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

2024-10-01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共8篇)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 篇1

为贯彻落实黑龙江省教育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指示,为促进高校毕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多渠道实现就业,我校特制定此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发展战略目标,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促进

高校毕业生就业系列政策,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健全机制,着力拓展就业渠道、强化信息引导、鼓励自主创业、加大就业培训、加强政策支持,努力构建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格局,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工作目标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促进10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帮助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60%实现就业,使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及时得到有效的就业援助。

三、工作措施

(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薪酬补贴、生活补贴等扶持政策。实施和扩大我市“一村一名大学生干部”、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等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今后相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用于聘用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其中,因工作需要,对服务期满、每年考核合格且志愿留在志愿服务所在地农村乡(镇)事业单位、学校工作的,在编制和岗位总量内可经服务所在地县(区)主管部门考核,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予以考核招聘。对到基层从事科技研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在科研条件、信息资料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对面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报考公务员、报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研加分的政策。(责任单位:人事、财政、教育、共青团、科技、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取消落户限制。支持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在新增就业岗位时优先聘用高校毕业生。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切实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责任单位:人事、经委、教育、财政、劳动保障、共青团、工商、工商联、人行等部门)

(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国有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建立政府投资项目、招商引资项目、重大重点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引导企业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对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一定数量的按有关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并承诺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按有关规定享受社会保障、培训补贴等政策。(责任单位:人事、经委、商贸园、科技、教育、财政、劳动保障、招商等部门)

(四)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构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绿色通道”,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项目论证等“一条龙”服务,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并保障其合法权益。落实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就业困难并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责任单位:人事、教育、财政、劳动保障、工商、税务、人行等部门)

(五)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制度,广泛收集和发布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类招聘求职信息。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登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专门的服务窗口,按规定进行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招聘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专项活动,努力探索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人事、劳动保障、宣传、教育、共青团、广电等部门)

(六)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和劳动保障监察常规检查,规范各类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督促用人单位与聘用的高校毕业生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合理确定工资报酬,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加强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工作,查处取缔各类非法或违规职业中介机构,严厉打击假借职介实施诈骗的各类犯罪行为,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合法权益。(责任单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 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现状,措施,解决方案

国内民办高校普遍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迅速, 初具规模。可以说单从人数上讲已经接近一般省属重点高校人数。随着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办教学应用型大学, 这就把2000年更名为大学的公办大学、民办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为应用型。但是应用的那个阶段还是有所区别。“应用型大学与高职院校有本质区别。学生主要不是去使用和修理机器, 而是掌握设计原理, 具备卓越的研发和改良能力。”①这些区别就导致了, 民办高校就业问题凸显。

一、当下民办高校就业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 民办大学就业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就业特点

1.召开普适性的招聘会。其中文科类的居多, 如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 这也和我国目前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关, 多是实验实训设备投入不太大的。这种招聘会针对性不强, 来的招聘单位大多是一些规模较小、刚起步或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太大的企业, 一般的招聘会随处可见。

2.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设置往往应教育部要求才开设, 师资薄弱, 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辅导员老师讲授, 内容单一, 课堂效果并不好, 学生接受的少。

3.录取体制的原因。民办高校属于本科最后一个层次, 录取分数偏低。学生质量偏低。

4.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由于民办高校普遍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导致他们就业的时候眼高手低, 工资给的太低的压根不考虑。二是毕业生就业缺乏相对稳定性 (单位开出的除外, 主要指自己主动离职的) 。娇生惯养导致条件艰苦的一律不考虑, 即便硬着头皮接受了也坚持不下来, 就业不久就失业的也很常见。三是隐性就业状态的存在, 即已经就业, 但关系没有转, 协议没有签, 但是确实已经就业, 导致在向省级就业管理部门上报就业率时无从下手。

(二) 民办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人力物力投入不够。民办高校往往重视招生投入, 而轻视就业教育方面的投入。主要表现在, 外出参加培训的人员有限, 机会有限往往是应付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象征性地派一两名同志参加, 有的民办高校甚至就是通知一下有这么个培训, 参加培训费用自理。就业市场的开拓仅限于网络和用人单位主动来学校招聘, 不能走出去主动推介自己的毕业生。

2.与往届毕业生联系不多。有的民办高校没有校友会, 有的校友会情同虚设。一方面是毕业生的原因, 有部分毕业生也许是考研了就业后就免于启齿本科的学校情况, 尽量少地参加母校的活动。个别毕业生甚至不承认自己是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我们民办高校与毕业生联系不多, 没有主动联系他们。忽略了他们的人脉资源、信息资源。

3.与各地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系不强, 就业网没有结成。有的地区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有专门负责大学生就业的部门和发布就业信息的部门。如果我们和他们有一个链接, 共享他们的资源, 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当地的一些就业信息。

4.就业工作往往是大四辅导员的工作。就业的事关系到国际民生, 可以说是国家的大事。可是往往实施过程中就成了辅导员的工作, 甚至有的民办高校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考核辅导员的重要依据。这就有失偏颇了, 目前很多省份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门都把专业就业率作为招生指标发放的重要依据, 唯就业GDP。

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原因

(一) 就学生本身而言

1.个人诚信问题。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往往把各种证书作为就业的敲门砖。很多人为了获得证书不折手段, 通过替考、找第三方机构帮助等不法方式取得。甚至有的学生直接做假证, 以此来敲开企业的大门, 往往连基本的基础知识都不知道。

