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超过70%

2024-09-15

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超过70%(共6篇)

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超过70% 篇1

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4年超过70%。

这是记者从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讨会”上了解到的。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雷朝滋说,教育部每年都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部内重点工作,在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服务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基层引导、力促创新创业、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通过教育系统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确保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4年超过70%。

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超过70% 篇2

1 就业匹配质量和效率

1.1 就业匹配质量

这是从人才供求双方关系而言的,即就业中的人职匹配质量。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质量”的理解,它是以“体面劳动”的词语出现的。所谓“体面劳动”是指“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的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性的就业机会”。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就业质量理论的核心,其内容丰富而复杂。就业质量的内容包含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工作满意程度3个基本要素[1];就业质量的内涵分为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稳定与安全、个人尊重、健康与福利、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劳资关系和机会平等9个层次[2];就业质量包括就业层次(客观性指标)、毕业生的主体指标(满意程度等)两大方面的内容[3];体现就业质量有3个指标,即就业人员的质量、就业岗位的质量、就业工作质量。

根据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和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具体特征,可以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匹配质量的衡量要素总结为[4]:(1)薪酬福利,包括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劳动报酬是指毕业生一定时期内(周、月、年等)工作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四个方面的内容。显然,薪酬福利属于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尤其对正准备摆脱家庭依赖的高校毕业生,因此,这是衡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最重要的指标,这一指标也是导致毕业生频繁跳槽的最直接的诱发因素。(2)个人发展,它包括专业对口、兴趣与岗位适应、学习培训机会、单位性质、未来发展空间等。大学生作为技术和管理工作的知识劳动群体,相对于其他劳动者,他们有着较强的使命感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个人发展可以作为测评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质量的次级重要指标。(3)劳动关系,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工会组织、劳动保护和劳动时间等。在我国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或雇主的道德水平和执法的自觉性。

1.2 就业匹配效率

它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用于职位搜寻、人才搜寻、招募谈判等方面的投入或耗费与所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它集中体现了在就业工作中寻职者与用人单位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就业市场职位匹配质量与数量的综合反映。就业匹配效率一般包括信息搜寻效率(寻职前)、人才供需谈判效率(寻职中)和入职后稳定效率(寻职后)。从数学上分析,就业匹配效率=某段时期职位(人才)获得成本/某段时期职位(人才)成果×100%。其内涵应包括3个方面:一是,表明取得一定职位(人才)所耗费的成本高低的信息搜寻效率;二是,反映人才与用人单位供需谈判的效率;三是,反应获得的人才(职位)低流失率所体现出的效率。

1.3 就业匹配质量与效率的关系

就业匹配质量和效率二者相辅相承,有机统一。匹配质量的优劣必然影响双方价值的实现,进而影响就业匹配效率;而就业匹配效率的高低也体现了就业匹配质量的水平高低。理论上讲,就业匹配质量越好,就业匹配效率水平也应相对越高;反之,就业匹配效率越高,就业匹配质量也应相应地较高。但由于就业匹配质量强调薪酬福利,即收入的提高,而匹配效率则更多的是强调匹配成果与付出成本的配比。当为提高薪酬福利投入过多,或产生的负面影响过大时,则会发生两者偏离的情况。因此,就业匹配质量的提高应以就业匹配效率的实现为目标,就业匹配效率的定位具有一定阶段性,就业匹配质量的提高也应保持相应的层次性。当前,许多高校毕业生短期内为寻找具有更好薪酬福利的岗位,轻易跳槽,已经严重损害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间信任关系,进而影响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匹配效率。

2 影响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匹配质量与效率的主要因素

嵇小怡[5]认为信息不对称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他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学校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周倩[6]则从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毕业生结构分析了就业难的问题,认为我国大学毕业生资源配置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情况,表现为:工资失灵、就业信息不充分、用人单位的传统渠道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下降等。另外,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和就业观念也严重影响着就业。

