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精选12篇)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 篇1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一些有色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那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开展品德教育呢?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要求学生都要有一套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要求学生排好队安静、有序地进入计算机教室,培养他们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二是要求学生进计算机教室立刻保持肃静,按正确的方法开机、关机,下课摆好键盘、鼠标和凳子,培养他们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三是要求他们不准把零食、纸屑、水、玩具等带入计算机教室,培养他们爱护公共环境的习惯。四是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要体现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精神。五是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文件存放到自己的文件夹中,不随意乱动、乱删别人的文件,培养他们规范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六是要求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不准拥挤,合作学习也只限于本组同学,进出计算机教室要有序,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美德意识
1.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加深对操作技能的印象,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例如,我在讲授“Word 2003插入图片、文字”的内容时,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北京奥运会”的情境,首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夺冠的视频,让学生体验奥运健儿夺得金牌时的喜悦感,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表达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这样,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极有说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升华,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助长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对21世纪青少年重点培养的方向,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制作漂亮的演示文稿”这部分内容涉及素材的搜集、整理,图片的加工,版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许多知识与技能,如果让学生单独制作,在课堂时间内很难完成。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首先确定主题,然后由小组长按每位组员对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搜集资料、设计版面、录入文字、处理图像等工作进行分工,成员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又独具特色的演示文稿赫然出现。接着汇报工作情况,各小组推荐讲解员,由他对自己小组制作的文稿进行讲解,最后各小组之间互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树立了团队意识与竞争意识。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例如,在教授“Windows下的画图软件”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美,然后让学生用画笔表现大自然的可爱和生活的美好。又如,学完“电子邮箱”的内容后,让学生算一算,如果大家平时都用电子邮件联系,一年下来可以节约多少纸张,又可以挽救多少森林。在教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渗透了环保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
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知法、守法意识,维护自身的权益。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有关知识:有哪些常见的病毒,各有什么危害,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以及如何预防、检测和消除这些病毒。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 在网络应用中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
因特网信息庞杂,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既利用因特网学习,又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呢?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学生看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正确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做有心人,充分发挥学科特长,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和搜集德育素材,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展品德教育,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受到德育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 篇2
————教学整合的探索
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电教媒体已经进入了课堂,它具有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变化的演示特点,可以使许多难以用语言、文字等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表达的内容,得到形象化的演示。在思想品德教材的使用中,较好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配合教学,可以将教材内容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整合不等于混合,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思想品德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巧妙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灵活的特点,在情境中导入新课,学文明理,辨析导行,归纳延伸,可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思想品德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1、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育内容能扩充认知空间。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育内容,扩充了认知空间,变单一教师讲授为教师和媒体共同对学生的作用。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除了教师的语言以外,还有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信号对学生形成刺激,如:学习《我爱首都北京》一课,我从课外找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把它们融为一体做成课件,制作成热区,让学生上课时通过鼠标点击,查看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资料自主学习,并要求学生通过游览北京,说说北京与其它城市有什么不同?进而使学生在了解北京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北京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深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道德认识,课堂教学得到了优化,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生动地再现图片和文字,使课件成为学生的学件。再如:学习《爱惜粮食》一课,我从搜集资料中经过剪辑重组了几组镜头,然后按粮食生产过程将其制作成课件,并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当声形融合的粮食生产过程呈现于学生面前时,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中受到启发,克服了学生感官上的局限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
