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2024-08-16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共11篇)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1

河北“四条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今年下半年,河北省将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落实全省就业工作的重点。通过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和鼓励骨干企业及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四条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同时,针对毕业离校环节,河北省将搞好毕业生离校前后政策和措施的衔接,对没有落实就业岗位的`,离校是告之帮扶政策和渠道;对回到原籍未就业的,做好跟踪服务;对愿意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创业培训。同时,将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等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帮扶对象,建立托底安置的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2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基于人的某些先天性能力不相关因素而作出的任何区别、排除或限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急剧加大的背景下, 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选拔中设置了越来越多的不合理条件, 如对学历、性别、身高、英语水平、户籍的要求等, 造成各类就业歧视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中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 就业中的院校歧视现象开始频频出现, 使得211高校和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明显的差距, 而且差距表现出明显加大的趋势。许多企事业单位甚至是政府部门, 在人才选拔录用方面都设置了211高校毕业生的门槛。如2010年4月长沙市天心区政府选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 规定必须为211院校毕业生方可报名[1], 引发了网民的热议。麦可思 (My COS) 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09年) 》统计, 2008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0%, 而非211院校87%;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 211高校年终就业率为93%, 而非211院校为90%。不仅在就业机会方面211高校与非211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 而且在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到 (2009年) 》的统计, 2007届211院校本科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949元,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则为2241元;2008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459元,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为2030元;2009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2757元, 而非211院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2282元。可见, 211院校与非211院校毕业生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毕业生就业院校歧视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 人才选拔方面

1.院校歧视导致人才选拔不公平、不公正。人才选拔应该体现公平、公正和机会均等的原则, 设置211院校的门槛违反了宪法的人人平等原则和其他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 并非所有的211高校都是一流高校, 同时并非所有的非211高校都是一般高校。如国内某一知名高校虽然不是211高校, 但与113所211工程大学相比较, 该校其基本指标居于全国60位左右, 甚至许多指标还居于全国前列。可见, 211院校并不意味着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一定比非211院校高, 同时非211院校的学生并不意味着其综合素质一定比非211高校学生高。所以, 盲目地采用211高校的就业门槛, 严重造成人才选拔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2.院校歧视造成人才选拔机制不科学。目前我国高校总数为2021所, 其中211高校为113所, 承担约10%的人才培养任务, 而非211高校为1908所, 培养了全国90%的大学生。如果在人才选拔录用中设置211院校的标准, 就使得人才选拔局限于10%的范围, 人才选拔的面过于狭窄, 导致真正优秀的人才和最适合的人才难以被发现。

(二) 高校健康发展方面

1.就业中的院校歧视不利于高校多样性发展。211高校或为研究型大学, 或为研究教学型大学, 或为教学研究型大学, 这些类型的高校主要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研究型人才, 对学科基本理论较为重视, 但对操作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相对忽视。虽然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研究型人才, 但由于就业中的院校歧视, 导致许多非211高校盲目效仿211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致力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造成人才培养规格单一, 办学特色缺乏。同时, 由于就业中的院校歧视, 导致部分非211高校不顾自身的办学实力和办学定位, 一味地追求进入211工程院校的行列, 甚至以牺牲办学特色为代价。所以, 就业中的院校歧视会造成高校发展模式的趋同, 不利于高校的多样性发展。

2.院校歧视制约非211高校扩大与优化教育资源。由于就业歧视的存在, 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相对211高校毕业生而言, 其就业机会、职业发展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 进而使得非211高校的校友资源相对稀少, 导致在校外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扩大与优化, 进而影响非211高校的长足发展。

(三) 毕业生就业方面

由于用人单位实行院校歧视, 使得非211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其就业信心、就业态度、就业动机等方面遭受一定的打击, 给其就业造成消极影响。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大约有50%的地方高校毕业生自认为211高校的竞争力明显高于一般高校, 并认为院校歧视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2]。可见, 非211高校毕业生的被歧视现象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信心、态度与动机。同时, 由于就业中的院校歧视, 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 其提升、发展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就业中的院校歧视, 不仅影响到非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而且影响到其职业发展。

此外, 就业中的院校歧视也不利于被录用的211院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由于一批毕业生是因为系211高校毕业而被优先录用, 容易使得这批毕业生在日后的工作中养成懒散惰性的心理, 自认为是211高校毕业而非常优秀, 从而在职业生涯中不再自觉加强学习锻炼和重视职业能力发展。

三、造成毕业生就业院校歧视的原因分析

(一) 相关法律与政策因素

我国关于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主要散见于《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 而且这些法律条款适用范围过宽, 没有针对性, 内容太单薄, 很难对就业过程中的院校歧视给予规范。由于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 使得毕业生就业中的反院校歧视难以得到法律保障。另外, 部分城市, 特别是国内特大城市, 为吸引高端人才和优秀人才, 在户籍、社会保障、招录公务员等方面, 在政策层面上实行了院校限制, 特别是硬性提出211高校毕业生的条件。如《2010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规定对申请上海落户的211高校毕业生给予加15分。此类现象在北京、深圳等城市也是屡见不鲜。由于地方政府政策导向的偏差, 导致非211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 也导致用人单位利用对211高校毕业生给予照顾政策, 并在其职业生涯中过多地关照211高校毕业生。

