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区

2024-07-14

高校新区(精选9篇)

高校新区 篇1

摘要:本文立足于档案管理实践,探讨建立一种全方位的高校新区基建档案管理模式,以期对档案的存在状态分别实施管理。同时讨论基建数据库建设以及数据挖掘、服务的管理。

关键词:高校基建档案,管理模式,数据挖掘

“十五”以来,全国范围内兴起建设高校新校区的浪潮。历经十余载,人们开始注意到高校硬件建设成果的光环背后,一些管理问题开始显现,其中新校区基建档案的管理水平是一个较为突出、普遍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档案局呼吁各级档案行政部门致力于服务建设项目,2014年天津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档案纳入专项验收范围。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我们将无法绕过档案验收工作,基建档案验收直接影响到建设项目的规划验收、备案及产权确定等工作,深入研究新校区基建档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迫在眉睫。

一、研究现状概述

在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档案管理模式” 为主题进行检索,并在检索结果中以“高校基建档案”为主题再检索, 发现已有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高校基建档案的管理现状分析,立足于寻找和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陈芳(2012)、许德斌 (2014)等。2高校基建档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谈到建立制度、保障库房及设备、配备培养专职人员、发展信息化等。如:方松、赵红萍 (2014)、王俊娇(2014)等。3从技术层面分析基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问题。如:孔提英、覃晓(2010)、邓哲、陈刚(2014)等。但总体来看,很少见到讨论建立明确的、系统的高校基建档案管理模式的研究。

二、高校新区基建档案管理研究的实践土壤

档案是一门应用学科,档案的基本理论和管理理念来源于实践,实践中产生的普遍问题将促进理论的再研究、创新。我们在基建档案工作实践中认识到新校区开建以来的基本建设档案管理活动较为滞后,在后期的整理中发现收集到的档案不齐全、质量参差不齐,因工程已经竣工数年而难以再追回缺失档案,走访调研的其他高校也存在这种问题。档案管理滞后给项目后期的规划验收、备案、 资产转固及确认产权带来很大的困难。于是,我们开始反思基建档案的管理工作。我们认真寻找发现档案管理和工程管理的结合点, 整合工程管理程序与档案管理程序,使之成为一套严密的流程体系。第一,在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申请建筑规划项目许可证之后应及时到档案行政机构做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备案登记,并编制项目档案的归档范围、整理规则和质量要求。第二,在项目开工建设阶段, 会形成大量的施工管理文件、施工技术文件、图纸等。第三,在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要组织项目档案的专项验收,所有参建单位形成的项目档案要移交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向城建档案馆移交一套项目档案。基建档案是从事基建活动的历史记录,工程管理和实施活动中会自然形成档案,对档案的有效管理活动反过来会促进基建业务的规范化。深刻认识到基建档案管理滞后的弊端,理顺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程序,是高校新区基建档案管理模式研究的实践土壤。

三、高校新区基建档案管理模式

结合基建档案种类多、涉及部门广、形成周期长的特点,我们拟对基建档案的存在状态分别实施管理。第一,在形成过程中的基建档案,采取全过程管理模式;第二,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及所有参建单位形成的实体档案,采取集中统一管理模式;第三,大数据时代,高校基建数据的管理。我们希望通过多种方式的努力,改变基建档案是基建活动副产品的旧观念,使档案工作融合进基建管理流程,赋予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刚性约束力。

1.基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全过程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系统趋于完整,意味着现代档案学的成熟。在如今的电子文件时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或说是修正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依然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价值。该理论把“现代文件”也纳入“历史档案”的范畴,把现行文件到历史档案的发展看成是一个整体运动过程,提倡用一种系统的、动态的方法来研究档案,为我们研究高校新区基建档案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认识到基建档案从最初形成到最终永久保管或销毁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 文件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启示我们对档案的管理活动要贯穿文件———档案的整个形成过程,建立基建档案的全过程管理模式,即: 在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提前介入,采取前端控制;在施工过程中, 实时指导监督、阶段检查;在竣工验收后,严把移交质量关。(1)前端控制。高校的基建活动周期一般较长,决定了基建档案的形成周期长,而且项目前期准备文件在形成后往往要提供各种不同用途的利用,极易导致丢失、损毁。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要有“先行思维”,转变传统的“末位”观念,先行介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实施前端控制。具体的控制手段有:制定本校基建档案管理规程和移交质量标准,本单位及参建单位都要遵守;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档案工作水平, 投标单位的档案工作水平作为竞标的一个考核条件;在合同中明文规定档案数量、质量、移交时限、档案保证金以及违约的责任。(2)过程监管。文件经过流转最终编入档案,文件的形成质量直接决定了档案的质量,文件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决定了档案工作的成败。实践证明,将文件档案管理与基建项目管理同步进行,是保证基建档案完整、真实、系统的最佳途径。档案人员应依据工程建设的进度计划,编制项目档案的收集计划;参加项目建设协调会议、开工交底、 重要设备的开箱验收、分项验收等施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积极指导、监督项目参建单位及本单位承办部门文件资料的形成及收集归档工作;根据施工的实际进度,对参建单位形成的档案进行阶段性检查、督促及时整改。形成业务流促进文件流,文件流规范业务流的互动机制。(3)验收移交。在工程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要牵头组织项目的竣工验收,档案人员应按时参加验收会议,提出验收后工程档案的整理质量和移交时限。在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建设单位要尽早组织各参建单位接受档案局及城建档案馆的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对提出的整改意见限时整改。在项目档案验收达到合格后,建设单位出具项目档案验收移交证明,该证明作为项目竣工结算付款的必备文件。把档案工作计划纳入项目建设管理计划、纳入项目工作程序,可以实现基建项目管理和基建档案管理的双赢;履行项目档案的工作程序就是全过程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已经不仅仅是档案学者的认同范畴,也在广大的社会实践领域得到了呼应。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互生互长。

2.高校新区基建档案实体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我们认为,对于实体档案管理来说,最好的方式是建立集约化的档案管理模式, 这种方式在欧洲、北美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可以作为借鉴。高校的档案馆是集中保管全校档案的专业部门,基建处是集中统一管理高校基建档案的过渡部门。对于内容复杂、数据格式多样的基建档案,建立本单位各相关部门和参建单位的档案工作网络,按照“谁形成谁整理”的原则,划分职责:建设单位负责收集整理项目前期及验收备案文件,监理单位负责收集整理监理单位文件,施工、安装等参建单位负责收集整理施工过程文件和竣工图。在工程竣工验收后, 各参建单位要向学校的基建部门移交两套实体的项目档案,并且高校内部与基建业务相关的前期文件也要汇集到基建部门,由高校的基建部门负责汇总、整编整个工程项目的基建档案,形成关于某一基建活动的系统的档案体系,这种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模式尊重基建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有效地维护了工程档案的历史联系,便于该项目档案的查找和利用。

3.高校基建数据的管理。在大数据时代,基建档案的存在形式较传统的纸质档案具有丰富多样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明确规定了工程档案中应该归档的电子档案,如照片、图像、图纸、扫描件、视频等。对各式各类的电子文件的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全过程控制和前端控制,管理措施的起点要向前延伸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之中。目前,很多高校正在研究建设基建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系统设计阶段,档案人员应介入并提出对系统的功能、兼容性、数据传输格式多样化等的需求,并综合考虑与学校档案管理系统的对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权限的系统管理员应该实时上传项目信息,便于该工作网络内的人员随时调阅信息、查看项目进度,促进项目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化。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将重要文件、图纸、变更等信息录入或导入系统,可以防范因档案遗失、损毁、与现状不一致等带来的无据可凭的隐患。通过把学校所有建筑、配套工程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将构成高校基建信息数据库。档案人员要有创新思维,对档案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开发信息服务,在提供利用上突出“活”,注意“主动”和“方便”。如:校园建设发展概览、校园景观浏览,建筑楼宇平面立体结构图和布线图、地下综合管线图,设计方案库、合同库、材料库,代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设备供应商信息库等。基建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成将成为基建档案工作的战略新领域,为基建数据挖掘、提供知识服务打开了通道。

国家档案局(馆)长杨冬权在2013年底的全国档案局(馆)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档案资源管理模式,这是对广大的档案学者及工作者继续积极研究探讨基层档案管理模式的极大鼓舞。我们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建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高校新区基建档案管理模式,希望通过实践的检验,提高高校在今后的新校区建设中的基建档案管理水平;丰富档案管理模式的研究,填补在高校新校区基本建设档案管理模式研究领域的不足。

高校新区 篇2

合作签约仪式上的致辞

火炬中心党委书记 张序国

尊敬的省人大傅传耀副主任、李忠副市长、陈叔平校长,各位领导、来宾、同志们:

今天,很高兴能够代表火炬中心参加贵阳高新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系列活动。从会上传递的信息,我们欣喜地看到贵州省、贵阳市有关部门、高校及金融机构密切沟通、紧密合作、资源共享,主动积极地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开展各项务实而有效的工作。这对于进一步引导全面推进大学生科技创业带动社会就业具有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头等大事。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形势下,保发展、保就业、保民生,做好今年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就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非常急迫和重要的任务。今年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做好今年大学生科技创业与就业工作做了重要部署。会议强调,要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今年2月,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为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科技部积极研究做好大学生科技创业与就业工作的措施,于七月份下发了《关于大学生科

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仅隔不到一个月,贵州省已经卓有成效地展开了这项工作。今天上午,我有幸参观了设在高新区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对贵州省政府、特别是贵阳市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调研基础上形成的促进大学生科技创业与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感到振奋。这对于一个内地欠发达省市,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此,我谨代表科技部火炬中心表示衷心地感谢!

