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精选11篇)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 篇1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
电教中心郭宗尧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教学经验,教材编写得也很不完善。当前的教材一般较注重知识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而不太注重研究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对学生应有的科学学习方法研究不足,知识点讲得较细而欠缺整体结构的介绍。这样的教材一般是按线性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多是字典式的功能讲解,成了软件的操作手册和使用说明书。这种教材重视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教材的编排不仅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还要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学生应该学什么?目的如何?意义如何?需要掌握哪些信息素养?这些以前考虑的很少,分析的很少,完全凭着感觉在进行着教学。以前思考的点很细,很小,从平时上课的真实感受中,深受启发,开始从宏观方面思考问题,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小学生需要掌握哪些信息素养?哪几种常用应用软件?
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我个人认为在教材编写上,对于小学生,较好的方法应当是:由实际到理论、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零碎到系统。所以首先针对要学的知识技能设计出有意义的真实任务,在任务中蕴含了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规定,力求以任务来驱动,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多元化体系结构的确立与内容的科学组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编排可能还有诸多需要考虑的方面,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着在广大师生与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逐步走向稳定与成熟。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 篇2
一、创课堂氛围, 在优化语文形式中激发情感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色彩、声音来思考问题的。情趣教学正是适应了这一认知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 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效果, 创设最好的教学情境, 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 在苏教版第十册《飞夺泸定桥》攻天险一段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理解“奋不顾身”一词, 可用多媒体模拟喊杀声、枪炮声混成一片的战争场面, 播放红军战士不怕危险, 奋勇夺桥的情景。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定格放大让学生仔细观察几个红军战士夺桥的动作, 用“红军战士夺桥奋不顾身, 有的……有的……有的……”进行说话训练。在视听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运用词语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信息技术程序设计, 模拟过程, 可使学生获得“真”的感受。
二、补文本空白, 在还原语文本色中呈现情境
于永正老师说:“凡是把语文课当成纯工具课来教, 语文课就缺乏生机活力。学生在机械、琐碎的工具操练中体验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学习效率极低。”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有不少是因为语文课变味了, 欠缺真正的学生情感参与, 缺少真正入情入境的感悟才产生的。当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产生较大的距离时, 可以通过“补白”, 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架起一道理解的桥梁, 激发学习的兴趣。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课文, 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 而文中浓缩成了一句话:“想到这里, 他尽力克制自己, 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 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 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文简意无穷, 学生如何才能领悟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 此时就可以通过播放悲壮的音乐, 屏幕上呈现以下内容:
①大雪纷飞的寒冬, 司马迁伏在冰冷的竹简之上, 只见……
②在旁人的嘲笑声中, 司马迁眉头紧锁, 他心想……
③中秋之夜, 满头白发、重病缠身的司马迁喃喃自语道……
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 尽情地表达, 这样直观地教学,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直向获得向纵向发展。从学生的观点中我体会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那样的丰富, 而情感目标在此一环节得到很好的落实。语文教学一定要力求贴近并再现生活情境, 展现字词句中所附载的生活印记, 学生才能感受语文的真正魅力, 从而学得有滋有味。
三、变学习形式, 在创新语文教学中彰显情趣
心理学家认为, 兴趣是个人学习活动的潜在动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有助于解决激发学习动机的问题。可见, 展现语文情趣, 要积极挖掘文本内涵, 在教学中以文情“引”生情, 以文趣“引”生趣。作为语文教师, 创新教学形式, 将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喜欢的形式出示,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借助多媒体把《望月》 (苏教版第十册) 中小外甥的话改成诗歌的形式, 左边是书本的格式, 右边摇身一变成为诗歌:“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仅仅是改编成童话诗, 意境的优美, 语言的表现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而为学生所喜欢。
再如, 在教学《詹天佑》 (苏教版第十一册) 时, “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的理解就可以通过学生画示意图和多媒体动画模拟的形式完成。 (见下图)
对于居庸关采用的“竖井开凿法”, 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学生可以一目了然;“‘人’字形线路”的理解辅助以动画, 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火车行进的线路。有趣的动画模拟,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声音图像于一体、动静结合的直观教学环境, 使他们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感性认识, 从而解决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重点与难点, 而学生又记忆深刻,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可见, 将教材内容转变一下形式, 将语言文字改变一下理解的方法, 情趣共生, 学生才会对语文学习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形成真正的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性;评价方式;信息素养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强调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都在研究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但是就信息技术课本身和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在各个学科都与信息技术轰轰烈烈整合时,又该做些什么?是一哄而上,凑个热闹;还是理性思考,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实际更有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目前信息技术课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课型与教法的问题。有过信息技术课教学经验的教师们都知道,以前的信息技术课堂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怎样操作各种软件,教师实际上是对软件使用说明书进行演示与介绍,学生则主要是通过被动接受的方式学会操作软件;而如今新课标明确指出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体目标,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相互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养成。为了实现这个总体目标,教师们就必须对之前的教法进行完善和改进。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强,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上机练习时间,学生才能初步掌握。然而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个别化教学、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检查作业和练习成为困扰每个信息技术课教师的突出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有利資源和特殊教学环境,最有效的途径——应用多媒体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网络,学生可使用教师设计的软件自主学习,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征求意见,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检查练习,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制定不同的练习方案,实施个别化教学。这样既可以有效地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特殊优势,又可以弥补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无法预计课堂突发情况的不足。
其次,就是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也就是每学段或每学期通过一份统一的试卷或检测问卷,对学生学业成绩整体状况进行了解,这种评价方式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上最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但是实践性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重要特性,常规试卷对于考核知识技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对于操作能力的测评,教师们完全可以把功夫用在平时,分门别类进行专题小测验,比如考察网络基础知识,我当时就设计了一个专题小测验:编写了一份试题放在教师机上共享,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计算机找到这份共享试题,并在D盘以自己的姓名新建一个文件夹,将试题复制到文件夹内,40分钟内完成,完成答题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把自己姓名的文件夹传到教师机。通过这个专题小测验,可以考察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在学生寻找试题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对局域网中资源共享的操作能力;二是在答题过程中考察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三是通过这份试题考察学生对网络基础知识的整合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专业优势,制作出适合实际情况的学生电子档案袋、软件辅助平台等,实时跟踪学生课堂表现,分析诊断学生学习情况,不断调节改进教学方式,发挥对教与学的全面促进功能。通过这种方法使得整个评价过程实时方便,省去了老师大量烦琐的工作,同时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其他同学分享乐趣。