2.1 高度异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的特征需要有效的信号发送机制。就业市场是一个高度异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市场失灵。对于求职者能力的识别比起一般的商品而言更加困难。雇主支付一定的薪水所雇佣的员工是否具有与其所支付薪水对等的能力,是难以确定的。如果雇主按照平常劳动生产率来支付薪水,则会导致高生产能力的求职者退出市场,从而形成一个典型的“柠檬市场”。因此如何有效识别求职者的能力成为经济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斯宾塞的信号发送理论认为,教育是劳动力市场的强信号之一,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劳动力质量的信息,从而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人才供求双方的识别、谈判、匹配和构建信任关系的过程首先从信号识别开始。信号发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信号的可信性,即信号能让人相信是真实的;其次是信号的有效性,即信号要有信息量、有区分度。在度量上,可以用标准差与数学期望的比值来反映。信号甄别是从企业采取行动的角度而言的,指通过某种设计方案诱导出应聘者的真实信息。但信号甄别与信号发送则是无法分开的,因为企业进行信号甄别也是建立在搜索和获取信号基础之上的,这个信号当然不仅是应聘者个人发送,而且也包括人际网络发送、社会机制发送等。一般而言,信号的个人发送在可信性上存在问题,因为个人很可能会由于机会主义利益驱动而说谎。信号的人际网络发送,由于熟人网络间存在着信任关系,可信性是较高的,但在辐射范围上会受到人际网络规模的限制。信号的社会机制发送因其可以依赖于政府或社会中介机构的信誉度最可能成为“扩展秩序”,当然这有赖于社会机制的完善和有效。

2.2 我国就业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和先天不足

就业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和先天不足促使工作寻访及职业匹配效率低下。中国转轨时期就业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和先天不足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中国就业市场职业匹配效率低下、市场发育一直处于低级阶段的主要障碍。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缺陷和不足之处,并且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来弥补和纠正就业市场中的不足之处和被扭曲之处是各方的当务之急。

何亦名,朱卫平[7]分析了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发现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周期长、搜寻密度大,搜寻效率偏低,搜寻成本过高,并大量借助非正式的工作搜寻方式。通过因子分析发现非正式的搜寻因子对起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正是就业市场的多重二元分割状况延长了毕业生的工作搜寻时间,增加了工作搜寻成本,降低了就业效率,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磨擦性失业。张雄[8]通过构建大学生工作搜寻模型,指出工作搜寻成本、市场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信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指出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学生的搜寻成本、市场工资水平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要解决此问题,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多搜集招聘信息,事先把关,减少学生不必要的支出;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监管,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禁止用人单位发布的招聘信息中包含一些模糊信息和工作无关的限定性条件。

2.3 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存在因竞争压力导致短视行为

北京市对96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工人日报,2009年06月30日)。“先就业,再择业”已成为如今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新观念,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众多大学生只把它当作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过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频频奔赴各种类型的招聘会时,往往是“骑驴找马”,只要有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就马上辞去现有的工作,使得不少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常常做不了多久,就与用人单位分道扬镳。而对于频频跳槽的大学生,用人单位则显得十分无奈。为此,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候常打出“要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的旗号,希望将刚踏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拒之门外,结果却形成恶性循环。

毕业生在就业后短时间内频繁跳槽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从学生本身来讲,由于大学生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够、对自我估计过高、对工作想象过于理想、怕吃苦、急于取得名利等原因,第一次择业准确性很小。从学校方面来讲,尽管高校都有就业指导服务,但由于教育体制等原因,校方对学生接触社会的引导不够,并没有很好地为学生就业搭建桥梁。从用人单位方面看,由于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国”字号企业要人少,而民营、私企往往在待遇、规范度、稳定性等方面不能尽如人意,提供给毕业生的“好”机会相对较少。

毕业后3年转换工作的“合理跳槽期”,正被大量的“三月之痒”所替代。有人说这是“80后”的“集体浮躁症”,有人说是经济宽裕的家庭纵容了他们,有人说这是企业注重工作经历的误导。高校毕业生频繁跳槽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确充分体现了企业与求职者之间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各类现场招聘会,寻求更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通过不断地更新工作,更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给自己提供更大的施展才能的舞台,另外,用人单位通过各类人才市场招募到适合单位发展的有用人才,所以跳槽并非一无是处。但是我们是否过度迷信了外部市场交易的功能,过于投机和短视,而忽视了企业内部人才市场以及校企合作方式的有效开展。这种双方无“忠诚度”,一味依赖人才市场的交易关系,极易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也说明了双方因为低社会性嵌入而存在的信任严重缺乏的状况。

