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2024-08-01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精选8篇)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1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杨宁孙宁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学院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任何一类信息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都曾对教育产生过世大的影响,以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更是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在文字出现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以口授为主,加之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以雄辩术、演说术为表征的语言技术一直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技术。但是当人们需要把教育内容中的知识、经验、思想信息长期保存、随时再现或大范围同步传播时,语言技术的局限性凸现出来。文字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这种局限性,并逐步上升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技术。它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自学能力。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使文字传播技术产生了革命性飞跃,并引发了以文字信息为传播对象的教育群体,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这两大信息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堪称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两大里程碑。

然而,在教育技术经历了传统技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等)、视听媒体技术(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和语言实验室等)以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旋律。“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在人类文明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二、当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技术体系各分支带来的影响

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从新的和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构思、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方式,既包括技术的资源,又包括人的资源以及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

从功能结构上看,教育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特殊分支,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五大分支,妈教育模式、教育传播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技术、教育研究技术和教育评估监控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后,主要使这五大分支中的前三项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笔者将分别对此进行阐述。

(一)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形态的技术。它体现了知识积累、社会文化传递的渐进性,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有全局意义的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

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善,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一致认为: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目前,在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应用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②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③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策划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2.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②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③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④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⑤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

3.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②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③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是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新型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发现者;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学习环境,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二)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

教育传播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它既包括远距离大范围的声像图文信息传播技术,也包括面对面的课堂形体、语言传播技术;既包括以教学演示、实验、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工具技术,也包括教学方法、工艺、过程、技巧等智能技术。

互联网络的宽鬲化、智能化、个人化,多媒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使得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其它任何地方的用户通过任何方式进行通讯,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信息通讯服务。同时也使得人类信息的传播呈现网络化。网络传输的宽带宽使得信息传输的速度不断提高,各种网络传输协议的成熟也带来了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和信息检索等多种网络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较之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输的速度慢、信息量小、顾储不便来说,当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传输上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

1.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它能为学习者提供多媒体办公通讯系统,如电子邮件、图文传真机、可视电话等,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学习者可与外地学习者进行交流、协商、探讨,实现了自主学习。同时它能提供十分方便的联想式非线性即时在线式的超媒体信息检索和查询,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线性阅读的方式。

2.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与应用其它媒体的教学系统相比,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和交互性强的特点。

3.信息贮存的光盘化。与传统的文字教材相比呈现了信息量大、存贮速度快、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交互性强和非线性的优越性。

(三)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教育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教育信息整合与资源利用两个方面。信息整合技术所解决的是科学知识的存储、分拣。资源利用技术所谋求的则人力、智力、信息资源、工龄、设施、资金、环境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信息化社会的信息量剧增,计算机等新的信息手段的飞跃,扩充了个人想要利用信息时信息选择的余地。同时,个人不仅接受、利用信息,而且也参与包括了信息的惧、生产和发布在内的活动。这就便利双向信息传输有了可能,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

计算机等信息手段不是针对大众而是针对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可在他愿意获取信息时随时获取、再生并发出信息。新的信息手段大幅度地扩充了教者与学者的双向信息交流,为学习者创设了个别化教学的学习环境。新的信息手段作为真正的个体信息媒体有可能符合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与特性。

远程通讯也可以用于获取大量信息。学生和教师向许多公开信息服务机构中的一个机构进行订购,便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和其它基础材料,比在任何学校中以具体形式得到的多得多。网络中大量的信息资源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开放的,信息的价值良莠不齐,学习者在对信息长期的接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了“信息能力”。

三、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E拉兹洛在其1992年提交给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指出:“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规定世界权力与财富性质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正在形成。这个新基础以思想技术和通讯占优势为樗。一句话,以„信息‟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传真机等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纪元。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不久以后,人机对话的技术将使人们不仅能发送和接收信息,而且能不受距离和运作时间限制地进行对话、讨论、传递信息和知识。”

在全面信息化社会,知识是关键性要素,教育是信息时代的根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的教育主要以传递知识和累积文化为目的,教育是指向过去的;进入工业社会后,教育指向现实,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有急功近利的局限性;进入信息化社会后,教育则必须面向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富尔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至生产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能力直接决定着学习者信息素质的高低,这乃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