最后,就是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少。每周一节课,学生感兴趣但却又不投入——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它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游戏、操作时的图形化界面、上网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喜欢只是表面上的,作为一门课程它也有很多难点,要学好它也要花费精力,但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是真正投入地来学习的。对于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放平心态思考一下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学科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入手。这就决定了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应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使其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这就正如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信息技术课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使其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课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以上列举的几个典型问题外,还会在每堂教学课中出现具体化的问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论[M].
[2]叶金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修订版)[M].
[3]戴慧.浅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J].教育学.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 篇4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广泛地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基础教育领域也从中受益。 大量的事实证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可以方便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的应用能力。 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实物展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方法容量较小,吸引力不是很强。 而信息技术能够创设更加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角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经过多年的经验,笔者现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让学习内容更贴近生活
作为教师,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多媒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加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培养学生们科学的认知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准确读数、写数以及建立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如果只在黑板上或卡片上写一些纯数字让学生读数写数的话,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疲劳。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我们除了利用好教材出现的内容外, 还发动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大数.我们也可以从学生最关注的事情做出发点、在网上搜集一些数据,或者我们可以利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相关资料,作为拓展展现在学生面前。 而这些数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是他们感兴趣的,从而他们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这样,学生在这些素材中不仅感知了相关数的大小,建立了数感,更从中还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
在教学中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把教材中的死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的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呈现,也就是把死知识展开做活,这样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上课所学的某一个知识,而是辐射到这一类知识,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无形之中也会提升很多。 总之,活用教材,使教材“鲜活”起来,会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学生更愿学。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自然科学,正因为它的高度抽象性显得枯燥乏味,这使得学生望而生畏。 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 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然要求,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探索,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如在教学“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时,这部分知识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地理学科要涉及的内容,如果不给学生讲透,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的,这不利于他们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据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视频、动画资料,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呈现相关内容,学生在直观的观察过程中很容易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三、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的整合,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和探索过程, 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 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时空, 整合资源可以打破时空的局限,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在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中经历体验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例如,在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时,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没办法让学生亲临其境。 但是我们可以多媒体对一段繁忙的交通路口往来的车辆进行实况录像并剪辑加工, 或者直接到网上下载一段交通路口视频。 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 在学生统计过程中,他们自己会发现问题:车太多了、太快了怎么办? 一个人忙不过来无法统计,又怎么办?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合作记录解决。学生一下子想出很多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打勾的、画点的.、画图形的、写“正”字的。 这么多方法,哪种更优? 这时教师及时引导,经学生比较,最后都认为用画“正”字收集数据的方法较快, 而且能一眼就看出有多少辆车。 由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并灵活运用, 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经历了数据的收集、 整理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又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学习主动性的良好发挥。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这无疑可以应用到数学学科教学中来,所以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术资源,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去亲自动手、动探究自己有疑问或者感兴趣的数学知识,努力向着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这对于我国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课本,自己再上网查找一些与圆周率相关的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要求要小组进行合作,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还下载一些相关题目考同学、考老师。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 篇5
郑冀
【摘要】 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已经走出了以技术教学为目的、“学科本位”的误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欣喜之余,我们是否发现:当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充斥了“人文综合”、“热闹气氛”、“能力素养”、“赏识教育”等时尚流行元素,而“学科本质”、“课堂效率”、“基本技能”、“有效评价”等传统元素正在被有些老师有意无意地淡化。我们的教学似乎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面对这种情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理性的回归。
【关键词】 学科本质课堂实效基本技能有效评价
新课改是对原有教学的一种修正,一种链接,一种升化,并不是全盘否定。我们不能把传统教学的好方法与优势因为课改潮流而放弃,相反要将它继承和发扬光大。因此,我就对:
一、不为综合淹没本质;
二、不为形式忽略实效;
三、不为素养淡化技术;
四、不为赏识模糊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一、不为综合淹没本质
[现象]
现象在整合成风的今天,信息技术掺杂了太多的元素在里面,信息技术的内容却越整越少,更有甚者是几乎整没了!有一次听课,讲的是演示文稿的超级链接,跟长征扯上了,结果大半节课都在讲长征的知识,搞得有点主次不分,更像是在普及长征的历史。一节课下来
能完成任务的学生没几个。
[思考]
这不禁使我们反思:这种课堂是我们需要的信息技术课吗?信息技术课一星期也就一节,可是课上这么大的信息容量和信息技术知识有关的内容却很少,而学生真正又能接受多少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呢?