(二) 人才选拔指标因素

随着高校十来年的连续扩招, 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 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随着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 在选拔录用人才时, 只能通过一些外在指标, 如院校知名度, 学生外貌、学历等, 这样使得211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机会方面存在较大优势, 而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存在较大劣势。

(三) 用人单位错误观念的因素

211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 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并不是特别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多元化, 绝大部分岗位需要的是懂得实际操作和应用的人才,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单位和岗位并不需要211高校毕业生。但由于许多单位进行人才选拔时缺乏与相关院校和毕业生的沟通和了解, 以至于形成错误的观念, 认为211高校毕业生更为优秀, 造成在人才选拔录用中, 倾向于211高校毕业生, 虽然211高校毕业生并不一定适合岗位的要求。

(四) 高校声誉优势的因素

211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目标是建设一批具有国家一流水平的大学。由于该工程投入大, 政策优惠较多, 因而211工程被媒介大量宣传, 使得民众认为211高校一定就是一流大学, 非211高校就是一般大学, 使得211高校声誉不断提高, 非211高校声誉越来越下降, 造成社会和用人市场在设置选择人才的标准中, 自觉不自觉地优先考虑211高校毕业生。

(五)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

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了211高校大量的政策和经费的配套支持, 使得211工程高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非211高校虽然没有得到211高校的重点扶植, 但同样要承担扩招的任务, 经费投入非常有限, 办学条件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相对困难, 造成非211高校院校教育质量在某种角度看比211院校相对较低, 这也使得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录用时更加倾向于211高校毕业生。

(六) 高校校友资源及地域优势的因素

211高校一般为老牌本科院校, 办学历史相对较长, 校友资源较为丰富。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 往往通过校友的资源而使毕业生受到更多的青睐。而且, 绝大部分211院校集中在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 这些城市经济相对发达, 对人才需求相对较大, 这也是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的重要原因。

四、促进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 国家立法部门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 地方政府调整和完善相关就业政策, 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为保障就业的公平公正, 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反就业歧视的立法工作。美国以《民权法》为基础, 颁布了《同酬法》等一系列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 日本专门颁布实施了《平等就业机会法》。而我国对就业歧视还没有专门的立法, 只颁布了一些相关的行政法规, 且没有制定相应的强制措施, 使得反就业歧视难以真正落实。为保障非211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 国家立法部门应尽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 并设立专门的有关就业院校歧视的条款。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应认真贯彻教育部、人事部等四部委2002年9月12日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及中组部、教育部、人事部、中央编委2003年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积极进行政策调整, 取消不利于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政策规定, 打破人才选拔中的院校、地域、性别等方面的限制, 鼓励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公平公正地参加就业。为保障反就业歧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得以遵守和落实, 还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包括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 通过这些监督手段, 对一些违反就业公平的现象给予及时处理, 并对一些不合理的规定给予纠正。

(二) 非211高校加强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倾向于岗位本身的要求, 而非像以往那样只注重学历和院校名声。所以, 非211高校应加强特色建设和质量建设,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调整人才培养规格, 构建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多规格人才, 以消除用人单位的偏见,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此外, 由于非211高校主要是地方院校, 为促进就业和实现就业公平, 非211高校必须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依托地域资源, 针对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优化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获得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以实现充分就业和公平就业。

(三) 非211高校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 建立多种就业平台

导致非211高校毕业生受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与高校及毕业生的信息不对称, 特别是用人单位对非211高校和毕业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沟通, 造成用人单位错误地认为211高校毕业生肯定比非211高校毕业生更能胜任就业岗位。为此, 非211高校必须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 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 改变用人单位的错误观念。如通过搭建网络平台, 及时向用人单位提供院校情况资料和毕业生的详细资料, 帮助用人单位对院校自身及毕业生进行深入了解, 以促进就业, 并消除就业中的院校歧视。此外, 211院校与非211院校毕业生求职渠道存在较大的差异, 根据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30%的211院校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第一份工作, 而非211高校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只有20%。所以, 非211高校在就业资源开发方面, 还必须重视建立多种就业平台, 通过开展网络招聘、参加校企洽谈会等多种途径, 促进毕业生公平就业、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四) 非211高校创新就业教育模式, 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

非211高校要创新就业教育的模式, 针对就业过程中的院校歧视, 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帮助学生多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及职业精神, 使学生以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实力取胜于激烈的就业竞争。同时, 要教育毕业生调整心态, 正视一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学会应对各种歧视, 采取主动出击的态度, 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 注意积累就业经验和就业技巧, 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天心区定向选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简章[EB/OL].http://www.gjrcw.com/gongxuan/Article_View.asp?id=658.2010-06-10.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3