这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差距。

四、信息技术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从教学的本质来说,学习是根本的,学习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学习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处理能力。所以说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应该是发展人的教育,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对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指导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的思想和策略就应从人的发展教育的目标而来、从学习中来,向全世界学习;从历史经验中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科学研究中来,总结信息教育的步骤。

在信息教育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必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内容上要考虑到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的要求,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但又不能偏离信息技术对人能力培养的要求单独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要在观念上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教材的编写要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除以上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教材编写方面的要求外,各地教育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大资金的投入、做好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中国电化教育》1997年12期;

2.刘先义《论现代教育的技术革命》《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4期;

3.贝蒂·科利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新的教育情境》《教育质量》(中文版)26期;

4.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年2期。

文章选自《中小学电教》2001.7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2

1 现代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1.1 当代教育教学工作要更有落地性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知识的横向和纵向传递变得更快捷, 文化累积的效率更高, 信息传递的深度和广度更大, 因此, 当代教育工作不仅需要结合过往, 而且更需要贴近现实, 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来说, 教育教学工作要面向未来。把教育作为利益获取媒介的时代正在消逝, 需继续加强努力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状态, 新型的、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必然要有与信息对接度更好的能力, 否则将无法适应快速变革的社会, “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且缺一不可。就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来说, 现代信息技术的渗透程度较高, 但落地性不强, 尤其是在不同区域、不同阶段、不同层级之间的结合性不高, 因此, 当代教育教学工作迫切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增强落地性。

1.2 当代教育教学工作要更有前瞻性

当前, 各国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 都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占比, 一方面, 是为了不同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推进在教学方式、教学服务、教学课程等方面的创新性变革;另一方面, 也是为21 世纪新型的全球化竞争打下良好基础,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 现代信息技术促使当代教育教学工作要具备前瞻性。

2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影响分析

2.1 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影响了教育教学模式

这里所说的教育教学模式, 主要是指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在传统院校教育中, 教师占据了教学主导地位, “填鸭式”教育非常普遍,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 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后续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各级教育机构早已开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用以开创新时期要求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就目前而言, 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重要保证。

2.2 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教育传播技术

教育传播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影响, 一方面, 它使得教育者不受空间、时间限制, 能够获得更便捷的信息通讯享受;另一方面, 多维度网络信息服务也带动了群体内部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分享, 例如, 多媒体办公通讯系统提高了学习者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帮助学习者同时获得包括视觉、听觉等多方面体验, 光盘等存储方式迅速普及, 提高了非线性的交流质量。

2.3 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提高了教育资源覆盖率

信息化时代下, 大量信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得到了有效配置, 双向信息沟通成为了可能, 从而帮助学习者营造出更个性化、更私密化、更舒服的学习氛围, 特别是远程教育教学通讯技术, 不仅可以弥补日常信息获取量的不足, 反过来, 也可以帮助教师节省辅导的时间和精力, 形成更有效化运用教育资源的良好状态。更为重要的是, 现代信息技术最大限度提高了教育资源覆盖率, 使得以前被忽视、被放弃的学习者获得更多学习机会。

3 院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以多媒体通信技术为例)

3.1 在功能设计上

院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 在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功能设计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要切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考虑到教学、教育水平、科研等综合情况, 不要盲目追求不合时宜的改造升级项目;第二, 在设计之初要注意一定的前瞻性, 多媒体校园通讯网络不仅能够传输高质量的广播信号, 还能传送电视节目调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模拟电视、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等, 因此, 多媒体应用系统要引进或开发以下应用系统, 即视频广播、视频点播、视频会议、实时视频监控、远程实时多媒体教学以及网络多媒体开发制作使用环境 (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平台、网络多媒体教室、网络虚拟实验室) ;第三, 一定要有选择的利用网络平台, 要考虑传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3.2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如果片面依靠技术手段, 很难保障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要特别注意技术运用过程中的以下几类问题:第一, 教师传统讲授与技术设备教学应互为补充, 如果只依靠图片、声音等设备信息, 就会削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感染力, 对教学效果也会产生直接影响;第二, 一味迷信多媒体教学工具, 让电子化课件过多分散学生注意力, 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 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渠道资源和信息资源, 在教学方法调整中注意把握好度;第三, 多媒体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和懒惰的心理, 对教学改革中提倡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是一个巨大考验, 因此, 教师要充分估量好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不良因素。

4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必然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化, 如何更新观念, 成功转变教师角色, 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 会是一项长期课题。但是, 只要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 避免在设计中、应用中存在的不利因素, 就必然会借助现代信息革命实现新时期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成功。

参考文献

[1]刘秋月.王松.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的研究[J].时代教育, 2013 (7) .

