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校名(通用4篇)
中国高校校名 篇1
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中国的高校也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很多高校增加了英文校名。其中, 民族高校也顺应此潮流, 加快其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步伐。但是民族高校的英文校名存在一些问题。这一定程度上无疑会影响中国民族高校的“走出去”的效果。
一、中国民族高校及校名英译现状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经过60年的实践和探索, 民族院校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发挥了非民族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全国有6所中央部属民族院校 (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和大连民族学院) 和19所地方民族院校。
当前, 国内有很多刊物发表了专家学者对于中国高校校名英译研究的文献, 这些文章按照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综述性的, 对高校校名英文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而是侧重点讨论校名英译中的某些细节的处理, 属于微观层面。查阅相关资料, 可以发现, 这些文章有具体谈论关于师范类和农业类等学科类校名的翻译, 但是涉及民族类高校的文章却很少。学者麦新转分别在文章《论Nationalities University的可接受性》 (2008年) 和《中国民族院校校名英译研究》 (2011年) 对民族高校校名翻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 时过境迁, 这些校名翻译还存在新的问题值得商榷和改进。
近日, 笔者再一次认真浏览了全国各民族高校网页上的英译校名, 发现与学者麦新转两篇文章里的记录略有出入。对比研究之后, 发现译法各不相同, 而且还有很多细节的错误, 而又似乎未引起重视。试看从各大民族高校网站上抄录的下列高校的英文译名: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南民族大学: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西南民族大学: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西北民族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北方民族大学: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大连民族学院: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广西民族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云南民族大学: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内蒙古民族大学: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
青海民族大学: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贵州民族大学: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湖北民族学院: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西藏民族学院:TIBE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四川民族学院:Sichu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北京民族大学:Beijing Nationality University
但是, 打开国家民务的网页, 显示的却是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首先, 各大民族高校自身的英文校名各有差异;其次, 国家民委的“民族”一词的官方翻译与其下属的民族高校的翻译也大相径庭。不难看出, 我国民族高校名称在翻译上很不统一, 存在明显错误。为此, 希望就这些问题能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加以规范和统一。
二、英译问题分析
1.大学 (university) 和学院 (college) 使用的混乱
大学即university, 主要指学生学习以获取学位、教研人员进行学术研究的高等教育机构。西方的大学重视学生入学的水平、毕业的质量、教师和学生的创新革新能力, 追求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地位。而学院即college, school, institute, academy等, 其概念或语义包括提供高等教育、专业教育甚至职业教育的机构。
通过查阅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7th Edition) 和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对university的解释: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7th Edition) 对university的解释为:an institution at the highest level of education where you can study for a degree or do research.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对university的释义为:an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providing faciliti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authorized to grant academic degrees;specifically, one made up of an undergraduate division which confers bachelor's degrees and a graduate division which comprise a graduate school and professional schools each of which may confer master's degrees and doctorates.
