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发展(共12篇)
高新区发展 篇1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北斗导航产业制定了发展规划, 已经集聚了40多家创新型企业。
创新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了“1+10”创新政策。与世界顶级智库美国兰德公司合作开展创新体系研究,量身定做全区创新发展战略纲要,构建了54个指标组成的创新体系。出台 《区瞪羚企业认定扶持试行办法》,认定及培育2013年瞪羚企业124家。起草《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工作方案》、《促进科技企业科技园(孵化器)发展管理办法》等孵化器相关政策。
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建设了100万平方米科技企业孵化器。出台了《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组织区内企业申报各类科技项目849项,629个项目共获得国家、省、市5.61亿元资助。建立了数字家庭等7个产业创新联盟。
高端人才加速聚集。制定了“2+7”人才政策推广“高层次人才服务捷通卡”。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围绕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修订了《关于加快科技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
高起点推进开放式创新。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成功举办第三、四届“中英生物科技之桥”项目对接会。与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和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签订我区首个引才协议。深化与美国等国家的科技交流。与新加坡知识产权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
高新区发展 篇2
华三通信的辉煌,离不开杭州高新区(滨江)默默的支持。据了解,自华三通信落户杭州高新区(滨江)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除了对其在研发和人才上一如既往地支持外,该公司2014年新落成的大楼,也是滨江区政府投入11亿元为其量身定制的。
在短期的回报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之间,杭州高新区(滨江)果断选择了后者。在创新为核的信息经济时代,向着“智慧e谷”目标前行的杭州高新区(滨江),用智慧的政府服务为信息产业发展打造了国内一流的平台与环境,发挥了
浙江省创新驱动的核心载体作用。
“智”造一流发展平台
放眼世界,除了硅谷,最好的科技园区就在中国。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高新区,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合二为一,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区合并不仅为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地方党委、政府按照开发区的模式运作,多部门合署办公,使得入驻杭州高新区(滨江)的企业在业务办理方面更加高效便捷。
多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符合产业导向的欢迎,不符合产业导向的,投资再大,也坚定地拒绝。同时,杭州高新区(滨江)借助杭州市区县协作机制,推进产业链在杭州市的延伸与整合。全国安防产业的龙头企业海康威视的生产制造部分,杭州高新区(滨江)牵线搭桥,将其引至园区的区县协作县——桐庐县,引领当地制造业升级,而海康威视的研发和销售部门依然在杭州高新区(滨江)继续壮大。
物联网园区、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近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的大平台建设如火如荼,在不到100平方公里的有限空间里,为以“人脑+
电脑”为特色的信息产业“腾地方”。
近日,杭州高新区(滨江)又下发《关于贯彻落实“杭改十条”再创高新区(滨江)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实施方案》,其中就包括建立土地“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坚持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以智慧安防、智慧商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境、智慧制造、智慧物流、智慧政务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实施方案,杭州高新区(滨江)还将进一步放宽企业登记准入条件,简化审批流程;实施物联网产业园投资项目“化零为整”审批试点;试行招投标(采购)制度改革,以政府投资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为牵引,加快促进“信息经济”在杭州高新区(滨江)率先应用、率先示范、率先发展……
“慧”聚一流创新主体
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企业一年、两年甚至四五年不产生效益没有关系,只要认定企业掌握了符合园区产业导向的关键技术,政府就会宽容其一时出不了成绩。在这里,让政府建楼、跑腿没关系,只要企业能集聚国内、国际一流人才,拥有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政府就会为你定制服务……
有人说,这就是杭州高新区(滨江)打造的类硅谷的生态环境,一个高容错、广胸怀、志存高远的创新创业环境。信息经济时代,杭州高新区(滨江)立志把网络信息技术产业打造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拥有长久话语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正因为此,这里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全球一流人才和企业平台落户的乐土。占地300多亩的华为杭州研发中心是杭州高新区(滨江)最大的单个供地项目,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整个华为的服务器研发中心,集聚了3300多名高技术人才,未来计划容纳1万人。
据统计,这里聚集了各类留学回国人员4000余人,近千人创业;这里拥有33名中央“千人计划”专家,2名中央“万人计划”专家,74名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目前仅重点信息经济企业就有200多家聚集于此,形成了一个共生共荣、融合互补的产业集群,形成产值近千亿元的信息产业。
培育创业“天使”和“伙伴”
许多梦想在杭州高新区(滨江)成真,更多梦想选择在这里起航。
安恒信息、聚光科技、英飞特电子……海归团队带着自主创新技术和远大理
想归来,在这片最合适的土壤初尝成功滋味。在他们的初创期,杭州高新区(滨江)就像“天使”投资人、创业“保姆”,总在关键时刻给予支持,让他们得以腾飞。“安恒发展初期迫切需要办公用房时,杭州高新区(滨江)租来房子让我们使用,伴我度过了创业最困难的时期。”从硅谷回来创办安恒信息总裁范渊说。
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国内高新技术人才,带着一流的技术和项目纷至沓来,为创业者护航、导航的孵化器也不断成长。杭州高新区(滨江)打造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链条,从针对尚未注册公司的“-1到0岁”科技创业项目的“高新创业苗圃”,到科创中心,再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不一而足。此外,一大批由创业成功者、科技中介、传统企业创办的民间孵化器,如海邦创新工场、“5050”加速器、华业科技园、万轮科技园等,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天使”和“伙伴”的角色。
打造高新区发展的文化引擎 篇3
一、抓好文化开发是新区构建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的内在需要。
第一,开发区自身优惠政策的逐步减少,需要通过开发文化优势来求得持续发展。开发区在初期以政策优势和体制优势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随着对外开放格局的扩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两者优势必然逐渐丧失。开发区不能再一味“等”、“靠”、“要”国家的优惠政策,体制优势这个动态过程也迟早将成为开发区的历史。因此,新区要充分挖掘与弘扬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以文化整体优势使新区获得持续发展。
第二,国内外竞争的加剧,需要通过建立特有的区域文化优势来迎接挑战。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有53个,雷同化发展的倾向较为突出。为了吸引外资入区,各开发区之间在外部条件上盲目攀比,表现在进一步争优惠政策,在引进项目中减价竞卖,形成了一种内耗,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还造成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者的不平等竞争。一些外来投资企业,在优惠政策期限过后就绝尘而去,另辟新的开发区再享优惠,如此循环,造成企业投资短期化。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靠优惠政策已不是根本的办法。新区要持久地吸引国内外大商社、大企业的聚集,需要营造兼容并蓄、互助互进的整体文化氛围来协调和培育各企业茁壮成长,这样才能使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二、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无锡新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文化能给物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式。文化还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经济活动所包含的先进文化因子越厚重,其产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附加值也就越高,在市场中实现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大。目前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但由于文化开发程度不够,不仅制约了自身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无锡新区辖区内的梅里是我国吴文化的原生地和核心区,拥有大量的、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这是全国其他开发区所没有的。“三泰一址”(泰伯庙、泰伯墓、泰伯渎、吴越贵族墓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及其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是吴地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生动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南地方文化精神的独特体现,其尚德务实、崇文重教、和谐奋进等吴地独有的文化品格,与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血脉相通,是建设无锡文化新区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新区人应该在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保护好、继承好、发展好新区的历史文化,从而为文化新区的建设注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营造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彰显新区吴地文化的特色和竞争力。