[2]章鸿.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J].数字化用户, 2013 (11) .

[3]何江.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影响[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1) .

[4]王翔.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中国体卫艺教育, 2012 (1) .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3

一、知识与信息在信息时代的价值

世界正处在一个信息与通信技术大变革的时代。知识与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日益广泛深入地渗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中。知识与信息是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必需。知识与信息对于信息社会,好比鲜血对于人体一样重要。没有知识,没有信息的流通,信息社会就会崩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历史倒退的危机。知识与信息是与信息社会相伴随的信息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信息社会的财富。拥有知识与信息就拥有发展的优势与机会。但是,知识、信息与自然资源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首先,知识与信息具有时效性。知识与信息是不断更新的,今日之拥有并不保证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因此,知识与信息的拥有是一千不断进取的过程。

其次,知识与信息具有共享性,是可以分享和再生产的资源。知识与信息的能量只有在传播与应用的过程中才能释放出来。因此,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是在信息社会中拥有发展的机会和优势的关键所在,而社会的信息技术水平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和衡量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已将“地球村”的假说变为现实。在许多领域中,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已不再是影响获取产品与服务的因素。遥距医疗、遥距教育、遥距购物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遥距模式代表着全球化的遥距经济的诞生。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革命。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人类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止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更新。

其次,信息社会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人们通常认为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令人朱去情感,失去人际协作能力。由此推出信息社会中只需要与机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际协作的结论。其实不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了个体劳动方式,从而显示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再次,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见,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三、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第一,教师的“讲”变为“导”。曾经有入怀疑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教”师应该变为“导”师。工业革命以前,一个人可以通晓百科,一位老师可以包揽从天文地理到人文科技的所有课程,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丰富,出现了分科教学的学校教育。一个人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而通晓百科的通才已经不可能存在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4

现代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小学远程教育网”工程的全面实施,让借助多媒体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正如《物理课程标准》所说:“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因为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随之而来的,课堂教学就面临着重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因此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相整合,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深化中学物理学科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从而建立和形成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让课堂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鲁迅先生曾预言:“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正一步一步地向教育的各个领域深入。作为物理教师要懂得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来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从事自己的活动,甚至能克服种种障碍,完成学习任务。

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普遍为:好奇,模仿能力强。他们对待某一学科的态度往往不是因其重要而努力学之,而是因其有趣而乐意学之,因此,“趣”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围绕“趣”来设计教学方案,组织课堂教学.物理的学习不外乎是探究规律,总结结论,运用公式和讲解与训练,有些物理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让这一切仅依凭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材,那么陷入枯燥而乏味的境地是不可避免的,其后果将是直接扼杀学生的兴趣,扼杀了这门学科的生命。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能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多感官、多渠道刺激人的大脑,赋予了教学鲜明的生命和无穷的趣味,有效地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变传统教学方法中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既可以为物理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又可以将一些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一些演示的物理实验以课件的形式显示出来,使抽象的物理问题具体化,枯燥的物理问题趣味化,静止的物理问题动态化,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这些对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

比如在研究篮球自由下落并弹起的过程,可以利用Flash动画制作课件,通过计算机反复演示,使学生认识其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它的某一时刻的静止画面来解释它下落时的特点。这样既便于教师讲解又便于学生理解,使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由于条件限制,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演示,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像分子动理论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不深刻、记不住。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进行动态的模拟演示,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形象而又直观的学习过程感染了学生的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更加崇尚科学,因为科学有无限的魅力。

