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

2024-08-31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共9篇)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 篇1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

摘要;在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正日益成为直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正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各个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深入发展,传统的建筑行业将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变革。Abstract:

As today 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 rapidly, i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especially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mad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ermeate into various areas of society and economy.Moreover, a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oes deeper,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will soon witness an unprecedented revolution.关键字: 信息技术 建筑业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ilding industry

目 录

一、信息技术对建筑业影响综述

二、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建筑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对建筑业影响综述

在全球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正日益成为直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互联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正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各个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深入发展,传统的建筑行业将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变革。信息技术不止是一项技术,更是管理思想、组织形态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建筑业只有尽快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才能提升竞争力,才能满足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互联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使建筑设计工作异于传统方式,建筑设计的社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时代的建筑设计应综合社会、环境、技术、美学与新媒介系统为一体。借助互联网络的信息检索,建筑设计者可以获取存储、管理、显示最新专业信息,了解相关法规、符号及设计细节信息,为建筑设计提供展示其设计理念的开放平台。通过信息网络的设计集成,可实现设计传达过程的双向化,变工地为设计现场,形成动态设计过程,从而提高设计效率。

文字处理、数据库管理与电子表格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建筑设计已从单项图纸技术传达过渡到多媒体技术创新集成式设计,彻底改变了平、立、剖传统建筑设计模式,使之延伸到电子空间面,从不同角度、方位设计建筑,探讨各种建筑形式,研究建筑内外部环境,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在虚拟世界创作、观察、修改,以不同角度、方位设计建筑,探讨各种建筑形式,识

别建筑尺度、距离、立体轮廓、阴影、色彩、光泽、质地等,并考虑建筑作品的理性和感性的相互作用,从中比较优劣,完善整个设计。信息技术将改变建筑师在整个世界未来所扮演的角色,令其拥有更加强大的设计能力。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在为建筑设计带来一次新的转变与发展契机。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深入,传统的建筑企业管理手段将要被现代信息技术所取代。国外大型跨国建筑公司从工程项目招投标、施工过程、竣工资料备案等都是采用信息化管理。我国建筑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技术和资金都占有极大优势的国外同行。

目前,市县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技术应用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已购置微机的企业,大多以单机操作为主,人员文化、技术素质及装备较差,尤其是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有些企业经济实力弱,资金不足,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少,大多数建筑企业普遍重视生产经营,忙于发展,对实施信息化建设意识不强,缺乏紧迫感。因此,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建筑企业向智能型、管理型转化,全面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已迫在眉睫。当前,信息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要加速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信息存储、管理、交流的平台,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随时查看不同地区建设工程的进度、安全、质量等情况,及时收集、追踪业主信息,使信息传递更快捷、开放。同时,利用信息管理平台、电子邮件等信息化手段,可把公司总部与项目部紧密联系起来,总部可利用项目管理数据库提供各种项目信息,实现异地监控和指挥。

实现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网络进行公文传送、资料查询等活动,节约了沟通成本,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使企业方便、快捷、广泛地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信息,为企业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

二、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近年来,建筑业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基本走过了建立包括政府网站、行业网站、企业网站等以发布信息或进行信息服务及宣传的各类建筑方面网站,利用包

括预算、现场管理等各类单项工具式软件以提高管理效率,在施工中推广包括同步提升大型构件安装等自动控制技术,以及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等阶段,目前已开始进入或面临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为项目管理和提升建筑业的竞争力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新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把政府管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相结合,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从各部门的具体业务入手,通过信息网络技术,重组、规范和优化行政流程,既加大了政务透明度,又转变了管理方式,加大了管理力度。例如,建设部市场管理司、质量安全监督司和部信息中心正在推行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从某一具体项目的招投标、开工许可证等建筑市场的活动主体进入市场到建造过程中对各市场主体的质量安全行为监督直至竣工备案后进入消费市场的全过程监管,既共享了信息资源,提高了效率,又可以将管理的结果向社会公开,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将监督查处的结果列入已建的各市场责任主体的不良记录数据库中,成为诚信建设的重要基础。

2、信息化施工更多的基于互联网为平台。很多开发商已经把互联网平台的网络概念彻底引入进来了,这也是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国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发展研讨会”上,软件开发商不单是介绍自己的产品,更通过自己对建筑行业特点和管理理念的理解,为建筑业和项目管理提供一个系统的集成服务,而不是提供基本单项软件,如PKPM、豪力海文的 EFIDIC等。这也意味着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管理和信息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有了管理咨询的思想、机制,才能更好的为客户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另外,目前的软件开发商正越来越准确地把握整个行业特点,许多方案基本上是开放性的,并不单单是针对一个施工企业对成本、工期或者质量的控制,更多的是从营销策划、工程投标、物资采购到项目的管理,以及最后完工、保修等都考虑在内,是个贯穿整个工程生命全周期的全过程的概念。

