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精选8篇)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 篇1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由于我市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而且资源型企业占比很大,科技型企业、知识密集型企业严重缺少,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所以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相对有限。另外,受全市经济下行影响,企业经营压力很大,多数企业开工不足,更削减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同时,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致使许多专业很难在企业就业。
2、由于受编制限制,每年用于公开招聘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有限,相对于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可谓杯水车薪。
3、由于家庭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观念陈旧,多倾向于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或沿海大中城市就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认同。
二、采取的措施
1、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我中心今年组织我市共16家企业参加了3月26日在朝阳市人才市场、4月19日在阜新市人才市场、5月27日在朝阳市人才市场的3次省市大型现场招聘会。我中心还依托北票人事人才网发布人才求职信息,并及时转发各地招聘信息和行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提高求职与招聘信息的时效性。截至目前,北票人事人才网浏览量达到2695980人次;投递求职简历2497份;发布招聘信息的企业128家;发布岗位需
求信息400多条。虽然从招聘的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但是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是大势所趋。随着人才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观念的不断转变,企业对人才的不断重视,企业市场化招聘、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将成为常态。
2、我市自2008年以来通过考试公开招聘(录)947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公开招录公务员473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74名。既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逐步优化了我市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结构,提高了人员的整体素质。
3、为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以创业带动就业,我们积极走访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典型,积累工作经验。吕文凯,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现任北票市凯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我们实地考察了他承包的大棚和育苗基地,共占地150亩,一个收获期销售额达到一百多万元,带动就业60余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是我市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通过宣传典型人物,帮助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 篇2
关键词:文科类,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
一、引言
现今社会, 进入大学学习已并非一件难事, 全国毕业大学生数逐年增长, 因找不到工作而剩余下来的一部分大学生数也在持续增长中。2014年, 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上升至大约727万, 较2013年增加了约28万。伴随着毕业大学生人数的渐长, 与其息息相关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 就业压力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成为当下被热议的“啃老族”。社会提供的就职岗位毕竟有限, 人才与社会需求间供大于求, 导致就业竞争越来越大, 就业率不断下降, 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 尤其是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等文科类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二、江苏高校文科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为江苏部分高校大学生, 我们小组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以及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等途径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
(1) 高校文科类专业持续扩招, 市场供过于求。迄今为止, 高校扩招已超过十年, 在这十多年间, 高校毕业生中文科类专业学生在数量上的增长远远高于理工科专业。据统计, 1997年, 全国文科类在校生119.6万人, 理工科在校生197.8万人;2013年, 全国文科类在校大学生718.2万人, 理工科在校生737.7万人。文科类专业办学成本低是造成文科类专业的速度和规模迅速增长的原因, 因为相比于理工科专业办学, 文科类专业对实验实践要求较低。同时, 家长们希望孩子们毕业以后可以“坐办公室”,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使得近些年来各大高校的文科类专业招生成为热门, 这也加重了文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每年全国各地包括江苏都有成百上千场招聘会, 提供的岗位数总是大同小异, 就业岗位数量增长缓慢, 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 致使就业岗位供不应求, 而且文科类就业岗位所占比例小。
(2) 约半数文科类毕业大学生工作专业不对口。相较于理科类大学生而言, 文科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强、理论知识多于实践知识、其可替代性比较大, 导致在求职的过程中竞争压力也就越大。而文科类毕业大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就业面比较广阔, 从而对未来工作接受的范围便也比较宽泛, 造成了一种“工作易找”的假象, 导致自己在专业的学习方面没有太多的重视。在调查研究中表明, 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工作的选择比较重要, 但在之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 真的能找到工作专业对口的确实不多。专业不对口这个问题在社会的发展中也日益突出。
(3) 用人单位偏爱理科生, 文科类的专业技术正在脱节。文科类专业的覆盖面极其广阔, 几乎每个公司或是其他用人单位都需要文科类大学生, 比如秘书、市场部人员等等, 而这些岗位却往往起点低、薪资低。另外许多大学的教学课程拘泥于书本和理论, 缺乏实践, 尤其是文科类专业理论性知识过多, 单凭老师讲课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又缺乏实践的印证, 能学到的专业技术相比于理科生少之又少。目前我国经济的不断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 在大学生就业方面, 理科类的专业技术被人们更为重视, 而有些文科生的专业却正在与社会和就业脱节。
(4) 公司等用人单位注重名牌大学, 社会环境缺乏公平。在如今的求职社会中, 许多公司对于学校学历的重视程度更胜过其他方面。就江苏省地区的就业现象而言, 一些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名牌学校出来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即使他所学的专业并不对口, 但相较于那些从普通大学出来的学生被录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然而在江苏省普通大学有上百所, “985”、“211”院校只有大约十所, 普通大学的学生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却遭到了许多用人单位的不公平对待。
三、促进江苏文科类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 政府及社会。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的经济水平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政府应努力加快经济的发展, 这样可以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同时优秀的城市形象和高速的经济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人来此投资建厂、开办公司, 为毕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及社会应积极地采取措施对文科类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引导, 改善就业的形势, 给予毕业大学生更多就业机会。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从而让更多的毕业大学生愿意去工作就业。
(2) 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招聘时不能用歧视的眼光去对待各类人才, 消除性别差异所带来的歧视。在选择人才的标准上, 制定一系列有原则可循的标准, 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实际条件来制定需要的岗位以及需要的人数, 做到不浪费人才也不让人才过剩。提高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的规范性, 做到公平公正, 杜绝“走后门”现象, 择优而录, 为大学生提供透明的招聘制度, 让更多的毕业大学生公平的去进行良性竞争。
