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2024-06-11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精选8篇)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篇1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收藏)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基础,掌握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将成为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当务之急是全面深入地开展对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而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学什么?目的如何?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这些以前考虑的很少,分析的也很少。通过这个学期的教学发现了了一些问题,考虑了很多,现总结如下: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性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过去的计算机教育中,曾一度把计算机本身作为学习对象,使学生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曾经在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术语和概念,不需要面对一张张枯燥的试卷,他们要接受的是真正的生活对他们的考试,是身处信息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三)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知识联系的整体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外语、数学、物理、电子学等等。但有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只注重讲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忽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他学科素养。这种认识严重束缚了众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路。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线,开设整合性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只有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使用信息技术。

(四)趣味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特点,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针对基础性的教学建议

首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知道时代对公民的信息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今普及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所选学习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将来能够利用的,或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的知识或技能。例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概念及知识、大致工作流程、数据处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等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意识、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所以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就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处理结果和信息的活用实现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比如,计算机软件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很大比重。但是在讲软件知识时,切不可盯住一个具体软件的功能过于详细地讲.而应针对一类软件的共性,注重对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筛选。例如,在安排“文字处理”这部分知识点时,如选择写字板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则对于文字处理软件所共有的汉字输入、文字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作为重点内容。小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后,同样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记事本、Word等其他字处理软件,更高层次地理解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的特点。(二)针对应用性的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和尝试,使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使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在教学方法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课本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后练习”,这种任务如制作一张贺卡、设计并制作一份板报、上网查询资料并整理、收发电子邮件、制作网页等等。这种任务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应用中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另一种任务是小任务,即“动动手”。如“删除‘画图练习’文件夹中的‘XR.BMP’文件”“圆角矩形的画法和矩形的画法完全一样,请你使用圆角矩形工具画一个举重杠铃”这种任务一般是结合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而设置的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和尝试性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某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在课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元旦时,有的同学主动应用计算机制作了新年贺卡送给老师和学生,这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强化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三)针对整合性的教学建议

鉴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这是目前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对象的阶段可以采用的一种整合模式,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

其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很大比重。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布置“画图”的任务时,要结合美术;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动画制作可与数学结合起来等等。

(四)针对趣味性的教学建议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否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在实践中,应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让“趣味”作为领路人。下面提供了几种趣味教学的方法,作为参考。

l.演示教学法。

依据儿童的好奇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同学们:举例说明计算机的科学计算、科学管理、自动控制、辅助教学等.还让计算机演奏音乐,绘制美丽的图案,猜谜语等.这样逐渐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2.游戏教学法。

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兴趣,把要学的知识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如教画图软件时,先绘了一些基本图形.然后让学生与计算机一起搭积木,用这些基本图形组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成就感和审美能力。

3.竞赛教学法。

依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组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绘图比赛,计算比赛,制作网页比赛,网络知识大赛等,给学生讲当今世界软件奇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我要赢”的传奇故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兴趣。

4.逆向教学法。

事先展示教学的结果,也就是先让学生知其然,再向学生解释过程,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网页制作时,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自己制作的贺卡、网页、多媒体课件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再教给学生这些知识。

5.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可以把对计算机有共同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比如,教师节前夕,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学生用电脑绘制精美的贺卡赠给老师们。元旦来临之前,可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用扫描仪制成“千禧纪念卡片”。计算机把孩子们带人了一种神秘的世界,进入知识的殿堂,使他们的思维插上想像的翅膀,焕发出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总之,教师要把自己摆在教学设计者的位置上,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充分贯彻“趣味引路”的思想,创造性地设计趣味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使学习变成一种新景象:不再是“苦读圣贤书”,而是“学无止境,其乐无穷”。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篇2

●立体化教材的含义

关于立体化教材的定义, 说法众多, 其目的都是克服以往教材形式的单一, 提高其适用性, 满足现代学习者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为教学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合理运用。通常将立体化教材定义为:以满足教学多种需求、最大程度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为目的, 在传统印刷教材的基础上, 以课程教学为中心, 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支持服务以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的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出版物的集合。

●国内中小学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现状

目前国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版本很多, 但多数是以单一的教科书形式出现, 也有一些教材配有配套的光盘, 辅助一些网上资源。这些教材可以称之为立体化教材的一个雏形, 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立体化教材。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配套光盘主要有两种类型:辅助学习型教学光盘和学习资源型素材光盘。辅助学习型教学光盘主要是配套光盘中带有教学软件, 学生通过教学软件来学习;学习资源型素材光盘主要是为纸质教材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 为学习活动提供应有的学习资源。

1.纸介质教材+辅助学习型教学光盘

目前不少配套光盘都属于这种类型, 通过设计好的程序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操作。学生能初步获得软件功能的体验, 同时还有练习题、测试题供学生自己检验学习的成果。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类光盘中有时还配有一些简单的游戏。此外, 这类光盘中还会提供部分素材供学生选择。这类光盘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使用, 便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这类光盘的缺点是过于强调操作技能, 对教材的扩展不多, 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2.纸介质教材+学习资源型素材光盘

学习资源型素材光盘中的资源以教科书为依据, 是对其合理的延伸和拓展, 两者相辅相成。在配套光盘中动态演示软件操作步骤, 提供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呈现多媒体化的课程资源。文本类、图像类、多媒体类和网络类等各类资源的内容各有侧重。这类光盘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给学生以一定的学习空间。

3.纸介质教材+网站支持

还有一类信息技术教材, 配合教科书, 建立相应的网站, 在网站上提供教科书的电子版、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和教学课件, 在网站上还设有论坛, 用于释疑解惑和收集教材的反馈信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 而教材需要一定的开发周期。所以, 教科书印刷出来后, 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过时和表述不准确的内容, 而有了网站支持, 就可以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弥补印刷教材的缺陷。而且网站的交互功能也便于编者了解教材的使用情况, 以便进一步修订。

