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

2024-07-08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精选12篇)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 篇1

美术课程是一门注重体验、综合和创新的课程。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大信息量、大容量性等特点, 具有许多对教学过程来说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 笔者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 使之与美术教学整合, 突破时空限制, 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 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要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辅助美术教学?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多媒体教学?笔者以人教版艺术课程《你的房, 我的房, 他的房———走进蔡氏古民居》研究性课例谈谈想法与做法。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 启动美术研究性学习, 促进自主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注重学习过程与实践、体验的结合[2]。启发学生收集资料, 了解研究课题相关历史和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 是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之一。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各地各种社会文化资源, 开展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1]。《你的房, 我的房, 他的房———走进蔡氏古民居》是笔者根据市级课题《闽南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研究需要并结合艺术教材内容, 开设的一节研讨课。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 笔者和学生开展了“网络资料采集”的比赛活动, 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媒体———互联网 (亦称网络媒体) , 它所承载的信息是海量的, 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及易复制、易存储等特点,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 (如“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哪里?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的主人是谁?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始建于哪一年? 历经多久才建完成?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规模有多大?”“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有什么特色?”等等) , 课后自学或向家人、老师请教, 用谷歌、百度等专业搜索引擎及一些网站自有的检索工具, 查找相关资料, 解决问题;并通过拷贝粘贴、下载、收藏、打印网页等方式复制、存储所需资料;最后可以用U盘或打印的方式将收集到的资料带到班级交流, 完成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初步调查活动。那天上课, 笔者刚走进教室, 学生哗地全围了过来, 他们纷纷递交找到的资料, 有图片的、有文字的, 有的相互交流, 有的迫不及待地向笔者讲起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故事。看着他们快乐的神情, 笔者知道这次研究调查活动成功了, 孩子们收获了快乐, 体验了成功。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 开展美术研究活动, 形成美术素养。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 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可以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开展美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在《你的房, 我的房, 他的房———走进蔡氏古民居》教学实践中, 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有意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比较短的年龄特点。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首先播放视频影像, 创设情境。再现蔡氏古民居红砖、白条石、燕尾脊、丰富的雕刻……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领略一座民间皇宫的造就, 感叹一种垒砖砌石的智慧。引导学生感受、探究闽南传统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的享受。然后选择性地通过图片展示蔡氏古民居整体或局部的雕刻艺术品, 进行欣赏探究, 启发思考, 学生通过观察、质疑、讨论、发现等学习活动, 认识雕刻艺术的种类和表现技法。

在这一循序渐进的欣赏过程中, 丰富学生的视觉形象和审美经验, 激发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持久兴趣,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 丰富研究内容, 感受艺术创新。

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1]。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开放性的优势, 在庞大的信息媒体库中, 挑选适合小学生年龄阶层的媒体学习资料, 收集当代大量的崭新信息,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从而让学生开阔视野, 感受艺术创新。

在《你的房, 我的房, 他的房———走进蔡氏古民居》小组合作的课堂实践环节之中, 笔者先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 以创新启发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探究“雕刻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和“雕刻艺术创新的表现方式”, 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 然后利用实物投影仪, 师生共同探究彩泥浮雕的表现技法, 启发创新, 进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学生小组合作开展美术创作活动。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的介入, 丰富了研究内容, 拓宽了学生艺术视野, 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使得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演示法得到灵活应用。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 深化研究内涵, 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1]。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显著特点, 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创设教学的人文情境, 让学生在愉悦的美术学习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涵养人文精神。

在《你的房, 我的房, 他的房———走进蔡氏古民居》的教学中, 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设计竞猜游戏:让学生根据雕刻艺术品图片, 猜猜它所要表达的寓意, 教师再按鼠标揭晓答案;师生完成第一次互动后, 课件再次展示连线题, 左边是雕刻艺术品图片, 右边是寓意, 让学生用连一连的方式竞猜, 对于学生的回答情况, 播放不同音效加以区别。在本节课的课后拓展环节,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 为学生展示蔡氏古民居年久失破损和现在保护修葺的画面, 引导学生关注古民居的现状及未来, 激发了学生保护与传承民间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意愿, 深化了本节课的研究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2]研究性学习.百度百科网站[DB].http://baike.baidu.com/view/109493.htm.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 篇2

光淀小学:杨肖维

当前,随着信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这种集文本、图形、影像、动画、视频、声响、音乐等多种现代信息符号于一体的功能,以其无与伦比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深的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从而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也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语文课中的“僵”化为“活”。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注意力又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把学生不集中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呢?多媒体计算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显示出其优势。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营造一种再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1、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手抓“激趣”。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海底世界》一课写的是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画像、音乐、语言解说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奇的境界中去,那么课堂上一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海底世界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海水,丰富的水产,美丽的贝壳,各种各样的海鱼,笨重的海龟,还有树林中的海鸟。他们似乎正在侧耳倾听海底动物的窃窃私语。学生们已经充分融进了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对美丽的海底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丽的画面促使他们想去继续了解,主动探索,这就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手抓“创境”。在理解一段课文前,创设课文情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的阅读课文,一般比较生动、有趣,情境再现十分容易。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乌鸦喝水的部分时,先播放动画,然后让学生说说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书上哪一部分写出了这一画面?„„让学生带着问题或没有感知到的部分,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文的学习。例如讲授《桂林山水》等一类写景抒情的课文。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完全可以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可以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所能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二、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语文课中的“难”化为“易”。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但有难易之分。多媒体电脑教学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直观、形象、具体等特点弥补言传之不足,成为突破难点的“爆破筒”,增强学生的兴趣。

1、利用笔划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

如《美丽的公鸡》一课有个生字“啄”,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受先前所学“家”的影响,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一点。于是我在教这个字时,先联系课文提问:“啄木鸟为什么不跟大公鸡比美?”学生回答:“啄木鸟要给老树治病,啄去老树身上的虫子。”我接着说:“请同学们看清楚这个虫子在哪里?”这时将屏幕中出现的“啄”字中间那点变成小虫子,与点轮流闪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忘了写这一点了。

2、借助动画演示突破理解课文中的难点。笔者还见过一堂计算机辅助教学课,所上课文是《詹天佑》,老师并没有将课文搬上计算机,而是重点制作了几张动画片,帮助学生理解京张铁路修建当中的技术性问题以及詹天佑的解决办法,形象、直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虽然这节课计算机的使用并不多,但却恰到好处,解决了文字、语言、挂图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又如,《黄山奇石》、《观潮》、《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利用计算机提供大量的信息,给学生直观的第一印象,不仅课堂活跃,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想知道”的欲望,课后会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这时的语文教学便已延伸到了课堂外,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

3、借助动画形象突破字义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理解重点字义词义是读懂课文的关键。例如《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中的三个动词“摇、甩、摆”分别写出了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动作,但学生不易分辨它们的细微区别,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时,借助动画,使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动作结合起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交互作用,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

