的检验不得超过亿分之一,这项苛刻的制度严重的超出了中国对于农产品出口的标准,导致产品检验项目的增加,出口检验时间的增加,加剧了许多进出口公司的经营风险,农产品出口难度大幅增加。然而日本每年消费的冷冻蔬菜,99%来自我国,其中的95%产自山东。“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后,山东省出口日本的农产品收到直接影响,并且该制度涉及到山东对日本出口的蔬菜、禽畜类、海水产品等200多种农产品和食品,冲击很大,直接刺痛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软肋,导致山东省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总量明显下降。

同时山东农产品出口企业对新市场的推广扩大力度不够,从而忽视了俄罗斯,非洲,美洲,特别是南美洲等国的市场开发,未能很好的实现出口市场均衡增加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风险。另外企业出口盲目性较大,市场分析能力较差,对市场的风险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进入市场,对新市场的开发缺乏信心。

(四)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出口的主要障碍重点要突出这节内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关税壁垒已不再是农产品出口主要的障碍。许多国家纷纷以健康、环保为由,制定各种各样的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也限制了山东省农产品的出口。绿色壁垒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限制了我省农产品的出口总量,使我省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下降。特别是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对264种食品中使用的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51392 个严格的残留限量标准,对未列入暂定标准的项目统一适应0.01ppm的限量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苛刻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技术标准的提高对农产品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出口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省的农产品出口。

四、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和原因分析(一)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具有双重性质,在结果上,绿色贸易壁垒也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由发达国家兴起的绿色贸易壁垒客观上用来保护环境,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发达国家对于进口商品的高标准,使得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不得不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环保性能来应对进口国苛刻的检测条件,所以这提高了出口国对于产品生产、检测、包装的要求,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由于经济的领先,以致于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的,其制定的对于各种进口商品检测条件、环保法规苛刻又复杂,发展中国家及时在短时期内根本无法达到这些标准,检验,测试,认证等程序和费用下来,产品的生产销售周期大大延长,成本大幅度增加,对其出口贸易是致命的打击 1. 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1)绿色贸易壁垒能促进技术创新和农产品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就是绿色高科技贸易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其对农产品贸易的约束具有非常强的刚性。绿色贸易壁垒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同时通过不断提高环保技术法规的要求和标准,特别是采取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也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鼓励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能达到较高标准企业的发展,淘汰低环境标准和不合格产品,促使优胜劣汰,从而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由于注重生活质量,营造社会绿色文明的新的价值观的出现,使绿色产品和与之有关的产品贸易快速增长,这必然促使山东省乃至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向着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创新完成后,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反而会提高,利润也就随之而来。

(2)绿色贸易壁垒推动了政府积极进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制度创新 农产品出口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的农业大省-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承受的压力巨大,为迎接挑战,在困难中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山东省政府积极进行制度安排应对绿色壁垒。①1.中国农业信息网 政府全力防控重大病虫。完善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网络,建设一批可视观测、自动监测、数字传送的信息化监测网点,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组织1030个全国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区域站,对重大病虫的源头区、迁飞流行过渡带、常年重发区加密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突出重大病虫,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和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玉米螟、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落实关键技术,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制定重大病虫防控技术方案,完善应急防治预案,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病虫危害。全力阻截植物疫情,构建综合治理、联防联控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监测预警、检疫监管、执法宣传、防控指导,遏制重大植物疫情传播蔓延。②山东省副省长赵润田概括了山东推进农业“转调改”的创新做法。制定《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正以“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为主题,实现“打造一个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培育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制定一个山东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建立一套实体店与网店相结合的山东品牌农产品营销体系”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达1万个,知名区域公用品牌达50个以上。

(3)绿色贸易壁垒积极推进了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中国在农业生产上较多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对农产品质量问题重视不够,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与国际标准不接轨,农业检测体系建设滞后,使得中国农产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标准化在农业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发展高效农业,突破 OPQ 重围的有力武器。如果在出口农产品检测上采用的标准不当,产品出口将随时遭遇壁垒。由于中国国内检测技术及监督力量薄弱,许多问题未显露出来,而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国农产品质量问题暴露出来,这就迫使中国企业对现有农产品标准体系、评价体系以及检疫检测进行反思,解决已暴露的问题,消除隐患。要破解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产品标准要与国际接轨,这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才会过硬,才能满足进口国的要求。在经历了多起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案件对我国的贸易!环境造成的破坏之后,为保障我国的权益,我国政府!学者已经开始加快对现行环境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修改完善,并特别重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以及填补现有空白。山东省淮坊市安丘市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出口基地。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以及美国、韩国等国家对食品安全标准的提高,安丘市大量蔬菜因药残超标而卖不出去,导致成千上万的菜农赔得一塌糊涂。从 2007年开始,安丘市开始用铁腕标准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力把出口蔬菜这根支柱再扶起来。实行“两个市场,一个标准”,让内销蔬菜指标也要达到国际标准。近年来,安丘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已连续多年保持100%的记录。

安丘市以高标准组织生产,在种子基地里,大棚滴灌高效节水灌溉、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测土配方施肥检测等装备一应俱全,杀虫灯等生物防治措施随处可见。每个地块和品种都有生产日志。记录簿上,作物种、管、收的各个阶段,用药、施肥的数量、时间、产品购进渠道等,都有记录,保证对每个环节发生的问题都能进行追溯,对质量问题都能立即启动纠偏机制,同时为产品预警、追溯、召回提供依据。在种植的每个阶段进行严格控制,严格处理。接着安丘市制订了生姜、大蒜、草莓等33个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200多个生产标准,参与制订了《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这些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让“安丘标准”变成了“国际标准”。由此,安丘市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同时,市里还建立了全国首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研究所。

表4-1 2015年山东省部分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 地区 蔬菜和食用菌 播种面积(公顷)总产量(吨)济南市 97280 6497337 青岛市 104502 5790950 淄博市 26211 1937978 枣庄市 87698 4666326 东营市 19442 1322774 烟台市 37895 2037531 淮坊市 200250 12359023 济宁市 176175 6478261 泰安市 137198 8068087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随着淮坊市安丘市高标准的生产,从源头来治理农药的残留。比如‘乐果’农药。这种农药日本肯定列表不检测,但是农业出口公司坚决不用;

啶虫脒国内允许用、出口日本易检出药残,公司也不用。从源头上保证出口的农产品不会有农药残留,经过多年的蜕变,引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部。http:// 安丘市2015年出口蔬菜150万吨,创汇约2.5亿美元。年人均出口蔬菜1.5吨多,人均创汇折合人民币1578.9元。去年国内高端市场销售80多万吨,2015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超过1.6亿美元。出口最多的是日本和欧美市场。安丘市农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安丘市农产品的品质有了巨大改观,促进了全市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出口量不断增长。

2. 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消极影响(1)出口成本增加 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设置很高的绿色技术标准,增加环境标志认证!绿色检疫手续,提高通关周期和通关难度来达到设置进口障碍的目的,短期作用表现为直接限制进口,限制了农产品国际贸易;长期作用表现为增加了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从而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影响了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

(2)削弱了我省传统出口农产品的优势 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欧美等国家近年来提出所谓“有机食品”以及类似的“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的限量更加苛刻,像我国这样的农业技术欠发达的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从而大大削弱了山东传统出口农产品资源型、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

(3)缩小农产品出口市场范围 山东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他们凭借其较高的科技水平和先进设备,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在质量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环境保护体系也越来越健全,以此来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而我省出口的农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从而使山东农产品的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可能。比如水产品是山东农产品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但由于人民币升值,全球原料性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直接提高了我省水海产品的出口成本,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升级,严重制约了山东水海产品的出口的市场范围。

(二)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受阻绿色壁垒的原因分析 1. 国际原因(1)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山东省是劳动力大省,劳动力廉价富足,使得我省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因此我省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获得了价格优势,从而能够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就目前来说,山东省农产品中蔬菜、水果、禽肉、水产品等己经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认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对进口国来讲,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势必会对国内同种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基于这个层面的考虑,进口国难免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国外农产品的进入设置障碍以对国内同类行业进行保护。

(2)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各种更高更严的安全卫生标准层出不穷。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所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了人类足够多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基于健康的考虑,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对转基因产品,对农产品的化学成分含量要求,对产品加工的技术标准,甚至于对动物的福利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各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会颁布不同的规则和标准。由于这些规则和标准的增加具有不确定性,使得我省农产品的出口在短期内难以适应,从而限制了出口的增加,甚至于因为违反标准和规则而遭到禁运或者退货。

(3)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市场以亚洲市场为主,尤其是日本、东盟、欧盟 表4-2 2018年1-7月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目标国情况(单位:亿元)国别 日本 东盟 欧盟 出口额(亿元)159.2 97.7 95.9 合计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比重 56.4% 数据来源:山东省农业农村厅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相对比较集中,2018年上半年日本、东盟、欧盟三大传统市场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56.4%。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于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过日本的贸易保护更多的是体现在非关税壁垒方面。日本的关税水平较低,平均为3%,没有更大的保护空间。因此,日本采取了许多非关税壁垒手段,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如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有关“农药残留”的苛刻规定,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山东农产品的对日出口。

2. 国内原因(1)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业实现快速发展前提保证,有了足够好的土壤、空气、水资源,农产品的质量才能提升,产量才会提升。但是,中国当前面临着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农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在生产技术落后的农村,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化肥、农药、薄膜,这些化学物质会残留在土壤,水还有空气中,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而且生产出的农产品中还会有高浓度的药物残留。另外,中国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会产生工业垃圾,破坏周围环境。总之,中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必将会影响中国农产品的生产,成为出口受限的一项重要因素(2)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中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产品的质量检测不能只从高层面进行,中国在地方层面的质量检测还不够完善,不能保证农产品源头的质量安全。而且中国的质量检测标准跟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很多检测标准还达不到进口国的认可,因此,中国还需要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进行完善,最大程度上降低农产品出口受阻的可能性。

(3)农业经营组织落后和农业劳动者素质偏低 当前中国农业的经营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分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各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参差不齐,这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的农业生产者主要是乡村农民,教育水平较低,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只能付出体力劳动,很难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另外,低教育素质还会导致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乱用农药,破坏土壤环境,造成农产品不合格。而且产品加工过程中,不少企业会为了一时利益,滥用添加剂,最终导致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严格限制 五、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的措施和方法(一)加大经济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和管理能力。山东省出口农产品技术含量低,科技水平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导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竞争能力弱。山东省政府应该对农业加大经济投入,购买更多的农产品器械,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管理能力;

加大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引入优秀的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各科研机构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协调科研成果和推广之间的关系,建立更多拥有自主产权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首先培养品牌敏感性。一些企业或因为没有认识到建设品牌的积极意义,或由于成本高,缺少短期经济利益,因而没有积极培育品牌。其次主动发挥品牌建设的带头作用。现有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大多集中在加工制造业,而农业品牌很少。再次加大品牌企业后续资源投入。免去中小企业的后顾之忧。再次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利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最后加强国际宣传。国际消费者拥有的我国农产品的信息不全面,缺乏认识,个别偶发质量问题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三)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 农产品出口贸易企业要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专业商品展销会, 形成行业规模, 拓宽出口渠道。

日本、欧盟、美国等市场是农产品出口的高端市场, 且市场规模所占比重大, 应继续巩固和扩大。

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港台、韩国、东盟等新市场的开拓力度, 积极培育俄罗斯、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

出口企业需针对国际市场对企业规模的需求, 分别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针对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 要引导企业及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减少生鲜类农产品的出口, 加大熟制品出口的比重, 加强产品的深度开发。对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周边市场, 重点发展冷冻鲜活农产品的出口。