2、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教学走进课堂,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上,老师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又如:学习《我爱首都北京》一课,我将明理的部分做成具有交互功能的课件。让学生自由点击课件中的版图,当箭头变成手型时,轻轻一按,就会出现对北京风光、成就等的图文并茂的说明。课内外信息交互作用,产生了强烈的信息场效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对知识进行补充。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二、运用信息技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学习的动力”,“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兴趣是一种情感性质的因素,它是能力发生的最早征兆,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能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由此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智慧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能唤起学生认知、情感、兴趣的情境,能使教学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学生通过刺激——疑惑——探究——思维等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情境的渲染,展开思维,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新课的导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第二册《我爱爸爸妈妈》一文,我让学生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拿来,从中筛选代表不同年龄段的三张输入电脑中,以猜一猜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变化。由于照片取材于学生,因此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第一册《爱惜学习用品》,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学习用品对王平的夸奖”和“请你告诉他”栏目进行比较,以拟人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学习用品你选谁做你的小主人?为什么?由于有了画面形象的提示,使学生带着极高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就是这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特征。运用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和的课件,效果很好。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把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具体感人的道德情境,展示了教学内容,像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心入其情,全神贯注地进入角色,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如第一册《我是中国人》一课,我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显示“世界地图”上红色的地方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接着展示出“中国地图”,解说:“我们13亿中国人民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她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利用动画效果,使学生仿佛乘坐着飞机到祖国各地去旅游,当讲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时,大屏幕上出现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的景象;当讲到天安门时,大屏幕上出现喜庆的天安门;当讲到布达拉宫时,大屏幕上又出现布达拉宫的景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此时此刻,学生们虽然好多地方没有去过,但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们对祖国的这些壮丽山河赞叹不已,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由此可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学中有乐,乐中有得。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这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然而,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思品课教学情境,使“明理——激情——导行”这一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不仅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且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用音画交融、声情并茂的手段以情激学,寓教于乐,打破了机械分割、平面运动、岸上学泳的松散结构,更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更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的扩展和延伸,学生也在情境中大有收益,同时,也会比较有力地促进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农村小学 品德教学 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小学品德教学中, 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 并为农村小学品德教学增加了活力。但在教学实际中,也存在一些整合中的不足。对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好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品德教学的整合,以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品德教学整合出现的问题
1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虽然新课改提倡:学生主体参与交流、探究与体验,但是事实上很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农村小学基层教学老年化,虽然教龄较长的老师在敬业精神与教学经验上有诸多值得学习的领域,但是他们在新技术与教学理念上、时代建设上存在很多问题。在信息技术应用到品社课中,很多老师依然会不自觉的转到传统熟悉的教学中。
2信息教学方式单一
在品社课和信息技术整合中,要求综合应用探究、小组与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与体验中进行贯通。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应用到生活中,从而更好的启发与带动学生。但是事实上,随着多媒体的产生,老师声音逐渐变少。如:某位老师在讲到“健康人快乐多”这个课时,使用了很多课件阐述健康标准,在不健康与健康生活播放中,课件占据了将近20分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很少有时间交流已有信息,这和新课标的要求是相悖的。从实践反馈的结论来看:单一的重复只会影响注意力,最后让学生产生疲惫。
3课件低劣
由于农村小学老师老龄化急剧上升,自制课件质量有很大问题,甚至还有部分老师在交流中,一股脑的复制他人课件,严重的拿来主义。从备课要领来看:根本不满足学生要求。班级基础与学生存在差异,即使课件再好,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这种课件,只会影响教学成果。
二.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整合策略
1.以人为本,适时使用课件
人和道德有着密切的关联,道德作为人类发展特有的表现,一旦离开人就没有道德可谈,同时道德的发挥与人的自觉性有着很大的关联,它不是生理反射与强制力量就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要尽量以人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与发展特点,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体作用。这样学生的心理与自我意识才能快速成长,并且逐渐有自己的理由与看法。
在准备课件信息时,掌握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而不是单纯的追寻现代化教学,要从怎样促进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发挥积极性、改善注意力等方面进行考虑。如:在讲到“春天去哪里”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利用图像与声音播放的优势为学生阐释旅游信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整合资源,拓展教材内容
因为信息技术具有容量大、仿真虚拟、超文本、数字化、交互友好以及远程共享等特征,所以它在课堂教学中拥有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农村小学品德教学中,老师必须整合已有的技术与资源,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与接纳,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资源网有着大量教学素材与课件,老师可以结合现代教育网与资源库,对其进行整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利用与开发教材。如:在教学“同在蓝天下”这篇课文时,可以出示千手观音的视频、智障义工的壮丽人生、无臂大学生用脚写毛笔字等图片,引发学生进行感悟,这样才能成就幸福人生,最后收到功倍事半的效果。
社会教材与品德教学的整合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渠道,利用该窗口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通过增加材料,让教材更加鲜活。因此,在农村小学品德教学中,可以融入活动教学,通过交流提高教学有效性。如:在讲到“中国人站起来了”,可以在课前搜集好国庆阅兵视频与开国大典资料,通过60周年对比,缩短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自尊心,在感受历史变化的同时,也是树立使命感与责任心的重要渠道。
3.设置问题情境,促进知识外延
课文拓展是让学生从事例、书本逐渐向细节、生活拓展,最后得到较好的感受。但是事实上,课外拓展经常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它需要老师做好指导与拓展工作,通过补充知识,获得更多的资料,给学生亲切的感受。针对农村学生,老师要围绕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实际情况开设学习主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置生动、复杂而又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作答,从整体到细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探究能力。如:讲到“可怕的大自然”,可以从近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着手,拓展话题,做好知识链接,这样才能快速掌握知识。