文化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其蕴含的价值导向、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及作为产业关联度较高的新兴产业,是影响经济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克服文化发展从属经济发展的观念,把历史文化保护开发纳入总体规划,促进文化发展和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在对待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保护的目的。既不能以牺牲和破坏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无限度地开发利用,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也不能片面强调保护,忽视对历史文化的利用和发展。必须在确保历史文化获得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促进保护、利用和发展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赋予历史文化以新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使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无锡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服务于新区文化名区建设。
三、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加大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是一项战略性的事业,必须着眼于新区的发展大局和长远规划,科学制定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总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总体思路和阶段性重点措施等。同时,要远近结合,尽快启动各项前期工作,对看得准的重点工程、重点工作,要落实责任,抓紧推进。
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组织领导。建立新区“三泰一址”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指导下,负责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近期重点做好总体规划、大遗址申报、建立工作机构和机制等工作。宣传、文化、规划、财政、国土、三产等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大遗址保护机构,具体负责日常保护工作。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专家的作用,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专家咨询机制。适时建立有关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经营型、管理型人才,建立一支较为专业的文物保护管理及研究队伍和一支文化旅游产业队伍。做好保护区内文物普查工作,切实加强文物考古和文化展示的协调配合。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规划管理。根据新区总体规划和无锡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编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专项规划,制定保护图则,据此规划编制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性详细规划。制定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注重保护历史风貌、空间环境,体现吴地特色;按照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和风格。制定科学全面的考古发掘、整理研究和出版规划,制定文物保养、修复、展示规划。
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和管理。新区财政应不断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经费的投入,并采取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捐赠。积极争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省市有关专项资金的支持。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范围内的经营项目实行特许经营,对“玉飞风”等标志实行使用权拍卖,并将有偿出让的收入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据“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历史文化遗产的门票收入实行专户集中统一管理,并全部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
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充分利用现代资本市场,创新投融资体系,改变政府单一投入的传统作法,成立无锡新区吴文化旅游公司。由新区吴文化旅游公司和新区城市投资公司作为保护、建设、开发“三泰一址”历史文化资源的投融资主体,以门票收入、周边商务地产、特许权、无形资产等作为质押,向银行进行融资,用于景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建设。此外,要通过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开发,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银行贷款支持,适度开发商务房地产,强化无形资产经营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文化旅游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引进国际、国内有实力的文化旅游集团参与保护开发和经营。以“泰伯”、“玉飞风”等艺术形象作为影视、卡通、艺术、工艺品等的表现形式,带动玩具、食品、服装、工艺美术品等产业的发展。
(作者为无锡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无锡国家高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高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篇4
一、郑州市高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
郑州高新区位于郑州市西北部, 距市中心约12公里, 南距310国道2公里, 北邻连霍高速公路, 距新建郑州国际航空30公里,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条件便利。全区行政代管面积110平方公里, 总人口25万余人, 是河南省、郑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域。区内入驻企业3, 000多家, 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40家, 占全省的26%;2009年至今, 连续3年, 平均每年2家企业上市, 上市企业已达1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61家。现有8个国家工程中心、10个院士工作站、8个部属研究院所, 市级以上各类科研机构274家, 在建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
二、郑州市高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关联度低, 产业集群效应差。
郑州高新区主要是由政府借助外力自上而下推动的, 很多企业都是由外部引入, 缺乏本地根植性, 产业集群化发展“先天不足”。企业间关联度不大, 园区内部缺乏相互渗透与合作的氛围, 许多企业的产品链局限于内部循环, 企业间缺乏分工协作, 难以产生群体效应。
(二) 创新能力弱, 外资利用水平低。
目前, 郑州市高新区内企业以引进国内外成熟技术模仿创新为主, 自主创新与科技竞争能力弱, 研发投入不足, 自主投入能力有限, 制约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影响了企业的后续发展。与沿海地区相比, 郑州市高新区区内企业参与国际间的竞争意识与能力不足, 外资利用水平低, 外向带动能力差。
(三) 产业格局散乱, 产业升级压力大。
产业格局不合理, 尚没有形成专业的园区, 产业分布散乱, 传统产业没有形成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力补充。郑州市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郑州市高新区产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要保持和扩大产业生存和发展空间, 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四) 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内部必须有发达的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体系, 目前郑州市高新区缺乏内部连接, 科技中介机构与产业脱节, 良性互动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独立作战或外购的多, 区内间企业缺乏协作, 其带动和辐射效用不强,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规模的发展, 削弱了对区域总体经济的带动作用。
三、促进郑州市高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一) 构建完善的产业链, 协同产业内部联系。
成熟的产业集群内部构成必然是一个或几个巨型企业和无数配套企业形成完善而复杂的产业链、供应链, 企业间分工协作。利用市场规律,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通过兼并、重组等对郑州高新区内企业进行整合, 增强企业实力, 培育强有力的集群龙头企业。科学管理区内企业, 促进上下游支撑产业的发展, 引导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分工协作, 配套生产, 从而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
(二) 增强创新能力, 合理利用外资。
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灵魂, 企业要充分利用当地研究机构, 发挥专业性人力资源优势, 产学研相结合, 掌握核心技术, 提升整体竞争力, 使郑州市高新区产业集群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进发。同时, 有效使用外资, 增强外资的投资回报率。
(三)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
郑州市高新区产业集群行业分布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资源开采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 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因此, 郑州市高新区产业集群下一步的发展应注意完善产业结构, 逐步实现产业转移, 在保持原有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 将发展重点放在轻工业品、机械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 使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持续升级。
(四) 优化配套设施建设。
产业集群配套的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完善, 已成为制约郑州市高新区产业集群高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建立各种规范的服务机构, 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创业上岗培训部门等, 特别是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 有效解决资金流通问题, 还需创建诚信的市场秩序, 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等;另一方面则要加强硬环境建设, 如交通物流、信息网络、通讯、水电等, 尽量减少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孟浩程, 王利刚, 李喜山.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研究[J].职业时空, 2009.1.
[2]侯茂章.关于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研究[J].企业经济, 2009.1.
[3]李思霖.河南产业集群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43.
[4]王晓燕.河南省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10.17.