(3) 江苏高校。从学校的角度而言, 应该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 发展每个专业所不同的特点。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所具备的一些条件, 在实际的教学上给学生带来最大的优异点, 而不是过多地把时间用于其他方面。也要不断提高办学的水平, 让老师们多选取一些当代社会上的实际发展问题对在校文科类大学生进行教育, 在未来专业人数或是课程的准备上也应具备长远的眼光去看待, 与市场需求结合的去设置。学校应多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从而为学校的学子们谋求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平时学校的发展中, 类似学校内部学生所成立的学生会、社联等组织, 学校应鼓励其也与外部的企业进行沟通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交际面以及增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4) 大学生自身。从个人而言, 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等。在学校的时候多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 文科类大学生在课余生活应更多学习一些其他有利于自身的东西, 不论是去考一些等级证书, 还是发展一些自己的业余爱好或是报一些语种班。多思考, 让自己具有一种富有创新精神的、随机性的、灵活性的思维方式, 加强自己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 也让自己从企业的角度去思考各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往这方面多发展。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文科类大学生要能够适时地将变化转化为机遇, 做出一番成绩来。
参考文献
[1].茆汉成, 王欣.文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20) .
[2].谭晞, 高茂兵.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就业困境与对策.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6) .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 篇3
首先,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前,必须了解当今毕业生就业现状,通过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开展面向北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从事职业情况的调查,可得出很多有效数据,进一步帮助职业指导的工作者提高认识,进行有效指导。
2015年6月至9月,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开展面向北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从事职业情况的调查,问卷发放共51160份,收集有效问卷21353份。
学历层次分布方面,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比例分别为21.05%、48.82%、25.26%和4.87%;性别比例约为1:1;从专业类别的角度划分,基于目前北京高校各专业学生数量总体比例进行分层抽样,分别得到12个专业类别的学生样本比例,哲学0.24%、历史学0.34%、农学1.79%、艺术学2.55%、教育学4.12%、医学4.43%、法学6.09%、理学7.09%、经济学10.56%、文学10.74%、管理学18.04%、工学34.01%。
从不同专业的入职地区分析看,在北京就职比例最高的专业是艺术学、经济学、医学、均在75%以上;其次是教育学、管理学、文学,均在70%以上,然后是工学、农学、哲学、历史学;最低的是法学、理学,均不足55%。
从单位性质来看,毕业生就业流向比较集中,去往其他企业(民营/私营)最多,为31.25%;其次是国有企业,占比27.42%;然后是其他事业单位、机关,均为6%~17%左右。
从性别层次来看,男性去往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民营/私营)的比例最大,二者之和占比超过60%;女性则以去往其他企业(民营/私营)比例最大,为33.77%,其次为国有企业,占比22.46%。女性毕业生去往教育业、金融业、文体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相对较多,男性毕业生去往信息软件业、建筑业、制造业、科学技术业、生产供应业相对较多。
从学历层次来看,随学历的升高,去往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的比例增加,同时去往其他企业(民营/私营)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另外,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去往机关和国有企业的比例相对较高。
从院校类型层次来看,211院校去往国有企业的比例最大,专科院校去往其他企业(民营/私营)的比例最大,而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去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比例比较平均。
从所属行业来看,毕业生就业流向相对分散,但仍有集中趋势。其中,信息软件业、金融业、教育业相对较高,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上。
从职业流向来看,毕业生就业流向所占比例排名前十的职业分别是:教师、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银行从业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建筑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会计、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
全面了解高校毕业生职业流向等信息,既是毕业生理性就业的需要,也是就业指导工作科学规范化的有效支撑,对合理有效地配置人才有积极的作用和参考价值,是大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理性选择职业、科学谋划职业有效的参考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当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渐渐适应社会的需要,可以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探寻人才培养与成功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个人成长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发展观念;坚持能力为重,提升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调查形成的就业障碍职业发展跟踪数据库信息,对国家未来人才战略的调整与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既有自身的内部因素,也有自身外部的社会环境等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提供的福利待遇、条件要求、环境等等用人单位方面的因素,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要原因。毕业生对环境和条件的不满意是导致不期望工作的一项原因;接近一半的用人单位招聘时,要求招聘的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招聘条件的限制,导致求职者未能顺利就业。近三成的毕业生对于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不满,导致无法顺利就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各项专业及能力要求,是为了帮助毕业生找到努力的发展方向,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毕业生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知识底蕴
应届毕业生没有过多的工作经验,在这方面是相对缺乏和比较弱势的,想要尽快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在学校期间,专业知识的扎实牢记、学习能力是不能缺少的。
2.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积累工作经验,逐渐提高竞争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大学生往往把重点和心思都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忽视了实际锻炼能力的过程,而实践又是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非常看重的一项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一点,可以大大节省用人单位对于新员工的培训和磨合时间。应届毕业生由于缺少职业能力、工作经验,而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从业竞争力,导致自身在就业的市场中很难立足,没有任何优势和竞争力。面对现在的用人单位很看重工作经验,建议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3.身心全面发展,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
要身心全面发展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技能。同时,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加有益的学校和社会活动,使自身全面发展,成为品行好、乐观向上的人才。
二、自身方面
很多毕业生在沟通、组织、协调、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等方面有些欠缺,或者说在竞争力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一些毕业生因为从未参加过面试,不懂得面试技巧,还有一些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定位不准确,眼高手低。毕业生应积极准备,提升“就业竞争力”。企业很看重应聘者的各项综合能力,例如: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执行能力等。
三、学校人才培养方面
