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共13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1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2014---2015学第一学期)在这一学期中本人承担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本学期四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环境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3、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6.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孩子,通过我在课后耐心的指导与交流,学业成绩有所提高,学习习惯也越来越好。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
总结人:石鸿武
2015年1月15日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2
一、巧取材
1.紧随热点
社会焦点、本土热点都是品德作业设计的源泉, 品德与社会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 巧妙利用学生的聚焦点, 能够激发学习热情。研究显示, 实践体验式作业让学生觉得很有趣, 尤其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小愿望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好奇心, 而书面型的作业则会让学生感觉负担不小。
比如“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部分第一课时, 旨在让学生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学习沟通的技巧, 与父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 和父母做朋友。由于学生年龄小, 大多为独生子女, 极少有照顾别人的经历, 让孩子和家长做沟通或者体会父母、老师的辛苦, 都是很困难的。
我们转换角色, 模仿电视节目《变形记》, 让父母和孩子互换身份。在作业反馈中父母提到, 通过亲身经历才知道孩子每天完成的作业题目很有难度, 如果没有父母的及时辅导确实有小困难, 而孩子更是累得晚上倒头就睡。这样的课后作业比千言万语效果更显著, 当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2.学科融合
学生在校所学科目都具有互通性, 把品德学科作业和科学、美术、音乐等综合性学科融合,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我为母校添光彩”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在回顾母校的校史、校训、校歌后, 让学生设计学校宣传册, 学生小组合作, 集思广益, 与美术老师通力合作, 请美术老师进行设计指导。
二、巧设计
1.多采用实践体验式
品德作业的形式有很多, 摘抄记录式、调查访问式、资料收集式、实践体验式等等。从调查中可见学生对于实践体验式的作业很感兴趣, 做得也认真, 并且相较于其他形式的作业, 实践体验式更为轻松愉悦, 给学生带来的负担小。
比如, “家庭万花筒”一课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课堂中老师介绍了家谱及其由来, 课后请学生编写家谱。但是这种作业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单纯地寻找不相熟的长辈名字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可将这个课后作业改成让学生查询太太奶奶的工作, 她们在世时是做什么的, 这下子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不再着眼于陌生的名字, 而是想了解她们那个时代的生活。
2.少采纳长期记录式
在设计时要注意尽量不要采用需长期记录的方式, 学生对于这类型作业的持续性是很弱的, 除非老师能不间断地监督提醒, 否则效果甚微。
笔者曾经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家庭读书的记录, 以完成家庭图书馆的计划, 但由于时间较长, 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坚持下来, 因此这个作业的成效甚微。
三、巧组织
1.关注学科
作为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它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品德就扎扎实实上的班级, 道德教育扎根在了孩子心里, 孩子往往行为较为规范, 这都是因为学校老师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 有不少老师上半节语文, 上半节品德, 甚至几乎不上, 对于品德课后作业更是缺乏关注。教师可以在布置课后作业后, 给学生反馈作业的机会, 在下节课让学生展示他们完成的课后作业, 用PPT、小视频、文字书面、口头等形式, 既可以检测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又有利于提高师生对品德课后作业的重视。
2.家校联合
因为品德教学板块中有《我与家庭》内容, 当然少不了家长的支持。家长的配合能够更有效地使品德学习落到实处, 教师可以多设计家校共同完成的作业, 比如, 调查太太奶奶是做什么工作的?请学生回家询问后让家长填写, 上课前投影出示;又如, 拍拍改造后的家, 请家长负责拍摄;又如, “我当一天的爸爸 (妈妈) ”, 学生与家长角色互换。请家长共同重视, 共同关注, 共同合作, 巧妙组织活动。
摘要:好的作业设计, 不仅可以巩固知识,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如何让高质量的课后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让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 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根据学生品德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结合学生对品德课后作业设计的喜好情况和实践效果进行研究, 提出相关建议, 为小学品德老师作业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五年级,课后作业,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兰.小学思品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 2009:58-59.
[2]孙国河.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设计[J].德育在线, 2012 (12) :263.