对欧美等市场, 要着重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同时加快信息网络和跨境电商的建设,秉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原则,营造适应跨境电商发展要求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各种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相适应的监管措施,引导跨境电商健康发展;明确以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为重点,打造跨境电商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在鼓励创新发展的同时,对跨境电商有效监管,使之成为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方式之一。

(四)提高农产品检测检疫标准 发达国家亿保护环境为由,提高进口农产品检测标准,利用绿色壁垒,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高继坤 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我国应该学习和借鉴农产品的国际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定适合中国的中国标准,有针对性制定农产品生产的检测检疫指标,指定行业无公害的生产标准,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研发更健康、更绿色的方式杀虫以及灌溉方式,降低农药的残留率,从源头减少进口国检测不通过的可能性。

六、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健康问题的逐渐重视,绿色壁垒也逐渐兴起,绿色壁垒的负面影响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量降低,中国的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被削弱。本文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通过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关于绿色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问题:本文指出绿色壁垒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既有负面,也有正面的影响。其实绿色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能只看到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负面影响,它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农户的绿色生产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等,当然负面的阻碍更应该引起国际社会足够的重视。

2.绿色壁垒的首要表现是发达国家提高了进口农产品的检测标准,制定了更高标准的制度与法规,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出口,保护进口国本国农产品企业。更高的标准使中国农产品企业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标准的提高意味着出口国需要更高的成本去检测出口的产品是否达标,出口时间增加,相同时间内出口量减少。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以及技术水平的差距,无法马上提高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标准,以致于山东省乃至中国的农产品一段时间内受限于绿色壁垒。

3.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类别水产品、蔬菜产品和畜禽产品的出口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是绿色贸易壁垒实施的重点对象。同时,绿色贸易壁垒还会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也会进行限制,使得逐渐丧失竞争力,失去比较优势。

4.本文从人们对绿色壁垒的认知,宏观战略层面和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方面入手,对现有的出口问题,政府的政策,农产品生产的标准以及农产品出口结构的调整进行改进,来提高山东农产品的竞争力,以应对当下日益严格的绿色壁垒的措施。

参考文献:

[1]赵明娜.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字间距不对 [2]曾逸鸾.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7)[3]马静.绿色贸易壁垒对辽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8(2)[4]李美茹.日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新经济.2016(24)[5]梁沛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山东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7(4)[6]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J].廖程胜,廖良美.北方园艺.2016(16)[7]郭蔓.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2015(49)[8]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研究[J].饶茜.商.2016(05)[9]姚瑶.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8 [10] 廖程胜.RCEP成员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11]李开翼.检验检疫监管视角下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7 [12]饶茜.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6 [13]王宾.绿色贸易壁垒下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 [14]邓俊遒.绿色贸易壁垒对云南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云南财经 [15]骆雪云.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16]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n tetraalkylammonium interactions with dodecyl sulfate micelles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J].Guokui Liu,Ruoxue Li,Yaoyao Wei,Fengfeng Gao,Honglei Wang,Shiling Yuan,Chengbu Liu.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17]Alteramide B is a microtubule antagonist of inhibiting Candida albicans[J].Yanjiao Ding,Yaoyao Li,Zhenyu Li,Juanli Zhang,Chunhua Lu,Haoxin Wang,Yuemao Shen,Liangcheng Du.BBA-General Subjects.2016(10)致谢 时光如梭,转眼我即将结束四年的大学生涯。我要感谢母校,感谢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经管分院,在这四年里很荣幸能在这个大家庭里专心学习,快乐生活。

我要感谢这四年里遇到的每一个人。我要感谢每一位老师,是他们开拓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使我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学到了很多技巧。我也要感谢每一位同学,因为有他们的陪伴我的大学生涯才能丰富精彩。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他给我们上日语课,我特别喜欢严老师上课的方式,为人也非常的温和,都是笑眯眯的,也很庆幸林老师成为了我的指导老师,从选题到截稿,严老师给我了很大的帮助,从一开始的没有思路,杂乱无章到后来的思路清晰,结构有序,都是在严老师一步步细心的指导下完成的。感谢严老师在百忙之中还及时批阅回复我的论文,给予我专业上的指导。

山东省农产品 篇3

关键词 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政策; VMI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5

广东省是我国的南海明珠,珠三角的重要经济要地。由于地处亚热带地区,广东省的特色果蔬与水产资源都异常丰富,这为广东省大力发展生鲜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基于此,由于物流运输业的日益发达和客户的高品质需求,省内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水平也在近年来得以迅速提高。所以为了抓住这个发展需求和机遇,国家及地方政府也不断推出相关政策来加强扶持广东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寻求更高层次的突破。

1 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环境分析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对果蔬、肉类、水产品、茶叶等农副产品进行低温加工、冷冻储藏、冷藏运输并达成最终销售。这一系列流程的关键是适宜的温度控制和运输保护,保证农副产品的品质前提下,减少损耗、防止污染,所以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一套特殊的、组织规划性很强的供应链系统。在政府政策与投资的双管齐下扶持背景下,广东省自2010年开始,在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等方面分别降低了流通腐损率25%、15%、10%、18%。这一高效成就正是得益于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方面的不断研究以及政府方面政策的正确优化,让广东农业为市场不断增添有效供应,稳定了当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保障了省内外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食品安全。

1.1 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广东省是我国冷链物流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而且在推广应用与设施完善方面也很有心得。尤其是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全省冷链物流产业全速发展,截至到2014年,省内已经拥有1 700座冷库,冷库总容量超过150万t,占到了全国冷库总容量的18%。另外,在冷藏运输方面也颇具规模,全省有2 500辆冷藏保鲜车,而冷藏船的吨位也超过200万t。为了进一步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广东省政府自2000年以后就积极放开市场,自由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目前,省内具有相当规模的冷链物流企业已经超过130家,近1/3的企业都有超过3 000 t的冷库容量,其中以太古冷链物流、光弘食品冷冻实业与佛山南海区大沥桂江冷库储存为首的三大企业已经被评为2014年中国冷链物流50强企业。另外,为了交流经验和促进进出口贸易,广东省还建立了大型冷链物流园区18个,为国外同行企业开拓市场空间,寻求合资合作,像美国、欧洲、日本和台湾等20多家外资企业已经纷纷入驻,与广东省内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商业协作关系。2012年,广州大学还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共同参与了省内的冷链物流技术研究,与多家企业共同组建了“广东省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开展冷链物流的标准化科研工作,从技术层面加强了冷链物流体系下农产品的品质与食品安全性。

1.2 发展模式

1.2.1 直销型发展模式

考虑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时效性与安全性要得到保证,所以,近年来,广东农业与食品加工业选择联合进行以生产加工为企业龙头的主导型冷链物流产业营销模式。这一直销型模式是由广州食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起的,它是一家集合了食品深加工、冷藏储存、屠宰加工与鲜肉销售等业务的综合国有企业,生产重点就是对肉类的一条龙加工作业。在广州,“孔旺记”“皇上皇”“香肠先生”等老字号品牌的鲜肉供应都来自于以广州食品公司为首的直销模式。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广东政府从2012年开始,注重并加大了对广州食品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资和政策扶持,使食品加工企业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冷藏库容,如目前,广东食品公司就已经拥有了2万t的冷藏库容以及自家专属的物流配送中心。他们的深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很好的绕开了许多普通市场必须经过的批发商、运营商都中间环节,直接向产业链延伸自身业务,建立了一条简洁高效的冷链物流终端销售产业链,形成了自己的营销体系,让产供销一步到位直接实现一体化。这样做不但提高物流效率,也控制物流成本,稳定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经营模式与产品价格。最重要的是,该直销模式规避了来自于市场自主经营可能出现的各种生产与决策风险,更加利于自身生产的稳定性与货源的流动性,解决了广东农产品市场多年来供需方面存在的矛盾。但相对来说,目前,广东省内像广东食品有限公司这样规模的大企业还不算多,许多其他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还未能达到一定的企业规模,所以在应对这种需要高市场交易与配送成本的直销型经营模式来说,还有些力不从心,需要长时间的发展与成长。

1.2.2 批发型发展模式

批发型发展模式在广东地区十分常见,多年来都是广东省内外农产品交易的主流形式。以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有限公司为例,他们拥有多达500家以上的经销大户,每年都能交易18万m2以上的农产品,每天的蔬菜成交量达到1万t以上,占到全省蔬菜上市交易量的70%,是广东省的蔬菜批发龙头企业。由于企业秉承批发型发展模式,所以企业主要以冷藏仓储为主,保证了每天2万t农产品在冷藏仓库中的进出流通,通过大型批发市场主导冷链物流的运营模式,在该模式中,生产者、批发商、运输商、零售商、加工商都被紧密的联动起来,使产业发展的机动性越来越强,这种活跃的流通性使得市场交易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被消除,扩大了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交易半径。不过该模式也有缺陷,那就是交易经手环节过多,在降低了流通效率的同时,提高了流通成本。

1.2.3 基于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需求简析

以上探讨了广东省目前在农产品方面的冷链物流发展现状。究其根本,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须品,属于国民刚性需求。在相对稳定的市场流通与社会发展情况下,人口数量与饮食结构都是长期不变相對稳定的两个参数,所以这种刚性需求在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发生剧烈波动。但从2007-2014年各项统计中发现,广东省农产品市场消费趋于小幅上升的状态,总体上农产品需求的年增长率达到2.5%,这样的增长效率就可以发现,省内的农产品流通已经逐渐融入到了市场经济节奏当中,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广东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也表明了广东省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巨大需求潜力。如表1。

表1 广东省2007-2014年农产品消费量

种类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

果蔬236.5240.4237.5237.8240303.5305.5308

肉类7060.4555.2856.959.1759.3359.4559.89

水产品62.561.867.46869.467.260.567.8

乳制品38.741.544.244.846.548.949.352.1

消费量407.7404.15404.38407.5415.07478.93474.75487.79

从上文的论述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广东省农产品的冷链物流需求与供给在市场中呈现上升趋势,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但也存在问题,如广东省除了几家大企业之外,其他企业的冷链设备利用率还较低,而且物流实现率也常年无法达到标准,给广东省冷链物流产业整体带来了发展压力。换言之,是冷链物流分布结构的不够合理而导致了整个产业与市场供给处于失衡状态。同时,相关的冷链物流需求方与供给方存在信息对接与交流方面的差异,是导致省内冷链物流信息出现偏差的原因之一[1]。

2 来自国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

我国虽然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有着上千年的农作物种植经验,但在农业现代化科技发展设备的研发与使用方面却不及欧美各国,说明我国在对农业科技化的思想认识与具体行为实践方面还不够全面,亟待改善。与海外相比,由于国情和地理状况的不同,海外一些国家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方面发展更快,并形成了自己的产业机制,在科技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也很积极,本文就简要介绍一下荷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希望可以为我国的同类行业获取一些启示。

荷兰是欧洲的交通枢纽,农业经济发达,在欧洲地区生鲜农产品市场占有着物流服务中心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欧洲,随处可见来自于荷兰的农产品,且21世纪,荷兰的农产品已经远销世界各地,享誉全球。荷兰有如此之大的农产品产销规模不仅仅是因为它天时地利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还要归功于他们独有的制冷技术与专业的领链物流系统。荷兰国土面积虽小,但是地处欧洲西北低洼地区,濒临大西洋,渔业相当丰富,所以早在18世纪初荷兰就以渔业起家,大力发展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现如今,荷兰更是利用到自己这个地理优势,将海陆空全面发展应用于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提供服务,西北海上服务南欧各国,南方陆运服务欧洲大陆,航空物流服务世界各地,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网,四通八达。所以,荷兰在该领域享有诸如农产品物流新鲜保持度第一、人均冷冻容积量第一、农产品腐损率不到5%等等产业荣誉称号。荷兰能做到如此规模和品质也有他们的一套产业优化方案。

