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精选9篇)
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 篇1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摘 要: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为现今各个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和良好的辅助作用。数学科目对于小学生是较其他科目更具挑战性的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小学数学的学习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老师的备课工作和学生学习当中素材的积累提供了切实可查的作用,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增进兴趣,启发思维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老师备课;学生学习;进程推动 前 言
信息技术是随着计算机及其实用性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技术,它在现今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数学学科对于小学生,要求其思维更久广泛性、启发性、联想性。同时也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作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描述进一步进行自主拓展与空间想象。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在老师备课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基础建模及形象演变等等促进教师的备课工作,使其课程准备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在兴趣培养、课堂理解、课堂效率及课后资源素材收集整合等几个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一个环节与步骤。
一、信息技术丰富教师备课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学教育对于教师备课来讲变得更为生动丰富与轻松。传统的备课方法主要建立在教师根据课本,写出教案或者通过学校能够提供的模型准备新课程的教授与学习。这使得教师受到了传统备课模式的限制,一是对将要进行教学的内容只能依靠固有的纸质课本进行,拓展内容十分有限;二是对于需要建模举例的教学点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建模与举例,受制于学校能够提供的和固有的旧模型。这就使得整个小学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被动。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能够使任课老师在备课前期进行更多资源的网上搜索与整合,将课本固有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整理,通过搜索和参考成功的案例与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良自己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同时,在建模的过程中,例如几何的学习,包括三角形、矩形等几何图形的学习,就能够进一步的进行模型的建造与拓展。能够将搜索到的能够拓展的图形存储在移动硬盘中或者上传电子邮箱中,就能够在课堂上随时放映给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备课轻松完整。
二、信息技术推动小学生数学课程学习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小学数学教育最直接、最显著的推动就表现在具体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中,通过引入信息技术,能够集中在兴趣培养、课堂理解、课堂效率以及课后资源收集整合等几个方面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首先,在兴趣培养的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和运用能够使得学生在接触到小学数学课程的时候产生新奇的想法,增强教学效果。老师可以通过已经备好的电子课程教案给学生进行预先的大致浏览,了解和明白此节课程需要掌握的课程重点、知识构架和能力要求。由此对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预览式的印象。计算机事先能够对教师备好的电子教案有一个全部的存储,其信息量包含巨大,操作起来也极为方便。电子的信息及色彩模型的丰富都给小学生的思维带来了直接的冲击。能够在上课后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促进学生对当堂课程的学习与接受。第二,在课堂理解上,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也极大的启发了学生对当堂课程的理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弥补了传统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局限。在知识点的理解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为直接明了的进行模型的建立与教学内容的演示。教师在储备的过程中能够克服模型不足及教学内容枯燥死板的局限,用更为生动的事例,结合色彩丰富、构建精准的网络模型呈现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矩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认识、计算与学习中,能够更为生动的举例。通过电脑应用,几何图形得到更为直接的呈现,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对几何图形第一印象的理解与接收。同时,电子图片及三维建模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展示新的知识点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标,进一步促进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深化。第三,信息技术的引用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作为数学教师,节省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一笔一划规整板书的时间,同时更加丰富的建模与色彩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兴奋点。系统的、完备的教学课件也能够使得学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笔记的记录与繁琐的演算。在整体上提高了课堂效率。第四,信息技术的利用加强了课后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合。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往往是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地位较为被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主动的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源的机会。网络教学环境更具开放性和全球化。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实现互动体验。在当堂内容结束以后,能够通过网络环境搜索到更为全面的数学知识点资源及课后练习资源,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的辅助也能够使得学生通过一定的网路渠道注册在先学习用户,参与在线数学问题讨论与解答等等多种环节,从而使得数学学习更加具有互动性。它使得教师不再单独作为数学课程的主要提供者,主导地位也由以前的老师教学学生被动接受逐渐拓展为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广泛涉猎,自由搜索及合理整合等一元主导多元发展的互动性学习体验。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数学教学的进程
信息技术应用在老师和学生的个体促进上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的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也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的课程整合过程中,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备课环境,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在作业的辅导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资源多方面、思路更广阔、事例更形象具体、线条更清晰系统等等。正确恰当的使用计算机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调动积极思考的态度,活跃思维,主动参与教学及测评活动。同时,也能够通过良好的网络环境丰富课堂所需要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的内容、资源,快地域实现信息的整合与网罗,推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的进程。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育[J]2012年第6期
[2]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学习(下)[J].2011年第9期
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 篇2
一、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 编写出较富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 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如在“行程问题”教学中, 利用互动工具插件模拟两个小朋友的相向、同向、背向匀速运动轨迹的互动程序。让学生亲自演示控制模拟运动轨迹, 体验理解路程、速度与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一动态的演示, 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到具体, 清晰地理解了有关概念, 掌握了思维的方法。