[3]包逢祺.对农村小学品德课作业的几点想法[J].教学探析, 2011 (4) :44-45.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3
一、说本册教材
1.教学知识的整合
我将本套教材从中年级到高年级按生活教育、思想教育、科普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进行了整合。生活教育有“安全地生活”“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生活中讲规则”“健康的生活”“交通连着你我他”等主题;思想教育有“在集体中成长”“心中有祖国”“屈辱与抗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主题;科普教育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和“建设民主富强国家”;地理环境教育有“我们生活的地方”“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放眼世界”和“只有一个地球”等主题。
2.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下设的三个学习主题里面生成许多的小话题,那些内容在问题的设计、话题的选择、版式的设计等方面都能够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如小博士卡通形象贯通教材,反映实际生活的照片,精美生动的图画都是学生喜欢的。整套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设计了从国家、世界着眼,从自我、家庭、学校、家乡着手,利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体验或感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对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1.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鉴于此我有了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课前材料的准备,充实教学内容:作为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专业性强,学生缺少一定的基础,这对于上课的老师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前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搜集,这个搜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习俗》这个单元时,我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搜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通过课堂上展示交流,教师补充资料,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拓展教学空间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好课堂和社会两大阵地,或是创造相关情境,或是安排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受去进行体验。在教学《生活中的消费》时,我会引导学生到不同的消费场所调查访问、实际购物、研究购物的技巧,充实购物知识,真正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
(3)要突出品德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教育学生能够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课程,但是有个别老师把品德与社会上成了历史、地理,抄吧,背吧,严重地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所以,建议课堂上老师尽量挖掘教材的情理因素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整个课堂充盈着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色彩,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品德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各种社会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做到行动和思想是统一的,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例如,有一次我们班学生给一位同学过生日的同时我加入了教学内容,让同学们进行购物交流,活动结束之后,大家都自觉地将教室打扫干净了。
2.评价建议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为此,我在教学中全方位地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星级评价模式。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包括:鼓励为主,分层评价;方式多样,综合评价;呵护学生,宽容评价;共同参与,多向评价;体验成功,多次评价。这是我县根据新《课标》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评价手册。实行星级评价:内容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等方面。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同学互评、老师评价,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评价记录作为依据,然后两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评出来星级学生荣登教室内的光荣榜。这也是我们评选年度全面发展学生的一个依据。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课程标准》中指出: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方面有了以下几点建议:
(1)不容忽视的教师和学生资源。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
(2)有效使用多媒体资源。我们虽然是农村小学,但是早在四年前每个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并且教室和办公室都安装了教育网,每个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所以,我们的课堂有了这些资源将更加鲜活起来。如,在建党90周年时,播放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
(3)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社区资源和自然资源。教师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引领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去亲身体验、感悟。
品德与社会就是要本着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去进行教学。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上就是我要说的全部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4
(2016-2017学第一学期)
教者:陈天虎
在这一学期中本人承当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本学期四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以下:
一、获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开展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嘉奖,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故乡的情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故乡,知道故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故乡的环境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惜公物的好学生。
3、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相互忍让的社会公德。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熟悉哪些应当做,哪些不应当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引导和教育学生,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一种良 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相互忍让,见到他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节约勤俭的良好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平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晓得尊敬老人、爱惜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节约勤俭的好孩子。
5、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6.一部份学习困难的孩子,通过我在课后耐心的指导与交流,学习成绩有所进步,学习习惯也越来越好。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题目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构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情懆;扩大了教学资源。
3、留意创设情形,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帮助他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打破传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老年人产生敬意,尊重老年人。
能力: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爱好习惯,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并能尽自己所能为老年人做一些事情。
知识:了解爷爷奶奶过去及现在为家庭与社会作出的贡献;了解一些尊老敬老的政策及设施。
教学重点
了解老年人过去及现在为家庭与社会作出的贡献,理解老年人的心思、爱好和习惯,对老年人产生敬意,尊重老年人。
教学难点
要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体会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初步表达对爷爷奶奶的孝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当地及全社会在尊老敬老方面有哪些政策和设施。学生准备:课前布置学生结合教材上的“我家老人小档案”,对家中的老年人进行调查采访,了解自己家的老人曾经有过的辉煌和现在在家和社会上发挥余热的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馨的家,一家人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家庭生活美满幸福。在家里,除了爸爸妈妈外,还有那些人从小照顾我们,爱护我们呢? 学生回答。
老人为我们付出了心血,我们怎样对待他们呢? 导入课题:让爷爷奶奶高兴
活动
一、老人们的情况我了解
采访提纲一:
同学们,谁能接受采访,向大家介绍你爷爷奶奶的情况?(提问几名同学,注意评价)
爷爷奶奶的出生日期是什么时间?