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节看,部分学校学科和专业的设定不合理,没有根据就业及市场需求和环境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缺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导致一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甚至不符合招聘单位的用人需求。华北电力大学昌平校区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有很突出的成效,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校内网站APP和关于就业指导的自编指导手册:《大学生创业政策文件汇编》《大学生创业流程及常见问题》《华电大学生创业案例》等,如果学校可以做到这样全面的就业指导,与社会就业形势紧密对接,会大大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身为职业指导师,要通过分类指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等多方式开展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就业。认真做好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登记,掌握毕业生的最新情况,实现未就业毕业生的联系方式、求职意向、招聘信息等数据的及时更新,充分满足未就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动态互助交流。并且针对有需要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专业指导。按照求职者的自身条件,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匹配,帮助求职者找到适合他的职业和发展方向。通过科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兴趣、特长、专业、性格和各种社会能力等各个方面加以整合,分析所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优势,确定个人职业目标,并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 篇4
题
目: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姓名 韩开平 准考证号020014301334 指导教师 刘兰泉 职 称 副教授 日
期
2015年4月10日
目
录
引 言............................................................................................................................................................1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2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3
1、大学生就业存在自身问题...............................................................................................................3
2、高等院校人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4
3、用人单位..........................................................................................................................................5
4、国家就业政策欠完善.......................................................................................................................5
三、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及措施建议..........................................................................................................6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6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6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7
4、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8
5、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8
四、我国大学生就业前景及展望................................................................................................................9
1、宏观经济走势预期不明朗,就业形势仍将复杂...........................................................................9
2、党和政府重视大学生就业政策.......................................................................................................9
3、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将助推不稳定性就业..............................................................................11
4、高校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更加突出..........................................................11 参考文献......................................................................................................................................................12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韩开平
指导教师:刘兰泉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迅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影响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系到大学生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其实这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问题,也是社会大环境就业难造成的。尽管近年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是逐年增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引 言
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每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上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各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都成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面对“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紧张局面,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趋严重。从国家对就业问题的成因层面看,Niall O Higgins(2002)认为毕业生的供求、需求和供求匹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首要原因,主要凸显在工作岗位的结果和数量上。预期收入的自我高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不能清楚的认识现实与预期理想巨大的差距。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即知识水平、个人能力、综合素质等是影响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分布结构不合理,大学生劳动力过剩是客观存在的;市场需求与需求岗位人员不匹配、不对口、差异大是影响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小处着手、大出着眼”解决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问题。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3.87%,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连续20年超过90%。学校2014届毕业生共有6219名,其中本科生4616名,签约270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456人,出国留学130人,灵活就业56人,就业率为94.15%;硕士研究生1509名、签约1256人,考取博士研究生105人,出国留学29人,灵活就业11人,就业率为92.84%;博士研究生94名,签约67人,进站做博士后17人,灵活就业4人,就业率为96.81%。[1][2]经历过2013“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战火硝烟,2014“更难就业季”的风雨肆虐,我们会迎来什么样的2015?不容乐观!未来几年直到2020年大学生就业都不容乐观。
职业发展导师,某名企人力资源总监曾先生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提出,2009~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从2979万人增加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大学生就业的高峰还在后面。预计2015届国内将有大学应届毕业生750万以上,出国留学归国找工作的应届生30万,加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生,预计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
表1:近几年高校毕业人数
中国2012年经济增速为7.7%,2013年为7.5%,2014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工业、电力、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有所回落。这些都暗示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再现疲态。分析人士指出,三季
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可能降至接近7%的水平„„但官方报道就业未受影响反倒很好,到8月份新增就业岗位完成全年任务,就业和经济增长是高度相关的经济理论似乎失去了作用,但也可以从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向 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2、高等院校人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地点选择的均匀分布。调查表明,有约超过2/3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留在沿海的大城市就业,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有约六成会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寻找 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甚至有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或者因为社会关系,不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业知道服务水平不高,信息渠道不畅,难以有效的调节市场人力机制,缺乏反馈机制,难以形成国家、高校、企业三者之间的高校人才输送方式,人才资源匹配度不够。