3 合作与社会性嵌入是改善毕业生就业匹配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

3.1 关系类型

关系类型的范围从人才供应者向战略联盟延伸。在交易型关系中,人才供求双方仅仅表现为人力资源(劳动力)作为一项产品或服务的买卖双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及毕业生与人才需求方(买方)几乎没有合作。而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关系隐含的假设条件是人才市场信息充分、无摩擦以及人力资源是标准的、可以容易进行比较和采用。这种形式的关系反映出各方之间相对较低或者并不存在的参与度与合作。许多学校和部门在高校毕业生工作中推出的各类促进就业的措施基本上是基于这一类型的交易假设。在某些专业,如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比较符合标准产品(服务)的特点,也许采用这种“保持距离”的交易关系比较合适,如图1所示。

战略联盟这种关系则表现为两家以上人才供应和需求的组织进行合作,自发地调整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活动,以利于达成长期成果和目标。战略联盟在本质上是战略性的,就参与组织而言,战略联盟是高度关系型的。这种类型的关系可以通过减少不确定性、增加沟通、提高忠诚度和建立共同远景、促进人才业绩的改善来使参与方获益。与此同时,这种类型关系面临的挑战包括:参与组织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巨大的机会成本,高昂的转移成本。

伙伴关系更为倾向战略联盟一端,它是一种定制化的商业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所有各方比单一组织更有可能达到目标。伙伴关系也可以被描述为“协作式的”。

3.2 合作与社会性嵌入

不管属于何种类型,各种关系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差异,包括人才试用持续时间、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双方的期望、相互作用和沟通、合作计划和目标、投入和收益等。社会性嵌入的概念来源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是指在现代市场中各种社会因素对经济行动发生主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嵌入”概念的引入和运用,一是说明经济活动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依赖;二是说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经济活动的制约;三是还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作为经济活动可以动员的一种资源,构成了组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本。

朱广峰和陈颖[9]认为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时下大学生的社会资本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与他人的信任关系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王革、景琴玲和陶艳梅[10]认为,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一直是增加的。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专业界限模糊的作用下,就业信息将变得日益复杂,这就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学历层次在提高的同时,社会资本运作空间在扩大。

从人才供求关系类型上看,社会性嵌入主要包括协作式伙伴关系与战略式联盟关系。基本上包括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方)提前介入到高校教育过程和高校及学生提前介入到用人单位实习过程两个方面。通过双方的较为长期稳定的交互关系,建立起彼此的特殊信任关系,使学生的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吻合。

(1)用人单位提前部分介入高校教学过程。方式包括:派中层干部、职业经理人到高校做职业规划与就业辅导、部分专业课程授课;企业家则可参加高校的一些论坛。这种提前介入,一是可以让用人单位与高校双方多一些了解,建立起基本的信任;二是让双方部分的职位和人才的需求得到提前释放。这种人—职匹配性,尽管数量有限,但是因为有充分时间考虑和考察,加上基于人际信任关系的存在,匹配质量和效率应该有较好的表现。

(2)以到用人单位实习为重点,加强学生职业心理和技能的训练,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心理和能力支撑。高校毕业生供给的实现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二者不可或缺。因此,职业心理和技能是职业综合素质的核心因素。职业综合素质的最后形成,不仅需要理论课堂,也需要校内模拟实训场所,更需要在用人单位“实战”体验。近年来,一些高职学校通过加强学生生产实习,特别是利用订单培养单位生产现场和教育资源进行顶岗实习,较好地实现了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要求和学生具体情况,有的先学后工,有的先工后学,有的边学边工,以工促学,突破了教学改革的难点。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广大高校提供良好借鉴。