因此我想信息技术的“本”,到底是什么?笔者以为“本”还应该落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并能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信息技术课用历史知识是让学生掌握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能让历史知识喧宾夺主,淹没了信息技术课的本质特征。
[策略]
针对以上的课例,我想应该削减长征的知识,或干脆在课前先让学生先去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而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如何用PPT中的超级链接功能来实现众多长征内容的链接这个核心问题上。即在课堂上要尽量去除太多的“旁系”元素,从信息层面减少掩饰,着重突出“超级链接”的核心价值,别让长征知识这个笨重的身躯把真正的信息技术课堂给拖跨了。
二、不为形式忽略实效
[现象]
随着课改的推进,情境创设、主题活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模式和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到课堂中。这着实让我们的课堂热热闹
闹、轰轰烈烈地动了起来,看起来也符合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但问题是这些时尚的东西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利润”了吗?通过仔细观察和反省就会发现,大多数老师往往只是用了它们的形,而没有把它们的神给“俘获”。虽然形似,却不能用它们为课堂教学带来实效。许多时候,让我们陷入了刻意营造气氛的情景创设中,为了情境而进行创设,使情境和学习任务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我们的主题活动过度泛滥,而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策略,教师不能及时指导;自主探究缺少探究的契机,没有探究的价值;协作学习,找不到实质性的合作,成了优秀生表现自己的舞台,搭载差生的顺风车,达不到学习相长,共同提高的效果。
[思考]
教学中情景要创造,活动需要搞,多媒体要使用,但这些都不是教学的本质,我们教学的本质是把握目标,讲清重点,突破难点,理清教学的知识点,衔接知识的生长点。不能因为片面的追求表面的形式,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使课堂知识、技能、方法等内容含量减少,在热闹过后,真正的重点、难点却没落到实处,学生的技能、思维没有提高。课堂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策略]
对于情境创设和主题活动,应该从信息技术的核心问题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注意解决好虚拟与真实的关系。让情境和主题活动都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让学生用信息技术的眼光
关注情境或主题活动,总之要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服务。
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加以选择,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有很多内容都是约定俗成,用接受性学习效果反而会更好,我们要挑那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综合性的内容。并且要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同样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要有可探讨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
„„
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优势所在,关键在于我们要用对时候,用对地方,这样才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实效。
三、不为素养淡化技术
[现象]
过去,我们为技术而技术,为操作而操作,学生表面是掌握了操作,但脱离了练习环境,还是不能应用学到的操作解决问题,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因此我们提倡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与此同时基本的实践、技术却被淡化了。
往往一堂课下来,新授的技能都是一次而过,没有重复操作;技术操作反复不多,造成掌握的不熟练,学生普遍感觉技术不曾学会,无法在短时间内调用各种软件、各种技术来支撑方法的学习。特别是综合实践课,因为技术的缺憾,很难将方法落实。
记得在一堂制作电脑小报的综合课上,大家都沉浸在对文字内容层面上的处理、加工。但制作小报隐含的搜索下载内容、在WORD中运
用分栏、插入文本框(图片)等具体技术点却似乎已经不在重要。教师没有对分栏这个新授的技能充分教学,也没有对搜索下载、插入文本框(图片)进行复习回顾,学生似乎都成了天才。但最后因为技术这座饶不过去的壁垒,能完成任务的学生寥寥无几。
[思考]
个人以为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基于技术实践、问题解决、信息交流和文化重构的信息素养。而解决问题、信息交流以及文化重构等实现有需要以技术实践为基础的。所以信息技术教学中,脱离技术实践会使信息技术课程变的空洞,离开了技术谈信息素养无疑是纸上谈兵。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追求时尚的“素养”而淡化了永恒的“技术”。只有“技术” 之根基牢固,才有“素养”之枝繁叶茂。[策略]
由于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经常今天学的知识技能到了下次上课,便忘得差不多了。教师要在新课开始先对旧知识技能进行复习,即重视旧技能的操作巩固。
新授的操作技能要让学生明确新技能具体的操作步骤,教师既要注重这节课需要完成哪些知识点,又设计出包含操作技能重复训练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操作技能的重复操作,从而让学生把基础的练扎实了。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回到过去无意义的机械练习。
四、不为赏识模糊评价
[现象]
如果你走进现在的课堂,会发现到处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表扬赞美不绝于耳,批评和指正几乎绝迹。这样的课堂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却总觉的似乎欠缺了点什么。
[思考]
不可否认积极的鼓励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进心、自尊心。但是,如果表扬过多过滥,缺乏实质内容,学生就会弄不清自己的言语举止究竟是对还是错,心中无数,产生迷惑,也不能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而改正。
[策略]
个人以为,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激励性”评价不等于盲目的迁就、无原则的默认,或者说不批评、只表扬。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做法,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不应该只是以简单的“不错!”“真棒”一味“叫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激励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指挥的火花闪现,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而面对学生出现的不足,一定要认真指出,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我们不能因为赏识而模糊了评价,表扬和赏识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评价才能获得最大效应。
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方法的思考 篇6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提起信息技术课,很多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每次上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热情的确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剧等。即使教师在广播教学时,有些学生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做到“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进而使学生“信”,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应当适当地、积极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我们既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习的一个成员,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又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和帮助。
