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共12篇)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篇1
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在世界国际上占有一定重要的地位, 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 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对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得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也随之取得明显的进展。主要内容包括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语言、游戏开发、电子光纤技术等, 扩展的范围甚广。但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友好的解决, 那么必将影响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改变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就是看这个国家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何, 在竞争中, 我们为荣誉而竞争奋斗, 因为我们想超前国家, 超前世界, 夺回属于我们自己的荣耀。所以在现阶段的社会, 国际经济的发展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 必定使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的仕途中不断更新。
电子数据交换 (EDI) 是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一种电子技术, 无需人工干预,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直接获取另一台计算机相关信息, 并从一台计算机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必将在未来的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各个领域中逐个实现, 所以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对国内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促进科技实力和社会发展需求, 有利带动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市场上的经济发展。一个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方向, 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 为其提供更好的硬件保护。因此, 无论是在现阶段的社会, 还是在未来的社会中, 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应引起广大群体高度重视, 尤其是高端科技人员。
2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近年来, 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得不到好的发展, 主要是因为缺乏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技术人员, 致使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跟不上国际节奏。虽然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一个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 但学生们所学的东西还是缺乏专业性, 学生们所能完成的工作仅限于他们自己的能力范围, 不能正面在电子信息技术市场上开拓创新。或者只是学校负责单方面的辅导, 涉及知识的相关领域不广。
中国国内学校也有许多优秀人才, 但是属于复合型人才的学生就极少了, 正是因为这方面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 国内专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的高端科技人才也是罕见的, 同样也制约着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2.2 环境资源缺乏
目前, 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 也受着环境资源的约束。主要是在电子和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域里, 除了有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还有企业对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进行剽窃, 及其他恶性竞争现象。这严重影响着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无论是在国内企业市场, 还是在国际社会, 都极大地影响来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因此, 合理的分析在领域中的所有不公平现象, 不但能使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国际社会的竞争中还能脱颖而出, 加大了提升中国电子信息的领域。
2.3 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合理性欠缺
由于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生活的时间不长, 在领域各方面都有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就目前国内情况看, 电子信息技术在各种工业结构领域中, 也有一套不合理的结构,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使电子信息技术领域能够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目前只有将国内电子信息技术从不合理的结构转换为合理的结构。以此寻找国内高端的, 数一数二的电子信息技术, 尽管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那是因为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还不优化。
3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3.1 多媒体化及智能化
计算机技术, 多媒体, 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网络计算, 移动计算, 并行计算, 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向多媒体,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是, 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有方向性的发展, 多个已经开始始向多媒体发展, 并且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正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此外, 多媒体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也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使电子信息技术逐步迈向智能化房展, 成功突破了模糊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神经元技术等。利用视觉、听觉感知智能机器人的功能, 裁定是否实际, 是否适用。
3.2 屏显技术及平板化
体现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主要缘由有全屏 (智能) 手机和平板电脑、大屏幕电子产品, 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 它们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 同时也预示了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大屏幕显示与扁平方向的向前发展趋势。因此, 大屏幕的电子产品和平板产品在电子信息领域中引导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3.3 规模化及个性化
如果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不具备一个特定的规模, 那么它将难以继续存在于向前趋势的发展, 那么该如何谈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呢?国内存有一些跨国电子信息技术产品, 无论从质量或屈服点来进行分析, 都能体现它已经呈上升的趋势, 并在国内有一个非常满意的经济效益。所以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 如果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 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将会呈现出规模化, 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总之,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很有必要性的, 尽管目前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 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但也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让我们去改变它。必须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进行正确的分析, 并把握其在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合理化分析, 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促使电子信息技术有效发展。因此, 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在正确的轨道上正常的运行, 可为中国技术领域的良性发展发挥重要的经济作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目前人们的生活服务已经导入各种不一样的电子商品, 它们不仅给信息时代的人们带来了方便, 还促进来人类社会进步。有如此甚好的发展, 与经济的发展离不开, 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 产品功能的不断完善, 使人们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本文针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及电子信息技术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中国未来的电子信息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问题,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莉.浅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3
[2]张成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J].大庆师范学院, 2011, 5
[3]张棣.从发达国家对未来高科技发展预测看世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省电子信息中心, 2011, 2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篇2
1.1 策略资讯体系
策略资讯体系可以经过信息体系分析出企业的长期发展策略,能够支持企业信息体系的建设。企业策略资讯体系建设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同时进行,这样在内部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生产效率,也能和企业内部的工作程序进行结合,例如企业的资源计划制定。在外部方面,能够向客户推销新的商品和服务。
1.2 办公自动化
办公自动化是非常便捷的工作方式,其在工作中主要是对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行利用,能够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在计算机环境下进行实现,能够降低员工的工作强度,将其从繁重的工作强度中进行解放。对以往的工作模式进行改变,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利。办公自动化的水平提高对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
1.3 制造自动化
企业制造自动化是指企业的商品生产、研发以及销售,整个过程都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实现,能够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更好的管理,同时,也能保证产品的生产效率。