3、在石化、冶炼、电力等工业项目,许多承包商开始利用可视化技术指导设计和施工。比如以PDS产生的三维模型为基础,充分利用其漫游功能,通过可视化的工具和平台,直观地进行设计校核,研究施工方案,察看未来施工装置状况。业主更可以利用可视化手段,研究并及早确定设计方案及工厂布置,便于

快速评估工厂投资以及设计变更,另外为业主提供的可查询设备、管线及部件特性信息的三维软模型,可方便业主对工厂进行可视化操作和维护管理。中石化SEI公司推行工程设计集成化系统,以唯一的工作模型(而非图纸)贯穿整个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并使之成为综合的信息载体。建立设计的标准工作流程,以保证设计过程与设计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多专业在同一项目模型下工作,可以相互参考模型,实现了专业间的协同设计,建立较完整的三维装置模型,实现了数据共享,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或数据重复输入过程中的数据错误,通过加强设计过程中的信息和设计成品的管理,从而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

4、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各类业主对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管理手段很难实现精确、高效的项目管理,因此建筑业将信息技术用于复杂工程的项目管理,把发展信息化技术作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重点。比如中核23公司承建的岭澳核电设备安装工程,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核岛辅助管道、电器仪表安装施工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管理,包括支架的预制和安装、管道的预制和安装、水压试验以及进度控制,同时实现施工质量检验文件编制、打印和焊缝的智能型抽检等质量控制,为焊工技能状态和资格有效性评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建筑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重视信息化提升建筑业的竞争力或服务能力,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现在的建筑产品已逐步步入精细生产阶段,建筑产品已成为精细产品,需要精细加工,对建筑业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上海的磁悬浮项目,磁悬浮大概有三个关键的技术要素,一个是机车本身,一个是信号控制系统,另外是轨道,前面两个系统,实际上是德国人掌握着核心技术,但轨道技术基本上是由上海建工集团以及中铁企业消化、掌握了,完全实现了国产化。按照德国的技术是需要用钢梁,造价比较高,而且加工钢梁的精密机床也必须花非常高的代价,这样在国内就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由于磁悬浮的速度要达到每小时400多公里,那么对轨道平整度的要求就完全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4米跨度的大梁,整个平直度的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这个2毫米不是浇注后 的2毫米,而是加上荷载运行的时候不超过2毫米。因此,除模板的设计工艺和制造及在浇铸过程中控制定位这些方面不说,在设计方面就采取了5种类型的预应力来保证不变形,控制蠕变,预制生产的车间要恒湿恒温,因大梁两侧要上轨道、线圈,预埋件打完之后,要到加工车间去用车床对大梁的预埋件进行精加工。也就是说这个混凝土梁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变成了一个机加工概念。

比如中国铁道工程总公司建设的北京到沈阳的客运专线,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的,其中秦皇岛到沈阳这段是完全新建的,运营时速为200多公里,采用国产新型电力机车,试验时速已经可以达到321、5公里。这个速度的提高也导致工程建设标准从量变到质变。首先是轨道要无缝钢轨,传统的25米一节的钢轨要10根联成250米,先在车间里焊好了,再到现场焊起来,到了1.5公里的时候,再根据其应力集中程度,在一定的温度、一定的应力情况下再焊起来。钢轨铺完之后,用进口的测量仪器车,两个轮子顺着两条钢轨走一遍,走一遍就可以自动测出两条钢轨的7个数据,如平整度、轴向倾斜度等等,而且这些指标全是以毫米,甚至有的是以零点几毫米为误差极限的,要对每个枕木下面采用环氧树脂等材料做精调,几百公里的铁路都要采取精调。

再比如上海卢浦大桥,540米跨度,是世界第一跨度,第二跨度在美国,518米。卢浦大桥的拱箱梁钢板厚度达10厘米,都是坡口全融透焊,施工工艺难度本来就很大,到了合拢这一段,合拢段螺栓孔的允许误差也只有2-3个毫米。借助临时搭建的类似斜拉桥的塔架及临时斜拉索把桥体向上拉,调索的力量的精确计算和应用,同时考虑温度的影响、风力的影响,最后要保证这2-3个毫米误差,也就是说最后这一段拱桥的庞大箱体三维方向都必须严丝合缝才能合拢。以上例子可以说明,建设工程已进入实现精细生产方式的阶段,也就是说现在的土木工程已不简单是土和木的粗放概念,它已经成为一个象生产电脑、汽车一样的精细生产过程。

另外在精密生产的同时,实际上建造速度也比传统工期大为提前。象北京城市铁路轻轨西段21.3公里,也就花了两年零两天的时间就建成运行,秦沈线也不到2年的时间就建成了。