2.1 信息网络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基础

荷兰拥有令人羡慕的内河交通陆运运输网,它以鹿特丹港口为中心,对国内以及欧亚内陆地区进行纵横交错的高速水上公路贯通,形成了著名的北欧港口体系。在鹿特丹港口进出的农产品,可以通过斯希波尔机场运输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整个运输过程应用到了良好的水陆空通道,并具有快捷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作为后盾,所以荷兰的农产品生鲜度才能保持世界第一的水准。运营顺畅的冷链物流系统必须要归功于荷兰人的电子交易拍卖系统。这一套先进的电子式订单系统是荷兰冷链物流产业所引以为傲的,因为在这套系统中具有先进的AHP冷链物流影响因素分析模式,能够为农产品的物流运输自动分析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分析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及配布指数,便于企业能准确定位市场并进行合理的市场攻略。同时,系统还提供冷链物流配送局点动态地图,只要将客户、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的信息提前录入,就可以在过后的物流运输交易中长期进行观察利用,实现冷链农产品流通的无障碍交流,时刻了解各地的实时动态和信息,保证业内信息的共享。而且该系统还会为冷链物流环节进行简化,让终端消费者也能通过电子订货信息来了解企业产品品质和运送情况。所以这一套系统主打快捷便利、动态定位、市场分析和信息高透明度,让农产品交易的各方都能得以满足,减少了农产品流通时存在的种种问题,让最新鲜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2.2 现代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在荷兰从事冷链物流行业必须要拥有专业背景,即有专门的冷冻及冷链物流处理技术的人。所以荷兰制冷技术在世界首屈一指也得益于他们对于人才的高精尖化选拔机制。荷兰人认为,冷链物流运输的最终目标就是维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所以在技术环节上也格外注重运输时可能发生的额外耗损与开支。同时,荷兰还会为农产品“上保险”,国内有专门的引导保险中心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加工采摘厂附近。引导保险中心存在的目的是为各类生鲜农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质量协调,本着农产品交易中的相关事项为农产品进行整合与分类。如果农产品由于物流运输的延误或其他等原因造成腐损,销售商会得到政府与冷链物流企业的相关保险赔偿,使其不会因为生鲜农产品由于各种客观因素而使企业自身蒙受损失。这一政策来自于荷兰国家农业部,它力求保护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四方的个体利益,由政府来买单进行农产品腐损率的补救,不让任何一方受到损失,这一做法降低了农产品在市场中流通所存在的风险,确保了多方的利益,久而久之也让荷兰国内涉及农产品的各方企业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互相信任的良性商业循环,间接的保证了荷兰农产品的世界级品质[2]。

3 基于VMI管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新模式

多年来在借鉴和学习了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模式后,广东省自2013年起也开始实施了一种叫做VMI管理的新模式,它不但整合了供应商、制造商等上游企业的供求需要,也以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为零售商、分销商等下游企业提供了运营新思路。

3.1 关于VMI

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让用户与供应商都可以获得最低成本,在此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库存管理权利。该管理模式的主体思想就是实施工序一体化,以满足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中的生产者、加工者、供应商、配送中心、分销商与消费者的需求为主旨,为各个环节分配责任,放弃初级产品的库存,从而转向加工中转,增加对于初级产品库存的加工及运输环节,即整个农产品的库存仓储全由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负责,而其他环节只负责调拨配送,使最终的销售商超市与农贸市场方面保有了较低的库存水平,方便流通,降低了腐损率。

3.2 VMI管理模式冷链物流操作流程

基于VMI模式的冷链物流模式管理善于满足和应对配送范围较小的市场区域,如佛山等地就很善于利用VMI管理来活跃和平衡本地市场。而像广州、深圳这样的省内较大核心商业区域则在冷链物流需求上有所不同,他们需要通过区域的供应链将农产品供应到指定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并由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整合产品分类后在通过长途运输的方式进行派送,发送到各大零售直销点。在这一过程中,物流企业分担了自身的负担,将各部分环节工作责任制,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让基于VMI的一体化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成为了全国各地都争相学习的标杆。如图1。

图1 基于VMI管理的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流程示意图

3.3 VMI管理模式下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的优势

首先,基于VMI管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从技术角度分析,降低了广东省近年来的物流成本,尤其是对仓储费用的节省并充分发挥了省内大量冷藏车的配送能力,提高了配送效率。这对于广东省在面临日益扩大的农产品需求形势下,无疑是一剂缓解压力的良药,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利用。

其次,冷链物流供应链的协调性与敏捷性有所加强。该方面的加强得益于VMI对冷链物流环节中生产者、加工者、配送机构、分销商与消费者的紧密联系与整合,让原本处于积压状況的下游企业也能够实现零库存的产品顺畅流转。此外,由于冷链物流企业实现了库存与配送两方面的规模效应,所以也最大程度的降低了供应链之于整体的运营成本,为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打下基础。

最后,VMI管理注重信息共享与传递的特色也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得以发挥。它使各个环节企业之间能够更加便利、迅速的进行生产计划与库存策略的灵活应用,而同时又不完全拘泥于供应链实际所在的位置。在考虑市场实际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从供应链发展的整体效能出发,制定更加全面稳定的物流策略,提高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使供应链中存在的牛鞭不良效应被彻底清除,最终达到了供应链体系敏捷高效的优越特性[3]。

4 加强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优化政策分析

无论怎样的研究成果都会在最终转化为政府的政策从而发挥效应,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在近些年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正是在政府的支持与正确领导下,许多诸如VMI管理模式、第三方直接参与物流运输等等优秀产业途径才被研究挖掘出来,最终为省内农产品的流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活跃了省内外及海外市场,使广东省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产业越来越趋于国际化。所以下文就谈谈有哪些优化政策可以推进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产业发展,使省内该产业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稳定持续的运行下去。

4.1 提升政府扶持力度

为了进一步引导和发展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笔者认为,政府作为领路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督促力度,积极出台保证省内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并做到合理统筹规划,排除阻碍政策实施的一切障碍,加快冷链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多元化发展。其次,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从2012年起至今,广东省政府已经为冷链物流产业投入了7亿元人民币,这笔投入加速了省内企业的发展速度,为他们更新换代,提升冷藏库容创造了条件。接下来,政府应该继续大力加大对省内企业的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放开市场,鼓励企业通过企业债券、股票上市、增值投资和各种与海外的合资来拓宽筹集融通资金的途径,加大对冷链物流的基础建设投入,并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建设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进行大规模融资,做好相配套的金融服务。最后,要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积极开展设备的租赁与经营活动。关于此业务,广东省各级政府已经从去年开展了统筹和整合相关专项资金工作,进一步的加大了对省内重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全力支持项目的开发与服务的扩展。

4.2 完善省内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标准体系

完善相关体系是为了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是国家政府目前迫切需要整治的环节。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被公众和社会所诟病,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阻碍与顽疾。所以广东省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政策规范与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参考,结合省内实际情况,在2014年制定并颁布出台了《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划》。这一规范完善并补充了广东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规则与相关行业标准,例如,产业中原料基地的生产标准规范、贮藏与预冷标准、运输标准、标签合格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环境服务标准、销售标准等。同时,制定相关的GVP兽医规范,GMP生产规范、GAP农业规范与HACC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原则等等。上述规范丰富了省内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使冷链各个环节的运行状况环环相扣,保证整体环节服务质量。为提高公认标准,广东省还推行农产品专业认证与市场准入制度,这些都为省内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流通质量建立了坚实的安全后盾。

4.3 进一步发展基于VMI管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

上文分析了基于VMI管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先进模式,这一模式在近年来对广东省的农产品流通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科学高效性,值得推广。所以,广东省政府也在近两年加大推行这种库存管理新政策,以谋求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和长久发展。最关键的是它也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企业和省内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保证公众的餐桌食品安全问题。再者,这种高度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为省内冷链物流企业寻求到了最佳的库存与配送策略路径,这一方面简化了企业的运营,提高了效率,也让政府更易于管理和参与扶持,找到了产业发展的捷径。

4.4 大力推进冷链物流的产业信息化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产业信息化势在必行,这是全球农产品流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广东省也不例外。为实现冷藏供应链上游企业与运输中游企业以及销售下游企业三者之间的无缝连接,并尽量满足普通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应该建立以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为主的区域性公共信息平台,并寻求优化其物流资源配置的途径,从而实现关键技术与商业信息在整个供应链上的传递与共享。为此,应该加大对客户的透明化信息供应服务,保证库存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而且在运输管理与交易管理方面实现智能化操作,并试图推广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全球化定位系统来确保物流运输的实时安全性。另外,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方面也应该积极推广应用条形码、传感、电子标签等智能技术,由它们来组建立体化的质量安全监控平台,明确企业自身对冷链物流的信息需求与交换责任,保证实时的信息采集能力與处理能力,确保整个物流系统的稳定运转,尽在掌握之中。

4.5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为深化和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应该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冷链物流技术涉及不同领域学科的知识,但在广东省乃至我国范围内相关的专业性人才还很稀缺。地方政府和物流企业应该加大力度,积极挖掘和培养专业性人才,为我国冷链物流技术的拓宽与深入做好铺垫。为此,广东省教育机构已经试图在高校与高职学校中设置相关的物流学科,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和培养专门人才,引领学生走进科研院所与物流企业,结合实际操作来从产、学、研三方面积极渗透思想、深入培养目前社会与企业普遍缺乏的冷链物流技术人才。同时也提高了素质人才建设,在企业内也鼓励开展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在内部挖掘和激励技术人才,加强企业的人才储备和技术潜能[4]。

5 结语

本文以我国广东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现状为开端,借鉴并研究了国外及广东省内相关企业的发展新模式。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长远的眼光角度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优化政策。可以说,广东省通过自身科研发展与产业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在长期发展中,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与深化改进。本文所介绍的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只是一个个例,虽然其他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广东省并不相同,但笔者希望以他们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为我国各地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所借鉴,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寻求到一条适合于自身地区发展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张进疆,陈永春,罗乔军,等.广东省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农业装备,2014(1):60-63.

[2]芦亚丰.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14-17.

[3]赖雨琦.黑龙江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26-28.