2.民办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随着教育部文件的26号文件下发鼓励独立学院专设民办高校不断涌现, 与母体高校渐渐脱离,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招生分数不断降低, 师资结构不合理, 年轻者居多。

3.求职方式、方法把握不准确。很多学生缺乏实际找工作的经验, 仅限于参加招聘会, 上网浏览企业的招聘信息, 不能根据不同企业的用人要求及时修改简历, 积极争取面试机会。

4.期望值过高, 对自己和现实了解不够。很多毕业生的求职目标是去大城市闯一闯, 纷纷涌进北上广, 最次留在省会以上城市。

5.缺乏就业培训和实习实践经验。民办高校的毕业实习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待在家里过着宅男宅女的生活。

(二) 民办高校的原因

1.国家大形势下, 民办教育响应政策, 接踵而至, 纷至沓来。高校大规模扩招, 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2.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沿用公办院校的甚至照搬照用改动不大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增加一些实用课程, 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三) 招聘单位的原因

1.用人单位都提高了门槛要求“名牌公办”, “民办”拒之门外“唯学校是瞻”。根本不给民办高校毕业生面试和试用的机会。个别紧缺专业除外。

2.用人误区认为低分低能。不认可民办教育能培养出本单位需要的人才。

3.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导致了专业对口的企业分配不均。以吉林省为例, 吉林省不属于沿海城市, 没有大的港口, 导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找到做外贸的企业的机会就相应地变少了。作为在本省招生较多的民办高校, 很多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 更谈不上从事本专业就业了。

4.用人单位要求较高, 但是对初入职的员工待遇较低。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在家乡以外的城市生活。有很多企业试用期很长, 薪酬很低。甚至有的企业既有实习期又有试用期, 这样很多初入职的毕业生1年以后才能享受到正式员工应有的待遇, 如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其他福利等。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案

民办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是一个立体的网状的结构, 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学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需要各个层面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一) 就学生个人而言

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很多家长和长辈认为上了大学基本就进入了保险箱, 混个文凭也就等同于能找到工作。与学校联系较少, 对学生放松了要求, 提供的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其实大学仅仅是步入专业教育的开始, 很多知识我们也仅仅是粗浅地了解, 真正做到专业差距还很大, 这就需要我们民办高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相应的专业知识, 更应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切实为就业做好充分的知识上的准备和能力上的准备。

2.及早做好职业规划, 争取多的实习实践机会。通过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 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 这时就要规划自己的大学四年时光如何度过。充分利用寒暑假及业余时间, 参加社会实践。熟悉相关行业的工作流程, 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做好就业的心理调适。民办高校的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家庭条件优越, 导致自我认同度高, 有些自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过度自负转化为自卑, 一时间自己内心接受不了。自我抗压和心理调试不及时容易导致失落、自卑、抑郁, 产生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进行挫折教育, 学会心理调试,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

(二) 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培养

在专业的培养上, 大胆创新, 开设适应顺应企业需求的必备课程, 如办公自动化软件课程等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减少一些不是本专业必备的专业课, 减轻课业负担,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加强选聘和引进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应具备授课的能力、执业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同时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 更贴合我们当下的对职业素质的要求。

总之,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尖锐的工作, 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创建良性的就业环境, 共同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民办高校大学生必将在将来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董文强.大学生就业指导[J].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2006.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 篇3

关键词:Visual Foxpro 6.0 高校毕业生 就业数据

统计毕业生生源信息、编制毕业生就业派遣方案是高校向省级就业主管部门上报就业信息、办理就业报到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高校掌握毕业生就业动态,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备受重视。所以,合理、准确编制毕业生就业派遣方案非常重要。

现使用的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单机版),对毕业生就业派遣数据库有一定的结构和代码要求。使用该系统在统计毕业生生源信息、编制毕业生就业派遣方案时,使用VF6.0命令,进行批量处理,可以使数据编制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本文就毕业生生源数据统计、派遣方案编制等过程中,运用VF6.0命令进行快速准确录入数据,编制数据库做相关阐述。

1 毕业生生源统计

毕业生生源统计主要是录入、核对毕业生生源信息,具体数据结构见文献[1]。一般以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当年的毕业生学籍数据库为基础,在数据结构方面根据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做一定修改,然后导入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得到毕业生生源数据库,作为编制就业派遣方案的基础。

对于数据值比较统一的字段,如:院校代码、院校隶属部门代码、院校所在地、培养方式代码等,可以采用以下命令进行批量录入(以新乡学院为例)。假设生源数据库名为sysjk。

Use sysjk 注:打开数据库

Replace all yxdm with “11071”,yxlsbmdm with “941”,yxszddm with “410700”,pyfsdm with “1”

注:yxdm为院校代码,“11071”为教育部规定的新乡学院代码;yxlsbmdm为院校隶属部门代码,“941”表示河南省;yxszddm为培养方式代码,“410700”表示河南省新乡市;pyfsdm为培养方式代码,“1”表示非定向。

对于性别、学历层次、学制、专业等信息,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要求录入规定的代码,可进行如下处理[2]:

If xb=“男”

Replace all xbdm with “1”

Else

Replac all xbdm with “2”

Endif

注:根据性别,修改性别代码,xb为性别,“1”表示男,“2”表示女。

If xl=“本科毕业生”

Replace all xldm with “41”,xz with “4”

Else

Replace all xldm with “31”,xz with “3”