高新区发展 篇5
【搜索关键字】:高新区 技术产业 发展前景 报告
【出品单位】 上海东滩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9年9月【报告页码】 66页【图表数量】 21个
→内容简介
关于高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有很多。本报告列举了美国、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对高技术产业,以及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并根据研究的需要提出了本报告秉持的高新技术定义。
第1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定义、门类和发展条件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及其产业内涵
(一)国外高技术产业定义及其产业内涵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定义及其产业内涵
(三)本报告秉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定义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研究
(一)国外高技术产业的分类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
(三)本报告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条件研究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运行特征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般条件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殊条件
第2部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分析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一)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二)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差异明显
(三)科技人才资源丰富,但研发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四)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猛,外资企业在出口中处于主导地位
(五)三资企业是高技术产业主体,民营科技企业增长迅速
(六)产业链正在不断拉长,但仍未形成企业的有机集群
(七)风险投资市场不发达,技术和风险资本结合困难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分布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行业分布结构
(二)电子信息产业
(三)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
(四)新材料产业
(五)新能源产业
(六)先进制造技术产业
(七)海洋高新技术产业
(八)环境保护产业
三、我国高新区发展解析
(一)我国高新区发展概况
(二)各区域高新区的发展
(三)我国主要高新区发展解析
第3部分高新区发展相关理论及模式研究
一、高新区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高新区发展的理论模型
(二)高新区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
二、高新区的发展模式探讨
(一)高新技术产业地带模式
(二)技术城模式
(三)科学城模式
(四)高新技术加工区模式
(五)高新技术区的类型
第4部分我国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国家高新区加速“二次创业”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趋向系统优化
(二)国家高新区整体进入“二次创业”的战略转型阶段
二、我国国家高新区未来发展趋势
(一)目标清晰、手段正确,清除障碍、化解外部性
(二)功能定位向综合城区转变,市场招商向国内企业倾斜
咸阳高新区创新体制机制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模式;体制机制
咸阳高新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管理体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新常态下,进一步推动高新区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问题。
一、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情况
目前,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的管理体质主要有五种模式,一是全权托管乡镇的管理模式;二是不托管乡镇,只负责开发建设的管理模式;三是由所在市、县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不单独设立管委会的管理模式;四是区政合一高新区管委会和所在县区政府职能归并的管理模式;五是不完全托管乡镇即仅负责区内经济建设不负责社会事务的管理模式。
1.全权托管乡镇的管理模式。高新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市政府管理区内的经济建设、征地拆迁、土地规划、税收财政、人事组织及社会文化等事物。代管区内的所有乡、镇、街道办,这种管理体质可以加快高新区的建设发展。大大的推动了高新区建立初期的发展和壮大。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新区采取这种管理体制,我省宝鸡、渭南等高新区都采用这种管理模式。
2.不托管乡镇,只负责开发建设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市相关部门及部分区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是高新区的决策层,主要负责制定高新的发展思路和长远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协调解决新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排除外部各种干扰,保证高新区新体制、新机制的正常运行。高新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高新区的管理层,负责高新区开发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管委会拥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及市一级的土地、规划、财政、人事等权限。不托管区内的乡、镇及街道办,不管理区内的社会事物。征地拆迁和一切社会事物委托所在县区政府管理实施,高新区职责就是发展区内的经济建设。西安高新区就是这种管理体制的成功案例。
3.由所在市、县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不单独设立管委会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目前出现于深圳高新区,其特点一是区内区外政策几乎一样,特区政策适用于高新区。二是开发区管理中心没有项目审批权、批租土地、审批项目都是由深圳市相关行政主管负责。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和监督检查政策落实情况。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区实行三级管理。第一个层次是高新技术产业带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和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区委书记为领导小组成员。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第二个层次是高新技术产业带办公室。办公室是执行机构,由原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承担。高新区的领导办公室没项目审批权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审批权,只有规划权、协调权和企业进入区内建厂的权利。第三个层次是产业带片区管理机构,负责各片区的具体开发组织管理和政策落实。
4.高新区与所在行政区合一的管理模式。高新区与所在行政区合一管理模式是高新区管委会与所在县区政府职能归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管委会主要领导兼任区委、区政府领导职务,园区内既有管委会机构设置,又有一级政府机构设置,既承担高新区园区的开发建设任务,又承担区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社会职能,我国的苏州工业园区、青岛、广州、株洲高新区都是选择这种模式。
5.不完全托管乡镇的管理模式。不完全托管乡镇就是仅负责区内经济建设不负责社会事务。高新区管委会拥有市一级经济建设、土地规划、财政税收等权限,全力负责高新区内的经济开发建设,管理区内乡、镇及街道办的组织人事、及征地拆迁等,但是管辖区域内的所有社会事物都由所在地政府代为管理。目前长沙高新区采取了这种管理模式。
二、咸阳高新区存在的问题
咸阳高新区目前现状距离国家高新区的标准有一些差距。与其他高新区相比,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明确。目前,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基本明确,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合成材料”三大特色产业,但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不明确。按照市政府的安排,高新区以及市直相关部门已经完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合成材料三个产业的发展规划,但还没有通过市政府审定,另外,没有整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不明确。二是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落实力度不够。没有引进具有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项目少、小、散、科技含量不高,项目推进慢,高新区整体形象差,对全市经济贡献小。三是没有科技创新能力。政策体系不健全,没有相应的人才、技术、资金引进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没有建立起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的体制机制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服务业发展几乎空白,科技创新和创业服务能力差。四是内部机制不活。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开放意识不强,没有建立起与高新区发展相适应的决策、用人、薪酬、激励等内部管理机制,缺乏干事创业的机制与环境。
三、咸阳高新区创新体制机制的意见
为了推进国家咸阳高新区加速发展,进一步发挥咸阳科教资源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充分发挥高新区对咸阳科学发展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特就改革咸阳高新区体制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1.充分利用好咸阳高新区管委会在项目审批、外经贸、财政、土地、规划、建设、房产、环保、科技、人事等方面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行政管理职能,为园区企业和居民充分服务到位。
2.充分的做好各项目包装,提升高新区整体形象及土地价值,激活下属公司的融资能力,依靠资本运作来推动高新区发展,充分发掘土地价值,运用文化产业包装土地,实现土地的增值和利用。同时,通过创新资本运作模式,积极探索银行授信融资、银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吸引投融资公司落户。
3.加大重大产业摆布、公共基础设施财政补助、高新技术产业扶持、人才引进、信用担保、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4.依托周边大学及科研院所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快孵化基地建设,搭建以特色服务为核心的支撑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产业链,使研发、生产、经营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完整生态环境。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制定奖励政策,鼓励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或留学人员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留学人员创业、中介招商等提供特色服务政策。
