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精选11篇)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篇1
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着眼, 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提升辽宁省传统产业、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是辽宁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举措保障, 是21世纪我国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高新技术是指以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 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知识密集型技术, 或者说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和创新而产生的技术。高新技术具有战略性、更新快、高投入、高风险、高竞争性、高增值、渗透性等特点。
“十五”以来,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由2 0 0 0年的100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350亿元, 年均增长27%以上, 产业规模是“九五”末期的3.3倍。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5.4%增长到2005年的10.3%, 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2 6亿美元, 占全部出口的11.6%。辽宁省高技术各具特色的区域增长优势已经形成, 沈阳、大连已经发展成为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占全省的7 8%。沈阳的软件、新型装备、生物工程与制药等产业已初具规模, 东软等销售收入超过2 0亿元的企业就达1 0家;大连的光电子、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五大主导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大连软件园已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和全国一流水平的软件研发和生产集散地。“十五”期间, 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效果显著。到目前为止, 辽宁省应用C A D、C A M、C A P P技术的企业约占76%, 应用过程控制技术的企业约占58%, 在财务、销售、供应等单项业务应用信息管理技术的企业约占9 2%, 应用ERP系统技术的企业约占15%, 分别比“九五”末期提高了26%, 4 5%, 2 2%和5 0%。
综合上述分析, 本着发挥好原有优势, 在业已形成产业优势和具备相当基础的辽宁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及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 大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速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用先进适用高新技术优化和提升传统产业, 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中培育自主开发能力,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逐步构建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区的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带。从战略上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振兴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进一步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我省具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 重点抓好3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条产业链、10个国家级工程 (技术) 中心、50个重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 逐步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成优势和特色优势。
1. 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起点高、辐射和渗透力强、带动面广的特点, 实现产业向技术水平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经济效益更佳的层次转移, 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提高辽宁省在全国成长链的地位。
(1) 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应用软件, 关系到网络建设与安全的支撑软件, 以及与数字化设备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以日本、韩国市场为突破口, 面向全球开拓国际市场, 逐步形成软件产业的国际化格局。重点把沈阳、大连、鞍山的软件产业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软件研发、生产、人才培养和出口基地。其中, 沈阳软件园重点建设成为以提升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区;大连软件园重点建设成为以软件产业国际化及软件出口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区, 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软件出口基地和中国最大的软件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要以沈阳、大连为产业区域中心, 以优势产品为龙头,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依托大连大显、中国华录、沈阳长白、沈阳三宝、沈阳LG、辽宁无线电二厂、大连环宇等骨干企业, 发展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字电视、通信及网络产品、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产品, 使其规模和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一是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成套生产线及技术, 重点发展TFT (薄膜晶体管) 、小尺寸硬盘及可擦写DVD驱动器等计算机及零部件;二是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网络设备研发, 重点发展第三代复合移动通信系统;三是以合资合作方式, 建立集成电路设计、加工、封装产业链, 重点抓好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四是继续保持汽车电子、数字电视等消费类产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积极扩大手机等产品的市场份额, 重点发展数字电视发射机、卫星导航设备等产品, 把辽宁建成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基地之一。
(3) 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基地。要重点依托沈阳三生制药、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生态所、本溪华源制药、大连美罗等骨干企业, 进一步加大创新类药物的研发和具有市场前景的仿制类药物的生产。加大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海洋生物、环保生物、生物能源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在发酵、制药、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 大力向生态农业、现代中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制药等领域拓展。重点推进高效人用、兽用重组疫苗、基因药物及制剂、抗爱滋病系列药物、要农作物优质、抗逆新品种种子、优良林木种苗、生物肥料及饲料等产品的产业化, 使辽宁省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步入全国前列。
2. 加快推进产业链建设,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利用辽宁省特有的资源优势和业已形成的高新技术产品优势, 按照产品内在联系和上下游产品发展的要求, 纵向延伸和集聚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8条产业链 (即汽车电子产业链、现代中药产业链、I C装备产业链、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系统整机及终端配套产业链、光电通信产业链、机床数控系统产业链、传感器及智能仪表产业链、镁制品产业链等) , 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 重点建设10个国家级中心, 强化创新和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建设。
以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机制企业化、发展方向市场化为核心, 以优势科研机构和强势企业为主体,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 在原有国家级中心基础上, 新建10个国家级工程 (技术) 中心 (即燃气轮机中心、燃料电池中心、工业通讯与控制系统中心、数字化智能建筑中心、钢铁工业自动化中心、功能聚合物中心、大型压缩机中心、铁矿石资源综合利用中心、软件验证与评测条件中心、模具钢中心等) , 搭建技术研发与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建设的公用平台, 促进科技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 重点突破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 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中培育自主开发能力,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产品, 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更多更好的项目源。
4. 实施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坚持用项目来带动产业的发展。
围绕国家确定的生物与新医药、先进制造、软件行动计划、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汽车电子、信息化重大装备、信息产品制造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升级、现代农业以及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大产业技术与装备研制开发等重大专项, 滚动实施“复合移动通信系统”、“数字视听系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通用飞机”、“新型电池隔膜”等50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争取新增销售收入1000亿元。
5. 加强高新区特色建设, 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
充分发挥高新区的集聚、示范和辐射效应。初步形成以3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主体、以4个省级高新区为辅助的较为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完善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 逐步从政策招商转向产业招商, 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重点建设沈阳先进制造、数字医疗设备、大连生物与医药、光电通信等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格局。同时, 加强阜新、大连金州和沈阳农业等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强化技术支撑和特色产业积聚、扩张, 促进智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6. 加强产学研联合, 强化高新技术为“两大基地服务”, 尽快将辽宁省的科研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
要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一是实施海外学子创业工程, 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引进国外高层次科研团队、先进技术和投资资本, 推动辽宁省在信息、管理等方面与世界全面接轨和同步;二是加强省院校合作, 建立以人为本的科技新体制。积极鼓励源头科技创新, 聚合技术、智力要素激活资本要素, 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 促进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人才结构的调整;三是开展民间资本与科技项目的对接活动, 引导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促进科技项目的融资与产业化。通过资本市场化运作, 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和风险资金的投入, 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银行金融信贷为支撑、跨地区、跨国家合作等多元化高技术投入体系;四是重点突破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推动作用的嵌入式软件、基于IP交换第三代移动通信、燃气轮机设计制造、大型船轴的制造、生物能源、海洋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纳米材料制备、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树脂合成、煤清洁燃烧、镁质材料深加工、农作物转基因育种、现代中药等重大关键技术,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产品。同时加强高新技术向石化、冶金、轻工、纺织、医药、建材等产业的渗透, 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靖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2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高新技术产业总量逐步壮大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0.73亿元,同比增长17.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3.1%,较2012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靖江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占全泰州市的比重为19.43%,在三市四区内继泰兴之后位列第二位。
2.创新载体持续拓展,激励措施不断增强
目前,靖江市共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8个,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个,其他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69个。全市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已实现全覆盖,实现“一企一院校、一企一平台、一企一团队”目标。五年间,靖江100多家企业已和百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为靖江市企业赢得了转型的新机遇。靖江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829人,其中,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3人,入选省“创新团队”1个、省“双创计划”15个、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15个。通过与高校院所的人才科技合作,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电子通讯等领域高新技术项目200多个,促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后劲不足
从最近5年的发展情况看:虽然高新占比逐年提高,但年度之间提升幅度不大。虽然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幅度最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造船、钢铁等行业不景气导致分母减少,进而出现一部分假性提升。与周边县市相比,靖江市高新技术产业比例明显偏小,从泰州其他市区(不包含靖江)情况看,2014年1-9月份高新占比最高的是高港(50.8%),最低的为兴化(36.85%)。从苏南地级市平均水平看,2013年无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6%,常州44.4%、苏州46.7%、镇江49.5%。从新增单位情况看:2010年-2013年间共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4家,其中,行业属于高新的企业仅45家,新增单位无论是总量还是单位个数,对全市的拉动作用均比较有限。截止到2014年,这45家企业中已有6家因关闭、规模减小等原因退出了规上企业范畴。