一、目标任务

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对有就业意愿的,及时提供用人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组织其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对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组织参加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力争使每一名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

二、工作措施

(一)开展实名登记

地方各級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摸清就业服务需求。其中,直辖市为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办法按现行规定执行。各地对高校或教育部门提供的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信息,按户籍地进行层层分解,由基层平台主动联系,对回到当地求职的,掌握就业服务需求;对未回当地的,掌握就业状况并宣讲政策。

(二)提供职业指导

对实名登记的所有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通过向高校毕业生宣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树立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念;通过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自身特点、职业能力,合理确定求职方向;通过组织团体指导、应聘模拟训练等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求职应聘能力。根据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职业指导效果。

(三)提供就业信息

对有求职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广泛收集发布岗位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分行业、分专业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要以地级城市或省(区、市)为单位,建立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现辖区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使高校毕业生在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都能看到及时有效的招聘信息。通过短信、微博等方式,为登记求职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定制定向发布就业信息。对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帮助其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四)提供创业服务

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落户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对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给予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大力支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从事网络创业。

(五)开展重点就业帮扶

将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工作对象,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确保实现就业。对残疾高校毕业生,要配合残联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落实企业按比例吸纳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对接受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可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按规定落实好城乡低保家庭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政策。

(六)组织就业见习

对有就业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及时纳入就业见习工作对象范围,确保能够随时参加。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并拓展一批见习基地,大力开发就业见习岗位。通过多种途径发布就业见习岗位信息,组织开展见习供需见面活动。规范见习管理,加强见习期间的跟踪指导、考核监督、安全管理,提高见习质量。落实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补助政策,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七)组织职业培训

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结合其专业特点,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及时向社会发布本地区政府补贴培训职业(工种)目录。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活动”,动员1000所国家级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八)提供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地方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托管、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一系列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到小微企业就业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

(九)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4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省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有哪些新举措?”1月23日上午,河南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记者会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行。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回答说,将重点采取五个方面的措施,进一步推动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王艳玲说:“今年我省将有51万名高校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为此,将重点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5

,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超过33万人,比增加4万人。加上其他省份到广东求职以及往届暂缓就业的毕业生,预计20将有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求职。面对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广东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引导帮扶力度,努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完善就业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双管齐下,两手并抓。提高校园供需见面活动的效率,在高校开辟专用招聘场地,为用人单位提供便利条件,做到校园招聘温馨化、小型化、全年化、随时化。开通并完善网络招聘服务功能,提供网上视频招聘远程面试等服务,降低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

――收集信息拓宽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学校联系,搜集岗位信息,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实现“广东大学生就业在线”以及各地市就业信息网之间的联通及资源信息共享,及时更新就业网站信息与内容,根据需要扩充服务器容量,提高网络速度,完善服务功能,增加链接渠道,建立、丰富和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最大限度地实现就业信息与资讯的共享。

――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继续组织实施好“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山区志愿者服务计划”等多个国家和地方项目,落实好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出台一系列措施推进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面向农村就业。如:省直机关及地级以上市党政机关,须保证一定比例的公务员职位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中招录,并逐年增大比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以下基层工作2年以上的.毕业生;适当放宽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年龄限制等。

――提供重点帮扶服务。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双困”)的毕业生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进行重点帮扶。近期将出台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采取免费提供就业登记、指导、重点推荐、提供见习岗位等做法,力争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对未就业或进入民营企业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人才服务公共机构将在两年内为其提供免费的人事档案保管、人事关系托管等“一条龙”服务。人才服务机构还将开展回家乡建功立业活动,帮助本地生源毕业生回家乡就业。

――完善毕业生见习制度。在珠三角地区地级以上市各建立30家、其他地级市各建立10家省级见习基地,并组织本地生源且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参加3-6个月的就业见习,协调解决见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见习与就业的对接率。

――加强心理辅导和法制教育。加强毕业生心理咨询与干预调节工作,为学生排忧解难,稳定毕业生心态;帮助他们了解《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规的相关内容,增强法律意识;加强毕业生的诚信和责任意识教育,促进毕业生诚信就业。在招聘会安全、防范招聘陷阱、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等方面,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及时排查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就业安全与校园稳定。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6

由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教育等部门制定,旨在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近期即将下发。 《意见》将从拓展渠道、落实政策、强化服务三方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努力拓展就业渠道方面,《意见》提出,扩大 “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规模,派遣一批。开辟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一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接收一批。投资重点建设项目,招收一批。引导扶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组织人才交流合作,输出一批。挖掘机关事业单位空编,招聘一批。鼓励应征入伍,选送一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储备一批。