国家高新区作为承担国家发展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结构改造优化升级双重使命的载体,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借此机会,我想就进一步做好2009年大学生科技创业与就业工作讲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大学生科学创业与就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超过600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截至到7月份,今年大学生就业率为68%,如加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总计将近300万大学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的持续作用,对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形势更不容乐观。

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和解决就业,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能帮助大学生发挥其学识和专业技能,为大学生提供获取财富和经验的机会,又能为社会解决诸多问题,缓解当前的就业困难,同时也可为今后加快发展储备人才,可谓一举多得。

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增长》(国发9号文件),其中也提到了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部火炬中心也在火炬计划和创新基金的基本框架内,为大学生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对高校毕业生科技创业与就业工作是有利的。从长远来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挑战,也是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地做好准备,随时迎接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挑战。

二、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大学生以科技创业促就业工作成果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有效地扶助大学生成为优秀的创业者,带动大学生科技创业与就业。科技部火炬中心将大学生自主科技创业纳入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规划,并采取了以下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1)举办大学生科技创业挑战赛,激发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热情。如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春晖杯”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等等。

(2)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帮助大学生自主科技创业。

(3)政策扶植,引导大学生科技创业。

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在2007年大学生创业项目试点工作基础上,将于今年适时启动对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的优秀项目给予支持的办法。

此外,许多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针对大学生创业纷纷设立基金。如:上海、重庆、大连、四川、西安、杭州等政府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大学生自筹的南京师大发展基金、金鹰国际集团“中国大学生西部创业基金”、广东大学生(聚晖)创业基金、“拜丽德”千万亿大学生创业基金等。当然还有《贵阳国家高新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扶持资金》。

三、明确目标,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提升。要站在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目标,务求工作取得实效。

科技部经广泛征求意见出台的《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确立了大学生创业引导行动的目标,即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计划在3年期间,建立一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通过组织大学生创业培训、创业见习、模拟创业和创办实体四个阶段,力争每个基地平均吸纳30个以上大学生团队,创办一万家大学生企业,孵化毕业七千家大学生企业,其中,培育五百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收入达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规模企业,带动数万名大学生就业。

四、创新手段,积极营造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环境。构建我国大学生科学创业促就业机制是一个重大紧迫全新的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我们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有效搭建服务平台,努力转变服务方式,多方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在大学生创业导向、政策激励和配套服务上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1)要利用大学资源,构建大学生创业培训机制。(2)要与创业者合作,引导大学生创业见习。(3)要产、学、研、销结合,着力推进大学生模拟创业工作。(4)要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5)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扶持政策。

同志们,2009年大学生科技创业与就业工作已经全面启动,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积极探索,确保2009年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谢谢大家!

高校新区 篇3

关键词:基建档案管理,完整性,真实性

“十五”以来,响应中央大力推进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扩大基础设施、提高办学条件、美化办学环境,全国很多高校启动新校区建设。在建设成果光环的背后,一些管理问题开始凸显。我们调研了天津市经历过新校区建设的八所高校,发现普遍存在着同一时间段开工项目多、建设工期短的问题,基建档案数量迅速增加,由于存在“重建设、轻档案”的思想,给基建档案后续管理工作留下诸多隐患。

一、高校基建档案内容的扩展

基建档案是科技档案中的一个门类,高校基建档案是高等学校在基建管理和基建工程项目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随着基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基建工作流程的完善细化,基建档案工作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基建档案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基建档案不仅仅是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文件,还包括项目开工前的准备文件、会议纪要、财务文件、管理文件、项目验收备案文件以及监理文件。具体来说,基建档案包括:项目前期文件,如征地、立项、审批、招投标、勘察、测绘、设计等文件;施工文件,即项目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建筑、安装情况的文件,如施工管理文件、工程质量控制文件、安全和功能核查文件等;竣工图,项目竣工后按照实际情况绘制的图纸;验收备案文件,如竣工验收记录以及规划、消防、环保、节能、档案验收等;监理文件,作为第三方的监理单位,在整个项目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如进度控制、造价控制、安全监督、监理工作总结等。我们看到,基建档案有着其鲜明的专业特点,一套完整的基建档案是由多个参建单位形成的,并且形成的周期较长,内容复杂,数量庞大。

按照档案谁形成谁整理的原则,划分各方档案职责:建设方负责收集整理项目前期文件、验收文件、备案文件等,施工、设备安装等参建单位负责收集整理施工资料、设备技术和安装资料、竣工图等,监理单位负责收集整理监理方的全部资料,以上全部资料最终汇集到建设单位进行成套归档整理。

二、高校新区基建档案整理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在明确了高校基建档案所包含内容的前提下,我们结合工作实践就高校基建档案整理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分析问题的根源,供业内人士讨论,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1.实现档案齐全完整的困难。一套系统完整的档案可以再现历史活动的全貌,档案的残缺不全将导致历史活动被割离成零碎的片段,重要文件档案的缺失将限制档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挥其凭证、参考的功能。所以,我们收集、整理档案的前提之一是档案必须齐全完整。在对大规模建设之后形成的大量基建档案进行整理时,我们发现搜集齐全完整的档案面临一些困难,这里既有建设方的因素,也有诸多参建单位的因素。

(1)收集不及时。在新校区的建设中,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在原来基建处 / 科的基础上,增派人员,组成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形式的组织,或是扩大基建处的规模,不分昼夜、加班加点,赶工程进度。但建设规模的庞大、开工项目之多、工期的紧凑,仍旧显得高校基建部门人手局促。档案效益滞后性等专业特点,使得原本局促的人力更加难以将档案管理到位,对诸多参建单位的施工档案监督力度小,加之前期资料利用频繁、没归档或借出不还的现象存在。另一方面,施工、安装等单位也没有给予档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施工资料散落于各个临时项目办公室、公司档案室、材料设备的包装箱里,甚至相关人员自己手中。分析原因,我们认为有两方面。一是档案管理滞后,档案作为某一项活动的历史记录,形成于活动过程中、归集于活动完成后,档案管理效益的发挥具有滞后性,档案自身的专业特点造成档案管理滞后、管理行为积极性不高。二是基建程序执行不规范,无论是国家档案部门、教育部门还是城市规划建设部门,都对基建档案作出了要求,但是没有形成制约机制,于是可以越过档案手续进行其他环节的工作,最终留下档案难题。

(2)分散存放或遗失。在对高校基建档案包含的内容作介绍时,我们就看到了,基建档案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一套完整的基建档案是将建设单位项目资料和众多参建单位施工资料、监理资料进行系统整合的成果。单就建设方的档案来看,也不仅仅是生成于基建处的管理文件,还包括党委校长办公室的相关会议纪要等、财务处和审计处的合同签署及工程款支付和审计文件、国资处或设备处的小型招标文件及设备资料、后勤等维保部门的技术资料和维修资料、其他部门形成的相关资料等等。高校作为建设单位,围绕某一项基建活动往往涉及上文提到的多个平行处室,在每个处室产生的文件各自保存,交流、共享意识不足,造成基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散在其他部门的档案中。另一方面,基建文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执行着现行价值,如用于工程尾款支付、工程决算和资产转固等,在数年的时间里,多次利用、外借、调整等,容易造成重要文件的遗失。不同部门之间要注重加强横向沟通、加强互动协作,提高管理效率,涉及共同的业务必备文件提前约定形成份数,以满足各部门的不同需求。

(3)参建单位档案人员流动大。在建筑行业,档案人员往往是学建筑工程、暖通电气等专业出身,这有利于他们对工程资料内容的把握,但这类人员在短暂的一两年档案工作之后就走向了施工等技术岗位,档案岗位只是用于热身的一块跳板。档案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而建筑工程的周期往往较长,档案人员的变换,往往出现工作衔接的缝隙,后来者对前者的工作不了解等情况,导致资料遗失、缺失,严重影响档案资料的质量。档案岗位是一个专业技术岗位,需要专业的人员、稳定的队伍,而在建筑企业档案岗位往往作为新入职员工轮岗的第一站,档案队伍的稳定性很差。档案岗位留不住人才的现实原因是:一方面档案岗位在企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中不被重视;另一方面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发展空间有限、工资待遇等较差。如何保证建筑企业档案人员的稳定性,值得探讨。

2.保证档案真实性与客观事实一致的挑战。档案是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信息记录,内容具有清晰性和确定性,档案作为原始记录具有的真实可靠性是人们重视并保管档案的根本原因。档案的真实性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真实反映历史事实;二是“假”档案的实存形态反映作假的事实。当然我们形成、保管档案初衷是记录客观事实,作假是不得已为之,所以档案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档案记录客观历史事实。下面我们就实践中凸显出来的档案真实性问题进行分析。

(1)入卷档案与实物不相符。竣工图与完工的建筑实体不相符。竣工图是建筑实体反映到平面上的影像,一套完整的竣工图可以真实还原建筑的全貌。竣工图是非常重要的基建档案,利用价值高,永久保存。当其现行的业务价值、执行价值失去后,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继续发挥其凭证、参考、信息价值。如用于房屋的维修、改造,对筹划新建项目的参考等。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施工方移交的某些竣工图与实物不符。在项目实施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限制、功能调整等需求做多次的设计变更,于是出现了很多版次的施工图。施工方草率将过程图纸作为竣工图移交,会严重影响竣工图的后续利用。原材、设备等的产品合格证、产品认证书、检验报告与实际进场的材料、设备不匹配。这反映了在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进场、设备开箱时,没有及时收集资料,而是后补充的。但有些设备的检验报告、合格证具有唯一编码,这是事后难以补回的,所以拿同类产品的合格证书等填充。如果建设方技术人员检查不细致,就能够蒙混过关,但留下了隐患。虚假档案信息提供给工程审计、决算,则会给参建单位带来诸多麻烦;另外,一旦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档案将无法正常发挥其凭证作用。

(2)伪造档案。工程项目建设周期一般较长,如果中间出现停工,则项目周期将再延长。赶工、停停建建最容易导致资料档案的缺失。为了赶工程进度,某个环节的工作已经完成,又回过头来补该环节的资料,这种现象较普遍。可以说,档案的形成是“有意”而为之。如监理日志、施工日志,应该是记录每天工程的进度、施工中发生的各种情况,真实记录工程的建设过程。而实际工作中,施工日志往往不是每天一记录,甚至是资料人员坐在办公室里自行编写的施工日志,监理、施工、安装等参建单位互相抄袭日志的现象存在。档案的原始记录性、真实可靠性何以体现?