4、借助多媒体教学突破朗读教学的难点。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内容。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当“师”的角色,同时又要是“朗读家”和“表演家”。但是语文教师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即使能勉强能够做到,但由于教师表现方式和方法的局限性,仍然难以达到多媒体计算机的信息传递效果。但是,如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一方面,朗读录音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秀作品,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语言、节奏、格调乃至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和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同时,录音教材,还具有可重复的特点,因而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朗读训练,效果颇佳。另一方面,配乐朗读,可创设意境,调动情绪,对学生领悟作品内容、把握作品主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无疑可以给听者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不当利用信息多媒体技术,无助于小学评语文教学。

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个别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不能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似乎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以下是笔者对某些热现象的冷思考。

1、用得过当。我们看到不少老师,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把一堂公开课,用图文声像几乎武装到了牙齿,恨不得课堂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声像、图文来配合,本来用几句话、几张图片或简单的手势语就能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地方,却不分青红皂白,非要用多媒体替之,好像没有了这些现代化手段就不能称之为一堂课了,只是一味追求直观性,追求缤纷华丽的效果,由于过于花哨,实际的效果却是干扰学生注意力。当每播放一首曲子,每闪现一幅图画,学生都会新奇好几十秒,甚至半分钟、一分钟。而学生本应放在课文内容本身的注意力却被转移了、耗散了,电脑成了插足的“第三者”。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考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2、盲目“拿来”。当前,真正能经常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用心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谈何来的探究式教学呢?什么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

由此可见,如果不能恰当地使用,这种现代的信息多媒体技术不但无助于我们语文教学中,反而使我们师生限于繁杂的“多媒体”误区,面对这种误区,笔者认为必须认清以下几点:

(1)多媒体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而不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2)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3)我们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总之要恰当,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4)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现代教育;影响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光碟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学习。自主学习也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同样,教育观也产生了相应的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一、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1.教学资料的多媒化。教学资料的多媒化就是利用包含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三维等技术,将教学内容动态化、结构化、形象化。

2.学生学习的自主化。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到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向。

3.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网,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库,能够使广大学习者与教育者达成共享与互通。网上的信息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学习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各类软件库、数据库等。

4.教学管理的自动化。现代教学管理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统筹全面的管理,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个人电子档案,随机抽取的试题库,以及计算机智能考试系统与评分系统。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实现网络管理与交流。

5.教学活动的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是教育发展的主方向。利用网络,可以进行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6.教学环境的虚拟化。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已经在许多环境中得以实现。虚拟校园、虚拟教室、虚拟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都可以称为教学环境的虚拟化。虚拟图书馆可以将大量的书籍资料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资源服务器上,也可以通过Video等各类服务器提供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

二、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了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在技术上带来了很大变化,而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理念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现代教育是对知识的更新、融合、重组。信息化教學将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图文声像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材,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覆盖多个学科领域的概论课、融合相邻学科的集成课、同一学科不同分支的系列课、跨学科的交叉边缘课;还可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国际法及周边国家军事战略、地缘政治、文化宗教等内容。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

2.教学形式的变化。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场所,跨年级、跨专业、跨院校选修课程,采用网上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的模式。这既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在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上的变化,也是课上课下紧密结合、校内校外紧密结合、学校社会紧密结合的教学环境的变化。

3.学习方式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网络上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学生的“听”变为“学”。学生除了从课堂上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运用学习的技能,从丰富的学习资源中探索与汲取知识。这种建立在学生兴趣与自觉性上的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更加深刻、巩固。

4.教师作用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创作空间。教师的“讲”变为“导”。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即使是对着十来岁的小学生,也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懂得多。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使学生“学会学习”。

信息技术将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在网络的条件下进行网上学习、网上教育。因此学生的学习和空间将发生一定的转变,成为一种开放式远程教学形式。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挑战,这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 篇4

一、当前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多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学 状况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几乎是我国各师范院校都开设的专业, 多媒体技术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直在进行, 在专业建设方面, 媒体技术始终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但目前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媒体技术类各门课程间相互孤立, 缺乏联系

各门课程的教师缺少沟通, 仅以单门课程为基础选择授课内容, 课程之间相互独立, 缺乏系统联系, 有些内容前后脱节, 而有些内容又相互重复, 没有结构, 也没有递进, 教学课程内容虽然覆盖面广, 但是忽略了对重点内容的精细讲解。这种教学状况导致学生对该专业无法从总体上形成印象, 把握不住学习该学科的整体脉络。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效果不佳, 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 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综合素质培养达不到效果

验证性的实验课程设置居多, 而具有开创性质的设计性实验少之又少。增进学生对知识系统性认识的综合性实验少于单一知识点的实验。以这种不完善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该专业学生, 普遍在某项单项技能上有比较突出的能力, 但是他们缺少综合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 会遇到更多的复杂的、综合性强、跨学科的具体问题。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出的专业学生, 在能力方面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3. 教学手段单一, 达不到有效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依然沿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和学生的学习感受被忽略。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培养 的途径

1. 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特点, 是教育、技术、艺术三大领域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让学生学会感受美、表达美, 将学生们个性的、有主张的美学观点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从而更好地开发出优秀的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方面,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 应该将技术与人文艺术有机结合, 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出发点, 实现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艺术培养, 可以通过开设美术设计基础、平面广告设计与摄影摄像技术基础等课程实现,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创作技能。

2. 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理论外化为能力的桥梁。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方面, 构建科学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教育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般由实验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综合项目实践等组成。实践教学要立足学校的培养目标, 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 打破课程边界, 以多样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项目设计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使学生们从简单的、单一背景下的项目学习逐步转向复杂的、多元化的实践项目学习。同时根据学生们的自身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 适时对课程进行整合与调整, 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实践活动。要不断更新实践内容, 与时俱进地开设一些就业市场反映出的急需的实训项目, 完善实践条件, 使实训项目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和设计性, 符合信息时代需求, 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 情境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知识, 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应用的主动性、积极性, 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探索的习惯, 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多媒体信息处理、分析、加工和创新的能力。总之, 培养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既能够有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多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 如可以组织本专业的学生, 参与学校网站建设、学校各部门网页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网上精品课程制作等工作, 为其提供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支持。为他们提供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完成实践工作任务的机会。还可以让该专业学生承担学校音响、影视摄制等方面的工作, 使学生们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利用课余时间, 积极开展多媒体制作专业技能比赛, 让比赛促进学生技能的不断加强和完善。这样既让学生意识到了竞争的压力, 又在压力中磨炼了自己, 锻炼了技能, 为将来担当工作重担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在就业之前开展多媒体技能和专业测试, 以制作不同种类的多媒体作品为测试试题, 总结和评估学生的技能水平。

4. 建设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专业建设的关键, 对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师来说, 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应该是复合的。只有既具有渊博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既能胜任教学科研又能承担实验实践任务的“双师型”教师,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一个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能够准确预测该行业的发展趋势, 同时对教学及时做出调整,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双师型”教师是沟通社会实际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能够使专业设置更合理, 更加深化教学改革,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双师型”教师能够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 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实验实训设施和场地的作用, 能够实行双向互动式兴趣教学,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学客观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如何采取激励机制, 引导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进入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影响到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有效地培养和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说教模式, 让他们充分经历学习、体验和实践等环节, 在“工作中学习, 学习中工作”, 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课程体系进行学习, 从而为他们的职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灵灵, 张舒予.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媒介素养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3) .