落实政策方面,黑龙江省将提高 “三支一扶计划”、 “村村大学生”等项目的毕业生的生活补贴标准。在基层服务期满后3年内参加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给予适当加分。降低毕业生自主创业门槛,创办企业首次出资额允许为零。毕业两年以内的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免收管理费、登记费和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小额贷款规模等。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9日发布消息称, 经国务院同意,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 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通知》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 (以下简称“推进行动”) ,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健全市场机制, 广开就业门路, 强化就业服务, 努力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70%左右, 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80%以上。

“推进行动”提出实施三项计划,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是实施“岗位拓展计划”。要求各地拓展产业就业岗位, 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 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拓展企业就业岗位, 大力疏通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的主渠道, 特别是拓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空间。二是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 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 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 提高创业意识。三是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在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方面, 将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 提高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三个一” (送一批就业岗位信息进校园、组织专家开展一次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活动、提供一本就业手册) 服务。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8

关键词:吉林省 高校毕业生 就业 对策

吉林省是高校毕业生输出省份,是有名的重工业基地和人才资源大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学校的办学,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1.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1 经济不发达,产业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充分就业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和环境的复杂性会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和困难。吉林省是有名的重工业基地、农业大省,第三产业不发达,特别是像法律、金融、高科技、理财等智力密集型岗位非常少,另外中高档的服务岗位需求也不够,难以满足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需要。

1.2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

1.2.1职业意识模糊

一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前景、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认识不清,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日益减弱,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知道自己在校期间应该学习哪些专业知识和应具备哪些專业技能,对未来发展没有做好谋划和准备,对自我缺乏了解,因而对未来充满困惑和迷茫。

1.2.2创新能力低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难在毕业生普遍缺乏就业力,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率不足30%,高校专业与社会需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虽然各个高校都有实习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实习并没有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1.3.1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

长春是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我省高校大部分在长春,大约有40%左右的学生毕业后想留长春;另外有1/3的学生毕业后想去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还有近1/3的学生要回家乡所在的省、市县就业。

1.3.2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

受多年计划分配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首选是机关事业单位;其次高校毕业生选择去大型国有和外资企业。再次学生在就业时,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能力和对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不明确,缺乏职业选择能力。

1.4 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目前的大学生对市场和自身的能力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少能够真正去思考创业与自我的关系。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虽然现在各个高校都开展了创业教育课程,但很多学生只是听完创业方面的知识,不能思考创业的真谛。

2.吉林省近两年来出台的关于促进高校毕业就业创业的有关政策

2.1 对于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

对省属以下普通高校中的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到省内乡镇以下基层就业,将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

2.2 对于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中小企业吸收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岗位培训补贴。另外,根据吉林省离校未就业且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情况,要积极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2.3 对于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

普遍进行创业培训,并按规定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对于进入创业孵化园进行孵化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实体,在场所有关费用方面给予适当资金补助;对毕业2年以内符合规定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在创业地申不超过15万元的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

2.4对于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

企业吸纳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岗位培训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给予最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3.促进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3.1 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拉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根本措施就是扩大吉林省的内需,拉动其经济增长,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另外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就业岗位。

3.2 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3.2.1 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目前各个高校所提供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不够全面不够系统,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所以各个高校要科学设置本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全程、全方位地开展就业指导,以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具备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职业素质的大学生为工作的重点。

3.2.2 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高校应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和综合职业能力出发,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建立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完善大学生就业见习机制,把大学生所学专业同见习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2.3 推进高校教学内容和学生培养方式的改革

一是从宏观把握专业设置以及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模,大力推进教材、教学内容改革,保证高校的专业体系、课程设置与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相适应,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科学性。二是完善高校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的系统化、制度化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3.3 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3.3.1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主动进行学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是在就读大学前就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应该从进入大学起就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增强自己适应目标岗位的能力。学涯设计和生涯规划要伴随大学生活的始终,每个学生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3.3.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边远地区就业

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拿出更多优惠的政策与方案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边远地区就业;大学生自己也要打破对于就业固有观念的认识。

3.3.3积极开发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潜力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企聘用人员减少,政府和事业单位了不断进行机构人员精简。大学生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民营企业是吸纳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渠道。政府也要积极开发民营企业吸纳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

3.4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

作为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创业教育,并与企业、研究机构等携手合作,建立起多方位参与,相互支持的创业教育平台;作为大学生要树立创业意识,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和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17.2万毕业生面临就业 史上更难就业季 2014-7-12吉林日报[N].http://jl.sina.com.cn/news/b/2014-07-12/073092253.html.