2.研发经费投入情况与其他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R&D经费支出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强度和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2012年靖江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11.9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98%,较2011年提升0.12个百分点。2013年,靖江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为13.26亿元,占GDP的比重与2012年一致,仍为1.98%。与周边县市相比,相差甚远。高港区2012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4.01%,位居泰州三市三区之首。从项目情况来看,我市项目科技含量低,企业对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全市规上企业中109家建有研发机构,占比11.3%;有科技活动的企业117家,占比12.2%。规上企业共有科技项目538个,其中R&D项目为369个,占比68.6%。几乎所有的企业R&D项目类型都是试验发展,缺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3.劳动力较为密集,高素质技术人才仍然匮乏
2014年1-9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1%;但高新技术产业中从事主营业务活动的人数达到了4.17万人,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也高达32.2%。高新技术产业仍然摆脱不了“劳动力密集”的影子,人均销售低于30万元的企业数达到了35家,占规上高新产业单位数的20%。2013年,全市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为7225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为3272人,仅占45.29%。企业人才队伍素质结构欠佳,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几点思考
1.加强重点产业规划提升。以国家火炬计划新技术船舶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微特电机及控制产业基地、省核电装备科技产业园、泰州市级冶电化特种材料及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方向,推动“车、船、机、电”(汽车配件、船舶及海工装备、通专用设备及工程机械、电机电器)等传统产业向产业高端攀升、向相关领域延伸,积极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向高、轻、优转型,促使产业结构多元化提升。
2.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引进。一方面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扶持一批发展效益好、品牌形象佳、示范作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强化科技招商、产业招商,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为当地产业结构优化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篇3
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化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园区经济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竞争力和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园区热”不断升温。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与关西、英国的剑桥与M4走廊、法国的sophia.Aniipolis、南韩的Taedok、以及台湾的新竹等园区, 因其产业集聚程度高、效能好, 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国内的产业集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全国多个省市的科技园区都有产业集聚现象, 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省市, 尤其在浙江, 集聚现象在全省范围内处处皆是, 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我国国内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从陕西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入手, 研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对策建议。
1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据介绍, 近几年来, 西安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平均增速始终保持在30%以上, 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及汽车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以集成电路、通讯、软件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突出, 发展强劲, 已初步形成具有高成长性和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但是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1.1 未能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企业的聚集更多是地理空间的聚集, 而不是市场机制作用的产物, 区内企业之间很少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基于共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相互认同和协同关系, 很少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 更缺乏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 因此, 离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还有一定差距。
1.2 园区内产业集群间缺乏分工与协作
西安的传统观念, 特别是农耕文化观念制约了强调产业分工和协作的思想传播。从西安文化积淀对人观念影响角度讲, 历史文化深深影响着西安人的观念, 带有“封闭性、保守性”因素的农耕文化观念意识在开发区仍然普遍存在于包括许多 (中层) 管理者在内的员工当中, 这一方面造成开发区内企业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意愿淡薄;另一方面使得开发区缺乏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土壤。
1.3 服务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中介服务机构还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初步建立了中介支撑服务体系, 但不论是服务实体的组织数量、形式, 还是服务的范围、质量还远不能跟上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还不能支撑产业集群的形成。最重要的是风险投资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完全深入到产业集群的促进与形成中。这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个比较滞后、突出的问题。
1.4“产学研”合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总体来看, 西安市几十所具有相当研发能力的大学与企业的互动、合作的程度还比较低。在园区内, 相当一部分区内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仅仅依靠自身资源, 或者从国外引进技术, 但消化吸收能力又不强, 缺乏后劲;另一方面, 研发能力强的高等院校科研所未能成为高新区内企业创新的技术源泉。
1.5 缺乏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区域文化
良好的区域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美国硅谷, 没有等级, 没有特权, 有的只是对新思想、新创意的追求。目前这种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在西安高新区内虽有雏形。但还没有深入企业, 没有深入企业家思想中。企业之间合作程度低, 人文关系网络缺乏阻碍了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2 促进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施积极培育战略, 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为尽快发展形成特色化的产业集群.笔者依据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2.1 找准产业定位, 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要因地制宜, 选择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选择确定1~2个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 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尽快形成产业集群。在具体产业选择中, 以通讯、光伏产业为主导, 带动园区其他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2.2 缩短企业产业链, 拉长区域产业链, 建立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体系
加强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通过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产生良好的协同群聚效应, 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要鼓励企业与全球专业化公司合作, 提高创新速度, 促进相互竞争, 提高本地配套能力, 提升企业利润, 用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3 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以适应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发展
健全金融等服务体系, 特别是加强风险投资机制, 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服务组织, 规范企业登记制度, 着力培育专业化的配套企业群, 并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贷款等优惠, 摆脱中小企业发展混乱的现状, 为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环境。
2.4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
重点加快科研体制的转变, 通过政府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连接, 防止把高新建成新的“飞地”。同时, 组织大企业集团到国内发达地区和境外进行高端人才招聘活动。千方百计为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高端经营与管理人才, 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为全力打造中国科技中心, 培育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源动力。[2]
2.5 建立促进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文化
硅谷成功的经验表明:一个成功的高新区产业集群需要有一种与科技企业发展特征相容的区域文化来支撑。要大力鼓励这些文化在高新区中植根和生长, 首先要加强园区内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 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与承诺;其次要在企业内部创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全员创新, 激发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给每一个员工提供一个可以挖掘自己潜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玉珍, 何东.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因素研究[J].创业经济, 2007.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篇4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市深入贯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精神,群策群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加大改革力度,优化产业环境,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呈现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效益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基本情况
全市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创造增加值亿元,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增长%;实现出口创汇亿美元,增长%;完成利税额亿元,增长%;实现利润额亿元,增
长%。
主要特点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了稳步增长势头,全市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共有157家,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2家,完成产值亿元,占全部高新产品产值的%;中型企业18家,完成产值亿元,增长%,占全部高新产品产值的%;小型企业107家,完成产值亿元,增长%,占全部高新产品产值的%;其他企业30家,完成产值亿元,增长两倍,占全部高新产品产值的%。高新产品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扩大,全部高新产品产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比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比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按高新技术领域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以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电子信息和新能源、高效节能及先进制造业为辅的格局。,全市新材料领域实现产值亿元;生
物医药领域实现产值亿元;电子信息工业企业完成产值亿元;新能源、高效节能工业企业完成产值亿元;这四大领域分别占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
图二: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领域情况
…………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在六大行业,按产值大小顺序分别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其产值合计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产值的%。
表一:高新技术行业前六名产值比重……
3、园区聚集效应逐步呈现。园区主导地位稳步提高,全市各园区完成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亿元、销售收入亿元,分
别比上年增长%、%。其中,高斯贝尔数码产业基地上半年完成投资2100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4600万元,占总投资的%。近两年来,我市重点推动园区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技术专项、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专项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的实施,市科技经费50%用于三个专项的产业培育与技术开发。目前,我市一批重点科技企业,如钻石钨、金贵有色、金旺实业、金箭焊料、高鑫柏业、高斯贝尔数码、宇腾化工、裕湘面业等均是这些专项的实施单位。,全市共组织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8项,其中钻石钨公司“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列入了省科技厅有色金属深加工重大专项,高斯贝尔公司“高性能移动通讯手机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列入了省科技厅“一把手工程”专项,郴州金箭焊料有限公司获得省级科技风险投资3000万元,还有15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级重点项目,累计获得上级3600多万元的经费支持,比去年翻了一番多。