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交互性的特点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和一些开放式的练习, 以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反馈信息, 实现课堂练习的有效反馈、即时矫正。如利用视频投影仪, 可以把课堂练习中随时发现的学生问题及时展示在屏幕上, 或讨论、或质疑、或讲解, 及时与学生沟通, 实现当堂校正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 可当堂对本课的全部知识进行全班达标检测。并能按顺序调出检测题, 选择答案, 也利于纠正错误, 有效地解决评价多元化的问题。
二、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 突出了教学重点, 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以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一般说来,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教学环节, 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进行展示, 能帮助学生看清每个细节, 使学生更快、更全的建立起表象, 加深理解, 对学生快速把握学习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力。如利用信息技术演示, 可把教材中的图形图像动态化, 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 使概念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变抽象为直观形象, 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 拓宽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 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 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许多矛盾, 增强了教学效果, 使声、形、色并茂, 给小学生鲜明的表象, 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 学的知识更多更广。
40分钟的课堂时间是很有限的,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操作方便快捷, 事先存储大量的信息, 可以避免教师在课堂上某些环节上时间的浪费,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 为学生赢得更多练习和思考的时间, 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有效避免了只有部分学生发言, 交流不够充分, 参与度低, 学习效率差的弊端。教材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学生不可能都亲临其境, 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 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机会, 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 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课下, 人机之间, 师生之间, 通过学生机联网构成了一个多维互动的交际空间, 使信息网络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拓宽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的影响 篇3
关键词:信息化 意识 高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們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问题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去设置,有些情境因为常规教学手段不能很好的解决,限制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的视野,再现真实的场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显现象的本质属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我曾经听过一节有关计算的练习课,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从上课伊始的第一关到临近下课的第九关,学生一开始还兴致高涨,到最后一关时,已经索然无味了,回答问题的只有几个同学,大部分同学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术只是手段是工具,我们应该看到其工具的本质,而不是光看表面。
2 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4 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学生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学生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判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计划 篇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我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探讨,特做以下浅谈.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课外信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随着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篇5
【摘要】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社会的转型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强有力的辅助作用。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但可以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练习规律问题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没有创造力,就只能模仿别人,无法超越,绝无发展可言。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然而没有兴趣又何谈创造意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因为兴趣会在人的大脑皮层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脑神经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而学习兴趣又与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科技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适时、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深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展,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作用
1.1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信息技术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可以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1.3优化练习,活跃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可以优化练习,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梯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策略
2.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掌握新知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将文字、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引入情境,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传授创设良好契机。
2.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有机结合,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增长才干,解决问题。
2.3分层练习,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教师可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大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习题。计算机的交互性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大的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检测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为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教师可当堂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全班达标检测,达到了当堂巩固、当堂矫正的目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保障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2.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些理念都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他们的探索欲、好奇心和创造潜能。