二、学玩结合,综合提高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我们从传授课本内的知识着手,而且还要综合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心理以及年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避免儿童成人化,相应地去选择一些益智游戏和趣味性强的知识作为补充,并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如知识性的内容用小顺口溜或竞赛形式加强记忆,在实践时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等)来上课,使儿童懂得信息技术在现今社会应用中的所占的重要地位。这样不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多设计新颖性、趣味性强的课堂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例如,教画图,就要让学生从填充开始,让图画变得更漂亮;教打字,可以考虑用金山打字通上的游戏软件;教Word,可以让学生设计本班的课程表,制作一张生日贺卡等等。通过玩中学、乐中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评价反馈,促生提升
评价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向,又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之一。合理的评价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课堂上,我们既要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操作训练,还要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即时进行反馈,让他们在不断的信息变换和新认知的产生中去挖掘知识的更深内涵。例如,我们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设置“个人文件夹”,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保存下来,满足初学者小小的虚荣心,增强成就感,增加了下次学习投入性,还可以方便跟全班的学生进行横向的交流、比较,也可以跟自己进行纵向的比较,可以更多地看到进步。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个体或小组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注意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让学生有巨大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学生的兴趣。另外,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课堂给学生预留出一点自由时间是必要的,是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条件之一。每节课给学生预留5分钟,让他们自由驰骋在自己所掌握的各项信息技术能力之中,他们兴趣会更浓。
四、及时恰当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
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会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篇一律,这是抓住学生“眼球”的重要因素。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学生的创造性与差异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展示教学的效果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五、合理分组,培养合作意识
农村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存在着各方面的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操作技能方面水平很高;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操作方面是一片空白。所以,在上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种类型的小组,一种小组是把操作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分在一起,他们在上课时可以取长补短,互相竞赛,学习情趣高涨;第二种小组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在一组,并在小组中选出负责人,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各组基础好的学生也可以相互交流。实践证明,这种分组合作的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效率也明显提高。
小学每班学生都在五十至六十人左右,学生年龄尚小,绝大部分学生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学生当“小老师”,把他们流动到各组去,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向教师提问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共同进步。
六、课后拓展,及时总结反思
每节课讲完后,如果时间允许,需灵活安排一些学生的拓展练习,没有拓展的时间也要布置一下课后的拓展学习任务。教师根据现实情况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继续探索,这既是对一些疑难问题的拓展,也是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创造条件。同时,教师也应写好教学反思。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每天都进行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我们教师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所以每节课后都要进行认真的反思: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妥当,如何对原教案设计进行及时修订等等,从而使教学方案得到不断完善,并根据教学实际,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教学中把认为对自己有影响的教学事件及其解决过程,或是学习名师的心得体会一一记录下来,我想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素质,也是保证实施有效课堂的重要措施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控好我们的40分钟课堂,提炼教学内容,教我们该教的,设计有效的课堂任务,对学生、对考试知己知彼,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落实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最终真正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 篇7
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理解就是玩电脑, 他们不愿意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 更不愿意进行乏味的训练。因此, 打造高效课堂,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巧妙的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 “信息及其特征”一课主要是知识的理解, 没有多少关于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中, 难免会出现无精打采的状态。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对课堂先进行巧妙预设, 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做一个游戏, 从而营造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如, 在教学文本的结构化和形象化时, 教师还可以出示学生感兴趣的图片, 如在云形标注图中有一张明星照片, 标注一句俏皮话, 或者一张学校的结构图, 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能够引发学生们对制作方法的思考, 产生学习的动力。再如, 在学习信息编程时, 教师可先演示一个小程序, 它能够自行计算学生在数学物理中学习的公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马上兴趣高涨, 自然能以一种很好的精神状态进入了学习。当然, 预设的方法还有很多, 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 符合实际预设, 真正激发学生兴趣。