4、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良好。,以湖南永兴白银景精深加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发展良好。该产业基地主要立足该县白银精深加工领域科研开发及相关产业优势而建立。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银都”循环经济工业园为核心,以柏林、塘门口、黄泥等项目区为基础,以鑫达银业等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以饰品银、材料银等白银精深加工产品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该产业基地完成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亿元,占该县全部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完成销售收入亿元,占该县全部销售收入的%。实现利税额亿元,占该县全部利税额的%;完成利润额亿元,占该县全部利润额的%。
5、技术创新能力增强。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确立了科教兴郴、建设创新型郴州的发展战略,高新企业完善研发机构取得新突破。金箭焊料公司申报新型软钎焊用材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
成功,实现我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新培育5家市级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对原已认定的10家市级研发中心不断加以完善,开展20多项科研,在贵金属深加工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品种数561种,同比增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种数320种,同比增长%。
6、高新技术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效果显著。近年来,我市加大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强度,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推进高新技术发展。郴州东江金磊水泥公司积极推进工业废渣循环利用,去年一年将50万吨工业废渣变废为宝,产生效益2400万元。金磊水泥公司从开始组织技术人员攻关,对上百种工业废渣进行分析,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利用粉煤灰作为水泥混合材料和生料原料配料;对原状磷石膏进行脱磷、脱酸改制加工后,替代天然石膏作为水泥调
凝剂;利用铅锌尾矿替代黏土进行生料配料。对工业废渣进行利用,公司不但节约成本,而且水泥品质也得到改善,每吨水泥综合成本因此下降了20元。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作为目前成熟先进的水泥生产方法,既解决粉尘排放污染问题,还可大量消化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今年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预计将达到100万吨。
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利因素
1、各级党委、政府科技意识增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并多次听取科技工作汇报;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两次召开会议,研究迎接省委、省政府对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情况的督查工作和促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郴州的具体措施。
2、财政建立了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市本级科技三项费在上年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增加22%,达到了上级
关于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要求。北湖、安仁、汝城、桂东科技三项费都较上年增长20%以上。
3、出台了促进科技创新政策。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出台《湖南省“十一五”企业技术改造规划》、《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考核暂行办法》,郴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郴州市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管理试行办法》、《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郴州的决定》等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优化环境,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队伍薄弱。据有关部门反映,全市各类专业人才逐年减少,一线科技人员严重匮乏,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目前,郴州市级以上专业拔尖
人才不足百人,学科带头人也为数很少。而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仍以技术引进为主,具有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
2、高新技术专利实施效率偏低。据有关资料的测算,全市技术专利的实施率为28%左右。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专利较少,非职务发明比例高,大部分非职务发明专利由于专利权人资金不足,难以转化实施。二是专利交易的技术市场尚未形成,专利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机制不够健全,中介服务机构欠缺,致使专利技术的流转不畅,转让实施困难。三是部分专利自身的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前景不好,转化实施的价值不大。
3、中小型高新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中小型高新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资金问题。由于创业风险大,缺乏固定资产,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也很难得到银行贷款的支持。虽然已初步建立起担
保体系,但目前郴州市风险资本规模偏小,融资渠道单一,创业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完善。再加上国家继续加大实施宏观调控力度,严把“土地调控、信贷资金、重大项目审批”三大关口,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三、促进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及措施,郴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开展“科技创新推进年”活动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郴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是组织科技研究,突出重点项目技术攻关。如石墨提纯技术的攻关,高纯银的精深加工等。二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建设多层次的研发中心,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自主性。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突出资源开发和利用,加
快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发展。
大力培育科技人才。要解决高新技术发展的瓶劲问题,主要是科技人才问题。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能用”的思路,进一步探索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建立郴州的人才库,搞好人才储备,让更多的人才愿意为郴州服务,来郴州工作。要通过公开招考,择优录取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科技管理队伍中来,要着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应趁中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东风,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要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要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各级要把工作重点放到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来,为高新企业发展提供优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篇5
编者按:
今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号角吹响,春潮涌动。今天,放眼神州大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激流涌动,为整个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这股自主创新热潮,如今正聚集在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
坐落在沙澧之滨、许慎故里的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因沙、澧两河贯穿其境而得名。近三年来,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抓手,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干成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战略性、标志性的大事要事。2015年,被评为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2016年,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又晋升为全省二星级产业集聚区,顺利实现连年加星的晋级目标;先后获得“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河南省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园区”“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河南省医疗器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缘何能“连年加星”、荣誉满怀?初夏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记者走进满目翠秀、万木吐绿的沙澧产业集聚区,探寻其中的奥秘,以飨读者——
重笔勾勒沙澧产业集聚区魅力“脸谱”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撬动地球的支点在哪?至今我们无从知晓。但撬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点,在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在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进程中,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奋进的鼓点震撼人心,形象地诠释了支点的力量:目前,集聚区内已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其中:河南省医用输注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全省唯一医用输注器械生产工艺、设备、材料应用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河南省唯一具有血液分析仪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中心。截至2015年年底,集聚区企业已获得授权专利475项,其中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418项、外观专利81项。
站在集聚区创新发展的“坐标系”里,回望集聚区创建发展历程,才能清晰地把握它的发展未来。
万丈高楼平地起,规划是蓝图、是前提。纵观全球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规划起着“龙头”和先导作用。
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以开放的视野,胸怀百年的气魄制定、调整、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力求在功能的提升、设施的完善、科学的管理等方面更加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要求。
2004年年底,漯河市进行二次区划调整,源汇区由原来的商贸工业区变成了农业区,大部分骨干工业企业被属地划走,工业经济“塌陷”。
2005年5月,源汇区提出了“二次创业”,紧紧抓住漯河市“北优西扩、南跃东拓”的城市发展总体战略机遇,在107国道以西成立了工贸园区。
2007年3月,在工贸园区规划范围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到沙河,组建滨河新城。
2008年年底,按照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战略发展规划,成立了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它的成立,犹如一轮朝阳喷薄而出,灿烂了沙澧大地的天空。
2012年,漯河市城市管理权限进行调整,沙澧河之间6.49平方公里区域划归西城区管理;依托仅存的6.1平方公里实施了规划调整,跨过京广高铁向西拓展。如今的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3.96平方公里,东起107国道,西临刘阳路,南接南环路,北靠澧河“沙澧公园”。
独特的区位、优美环境,彰显出沙澧产业聚集区的与众不同。澧河两岸1.5公里保护区域内不能发展工业,其他有限的工业用地只能进驻一类工业。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产业如何布局、发展如何定位,如何把制约经济发展的优美环境由“劣势”变为“优势”? 一道道难题考验着源汇人的智慧。
源汇区委、区政府认为:只有尽快扭转底子薄、基础差的经济现状,“商贸立区、工业强区”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只有加快纺织服装、冶金、食品等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扶持发展具有创新型、科技型、环保型等新型业态的高新技术产业,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才能有最光明的前景。
思想一旦冲出樊篱,必将鹤鸣九天。
为此,源汇区委、区政府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制定完善“三区两带一岸”的产业布局,以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抓手,着力实现提质、转型、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区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所谓“三区”,就是依托源汇区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建设商贸物流区、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区、滨河生态宜居区;“两带”就是现代服务业产业带、仓储物流产业带;“一岸”即澧河南岸特色商业长廊。
正是有了这样的发展定位,源汇区的产业结构才不断优化,发展的强度和规模才更加科学。
在招大引强上,源汇区委、区政府摒弃过去“剜到篮里就是菜”的招商模式,坚持对项目有所“选”,重点引进高新技术“智造”项目;有所“不选”,不符合国家环保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要,不是一类工业的项目不要,不是大项目、科技型、高成长性的项目不要。这使得源汇区的产业档次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向着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进。截至目前,高铁以东6.1平方公里为建成区,高铁以西7.86平方公里开发建设的框架正在搭建,“九通一平”的基础配套已初步形成;共进驻企业(项目)145家,初步形成了商贸物流、医疗器械、电子信息三大产业集群。
正是敏锐捕捉创新驱动是实现经济发
展的捷径和出路,才使得沙澧产业集聚区建设,如栽桐引凤,让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到优,成为源汇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创新驱动 激活产业集聚的“雁阵效应”