第二,随着产业模式的发展,对总承包的需求越来越多。再比如纺织部工业设计院,抓住江浙一带民营经济发展快的机遇,为许多印染纺织民营企业投资业

主做工程总承包管理,从设计到项目管理、到设备采购全过程服务。由于民营企业花自己的钱,必须靠懂行的人替他提供多方位的服务,这符合业主的投资利益。设计院连续接了若干个单,经营上一下子就出现了新转机。实际上服务模式的转变,也意味着项目管理方式的调整,设计施工一体化将来越来越多在基础设施等土木工程和冶炼、石化、电力等工业项目中实现,这已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需求。这对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现在建设部和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正在大力推行项目管理公司和政府投资方式的改革,这两个话题实际上也是联在一起的。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由传统的筹建处等非专业人士和机构去搞项目管理,实际上也意味着业主项目管理水平的低下。如果业主自身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的话,承包商水平越高,非专业机构或人员越觉得难以管理控制承包商,承包商有再高的项目管理水平也是无用武之地。因此,业主的非专业化的低水平项目管理实际上极易抑制行业的发展。英国在98年的行业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业主的项目管理是建筑业项目管理发展的动力,或者说是建筑业发展的一个火车头。所以说只有提高了业主项目管理的水平,或者说政府投资的工程更多的采取一些专业机构来进行管理的方式,才能真正的为好的承包商发挥自身优势创造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这些改革工作实际上已经起步了。象上海、深圳等都在试点,深圳是成立了工务局,上海搞的是业主代建制。随着WTO的加入,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这方面发展的势头会越来越快。

第四,项目风险管理控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现在的房屋工程,施工技术和组合社会资源的方式及市场途径都比较成熟了,再体现的竞争优势,比较多的是集中在成本优势上,怎么去降低成本。按照美国的迈克尔。波特教授讲的,竞争战略有差别优势、成本优势,一般住宅等房屋工程比较多的体现在成本优势上,其风险基本上也是可控的。但是如果要搞土木工程的话,比如卢浦大桥,再往外还有吴淞口的外环线,亚洲第一宽的沉箱隧道,现在上海已经开工的大小洋山深水港,技术难度和管理难度都极大,特别是在技术上有众多不可预见因素,这种风险远不同于保险公司所要去承担的风险,那些风险是可预测的,只不过要计算好风险的赔付概率就可以控制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在土木管理当中尤为突出,但在很多项目管理当中可能许多国内施工企业的感受还没有那么强烈或没有非常

直接的感受,这因为国内大多数基础设施、土木工程是由政府投资的。因为政府投资的项目管理的方式变革的滞后,这里面的风险通过国内通常的管理方式,例如定额等等化解掉了。但要真正采用国际惯例的话,这个风险就马上凸现出来。比如说黄河小浪底项目作为最具挑战性的水利工程,因为由于复杂的技术和地质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不可预见地质问题,导致赶工。外国承包商提出索赔,业主牢牢掌握谈判的主动权,迫使承包商放弃国际仲裁和高额索赔,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加强风险管理不论是对承包商还是对业主都是特别要突出重视的,因此必须依靠信息化建设提高自身的集约化管理水平。

第五,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微观决策宏观化,宏观决策微观化。因此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将促使建筑业进一步加速采用信息技术的步伐。原来高层管理层可以宏观决策,除了领导经验、领导能力之外,借助于比一般管理层多掌握的信息。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普通管理人员可以同时掌握信息,所以微观决策可以宏观化。而宏观决策随着扁平化发展则逐步微观化。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组织机构必须具有灵活应变的弹性才能适应业主服务个性化、柔性化的需求,这必然改变传统的建立在等级分明基础上的决策架构,形成组织机构的扁平化,这时必须使整个团队对于工作目标又清晰的理解,全体能针对目标作出快速的反应。网络化社会的形成又促使许多传统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派不上用场,这就促使必须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进一步来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来构筑核心竞争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 篇2

1 信息技术的几个发展阶段

迄今为止, 信息技术的演变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新的历史时期, 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时代。概括起来, 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段:产生和使用语言阶段。信息技术在这一阶段, 通过对语言的使用, 将人类信息活动的范围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使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得到了根本性的实现。第二阶段:创造文字阶段。它全面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对于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 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三阶段:发明了印刷术和造纸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信息共享的进度加快, 同时也促进了世界闻名的发展。第四阶段:普及电信技术。日益成熟的通信技术, 全面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速度, 并进一步推动工业社会化的发展。第五阶段:将现代通信技术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在这一阶段, 爆发了信息技术革命。1946 年, 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 从此实现了自动化和一体化的信息处理。而电子计算机凭借其较高的通用性和计算精度、较大的存储容量和快速的处理速度而备受人们的欢迎, 并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 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变革, 推动了的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迈进。

2 现代企业推行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 对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 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总体来说, 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 对信息技术进行推行, 是势在必行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健全策略资讯系统,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概括来讲, 凭借着信息系统的优势, 策略资讯系统增加了企业的策略性优势, 改善了企业的竞争策略, 并全面提高了员工的生产力水平, 最终实现了企业内部整体水平的提高。

2.2 提高了办公的自动化, 实现了企业的科学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的全面推行, 实现了企业信息技术管理的办公的自动化, 不仅能快速的共享信息, 还为企业全方位的收集和处理信息提供了依据, 最终保证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 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3 改善了产品质量体系, 实现企业的生产自动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将包括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内的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了融合。并全面加强了企业的物料管理, 通过企业产品的积极处理和开发, 保证了企业产品体系的完善。

