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0篇)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篇1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思想及具体目标,全面完整地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2.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多种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策略。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教材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 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选择了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每一个单元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
4.教材的呈现方式新颖独特 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措施
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整个课程的时间坐标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课程的空间坐标应该是整个社会存在。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空间就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要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各种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课必须是开放的,教学上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要帮助学生将他们的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为此应该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以期使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中,尽量将教学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篇2
课前准备:图片、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危险在哪里
1. 谈话: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2. 请看第一幅图, 我们在游泳时应注意什么?有什么危险?
(游泳是儿童喜欢的运动, 它有助儿童健身作用, 由于儿童岁小, 私自下水危险, 特别在“禁止游泳”的地方, 危险更大。)
3. 请看第二幅图, 在电线杆底下放风筝有什么危险?
(风筝很容易缠在高压线, 不仅会对儿童人身造成危险, 而且会引起短路, 造成大面积停电, 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4. 请看第三幅图, 用湿手拿插头往电源上插有什么危险? (由于人和水是导体, 这样做容易导电, 会危及生命。)
5. 草堆旁放鞭炮有什么危险?
(引起火灾, 烧毁房屋, 危及生命, 甚至殃及四邻;如周围有粮库、工厂, 还会引起重大损失。)
6. 讨论: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引发危险的行为和事件? (学生讨论、交流)
二、小小辩论会
1. 辩题:有人说淹死的多是会游泳的,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 小资料:多发的意外事故种类。 (投影)
三、意外事故有原因
1.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事故?
2.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做事马虎、粗心大意, 注意力不集中, 意外事故就可能随时发生。
四、危急时刻
1.“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遇到危险怎么办?看图说一说。
(危险时刻我不慌, 拔号要正确, 地点讲清楚, 危险时刻需用的电话:110、119、120)
2. 讲解图二的故事, 他能救活30多人, 为什么?
五、真实的故事
1. 讲述故事 (多媒体课件) 。
2. 设问:如孩子的爸爸不及时赶来会怎么样?11岁的孙子如果也像第一个孩子一样, 会怎样?
六、消防练兵
1. 看第一组图, 设问:你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2. 让学生自主选择消防队员或居民角色, 并启发居民扮演者想一想遇到火精用什么方法自救。
七、总结
珍爱生命, 远离危险。
强化意识, 养成习惯。
板书:
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
一、危险在哪里
二、意外事故有原因
三、危急时候 (110、120、119)
教学反思:
《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本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案。在设计第一课时时, 我通过对教材的梳理、整合, 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了解学习日常生活中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常识, 树立安全意识, 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 珍爱生命, 健康安全地成长。
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三次思考、两次活动”的教学模式, 即“危险在哪里—意外事故有原因—危急时刻”和“小小辩论会———真实的故事”, 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南, 以现实生活为背景, 以学生实际状况为依据, 借助文本, 使学生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不安全因素的了解, 以及自身生活的感受, 感受不规范操作、麻痹大意给自己、家人带来的不幸。场景模拟使学生知道了“险”并非不可避免, 只要处处小心, 规范行事, 就可远离危险。万一发生险情, 千万得镇定, 切不可慌乱, 通过报警等及时寻求帮助, 尽快消灾, 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整个教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既紧扣文本又不为所困, 综合利用多方资源, 在层层探讨中深化认识, 强化安全意识。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让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 用儿童的眼睛观察生活, 用儿童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儿童的方式研究问题, 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要本着这一理念, 借助文本与各自生活实际组织教学,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故事永远是最好的教材, 更乐于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六年级;品德与社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探究式教学法融入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将课堂教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全面地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人际交往以及思考态度的培养。以下就是笔者通过分析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以及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谈谈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六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级,它既要复习巩固小学的旧知识,还要预习初中的崭新知识,因为它的涉及面广、范围大,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也就更高,这样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不足以达到教材的要求,那课堂效果自然也达不到高标准。如,在学习“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时,教师不能单纯地用简单的“讲读式”方法给学生讲授,而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课文有个深入的了解,再通过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主调查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切身地体会到科技确实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同时通过讨论与探究,知道科技也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用科学的眼光去判断和分析事物,从小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端正自己引导者的身份,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教学环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系统性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式学习。
二、设计科学的探究内容