漯河市委书记马正跃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做大产业集聚区总量的根本动力和支撑。要把创新发展摆在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核心位置,贯穿于整个发展之中,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机遇,加快研发平台在产业集聚区的布局,着力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以创新的自觉、创新的坚守、创新的气魄,突出本土小微企业的培育、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引进、传统产业的提升,走出一条科技创新的光明大道。
突出本土小微企业的培育,让科技创新在企业成长中迸发,不断推动本土小微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壮大,实现企业有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嬗变”, 链条不断拉长,发展迈向高端,引来名企汇聚,形成主导产业。
这里,河南曙光健士集团是典型代表。
“我们8年前还是占地不足10亩的村办集体企业,依靠科技创新,企业效益大大提升,发展步伐大大加快,现已发展成为占地500亩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专业技术116项,获得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04项;其中,一次性使用塑料冲洗针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出口俄罗斯、非洲等国家及东南亚地区,产量位居全省之首。”河南曙光健士集团董事长万智勇告诉记者。
他说:“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粪便分析仪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去年,我们的曙光汇知康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下一步,我们将以曙光汇知康上市为契机,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公司主板上市步伐。”
以曙光健士集团为“龙头”, 一大批高新技术名企如河南美凯生物科技、温州大洲医疗器械、常州无针注射器、上海医用辅料、漯河永程高分子等集聚这里,引发了“集聚效应”,形成了医用辅料、一次性使用注射器、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制剂、生化试剂及配套仪器、无针注射器等医疗器械产业链条式、高端化发展,奠定了医疗器械主导产业的支撑地位。
突出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引进,实现电子信息产业“无中生有”。助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致力走差异化、高端化的发展路子,实现快速成长、发展壮大,吸引名企扎堆、聚集成势,迅速形成主导产业,不断丰富创建内涵。
这里,源德福电子科技园是鲜活的“佐证”,最具有说服力。
源德福电子科技园是一家从事精密模切、笔记本电脑整机构件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由苏州源德福引进而来。从模具加工、注塑构件生产到阳极盒、喷涂、溅镀、组装一条龙生产,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向联想集团全球供应链;从为联想、宏基、华硕等电脑企业生产机构支撑件,到与广达、仁宝合作扩大生产规模,为微机行业代工龙头提供配套产品,填补全省电脑构件全线生产空白,发展迅猛、势如破竹。
“企业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应对未来市场的竞争,‘拼’的就是一流的产品和创意。下一步,我们将与联想、戴尔、惠普等企业合作生产精密电脑构件和手机、平板等机构件,迅速站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制高点。”河南源德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勇辉告诉记者。
他说:“先进的生产设备加上过硬的生产工艺,得到了联想集团、仁宝集团、纬创资通等大客户的认可。订单一直在追加。”以源德福为“领头雁”,上海乐通、诚和通信、钟鼎电子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飞入”集聚区,呈现出了头雁引领、群雁翔聚的“雁阵效应”,形成了通信设备、电脑机构件、微机连接件、注塑、精密模具、电气产品等电子信息产业链条式、高端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现已成为漯河市沙澧产业集聚区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
突出传统产业的提升,把科技创新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依托科研院所,大力引进人才,组建研发平台,加强产品研发,提高研发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创新中快速提升、发展壮大,做到行业一流。
这里,西盟·剑客乳品工业园是生动的范例。
西盟·剑客乳品工业园是一家传统型高科技企业,是响应市政府“退二进三”的号召而进驻沙澧产业集聚区的。
“我们企业由作坊式到现代化企业,主要靠科技创新,把扩大产能、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作为企业发展要务,积极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大等权威机构和著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了‘河南省益生菌牛奶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 每年都会研发推出5~10款新产品问世。”河南三剑客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风乍起,激活一池春水。当创新之风吹遍大地的时候,必将收获整个春天。商贸物流业也在春风激荡下,迅速向现代智能化发展,呈现“溢出效应”。占地1000余亩的豫中南汽贸物流城,先后汇集了宝马、别克、丰田、北京现代等56家汽车4S店和6家2A级以上物流园区,年销售各类车辆3.3万余台,形成了覆盖豫中南的“一站式”汽车服务消费链;沿107国道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引来居然之家、南方家私、华美立家、红星美凯龙等名牌企业扎堆进驻,快速形成集仓储、建材、家居、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业产业链。集聚区现已成为豫中南最大的汽贸综合市场。商贸物流业,现已成为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企业集聚,产业升级,发展提速——目睹这些欣喜变化,源汇区区长王凯杰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沙澧产业集聚区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抓手,以本土小微企业的培育、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引进、传统企业的提升为根本,突出商贸物流、医疗器械、电子信息三大产业,抓发展、促集聚,抓创新、促转型,抓服务、促提升,用汗水成就梦想,用毅力战胜困难,用品牌织就实力,走出了一条转型提质、创新增效的发展新路。目前,我们刚刚被省政府命名为‘漯河沙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将为我们源汇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近者悦 远者来
环境是形象,是资源,是生产力,是竞争力。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大势所趋,更是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必然选择。
培植一棵大树,首先必须培育适合大树生长的土壤;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必须有良好的环境做保证。
“我们是目前漯河市唯一生产‘中国学生奶饮用生产企业’,生产给自己的妈妈和孩子喝的好牛奶,是我们的使命和追求。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保姆式’服务、齐全的配套设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企业之所以发展这么快,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良好的创业法制环境、良好的创业人文环境。”在西盟·剑客乳品工业园,总经理张向阳与记者边走边聊。“没来时,也许你不想来,来了以后,百分之百不想走。”
“你看,我们的公共服务中心也是一个‘项目’,设置了土地、规划、建设、人力资源、投(融)资、培训等多个服务平台,十分规范,可为进驻项目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陪同记者采访的集聚区建管委副主任赵继丰告诉记者。
他说:“良好的发展环境就是生产力。为优化环境,提升服务保障, 我们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区长牵头、常务副区长分工负责、集聚区建管委主任具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采取周例会、现场办公等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攻坚,对即将入驻的项目进行市场前景、用地规模、环境评估等方面的分析,甄别挑选;对进驻后的项目推行分层次分类别的跟踪分包服务,维护良好的建设和经营环境;完善帮扶机制,帮助企业融资,协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
软环境变化带来硬实力。为让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采取财政投入、社会融资等模式,累计投入资金40多亿元,建成了“三横十一纵”路网50多公里,并按照城市景观道路标准完成了绿化、亮化,实现了水、电、路、通信、燃气等“七通一平”,日处理1.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220KV输变电和天然气西气东输漯河门户站……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配套建设的泰华公租房、福祥生活中心、福民·桂花苑公租房等服务设施,集商务办公、职工住宿、餐饮配送、文体娱乐等于一体,为项目入驻、引进人才、留住职工提供了坚实保障。
优良的环境,如春风化雨弦,润物细无声,滋润着科技创新这颗 “幼苗”茁壮成长,迸发力量,让沙澧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篇6
一、中国农业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是人们的衣食来源;农业为国民经济等各部门提供劳动、资金积累和出口创汇;我国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 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和农业的稳定对社会稳定发展起极其重要作用。由此可见, 农业在我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是, 我国农业生产比较落后,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如果得不到加强, 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如:机械化程度低;农民素质相对差;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差等。因而, 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现代化建设, 社会稳定的基础, 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二、世界高新技术革新
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将对中国产业带来众多的机遇和挑战, 尤其对现今我国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面对世界竞争激烈的世界经济市场冲击, 我国农业确实需要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尽快想方设法改变现状, 以不变应万变。
另外, 在世界高新技术迅猛革新的影响下, 当代产业结构开始呈现出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演进的趋势。中国农业同样急切需要把握好如何融进高新技术,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农业革命性的发展。
三、顺应时代趋势, 大力发展高新农业技术产业
针对上诉情况, 中国农业发展需在继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进行方位改革开放, 致力实现我国农业的规模专业化、市场经济化、电子技术化、全球现代化。
(一) 产业结构的改革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革尤其必要, 迎接高新科技革命的需要;适应市场供求变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机制建立与运行的需要。
(二) 农民素质的改革
这主要通过强化科教兴农, 大力发展农民教育, 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
(三) 高新技术的改革
产业结构与农民素质的改革都深深渗透着高新技术的融入与改革的内容。“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在上海科技论坛上对我国农业未来发展做出过展望, 指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被广泛应用。”根据石元春院士介绍, 一方面, 继生物制药滞后, 农业将成为生物基因技术应用的第二个重大领域;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主体为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信息网络和服务, 3S农业宏观临近技术等, 亦可称为“金农工程”。
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 农业电子商务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高新技术革新的重点发展方向。而农业电子商务主要集中在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关联、策略、手段上的革新, 它增加了互动性, 减少了成本;增加了顾客的选择余地, 减少了对书面文件的依赖;增加了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价值, 减少了企业在国际市场拓展中的障碍。网络营销作为信息技术在营销领域的应用, 它使商品的市场营销迎来了新的时代, 传统的营销组合将有所增减, 环节的创新势在必行。
四、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企业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如特别是农业电子商务, 根据中国农业发展客观现状, 单方面依靠政府支持是远远不足的, 更多的是需要许多其他的相关配套因素的建设。
既然如此, 我们是否可以引入一种与世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展现出重要作用。企业孵化器于70年代中后期首先在美国出现, 它是一种培育高新企业的机构, 其本身也是一种企业, 只不过经营的不是具体的产品或服务, 而是扶植新兴的小企业, 它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靠签订合同来确定, 孵化器的主要任务是将拥有商业价值的技术或要领的尚不成型的企业培养起来, 直至可以独立面对市场, 简而言之也就是培育新型企业, 为企业优生、优育创造良好环境。企业在实施新技术转化中出现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问题, 孵化器有益给予帮助, 使它们逐渐成长、壮大。经过二年至三年培育, 被孵化的企业就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赢利企业, 企业孵化器一般会选择高科技企业加以孵化, 有着独特的经营模式。
假若我们大力推动企业孵化器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发展, 企业孵化器将发挥出重大的“孵化”作用, 从而通过这种投资少、见效快的办法, 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革新。其具体作用如下:一是提供“种子基金”, 对新办企业参股;二是对企业进行改革和培育;三是提供管理帮助;四是提供信息平台;五是帮助进行资金融通和资金流管理。
通过以上帮助, 使农业企业“金鸡出壳”。
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它与农业经济的融合越显迫切, 通过上述多方面的改革开放, 从而更有效地促使我国农业经济革命性的发展。
摘要:针对中国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 高新技术革新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冲击, 在具体指出中国农业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同时, 顺应未来世界农业发展趋势, 提出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 从而促使中国农业得到革命性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产业结构,高新技术,网络营销,企业孵化器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本因分析, 科技与经济, 2004 (4) .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界定与政府角色, 农业技术经济, 1997 (6) .