4.纸介质教材+学习资源型素材光盘+网站支持

以上三种形式是目前国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的主要模式, 但这三种形式并不是孤立的, 是相互穿插、互为补充的, 有的教材在配有配套光盘的同时, 还提供网站的支持, 旨在建立纸介质教材、网站、光盘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开发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的开发设计原则

立体化教材应该提供的是一套立体化的教学支持系统, 该系统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 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 充分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动态性、立体化的特征。其体系中的所有元素都依据教学设计方案进行统一的计划和安排, 各个维度、各个元素都体现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特点, 杜绝孤立和分散, 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 满足教育市场需求, 形成教学能力, 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因此, 在开发中小学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时要综合考虑纸介质教材、光盘和网络的优势, 应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环境, 进行统一的设计和安排。

1.区分不同的区域和应用环境

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人文地理条件差异极大, 形成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若干个经济区域。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教育发展也不平衡, 教学媒体的发展阶段也不同。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而言, 在很大程度上受软硬件、师资等多种教学媒体因素的影响。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 落后的农村学校可能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 课程设置不合理, 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教材的建设, 制约着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因此, 我们在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时, 要充分考虑地区的差异。

与教科书配套的光盘、网站, 需要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有些地区和学校由于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跟不上, 而影响了师生对该类资源的使用。因此, 我们就要调查当地的软、硬件资源的建设状况, 针对具体情况开发相应的立体化教材。

一般来说,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起始年级比较晚, 小学开课的普及率很低, 硬件设备不完善, 课时也比较少, 师资力量也较薄弱。针对这样的地区, 基本上是以纸介质教材为主。某些地区可以根据需要配以辅助的教学光盘, 帮助学生自学, 弥补师资力量薄弱的不足。但光盘中也不用安排太多的扩展内容, 主要是基本的教学过程, 减少学生使用教材时对光盘和网络的依赖性, 这些地区的网络建设都不是很完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主要还是依靠信息技术课, 课后接触电脑的机会比较少。光盘也主要是教师上课时使用, 不需要每人一张光盘, 教师有就可以了, 主要是辅助教师教学的资源。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 建设时要灵活得多, 因为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比较好, 学生家里大多也有电脑, 能够上网, 课后的可扩展空间比较大。对于这样的地区, 我们就要充分考虑教科书、光盘、网络三者之间的关系, 建立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要在网站上建立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给学生以足够的发挥空间, 光盘上要有扩展的知识和丰富的资源, 主要为学生课外使用。网络上要有互动平台, 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编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基本上是每人配一张光盘, 光盘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

2.区分不同的教育层次和认识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 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接形象的思维, 注意力又不容易持久集中。这时, 可以用具体实物展示, 也可以使用视频、动画镜头多一些, 色彩鲜艳一些, 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 (如中学生) 的概括和抽象能力发展了, 感知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 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 为他们选择的教学媒体可以广泛一些, 增加理性认识的分量, 重点应放在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上, 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各种教学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是不同的, 有的属于具体的经验, 有的属于替代的经验、间接的经验, 有的则属于抽象的经验。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认识结构是逐渐形成的, 它不但与年龄有关, 也与他的知识、经验、思维的发展程度有关。认知结构逐步完善、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逐步积累、提高的过程。因此, 只有当所选择的教学媒体反映的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叠时, 教学媒体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获得较高的有效信息量, 提高教学效果。因此,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选择应用立体化教材。

3.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特点

中小学信息技术立体化教材决不是各种教育资源的简单拼凑, 它需要整体的策划设计, 策划的思想应贯穿教材建设过程的始终, 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应是有机的结合, 使其相得益彰。不同媒体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立体化教材建设应充分利用不同媒体的优势, 使其达到互相补充的作用。电子媒体与教科书相比, 有容量大、便于检索、形象生动等优势, 因此, 在立体化教材建设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网站以实时共享、动态交互和自主开放等特性, 广泛应用于立体化教材的资源建设。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交流和自觉探究成为可能, 满足了学生的个体需要。师生间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分层次的研究性教学活动。网站具有开放性、可扩充性的特点, 所以建设网络资源时要留给教师和学生一定的扩展空间。教学网站作为教科书的扩充与延伸, 弥补了图书教材出版周期长、更新速度慢的不足, 能及时推出最新的材料。

●结束语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改进建议 篇3

一、以信息活动为要素构建教材的知识系统

1.教材知识结构的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软件不仅种类多,而且软件之间相对独立。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多采用直线式结构,按逻辑顺序罗列软件的知识点,学生学完一个软件后,再学习下一个软件。这样的编排结构不利于学生强化记忆,也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应打破各种工具软件之间的界限,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上,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发展水平出发,将信息活动划分为信息识别与获取、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加工与创造、信息表达与交流四个领域,以此作为构成要素,发掘工具软件的共同特性,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将各种工具软件或信息环境组织在一起,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的体系结构。同时,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进行复习巩固,强化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实现知识的深入理解。

2.教材体例的设计

根据信息活动的四个领域,在编写体例上任务驱动型和主题活动型相结合。任务驱动型是以任务为载体,将知识点穿插到具体任务的实施过程中,以任务为中心展开教材内容。教学上易于安排,学习上也易于接受,但若过于注重任务的描述,则容易丢失知识的内在特性,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参照课本操作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而一旦离开课本或更换任务就无所适从。主题型教材是一种整合型的教材,教材不再以章节为模块,而是以某种学习内容(或某个主题)为中心,强调学生在完成这个单元学习的过程中习得知识,主题型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体例上要综合采用任务驱动型和主题活动型,融合二者的优势,一方面利用任务驱动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性的、必备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利用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在“信息表达与交流”这个领域中,先利用多个任务驱动型单元介绍上网基础操作,然后设置一个综合性的主题活动“我们爱旅游”,让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基本知识。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既涵盖了利用浏览器收集材料、利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等上网基础操作,又涵盖了利用Microsoft Word和Microsoft PowerPoint等信息处理软件展示旅游路线的综合操作,而且还涉及到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处理知识点,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精选和编排教材内容