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兴趣,就要设计好探究的内容、探究的问题,源问题应由教师提供,生成问题应由教师加工提炼后交由学生继续探究。如,教学《不屈的中国人》这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国歌,让学生在激昂的音乐声中感受民族自豪感,再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土破坏以及中国曾遭受过的屈辱,再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收集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有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在独立的思考和合作的交流中,对教材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入的理解。又如,在学习《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环境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什么损害,然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周边的环境进行调查,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将调查的结果延伸到每个人身上,询问学生是不是也污染过身边的小环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危害,还要及时倡导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探究内容的设计以及不同形式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外,还能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三、合理的实施探究方案
品德与社会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学会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有合理的实施探究方案。如,在学习《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今在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受到的影响,然后协助学生组织开展一场“中国的世界化”的讨论会。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阐述自己的理由。为了使讨论的问题更具深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分组的方式,通过相关信息的收集来证实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养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又如,在学习《漫游世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一个国家,然后扮演那个国家的公民,再开展一场“世界人民齐相聚”的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交流需要体现“本国”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还可以组织“参观拜访”的环节,让学生将“本国”的著名景点、特色小吃介绍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在这样的一个活动中,既能让学生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还能豐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组织探究式学习的活动时,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探究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好积极、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洪国.初中思想品德课创设情境与探究式学习的实践[J].青春岁月,2012(06).
[2]张慧玲.探究式教学法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的应用[J].师道:教研,2010(12).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 篇4
这学期,本人担任毕业班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教学过程中本人能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我主要实施的措施有:
1、目标明确三位一体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本册教材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丰富的实例、有价值的知识链接,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我从多方面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尽可能地创设条件,让学生以调查、访问、参观、实践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将他们思维的领域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各种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实现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合拍的课程目标。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利用课件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
3、指导阅读引导感悟
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指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引导学生发现穿戴整洁就是外在美,外在美的社会存在价值。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由同学们的发言探讨中,她们俩的这些行为到底美还是不美呢?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组探究学习环节,小组内探究学习,以自编自导小品《在巴士上》来展现小组成员对行为美、内心美的理解。学生分成4小组,根据教材29页的图画,商量应当怎样做。
4、整合资源扩展知识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力,运用时代的学习工具探索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的小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对课文自主探索全面认识的教育目的。
5、实践活动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篇5
一、基本情况
六年级学生思想表现好,遵纪守规,学习认真、自觉,劳动观念强,讲究卫生,拾物不昧,助人为乐。同学之间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爱相处。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1、教材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实际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地域特点,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以他们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整合学习内容,力求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
2、教材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依据逻辑关系,经过有机的整合,丰富和扩大了教学内容,突出了综合学习的特点。此外,教材还特别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将目前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学习活动的联系。
3、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构建学习单元主题设计贯彻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尽量选择富有生活性、趣味性的现实题材,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4、新颖独特的呈现方式本套教材的编排方式新颖,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美的插图,在潜移默化间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儿童亲近和理解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采用此种呈现方式,既能够满足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学生实现多样化学习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绚丽多彩的世界
1、了解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感受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2、知道人类对地球的探索经历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感受人类探索自然的毅力和愿望。
3、知道地球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人种以及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初步形成平等意识。
第二单元:日益繁荣的祖国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端,激发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2、感受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多样化特征,学会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养成世界公民意识和胸怀。
3、了解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的贡献的人物,学习他们热爱、献身人类美好事业的精神和品格。
第三单元:密切联系的世界
1、通过身边常见的商品,体会世界的发展和联系及其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影响。
2、通过中国商品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感受我国经济的崛起,激发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3、了解我国加入的国际经济组织,感受全球文化发展的动向。
4、培养开放的国际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学做世界公民。
5、学习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四单元:我们共有的家园