(3)代签、漏签。基建文件往往会涉及多方签字盖章,如合同、图纸、进场验收、竣工验收等,有的一份文件需要十余家单位的签章,相当复杂,缺少某一单位的签章或仿冒代签,这类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档案原始记录性和真实性发挥其凭证的功能。举一例说明:壁挂石材脱落砸伤人的追责,是石材板砖、胶水等原材料的质量问题,还是施工安装问题?此时就要拿出无声的证据———档案,可是漏签的档案就无法作为有效证据。

三、完善基建档案管理的相关建议

我们要给予高校基建档案应有的重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从制度、组织、人员等方面加强基建档案的管理。首先,制度保障、程序规范。把基建档案的管理制度明确写入高校各级部门的管理制度,组织上配置专业人员;履行政府管理部门的规范程序,把基建档案工作程序整合进基建工作程序,树立“档案流”与“业务流”集成管理的理念;落实责任到人,明确档案第一责任人是单位一把手,建立校长—处长—档案员的责任体系。

第二,加强校内不同部门间的融合对接。围绕基建活动,以基建处牵头往往会涉及校内多个部门,如党校办、国资处 / 设备处、财务处、审计处、后勤处、档案馆等部门。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融合、业务对接将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围绕某一项基建活动形成的文件应整合归档;档案馆作为学校的档案业务指导部门和档案保管部门,应对基建档案的归档内容、组卷标准等给予指导,推动基建档案接受政府档案管理部门的验收工作,及时接收入馆进行专业化保管。

高校新区 篇4

近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烟台高新区传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烟台高新区与其他12个省级高新区一同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至此,全国范围内的国家级高 新区达到70个。

烟台高新区成立于1990年5月,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10家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之一,也是全国第一家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高新区设立以来,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目标,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先导,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12月,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体制进行调整理顺,赋予其市级管理权限。次年3月,高新区举行“二次创业”启动仪式,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号角正式吹响。

为进一步推动高新区发展,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烟台高新区向国家科技部递交了升级国家级的申请。今年9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包括烟台高新区在内的全国13个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至此,全国范围内的国家级高新区达到70个,其中省内国家级高新区达7家,分别位于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威海、烟台、济宁。

目前,高新区围绕确立的产业重点,实施产业立区、科技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瞄准国内外500强、央企和高校院所招大引强,先后引进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中电投烟台核电基地、拓普邦生物科技园、东方智能科技园、山东正元地理信息产业园、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目前,投资80亿元的科技中央商务区(CBD)、投资6亿元的拓普邦生物科技园、投资5亿元的中电投烟台核电基地等已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投资10亿元的东方智能科技园等项目也将于近期陆续开工。晋级“国家队”后,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还将落户烟台高新区,历史将掀开新的一页。

烟台高新区凭啥晋升“国家级”?

特色产业和重大项目奠定了高新区的根基

一年半?国家级?!9月26日,高新区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书写了国内高新区晋升“国家级”的耗时新 纪录。在让人惊呼“高新速度”之时,也不禁产生疑问:一个单独设区不满两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对国内27家地级市高新区的竞争,何以脱颖而出并成功晋级?

昨日,YMG记者就高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前景、园区创业环境等各方因素,采访了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对高新区晋升“国家级”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

特色产业符合“高新区发展方向”

“高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明显的区位优势,具备了‘国家级’的发展活力和升值潜力。”高新区科技与信息产业局局长李宝清受访时表示,高新区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北与大连遥相呼应,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高新区具备了开展国际经济与科技的交流合作的良好条件,“这是升级国家级的‘先天条件’”。如果说区位优势是“先天条件”,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则是高新区为晋升国家级“后天”培养的“根基”。“吸引产业,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我们瞄准高端,要科技含量高,未来效益好的,坚持宁缺毋滥。”高新区工委书记刘洪波介绍,自2008年12月单独设区以来,高新区坚持高点定位和高端高质高效标准,大力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科技等为重点的高端制造业和以研发设计、软件外包、总部经济、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实行双高产业“双轮驱动”。“发展特色鲜明的高端产业完全迎合了国家级高新区所要求的产业发展方向。”刘洪波说。

一些大项目在全国都“响当当的”

国家级高新区要有国家级的大项目,在这方面,高新区同样“达标”。眼下,投资80亿元的科技CBD、投资15亿元的绿叶生物技术产业园、投资6亿元的拓普邦生物科技园、投资5亿元的中电投烟台核电基地等已在高新区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投资10亿元的东方智能科技园、投资2.3亿元的正元地理信息产业园等项目也相继开工。投资60亿元的国际生物科技园已进行了项目奠基。近期,又引进了商用飞机钛合金紧固件项目„„

“所有的大项目,不仅在烟台领先,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在李宝清看来,一批批大项目纷纷落户高新区,挺起了高新区“脊梁”,也加快了高新区迈向国家级的步伐。今年1-6月,高新区经济运行各项重要指标增幅均高于烟台平均水平,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如此骄人成绩,让李宝清信心十足,“有了大项目支撑,不仅让高新区具备了国家级资格,还为将来在国家级高新区中领先奠定了基础”。

“国家级”创新高地将在烟台崛起

大项目是国家级高新区所必备的“硬条件”,良好的智力资源和优越的创新环境就是高新区迈向国家级的“软实力”,两者缺一不可。对此,高新区可谓“胸有成竹”。沿着高新区科技大道两侧,国际生物科技园、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拓普邦生物科技、中电投烟台核电基地、航空航天科技园等专业研发载体,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在烟威高速路南的高端制造业密集带中,东方智能产业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山东正元地理信息产业园,将研发规模水平不断扩大和提升。同时,依托区内及周边的烟台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等8所高校以及中国航天513所、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52所和207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智力资源密集的国家级创新高地正在崛起。

不仅如此,高新区持续优化的发展环境也达到“国家级”。自单独设区以来,高新区管委以国际标准打造高效政府,为入区企业提供人性化、专业化、一站式服务,打造服务最好最周到、办事最快最便捷的“特区”。“现在可以说要基础有基础,要条件有条件,升级国家级高新区,我们实至名归。”李宝清告诉记者。

烟台高新区的“晋级”之路

水母网11月11日讯(YMG记者 李仁)昨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经国务院下文批准,烟台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座承载着烟台人科技创新 梦想的海滨生态科技新城,由此征程再启。

高新区晋级“国家队”,幕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进入“国家队”,又能给高新区乃至烟台带来什么?就此,YMG记者进行了采访。

高新区为啥要升级? 很多人对烟台高新区熟悉,但却不知道它的“来历”。烟台高新区究竟是怎样诞生并发展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政府开始酝酿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试验。198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建立智力密集型新兴产业区的构想。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批27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颁布一系列惠及高新区发展的配套政策,至此开始了建设国家高新区宏大的跨世纪工程。

“1990年5月,即国家正式启动“火炬计划”的第三个年头,在澎湃奔涌的改革大潮中,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运而生,这块引领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前行的主阵地,成为烟台又一块创新创业的热土。” 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主任、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局长李宝清说。

1997年8月,国务院批准北京、西安、苏州、合肥等对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中国APEC科技工业园区。其后,烟台高新区作为中国APEC园区经国务院批准特别向APEC成员开放,建立了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并于1998年成功召开了APEC中小企业博览会,这五家高新区成为首批对外开放的中国APEC科技工业园区。

从1998年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第一家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成为全国10家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之一,到2001年烟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创业中心。“烟台高新区已经拥有了三块含金量极高的‘国字号’金字招牌,这在全国省级高新区中实不多见。”李宝清说。2006年3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烟台高新区(东区)、烟台高新区APEC产业园、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园,APEC中国(芝罘)科技工业园和烟台卧龙经济园区整合为新的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8年12月,为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对高新区管辖范围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理顺,单独设立高新区,辖管“一区四园”,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一系列扶持政策,正式启动了烟台高新区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全力打造烟台市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举全市之力,着力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重点骨干科技园区。

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同很多地方的省级高新区一样,烟台高新区人就怀揣着进入“国家队”的梦想。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多来,向着国家级高新区的目标,烟台高新区人风雨兼程,无怨无悔,奋力前行。

高新区为啥要升级?李宝清告诉记者,烟台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地位和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国家级高新区的良好基础,如果烟台没有国家级高新区,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另外,去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了较大影响,各项经济指标下滑。然而,国家高新区,尤其是国家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指标却呈现较高的增长。高新区的自主创新、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得到一致认可,并能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强大的科技引擎。

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后,科技部向国务院提出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的报告,得到了国务院的首肯。今年2月,在获得国家有意部门省级高新区升级国家级的消息之后,烟台高新区立即行动。

“有国家级高新区这块牌子,烟台高新区才能有更高的起点,才有更厚实的基础。”当梦想如今有了实现的可能,李宝清的一番话代表了全体高新区人的心声。申请过程阻碍重重

目标明确了,从何下手?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之难,众所周知。

首先是名额有限。山东省在此之前已经有5家国家级高新区数量仅次于广东位列全国第二,一个省份超过3家国家级高新区,原则上不再批复;另外,同批次提出申请的还有济宁市,原则上一个省份只批一家,也让高新区的晋级之路变得坎坷。

其次,国家级高新区是一块含金量极高的“金字招牌”,审批极为严格。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近20年间,仅批准了4家。

三是要求高。与当初的“几页纸就可申报国家级”相比,如今的高新区升级工作可谓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其评价的体系包括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土地集约合理利用、综合配套功能等五大指标体系,下属还有四五十个小项。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后劲大,加上烟台的经济地位和区位优势,拨开迷雾,高新区人也看到了自己的优势。

不管怎样,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征途上,高新区人已别无选择。向着国家级高新区的目标,高新区人开始了和时间赛跑,以“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高新区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准备纷繁的申报材料、进行科技资源的整合包装引进、集中精力进行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对于李宝清来说,从去年2月份以来,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是常事,吃不到热饭啃干粮是常事,跑北京跑济南是常事。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烟台高新区的发展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高新区专门聘请了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北京长城企业战略发展研究所等国内知名规划设计机构,对高新区发展模式、目标定位、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城市设计等进行了全面策划,日前正式出台了《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在空间布局上,按照“一心四带”展开。

如今,走在高新区,施工现场塔吊林立,宽阔的马路笔直延伸„„目前,高新区范围内已形成了完善的路网布局,设有独立的供水系统,电力供应充足,污水处理设施完善,实现了水、污水、电、路、通信、蒸汽、燃气通畅和场地平整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流”进了产业成长必须的“底肥”。

高新技术产业框架基本形成。目前,高新区范围内共有项目154个,已建成投产98个,在建22个。初步形成了包括以博源科技为代表的新材料包装业,以绿叶制药、康诺盛世医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产业,以北方星空、多维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航天513所为代表的航天产业,以振华物流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以及以富润实业、中拓造纸机械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等诸多产业集聚的新兴高新产业集群。

产业有了,规划有了,接下来就是“公关”。“正月初7一上班,我们就跑到了济南,随后马不停蹄赶到北京,一年跑个20多趟是常事。”李宝清说。跟烟台高新区同批次提出升级申请的还有其他26家省级高新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没想到第一批13家就有我们。”李宝清说,从开始准备申请,到最后批复,前后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可以说,在所有高新区申报过程中,烟台高新区做到了时间最短,速度最快。

晋级“国家队”能带来什么?