所以, 英语中university的含义不仅只是一个提供教学与研究的综合类的大学, 还应该是可以授予各层次的学位, 通常包括能够授予学士学位的本科生教学层次以及能够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以及数个专业学院。这些民族高校中, 首先只有中央部属的几所民族高校和一些地方民族高校的办学规模和科研水平达到了university的要求。其次, 如果是按照能够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标准, 则能够达到university标准的学校则更少。只有中央民大, 西南民大, 中南民大, 北方民大和西北民族大学。我们看到大连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 四川民族学院和西藏民族学院的翻译都是用了university, 把学院自诩为university, 是违反了翻译的原则, 甚至是违背了诚信的道德规范, 因此一些民族学院不应译为 university。而作为民办高校的北京民族大学, 翻译是也是采用了university。而其规模和科研力量却远未达到大学 (university) 的标准。所以, university的使用应当加以规范。
2.校名的语义结构
据调查, 目前中国大学校名的语义结构来看, 大致分为: (1) 地名+性质, 如北京大学; (2) 学科名+性质类名, 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3) 特定文化名+性质类名, 如复旦大学; (4) 地名+学科名+性质类名, 如中国农业大学; (5) 人名+学科名+性质类名, 如中山大学。进一步分析, 中国高校中文校名中, 中国80%以上的高校校名的语义结构组合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大类:①地区名/特色名+学校性质类别;②地区名+学科名+学校性质类别。学科名主要有师范、化工、航空、财经、政法、语言、民族等学科领域。而中国这些民族类高校都是采用了地区名+学科名+学校性质类别的模式。但是民族高校在采用英译校名的时候, 却是采用了①地区名+学科名+University,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②学科名+University of+地区,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③地区名+University of/for+学科名,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等;④地名+学科名+University,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在英语中, “地区名+university of/for+专业名称”往往会造成误解。地区名作为前置定语, 专业名称作为后置定语, 而在英语语法中后置定语形容词多表示暂时的特征。所以说, 譬如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给人的误解就是for nationalities是从属于Southwest University下面的一个学院了。
再者, 地名属于专有名词, 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中国地名, 不仅是中国的统一标准, 而且是国际标准, 全世界都要遵照使用。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北方民族大学) , 采用的就是汉语拼音。但是, 对于西南民族大学的译法: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UTHWEST”就是指代不清, 意思不完整, 应该译为SOUTHWEST CHINA或者“Xinan”。对于民族高校来说, 可以采用“地区名+专业名称+University”的形式, 这样就便于宣传, 简洁易懂。就可以翻译为China Minzu University, Southwest China (Xin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Northwest China (Xibei)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等。
3.大小写、冠词使用和nationality的单复数问题
内蒙古民族大学校名的英译出现了常识性的错误, 竟然使用了the Nationalities, 应改为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不难发现这些民族高校译名不仅出现了冠词使用的错误, 而且在书面拼写格式上出现了明显的错误。如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青海民族大学) , 介词“for”的第一个字母使用了大写, 违背了英语语法的原则, 应该引起该民族院校的注意。对于民族高校来说, 是具有多民族的师生, 所以, 应该是nationalities, 才能体现出这一特点。
三、结语
随着中国民族高校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的不断增加, 作为民族高校一定要运用好自己的外语人才, 把自己学校的国际宣传工作做好, 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才。英译校名是各民族高校乃至全国各类高校对外选出, 扩大知名度的一个媒介, 因此应避免随意性。民族高校应注意使用符合语言规范和自身特色的英文名称。只有这样, 才能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高校译名, 才能更好的促进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 提升学校品牌, 实施民族高校“走出去”的战略, 加快实现建设国内外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韦建华.再谈高校名称英译问题[J].语言学理论与研究, 2006, (2) :30-34.
[2]何自然, 麦胜文.中国高等院校英文校名刍议[J].外语教学, 2005, 26 (3) :7-9.
[3]蔡向麟, 张建龙.探讨中国高校英文校名翻译现状[J].外语论坛, 2009, (15) :200.245.