1、知道大自然主要的灾害及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破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防御灾害,降低损失。
2、感受人为破坏对环境造成的灾害,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忧患的意识。
3、了解人类为保护环境所作的巨大努力,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四、教学重点为、难点
第一单元:绚丽多彩的世界
1、了解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
2、知道人类对地球的探索经历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知道地球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人种以及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第二单元:日益繁荣的祖国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端,感受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多样化特征。
2、了解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的贡献的人物,学习他们热爱、献身人类美好事业的精神和品格。
第三单元:密切联系的世界
1、了解我国加入的国际经济组织,感受全球文化发展的动向。
2、通过中国商品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感受我国经济的崛起,激发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意识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第四单元:我们共有的家园
1、知道大自然主要的灾害及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破坏。
2、树立“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忧患的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防御灾害,降低损失。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对教材的钻研,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校本的各种课程资源。教学中,注重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结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安排结合,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进行
3、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多说、多疑来发现生活的美,感受现代生活。
4、通过体验、观看、交流、查询、了解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景教育。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篇6
1.教学活动要以课程标准为准,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观念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品德只是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并养成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心事多样化,积极探讨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利用课程教育资源,进行直观教学。
3.注重情感教育功能,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熏陶。
二.情况分析
一年级级部共有两个班,基本情况如下:由于刚
升入初中,很多学生不太适应初中生活,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需要加强辅导。学习方面,绝大多数同学学习积极性高,课堂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作业及时上交。个别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须严格要求。
三.教材分析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篇7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 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虽然新课标的思想、理念在不断落实, 但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沉闷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应试教学模式依然流行。我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和问卷调查, 发现这一状况的产生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受原有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在理解新课程和运用教辅资料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尤其是对《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 但是有些教师还在沿用老教材的教学方法, 对新事物缺乏认知的积极性;网络资源的丰富, 下载课件及教案相当方便, 一些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根本不屑一顾, 整个学期下来都没有翻一下, 甚至对教师教学用书还进行口诛笔伐。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上不重视。一次参加某学区教学调研时, 我听了一堂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调研课, 这位老师是用课件上的, 课后问他:你的课件是怎样做出来呀?有没有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他的回答很明确:我从不用教师教学用书, 现在现成的课件多的是, 不用自己辛苦了。是呀, 网络资源共享多方便, 又省力省心省时。现状是严峻的, 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教师教学用书编者的初衷。教师教学用书是专家们依据历史与社会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 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 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教学, 是教师理解新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 它尽管以历史与社会教材附属品的面目出现, 但对大多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 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 一些一线教师却无视教学用书, 甚至不用教学用书, 这样无疑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资源, 以致加重了备课的负担。
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几点思考。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 除了部分教师在教学用书中找不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之外, 还同教学用书的内容编写有一定的关系。以改变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为目的, 我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只罗列了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明确课时教学目标, 这样笼统的教学目标给教师带来许多不便, 因为教师上课是按课时来教的, 而不是按单元上的, 所以一些教师很难抓准课时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仅罗列了5点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课时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同, 所定位的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同。比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三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感受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解读有关资料, 分析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2) 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 (2)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进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位老师在备本课时教案时就没有确定教学目标, 只有教学要求内容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4) 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 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观察以上三位老师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发现, 第一位老师将教学要求内容直接套用为教学目标, 第三位干脆不定教学目标, 直接用教学要求, 这两位老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概念没有弄明白, 其实两者不能替换。第二位老师定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似乎很好, 但是观其内容, 又有些乱。因此, 如果教学用书向大家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无疑就会给广大教师指点迷津。