Endif

注:根据学历,修改学历代码和学制,xl为学历,xz为学制,“31”表示本科毕业生,“41”表示专科毕业生;本科学制为4,专科学制为3。

Replace all zydm with “08060500” for zy=“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注:zydm為专业代码,“08060500”表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代码;其他专业代码可参见专业代码库(zydm.dbf)。

对于数据值差别较大的字段,如生源所在地代码需要根据毕业生填报数据,逐一进行录入。

以上数据进行批量处理以后,数据结构与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标准结构基本匹配,可以导入就业管理系统,得到生源数据库,作为编制就业派遣方案的基础。

2 编制就业派遣方案

在生源数据库基础上,根据毕业生签订的就业协议书等就业证明材料进行就业派遣方案的编制。编制就业派遣方案过程中,对于单位所在地代码、单位性质、单位名称、单位隶属部门代码等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证明材料进行录入。个别数据可以进行批量处理。

比如:专升本、考研毕业生就业信息中单位名称,单位性质代码的录入:

Replace all dwmc with“升学”,dwxzdm with “80” for right(allt(bz),4)=“大学” or right(allt(bz),4)=“学院”。

对于签约学校、公司的毕业生就业信息中单位性质代码的录入:

Replace all dwxzdm with “22” for right(allt(bz),4)=“学校” or right(allt(bz),4)=“中学” or right(allt(bz),4)=”小学” or right(allt(bz),4)=”学院”

Replace all dwxzdm with “39” for right(allt(bz),4)=”公司”

对于未就业,需要回生源地就业的,根据河南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非师范类毕业生一般派遣回生源地人事局,师范类毕业生一般派遣回生源地教育局。可以用以下命令对未就业毕业生单位名称进行批量处理[3]:

非师范类毕业生:Replace all dwmc with allt(syszd)+“人事局”,dwxzdm with“70”,dwszd with syszd for kzx5=“01”

师范类毕业生:Replace all dwmc with allt(syszd)+“教育局”,dwxzdm with “70”,dwszd with syszd for kzx5=“02”

注:kzx5是“01”表示非师范类毕业生回生源地;kzx5是“02”表示师范类毕业生回生源地。

3 结束语

由于近些年高考录取数量的不断增大,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统计毕业生生源信息、编制毕业生就业派遣方案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工作量非常大。在实际工作中,通过采取以上方法技巧进行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录入准确性,降低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当然,如果通过VF6.0编制一些程序,进行数据录入工作,将会更加高效,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关于报送2012年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生源信息的通知[Z].河南省教育厅豫毕指〔2011〕31号.

[2]平琦.运用Visual Foxpro数据库命令快速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技巧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4):59-62.

[3]刘顺,陈爱娟.高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数据库方案编制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6.

作者简介: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 篇4

2012-2013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

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2012-2013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和部党组有关部署,认真总结、广泛宣传典型高校在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典型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地各高校进一步提升就业创业工作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立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二、组织领导

由教育部办公厅、学生司、高教司、学位办、财务司、职成司、就业指导中心、评估中心八部门组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

由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人、高校就业主管领导、相关研究机构及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家组,承担总结宣传工作的方案设计、评选标准及工作程序的制定、申报材料初审和实地调研等项工作。

总结宣传工作引入第三方社会专业评价机构,由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负责进行社会满意度调查工作。

三、工作原则

1.积极动员,广泛参与。推动各地积极组织各级各类高校广泛参与就业总结宣传工作,切实推动各高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贯穿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以就业结果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良好工作局面。

2.客观公正,严谨高效。严格工作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增加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严禁弄虚作假。坚持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不断提升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确保推选出一批基础条件过硬、工作富有成效、经验特色鲜明的典型院校,在全国不同类别的高校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3.分类指导,科学布局。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特点与特色,既有统一标准,又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对西部边远地区、高等教育相对欠发达省份和艰苦行业、特殊专业高校适度倾斜,进一步使全国就业典型高校在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上的代表性更加合理。

四、组织实施

总结宣传工作的组织实施分为申报推荐、专家初选、社会调查、实地调研、推广宣传共五个阶段。

(一)申报推荐。

1.申报方式与名额。

坚持自愿申报与分类推荐相结合。一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向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全国就业

指导中心”)申报;二是其他部委所属高校向所属部委的主管部门申报,由部委主管部门审核后向全国就业指导中心推荐1-2所高校;三是省属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及民办高校向所在省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主管部门申报。省级就业工作主管部门要对申报高校的基本数据和条件等进行核实,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按照科学、规范的评选办法进行预评选,再向全国就业指导中心推荐2-4所高校(其中,本行政区域内省属高校总数在50所以下的省份推荐2所,51-90所的省份推荐3所,91所以上的省份推荐4所)。

已评选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的学校不参加本的申报推荐工作。

2.推荐标准。

(1)所推荐高校就业机构、人员、经费和场地须达基本要求。其中,学校应设有专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与应届毕业生(含研究生)人数比例应不低于1:500;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数量,占毕业生在校期间学费的百分比应不低于1%(毕业研究生人均标准不低于本科生);校级就业工作专用场地毕业生生均面积应不低于0.15㎡

(2)所推荐高校的近三年初次就业率水平须在本省同类高校中居于前列,且就业质量较高。中央部委所属高校近三年初次就业率水平需在同部委所属高校中居于前列。

(3)所推荐高校在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中有显著成效和特色经验。

(4)所推荐高校在提升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水平,努力创新

就业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内容、方法等方面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