3、用人单位
(1)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2)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3)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应届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首先是,过分关注毕业院校。选人学历化、名校化,势必造成就业竞争加剧,同时还有可能出现能力过剩。的增长,扩大就业岗位ud供给,形成良性循环。
(2)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如公务员招录的“凡进必考”政策,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目前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仍不够健全,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多数企业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选人用人缺少合理标准,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不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直接制约了大学生合理就业。
(3)中国有着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历史,与之匹配的是国家管理者的职业化。由于象形文字学习难度大,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中国古代,国家管理人才培养成本很高。统治者除通过高官厚禄诱导读书、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外,还通过舆论、政策影响民众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的宣传,使“读书做官”、“读书改变命运”的求学心态得到不断强化。在古代中国,穷秀才的社会地位高于富木匠。虽然今天“做官”不再是读书的唯一出路,但大学生毕业后当普通工人不被社会普遍认可、接受。
三、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1)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毕业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认真抓好培养人才的质量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培养模式。新形势下,高校就应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以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为目标所向,变重成绩为重综合素质,变灌输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变课堂式教育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分阶段,分对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抓好政治思想教育又要抓好专业教育;既要抓好理论教育又要抓好实践教育;既要引导学生会思考又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各个教育环节都统一到为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目标上来。此外,专业知识是一个知识结构的主干,是知识体系的主体,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适用范围。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密切关注市场未来的“动向”, 建立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开展毕业生就业率的收集与反馈、专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把握、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与数量的预测等,然后通过学科的进化、专业的调整和课程的整合来实现,平衡各类专业人才结构。
(3)培养目标事关高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层各类人才,只能根据学校的现实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根据学校的特色,不要盲目地参考别人,忽视了自身的办学条件。特色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所以确定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应因校而异,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要有所不同,同一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应各有特点,同一高校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培养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4)优良的学风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高校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职业、人生、未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找准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的大学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和理想目标的缺失是挫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结合各年级学生所处阶段的不同,实施循序渐进的就业教育。
4、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毕业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2)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首先,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针对各专业特点,向学生详细介绍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就业范围、职业发展趋势等,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了解就业环境,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3)引导学生确立目标、规划未来。大学生应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实现目标的优劣势。制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实施步骤和措施方法,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4)培养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能力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用人单位择用人才的依据。
5、毕业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择业素质
(1)大学毕业生如何把自己“嫁”出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是关键。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开发新的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要积极转变观念,主动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3)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4)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总之,解决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紧密配合,主要是作为人才供应方的高校、作为人才消费方的用人单位和作为宏观调控方的政府这三个方面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毕业生个人也要加强自我完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又要有预见性、前瞻性地积极采取措施,以使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四、我国大学生就业前景及展望
1、宏观经济走势预期不明朗,就业形势仍将复杂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就业困难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是客观现实。近年来随着大学持续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发凸现,特别是2008年发端于美国并造成全球动荡的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展望2015年,中国将迎来劳动力就业“洪峰”,大学生就业状况难言乐观。