[2] 关于吉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2011-3-5 http:∥www.jlsina.comj.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9

办 事 须 知

(一)享受各项资金扶持政策的高校毕业生是指江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包括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入学前具有江门市户籍的外省外市普通高校毕业生。

(二)毕业指高校毕业生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

(三)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是指持《就业失业登记证》、并在本意见下发前未享受就业优惠政策的高校毕业生。

(四)“双困”生指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是指登记失业半年以上、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或享受城乡低保家庭、毕业内父母一方或双方持有《江门市区低收入家庭优惠证》、《广东省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之一的高校毕业生。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是指享受城乡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或残疾人家庭(父母或其本人)的高校毕业生。

(五)申请人可登录“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下载相关申请表格,或到属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服务窗口领取。

(六)申请人备齐有关申请资料后,到所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对不符合条件的,资料退回申请人。

(七)各项补贴补助初次申请时还须出示有关证件的原件(查验原件,留存复印件)。高校毕业生所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居民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统一简称《毕业证》、《身份证》、《登记证》。困难高校毕业生《江门市低收入家庭优惠证》、《广东省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手册》、《广东省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户籍所在地镇级以上扶贫机构出具的农村贫困家庭证明或公益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出具6个月以上的就业失业证明以下统一简称《低收入家庭证》、《零就业家庭手册》、《城乡低保证》、《残疾人证》、《残疾军人证》、农村贫困家庭证明或失业证明。

(八)享受对象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退出就业岗位的,从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退出就业岗位当月起,停止享受各项补贴。

目 录

创业资助„„„„„„„„„„„„„„„„„„„„„„„1 小额担保贷款„„„„„„„„„„„„„„„„„„„„„2 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3 临时生活补助„„„„„„„„„„„„„„„„„„„„„4 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6 职业介绍补贴„„„„„„„„„„„„„„„„„„„„„8 岗位补贴„„„„„„„„„„„„„„„„„„„„„„„9 社会保险补贴„„„„„„„„„„„„„„„„„„„„„11 岗前培训补贴„„„„„„„„„„„„„„„„„„„„„13 就业见习补贴„„„„„„„„„„„„„„„„„„„„„14 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15 其他事项„„„„„„„„„„„„„„„„„„„„„„16

创 业 资 助

一、补贴对象

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含毕业内的高校毕业生)。

二、补贴条件

在本市领取营业执照,且在经营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备案、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

三、补贴标准

给予一次性创业资助5000元。

四、申请材料

申办时需提交下列相关材料:

(一)《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补助申请表》;

(二)《毕业证》、《身份证》、《登记证》;

(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

五、申请和办理时限

在正常经营满6个月后的15日内向所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季后发放。

小 额 担 保 贷 款

一、补贴对象

毕业5年内(含毕业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

二、补贴条件

从事个体经营(除国家限制行业外)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期间正常经营,且无逾期还款记录、信用良好的贷款人在贷款期满后,可申请办理二次贷款。

三、补贴标准

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就业的,按人均不超过10万元、总额不超过200万元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贷款期限为2年,由财政全额贴息,到期可申请展期1年,展期不贴息。二次贷款期限为2年,可继续享受财政贴息,二次贷款须重新办理贷款手续,并按规定提交申请材料。

四、申请材料

申请贷款时需填写并提交下列相关材料:

(一)《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审核表》;

(二)《毕业证》、《身份证》、《登记证》;

(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

五、申请和办理时限

高校毕业生在本市创业后,于季度结束后15日内向所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贷款。符合条件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介绍信到指定担保机构办理授保手续。

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

一、补贴对象

灵活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和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

二、补贴条件

已办理就业登记备案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三、补贴标准

按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费之和计算,给予2/3的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四、申请材料

申办时需提交下列相关材料(同一对象再次申请只提交第1、3、4项材料):

(一)《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补助申请表》;

(二)《毕业证》、《身份证》、《登记证》;

(三)自主创业的须提供《营业执照》;灵活就业的须提供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证明表;

(四)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费明细账(单)。

五、申请和办理时限

按季申请,于季度结束后15日内向所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资金实行先缴后补,按季度发放。

临 时 生 活 补 助

一、补贴对象

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或登记失业的困难家庭应届高校毕业生。

二、补贴条件

高校毕业生已办理失业登记手续满6个月以上且未就业的;困难家庭应届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手续且未就业的。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领取资格:

(一)已实现就业的;

(二)申领临时生活补贴期间,每月没有进行免费岗位需求登记的,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工作的;

三、补贴标准

按本市失业保险金标准执行。享受补贴时间自申请认定之日起计算,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四、申请材料

申办时需提交下列相关材料:

(一)《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补助申请表》;

(二)《毕业证》、《身份证》、《登记证》;

(三)困难毕业生《低收入家庭证》、《零就业家庭手册》、《城乡低保证》、《残疾人证》、《残疾军人证》、农村贫困家庭证明或就业失业证明等其中之一的证件材料。

五、申请和办理时限

按月申请。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后,于每月15日前到户籍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登记失业满6个月后,从第7个月开始每月15日前到户籍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资金实行次月发放或一次性发放。

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一、补贴对象

毕业内的高校毕业生。

二、补贴条件

参加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或创业孵化基地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并通过考核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或在半年内实现就业创业的。