高新区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制度安排 篇7
1.1 高新区概念
高新区,又称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为中心的技术制造中心。高新区作为一个高知识、高科技的产业,是人文地理结合的系统,它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科技发展的进程,从而有力地提高国家综合国力。高新科技园区最早开始于美国斯坦福和英国剑桥,是依托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可以看作一个研究系统。
1.2 我国高新区概括
我国的高新区从开始到现在都在快步前进中。但是,每个地区的高新区都是不同的,有政府委托高新区管委会作为管理的,还有政府直接管理的,甚至还有由政府组建的公司进行管理的。高新区的管理包括进行园区人事、人力资源和人才战略等方面的管理。高新区配套了一系列高素质的人力、高科技和新技术等,属于高知识密集型产业集中区,整个科技化程度较为完整。整个产业区对于新能源、半导体、光电、新材料、环保、低碳等各种新的技术与新理念,都能进行较好的利用。其中,对于高科技制造业、高技术设计研发、科学技术的软件服务等外包形式,都有着很大的产业系统。
我国各级高新区都会根据当地的区域增长优势使产业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这样不仅增加了当地的工业产值,而且,当地高新区的发展方向与当地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方向相一致。
2 高新区产业创新与发展概况
2.1 我国高新区产业创新与发展实践
在北京,有多个科研机构,在高新区内就有上百家,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就已经超过60%之多。相比之下,深圳这个特区仅有一所大学,但是整个城市的高新区企业经营、管理都是非常活跃的。但由于受长期的产业流动性的影响,北京的高新区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为2503万元,其利润达到101万元,但是,深圳的高新区在发展的速度上超出北京,深圳的高新区企业的平均收入达到44643万元、利润达到2469万元。另外,位于“广深港”黄金走廊腹地的东莞松山湖高新区,自2001年开发建设以来,松山湖按照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科学发展示范区、转型升级引领区”的发展目标,产业聚集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逐步发挥出产业龙头和研发龙头的双带动作用,已成为东莞乃至珠三角高水平崛起的强大引擎。
对于我国这些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可以看出制度安排对其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由于发展环境的特殊性,整个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
2.2 我国高新区产业创新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应该关注高新区内部的产业集群优势,在高新区内的企业,虽然有各种类型,但是内部企业之间缺乏整个上下游之间的供应链衔接优势,这样的产业发展集群优势,对于我国高新区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在我国高新区的企业中,如果仅仅依靠大的跨国企业来发展产业和促进创新,是不利于产业发展环境的形成的,中小企业也需要注意与我国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成为相关的产业集群,同时发挥其优势。
其次,在我国高新区产业创新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在当前我国的高新区发展中,对于整个国际形势来说,其高新区内部项目的重复率高,导致发展的竞争力加强,对于整个产业发展是不利的。没有根据相应的资源和成本条件来对高新区的产业发展与创新进行相关引导。
再次,我国的高新区自我创新的能力不够,在我国的高新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行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掌握都是非常匮乏的,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我国高新区的产品附加价值创造能力被削弱,从而使得整个国家的高新区产业竞争力不足,因此,在我国高新区产业创新与发展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针对我国高新区的整体投资市场,其风险投资体制不够完善,导致技术和风险资本的结合困难,这就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我国的风险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风险投资的社会服务系统发展不够,这就要求我国与国际接轨,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高新区的发展。
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
在我国特殊的背景下,高新区产业创新与发展的特点,主要是从改变政策上影响选择结构。在高新区的技术人员的相关产品科技含量的创新,并没有根据相关科技含量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激励因素,缺乏创新机制的激励政策。高新区内产业结构的发展不够合理,我国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动没有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这样容易导致企业产品生命周期问题和整个市场竞争力问题的发生。高新区内的人才较多,整体思想素质较高,个人的内在制度成本问题,需要进行考虑,以预防个人对企业的知识要挟问题的产生。
4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
通过对整个国际环境的借鉴和学习,我国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是需要得到重视的,应该通过多方面努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高新区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制度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
4.1 制定引导和鼓励高新区的政策
从当前我国高新区产业创新与发展看来,针对我国发展环境中,政府给予政策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用宏观调控政策,对于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从地方政府扶植当地的高新区的各种产业发展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来看,这种技术发展的促进性对产业结构的编排是非常有效的。政府针对产业需要对整个教育人才培养进行干预,这样才能满足我国高新区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人才需求。同时,对我国的高新区的行业发展规模和产业发展创新趋势进行规模性引导,这样能够保护好我国高新产业的稳步发展,避免一些企业出现恶性发展。
4.2 搭建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促进低成本型高新区向创新型转变
从我国高新区产业创新与发展的趋势来看,对于所有中小型企业的高科技人才,都应该进行创新鼓励,整个高新区应该针对人才的吸引,搭建基本的有效促进平台。此外,根据高新区内的产业创新机制应该有相对的服务中心,针对不同的发展企业模式提供不同的服务,包括培训、技术指导等。因此,必须加大研发资金和人力投入,从而拓宽创新渠道,使得我国高新区的创新系统得以形成。
4.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仿冒
在我国高新区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针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只有解决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企业的发展,从而使得对高新区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打击仿冒,打击部分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促进高新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4.4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区域创新文化
在高新区产业发展与创新过程中,针对园区内中小企业的资源不足,可以通过创新网络化来进行,通过网络创新的形成,中小企业者能够紧密联系,从而实现创新资源共享。这不仅仅在高新区内部,同时还可以扩大到外部的整个系统,从横向和纵向同时出发,针对多家企业价值链上的协同创新,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这样能够使得整个高新区内的产业创新与发展,有一种良好的背景烘托,从而实现这种创新文化的形成。
4.5 完善高新区的社会服务体系
在高新区内的企业创新服务机构,属于民营的较少,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却有着众多的私人研究室。因此,促进园区内的民营研究创新机构的建立和运营,也是政府提高高新区产业创新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的策略。针对高新区的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等,进行相应的人才培训帮助。同时对中介服务机构成立技术咨询等,针对高新区产业创新和发展,进行专门的信息服务,从而使得高新区产业的发展更加迅速,国家经济得到提升。采取灵活的产业政策引导高新产业创新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4.6 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形成技术链
制定相关政策,针对高新区产业特征,从整个网状的产业链出发,从而促进相关的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做到整个产业协同发展。通过专业的分工和发展方向的引导,使得各个产业环节更好地交替,从而促进我国高新区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4.7 推进筹融资制度创新
针对当前的高新区发展特点,从整个高新区产业的研发和市场出发,对高新区企业的风险投资系统给予相应的制度促进。对于融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安排,促进市场监管,通过减税或者免税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新区产业发展与创新。同时通过政府政策规定,鼓励民间投资,更可以设立创业市场,为风险投资的相对退出制度给予安排。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一系列高素质人才、高科技和技术等高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集中区,它既是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高地、人才聚集高地”,更是一个社会产业集聚、经济升级转型的强大引擎。本文通过简要概括我国高新区的发展状况,总结出我国高新区的发展特征,指出在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制度安排对高新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并针对我国高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制度安排和政策指导上的建议。
关键词:高新区,创新,发展,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杨益.“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战略选择[J].国际贸易,2009(9).
[2]祝宝良.构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撑体系[J].科技成果纵横,2010(1).
[3]汪斌.东亚工业化浪潮中的产业结构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4]程瑞华,王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新兴产业发展[J].中国金融家,2010(1).
[5]吴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N].经济参考报,2009-11-3.