[2]孙晶华.加强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J].长春大学学报, 2006, (6) .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语言;会计业务拓展;会计人员素质

一、引言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把会计的方方面面推向一个新时代,变革意味着会计仍将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行业。会计学理论体系的变革、会计语言的变化、会计工作内容的更新等,拓展了会计业务的范围,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即将到来的种种机遇,我们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或继承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规则,而应积极主动地做好迎接未来世纪挑战的准备。

二、信息社会中传统会计工作面临的变革

会计工作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和冲击。这是由于社会化工作中所有的规则都应当与其他存在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然而这些规则的建立和实施,却有不能超越其在信息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反过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研制新的会计模型,会计规则,创造了必要的环境。作为较为直言的会计学家毕马威会计公司合伙人Bob Elliort曾借用“第三次浪潮”一词来预言:“工厂引起的变革浪潮正在撞击着会计的海岸线,在20世纪70年代,它彻底冲击了工业界。80年代它又荡涤了服务业,而到了90年代,会计界将接受它的洗礼。它改变了商业运营的方式,也改变了经理们面临的问题,现在的经理们需要新的信息模式进行决策。因此,内部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都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可以只是简单的对这些变革作出反映,抑或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同时促进其他领域的适应性变化。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会计人员的挑战将是:创造第三次浪潮中的会计规范,并且培养出能够在第三次浪潮的企业中有效的行使这职责的毕业生。而从事

非学术研究的会计人员的挑战将是:促进企业的变革以实施这一新的会计规范……。”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出IT技术环境正对传统会计理论、实务、教育和管理产生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将使传统会计在21世纪发生极大的变革。

1.会计学向边缘学科发展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杨纪琬先生在临终前预言:“在IT环境下,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逐步向边缘学科转化。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将不断地扩大、延伸,其独立性相对地缩小,而更体现出它与其它经济管理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会计学理论体系的变革

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将受到强烈的冲击,包括对会计假设的延伸,权责发生制及历史成本原则的动摇等。例如,会计假设可延伸到多主体,不等距会计期间,“13”会计期,多币种等。这些概念在过去手工环境下是难以操作的,是不允许的,但在IT环境下,其实现将易如反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公司、虚拟企业的兴起,更对持续经营、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等经典会计学的核心提出挑战。各种无形资产———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一切知识资源的待价而沽将强烈的冲击着各类会计模型。

3.会计语言和会计程序的变化

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语言和企业会计文化将发生质的变化。会计语言中的一些核心词汇(如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的作用将逐渐淡化。首先由于企业管理全面信息化的实现,使会计信息源和信息表示结构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即会计工作中记账凭证的信息将直接来源于各种业务过程,记账凭证作为手工环境下重要实体的作用将逐步淡化直至消亡。其次由于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各级管理者和投资者可以实时地通过企业网站访问存储与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共享信息。因此代替凭证、账、报表的将是原始信息、操作信

息、分析决策信息等;而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加工、打印等将代替传统会计中制作凭证、记账、结账、出报表等环节。

4.IT环境促使会计人力资源价值的变革

在IT环境下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所扮演的角色、工作重点和工作价值将发生巨大的变革:

(1)IT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会计工作者的处理工具和手段。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大量的业务核算工作实现自动化,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从事中记账、算账和事后报账转向事前预测、规划和事中控制、监督及事后分析、决策的一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

(2)在IT环境下,会计人员不仅要承担企业内部管理员的职责,随着外部客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长,会计人员应及时地向外传递会计信息,为社会债权人、投资者、供应商和客户、兄弟行业、政府管理部门等一切会计委托、受托者负责,适时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提供职业化的咨询服务。

(3)在IT环境下,会计人员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客观地制造和反映会计信息,而且应使会计信息增值和创造更高的效能。会计人员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通过财务控制分析参与企业综合管理和提供专业决策。未来的会计师们将是企业经理的最佳侯选人之一。

(4)IT环境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会计人员所从事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工作等常规的、结构化较强的工作,将由基于IT技术的信息系统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应更多的从事那些非结构化、非常规的会计业务以及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评价工作。因此,未来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管理和决策方面的知识,还应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总之,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把会计的方方面面推向一个新时代。变革意味着会计仍将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行业。面对即将到来的种种机遇,我们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或继承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规则,而应积极主动地作好迎接会计信息化挑战的准备。

三、会计人员应如何面对IT发展的挑战

1.会计人员的业务拓展

面对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即将到来的种种机遇,我们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或继承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规则,而应积极主动地迎接未来世纪挑战,会计人员需要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辅助下主动拓展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信息选择能力。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了解和分析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选择反映或报告的方式和内容,以便向信息用户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2)信息处理能力。分析企业信息过程,制定会计信息处理规则,包括会计信息系统中设置的各项业务活动控制程序、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并参与几乎所有业务活动规则的制定。

(3)风险决策能力。分析和评价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风险、效益并通过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相联系,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决定业务过程性质的企业规章和决策。

(4)协作与合作能力。作为会计,分析企业业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企业各个业务单元服务,以便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这种业务活动的分析和评价工作又必须得到其它业务部门的支持,然后由会计部门进行集中化地协调和报告。

(5)信息管理能力。包括对企业业务活动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知识资源的积累和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等。

2.信息时代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会计要想在未来的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必须要有主动性,开放性,创新性;要主动面对新情况,积极地参与到新业务发展领域中去;要敢于和善于采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

(2)会计人员应该成为知道如何利用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者。

(3)会计人员应该成为掌握产品知识、市场知识、技术知识、质量知识、安全知识等的多元专家。

(4)会计人员应具备学习能力、自治能力和协调能力,特别应具有对各个业务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解能力,以及交流技巧和协作技巧。这样,会计人员才能通过保持与高层经理、业务人员、客户、供应商的经常接触,了解企业内外部业务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挥辅助战略决策的作用。

四、结论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高职教学;教学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之快,现代教学理论不断完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改变了教师以往的教学方式,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受到了其变革的影响,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搜集信息、探索世界更为便捷。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为自身过度依赖和片面的对待技术而深感困惑,教师看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消极影响。

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高职教学的积极影响

(一)教学主体多样化。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手段应用于实践中,教学主体(教师)与客体(学生)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教师作为知识传播主体的功能逐渐被弱化,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動作用日渐发展,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趋于主流化,学习变得简单快捷,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进行讲解。