1.4 电讯以及配销体系
通过快速和宽频的电讯运送体系,提升配销信息处置速度,现在最广泛应用的体系是实时销售体系以及数据交换体系。
1.5 人工智能体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概述 篇3
【关键词】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发展 概述 作用
【中图分类号】G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11-01
计算机的发展,信息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會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的,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对当今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
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时间:后巴别塔时代)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时间: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时间:第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第四次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时间:19世纪)第五是计算机与互连网的使用,即网际网络的出现。(时间:现代,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
近代人类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人们获取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的相关技术,它包括现代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军制、科研、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工具也大大得到改进。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很多标志性事件,它们的出现代表了信息技术在每个时代的最新发展。帕特里斯·费里奇的《现代信息交流史: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从光学电报、电报、摄影、唱机、电话、电影、电视到互联网,为我们展示了信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系列重要发明。书中从技术的来源到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如何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都给出了详细的阐释。在横跨两个世纪信息交往的历史中,以技术史和社会史的视角勾勒出其中的精彩篇章。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在传媒文化方面的著作影响极大,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媒体思想家,他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是一部思想深刻之作。在书中,麦克卢汉提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信息时代新概念,如“媒介即是讯息”、“一切媒介均是人的感觉的延伸”、“地球村”等,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果说上面两部著作是信息技术的历史,那么威廉·J·米切尔的《伊托帮——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则为我们展望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未来。书名采用了一个新造的词“伊托邦”(E-topia),明显是与“乌托邦”(Utopia)相呼应的。本书的作者威廉·J·米切尔是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委员会的现任主席。他对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变革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书中的观点值得我们回味。
在以事件为主线的书籍中,还有一类对我们系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有帮助的书籍,就是年表。年表通常以编年体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人物等。在信息技术发展史的年表中,由利萨·罗斯纳任编撰顾问的《科学年表》毫无疑问是信息技术教师在讲述信息技术发展史时手头理想的参考用书。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现在男女老幼都逐渐熟悉了手机、电视、计算机的操作。但是并不等于就都懂得信息技术了、就可以不学了。“会用”和“真懂”不是一回事。如果希望我们的学生将来不仅会用信息技术,而且会创造发明新的信息技术,甚至引领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光是会用是远远不够的,何况,信息技术不等于就是手机、电视和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学习”要从娃娃抓起,要把学生放在未来生产力的主人公、生产主体的位置上来看,他们必须要挑起社会发展这个重任。
如果问到“信息技术课程会不会消亡”?那要看是什么样的信息技术课程。那些不符合认识规律和不能反映知识认知层次和教学方法上不能循序渐进(因而教学效果不好)的“信息技术课程”肯定应当加以大力的改造,代之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信息科学技术认知层次而且教学方法上能够循序渐进和引人入胜的“信息科学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 高速、大容量。速度越来越高、容量越来越大,无论是通信还是计算机发展都是如此。
2. 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
3. 数字化。一是便于大规模生产。过去生产一台模拟设备需要花很多时间,模拟电路每一个单独部分都需要进行单独设计单独调测。而数字设备是单元式的,设计非常简单,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大大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综合。每一个模拟电路其电路物理特性区别都非常大,而数字电路由二进制电路组成,非常便于综合,要达到一个复杂的性能用模拟方式往往综合不起来。现在数字化发展非常迅速,各种说法也很多,如数字化世界、数字化地球等。而搞数字化最主要的优点就是便于大规模生产和便于综合这两大方面。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篇4
杨学山副部长肯定了信标委在2013年取得的成绩,他指出,面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此,党中央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了发展的战略任务,即:建立技术先进,产业领先、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网络强国。因而,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更加重要,我们需要明确方向和任务,承担责任: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建设网络强国的宏伟目标,既不妄自菲薄,固步自封,也不盲目乐观、夜郎自大;二是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要围绕建设网络强国的大局,提升能力,不要“为标准而标准”;三是要突出重点,发挥全国信标委的牵头作用,下设机构要协同配合,做好重点标准的制定工作。
方向副主任强调,信标委是我国最基础、服务领域最广的标委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在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愈发凸显,体现在其不仅仅是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支撑,而且信息技术的产业基础更是各行各业信息化应用的基础,是社会各领域实现信息化的平台和纽带。标准化工作基础性的地位无可替代,实现信息化必须标准化。他希望,信标委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结合建设国家强制标准、政府推进标准和社会团体标准三大类别标准体系的标准化改革总体思路,摆正位置,理清工作思路和重点;研究和思考如何在推进两化融合、满足各行业信息化应用需求、配合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安全等三个方面,发挥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作用;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与各相关标准技术委员会共同做好跨领域、跨学科的标准化工作。
肖华主任委员代表第三届信标委全体成员做了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信标委2013年度的各项工作: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拓展了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如SOA、智慧城市、数据中心、信息技术服务、信息无障碍、生物特征识别等;圆满完成国家标准立项和标准化制修订任务,并积极推动国家标准的批准发布,2013年国家标准委共发布信标委归口的国家标准39项,涉及RFID、移动支付、识别卡、数据管理、SOA、用户界面、软件工程和教育信息化等领域;支撑形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加大了探索新技术领域的力度,诸如增加了智慧城市、云计算、大数据、机动车电子标识等领域的研究力度及ITSS、SOA和传感器网络等标准的应用推广;国际标准化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肖华提出了加强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创新、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化研究和标准立项、抓紧标准研制项目进度和标准质量控制、加大标准立项和计划协调的力度,以及进一步提高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层次和能力水平等五个方面的工作重点,重点领域包括:大数据、IT服务管理和治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系统集成、虚拟现实、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移动电源、智能穿戴、中文语音识别终端服务接口、传感器网络、RFID、实时定位、生物特征识别、移动支付、信息技术设备、智能终端、数据存储、数据中心、基础软件、中文信息处理、人机接口、信息无障碍、增强现实、图形图像处理、SOA、教育信息化等。
在本次全会上,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复,同意成立三个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38(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分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WEB服务和中间件等领域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对口ISO/IEC JTC1/SC38/WG1(WEB服务工作组)和ISO/IEC JTC1/SC38/WG2(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工作组);SAC/TC28/SC39(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分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信息技术相关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不涉及具体产品和设备的能效标准制定,对口ISO/IEC JTC1/SC39(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SC40(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服务分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信息技术服务领域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对口ISO/IEC JTC1/SC40(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分技术委员会)和ISO/IEC JTC1/SC7/WG6(软件和系统工程分技术委员会软件产品质量度量和评价工作组)。三个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均设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任委员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梅宏院士、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波和湖南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大方担任。