三、补贴标准

按当地确定的职业培训分类补贴标准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元/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每人只能享受一次。

四、申请材料

申办时需须提交下列相关材料:

(一)《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申请审核表》;

(二)《毕业证》、《身份证》,《登记证》;

(三)《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创业培训合格证书);

(四)就业证明或创业证明材料。

(五)职业培训(鉴定)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等凭证材料。

由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还须提交《江门市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补贴名册表》;

五、申请和办理时限

申请人取得相关证书的后,于季度15日内向所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未取得证书,在实现就业创业6个月后,于季度15日内申请。补贴资金实行先缴后补,按季度发放,可由职业培训机构代为申请。

职 业 介 绍 补 贴

一、补贴对象

领取《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且在本市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本市各类职业中介机构。

二、补贴条件

为毕业2年内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介绍就业服务,且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

三、补贴标准

按每成功介绍就业一人给予职业中介机构一次性400元补贴,每人每年只享受一次。

四、申请材料

申办时需提交下列相关材料:

(一)《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申请审核表》;

(二)《江门市高校毕业生职业介绍补贴名册表》;

(三)《毕业证》、《身份证》、《登记证》;

(四)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

(五)机构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

五、申请和办理时限

按季申请,于季度结束后15日内向所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资金实行按季度发放。

岗 位 补 贴

一、补贴对象

设置公益性岗位招用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企业,进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企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

二、补贴条件

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其岗位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三、补贴标准

按每人每月300元给予用人单位补贴。

四、申请材料

申办时需提交下列相关材料(同一对象再次申请只需提交第1、2、5项材料):

(一)《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申请审核表》;

(二)《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岗位补贴名册表》;

(三)被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证》、《身份证》、《登记证》;

(四)设置公益性岗位的用人单位须提供《公益性岗位审批表》或相关有效证明资料;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须提供其本人《毕业证》;孵化基地企业须提供进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证明;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企业须提供困难毕业生《低收入家庭证》、《零就业家庭手册》、《城乡低保证》、《残疾人证》、《残疾军人证》、农村贫困家庭证明或就业失业证明等其中之一的证件材料;

(五)发放工资明细账(单)和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费明细账(单);

(六)单位法人证书或登记证书或《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

五、申请和办理时限

按季申请,于季度结束后15日内向所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资金按季度发放。

社 会 保 险 补 贴

一、补贴对象

设置公益性岗位的用人单位招用高校毕业生的或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企业;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企业。

二、补贴条件

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或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招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用人单位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三、补贴标准

给予用人单位实际缴纳部分的社会保险补贴,不包括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四、申请材料

申办时需提交下列相关材料(同一对象再次申请只需提交第1、2、6项材料):

(一)《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申请审核表》;

(二)《江门市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名册表》;

(三)被招用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证》、《身份证》、《登记证》;

(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须提供其本人《毕业证》;吸纳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须提供困难毕业生《低收入家庭证》、《零就业家庭手册》、《城乡低保证》、《残疾人证》、《残疾军人证》、农村贫困家庭证明或就业失业证明等其中之一的证件材料;

(五)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

(六)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社会保险费明细账(单);

(七)单位法人证书或登记证书或《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

五、申请和办理时限

按季申请,于季度结束后15日内向所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资金实行先缴后补,按季度发放。

岗前培训补贴

一、补贴对象 各类企业。

二、补贴条件

企业新招收毕业内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开班备案后,在6个月内开展岗前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

三、补贴标准

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不超过3个月的岗前培训补贴和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费全额补贴,每人只能享受一次。

四、申请材料

申办时需提交下列相关材料:

(一)《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申请审核表》;

(二)《江门市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补贴名册表》;

(三)《毕业证》、《身份证》、《登记证》;

(四)《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五)劳动合同。

五、申请和办理时限

企业在高校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后,于季度15日内向所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资金实行按季度发放。

就业见习补贴

一、补贴对象

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企业、事业见习单位。

二、补贴条件 毕业后一年内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单位的就业见习,并为参加见习的高校毕业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见习单位就业见习补贴。

三、补贴标准

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50%的标准给予见习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

四、申请材料

申办时需提交下列相关材料:

(一)江门市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认定证明;

(二)《江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申请审核表》;

(三)《江门市高校毕业生见习补贴名册表》;

(四)单位法人证书或登记证书或《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

(五)《毕业证》、《身份证》、《登记证》;

(六)《就业见习协议》;

五、申请和办理时限

见习单位于季度15日内向所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补贴资金实行按季度发放或一次性发放。

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

一、补贴对象

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的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

二、补贴条件

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高校毕业生达到该企业员工总数的15%,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三、补贴标准

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在2年内由财政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展期不贴息)。

四、申请材料

申请时需填写并提交下列相关材料:

(一)江门市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认定证明;

(二)《江门市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审核表》;