2、有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点出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体验学习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既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才能获得一定的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网络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一人一台计算机,自己操纵鼠标。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及时提出和利用计算机网络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从而多渠道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对某个物理现象有自己的观点时,也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研讨和交流,教师提供解答,这样双向交流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改变了过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通过网络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以不在是简单地搜索答案的过程,而是更多地接触到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时,通过对相关材料的阅读、分析、运用,发展学生处理材料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过程,是学生逐渐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他人交流、讨论,共同完成某项作业,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求解疑难问题,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的局限,大大拓展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发展。比如通过网络查找太阳系行星的尺寸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冥王星被“开除”出大行星行列的原因。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手段进入课堂,转变了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3、可增大课堂信息量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对于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也应培养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资料,及物理学的发展情况,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花较多时间板书,特别是上电学课时写例题、画电路图的时间更多,课堂效率难以提高。而利用信息技术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可以提前在电脑中输入必需的文本、公式以及图片,在课前做好课件,上课时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可显示出来,从而省下大量的时间用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或者增加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课堂信息量自然增大了,并且可以保存重复使用。由于使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也大大缩短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这就有更多时间讲解相关的知识的实践应用,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弊端,给学生较多自由时间消化和巩固,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如在复习电学内容时,牵涉到的有电路图、实物连接图,电路的连接方式,电流、电压、电阻概念和规律,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等,而且还需要安排大量的练习题。内容如此之多,板书就费了不少时间,复习效果自然不理想。如果在课前用PowerPoint把有关的电路图、实物图以及一些常用公式及练习题都制作成课件,那么在上复习课时教师就可运用多媒体就图启发、由图比较、看图推导公式,为学生提供记忆线索,引导学生一步步建立完整而系统的知识结构,掌握物理规律。然后利用练习强化训练,增强记忆。如此一来,由于引入信息技术,使得原本一节时间仓促的复习课就变得“游刃有余”了,复习效率提高了,复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4、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

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各种信息媒体上(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集体备课有可能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可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突破难点和把握重点,又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被动地位,符合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二.课件制作原则

虽然通过多媒体手段制作的课件具有的形象生动、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的优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但在制作课件时也要注意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内容要科学。这对于物理课件尤为重要。课件中所列的数据、概念、原理、模拟实验都应准确可靠,要能通过课件提供的内容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二,课件流程要科学,要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启发诱导、重点突出、多层次多角度认识等优秀的教学原则仍应遵守,这就要求为了教学内容合理选材,次序得当;表现教学内容的文字字体优美,图形大小适中,色彩艳丽,声音悦耳动听,动画生动形象有趣等,总之要给学生以较强的感官刺激,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2.选择性原则

首先,制作课件时对于教学内容要有选择性,有些学校和教师为了显示其现代化教学手段,过度热衷于多媒体教学,不论什么教学内容都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完成,这实际上是多媒体使用的一个误区。在进行课件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的接受能力等特点,尽量选取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课堂难以完成的实验,或难以演示的复杂物理过程等而在传统教学中一直采用单一教学方法的内容,如声音的传播,牛顿第一定律,分子的运动等。但课件有一很大的弱点,就是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课件内部物理过程演示的机会很少,因此印象不深刻。所以可以完成的探究性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动手完成,如探究单摆的等时性原理和摩擦力因素等;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描述的物理过程也要让学生自己描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其次,如果某些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其他电教手段(如幻灯、电影、录像等)更好地完成,又何必花大力气和金钱去追求多媒体课件呢!

选定了用课件表达的教学内容后,就要选择表达内容的信息形式。课件中所用的信息形式主要有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这些信息形式可以根据需要单一使用或综合使用,使内容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符合认知规律。

3.容量适中性原则

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不少的板书,复杂过程的长时间讲解与思考,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这是一个优点即信息量大,但信息量太大,会带来反面作用,如果只顾增加教学内容,只顾展示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而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违反了认知规律,容易煮成夹生饭。另外物理课件也容易出现新课内容很快结束,随之带来大量的例题与习题的现象,变“人灌”为“机灌”,成为了“题海战术”的高科技手段,违背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初衷。

二、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也正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这些意想不到的方便和快捷,才使我们的物理教学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应该如何减少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过度依赖;如何才能使我们的物理课回归“物理味”,而不是“技术味”;如何才能在网络环境教学当中真正发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让他们成为形式上的“参与者”,实质上的“旁观者”等等。