2 精心组织, 打造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课堂, 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合理安排、精心组织, 使课堂教学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自主探索中完成学习目标。
2.1 巧设活动, 学好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实践、应用的基础, 只有理解了理论知识, 才能消除在操作中的一些障碍。但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是最枯燥的, 学生常常在上理论课时无精打采, 教师要能理解学生的心理, 巧设活动, 激活课堂,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打好基础, 从而打造高效课堂。例如, 在教学“什么是信息”时, 可以设置一个有游戏叫“心有灵犀一点通”。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 看看哪一组学生最有默契。游戏开始后,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纸, 列举一条日常生活中的信息, 再小组明确信息都涉及到了哪些种类, 每组派一名同学前来汇报。在汇总的时候有的学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他在看报纸”这条信息该归于哪一类呢?他是描写的, 这种情境不能算是文字信息, 从而引出信息不光有文字、图形信息, 还有情境、状态信息。最后总结时发现学生写得最多的还是情境、状态等信息, 学生理解最多的文字、图形等信息却很少出现在分类中。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出了信息的其中一个特征, 信息是需要载体的, 最后总结出信息的概念和特征。这样在活动和由活动产生的课堂生成中,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还让学生在分类汇总中培养了学习能力, 掌握了关于信息的理论知识, 让课堂教学达到了该有的效果。
2.2 实践知识, 夯实学生基础
俗话说, 实践得真知,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实践是理论的运用,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实践相结合, 才能实现课堂高效。例如, 学校食堂要改善各方面的条件, 教师可让学生搜索资料, 为食堂的改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供合理意见。事关学生的日常生活, 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在最终提交的时候, 每个小组交给我的资料涉及多个方面, 有文字、有图像、有符号、有图形, 非常全面、生动、形象。这次实践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学习基础, 还在精彩的实践生成中, 提高了课堂实效。
2.3 探索发现, 自主学习体验
高效的课堂, 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的能力。例如, 《信息编程加工》这节内容对学生来说, 有一定的难度, 但也能激起学生征服困难的刺激感。教学时, 教师可先介绍编程的规则、算法的运用、代码的设计等, 然后给学生演示给数字排序的编程方法。最后让学生分为小组, 自己探索编一个小程序, 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感觉很刺激, 马上通过网上查资料、自己实践等方式, 列出算法、设计代码, 进行编程实验, 在运行中不通过, 就再次改正, 再次实验。最终在探索中, 每个小组都编写了一个小软件, 如进行简单加减运算、生肖的查询等。学生真正懂得了算法的规律, 代码的设计方法, 并进行了实践性应用, 在探索中巩固了知识, 在探索中发现新知, 在探索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终整个课堂实现了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目的。
总之,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精心组织,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瞬间, 激发课堂活力, 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用尽可能少的时间, 学习更多的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 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打造高效课堂是提高学习效率, 掌握更多知识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课程, 在高中阶段学好信息技术, 对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是教师们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 篇8
关键词:有效教学;兴趣;任务目标;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在中小学已经开设多年了。这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各项任务,实现自己的创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它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互动性、学习的实践性和学习的反思性。在新课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该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但是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有较重的惰性,而信息技术的某些课程又偏向于枯燥。以教科版的必修第五章为例,使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图片,使用魔术棒、套索、裁切等工具对图片进行处理。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地掌握各知识点。教师可以适当创设教学情境。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对比两张图片“找不同”的竞赛学习情境,尽快找出两张图片之间的细微区别。当学生找到不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两张图片变得相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主探究“选框”“填充”“魔术捧”等工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通过上述情境的设置,学生的求知欲被进一步激发,能够以较好的状态进行自主探究。
创设了适当的教学情境之后,教师需要为之准备内容合适、容量适当的素材。假如使学生自主地上网搜索与情境任务相关的素材,可能会出现学生流连网络而找不到相关素材,或者学生找到了相关素材而无法取舍选用。
二、确立三维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方向,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活动的共同指向,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精确。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从三个方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和编写要用可观察的外显行为来界定,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目标的明确,就是明确学生需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和即将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
三、选择适当的学习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应用非常普遍。根据教学情境和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任务尤为重要。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作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任务的创设,基本由教学情境引出,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整堂课程。然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整堂课只有一个大任务那是不行的,学生会有一种无从入手的无力感觉。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任务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加强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精心构思和设计任务,使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四、选用适当的教法