2.4 融合了电讯和配销系统, 为管理决策提出科学依据

在对信息技术全面推行的过程中, 企业信息管理利用电讯传输系统相对宽频以及高速的特征, 全面提高了配销资料的处理效率, 促进了企业应用信息化的过程中, 对于电子数据交换的EDI系统和实时销售POS系统的融合与运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将信息技术在企业的信息管理中推行, 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精密和高速电脑的利用。开发人类智慧系统, 进一步解决相对复杂的问题, 为管理决策提出科学依据。

3 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3.1 增强了通讯能力、促进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对一个企业的执行力进行衡量的标准之一, 就是通讯能力。而高效的通讯能力表示企业能对外来的各种突发情况快速的相应, 保证了信息在企业内部顺畅传递。纵观企业发展的初期状况, 主要是借助于部门之间对语言信息的交流, 而实现信息的交流。它的传递方式主要包括电话电报和直接传递等。而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随着不断普及的网络。在企业形成了缜密的内部网络, 各个企业之间纷纷搭建了内部网络, 促进了企业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3.2 整了各类信息系统, 提高了工作效率

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就是优化办公效率。以往, 各个各企业都是通过传递和信息, 完成各种办公程序, 包括传递和保存、整理文档等。而随着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以及不断普及的网络, 也开始全面提升了企业的办公效率。通过完善的整合各类信息系统, 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字的处理能力, 同时也加快了对企业内部与企业和企业之间对信息的交流。

3.3 减少了不必要的消耗, 节约了办公资源

对于企业的运作来讲, 办公资源的成本支出是相当大的。而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可将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在过去企业的办公中, 一项很大的资源消耗, 就是存储纸质文件。而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显著的缓解了对计算机文件的消耗, 并将不必要的纸张浪费减少。纸质文件所不具备的优势, 是便捷的修改计算内部的优势, 由此在提高办公侠侣同时, 也节约办公资源。

4 结语

对于企业的信息管理而言, 信息技术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不单单将企业不必要的资源能耗降低, 同时还建立了快捷和科学的信息管理渠道。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实现了企业先进管理, 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新, 麻继峰.企业信息管理创新探究[J].电子测试.2015 (11) .

[2]高琰, 张琴, 张莉.浅析石油企业信息管理问题[J].信息系统工程.2014 (10) .

信息技术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21世纪是一个科技时代,更是一个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被广泛地应用于的各个领域,军事、航天、生物科学、医疗卫生、能源、日常起居,无处不闪现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身影,信息技术为世界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浪潮之中。

我校作为伊犁河谷的知名学校,在学校发展的多个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下面主要以我们学校为例,浅谈一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

一、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1、信息管理电子化

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站,给各个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在方便老师在工作过程中查阅资料的同时,可以将各种总结、反馈、教案等资料上传到校园网,有利于资料的统一保存和高效利用,量的人物、物力和财力。还为学生建立了电子档案,从学校层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对每位学生各个学期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新。

2、信息传递网络化

在信息传递方面,广泛使用校园网和QQ群,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发挥了信息技术的高效作用,使得学校管理方式公开、透明、及时、准确,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活动的进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递信息,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传递范围更大,还可以进行视频会议,极大地节省了传递信息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1、各班都配备了计算机和电子白板,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的引进课堂,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丰富教学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环境,使老师免于繁重且又浪费时间的板书,有利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注学生、注意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来。

2、引入了网络阅卷系统,该系统适用于现有的各种大、中、小型考试,系统提供的统计指标基本涵盖了教育测量学要求的全部内容,为学生提前适应高考新模式,为老师大大减少了阅卷时间,提高阅卷效率及质量,减轻、简化了教务工作,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成绩上传至校园网,方便学生查询。

3、为了满足全校师生对录像课的需求,学校建设了录播教室,多画面多媒体录播系统将老师的多媒体课件与现场场景同步采集录制下来,自动合成视频并存储在服务器上,它拥有完美的直播、录制、编辑和点播功能,课程画面组成方式灵活多样,对于学校网络教学、教学素材备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学校实现教育手段多样化、课堂教学信息化、精品课程建设的网络平台。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便捷、准确、客观的观摩、借鉴平台,在视频会议、公开课和精品课程建设推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视频资源库建设和优质资源共享提供了硬件支撑。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 篇4

信阳市第一职业高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对职业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在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信息化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和重要意义。

1、教育信息化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正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的基础力量。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与产业企业竞争力提高联系最紧密、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贡献最显著的一类教育,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才能适应产业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2、教育信息化是改造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为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仿真的教学设施或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做中教”,真正把教、学、做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在岗位操作中提高专业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提高实习实训的效果。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实习岗位紧缺和不足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解决在真实环境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和生产问题。

3、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媒体、超文本、远程信息传递、虚拟现实等手段能够提供信息时代的基本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跨时空传输,为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消除“信息贫困”。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为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提供有力保证。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和广泛应用,推动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观念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人的学习与发展潜能,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教育信息化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技能型人才必需的基本素养,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只有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网络上的各类学习资料,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可持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通过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建立平台、开发资源、优化管理、完善机制,依托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等方面的深度结合,逐步建设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重大意义。