中国高校校名 篇2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中国21所最容易混淆名字的大学,你搞错了吗?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前者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1954年哈工大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1999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学校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后者是首批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是我国最早独立设置的药学高等学府,其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始建于1936年,学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央路童家巷24号。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现在是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的一所普通医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在中国的大学里面,有非常多大学名字只有一字之差,或者非常近似。这些大学极容易让人混淆。而这些名字近似的大学中,有很多实力差别相当悬殊。填报志愿的时候,如果一不小心报错,就会是天壤之别。下面为您盘点中国21所最容易混淆名字的高校。
前者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百年学府,北师大的前身是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后者创建于1954年,是由原北京师范学院改名而来,现在是北京市重点投资建设的市属重点大学,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105号。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建于1952年,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校。学校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现在还被誉为“钢铁摇篮”,学校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0号。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是一所为全国各级党政机关培养信息安全和办公自动化专门人才的高校,学院隶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学校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富丰路7号。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基础上设立的一所多科性北京市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河小营东路1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前者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大学,是目前我国外语类院校中历史最悠久、讲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后者是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学科、以旅游管理为特色学科,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等多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北京市属普通大学,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前者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专门培养对外经济贸易人才的高等学府,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目前学校正在构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学校以其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和“外经贸、金融”综合学科教育资源优势,被海内外誉为“中国的哈佛”、“外经贸黄埔”、“CEO的摇篮”,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0号。
后者是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学校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花乡张家路口121号(校本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前者是在中央团校基础上于1985年12月成立的,是共青团中央所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后,与中央团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承担普通高等教育和共青团干部培训的双重职能,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
后者前身是北京市团校,创建于1956年。以培养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为主的市属普通高等文科院校,隶属于北京市教委和团市委,办学层次为高职高专,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4号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前者是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学校地址北京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后者前身是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是一所久负盛名的美术学院,是当今国内学科完备、规模齐整的综合性美术学院之一。八十多年来,学院十迁其址,五易其名:1928年,国立艺术院。1929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中国美术学院,学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号。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