2、党和政府重视大学生就业政策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5]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各地区要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充分挖掘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农技推广等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就业潜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各地区要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继续统筹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申报相应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对到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在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协助办理落户手续,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2)鼓励小型微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为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更多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5年年底。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招收毕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开展岗前培训的,要求各地根据当地物价水平,适当提高培训费补贴标准。
(3)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各地要采取措施,确保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优惠、场地扶持等各项服务和政策优惠。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有关部门要研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根据需求开展创业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做好人事代理、档案保管、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权益保障等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工商登记、场地支持、税费减免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创办企业出资方式,简化工商注册登记手续。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按规定落实好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和毕业内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留学回国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现行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政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高校毕业生创业实际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本着风险可控和方便高校毕业生享受政策的原则,降低贷款门槛,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升贷款审批效率。通过进一步完善抵押、质押、联保、保证和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多途径为高校毕业生解决反担保难问题,切实落实银行贷款和财政贴息。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积极作用,推动改善创业环境。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群团组织、天使投资人等以多种方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设立重点面向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对支持创业早期企业的投资,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创业投资企业相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4)促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
各地区要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采取有效措施,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都能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有关部门、各高校要密切协作,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切实保证服务不断线。教育部门要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实名信息及时提供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数据库,全面实行实名制就业服务。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要及时主动与实名登记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联系,摸清就业需
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为有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持续提供岗位信息和求职指导。各地区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意愿及需求,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提升就业见习质量,确保凡有见习需求的高校毕业生都能得到见习机会。要根据当地物价水平,适当提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标准。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参加职业培训的,按现行政策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各地区要继续推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需求,创新职业培训课程,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高校毕业生集中的城市,要提升改造一批适应高校毕业生特点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和培训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要选择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及时向社会公布。
3、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稳定将助推不稳定性就业
未来一个时期,作为就业岗位重要提供者的中小企业,仍将会继续面临生产成本、融资成本和人工成本上涨的多重压力,部分企业仍将会经营困难,继而造成就业岗位的减少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尤其是在招工难和经营困境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更多企业选择以多种形式的权宜之计留住员工,待经济好、转订单增加时能马上投入生产,而不至于陷入“有单无工”的被动局面。
4、高校毕业生技能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2013年,我国将有700多万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及“两后生”也将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大,就业渠道不畅,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导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会更加突出。前不久,组织的高校毕业生调研,80%以上的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毕业生技能不适合岗位需要,60%的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必须经过培训才能适合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调研表明,毕业生自己认为所学知识与工作“不太符合”和“不符合”的比重也分别占被调研人数的47%和22%。随着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石油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端技能型人才和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在非技能型领域却积压了大量缺乏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人才供需不对称的矛盾愈发突出。短期内,这一问题仍将继续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有效就业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国家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从政策上给与必要的支持,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区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以扩大就业岗位的供给,解决供给的需求矛盾,同时高校和企业也应加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队伍”
中,为大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毕业生自身也要加强自我综合能力的强化,转变就业观念,拆掉原有的“就业之墙”。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大学生自身、高等学校、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入手,共同为我们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终形成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助力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 篇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教育厅(局)、财政厅(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国防科学技术工业管理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以下简称《意见》),帮助回到