金融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论文 篇5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2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计算机进入中国银行业,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引进了苏联的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用以进行全国联行对帐表的工作。但是,中国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建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起步较晚,计算机在中国银行业的真正发展还是从70年代开始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
2.2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①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②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③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
2.3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
2.4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
3发达国家金融业信息化现状
发达国家金融业早在50年代就引入了计算机设备处理其具体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并创新出了不少新的金融产品。从发达国家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其主要的特点是:使用面广、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完善;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①使用面广,设备先进。②功能齐全,服务完善。③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
4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制约信息社会发展 篇6
北京7·21特大暴雨引发诸多问题,以至于在后续一段时间内,遇到下雨天,大街上行人寥落,市民都“宅”在家里提前预防。
关于此次暴雨,一些媒体从体制、应急预案等多个角度谈及。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当前社会领域的信息化还不成熟,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迎接信息社会的到来。按照社会发展的进程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就是信息社会。
尽管我们现在还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是信息社会的前夜,但信息社会的诸多特性正在显现。我国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信息化也已经应用在各行各业中,下一步就要真正融合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中,比如著名的“十二金”工程。如此看来,信息社会距离不远。
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对信息的利用,信息成为社会各领域的重要资源,社会有意识地从事信息加工、传递、存储和利用。
从暴雨所披露的问题看,现在对信息的处理有问题。这涉及到信息的采集、整理、传递和处理,尤其是在传递过程中。通常我们会认为这是协调机制的问题,或者是沟通不畅的问题。
正由于信息的不顺畅,在暴雨后的几天内,网友们防患于未然,自发整理和采集北京市内容易发生大雨堵塞的路面,并注明危险
程度。
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相关著作中,提到一件事情:在宋代的某一年,年收入折换成美元估计是60亿美元。这些数据来自无数的各级单位自报。但他认为,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收入不可能达到60亿美元,只能是10亿美元。因为在报数的过程中,各地财政部门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技术”手段为之
计算。
他认为,在中国融入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的一条就是“技术”问题。在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中,也提到了技术问题。李约瑟认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中,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以史为鉴。在农业社会中,由于对“技术”的不重视,导致粗放管理;而在工业社会,由于“技术”的驱动作用,带来一次次的工业革命。而进入信息社会,则完全由“技术”为主导,这里的“技术”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一套管理方法和配套措施。结合信息社会看,“技术”强调信息产业的崛起、信息的应用以及信息的价值。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篇7
一、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金融支持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高效的金融体系不仅能够解决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所需的资金需求, 且能够分散风险、提升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全球信息产业的发源地与中心, 硅谷的成功包含了以下要素首先是硅谷得天独厚的人才与资源环境优势;其次硅谷的产业集中度高;最后是风险投资机制与纳斯达克为代表的资本市场的支持。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是硅谷引领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高效的金融支持体系, 是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信息技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融资的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信息技术产业具有高更新速度的特点。信息技术科研资料的有效寿命平均只有5年, 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变化更极为迅速。信息技术产业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并且这种创新是持续进行的。信息技术产业智慧资本贡献率很高。信息技术产业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信息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根据信息技术企业成长阶段的特点不同以及风险等级不同, 各个融资主体与渠道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阶段的融资特征
通常将信息技术企业的发展划分为: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 (见图1) 一般来说, 投资早期阶段的信息技术企业, 风险大但投资回报率高;而投资后期阶段的信息技术企业, 风险降低而投资回报率也相应降低。信息技术产业由于各个发展阶段融资需求的数量不同, 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不同, 因此参与的投资主体也不同。
(一) 种子期 (Seed Stage)
种子期又称筹建期。种子期的的企业的处于计划与产品构想阶段, 创业者或者筹建者需要资金进行产品的研发。由于存在产品可行性、市场接受度、以及创业者能力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很难吸引外界投资。在种子期, 绝大多数的信息技术企业需要创建者自身投入资金来支持企业的发展。即使在风险投资较为成熟的美国, 也只有不足5%的风险投资投入到种子期的信息技术企业。投资于种子期的资金一般被称为天使投资 (Angle Capitalists) 。
(二) 创建期 (Startup Stage)
创建期是实现从计划与构想到正式产品的阶段。由于资金缺口变大, 创建者的自由资金可能无法满足这一阶段企业的发展需求, 风险投资对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在创建阶段, 由于缺少相关的抵押与经营记录, 很难从商业银行或者其它渠道获得资金支持。风险投资一般在这个阶段开始介入, 选择有成长性的企业进行投资。投资该阶段企业的资金一般又叫做“创立基金”。
(三) 成长期 (Growth and Expansion Stage)
成长期的信息技术企业, 产品已经上市, 具有一定规模, 甚至已经开始盈利, 企业利润可能是一项重要内源性资金来源。企业技术风险大幅度下降, 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转移到管理与经营风险。虽然可以获得部分商业银行贷款, 但是由于抵押物有限, 资金需求还有很大缺口。风险投资资金一般选择对该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投资。风险投资投资这一阶段企业主要考虑的是成长性、市场竞争力、企业管理、退出周期等。投资于成长期企业的资金被称为“成长基金”。
(四) 成熟期 (Bridge Stage)
成熟期的信息技术企业经营已经进入稳定阶段。但是为了保持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 仍需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与扩大再生产。由于该阶段企业实力已经有所增强, 已经可以获得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等风险敏感的机构的投资。企业已经可以尝试使用债券融资、产权交易和货币市场的资金拆借等其它融资方式。风险投资投资成熟的企业是为了包装、美化企业, 以利于企业公开上市或并购, 实现风险资金增值与早日退出。投资于成熟期企业的风资金被称为“美化基金”。二板市场上市融资、产权交易、场外交易等方式都给风险投资提供了良好的退出通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就可以通过主板市场上市融资, 以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
三、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困境
由于投融资体制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信息技术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 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的问题。融资困境导致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极大的制约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 信息技术产业融资渠道有限
首先, 我国信息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 大多数信息技术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的信息技术企业主要依赖于企业自筹资金。科技风险投资市场尚未真正形成, 高新技术企业的证券融资机制不健全。我国的柜台交易市场极不规范, 大量信息技术企业的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都难以从资本市场外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其次, 筹资渠道资金供应能力差。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与共同基金规模有限, 对信息技术企业的投资受到诸多政策影响。因此, 信息技术产业融资渠道有限且渠道资金供给能力不足是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面临融资困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二) 风险投资发展缓慢