(二)教学资源丰富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得教学资源丰富化,教学资源来源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传统教育教学资源主要载体是书本、文字、图片等,因此较乏味枯燥,不利于学生掌握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教学资源不仅包括书本上的文字、图片,还包括视频、音频,呈现方式具有多样化、共享、超媒体、开放性等特性。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具体情况、学习需求,通过互联网络 、社交网络获得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三)教学模式创新化。传统的教学辅助系统主要是课本、黑板、粉笔、挂图、模型,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更新速度加快,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提高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电脑、投影仪等现代科技产物日益被学校、教师与学生接受。

(四)师生交流平台化。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是乏味格局,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容易发生障碍,很多学生常常不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克服了师生间面对面交流的不适,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简单、便捷,师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互动,知识以图文并茂、视听组合的多媒体资源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师生交流平台的搭建,缩短了知识传播速度,提高了知识传播效率,将传统的教学中抽象的书本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高职教学的消极影响

(一)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忽视人本作用。目前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中,存在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了人本作用。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考虑课程本身内容与要求,牵强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忽视了课堂主次,简单的把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必须是“以人为本”与“为教学服务”,一切技术应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都是为了教会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必须是有机结合,不能过分夸大或忽视任何因素的作用。

(二)教师能力影响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的本质是在先进思想理论指导下,通过智能多媒体媒介,把信息化教学设备融入到学科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中,促进学生自我能动性的发挥,促进自我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目标。但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上,部分教师未从课堂实际需要及学生客观需求出发,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有机融合,依然停留在形式上的信息化教学上面。在信息化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飞速,教师对新教育信息技术、新的教学设备的掌握更新,熟练操作程度达不到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出现了教师职业技能与信息化教学不匹配的现象,难易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度提高,在一定情况下也影响着课程效果的发挥。

(三)信息化教学忽视课程本身。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速度快、应用广泛,当前几乎所有课程都在开展信息化教学,但信息化教学应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一味地强调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忽视课程内在要求,需有针对性的应用。

三、优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一)强化教师信息化素质。首先,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能够有效地吸收、保存、随时提取和传播信息,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准确的收集、整理、运用信息成为合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素质。其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设备和信息化教学平台包罗万象,但并不是每项信息技术都符合教师教育教学的需求,非信息技术专业出身的教师不可能把任何信息技术都拿来使用,这就需要教师甄别选择贴近教学工作、自己有能力掌握的一、二种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努力做到该信息技术领域在应用方面的强者,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再次,教师要打破以往长期教学工作中积累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经验主义思维模式,更新教学观念,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材及网络资源,开发出贴近教学实际、满足学生学情需求的教学资源,开展信息化、网络化、平台化、碎片化教学实践。

(二)探索适应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每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凑效,不可能适应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教师也不可能掌握所有新产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教师需要把高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中强调动手能力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学情、所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等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整合教学资源,利用现有的、成熟的、学生简单易用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互式师生互动沟通,探索实践出适应教师自己,以学生为中心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三)引导学生提高信息化水平。当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已经对教育产生了不可比拟的影响,但技术再强大也只是教育过程中的载体,学生才是主力,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积极培养学生适应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传授和指导,加强学生信息水平和信息化素养,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给出合理的引导和指正,将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结束语:教育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手段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带有中性色彩,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范围中的一类,不但有其技术的优越性,一样也具有技术的局限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学,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味的为教学而教学,为进步而进步,应该更好的为教学内容来服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效地把教育内容与教学形式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池雅庆,宋睿强,李振涛. 探索MOOC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影响[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4,1.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 篇7

一、数字媒体技术

(一) 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声光电技术, 综合处理色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媒体信息, 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技术。它包括计算机、网络、投影、激光等现代先进的硬件, 还包括各种软件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 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设计艺术为指导, 将数字信息传播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等领域。

(二) 数字媒体技术特征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数字化、科技化以及人机交互三个层次。具体包括:

1. 高效性

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快捷、方便的途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无限复制和即时传播功能, 使人们从传统的个体制作向现在群体复制拓展。数字制作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制作, 减少了生活中的重复劳动, 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2. 交互性

数字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 既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信息, 也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人们任何时候都可以从这个平台中进行交流并得到足够的信息, 信息的传播由传统的单向变成多向和可逆的。人们的交流不受时空、层次和领域的限制, 更实现了资源共享互通。

3. 虚拟性

数字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强大的模拟手段, 使人们能够方便而精确地表达思想意图。各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制造出平面的和三维立体的虚幻世界。在虚拟技术的支持下, 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宏伟蓝图。

4. 综合性

数字媒体技术将传统媒介单一的技术和形式内容融合到了一起, 图形、声音、影像可以组合成全方位的, 人们可以自由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制作出更加生动的劳动成果。

二、数字媒体技术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设计艺术领域中得到全方位应用, 丰富了设计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形态, 也开拓了设计师的思维, 引导大众的审美理念向数字化审美方向转变。数字媒体技术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设计艺术语言、传播媒介、思维空间和表现空间以及设计艺术门类五个方面。

(一) 对设计艺术语言的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给现代设计艺术创造了全新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 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制造物体的方式及图像处理上的新特点, 使现代设计艺术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风格, 也开辟了设计传播的数字新领域, 增强了设计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数字媒体技术影响下的设计艺术语言形成了新的艺术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平衡感:平衡共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指的是静态画面构图的平衡, 画面中的图形、文字元素按视觉力学的相关原理严格分布, 以求达到人们视觉上的平衡, 平衡有对称和均衡两种形式;第二种指的是运动中的平衡, 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个静帧画面是不平衡的, 但由于画面元素一直处在运动当中, 所以运动形成的视觉力场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体验的快感, 更在完整的运动过程中完成了整体的平衡。

虚实感:全新设计艺术语言的虚实感不仅是静态画面的前后空间表现, 更体现了动态影像的景别变化。虚实感的创造既可以起到表现动感、表现意境的作用, 又突出了画面的主体, 还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节奏感:静态设计作品的节奏是通过画面元素有机组合形成的, 通过大小变化、前后变化、虚实变化等形成了视觉上一种节奏美。动态作品的节奏是随时间展开的, 它包括声音的韵律和声调节奏、影视形象的运动和通过剪辑镜头所形成的叙事节奏。

蒙太奇效果:数字媒体艺术具有电影艺术一些典型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指的是蒙太奇, 蒙太奇效果相当于平面设计艺术中的图形创意, 是通过具象的图形和影像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设计师可以通过素材的巧妙组合更好地表达设计理念和主张, 它包括画面剪辑、合成和镜头的搭配两方面。

2. 数字媒体技术使现代设计艺术产生了全新的美学特征。

形态美:数字媒体技术的程序语言使现代设计艺术出现了更多的形态, 这种形态超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正常状态。虚拟的角色和场景、不断变异的形象、打破常规的视角和数字影像采集设备的运动方式等都是审美的新形态。设计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硬件和三维软件技术, 将所要表达的形象进行自由表现, 通过变形、层叠、组合和运动进行创造。将三维空间和二维空间进行搭配, 将现实角色和虚拟角色进行混合, 能够给受众创造出全新的审美体验。