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供需见面,尽快实现就业,现就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积极做好见习单位和见习基地建设工作。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疏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渠道、改善基层人才匮乏现状的重要措施。各级人事、劳动保障、教育、财政、国有资产监管、国防科学技术工业管理等部门,要根据《意见》和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印发的《贯彻落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分工方案》,通力合作,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各地要在认真考察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的基础上,将条件合格并有积极性的企事业单位,确定为见习单位。要广泛收集见习单位的见习岗位信息,并定期予以发布。对于有一定规模、各方面条件较好且能持续提供较多见习岗位的见习单位,可以将其确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并予以挂牌。见习基地挂牌期限一般确定为三年。三年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继续挂牌。要加强对见习基地的检查与指导,以保证其能发挥应有的示范效应。
二、有计划地组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要在政府网站上开辟就业见习专栏,为高校毕业生了解见习制度、选择见习岗位提供便利。要鼓励并有计划地组织当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帮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见习扩展就业机会。
三、认真做好见习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各级人事、劳动保障、教育、财政、国有资产监管、国防科学技术工业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见习单位和高校毕业生的指导,加强宏观管理和检查,保证见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见习期限一般为六个月,最长不超过一年。在见习期间被见习单位正式录(聘)用的,在该单位的见习期可以作为工龄计算。要指导见习单位制定见习活动的有关规定,规范见习单位和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的有关事项,为见习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要定期了解见习单位的有关情况,加强与见习高校毕业生的沟通,协调解决见习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见习活动结束后,要指导见习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考核鉴定,出具见习证明,作为用人单位招聘和选用见习高校毕业生的依据之一。要逐步建立起见习单位落实见习工作情况的督查表彰通报制度。
四、切实解决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的基本生活补助。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见习高校毕业生提供基本生活补助。
五、不断改进和完善毕业生见习期间的各项服务工作。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要为见习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人事代理等服务。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对参加见习高校毕业生的失业登记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各级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见习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需求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适时组织公益性的规模适度的供需见面会、双向选择活动,帮助见习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见习期满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高校毕业生,由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继续进行就业指导和推荐就业。
六、充分发挥就业见习的作用,积极引进所需的毕业生。各地在做好回到原籍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地区人才引进工作的需要,吸纳非本地生源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改善本地人才队伍结构,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非本地生源毕业生参加见习享受的优惠政策,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七、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的领导。建立并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各级人事、劳动保障、教育、财政、国有资产监管、国防科学技术工业管理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做好本部门承担的工作,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建设作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人事部
教育部
财政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 篇6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这是一份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请放心如实作答。你的回答,对我们更全面的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很有意义,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填写。注;全为单选
1.作为一名大学生,你会不会自觉关注就业信息?()
A会
B不会
C 没想过
2.你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是?()
A 就业难度前所未有,令人担忧
B 经过个人专业知识和能力,可以找到合适工作
C 通过人际关系扩展就业机会
D 无所谓
3.若你是应届毕业生,你更愿意选择?()
A 直接就业
B 国内考研
C 出国深造
D 自主创业
E 其他
4.求职中最让你困扰的是?()
A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B 就业信息交流不灵通
C 对就业岗位缺乏足够了解
D 自身能力不能胜任
E 其他
5.你认为影响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
A 专业
C 成绩
D 特长
E 学历
F 能力
6.您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了解吗?()
A 非常清楚的了解
C 了解
D 不太了解
E 完全不了解
7.你认为大多数用人单位最关注的毕业生条件?()
A 专业成绩B 专业技能C 学校名气D 综合能力
E 社会经验F 发展潜力G 思想品德
8.你认为解决就业难较为重要的方法是?()
A 提高专业技能B 降低就业期望C 掌握求职技巧
D 参加就业培训E 提高职业素质
9.在求职时,除大学文凭外,你认为以下哪些证书最为重要?()
A 英语四六级证书B 计算机等级证书
C 体育文艺类获奖证书D 财会类证书E“ 优干”“三好”证书F 其他
10.你的择业观念?()
A 一步到位,固定收入
B 先就业,后择业
C 不就业,深造
D 自主创业
11.你最想进入的工作单位?()
A 国有企业
B 民营企业
C 私营企业
D 政府部门
E 外资企业
F 其他
12.你会优先选择的就业城市?()
A 出生城市
B 东部沿海城市
C 西部地区
D 无所谓
13.你期望的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是()
A、1000元左右B、1500元左右C、2000元左右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 篇7
1 环境科学简介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它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边际学科。我国的环境科学自1973年召开全国环境工作会议以来,发展至今已经有30多年,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环境科学研究体系[1]。
1.1 环境科学专业课程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个汇理、工、文等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的专业。本专业十分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以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及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课程进行系统掌握。
1.2 环境科学研究方向
环境科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环境科学方向、环境规划管理方向。环境科学方向主要研究各种污染物在自然界之间迁移转化规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体健康以及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信息系统开发等。环境规划管理方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从规划、管理、政策、经济等角度提出有效地解决途径。
1.3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知识面宽,思路开阔,能力强,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毕业生,使其能够适应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开发和教学工作,在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在环保部门从事监测和监理、环境工程的规划和设计、环境工程设施的运行管理等工作,在环保咨询机构从事环境评价和环保政策咨询等工作。