三.结语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村小学品德教学中满足现代教学要求,既能提高教材感染力,还能拓展阅读空间。因此,在农村小学品德教学中,必须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课件设计,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友水.信息时代下小学品德教学优化策略探讨[J].新教师,2015,(2):73-74.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 篇4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 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品德课程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品德课堂教学中, 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 切实提高了教育实效。
一、巧妙导入, 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现代信息技术在新课导入时的巧妙运用, 使教学能较快地进入“课伊始, 趣亦生”的境界。例如, 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一课中, 我首先播放《爱我中华》MTV, 让学生一起来听一听、唱一唱这首歌。伴随美妙的歌声, 师生在心里自然而愉快地走进民族大家庭, 获得“56个民族是一家”的感受。又如, 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时, 我首先播放视频《动物王国》。精美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欢快的音乐, 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真切地感受动物的可爱, 自然地产生要与动物交朋友的愿望, 从而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有了多媒体的支持, 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迅速地吸引学生, 就能使一堂课有了成功的开始。
二、穿越时空, 丰富感知
现代化教学手段还能突破时空的限制, 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现象或过程, 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提高他们的智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例如,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品德教材中编排了“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这一主题, 其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 单凭教材中的几张图片和简要的文字说明, 学生根本无法想象上个世纪初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情景, 更无法深切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 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 播放了几个相关战场的电影片段。那触目惊心的场景、隆隆的炮火声, 把学生带入了20世纪的战争风云中, 使学生由此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从而唤起学生对和平的强烈渴望。又如, 在“地球真美丽”这个单元中, 我利用多媒体, 将美丽的星球、七大洲、四大洋和举世闻名的建筑、异国他乡的风光等图片和影像一一呈现。精彩纷呈的展示, 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丽、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的认知活动中去。
三、再现生活, 引导明理
小学品德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有许多古今中外名人、领袖、英雄、模范的故事, 还有许多历史事件和日常生活事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些并不熟悉的人和事,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悟某些道理, 这往往是教学的难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 在一年级的《我们的校园》这一课中, 教室大屏幕上播出了教师自拍的DV。画面从学校大门上的“元光小学”几个大字, 移到进校门后美丽的大花坛、陈元光的塑像、宽阔的操场, 然后到每个班级的教室、音乐室、电脑室、实验室、图书室……最后定格到自己班的教室。学生一边看着校园面貌的录像, 一边议论:“这是我们的学校, 多美呀!”“这是我们的音乐室, 多整洁呀!”“这是我们的教室……怎么地上有纸团呀?”……
这个再现学校美丽面貌的短片让一年级新生产生了新奇感, 激发了学生爱学校、讲卫生的情感。学生观看后, 主动地捡起随意扔到地上的纸团, 纷纷表示要彻底改变乱扔纸屑和食品包装袋的习惯。这样, 课本上所述的抽象的行为规范很快就能被学生所理解。
四、渲染氛围, 升华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情感的发展遵循着“感受—体验—共鸣”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教学应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产生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思想共鸣。
例如, 在教学《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时, 为了升华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笔者播出了一组各行各业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图片, 有夜深仍伏案备课的教师, 有烈日下指挥交通的交警叔叔, 有火海中保护群众的消防战士, 有田地里辛勤耕作的农民伯伯……配合充满感情的讲述, 使学生的情感被激发, 感激之情在他们心中激荡。这时, 笔者问学生:“怎么表达我们对劳动者的敬意呢?”学生略作思索, 自发地站起来, 有的唱起了《感恩的心》, 有的向劳动者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 有的饱含深情地说:“农民伯伯, 你们辛苦了!”“老师, 谢谢你们!”他们用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在《感恩的心》背景音乐的渲染下, 课堂气氛被推向高潮。
五、创设情境, 有效导行
“导行”是小学品德课教学的立足点和最终归宿。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激起学生的道德动机, 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有助于他们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因而能提高导行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冬冬是小学四年级学生, 家住花园小区3号楼二单元五楼。放学后, 爸爸妈妈还没有下班, 冬冬一个人在家写作业。写着写着, 他突然闻到一股烟味。打开门一看, 发现楼道里烟雾弥漫。冬冬可吓坏了, 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你是冬冬, 你会怎么办?”这个发生在同年级的小学生冬冬身上的事件,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关注。学生畅所欲言, 提出各种帮冬冬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明白, 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要机智、勇敢, 不慌张, 不蛮干, 并且学会了火灾逃生的方法, 学会保护自己, 远离危险。教学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六、互动交流, 跟踪指导
在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 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 尝试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现代网络信息平台, 在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探索互动学习新模式。
课前我通过微博发布学生下节课的预习要求、学生需要查找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 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做好铺垫。此外, 还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创建微博、微信讨论组, 在讨论组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 由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课后, 笔者参与到各个讨论组中,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拓展和延伸了课堂教学, 布置了一些实践性作业以后。笔者通过微信跟踪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 并加以指导, 切实发挥品德学科的“导行”功能。