现代心理学表明,能力的形成一部分依赖于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而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过程只有在学习的迁移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有必要在教材中根据学习的迁移规律来精选和编排教学内容。

1.精选教材内容

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把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现在功能相同的软件非常多,具备相同功能的软件不必在教材中一一讲解,只需选择其一,通过讲解一个软件的基本操作,然后让学生练习操作同类的其他软件,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从众多的网上即时通讯工具中选择MSN,给学生讲解MSN的基本功能,然后通过设置一个小活动“如何选取最好的即时通信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即时通讯软件,总结即时通信软件的共性,有效迁移到其他通信软件的学习。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材内容也应该不断推陈出新,反映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以及发展的趋势。

2.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编排教材内容,不仅要注重知识点的纵向联系,还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会把新知识与已掌握的旧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若教材内容忽视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就不利于学生区分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学生混淆新旧知识,对新内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不利于学习的迁移。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虽然部分工具软件的功能相对独立,但它们的操作界面或操作方法却是相似的。在安排学习内容时,引导学生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学习Mirrosoft Powerpoint排版操作之前,引导学生比较Powerpoint与Word的相似之处,发现二者的共性,再讲解Powerpoint。

三、教材呈现方式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1.内容呈现方式的设计

共同经验原理表明,教材内容的呈现要采用学习者经验范围内能理解的知识和比喻,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引导他们进入新的知识领域。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在学生遇到新概念、新原理时,可采用对比、比喻的方法,把生活中常见的游戏或现象与新概念、新原理联系起来,以引导他们进入新的知识领域。例如,在设计“计算机工作原理”这一节时,假如在教材中直接描述计算机原理,这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抽象、生硬的。教师可以采用比喻和对比的方法,用日常生活中的“听口令”与计算机的输入输出相对比,把主机比喻为人的大脑,这样学生对这个原理的理解就容易了很多。当然,在内容的文字表达方面,也应该以学生的共同经验为前提,用生动活泼的文字叙述来阐述知识点。

2.教材插图的设计

图片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应多运用一些图片,同时在图片周围配以少量的文字,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插图的选择要讲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颜色鲜艳的卡通人物更能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大、学习的深入,愈接近真实生活的视觉教材愈能够刺激学习,因为它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信息,因此接近生活的插图更有利于提高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效能。

四、注重教材的开放性

1.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美术和英语等其他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扩展技术应用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信息问题、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画图工具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案例,Word打字操作与英语词汇学习整合的案例等。

2.注重教材内容的弹性

为了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教材要具有一定的弹性。教材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背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课外扩展”和“相关链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内容,并提供扩展性的、有层次性的练习。

3.注重立体化学习资源的配套

配备多媒体光盘和学习网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扩展的电子化、网络化教与学的资源,克服纸质教材的局限性。

五、注重先行组织者的设计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材料 篇4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综合性

(2)独立性

(3)实践性

(4)发展性

(5)创新性 2.信息技术的含义是什么?它对教育教学和学生有哪些重要影响?

含义: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

影响:⑴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 ⑵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⑶信息技术支持有效学习;⑷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主要任务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象:⑴信息技术课程; ⑵信息技术教学;⑶信息技术学习; ⑷计算机辅助教育(CBE); ⑸计算机远程教育

任务:(1)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不同层次中的教育目标,并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研究。

(2)使学习者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以学科理论为指导,进行教材和教法的研究。(3)使学习者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使学习者掌握指导信息技术学习的规律和原则,在教学工作中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5)教育学习者牢固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总结和丰富信息技术教学经验。

4、谈谈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存在的问题:

⑴观念跟不上、评价机制不完善 ⑵发展不平衡 ⑶资金不足 ⑷师资缺乏 解决方法: ⑴ 更新教育观念 ⑵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⑶ 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行“多纲多本”。

⑷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1页

⑸教法落后

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没有颁布

⑸ 关于教学模式问题:现阶段采取,设立信息技术课程,提倡学科整合应用,教材执⑹ 改革教学方法

第2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怎样实现?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及其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确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各学段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信息技术课的设置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心智发展水平,不能偏深、偏高、偏广。但是中小学生可塑性强,兴趣爱好日趋广泛、深入,思维趋向科学,且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因此,中小学各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各类学科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块可以划分如下: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第3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

1.认知结构是人的全部知识或观念的总和及其组织。2.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两者是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结构是计算机专家研究的对象,其认知结构是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

3.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是信息技术科学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输入阶段、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阶段和操作阶段。

第2页 4.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主要有:现代性特点、实践性特点、工具性特点、应用性特点、文化性特点。5.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技术科学的认知过程。

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这个过程包括输入阶段、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阶段和操作阶段。6.根据目前情况,谈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⑴现代性;⑵实践性;⑶工具性;⑷应用性;⑸文化性 7.试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原则。⑴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⑵理论性与实际性相结合的原则; ⑶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⑷巩固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8.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关系。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进程、内容、方法、组织和实施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的;教师要对教学效果和质量负责;

(2)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必须由教师引导)。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不应包办代替、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中,要多安排“自学”环节,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尝试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在自学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9.试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的意义。

(1)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必要因素。知识的掌握与认识能力的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

(2)离开知识的掌握,就谈不上认识能力的发展;同时认识能力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掌握知识的质量和速度。

10.试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体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1)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在教学中重视基本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好上机实验课的教学,对实验课的安排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不可让实验课的教学成为学生单纯“玩”计算机的过程。

(2)注意掌握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将其渗透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帮助学生主动通过观察、分析等思考过程去理解知识,逐步掌握思考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这有利于改进学生的认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

第3页

⑸量力性与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⑹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⑺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力,并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应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尽量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吸引学生到学习中来,通过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其能力。