[4]王金伟.上海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30-42.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经验及启示 篇4

一、山东省的经验及启示

十年来, 山东省依托本地优势抢抓机遇, 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出口牢牢占据全国第一大省地位。

一是出口规模大、增长快。十年来, 山东农产品出口实现快速发展, 每年均以15%速度递增, “十五”期末实现80.9亿美元, “十一五”期末突破百亿美元, 2011年出口增长21%。二是出口主导产品突出。水海产品及制品、水果、禽肉等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其中蔬菜、花生出口占全国60%以上。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强。2011年, 全省有出口实绩的农产品企业达到4023家, 其中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的达37家, 超1亿美元的6家。四是民营比重不断加大。民营企业出口73.9亿美元, 同比增长26.8%, 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8%, 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五是新老市场不断拓展。农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87个, 特别是对东盟、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出口不断增长。日本、韩国、欧盟和美国是山东省的传统市场, 出口额占全省的62.5%。六是拉动作用非常明显。2011年, 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25%, 直接和间接带动1600万人口就业。

(一) 山东省的主要做法

1. 大力推进示范区建设。

山东高度重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连续两年在省委、省政府1号文件中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部署。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五位一体”的示范区发展模式, 建立健全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质量安全可追溯、监控评估预警、企业质量安全诚信、多元化国际市场等六大体系, 对出口农产品各环节、全过程实施质量安全监管, 实现“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的目标要求。

2. 积极培育出口生产基地。

山东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培育了一批质量高、规模大、品牌响的骨干出口生产基地。目前, 全省出口备案基地已超过4000个, 大蒜、大姜、蘑菇、花生、海产品、禽肉、苹果等产品成为骨干出口农产品。青岛、烟台、威海三市表现尤为抢眼, 被誉为日、韩的菜篮子, 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0%以上。

3. 支持创建公共服务平台。

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3000多万元, 支持40多家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建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为周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依托公共服务平台的有力支撑, 全省有出口实绩农产品企业比去年同期增加145家。

4. 全力开拓国际市场。

全省600多家农产品出口企业, 通过参加各种境内外知名展览会, 不断提升农产品国际影响, 广交客户抢抓订单。抓住英国今年举办奥运会对蔬菜和水果需求增加的机会, 配合英国生鲜协会开展一系列市场推介活动。针对日本大地震后农产品需求新趋势, 扩大蔬菜、熟食制品、即食品等对日出口。2011年, 全省对日本出口农产品42.5亿美元, 增长24.7%。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政策加快出口, 对东盟出口农产品20.7亿美元, 增长25.8%。加强与南非等非洲国家合作, 对非出口增长63.2%。

山东省的最主要做法, 就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愈加苛刻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 把推进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 作为打开国际市场的总抓手, 着力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 有效带动了出口稳定增长。

(二) 山东省的基本经验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得力举措和成功经验, 为我们提供了深刻启示。如果说依托地域、气候等资源优势, 是山东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客观条件, 那么政府的重视支持, 采取的有力措施, 则是拉动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

1. 坚持把发展外向型农业作为扩大出口的基本条件。

早在1985年, 山东就开始实施外向型农业战略, 关注农产品的国际化问题, 使农产品出口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而那时辽宁省仍在着力解决农产品自给自足问题。山东的实践证明, 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外向型农业, 农产品出口才有坚实的基础。

2. 坚持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扩大出口的根本保障。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一条根本经验, 就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达到国际标准。山东鲁花集团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 绝不让一滴不合格的油出厂, 形成了从育种、种植、加工到销售全过程的有效控制。而辽宁省在市场准入, 确保农药化肥在销售环节安全运营等质量安全方面, 尚有较大差距。山东的实践证明, 只有全面把住出口产品质量关, 才能在国际市场赢得信誉, 占有一席之地。

3. 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扩大出口的有效载体。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不仅依托发展速度快、规模大的农业产业化, 更依托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山东全省有规模以上农产品龙头企业8080家, 是辽宁省的1.9倍;产值超百亿元企业4家, 而辽宁省尚没有超百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山东的实践证明, 只有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形成完整产业链, 大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才能实现农产品出口又快又好发展。

4. 坚持把拓展国际市场作为扩大出口的战略选

择。潍坊市500多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畜禽出口量达5.5万吨, 创汇3.5亿美元, 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保鲜蔬菜达到44万吨, 占全国五分之一。山东的实践证明, 只有通过农业的大开发、大开放, 才能有效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才能大幅提升农产口出口整体水平。

二、辽宁省农产品出口的差距及有利因素

(一) 辽宁省与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差距

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地缘相近, 人缘相亲, 所处纬度、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业资源及产业特征都有相似之处;在农产品品种、质量上也没有本质区别。然而, 辽宁省与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相比, 却有以下明显的差距。

1. 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

辽宁工业基础雄厚, 人才、技术和装备都具备领先优势, 但没能很好地转化为农产品加工及出口优势。地域特色、农业资源优势, 也没有充分转化成出口加工优势。辽宁省是水果生产主要省份之一, 但浓缩果汁、果汁饮料、果酒及水果深加工还处于较低水平, 蔬菜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在农产品加工及出口方面技术应用研究投入少,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对行业支撑带动作用不够。

2. 农产品质量监控力度弱。

山东省出口企业不仅质量意识不断增强, 而且还建立起了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2007年, 安丘市率先建立了全国闻名的交易市场平台和兽药配送中心, 实行市镇村封闭式连锁直营专供。每一家农资专营店, 进货账本和销售账本上清楚地记录着每一种农药的进货、销售情况, 农民购买时需拿身份证登记, 购买的农药瓶 (袋) 上贴有登记备案标签, 便于农民购买时识别和执法监管, 从源头上对农业化学投入品进行控制。辽宁省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农业化学投入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仍是制约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亟待提高。

3. 农产品出口优势尚未形成。

2010年山东省出口额127亿美元, 是辽宁省的3.5倍。其水产品、蔬菜、花生等五大类优势农产品, 在全国同类出口产品中占有主导地位, 而辽宁省还不多。莱阳市“龙大牌粉丝”、“鲁花牌浓香花生油”成为中国名牌产品, “一枝笔牌莱阳梨汁”成为中国保健食品, 2011年农产品国内销售收入达300多亿元。近年来, 辽宁省水产品、畜产品和蔬菜、水果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 但真正形成规模的农产品出口品种还较少, 规模效益不明显。

4. 农产品出口市场规模不够。

从出口市场看, 山东省对日本、韩国和欧盟出口额68.4亿美元, 是辽宁省的3.4倍。主要差距:一是出口企业量少、规模小。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数量多、规模大, 出口企业数量是辽宁省的2.9倍;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数量是辽宁省的6.4倍。二是组织化程度低。山东省的合作社等中介组织, 在促进农产品出口方面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淄博市桔梗产业协会使独立分散企业形成了拳头, 现在可以给韩国桔梗市场定价。2011年, 协会成员全年实现出口创汇1700万美元, 产品占领韩国70%以上的市场, 带动农户8000多人从事桔梗产业, 农民仅工资性收入就达到了人均5000多元。而辽宁省大部分农产品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 组织化程度低, 抵御出口市场风险和突破技术壁垒能力较弱。三是出口农产品技术含量低。辽宁省出口传统产品多, 新品种研发和创新能力弱, 不适应国际市场多样化需求。

(二)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的有利因素

在找到与山东的差距、明确追赶方向的同时, 还要看到辽宁在农产品出口方面的有利条件, 强大的后发优势, 以及蕴藏加速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提升空间。

1. 农业资源丰富。

辽宁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 水稻、水果、蔬菜、畜产、水产品等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水果、肉牛、水产品养殖已被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规划布局。特别是近年来, 辽宁省大力实施一县一业, 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发展很快。

2. 加工具备实力。

辽宁省制粉、碾米、油脂、淀粉、饮料等传统产业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在粮油、水产品、饲料等加工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全省大豆加工能力达1000万吨左右, 在全国处于前列;水稻加工能力150万吨, 居全国第6位;饲料加工能力1600万吨, 居全国第5位。

3. 区位优势明显。

辽宁属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 海岸线长达2920公里。农业生产位于全球最好的纬度带, 适宜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农产品运输十分便捷, 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运输半径相对较短, 农产品进入外地市场的运输成本相对低廉;与京津地区相邻, 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农产品消费大国相距不远, 农产品国内外贸易前景广阔, 具有较强的出口市场辐射优势。

4. 发展机遇难得。

辽宁省通过实施设施农业、畜牧业养殖、水产品开发、林业果木四个倍增计划, 连续实施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 实施农业产业化千万亩滴灌工程, 全省种植业、养殖业在规模化生产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 省、市政府集中财力, 对投资超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给予10%的补贴, 有力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明显提高, 这为农产品出口奠定了雄厚发展基础。

5. 氛围空前高涨。

近年来, 全省抓现代农业、抓县域经济, 思路清晰、任务明确、行动统一, 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种上下同心的局面十分难得。干部队伍经受了考验, 得到了锻炼, 特别是招商引资能力明显增强, 这为辽宁农产品出口迅速驶上快车道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

三、几点建议

首先, 加快建设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建议重点扶持水产品、食用菌、生猪、水果、山野菜、禽蛋和蔬菜等优势和特色产品基地建设, 对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标准化建设、出口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予以支持。其次, 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对有出口潜力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大力促进农产品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化, 提高出口农产品附加值。对经过国家、省级名牌产品认定企业给予奖励。对农产品出口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对出口分割鸡、分割兔等出口企业, 在退税单证齐全并审核无误情况下, 优先办理退税;对整车并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出口农产品车辆, 各高速公路收费按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执行。最后, 高度重视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借鉴山东“公司+基地+标准+品牌+市场”的农产品出口模式, 推动出口农产品生产向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努力实现辽宁省农产品出口量年均增长27%-30%目标。认真学习“安丘模式”, 逐步建立农药电子交易市场平台和兽药配送中心, 对化学涉入品实行市镇村封闭式连锁直营专供。引导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加强对出口农产品残留物的检测监控。

(作者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责任编辑:王明明

摘要: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连续12年居全国第一。当前, 在严峻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 辽宁很有必要全面学习山东农产品出口经验做法,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抢占国外市场, 建设外贸出口大省, 维稳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山东省农产品 篇5

根据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安排,6月23日-27日,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格林带队,市农业局局长、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胡里仁及市畜牧水产、工商、卫生、财政等部门领导和各县市农业局长等一行16人,赴山东省寿光市考察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验。

考察组先后听取了寿光市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经验介绍,与寿光市农业、畜牧、工商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并实地考察了我国蔬菜大棚的发源地三元朱村、寿光市农业局检测中心、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和蔬菜高科技园。虽然这次考察学习时间不长,但参加考察的同志都十分珍惜这次机会,每参观一处,都踊跃提问,挖掘真经,并深受启发。现就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寿光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总面积2072平方公里,辖14镇(街道),人口102万,是全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已形成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四大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特别是蔬菜已成为寿光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80万亩,冬暖式大棚40万个,形成了10多个成方连片的蔬菜基地。该市自2000年开始连续10年举办国际蔬菜博览会,自1983年以来建成蔬菜批发市场,销售范围辐射全国30个省市区和近10个国家,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全国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示范县”、“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全国土壤肥料检测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寿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验与做法

1、健全五大体系,夯实蔬菜质量安全基础

一是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该市先后出台了《蔬菜标准化生产考核奖惩办法》、《蔬菜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及考核奖惩责任追究办法》、《关于全面加强蔬菜质量检测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有效地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同时,为适应国内外市场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要求,该市按照“完整、接轨、配套、简便”的原则,重点围绕农产品产、加、销等各个环节,以市场为导向,抓住主导产品,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寿光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汇编》和《寿光市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用手册》,将农业生产全部纳入标准化体系,解决了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的问题。

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按照“布局合理、结构科学、服务便捷、满足需要”的要求,寿光市财政拿出1000多万元建设了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4个处镇(街道)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28台高标准检测设备,并配备了农产品质量流动检测车,农产品企业、基地、市场、超市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室。为了全面提高科学监管水平,市、镇(街道)、企业、市场共同投资504万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视频监控与信息管理平台,把所有镇(街道)、“三品”蔬菜生产加工企业、超市、农产品交易市场的613处检测室全部纳入视频监控和检测信息采集范围,对全市农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监控、统计、分析、预警与智能化管理。