3.申报材料内容及报送期限。

(1)申报材料正文内容需涵盖《2012-2013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申报内容》,字数不超过5000字,电子版文件大小不超过200k;申报材料附件内容严格按照要求填报。

(2)材料报送截止时间为2012年10月18日。

4.信息准备。

所有自愿申报及被推荐的高校,须及时更新本校2012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数据库(重点是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做好相关信息准备。专家初选阶段之后,全国就业指导中心将另行下发通知,请进入社会调查阶段的候选高校按要求提供当年录用本校毕业生的全部用人单位联系信息及已就业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作为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依据(凡数据库内容不全的,视为放弃社会调查)。

(二)专家初选。

全国就业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分组对各高校申报材料进行初选评分。专家组依据《2012-2013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专家评分参考标准》,对高校的申报材料、特色做法和就业率等进行评审赋分,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结果。根据各专家小组初选结果及分类指导原则,按照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省属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三类分别排序,从申报推荐高校中初选出80所候选高校。

(三)社会调查。

由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和全国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实施社会满意度调查。调查重点是毕业生对本校就业及人才培养工作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候选高校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社会调查结束后,根据抽样调查数据分别得出候选高校的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分数。

根据社会调查及专家初评结果,经加权后分类排序产生前55所高校进入实地调研环节,其他高校按先后顺序作为备选。

(四)实地调研。

全国就业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分组对进入实地调研的高校开展调研。专家组以推选标准为调研参考依据,以学校申报材料和工作创新特色描述为核对材料开展实地调研工作,重点是核实就业数据,对专家初评分进行修正,帮助学校总结经验、凝练特色,并向学校反馈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等情况。

综合各专家小组实地调研反馈及评分结果,经总结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最终产生2012-2013 50所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五)推广宣传。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 篇5

根据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2009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通知》(冀组通字[2009]19号)要求,现就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通知如下:

1、选聘对象:①2007、2008、2009年省内外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②参加“三支一扶”和西部志愿者活动服务期满及各地组织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年龄在30周岁以下、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以上学历的也可参加选聘(符合报名要求的在笔试成绩中加5分)。其中,各地组织选聘的人员,必须是在村现任岗位工作的。

2、基本条件:①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吃苦耐劳,组织纪律观念强。②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③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④身体健康。

3、报名考试:各类符合报考条件人员,均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报名并接受资格审查。报名时间:6月12日9:00—6月19日17:00,网址为河北省人事考试网()。报名、考试、资格审查等有关事项详见《河北省2009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简章》。

4、请各系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及时通知毕业生,做好相关政策的解答,并向毕业生公布本系报名工作咨询地点和联系电话。

5、根据省委组织部的要求,请各系辅导员老师告知每名毕业生在当日网上报名后,主动向老师报告。各系就业秘书将本系报名情况每天下午3:00前向就业指导中心报送《2009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网上报名日报表》。

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

二○○九年六月十一日

附件1:《河北省2009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简章》

附件2:《2009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网上报名日报表》

附件1:

河北省2009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简章

根据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2009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通知》(冀组通字[2009]19号)精神,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制定本选聘简章。

一、选聘数量

2009年,全省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3000名(本科2400名、专科600名)。其中,石家庄市270名(本科216名、专科54名),承德市153名(本科122名、专科31名),张家口市254名(本科203名、专科51名),秦皇岛市138名(本科110名、专科28名),唐山市317名(本科253名、专科64名),廊坊市196名(本科157名、专科39名),保定市378名(本科303名、专科75名),沧州市348名(本科279名、专科69名),衡水市304名(本科243名、专科61名),邢台市315名(本科252名、专科63名),邯郸市327名(本科262名、专科65名)。

二、选聘对象和条件

选聘对象是:2007、2008、2009年省内外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选聘比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含预备党员,下同)的选聘比例都要达到80%以上。参加“三支一扶”和西部志愿者活动服务期满及各地组织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年龄在30周岁以下、具有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以上学历的也可参加选聘。其中,各地组织选聘的人员,必须是在村现任岗位工作的。

基本条件是:(1)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吃苦耐劳,组织纪律观念强。(2)学习成绩良好,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3)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4)身体健康。受学校处分、党纪处分和刑事处罚的不能报名。

三、选聘程序

1、网上报名

各类符合报考条件人员,均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报名并接受资格审查。原则上,河北生源毕业生应报考原籍所在市。省外高校毕业生根据本人意愿确定报考去向,每人只能报考一个市。

报名时间:6月12日9:00——6月19日17:00,网址为河北省人事考试网()。

网上报名的基本程序:

①登录河北省人事考试网。认真阅读《河北省2009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考试网上报名须知》。按提示进行相关操作。

②报名者提交、上传本人的相关信息及电子照片(近期免冠正面证件照,jpg格式,宽度1-2厘米,高度2-3厘米,25kb以下)。报名成功的,将提供给每个考生一个报名序号,该序号是考生重要的代号,是下载打印笔试准考证、查询成绩等事项的重要依据,请务必牢记。

③考生所报考市的资格审查部门对报名者上传的相关信息及照片质量进行审查。未通过审查的,资格审查部门说明理由。

④报名者上传信息后,可随时登录该网站查询审查结果。审查通过的,请在6月27日9:00——7月3日17:00登录河北省人事考试网自行打印《笔试准考证》。

报名必须拥有正式《居民身份证》,且不能用新、旧两个身份证号同时报名,报名与考场使用的身份证必须一致。

网上报名者严格实行自律机制,即:对在网上提交的政治面貌、学历、毕业院校等信息的真实性负责,须与原始有效证件和材料相一致。

本次考试不收取报名和考务费。

2、笔试

时间:7月4日上午9:00—11:00。内容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闭卷考试,满分为100分。