高新区发展 篇8
关键词:国家高新区,开放型创新,发展路径
1 引言
自198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以来, 目前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高新区已经达到54家。2007年, 54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54925.2亿元, 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8.8%;生产总值 (GDP) 已达到17574.5亿元, 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249530亿元) 的比例达7.0%;特别是, 园区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为1348.8亿元, 占全国全部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的36.8%;每千名就业人口中有68名从事研发工作, 每千名就业人口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390名。数据显示, 国家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并且依靠丰富的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 将成为引领中国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主战场和主阵地。
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 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全面融入并积极引导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传统的资源和要素禀赋优势所带来的区域竞争力将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中被抹平, 如果不能快速适应变化、应对变化和赶超变化, 区域经济优势将会迅速被全球化的浪潮所淹没。而如果不能积极适应并且创造变化, 原有的经济和技术势能将会在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创新中消失。因此, 持续的创新才是未来经济真正的动力源泉。而如何创建一种保持高新区持续创新的发展模式和制度环境, 就是本文研究的问题和起点。
结合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 本文把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的理念相结合, 沿着亨利?切萨布鲁夫 (Chresbrough, H.) 教授开放式创新的研究思路, 提出了区域开放型创新模式的概念、内涵;结合广州高新区的发展实践, 阐述了实施开放型创新模式的前提和条件;然后, 重点分析了高新区选择开展开放型创新的路径和方式。
2 区域开放型创新模式的提出及概念和内涵
2.1 区域开放型创新模式的提出
对区域开放型创新模式的认识, 最早来源于2003年亨利·切萨布鲁夫 (Chresbrough, H.) 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亨利·切萨布鲁夫认为, [1]“开放”的本质是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通过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 减少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提高创新绩效[2]。开放式创新有别于传统创新模式的突出特点, 需要把内部研究和外部技术结合起来, 然后把这些新技术和创意应用于自己的业务。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 创新不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 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全局性的活动, 从外部引进创意和技术可以加强自身的创新基础, 获取和使用外部有价值的创意和丰富的技术资源成为创造价值的有效途径, 而且充分利用别人的新技术还可以节省内部研发所需要的时间和资金, 加快创新速度。通过这种合作, 不同的组织不仅得以共担创新风险和成本, 互补创新资源, 提高创新效率, 而且可以实现协同效应, 不同知识领域的结合常常能够产生全新的技术从而获得技术突破。开放式创新体系将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 形成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多主体创新模式[3]。亨利·切萨布鲁夫 (Chresbrough, H.) 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 主要是针对企业而言。对于区域的开放式创新发展, 目前的研究还比较少。
国家提出自主创新战略后, 各地迅速掀起一股科技创新的热潮。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 就存在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创新活动是主要依靠本地区力量还是依靠全国全世界的力量?创新资源整合是局限于本地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 还是在全球范围广泛进行?很显然, 在创新资源富集的区域, 比如科研院所比较多的城市, 通过政策引导, 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自主创新活动。但对于创新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的区域, 比如科研力量相对不足或不强, 开展自主创新就比较困难。尽管我国的一些企业也在积极地应用开放式创新, 但是大量的企业仍然在进行封闭式创新, 以及进行大量的重复研发投入, 这不仅导致了恶性竞争, 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因此, 作为国家创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和主阵地, 国家高新区需要一种开放的理念, 建设一种开放的创新模式, 从而培养起一种开放、高效的组织与制度创新环境。基于这样的认识, 本文提出了区域开放型创新发展模式的概念。
2.2 区域开放型创新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从生态循环经济的视角看, 区域开放型创新模式就是指在一个区域内能够源源不断的汇聚资金、资本、人才、知识和技术等创新要素, 并且能够把这些单个的创新要素经过再加工、再组织形成具有更高价值的“新产品”, 进而为社会提供就业、市场、竞争力、环境和财富的基于创新价值的生态经济系统 (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显示, 区域开放型创新模式有三个环节, 分别是创新要素的流入、新价值的产生、对社会的贡献, 其中, 新价值的产生是最关键要素, 也是开放型创新模式的灵魂。开放型创新模式并不排斥已有的创新价值链、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等创新成果, 而是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更加强调开放性以及在开放性基础上的创新要素流入和社会财富贡献。开放型创新模式的核心是创新, 前提是开放, 路径是由内至外与由外至内的结合, 本质是形成促进人才、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的流动, 在流动中形成要素不断增值的循环机制。开放型创新模式有三个特点:
一是开放与创新有机结合。自主创新不是封闭的创新, 而是开放式的创新。因此, 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不矛盾, 对外开放中可以贯穿创新活动。可以一边对外开放, 一边搞自主创新。
二是开放与创新相互促进。对外开放可以促进自主创新, 可以通过学习、竞争、改进, 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自主创新活动也可以促进对外开放。科技无国界, 创新也无国界, 通过创新合作、协作与交流活动, 可以强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 引进吸收先进的技术、产品和产业, 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三是开放优势与自主创新优势互相转化。对外开放形成的项目引进渠道、市场拓展渠道、积累的经济实力、人才队伍等优势, 可以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支撑作用, 从而转化为自主创新的优势。自主创新形成的先进技术、成果, 又可以深化对外开放, 提升开放水平, 从而转化为开放的优势。
3 实施区域开放型创新模式的基础和条件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 开放型创新发展模式是在开放程度较高的背景下提出的。只有具有开放意识, 开放渠道, 开放资本的区域, 才能实施开放型创新。比如, 广州高新区是依靠国家政策建立起来的经济功能区, 依托广州自身的科技资源起步并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广州高新区感到完全依靠本地区创新资源远远不够, 还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 具体办法就是引进。但引进是要有条件的, 首先必须要有与创新资源对接的载体与环境;其次必须要有与创新资源对接的资本与人才;第三必须要有与创新资源整合的体制与机制。广州高新区与国内特别是一些内陆省份的高新区相比, 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就是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 外向型经济十分发达, 与海外联系密切, 与国际惯例接轨早, 与国际市场互动频繁。因此, 广州高新区在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 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和胸怀, 将视野放在全国全球范围内, 并逐步走向开放式创新之路。
透过广州高新区正在建设的开放型创新模式的发展经验和对上海、深圳、北京、武汉等高新区实践调研认识, 我们认为, 高新区选择把构建开放型创新模式作为自身发展的路径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高新区管委会以及所在城市行政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开放型创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把构建这种创新模式作为区域发展的主导思想和长远战略。在中国强大政治体制的优势下, 行政支持的优势尤为重要, 没有行政领导在资金、组织、人事、土地等方面的全力支持, 就不可能贯彻落实这种战略思想。在行政领导支持的前提下, 还要结合各自高新区近20年发展积累下的特色优势, 充分对“什么是开放型创新模式、如何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模式以及构建的路径、方法方式和政策立足点”等等有着充分、深刻而统一的认识。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力推的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 本质上, 就是构建开放型创新模式的一种国家举措, 也是各高新区探索自主创新模式的一个机会。
二是围绕这种战略性认识在行动上需要探索包括组织、管理、人事等在内的制度创新。开放型创新模式不同于传统创新模式下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和制度, 需要通过内部的制度创新, 促使企业形成自组织化、内生型的增长模式, 进而能够单位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更高的效率是开放型创新的内在需求。没有这种更高效的创新机制, 就没有更多人才、知识或技术等创新资源源源不断地汇聚于此, 也就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高新区作为国家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地, 具有自身的物理空间和地域范畴。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目标对象是企业, 那么制度创新就是高新区培养形成第一生产力的核心内容。
三是根据上述战略认识与制度创新需要高新区具有相当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基础和条件。虽然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积累起一定的财富, 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政策导向、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性, 中国54个高新区发展的阶段也有所不同。发展快的高新区, 已经完成高新区一次创业积累, 正在步入第二次创业阶段;发展慢的高新区, 可能还在一次创业的阶段。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特色就是开放, 开放的方式就是引进来和走出去, 其结果必然是“与狼共舞”, 如果没有充足的思想认识基础, 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构建开放型创新模式的开始可能也就是失败的始点。因为选择开放式创新模式, 必然要花大笔资金引进创新型人才、知识和技术等创新型资源, 引进之后还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环境等, 这都需要过去长期的财富积累, 所以, 根据广州高新区科学城的建设经验, 构建开放式创新模式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4 选择区域开放型创新模式的路径和方式
高新区20年的发展经验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发展理念和路径, 譬如关注大企业、强调市场引导、注重招商引资和突出产业产值等, 未来采用开放型创新模式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需要打破旧观念, 建立新思维。我们认为, 构建开放型创新模式就是要实现五个转变。
4.1 从“移植大树”注重产业化转向“育苗造林”注重培育创新主体
对于开放区域而言, 开放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并直接受益,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不愿意改变固有的发展路径。我们看到, 在珠三角的一些区域, 还是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 把产业直接引进来, 特别是引进一些成熟的外资产业化项目, 而不太愿意自己培育、打基础, 这必然导致发展后劲不足。要实现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切实按照自主创新和科技企业成长规律, 打好基础, 做好创新主体培育。具体来说, 就是要建设一批科技创业孵化器, 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 使一批创新项目和研发机构在此开展创新活动, 使科技成果得到有效的孵化。研发机构不仅仅局限于国家级省级市级的, 还可以是外资的研发机构, 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对于培育长大的企业, 要实施造林工程, 规划建设加速器和建立产业基地[4]。
4.2 从“市场配置”的自发行为转向“政府引导”的有序发展
创新以企业为主体, 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所作为, 纵观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成长与发展, 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主导作用。上世纪未, 我国就提出要推进科技创新, 但由于没有实质性的政策措施, 全国的科技创新氛围并没有形成。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自主创新战略, 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 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 这才在全国形成了创新的热潮。同样,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 要推进自主创新, 政府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 不能任由市场随意发展。[5]首先, 要做好产业规划, 明确发展重点。其次, 要按照科技企业成长线路图, 出台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政策措施。 (参见图2) 第三, 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对科技项目给予配套资金资助。要率先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科技担保资金, 以此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于科技创新活动。与此同时, 按科技创新活动的要求, 不断完善宜居环境。 (参见表2)
4.3 从“引进来”的招商引资模式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创新模式
一味地引进来, 不能形成根植性创新主体。一味地强调自我, 也培育不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把内外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开放型创新发展模式, 促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互为增强、融合发展, 形成外源经济体与内源经济体自发合作、互动共赢的局面。促进外资企业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在内资企业上的“嫁接”, 有效地整合区内优势资源, 有效利用外资企业的创新资源, 提升区域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与国际创新联盟和创新组织进行合作。
4.4 从关注项目转向更加关注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主体, 没有人才或不重视人才, 就不可能提高创新能力。但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习惯于引项目, 引资金, 而忽视对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在创新发展战略中, 这种招商引资思路, 必然不利于创新甚至阻碍创新。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育, 注重从“招商引资”转向“招才引智”, 制定人才引进与培育政策, 实施创新领军人才工程, 在创业资金、居住环境、本人及家属入户、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交通、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资助与服务。
4.5 从关注产业产值转向更加关注产业价值