(三)《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

五、申请和办理时限

经认定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于季度结束后15日内向所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介绍信到指定担保机构办理授保手续。

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10

18日下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现场解读并回答网民提问。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在回答网民关于今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哪些的问题上介绍说,今年的政策主要有五大方面:

一、今年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以往这个政策里面到基层指的是到西部县以下艰苦的行业和地区进行工作可以偿还贷款,今年把面积扩大到中部22个省、县以下和艰苦行业,助学贷款的代偿扩大到今年的学费补偿。以往是西部助学贷款可以代偿,今年扩大到中部增大了学费的补偿。特别对家里经济比较困难一些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就业,为西部发展贡献力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同时还有后续政策,服务期满后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硕士研究生考试加10分的政策,如果是专科生可以免试入读成人本科等等,在报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招聘方面也有一些相应的.优惠条件和政策。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对加强军队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不仅缓解了今年的就业压力,同时对提高部队兵员素质,改变部队兵员结构,提高部队战斗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国家鼓励高校学生应征入伍的最大政策就是全部代偿助学贷款或者补偿学费,当两年兵,本科四年的学费按照最高线每年六千共两万四,专科三年一万八偿还给学生,相当于学生免费上大学。教育系统也深入挖潜对退役后的高校毕业生给与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一是退役后参加政法院校为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招生考试时,优先录取;二是具有高职高专学历的,退役后免试入读成人本科,或经过一定考核入读普通本科;三是退役后可根据需要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就业报到手续。

三、实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计划,改革研究生培养机构,增加适用人才招生名额。这项政策是今年新实施的一个项目,参加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学生可以发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以往只是发学位证书,今年为了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学历证书。今年完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4万人的招生计划。

四、实行重大科研项目聘用毕业生的制度。对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的高校毕业生可以从项目的经费中列支劳动报酬,上保险,记工龄,今后连续存接。这项工作解决了高校科研队伍引进人才机制体制的问题,同时也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让毕业生能够参加科研项目工作,今年初步实施,效果比较理想。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 篇11

此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由广西人才资源研究所启动并在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完成。调查对象主要是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一年以上)及参与政策实施人员(各项目管理人员、乡村干部、高校学工人员等)。问卷针对不同调查对象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内容,总体上涉及广西现有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认知、评价、工作内容、福利待遇和今后建议等方面。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和定向调查的方法,范围大体覆盖了广西全区设岗县(市);投送问卷的方式采用纸质、网络(QQ群)、电子邮件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240份,其中2010年应届毕业生750份,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在岗人员200份,组织、人事、教育、团委等系统参与政策实施人员29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107份,其中应届毕业生714份、在岗人员163份、参与政策实施人员230份,回收率为89.27%。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一)对广西现有公益性岗位的认知、评价方面

1、应届毕业生对广西现有的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认知相对充分,在岗人员和应届生均对公益性岗位性质有着较为准确的把握。调查显示,在高校、人力资源主管部门的网站和相关单位的广播电视等媒介宣传下,应届生对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特岗教师除外)了解较多,了解比重均占被调查应届生的50%以上。而且,大部分(60%以上)的在岗人员和应届生对公益性岗位性质有较为准确的认识,认为公益性岗位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岗位”和“由政府出资开发,优先安排困难人员或特殊群体的过渡性岗位”。但也有相当大的比例认为大学生公益岗位是“面向普通大众,可长期从事的岗位”(应届生的占46.88%,在岗人员随岗位项目不同而有差别,其中“特岗教师”岗位选择比例为60.87%)。这一方面说明主管部门对公益性岗位的界定没有一个明晰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纳入公益性岗位的不同项目待遇、出路等差距较大(广西特岗教师项目服务期满基本转为正式教师)。

2、总体上赞同大学生公益性岗位计划。被调查的三类群体总体上对大学生公益性岗位计划持正面评价。高校应届毕业生参加公益性岗位的意愿很高,5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表示“想过、并且条件允许则愿意参加公益性岗位”,同时其选择最多的项目是“西部志愿者计划”。在岗人员也把“寻求认同自己、可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作为选择岗位的重要因素,其选择的比重超过五成;而且认为在当前岗位做到了“抓住了机会,把知识付诸实践”和“发挥自身优势,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超过85%的参与政策实施人员认为广西现有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设置基本合理,对广西农村发展是有作用的。

(二)对大学生公益性岗位服务期限、工资水平和专业要求方面

1、大学生接受的公益性岗位合适服务期为2年,希望的工资水平在“服务地区城市居民最低工资标准至该地区城市居民中等收入之间”。 调查显示,五成左右的应届毕业生接受的合适服务期为2年(男、女生选择比例差别不大),70%左右在岗西部志愿者和三支一扶人员也认为合适的服务期为2年,只有在岗大学生村官和特岗教师则认为合适的服务期为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在回答从事公益性岗位对工资的期望值问题时,选择工资水平在“服务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收入至该地区城市居民中等收入之间”和工资水平在“服务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到该地区城市居民平均收入之间”这两个区间的比例最高,均为三成左右。不同项目的在岗人员大多数都对当前工资水平表示基本满意(均超过50%),但三支一扶项目除外,仅有12.12%表示满意、39.39%表示基本满意、45.45%则表示不满意。这说明,大学生在对公益性岗位认知相对准确的基础上,对工资水平有比较理性的认识。