空间美:传统设计艺术的空间表达是二维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搭配, 在审美特征上具有局限性, 数字媒体技术突破了我们对空间的局限认识, 现代设计艺术的空间表现往往是多维空间的混合, 立体的三维空间和影音技术影响下的四维空间构成了新的内容, 创造出了一种令人融入其中的难以界定的空间形式和时空情境。

语言美:数字媒体技术影响下的现代设计艺术的语言, 不仅仅包括图形、文字、色彩和视听语言, 更包括全新的数字技术语言, 这些语言的审美特征超出了传统语言, 是数字媒体时代设计艺术的典型审美特征。

(二) 对现代设计艺术传播媒介的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所构成的传播媒介是一种具象的、直接的、多维的、动态的符号媒介, 其较少受时空限制而且传播速度较快。与传统图形图像相比, 这种媒介中的影像具有更加精确、虚拟、实时传播和可无限复制的特点。全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对现代设计艺术传播媒介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传统的媒介形式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 新的媒介形式在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之下层出不穷。

1. 促生了非物质化媒介形式

非物质化媒介是相对于现有的媒介形式而言的, 媒介中的设计元素不再以具体的可触摸感受到的物质形态出现, 而是附着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 如游戏中的画面设计、互联设备的媒体界面设计等。以媒体界面为主的设计内容与传统设计有明显的差异, 设计主体不再是实体材料, 而是凌驾于具体物质之上的新形式。

2. 增强了媒介的互动性

数字媒体技术使设计艺术由传统的单一展示媒介变成互动媒介, 实现了人机对话, 其信息传递是发布传输接受, 是双向的、可逆的、互动的、可交流的。设计艺术的创作者和他们面对的受众, 能够及时地使用图像、声音、文字以及动画等手段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不受时空的限制, 能够实现双向互动交流, 使信息能够通过互动媒介实现交流和共享。

3. 整合了传统单一的媒介内容

传统的设计艺术媒介大都是单一媒体形式, 表现内容单一。而数字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是各个媒体的整合, 设计艺术可以跨越多个媒体形式, 充分利用各个媒体形式的特点, 全面、系统地展示设计思想和设计内容。

(三) 对现代设计艺术思维空间的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对人的视觉、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和认知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的出现使传统媒介的文化形态让位于以人工思维和数据处理为基本形态的多媒体影像文化。数字媒体技术既能再现客观, 又能虚拟现实, 能为设计者带来更为广阔的设计思维、更为有效的设计方法、更为独到的设计表现、更为精确真实的模拟、更为快捷的修正、更为方便的储存和沟通交流等。

数字媒体技术从各个方面对设计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使设计师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延伸, 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它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 也使设计作品呈现出了全新的艺术效果并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 对设计艺术表现空间的影响

传统设计艺术的表现空间主要包括平面二维空间、三维立体空间, 依托现实空间内容来进行表现和展示, 受众只有被动接受信息。数字媒体技术的虚拟化和互动性使现代设计艺术的表现空间更加丰富, 可以依托数字媒体技术所建立的虚拟空间和多维空间展示所有的信息内容, 而且与受众有了更加直接的对话。数字媒体技术对于空间感各元素的准确表现力, 使得设计作品空间感的体现格外精准, 这种精准又与现实世界吻合, 更易于被感知。

(五) 对设计艺术门类的影响

1. 打破学科界限, 艺术与技术融合更加密切

数字媒体技术将电子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影音技术、电脑辅助设计软件、计算机原理和操作系统、数码图像的编辑以及存储等原本属于理工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从形式和内容上与设计艺术充分联系, 做到了艺术和技术的融合。

2. 融合各设计艺术门类, 打破界限, 多种形式并存、融合

数字媒体技术使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并存, 将平面艺术和立体艺术进行融合, 打破了传统的艺术门类的界限, 更加注重不同设计门类的交叉结合, 全面体现视觉空间的多维化和视觉元素的多元化。

3. 产生了新的设计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多媒体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集于一身, 真正达到了图、文、声、像并茂, 并通过技术手段将各种艺术形式相互交融。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包含互动装置、虚拟动画和数字影音等, 这种全新的设计艺术形式为设计领域增添了亮丽的风景,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意原动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 数字媒体技术也会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并终将会给设计艺术带来新的形式和内容。

数字媒体技术和现代设计艺术的蓬勃发展, 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主要体现。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设计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艺术语言和风格。同时, 现代设计艺术的创新也对数字媒体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促进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设计艺术创作者要时刻关注社会新技术的发展, 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事物, 以认真的态度自由地进行创作, 必定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对现代设计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设计艺术语言、传播媒介、设计艺术思维空间、表现空间以及对设计艺术门类等五个方面。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设计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艺术语言和风格。同时, 现代设计艺术的创新也对数字媒体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促进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浅析数字媒体下的艺术设计[D].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0)

[2]戴维、希尔曼著.崔晶炜译.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D].西北大学学报, 2008 (6) :191页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 篇8

多媒体技术 (Multimedia Technology) 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的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1.1 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多媒体信息载体的多样性是相对于计算机而言的, 计算机是多媒体中最重要的一个信息媒体, 但除了计算机之外, 多媒体也包括很多其他的信息载体。

1.2 多媒体的交互性:

信息处理具备交互控制能力, 即实现复合媒体的双向性。也就是说用户可以与计算机的多种信息媒体进行交互操作, 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

1.3 集成性:

集成性包括对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 同时也包括处理这些信息的设备的集成。即多媒体信息的系统整合, 并在各种媒体信息之间建立多种逻辑关系, 使这些多媒体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段完整的流媒体文件。

2 远程教育的定义和分类

Desmond keegan曾经给远程教育定义了5个要素:学生和教师在地理上是分开的, 不是面对面的;政府教育部门对教育机构的走个认证;应用现代通信技术;提供双向的交互功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课。他的最大特点就是交互和远程。从才用技术的角度分类, 远程教育可以分为基于邮政方式、基于广播电视方式、基于internet网方式和基于电信网方式。目前世界上对于远程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后两种模式。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就离不开相关媒体, 把多种媒体整合起来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多媒体技术。在现在乃至未来的远程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3 多媒体技术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

3.1 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学内容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介入到远程教育之后, 使远程教育的内容产生了质的飞跃。多媒体教育的形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网络教学模式, 是将文本、静态图像和教学资料等教学资源运用到局域网或互联网;第二种是可以通过现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电子邮件、微波、影视共享等网络手段与教师进行交流, 可以在线或下载进行学习。第三种是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实现远程面对面的教学效果。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双向或多向同步互动交流, 还可以支持教师与多名学员连续的双向沟通, 以便更有效的教学与学习。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教育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 产生了新的教学理念。很多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比如:电子虚拟实验、多媒体化图书馆、电子课件、精品课程等形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大量充实进来, 有效的丰富了远程教育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教学环境, 给与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 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由于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数字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远程教育技术也会随之前进。同时,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各个学科教育实践领域的广泛应用, 必将对远程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深远而重大影响。