YMG记者专访高新区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局长李宝清 这一是枚沉甸甸的“国”字招牌。

“晋级‘国家队’,势必能接纳更多的顶级企业。”高新 区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局长李宝清说,高新区升级有利于提升区域的品牌优势,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以及聚集吸纳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创新要素。8月6日,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奠基仪式暨科研院所入园协议签字仪式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生物资源实验室、上海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15家单位与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签订了入园框架协议。“仪式结束后,陆续有多家企业提出入园请求。”李宝清说,为了吸引更多海内外精英,园区制订了一整套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如项目启动资金、种子基金、风投基金、研发用房补贴等。

推进自主创新,人才至关重要。去年以来,高新区多次组团赴国内中心城市招揽人才,同时将触角伸向香港和海外。“收获很大,一大批高端人才相继来区发展。”李宝清说,高新区具有最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城市、政策及服务环境,并在住房配套、家属安置、子女就学、研究经费、创业资金等方面建立稳定长效的奖励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扎根高新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

“进入‘国家队’,有利于获得国家或省市的相关政策倾斜,甚至享有国家有关政策先行先试的权利,以此加快园区创新环境的完善,强力支持园区的经济发展。”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更为重要的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家在税收优惠方面有特殊政策。而且,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需要从地税减免企业税负,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则可以享受国家级政策,减免增值税等一些“大头”企业税收。

另外,国家级开发区有一套完善的技术指标和考核体系,从招商、经济、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细化,升级将使高新区今后的发展更理性、更稳健。

对于企业来说,政府的办事效率是他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高新区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李宝清说,升级以后,高新区的办事效率将进一步提高,进区项目从前期立项、审批、规划、建设到后期生产经营管理,由高新区实行“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高新区产业规划

坚持高点定位和高端高质高效标准,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科技等为重点的高端制造业和以研发设计、软件外包、总部 经济、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实行双高产业“双轮驱动”,倾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按照“一心”“四带”的产业布局,高新区绘就宏伟蓝图:

“一心”,就是集中规划建设研发孵化园、创业大厦、总部基地、科技广场等科技创新载体,形成高新区科技CBD。

“四带”,即以科技大道为轴线,打造高端服务业聚集带;以烟威高速路南现有工业园区为基础,打造高端制造业密集带;以烟台市区魅力海岸线———滨海路为轴线,打造滨海度假休闲旅游带;以烟台市区生态条件最好的重要水源地———辛安河为轴线,打造滨河高档次科技文化观光带。烟台高新区的发展方向:建一流国际化创新型科技园区 在发展目标上,烟台高新区将瞄准创建国内一流的国际化创新型科技园区,全力打造创新资源密集、产业特色鲜明、创新环境优越、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滨海生态科技新城。

在国家层面,努力成为实施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地,成为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纽带,成为代表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重点园区,成为我国与日韩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载体;在山东省层面,努力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示范园区,成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骨干园区;在烟台市层面,努力成为烟台发展蓝色经济的科技引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隆起带、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和高端服务业聚集区。

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烟台高新区将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充分利用好国家级高新区这块金字招牌,大力实施产业立区、科技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关键创新创业载体、高端人才队伍和软硬发展环境的建设,努力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国家级高新区知多少

高新区制度在中国有近20年的历史。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中关村成为首家国家级高新区(当时称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1年,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 战,发展民族高新技术产业,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了第一批2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1992年又批准第二批25个国家高新区,这是两次较为集中的批复高新区成立,此后,国家高新区的数量始终保持相对稳定。在新世纪到来之前,仅在1997年,杨凌农业示范区被批准建立。

2007年,宁波高新区成功升级,国家高新区数量从53家增加至54家,但距离杨凌农业示范区的建立已然相隔10年。随后,2009年,泰州医药高新区和湘潭高新区一起升级为国家级,至此,国家高新区数量为56家。今年4月,科技部启动国家级高新区升级工作。2010年9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包括烟台高新区在内的全国13个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高校新区 篇5

一、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问题研究对重庆市发展新区的影响

涪陵区是重庆市发展新区,是重庆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区域中的两个次级中心城市之一,对其他发展新区发挥着一点辐射带动一片的功能;完善社会公共服务是涪陵区作为发展新区的四大重点工作之一,在现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比较滞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让各大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推广,能够尽快推进涪陵区相关工作重点的实施。自2013年重庆市发展新区建设提出以来,涪陵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上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成为发展新区区域性教育和公共服务辐射区的目标上,由于政府资源有限,推进相对缓慢。自1993—2004年以来,全国累计已有1.5亿人次以上的青年在多个领域向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者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1379万人。重庆市志愿者250万人,注册志愿者60万人,现有57所高校,至少四百个高校志愿者队伍,其庞大的志愿者服务平台能够为发展新区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提供强大的人力和物力保证。随着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其服务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公共服务在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其依赖性也越来越大,所以做好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工作对于涪陵区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重庆市发展新区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在促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自身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活动层次浅。高校志愿者队伍往往把工作停留在简单的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上,活动内容浮于形式,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运用。志愿者服务活动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一般性志愿者服务活动,比如爱心捐赠、环保宣传等;二是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比如心理咨询、专业辅导教育等。涪陵各大高校志愿者队伍组织的活动大都是简单的趣味游戏或者大型关爱活动,活动内容过于形式化,缺乏长期规划和创新,大部分都是简单的大型类志愿者服务活动或者传统的临时性的志愿者活动,对要求较高的相关专业性服务类活动的组织非常少,志愿者专业知识和素质没有得到实际运用和体现。

(2)队伍管理差。志愿者队伍本身的体制冗杂,缺乏有效规划发展机制和阶梯管理层次。当前,涪陵高校志愿者活动主要在校团委组织领导下,由青年志愿者服务团、社会实践工作部或各二级学院实践部执行,另外还有部分非校团委组织的临时性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组织对自身的成长目标和发展规划比较模糊,活动内容和形式千篇一律,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组织长远规划。志愿者队伍管理层次不清晰,导致了各志愿者队伍在本地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活动内容重复、活动形式简单且对有限的服务对象进行竞争。

(3)行政依赖强。高校志愿队伍对本校校团委的依赖性太强。一方面,过分依赖校团委学生会或学院团学,在各类学生会或团学组织本身面临的发展空间很窄的情况下,志愿者队伍大多数情况只能进行有限的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志愿者队伍和学生会组织联系过于紧密,导致志愿者队伍的志愿精神淡薄,队伍管理过于行政化,目前志愿者队伍进行干部培养时更加注重干部的身份,参与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学生很大部分也是直接抱着入党、提干等具有功利性的目的,出于志愿精神为社会或他人提供志愿服务的相关活动和志愿者越来越少。

(4)服务可持续性低。一方面,志愿者队伍组织的相关活动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的可持续性低,一个服务内容或者一个服务地点各个学院或者志愿者服务团和社会实践工作部都争相去做,并且大多数志愿者队伍组织的相关活动缺乏长远性规划和时效性评估,活动涉及面窄且参与程度不深,志愿服务活动真正的作用与潜力没有发挥到位。另一方面,志愿者队伍活动主体可持续性低,大学生志愿者的组成缺少阶梯性,往往参与一个项目的人是由同一个班或同一年级的学生组成,一些学生刚刚进入角色不久,就面临着要毕业,而后一批学生又不熟悉情况,就会出现工作衔接不好、连续性差的现象。

2、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干预过于强化。各种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缺乏独立的组织系统,难于充分发挥其自主组织、协调并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功能。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是被纳入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导致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活动开展有过多的行政干预,影响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相对独立性运作,也会让志愿者队伍对高校形成过度依赖。志愿者队伍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考核往往乐于开展简单而又容易操作的、经费少而时间短的大型志愿者活动,对一些需要长期服务或专业知识的项目则不愿去组织和参加,导致志愿者队伍自身建设具有更大的惰性,缺乏自主参与意识、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

(2)缺乏经费保障机制。高校志愿者活动经费的筹集普遍是由校团委或二级学院拨款报账,很少通过社会筹集,即使有一定的行政划拨到的资金,也不能保障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开展。高校志愿者队伍在提供长期性的基础类社会服务行动时,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撑或保障,在涪陵高校中大量的志愿服务活动正是由于经费原因以致进行到一半就不得不中停,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成为了高校志愿者队伍组织持续性公益服务活动深入开展的瓶颈。

(3)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相对完善的志愿者权利保障制度和义务规范制度。首先是激励机制,高校在学生的推优评优及就业推荐工作中,给予志愿者队伍的权力非常小,高校对志愿者队伍及其相关志愿者往往“轻奖励,重鼓励”,把志愿者的服务热情调动得很好,但是给予的奖励却很少,导致志愿者队伍的激励机制没有公权力的保障,这无疑是对志愿者队伍的重大的打击。其次是权利保障和义务规范,高校对大学生从事志愿者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准确的定义,志愿者在进行志愿者活动的时候找不到权利和途径来维权,权利保障很难落到实处。同时,志愿者自身志愿精神和志愿义务意识欠缺,导致志愿者队伍里的骨干不注重志愿活动创新和服务内容的深入。高校志愿者队伍对志愿者的管理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志愿者没有履行相关志愿服务义务的意识,对于队伍的管理不够理解;另一方面,志愿者自身没有人身、医疗等权利保障,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和持续性低。

3、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理意识缺乏。虽然近年国家针对志愿者的相关政策在不断推进,为大学生志愿者不断提供着一定的就业机会和人身保障,但是对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不够重视。志愿者队伍更多的是在校团委的管理下,而团委本身的工作复杂,很少能够把精力放在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上。政府在志愿队伍管理创新这块的宣传力度太小,导致高校和志愿者队伍本身都不注重志愿队伍与时代需要的结合,政府的公共服务相关政策结合高校志愿者平台太少,志愿者服务活动没有结合政府相关政策也不能达到政府需要的效果。

(2)权利保障和义务规定难以落实。目前政府很少有相关的法律对高校志愿者队伍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定,高校志愿者队伍缺少相应的资源和公共权力来保障队伍自身和志愿者的发展,同时也缺乏队伍自身应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服务的义务意识。无专业的志愿者队伍管理或考核机构对其进行监督,没有独立的部门来对高校志愿者队伍进行培训和管理,志愿者队伍在相关志愿服务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往往求助的渠道少,缺少相关的专业性指导。