[3]罗剑朝, 侯军歧.全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农业经济问题, 1999 (10) .
发展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思考 篇7
关键词: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现状,问题,对策
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兴起, 长株潭城市群被批准为“两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综改区, 为湖南实现由经济弱省到经济强省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 但能否抓住这次机遇, 圆经济强省之梦, 对经济落后的湖南而言, 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一、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 总体健康持续发展, 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
2007年湖南省完成高新技品产值2700.6亿元, 同比增长47.9%, 增加值840.8亿元, 同比增长40.7%;实现利税额309.2亿元, 同比增长60.6%;出口创汇44.3亿美元, 同比增长57.1%。利润总额199.7亿, 同比增长90.7%。
(二)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4大领域优势地位
从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来看, 湖南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长、株、潭为核心的“一点一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带。2006年“一点一线”地区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590.29亿元、利税总额157.41亿元、出口创汇23.38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84.0%、81.8%和82.8%。而作为湖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长株潭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174.83亿元、利税114.86亿元、出口创汇16.95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62.1%、59.7%和60.0%。3市凭借地理条件优越、高等院校较多、产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等优势, 集中了全省90%的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的电子信息、现代工程机械等产业群, 以株洲为中心的硬质合金材料、现代电力机车等产业群, 以湘潭为中心的轻轨地铁、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群。目前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充分依靠技术优势、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 特色产业聚集优化,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基于各区域产业基础, 结合其技术、人才及资源优势, 通过产业上具有关联的企业集聚和优化整合, 湖南省培育了现代工程机械装备、电动汽车及其零配件、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先进电池材料及应用、数字卡通、现代中医药等10多个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 提高了地方优势产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10多年的开发和培养, 在湖南己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4大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发展速度有了明显提高。
(三) 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 辐射拉动作用明显
高新区已成为湖南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形式, 截至2007年, 湖南己有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7个, 规划面积1084平方公里。据统计, 这7个高新区拥有7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 其中产值过亿的企业49家。
二、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分析
(一) 经济效益水平仍然偏低, 产品国际竞争能力较弱
2006年, 湖南省1194家有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中有111家亏损, 亏损面为9.3%, 共计亏损5.4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外向度仍然不高, 有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中只有235家有出口, 其中仅6家出口在1亿美元以上。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28.23亿美元, 仅占销售收入的11.5%。
(二)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 拉动作用有限
2006年,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虽较往年有所提高, 但依旧偏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只有22.4%, 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仅8%,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1.54个百分点。
(三) 区域性差异明显, 发展不平衡
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长株潭地区和以长株潭为核心的“一点一线”地区, 益阳、常德、邵阳、娄底、怀化、永州、湘西、张家界地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仅302.90亿元, 只占全省总量的16.0%, 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 与“一点一线”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四)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能力的强弱对能否提升核心竞争力, 能否顺利推进新型工业化至关重要。但是湖南创新投入不足, 创新实力不强, 2007年湖南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0.68%, 远未达到法定的1.5%的要求。其中全省规模工业R&D经费仅有21.9亿元, 每1000元主营业务成本中只有6元用于R&D。由于缺乏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 目前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进口, 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创新产出指标不高, 从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较低。
(五) 科技成果市场化率低, 创新体系不健全
湖南目前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优惠政策及与之配套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企业还未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与市场脱节现象普遍, 许多科研成果换来的只是证书而未能转化为生产力。由于缺乏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嫁接沟通, 企业、科技、教育、政府等各个子系统相互脱节, 教育、科技、经济3大板块之间, 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与企业之间, 国家部委和地方之间相互分割, 导致创新资源不能在全省范围内合理配置。
三、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
(一) 完善与高新技术产业有关的法规和政策
实践证明, 对于政府来说, 最能有效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是以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为目标, 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必要的程序使之上升到法规的层次, 制定和出台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条例, 既有利于克服由于经常修改而造成政策不够稳定的缺陷,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有关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法律效力。
(二) 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以及政府采购制度
市场推动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有效方式, 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实施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 是政府通过市场引导企业, 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政府收购和订购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 可以实现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全面支持和促进。同时, 通过政府采购的规模和统一采购, 可以支持新产品形成技术标准。技术标准的形成又可以成为扩大生产规模和产业链条的条件, 国务院配套政策已经指出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 建立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 是实施政府采购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科技部门要负责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的建立, 尽快开展认定工作, 确定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并及时将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和创新产品目录报科技部批准, 作为财政部制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基础。湖南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尽快制定全省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及政府采购办法, 规范和指导这一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三) 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
高投入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条件, 全国各省都在积极探索科技投入的有效方式, 选择投入的重点, 建立有良好回报的科技投入机制。尽快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 财政科技投入应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 并突出对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 选择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湖南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集中投入, 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和引导作用。同时在高新园区搭建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平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 如先进电池材料及电池、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零配件研发、检验测试平台、高新园区投融资、信息交流、创业孵化平台等。
(四) 加强高新园区建设, 推动技术创新与转移
湖南省新型工业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模式, 必定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以及发展大环境, 外引与内生结合, 着重于发挥科技资源优势,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培养具有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此, 有助于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 有助于中小科技型企业孵化成长的高新技术园区应该受到重视, 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同时搭建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平台。
(五) 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
应从战略上考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工作的领导, 充分发挥省高新技术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的协调领导, 统管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研究、规划制定、重大项目策划与评审, 协调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启动实施、重大项目引进、项目投融资。同时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 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层层分解目标, 层层落实责任, 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刘茂盛.发展湖南经济的政策性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6 (1) .
[2]、张春贤.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推动湖南又快又好地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 2007 (3) .
[3]、彭程旬.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立法初探[J].时代法学, 2006 (6) .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篇8
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差异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学界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界定,但一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相结合、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相融合的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虽然它与高新技术产业都具有技术密集、创新驱动的特点,但我国在20多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又适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并大力培育和发展,并不是新瓶装旧酒、仅仅起个新名词,两者在产业的性质、内涵、范围和发展阶段等方面还是有较大差别的。
1.1 产业性质不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超出传统产业、具有全新经济形态的产业群;而高新技术产业则是在传统产业经济形态下的技术高端化。也即从产业性质的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新能源为动力,以新材料为原料,使用智能技术或生物技术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它的生态性。与传统产业以化石能源为动力的高排放、高污染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动力。二是循环性。传统产业大量消耗土地、森林、水、钢材、水泥、有色金属等资源,存在系统性、机制性浪费,而新兴产业是循环经济,可多次再利用。三是智能性。传统产业是自动化的,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以现代通信、网络和智能控制技术为基础,生产高度智能化。四是福利性,传统产业是过度消费性产业,追求产量最大化,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根据需求多少合理控制生产规模,追求福利最大化[2]。