三是健全农业执法监管体系。该市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各镇(街道)相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农业行政执法中队,按照不少于6人的标准配齐了人员,进行了执法培训,统一制作了执法服装,下发了上岗执法证。同时,该市政府对各镇(街道)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量化考核,各村实行村委负责制,每个村委成员都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全市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监管体系,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四是健全农民合作组织体系。该市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基地加农户式的稻田燎原模式、连锁式的东方誉源模式和统一购销、统一管理的洛城绿色食品基地模式等各种模式的合作组织,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该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70个,辐射带动40%的村、10多万农户,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是健全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该市投资30多万元建设了寿光农业信息网,设立了320家农村信息网络服务站,通过网络视频服务等形式,“面对面”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同时该市还依托山东农业科技人才市场和潍坊科技学院,以该市农技培训中心、镇(街道)农技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大院作为培训基地,开展了30万农民科技大轮训工程。该市有8.9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4万农民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130人获“农民科技专家”称号,农民科技素质明显提高。

2、完善四项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一是完善投入品使用制度。全面整顿农资市场,特别是对农药的销售建立定点经营和购销登记制度,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该市采取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牵头,农业、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参加,对剧毒农药的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定期不定期排查,对农药经营业户全部建立排查档案,从源头上杜绝剧毒农药的产生。同时,该市政府每年设立10万元专项举报奖金,对生产、销售、使用违禁农药的行为实行有奖举报,举报情况一经查实,在对举报人保密的前提下严格兑现奖励,坚决杜绝生产、销售、使用违禁农药现象的发生。

二是完善基地准出制度。由该市农业部门设立基地认定前置条件,对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不予申报,对要求续报的,从严把关。大力推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建立指导机构,确定专人负责。目前该市获得国家“三品”认定的基地达到15处、68多万亩。同时,该市还规定,凡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产自销的农产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农产品都要持质量检测合格证明办理产地证明,方可上市销售。对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由农业部门责令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监督销毁。

三是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蔬菜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村头地边市场等市场和蔬菜销售组织、个体购销者等经营者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凡无质量合格证明、产地证明的不得入市销售,并对进场销售的蔬菜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样检测,经检测不合格的,由工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对已经销售的蔬菜实行追回,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监督销毁。

四是完善蔬菜检测制度。对蔬菜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坚持自检和抽检相结合,扎实开展好例行监测、监督抽检和质量监控等工作。寿光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对全市基地、市场、超市及加工企业进行抽检,每月检测蔬菜样品800个以上,其中定量检测200个以上。各镇(街道)检测室对辖区内蔬菜基地、种植户、经销市场不定期进行抽检,每月检测蔬菜样品不少于500个,市、镇(街道)两级全年检测蔬菜样品7.8万个。为确保检测工作落到实处,该市还建立了检测结果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出现问题的追根溯源,跟踪检测,跟踪执法,有效杜绝了不合格蔬菜的产生。

3、加大三个力度,全面提升寿光农产品品牌形象

一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该市每年都组织辖区内的有关企业和部分蔬菜种植户积极参加中国(北京)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上海、青岛、烟台等大城市农产品对接会,宣传寿光蔬菜,推介名优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寿光蔬菜知名度。同时,从2000年开始,该市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展示寿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该市坚持对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的企事业单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其它经济组织,当年新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山东省名牌农产品”的,由市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对当年新获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由市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1万元、0.5万元、0.5万元;对创建成为国家、山东省、潍坊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由市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1万元,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品牌争创工作。

三是加大品牌创建力度。该市按照“规划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要求,坚持“独、特”和具有不可复制性原则,以争创地理标志产品和山东名牌农产品为重点,充分挖掘优势蔬菜资源,集中培育了一批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不断加强农产品品牌认证。目前,该市已有412种农产品获得优质农产品标志,打造了“乐义”蔬菜、“王婆”香瓜等十几个知名商标,桂河芹菜和寿光独根红韭菜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时,该市还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研发了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甜瓜品种和2个甜瓜新品种,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启示与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寿光先进经验,努力做好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我们认为应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要在监管能力建设上下功夫

一是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各县市区应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赋予的职责,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农业执法、检测检验、一体化认证和技术服务等建设,落实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切实履行好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三品”认证生产企业的指导与监管职责,建立健全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

二是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及时添置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需要相适应的检验检测设备,逐步建立起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为农业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据。

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要在监管制度建设上下功夫

一是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责任意识与法律意识,明确农产品生产环节和监管环节的职责,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管理。

二是要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将我市生产基地农产品的例行监测范围从生产基地向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延伸,并形成覆盖全市的检测网络,突出重点季节、重点环节和重点产品的定期、定点监测,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预警预报奠定基础。三是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指导广大生产者进行无公害生产,引导广大消费者健康、安全消费。对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信息,要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有效防范或制止区域性、行业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理,确保广大群众食用安全。

3、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要在保障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一是要健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建设力度。围绕蔬菜、水产品等主导产业,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突出抓好已建成的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模式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先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二是要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切实加强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拓展检测网点,加强基地待上市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力度,为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奠定基础。

三是要健全农民合作组织体系。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技术人员等牵头,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是要健全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株洲农业信息网,设立农村信息网络服务站,通过网络视频服务等形式,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市、县级政府与科研单位加强协作,大力引进和推广新技术。

四、当前重点要抓好三项工作

1、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样板建设,完善监管网络。以醴陵市为基础,以实施醴陵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示范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网络。在目前市、县二级的基础上,将检测网络延伸到乡(镇),形成三级监管网络,增强监管力度,确保源头质量安全。

2、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1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为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杀虫灯、防虫网等病虫害物理防治设施,真正实现蔬菜标准化生产。同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带动全市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基地档次。

山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 篇6

【关键词】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非竞争性

一、公共产品理论综述

(1)公共产品的相关概念。一是公共产品的含义。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在消费或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涉及国防、秩序、环保、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二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第一,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对其他人消费该产品造成影响,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他人从中受益,在消费上没有竞争性,属于利益共享的产品。第二,非排他性。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一个人或某些人所独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分享这一产品的益处是很困难的。(2)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一是“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的所阐述的是,由于“公地”没有明确的产权主体,由于缺乏有效管理措施,容易导致公地资源得不到良好的保养和维护,造成公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或者不能被充分利用的现象。二是市场失灵。由于公共产品消费的非竞争性特征容易导致消费者的“搭便车”行为。所谓搭便车者就是不承担公共产品成本而试图享受公共产品利益而人。因此,市场经济必然导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市场在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上失灵。

二、山东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

(1)山东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现状。一是科教兴农方面。近年来山东农村人口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475人上升为1931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4140人上升为6036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5182人上升为20634人。二是基本设施。全省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5%。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12万处。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投资130多亿元,改造农村公路6.1万公里,全省80%的行政村实現了通油路。2006年以来投资38亿元,基本完成了县城电网改造一期工程,其中5400万元用于农村。三是社会保险保障方面。目前全省参保农民达到1033.2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26个县。涉及1370.6万农民,筹集资金3.2亿元,收缴保险费1.5亿元。制定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大对20个欠发达县的帮扶力度。(2)山东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一是供给总量不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相比较农村经济的发展却滞后许多,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二是供给缺乏公平。城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公平现象仍旧存在,城镇居民能充分享受到财政投资或补贴的各种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而农民可以享受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均低于城市。三是供给效率低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预算的不规范和供给体制的滞后性等问题,致使农村公共资源的供给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第一,公共资金缺乏规划,使用混乱。第二,基层官僚重“政绩”轻实效。(3)浅析山东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公共资金筹资渠道依赖于制度外筹资。因而长期来看,制度外成本分摊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问题。二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供给决策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自上而下”决策供应的影响,供给数量、供给结构和供给计划大部分由乡镇和城市以政策形式下达,不仅具有很强的指令性、强制性,而且不同条件、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都是按统一要求执行不合理。三是供给责任不明晰,政府缺位、越位现象并存。山东省行政部门在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中,行政审批程序琐碎复杂,影响了私人部门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积极性和时效性。

三、对山东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政策建议

(1)加大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改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的现状,主要还是增加各级财政支农支出,要求各级预算的支农支出增长幅度要略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并且要通过农业立法来加以明确。(2)改革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需求表达机制需要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的转变,由之前的“政府决策—农民被动接受”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供给主导型,转变为“农民需求表达—政府集中决策”的“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主导型决策程序。(3)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监督、约束机制。首先要规范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建立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其次要加强对农村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最后要完善农民对地方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监督机制和社会约束机制。

参 考 文 献

[1]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山东省农产品 篇7

关键词:河南,山东,农产品出口

河南与山东是我国北方的两个相邻省份, 两省面积、人口相当, 均是农业大省, 然而两省农产品出口存在很大差异。

一、河南与山东两省农产品出口概况比较

山东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 其农产品出口额已连续14年位居全国之首, 出口额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2012年山东的出口额为150.2亿美元。河南虽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 但农产品出口额却相对较小, 2012年河南农产品出口额为10.1亿美元, 仅为山东出口额的6.7%。表1列出了2008—2012年各年度河南与山东各自的农产品出口额。

(注:数据来自《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

二、两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 (Trade Competitiveness, TC) 是衡量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其计算公式为:TCi= (Xi-Mi) / (Xi+Mi) , 其中Xi表示某一时期i产品的出口额, Mi表示该时期i产品的进口额。

贸易竞争力指数介于-1和1之间, 当出口额等于进口额时, 其值为0, 表明该产品的竞争力与国际平均水平相当。如果该指数大于0, 则该国是i产品的净出口国, 表明该国i产品具有竞争优势, 且数值越大, 该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越强;如果该指数小于0, 说明该国是i产品的净进口国, 表明该国i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且数值越接近于-1, 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劣势越大。

将2009—2012年各年度河南与山东农产品出口与进口的数据分别代入TC公式, 可得出两省各自的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近年来一直在 (-0.22, -0.14) 区间内波动, 说明河南的农产品贸易长期逆差, 出口小于进口, 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弱, 处于不利地位。而同期山东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有正有负, 但每个年度的数值都大于河南省的数值, 说明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相对于河南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三、两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下面运用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 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等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入手, 对河南、山东农产品出口进行比较分析。

1、要素条件比较

要素禀赋是一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基础, 尽管科技进步以及新型种植、养殖和加工模式的不断出现使得这种依赖度有所降低, 但就实际国情以及世界市场的基本状况而言, 要素禀赋状况在形成优势方面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自然资源。河南省的土地类型复杂多样, 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和多种经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河南是全国最古老的农业开发区之一,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 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 特别是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 人多地少的状况日趋严重。由于受复杂的地貌、过渡性的气候以及水文、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河南土地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山东省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 境内主要河流除黄河横贯东西、大运河纵穿南北外, 中小河流密布全省。山东省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 山东是沿海省份, 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 具有发展海水养殖、渔业捕捞的天然优势, 2012年, 其水海产品产量为686.1万吨。

(2) 劳动力。河南和山东都是土地资源稀缺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截至2012年末河南总人口达10543万人, 居全国第二, 其中农村劳动力4800万。河南与山东相比, 在劳动力素质方面有一定差距。河南省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农村劳动力长期外出打工;农业生产成本高;大量农业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 农村富余劳动力3200万人, 导致劳动效率、效益低下。

山东也是人口大省, 约有9500万人。与全国平均水平及河南相比, 山东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高。山东省农民受教育程度的特点是:初中以上劳动力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文盲和小学程度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较小, 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有利于新观念、新经营方式的采用,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以及对市场信息的捕捉, 这也部分解释了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额全国第一的原因。

(3) 现代生产要素。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是气候、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水利条件等, 而农业的现代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人力资本、现代化的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管理等。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