11.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承认个别差异,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统一要求指的是把年轻一代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把传授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好。因材施教要求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智力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措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因材施教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教师讲某一问题时,明确向学生指出是否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掌握,或者指出必须掌握的内容。比如,在讲WPS 编辑用→ ←↑↓方向键移动光标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掌握,而对于Home、End、PgUp、PgDn 等键,则可以提出不同要求。

(2)布置上机、课外作业时,分出哪些是必做的,哪些可以选做。对于必做而不会做的学生就得个别辅导。

(3)组织学生“一帮一”对子,效果会很显著。学得较差的学生得到帮助,学得较好的学生为了辅导同学,听课学习会更认真。

第4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

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分类:

1)按产生的时间可分为传统教学法和新教学法。2)按教学指导思想不同可分为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3)从教学内容的逻辑安排可分为归纳法和演绎法。

4)以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可分为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5)按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基本形式可分为接受型、自学型和探究型。

6)现代教学论对上述分法进行了归纳,将教学法分为两大类:一类叫综合教学法,另一类叫基本教学法。3.现代教学方法应具备哪些特征: 1)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情绪生活)的培养和调节 3)注意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第4页 4)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5)对传统教学法适当保留并加以改造

6)实现信息的多向传递

4.信息技术课的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教练法、范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5.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内容

3)学生的实际情况 4)教学条件

5)课型

6)教学时间

6.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有以下形式:讲述、讲解、讲演等形式。

7.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

9.自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学而掌握知识的方法。适用于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比如软件使用的自学。

10.演示法是教师在上课时,出示实物、挂图,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画画、投影、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实验技能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11.教师上课时运用演示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演示时教师应对演示对象加以必要的说明,告诉学生应着重观察什么,并提出一系列问题,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应注意的内容上去。(2)演示时间要适当。

(3)演示完后要归纳总结,作出明确结论。

(4)演示不能取代上机实习,最好的方法是在演示结束后就进行上机实习。

12.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或对某一动作反复地进行,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可用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

13.练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多次的、多方面的、创造性的应用已学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4.教练法的主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作中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第5页 观得到有效培养。

15.范例教学法是以典型的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16.项目教学法是指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习、研究某种或多种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并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一系列相互 关联问题的一种教学/学习方法。

17.发现法是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倡导的教学方法。

18.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19.程序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金纳 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控制论原理首创的,使用教学机器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按照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项目并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制作成卡片或编成计算机程序,学生按此程序进行自学、独立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20.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情境中展开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是由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

21.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有哪些? ①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② 边讲边练式教学模式 ③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④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⑤ 自主式学习模式;

22.何谓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有哪些特征?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教师教的方法(教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法)。

现代教学方法应具备的特征:①以发展学生只能为出发点;②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发展;③重视学生非智力(情绪生活)因素的培养和调节;④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⑤对传统教学方法适当保留,并进行改进;⑥实现信息的多向传递;

23.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谈谈实验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或某一动作反复地进行,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实验对工具性学科和技能性学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尤为必需。实验法对

第6页

⑥ 合作式学习模式 ⑦ 探究式学习模式 ⑧ 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 ⑨ WebQuest教学模式 ⑩ 游戏式教学模式 于使学生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学生发展能力以及形成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除了在课堂上教学外,更多的是在机房操作实验。

24.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特点,阐述自学指导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意义。

自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而掌握知识的方法。一般做法是,教师指定教材或自学材料,学生在课堂或课外自学,教师指导、答疑和小结。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自学要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培养,以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能继续学习。

25.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有哪些教学模式,其适用范围如何?

⑴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它适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概念性或需要进行逻辑思维的内容的教学。⑵ 边讲边练式教学模式。它适用于机时较充裕、操作性较强的应用软件的教学。

⑶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此模式主要适用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如电子表格(Excel)、动画制作(Flash)、网页制作(FrontPage)等。⑷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⑸ 自主式学习模式; ⑹ 合作式学习模式 ⑺ 探究式学习模式 ⑻ 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 ⑼ WebQuest教学模式 ⑽ 游戏式教学模式

26.何谓任务驱动式模式?试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立体、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最后经过实践解决问题。

27.选取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选择与评价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⑴教学目的和任务;⑵教学内容;⑶学生的实际情况;⑷教学条件;⑸课型;⑹教学时间。

好的教学方法应达到以下要求。⑴有利于“双基”的掌握,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⑵重视学生能

第7页 力的培养,特别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能力的培养。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⑷能因材施教,把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⑸要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以上要求,不能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第5章 信息技术课的现代教学手段

1.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尤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最常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当属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它主要指计算机辅助教学、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2.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屏幕广播、屏幕监视和交流。3.电化教育的基本功能有:

1)集成功能

2)再现功能

3)交互功能

4)虚拟功能

5)扩充功能 4.电化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提高学习质量

2)提高学习效率

3)扩大教育规模

4)促进教育改革

5.电化课的教学过程是教育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习者传递与交流教学信息的过程。包括4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教学信息、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者。

6.通常把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称为计算机辅助教育。具体又分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CAI 系统一般由系统硬件、系统软件、课件三个部分构成。

7.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包括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信息处理策略与工作环境。8.远程教育系统的技术支持

⑴计算机网络技术;⑵多媒体通信技术;⑶人工智能技术;⑷CSCW 技术(Computer Supported Work,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⑸虚拟现实技术。9.与传统教学相比远程教育系统有以下优势: 1)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更符合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2)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促进群体的协同学习3)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促进双向互动 4)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优化教学资源 10.远程教育系统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讲授型模式(同步时讲授、异步式讲授)

2)个别辅导模式

3)讨论学习模式

4)探索学习模式

5)协作学习模式

11.异步式讲授: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教学材料放到网上,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

第8页 使用这些资料来学习。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自由,易于技术实现;缺点是缺乏师生之间的实时交互、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

12.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是什么?广义的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哪些学科内容?