你爷爷奶奶年轻时做过什么工作?现在做什么?
总结:老人们年轻的时候,为家庭和社会作了很多贡献。现在,他们还在尽自己所能地做一些事情。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的付出给我们的美好生活打下了基础。同学们,在这里,让我们对这些可敬的老人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3、爷爷奶奶最喜欢吃的食物?最喜欢干的事?最自豪的事?
4、他们在生活上有哪些特殊需求?
总结:同学们,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们要理解他们,照顾好他们。采访提纲二:
1、让我们有请几位同学上台公开介绍一下爷爷奶奶,说说他们的故事,好不好?(指名进行全班交流、展示,选择那些有爷爷奶奶年轻时的照片的、制作了精美详细的档案的、能够举出典型事例的学生上台展示。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随机评价。)总结:老人们年轻的时候,为家庭和社会作了很多贡献。现在,他们还在尽自己所能地做一些事情。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的付出给我们的美好生活打下了基础。同学们,在这里,让我们对这些可敬的老人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2、老年人有自己的特点,说话做事和我们不一样。在调查中,你发现他们的爱好、习惯有哪些呢?
3、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在生活上还有一些特殊需求,谁能说一下? 总结:同学们,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们要理解他们,照顾好他们。
活动
二、老人的心思我知道
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对爷爷奶奶的基本情况了解得很详细,那爷爷奶奶的心思你知道吗?(板书:老人的心事我知道)
下面我们来开展一项体验活动,看孩子们是不是能够真正走进老人的内心。小老师说,你们来猜心思。请一位同学来主持课堂。
小老师:爷爷奶奶非常关心、疼爱我们,我们的每一件事,他们都挂在心上;我们的愿望和想法,他们很快就能猜到。下面是爷爷奶奶的一些做法,请同学们猜一下他们的心思?
请你看看大屏幕上的这幅图。
每次和爷爷奶奶分手时,他们总是要问我们什么时候再来。这是什么原因呢?谁来猜一猜?
2、见课件
3、见课件 总结:看来大家还是比较理解爷爷奶奶的心思,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疼爱关心我们。
可是你们知道么,他们平时都把微笑与快乐给我们分享,可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或许有些不满或者别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公益广告。。。
师:夜深人静时,对着一大桌冰凉却一口未动的饭菜,对着早已没有节目的电视机,老人孤独倚在沙发上,老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啊?
生:„„
师:可奶奶接到儿女孙子不回来吃饭的电话时不是说:“忙„忙„„忙好呀!”
生:„„
小结:奶奶那么孤独,希望儿孙能回来;但又怕影响他们,很矛盾!看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可是,在生活中面对他们的关爱,我们有没有对他们不够耐心、不够关心的时候?(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说)一个无人接听的电话。假如此时你是姥姥,你的心情会怎样?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面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爱,我们有没有偶尔像明明那样,有不够耐心、不够关心的时候呢?以后该怎么做?
一位爷爷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老师读一下,请同学们用心去听,也许会给你很多启示?
听完后,你想对爷爷奶奶说什么?
3、有一位同学读了这首诗以后,也写了一首小诗,送给他的爷爷奶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诗《送给亲爱的爷爷奶奶》)
活动三 行动起来敬孝心.谈话:爷爷奶奶很爱我们,很理解我们,我们也很爱爷爷奶奶,希望爷爷奶奶高兴。可是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1、师:你想说什么吗?你的爷爷奶奶还为你做了什么?(指名交流)
2、孩子们,你准备用什么实际行动来表达你对爷爷奶奶的爱,让爷爷奶奶高兴呢?请把你最想说的话、最想做的事写在孝心卡片上。(边说边贴活动主题)
3、指名交流。把孝心卡贴上黑板。
师:你们的计划都很好。孩子们,把你的孝心卡贴在黑板上,向爷爷奶奶敬一份孝心,愿意的也可以送给来到我们课堂的爷爷奶奶!