3.2 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学传输模式的影响

网络的发展也促进了远程教育模式的发展, 远程教学模式要依赖现代的网络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发展技术, 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以及网络的普及, 大大提高了远程教学的发展。使得现在的教育不再收时间与空间的影响, 打破了传统的校园教师授课的模式。使得目前的教与学不受时空的限制, 只要有网络, 就可以接受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教师的指导与授课。

3.3 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克服远程教学中的不足

传统的远程教学只是存在声音或者文本的传输。不能够把一些更生动的模拟实验或者视频图像进行交互, 使得远程教育表现为单一、简单、鼓噪。而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与集成性。可以有效的克服传统远程教育中的不足, 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 通信数字化的普及, 使得现在通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通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会议、多媒体电子邮件、可视电话、视像会议等被提出、研究和发展。这些技术的发展被应用到现在远程教育过程中, 使得人机交互方式更加自然, 交互界面十分友好和方便, 使教与学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媒体技术, 并通过输入装置如鼠标、键盘、遥控单元、触摸屏等输入响应信息, 计算机对所有的响应信息再作出分析和提示。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师生能更准确、更清楚地表达真实意图, 使交流方式更加自然亲切, 易于接受。从而可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教学效果。

3.4 多媒体技术对远程教学学习方式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资源是经过多媒体化处理的文字、文本、图形、音频、活动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而在远程教育过程中, 学生依赖网络对网络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法方式更加自由。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总结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

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时间, 学习不同的课程, 通过互联网访问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控制与选择学习课程。这样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协作学习: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形式参与, 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 而合作互助的相关行为。利用多媒体的视频会议或可视电话功能, 异地教师、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等活动, 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进行交流, 不会受到传统课堂上的一些约束, 更加有利交流。

3.5 多媒体技术对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知识结构变化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再是教师单一的靠嘴讲与学生靠耳朵听的模式。而是以图形并进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达与接收。这样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 要适应于积极的学习现代多媒体技术, 积极参与、配合、探讨和研究。其次要积极进行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培训, 要掌握了多媒体技术的熟练应用, 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再次教师在课前要组织设计制作处理教学信息, 制作教学课件, 课堂上要能胜任操作、控制教学课件, 做好质疑答题, 要以让知识以做好的最生动的模式表现给学生。抓住学生注意力。现代信息媒体技术用于教学之中, 教师充当着组织者、控制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等多种角色。教师这个多重角色就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多媒体技术的广发发展应用对教师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4 结语

步入21世纪, 人类科技日新月异, 科技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教育领域, 科技与教育融合的最佳呈现方式是远程教育, 该种模式不仅适应当前教育的基本理念, 而且解决了资源共享、资源互补和教育公平等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 让多媒体技术在远程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促进教育迎来新的变革, 惠及教师与学生。

参考文献

[1]郭建才.交互电视与远程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 2000.3.[1]郭建才.交互电视与远程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 2000.3.

[2]何平.流媒体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0.12.[2]何平.流媒体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0.12.

[3]冯锐.论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 1999.7.[3]冯锐.论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 1999.7.

[4]徐海等.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 1999.5.[4]徐海等.多媒体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 1999.5.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 篇9

1 信息技术对教学目标和原则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教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推进教学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1 人本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 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 以帮助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出发, 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为本, 以帮助学生获取终身的学习经验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教师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1.2 开放性原则:

教学的目标开放, 教学的内容开放。

1.3 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给学生自主的空间、选择的机会、体验的环境和表达展现的舞台。

1.4 整合性原则:

坚持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 在适宜的时空下, 把方方面面的可用教育资源加以合理的组合, 不断完善教学系统, 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

2 信息技术的研究策略

2.1 建设技术性资源。

在信息社会中, 智能性资源、知识性资源、技术性资源、环境性资源等是教育的可用资源。而技术性资源是促进教育发展和教学改善的物质条件。

以我校为例:我校的信息技术资源开发的基本路径是以建设带动应用, 以应用促进开发。

2002年, 学校的技术资源开发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效益”的目标服务, 学校建了两间共200台的计算机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的双向控制教学系统;教师配置了工作计算机这些课件和教学素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 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 对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作了有益有效的工作。然而, 这一阶段的技术资源基本上是为方便教师的“教”而设计开发的。

2.2 开发知识性资源。

建构平等、民主、合作的学习环境, 仅有先进的技术物质环境的支撑是不够的。还需要丰富的知识性资源。学校还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创新, 例如:对构建学科教学主题知识库和应用知识库进行教学做出尝试。

2.2.1 确定学习主题。

把学生当前需要学的知识与“以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的经验为本”的思想结合起来, 在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分析学科教学目标以至对与其相关联的其它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后, 确定学生学习的某个主题, 围绕学习主题进行阶段 (单元) 教学设计。这种主题可大可小。

2.2.2 组建主题知识库。

以“有利于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进行意义建构”为目的, 创设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关的, 尽可能真实的情景。

2.2.3 建设班级、个人网页。

班级和师生的个人网页是团队智能的集合, 是个人的思想、能力、兴趣、品味的充分展现。也是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

2.3 优化智能性资源

在各类资源中, 唯有智能性资源——人, 是唯一必要资源。

2.3.1 教师培训——智能性资源开发的重要方面。

a.教师要率先成为最会学习的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教师的素质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最起码的是:需要教师带头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自己学习, 体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学习过程, 然后才能带领学生去学习。在推进学校信息化的过程中, 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让教师率先成为最会学习的人。支持鼓励教师博览群书, 吸取新知识, 涉足新领域, 增强文化底蕴, 提高人文素养。鼓励教师们要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更多的知识以便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b.给教师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第一个层次:全体教师的培训。第一阶段: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第二阶段用Power Poind制作演示文稿或简单课件, 用Excel管理学生学籍和成绩, 掌握互联网上的常用操作技能。第三阶段:用Frontpage和更多的工具制作交互式课件、网页、进行图片处理……。第二个层次是对计算机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

c.给教师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在推进信息化教学全过程中, 都应该十分在意用新的教育价值观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对“主题 (单元) 教学的评价, 应该说, 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艺术价值, 阶段性的教学过程的质量被主要地表现在指导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路径”方面的谋略艺术上, 而不在于于教师的表演艺术如何。“几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 才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写真。”在评价的过程中, 尤其不去计较教师在传播中的一时的缺憾, 让教师有一个相对比较大的自主空间。

d.给教师一个既有压力又充满温馨的氛围。信息技术环境下自由开放的言论空间, 多条信息沟通渠道, 为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人际关系、为教学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条件。