笔试由省委组织部统一组织,各市分设考点,省委组织部选派人员巡视。

笔试具体考点和有关要求详见《笔试准考证》。

命题、阅卷工作由省委组织部负责。符合报名要求的“三支一扶”人员、西部志愿者和各地组织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在笔试成绩中加5分。

7月13日,公布笔试成绩,考生登录河北省人事考试网查询。

3、资格复审

7月20日,考生登录河北省人事考试网查询是否进入资格复审,及复审相关事宜。

确定进入资格复审人员办法:以市为单位,本科、专科分别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照分配名额1:1的比例,确定进入复审人员范围。其中,非党员比例最高不超过本科、专科各自分配名额的20%。

复审时间:7月27日——7月31日。

各市委组织部联系有关高校党委组织部,对进入复审的人员进行资格复审。复审时,考生需提供党员证明材料,身份证、毕业证原件和复印件,1寸免冠照片3张。“三支一扶”人员、西部志愿者还需提供服务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各地组织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还需提供县级组织部门的证明材料。如出现审查不合格人员,按要求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资格审查贯穿选聘全过程,任何环节发现不符合选聘条件的,随时取消选聘资格。

4、体检(8月11日—— 8月20日)。通过复查人员参加体检,具体时间、地点由各市委组织部通知。体检执行《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国人部发〔2005〕1号)。如出现体检不合格人员,按要求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复审、体检。

5、公示(8月21日——8月31日)。各市委组织部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适当方式对拟选聘人选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

6、决定聘用(9月1日—— 9月中旬)。各市委组织部根据公示情况确定聘用人员,并分配到县(含市、区,下同),县级组织部门研究确定其任职村及职务。原则上,河北生源毕业生应分配到原籍所在县。聘用人员名单和任职村及职务报省委组织部备案。

7、岗前培训(9月底前)。各市委组织部对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

四、任职方向

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或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依据《河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也可竞选村委会主任或村委会成员。

五、待遇和保障政策

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享受以下政策待遇。

1、比照当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总和确定工作补贴标准,按月发放,由省市县财政负责。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工作津贴、生活补贴,与当地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同等待遇,由县财政负责。

2、在村任职期间,按照当地对事业单位的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其中,在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地方,应在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为其办理补充医疗保险。

3、符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规定、到村任职期满且连续3年考核为称职以上的,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余额,由国家代为偿还。具体代偿办法另行制定。

4、在村任职2年以上,具备“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

5、在村任职2年后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在笔试成绩中加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县乡机关公务员应重点从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

6、聘期工作表现良好、考核称职,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7、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后,在村工作时间可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8、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任职的,户口可留在现户籍所在地,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六、管理及服务

1、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事档案由县级组织部门管理或县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免费代理,党团关系转至所在村。工作期间,县级组织人事部门与高校毕业生签订聘任合同,合同中明确各自遵守的条文。

2、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在村工作期限一般为3年。每年进行一次考核,由县级组织、人事部门和团委负责,乡镇党委具体组织实施,考核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档次。考核结果报县委组织部备案,作为续聘、奖惩、选拔干部、招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报考研究生、选调生和代偿助学贷款的重要依据。连续两年不称职的,解除聘任合同。工作期满后,经严格考核,本人自愿的,可继续聘任,特别优秀的可提拔为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不再续聘的,引导和鼓励其就业、创业,择业前可免费参加一期职业培训。

3、乡镇党委、政府负责安排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的食宿及日常生活,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可安排住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4、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和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

七、纪律与监督

选聘工作必须严肃选聘纪律,严格秉公办事,接受纪检、监察机关和社会监督,不得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为方便群众和社会监督,杜绝不正之风,特设立监督举报电话:0311-87906200(省委组织部举报电话)

本《简章》由省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咨询电话: 0311-87908490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 篇6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3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辽政发[2009]6号)的要求,从开始,在我省范围内实施高校毕业生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为确保此项计划实施能够落到实处,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应对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职责,动员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以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为目标,以强化政府组织化程度为手段,以各级政府扶持政策为保证,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促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通过努力,提高高校见习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丰富其工作经验,增强其市场就业竞争力,见习后一年内就业率达到70%以上;拓展和规范一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逐年提高高校毕业生见习后在见习基地就业的比例;建立见习计划的岗位开发、信息发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长效工作机制,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基本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二)工作任务。20,省政府选择千户企业作为见习基地,引导1万名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三、工作内容

(一)明确见习对象。计划主要实施对象为我省生源的离校未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同时积极探索将尚未离校的我省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纳入到就业见习计划中。优先安排城乡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2009年,就业见习计划实施对象范围,包括、2009年两个年度我省生源的未就业高校应届毕业生。

(二)开发见习岗位。见习单位提供的见习岗位应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和业务内容,有利于见习毕业生提高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安全工作环境和条件,人身意外伤害风险较低。见习单位通过两个渠道选择:一是省市政府组织劳动保障、人事、教育、经委、国有资产管理、中小企业、科技厅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分别抓好见习单位确定工作;二是由省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见习单位和见习岗位。