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的应用, 对教学反馈的及时传送、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观点碰撞、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和对学生的心智启发、新型教学体系的生成与建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见,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丰富了学生的感性体验, 促进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学生的视野, 呈现出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当然, 事物都有两面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我们发现, 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师在选择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媒体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产生了一些误区, 如过分依赖技术, 追求教学形式的华丽, 把课程整合的焦点放在了某些具体技术手段上, 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上, 使教学偏离了目标, 课堂成了“技术秀”。因此,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信息技术再好也只是教学的辅助, 不能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应用中, 我们要注意克服脱离实际、追求形式、处处滥用、随意呈现、喧宾夺主的做法, 切忌教师变成单纯的放映员和解说员, 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只有恰当用好信息技术这一“法宝”, 我们的品德课教学才能锦上添花, 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真正灵动起来。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 能使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在导入新课、引导明理、激情导行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 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 也会让教师走入误区。教师应注意克服一些不恰当的做法, 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课程的完美结合。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 篇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使当下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改革,信息技术在学校思想品德教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也给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强化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突出思想品德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地方,我们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其中德放在第一位,教育首先要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应该说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很重要,所以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工作的保障。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一般形式单一,要么是板着面孔教训人,要么是开会作报告讲大道理,要么是课堂上说教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效果不是很好。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校教育也随之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也更加形式多样丰富,无论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教育内容,还是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下面就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谈谈我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信息技术课中的思想品德教学
有人认为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领导、政教部门或班主任的事,与学科的教学关系不大,其实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无论哪门学科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渗透对学生的品德思想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材中思想品德相关的内容,进行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还必须让学生具有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及应用”这一单元时,有关教学内容本身就属于学校思想品德的范畴,在讲到“计算机病毒基础知识及其防治”时,学生认识到病毒和黑客对计算机的危害,从而教育学生不传播计算机病毒与不健康的内容,在学习“做一个文明的小网民”内容时,通过用图片视频动画的等的方式展示一些网络成瘾例子,以及QQ、微博欺骗信息的各种案例,帮助学生构建抵御网络的负面影响,识别网络陷阱,不沉迷于网络,不非法窃取他人的信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和注意网络安全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选题,进行思想政治渗透
在信息技术课中除了网络信息安全这方面内容直接属于信息道德教育外,信息技术其他的教学内容也可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利用任务选题或主题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渗透教学,教师选取一些有思想政治意义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想政治的渗透。
比如,在学习用word制作电子报刊或者学习网页制作作品时,可以选取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主题,如“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健儿的风采”,“禁毒宣传周海报”“雷锋活动月宣传小报”等。这些人物、事件和事物都是很好的思想政治素材,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完成作品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政治渗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思想政治渗透
无论哪门学科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都不能忽视。“德育为先”在任何时候、任何学科都适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为各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高效方法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对思想品德教学渗透也更加有效。如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文科科目,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思想品德教学范畴,其中有很多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如果用单一的说教形式,显得枯燥和乏味,教学效果很一般。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实现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要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思想品德课中的很多案例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动画等展示分析,如毒品教育、法制教育等。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课堂更加精彩,学生更加乐学爱学。
三、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而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更有实效和魅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模式与手段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模式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和手段更有吸引力,思想政治内容可以用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展示和辅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思想品德教学内容。
例如,主题班会课,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班会课形式,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教师尽量少用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搜索与展示生动丰富的图文资料、视频短片和丰富网络资源,这样的主题班会,使主题班会课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又如,在政教处处理学生违纪方面,传统的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批评说教,责成学生写检讨书等,这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学生往往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深处反而会起逆反心理,效果不佳,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这一模式,可以针对学生违纪的情况下载一些正面和反面的视频教材,让学生观看,因为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内容对信息的表现力强,使学生给以感染,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的错误。另外,对于一些知识性和普及性的教育内容,如《防震防火安全》《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视频或电影结合讲座的形式,以达到更佳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思想品德教学的主阵地