狭义地说,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将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的技术和方法。

广义地说,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它应用了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多媒体理论及系统科学理论等的科学成果,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13.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情况,试述远程教育的优势。与传统教学相比,远程教育系统具有以下优势。⑴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更符合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⑵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促进群体的协同学习; ⑶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促进双向互动; ⑷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优化教学资源;

第6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

1.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决策过程。

2.教学内容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

3.教学目标是指在学校的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的总目标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的具体预期教学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发出点和归宿。

4.教学目标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导向,又是学生学进行学习的航标,还是进行课堂效果评价的尺度。5.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哪些?

(1)认知目标(2)情感目标

(3)动作技能目标

(注:也称作“三维目标”)6.课堂教学的类型

(1)根据上课的方式分类,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课:①理论课 ;②上机课; ③实践课(2)根据知识掌握的阶段,可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课:①新授课;②复习课;③练习课;④检测课 7.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结构,可表示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

8.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一般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第9页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2)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3)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4)检查巩固知识

9.教学过程最优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环节如下:

1)教学目标最优化 2)教学策略最优化

3)教学控制最优化

4)教学评价最优化 10.备课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1)分析教材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4)编写教案,熟悉教具 11.课外辅导根据辅导方式分为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

课外辅导根据辅导内容分为单纯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辅导。12.信息技术教育实习的意义有哪些?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3)检验学生所学知识,达到教学相长

4)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5)巩固学生专业思想

6)检验高等师范院校办学质量、获取教改信息 13.信息技术教育实习前一般要做好哪些准备?

(1)思想心理准备

(2)知识、技能准备

(3)材料准备 14.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什么?有哪些作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作用:⑴传授知识;⑵形成技能;⑶培养智力;⑷发展个性 15.备课有哪些基本环节?

1)分析教材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4)编写教案,熟悉教具 16.如何确定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三维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首先是确定教学目标(目的)、教学内容及逻辑顺序、重点和难点,做到明确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17.教案一般要包括哪些内容?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一份教案。

通常包括下列内容:授课班级、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材分析、课的类型、教学用具、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参考资料、教学过程、作业及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或课后分析)。18.课堂教学有哪些任务和基本要求?

任务:(1)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2)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3)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要求:(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按照教学计划设计好每堂课的教案;

(2)针对课堂内容,准备好课堂教学中需要的硬件、软件,对所需的资料如图片、声音、视频等素

第10页 材应事先整理好,形成资源共享;

(3)在教学过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为,促使他们的行为形成习惯;

(4)应对每堂课的教学进行测评,为下一堂课作好准备。

第7章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类型

1.概念与词语有着密切联系,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2.概念间的相容关系有: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3.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有(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4.程序是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达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步骤(算法)。

计算机程序是用指定的计算机语言表达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步骤,这些方法步骤必须是计算机能理解并且能执行的。

程序设计主要指研制计算机程序的过程,它应该包含:对问题的分析与了解、选取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步骤、用特定的计算机语言将方法步骤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这个方法步骤就是程序清单。5.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是一组规则,它由词法和句法组成。6.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具体概念,谈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1)使学生了解概念的由来与发展。(2)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表达形式。(3)使学生了解有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会对概念正确地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一定的概念体系(4)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概念。

概念的教学途径和一般方法:(1)概念的引入。(2)概念的明确与理解。(3)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第8章 智力、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1.知识是人们对客观规律事物认识的总和,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反映。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属于个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大脑机能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心理特征。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过程中两个必要的因素。

2.智力是一个复合体,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3.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动机、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好奇心等等。

4.能力按其倾向性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主要指智力,它是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为了顺利地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些能力综合。

5.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可按照“三阶段七环节”来进行。第一阶段是示范阶段,包括讲解和示范等两个环节。第二阶段是制作阶段,包括学生自主探索、分组讨论和作品的制作等三个环节。第三阶段是讲评阶段,包

第11页 括作品的交流和讲评等两个环节。6.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2)加强实践活动

(3)改进课堂教学(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5)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7.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基础。

8.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

(1)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3)信息素养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9.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2)学好信息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4)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渗透、综合。(5)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10.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能力培养包括哪些内容?

⑴自学能力;⑵操作能力;⑶编辑能力;⑷思维能力;⑸创造能力; 11.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这里的创造潜质是指创造的目标、创造的意志、创造的精神等。(2)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创造性心理是创造力的基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就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搞科研,撰写论文,搞小创造、小发明,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

(5)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6)进行教法创新。

1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何意义?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意义:

(1)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3)信息素养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12页 途径:

⑴通过信息技术专门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⑵加强学科课程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⑶创设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第9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意义有哪些?

(1)教学评价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2)教学评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教学评价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2.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1)导向功能

(2)检查功能

(3)激励功能

(4)改进功能 3.教学评价的分类

(1)按评价的目的进行分类可分为三类: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可分为以下两类:绝对评价、相对评价。4.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方法有: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5.教学评价的意义是什么?

(1)教学评价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2)教学评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教学评价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6.教学评价有哪些功能?

(1)导向功能

(2)检查功能

(3)激励功能

(4)改进功能 3.如何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特点? ⑴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要注重实践

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中存在着难以量化的因素 ⑶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依赖于教学设备 ⑷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标准依赖课程内容 7.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⑴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指用切合实际的语言表达学生的学习情况。它一般建立在评价者的经验或印象的基础上,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①评语鉴定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结论一目了然;缺点是不够精确,容易掺杂主观因素。②等级评定法。按等级的形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等级评定法简便易行,但不够精确,同一等级者之间的差距不好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五级评定法: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第13页 四级评定法:很好、较好、一般、差; 三级评定法:上、中、下; 二级评定法:合格、不合格。⑵定量评价

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

第10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研究与论文撰写

1.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要注意哪些基本原则?