1、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定位:“加快建设、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理念落后、投入不足、利用不够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十年规划》的出台,通过职业教育信息化,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二是在“五大行动”中突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相关行动计划,将“加快建设”落到实处。三是通过有力的、针对性强的措施,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建设目标的实现。

2、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转变观念、突出应用”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还突出了应用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过去传统的教育信息化重在硬件投入,这种投入方式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报慢、回报期短的问题,浪费也较大。,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转变过于“重硬件,而轻软件、轻资源”建设的片面认识,确立以“应用驱动”来引导软件、硬件配置的指导思想,将教育信息化重点放在开发应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促进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融入与结合上,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建设原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水平。从整体上看,教育信息化总体是一个起步早、投入多,有明显进展的领域,但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并未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明显的作用,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也并未凸显出来,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原有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重视了硬件建设,但忽视了资源的开发,忽视了资源的共享与运用。

3、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根本宗旨:“学生中心、提高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是“育人为本”方针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集中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资源都是围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建设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信息技术成果,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课堂形式与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师生之间沟通与互动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职业教育信息化能提供支持学生、教师及员工自主学习与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颠覆传统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改进职业教育培养手段与管理途径,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尤其是在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实训教学设施,突破传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现实困难,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位是强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5

杨宁孙宁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院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任何一类信息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都曾对教育产生过世大的影响,以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更是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在文字出现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以口授为主,加之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以雄辩术、演说术为表征的语言技术一直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技术。但是当人们需要把教育内容中的知识、经验、思想信息长期保存、随时再现或大范围同步传播时,语言技术的局限性凸现出来。文字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这种局限性,并逐步上升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技术。它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自学能力。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使文字传播技术产生了革命性飞跃,并引发了以文字信息为传播对象的教育群体,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这两大信息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堪称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两大里程碑。

然而,在教育技术经历了传统技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等)、视听媒体技术(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和语言实验室等)以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旋律。“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在人类文明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二、当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技术体系各分支带来的影响

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从新的和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构思、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方式,既包括技术的资源,又包括人的资源以及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

从功能结构上看,教育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特殊分支,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五大分支,妈教育模式、教育传播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技术、教育研究技术和教育评估监控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后,主要使这五大分支中的前三项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笔者将分别对此进行阐述。

(一)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形态的技术。它体现了知识积累、社会文化传递的渐进性,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有全局意义的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

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善,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一致认为: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目前,在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应用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②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③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策划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②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③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④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⑤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

3.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②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③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是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新型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发现者;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学习环境,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二)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

教育传播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它既包括远距离大范围的声像图文信息传播技术,也包括面对面的课堂形体、语言传播技术;既包括以教学演示、实验、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工具技术,也包括教学方法、工艺、过程、技巧等智能技术。

互联网络的宽鬲化、智能化、个人化,多媒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使得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其它任何地方的用户通过任何方式进行通讯,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信息通讯服务。同时也使得人类信息的传播呈现网络化。网络传输的宽带宽使得信息传输的速度不断提高,各种网络传输协议的成熟也带来了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和信息检索等多种网络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较之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输的速度慢、信息量小、顾储不便来说,当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传输上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

1.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它能为学习者提供多媒体办公通讯系统,如电子邮件、图文传真机、可视电话等,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学习者可与外地学习者进行交流、协商、探讨,实现了自主学习。同时它能提供十分方便的联想式非线性即时在线式的超媒体信息检索和查询,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线性阅读的方式。

2.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与应用其它媒体的教学系统相比,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和交互性强的特点。

3.信息贮存的光盘化。与传统的文字教材相比呈现了信息量大、存贮速度快、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交互性强和非线性的优越性。

(三)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教育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教育信息整合与资源利用两个方面。信息整合技术所解决的是科学知识的存储、分拣。资源利用技术所谋求的则人力、智力、信息资源、工龄、设施、资金、环境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信息化社会的信息量剧增,计算机等新的信息手段的飞跃,扩充了个人想要利用信息时信息选择的余地。同时,个人不仅接受、利用信息,而且也参与包括了信息的惧、生产和发布在内的活动。这就便利双向信息传输有了可能,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

计算机等信息手段不是针对大众而是针对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可在他愿意获取信息时随时获取、再生并发出信息。新的信息手段大幅度地扩充了教者与学者的双向信息交流,为学习者创设了个别化教学的学习环境。新的信息手段作为真正的个体信息媒体有可能符合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与特性。

远程通讯也可以用于获取大量信息。学生和教师向许多公开信息服务机构中的一个机构进行订购,便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和其它基础材料,比在任何学校中以具体形式得到的多得多。网络中大量的信息资源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开放的,信息的价值良莠不齐,学习者在对信息长期的接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了“信息能力”。