1.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许多地区,许多学校过度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使得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或评优课时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而不是在钻研教材和教法上。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则是谈多媒体而色变,不敢问津。

2.多媒体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要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成为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仅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教师在进行多媒体课件操作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千万不要把物理课上成一节课件演示课。

3.制作课件即备课。

课件的制作需要有充足的资料,所以制作课件需要会花去很多时间,有的老师往往在课件制作上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但却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但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必须要认真备教材,认真备学生。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方法的过程和实施教学过程的辅助手段,并不能代替备课。

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教师首先从思想上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让人被技术牵着鼻子走。

其次,需要在物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从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上寻找两者的最佳整合点,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我们始终要牢记:整合不等于混合,整合不等于简单相加。信息技术是为物理学科的教学服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物理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整合点,才能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上出具有物理味的物理课,实现教学最优化。

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篇5

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通过培训我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导致了一场教育教学和课堂教学新的革命。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将给现代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和课堂带来的影响变化是毋庸置疑的。我从以下几点对培训培训中及自己实践课堂的一点感受: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一)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过去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的讲授,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适应知识时代要求。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注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拓宽了时空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形象化、丰富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教育信息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 不仅能从书本获取知识,从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中汲取知识,还可以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 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获取知识。

(三)、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1)教师的“讲”变为“导”。“教”师应该变为“导”师。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 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 作为教师的我, 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 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因此, 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

(2)学生的“听”变为“学”。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信息时代, 教科书与教师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 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 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

(四)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为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一个人获取必要知识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生个性、品格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时清除心理障碍,指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心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讲解者、传递者,变成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还有一部分教师将由直接教学转为间接教学,由幕前转为幕后,成为教育软件的编制者、管理者、服务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二、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给学生带来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加强:

(一)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问题。

在教师作为教学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发现问题,制定研究问题的方向。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从自身内部产生动机(即内部动机),不同于传统教学过程中由于竞争的存在而产生的外部动机。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去学习,在自我的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不像过去只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不参与问题产生的过程,只是机械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更为有效。

(二)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自我评估。

在一般的教学课件中会给出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根据所给出的教学目标与自己的反馈结果(即自身的学习结果)相比较,找出差距、并且由自己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通过自己主动查找差距,对存在问题及时纠正,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更加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作为当事人对自己问题产生的原因会更为清楚。

(三)在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充分的交流。

在缺少教师的指导时,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共同进步。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一位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是有限的,但若综合多数学生的观点与看法,每位学生都会从中学到几倍的知识。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勉励;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不能少,在网络知识庞杂的时代,有些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需要教师的经常予以指导和帮助,引领学习的方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的确确对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进了传统教育中不合适宜的方面,将更新更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带到了世人面前。今天,全球互联网上用户人数已达4亿之多,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为教师摆脱了繁忙的教学任务,为学习者摆脱了机械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效率、主动性和能动性。为了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四)在课堂中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乐学”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体现,是掌握知识的最初开始,“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地位从被动走上主动,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等和靠,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大量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电影、录像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有深远的意义。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觉得很轻松、愉快,掌握知识会很快,记忆效率也会很高。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以新颖的手段和高超的技术,解决很多难题,它不仅能提供动感丰富的图像、图形、文字,还能使课堂变为游戏天地,生动、直观、形象,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这一部分内容时,应用对媒体教学软件,并在屏幕上显示我国外交成就和外交行动,视频文字资料让学生感受领悟我国的外交,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创新教育的氛围。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6

第一次是语言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

第三次是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四次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电信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五次是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因为:

第一,教师的“讲”变为“导”。曾经有入怀疑信息时代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软件将会代替教师的角色,其实不然,信息时代教师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角色。但是,教的方法已经有本质上的变革。“教”师应该变为“导”师。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应该变为向导式的引导。教师在介绍了基本的知识以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的质与量的高水平。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7

一、基本理论概述

(一)会计电算化

会计的电算化是指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在会计的工作中进行相关的应用,它是一门综合学科。会计的电算化教育不仅仅是包括会计信息的相关的课程,对技术的教育还包括实际的使用能力,并能在实际的使用中进行熟练的应用,还要有扎实的使用能力和实际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新型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要灵活。会计电算化就是通过对会计的信息化处理,将各项数据通过相关的技术系统进行实际的控制,将各项问题进行信息化的处理,使得各项技术的处理比人工的处理方式更加的便捷准确。