根据两省各自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截至2012年末, 河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09亿千瓦, 山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20亿千瓦。由此看来, 河南省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稍逊于山东省, 这在农业的现代生产要素方面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河南与山东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差异。

2、需求条件的影响

农产品的地区需求状况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一, 地区需求的性质。比如细分的需求、前瞻性的需求等;第二, 地区需求的大小。通常而言, 如果一个地区内部对一种农产品的需求规模较大, 那么该地区很容易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形成规模经济, 从而在该产业领域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第三, 从地区市场需求转化为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

据统计, 2012年, 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25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3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43元, 人均消费支出13733元。同年, 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46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77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55元, 人均消费支出15778元。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相对于山东省, 河南省的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均较少。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收入的增长, 居民对肉禽蛋奶等高营养食品及精深加工食品农产品的需求会显著增加, 也会对食品农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山东省居民对本地生产的高品质、高附加值食品农产品会有更多的需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山东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行业为何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四、比较得出的启示

1、河南应发挥比较优势,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比较优势战略立足于全球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 着力于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因此, 只有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出发, “有所为, 有所不为”,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才能确保河南省出口农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鉴于河南省人多地少这一基本省情,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 河南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同时, 通过对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测算发现, 河南省目前在农产品出口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因此, 河南不应固守已有的比较优势, 应积极促使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调整改善农业结构, 增强河南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长期来看, 河南应逐步让出一部分劣势农产品市场, 在农业产业品种的选择上与山东等优势省份形成错位竞争。

2、加大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

河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要想把河南农业做强做大, 河南省各级政府必须发挥积极作用。首先, 河南应强化全省统筹扩大和促进农产品出口的理念。鉴于河南农产品出口额远远落后于山东的现状, 河南省各级政府应从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高度, 真正形成发展立足国际市场、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的观念, 并学习山东省的先进做法。其次, 河南应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出口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在省级政府涉农部门协调机制建立的基础上, 探索建立健全地级市涉农相关部门协调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政策, 扩大扶持对象。建立信息发布机制与平台, 及时向企业提供世界各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农产品进口标准、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信息。积极组织农产品出口企业参加展会, 到国外开展农产品市场需求调研、宣传推介等活动。

参考文献

[1]沈俊霖:山东食品农产品出口200亿美元连续14年领跑全国[EB/OL].http://sd.ifeng.com/zbc/detail_2014_02/17/1856823_0.shtml.

[2]张键、杜晓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及对我国农业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 2004 (1) .

山东省农产品 篇8

(一) 提出问题

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 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2012年, 山东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366.8亿美元, 同比增长8%, 约占全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20.87%。山东省经济增长同样保持长足发展态势。2012年, 山东实现GDP50013.2亿元, 同比增长10.1%。那么, 山东省农产品贸易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多大的促进作用呢?

在山东省农产品贸易大踏步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据统计, 2011年, 山东农产品进口增长350.4%, 比出口增幅高出30多个百分点, 并首次出现了农产品贸易逆差。2012年, 山东农产品进口增速继续加快, 农产品出口增速放缓趋势更加明显, 贸易逆差达65.5亿美元。这是否预示着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时代已经到来?在当前国际经济尚不够景气的大背景下, 山东省该如何促进农产品贸易, 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呢?

(二) 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就外贸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并开始向产业部门延伸。作为发展最早、影响面最广的贸易类型之一, 农产品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受到多方关注。

国外学者中, 由美国经济学家W.Leontief创立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被学者广泛运用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分析之中。1983年, Kostadinos Mattas运用此方法对希腊农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加以分析, 认为扩大加工农产品的出口量会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内学者中, 甘新会等 (2011) 根据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认为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出口推动型, 提出应加快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提质量、调结构”进程。庄道元等 (2010) 在单位根和协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对我国农产品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经济增长促进农产品进口, 而农产品进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显著的结论。

从已有文献的研究方法来看, 学者们运用了协整检验和因果分析等计量工具, 避免了时间序列平稳性的影响及“伪回归”的产生等问题, 使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从研究的范围来看, 学者们以中国整体经济和出口贸易为对象的研究比较多, 而对各区域农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 尤其是对农产品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结合最新统计数据, 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 分别对山东省农产品进口、出口及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以期有所突破。

二、山东省经济增长状况分析

近年来, 山东省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GDP由2002年的1055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0013.2亿元, 年均增长12.9%。山东省第一产业GDP由2002年的139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4281.70亿元, 年均增长4.6%。从表1可见, 山东省GDP始终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2年, 山东省GDP约占全国的9.6%。 (表1)

三、山东省农产品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一) 山东省农产品贸易总量

近年来, 山东省农产品贸易保持平稳、快速的增长态势。从图1可见, 山东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78.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366.8亿美元, 增长了3.7倍。

从农产品贸易差额来看, 2002~2010年间, 山东省农产品贸易一直保持顺差。但2011年, 首次出现32.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2012年, 山东省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为66.4亿美元 (参见表2) 。就今后一段时间而言, 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趋势有可能继续下去。

(二) 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结构

从贸易的产品结构上看, 山东省出口农产品主要集中于具有竞争优势的水海产品、蔬菜、果品、肉食品和花生及其制品。其中水海产品及制品为主要出口产品, 所占比例持续保持30%以上 (参见表3) 。

山东省进口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棉花、大豆和植物油等原料性产品上。据青岛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 其中大豆为主要进口产品, 所占比例持续保持40%以上 (参见表4) 。

从产品类型可见, 山东省出口的大多是占用土地资源较少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进口的大多是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 在出口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 进口对山东这个农产品加工大省、棉纺大省和畜牧大省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从贸易的市场结构上看, 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是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四大传统国家和地区。农产品出口市场仍相对集中, 主要出口对象是亚洲市场, 其中, 日本是山东省农产品最大的目标市场之一。2011年, 山东省对日本出口农产品42.4亿美元, 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7.6%。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各企业也在不断探索, 积极开拓东盟、中东、南非等新兴市场, 以2010年为例, 山东省农产品对东盟出口16.4亿美元, 同比增长53.2%, 比2002年的3.2亿美元, 增长了313%。

新兴进口市场同样增长较快, 2011年底, 自澳大利亚、巴西、南亚、东盟等新兴市场进口分别增长173.9%、105.7%、98.6%和55.8%, 合计进口73.6亿美元, 对山东省农产品进口增长的贡献达57.8%。

四、山东省农产品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为了检验山东省农产品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笔者选取2002年至2012年的相关数据, 借鉴杜红梅和安龙送 (2007) 在研究我国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时运用的OLS的研究方法加以模拟, 估计结果参见表5和表6。表中GDP表示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 AGDP表示山东省第一产业的GDP, T表示山东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 IX表示山东省农产品进口额, EX表示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额。

从表5可以发现, 三个方程的相关性系数均达为0.9左右, 表明山东省农产品进口、出口和进出口贸易都与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可表示如下:

GDP=713.672+36.06652IX R2=0.9019 (2.0795) (11.2614)

GDP=-2085.539+63.46026EX R2=0.8554 (-4.6119) (14.1532)

GDP=-371.489+23.38034T R2=0.9522 (-1.1025) (14.3071)

由估计结果中可知, 2002-2012年间, 山东省农产品进口每增加1亿美元, 可使地区生产总值增加36.07亿美元;出口每增加1亿美元, 可使地区生产总值增加63.46亿美元;进出口每增加1亿美元, 可使地区生产总值增加23.38亿美元。可见, 这11年间,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略大于进口。

山东省农产品贸易对第一产业的经济增长是否也存在较明显的带动作用呢?表6给出了相关估计结果。

回归线性方程表示如下:

A=38.6634+1.82855T R2=0.929 (1.206) (11.762)

A=124.0456+2.81499IX R2=0.757 (3.960) (9.630)

A=-97.0347+4.9805EX R2=0.909 (-2.393) (12.389)

通过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山东省农产品贸易对第一产业经济增长也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并且, 农产品出口对第一产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样大于进口产生的作用。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实证分析发现, 山东省农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即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 农产品出口对GDP和第一产业GDP的带动作用大于进口。因此, 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区域经济, 就必须充分发展农产品贸易, 特别是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综合前述分析, 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 正确看待“逆差时代”

2011年, 山东省农产品贸易首现逆差, 并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给许多政府和企业界人士带来了恐慌。其实, “逆差时代”的到来未必“凶如猛虎”, 农产品进口的激增, 对畜牧、纺织等加工行业起到支撑作用, 也有利于缓解用地紧张等问题。例如, 2012年, 山东进口食用植物油约126万吨, 如果按国内单产和出油率计算, 进口粮油大约相当于近1500万亩的播种面积, 节约了大量的耕种土地。

当然, 我们也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逆差”。如加强棉纺业的发展,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农业投入, 创新投入方式, 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最需要和最应该支持的领域;政府对企业及农村合作社投入优惠补贴, 提高各方面的劳动积极性等。

(二) 合理应对“运费波动”的影响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海运市场供给的波动都会影响海运费用的变化。2008年, 金融海啸使得原油价格回落到2000年初 (30美元/桶) 的水平, 但随着各大经济体的整体复苏, 石油需求量增加, 价格有可能呈现激增的情形;同时, 海洋运力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 供给曲线向右平移, 山东省出口农产品的海运成本会下降, 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部分海运公司选择退出, 如烟台海运。但2008年出现的海运市场的报复性下跌和逐步复苏的对外贸易会促使供给逐步小于需求, 进一步推高海运价格。

因此, 作为主要依靠海洋运输的山东省, 海运成本随之增高。为此, 作为山东农产品出口企业, 应选择本地报关, 以获得比较便捷的服务, 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出口退税, 以实现企业的资金周转。同时, 完善“出口拼箱”服务, 多个企业共用一个集装箱, 运输和货运成本分摊, 以减少货运价格对外贸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影响。

(三) 加强“信息交流”和“安全责任意识”

在采购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同行业贸易企业或合作伙伴间贸易信息的积极交流, 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自身成长。如在山东省寿光县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 为行业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2012年4月20日举行的第十三届菜博会中, 共吸引120多个国家、地区及国内28个省市区的近万名客商参展, 签约项目41个, 签约额381亿元, 贸易额161亿元。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扩大了山东省农产品贸易的成交量。

当全球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人们对于农产品安全标准愈加重视。作为农产品贸易企业, 要提高产品质量与自己的安全标准, 使之与目标市场标准相适应。杨淼 (2012) 在《国外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借鉴和启示》中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为例, 强调了立法与监管在保障农产质量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国, 应推进立法并加强农产品监管环节的力度, 使高质量农产品从中国窗口出口世界。

摘要: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省, 农产品贸易对其当地经济增长起到带动作用。本文采用近期样本, 将农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 综合对山东省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的讨论, 提出了政策建议:正确看待贸易逆差、合理应对原油波动的影响及增强安全意识与信息交流。

关键词:山东省,农产品贸易,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庄道元、陈超, 我国农产品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0 (16)

[2]甘新会、周升起、朴永日, 山东农产品出口与农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 2011 (31)

[3]杜红梅、安龙送,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7 (04)

[4]杨淼, 国外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借鉴和启示[J].世界农业, 2012 (05)

山东省农产品 篇9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竞争力,山东省

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与农产品产地有密切的关系, 地域品牌可以帮助这些地域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促进地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产品地域品牌是一个地域内农业生产经营者用的公共品牌标志, 它是以特定特色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的地域集聚为基础的。在市场经济中, 由于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 因而各种农产品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有品牌的农产品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形势下,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质量、价格等的竞争, 而是品牌的竞争。山东省目前农产品品牌很多, 但真正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品牌却很少, 缺乏竞争力, 而提升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大力发展地域品牌。山东省农产品国内品牌竞争力很强, 出现了大批知名地域品牌, 像“章丘大葱”、“金乡大蒜”、“日照绿茶”、“莱阳梨”等地理标志商标影响不断扩大, 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 但大多数品牌仅限于国内, 真正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农产品品牌却很少。