2.5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工具,有什么问题,还可以百度一下,等等。教师也可将教学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 或者为小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搜索引擎等,引导学生去因特网、资源库收集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大大增加了所学知识的“背景知识”,做到“厚积博发”,为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打好基础。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将成为 21 世纪数学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探索论文 篇6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给学生建立学习兴趣以及正确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一般比较基础,但是很多内容需要通过实例展示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进行理解。同时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性都会较弱,长时间的理论教学无法使他们一直保持注意力。因此,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制作一些相关的课件,通过声、形并茂的方式来带动学生的思维感官。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带动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教师对信息化设备的利用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结合并不能够完全替代教师的教学,而是给予教学以辅助作用。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应当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并将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通过结合网络教学资源来制作相应的课程。始终站在教学的主导地位,才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展教学。当信息技术轰轰烈烈地来到教育身边后,给涉及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带来福音。教师上课不再只是对着教科书传授知识,小学生也不要费尽心力去理解完全抽象的数学难题和要点。教师上课可以采取许多形式,如,用动画的形式教授立体图形单元内容;用游戏的形式教授概率单元内容;也可以用PPT形式教授未解方程单元内容知识。这样的话,既增加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又能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广泛运用数学。
三、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教学的方式
在信息技术还没有进军教育事业的时候,任何学校的教育形式都是一样的,即教师利用粉笔、黑板和教科书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多余的互动,没有能够辅助的工具,没有令人打起精神的交流,只有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小学生沉寂于死板的教学氛围。引入信息技术之后,小学生的眼界开阔了不少,学习效率提高了不少,理解能力也上升了不少,这都是因为数学教学形式的改良。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尤其是小学教学内容,很多对于概念性的课程的讲解,需要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抽象化的分析,很容易造成理解的偏差和错误。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后,数学教学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课件展示,将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地进行展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区分和理解,同时也对教学的学习效率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单化的展示。直观形象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空间关系,还能够促进他们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四、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在实际数学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应只局限于教育方式和知识内容之间的互相叠加,也不能是将信息技术单纯地应用于数学教学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是与数据教学课程成为相辅相成的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很多教师都感受到了它的应用所带来的教学便利,尽管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给我们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在认可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不能否认传统的教学传承的优势,黑板的使用能够给教学带来更多即时性的思维发展空间,它和信息化的课件相比更具有灵活性。
总之,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方式的融入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它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升。信息技术成功加盟小学数学教育,这在很多方面给家长、教师及学生带来了便利,但应该明智地看待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育的整合问题,为人类的整个教育事业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谢军平.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探讨[J].江西教育,2016(30):67.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巧整合 篇7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数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很多学校在校园网的资源库中存储了较充足的、适合学科教学使用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资料。与互联网相接更使校园网如虎添翼, 为教师备课、教学提供了便利。例如, 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知量角器, 进一步掌握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在制作课件时, 我从资源库中找出相关演示图解, 分别与课本内容相对应, 并截取其中与量角器相关的特写画面, 再将多个画面拼接, 制作成Flash课件。学生边听教师的讲解, 边看图解, 在头脑中建立了清晰的结构图,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很容易地了解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用途。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从多个感官丰富学生的认识, 对于突破重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接下来, 在“动手量一量, 说一说”的环节中, 数学课本上的知识不再是枯燥地摆在那儿, 而是变得更有色彩更加鲜活。学生们还可以自发地去网上查找和书本上紧密相关的各种资料, 并在课下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积极交流, 自主学习的气氛十分浓郁。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知识, 还延伸了解了更多的课外资料, 学到的知识更加丰满、有趣。
发挥技术优势,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多媒体网络技术有它独特的优势。一是可以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心理学研究证明, 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非常重要。二是可以快速提取大量信息。存储在网络服务器或终端电脑中的语音、图像、文字等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提取出来, 传输到应用终端。这些优势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用多媒体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创设丰富、生动、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在课的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形成互动交往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始终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设计制作的课件展示所讲知识画面, 可以大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为他们创设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 在教学《学看钟表》这一课时, 我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听音猜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出钟表课题。接着运用Flash课件, 刺激学生感官, 眼看、耳听、心想, 了解时针和分针的特点及转动的方向。再编辑生动有趣的《时针哥哥和分针弟弟闹矛盾》的故事, 并配以用钟面形状制作的表情图片, 不仅使学生明白了时针和分针缺一不可, 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 要团结友爱。最后, 引用卡通形象——企鹅兄妹, 来讲述两兄妹各自不同的作息时间, 这也是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知识。学生们睁大眼睛认真地看着, 听着, 思考着, 并踊跃发言, 轻松愉快地学到了新知识。