据统计, 美国风险投资对超过90%的信息技术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虽然我国的风险投资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看, 远不能支撑起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任。根据2011年中国风险投资年鉴数据, 截止2010年底, 样本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风险资本总量达到2359.87亿元, 投资于信息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只有10%左右。我国的风险投资治理结构不健全, 运作不规范。本国资金构成比例也较低, 未能充分整合我国分散的资金。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完善, 退出途径有限, 我国二级市场、柜台交易、产权交易等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发展缓慢等因素都制约了风险资本的发展。
(三) 信息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抵押难变现难
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的成果是专利、软件著作权以及其它技术秘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绝大多数信息技术创业企业的核心优势和主要资产。虽然我国对知识产权评估制订了总体标准, 但考虑知识产权转让的成分较多, 并没有充分考虑知识产权融资的要求。我国现行评价很难对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进行准确价值评估。金融机构普遍对知识产权质押评估和管理缺乏足够经验和手段, 知识和人才储备不足。目前知识产权在国内还很难作为质押物获得贷款这使信息技术企业很难进行知识产权的抵押融资。
(四) 产业融资社会支撑体系不完善
产业融资社会支撑体系不完善表现为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融资中介机构不规范、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方面。信用体系不健全, 信息技术企业的融资成本高, 创立初期的信息技术企业获得资金就更加困难。服务于科技金融合作的交流平台、融资平台、中介服务组织不健全, 不能充分发挥支撑作用。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 信息技术企业在发展初期缺少盈利记录、发展预期不明朗, 风险更加难以评估, 很难找到相关的担保机构。
除了上述外部因素, 我国信息技术企业, 尤其是中小信息技术企业普遍存在的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相对不健全等问题, 是其融资困难的内因。
四、金融创新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只有依靠金融创新, 才能解决我国信息技术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不仅要进行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的创新, 更应该注重观念与金融体制的创新。
(一) 扩大信息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及渠道融资供给能力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风险投资为支柱、银行基金等金融借贷为补充、资本市场为平台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体系。首先政府提供资金成立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基金, 起到投资导向作用。带动民间资本、银行、保险、基金等资本投入到信息技术产业。其次是采用多种形式扩大信息技术产业融资渠道, 提高渠道的融资供给能力。鼓励国内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养老基金、社会游资等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此外要扩充资本市场的渠道融资供给能力。多层次的证券市场的上市条件由低到高可以满足了信息技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 能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 发展风险投资及其退出机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法律支持系统。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 制定有关管理层持股的法律安排。其次是积极开拓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拓宽融资渠道, 逐步建立以民间为主体的多渠道风险投资融资体系,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于风险事业。同时, 吸引更多的海外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公司投资我国的信息技术企业。此外还应该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只有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才能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三) 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我国尽快制定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 加快信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搭建信用信息管理服务网络, 收集、发布、整合个人与企业的信用信息。信用体系的建设应该坚持市场为主导, 在现有的银行信用体系的基础上, 由第三方征信机构进行个人、企业资信等级等信用评估工作。此外应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为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企业的信用意识的提高和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 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信息技术企业的融资困难, 减少信息技术企业的道德风险。
(四) 完善我国融资支持体系与政策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投资人合法权益。淡化行政手段, 依靠引导与鼓励等经济手段来实现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应该确立合理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战略新兴产业, 集中力量和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并与之配合制定一系列融资支持规划。最后要规范金融中介机构等配套服务体系。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服务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提升金融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 支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解决我国信息技术企业融资困境, 不仅要依靠融资环境的改善, 更主要还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只有依靠信息技术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摘要:信息化与金融渗透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两大特征。科技金融是科技与金融活动融合的产物, 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首先论述金融支持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其次根据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分析对金融工具需求差异。之后分析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融资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依靠金融创新推动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产业,融资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 2010-2011年信息产业发展综述[M], 中国信息年鉴2011, 2011.
[2]中国风险投资研究所, 中国风险投资年鉴[M].2011
[3]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年鉴[M]2011
[4]陈红祥, 薛双东.风险投资与IT产业发展[J].研究与探讨, 2000, (1) .
[5]赵昌文等.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6]傅毓维, 等.风险投资与信息技术产业共轭双驱动机理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篇8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近年来,信息泄漏、钓鱼网站、恶意代码、网络诈骗、流氓软件、APT攻击等事件频发,无论是局部的网络应用环境,还是整个互联网空间,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14年2月,中央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强调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党和政府对网络及信息安全越来越重视,从顶层设计、组织机构建设及相关政策措施制订等方面,全面推进,有力地促进了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和执行,制订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和推动区域内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四川省在2014年发布《关于建立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56个重大产业项目协调推进机制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四川省从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精心筛选了一批重点产业,将信息安全产业作为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包括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之一,加大投入,重点发展。
四川省信息安全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早在“一五”时期,就是国家布局的重要电子工业基地,主要从事元件、器件、整机研发和制造,在保密通信、抗干扰、信息安全领域极具特色。四川拥有20多家国内领先的信息安全产业,产业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强。成都IT产业,特别是信息安全产业,已经形成覆盖“基础软件研发设计—信息安全产品制造—信息安全系统集成—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与服务”较完整的产业链。2015年,设立信息安全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100亿,成都市重点实施国家示范网络空间信息安全产业园建设;绵阳重点加快信息安全产业园建设,抓好国家数字家庭产业基地(绵阳)建设;遂宁市全力推进广义微电子等集成电路项目投产达产;内江市重点加快信息安全产业园招商引资工作。2015年1~12月,四川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2848.2亿元,同比增长14.5%;软件业务收入2124亿元,同比增长12%;软件产品收入786.7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信息安全产品收入104.6亿元,同比增长6%;信息技术服务收入1300.6亿元,同比增长11.3%。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包括信息安全产业,稳居西部之首。
2015年11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未来五年,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组建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研究院,构建信息安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和创新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推进信息安全科技成果软化平台建设,积极引入、设立信息安全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重点帮扶具有核心技术、市场能力弱和成长速度慢的优质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优势特色企业;重点建设三大产业基地:成都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绵阳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和西南地区卫星应用产业基地。