(二) 提供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中, 只对课时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结构分析, 却没有确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给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例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两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 (2) 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对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以上两位老师对同一课时确立了不同的重点、难点, 不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而且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造成不同。更值得探讨的是, 他们仅仅确立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 未提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更何况他们确定的重点、难点内容未必就是公认的重点、难点。因此, 我认为, 教学用书中如能增加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部分内容, 将大大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三) 提供教学评价建议应体现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学评价建议”应包括教法建议、学法建议及评价建议, 是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某些学法, 达成学习目标的建议。然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评价建议”部分仅用一段话做些简单的说明。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中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如下:“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出现的先后顺序, 能否合理地想象并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以上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其实仅仅停留在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与学的评价并未体现出来。教师
WENJIAOZILIAO
在设计教学时, 要考虑教与学如何和谐接轨,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学用书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具体方法, 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 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 提供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的习题答案设计要建立多级标准, 问题解答不能仅停留在给出答案提示, 而应提供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并对答案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及音像资料。
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和传播的音像、文字材料的总称。正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资料, 分析它的不同发展形态, 并搜索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在教师用书中,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目前教师用书中“参考资料”的内容选取以文字为主, 显得相对单一和无趣。纯知识性的介绍使得这部分内容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 尤其是对人物和事件的介绍更显得干瘪, 没有血肉, 激发不了教师阅读的兴趣。因而, 教学用书宜增加图文资料, 增加课文内容相关人物的趣闻轶事, 甚至是音像资料, 否则容易枯燥乏味。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选用也能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学习资料的兴趣。”可见资料选取的重要性。例如:我在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探究活动中发现, 本次活动涉及很多历史学、神学、佛学、美学、建筑学、文化传承与传播、环境与气候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而大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 这就需要教师教学用书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 便于教师采用, 以解决探究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六) 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偶发事件, 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 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教师教学用书若能根据每一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评价建议等编写具体的教学案例, 以案例的形式供广大教师参考, 则将更好地展示编者的意图和促进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思维可视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1-020-2一、引言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与晨会、班队会等相比在诸多德育途径中居于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品社课”)却是这样的现状:公开课热热闹闹、常态课冷冷清清;教师教得无奈,学生学得无趣。通过品社课来促进学生心智模式的发展,形成做人的良好素养似乎已经成为了奢望。
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与学的模式,让品社学科的课堂摒弃枯燥、乏味、说教式的陈旧教学法,已成为我们迫不及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思维可视化技术的运用,尝试通过在教学目标的统领、学习方法的改变、评价方式的转向等方面的实践研究,让品社课真正成为学生良好品行形成的主要途径,成为学生思维能力持续提升的有效载体。
二、思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刘濯源教授着力于《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提出了“把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从而持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教学效能的倍增”的理论。
所谓“思维可视化技术”,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通过图示技术(思维导图、模型图、流程图、概念图、图像、图示等)、生成图示的软件技术、图示的呈现、传播、存储、交互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被可视的“思维”更易被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可见的“知识加工”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火把能够被充分地点燃起来。[1]
目前,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已有一定的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借鉴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其他学科的运用经验,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中合理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心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笔者尝试以小学高年级品社教材为例,对思维可视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做一探索。
三、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一)思维可视化,让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清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分别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部分。笔者认为,三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结合、互为影响、共同提升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之中。因此,教师只有全面地把握课程目标,才能使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发展的起点,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越推进到高年级,面对教材中出现的大量社会知识,一线老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也就越容易出现偏差,一不小心就把品社课上成了知识型的社会课,忽视了品德学科的特性。合理运用思维可视化,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1.用思维导图统领全册目标,有利于整体把握教材的目标体系。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为例,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一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二是地球生病了,三是世界问题还不少,四是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纵观全册教材,每个单元都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了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围绕这一单元主题,教材安排了3~5课,引导学生学习、研讨。本册教材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生活实际,努力“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2]笔者认为,为开展有效教学,教师在涉及每篇课文前应整体感知教材内容,明晰教学目标。而教师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便是熟悉教材体例的过程,也是熟悉编者编排意图的过程,更是整体研究教材、思考教学方法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六年级下册品社学科的三维目标便一目了然。教学中,我们还能通过信息技术的超链接展开全册教学内容和具体的三维目标。