信息化和网络德育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想品德教学的一大亮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将学校德育管理提升为信息化管理,构建学校德育信息系统平台开展网络思想品德教学。如学生个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管理学生的操行、奖惩情况、期末评语等电子信息。在校园网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及时发布各类活动信息和校园思想政治新闻动态,如国旗下的讲话、军训、德育基地体验活动等。建立思想品德教学信息资源库,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网络实践场地,建立论坛、贴吧、QQ、微博等发布信息,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拓展交流途径,可以允许学生用昵称发表言论,学生更能够讲真话,通过留言、评论和跟贴等,教师更能够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跟踪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网络的心理辅导交流可以不用真实姓名,可以大胆地吐露内心的感受,师生能够单独交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网络使学生、教师、家长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与移动公司合作开通的“校信通”给思想品德教学管理带来了方便,其中的各项功能都是对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进行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家校短信功能更加实现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快捷沟通,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学管理带来了高效方便与安全。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形式的教育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黑板报已经不用,取代的是用电脑打印的精美的喷画宣传栏,标语、宣传语、通知通告、贵宾欢迎词、节日贺词等已经用亮丽的LED电子显示屏显示。高科技、信息化的宣传更加快捷更加丰富多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展览厅、体育馆、公共电视台在课余时间开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道德认识。
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不仅是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本身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将扮演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技术将不断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注入新的活力。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 思想品德课程 整合 实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学校开始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其中,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日趋完善,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详细介绍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实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基础设施简陋的小学时常出现设备超长服役的现象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小学具有班级多、学生多等特点,但是多媒体教室数量少、设备老化,容易发生故障,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乡村小学的多媒体教室更是屈指可数,甚至有些小学没有建设多媒体教室。简陋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教师正常的教学需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进程。
2.思想品德课教师综合素养较低
自古以来,教师在学生求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和能力。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小学教师并没有掌握操作信息技术的技巧,甚至某些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对着幻灯片读教学内容)”,还有些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播放多媒体上,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地认识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巧,以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策略
1.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毋庸置疑,人的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从认知角度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可采用动画、儿歌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有效开展教学。如在开展苏浙版三年级上册《父母的疼爱》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鲁冰花》《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以及关于“父母疼爱”的漫画,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质量。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此外,教师应选择具有新鲜性、趣味性的教学材料,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做志愿者》时,教师可以把雷锋精神引入教学,鼓励学生争当运动会志愿者、敬老院志愿者等。这种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把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高效地结合起来,还能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2.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实践证明,教学情境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成效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如在教学《跟着唐僧去西游》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西游记》的经典片段。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冲击,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时,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彩纸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折叠成任何礼物。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内化了思想品德知识,极大地提升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3.注重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
众所周知,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心较强,教师可以此为据,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实践证明,图片、影像、声音等动画片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
如在教学《春节和圣诞》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新年好》《恭喜发财》等歌曲片段,营造出过年的气氛,然后笔者通过导语,正式引入课题:“新年到,贴春联,放鞭炮,这是我们一年一度的春节,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今天呢,在了解春节的基础上,我将带领你们学习外国的节日——圣诞节,也就是文本中的《春节和圣诞》。”最后笔者再次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春节、圣诞节的热闹场景,以深化学生对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差异性的了解,进而实现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情感及尊重、欣赏外国文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小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教师必须加大对课程小结的重视程度,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据调查发现,优良的情境有利于小学生充分发挥其价值。如在开展《我来做市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市长的某个工作片段,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市长的工作状态,感悟当一名市长的责任心等,并总结、分享“做市长”的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整合,对推动我国小学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为顺应素质化、信息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以便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进而提升教学效率。笔者希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侯菲.信息技术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整合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李晨辉.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思路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1).