2 环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大学扩招以来,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造成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整体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当前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复苏迹象缓慢,导致许多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很多企业迫于压力纷纷裁员。上述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科学与自然、社会的一切学科有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密不可分,故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当广泛,然而近年来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学环科难就业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警示语,于是很多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拒绝填此专业,进入高校后许多环境科学专业的大一学生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好工作,提出申请转学其他专业,本专业大三的学生因毕业找工作难纷纷选择考研继续深造,造成当前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很多学生被动学此专业的尴尬局面。
2.1 环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
笔者始终认为没有就业不了的专业,只有就业不了的人。环境科学毕业生就业难,主要还是源于学生自己。环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1)当前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有待改变。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定位偏高,很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不注意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自身在企业中的发展潜力,就业时往往只注重自己工资待遇的高低和工作环境的好坏,对于那些工资待遇及工作环境相对欠缺的岗位很少问津。(2)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要改变。许多毕业生有比较严重的就业地区的优越感。很多同学都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供的待遇相对较高的工作岗位也不予考虑。(3)很多环科毕业生在择业时经常局限于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对于就业市场上出现的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岗位表现出兴趣不够或信心不足。(4)一些毕业生缺少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工作精神,团队合作能力也比较欠缺,应付不了当前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于是就出现有些毕业生刚刚工作几个月就因适应不了工作压力,而选择辞职重新找工作或返校考研。(5)有些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同时部分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在校时也不注重在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毕业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6)社会上提供的与环境科学专业相关的岗位还不是太多。时下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正由粗放型向环保节约型转变,虽然环保观念正在深入人心,政府也正在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但是整个环保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环科学生的就业。
2.2 提高环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几点建议
2.2.1 加强自身专业素质技能
(1)在务实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2)经常关注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对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时刻保持应有的专业敏感度。
(3)关注当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市场热点,例如,环境友好材料研究与应用、三废处理与资源化、室内外空气污染研究、噪声污染与控制、高浓度有机污染物治理、绿色技术与清洁生产工艺、核电站环境与安全设计等等。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2.2.2 转变就业观念和就业策略
(1)改变择业标准和择业观念。
要打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国家干部和非国家干部的界限,要打破地理位置、经济效益、社会地位等观念的束缚,要从单位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出发,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着重考虑是否能发挥个人能力。
(2)毕业生要树立自主择业意识、竞争意识。
要提早准备,主动出击,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实力的基础上要多渠道广泛联系,推销自己。
(3)要克服不良心理。
要克服从众心理、克服挫折心理、克服虚荣心理、克服攀比心理、克服自卑心理、克服依赖心理。这样,就一定能够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实现自身价值[2]。
(4)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从事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资源开发利用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工作。发挥专业所长,将环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直接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环境管理部门,为他们的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环境科学研究、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的最新研究工作,为相关部门应对大气污染、水污染提供理论支持;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以及咨询机构从事环境咨询工作,灵活应用管理、规划、经济、法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注重开发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的基本理论方法,注重开发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的基本理论方法,最终纳入到政府的宏观社会、经济与环境决策、企业微观决策和公众对环境保护参与的个人行为决策中。环科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通过学校获得就业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而且也要利用外校、外地的各种人才市场,获取就业信息。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策略,自主创业或继续深造,扩大就业领域和空间。
3 环境科学的未来
3.1 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重大问题出现“环境科学”这一概念以来,随着人类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这一新兴学科发展也日趋成熟并形成自己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将从分门别类研究环境和环境问题,逐步发展到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研究。
环境科学现有的各分支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这些分支学科在深入探讨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还将出现更多的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环境生物学在研究污染对微生物生命活动和种群结构的影响,以及由于微生物种群的变化而引起的环境变化方面,导致环境微生物学的出现。这种发展情况将使环境科学成为一个枝繁叶茂的庞大学科体系。
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发展。例如在环境质量评价中,逐步建立起一个将环境的历史研究同现状研究结合起来,将微观研究同宏观研究结合起来,将静态研究同动态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并且运用数学统计理论、数学模型从整体上进行综合研究。通过这种研究,逐渐形成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相互关系的理论。
3.2 社会发展对环境科学的需要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然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与环境相关的问题,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每年以10%左右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原材料单耗过高,导致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另外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土地退化、沙漠化等现象严重。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当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给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切实采取有效地环境保护措施,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彻底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正在日益恶化,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各类有关环境的规范法规也日趋严格。
总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必将得到更加广阔地发展,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一定会受到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