三、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E拉兹洛在其1992年提交给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指出:“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规定世界权力与财富性质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正在形成。这个新基础以思想技术和通讯占优势为樗。一句话,以„信息‟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传真机等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纪元。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不久以后,人机对话的技术将使人们不仅能发送和接收信息,而且能不受距离和运作时间限制地进行对话、讨论、传递信息和知识。”

在全面信息化社会,知识是关键性要素,教育是信息时代的根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的教育主要以传递知识和累积文化为目的,教育是指向过去的;进入工业社会后,教育指向现实,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有急功近利的局限性;进入信息化社会后,教育则必须面向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富尔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至生产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能力直接决定着学习者信息素质的高低,这乃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

这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差距。

四、信息技术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从教学的本质来说,学习是根本的,学习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学习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处理能力。所以说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应该是发展人的教育,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对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指导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的思想和策略就应从人的发展教育的目标而来、从学习中来,向全世界学习;从历史经验中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科学研究中来,总结信息教育的步骤。

在信息教育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必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内容上要考虑到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的要求,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但又不能偏离信息技术对人能力培养的要求单独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要在观念上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教材的编写要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除以上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教材编写方面的要求外,各地教育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中国电化教育》1997年12期;

2.刘先义《论现代教育的技术革命》《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4期;

3.贝蒂·科利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新的教育情境》《教育质量》(中文版)26期;

4.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年2期。

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的论文 篇6

2.1信息技术对审计线索产生的影响

所谓审计线索,就是企业在交易活动中留下的线索,对审计工作至关重要。以往采用手工核算形式,每一步业务的处理痕迹比较明显,审计线索也就非常清晰。通常审计人员采用顺查或者逆查的方式进行审查,以确定业务的真实性及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当今信息技术应用在审计工作中,任何业务数据的处理都在计算机内部完成,因而审计线索的隐蔽性也大大增强。在会计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只保存凭证,各种明细账、汇总及报表皆由计算机相关程序生成,修改或者篡改时不会留下痕迹。另外,由于信息系统的时间具有可调整性,短时间内可以做不同时间的账目,审计人员很难发现具体时间的账目,这导致审计线索存在一定的隐蔽性,且一些企业与信息系统的相关企业串通舞弊,较难发现其中的端倪。

2.2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在现代审计过程中,须对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核和评价,以作为审计方案的制订及抽样范围的`有效依据。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内部控制目标并未发生变化,但在控制活动的性质上有所变化。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关注信息环境下的业务活动和流程中所具备的风险性。在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中,企业每一笔业务的处理都需经过若干手续,以形成一种严密的内部牵制,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互相进行核对、牵制和监督。然而会计系统信息化之后,主要由计算机来完成工作,导致审查和稽核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

2.3信息技术对审计内容产生的影响

审计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其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因信息系统自身特点及存在的风险性,在审计内容上必须包括对信息系统及系统具体的控制功能进行审查,也就是对企业财务系统安全性进行着重审查。审计人员要从信息系统中的报表、账目明细结果追查原始业务情况就变得较为困难。所以,在审计过程中,要想了解信息系统数据的可信度,就必须对信息系统本身开展审计工作,同时财务信息系统自身安全性的审查也是必须要履行的程序。

3信息技术背景下提升审计质量的建议

3.1开展对信息系统的事前审计

加强事前审计监督工作,针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严密性和完善性、信息系统的合规性和合法性及信息系统可审性等方面内容进行评价,确保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预防信息系统产生信息失真方面的风险。

3.2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需定期审计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定期对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审查和评价,能提升审计质量。对被审计的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以及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进行调查,提出强化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尽快健全控制制度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3.3注重信息系统事后审计

注重信息系统事后审计,针对信息系统的电子账及输出资料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评价,以防产生信息失真方面的风险。

4结语

从目前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许多便捷,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展了审计领域,也同时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当然,未来审计技术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改进。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普遍,这也为信息系统的审计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戴利.XBRL环境下内部控制审计的实现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信息技术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林业产业,发展,影响

进入21世纪, 社会与经济发展表现出的最突出的特征, 就是世界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以及一个行业综合实力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林业产业经历了从粗放式经营到集约式经营, 再到现代林业产业建设的三大跨越, 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的重要标志。

1 信息技术的发展

1.1 内涵和外延

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 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 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 是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

1.2 信息技术功能

信息技术功能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信息识别、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与再生、信息施用。

2 林业产业信息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林业部门从80年代初开始使用DBMS进行生产管理, 采用的是局部引进, 局部消化的方式。80至90年代末, 国家林业局在1992年设立信息中心, 开始了信息化建设的点滴积累, 提出了“数字林业”建设目标, 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处理系统 (DPS)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MIS) 、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 (DDS) 、林木良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经济树种在线查询系统等。进入21世纪, “数字林业”建设进展顺利, 林业信息系统已覆盖全国, 基于“3S”技术的森林资源、造林绿化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现代化林业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尤其是提出了“精准林业”的概念, 即指尽可能的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有关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和利用, 建立包括林业数据库、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森林资源核算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模拟模型系统、计算机网络、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远程通讯等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现代林业技术体系, 而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