(1)不能主观臆断,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2)不能随行就市,必须全面地研究问题。(3)不能用统计代替分析,必须注意事物的数量和质量分析。(4)不能轻信材料,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材料的可靠性。(5)不能被现象迷惑,必须寻求事物的本质。2.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大体分为:

(1)发现问题

(2)收集资料

(3)深入研究

(4)实践验证 3.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方法有:

(1)历史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

(3)观察研究法

(4)调查研究法(5)实验研究法

(6)行动研究法

(7)校本研究法

(8)个案研究法(9)质的研究法

(10)人种志研究法

(11)德尔菲专家法

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课题有: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开发性研究课题。

5.教学研究课题的基本原则有:

(1)需要性原则

(2)创新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导向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6.课题选择的主要方法有:逻辑法和灵感法。7.如何选择教学研究课题?

教学研究课题的基本原则有:(1)需要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导向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课题选择的主要方法有:逻辑法和灵感法。8.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应注意哪些事项?

⑴突出主题论点,论证鲜明;⑵内容层次分明,结构严谨;⑶叙述文字流畅,简明扼要;⑷使用语法规范,合乎逻辑。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篇5

息技术教材教法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这五天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在听了些教授的讲座、高级教师的课例研讨后,思想上有了改进,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以及进步性,教材教法的研究的迫切性,有待于我进一步学习和改造,为我以后的工作指明了道路,在教学质量上有所提高。

以下是我在学习期间总结出几点看法:

一、认识到了教材教法的研究的重要性。

学习培训的第一天是广西教育学院的教授的专题讲座,他提出了些许问题,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你对教材教法进行研究了吗?”、“取得了什么成果”对于这些问题,我经过反思,的确,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对教材教法研究精通,在对教材达到精通熟练的情况下,来提高教学质量,以至达到有所成果。尽管平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对教材进行了研究,可是,能够提高教法了吗?取得了什么成就,有何成果呢。我们真正去研究过了吗?这是有待于以后的教学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去研究探索的工作。

而关于这个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我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去研究:①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的目的;②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的意义;③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④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方法。

同时,对于这个教材教法研究,我从两位高级教师的课例中也体会到它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从这两位教师的课例中到出的深深的体会:

第一位是小学教师陆俊达老师,他通过一堂《听更多的音乐》给我们讲了一节生动的课例研讨课,首先是进入课堂时,陆老师通过听一首歌,然后让他们谈谈感受,这样来提高学生们兴趣,接着,进一步提到能听到音乐的有哪些路径,等等,最后又通过活动来结合这节课来贯穿整节课。从他的教法中,看到了他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深度。他的课堂源于课本,结合现实生活的教学,师生的互动,教学目标明确,意义深刻。

第二位是上高中的林老师,她的课例是《网上搜索》,关于这个网上搜索,对于高中生来说,由于他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一些简单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很多学生已经是掌握了,但是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所以,对于这种情况下,林老师在教材教法上也很好的把握好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上明确好所学的内容,而以还通过自己制作好一个网站作为课件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而且还明确表明这节课的重点是在原来是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是有效地搜索网上信息。还要,达到掌握搜索引擎中两种搜索方式的使用方法,特别是组织搜索条件的方法,准确掌握这几个搜索控制符号在搜索中的作用,帮助我们准确找到所

需信息资源。这样一步步地把学生引入课堂的学习气氛中。

除此之外,这两位老师还很好地把握好信息技术的课堂用语,教学中的任务驱动、课堂气氛,学生年龄的阶段性,以及和学生交流,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性。并且,注重情景的引入,师生互动,教师的表情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的水平,不至于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二、教师专业的发展

这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分析等三方面来看待,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教材教法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注重两者之间关系,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途径是引导每一个教师能够顺利做好自己的工作,把好学生的发展方向,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教学评价的认识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学和学习,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应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方法灵活多样。

评价的目的:①为了收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数据;②为了监测学生的学习行为;③为了不断地改进教、学以及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评价分为三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评价量规是解决教学评价问题的方法,那么怎么样设计评价量规呢?①通过标准对学习(作品)进行判断②区分好的作品和较差的作品③确保我们的判断(或计分)是有效和可信赖的。而这些,对于教师来说:①它清晰地给出了教学目标;②它给出了评价学生是否理解的特定标准;③使评价客观、公正,并保持连贯性; ④使教师很容易地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他们得到这样的等级,以及他们该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

四、教育教学技术交流

作为一门信息技术老师,应该要紧跟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地更新已有的知识,迈步向前进。在这,就有不可缺少的一步,那就是教育教学技术交流。因此,作为同行,我们就应该互相交流,互相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就要跟着社会的发展潮流,活到老学到老,互相促进,多点交流,同时,也给学生多点交流,增进知识面的广度。

五、教学实践的意义

一门科目的教育教学的成果到底如何,就要各种不同的方面去考查,而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同样,但是,这门最主要的是通过实践去检验,这就要要求平时多练习,多动手操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这是其一,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比赛,提高认识面,了解自己的不足,促进更大的进步。

以上五点是我在南宁灵水为期五天的信息技术教材教法高级研修班学习中认识到的,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对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更新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开展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一是要对教育科研的意识,二是要增强教育科研的信心,三是要掌握科研的方法。并且促进教师间的教学技术的交流,提高教学评价的认识深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坚守职业理想秉承崇高使命,为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中江县玉兴镇初级中学校邓国廷

从2010年6月28日开始我参加了历时一月多的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给我的体会很深,我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随着信息技术逐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应用,我越来越感到自己懂得太少,掌握的知识不足。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中青年教师,此次有幸参加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习,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一直怀着饱满的热情,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在学习之余还不时提醒同事抓紧时间,和他们交流学习体会,所以彼此的教育技术能力进步很快。通过学员导师余启平老师的及时指导,班主任刘强老师的关爱,加上自己努力,取得了91.59分的好成绩,在此表示感谢两位老师!参加这次培训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提高了教育信息技术的素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第一天的远程教育培训就让我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要做的还远远不只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研究。教育信息技术也是一门科学,更要研究,教师要成为研究者,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与教育信息技术整合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问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使老师面临着如何成长,如何应对的问题。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学会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学科教学中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学生明白易懂,特别是思维导图让教学过程更明朗化,为我的教学增添了光彩,使我对课程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2、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