参考文献
[1]陈定茂,宇振东.我国环境科学的未来研究方向预测[J].环境科学进展,1994,2(2).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 篇8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却不大。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将日益激烈,就业难度也将会持续增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这需要国家、高校以及高校毕业生自身等方面的积极努力,妥善加以解决。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解决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2009年12月1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指出:明年的劳动力供给将进一步增加,其中高校毕业生800万人,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520万人,创近年来新高,加上900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失业人员,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将超过3 000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宏观经济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影响
我国宏观经济的转变和社会的转型,在某些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我国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种宏观经济的转变和社会的转型引起了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其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种变化中,我国开始出现“下岗”一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这给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带来了空前的挑战。还有就是,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我国也从传统的“统包统分”转变为毕业生与市场的“双向选择”模式,这也对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的情况是,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是要给高校毕业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从原先的被动就业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就业,这在思想和观念上都对高校毕业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我国人口基数过大的影响
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的过大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人口问题不仅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制约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全国招收研究生51.09万人,比上年增加6.45万人,增长14.45%;其中,博士生6.19万人,硕士生44.90万人。在学研究生140.49万人,比上年增加12.19万人,增长9.50%;其中,博士生24.63万人,硕士生115.86万人。毕业研究生37.13万人,比上年增加2.65万人,增长7.69%;其中,博士生4.87万人,硕士生32.2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39.49万人。而且,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披露,“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供给数量高达2 700万人。在每年新增的1 700万适龄劳动人口中,在城镇就业的约为700万。这就是说,城镇新增劳动人口的绝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生。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人数在迅速递增,这给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带来沉重的压力。虽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长,但是,社会上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远达不到需求量水平。这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3.高校规模扩大和高校扩招的影响
高效协同办公轻松企业运营—致得E6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高校规模的扩大和高校的连续扩招,也给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了压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难问题已成为高校毕业生、高校以及社会共同的感受。进入新世纪,我国高校毕业生以每年60万人左右的数量激增。高校毕业生从2000年95万人已经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人左右,总量增加近六倍。扩招不仅致使人数的急剧增加,而且扩招加剧了毕业生学历层次、专业结构的失衡。近几年来的高校扩招,许多高校来不及论证,就扩大所谓热门专业的招生数,以期获得最大的招生利益,导致在人才市场上有些专业的毕业生“滞销”。扩招还对教育、教学的质量产生影响,使毕业生的质量下降。这些毕业生由于没有受到严格、恰当的教育培训,不能适应社会的现实变化,因而被社会所拒绝。此外,扩招还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人民群众的教育消费,毕业生及家长的预期回报心理加强,就业期望值偏高,与社会需求相对不足产生矛盾。高校的扩招虽然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刺激了人民群众的教育消费,但从理论上或从长远的角度看,学生和家长都希望有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不愿到贫困地区、艰苦行业和低收入单位工作,出现了“好多事没人干,好多人没事干”的怪圈,人为造成了一种就业难现象。这些因素的产生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1.国家政策措施的积极引导,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
国家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担当着一个积极主导的角色。国家在不断地、积极地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11月20日,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了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力争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确保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相关领域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征集工作;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积极探索出台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新政策,并且制定地方性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办法,建立为农村基层输送大学生的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开辟新的基层就业领域尤其是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探索实施大学生社区就业计划,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新的支撑平台;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就业。可见,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重视,正在积极努力地去解决日益严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高校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2.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步伐转变。高校毕业生应该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应当不仅仅只培养出“知识型”人才,更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人才。使市场与高校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在,许多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产生了结构性的脱节现象,高校应当根据社会的需求开设专业和设置课程,不断地改革教学形式和内容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毕业生与市场的衔接度,增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另外,高校应当充当一个中介和桥梁作用,把高校与市场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让学生在刚进入高校之初,就开设就业教育课程,使他们在入学初就有一个良好的就业观。对于在校的学生要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析】推荐阅读:
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办法06-14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调查报告10-23
浅谈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06-20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07-29
关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问题06-04
关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签订问题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