[3]景健.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体会[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 篇7
1.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传统的小学思品课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来获取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可以促进政治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改变传统的一人、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去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去研究、如何去学”, 教学方法由过去的灌输式变为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 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信息技术具有传递信息量大、叙述简洁、高度概括等特点, 它可以使教材的某些繁杂理论通过画面直接表现出来, 大量节省了教师对基本事实、理论的介绍分析时间, 又为学生能自己动手进行练习、讨论交流、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时间保证。信息技术因为它具有直观、生动等特点, 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又能将古今中外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和时代信息请进课堂, 从而增加了教学密度、拓宽了教学深度、广度, 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教育信息相对闭塞的不足, 同时也能多角度扣动学生心弦, 多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在学生缺乏兴趣时使用信息技术。
小学品德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 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 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 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的高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好奇”是学生的天性, 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要。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 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 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 致使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 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 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激发动机和兴趣。
3. 在明理型课上使用多媒体———展示内容, 减缓明理坡度。
学生的道德认识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象为基础, 经过分析、抽象, 逐步建立起来的, 因此, 明理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学中, 如果局限于教材中尤其是明理型课中一些相对独立的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口头说教, 硬贴标签, 便很难奏效。针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 我们把明理型课分为“感知———形成———深化”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借助CAI课件, 化大为小, 化远为近, 化静为动, 化间断为连续, 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降低明理的坡度, 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观点。例:教学《谦让》时, 把课后的儿歌改编制作成“两只小山羊过独木桥”的动画在揭题时使用。教学中,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己操纵鼠标帮助小山羊过独木桥。这样, 通过形象展示, 学生受到启迪, 从而感知“谦让”的道理。
4. 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 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不是在课上, 而是在课下:建立学科资源, 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文字、电子音像材料信息资源, 以便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5. 运用信息技术, 学文悟道, 晓之以理。
在学生知情意行过程中, 明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是导行的必要前提, 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在教学《保持环境卫生》这一课时, 我借助课件先呈现整洁、优美的环境 (教室、校园、公园、餐馆) 中人们愉快地学习、工作、生活的情景, 又与脏又乱的各种环境对比, 使孩子们初步认识到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 进而懂得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 接着呈现保持环境卫生的三种良好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建筑物上涂抹乱画。其中穿插了“显微镜下一口痰中蠕动的细菌”的特写镜头, 不仅使学生增长了有关卫生常识, 也知道保持环境卫生的三点行为要求。最后, 呈现三组行为对比:一个人随地吐痰, 一个少先队员上前劝阻;一个人乱扔香蕉皮, 一个少先队员捡起来投入果皮箱;墙上有乱画的印痕, 几个少先队员在擦拭。孩子们在观看课件时, 进入了角色, 从思想上对世界、社会、人生、道德有了进一步的看法, 把教育的要求变为自己的认识。在掌握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的标准后, 懂得做人的道理, 从而表现出健康的、充满爱意的高尚情感。
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优化整合, 给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 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 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完善, 激发了情感, 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
参考文献
[1]尹春静.信息技术在小学思品课堂中的应用.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品德与社会,小学,教育
当今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普及,如今各行各业的工作都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品德与社会是小学的必修学科之一,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要紧密结合信息技术, 尽可能地利用信息资源,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风采。以下笔者就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简单谈一谈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 希望能够对其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1.丰富课堂内容
课本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仅仅依靠小学品 德与社会 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会到更加深刻的感悟。所以,为了丰富课堂内容, 开阔学生视野,很多教师会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这当然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课外活动的机会毕竟不多,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 能够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可以说,信息技术拉近了学生与外界的距离,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提高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先对一门学科具有足够的兴趣,才会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门学科。然而由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比较单调枯燥, 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缺少动力和积极性。后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和在教学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能够改变传统“ 填鸭式”教学模式下死气 沉沉的教学氛围,使课堂内容更具趣味性,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思维
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资源是多姿多彩的,无论图片、文字、视频、音频还是动画,都是信息资源的形式,而计算机网络则是信息资源的交流和传播平台,学生徜徉在信息资源的海洋里,感受着众多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思考和感悟,而这一过程正是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合措施
1.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学平台
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课堂教学,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平台的搭建已经成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种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搭建教学平台,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力求使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个校园品德文化网站,并邀请比较擅长计算机 网络技术 的学生一起来进行网站设计,将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材内容、重点知识、复习资料等都写入网站之中,从而方便学生随时浏览和观看,同时,网站还应当具备一定的互动功能,能够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好地互动和交流。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技术,其能够集视觉、听觉及人体其他感官感受于一体,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将各种文字、声音、影像等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利用这种多样化的信息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 可以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造一系列既生动有趣又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再带着情境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讲述《 家乡,我为你骄傲》 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软件来为学生播放一段家乡的宣传视频和几幅家乡的美景图片,让学生完全置身于家乡的大好风光之中进行体悟和感受,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讲述《 春节知多少》 这节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问答课件,然后在课堂上将此课件演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课件上有关春节的问题来进行讨论和抢答,这样一来就能将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同时学生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思考和回答当中,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普及,现如今几乎每家每户都拥有计算机,小学生更是从小就接触这类电子产品,对他们的使用娴熟无比,有时甚至超过了家长的能力。 