目前, 我们讲的产值, 并没有考虑产生这些产值消耗的资源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是有价值的产值, 即要考虑产生这些产值所消耗的资源及对环境的影响。因此, 国家级高新区要率先注重绿色产值、绿色GDP, 注重保护环境, 节能减排,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 努力打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区, 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5 总结与展望
根据多年在高新区的工作经验, 沿着亨利·切萨布鲁夫 (Chresbrough, H.) 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研究思路, 本文提出了区域开放型创新的发展模式, 并在概念内涵、适应条件和发展路径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 不仅丰富了高新区的发展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 而且对指导高新区选择建立新的发展路径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未来, 结合区域开放型创新模式的实践案例, 有必要对这种模式下的内在机理和运作机制给予更深入的剖析和分析, 因为实践永远是科学探索特别是应用性科学探索的起点和检验科学探索结果的最好试金石。
参考文献
[1]切萨布鲁夫.开发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M].金马,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69.
[2]陈钰芬, 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 2008 (02) :419-426.
[3]陈劲.品牌与知识产权谁主沉浮[J].销售与市场 (营销版) , 2008 (04) :28-29.
江苏省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对策分析 篇9
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科技改革发展形势,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科技经济更紧密结合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高新区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高新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江苏园区经济发展特征显著,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江苏省大力建设发展高新区,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对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十三五”时期“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差距思维,推动全省高新区创新发展,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1 江苏省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依托良好的地理区位和科教资源禀赋优势,江苏省高新区建设发展坚持走高端化、集约化、国际化之路,在发展新兴产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始终走在全省改革、开放、创新的最前沿。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共有16家国家级高新区,位居全国首位;31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全省省辖市全覆盖。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常州高新区获批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江阴高新区、江宁高新园、宜兴环科园获批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高新区已经成为江苏省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1.1 经济和产业基础好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各高新区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2015年,高新区以占全省3.6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21.5%的地区生产总值、27.6%的工业总产值和35.3%的出口总额,集聚55%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和64.3%的“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2]。在高新区超前部署了纳米材料、云计算、智能机器人等一批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苏州工业园纳米材料、昆山高新区小核酸、江阴高新区高性能金属材料等在国内形成先发优势,江宁高新园智能电网、无锡高新区智能传感系统、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常州高新区光伏等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1.2 企业创新活力强
高新区强化科技企业培育,集成科技资源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质态显著提升。创新型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 000家,其中40%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分布在高新区。在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我省昆山高新区的企业上缴税额增长率居全国第一。高新区服务企业创新机制能力不断优化,苏州高新区建立科技中小微企业数据库,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着力提高企业家职业化水平,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1.3 创新要素资源丰富
高新区注重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集聚,不断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形成区域性的创新要素资源聚集区。无锡高新区通过“530”创业人才计划,在创业政策、创业载体、金融资本、科研资源、创业服务等综合催化下,集聚大量国际国内创业领军人才,孵化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江宁高新园逐年提高财政在科技方面的投入,重点对科技创业、成长路线图制定、实施成长计划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科创载体建设、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1.4 科技金融结合紧密
高新区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良性互动、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高效对接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新型科技金融组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支撑。苏州工业园依托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和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发挥科技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无锡高新区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统筹高新区支持科技金融的相关资金,建立政府、金融机构联动的风险共担机制,鼓励支持科技创新与创业。苏州高新区加速构建区域科技金融网络,规划建设“金融谷”,深化拓展科技金融广场平台功能,打造区域新型金融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
1.5 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备
高新区发挥先行优势,面向国内外集聚一流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完善科技创业孵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造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高新区建设了超级计算中心、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平台。在科技服务方面,常州高新区以研发设计、孵化服务、科技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创新服务区。无锡高新区、苏州高新区分别以无锡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通过创新产业技术研发组织机制,搭建产业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和开放共享的平台,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6 国际化水平较高
高新区坚持把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提升全球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多种手段,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大力推进海内外高校院所与高新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显著提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苏州工业园积极推进国际创新资源开放融合示范,立足于园区经济外向度高的特点,建立国际化创新协同平台,建设“中国-新加坡苏州创新中心”,打造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区。江阴高新区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100多个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区内重点骨干企业瞄准国际前沿,通过与全球行业领军企业技术与产业的合资合作,走一条企业创新国际化的道路,奋力赶超世界最先进的产业技术水平。
2 制约高新区发展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我省高新区发展成效显著,在全省经济转型发展全局中发挥了重要引领支撑作用。但着眼于在全国参照系中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与国内一流的高新区相比,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整体处于中低端、管理体制机制活力不够等诸多问题,成为高新区创新发展必须着力突破的发展制约。
2.1 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建设国际一流的科技园区,是我省高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我省高新区特别是苏南9家国家级高新区在全国整体处于先进水平,但距离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科技园区还有不少差距。2006年,国家科技部部署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试点,江苏省高新区无一入选。在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基于2012年数据发布的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中,苏南国家级高新区发展水平处于国内一流方阵的仅苏州工业园区1家,综合排名居全国第8位。
2.2 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省高新区发展势头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评价结果,我省只有武进国家高新区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分项指标排名优于综合排名,其他所有参与评价的高新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排名均低于综合排名,且没有一家高新区在此项指标中入围全国前十。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企业万元销售收入中R&D经费支出”平均为19.7万元,“内资控股企业万人当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平均为24.8件,我省多数国家高新区这两项指标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在每万人拥有本科(含)学历以上人员、从业人员中硕士和博士占比等指标方面,我省国家高新区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3 产业结构高端化有待进一步推进
高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我省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壮大,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多、骨干企业规模不大、产业层次不高,特色战略产业影响不强,特别缺少像中关村的信息技术、张江的生物医药等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产业,缺少像华为、中兴、腾讯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根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评价结果,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高新区,高企数量也仅为北京中关村的21%、上海张江高新区的59.1%。我省国家高新区的人均增加值、服务收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等指标,也明显低于全国先进水平。
2.4 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省国家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但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全国来看并不占优势。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评价结果,我省多数国家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项指标排名低于综合排名,国家高新区的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远低于北京中关村每万元0.012吨标准煤的水平,国家高新区的企业数量增长率也不够高。
2.5 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我省国家高新区建设基本以地方为主,区内外政策已经逐渐拉平,对高新区政策支持缺少特殊办法,与国内先进高新区存在差距。陕西举全省之力建设高新区,对西安高新区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单列,区内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划分;东湖高新区每年新增用地占全省新增指标的1/7;上海将包括土地出让、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等13类20项行政审批权下放给张江高新区。我省高新区在体制机制上还有进一步创新的较大空间。
3 对策分析
在我省推进“一中心、一基地”建设的背景下,我省高新区发展要把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构建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探索一条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3]。
3.1 建立科学考核机制
推动高新区所在地政府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明导向,在对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行考核的同时,加大对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的评价考核力度,真正建立起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导向、新动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高新区创新创业活力。
3.2 健全高效管理体制
赋予高新区必要的经济、社会、行政等管理权限和职能,强化高新区管委会的综合服务功能和科技创新促进功能,提高管理服务效率。积极探索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路子,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责范围,推动高新区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
3.3 推进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推动高新区率先落实好国家向全国以及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广的中关村10条政策。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寻求突破。
3.4 提升高新区发展内涵
推动高新区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明确发展定位,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推进创新核心区建设。按照“一区一战略产业”的要求,坚持特色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培育创新型企业,形成由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加强科技金融创新,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优化创业生态,打造科技人才创业“栖息地”,构建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江苏省大力建设发展高新区,成效显著。文章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江苏省高新区发展的制约,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整体处于中低端、管理体制机制活力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重点从体制机制角度,提出了高新区加快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新区,创新发展,江苏省
参考文献
[1]杨文利.万钢:努力开创国家高新区发展新局面[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07-09(A01).