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都强调新技术,但在产业性质上,高新技术产业仍是在传统经济形态下的产业技术水平高和研发投入高。事实上,经合组织(OECD)就是主要根据总的R&D强度(直接R&D强度、间接R&D强度)确定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我国也参照这一标准,用科技人员占全体职工的比重、R&D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产品和生产的复杂程度等确立了五大类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及航空航天制造业等。从实际发展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投入强度相对传统产业要高得多。到200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强度已达到1.48%,几乎是同期制造业平均水平(0.75%)的2倍。但五大类高新技术产业之间很不平衡,占我国整个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为48%的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和比重为27%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都很低,尤其是超过1/4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占我国整个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仅为0.04%,还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3]。表明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不仅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很低,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而且还存在着与传统产业类似的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的问题,尤其是我国地方政府和企业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扩张,长期依靠资金、土地和资源的大量投入追求短期规模效益,致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除航空航天、医药制造业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产制造基地,处于产业价值链中利润最低的一环。
1.2 产业发展的阶段不同
产业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企业群体组成的复杂系统。任何系统演化一般都呈现出阶段性,产业演化也具有阶段性特征。从产业技术、组织、规模和环境等划分产业生命周期演化的阶段,一般认为,产业演化过程大体包括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阶段[4]。
我国从国家层面拟重点培育发展的七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而言,大都是刚刚兴起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的产业,目前技术水平还较低,产业规模还较小,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或成长阶段。当然,对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由于技术基础、产业规模、市场发育、组织形式等不同,分别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体对新能源产业而言,该产业正进入产业演化的成长期。新能源泛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及能源综合利用等。目前,该产业总体处于成长期,但各子行业发展成熟程度参差不齐。欧美等发达国家该产业总体处于领先地位[4]。
我国新能源产业已在许多领域取得众大突破,一些领域产业规模还相当大,如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在全球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2008年我国该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1 000亿元[4],但绝大部分产业分支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并存在着生产制造在国内、核心技术和市场销售两头在国外的问题;市场规模还较小,新能源并网发电量额不足5%;产业政策等市场环境很不完善。
其它如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大体处于产业演化的成长期;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则处于形成期。
而从我国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看,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大都已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或快速成长期。以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近80%的电子与通信制造业和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两者统称为信息产业)为例,该产业已开始进入产业演化的成熟期[4]。这可从该产业规模大、利润下降、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低、技术依存度和贸易对外依存度提高等方面明显看出。信息技术产业虽然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但其主要是依靠外资投资推动的,产业技术附加值很低,利润率呈下降趋势。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利润率之所以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产业利润下降造成的。2000—2006年,电子与通信制造业销售利润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计算机制造业利润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而航空航天制造业利润率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仪器仪表制造业利润率也提高了2.6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各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比例都不同程度有所提高,只有计算机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不升反降,从0.72%下降到0.58%[6],且专利申请量不仅在所有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占比重最低,而且还主要依靠三资企业支撑。充分说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虽然规模巨大,产业增加值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以加工贸易为主,整体技术水平和专利产出很低,现这一产业已演变为一个研发活动较少的加工制造业[4],已经不属于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定义的范围。
1.3 产业范围和领域不同
按照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意志准则、市场需求准则、技术自主准则、产业关联准则、就业带动准则和资源环境准则等六大准则,国内政界和学界对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提出了比较一致的看法。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把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节能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省市也很快据此结合本地技术、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实际提出了自己的重点扶持产业和主攻方向,如上海将LED半导体照明、物联网与TD-LTE通信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江苏则将节能环保、软件及服务外包与物联网、医药及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材料等,分别作为本省市重点发展的产业。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我国于1991年为应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知识经济的挑战,结合我国当时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需求,以R&D投入为标准,确定了前述重点发展的五大类高新技术产业范围,各省市也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确定了在本省市重点发展的方向。国家和主要省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对照如表1所示。
上述比较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我国传统高新技术产业虽在部分领域有所交叉和重合,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10~20年高成长的新兴产业,是与传统所言的高新技术产业范围领域是有较大区别的。
2 地方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
总结我国20多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联系与区别,我们认为,我国新时期地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采取如下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
2.1 强化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有效指导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科学选择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时期我国抢占未来国际产业发展制高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行动”,必须强化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有效引导。国家有关部门要按照《决定》的总体要求,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法规体系,有效指导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地方选择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时,一方面要与国家已确定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呼应,在国家的总体框架内培育和发展本地的重点产业;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本地在国家整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中的定位和产业基础、科技条件、资源禀赋的特色和优势,遵循差异性原则,突出重点,避免和克服地区间已经出现的过度重复和低层次竞争,避免为追求短期规模效益和争取国家优惠政策,以新瓶装旧洒,宽口径地将一些技术、产业已经成熟(如上述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等)、不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传统高新技术产业纳入到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去。
同时,为有效克服我国长期存在的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内的产业发展中单纯投资驱动、盲目扩张、重复建设的痼疾,国家和地方要按照产业发展规模与增加值率考核并重的要求,设置产业进入的技术门槛,增加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考核指标,促使地方政策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制定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发展情况列入对地方政府政绩的考核内容。为此,国家科技部应尽快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梳理国家行业分类标准,利用已有的统计基础和渠道,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分类和范围,在我国五大类高新技术产业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形成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口径,为国家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运行分析、监测、评价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
2.2 强化产业自主创新,选择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模式
新兴产业发展的一般路径,是在技术突破的基础上,通过技术产业化和大规模生产应用,逐步降低产品成本并培育和激发市场需求的过程。但纵观我国20多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大都是通过以市场换技术,快速引进发达国家技术实现规模短期内快速扩张的,产业始终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甚至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造工厂,由于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和缺乏创新能力,产业技术路线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陷入“引进——规模扩张——整体落后——再引进”的轨迹,造成产业发展始终受制于人的局面。这种情况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分领域已经出现。如在风电领域,虽然我国风电机组装机容量大幅度增长,但我国风电设备却依赖于进口,尤其是高端的技术设备以及国产设备的设计几乎被国外厂商所垄断。因此,地方政府和企业首先要转变产业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在突破产业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而不是急于求成,在技术研究开发——建厂投产——规模扩张的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后端入手,以追求短期规模效应。其次,要根据我国和本地技术创新能力及资源实际,针对不同产业特点采取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对我国已有较好技术基础、本地特色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的产业领域,如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电动汽车等,要强化科技资源统筹力度,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组织形式,采取集成创新的模式;对于技术整体落后,尚未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快速的领域,要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但仍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尤其重视在技术整体体系中的某一环节取得突破,掌握局部主动权;对重大前沿性领域,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家重点支撑项目,突出重点,集中加大R&D投入,扶持原始创新。其三,要根据产业发展演化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要求,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在新兴产业发展的孕育、形成初期,通过超前技术研发,奠定产业发展技术基础,同时允许多种技术并存竞争,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形成主流技术路线;在产业发展已明朗化时,不是通过引进技术、扩大规模盲目跟进,而是要认真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和本地已有的技术基础和优势,选择适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优势技术路线加快发展,尽快形成主流产品和标准,同时,认清并根据我国新兴产业在国际产业生命周期的位置,既要看到国外一些新兴产业形成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又要抓住我国和本地在另一些新兴产业发展与国际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机遇,从而重点选择与国际基本同步、本地又有相当技术基础的不同技术路线。
2.3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园区,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和较为完善的产业组织形式——遍布全国各省市的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中介体系,聚集的科技创新人才、网络化的科技创新平台以及适于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运行机制、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等,为区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各地要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高新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重点和高新区产业发展新的生长点,依托高新区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而不是另起炉灶,重新大规模地扩张。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是要依托高新区产学研创新联盟、大学科技园、创新孵化器等技术创新平台和高新区已有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服务集群内众多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大连高新区管委会投资近4 000万元建立动漫游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动作捕捉平台、音频采集平台等),用于大连动漫产业内企业的研发;二是依托高新区良好的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引进领军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如江苏2000年前在光伏产业还是一片空白的时候,引进海外太阳能专家施正荣在无锡高新区创办太阳能公司,起步阶段在政府9个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快速成长,到2005年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26亿美元,利润率达30%,被誉为“暴利标签”。在“暴利标签”的感召下,一批本省民营企业纷纷加入光伏产业,先后建立了300多家相互配套的关联企业,形成了从高纯多晶、硅片、电池、组件等系统设备到光伏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到2008年,江苏光伏产业实现产值900亿元,产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J].价格月刊,2011(8):1-11