4奶奶,我想采访采访您:听了孩子们的话,看了他们的孝心卡,您有什么感受?
5.总结:看,爷爷奶奶多高兴呀!让我们行动起来,让爷爷奶奶高兴。(指课题学生齐读)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自己家乡常见的自然灾害,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
2、知道自然灾害的可怕性,人是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3、懂得要遵循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的道理,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教学重点:
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种类。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了解有关自然灾害的概况。并能选取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做较为深入的资料搜集。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一、课前准备:
放《新闻》4分钟。仔细看新闻,老师有两个问题,大家带着问题看视频。这则新闻报道的是什么事情?发生在哪里? 放视频:
准备好上课了吗?师生问好。
二、导入:
学生:干旱
临沭玉山
师:这是发生在我们家乡去年的那场干旱。通过看新闻报道,我们知道这场灾害给我们带来了很严重损失。
我们家乡除了会发生旱灾,还会经常发生哪些灾害?课前老师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解。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虫灾、地震、大风、暴雨、水灾等等。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对!这就是发生在我们家乡的自然灾害。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灾害,认识这些灾害,战胜这些灾害。
板书课题:天有不测风云
三、认识地震 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影片段,同学们认真看,看完后老师有问题要问大家。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视频讲述的是那一种自然灾害吗? 对,这就是1976年我们新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灾难。(唐山大地震)
2、地震发生的时候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墙倒屋塌、哭喊声、地震轰鸣声
3、地震过后,你又看到了什么? 一片片废墟、死亡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场灾难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伤痛。出示资料
四、更多的自然灾害
地震是可怕的,除了地震,大自然发怒的时候还会有哪些自然灾害?
课前让大家搜集了资料,现在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由小组长统一进行汇报。要求:
选择灾害类型、该类型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举例说明:时间、地点、名称、破坏力。1、2、3、4、5、你们组的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知道了还有那么多的自然灾害,那大家能不能再试着总结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呢?
给每个小组1-2分钟时间,大家快速的讨论一下。师总结:我国自然灾害特点:(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情况板书)(1)种类多。
(2)频率高、强度大、破坏程度高;(资料袋)
资料袋:
2013上半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5247.4万人次受灾,782人死亡,67人失踪;17.7万间房屋倒塌,330.6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4199.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730.2亿元。(3)分布范围广;(4)地域差异大。
可以适当举例:从3月份开始日本那边已经开始出现暴雪,那么这种情况会发生在我国的海南岛吗?前两天的台风百合、菲特都使我国沿海地区受灾,这种情况会发生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吗?这说明了什么?
五、面对灾害怎么办?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灾害数不胜数,但是我们所要面对的自然灾害远远不止这些。自然灾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人类无法避免的。它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我们不仅仅要抗灾,更要学会怎么防灾,加强减灾而不仅仅是救灾。
小组讨论:针对刚才各个小组搜集的的自然灾害,有哪些防灾、减灾措施呢?(按小组进行讨论交流,举例说明。)
师总结:大家可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的措施,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三峡大坝,它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用来蓄水防洪。这幅图是用直升机在喷撒农药来防治虫灾 这幅是人工降雨车用来抵抗干旱
天气预报可以让我们留意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防风林可以用来预防沙尘暴
·····预防的措施还有很多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灾害的发生有些是自然界的肆虐,如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旱涝往往由气候异常造成,这些都是灾害的自然属性。但是这些灾害中,有没有人为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举例说明。
温室效应、地面沉降、赤潮、水土流失 面对这么多人为原因造成的灾害,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生:环境保护 能具体的说说吗?