这次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他们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水平,敬业精神都是一等一的。经过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让我认识到学无止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科理论等水平还有待于不断地提高。特别是30多天培训所学到的东西,要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地复习、巩固、运用。真正的把教学和教育信息技术整合,融会贯通。

3、教育理念不断得到更新

通过30多天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我逐步更新了远程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在教学活动中更能如鱼得水、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方法,把素质教育贯穿到学科教学过程中,贯穿到班级管理中。在培训期间,老师们组织我们分小组研讨优秀的教育教学课例、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使我们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们发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需解决的根本的问题,发现了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差距与不足。

4、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得更为系统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对远程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使我感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短暂的30多天学习,培训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是得益最多的,他们使我对一些教育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更加明晰;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对投身教育改革的激情更加充沛。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篇6

去年我学了游泳初级班,今年我又报名参加中级班,想多学几个新的泳滋。

我换上了泳衣到了游泳官的深水池边集合。教练吧我带人水中,教我学蛙泳。我试着游了几下,喝了好几口水,感觉身体变重了,要沉下去了,幸好教练把我抓住,拉到岸边,详细地教我如何换气。

第二天,我跟妈妈说:“我不想学了!”妈妈说:“儿子,要坚持,碰到困难别腿缩,要勇敢的面对它,战胜它。妈妈相信你一定行。”我想那就在坚持一下吧!在游泳训练中,我努力按照教练的要求认真地练习,反复地训练。经过12天的训练,我终于学会了洼泳、自由泳、仰泳,还考了优秀的成绩。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篇7

●紧扣纲要, 与时俱进

目前,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它以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为基础, 从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为根本出发点,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环境大大改善, 教材的内容也要随之修订。例如, 在2012年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增加了平板电脑、无线网络、智能手机、“神舟九号”等内容, 这些学生身边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实例, 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也使其初步具备了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责任感, 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基础。

●内容细分, 区别对待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是有很大差异的,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有所不同。小学低年级的教材内容应以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习惯、获得满足为重心;小学中年级的教材内容应以增强意识、互动合作、完成任务、提升能力为重心;小学高年级的教材内容应以探究能力、分级任务、渐习素养、创新思维为重心。通过对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细分, 教材内容在各个学段都得到了很好落实, 得到了使用者的普遍好评。

●结构合理, 满足教学

信息技术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是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在教材的结构设计上, 一个单元设计完成一个大的主题活动, 每一个主题活动由具体的每一课的任务组成。在每一课的内容安排上要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互动, 有课程导入、教学环节、练习环节和评价环节。在一个单元结束后, 有单元小结, 总结评价此单元的任务完成情况;为有兴趣的学生又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 教材中还设置了任务拓展环节, 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独立探索完成拓展任务, 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结合实际, 适应课时

教材内容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 适应课时安排。在我们实际调研的过程中, 有的地区每周上一次信息技术课, 有的地区每周上两次信息技术课, 这就要求教材的内容要有一定可扩展性, 能同时满足这两个需求。在每一个单元任务、单元小结、拓展任务中都留有较好的延展性, 让信息技术教师有一定的发挥空间。教材中的栏目动静结合, 教师讲和学生练的板块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需要阅读的板块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完成。通过上述的设计, 能够满足不同课时的安排, 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得以体现。

●编辑出版, 符合规范

教材的开本、字体字号要符合《中小学教科书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标准》。小学教科书的幅面尺寸应采用GB/T788-1999的A5和B5标准, 对图、表等有特殊要求的小学教科书可采用GB/T788-1999的A4标准。各种幅面尺寸的版心规格须符合要求。适用于各类以文字为主的中小学教科书, 该规格不包括页码和书眉。以图为主的中小学教科书在设计时版心可大于规定的尺寸, 但订口、切口宽度不得小于7mm。

按不同的年级和学科, 正文用字 (不含少数民族文字和外文) 字体、字号分为四类。

a类:21P~16P (2~3号字) , 正楷体为主;适用于小学1~3年级各科教科书。

b类:14P (4号字) , 正楷体和书宋体为主, 由正楷体逐渐过渡到书宋体;适用于小学3~4年级各科教科书。

c类:12P (小4号字) , 书宋体为主;适用于小学5~6年级、初中和高中各科教科书。

d类:10.5P (5号字) , 书宋体为主;适用于高中理科教科书。

●资源齐全, 方便使用

主要的配套资源有:学生用书的配套光盘、教师用书、教师用书的配套课件以及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等。学生用书的配套光盘有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 通过动画中小主人公的引导, 将枯燥的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同时有大量的练习用的素材。教师用书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补充练习等内容, 尤其对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帮助很大。教师用书的配套课件主要选自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中获奖的优秀教学课例, 将这些课例放在相关的教学资源网上, 给教师的教学活动随时提供帮助。网络教学资源随时更新, 给教师相关的权限, 可以随时上传有价值的课例, 分享教学经验。

●建立队伍, 相互交融

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者要由信息技术学科专家、语言文字专家、信息技术教研员、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其他学科的一线教师和美术设计人员共同组成。信息技术学科的专家见多识广, 深谙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总体设计。语言文字专家把握语言的规范性, 从教材的启动之初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编者规范语言文字, 力求语言精当, 表述规范。教研员能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 与专家沟通, 与一线教师交流, 承上启下,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 并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地区差异、教师的能力差异、教学的实现情况, 力争实现教材的普适性。一线教师了解学校的具体硬件环境, 学生的接受能力, 课堂上教与学的情况。其他学科的一线教师可以就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融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美术设计人员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提炼视觉元素, 与教材内容完美融合, 相得益彰。只有将这几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细致调研, 充分讨论, 达成共识, 将教材的宏观和微观协调统一, 教材的高度性、普适性和操作性才得以完美实现。