[2]郭铁成.新兴产业形成规律和政策选择[N].北京:科学时报,2010-05-20(4)
[3]王利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科学管理研究,2011(5):70-73
[4]杨忠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2-16
[5]程家喻,张俊利,韦东远.当前信息生物和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特点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46-48
黑龙江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篇9
近日, 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召集省发改委、省经委、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 研究部署加快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作。
经过筛选和论证, 黑龙江累计提出IT类、化工类、能源类、机械制造类、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特色食品类、园区和基地类等7大类近60个高新技术项目。
栗战书指出, 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基础雄厚、潜力巨大, 但工业内部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工业产业格局。要把各方面的目光引导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来, 把力量凝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上来。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篇10
【摘 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扩张规模与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投入密切相关,是高投入、高产出产业。科技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为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渠道,文章从科技金融内涵、金融发展、融资约束和政府行为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以往国内外关于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进行梳理。
【关键词】科技金融;高新技术产品;金融约束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技术含量、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都明显高于传统产业,通过持续研发创新、知识扩散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不断建成,9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7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省2015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46家,累计790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910亿元,增长6.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7.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5.7%,高新技术产业在规上工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充分发挥了科技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因此,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型企业的发展环境,通过科技与金融对接方式的创新,缓解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压力,促进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国内学者从科技金融的定义、金融创新产品的设计以及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和途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指出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产业链协同作用,能够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风险。结合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在理论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各种科技金融机构的政策建议,包括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风险投资等。对我国目前科技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科技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作用不充分的根本原因,从而探索我国科技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有效途径。
(2)现实意义
2011年8月,浙江省科技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若干意见》;2011年12月,浙江“杭温湖甬”科技金融结合试点获得科技部等部门同意,基本形成了科技财力资源、创业投资、科技资本市场、科技贷款和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服务产业链;截至2014年,已设立杭州银行科技支行等9家专门服务于科技企业的银行。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批复杭州和萧山临江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根据批复:“国务院同意杭州国家级高新区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积极科技金融结合、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截至2014年底,杭州、温州、嘉兴、湖州、绍兴等8个地市设立了共计29家科技信贷专营支行,对科技型企业表内外授信余额191亿元。然而,从试点现状来看,还存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真正融资困难的高新技术企业仍然难以获得金融支持,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
二、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
1.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理论和实证
(1)国外关于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较早就开始关注金融对于创新的作用。西方学者重点研究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作用,而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未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King & Levine(1993)基于新熊彼特增长模型框架并结合金融微观理论的发展,揭示金融体系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的四类服务:评估企业家、筹集资金、分散风险和评估技术创新预期收益。Martin(1996)做出了假设,认为企业创新成功的概率受企业家的努力程度影响,而努力程度并不能完全被外部人所监测,这种信息摩擦导致金融中介机构作为代理监督者出现。Martinelli(1997)认为中小企业受到了银行借款限制,因此贷款利率偏高。从金融风险的角度。
Allen和Gale (2000)认为,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更能够推动成熟技术的传播,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更适合创新技术的扩散。Winton(2004)等以不完全契约理论为基础,对资金提供方在给予高科技企业融资时面临的信息不透明、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设计了高科技企业合理的融资结构。Kaplan (2003)认为风险投资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制定发展战略、监管公司活动和雇佣管理层等途径来支持高科技企业的成长。Michelacci and Suarez (2004)指出,资本市场能通过信誉资本的循环促进企业创造、创新和成长。由于激励和信息问题,初创的小企业比成熟企業面临更高的上市成本。
(2)国外关于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实证研究
在Beck and Levine( 2002)的基础上,Binh, Park and Shin( 2005)检验了金融结构与产业增长的关系。研究样本包括26个OECD国家的26个产业数据(1991-2001年),在这些国家中,金融发展水平较高,但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差异,且产业划分采用的是技术标准,而非融资特性。Liu Lin(2003)通过实证说明金融体系的建设能够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Carlin and Mayer(2003)提出了关于银行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的第三种观点,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银行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效果不同。Fabio和Luigi (2008)研究了地方银行发展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业的发展能够缓解小企业的资金短缺,进而刺激企业进行研发。
(3)国内关于科技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理论研究
杨茜(2008)从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创业投资以及政府四个方面研究了科技金融体系的搭建。赵昌文等(2009)认为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的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的安排。游达明等(2011)认为科技金融发展需要借助平台的作用,更好地使企业进行投融资发展,并且对平台发展模型进行了分析评价。张杰 (2007)和滕云(2010)分别对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性的研究。在对国外有关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之后,刘志彪(2007)指出,金融结构差异对技术创新存在显著影响,由此解释了,在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同的国家,经济增长的程度和方式也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其中的传导机制就是不同的金融结构通过影响一国的技术创新活动和高研发、高创新密度产业的金融资源配置来实现。
(4)国内关于科技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实证研究
在科技金融的实证研究方面,张军(2005)使用中国的省份面板数据构建了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中国各地区生产率的变化如何受到金融深化過程的影响。通过构建对金融深度的适当测度,发现金融深化对生产率(即技术变化的速度)有显著的正效应。李颖等人(2009)以广东省 100 家企业为样本,发现不同金融资源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不同。朱欢(2010)对我国31个省(区、市)2000年到2007年之间反应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贷款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效果不明显。李湘宁等(2012)对江苏科技金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倍增计划的具体可行措施。居敏敏(2013)以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种子期企业为研究样本,发现该园区内企业科技金融资源的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天使投资以及风险投资。
2.融资约束理论
(1)信贷配给理论
Stiglitz 和Weiss(1981)认为,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银行难以识别贷款人,所以在存在超额贷款需求时,为避免逆向选择,银行会在一个低于竞争性均衡的利率对贷款申请人实行信贷配给,以确保资产质量,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相比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因此中小企业是更主要的信贷配给对象。学者普遍认为信息不对称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主要原因,并且从不同角度提出建议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对创新融资约束程度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资本结构、规模和技术特征。现有研究认为,债务比例较大的企业在创新中受到的约束较大(Opler &Titman,1993)。这主要是因为维护债务需要一个较为稳定的现金流,这会影响企业对创新的持续投入(Chung&Wright,1998)。融资模式也与创新类型特点相关,债权融资与渐进性创新有关,而股权融资则与研发密集型创新相关,如医药行业(Casson , Martin, Nisar,2008)。
(2)银行业市场结构不合理理论
金融体制是影响企业创新融资约束程度的主要因素。Gorodnichenko & Schnitzer( 2010) 对发展中国家研究表明,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对企业融资和创新活动起到了明显制约作用,从而降低了微观经济的产出水平。
(3)信息不对称理论
概括起来,Ross(1977), Heinkel (1978 )和Potevin(1989)等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企业管理者通常会拥有投资机会和资产质量等私人信息。Leland和Pyle (1977)认为,管理者通常是风险厌恶者,股权融资比例下降会消减管理层福利。
3.政府行为理论
政府介入中小企业融资,西方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建立融资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研究发现,政府通过建立政策性担保体系不但可以撬动更多的资金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麦克米伦缺口进行弥补,更重要的是能将政府行为对自由市场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多个自由经济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同时还能通过向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充分地体现政府对市场经济的适度干预。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将契约理论引入了对融资担保的研究,并研究了担保的交易成本对债务合约的影响。目前国内研究政府行为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的文献还不多,基本集中于政府行为、政府财政补贴及绩效等单一方面的研究。
国内理论界对于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并没有系统的研究,基本集中于政府介入的原因和可采取的措施,但这些研究尚不系统,仅是针对政府介入的某一项措施进行研究,如政策性金融、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巴曙松和王国刚,就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进行论述,探讨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王宜四则认为建立“统一互联”的多市场主办主体的产权交易所是是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Saint-Paul G. 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36):763-781.
[2]Myers S. 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Journal and Finance,1984( 3).
[3]朱雨良,陈柳钦.高技术产业发展融资问题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4):53-58
[4]翟淑萍,顾群.金融发展、融资约束缓解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资效率研究[J],经济经纬,2013(2):138-14.