《规划》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2017年)和远期发展目标(2020年)———全省信息安全系统产品、安全可靠终端、安全可靠芯片、信息安全软件产业规模分别达到550亿元和1100亿元,带动相关制造及软件分别突破2200亿元和3800亿元。
二、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应和保障
近几年,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信息安全产业高速增长,信息安全相关企业以及社会其他行业对信息人才需求量大,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从信息安全人才数量、质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最近,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我国网络安全方面人才缺口仍然很大,相关专业每年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之和仅8000余人,而我国网民数量近7亿人。”
四川省信息安全产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安全高端人才培养方面,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涵盖了信息安全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较强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实力,但培养的人才数量较少,较多侧重于理论研究,应用研发能力不足。在信息安全产业链中,需要大量应用型、动手能力强的基础性人才,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开办的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正好能对接这种人才需求,但仍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各种实际需求,总体数量不足,动手能力不够,不能应对安全环境的新变化,学不能致用,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专业对口率不高,就业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在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与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合作、产业对接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调研、分析,深化各项教学改革,实现专业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平滑对接。开设有信息安全技术及相关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信息安全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升师资水平,强化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四川省信息安全的产业基础和新近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深入调研、分析和剖析产业发展的背景、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随之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和发展,职业岗位的变化和发展,岗位技能的变化和发展,将其全面对接到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课程设置重新设计,课程内容组合与重构,实践教学平台整合与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与提升,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培养“适销对路”的信息安全行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保障四川省暨成都市信息安全产业跨越式发展所需的高级技术型人才供给,为企业提供“用得上,留得住,好用实用的人才”。把区域内信息安全产业与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进行深入分析剖析,构建产业与专业的“直联式”关系,教学过程对接企业生产过程,教学设备即是生产设备,教学项目即是生产项目,课程内容即是设备产品技术标准,教师即是企业工程师。
三、深入企业调研,优化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面向区域内信息产业企业,进行全面的数据收集和调研,分析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分析其对产业企业的影响,主要包括在人才需求、员工招聘、人事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进一步分析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要素、职业能力要素和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对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接到课程设计中,对接到实践教学中,研究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内容选取、实践环节、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研究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研究其可变性和恒定性,聚集其核心知识点技能点,为科学合理地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如下图所示。同时,基于对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和判断,采集数据,定量分析,得出可供参考的结论,包括总体人才需求、各类人才需求量、信息安全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就业质量等,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优化信息安全技术实验环境,继承和保留原有基础性功能性实验环境,增加著名厂商的主流网络安全设备和安全产品,通过整合集成,改造升级成技术领先、功能完备的网络及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既能满足专业教学中身份认证、加密解密、边界防护、访问控制、主机加固、安全审计、监测监控等实践教学内容,也能满足行业企业、政府部门信息安全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涵盖“攻、防、测、控、管、评”等主流安全技术,多层次、全方位的专业实验实训环境。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从主机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库安全到应用安全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完成密码学、社会工程学、入侵防御、行为管理到安全评估的完整的网络及信息安全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从入侵检测到安全评估,从攻击渗透到防卫保护,实现从物理安全、操作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体系。依据企业调研成果,基于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优化,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如上图所示。
四、结语
深入分析信息安全产业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改善和优化专业实验实训环境,跟进信息安全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改造、调整、优化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跟踪和研究网络空间安全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形成区域性特色专业,更好地培养信息安全领域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性经济社会服务提供人才服务。同时,为区域性信息安全从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培训服务基地,更多更好地创造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邬敏华.信息安全服务与标准化[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2(6).
[2]王东明.进一步整合力量创新机制推动信息安全产业做大做强[N].四川日报,2014-08-05.
[3]程彦博.2015信息安全趋势和任务[J].中国计算机报,2015(3).
[4]本刊编辑部.赛迪预测2015年中国网络安全十大趋势[J].中国电子报,2015(5).
[5]龚黎华.江西省信息安全专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7(6).
[6]唐成华.信息安全专业发展现状及促进对策[J].中国电子教育,2013(2).
[7]李琳,陈东方,李涛,等.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
高中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篇9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竞争正愈演愈烈,世界各国已陆续将信息技术纳入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并加以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高中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阶段,其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自然更为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普及,有关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往哪个方向发展,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等诸多环节应当如何改革,已成为一个不得不加以深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重要作用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单纯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也不是以研究开发信息技术为目的的科研教育。而是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内容,其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信息技术在高中教育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教育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推动了高中教育的长远发展。
第二,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应用于高中各学科教学当中,信息技术教育是所有教师的任务,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工作。信息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必修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1.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其根本要求是强化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坚持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这样的目标要想得到实现,其突破点就是要对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加以转变,集中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要我学”的模式将会彻底被“我要学”替代。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取使用对应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让教学氛围更加轻松与和谐。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升,加上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及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就能够得到尽可能多地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积极表达看法和意见,让学习在自主的过程中进行并完成。