●三级培训, 优秀示范

我们建立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三级培训机制和优质课程的评选。一套好的教材一定要有完善的培训机制, 教材使用前, 首先启动一级培训机制:骨干教师集中培训, 宣讲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编写者的意图, 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二级培训:以教研中心组为单位, 编写者深入到教研中心, 进行示范性说课, 并答疑解惑;再次是三级培训:由专家、编写者、受训过的教师组成的培训小组, 深入到学校, 培训进课堂, 并现场评课, 给授课教师动态的指导。经过这三个层次的培训, 教材的使用基本落实。每年组织一两次的优质课程评选, 使教学水平高、业务精、有潜力的教师脱颖而出, 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和鼓舞更多的人。

动态处理信息技术教材的研究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动态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至今已有十余年,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起步较迟,而发展却异常迅猛,可谓日新月异。作为教学的根本教材,用不了一两年,就会发现很多内容都过时了:主流操作系统变了,范例网站打不开了,软件落伍了等等,导致机房的一些配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对不上号,给教师备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我从2000年起教信息技术,起点其实和学生差不了多少,所以教材其实就是我的“导航仪”,带着我和学生到达目的地。所以,我们要以开放性的眼光去看待教材,把教材看成动态的,了解其编写本课学习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学习达成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创造性地变更解决。

一、淘汰过时型

四年级上第5课《我的EMAIL》、第6课《邮件传祝福》、第7课《分享成功》(教材为浙江摄影出版社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 下同)都是学习掌握电子邮箱的使用,而且,申请到一个邮箱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但随着即时聊天工具QQ等的出现,电子邮箱已完全走出了我的生活,主要是即时聊天工具QQ的出现,使我根本就不需要邮箱了,有什么要沟通的,都可以即时沟通。自己都这样,你让我怎么有热情去教学生呢。于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对这几课进行了更新,用QQ来代替,同样达到远程通信沟通的目的,而学生对QQ明显比对电子邮箱感兴趣,因为QQ的即时性,使交流来得更直观。而且很多学生本身已有QQ,对QQ的使用非常熟练,所以他们在教学中可以担当小老师,使教学时对软件的使用无须花太多时间,教师可以侧重于设计一些有趣有教学情境让学生用QQ来完成,如,可以玩一下现代版的送“鸡毛信”游戏,用QQ传递生日、节日祝福等,任务充满变数,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在刺激欢乐中达到了学习目的。

二、提升兴趣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的,成人如此,学生更是如此。而教材很多设计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技术,所以内容的选择上比较平淡,用来掌握技术是可以的,但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差了点,这方面的篇幅比比皆是。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设计上就要多下工夫,精心挑选设计,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

如,三年级下第二单元第3~7课都是教学指法,练习输入,而呈现的对象却是最平淡的写字板。如果按此教学,哪怕你设计的教学情境再精彩,学生练习时肯定很枯燥。所以我对这几课也进行了调整,在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游戏教学,现在指法训练的软件、游戏其实是非常多的,“打字高手”“除害虫”“打地鼠”“青蛙过河”等,通过游戏形式,使枯燥的打字练习变成一种乐趣。利用小学生好胜、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在学生之间开展打字比赛,设计一些奖项,如,“打字高手奖”——表扬打字快的学生,“飞速奖”——鼓励那些进步明显的学生。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这样既保持和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资源利用型

信息技术教材许多内容都是从技能出发编辑的,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学会信息技术的技能,但学生学了这些技能,不知道学习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可以派上用场,可以派什么用场。一些学生不知去哪里查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计算机刚刚普及,在生活中的运用还比较少,学生缺乏一种生活体验。所以,在学习中应尽量利用身边的“资源”,把生活“素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实际案例学习信息技术。

如,六年级下《我们的生活变化多》,原内容是建国50年来衣食住行的数据统计。内容涉及范围广,主题比较大,对学生而言,很难有触动。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作了调整。我们澉浦地区现代农业以一季毛豆一季包心菜轮作为主,成为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包心菜的价格波动很大,贵时1元多,便宜时只有1、2角,今年更是达到了极限,只有3~5分,许多菜成片成片地烂在地里,包心菜的波动直接影响着每家每户的收成,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我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近几年来包心菜的价格,并调查一下出现高价、低价年份的主要原因。课堂上让学生制作成统计图,通过统计图,可发现包心菜价格变化也有一定的周期性,基本是三到四年会出现一个高价,通过绘制统计图,使学生看到了统计图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四、改变不适型

在信息技术教材中,有很多内容不要说学生,即使教师平时也根本不会用到或接触到,对这类知识的教学如果也照搬照抄,则完全是时间、精力的浪费。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下修改。

五年级上第9课《乐曲变化多样》、第10课《小小作曲家》,让学生学会用“作曲大师”修改乐曲的音色、音量、速度等效果,享受“作曲大师”的所见即所得、所听即所得的功效。纵贯整个教材体系,编委显然是想让学生在文字、图画、动画、音乐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我一看就傻眼了:这两课的内容,以前机房学生机根本没音响,学生怎么去学?近两年配了些耳机,可以学了,但软件涉及内容比较专业,小学生根本没法理解掌握,所以通过比较,最后更改为音乐的分割、合并,这个至少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些作用,比如,做个铃声、舞蹈配音、录音剪辑等,而且相对比较简单实用。我想教信息技术,至少要让学生知道它在生活中可以做什么。我录了一段音乐,让学生用“Mp3分割”软件把两头的杂音剪掉;让他们一问一答,各录一句话,然后合并成一段搞笑的对话;还让他们从自己喜欢的音乐中剪出2~3秒音乐来作为“清空垃圾回收站”的声音,并教他们替换原来的系统声音,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发展的飞速性、开放性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应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不要静态、封闭地看待教材,而是要能对教材进行开放性、创造性、动态的处理,对不适应时代发展、不适应生活学习需要的内容能根据教学要求作灵活处理,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高效、快捷、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上一篇:伤心日志下一篇:国庆节七天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