见习岗位主要是通过确定见习基地的方式开发,力求岗位数量规模化、见习工作长期化。确定见习基地的具体条件:见习基地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管理规范,能够持续提供一定数量的见习岗位,每年至少安排见习毕业生20人以上,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可适当放宽。规模较大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可优先确定为见习基地。

拟承担就业见习任务的企事业单位需提供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的相关材料。对其中达到见习基地条件的`,由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授予“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称号并挂牌。

(三)公布见习计划。各有关部门要将核实后的见习单位名单(包括单位基本情况、拟提供的见习岗位名称及数量、见习岗位见习时间和见习期限、对见习毕业生的资格条件要求、见习补贴标准等),及时报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将见习单位的见习岗位信息按月向社会公布。岗位信息主要通过辽宁省就业网、辽宁人事人才公共服务网、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公布。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公布见习岗位信息。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劳动保障平台、高校也要采取适当形式发布见习计划的有关信息。

(四)组织参加见习。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充分利用工作网络体系,指定专门机构组织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积极报名参加就业见习。要向社会公布受理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就业见习计划的专门机构及联系方式,承担接受高校毕业生报名登记、审核资格条件、对接见习岗位、办理相关手续、开展后续服务的职责。各实施机构可采取针对具体见习岗位向见习单位推荐见习人员的工作方式,也可根据情况组织召开见习单位和见习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洽谈会。

各个部门要按月将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名单及《见习协议书》等材料报送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便做出见习补贴资金的需求和使用计划。

(五)加强见习管理。见习之前,见习毕业生和见习单位要签订《见习协议书》,明确见习时间、见习期限、见习岗位和见习待遇等。见习期间,见习单位和见习毕业生要遵守相关规定,认真履行职责。见习单位不得随意解除见习协议,维护见习毕业生的合法权益。见习单位要加强对见习毕业生的管理,督促和检查见习毕业生遵守纪律、履行职责。见习毕业生无正当理由不得提前终止见习。有关组织实施机构要对见习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和督促检查,协调处理见习期间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见习期满,见习单位应根据见习毕业生的实际表现和工作能力,对其进行考核鉴定,出具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鉴定表,作为其就业经历和能力证明。

见习毕业生在同一单位见习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见习期间被见习单位或其他单位招聘、录用的,见习单位和见习人员应及时向所对应的见习实施机构报告,办理提前终止见习手续。

四、政策支持

(一)实行见习补贴政策。见习单位要为见习毕业生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60%的见习补贴,具体标准由各见习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为鼓励见习单位接纳见习人员,省财政承担见习补贴的2/3(补贴计算基数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上限),其余由见习单位承担。对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费用,实行所得税税前列支,并不计入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

见习人员见习期间享受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由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办理,所需经费由省财政负责提供。

(二)鼓励见习单位招用见习人员。见习单位在见习期间或见习期满正式招用在本单位见习的高校毕业生,且该生已经办理离校手续的,可比照享受《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辽政发[2009]6号)第十五条规定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三)强化见习服务。见习期间,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和人事档案托管服务。

(四)开展评选表彰。对提供见习岗位多、岗位质量高、吸纳见习毕业生数量多,或者招用见习毕业生在本单位就业比例较高的见习基地,由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予以表彰并给予适当奖励。每年度评选一次。在此基础上,全省命名一批“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以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将其作为就业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领导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抓好工作落实。要建立就业见习工作统计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进度。各有关部门已开展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可纳入到高校毕业生千企万岗见习计划。

(二)明确职责分工。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由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总责,具体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省教育厅、省人事厅、团省委等部门组织实施,省劳动保障厅负责与企业对接、考核见习成果等工作,省财政厅落实并拨付见习补贴。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成员单位负责做好见习岗位开发等见习工作,并负责见习过程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加强对原有见习基地的考核、评价工作。经委、国资委、科技厅要结合各自职责,分别负责确定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作为新增见习基地,中小企业厅、工商联要负责确定一批信誉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民营企业作为新增见习基地,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好高校毕业生见习活动。财政部门要落实见习补贴,并监督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确保经费到位。见习毕业生在见习期间按月领取见习补贴,由见习单位先行垫付,省财政补助部分在见习结束后一个月内一次性拨付给见习单位。见习单位每月要向见习组织实施机构报送由见习毕业生签字的见习补贴发放明细表,由见习组织实施机构汇总后报省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劳动保障部门每月要统计当月参加见习毕业生的见习补贴发放明细表,提出财政补贴资金需求计划。财政部门认真审核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的补贴金额,审核同意后将补助资金直接拨付至见习单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 篇7

2009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 较上年增加52万人。河南省高校毕业生达36.5万人, 较上年净增4万多人, 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 加上一些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完全破除, 大学生求职遭遇“寒冬”, 2009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积极破解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难题, 2009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就业、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举措, 全省上下齐心协力, 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就业, 特别是教育系统按照“十件实事”的部署, 挖掘自身潜力, 出实招、办实事, 下大力气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 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 截至2009年12月31日, 全省共有32.9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同比增加4.2万人, 平均就业率达90.32%, 连续7年实现“双高”目标, 仅教育系统就开发岗位约4万个, 通过双选会和实践活动提供岗位33万个。在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 仅有两个省作经验介绍, 河南省是其中之一。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代表我省作典型发言, 省教育厅被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体现了国家对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充分肯定。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全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河南省委、省政府历年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打造中原人才高地、实现中原崛起的高度, 特别是2009年以来, 我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2009年3月20日,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件实事”的通知》, 召开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 省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同时出席。会议要求全省上下和社会各界都要关心和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省长郭庚茂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副省长徐济超两次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 协调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及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等事项, 还专门到省教育厅调研, 具体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以来, 省委办公厅先后3次组成专项调研组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 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省政府办公厅出台4个专门文件, 进一步安排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 还开展专项督察, 狠抓毕业生就业政策和目标任务落实工作。