2.3.2 教学生学会学习, 开发智能性资源的核心。

a.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生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中, 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了解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了解学生周边有哪些促其发展的资源;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育环境, 在校园网上开辟的师生信道, 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b.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在信息技术课和其它一些学科的教学中, 尽量早地使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帮助自己学习。另一方面, 学生在使用现代信息中, 应该得到的服务包括: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 方便快捷的检索、各部分资源之间畅通无阻的链接等等。

c.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在网络环境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 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改善教学过程, 提倡“独立探索”和合作式的学习的目的意义, 对于某个具体的学生而言, 并不在于探索到什么成果, 而在与养成好的习惯。提倡“合作研究”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 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人在人间生存和参与构筑未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学中, 教师不仅领着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 而且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发现探索知识。

2.4 拓宽环境性资源。

在研究过程中, 还必须十分重视环境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争取领导的重视、争取政策的倾斜、赢得社会的信任、得到家长的支持, 才能使信息化教学的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 篇10

虽然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外语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极大地丰富了外语教师课堂教学的手段, 成为外语教师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但是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误用弱化了外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避开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误区, 那么就要提高外语课堂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满足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语言的需求。

2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外语课堂教学的误区

(1) 教师太过于依赖多媒体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从“人灌”到“机灌”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高中外语课堂教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开发英语教学资源, 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要求教师要能够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将各种教学媒体资源整合成富含课堂教学信息的多媒体课件, 以保证特定课堂教学信息传输稳定、不失真。但是, 有的教师只是单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材内容搬到多媒体课件中, 没有体现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功能, 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只是把传统的填鸭式“人灌”换成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成的课件进行注入式“机灌”。

(2) 教师误判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应承担的角色

因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课堂引入能够帮助教师克服传统外语课堂教学的弊端, 实现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整合, 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直观形象的教学场景, 营造逼真的语言教学环境, 所以很多教师就认为上课只需要点点鼠标、放放幻灯片课件就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行为实际上弱化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从辅助课堂教学推到了主导课堂教学, 是一种课堂教学角色错位的表现。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外语课程中的辅助属性不会变, 只是辅助的范围由有限范式发展到融合范式, 即从辅助到常态化的学科性融合 (邵红万、陈新仁, 2012:34-40) 。因此, 外语课堂教学中, 任何其他教学手段和工具都无法替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通过轻轻点击鼠标, 照本宣科式地讲解教材内容, 实际上误解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承担的角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根据所教授的教学内容, 合理选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3) 教师夸大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忽略传统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 教师认为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多向互动, 具有超越时空复现教学内容等的优点, 那些传统的教学手段, 比如说挂图、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等教学手段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是可以忽略的。事实上, 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也能够实现一些多媒体信息技术所整合的教学课件所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比如说简笔画, 它能协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实时互动;而板书则能够实时地帮助师生理清当前教学的思路, 抓住学生思维的一瞬间。因此, 课堂教学中不能盲目舍弃传统教学媒体。

(4) 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课件包含太多的媒体

有些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停地点击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中那些美轮美奂的图片、悦耳动听的声音、直观逼真的视频轮番刺激着学生的感官, 学生的情绪被这些媒体教学资源所调动, 时而情绪亢奋, 大声课堂讨论;时而安静, 享受视觉、听觉上的感官享受。这样的课堂确实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些美的享受, 但是由于包含的媒体教学资源太多, 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导致学生无法辨别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课后也无法回忆教学目标要求其掌握的教学内容。

3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对策

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很多英语教师盲目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课件进行教学, 忽略了学生课堂教学核心的主体地位, 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在英语课堂学习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拓展相应的思维层次, 使课堂教学低效, 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我们应当整合并合理适度地利用以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 实现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无缝衔接, 为学生创造最佳的英语教学环境,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最终提高外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提高教师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

首先, 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关系到先进外语课堂教学理念的实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外语课堂教学理念必须依靠多媒体信息技术, 才能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其次, 教师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操作者和有效教学资源的整合者。如果教师的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 那么那些分散的课堂教学资源就得不到有效的整合, 教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期望必将会落空。因此, 必须提高外语教师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 提高英语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制作教学课件的水平。

(2) 合理适度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成课件进行课堂教学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教材重现力和表达能力, 交互性强, 能够有效地创设复现真实的语言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营造宽松有趣的语言教学环境, 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全面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 服务教学

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密度高、传输容量大的特征。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特点, 将那些需要书写的繁杂教学内容编制成课件, 节省教师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课时效率。另外, 教师要能够结合英语课堂语言教学的特点, 巧妙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成的课件, 为学生提供输入丰富语言的机会,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语言训练, 避免一味的播放课件。最后, 多媒体信息技术制成的课件要以实用为主。如果电子课件的内容过于庞杂或者鲜艳, 容易弱化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引起学生上课的疲劳感, F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摘要:本文拟通过指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旨在提高外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6.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育;影响

信息技术从古至今已经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对高中教育而言,它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存在诸多缺点,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凸显。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新知识的。在学生学习观念转变和个性彰显的时代背景下,老师的“满堂灌”,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这种教学方式让大家开始反思,从而带来了一系列高效课堂改革方案的出炉,学生由被动变主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但怎么引导,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才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是个问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老师们逐步解开了这个难题,一转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和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阻力,高效课堂改革的春天到来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给教育界带来了重大影响。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对声音、图像、文本、数字、视频等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主要特点有:信息表示的数字化;信息处理形式的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高速化;信息处理过程的智能化。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使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明显。如果能正确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高中教育教学活动中,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给高中教学带来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和速度,使信息的处理功能远远超越了人类自身能力,达到了信息存储、传递、处理、利用的一体化和自动化。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还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改变了教师对传统教育观念认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实施,更是让老师们对教育教学有了一个全新认识,而信息技术恰恰也融合进了新课标和新教材。随之而来的便是教学环境的改变,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过程。

1.高中教育观念的变革

在传统教学方式及观念存在严重缺陷的时候,现代信息技术从各个方面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模式。

首先,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流动,是一种单向注入式的,缺乏双向互动,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给教育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教育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将教学活动拓展到了课外、校外、家庭和社会等,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

其次,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本教材“满堂灌”。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多媒体工具,用图文并茂、动画、音频、视频等元素,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无非是通过问答的形式展开,比较单一。而在现代信息技术化的教育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如视频导入、演示操作、随机抢答、成果展示等,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的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2.对教材的影响

传统教材以纸质版印刷品为主,其信息传递单向,不能实现交互,且信息承载量少,也仅能提供抽象、静态的信息;同时,传统的音像教材需要特定的设备才能播放,具有局限性。而现代信息化教材则以DVD和WEB教材为主。要么将纸质教材之外的知识拓展内容以文本、图片、PPT、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存放在DVD光盘里,供老师们选择性使用;要么将教学内容做成教学网站的形式,教师通过WEB网页即可实现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也可以实现网上在线学习和完成作业。这样一来教师对教材的使用选择余地就比较广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完成教学,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DVD、WEB教材进行自学,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3.教学环境的变化