生:植树造林、不乱扔垃圾、少用一次性筷子等
(人类对大自然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或加剧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人类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保护环境,才能有效的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
六、天灾无情人有情
灾害是无情的,但是当这些灾害发生的时候,我们也并不是孤独无助的。
我们来看一段关于2008年1月雪灾的视频。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有什么感受?生说。
(天灾无情人有情,灾难发生时我们大家要团结一心,自护与互助,积极应对。)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自然灾害种类、保护环境、遇到灾害要团结一心 我们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七、课后拓展: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7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思维可视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20-2一、引言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与晨会、班队会等相比在诸多德育途径中居于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品社课”)却是这样的现状:公开课热热闹闹、常态课冷冷清清;教师教得无奈,学生学得无趣。通过品社课来促进学生心智模式的发展,形成做人的良好素养似乎已经成为了奢望。
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与学的模式,让品社学科的课堂摒弃枯燥、乏味、说教式的陈旧教学法,已成为我们迫不及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运用,尝试通过在教学目标的统领、学习方法的改变、评价方式的转向等方面的实践研究,让品社课真正成为学生良好品行形成的主要途径,成为学生思维能力持续提升的有效载体。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刘濯源教授着力于《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提出了“把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从而持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效能的倍增”的理论。
所谓“思维可视化技术”,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通过图示技术(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图像、图示等)、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图示的呈现、传播、存储、交互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被可视的“思维”更易被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可见的“知识加工”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火把能够被充分地点燃起来。[1]
目前,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已有一定的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借鉴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其他学科的运用经验,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中合理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笔者尝试以小学高年级品社教材为例,对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做一探索。
三、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一)思维可视化,让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清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分别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部分。笔者认为,三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结合、互为影响、共同提升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之中。因此,教师只有全面地把握课程目标,才能使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发展的起点,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越推进到高年级,面对教材中出现的大量社会知识,一线老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也就越容易出现偏差,一不小心就把品社课上成了知识型的社会课,忽视了品德学科的特性。合理运用思维可视化,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1.用思维导图统领全册目标,有利于整体把握教材的目标体系。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为例,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一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二是地球生病了,三是世界问题还不少,四是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纵观全册教材,每个单元都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了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围绕这一单元主题,教材安排了3~5课,引导学生学习、研讨。本册教材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生活实际,努力“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2]笔者认为,为开展有效教学,教师在涉及每篇课文前应整体感知教材内容,明晰教学目标。而教师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便是熟悉教材体例的过程,也是熟悉编者编排意图的过程,更是整体研究教材、思考教学方法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六年级下册品社学科的三维目标便一目了然。教学中,我们还能通过信息技术的超链接展开全册教学内容和具体的三维目标。
2.用思维导图勾勒单元目标,有利于实现单元教学法,省时提效。再以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为例。
如上图所示,我们在整合单元内容和目标后不难发现,这一单元的编排体例是并列的,实施教学时完全可以打破原有的编排顺序,整合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单元教学法。
本单元总目标为:简要了解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世界公民意识。教师根据总目标先确定单元三维目标,设计学生自学提纲。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单元内的4篇课文,再自主选择预习问题之一,画出解答问题的思维导图,然后组织课堂交流。本单元计划学时为8课时,经过整合后,实际4~5课时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除此之外,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四单元和六年级下册的第一、二、三单元,虽然单元主题不同,但目标指向是相同的,即培养走向世界的下一代。教师在吃透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也能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技术,将教材前后联系、融会贯通,有效地把知识教学与品德教学融为一体。
(二)思维可视化,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开放
学生在品社课上的学法绝无定法,但贵在教师的教学得法。教师如果能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从一篇篇课文里挖掘出一个个符合学情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变成一步步可以操作的学法程序,就能将学生的知、情、意、行揉合于教与学之中,让学生学得更自如。
1.预习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学生学得更自主。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能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趣。当然,要想达到预期目标,教师要做到“三要”:预习目标要明确,特别是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方面,定位要精准;预习指导要有效,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情,制定预习提纲;预习任务要具体,即任务目标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视化。