省人大、省政协高度关注, 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

2009年8月4日, 驻豫全国人大代表任克礼等10余名代表赴省教育厅及部分高校调研毕业生就业情况, 对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并就省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办公条件简陋、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等问题专门致信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李克, 积极推动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一年来, 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共提交毕业生就业工作议案、提案30多个, 对做好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省人大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就业制度, 优化了就业环境, 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省政协把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提案作为重点提案进行督办, 体现了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关注。

教育系统出实招、办实事, 搞好就业指导服务

在全省上下众志成城, 团结一心抓就业、促就业的过程中, 教育系统义不容辞地担起重任。省教育厅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 从教育系统自身挖掘潜力, 出实招, 办实事, 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 推进我省毕业生就业工作。

1.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

2008年11月20日, 省教育厅联合有关部门举办了河南省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仪式。省教育厅党组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深入调研, 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措施, 并加强督促检查, 每月通报一次各高校的就业率。省教育厅还先后召开全省教育系统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 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召开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会, 出台3份专门文件, 要求各高校“认识非常时期, 领导非常重视, 强化非常责任, 采取非常措施, 完成非常任务, 取得非常成效”。各高校全员动员, 全员参与, 强化责任, 狠抓落实, 全力做好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4月, 省教育厅召开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 认真排查毕业生中的不稳定因素, 特别是在毕业生平稳、安全、文明离校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对敏感时段、敏感问题等进行定时监测、排查。各高校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毕业典礼等开展毕业教育活动, 为毕业生文明离校营造良好氛围, 维护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2.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我省2009年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在教育部下达3000个名额的基础上, 经省政府同意, 又追加了5000个名额, 配套经费1亿元, 仅此一项就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近1万个就业岗位。另外, 增加研究生及专升本指标3.8万个, 增幅超过28%, 满足了金融危机影响下广大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需求。

3.突出抓好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

2009年是国家大规模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的第一年。在全国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会议结束之后, 我省便迅速召开贯彻落实会议, 下发6份专门文件, 明确目标任务,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狠抓宣传工作这个关键环节, 在全省教育系统形成了“省教育厅——高校——院系——辅导员——毕业生”的工作格局, 借助报纸、电视、手机短信等发起高密度的宣传攻势。这些举措使得我省的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受到教育部主要领导的表扬, 我省还在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闻通气会上作重点发言。

4.深入开展“千企百校岗位对接”活动

为了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省教育厅加快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综合服务基地筹建工作。2009年9月14日, 全国毕业生就业市场河南分市场正式揭牌, 并依托省毕业生就业市场4个行业类子市场、2个区域类子市场, 联合有关部门举办了“万企千场大学生招聘会”“千企百校岗位对接”活动, 共举办各类毕业生就业双选会1600多场, 提供岗位50多万个, 帮助23万名毕业生实现就业, 其中全省教育系统组织各类就业双选会450多场, 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 实现签约10万多人。省教育厅还组织我省部分高校赴东莞参加“2009百校百企”校企交流会, 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安排毕业生顶岗实习, 并与多家500强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许多高校还把毕业生就业任务分解到教职工,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毕业生寻找就业岗位。

5.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

省教育厅指导组建了全省高职院校就业网络联盟, 不断丰富网络联盟的功能, 广泛开展全省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网络招聘周、网络招聘月等活动, 扎实构建毕业生网上就业市场。目前“河南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已有5万余名学生、4000余家单位注册, 网站总访问量607万余人次, 日均更新信息30条、提供岗位2万个, 有60多所高校加入了网络联盟。

6.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省教育厅建立了全省就业指导人员专家库, 深入高校指导2700余次;成立了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促进会,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和分类指导;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轮训制度, 目前省教育厅和全省高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0多期, 培训高校就业指导人员4000多人, 全省毕业生就业指导水平明显提高;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 2009年评出高级职称5人和一大批中级、初级职称就业指导教师, 促进了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加快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举办了第三届大中专院校就业教育与实践优秀论文和精品课程评选活动, 共评选出优秀论文213篇、精品课程36个;举办全省高校就业指导进校园活动, 明确就业指导职业化发展方向, 促进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就业中心建设, 从而加快了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四化”“四到位”的建设步伐。另外, 省教育厅还统筹安排全省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手续的办理工作, 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 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服务效率, 为毕业生提供了“一站式”服务。

7.广泛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和创业教育

一方面, 省教育厅下发专门文件, 对各高校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及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 评选首批“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并发放一定的奖金,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 省教育厅联合10个部门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全省高校毕业生创业高峰论坛, 共吸引70多万名大学生报名参加, 催生了3000多个创业项目投入运营, 创造就业岗位约3万个, 实现利润3000多万元。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群英会——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中, 我省荣获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组织奖, 我省选手获“十佳”称号1名、三等奖1名、优秀奖4名和优秀指导老师奖1名。另外, 省教育厅还组织开展民营企业家到高校作创业报告10余次, 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8.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为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人才、技术、资源优势, 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转变, 服务中原崛起, 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 省教育厅主动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情况, 及时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整高校及专业的招生规模, 增加面向基层、适应一线工作的专业, 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一些专业增设农村基层管理专业方向, 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各高校也主动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情况,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牧专等农林院校和涉农院校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开设了农村基层管理和农村实用技术类专业, 2009年共招生1.1万人, 较上年增加了3000人。