2、参与政策人员认为从事公益性岗位最需要经济管理和农业技术类专业背景。调查中,参与政策实施的科级及以下和处级及以上干部认为从事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最需要经济管理类和农业技术类专业背景,在四个备选项中这两者所占比重最大。但也有相当比例(20%左右)的认为“无所谓什么专业背景,主要是看能力”。

(三)调查反映当前公益性岗位存在的问题

1、公益性岗位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显示:大部分各类项目在岗人员和参与政策实施人员认为当前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考核机制“合理”或“基本合理”,但也有个别项目被调查者反映考核机制存在较大缺陷,需进一步改进。其中,处级以上干部选择最多的是“三支一扶”项目,科级及以下干部选择最多的是大学生村官项目。在回答“您认为个人评估考核不合理的地方是什么”的问题时,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岗位人员均反映评估考核程序化,只注重形式、走过场,不注重实际的工作业绩,不能够真实地反映被考核者的绩效,缺乏对考核者的激励性。此外也有人员反映评估考核人员不够专业,态度不够认真直接影响了考评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服务期内的公益性岗位培训不足。在岗人员反映在岗位培训方面,与希望和实际需求相差较远,50%以上各类项目在岗人员表示仅是偶尔有岗位培训。而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和参与政策实施人员均看重岗位培训,尽管对培训的内容侧重点不一致,但比重相差不大,包括业务知识培训、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培训、工作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地的基本社会情况培训、大学生的心态转换及心理辅导培训、提高与村民沟通的能力以及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等。

3、服务期满后,大学生选择留在西部就业、服务基层的比例不高,且对期满后的去向不明确。应届生对于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西部就业、服务基层的比例均不高(10%左右)。在岗人员则选择“结合自身情况,伺机考虑”的最多(特岗教师除外)。在调查不愿到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原因中有40%左右的应届生表示对职业发展前景(去向)表示担忧。应届生即使选择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在服务期内,也有近30%的学生担心服务期满的出路问题。同时,五成以上的应届生对服务期满的去向表示有目标但是不很清晰。

(四)对公益性岗位的建议方面

1、被调查者认为公益性岗位政策应该继续完善,并且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建立服务地方政府、单位与学校之间的定期联络制度。不管是应届生群体还是参与政策实施人员均认为广西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政策应该加以改进,继续完善。尽管其选择的侧重点不一样,但主要集中在公益性岗位的“选拔方式、程序”和“岗前培训及后续培养”及适用对象上。而且高达40%左右比例的应届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建立服务地方政府、单位与学校之间的定期联络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更客观、更全面地考核毕业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培养方式、学习内容等的调整。

2、被调查者建议今后多开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公益性岗位。超过60%的应届生和50%以上处级以上干部认为广西今后开发的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项目应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公益性岗位”;接下来是“民政低保、劳动监察、社会保险、工会协管”等。

三、结论及建议

(一)大学生公益性岗位在广西的社会总体认知度、认可度均比较高。在调查的三类群体中均对广西现有的大学生公益性岗位持正面评价,肯定其在广西这样一个后发展省区,广大农村缺乏人才、急需人才的情况下,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设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西农村基层对人才的需求,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今后应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参与到公益性岗位中来。

(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政策,在公益性岗位的开发过程中要设置配套的政策措施,保障参加公益性岗位的应届毕业生的权益,并使其能够在服务的过程中免去后顾之忧。比如设置更加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择优录用;公正严明的考核机制,奖优罚劣,等等。不管是在岗人员还是参与政策实施人员,都有相当多的认为当前公益性岗位项目考核、培训等方面还存在缺陷,这就要求各主管单位深入思考和探索提高考核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有效性,完善合理的培训机制,加大岗位培训的力度。同时,要设置更加公开透明的选拔机制,确保择优录用;监督并落实对从事公益性岗位期满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保障参加公益性岗位的大学生的权益。

(三)今后可进一步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并可确定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大学生意愿较高的方向上。调查对象均在认可现有大学生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认为今后可进一步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岗位,并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编外用工”等方面多设置岗位。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在开发、设置公益岗位时,在考虑财政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应结合大学生年轻、有知识、有干劲的特点,多设一些需一定专业技能的岗位。切忌简单套用对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的政策,警惕在岗位设置、工作内容上的大学生“民工化”的现象。

上一篇: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和答辩的基本程序下一篇:代理权转让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