其次,“学信息”将会被“用信息”所替代,这也就是通常意义下所说的学以致用。其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正确并积极地引导,让学生逐步学会对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尝试把课本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当中。
最后,“权威教学”的模式将会被“合作学习”所代替。素质教育的推进,必然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当中去,和学生一起探讨相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再代表特权,而是和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让教师充分体验换位思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学和老师更加有效地教。
2. 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形式纷繁、多种多样,但是在一堂信息技术课上,如何选取最有效、最合理的教学方式或者选择哪几种方法结合使用,都要根据教学对象、内容以及教师实际的认知情况来决定,但是最终衡量选择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处在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节课内容的学习上都能够有所收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必须以围绕典型任务的完成为中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内容。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具备较强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将会被广泛地使用。如在一些操作性和过程性的知识教学中,会大量使用分层次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模块是教授学生有关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传输交流、总结管理,而在讲授相关信息的概念和发展情况,或者抽象内容的时候,可以使用演示实践法、成果展示法等方法;在进行一些较难理解的难点问题教学时,可以穿插使用比喻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3. 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
由于信息技术有着发展迅速的特点,因此在同一个班级里的不同学生会因家庭条件的差异,而使信息技术的基础及信息技术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并且这样的差异往往比其他学科中存在的差异来得更大。传统的班级制授课形式未必适应未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因为这必然会带来一些学生“吃不饱”,而还有一些学生“太吃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结合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自身特点,在每节课中尝试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比如可以将个别化指导、小组学习、班级授课三种方式运用到同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在事先实施分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不同的小组中,每组设立一个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为组长。在课堂开始阶段,采用班级授课的传统模式,主要是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框架;然后进行小组学习的环节,每小组的组长负责本组学习纪律并组织开展学习讨论,小组内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处理。其中结合个别化指导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针对个别需要单独指导的学生进行单一地针对性教学。这样的方式应该更多地出现在今后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弥补单一教学组织形式的不足,更好地体现不同教学方法的各自优势。
4. 评价方式的转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改革大纲中提倡适用多种评价形式来更好地推动教与学双方面的进步。其中,特别要重视对于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者之间的结合,以此来更好地检验学习的实际效果,强化教与学过程的体验,优化学习和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实施互相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将会得到逐步地普及运用,因为互相评价的方式充分利用了高中阶段学生表现欲强烈、好奇心较强的特点,可以非常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内驱力,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得到培养和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进行互相评价的过程当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学习和吸收对方的优点与长处,并在发现和纠正对方缺点和不足的过程中,让其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前车之鉴和有益的教训经验。学生在用同龄人熟悉的方式和言语进行互相评论时,也相对更容易得到互相的理解,只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评价过程,使大体方法正确,就能够成为一种一举两得的课程评价形式。
5. 第二课堂将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数时间的教学都集中在机房进行,学生一对一地面对电脑进行听讲和操作练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么专心地看着教师演示制作好的教学课件,要么低头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实践练习,很少有人会注意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一些课堂上的注意事项和知识要点,因此想让学生走出课堂之后对所学知识以及操作技巧等进行总结和归纳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第二课堂几乎处在空白状态。首先是没时间,大部分高中生的课后时间都被高考科目的作业任务填满,作为非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课学生是没有时间看的;其次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往往老师教授的操作和实践方法与书本上都有一些差别,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急需第二课堂的。有很多教学研究经验证明,网络平台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第二课堂有很多可取之处,未来应该能够得到更大的普及运用,比如博客、微信平台等。
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现代社会竞争的大形势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名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就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而言,推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把握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为了有效应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瞬息万变的发展,必须从学习方式、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评价方式、第二课堂开展等诸多方面做出及时正确的转变,方能不断推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而更好地提升全民族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福荫.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2).
[2]万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J].电子制作,2015,(4).
[3]刘向永.解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2014,(3).
[4]李伟保.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5,(9).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篇10
信息技术教师, 你在哪里——理论与现实夹缝中的生存
理论上, 你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你年轻, 有活力, 你或许是刚毕业于某所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专业, 对课程改革的意义、方法有着自身的感悟和系统的学习, 或许刚走出师范大学计算机系的校门, 手里拿着这个或那个证书, 满怀对教育的热情, 和对工作的期待。当然, 你不仅仅有这种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专业自觉, 你还有其他学科教师所没有的长处。你有可靠的技术支持, 掌握着信息时代的强力武器。当其他学科教师还在努力学习博客操作界面的时候, 你已经能熟练地用博客反思写作了;当其他教师孤军奋战困惑于不知怎样与同行们学习交流的时候, 你已经能方便地利用聊天工具、交流平台进行对话、协作了。你有良好的成长氛围, 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部专门召开高级别工作会议的教育领域, 信息技术是国家承认的少数奥赛学科之一, 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是近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教育投入最多的方向之一, 也是各种教学比赛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你有条件创造人际和谐的发展空间, 你是其他学科教师的好帮手, 差不多所有教师都需要你帮助他们制作、修改课件, 需要你帮助他们走近教育信息化;你是学校领导的宠儿, 学校需要你组织电教室、管理机房、维护各个教研室的计算机运行——唯大材方可大用, 教师们都喜欢你、欣赏你。
但在现实中呢?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幅景象:事实上, 你是欢宴一角的旁观者。你是一个“副科”教师, 评优?得奖?行政领导惋惜地告诉你:“对不起, 看不到你的高考成绩, 学校无法评价你。”你是其他教师的助手, 他们的工作得到表彰, 当然不能否认课件的功绩, 但这课件毕竟是他们思想的结晶, 其他学科教师遗憾地告诉你:“谢谢, 但这不是你的成绩。”你确实为学校做了许多杂事, 但杂事毕竟是杂事, 学校领导不无严厉地告诉你:“对于勤杂一类的工作, 我们看在眼里, 但这类工作实在不能享有太高的荣誉。”就这样, 你的“教师”身份遮蔽于繁杂的工作之中了, 你的成绩淹没于各种遗憾的声音里了。于是, 你开始抱怨自己工作的边缘化, 在喋喋不休的关于地位“边缘化”的感慨中, 你默默地接受了这种认知, 习惯于把自己看成一个责任不明的教育改革的旁观者。“专业发展?不!连专业恐怕都算不上, 谈什么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 你为什么在这里——专业的错位与定位
很遗憾地揭露出你的处境, 不是希望用这样尖酸的语言刺痛你, 我是你的朋友, 其实我就是你。当我诚实地说出你在夹缝里生存的真相, 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思考你为什么在这里。
高考、中考等升学考试不考?是的, 这的确使你沦为“副科”, 不受学校重视的最表面原因, 为此你可以抱怨这种政策导向上的缺失。但理论上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应该是感兴趣的。学生的兴趣才是一个科目地位的保证, 信息时代的学生们对信息技术天然的兴趣应该可以部分弥补这种政策缺失的遗憾。何况, 对于考试或者不考, 你或许无能为力, 因此考试不应该是你抱怨的内容, 我们能做的恐怕是上好每一堂信息技术课, 抓住学生的兴趣, 用行动捍卫自己的专业地位。当然, 除了政策, 或许你也该考虑一下你的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呢, 这个定位有什么问题呢?