(二)现代信息技术概述

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微电子学的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形成的手段,对声音图像、文字的处理要进行实际的操作,对各项技术的处理和信号的获取要通过各项技术的感应程序和实际的交流程序,将各项信息技术进行实际的传播。然后将这些有效的数据通过ERP系统进行有效的处理,使得这些数据更加的合理和规范,适合人们的使用,增加使用的效率和实际的使用效果,对各项制度的执行和数据的整理更加的方便快捷。特别是企业提到的ERP程序,它是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有效提高企业盈利。

(三)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目前来讲,现阶段的高职人员还是应该具有更加深入的素质和较为先进的管理手段,对于现阶段的人员来讲,不仅仅要包括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包括先进的技术支持和自身的一些基本的信息化管理的各项措施,还包括各项信息化的各项措施,使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发展不断的在进步。会计使得会计业务与企业其他业务高度集成,突破了原有的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限性。会计工作的内容及程序更加复杂,给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教育应注重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掌握先进的会计电算化技。作为高职的技术人员,应注意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适时的对社会的进行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二、现阶段高校会计电算化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的观念陈旧

目前,对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没有专门的学科对会计的电算化进行培养,主要的培养对象也不是实际的使用型人才,而是课本的知识和系统,不能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对课程进行安排,使得课程的安排脱离实际的需要,往往只是通过课本的要求对各项课程进行安排和销售,在学校中学生完全的不知道怎样的去进行实际的操作,也不知道各项措施的运用条件是怎样的,只是对学生的各项问题进行,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方面较为生硬,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的不够。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育和其他许多课程教育一样,都存在着“唯师是从”的观念,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偏重理论,忽略或者轻视实际操作,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当前的会计课程的设置,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一定的设置,在对各个课程的联系方面没有和会计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同时也没有将各项基础的知识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有效的结合,仅仅是通过课本的要求进行课程的设计,缺乏实际的使用效果,对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会计的电算化是和实际的工作岗位密不可分的,高职的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能力培养重点放在实际的使用能力上,而不是课程的安排上,但是显然现阶段的大部分教师将各项的工作放在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相关的规定,导致学生自身应用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现阶段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目前的高职教学中还是采用较为落后的教学方式,就是传统的教师的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为辅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一般的课程方面还是有其主要的优势的,但是在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这种方式是不实用的,首先来讲会计的电算化就较为注意实训型,仅仅通过课堂的学习不能将这门课程进行有效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的对各项新学习的模块进行实际的使用和训练才能够进行相关的解决。

三、针对现阶段的各项问题提出自身的建议

(一)创新会计的电算化观念

创新的教育观念,就是通过新型教育方式将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教师的素质是进行学生教学的基础,在进行实际的工作中,教师首先要确立新型的教学观念,更好的引导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书本上的知识,对相关的实训能力也要进行关注,合理的运用自身的知识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训联系,保证学生自身的一些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课程设计

高职学生面临的是一线工作,因此课程的设计方面不能采用单纯的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形式,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毕业以后就能够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实际的操作。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和相关的单位建立一定的校外联系,让学生可以了解到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真实工作过程,通过实际的训练让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了解。例如,学校可以安排学生暑期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际的工作,了解会计电算化在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情况。

(三)创新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较为死板,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职的学生正处在思维不成熟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反而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因此应该创新师生关系,教师真正的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重视学生自身的意见,尽量的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自身的想法,在每次进行实习训练以后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困惑和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和师生的关系更加和谐,使学生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流,发表自身意见,这样对教师以后的教程安排有一定得促进作用,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会计的电算化是一项较为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高职的院校作为直接面向社会的学校,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工作岗位的学生,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方法,重视实训型。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的电算化系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要和各个部门进行配合,实现各项和各个部门的对接和结转,使得会计的电算化更加的便捷方便,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改变现阶段单一的电算化方式,培养适合现代信息和技术的人员,对财务系统进行一定的优化,促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新型人员的应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无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员,应该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技术培养。本文主要针对现代信息技术对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职会计电算化,影响