(3)用人单位全程参与高校教学过程,加强对专业和课程结构的调整优化,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知识保证。有些地方高校为了培养适合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坚持校企双方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从培养目标的制订、教学计划的编制、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确定、任课教师的筛选,以及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实习实训、考试考核、就业安置,全程参与进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的以学院为主,有的以企业为主,有的由双方商定。在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方面,坚持校企双方共同研究、设置课程,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进行课程改革。这种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全过程参与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在专业知识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基于社会网络的人际特殊信任。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社会网分析强调了人际关系、关系内涵以及社会网结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特殊信任是只存在于特定的对象之间的互动的两两关系,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信任,它包括:(1)以情感为基础的信任(强连带);(2)以社会交换为基础的信任(弱连带);(3)互相为利的信任。

社会关系网络在职业流动中的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当人们运用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寻找工作时,往往能更有效地与工作岗位匹配起来。然而,大多数学者往往仅从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人力资本角度出发来考察问题,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人力资本高低对其职业选择起决定作用。从就业能力结构看,就业能力应该包括个体适应性、职业生涯意识、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社会资本主要是指拓展个人身份和影响职业生涯机会的社会网络。

4 结论

笔者就初次就业问题对宁波大学科技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大学6所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毕业后6个月的追踪调查,总共调查学生100名。就找工作的信息途径而言,学生最信赖的途径是人际网络(34.5%),之后是学校推荐会与校园招聘会(31%),实习和直接申请(27.6%),而人才市场排最后(6.9%)。获得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途径方面,人才市场排名第一(41.3%),之后是实习和直接申请、人际网络、学校推荐会与校园招聘会分别是24.1%、20.7%、13.8%。但是从匹配质量和效率分析,无论是人际网络途径、实习和直接申请还是学校推荐会与校园招聘会均明显好于人才市场的途径。从工作6个月后的满意程度而言,通过人际网络途径获得的工作是最高的(基本满意44.8%,比较满意40.7%),跳槽率是最低的(10.4%)。通过人才市场获得第一份工作的学生的满意度最低(基本满意27.6%,不太满意45.5%),且有37.6%的学生已经跳槽,45.2%随时可能跳槽。调查显示缺乏社会嵌入的合作关系,人才市场的就业匹配质量和效率是极其不乐观的。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7):34-38.

[2]李军峰.就业质量的性别比较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6):1-7.

[3]李金林.构建高校就业质量科学评价体系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5(3):60-62.

[4]杨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19-20.

[5]嵇小怡.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完善[J].大众科技,2006(3):180-181.

[6]周倩.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改进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2005(3):136-138.

[7]何亦名,朱卫平.我国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实证分析与逻辑推演[J].学习与实践,2008(8):62-67.

[8]张雄.工作搜寻理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种解释[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3):9-11.

[9]朱广峰,陈颖.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及其培育策略:基于大学生就业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5-7.

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超过70% 篇3

截至2015年9月1日,我省201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4.8%,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0.19%,本科生就业率为94.08%,专科生就业率为95.91%,毕业生就业保持了平稳态势。

据悉,2015年,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51.9万人,比2014年增加4.7万人,加上外省入粤求职及往年申请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共有近8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约占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十分之一。

据介绍,从去年开始,我省实行了多项措施以促进201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省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举办了69场全省性的供需见面活动,比上年同期增加11场,15000多家企业参加招聘活动,提供岗位数34万多个,入场学生超过84万人次。同时,还大力推行网络招聘、视频招聘,安排了19场网络招聘会,开展网络招聘周、招聘月活动,实行线上线下对接。在就业方向上,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组织举办了“2015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供需见面会”,发布了农村从教专场招聘会的各地市岗位需求信息,向毕业生提供了共4000多个农村教师岗位。(省教育厅办公室供稿)

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超过70% 篇4

今年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自治区教育厅昨日发布了相关统计数据。截至7月15日,届全区区内高校毕业生数为18.1万人,比同期增加近3000人。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152698人,总体就业率为84.16%。其中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82.41%;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78.91%;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88.43%。

统计显示,截至7月15日,我区已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渠道中,非公单位吸纳毕业生人数最多,占58.84%,国有企业占10.83%,参与国家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的占7.28%,比例有所提高,参与自主创业的占0.95%,较去年同期增幅为54.89%。