巧妙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重视学生学习反馈。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 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也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定要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 让他们主动探索, 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思考, 自己认识事物, 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例如, 在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当介绍完七巧板中的每一块板后, 我让学生们分别用任意的两块或三块板拼成已经认识的图形, 然后让大家用四块板来拼。随着操作难度的加大,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慢慢减弱。这时, 我对学生说:“大家加油啊, 谁拼对了, 电脑先生可能会给他带来惊喜!”学生们一听, 兴趣大增, 又积极地拼起图来。最后, 我让几个学生上台展示拼图成果。拼对的, 电脑就会发出清脆的掌声, 出现美丽的鲜花, 并说:“你真棒!加油啊!”没拼对的, 电脑会响起一段轻松的音乐, 并说:“别着急, 别气馁, 好好再想想。”电脑及时的信息反馈, 使学生从中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态和结果。学生既看到了自己的成功, 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 自我激励, 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增加教学容量, 减轻师生负担。多媒体网络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 我们在课前周密设计, 精心制作课件, 体现了“大容量, 快节奏”的特点, 能为学生练习、思考赢得更多的时间。
例如, 在教学《百数表》一课时, 我设计了能操作的“百数表”多媒体课件。用鼠标点击按钮, 可以利用颜色的变化突显出横排、竖排、斜排上的数, 帮助学生发现排列规律;可以提取单数或双数, 进行转换格式排列, 让学生探究数的特征;还可以用鼠标点击数字, 显示出相邻的数, 引导学生发现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这样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数的排列形式展现出来, 充分挖掘出“百数表”蕴涵的奥秘。学生们在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中积极思考, 既扩大了认知的空间, 又学得轻松愉快。在练习课中, 我们还可以大大增加练习题量, 并将练习结果迅速反馈给学生, 节省了教师大量的讲述和板书时间, 加快教学节奏。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减轻了师生的负担。
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分类号】G623.5
最近几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现在班班通进入了农村校园,每班都有一套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使学生处于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一名数学兼信息技术教师,充分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体现的优越性,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信息技术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教材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学中运用班班通多媒体,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课堂上有声有色,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感观上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圆周长”时,针对学生不易理解“圆周长”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件瓢虫和蜗牛都在沿着叶子的边线练习跑步,蜗牛就从叶子的边跑到叶子尖的地方就不动了,瓢虫沿着整张叶子的边都跑过来了,跑了一整圈。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瓢虫从这一点起跑,又跑回到这一点,它跑了树叶的一周。让学生通过瓢虫的跑步路线体会周长的意义。整堂数学课在趣味比赛引领下,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形象而直观,让学生在直观对比中获得对周长感性认识,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有更深刻的印象。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指一指、描一描出示图形的一周,使学生建立起图形“一周”的表象。接下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中,让学生认真实践,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周长的本质属性,这样学生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清晰、深刻的周长概念。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效果显著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数学课堂更贴近生活,使得课堂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教学情境,可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情境化,有利于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依据,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样的画面:一辆大卡车行驶在公路上,车轮是圆形,快速稳定;变换画面,装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着前进;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忽高忽低的前进着;车轴没有装在圆心的汽车歪歪斜斜地行驶着……学生在笑声中最直接的感受到了车轮是圆的,车轴应装在车轮圆心的道理。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实际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生活同在。
三、信息技術的应用可让数学课堂条理更清昕、结构更严谨,更容易突破重点和难点,充分展示出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地、正确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媒体的有机结合,即电脑模拟和实物操作演示,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一节课中,我先安排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生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然后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直观地使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高等于长方形的宽,由于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进一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此时,我为了强调底与高应该是相对应的,设计了一道习题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进一步明白底与高是相对应的。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到方法,也为今后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的求证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其强大作用,知识形成过程很自然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课前可以把有关教学内容进行自我控制、转换链接,突出难点重点,使抽象难讲的内容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接受,实现由难变易的转换。