参考文献

[1]龚晓利.《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3)

[2]夏勇.谈从会计电算化到ERP过程中会计角色的转化[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7(03)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8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高职教学;教学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之快,现代教学理论不断完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改变了教师以往的教学方式,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受到了其变革的影响,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搜集信息、探索世界更为便捷。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为自身过度依赖和片面的对待技术而深感困惑,教师看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消极影响。

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高职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教学主体多样化。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手段应用于实践中,教学主体(教师)与客体(学生)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教师作为知识传播主体的功能逐渐被弱化,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動作用日渐发展,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趋于主流化,学习变得简单快捷,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进行讲解。

(二)教学资源丰富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得教学资源丰富化,教学资源来源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传统教育教学资源主要载体是书本、文字、图片等,因此较乏味枯燥,不利于学生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教学资源不仅包括书本上的文字、图片,还包括视频、音频,呈现方式具有多样化、共享、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具体情况、学习需求,通过互联网络 、社交网络获得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三)教学模式创新化。传统的教学辅助系统主要是课本、黑板、粉笔、挂图、模型,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更新速度加快,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提高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电脑、投影仪等现代科技产物日益被学校、教师与学生接受。

(四)师生交流平台化。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是乏味格局,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容易发生障碍,很多学生常常不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克服了师生间面对面交流的不适,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简单、便捷,师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互动,知识以图文并茂、视听组合的多媒体资源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师生交流平台的搭建,缩短了知识传播速度,提高了知识传播效率,将传统的教学中抽象的书本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高职教学的消极影响

(一)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忽视人本作用。目前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中,存在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了人本作用。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考虑课程本身内容与要求,牵强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忽视了课堂主次,简单的把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必须是“以人为本”与“为教学服务”,一切技术应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都是为了教会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必须是有机结合,不能过分夸大或忽视任何因素的作用。

(二)教师能力影响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的本质是在先进思想理论指导下,通过智能多媒体媒介,把信息化教学设备融入到学科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中,促进学生自我能动性的发挥,促进自我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目标。但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上,部分教师未从课堂实际需要及学生客观需求出发,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有机融合,依然停留在形式上的信息化教学上面。在信息化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飞速,教师对新教育信息技术、新的教学设备的掌握更新,熟练操作程度达不到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出现了教师职业技能与信息化教学不匹配的现象,难易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度提高,在一定情况下也影响着课程效果的发挥。

(三)信息化教学忽视课程本身。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速度快、应用广泛,当前几乎所有课程都在开展信息化教学,但信息化教学应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味地强调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忽视课程内在要求,需有针对性的应用。

三、优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一)强化教师信息化素质。首先,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能够有效地吸收、保存、随时提取和传播信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准确的收集、整理、运用信息成为合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素质。其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设备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包罗万象,但并不是每项信息技术都符合教师教育教学的需求,非信息技术专业出身的教师不可能把任何信息技术都拿来使用,这就需要教师甄别选择贴近教学工作、自己有能力掌握的一、二种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努力做到该信息技术领域在应用方面的强者,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再次,教师要打破以往长期教学工作中积累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经验主义思维模式,更新教学观念,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材及网络资源,开发出贴近教学实际、满足学生学情需求的教学资源,开展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化、碎片化教学实践。

(二)探索适应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每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凑效,不可能适应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教师也不可能掌握所有新产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教师需要把高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中强调动手能力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学情、所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等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利用现有的、成熟的、学生简单易用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互式师生互动沟通,探索实践出适应教师自己,以学生为中心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三)引导学生提高信息化水平。当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已经对教育产生了不可比拟的影响,但技术再强大也只是教育过程中的载体,学生才是主力,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积极培养学生适应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传授和指导,加强学生信息水平和信息化素养,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给出合理的引导和指正,将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结束语:教育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手段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带有中性色彩,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范围中的一类,不但有其技术的优越性,一样也具有技术的局限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学,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的为教学而教学,为进步而进步,应该更好的为教学内容来服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地把教育内容与教学形式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池雅庆,宋睿强,李振涛. 探索MOOC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影响[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4,1.

上一篇:供电所季度优质服务工作总结下一篇:Excel表格数据对齐方式设置动画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