一、发展山东省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的必要性

1. 发展山东省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是WTO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之一。

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是一个地域内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的公共品牌标志, 使用在农产品上, 是用以区别其他同类和类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显著标记。特色农产品品牌是以农产品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差异为基础, 以商标、口号、包装、形象等为表现形式, 帮助消费者识别农产品质量并形成购买偏好, 传递特色农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的核心利益。它更便于消费者获取识别效应, 区别其他地区同类产品和服务。

地域品牌是地理标志保护的具体体现。地理标志保护规则是WTO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之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简称TRIPS) 将其列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TRIPS第23条第1款规定, 地理标志又叫原产地标志, 是指识别货物原产于一个成员方境内、或境内的区域或地方的标志, 且该货物的特定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基本归属于这一原产地。例如, 龙口粉丝、贵州茅台酒等。显然这一地理标志定义有两大要素:一是表明产品的原产地, 大至一成员的整个关境 (territory) , 小至关境内任一大小的地理区域;二是指标识的产品特有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产区密切相关。地理标志虽含有原产地名, 如法国葡萄酒、新疆葡萄干等, 但与产品的国籍标识并不相同, 地理标识与商品的商标关系非常密切, 不是与商标一起使用, 就是成为商标本身或商标的组成部分, 如果一旦注册成为商标后, 就作为“商标”而非“地理标识”加以保护了。

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主要是禁止不法者对地理标志的不正当使用。主要是指以下几种情况:第一, 使用任何方式在商品名称或表现形式上, 明示或暗示商品来源于并非其真正来源地, 并足以使公众对该商品来源产生误解的标志。第二, 以违反《巴黎公约》有关条款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方式使用地理标志。第三, 以商品并非来源于其标志所标的地域或地理标志作为该商品的商标, 从而误导公众对该商品真正来源地的辨认, 该成员方当局应以职权或依当事人的请求驳回或撤销商标的注册。第四, 使用某种地理标志, 尽管该地理标志真正表明了商品的来源地, 但仍然误导公众认为该商品来源于另一地域的。

法国在欧盟建立时坚持把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放进去, 欧盟接受了此项制度。世贸组织也接受了这一制度。法国之所以坚持把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放进去, 主要考虑的还是要保护它的农产品强项。

山东省有大量的农副土特产品, 农副土特产品是完全可以根据WTO这条规定受到保护的, 因此, 完全可以借用这个条文来保护农副土特产品, 不仅可以在国内保护, 也可以在国际上要求保护。

2. 山东省发展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的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 决定了地域品牌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发展农产品地域品牌的基础就是要结合地方特色, 形成产品品质差异, 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域品牌产品与特定的地理区域相关联。独特资源在市场上具有比较强的“比较优势”, 甚至会形成“绝对优势”。地理标志不仅可以提高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 而且可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 地域品牌的地理标志既是产地标志, 也是质量标志, 更是一种知识产权。栖霞天誉公司获得“烟台苹果”地理标志后, 出口国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14个, 销量同比增加200多万公斤。“章丘大葱”作为地理标志获准注册后, 产品单价增加2~5倍, 农民收入增长了3倍, 大葱面积由不足10万亩扩大到15万亩, 产品出口到了日本、韩国, 同时还带动了运输、餐饮业的发展。

二、山东省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建设出现的问题

目前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建设在国内走在前列,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品牌规模较小, 除极少部分群体出击外, 其余很大一部分是分散的、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 (2) 名牌和精品少, 在已获农产品品牌中, 多数农产品品牌市场知名度仅限于国内, 产品外向度较低; (3) 现有的品牌农产品大部分是鲜活产品和初加工品, 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不高; (4) 出口产品品牌较杂, 出口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实力不够强, 抵御风险的能力低, 辐射能力弱, 龙头企业的牵引力需进一步发挥; (5) 许多具有独特品质、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的知名地方特产, 由于没有注册证明商标, 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 导致市场上出现假冒伪劣产品, 不但误导了消费者, 更严重败坏了这些知名地方特产的好名声。 (6) 部分企业投入不足, 技术改造少, 产品不符合时代要求, 品牌不突出, 地理标志经济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

三、提升山东省特色农产品竞争力的地域品牌发展建议

1. 以差异、稀缺为立足点, 发展地域品牌的特色农产品。

发展农产品地域品牌的基础就是要结合地方特色与资源的稀缺性, 形成产品品质差异, 从而提高该产品的竞争优势。农产品地域品牌的创立是以农产品品质的差异来实现的, 应在品种优化、区域优化、生产方式优化及营销方式优化上下工夫。地域品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综合多种因素而成的结果。从山东省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分析, 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自然生态类型, 具有发展特色名牌农产品的优势条件。

2. 品牌定位并挖掘农产品地域品牌的核心价值。

要坚持独特性、优势性、创造性的原则, 着力挖掘山东农业的独特资源优势, 挖掘山东地域品牌的文化内涵, 使山东地域品牌既有地域和民族特色, 又兼顾不同消费群体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 使品牌建设更有针对性, 不断树立良好的地域品牌形象, 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使之更具知名度和美誉度。

3. 推进地域品牌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山东省可借助龙头企业, 积极开展农产品产业化经营, 提高聚集度, 获取规模效应。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 实施农业产业化、创建农产品地域品牌, 通过产业化带动和辐射作用, 促进产品集聚, 形成“农户、基地、企业”获取聚集规模经济效应, 增加集聚系统内产业对产品的有效供给, 增强农产品及其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4. 降低成本, 增加科技投入。

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是地域品牌竞争力的源泉, 农产品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必须实施低成本领先战略。采用新品种, 新技术等科技进步措施, 提高投入产出比。同时努力提高产品深加工水平, 通过加大企业加工设备的投入, 制造出高质量, 高营养的加工制成品,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5. 加强引导和监督, 形成山东地域品牌发展的合力。

首先, 政府应大力投资公共品牌建设。地域品牌形象具有公共品牌的特性, 因此政府应把公共品牌建设当做当地政府的公共工程, 投入资金进行配套工程建设, 树立积极的地域形象, 为本地农产品品牌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 政府部门还应积极组织当地农业企业和行业协会参加各种名、优、特产品展销会, 大力宣传本地产品, 同时还要积极地为农民搜集信息, 及时地掌握国际市场的动态, 帮助农户联系市场, 主动出击。最后, 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山东地域品牌使用、管理适合于用政府牵头、民间中介机构运作的模式去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 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 完善自律维权功能, 建立行业信用体系。

6. 实施地理标志保护, 打击地域品牌的冒牌行为。

地理标志要发展, 一定要打假扶优, 实施“名牌”战略。在尊重国家地理标志已有立法的前提下, 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地理标志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保护现状, 制定相关地理标志地方立法, 对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权限进行协调, 对区域地理标志的商标申请或者地理标志申请、地理标志的保护、地理标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进行规定。建立和不断完善地域品牌的使用许可制度和使用管理规范, 杜绝未经许可者随意使用地域品牌开展营销活动, 以便树立统一的品牌形象。山东省地理资源丰富, 物种多样, 在发展地域品牌上还存在着非常大的潜力, 因此加快地域品牌建设, 提升地域品牌的竞争力是山东省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基于主体、机制的角度[J].贵州社会科学, 2008, (4) .

[2]曾玉, 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0) .

[3]周延, 杜运苏.山东省出口产业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 2006, (2) :133.

[4]季明川.山东农产品品牌培育战略与对策研究[J].品牌与营销, 2006, (3) .

[5]王新奎.刘光澳WTO与知识产权争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6]姚钟华.WTO例外规则与运用谋略[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7]王金河.山东省农产品出口潜力分析[J].甘肃农业, 2006, (12) .

山东省农产品 篇10

一、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 也是农产品贸易大省, 农产品出口已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 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省对外贸易额的九分之一, 山东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 山东省农业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 品牌意识还相对淡薄, 重注册、轻培育, 没有依靠品牌来实现农产品溢价和产业升级。农产品品牌“多、小、散”, 大部分处于价值链低端, 这种情况在出口上表现尤为突出。目前, 山东农产品出口还是以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 以数量和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 为国外公司提供原材料或贴牌生产, 基本没有自己的品牌, 大部分利润被外方公司赚取。这种数量型和粗放型的出口方式还带来了一哄而上、竞相杀价、无序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往往还会导致国外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根据有关部门对山东省500多家农产品出口企业拥有品牌的调查问卷显示, 在出口中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仅占8%。因此, 发展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引领战略, 进一步扩大山东农产品出口优势, 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品牌大省转变势在必行。

二、发展出口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山东省在农产品出口和品牌建设方面相比其他省份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强化产品质量和多种形式的有效宣传,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逐步增强, 但也面临较多的不利因素。

(一) 优势方面

1. 农业资源优势

山东省气候条件优越,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农产品种类齐全, 粮食、果品、蔬菜等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区数量多、管理规范, 配套设施齐全, 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2. 劳动力资源优势

研究表明, 目前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 还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 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非常有利。山东省出口农产品价格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竞争力。

3. 市场区位优势

亚洲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 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 农产品进口占全世界的23%, 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都是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距短、成本低, 山东省农产品对以上市场出口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4. 农产品出口对山东经济、就业等方面的贡献正在持续增加

长期以来, 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二) 存在问题

1. 企业自有品牌比例偏低

从近几年的国际市场开拓情况来看,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还是以提供原材料和贴牌生产为主, 企业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比例偏低, 产品附加值不高。根据有关部门对山东省500余家出口生产企业品牌建设的调查显示, 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约占被调查企业的8%, 拥有国外品牌的占被调查企业的26%;无品牌的占被调查企业的66%;出口自主品牌货值仅占出口总货值的15%。

2. 出口农产品品牌起步较晚

山东省虽然是农产品出口大省, 但品牌创建尚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 集聚效应不强, 生产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品牌意识薄弱, 缺少通过品牌效应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 没有重视品牌经营, 也没有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和策略。例如, 2013年山东地区出口保鲜菜248万吨、货值19.4亿美元, 以自有品牌出口不足20万吨、货值2.2亿美元, 仅占

11.35%。

3. 出口结构不合理

出口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以蔬菜为例, 保鲜蔬菜等初级农产品比例相对较大, 蔬菜深加工产品比例较低;高端市场所占比重绝对值小, 发展中国家市场比重较大, 起不到引领作用。还是以全省出口量最大的蔬菜产品为例, 2013年山东省出口蔬菜357万吨, 货值35.8亿美元, 其中初级加工产品占出口量的70%以上。

4. 加工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目前, 山东省部分出口企业规模和档次不高, 生产条件相对落后, 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生产加工管理水平不高, 创新意识不强, 对国外标准的掌握不够, 导致整体质量安全保障不到位, 制约了出口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发展对策及主要措施

(一)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品牌农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制订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一是要鼓励山东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 提高企业争创著名商标的积极性, 提高山东出口企业自有品牌的比例。二是建立品牌创建机制, 打造一批山东知名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 壮大出口集群规模。三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积极引导企业转方式、调结构, 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四是广泛采用发达国家的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 夯实产品质量。五是打造出口农产品产业集群, 延长产品价值链, 形成产业集聚新优势, 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二) 充分发挥地方特色, 夯实国际品牌形成的基础