例如,在教学圆形面积公式的时,有这么一个过程:将圆形沿着半径平均分成若干份(扇形),然后将其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即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即是圆的半径。如果只是教师的口头叙述这个过程,学生们肯定是理解不透这个变化的过程的。这样同学们对于这个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很不容易。现在,我将这个过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并在课件上用红色粗线明显描出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长方形的宽和圆形半径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并且通过提问,让学生通过问题边观察边思考,通过自己观察让学生们得出结论,这样就把这个数学难点由抽象变具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内容,一下子变得简单明了,突破了重点难点,降低了教学难度。
总之,随着新改的深入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必然趋势。但是,教师们不能盲目地利用信息技术,视信息技术为万能的。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向更高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篇9
现代社会正逐步走进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2000年修订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经历着信息潮流的我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下面将自己的几点理解与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布鲁纳有一句名言,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里,合适的方式是关键。而计算机正好提供了这种可能。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电教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情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山区中小学教学中,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在开展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往往不能有效地达到大纲的要求,教材中所创设的情境有很多乡村的孩子都无法理解,如人教版小六教材中引用了一个“过山车”的实例。但在课堂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学生根本没见过“山车”,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黑板、教具模型都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利用计算机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投影片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新授时精心设计好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充分运用教具、学具、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我们知道,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几何画板》能很好地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及其变化动态地显示出来,随时观察到各种情况下的数量关系及其变化。如在讲旋转体时,教师可以使用《几何面板》制作的课件形象动态地演示圆柱由一个长方形旋转而成,圆锥由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而成的过程。在人教版小六(上)截几何体时可以演示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体的过程,可以直观地看到所得的截面是什么图形,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象而难以理解和制作教具模型的麻烦,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几何画板》还可以在图形运动中动态地保持几何关系,可以运用它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比如,用其画点/画线工具画出一个三角形后,可以用鼠标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和边,就可以得到各种形状的三角形。我们也可以让三个顶点在三个圆上运动,作一个动态的演示,这时就可以说:“这就表示一个任意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做出它的三条中线,演示不管三角形如何变化,其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使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通过具体的感性的信息呈现,能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是把数学作为单纯的知识去理解它,而是能够更有实感的去把握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利用计算机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利用计算机可以让学生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即以研究者的方式,参与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在数学科学研究中,数学家需要反复实验才能发现规律,然后才是进行严格的逻辑论述和证明。而在学校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都是学生通过听教师口头讲述获得的,几乎没有实验。学生多半是在听数学,听那些缺少发现过程的结论。数学学习不应是一个被动吸收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再创造的活动,使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给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的探索问题的情境,给学生的比较和抽象创造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他们就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
《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1995年夏季学期,两个美国初中二年级学生应用《几何画板》发现了又一个任意等分线段的方法;东北育才学校一名学生发现了广义蝴蝶定理。抛开这些问题自身的意义不说,他们处理问题的过程(猜测-验证-论证),对数学教学也是一种启示。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利用了几何画板,通过对圆的画法,圆的半径,圆的直径,半径与直径关系等知识地进行引导,学生在自学和展示中的一些困惑就迎刃而解,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揭示了半径、直径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学生单纯去想象半径、直径的概念要容易得多,使静态的知识点变为动态的图像,学生记忆深刻,理解起来也易如反掌,学生学起来非常轻松、快乐。
(二)、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如今的Internet,是一个拥有信息最丰富、交流信息最为快捷的媒介。每天,千百万人正在通过Internet学习、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Internet可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校。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他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学生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在世界范围服务器主页上浏览,可以利用E-mail交流,可以通过聊天室通话,可以通过BBS进行讨论,可以使用同步多媒体环境的虚拟教室。这样,可以让远方的专家、教师替代计算机有针对性地来帮助,让学生集体通过交互讨论、合作解决复杂问题。所以有了网络,合作式的学习就大大发展了,这会给个别化教学提供另一种解决方式,使学习效果大大增强。
(三)、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性学习
利用计算机进行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通过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也是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研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研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研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和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研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推荐阅读: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10-10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的理解11-17
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教学05-14
信息技术下小学数学06-08
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11-20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计划09-21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09-05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看法08-02
现代对媒体信息技术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