例如,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共有四篇课文:《跟着唐僧去西游》《金字塔下留个影》《奥林匹克的故乡》《我做志愿者》。笔者在第一课时设计的预习题为:1.通过电脑的百度、google等其他搜索引擎查找印度、埃及、希腊、澳大利亚、朝鲜、中国等国家的地理位置,并绘制方位图;2.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气候特征、风俗人情,选择其中的一个国家,根据预习所得绘制思维导图。为了保证预习的实效,笔者把授课地点放在电脑房,让学生上机预习,当堂完成预习任务并开展组内交流。整堂课中,思维导图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程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手段之一。
2.探究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学生学得更生动。目前,探究性学习已被品社课广泛地进行运用,但仍有不少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采用讨论、辩论、表演等形式,便是探究性学习。于是,课堂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学习成了表演,但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也就不可能形成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小学高年级的品社课只是探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通过图示的方法整理知识概念,加工教材信息,制定活动计划,在整理中产生问题,学习思考,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才是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三)思维可视化,让课堂的实效更彰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就不会有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在品社课上引入思维可视化的技术,将大大提高品社课的课堂实效性。[3]
1.思辨时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品社课堂的生命力借助于对话,植根于思辨。但对话式的思辨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能先让学生根据思辨的中心内容画出思维导图,教师就能发现每个学生的思考过程,然后有选择地进行对话式交流,课堂的效果会更佳。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网络连接你我他》,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造成不良影响或侵害,而后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教学时切忌简单说教,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自悟,才能达到自省与自醒。教学中可以以“我看电脑热”为中心议题,让学生画出思维导图,交流思维过程,从中有效地辨析网络的“利”与“弊”。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有效的引导,明确正确的做法。如图所示,教师做适当引导后,学生可以只完成图中的空白处,也可以重新思考、罗列利与弊的表象。
2.评价时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学生的发展更多元。众所周知,一线教师在品社课堂的评价语往往极其简单教条,针对性不强,个性化很弱。而学期结束时,“试卷+印象”便是品社课的任课教师给学生成绩的依据。而笔者却认为,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一个结论,它应该是双向的,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老师;它应该是多向的,师生间,生生间,家长也可参与。品社学科中,评价对于促进课堂的实效及学生的发展,作用尤为重要。因为评价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在评价中享受,在评价中痛苦,在评价中反省,也就是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会慢慢成长,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正是品德与社会学科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我的这六年》,实施教学的前一周,笔者就布置学生做准备:以“我的成长记录”为话题,收集六年中代表性的照片或故事,绘出一棵成长树。话题是树的主干,照片或故事是片片树叶,每张照片或故事边都伸展出枝桠,那是自评、互评的空间。那一周,教师四周贴满了学生自绘的,别具风格的“成长树”,老师、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可以在树上点评或留言。即将离别的师生是多么珍惜这样的机会,他们在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的同时,情感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净化。
四、结束语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鲁塔戈拉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4]笔者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提高道德辨析能力、情感生成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心智模式发展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濯源.聚焦思维可视化,找到减负增效的新支点[N].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013(06).
[2]鲁洁.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六年级下册[G].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
[3]马乃根,丛立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建议[J/OL].凤凰教育网,2009.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8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能力目标:学会独立学习,培养在学习中的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目标:学会给自己制动不同时期的目标,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弥补自己的不足,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使自己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故事录音)、拼图积木
学生准备:收集和学习态度有关的名人名言、书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22—P24页内容,话题为“学习是我自己的事”。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25—P26页内容,话题为“毅力帮助我们进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我是小记者
1、创设情境:大家好,我是学校广播站的小记者,目前学校里正在开展“学习明星大比拼”活动,今天我们要采访的是四年级一班的学习明星————小刚,请大家跟随我一起走进小刚的生活,去看看他是怎样成为一位学习明星的。(播放录音:小刚的学习生活)
2、记者:同学们,听了刚才小刚讲述自己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感想吗,现在我就随机来采访几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3、记者小结:从刚才的画面和几位同学谈的感受不难看出小刚很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名小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他把学习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事情,看成自己的一种责任。人世间有各种各样的责任,有的责任可以分担,有的责任可以转让,只有自己的责任只能由自己承担,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设计意图:学习是一个很枯燥的话题,把教材中生硬的内容通过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怎么做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人的表现。】
活动二学习大家谈
1、记者:我在采访中发现,学得好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特点:做学习的小主人。同学们知道怎样做学习的小主人吗?我再随机采访几个同学,请他们谈谈自己是怎样做的?
2、记者: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小诀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很多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和他小时候主动学习是分不开的,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国的桥梁^^砖家茅以升小时候的故事。(播放故事:“小桥迷”到造桥^^砖家)
3、记者:听了这个故事,你们又有什么感受呢?