说到传统教室,我们就联想到了讲台、黑板、粉笔、简单的教具等。而上课模式就是台上老师一手教材,一手粉笔,滔滔不绝、奋笔疾书;台下学生一支钢笔,一本书,聚精会神,昏昏欲睡。现代信息技术使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向多样化、新颖活泼化迈进。由电子讲台、电子白板、电子教鞭、投影、音响系统、展示仪等组成的现代化多功能教室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教室的认识。再加上无线WIFI、因特网、校园网的接入,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资源的使用是信手拈来,无限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语言,会计业务拓展,会计人员素质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把会计的方方面面推向一个新时代,变革意味着会计仍将是一个充满生机的行业。会计学理论体系的变革、会计语言的变化、会计工作内容的更新等拓展了会计业务的范围,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即将到来的种种机遇,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或继承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规则,而应积极主动地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一、信息社会中传统会计工作面临的变革

会计工作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信息技术的制约和冲击。这是由于社会化工作中所有的规则都应当与其他存在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然而这些规则的建立和实施,却又不能超越其在信息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反过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研制新的会计模型、会计规则创造了必要的环境。作为较为直言的会计学家毕马威会计公司合伙人Bob Elliort曾借用“第三次浪潮”一词来预言:“工厂引起的变革浪潮正在撞击着会计的海岸线,在20世纪70年代,它彻底冲击了工业界。80年代它又荡涤了服务业,而到了90年代,会计界将接受它的洗礼。它改变了商业运营的方式,也改变了经理们面临的问题,现在的经理们需要新的信息模式进行决策。因此,内部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都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可以只是简单的对这些变革做出反映,抑或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同时促进其他领域的适应性变化。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会计人员的挑战将是:创造第三次浪潮中的会计规范。而从事非学术研究的会计人员的挑战将是:促进企业的变革以实施这一新的会计规范…。”从中可以领悟出IT技术环境正对传统会计理论、实务、教育和管理产生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将使传统会计在21世纪发生极大的变革。

(一) 会计学向边缘学科发展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杨纪琬先生预言:“在IT环境下,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逐步向边缘学科转化。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将不断的扩大、延伸,其独立性相对地缩小,而更体现出它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 会计学理论体系的变革

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将受到强烈的冲击,包括对会计假设的延伸,权责发生制即历史成本原则的动摇等。例如,会计假设可延伸到主体,不等距会计期间,“13”会计期、多币种等。这些概念在过去手工环境下是难以操作的,是不允许的,但在IT环境下,其实现将易如反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公司、虚拟企业的兴起,更对持续经营、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等经典会计学的核心提出挑战。各种无形资产———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一切知识资源的待价而沽将强烈的冲击着各类会计模型。

(三) 会计语言和会计程序的变化

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语言和企业会计文化将发生质的变化。会计语言中的一些核心词汇 (如记账凭证、账簙、报表等) 的作用将逐渐淡化。首先由于企业管理全面信息化的实现,使会计信息源和信息表示结构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即会计工作中记账凭证的信息将直接来源于各种业务过程,记账凭证作为手工环境下重要实体的作用将逐步淡化直至消亡。其次由于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各级管理者和投资者可以实时通过企业网站访问存储与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共享信息。因此,将代替凭证、账簙报表的将是原始信息、操作信息、分析决策信息等;而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加工、打印等将代替传统会计中制作凭证、记账、结账、出报表等环节。

(四) IT环境促使会计人力资源价值的变革

在IT环境下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所扮演的角色、工作重点和工作价值将发生巨大的变革:

1.IT技术的应用, 彻底改变了会计工作者的处理工具和手段。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 大量的业务核算工作实现自动化, 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将从事中记账、算账和事后报账转向事前预测、规划和事中控制、监督及事后分析、决策的一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

2.在IT环境下, 会计人员不仅要承担企业内部管理员的职责, 随着外部客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长, 会计人员应及时地向外传递会计信息, 为社会债权人、投资者、供应商和客户、政府管理部门等一切会计委托、受托者负责, 适时地披露真实的会计信息, 提供职业者的咨询服务。

3.在IT环境下, 会计人员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客观地制造和反映会计信息, 而且应使会计信息增殖和创造更高的效能。会计人员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通过财务控制分析参与企业综合管理和提供专业决策。未来的会计师们将是企业经理的最佳候选人之一。

4.IT环境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会计人员所从事的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工作等常规的、结构化较强的工作, 将由基于IT技术的信息系统完成。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人员应更多的从事那些非结构化、非常规的会计业务以及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评价工作。因此, 未来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管理和决策方面的知识, 还应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对信息系统及其资源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二、会计人员应如何面对IT发展的挑战

(一) 会计人员的业务发展

面对IT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即将到来的种种机遇,会计人员需要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辅助下主动拓展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信息选择能力。

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了解和分析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选择反映或报告的方式和内容,以便向信息用户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2. 信息处理能力。

分析企业信息过程,制定会计信息处理规则,包括会计信息系统中设置的各项业务活动控制程序、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并参与几乎所有业务活动规则的制定。

3. 风险决策能力。

分析和评价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风险、效益并通过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相联系,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决定业务过程性质的企业规章和决策。

4. 协作与合作能力。

作为会计,分析企业业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向企业各个业务单元服务,以便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这种业务活动的分析和评价工作又必须得到其他业务部门的支持,然后由会计部门进行集中化的协调和报告。

5. 信息管理能力。

包括对企业业务活动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知识资源的积累和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等。

(二) 信息时代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会计要想在未来的企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的素质:一是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必须要有主动性、开放性、创新性;要主动面对新情况,积极地参与到新业务发展领域中去;要敢于和善于采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二是会计人员应该成为知道如何利用知识来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者;三是会计人员应该成为掌握产品知识、市场知识、技术知识、质量知识、安全知识等的多元专家;四是会计人员应具备学习能力、自治能力和协调能力,特别应具有对各个业务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解能力,以及交流技巧和协作技巧。这样,会计人员才能通过保持与高层经理、业务人员、客户、供应商的经常接触,了解企业内外部业务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挥辅助战略决策的作用。

三、结论

描绘未来发展前景的出发点是正确判断会计人员的价值和能力。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正在发起一个“注册会计师视角”项目,在“注册会计师视角”项目中确定的五种最重要的价值是持续教育、终身学习、竞争力、正直、广泛的业务协调能力和客观性;五种最重要的能力是:沟通的技能、战略性和关键性思考的能力、关注客户和市场、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技术熟练的能力;五项最重要的服务是:保护资产安全、保证信息和系统的可靠性、技术性,在系统分析、信息管理和系统安全方面提供服务、管理咨询,在改进组织的管理和业绩方面提出建议、财务计划,向财务计划提出广泛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西周.会计软件设计技术及应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李立志.会计电算化基础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燃气汽车下一篇:第一特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