前者是目前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高校和“211工程”建设学校,学校本部地址为北京市西城区鲍家街43号。
后者是成立于1964年,是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华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的二本院校,学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翔路1号。
北京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创建于1960年,“211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美国高校校名趣谈 篇3
迈阿密大学
迈阿密大学,指的是哪一所?在美国,至少有两所大学的中文名称都叫迈阿密大学,只是英文稍有不同。一所叫University of Miami,在佛罗里达州;一所叫Miami University,在俄亥俄州。我们可以分别叫佛州迈大和俄州迈大。对了,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实,这两所叫迈阿密大学的学校都不在叫迈阿密的那座城市。
佛州迈大所在的城市叫Coral Gables,之所以叫迈阿密大学,是因为Coral Gables属于迈阿密-达德(Miami-Dade)县。俄州迈大所在的城市叫Oxford,没错,就是牛津。它之所以叫迈阿密大学,是因为牛津地处俄亥俄河的迈阿密河谷地区。
佛州迈大和俄州迈大的有些比较也挺有意思的。佛州迈大建于1925年,俄州迈大建于1809年,比前者早了100多年。按建校时间,它在美国排在第十位。佛州迈大是私立学校,俄州迈大是公立学校。在美国,两所学校都算是规模不小的高校,算是名校,只是佛州迈大的名气可能要更大一些。
宾州加利福尼亚大学(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亚)位于美国的西海岸,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位于美国东部。所以,第一次看到一所大学叫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你是不是有点发蒙?它到底在加州还是宾州?估计,在中国出现一所云南山东大学,也会搞蒙很多人,连它是在云南还是在山东也搞不清楚。
宾州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宾州,学校所在地恰好叫California,所以可以叫它加利福尼亚,但不能叫加州。至于学校的名字,比较合适的叫法应该是宾州加利福尼亚大学。该校属于宾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始建于1852年,过去大部分时间是一所师范类学校,名字几经变化,1983年确立这个校名。
宾州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这所大学也在宾州,不在印第安纳州,是因为学校建在一个恰好叫印第安纳的地方,所以按照套路,叫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始建于1875年,大部分时间也是一所师范类学校。1965年,该校确立现名,是宾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俄亥俄河谷大学(Ohio Valley University)
俄亥俄河谷大学不在俄亥俄州,是哈町大学(Harding University)的几位校友发起建立的。哈町大学位于阿肯色州,但俄亥俄河谷大学也不在阿肯色州,而在西弗吉尼亚州。之所以叫这个名字,自然是因为它位于俄亥俄河谷地区。该校所在的城市也很穿越,叫维也纳。
俄亥俄河谷大学正式建校可从1958年算起,历史不长,名气在美国高校中自然无从谈起。
渥太华大学(Ottawa University)
有的高校还穿越到了加拿大。此渥太华大学(Ottawa University,OU)与彼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U of O)不是一回事。建于1848的U of O无论在历史、规模、名气方面,在加拿大都是比较靠前的高校;OU是始建于堪萨斯州渥太华市的美国高校,1865年立校,目前在堪萨斯、亚利桑那、印第安纳、威斯康星等州建有6处分校,并开设线上课程专业。
秘鲁州立学院(Peru State College)
有的高校从北美穿越到了南美。秘鲁州立学院(Peru State College)建校于1865年,由基督教美以美会(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建立,是内布拉斯加州的第一所高校,但名称变更过多次。1867年,它接受州政府资助,成为公立性质,很长时间内主要是一所师范类学校,1963年确立今天的校名。学校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所在地就叫秘鲁,最早的居民来自伊利诺州一个同样叫秘鲁的地方。学校规模不大,只有2000多人,但学校所在的这个秘鲁地方就更小了,只有不到800人。
曼彻斯特大学(Manchester University)
曼彻斯特大学?那不是英国的学校吗?没错。但英国的曼大叫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这里说的曼大叫Manchester University,位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这所学校最早于1860年由基督教联合弟兄会(United Brethren Church)在印第安纳的罗阿诺克建立,最初的校名叫罗阿诺克神学院。1889年,学校迁至该州北曼彻斯特,遂改名曼彻斯特学院,2012年改名曼彻斯特大学。英国的曼大有学生3.8万多人,出过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达25人,在英国仅排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之后。美国的曼大学生规模只有1500多人,主要是本科生。2011年,该校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最具有性价比的美国高校”(Great School at A Great Price)中排名第八,应该是个很不错的成绩。曼大在1948年设立的“和平研究”是美国的第一个此类专业,它的历史系与政治学系的力量较强。此外,它的有些建筑还上了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的名录。这个名录类似于我们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剑桥学院(Cambridge College)
剑桥学院(Cambridge College)成立于1971年,属私校性质,是一所实施远程和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指学生部分时间在校园内学习,部分时间通过网络学习)的学校。