4、记者小结:同学们已经长大了,要向茅以升爷爷那样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人,要坐学校的小主人,我们应该发扬优点,改正不足。
【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做得好、做得对的地方,并通过听同学介绍自己的经验取长补短,深化认识,再联系名人小时候学习的故事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受。】
活动三学习态度之我见
1、师:刚才大家都谈得很好,可是小记者在昨天采访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几个同学,他们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意见,我们的小记者也不知道谁对谁错,就请大家帮帮小记者吧!我们请小记者来说说他遇到的问题。
2、小记者诉说:昨天我在采访四年级一班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该怎么办”的时候,他们说得都不一样,到底哪种做法是对得呢?
(1)遇到不懂的问题,马上向周围的人请教。
(2)遇到不懂的问题,坚持独立思考,不向周围的人请教。
(3)遇到不懂的问题,先自己独立思考,还不懂再请教周围的人。
3、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认为呢?认为是第一种意见对的坐在右边,认为是第二种意见对的坐在左边,同意最后一种意见的站中间。(调整座位)
4、学生自由发言。
5、记者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记得一位的足球教练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不仅适用于足球,也适用于其他工作和学习。
6、师:还有很多成语是关于学习态度的,你们还知道哪些呢?请同学们把这些成语写在自己制作的书签上来勉励自己。学生制作书签。
7、总结:人世间有各种各样的责任,父母老师对家庭和社会有责任,我们小学生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让我们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一些做法,知道怎么样做才是独立完成作业,明理导行。】
板书设计
学习是我自己的事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独立完成作业
做完作业再去玩
第二课时
活动一拼图游戏
1、师:我们每个同学小时候都喜欢玩各种各样的玩具,不过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玩一次“拼图”游戏,并且进行比赛,看谁拼得又多又准,每组一副拼图积木。
2、提要求:(1)每组一副拼图,大家要齐心协力配合好。(2)拼图时间为20分钟。(3)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里拼得又多又准,图案也没错就算过关。
3、学生分组拼图。
4、师:游戏结束了,说说你在玩这个游戏时的感受,或者你在游戏过程中是怎样细心照图,耐心拼图的。
5、小结:看来,做事情需要的是耐心,除了耐心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只要具备了坚强持久的意志就可以成功。而这种坚强持久的意志就是毅力。毅力可以是我们坚持到底,攻克一切堡垒,最后取得胜利。
【设计意图:用拼图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培养要靠自己努力,并从中初步了解什么叫毅力。】
活动二名人名言说毅力
1、(多媒体)出事教材P25页名人名言。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2、师: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3、师:你还知道关于毅力的名人名言吗?
4、从这些名人名言中,你有什么感受?
5、师:刚才有同学说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毅力可以帮助我们做好每一件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请大家听完之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多媒体播放故事录音)
6、小结: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也是坚持。这些名人名言和故事告诉我们有了毅力的陪伴,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
【设计意图:通过名人名言和名人的故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毅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树立坚强意志的决心。】
活动三其实我很棒
1,师:刚才在同学们的坚持下,很多小组都完成了拼图,真不错。在学习上,同学们遇到过困难吗,你是怎么克服的呢?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3。师:同学们都有自己战胜困难,坚持学习的好方法。有两个同学,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对待学习的。(多媒体)出示教材P26页图。
4。师:你认为图上的同学对学习缺少了什么?这样对学习有什么影响呢?说说你的看法。
5。师:如果请你帮助这两个同学,你们会用什么办法呢?