专家告诉我们:“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 它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指导他们掌握信息技能、形成信息能力和运用信息方法。”因此, 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只限于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的教育, 还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但信息素养的培养往往不是一个学科教学能解决的, 因此人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但这种整合会不会削弱了你的专业地位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好, 是不是意味着就无需专门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了呢?反过来问问自己,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课程整合的时候, 信息技术课程的独特定位应该在哪里呢?
在专业定位上, 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非垄断性的, 而垄断性又是教师整体专业化的标志, 这种非垄断性使得你的专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 而这是影响你发展的最根本的障碍。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具有不同的涵义。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前者是外在的、群体的, 而后者是内在、个体的。一方面, 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结果, 同时, 教师整体的专业化又为教师个体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支持环境。因此, 或许正是这种专业目标上的模糊使得你无所适从, 使你既是一个“副科”的任课教师, 又是一个一般教师的助手, 还是一个维修学校设备的勤杂工, 而最后连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信息技术教师, 你要往哪里去——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路径
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努力, 专业化问题的解决还要落实到个体的发展中, 那么你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呢?从形而上的意义看, 发展本身就是你的目标, 但是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教学实例把这抽象的“发展”目标具体化一些。
或许课上你要你的学生搜索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信息, 但这不是传统的计算机技术课程, 你不能把干巴巴的“搜索引擎”、“关键词”、“与、或、非”等计算机知识填到学生的脑袋里, 你要结合气候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 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这些信息技术知识。看看这里涉及教师的哪些东西呢?
首先, 这堂课的教学包括计算机知识, 这是你的根本目的, 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课程整合的时候, 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信息素养一定程度上是学习的副产品, 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知识是核心。在围绕信息技术开展的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任务或基于项目的教学中, 要解决的问题、要完成的任务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平台和依托, 因为你不能孤零零地教技术操作, 你要指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用技术来解决问题, 但这里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技术。从国家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来看,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中也强调这种技术的特点。如在高中阶段6个基本模块中, 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程序设计方法、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等5个主要模块都有鲜明的技术特色。因此你要把握住这种专业的重点, 以技术为核心打造这种核心竞争力。你要万分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中本体性知识的把握, 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你的专业学科知识需要不断更新, 这更要求你利用专业优势, 主动学习、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拓展自己的专业技能, 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
其次, 这里包含地理、社会等其他传统学科的知识, 如果你对气候变化等“学科外”的知识一无所知, 那么你如何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呢?因此你要把握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 以便运用各种与生活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把干瘪的远离生活的计算机知识镶嵌到学生的生活中, 送到学生心里。
再次, 这里还包含着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当学生走进你的课堂的时候, 他从来不是一张任意涂抹的白纸, 在进行具体学习之前, 他前面的经验总是规约着他对新内容的认识, 而信息时代让他的小脑袋里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同的东西。或许有的学生早已熟练掌握了搜索的技巧而对你的“唠叨”不耐烦, 而有的学生却迷惑于你熟练说出的“搜索引擎”、“谷歌”等陌生的词语而充满沮丧。因此, 你要用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认识你的学生, 根据他们的状况, 设计、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
最后, 还有一些实际上指导了我们行为的, 需要我们用“心”把握的实践性知识, 这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认知、人际知识、情境知识。这部分知识通常呈内隐状态, 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 镶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 深藏在知识冰山的下部。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篇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学科 有效发展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是紧密关联的,只要相互整合,优势互补,便能在高中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爱上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意识,从而主动学习,释放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在高中教学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师教学,而且可以循序渐进地推动通用技术学科的有效发展。
一、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与信息技术整合,获取先进技术信息。
在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合理、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在授课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应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把握好通用技术学科基础的先进性,保证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可以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技术与设计1》中的纸制建筑模型的制作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查找一些学生的制作模型给学生作为参考,避免教师授课后,学生找不到灵感,无从下手,帮助学生找一些灵感,提高制作速度与质量,有效推动通用技术学科的发展。
2.与多媒体互动,促进知识的记忆与迁移。
在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课堂上,学生不仅需要广阔的技术视野,而且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的通用技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用灵活的技术思维,对通用技术学科的原理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学科知识的深度是随着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其变得精彩,学生也会在精彩的课堂上表现得出色。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一种,它可以将一些实际的教学知识用图文、声音、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对此内容深刻记忆。这样教师的授课得到很大帮助,教学方式有更多选择,让学生记忆的知识点有更多方法,很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加深学生对通用技术学科知识点的记忆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迁移。
3.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能与学习潜力,是因为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有效整合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要靠自己的认知与努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探究。与此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较科学、合理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释放学习压力,净化心灵,认真地思考问题,使自己的学习水平、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升到另一个境界。
二、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推动通用技术学科有效发展
其一,在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加以补充和拓宽,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使课堂变得风度多彩,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例如,在教学《技术与设计1》全部内容的基础概念时,如果教师只是把基础概念给学生朗读一遍,那么相信没有几个学生会对这样的课感兴趣,坚持继续听讲下去。然而,如果教师找到一些与之内容相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学生就会在视觉上喜欢上课堂,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其实多媒体教学的通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资源十分丰富,能够将死板的知识概念以图片、声音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及技术的理解。其二,在高中通用技术科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增强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效果。例如,在通用技术学科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播放已经发射成功的“神舟飞船”升空的实际状况及对“神舟飞船”技术介绍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神舟飞船从最早到最新的发展变化,从结构特点、工艺特点、技术特点上进行对比,显示每一个零件、每一个材料的不同。这样学生便能深刻地感受到设计者的心血,知道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包含设计者的辛劳、创作与智慧。对于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充分利用,大大推动通用技术学科的有效发展。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对通用技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便可以有效推动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法众.谈通用技术课中案例的教学[J].才智,2010(17).
[2]骈昌贵.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6).