因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质量、口感和包装同质化的特点, 要想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产品, 打造著名品牌, 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出口农产品的质量。重点提升山东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的水产及制品 (占全国的35%) 、蔬菜 (占全国的40%) 、花生及制品 (占全国的90%) 、肉类 (占全国的35%) 等4大类农产品的质量, 着力解决生产管理粗放、企业自检自控能力不足等问题, 促进出口企业转型发展和产品升级, 扩大品牌影响。

(三) 摸清市场需求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

一是要树立到市场中创建品牌的战略意识。品牌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在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的。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遵循市场规律, 找到“未被满足”的市场, 进而占领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充分利用“外脑”, 提高品牌知名度。例如, 潍坊作为山东农产品出口大市, 产品种类繁多、国际市场需求纷杂、国外技术壁垒千变万化, 不可能像过去生产销售那样一劳永逸, 因此农产品生产必须国际化、社会化, 实现全球技术资源共享。在生产过程可以聘请国际专家、学者, 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三是及时进行品牌战略措施评价。注重进行品牌服务战略措施评价, 及时发现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对品牌战略进行修订。四是进行工作评价。即对农产品牌满意度的评价和对评价后产生的企业效益、市场作用的评估, 如定期召集国外客商、国外市场、品牌经销人员座谈会、研讨会、发放征询表、走访国外客商等, 及时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使品牌与时俱进, 保持品牌长盛不衰。

(四) 借助国际老品牌衍生新品牌

中国经过近年来的飞速发展,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家形象、生产加工工艺等日新月异, 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的绝对水平差距在日益减少, 部分优势企业开始了国外的“创牌之旅”。勿用置疑, 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品牌、营销网络方面有一定的相对差距, 需要“借势”出海, 如山东诸城富维食品有限公司与日本岩下株式会社充分发挥“中国最大姜片生产者”和“日本百年姜片生产者”的优势, 共同合作开发“寿司姜片”开拓市场, 占据日本高端寿司姜片市场的65%。

(五) 加强宣传推介, 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践证明, 参加各类国内外知名食品展会, 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品牌美誉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参加各类展会, 借助各类国际电子商务平台, 通过媒体宣传、媒体广告、网络宣传等方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摘要:山东是农业大省, 也是农产品贸易大省, 农产品出口已连续15年位居全国首位。文章全面分析了山东农产品出口品牌发展现状、主要优势和存在问题, 阐明了实施农产品品牌引领战略对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推动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积极作用, 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山东省出口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与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品牌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茂森.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乡镇经济, 2009 (07) .

山东省农产品 篇11

荷兰是欧洲北部的一个低地国家, 国土面积仅为4万平方公里左右, 人口大约为1500万, 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 荷兰的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其中尤以花卉产业为重, 每年仅花卉出口就给荷兰带来超过35亿美元的收入, 出口额占荷兰花卉总收入的80%。荷兰花卉产业的发达离不开其发达的物流运输网络和强大的物流运输能力。主要优势包括以下几点。

1.1 拍卖市场促进了花卉流通

拍卖是荷兰花卉销售的主要方式。统计显示, 荷兰超过80%的花卉是通过拍卖市场交易的。荷兰有世界上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花荷拍卖市场, 该拍卖市场承担了荷兰全国98%的拍卖市场份额, 每年有超过120亿株鲜花的交易量。除了拍卖国内以及欧洲各国的花卉产品之外, 非洲和亚洲等国家也经常将花卉空运过来拍卖, 进一步确保了荷兰作为世界花卉贸易中心的地位。荷兰的花卉市场一端联系着广大的花卉生产农户, 另一端直接面对着广大的花卉批发商, 减少了中间环节, 大大提高了花卉市场的交易速度。

1.2 发达的物流基础设施

荷兰的冷藏储运业非常发达, 为其花卉物流提供了保障。荷兰绝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有着现代化的冷藏技术和设备, 花卉从产地至拍卖市场都采用公路冷藏集装箱的方式来运输, 每天进出拍卖市场的冷藏集装箱卡车超过两千多辆, 基本实现了冷链及带水运输。荷兰花卉大部分都是出口, 也是采用冷藏集装箱的方式运输, 在24小时左右就能够送达德国、法国、英国等周边欧洲国家。距离较远的则采用空运方式, 在荷兰的机场都有恒温仓库, 用于储存鲜花。甚至在花卉运输到停机坪的过程中也采用恒温运输, 大大保证了花卉的新鲜度, 以保证“带着早晨露珠的花卉”被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中。

1.3 组织化程度高

荷兰花卉市场有大量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中介组织, 为花卉交易提供各种服务。尤其在物流环节, 只要有需要, 就有相应的服务, 在花卉的产前、中期、产后各环节都有专业服务公司对接。荷兰花卉流通体系包括七大拍卖市场、近1000家花卉批发商、100多万家零售店以及大量的中介组织。荷兰的物流公司不仅承担着花卉运输的任务, 还提供完善的配备服务, 例如为运输中的花卉提供保鲜和冷藏服务;荷兰的花卉市场不仅负责花卉销售, 还提供包括花卉出口报关、分级包装、结算以及质检等完整的服务体系, 减少了花卉交易环节, 提高了花卉交易效率, 推动了花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4 信息化程度高

荷兰花卉拍卖市场有着发达的订货系统和电子交换式信息系统, 可以实现大批量的远程采购, 花卉种植户不需要到拍卖大厅进行交易, 只需要在网上提供交易信息, 就可以完成花卉拍卖交易。同样, 消费者只要在网上订购花卉的品种和数量, 不必现场看货和实物交易, 就可以迅速完成交易, 做到了商流和物流的分离。通过该电子交易系统, 每分钟的交易量超过了120笔, 大大加快了物流效率, 基本上可以达到当天下午发货, 第二天上午就可以收货。同时, 每一种被预定的花卉产品都会自动的产生一个电子标签, 作为交易的识别码, 保证了交易和运输的准确性。

2 山东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

山东是农业大省, 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山东农产品不仅品种多, 而且知名度高, 章丘大葱、日照绿茶、金乡大蒜、枣庄石榴等都是知名特产。作为发达的农产品产地市场, 山东农产品物流的需求不断增加, 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 山东省致力于对农产品物流的支持和投入, 在“蔬菜之乡”—山东寿光成立了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中心, 每年向国内外输送大量的蔬菜产品;一些农业龙头企业, 例如鲁花集团、龙大集团等与众多农户合作形成订单农业模式;山东莱州的散粮物流运输模式日趋成熟等。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山东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 农产品物流的中间环节过多, 交易主体复杂, 导致农产品被反复加价, 增加了交易成本, 减少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第二, 由于山东广大农村居住较为分散, 信息闭塞, 农户们获得信息来源的方式比较单一, 大多是从亲朋好友或者农产品收购商处获得。这些信息来源不一且大多数都已过时, 而一些涉农网站 (例如农业科技网) 也很少发布关于农产品的相关信息, 不能准确反映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 农户很难取得消费者需要的品种规格、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农产品信息, 导致农户的农产品生产行为处于盲目状态, 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 山东的农产品物流技术相对落后, 农产品运输大多采用自然物流或者常温物流的方式, 很少有冷藏物流运输。一方面, 很难做到农产品的保鲜, 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 运输过程中带来了农产品损耗, 增加了运输成本。统计显示,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总损失率高达30%左右, 而荷兰等西方国家的损耗率仅为1%。

3 荷兰花卉物流对山东农产品物流的启示

3.1 加大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 山东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滞后于农产品市场的需要,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荷兰花卉物流发展经验来看, 由于农产品物流建设周期长、投资大, 因此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为此, 山东应立足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薄弱的现实, 加快对农产品运输工具和设备的改造, 政府可以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鼓励企业生产和投入一些高规格的、保温性能强的运输车辆, 逐渐淘汰落后的、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运输车辆, 特别是敞篷卡车等。同时, 加大对保鲜库和冷藏库的投入, 提高其技术标准, 特别在防潮和温控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对农村道路的建设, 大力推进村村通公路工程, 并不断提高道路等级, 保证农产品物流的畅通。

3.2 提高农产品物流组织化程度

农产品物流是一个较长的链条, 涉及相关主体较多, 如果没有专业化和高效化的领导和服务, 其效率将大打折扣。荷兰花卉物流的发展得益于其具有高度社会化和组织化的中介组织。为此, 一方面, 山东要成立专门的农产品物流协调小组, 包括农业、交通、税务以及商务等多个部门, 小组负责研究和制定山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规划, 出台农产品物流的管理规定, 解决农产品物流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保证农产品物流的高效运转等问题;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的成立, 发挥代理商、中间商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发挥农产品运销协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 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实现农产品运销规模化和集约化, 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效益。

3.3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与工业产品不同, 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时令性特征, 对农产品物流有着较高的要求。以往一些农产品龙头企业成立了自营物流组织, 为此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为农产品提供物流配送服务。但大大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而且在农产品销售淡季, 造成大量的物流设备闲置, 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另外, 农产品龙头企业缺乏物流运输经营经验, 经营效率低下。为此, 需要我们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成熟的经营模式、先进的物流技术以及较强的经济实力, 承担多个农产品企业的物流外包服务,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 形成规模效益, 为农产品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保证配送任务及时安全的完成,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不仅如此, 第三方物流还能为农产品企业提供一些增值服务, 例如根据农产品加工、生产以及配送生产运作和市场需要的不同, 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物流设计方案, 以及提供农产品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订单处理及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等各具特色的服务。

3.4 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技术

技术创新是农产品物流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创新农产品物流技术是山东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发展农产品的包装技术, 包装具有保护、标识农产品的功能, 农产品从生产加工经过流通到最终的消费环节, 都离不开包装技术。为此需要我们大力研发农产品包装技术, 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类别、特性等特点, 研发标准化和系列化的包装, 并根据物流运输的需要和消费市场的需求不断加以改进。二是农产品冷冻保鲜技术。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 因而保鲜技术是农产品物流技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荷兰花卉物流运输主要采用冷藏技术, 大大提高了鲜花的新鲜度, 这也是荷兰花卉得以在全世界出口的秘诀所在。今后山东应该大力发展冷链物流, 摒弃传统的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的运输方式, 研发新型的保鲜技术, 延长农产品的存贮时间, 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半径。

3.5 加强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

物流信息化是农产品物流建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荷兰有最先进的拍卖系统、订货系统和电子交换式信息系统, 把花卉农场、进出口商、仓储、集装箱运输、市场和消费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大大促进了花卉交易市场的发展。山东也应该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让农产品生产者参与到农产品物流中, 减少了信息流通的中间环节, 降低了市场信息失真的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 实现生产—市场—消费的有效对接, 在提高效率的同时, 也减少了因生产过剩带来的损耗。要实现农产品信息化, 重点是抓好农产品信息处理和发布, 做好市场信息资源服务。应在现有的农产品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构建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 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的硬软件设施建设, 对农产品物流信息进行全面、及时、科学地收集、加工、处理和相关农产品信息的发布, 实现各个农产品参与者的资源共享、信息共用。通过信息共享的物流信息平台, 将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物流配送结合起来, 对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

总之, 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省, 其农产品物流水平直接关系着山东农业的发展。“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山东农产品物流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物流技术改进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 从而促进农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超, 李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 .

[2]黄桂红, 饶志伟.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 2011 (2) .

[3]孙迪迪.农产品物流模式及其优化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 2013 (1) .

[4]王爱玲.荷兰花卉产业的创意开发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14 (10) .

上一篇:报告主体下一篇:化学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