[5]赵昌文.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问题研究 篇11
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业周期的多阶段性, 决定了其投融资的金融价值的多样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经济系统的动态过程, 是个完整的技术经济行为。因而, 其投融资行为的完整金融价值, 应是投融资行为的技术价值与产业价值以及市场经济价值的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经济系统是分为多阶段的, 由于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投融资的金融价值不同, 对投融资需求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同, 从而导致对金融工具多样性的需求, 见图1。
2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
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 可以选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不同的渠道融资方式。
2.1 商业银行
2.1.1 商业银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模式
按照商业银行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和结合程度, 目前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商业银行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比较松弛的模式, 如美国。在美国, 银行融投资渠道并非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融资的主要渠道。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资金来源于银行机构的仅占12.1%, 而来源于社会民间基金 (其中一半是养老金) 的占约76.4%。另一种则是商业银行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比较紧密模式, 如日本,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资金直接来源于银行机构的约占53%, 而间接来源于银行机构的约占75%。从实践来看, 第一种模式 (即商业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关系比较松弛的模式) 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但一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采取哪一种模式并没有统一标准, 这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科技发展战略、社会资金集散状况、资本市场发育程度、金融监管力度、法律法规健全程度等宏观因素有关, 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程度、所处的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益等微观因素有关, 还与商业银行的产业经验和偏好、国民的冒险传统和风险意识等精神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商业银行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 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二是由银行控股成立独立或附属的风险投资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三是由风险投资公司以债权或股权形式向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总体来看, 由于各个国家经济金融发展变化的起因、背景和历程不同, 银行对风险投资的介入方式和介入程度也不同, 但银行资金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 在各个国家却具有普遍性和趋势性的共同特点。
2.1.2 商业银行适当介入高新技术产业的意义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的将一直是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将支配我国社会资金的主要部分, 如果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完全失去商业银行的支持, 必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因而也难以获得快速的发展。我国的商业银行介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有多种形式, 如商业银行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以给予一定规模的贷款、可以介入风险投资基金的交易、可以提供全方位的结算服务等。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成长性, 我国商业银行在适当阶段介入到高新技术企业, 拓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也非常必要:首先, 有助于商业银行新利润增长点的形成。其次, 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 优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再次, 有助于商业银行发展各项中间业务。最后, 有助于商业银行确立自己的特色化定位, 避免同质化经营。
2.2 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即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公司, 在资本市场上从事着广泛的证券交易和资本运作等中介服务, 其管理资产的经验和投资变换能力是其他商业银行所缺乏的。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同样离不开投资银行的金融支持。从市场的职能看, 投资银行主要为成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具体业务包括企业上市、为企业寻找私人贷款、企业并购等, 其中企业上市业务对于投资银行来说最为主要。与规范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相比, 投资银行更多的是提供融资服务, 一般不自己投资, 也不代表投资者参与企业管理。它的收益不是通过分享利润, 而主要靠收取服务费和取得一定的购股权证 (warrants) 获利。而风险投资主要是通过股权控制和利润分享来获得收益。投资银行的作用表现在:投资银行可以凭借拥有的行业分析专家, 了解当前和将来技术进步是否会对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变革以及投资的可行性;投资银行可以凭借做企业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的丰富经验, 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收购兼并等提供一揽子策划方案;投资银行凭借其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 可为被投资公司提供所需上下游公司的产品链和技术链, 并帮助股权转让的顺利实现;投资银行可以运用其在企业购并、股份制改造、国内外融资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畅通的信息渠道, 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投资银行可运用其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专业经验和广泛的营业网络, 积极参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地区经济结构高级化等活动。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 投资银行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投资银行可以帮助发展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 从而使风险投资顺利地从高风险的企业中撤出, 以进行新一轮的风险投资。投资银行也为那些虽然发展并不成熟、但已具备一定实力和条件、需要融资的高科技企业, 进行以私募形式为主的融资, 从而使公司迅速达到上市水准。
2.3 共同基金
共同基金 (Mutual Fund) , 是指基金公司依法设立, 以发行股份方式募集资金, 投资者作为基金公司股东面目出现。它在结构上类似于一般股份公司, 但本身不从事实际运作, 而将资产委托给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作, 同时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保管基金资产。共同基金具有如下特点:共同基金将众多小额资金聚集成巨额资本, 使广大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大型项目的投资, 分享相应的投资收益;共同基金的投资活动由对证券投资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来负责, 能规避某些投资风险;共同基金将资金投资于有价证券、股权等, 但不涉及有关证券经营业务, 如证券的发行、推销等;共同基金以长期资本利得为投资目的, 不谋求控制所投资公司;共同基金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机构, 等等。共同基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表现在其不同形式的融资支持。首先, 是共同基金对于尚处于发展阶段、而且还没有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 能够有力地推动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共同基金因受政府管制, 共同基金一般不投资于上市前的高新技术企业, 但某些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基金允许将少量资金, 一般不超过基金总额的1%~2%, 投入变现性低的高新技术企业, 尤其是即将上市的企业。由于共同基金控制的社会资金数额巨大, 这些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对于正在走向成熟、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讲, 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其次, 共同基金的活跃投资为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条件。风险投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短期性色彩, 在风险投资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并打算通过上市获得回报时, 必须要求在证券市场上有足够规模的资金、以恰当的价格来购买即将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股票。从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看, 美国的共同基金多数购买高科技股, 其中有些基金也可能是专门投资于某些高科技领域。这些共同基金在获得丰厚回报的同时, 也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时的市场价值, 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企业, 培植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
2.4 风险投资
2.4.1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类已经进入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社会, 创新与发明已经成为21世纪的经济增长点, 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有机结合被看作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纵观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 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必备的经济条件之一。高新技术实现商业化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持, 风险投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孵化器”, 风险投资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一国经济中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的高低。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90年代的迅猛发展, 最重要的一条是美国坚持不断的自主创新。而美国的创新活动之所以常胜不衰的一个非常重要动力就是源于新型的投资机制———风险投资, 为技术创新的连续性提供了保障。这一新型投资机制出现的直接结果就是大量资本纷纷投入到高新技术创新活动中, 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高新技术发展。风险资本推动了美国的电脑软件技术、通讯技术、半导体和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医药技术的发展, 产生了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康柏通信公司、苹果计算机公司、数字设备公司、太阳微电子公司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 并使它们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型企业甚至是创意型公司迅速发展、扩张成为全球驰名的跨国公司。
2.4.2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性
第一、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源性。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源性是指它们各自的诞生、发育、成长具有相同的原因以及相同的源泉和相同的土壤与环境。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源性表现在:一是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相同的基本源泉。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共同地表现为商品经济及市场发展的历史产物, 二者具有共同的生存环境。三是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时间上的共存性。第二、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互补性。风险投资作为资本的性质和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企业的性质, 决定了它们之间同样存在互补的一面。风险投资作为资本, 其增值自然也离不开对技术的借助并必须与之相结合, 而高新技术企业, 之所以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存在并不是因为其与其他企业有什么本质的差别, 而是因为它是以高新技术这种特殊的技术类型作为技术基础的, 这也是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在要素层面上能够互补的主要原因。第三、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共同存在高风险性。风险投资运作当中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它们一直处于一种高风险的状态之中。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因具有共同的风险特征并能够互相补充对方的需求和满足对方增值及成长的条件要求, 使得它们之间“门当户对”而相互比较匹配。
2.4.3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供应效应
高新技术产业化一般需要三个阶段:技术研究和开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和工业化生产阶段, 这三个阶段依次连接, 环环相扣。风险投资作为一种中长期的股权投资, 最关心的不是短期盈利性和安全性, 而在于远期成长性。风险投资的独有特征决定了投资对象必然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涉及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从而完善了整个投资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全过程中的融资作用。
2.4.4 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资本循环促进效应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和资金、技术、知识密集的“三高、三密集”特征, 这一特征和风险资本偏好高风险、高投资收益的内在驱动力是完全匹配的。高新技术的动态性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内容不断更新、丰富、持续性的动态过程, 正因如此, 才能为风险投资业创造无穷的商机, 成为风险投资活力的源泉。风险投资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长期控制风险企业的股权, 而定位于在一段不太长的投资期间内实现风险资本的快速增值。总之,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催化剂。
2.5 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亟需大量资本投入, 而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正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壮大的“温床”。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不仅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且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 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将夯实产业经济基础, 有效防范金融泡沫。从经济形态上看, 金融资本所代表的只是一种符号经济 (symbol economy) , 而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资本所代表的才是实质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可以很好地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金融资本更好地为实质经济而非泡沫经济服务, 而实质经济的良性运转又将对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其次, 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 使高新技术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靠资本的原始积累来滚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不仅速度慢, 而且容易贻误商机, 高新技术产业不易迅速成长壮大。而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则可以通过市场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 形成各类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和流动的态势。这就为高新技术产业在较短的时间、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跨越式规模扩张创造了极好机遇。再次, 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为风险资本提供一条“安全通道”, 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巨额的投资。但是, 新建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高市场风险, 令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风险资本恰恰能肩负起弥补这个“投资缺口”,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使命。而对风险投资来说, 资本市场是其进出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渠道, 是风险资本自由流动的最佳方式和最好场所。风险资本能否顺利退出是风险投资最终成败的关键, 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了多种可能的退出渠道如上市、股权转让、兼并等, 而风险资本的良性循环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最后, 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诱导技术与资金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进器和催化剂的作用, 有效地促进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 从而促进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内外实践证明, 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缺乏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 高新技术产业就不可能发展。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资本市场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 资本市场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 制度保障则是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现有市场条件下, 技术进步速度空前加快, 企业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水平, 更需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感觉、对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和对市场竞争格局的清晰把握。一个健全高效的资本市场体系能使各方资金有效结合起来, 并有效发挥资金的导向功能与杠杆效应。它应是由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等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构架。资本市场功能的放大能有效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需求, 多层次的证券市场的上市条件由低到高正好满足了高科技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 能更加有效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存在互促共进的关系, 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经济系统是分为多阶段的, 由于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投融资的金融价值不同, 对投融资需求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同, 从而导致对金融工具多样性的需求。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 可以选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不同的渠道融资和方式。
关键词: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傅毓维, 等.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共轭双驱动机理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 .
[2]张敏.论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J].高新技术产业化, 2001 (6) .
[3]陈显忠.商业银行拓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必要性分析[O/L].http://www.chinavalue.net, 2007-03-27.
[4]巴曙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城市金融论坛, 2000 (1) .
[5]田霖.金融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1) .
[6]孟宪昌.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企业成长[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7]杨爱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分析及防范策略[J].理论月刊, 2006 (7) .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荐阅读: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06-18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09-21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10-06
高新区发展11-09
国外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对我国高新区的启示08-12
大连高新园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申报指南07-05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05-10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06-24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07-02
高新技术产业化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