在教学过程,教师如何使课堂更加的流畅有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独立并且有自己思想的个体,正视学生地位,在课堂上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和有意义的交流,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本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法,比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任务驱动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的“网站制作简介”部分时,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我搜集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在网页中不仅要有好的文字内容,还要有优美的学生爱听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好看的动画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演示这样的网页,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兴趣。学生有学习兴趣后,我就安排好一个任务,用这些任务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网页设计。任务有:(1)新建站点;(2)添加新网页;(3)利用表格布局网页;(4)插入表格;(5)添加图像;(6)插入动画;(7)设置背景;(8)在网页中插入背景音乐;(9)设置超链接等。在学生制作网页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看教材,多看一些别人设计好的优秀网页,从易到难地学习。在网页制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由于创设了愉快的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和上机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因此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大量的实践表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在实施过程中,关键是教师如何艺术性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樹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五、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教学的诊断、反馈、评定、调控和激励,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的过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的最后,不可避免的需要对学生的任务作品进行评价。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准确合理地做出反馈。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对自身的作品进行评价。相对于教师对自身作品的肯定相比较,学生也关注同伴对自身作品的看法,在自评以后,听听同学对自己作品的看法,无论是肯定或者否定的都能使学生受益匪浅。同伴的肯定能更好地激发对于自己作品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而同伴提出的缺点,也能使学生更深地认识自身的缺陷,从而去改进、改善。
以上几个方面,是笔者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想法。当然有了这些,还远远不够。比如在评价机制上,需建立更多更细的评价细则,使学生的评价更明确,更好地体现评价的促进作用。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设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的有效性将具有更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研究,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才能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有所迈进。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等待我们不断寻觅,上下求索。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 篇9
本节课选自泰山版社出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本节是初中信息技术理论部分学习的基础,也是本教材学习信息技术理论课程的开篇。着重分析了什么是信息,归纳出了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拓宽了学生对信息的形态和内涵的认识,也是后面信息获取、存储、整 理、分类、统计、加工、利用和传播的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跨入高中,相互还不是很熟悉,而且现在的学生有个性,喜欢表现自己,这又是他们在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发言和参与表现的机会,通 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新内容很好的迁移和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个人的信息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主要特征,能够说明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以获取更多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体验认识事物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以信息与信息载体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五、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激趣法、游戏法、事例分析法。
激趣法:在导课部分我利用引人深思的托德和鲍勃的故事,引发 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引入本课的学习。
游戏法:在信息载体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我作你猜的游戏,在游戏和互动中,使学生了解信息媒体及媒体的多样性。在介绍香农 的定义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游戏,使学生通过猜谜语理解香农的观点,加深学生对信息的认
识。
事例分析法: 在信息特征部分的教学环节中,我准备了一些小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掌握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
2、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
(2)软件资源: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图 片、谜语等)。
六、教学过程
(一)呈现故事,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展示:A(鲍勃)和 B(托德)的故事
师:
A(鲍勃)和 B(托德)的差距是什么?
教学意图:通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意识对一个 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并自然的引入本节教学内容。
(二)互动体验,学习新知
(1)感受身边的信息(展示图片信息)
老师展示提问并引导学生说出一些身边常接触的信息,然后让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说出自己对信息的认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两个中外学者对信息的认识,共同感受一下什 么是信息。
(2)通过猜猜看,理解香农的观点,感受什么是信息。
香农的观点: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课件出示猜猜看。
师:同学们是怎样猜到答案的?
生:思考回答
(4)通过小例子,理解钟义信的观点,进一步感受什么是信息、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提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也就是说凡是表述了事物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的现象都是信息,信息包含了自然界或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
展示文字,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哪些信息?