3 信息技术在林业产业的应用

3.1 过程监测与控制

监测就是现场数据的采集与保存, 控制就是指用计算机对工艺过程的湿度、温度、电压、水压、浓度、重量等物理量和化学量进行控制。

3.2 资源管理

资源管理是林业产业当前乃至今后重中之重的工作, 如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对其进行管理可大大提高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3.3 建设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控制技术平台

在现有的各类技术标准的基础上, 建立具有统一技术标准及完善信息采集、发布标准和方法的林业工程基础信息数据库, 形成信息资源共享, 实现各类林业产业管理的指导性信息发布和资源公开。

4 信息技术在林业产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看, 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是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 重大的技术革命使人类文明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核心, 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 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远远超越了工业革命, 特别是解决了工业革命造成的恶果, 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技术力量。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这一社会发展规律, 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综合利用信息技术, 加快推进林业产业信息化发展,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林业产业中的独特作用。

从行业发展现状看, 林业产业信息化已成为决定林业产业前途命运的战略选择。信息化的发展以其极强的渗透力和催化力, 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成为一个行业在未来全球化激烈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和发展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 信息资源已成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活动、新的产业部门和新的就业机会。同时, 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 使生产效益和工作效率实现了几倍、几十倍乃至成百上千倍的提升, 发挥了“倍增器”的重要作用。

从建设现代林业产业大局看, 加快信息化是推动林业产业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 林业产业发展既需要发展经济, 又要加强现有资源的保护, 因此对林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这两方面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起林业资源监管系统, 解决好“资源分布在哪里”的问题, 才能保证对现有资源的宏观调控。再者, 改变林农贫穷落后的状况, 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信息化, 解决好农民获取信息困难的问题。农民迫切需要先进实用的林业科学技术, 需要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等市场信息, 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增强发家致富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最集中的体现, 是深化林业产业改革发展、推动现代林业产业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发展现代产业林业的重要内容, 林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 我国产业林业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加快林业产业信息化建设, 是为了适应林业产业的高速发展, 为这个高速发展提供现代化手段的支持。因此, 加快推进林业产业信息化进程, 对于推进新阶段林业产业发展, 促进林业增效, 林农增收和林产品竞争力的增强,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具有重要意义。

5 信息技术对林业产业的影响

5.1 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林业行业人员、资源和经济三位一体的数据收集、存贮、传递、处理、分析、利用、发布, 基本完成了无纸化办公。

5.2 林业经营由粗放转入精准

围绕“精准林业”, 各级林业部门在二类调查中利用遥感、航片、卫片、无人机、地面近景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电子角规、GPS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的精确获取, 通过GIS进行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管理, 完成资源档案管理和林业专题图的制作, 使林业由粗放经营转入精准经营。

5.3 规划林业资源管理

将GIS技术、ES技术、DSS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结合, 依据资源管理的基础信息, 建立了造林专家知识库、决策支持模型库, 在数字化图上实现造林决策、获取造林规划图, 并对林分和单木的区域生长量进行预测和模拟, 实现林业资源管理的优化和规划。

6 我国林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林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 与促进林业产业高速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 林业产业信息化工作还存在不少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应用不够深入, 信息资源浪费;精准计测、监测在林业上的应用没有普及;林业高新技术人才缺乏。

7 林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正确把握林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选准信息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和目标。

开展林业产业基层主体公共信息服务, 推动其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以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手段, 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促进林业产业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总结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经验, 加强林业产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创新, 把握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增强推进信息化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是现代林业产业科技革命的先导, 是现代林业产业的重要标志, 也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是当前林业工作全局的战略举措和当务之急, 有着极其积极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冯仲科, 赵春江, 聂玉藻等著.精准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经济发展;影响

一、信息技术特征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其特征越来越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技术高度集群化。过去信息技术的特征是少数简单技术的组合,而现在信息技术的特征为技术高度集群化,即大量有关技术有机结合的技术群或者技术体系,从而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实现了技术的高度集群效应[1]。二是,技术创新高速化。信息技术创新速度非常快,并且周期相对比较短,实现了快速产业化及产品化。在计算机产业中,此项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在计算机芯片性能领域中。对于计算机芯片性能而言,几乎每18个月就会提升1倍,但其价格却会下降约50%。促使信息技术快速创新的内在动力就是网络经济中技术与资本的创新。三是,锁定消费。当消费者使用某一系列技术或者产品之后,一般都会形成一种惯性,从而长期购买此类产品,就构成了一种“选择优势”,如果以后消费者想要转移购买其他此类产品,就会因为转移成本过高而放弃,这就是消费锁定效应[2]。四是,技术高度渗透性。技术自身具有一定的扩散性与自主发现性,因为知识积累与创新的作用,使得信息技术成为了一种不断变化的技术群,不仅可以应用于各种专业行业,还可以在传统经济部门中得以广泛运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手段。五是,技术标准全球化。信息技术标准的全球化是为了保证技术与产品可以进行全球化的运用,实现其兼容性。在信息技术标准全球化的形势下,可以促进全球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为各专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