诚然,网络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更多外面的世界,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在包含大量有益信息的同时,也随处充斥着一些不良信息,而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和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如果在这一时期他们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过重,那么将可能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并且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将很有可能影响到其一生。 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主要作用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思想品德知识这么简单了,它担负着更加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品德素质,所以,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有义务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强化信息技术的优点,排除其缺点,使之真正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品德教学因信息技术而精彩 篇9
品德课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把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 优化品德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
研究表明, 情感是架在认识和行知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 我们要按照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 (感受—体验—共鸣) ,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 将音乐、图片、投影等多媒体组合运用, 创设具体、生动并与教材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心入其情, 进入角色, 从而唤起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
例如, 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 我把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制作成形象、动感的画面。教学伊始, 我播放了《身边的危险》的录像片断, 让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有何种危险隐患, 并结合自身, 讨论如何避免这些危险。为了加强感染力, 我又播放了真实的故事《煤气爆炸发生时》, 配上能震撼学生心灵的音乐、事故伤亡的照片, 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整个班级都沉浸在危险造成的伤痛氛围中, 这时我便适时教导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丰富课程资源, 拓宽学生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汇编信息资料的功能, 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水平, 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 使学习活动走进学生实际, 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效率。例如, 在上《大好河山任我游》时, 由于学生身处乡村小镇, 相对来说知识面要狭隘些, 对我国的名胜古迹了解得很少。因此, 我通过网络搜寻我国主要名胜古迹的图片、简介等资源,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近这些名胜古迹,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给予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 使学生在课程资源中畅游, 自由选择, 吸收自己所需资源, 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拓宽自己的视野, 同时为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优化教学结构, 改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一切都由教师主宰, 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品社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在品德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如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时,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自主浏览向往的名胜古迹, 然后再讲解知识。
这样的教学设计, 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 不仅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秀丽, 自然景观壮丽多姿, 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 信息技术的介入, 将学生以往被动听讲、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 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转变教师观念, 优化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话式”教学方法中, 教师是“皇上”, 学生是“臣民”, 两者之间是依从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教与学的行为方式, 即教师教、学生听,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因而学生的素质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教师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 创设最佳学习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 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 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 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 在《战争何时了》一课中, 我在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 并分析了学生的学情。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我查找了大量资料, 将战争中儿童受难的图片、死亡儿童的数据、战争时期的儿童所写的诗等有关资料, 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制作成课件, 通过组织和引导, 让学生了解了战争所造成的灾难, 深刻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并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转变,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品德教育 篇10
一、重视品德教育, 挖掘教育素材
信息技术课作为技能课, 偏重于实践、侧重于操作, 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 如果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 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就能使信息技术学科中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1. 爱国主义教育。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明确提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 才能立志为祖国效力, 才能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在教学中, 要结合事例激励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 科学精神、态度和探索方法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适宜地介绍科研过程、科学工作者的创业历程来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 对学生进行科学品德教育。
3. 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
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来源于不断地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可以通过学习软件的使用,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 在实践中思考、创新。
4. 团结、友爱、互助品德的培养。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科学的进步、事业的成功既需要个体的努力也需要大家的帮助、社会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物理、材料、工艺等多种科技整合推进的。
5. 遵守纪律、遵守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法规教育是终身教育, 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 尤其在学生世界观逐步形成、发展的阶段更应培养法律、法规意识。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在享受信息技术成果的同时, 要自觉保护知识产权, 遵守《软件保护条例》, 抵制盗版软件。
二、探究教育方法, 强化德育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能都得到提高, 这门学科不是专门的思想品德科目,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讲究教学方法, 要灵活多样, 既要让学生把知识、技能学好, 又要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靠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 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 才能发掘出素材的思想性, 才能机智灵活地找准思想教育的结合点。
2. 采用多种教育途径, 灵活应用多种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内容丰富、知识新颖、趣味性较强、教学形式多样。有些基本理论适宜讲解, 有些操作技能适宜强化训练, 有些内容需要到社会上去体验, 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决定了思想教育的多样性。比如可以建立兴趣小组活动等等。有网页制作小组、程序编辑小组, 有各种竞赛,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多样的活动, 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品格, 也培养其竞争意识、协作意识。
三、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与教育职能并重的具体体现,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以肯定、鼓励为主结合适当的批评。
中职生接受能力强、爱动、思想不稳定,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多表扬、多鼓励, 同时要根据具体情节进行挫折教育和批评教育。
2. 要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