[2]朱婉君.江苏出台首部高新区综合评价办法[EB/OL].(2016-06-22)[2016-09-27].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6/22/c_1119092528.htm.
高新区发展 篇10
自1988年国家开始施行高技术产业开发计划 (火炬计划) , 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手段。从1983—1988年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对高新区建设的尝试, 到1992年国家高新区在全国布局的基本形成, 到如今我国高新区的不断壮大, 我国高新区已经进入了全面启动的阶段。但高新区的发展同样存在许多问题。
随着高新区的不断发展, 单靠提供土地和政府优惠政策和外来技术的引进已经不能满足高新区的进一步发展, 高新区在争夺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方面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截止到2008年, 我国54个国家高新区在地区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发展不平衡, 而且投入产出也存在很大的危机, 高新区的发展状况直接对区域和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考虑到我国高新区的发展阶段以及现阶段我国高新区的整体发展思路面临的转变, 对高新区发展进行动态和量化的比较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
1. 评价指标的选取。
在我国, 评价高新区的综合发展主要从经济、资本、建设、企业数、创业中心、人才、外企、工业产值、政府支持和大学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在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文件中, 从经济实力 (总收入、人均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净利润、上缴税费) 、创新能力 (集约化程度、人均技术收入) 、发展潜力 (经济总量、第三产业发育程度、资本利用率) 和国际化程度 (出口创汇额、外贸依存度) 四个方面进行高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估。
结合以上两者的参考和国家科技部对于2008年高新区发展主要指标的数据公布, 本文选取高新区区企业数、工业总产值、营业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净利润、上缴税额等7项指标来评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济实力。有关数据见附表。而对于高新区的产业配套支撑条件风险资本、人才流动、周边腹地支撑作用等由于缺乏相应的统计资料和数据, 定量化和客观性而未予考虑。
2. 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为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变量化简技术, 目的是分解原始变量, 从中归纳出潜在的“类别”, 把相关性强的指标归为一类, 不同类间变量相关性较低。每一类变量代表了一个“共同因子”, 即一种内在结构, 而因子分析就是要寻找该结构。通过这些“共同因子”找出影响经济评价的主要综合指标, 通过加权求和的线性组合求出总的经济发展情况。其数学模型表达式为Xpxl=AP×m·Fm×1+ep×1每个分量代表一个指标, F为公共因子, A为因子载荷矩阵, e称为特殊因子, 包括随机误差。因子分析就是从中找出少数几个能控制原始变量的随机变量Fi (i=1, 2…m) , 建立模型X=A·F+e, 忽略e, 以F代替X, 。
(二) 评价指标体系
在上节我们选取了7个高新区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 并把企业数、净利润、上缴税额、营业总收入归为高新区的社会效益, 把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出口创汇归为高新区的经济效益。从因子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上述结论。
从表2-1可以看出7个指标存在极大的相关性, 企业数、净利润、上缴税额、营业总收入之间有极大的相关性 (相似数大于90%) 可以归为一个评价因素。
从图2-2和2-3中可以看出, 前两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以达到了90%以上, 所以选取两个因子。在2-2中出口创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与第二个的因子存在极大的相关性, 企业数、净利润、上缴税额、营业总收入与第一个因子存在极大的相关性。
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建立了如图2-4的高新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 高新区综合发展评价的因子分析
将附表中的数据输入spss软件中, 通过选择Analyze/Data Reduction/Factor来进行分析。由图2-3和2-5可明显看出可提取两个因子, 各因子在各个指标上的权重如表2-6所示。
通过该系数矩阵就可以将所有主成分表示为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
计算综合得分, 这里依据公式, 其中F为综合得分, n为因子个数, V1为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 K为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
根据表2-2的数据进行计算:第一公因子的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51.833%, 第二公因子的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为41.515%, 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3.348%, 代入综合得分公式推出:
7个指标的 (社会效益) 、 (经济效益) 、总得分如表2-7所示。
三、高新区评价结论
由表2-7可以看出, 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前10名的高新区有:北京、上海、西安、无锡、深圳、苏州、成都、武汉、天津、广州;这10个地方都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这些地区以其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通讯条件, 以及大学和政府优惠政策和地理人文因素给高新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其中西安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高新区发展较快。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各项指标都稳居各高新区前列, 上海张江高新区紧居其后, 逐渐形成了首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地区的格局。各高新区总体上发展水平悬殊。以天津为例, 天津高新区在园区企业数、净利润、上缴税额、营业总收入方面居全国第3位, 而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出口创汇却居全国第24位, 说明天津高新区在发展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平衡, 特别是在出口创汇方面, 而这也是在高新区今后“二次创业”中需认真考虑的地方。
由表2-7也可以明显地看出高新区本身发展和在中、东、西地理上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因此对于高新区的“高”和“新”需要政府和企业进一步深思。政府工业园在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更应引导园区不断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和核心竞争力, 在工业园发展模式上不断创新;另一方面, 园区企业更应不断在技术、科技、人才引进、管理等方面实现创新, 进一步加深自己的国际化进程, 不断与世界接轨。
参考文献
[1].陆立军, 裘小玲等.首届工业园区发展国际论坛.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2].元炯亮.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 2003 (3)
[3].崔兆杰, 谢连科, 刘雷, 王艳艳.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 (13)
[4].高惠璇.实用统计方法与SAS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胡永宏, 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大连高新区绿色低碳发展战略 篇11
在产业发展上,大连高新区强力推行转型升级工程,严格招商引资标准,促进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大量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导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内涵式发展动力。在抓好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同时,大连高新区大力发展网络、动漫、设计、科技金融和物联网、教育培训以及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用高科技产业彻底取代传统产业,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发展之路。到2012年年底,大连高新区特色产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大关。
在环境治理和保护上,大连高新区加大对固废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采取跟踪监管、适时监管、全程监管的办法,对企业固体废物的产生、贮存、转移和处置进行具体指导、规范和治理。与此同时,大连高新区还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机会,开展大规模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定期对全区进行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专项整治,使区域内的生活居住环境干净整洁,美丽清新。
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从2011年开始,大连高新区实施了青山生态系统工程建设,专门制定了《高新区青山生态系统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每年投资5亿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高新区还按照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标准,充分利用七贤岭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规划设计并建成了一个近40万平方米的森林公园,为广大市民和驻区企业员工创造了一个健身休闲场所,为旅顺南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高新区发展 篇12
新指标体系是高新区新的发展导向
新指标体系由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能力、产业化和规模经济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4个一级指标和44个二级指标构成。该体系适应新形势对高新区的新要求,引导高新区肩负起新的责任和使命,体现了国家目标要求和政策导向的目标需要,同2004年的指标体系相比进一步为高新区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
高新区发展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新指标体系淡化了对土地、资金等要素量化指标的要求,加大了对知识创造和孕育能力的要求,明确提出的13个评价指标,既有主要衡量从事知识传播、科技研发人员数量的指标,又有反映整体的创新型人才环境和素质的指标,还有反映研发和创新投入能力的指标。
高新区发展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内生动力的发展模式转变。新指标体系有16个评价指标对高新区如何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幅度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成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作了明确规定;对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高端产业的配套环境作了明确规定;对政府和社会给予创新创业的支持程度,整合社会及政府资源的能力,以及对高新区的重视程度及官产学研的结合程度作了明确规定。