(3)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对高校志愿者队伍投入的资金较少,导致了高校对志愿者队伍相关活动拨款报账的要求较高、过程复杂、资金较少,志愿者活动中长期性的基层志愿者服务经费尤为缺乏,志愿者活动能够申报的组织经费往往很少,得不到保障的志愿者队伍在组织日常志愿服务活动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队伍自己花费人力和物力的同时,财力得不到支持,志愿者大都也不愿意自己在人身安全没有效保障的条件下参与志愿服务。

三、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方法的建议

1、对政府的相关建议

(1)加强对发展新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重视度。大力推进新区高校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以促进发展新区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推进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定,在各大新区高校宣传志愿者队伍管理建设的价值和意义,鼓励各大高校丰富志愿者队伍的活动内容,加强落实相关志愿者活动的资金保障,大力支持高校志愿者队伍整合企业等社会资源开展活动,充分把社会物力、财力与高校志愿者队伍的人力有效的结合。

(2)改行政干预为专业化管理。改变以团委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尝试建立统一由重庆市相关部门领导的志愿者队伍,结合重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一系列公益组织,分类别对新区高校志愿者队伍进行专业化管理,在高校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公益组织之间建立好管理层次。同时搭建好各大高校志愿者队伍之间、高校志愿者队伍与社会公益组织之间的学习交流平台。在社会公益组织与高校志愿者队伍之间搭建定向式志愿服务培养计划,根据高校不同专业特点将志愿者送进各类公益组织培养成更加专业的人才。

(3)进行系统化的志愿者队伍管理。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和鼓励,强调志愿者队伍创新意识,建立和完善长期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表彰机制。一方面,可以在重庆市建立统一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档案,并由专业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针对具有档案的相关志愿者进行公平、公正、公开考核,作为相应鼓励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不合格的志愿者,要求达到相关标准或对其进行培训,否则取消志愿者身份,对优秀志愿者进行奖励和表彰。另一方面,可通过设立一定的就业保障和精神奖励来表现对高校志愿者活动的鼓励和支持。充分结合社会资源,为优秀的志愿者提供就业保障;每年评选不同批次的优秀青年志愿者进行表彰等。

2、对各大高校的建议

(1)高门槛与高技能的结合。做好招募和骨干培训工作,对课时较少的低年级学生,鼓励相关专业优秀的学生尽快走出校园参与志愿者活动。同时提高志愿者招募门槛,严格志愿者管理,要加强志愿服务队伍骨干的培养,提高志愿者队伍素质和技能,培养志愿者队伍的执行力和创造力,以队伍建设促进志愿者平台的发展。通过邀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志愿者参加座谈会和邀请相关专家教授对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进行授课等方式进行骨干培训。

(2)专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结合。通过志愿者队伍建设,致力大学生志愿者相关行动要根据志愿者队伍的自身优势和志愿者自身的专业,找到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开展专业化导向的志愿服务项目,加大对实施志愿服务行动的各类学生队伍和专业团队的支持力度。

(3)自主权与积极性的结合。学校做好平台搭建和监督作用,尽量由志愿者队伍独立组织和安排相关工作,充分尊重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挖掘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严格执行志愿者激励机制,对优秀的志愿者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表彰和奖励。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尽量寻找更多途径和创意支持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相关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3、对志愿者队伍自身进行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志愿者队伍管理规章制度。结合自身结构和特点,建立并完善志愿者队伍管理制度,公正而科学的选拔志愿者队伍学生干部;建立多层次和专业化的队伍管理团队,公平、公正、公开地实行志愿者考核。同时建立奖励制度,鼓励走出校园挖掘社会资源的相关志愿者,通过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多种方式,以保证志愿者队伍活动资金,从而减少对学校的财政依赖。

(2)创新旧有活动形式,拓展志愿服务领域。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仅限于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建设、公益服务等方面,没有与时代发展特征和政府相关政策方针的方向进行对接。对志愿者服务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各个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互联网所搭建的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端的平台也要充分利用。

(3)构建更多的经验学习交流平台。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不断与其他组织学习和交流,志愿者组织可以跳出本校,积极学习重庆市其他各大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寻找优秀的志愿者举办经验交流会、请专业的公益人士对志愿者队伍进行培训。在队伍内外部搭建好学习交流平台,通过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寻求志愿者队伍管理方法及其相关志愿活动内容的不断创新。

(4)加强队伍管理,建立稳定又专业的队伍。根据青年志愿者个人意愿或者需求,对志愿者进行广泛招募和严格甄选,使志愿者自身条件与志愿者队伍需要的人才要求相匹配,发挥专业化优势,形成具有共同理想、奋斗目标和兴趣爱好的团体志愿者。同时,注重队伍干部培养,鼓励志愿者队伍成员坚持志愿活动,为长期坚持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争取更多的推优或就业机会。

四、结语

高校志愿者队伍是高校团组织结合时代的要求,是促进广大高校青年快速健康成长成才的新载体,是弥补和促进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目前,重庆市现有的社会公共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推进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发展新区,而高校志愿者队伍的相关服务活动如果可以有效利用,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类需求的不足。因此,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方法的研究对于发展新区公共服务政策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高校志愿者队伍进行有效的管理,一方面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价值,让高校志愿者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同时提供大学生道德素质、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平台;另一方面搭建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公共服务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参与途径与更加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保障机制,从而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重庆市发展新区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方法研究对于重庆市发展新区相关社会公共服务工作和人才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完善,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要:高校志愿者活动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大平台,而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是各地区社会公共服务和人才教育跟进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发展新区中部分高校志愿者队伍现有的管理路径和管理问题进行探索,以涪陵某高校志愿者队伍的管理现状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重庆市发展新区中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在社会公共服务上如何发挥作用和价值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队伍,管理,发展新区

参考文献

[1]戴浩一:中文构词与句法的结构[J].华语文教学研究,2007(41).

[2]杨扬:高校如何指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3动[J].高等教育,2012(3).

高校新区 篇6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 一直被描述为学术团体的“心脏”, 为学校的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研究并扩展知识的殿堂。作为河南省规模最大、馆藏最多、技术手段最先进的高校图书馆, 郑州大学图书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文献资源体系, 它以8.4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647.55万册的馆藏图书, 46个中外文数据库, 为该校4.2万本科生、1.3万研究生、1000余名外国留学生和6000余名在岗职工提供了巨大的公共资源。

其中, 坐落在新区的中心图书馆于2005年10月正式启用, 从开馆到现在已经有五年多的时间, 以其优良的硬件设施、丰富的藏书、周到的服务深深吸引着每一位郑大学子。本次研究就以辐射师生人数最多的新校区中心图书馆为研究对象, 目的是深入了解同学们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 了解大家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 并将这些信息回馈给图书馆的管理人员, 使图书馆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服务, 同时也促使同学们更加充分地利用好图书馆的宝贵资源。

二、确定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作为向社会输入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同时也能为社会提供各类优秀人才。图书馆的主要使用群体是学生, 其建设发展最根本的受益者也是在校学生, 因此, 学生的评价最能直观地反应当前学校图书馆的使用现状, 本次调查就以该校新区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及进修生为对象。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展开, 通过调查其使用习惯和使用意向、对图书馆各项资源的利用程度及满意度, 以及对图书馆管理的满意度和建议, 得出可提供指导意义的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建设上投入的经费呈倍式增长, 因此, 投入的建设经费是否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图书馆提供的电子资源及相关服务是否能得到广大同学的认可, 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有必要对学生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情况做调查分析, 为图书馆今后的电子资源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因此, 根据以上的分析, 本次调查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a) 使用频次、目的;

b) 对图书馆各项功能及规章制度的了解情况;

c) 对图书馆的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情况和看法;

d) 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使用情况和看法;

e) 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和看法;

f) 对图书馆管理水平的看法。

三、选择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因为主要针对学校图书馆最直接的使用者——学生,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问卷调查法, 最有影响力、宣传力和便捷性的就是上网填写调查问卷。

调查范围。在设计出合理的调查问卷后, 请中心图书馆及全校各院系团委协助, 在学校网站及各院系团委网站上挂通知, 并加大宣传力度, 采取网上填写的方式, 尽可能扩大调查范围, 使被调查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自由填写。同时, 为了保证调查范围控制在学校范围内, 调查对象不重复, 采取相应技术手段, 只限郑大IP地址填写, 每个IP地址只能填写一次, 为期一周。

调查时间的选定。调查时间不能在学生刚开学时, 刚开学学生还没有将放松的心情收回, 也许经过一个假期对图书馆的记忆变淡。临近复习考试和临近放假等时间也不宜开展, 读者正忙于复习考试, 根本没有心情和时间来做图书馆的问卷调查。

四、问卷整体设计

问卷设计是整个测评工作中关键的环节, 测评结果是否准确、有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因此,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问卷设计的合理性。

1、合理安排问题形式

(1) 在问题中尽量明确人、时间、地点、做什么、为什么做、如何做等六要素。避免使用含糊的形容词、副词, 如有时、经常、偶尔、很少、很多、相当多等, 应该用定量描述代替, 以免含义不清的问题产生歧义, 使读者无所适从。

(2) 问题的回答尽可能直接, 避免问题中包含过多的计算和思索。问题的设计应着眼于取得最基本的信息, 减少被调查者的思维负担, 计算应在后期数据统计处理阶段进行。

(3) 避免出现具有诱导性倾向的问题, 提问尽量客观。

(4) 为了便于分析, 在指标的量化上分为5级态度“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在后期统计中再使用态度量表 (李克特量表) 的态度量化方法, 赋予“5, 4, 3, 2, 1”的值, 使数据分析更具说服力。

2、合理安排问题顺序

问题顺序的安排有一定的规律。正确的排序应该合乎问题之间的逻辑, 前后连贯, 先易后难, 避免因顺序安排不当而导致访问被调查者中止。在进行问题顺序安排时注意以下几点:

(1) 按基本信息、分类信息、鉴别性信息的顺序排列。将最主要问题 (基本信息) 置于最前面, 然后列举后两类问题, 只要前面的问题得到回答, 那么后面的问题如果被调查者不愿回答或因事中止也不影响调查效果。

(2) 问题先易后难。容易、直观、清楚的问题置前, 略微困难、复杂、敏感、窘迫的问题置后。随着调查的进行, 被调查者可能进入深入的交流状态, 降低或消除原有的不熟悉心理、戒备心理, 从而使调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3) 总括性问题应先于特定性问题, 否则特定性问题在前会影响总括性问题的回答。