6。师:同学们有这么多好方法,老师相信用好方法帮助我们学习,能使我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自战胜困难的方法,写在书签上,和同学交流共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优点,通过行为辨析来为今后的学习导行,是自己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毅力帮助我们进步
耐心
成功坚持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9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教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本年级共有二个班。根据了解,大部分学生文明守纪,勤奋上进,天资聪颖。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自觉性差。还有些学生纪律观念薄弱,自制力极差,不遵守课堂纪律。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 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 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第一周 9月1日—9月7日 《可爱的家乡》
第二周 9月10日—9月14日 《富饶的物产》
第三周 9月17日—9月21日 《日新月异的变化》
第四周 9月24日—9月29日 《我为家乡做贡献》
第五周 10月8日—10月12日 复习写作业
第六周 10月15日—10月19日 《家庭的日常消费》
第七周 10 第八周 10 第九周 11 第十周 11 第十一周 11 第十二周 11 第十三周 12 第十四周 12 第十五周 12 第十六周 12 第十七周 1 第十八周 1 第十九周 1 第二十周 1 第二十二周月22日—10月26日 月29日—11月2日 月5日—11月9日 月12日—11月16日 月19日—11月23日 月26日—11月30日 月3日—12月7日 月10日—12月14日 月17日—12月21 月24日—12月29日 月2日—1月4日 月7日—1月11日 月14日—1月18日 月21日—1月25日 月28日—2月1日 《学习选购商品》 《做文明顾客》 《尝试买与卖》 复习、写作业 《家庭生活的安全》 《学校生活的安全》 《活动场所的安全》
《交通安全宣传日》 复习、写作业 复习复习复习考试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10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家长们平时忙于工作,很少顾及到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只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四年级的孩子年龄还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对于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态,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本单元“珍爱生命”的主线,分别从《美丽的生命》、《我们的生命》以及《呵护我们的身体》三个主题来呈现。在前面两个主题内容里,分别从珍爱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引入到珍爱我们自己的生命,自然过渡到怎样珍爱我们自己的生命。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而言,“生命”这个宏大的话题,不易理解。而身体作为生命的载体,所以就主要从“呵护我们的身体”来呈现,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展现呵护身体的方式,便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怎样“呵护我们的身体”。至于其它更深层的话题,就有待于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积累到更多生活经验时加以教育和体验。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11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是近年来品德教育中一直倡导的理念,而在阎老师执教的《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课中,我再次看到了生活中品德的重要性。
《走进不同的家乡》课上学生自教师的引导和合作学习中认识了地形图,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习俗习惯的差异等,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博大,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在地图上找家乡,构建课堂研究主题
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深入了解内容、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了解到“地形”“地形图”的区别,以及相关的.地形知识,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学习的基础。教师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法,重在质疑、重点拨、重引导,体现学生协作构建知识的过程。
二、自主、合作、深入探讨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气温、降雨的概念、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恰到好处,引发学生去思考和研究。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发硬映热烈、气氛浓厚。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12
李君跃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班品德教学,现有学生46人。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教材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美丽富饶的家乡”,第二单元“了解商场 学会消费”,第三单元“安全生活每一天”。以家乡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懂规则、守规则的态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国际交往中的规则。知道遵守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2.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习克服困难的合适做法。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面对困难前进和退缩的不同结果,树立“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信心。
3.能够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锻炼意志,不怕摔跤。
(二)行为与能力目标:
1.让学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2.知道一些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人物的事迹。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会家长挣钱的辛苦,体会家庭责任感。培养学生家庭理财能力,做父母的小帮手。
2.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勇于实践,增强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
3.通过观察活动,了解、认识商品的各项信息,懂得它们的重要性。初步具备合理购物的生活能力。
4.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五、课时安排:
美丽富饶的家乡 8课时 了解商场 学会消费 10课时 安全生活每一天 10课时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篇13
2021年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40人,他们大多来本村或周边村子,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第一单元重在告诉学生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单元是关于安全方面的,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危险发生后的紧急情况,同时防止事故的发生,以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
第三单元是关于消费和理财的。告诉学生要学会合理的花费。
第四单元是关于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善于关爱别人、理解别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2021年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二)
一、学生现状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两个班,他们正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现代家庭结构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反省自己的一些学习能力,从身边的一些变化中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6、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在集体生活中》、第二单元为《学习更上一层楼》、第三单元为《我的家乡》、第四单元为《家乡的变化》。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6、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1年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三)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本册教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1、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的方式建构教材体系。
2、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教材编写模式。
3、在内容上遵循三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拓展;以生活原型为依据使内容生活化,标准化;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教材内容呈现上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特制定本期教学计划:
三、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1-13
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复习计划08-02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07-19
小学六年级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09-04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的复习计划10-15
教科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复习总结11-17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08-27
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