剑桥学院确实是一所美国的学院,也确实建在一个叫剑桥的地方,这个叫剑桥的地方还有另外一所叫哈佛的美国大学,但它在几百年的历史中从来不拿这个叫剑桥的所在地说事,或许这就是两者的差距吧。剑桥学院后来又在马萨诸塞州的Lawrence,Springfield和加州的Rancho Cucamonga等地开设分部,但名字都叫剑桥学院。它在美国高校中的名气,只能说我们在各种排行榜上基本上见不到它的名字。
洪堡州立大学(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
当然,美国在历史上不仅跟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学校还穿越到欧洲大陆。
世界范围内,排出大学发展史中最有影响的三位人物,其中德国的威廉·冯·洪堡肯定会位列其中。他于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名称几经变化,1949年定名为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ät),以纪念他与弟弟亚历山大·洪堡。洪堡大学曾是整个欧洲的学术中心。这是一所厉害到什么程度的学校?看看两组人名就明白了。一组是欧洲与这所学校有关的人名,包括费希特、黑格尔、叔本华、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谢林、海涅、俾斯麦、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亥姆霍兹、赫兹以及几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另一组是与这所学校有关的中国人名,包括罗家伦、宗白华、王淦昌、赵九章、陈寅恪、傅斯年、周恩来、马君武、顾孟余、朱家骅、谷正纲、章伯钧、张君劢、俞大维等。
在美国,也有一所名字与洪堡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叫Humboldt State University。知道它是美国的学校,当然就得把它翻译成“洪堡州立大学”了。不过,要是不知道这是美国高校,从它的英文名理解成“洪堡国立大学”也是可以的。洪堡州立大学成立于1913年,师范学校起家,名字几经变化,1974年改现名,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系统(CSU)的23所高校之一,也是地理上加州最北端的一所高校。该校规模不小,但名气一般。2016年福布斯大学排行榜把它排到了美国高校的500多位。这所学校的名字中有洪堡,可不是傍名人名校,是因为这所学校就在加州洪堡县。
雅典州立大学(Athens State College)
这所大学的校名中虽也有雅典,但它跟希腊的首都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所学校规模不大,名气也不大,但它的几个特点使其在美国高校中很有代表性。
第一,名称几经变化,这是许多美国高校有过的经历。1822年建校时,它叫Athens Female Academy(雅典女子学园),1842年改名Athens Female Institute(雅典女子学院),1889年改名Athens Female College(中文还叫雅典女子学院),1931年改名Athens College(雅典学院),1974年改名Athens State College(雅典州立学院),1998年改现名雅典州立大学。不论怎么改,“雅典”二字始终不变。这是因为雅典就是学校所在地的名字。欧洲的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但这个美国的雅典跟首都无缘,连州府都不是。它是阿拉巴马州Limestone县的县城所在地,也是该县最大的城市。第二,性质几经变化。它最初为世俗性质,后被卫理公会教派接手,这都算私立学校性质。1974成为州立学校,又变成了公立学校。一所学校经历这么多变化,在美国也是不多见的。第三,招生对象也经历过变化。1831年之前的一百多年,它是一所女子学院,之后则男女同校。第四,这所学校只有本科生,并且只有大三、大四年级的本科生,算是美国另一类两年制初级学院或社区学院的上游学校。目前,这类学校在美国的数量已经不多。第五,美国高校的历史能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的为数不多,它是阿拉巴马州的第一所高校。此外,该校的某些建筑也是美国版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麦技术学院(Denmark Technical College)
丹麦技术学院确实在“丹麦”,只是这个“丹麦”是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一个小镇。该校规模不大,是一所两年制的初级学院。
巴黎初级学院(Paris Junior College)
巴黎初级学院确实是在“巴黎”,只是这个“巴黎”位于美国的德克萨斯,是该州拉玛(Lamar)县的县城。
最后,不得不说一句,这些美国高校校名的“穿越感”,其实是我们的不了解造成的。看来,不了解不仅会造成困扰,也能产生“有趣”,倒也不错。
中国高校校名 篇4
关键词:直译,意译,高校,校名
1 引言
纵观我国高等院校校名及其英文名, 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些高校出人意料但不约而同地将英文校名进行了修改, 有“意译名”被替代为“直译名”之风。众所周知, 一个学校的校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或标志, 更是一个形象、身份、价值的体现, 它承载着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情感。英文校名更是如此。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发生, 且“跟风”之势愈演愈烈?难道“直译”真的比“意译”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 中国大学校名英译现状
自古以来, 有一些院校一直运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校名。如“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等。上述四种院校统一将“交通”译为了拼音“jiaotong”。除此之外,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还有“南开大学”, 也是很好的例子。英文校名分别为“Fudan University”、“Tongji University”和“Nankai university”, 他们都是以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著称的名校。
还有一类高等院校的英文名属于“威妥玛拼音”的形式。我国高等教育的顶尖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值得注意的是, 台湾的院校像“国立交通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 其中的“交通”和“政治”分为直译为了“Chiao Tung”和“Chengchi”, 即运用了“韦氏拼音”。