3、问卷排版大方得体

问卷的排版装订也是问卷设计的重要内容。排版应做到简洁、明快、便于阅读。

五、实施调查

网上设置答题系统, 按时开启和关闭系统, 每天对系统进行监察、统计, 调查持续一周时间。

六、总结阶段

1、进行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2、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3、得出结论, 完成调研报告。

4、上报中心图书馆。

摘要: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学术团体的“心脏”, 一直为师生们提供着学习科研的优良环境, 为高校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何使同学们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的宝贵资源, 就需要深入了解同学们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 了解大家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 并将这些信息回馈给图书馆的管理人员, 本调查就基于此目的展开。本文将以河南省规模最大、馆藏最多、技术手段最先进的高校图书馆——郑州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 对研究方案作出简要规划。

高校新区 篇7

1998年,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成功的经验,全面取消福利分房制度,提出把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国家确定了以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及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快,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需求旺盛。

进入“十三五”,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主要任务仍是“去库存”。截至2015年,滨海新区各类房屋待售量超过120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商品住宅待售量为587万平方米,按2015年全年销量计算去化周期需要20个月。新建商品非住宅待售量为591.11万平方米,按2015年全年销量计算去化周期需要15年,其中:酒店型公寓去化周期约10年,商业用房约15年,办公用房14年,工业用房约55年。

除了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外,基础设施配套是否完善对于房地产市场去化周期的影响更为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滨海新区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对区域经济有着巨大的贡献。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次爆发式增长后,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的房地产高库存压力已经到了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以及供给侧改革为核心内容的第二次全面改革阶段,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房地产的多元化需求。

二、进一步提升滨海新区吸引力

与北京、上海接近20的房价收入比相比,浦东新区新建商品房10左右的房价收入比可谓“不高”,这对于工资水平都名列全国前列的新区来说实属不易,近五年还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是如果将住房价值换成存量房数据会发现房价收入比有所升高。

数据来源:根据《浦东新区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注:出售套数为新建商品房销售数据,交易过户套数为存量房办理完成过户手续的数据。

浦东新区行政辖区面积明显小于滨海新区,人口密度为2100人/平方公里,大约是滨海新区人口密度826人/平方公里的2.5倍,可用新建商品房用地极其有限,因而存量房几乎占据该区域住房需求的半壁江山,成为与新建商品房共同满足浦东新区流动人口的中坚力量。

根据滨海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提供的调研数据,2015年全年通过该60家门店出租的私有住宅共22.99万平方米(2928套),与2014年相比下降35.06%,我们估算出2014年承租面积约为35.4万平方米。从近几年滨海新区住房需求结构来看,购买新房依然还是解决住房需求的主要方式,但是在总需求面积中的比重已有2010年的67.62%下降至2015年的55.58%。新房需求所减少的10余个百分点比重恰好是存量房需求吸收,存量房需求比重由2010年的29.27%增至40.74%。租赁需求始终在不足10%左右的水平徘徊。

通过计算,滨海新区的新房房价收入比稳定在10左右,与浦东新区类似。住房需求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集体决策的结果,而且住房供应并不能零打碎敲。那么,滨海新区住房需求结构这种显著的变化不由的转向对区域家庭人口偏好的思考。通过分析发现,购买新房的家庭每套住房的单位面积都在100平方米以上,购买二手房的家庭住房需求面积不足90平方米,租房户选择一套六七十平方米的住房即可满足日常需求。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滨海新区新房需求增速开始放缓。存量房需求的增加表明刚到新区工作的毕业学生或事业发展初期的外来流动人口,准备在滨海新区长期发展而购房,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多数暂不具备一次性购买大户型住房的经济实力,故面积适中、价格合适的存量房是其首选。我们还发现,虽然滨海新区每年的迁入人数都在2万人左右,但是与浦东新区每年2.5万人的迁入水平相比稍显逊色,区域吸引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还需要警惕的是,近年来滨海新区的迁出人口规模也有所增加。

数据来源:历年《滨海新区统计年鉴》、《浦东新区统计年鉴》

因此,滨海新区政府应该重点打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教育、医疗设施等多元公共服务。不仅能够吸引来人才,更能留得住人才,使之能够在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化和精神生活、社会氛围等软环境中提升事业,这也将是未来改善性住房需求的主力人群。

三、加大金融支持购房力度

一般理论认为,企业投融资活动是整个经济循环的起点,企业投融资规模的变化对整个经济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房地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房地产项目单体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资金是房地产企业的血液,房地产业的规模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金的汇集,房地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

随着滨海新区房地产需求的持续增长,房地产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楼市的火爆带动整个行业利润率不断攀升,吸引了各路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寻求分一杯羹,融资规模持续增长。2014年滨海新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实现到位资金521.02亿元,较2010年的452.1亿元增长15.24%。不可否认的是,与浦东新区相比,滨海新区房地产市场对资金的吸引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010年滨海新区房地产筹集资金是浦东新区的56.14%,而2014年仅为浦东新区41.16%。

数据来源:根据《滨海新区统计年鉴》、《浦东新区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作为“理性”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其根本目的在于利润最大化和资本价值最大化。按照资本结构理论,房地产项目融资也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内源融资也就是来自于房地产企业内部,主要包括自有资金(注册资本)和以前年度利润积累所形成的留存收益。外源融资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主要是房地产企业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银行)获得资金。直接融资主要是从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获取资金。我国多层次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严重缺位,房地产企业大都规模小、资源分散、开发商整体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滨海新区和浦东新区房地产企业内源融资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包括定金及预收款在内的其他资金是我国房地产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尤其是对那些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强的开发商来说,是否能成功筹集到足够的商品房预售资金是项目开发的关键因素。商品房预售制度增加了住房供应,减缓了供应时限。但不可否认这种资金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度金融杠杆的问题,从而加速了开发商对预售款的依赖程度。

高校新区 篇8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背景远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高潮时期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状态与问题更加错综复杂[10]。旅游新区除了面临着城市新区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外,还涉及区域旅游产业的创新整合这一特殊使命,更涉及到乡村人口和旅游经济向城市近郊集中等区域重塑的综合命题,因此亟需加强研究。

1 旅游新区是旅游资源优势区城市化的重要抓手

新区是城市向外围扩张的战略制高点、城市产业重构的主战场,新区产业的甄选和布局既要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吻合,又要代表国内或区域在未来较长时期的优势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新区扩展主要以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等产业型新区为主要载体,所依靠的产业主要是以制造业、高科技技术产业等第二产业为主。由于传统产业产能逐步饱和、市场竞争加剧,已很难达到助推新区有机成长、培育城市经济增长方向的预期效果,未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新区势必选择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

城郊优势旅游产品特别是休闲度假产品的发展将会带动城市基础设施、人口、物流的集聚和旅游城镇化的发展。例如,泰国旅游胜地芭堤雅( Pattaya) 在20 世纪60 年代初就已经成为曼谷市民周末休闲地,其城市人口在1976—1986 年10 年间增长了500% ,沿岩开发与沿路开发使度假区不断沿海岸沿伸、向纵深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城市化进程。21 世纪,旅游新区这种新型城市新区发展模式在国内开始逐步出现( 表1)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旅游新区发展模式会被更多缺乏大都市与大产业带动能力的资源城市所青睐。

2 宜昌三峡旅游新区发展条件分析

2. 1 山水旅游资源优势独特

三峡旅游新区毗邻宜昌城市中心,是宜昌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富集之地。区内共有4A级以上景区11 家,占宜昌市4A级以上景区的83. 3% 、5A级景区数量的50% ,游客接待量占全市游客接待总量的65% 以上。世界著名的山水旅游资源、国内外鲜明的水电旅游名城发展基础和集中连片、临近城市的特点,为三峡旅游新区在“旅游核心吸引区+ 休闲集聚区+ 综合居住区+ 旅游配套服务”模式下推进非建制城镇结构的进化提供了可能,也为三峡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最充沛的旅游产业动力。

2. 2 三峡旅游门户区位良好

三峡旅游新区是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线路的门户与集散地,也是长江上中游的重要协调传导节点。随着“后三峡时代”的到来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推进,三峡旅游正从单一的“水上一线游”变为“区域水陆一片游”。由于三峡船闸和葛洲坝船闸对长江中上游航运的阻隔,加上区域内多元化景区、立体交通体系的发展,三峡旅游新区的旅游要素吸聚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进而逐步构建水陆旅游综合性枢纽节点,有助于宜昌打造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旅游中枢。

2. 3 宜昌城市化需求旺盛

在较长时期内城市化始终是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目前,宜昌其他新区建设面临着各种要素成本上升、空间不足、内外需求减缓、环境承载力饱和等问题,发展后劲有所下降; 而三峡旅游新区的发展,能适度分解与匹配宜昌城市整体功能,以优势旅游产业增进区域内部产业和功能的联系,推动宜昌城市产业结构功能的置换和第三产业生产要素向近郊的转移扩散,推进宜昌城市沿江扩展和空间系列合理化。宜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给三峡旅游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时空条件。

3 宜昌三峡旅游新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 1 主体多元、复杂

城市新区应在空间、社会组织管理系统等方面都应存在可感知和可被认同的界线,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11]。规划中的宜昌三峡旅游新区面积较广,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协调区、控制区和发展区。其中,发展区主要包括东起葛洲坝、西至九畹溪的长江干流部分与杨家溪、九畹溪等长江支流部分。新区重点负责其规划、建设、环保、旅游市场秩序的监管和综合行政执法协调。但旅游新区直管区范围十分有限,仅限于原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内的前坪村、南津关村、龙泉山村、南津关社区和三游洞景区等区域,其余新区空间则分散在夷陵区、西陵区、点军区、兴山县、秭归县等周边县( 区) 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等央企管辖范围内,平湖半岛等片区的开发还涉及到城投公司、交运集团等国企或投资商。发展范围的模糊性与实际管理范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给三峡旅游新区带来了地域界限模糊不清、管理职责交织不清等状况,也给三峡旅游新区的管理、发展、招商与调控等带来了挑战。

3. 2 行政地位不明

三峡旅游新区的管理基本套用了原三峡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宜昌管理委员会的管理架构,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和身份。由于其职能职责没有完全到位,三峡旅游新区仅限于行使综合行政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土地、集镇日常监管由旅游新区管委会统筹协调,相关审批仍由宜昌市有关职能部门负责。由于在征地、规划、项目审批、劳动人事、财政投入等方面没有独立的行政职能或授权,三峡旅游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3. 3 发展思路待解