(5)总结什么是信息
从信息的本质来看,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种资源。从信息的作用来看,信息是用来消除人们对信息所描述事物的不确定性。从信息的内容来看,信息描述了事物的运动状态与方式。
(6)巩固练习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信息有了一定的认识,举例请同学们思考。
教学意图:感受信息,加深对信息的认识,接着进行练习,以加深巩固。
2、分析信息的特征
(1)普遍性
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信息,上课的铃声,交通的红绿灯,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无不是信息。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普遍性
教学意图:通过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出信息的特征,使用事例,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信息的特征。
(2)载体依附性
将士点燃的烽火本身不是信息,它里面所包含的意义是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而烽火只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载体。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依附性
游戏:我做你猜(一位学生做“猜测者”背对黑板,另一位学生以动作示范来表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动物名称(不能说话)使另一名学生猜出动物名称。)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游戏中信息都是通过什么载体进行传递的。
生:思考回答
师:
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来传递,虽然载体不同,但是他们传递的信息是相同的。
(3)价值性和相对价值性
航班、机票打折等信息。
结论:信息是有价值的,但是要以积极开拓的心态去使用信息,才能发挥信息的价值。对于我们人生也是一样的,你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以积极上进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相对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
我们只有不断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才能有效地理解信息、把握信息和应用信息。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价值性和相对价值性。
(4)时效性
李小姐看到一个海报,说是百货大楼服装八折销售,于是兴高采烈的去大楼购物,可是到了大楼,李小姐却很失望,原来大楼是为庆祝建店二十周年而搞的三天打折销售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时效性
时效性比较强的信息:新闻,海报,通知等等。
(5)共享性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结论:物品交换后,每个人都有失有得,而思想交换后,每个人都有了
更多的思想,说明信息是可共享的。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共享性
(6)存储性和可处理性 信息还是可以压缩、存储并使之有序化,还可以转变原有的形态,体现了信息具有可处理性。
如 2008 年 8 月 8 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盛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有人把其全过程刻录成了光盘保存。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存储性和可处理性
(7)传递性
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如:地球上的控制中心通过无线信号控制太空中的卫星。历史书就是在向我们传递着发生在古代的事情。
课件展示观看奥运会球赛的图片。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传递性。
(8)不完全性
课件出示“盲人摸象”图片。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不完全性(9)真伪性
课件出示诸葛亮“空城计”图片。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真伪性(七)小结
1.信息的概念。
2.信息的特征。
(八)布置课后作业
文学探究题。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因为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接触信息技术课,所以他们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强。而且现在的学生有个性,喜欢表现自己,并且这又是他们在初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理论课,再加上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发言和参与表现的机会,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新内容很好的迁移和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个人的信息知识体系。
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征,通过三种观点帮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践经历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信息的特征。
故事导入效果较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兴趣浓厚,对知识点期待值比较高,因此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和睦共处。
虽然是一节理论课,但整堂课下来,学生们并不感觉乏味,恰恰收获颇丰。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知识点和技巧也得到了加强,课堂达成度较高,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泰山版社出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本节是初中信息技术理论部分学习的基础,也是本教材学习信息技术理论课程的开篇。着重分析了什么是信息,归纳出了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拓宽了学生对信息的形态和内涵的认识,也是后面信息获取、存储、整理、分类、统计、加工、利用和传播的知识准备。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测评练习第一环节 选择题(3 道)
关于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 第二环节 文学探究题(16 道)
1.“老黄历看不得”。
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烽火戏诸侯,一笑值千金”。
5.
诸葛亮的“空城计”。
6.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7.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8.
读书以明理。
9.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10.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三人成虎。
12.
一传十,十传百。
13.飞鸽传书。
1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5.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16.红灯停,绿灯行。
两个环节都旨在考察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
课后反思
课前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差异,所以采用故事引入新课,课堂上尽量举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例,让孩子们体会到一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也为从而放松心情,兴趣浓厚,和睦共处,也为整个学习过程奠定了感情基础。
我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自己一次次的不断成长,在反复推敲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含义,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努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课堂小组合作环节不够突显;没有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教师对个别同学的点评过于简单、粗略。以后会进一步加强评价方面的培养,这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课标分析
本节课选自泰山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插入图片》和第二节《图文混排》综合应用,内容比较复杂,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利用 word 制作邮票,插入图片,运用绘图工具绘制图形及插入文本框制作邮票,文本框的插入编辑、位置的调整以及邮票的设计,对象整体的组合及折分。
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强,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精心设计制作。层次分明,美观漂亮。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小老师”演
示指导,采取分层教学方法,使学生由一个兴趣点出发,设置实用的任务操作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动手实践,完成相关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激励 篇10
四川省德阳市实验小学许先财
【摘要】在普遍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基础教育中语文和数学以外的学科的重要性已逐渐被各学校老师认同,相关老师们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下,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丰富知识内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我们小学信息技术老师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也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也一直在寻求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精神和自主创新的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会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达成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这一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激励 ;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展,以及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里广泛的应用,我们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也显得越发重要。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往往重视语数教学而轻视其它学科,重视游戏娱乐而轻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重视计算机操作而轻视基础理论。该如何将这些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将学生课堂散漫不经心转化为积极进取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激励。通过有效激励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
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树立有效激励榜样