我们发现, 除了上述一些传统名校、历史古校以外, 很多大学或学院开始“跟风”, 将原有的英文校名由“意译”改为了“直译”。著名的如“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搜索网站就能发现, 原来的英文名“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和“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已经改为了“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和“Remin University of China”。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于2002年将原来的意译名“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改成了“Beihang University”, 且沿用至今。
3 直译的原因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著名的翻译家玄奘曾经提出过“五不翻”的思想, 那就是:秘密故不翻、多义故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及生善故不翻 (陈福康, 2000) 。顾名思义, “秘密故不翻”意思是说, 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采用音译;“多含故不翻”意思是说, 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采用音译;“此无故不翻”意思是说, 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采用音译;“顺古故不翻”意思是说, 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遵循习惯, 沿袭其原有的音译;“生善故不翻”意思是说, 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 否则容易等闲视之, 所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采用音译 (1) 。下面我们来看看音译有哪几种情况之分, 他们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1) 一些“交通”类的大学
我们怎样理解大学校名里“交通”这个术语呢?这可是大学校名英译的关键。大家知道, “交通部”的翻译是“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如果这样推理, “交通”类的大学能直接译成“University of Transportation”吗?与此同时, 我们也了解“中国交通银行”的翻译是“Bank of Communications”, 那么, “交通”类大学是不是也可以翻译成“University of Communications”?实际上“交通”这个术语在“交通大学”中并不是简单地表示“transportation”或“communication”, 而包含着一个相结合的含义, 在很大程度上, 它比“transportation”、“communication”还有“exchange”等词在一起的组合含义更要广泛。我们发现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能包含“交通”所有的意义。所以很多学校及学者主张用直译的方法直接将“交通”用汉语拼音“Jiaotong”来表示。这种属于五个“不翻”里面的第三类, 那就是在目标语中没有与源语言词语原义相对应的词时, 采用“不翻”比较贴切。
(2)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一类的历史名校
“复旦大学”建于1905年, 它的前身是“复旦公学”。“复”、“旦”两个字是由大学的创始人之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马相伯摘自名句“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而命名之。它的寓意是自强不息, 体现着当时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期望, 那就是“自主办学, 教育强国”。
“同济大学”建于1907年, 是德国人作为德国的一所医疗学院而创办的。之所以取名为“同济”, 是因为在汉语中“同济”表示“同舟共济”, 而在英语中表示“cooperation”, 即合作、协作。1912年增设了“工程学院”, 后来于1921年准许将校名由“学院”改为“大学”。1927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
“南开大学”是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它建于1919年, 它的创始人是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在抗日战争时期, “南开大学”同其他两个著名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起组成了世界著名的学府“西南联合大学”。
像上面介绍的三个大学, “Fudan University”、“Tongji University”和“Nankai University”, 他们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他们的英文名沿用了近百年, 其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众所周知。他们代表着独特的身份文化和内涵, 所以保留原有的音译名实为明智之举。
(3) 用“韦氏拼音”法的高校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顶尖学府, 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北京大学建于1938年, 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同时, 它也是我国第一个国立综合性大学, 是当时最高的教育和管理机构。1911年革命之后, 被更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坐落于“清华园”, 是清王朝的御花园。1910年一个名为“清华学堂”学校用庚子赔款建立的, 并于第二年更名为“清华大学”, 且一直沿用至今。威妥玛式拼音法是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出现之前, 国内国外都比较流行的中文拼音法。它在人名和地名的拼写方面用得比较广泛。像“Peking University”和“Tsing Hua University”这样的英语名曾经被广泛地应用, 现在乃至将来也会继续使用。
台湾的两所著名院校“国立交通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同样也是运用韦氏拼音法直译的英语名。推测起来, “政治”这个术语在很大程度上同英语的“politics”相联系, 而“politics”又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所以这两所高校选择用直译来表示英语名以避免误解和歧义。