二、信息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有助于传统产业的优化。首先,从第一产业方面分析。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传统农业部门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在农业生产方案制定、灌溉、畜禽饲养等方面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优化生产方案,提高农业传统技术水平,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加大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次,从第二产业方面分析。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第二产业的信息化水平。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构成了一个新的分工体系,为传统产业改革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普及,能够加快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完善企业经营模式,为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加大信息化发展力度,能够有效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重组与优化配置,从战略角度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从企业内部发展角度分析,可以利用网络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生产人员联系在一起,使其可以互相沟通与协调,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从企业外部发展角度分析,企业能够借助网络和本行业或者其他行业进行联系,从而全面了解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内部发展进行合理调整,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应变能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得到长远发展。最后,从第三产业方面分析。传统服务行业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方法之后,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越来越大,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通过信息量的不断增多,服务产品类型也在不断增加,有针对个人的,有针对企业的,有针对机构的等等,服务越来越全面。

(二)有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一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可以有效节约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与物质消耗。以建筑行业为例,除了居住以外,楼堂馆所可以大大缩减。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观看电影、查阅资料,甚至办公,为此,可以显著减少影院、图书馆、办公楼的建设,从而减少了钢材、木材等建筑材料的使用,并且建筑用地也会相应减少。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节约人力资源。在制造行业、加工行业中,应用高科技技术控制车间活动的现象越来越多,相应的就减少了蓝领工人的就业人数,使得从事科学研究与其他脑力劳动的人群逐渐成为了社会生产与发展的主要力量。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推动我国劳动结构知识化倾向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和信息技术有关的产业也越来越多。三是,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促进了资源开发。比如,在传统产业改造中,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显著提高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水平,减少物质投入,从而降低改造成本;并且可以对传统资源予以充分开发与利用,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为产业改革提供广阔的平台,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同时,以计算机制造、电信业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为此,要想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祖兵.信息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02):136-136.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篇9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世界里,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对社会各个部门都是重要,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显得如此重要,那我们该如何正确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呢?如果运用不当,同样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因此,每个人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并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应用信息技术。什么是“信息技术”呢?它对教育教学又会有什么影响呢?大部分人认为计算机技术就是信息技术,把两者等同起来,我觉得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后者是前者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的,专门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是“计算和操作”,而非“分析和思考”。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科学,它不仅是一门可操作的技术,更是一种在逻辑上科学的、严密的思想方法,是符合社会实践活动一般规律的,不是只研究某环节或阶段的技术,是一门完整的过程技术。它除了要有先进的设备,更要有合理的方法、正确的制度、优秀的人员协调发展。现在绝大多数的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可由于管理制度的欠缺,使用紊乱,以及没有合适的人员操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内在规律,扬长避短,使其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合理。

二、转变教育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和合作学习。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收集、处理、交流进行探讨学习,从而获取知识,这种学习模式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强调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真正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只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根据问题搜集相关信息,并在网上交流、学习,从而探讨出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通过网络来获取教学的信息,以便对学生在搜集信息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自己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这种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会极大的优化教学环境。教学中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活动探讨者和执行者。因此,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乐学”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是掌握知识的最初开始,“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上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等和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大量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电影、录像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的意义。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会很快,记忆效率也会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新颖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解决很多难题,它不仅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文字,还能使课堂变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用对媒体教学软件,并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完整的圆柱体模型,然后慢慢地把侧面展开,同时光标闪烁,然后两底面又以不同的颜色呈现给学生,并把两底面重叠后完全重合,使学生看后马上意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两底面相等,要计算其表面积也就是求这三部分的面积和。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深化,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进程缩短。数学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才能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能够很好地胜任这一工作,它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像力,又能通过生动的图像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新教育的氛围。

四、转变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是适合学生的最佳方式呢?现在普遍的看法是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作用,但是每一个人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观察角度、观察方式,所以就需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

首先是查找资料。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是最大的资料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指导学生正确用好计算机网络,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

其次是对所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将所获取的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最后是对所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利用。也就是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但同时也是学生同别人合作、探讨、交流的学习。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探讨、分析、思考的能力,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种教育技术。

五、突出教学重难点,降低教学难度

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把数学知识由抽象变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学习教师难以讲明、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降低教学难度。数学课本上的例题、插图、推理、证明等都是静态的材料,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理解,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运用课件可以把教材中复杂的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突破难点,使平时非常难以讲授的内容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接受,显示出巨大生命力。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笔者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面积是完全相等的。还可以接着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应用信息技术容易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还把教学的难度降低了,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六、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图象直观、色彩鲜明、音响逼真、动静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以往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或一段材料后学生静坐下来冥思苦想,这样难以激发灵感,效果不佳。将信息技术或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教师可在课前收集、整理与本节作文训练主旨有关的文字、图象、声音等相关的资料,将枯燥无味的材料、题目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及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体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不仅能有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一些繁琐、枯燥和重复性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学生上机操作,与计算机对话,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减轻了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更好发展。

上一篇: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理证法申论文章写作题中的运用_甘肃中公教育下一篇:意大利医院经济管理模式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