教师的个人素养,包括了个人高尚的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和教学业务能力素养,这是教师个人教学魅力的体现,是呈现在学生面前具有示范效应激励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个人素养的高低,能直接决定老师教育效果的好坏。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首要要作用是“树人”,塑造有灵魂的人。因此,我们信息技术老师也应该具备高尚的灵魂和深厚的文化修养。用我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来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生,影响着他们,用我们的正直、无私和关爱,用我们的风度、风格和独特的人格来吸引学生、感动学生、激励学生。
同时,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们最直接展现给他们的是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它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具备课堂要求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游刃有余的对这些基本知识进行拓展,所以对当前各种软件、硬件、网络等都应该了解或熟练应用,因此信息技术老师的业余继续学习和自我充电提高是无止境的。同时我们老师储备了丰富的知识,还应该以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将其传递给学生,以更少的时间里达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虚心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教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丰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我们才能以自己优秀的个人素养去感染、引导并且激励学生,以自己优秀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甚至影响学生一生。
营造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创设有效激励环境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有效激励的基础条件。师生间的互相尊重、民主和平等的关系能够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会变得热烈而有效,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展现,进而能产生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比如在教学《网上讨论》这一课时,大纲要求通过论坛BBS开展一次有趣的网上讨论,既然是有趣的讨论,就应该选择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我没有武断地给学生固定话题,而是在上课前就提出任务:小组讨论并推荐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作为网上讨论的主题。结果课堂上网上讨论的环节里,学生们思维活跃,选出的主题也趣味纷呈,学生交流的气氛异常热烈,很好的达成了快乐学习的理念。
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是实现有效激励的前提。开放的学习时空、开放的学习环境、开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开放的学习心态等,都能为课堂提供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令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心态轻松、愉快,从而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让思维迸发更多灵光。例如我在教学Word绘图的相关内容时,涉及到一个自选图形(如长方形)遮盖住了另一个自选图形,要解决透明显示这个问题。我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安排学生在独立操作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的解决方法居然有多种,有人提出在绘图工具栏中将自选图形填充色改为无色,有人提出在自选图形格式中来修改填充色,还有人提出在设置自选图形格式时将自选图形透明度降低等等,每一种答案都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都是学生开放学习的体现。
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丰富有效激励手段
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各种激励手段中,适时的思想教育是各种激励手段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有效的思想教育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这些思想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应该是把握现实中的时机,进行悄悄的渗透。比如我在教学Flash动画制作时,为了激趣,播放了一段网上很著名的“小小动画”,这段动画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位一直很调皮、上课坐不住爱说爱动的学生这时也安静了,而且还不时提醒旁边还在说小话的同学保持安静,认真看。课后我对这位同学说,你现在知道别人说小话会影响你了,你知不知道你有时上课动来动去还说小话会影响别人?他羞愧地向我保证,说下次会改了。
信息技术课上用得较多的还是激趣手段,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声画及动画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学
生积极学习、不畏难、不怕苦的精神。在教学Flash动画时,一些制作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复杂度,很容易让他们望而生畏,为此,我们要将看起来复杂的动画转为简单而有趣的制作。讲解逐帧动画时,我准备了几张马跑步的分解动作图片,一次性导入到场景各关键帧中,播放即让学生看到了马跑步的动画,这简单的操作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他们快速的模仿完成更增添了学习的成就感,甚至还意犹未尽,急切想学习更多内容。
象这些类似的激励手段还有很多,我们在各种教研活动中,不必局限于信息技术课,有时语文、数学及其它学科也有很多好的激励手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语文课上用得较多的情感激励,语文老师常常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与课文间的情感交流来触及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行为。我们在教学机器人板块时,首先利用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当前先进的机器人技术,通过学生惊讶的眼神和赞叹的语气里,我知道,机器人技术已经抓住了学生的心。但这还不够,如再将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深入到学生心中,效果就更好了。于是,我又将当前我国的机器人技术与日本和欧美的相比较,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差距,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和奋起超越,为祖国崛起而读书的精神。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从教学细节入手,抓住每一个珍贵的教学契机,从学生间的认同、个体间的竞争、小组的合作、老师及同学的评价等多方面、多层次地熟练应用我们的激励手段,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他们的探究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让课堂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课堂上适时、成功、有效的教学激励能充分体现出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信任和关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地发展,它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11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给小朋友上《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课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首先给小朋友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计算机各部分与生活中的哪些东西相同,再让大家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些什么。小朋友一个个都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同桌之间相互提出了自已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小朋友说主机后面有很多很多线。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什么地方去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小朋友不仅了解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三、利用网络教室构建学习环境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教学平台或自己动手建立教学网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着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随时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我尝试着引入了留言板、聊天室等网上交互方式,在讲解申请免费邮箱时,同学们都纷纷拥有了自己的邮箱地址,但是要发信时却不知对方的地址,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及时引入了留言板,让同学们将自己申请到的地址放在留言板上,这样不仅本班的同学之间可以通信,留言板上的信息同样可以让其它班级、其它年级的同学看到,这样交流的范围就变得更大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更浓了。
四、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中有一用《动画自己做》程序来制作动画故事,该程序为学生提供了背景、静物、动画角色等素材,十分地直观,操作也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上手。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只是随心所欲地将各种素材拼凑在一起,而并没有掌握到动画的制作方法。于是我提出了三个动画制作任务:①让一个小朋友从左向右跑去。②两位小朋友赛跑,要求同时起跑。③两组小朋友进行接力赛。这三个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加入一个动画角色到加入两个动画角色,并要能控制角色的动作时间,最后一个任务要改变动画角色。学生在这一连串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对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教材的分析和思考】推荐阅读:
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分析与思考00010-11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06-11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09-22
将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到小学英语教学中05-20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10-10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分析10-29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实困境分析及对策构建07-16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目录12-16
对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思考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