9.广泛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宣传

为了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及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宣传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经验, 省教育厅把毕业生就业宣传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到目前为止共编印《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222期。省教育厅还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 2009年共在中央级媒体刊登毕业生就业报道百余篇, 在省内各大媒体刊登上千篇 (幅) , 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 帮助毕业生及其家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2009年7月, 省教育厅组织召开“河南省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闻通气会”, 通过媒体的积极宣传及正确的舆论导向, 进一步推动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同时, 我省许多高校也非常注重开展就业观念教育, 举办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讲座、创业辅导报告会,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准确定位, 积极择业。

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共同谋划就业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 有关部门各司其职, 各尽所能, 密切配合, 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为大学生提供了及时、贴心的就业服务。省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 继续深入实施“大学生村干部”“选调生”“三支一扶”“志愿服务”“基层卫生医疗岗位”等计划, 共组织7400多名高校毕业生参加。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深入开展“万企千场大学生招聘会”活动, 组织实施“三年六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 开展2009年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促进活动, 共确定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574家, 提供见习岗位1.2万个, 组织917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团省委牵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志愿服务我省贫困县计划, 建立了“河南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省中小企业局多次开展民营企业网上招聘活动;省工商局为自主创业毕业生提供相关税费减免服务;省工商联组织一批又一批企业家到高校传经送宝;省残联、省妇联积极开展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活动;省征兵办、省公安厅等部门主动解决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中的难题;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把握正确导向, 积极营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良好氛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和各家银行等也按照职责分工多措并举, 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及就业指导 篇8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6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三个原因将对今年的就业形势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提到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2016年就业任务非常艰巨,从就业率来说,研究生高于本科、本科高于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高于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重点大学高于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虽然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但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

一是我国各省市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越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相应更多,这就导致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东南部地区城市以及高收入行业就业;二是中小企业需要大量高校毕业生,但工资相对低、发展空间相对小,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有限;三是制度不健全,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就业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不匹配,就业政策不平等,就业机会不均衡。以上三大矛盾导致多数高校毕业生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在大中城市就业,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二、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职业指导也成了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对于高校毕业生

一是能促使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其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帮助高校毕业生准确把握就业形势,了解就业途径和就业情况、社会需求,从而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树立理性的择业观;二是能够促使高校毕业生掌握正确的就业方法,通过指导、培训和沟通联系,帮助高校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做出正确的抉择;三是能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指导作为大学生涯的一项重要课程,职业指导课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起到全面发展的作用;四是能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指导,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在高校开设职业指导系列课程,毕业生通过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提升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确定就业及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2.对于用人单位

一是职业指导实现双向促进,合理匹配,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帮助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帮助用人单位选择到需要的人才;二是促进职业信息的传递,使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形成紧密联系,避免双方沟通不畅,学校职业指导人员采集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布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可以凭借就业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招聘,大大加强了学校、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联系,有效搭建了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三是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解决毕业生失业问题,通过摸底调查等手段,确定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逐一登记,建立动态信息库,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进行重点的帮扶,进而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指导、重点向用人单位推荐等帮扶措施,帮助其实现就业。

三、如何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

1.以就业为导向,丰富职业指导内容

目前,高校的主力群体多为90后,他们对就业创业有着不同的需求,往往个人意识强,心理期望高。

一是提升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服务能力。校内学习是学生的主阵地,也是职业指导的主阵地,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了职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应大力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服务,提高其政策水平,丰富和完善各大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内容,提高实用性,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纳入教学规划。

二是将职业指导送进校园。离校前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高峰期,也是最需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关键期,在深入了解高校毕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分析单位岗位需求,大力宣传就业创业相关政策,组织高校相关职业指导人员在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活动,为高校毕业生介绍求职技巧、模拟面试现场、进行职业规划等。

三是岗位进学校。校园招聘是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应多渠道采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洽谈会,向高校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

四是选树典型。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坚持突出实践性,注重校本化,多以毕业生的成功范例为素材启发引导在校的学生。

五是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进校园。通过联合培训机构,将职业培训相关政策、信息送进校园,使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特长参加相应培训项目,提高职业技能,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发展快”的新型人才。

2.多方位开展职业指导,千方百计促就业

一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社会适应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特色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吃苦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指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应聘能力和就业能力,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就业市场需求,进行准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习和沟通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掌握面试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推销自我的能力。

三是高校应开辟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提前认识行业,提前接触就业岗位。高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提前感受就业岗位、接触就业岗位。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在企业建立学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四是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大就业帮扶力度,解决困难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到底数清,登好记,情况明,进行主动服务,加强就业帮扶,使每一位有就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

五是推进创业服务建设,响应双创号召,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联合相关部门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平台,提供配套服务。

总之,为保证就业形势稳定,国家将继续实施大学生的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努力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作。大学生要提高综合素质,调整好心态,提升就业技能和水平,同时高校也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改进培养人才的模式,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完善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能促使学生正确学习知识,正确认识自我,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更加“接地气”。

上一篇:秋季小学部教学工作计划5则范文下一篇:实用的无私的母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