作为一个崭新命题,三峡旅游新区的酝酿和发展目前主要是宜昌市委、市政府和旅游新区、旅游局等管理层在局部小范围的初步探索,学术界等社会相关利益方的共同研究较滞后,整体战略有待进一步理清。加之,地方性行政分权与横向层次的行政协调困难,使旅游新区整体性、前瞻性的旅游发展思路还未真正成型。虽然宜昌已编制《宜昌三峡旅游新区总体规划》,但该规划具有典型的城市规划色彩,对旅游产业发展缺乏专业考虑,不足以指导三峡旅游新区的宏观协调发展和旅游产业功能提高。

3. 4 机构队伍配备不强

三峡旅游新区战略出台后,宜昌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包括主要区( 街办) 、规划、国土等部门领导在内的新区建设推进办公室,在协调与市直有关部门的关系、重大问题决策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有关领导多为兼职,部分领域缺乏明确的牵头人与管理者,无法全面及时地解决新区发展中面临的体制、管理、资金、项目等重大问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内部管理层级,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时,目前三峡旅游新区管委会只设有综合部、规划建设部、产业发展部、景区管理部、社会事务部等部门,部分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例如,由于旅游新区直管区( 三村一社区) 仍要承担原有的农村、农民管理和农民安置维稳的问题,社会事务部人力偏少、力量弱。

3. 5 项目推进难度加大

受国内外经济下行、银行信贷收缩、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等影响,加上拆迁工作滞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国企经营战略转型,导致旅游新区项目推进难度较大,成立数年来始终未实现核心产品的突破,原定开工或谋划的三峡大坝生态保育中心、三峡大坝南国冰雪大世界等项目搁浅。同时,受到规划及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刚性约束,新区长期冻结土地项目流转和拍卖,开发建设一直在处于严格控制和等待之中,无法形成项目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此外,平湖半岛等区域涉及葛洲坝集团等老棚户区的改造与搬迁、码头搬迁、企业补偿等困难( 迄今只完成拆迁户数的60% 左右) ,三峡游轮中心项目拆迁目前没有实质性进展,直管区长江三峡风景名区内涉及到村( 社区) 居民的改造、水库移民安置和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与维稳压力,项目的拆迁难度十分巨大,这些都给新区项目推进带来了较大障碍。

3. 6 内部整合有待加强

三峡旅游新区的内部整合正在起步,但力度有待加强,突出表现为: 一是产业空间布局中局部范围内的“小集聚”与整体空间内的“大分散”兼具,这种离散的产业发展极易导致旅游经济同构和内部低水平竞争,阻碍了整个旅游新区向更高层次升级演化; 二是城市化进程中二元结构依然部分存在,旅游产品与主题缺乏融合与提升,休闲度假功能有待完善,旅游客源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是旅游新区和主城区等部分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整体性协调较差; 四是行政分割导致的区域间、区域内横向协作与生产要素流动不通畅,阻碍了区域旅游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

4 宜昌加快三峡旅游新区发展对策分析

与国内其他新区尤其是旅游新区相比,宜昌三峡旅游新区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资源特殊。即以雄壮秀美的长江山水峡谷景观为主题与本底。二是产品特殊。即以“两坝一峡”为主体地位,涵盖了自然、人文、历史、水电工程、城市等多种旅游产品体系。三是空间特殊。即以长江三峡干流为中心呈点、轴状分布,并沿支流与溪谷向腹地延伸。四是管理特殊。本区兼有核心区、发展区与控制区,涉及宜昌三峡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等管理主体和复合型行政区划体制,以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央企及宜昌交运集团、宜昌交通旅游产业发展集团、三峡环坝旅游集团等旅游企业,还涉及重庆市、湖北省、西陵区、夷陵区、点军区等多级相关政府主体,更有城郊结合部区位带来较大管理难度较大的“三村一社区”基层管理体系,这就意味着宜昌三峡旅游新区不可能简单照搬国内外其他新区或旅游地的发展模式。

4. 1 规划引领,统一理念

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通过高水平规划编制、前瞻性研究设计来全面梳理宜昌三峡旅游新区的发展思路,推进其整体战略体系的形成与提升。一方面,要以《宜昌三峡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基础,在听取各方面专家与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尽早制订成熟、清晰、可操作的《宜昌三峡旅游新区发展构想和旅游建设思路》,加速研究《三峡旅游新区核心区发展详细规划》,以便统一新区发展的总体理念与路线图; 另一方面,要在《宜昌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 年) 》、《宜昌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基础上,争取将已经通过专家评审的《宜昌三峡旅游新区总体规划》报批实施,并逐步编制与实施交通、旅游产业、核心产品等各项专项规划,坚持总规、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等同步编制,对原有的空间、国土、产业、旅游度假区等各项规划进行融合集成。

4. 2 制度创新,顶层设计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31 号) 和省市有关战略,逐步深化三峡旅游新区体制改革创新,激发新区发展活力: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更高级别的宜昌三峡旅游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力争充实行政区管理体制; 二是简政放权,适度调整和强化三峡旅游新区各项管理权限,进一步强化新区服务职能、合理划分事权; 三是夯实体制,逐步建立封闭式管理、精简高效的独立行政区型管理模式,赋予旅游新区拥有征地、规划、建设、土地、财政、工商、税务、项目申报、劳动人事、进出口等市一级行政管理职能; 四是市场运作,遵循“小政府、大社会”原则,运用竞争机制推动旅游新区开发,吸引宜昌交通旅游产业发展集团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旅游新区开发建设,并为民营资本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是破解资本约束,制定合理的新区投融资策略,设置有效的新区投融资体制,实行包括土地融资、政府财政融资、金融机构融资、债券融资在内的多元化融资方式; 六是加强扶持,争取财税、用地、投融资等政策对三峡旅游新区予以倾斜,或参照宜昌新区、宜昌城投公司等同等享受。

4. 3 整合区划,协同发展

顺应新型城镇化的需求,促进三峡旅游新区一体化和府际合作,打破不同行政区、城乡、水陆的分割与分治,逐步将临近现有直管区的区域纳入到三峡旅游新区直接管辖范围或直接开发范围,并探索分功能区管理或划分片区管理,做实新区行政区划,使其事权、财权等各方面权责匹配,降低行政成本。同时,三峡旅游新区要整合各类旅游企业主体,以盘活新区土地和旅游资源为重点,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跨区域的骨干旅游产品与旅游协作分工体系。

4. 4 项目支撑,提升产品

项目建设是宜昌三峡旅游新区加快发展的核心动力。三峡旅游新区要依托平湖半岛邮轮母港、三峡之星、南津关小镇等高端旅游产品项目,大力开发豪华邮轮、观光游船、游艇和漂流等水上旅游产品,串联高级别旅游景区,加速推进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以三峡坝区为核心,建设旅游新区龙头组团; 以平湖半岛为核心,建设邮轮休闲度假核心组团; 以三峡大坝至葛洲坝之间峡江观光休闲廊道为核心,强化规划管控,保护好峡谷生态环境;着力引进与新区旅游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经营实力强的旅游领军企业,不断培育旅游产业集群、构建长江经济带上的三峡“旅游总部”。需要指出的是,国家级旅游度假的区创建是三峡旅游新区在较长时期内提档升级的重点与难点,三峡旅游新区要以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为突破口,做强非门票经济,打造城市旅游“休闲客厅”,进行旅游经济结构的调整。

4. 5 优化空间,集约集聚

三峡旅游新区应该以畅通多元的水陆交通网为载体,以跨地区的旅游企业集团为龙头,突出旅游要素流动和旅游产业联动,构造旅游城镇和旅游产品发育完善、等级规模合理、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空间体系,建设紧凑新区。三峡旅游新区既要“扩城”,促进平湖半岛等城郊区域尽快成长为宜昌主城区的一部分; 也要“强镇”,促进南津关社区、三斗坪镇等做大做强旅游经济; 还要循序渐进地“疏村”( 或“并村”) 或“并乡( 镇) ”,将人口分散、经济条件较弱的村级、乡( 镇) 级单位撤销或合并入新区直管范围,将人口转移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或市郊,留出更多土地作为自然保护区、公园或生态旅游地,促进城市人口增长、资源合理重置、土地资源节约,以旅游用地在局部的扩大化供给引导旅游要素在重要节点的集聚,并逐步“沿江、沿路”和“沿溪”适度扩散,实现“墨渍”效应。

4. 6 完善功能,提升环境

要加快三峡旅游新区基础设施的优化配套,营造最佳的休闲度假环境。包括: 增加多条对外通道和内部联系主干道,促进空间伸展轴沿长江景观走廊、交通走廊呈多元化发展; 完善水上旅游码头、景区外交通、景区内环境卫生与游步道的改造优化等;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产品等。同时,三峡旅游新区也要保护和利用好长江三峡山水生态环境和域内文化遗产资源,如长江航运文化遗产资源、川汉铁路近代铁路遗产资源等,加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整治、融合,实现“山、水、城、景、坝、人”和谐融汇,并为新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此外,三峡旅游新区的发展也要注意葛洲坝水库移民、三峡水库移民等移民安置与发展问题,注意地方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步提升,确保社区居民“居有其屋、商有其业、财有其源”,共同分享旅游新区发展成果,为旅游新区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5 结语

宜昌三峡旅游新区的发展在国内旅游新区和城市新区发展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应整合优势资源,坚持立区、兴产、度假区建设与城市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共生发展模式,推进三峡旅游新区内涵式发展,助力宜昌抢抓全国旅游的“大发展时代”契机、三峡旅游的“大竞合时代”契机,实现宜昌特大城市的“大空间时代”和千亿文化旅游产业的“大产业时代”。

参考文献

[1]梁宏志.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刘荣增,王淑华.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J].城市问题,2013,(6)∶18-22.

[3]姚士谋.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8.

[4]李勋来,李国平.城市边缘旅游新区的开发模式——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5)∶465-467.

[5]杨江萍.西安曲江新区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夏晴.社区参与式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以漓江东岸旅游新区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124-125.

[7]张传明.关于东西湖区建设“旅游新区”的几点思考[J].长江论坛,2002,(4)∶47-48.

[8]王宁.综合型旅游城市新区发展定位思考——以威海市泊于新区为例[J].规划师,2012,28(Z2)∶200-203.

[9]赵雪峰.城市旅游新区交通系统规划研究[J].交通与运输,2014,(2)∶42-44.

[10]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Ⅱ)[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1(3)∶100-164.