在前一部分中, 我们已经列举了几年来一些高校加入了直译的“阵营”。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发生?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无论是“青岛农业大学”将“agricultural”改为“nongye”, 还是“东北电力大学”将“electric power”改为“dianli”, 不难发现, 之所以一些高校将改变了原来的英文名是因为他们认为原来的翻译不能够体现他们“显著”、“综合性”、“多学科”的特色。换句话说, 他们认为大众会低估或轻视了自己。通过现象看本质, 无论是原语篇还是翻译过的语篇, 任何改变都体现了办学方让学校看起来“更完善”、“更高层次”的想法。“更完善”主要是让大家知道此学校专业丰富, 为一流综合性大学。例如将学院“college”改为“university”的大学比比皆是, 而将职业技术学院“polytechnic”改为学院“college”或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 science”的大有人在。“更高层次”, 显而易见, 是一些大学让大家了解我们办的是高层次的院校。举两个最典型的例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英文名分别为“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和“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4 关于直译的讨论
对于这种将意译变为直译的现象,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持不同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有人表示赞同和理解, 认为是一种创新和简明的表现;但同时也有人不理不睬, 抱有“隔岸观火”的心态, 因为他们觉得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关联, 更改与否都是高校自己的事情;第三种观点是不同意甚至强烈反对。我们认为在发现和权衡利弊之前不要轻易地尝试直译。这样的“从众行为”并不是“明智之举”。什么事情, 刚开始做时是创新和独特, 但随着越来越多人重复和模仿, 这种“独特”就会显得“索然无味”, 且“越来越臭”。虽然说个人有个人的想法, 但是还是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注意:
首先, 直译并不可以提高国际交流。翻译的主要功能在于让不能理解原语篇的人理解其含意和信息。由于很多外国人对汉语拼音一无所知, 这种直译的方法实际上就相当于“不翻”。大家知道,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曾经提出过翻译的三个难点, 也就是翻译的标准, 那就是:信、达、雅 (严复, 1986) 。如果说外国人根本不了解它的意义, 怎么来实现“达”?因此可以推理出直译并不能增进高校的对外交流。不难发现一些“农业”类大学, 像“华中农业大学”仍然使用“agricultural”, 但依然在国际舞台上发光溢彩, 与很多外国高校建立了良好而长期的友谊。
其次, 直译会让一些相关的高校被排外。推测起来, 在当时那个年代, 一些“交通”类大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并且和其他同类别的学校讨论过怎样准确地、恰当地表达“交通”这个术语。如今,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同一类院校中, 有些改为了直译, 有些又没有改。他们本应该属于同一类院校, 但结果看来没有改的院校被排他了, 且视为“罕物”。拿“青岛农业大学”来说, 它现在已经将农业的意译“agricultural”改为了直译“nongye”。但仍有很多“农业”类大学像“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沿用原来的意译名, 这让“青岛农业大学”看上去“很奇怪”, 也显得“很孤独”。
最后一点,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直译让高校的英文校名显得混乱无序。何自然 (2005) 在他的文章中曾指出:由于我国的法规没有就高校或其他机构的英文名字作出任何的指引, ……我国高校的英文校名五花八门, 同一类型的学校其英文校名的命名方式都各有不同, 让国外人士不得要领;有时英文校名本身就存在歧义, 致使在对外交流中遭到误解, 或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
5 结论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高等教育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 高等院校的对外交流在近年越来越频繁。在一些场合, 如高校交流、企业合作、学者互访等等, 都让高校成为了对外关系中的“关键”。高校的英文校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发挥着更大的作用。马俊波 (2003) 曾指出:“中国高校在中外科技交流方面担当排头兵的作用, 众多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的引进都是由高校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不统一、不标准、甚至不伦不类的英文校名很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误解, 进而带来意想不到的交际障碍”。
既然高校扮演的角色愈加浓烈, 那么高校的英文校名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更多的关注。意译和直译是我们在翻译时常用的两种方法。翻还是不翻, 用意译法还是用直译法, 都需要仔细地推敲和考虑。我们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传统老校, 百年学府, 且用了直译多年, 请继续沿用你原来的英文校名, 它将帮助你体现个性, 提升形象;如果你属于“跟风大军”, 想将原来的意译名改为直译名, 你可得在实施之前报以严谨的态度, 考虑清楚。如果新的直译就比原来的意译好, 那尽可大胆地更改;否则, 请停下你“跟风”的脚步。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31.
[2]何自然, 麦胜文.中国高等院校英文校名问题刍议[J].外语教学, 2005 (5) :7-9.
[3]马俊波.论中国高校校名英译的标准化[J].术语学与术语标准化, 2003 (3) :8-12.
[4]王立群.应用英语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5]严复.严复集 (五) [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中国高校校名】推荐阅读:
中国高校校名题字墨迹06-09
校名最为相似的中国大学06-26
中国高校教育07-01
中国高校声乐教学09-05
析中国高校合并现象07-20
中国四大名校高校08-30
2010中国高校大事件盘点11-17
中国高校必须强力推进特色发展05-13
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超过7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