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超过70% 篇5

广东省交通运输高级技工学校 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针对近几年社会就业竞争形势严峻问题,对我校2010级毕业生实习就业情况做了调查并做出以下统计分析报告。

我校2010级毕业生共1423人,初次就业人数为1392,初次就业率为97.8%。

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统计(图一)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图二)

从以上图表对各专业初次就业情况做以下分析:

路桥工程系毕业学生人数为496,初次就业学生人数为459人,初次就业率为97.9%,其中学校推荐就业人数为380人,自谋人数为79人。

汽车工程机械系毕业学生人数为463人,初次就业学生人数为453人,初次就业率为97.8%,其中学校推荐就业人数为394人,自谋人数为59人。

港航工程系毕业学生人数为85人,初次就业学生人数为83人,初次就业率为97.6%,其中学校推荐就业人数为62人,自谋人数为21人。

物流与运输工程系毕业学生人数为221人,初次就业学生人数为216人,初次就业率为97.7%,其中学校推荐就业人数为181人,自谋人数为35人。

机电与管理工程系就业学生人数为185人,初次就业学生人数为

181人,初次就业率为97.8%,其中学校推荐就业人数为135人,自谋人数为46人。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初步分析如下:

从专业分析:今年我校各专业系的毕业学生就业率比较理想,均在97%以上,整体就业形势较好。根据本次统计情况,学校还需对未就业学生进行后续的跟踪服务,为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统计中的具体操作还应进一步完善。

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超过70% 篇6

梳着马尾辫的湖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赵晶凭借高颜值吸引了不少招聘者主动上前询问求职意向。与一家仅开出月薪2000元人民币招聘行政岗位的企业交流后,赵晶仍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简历。“公司规模大小无所谓,钱少点没关系,也不一定专业对口,只要能积累经验。”

湖南大学舞蹈专业的周婷也不在乎初次就业的职位和薪水,看好的是未来的成长空间。只要看到有关销售的岗位,她就“广撒网”投简历。

赵晶说,舍友还专门对照自身优势、缺点和兴趣针对性求职,不再好高骛远,“从底层做起大家都能接受”。

记者在招聘会了解到,前来求职的高校毕业生热衷管理、主持、销售、文案、设计等岗位,择业条件也从过去优先考虑薪资待遇、工作环境,转变成看重晋升空间、培训机会和稳定性。

中国大学生择业渐趋务实、理性这一现象并非是湖南的个案。一项《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调查问卷》抽样调查显示,持“先就业,再择业”心态的大学生占比63.1%,愿赴城区及农村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占27%和13.2%。

今年3月,在清华大学的就业洽谈会上,“国家级贫困县”河南兰考县急需人才岗位招聘会就挤满了前来投简历、咨询相关政策的大学生。据媒体报道,在江苏、云南等省份,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也降低了就业期望值,计划先通过工作积累经验,再寻求上升空间或其他求职机会。

大学生转变就业心态的同时,招聘企业的揽人“门槛”也在降低,逐步改变强调学历、年龄、户籍等“中国式”就业歧视。“情商高,情绪稳定,足够努力,就是我们需要的人。”湖南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江鸿发出“招人令”。

在湖南某新型互联网企业任企管中心总监的徐玉香更看重求职者人品。她收到的简历大部分是求职文案、活动策划和设计,月薪高一些的网络营销专员却无人问津。“‘90后’年轻人还是不愿意接受一些热门行业,反而特别注重用兴趣来择业,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点。”

据官方数据,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65万,较去年增长16万。徐玉香认为,大学生就业日趋理性、科学与多元化的现象,或因逐年持续增加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倒逼其日益重视发展空间。

徐玉香建议,高校教师可与人才市场、企业加强对接,让大学生参与项目实践,使这一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完)

★ 大学生就业-多样化的选择

★ 考研人数创新高 六成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

★ 高考人数速降已成定局 生源危机凸显

★ 毕业生就业 自我鉴定

★ 毕业生就业情况总结

★ 考生注意:考研笔试降权重

★ 考研人数增加拉长备考战线

★ 历年考研人数与录取统计

★ 考研政治:大学生就业

上一篇:三年级上册语文词语下一篇:楼盘开工庆典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