高校新区 篇9

城市地坪的竖向控制一直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竖向控制直接关系着城市的防洪排涝水平,决定了城市建设时的土石方填挖工程。近年来随着宁波市屡次遭受台风强降雨影响,城市内涝时有发生,给居民生命财产以及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地块开发时地下空间的大范围开挖利用,地坪标高取值有逐渐抬高的趋势,以减少地下室开挖深度。

目前城市竖向标高取值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基础上,规划控制阶段主要控制低限。而城市地坪是否应该抬高,整体抬高后将对周边区域产生多大影响?本文以即将开发建设的宁波市姚江新区为例,探讨确定地坪控制标高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论证抬高地坪的利弊关系,并给出地坪合理标高取值,指导姚江新区的开发建设,并为城市其他新建区域的地坪标高控制作为参考借鉴。

2 姚江新区概况

2.1 区域概况

姚江新区位处宁波江北门户,杭州湾大通道与宁波绕城高速交汇处。东侧和北侧分别为相对成熟的谢家和洪塘区块,南临姚江生态文化长廊,与“新三江口”湾头、甬江北岸将共同打造“两江北岸”城市新兴生活休闲带。根据相关规划,姚江新区功能定位为城市级体育休闲中心、江北区行政文化中心、低碳型生态宜居新城。

2.2《控规》对姚江新区的竖向控制

(1)地块控制标高。

《控规》确定的姚江新区地块控制标高大部分在3.50~4.00m之间,其中最低为3.25m(宁波北高速收费站南侧地块),最高为4.15m(规划奥体中心地块)。在宁波新城新区的地坪控制标高中处于较高水平。

(2)道路控制标高。

《控规》对城市道路的控制标高一般是对道路交叉口进行控制。道路交叉口标高基本在3.25~3.50m,桥头交叉口处抬高至3.90~4.3m。

其中滨江路控制标高为3.20~3.25m,在遇到交叉口附近有河道桥梁区域,道路标高抬高至3.90~4.00m。

(3)滨江岸线竖向设计。

姚江新区南临余姚江,而对于滨江岸线的具体竖向关系,《控规》中没有明文规定。在滨水空间设计中没有考虑滨江路及滨江地块直接与江岸发生关系,而是采取丰富的滨江景观绿带以及亲水平台与江岸建立联系。

(4)防洪排涝标准。

《控规》确定的姚江新区规划防洪(潮)标准远期按200年一遇进行设防,近期按100年一遇进行设防。现状姚江防洪堤标准为100年一遇,设计堤顶高程为3.63m。规划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

3 竖向研究分析

3.1 防洪排涝要求

(1)防洪要求。

从防洪角度来看,道路竖向标高高于防洪标高无疑是安全。姚江百年一遇洪水位为3.63m,如将滨江路抬高至洪水位高度,即按100年一遇设防。

(2)排涝要求。

从排涝角度来看,道路竖向标高应高于排涝标高,一般采用涝水位+安全超高。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严峻,各部门已经深刻意识到排涝的重要性,专家学者已经将城市排水提升为城市排涝,因此,本研究建议排涝标准适当提高,采用50年一遇。根据水利规划,姚江新区50年一遇的涝水位为2.65m,安全超高取0.5m,则满足排涝要求的道路竖向标高应不低于3.15m,地块标高应比最低路段高出0.2m以上,即场地竖向标高应不低于3.35m。

(3)雨水排放。

为了使区域雨水尽快排至河道,市政排水管道出水管管内底标高尽可能高于20年一遇涝水位。姚江新区河道分布密集,雨水管长度一般在500m以内,因此,最理想的道路竖向标高为:涝水位+管长*水力坡度+管道覆土要求。涝水位以2.52m计,管道坡降以0.5m计,管道覆土以0.8m计,则道路竖向标高应不低于3.82m,场地竖向标高不低于4.02m。

3.2 地坪抬高的工程经济测算

将地块地坪控制标高抬高最直接的经济效益是减少地下室开挖节约的工程费用,但同时也增加了地下室未覆盖区域的填土增加费用,包括地块内部及周边城市道路。

(1)减少土方开挖节约的工程造价。

地块地坪抬高导致地下开发空间随之抬高,在地下室体量不变的前提下,开发商往往会选择控制地下室顶板的最小覆土深度,抬高地下室底板标高,从而减少地下室的开挖。这一部分土方量可以简单的用地下室占地面积*地坪抬高来计算,土方开挖综合单价包括挖土、运土和弃土三部分。

(2)减少基坑维护节约的工程造价。

地下室抬高不仅减少了土方开挖,还包括在开挖过程中基坑维护支挡结构的减少、井点降水等其他工程措施费用的节约。为简化计算,将这部分工程造价统一归到基坑维护中。根据宁波软土地基开挖工程经验,每减少开挖1米地下室,可以减少4米基坑维护深度。取单位长度水泥砼维护结构费用*地下室边界周长,可以计算得到这部分工程节约费用。

(3)地下室结构减薄节约的工程造价。

宁波水系发达,地下水位高,土层含水量高且透水性差。地下室通常需要打抗拔桩来抵抗地下水的浮力。地下室整体抬高可以减少抗拔桩的长度或桩间距,从而节约工程造价。此外,地下室底板结构厚度也能相应减薄。

建筑结构上的工程造价不能简单的通过综合单价计算确定,而是要根据每幢建筑单体的详细结构设计变化来计算工程造价。根据工程经验,这一部分结构性工程造价是相当可观的,但无法直接估算。

(4)地块填土增加的工程造价。

地坪控制标高抬高会促使开发商选择地下室标高也随之抬高,而控制地下室的最小覆土厚度,因此由地下室覆盖的区域并不会增加填土,而地下室未覆盖区域则需增加回填土,宁波在工程上通常采用塘渣回填,这部分工程造价即为增加的塘渣回填量。

(5)承压桩增长的工程费用。

桩基础一般需打到地下土层的基岩持力层,按照受力特点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或者两种受力模式共同作用。而对于特定的地块,土层结构是一定的,持力层的深度不变,抬高整体建筑标高就意味着增长了桩的长度。这部分工程造价与建筑桩基具体设计有关,包括桩径和桩间距,在具体计算时可以和地下室结构减薄节约的工程造价综合考虑,统称为结构性工程造价变量。

(6)地块周边道路抬高增加的工程造价。

地块标高抬高后了,为了与周边道路的衔接,地块外围的城市道路也将随之抬高。为了简化计算,这里不考虑通过增大地块出入口坡度或通过绿化过渡衔接来消化地块抬高与城市外围道路的高差,而是简单的认为外围城市道路与地块抬高同样的高度。

如道路为单侧服务于地块(如滨江路、道路另一侧为城市绿地等),则整条道路面积均应计入计算范畴;如道路为双侧服务于地块(大部分城市道路属于这种情况),则取一半的道路面积进行计算。除了需要特殊地基处理或桥梁路段,道路抬高可以简单的认为增加塘渣填筑。

综合以上分析,由于地坪抬高造成的工程造价节约费用计算公式为:

式中:

Z———地坪抬高节约的工程造价;

V挖———减少土方开挖节约的工程造价;

V维———减少坑维护节约的工程造价;

V构———结构性工程造价变量;

V填———塘渣回填增加的工程造价;

V路———道路抬高增加的工程造价;

式中节约的工程造价取正值,增加的工程造价取负值。需要注意的是道路抬高增加的工程造价V路一般由政府财政承担,开发商关心的则是地块内部的工程造价变量(式中前四项)。

其中地坪抬高能带来工程经济的地块需要有建筑物且有地下室开挖,则主要为R类(居住用地)、A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B类(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三类用地,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共带来经济效益2.8亿。随着上述三类建设用地的抬高,城市其他除了水域外的所有地块,包括道路、广场、绿地等都将随之抬高,而这部分用地的抬高一般不会带来工程经济效益,相反只会造成因土方填筑带来的工程费用增加,计算共2.2亿。计算结果表明地坪整体抬高能够带来工程经济效益,但量值不大。说明工程经济效益不应作为城市地坪抬高的主导考虑因素。

3.3 景观因素的考虑

姚江新区启动区濒临姚江,特别是洪塘西路-机场路之间的生态居住片区,区块到江岸的平均距离也就300米左右,因此可以考虑抬高该区块地坪标高,增加姚江江面的可视性,提升土地开发价值。

该段姚江的防洪堤标高为3.63m,因此可以以此作为滨江路的最低控制标高,及滨江路标高控制在3.60~3.80m,其余城市干路控制标高建议与滨江路相仿,而城市支路可适当降低10~20cm。相应地块地坪标高建议控制在3.90~4.10m。

对照控规中对城市道路和地块标高的控制,建议在控规的基础上,道路标高抬高30~50cm。

3.4 其他因素的考虑

姚江新区启动区北侧为北环西路,东侧为机场路,南侧部分为姚江部分为姚江新区二期,西侧为城市未开发区域。需要竖向衔接的为北侧与东侧。而北环西路和机场路均为城市快速路,道路两侧均留有30米隔离绿带。可以通过绿带坡度过渡消化道路高差,因此适当抬高姚江新区地坪标高,除了道路纵坡上的处理,不需要考虑与周边地块竖向上的衔接。

综上所述,建议姚江新区启动区道路控制标高宜为3.8~4m,即在原基础上抬高约50cm。

4 结语

(1)新建区域地坪竖向控制标高不仅仅是个工程造价问题,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各方面的影响。

(2)从城市安全角度来讲,竖向规划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满足防洪排涝要求。

(3)在宁波现有的竖向控制标准的基础上,整体抬高地坪标高总的来讲是利大于弊。

(4)建议姚江新区启动区道路控制标高宜为3.8~4m,即在原基础上提高50cm。

(5)在极端天气城市受涝时,姚江新区抬高地坪对北侧洪塘、东侧谢家地段产生一定影响,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根据可容忍的积水深度而有所不同,下阶段将进行精确的水文水利模拟计算。

参考文献

[1]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市姚江新区启动去控制性详细规划[Z].2013,8.

[2]潘红卫.城市竖向规划与城市治涝-福州市中心城竖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2004,28(5):83-85.

[3]朱月河,王科,刘传林等.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竖向规划[J].2009.

[4]陈平,李仓粟.珠三角河网地区城市竖向规划方法初探—以广州市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3).

[5]欧阳丽,戴慎志,王晓明等.长三角滨江工业区竖向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2):87-90.

上一篇:“三四五”帮教模式下一篇:血清LD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