高新区发展从推动产业由大而全、小而全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转变。新指标体系的最大特点是首次提出了主导产业集聚度问题,规定了高新区内一个或若干产业在区内集聚程度的指标;首次提出主导产业首位度问题,规定了高新区内主导产业在所有高新区中该产业的集中程度和重要性的指标;首次提出和规定了高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质量等指标,努力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创新集群。
高新区发展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新指标体系对高新区科技人员年均收入规定了定量指标,对高新区管委会体制与机制创新和人居环境明确了定性指标,形成规范高效、竞争营造优越的创业环境、优化的发展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环境,成为创业的先行区。
高新区发展从注重引进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向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新指标体系明确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高新区出口总额的比例指标,明确了非外商独资企业的实收海外资本占高新区全部实收海外资本的比例指标;明确了千人拥有欧、美、日专利授权数指标明。
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现状分析
河南省高新区发展以1991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标志,目前,全省有郑州、洛阳2个国家级高新区和新乡、安阳、平顶山、南阳4个省级高新区,开发总面积42.66平方公里,区内基础设施总投资106.58亿元,进区工业企业总数4052家。2007年,全省高新区GDP达到427.08亿元,技工贸总收入1555.9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收入869.77亿元,出口创汇10.79亿美元,用新指标体系的标准评价河南省高新区的发展也有亟待提高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的能力有待提高。一是河南省高新区的研发机构较少,领军的高新技术企业更少。以郑州高新区为例,目前全区引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75家,而长沙高新区入驻研发机构400多家。河南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中的46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高新区的只有8家,占百户重点企业数的17%;河南省50户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19家落户在高新区,占总数的38%。二是河南省高新区技术水平不高,拥有的先进技术较少。以河南省发展最好的郑州高新区为例,至2007年累计获得专利项目300余项,而张江高科技园区累计获得专利2205项;千人拥有发明专利累计授权数仅5个,而张江高科技园区则达23.7个;高新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只有50多种,而张江高科技园区2006年主要高新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就达231种,达到国际先进的112种。三是河南省高新区研发人员少。据科技部2007年公布的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排名,郑州高新区依次低于武汉高新区、长沙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在中部地区仅排第四位。
产业化和规模经济的能力有待提高。河南省高新区虽有一定的规模集聚,但主导产业集聚不明显,严重影响了产业化程度和规模经济能力的提高。全省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高新区有4家,以机电为主导产业的有5家,以电子为主导产业的有3家,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有3家,只有新乡高新区的家电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南阳高新区的光学、冷加工产业可算是相对集聚的特色产业。河南省高新区规模经济能力不高。据科技部的统计,2006年全国54个高新区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在其所在城市中占有份额达30%以上的有21个高新区,中部地区高新区达到30%的5个,而郑州高新区只占16.98%,洛阳高新区占12.71%,分别低于杨凌高新区75和81个百分点;从单位面积效益分析,郑州高新区单位面积总收入为16.66亿元/平方公里,分别低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和长沙高新区的20.08亿元/平方公里和23.54亿元/平方公里,只相当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13.63%。
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全省高新区的高技术服务业现状、发展高端产业的配套环境、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资本市场的动力程度、人居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条件与全国相比,都亟待提高。在从业人员方面,郑州高新区千人拥有硕士、博士分别低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及长沙高新区,也低于全国高新区平均数,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43.34%和56.81%。在投融资方面,郑州高新区2007年风险投资基金、担保基金两项合计仅2.1亿元。
推动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的建议
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立区之基,使高新区成为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基地。河南省高新区必须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以创新优势赢得发展空间。一是加强高新区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采取措施,引导省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入高新区,使之成为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实现人才、技术优势与政策、体制、环境优势的最佳结合。二是加大对科研环节和孵化环节的投入。省重大科技专项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部署课题,争取国家重大专项落户高新区,设立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并结合财力逐年增加。三是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抓好各类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吸引技术、人才、资金,形成服务于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使高新区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一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成为科技计划的主要参与者,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二是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设备更新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力度等。三是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多方式、多渠道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和吸引、招聘外籍工程技术人才。
坚持以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使高新区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强力引擎。一是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及产业结构。认真分析所处区域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和自身发展优势,确立发展方向,集中力量培植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引导大中型企业在高新区创办科技型企业,探索“强强联合,体外重组”、“引进资本,嫁接改造”等模式,把技术、设备、人才等存量优势转化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量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提升、改造速度,形成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实施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和完善控制能耗、污染的标准,严格产业准入制度,提高加工产业的进入门槛;建立劣势产业存量资源转移机制,对需要退出产业实行有序收缩,将资本存量向高增长产业转移,活化土地、资金等资源。
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使高新区成为创新的先行区。一是强化政策法规保障。高新区要积极协助当地政府研究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相关要求,制定提升高新区或所在区域自主创新的政策条件,在科技投入、创业投资、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先行先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强化机制体制保障。进一步完善高新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支持高新区和完善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探索园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以周边区域发展服务园区发展,为园区拓宽发展空间和为入区企业提供产业、生活配套。三是强化财政投入保障。高新区的公共财政资金要形成合力,向优化基础设施倾斜,支持各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向充实和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倾斜,引导生产性服务体系的建立、资源共享和功能完善;向培育和实现区内重大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倾斜,增强对重大项目的专业配套能力;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倾斜,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点和持续的创新能力。
【高新区发展】推荐阅读: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06-06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10-06
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区的启示08-1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06-18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09-21
成都高新区鼓励和扶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暂行办法11-10
高新区10-27
大连高新园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指南07-05
高新区载体10-18
肇庆高新区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