教材中有的内容思想性明确, 比如二进制与《易经》的渊源, 学生看了能自然激发自豪感;有的素材则需要教师去挖掘、整理。能否找准结合点, 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素材的状况以及是否善于选择知识点、是否善于创设情景。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还要注意把“新、实、活、趣”作为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G623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技术集多种信息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信息呈现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动机。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教学中,有很多很好的教学案例、电子设计实例,在教学中灵活使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电子技术的技能,同时提高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1)提高分析能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接受和传递的媒体,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学习课题,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技能,培养他们收集、检索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互联网上有众多的网站,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以及技术支持,通过课题让学生从众多的电子网站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加以加工、应用,提高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在综合课程的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工具,在实现认知领域的目标时,它能够很好地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突出重点知识;二是突破难点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知识和突破难点知识的方法很多,比如通过语言强调、板书、演示实验、讲 练结合等途径。然而,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效果显而易见。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新:即新颖。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利用新颖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这一点主要从两点谈看法。
1、教育思想要更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小学计算机的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对学生的创造性品质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势。
2、组织形式要新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新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参与式”教学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实:即实效。问题设计注重实效,使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课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为提高实效我注重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便捷的通信》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信息的足迹;教学《走进食品加工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教学《走进网络时代》组织学生认识网络的优势等等,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能够形成网络、知识、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2、延伸活动,巩固成果。单凭短短40分钟,完成教学我认为还不够深入。结合品社等综合学科的特点,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延伸性活动,巩固课堂上的学习成果。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得信息、加工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活:既灵活。活动课要上的成功,学生的参与欲望一定要活。要做到灵活运用教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这样会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教法选用要灵活。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要灵活。
在综合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等多感官,创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诱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四、趣。即生动有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一旦对某个学科发生了兴趣,就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知识,有较高的求欲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成功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以下两点:
1、注意环节设计要引趣。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此我注意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營造愉快的氛围。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愉快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而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评价时我经常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你的见解很独特”等,这些语言,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使学生在课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探求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和总结。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一种思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提高自己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 篇12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学科都有涉及。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的第一个自治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地方色彩突出。基于此,教师可充分挖掘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乡土资源和时政热点,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当中,既增强了背景材料的实效性,也淡化了教学内容的抽象性,能为课堂教学奠定一定的情感基调和氛围,这种情感设计也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基础。
二、确立目标,教学内容地域化
教学目标确立的合理与否是课堂教学成败的灵魂。要实现教学目标,素材的选择至关重要。如,在讲解“地方的特色经济”一课时,为实现“特色”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天祝经济信息网和农业网上提供的资料,让学生选取特色资源作为素材,了解和掌握特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也可以选取我县的几大品牌:白牦牛方面,如“走向世界的名片———天祝白牦牛”珍稀畜种,天润公司开发的国家A级白牦牛绿色食品等;生态旅游方面,如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天祝三峡原始林,神奇的自然风景———马牙雪山和药水神泉等。这些素材可借助信息技术,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乡土化的素材和地域化的资源凸现出“地方特色”这一目标。
三、设置情境,教学内容问题化
所谓教学内容问题化,是指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既是教学活动的开端,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爱因斯坦曾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问题的设计是否具有开放和探究的价值是教学成败的根本。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教学内容问题化。
如,在讲解“环境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天祝经济信息网上提供的我县旅游胜地“石门沟”的一扇门——优质石灰石山被炸时的烟尘迷漫和炸后的残缺不全景象(图片、文字、视频、解说)来引出环境问题的内容,而后因势利导,提出“我县还有哪些环境问题”、“造成我县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理?”等等。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通过这些现实的、生动的、信息化了的知识模型,让学生透过现象探索本质,对现实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自然地培养和造就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探究化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紧密和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要求“结论过程化,原理情景化”,变以前的单一教育结构为现在的多元教育结构,而探究化教学模式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如,在讲解“我国的民族关系”一课时,教师可借助我县民族地区这一特点,汇编整理15个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围绕“我县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有哪些?”等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讨论,从而由点到面,总结出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并由我县是“全国自治第一县”引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学生中间少数民族居多,可以“在学校和班级生活中,我如何与各民族的同学友好相处?”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交流反馈,教师归纳总结,引出我国公民如何履行民族团结义务的知识点,这样能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五、借助网络,教学活动网络化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06-02
小学品德教学的创新07-22
农村小学品德教学策略08-27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09-20
小学品德课教学12-30
小学生教学品德教育06-01
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08-02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12-18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12-16
高效的小学品德课教学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