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 篇12
互联网的发明, 可以说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正在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 有以下几点依据。第一, 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会使用工具, 人会思考。第二, 人类几乎所有的发明都是解决体力、知觉问题, 是四肢和感官的延伸。第三, 计算的发明, 它能计算和存储, 解决人与动物区别的其他方面, 它的发明是人类智力的延伸。第四, 互联网能搜索, 会联想, 可思考, 它的发明是人类智慧的延伸。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对人类的影响将不断提升。可将互联网发展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互联阶段。理解互联网, 要从人的本质需求来理解, 解决人类知情权的平等。作为一个社会人, 人有参与和表达的愿望, 也有知晓的权利, 互联网可以提供这一工具。互联网颠覆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传统的信息传播规律是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一个结构, 新闻的采编系统很复杂, 你能看到什么新闻, 听到什么消息, 由中央系统来分发。而互联网颠覆这一中央复杂、末端简单的信息传播规律, 满足人们知情权的平等,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 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就是通过互联网不断发展信息互联阶段。第二阶段为消费互联阶段, 主要是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方便。年轻人可能都有网络购物的经验, 2015 年“双十一”某电商实现了912 亿的营业额, 这是任何一家实体的百货大楼和公司难以企及的。今天, 消费电子商务仅占国家零售消费额的不到7%, 才刚刚起步。第三阶段是生产互联阶段。在这一阶段, 互联网主要服务于人类的就业和事业发展。由消费互联发展到生产互联, 东西卖得快, 厂家可能就会加快生产, 卖得慢就减缓生产。第四阶段是智慧互联阶段。互联网帮助人类实现知识和精神生活上的追求, 在这一阶段, 在线教育会极大发展, 满足人们对知识渴求和精神生活的愿望。互联网继续发展, 最终会发展成为生命互联, 满足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
互联网会改变行业形态, 也会改变市场结构。现在,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强大的工具, 它还给人类提供了一种伟大的精神, 即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精神。21 世纪是合作的世纪,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的工作方式和连接方式。此外, 互联网还有一个本质规律, 即无穷大、无穷小。互联网用户会无穷多, 宽带费用会无穷小;互联网内容会无穷大、无穷多, 但用到的比例会非常小;研究方向很多, 个人占比小……互联网的本质特征是开放、海量和天量。信息量的最基本单位是B, 之后是K、M、G、T, 再之后是P, P是10 的15 次方, 一天传送的信息量可以说是一个天量。
互联网不仅改变行业形态, 还会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闻真正自由的时代, 是一个政治充分民主的时代, 文学将进入无经典的时代, 历史将会更加真实, 教育将成为互为师生的时代。技术发展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历史上, 每一次新的技术发明, 总是带来教育领域新的应用, 迎来教育大变革的讨论。技术曾经带来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考试评价工具的改变, 带来课堂形态的改变, 带来课堂机构的改变。
理解互联网对教育带来哪些影响, 要从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来看。教育的本质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 对全人类来讲, 教育承担的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第二, 对国家来讲, 政府花钱办教育, 主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第三, 对个人来讲, 接受教育主要是追求幸福生活, 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教育和学习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角度表述, 本身都是知识传播过程, 形式多样, 且受技术影响。那么, 互联网取代哪一类的教育?教育 (学习) 可以分为:第一, 人际交往类的学习, 比如语言、礼仪习惯、品德养成、管理有效等。这一类学习靠模仿和习惯养成, 学习环境很重要。第二, 知识传承类的学习, 如语文、数学、逻辑运筹等, 这一类的学习需要面授, 需要对前人知识的归纳总结等, 也包括约定认知等, 这一类的学习课堂教学效率高。第三类是文明发展类的学习, 如工程技术、工程设计、哲学、行为科学等。这一类的学习需要有系统的基础知识, 需要洞察力和想象力, 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模型验证等。如果大家认可这种学习分类, 会发现MOOC更适合高等教育, 因为成年人有主动学习的欲望, 具备应用网络的基础知识能力。而且, MOOC可以有力地推动知识传承类的学习, 为人际交往类的学习提供更有效的学习场景。但中小学教育不仅是知识教育, 更是纪律、毅力、协作、尊重和习惯的培养等, MOOC可以作为补充手段, 但不适合全课程学习。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几千年来, 教育成本几乎没有下降, 教学效率也几乎没有提高, 为什么?这是因为学生集中到教室上课的模式没有变化, “粉笔加黑板”的知识传授方式基本上没有变化, 师生比例没有变化, 所以教学效率没有提高, 教育成本没有下降。MOOC, 这种大规模在线课程, 对教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将提高教育效率, 降低教育成本, 促进教育公平。
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 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在2012年之前, 人们一直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方式, 但收效甚微。E-mail与E-learning几乎同时出现, 但E-mail取代了传统的邮件系统, 而E-learning一直是教育中一个小小的补充。可以说, 虽然各行各业都受到互联网浪潮的影响, 但在教育领域, “粉笔加黑板”的传统课堂模式依然不变。MOOC的出现很可能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它改变了传统学校传授知识的模式,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学习方式, 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影响。它无须有学校的学籍, 只要按要求注册后就可以使用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 也没有课程人数限制。它的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的特点, 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空间。
我们知道, 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 西方认为大学的功能有三, 即知识产生、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只是排的顺序不同。其实, 大学的基本功能就有两项, 一是知识产生, 二是知识传播。由于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供知识传播的工具, 今后的大学会具有知识探索、知识验证和考试认证的功能, 将成为研究院、考试院。所以, 互联网会带来科教融合和教育服务提升, 带来大学功能的根本改变。
过去, 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走到青铜器时代, 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石头用完了。今天, 人们不用胶片照相机, 改用数码照相机, 也不是因为柯达公司的胶片技术不够先进, 而是因为技术促进人类文明走向新台阶, 而且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贪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应及时转变观念。如果我们不能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 至少应该紧跟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如果我们看不到这种变化, 说明我们老了;如果我们反对这种变化, 我们可能就完了。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企业发展12-19
军事信息技术发展10-02
信息交换技术发展趋势05-31
数学课程信息技术发展06-07
信息技术机制发展分析12-21
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升级12-21
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07-26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08-18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0-30
煤矿信息化技术发展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