2.用思维导图勾勒单元目标,有利于实现单元教学法,省时提效。再以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为例。
如上图所示,我们在整合单元内容和目标后不难发现,这一单元的编排体例是并列的,实施教学时完全可以打破原有的编排顺序,整合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单元教学法。
本单元总目标为:简要了解人类的文明遗产,激发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世界公民意识。教师根据总目标先确定单元三维目标,设计学生自学提纲。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单元内的4篇课文,再自主选择预习问题之一,画出解答问题的思维导图,然后组织课堂交流。本单元计划学时为8课时,经过整合后,实际4~5课时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除此之外,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四单元和六年级下册的第一、二、三单元,虽然单元主题不同,但目标指向是相同的,即培养走向世界的下一代。教师在吃透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也能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技术,将教材前后联系、融会贯通,有效地把知识教学与品德教学融为一体。
(二)思维可视化,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开放
学生在品社课上的学法绝无定法,但贵在教师的教学得法。教师如果能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从一篇篇课文里挖掘出一个个符合学情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变成一步步可以操作的学法程序,就能将学生的知、情、意、行揉合于教与学之中,让学生学得更自如。
1.预习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学生学得更自主。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能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趣。当然,要想达到预期目标,教师要做到“三要”:预习目标要明确,特别是在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方面,定位要精准;预习指导要有效,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情,制定预习提纲;预习任务要具体,即任务目标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视化。
例如,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共有四篇课文:《跟着唐僧去西游》《金字塔下留个影》《奥林匹克的故乡》《我做志愿者》。笔者在第一课时设计的预习题为:1.通过电脑的百度、google等其他搜索引擎查找印度、埃及、希腊、澳大利亚、朝鲜、中国等国家的地理位置,并绘制方位图;2.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气候特征、风俗人情,选择其中的一个国家,根据预习所得绘制思维导图。为了保证预习的实效,笔者把授课地点放在电脑房,让学生上机预习,当堂完成预习任务并开展组内交流。整堂课中,思维导图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程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手段之一。
2.探究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学生学得更生动。目前,探究性学习已被品社课广泛地进行运用,但仍有不少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在课堂上采用讨论、辩论、表演等形式,便是探究性学习。于是,课堂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学习成了表演,但学生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也就不可能形成探究能力。笔者认为,小学高年级的品社课只是探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通过图示的方法整理知识概念,加工教材信息,制定活动计划,在整理中产生问题,学习思考,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才是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三)思维可视化,让课堂的实效更彰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亲身经历和主观体验,就不会有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性。在品社课上引入思维可视化的技术,将大大提高品社课的课堂实效性。[3]
1.思辨时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品社课堂的生命力借助于对话,植根于思辨。但对话式的思辨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能先让学生根据思辨的中心内容画出思维导图,教师就能发现每个学生的思考过程,然后有选择地进行对话式交流,课堂的效果会更佳。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网络连接你我他》,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造成不良影响或侵害,而后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笔者认为,教学时切忌简单说教,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自悟,才能达到自省与自醒。教学中可以以“我看电脑热”为中心议题,让学生画出思维导图,交流思维过程,从中有效地辨析网络的“利”与“弊”。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有效的引导,明确正确的做法。如图所示,教师做适当引导后,学生可以只完成图中的空白处,也可以重新思考、罗列利与弊的表象。
2.评价时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学生的发展更多元。众所周知,一线教师在品社课堂的评价语往往极其简单教条,针对性不强,个性化很弱。而学期结束时,“试卷+印象”便是品社课的任课教师给学生成绩的依据。而笔者却认为,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一个结论,它应该是双向的,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老师;它应该是多向的,师生间,生生间,家长也可参与。品社学科中,评价对于促进课堂的实效及学生的发展,作用尤为重要。因为评价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在评价中享受,在评价中痛苦,在评价中反省,也就是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会慢慢成长,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正是品德与社会学科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我的这六年》,实施教学的前一周,笔者就布置学生做准备:以“我的成长记录”为话题,收集六年中代表性的照片或故事,绘出一棵成长树。话题是树的主干,照片或故事是片片树叶,每张照片或故事边都伸展出枝桠,那是自评、互评的空间。那一周,教师四周贴满了学生自绘的,别具风格的“成长树”,老师、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可以在树上点评或留言。即将离别的师生是多么珍惜这样的机会,他们在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的同时,情感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净化。
四、结束语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鲁塔戈拉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4]笔者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提高道德辨析能力、情感生成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心智模式发展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濯源.聚焦思维可视化,找到减负增效的新支点[N].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2013(06).
[2]鲁洁.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六年级下册[G].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2).
[3]马乃根,丛立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建议[J/OL].凤凰教育网,2009.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篇9
1.知识:了解村官的职责;知道村干部官虽不大,但是责任十分重大;懂得我国村干部和居民委员会实行民主选举制,民主选举干部好处多;了解按照我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可通过民主程序罢免不称职的村干部;了解居委会的性质及工作任务。
2.情感:激发学生们对好村官的敬佩之情,激发对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尊重之情。
3.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民主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能自觉履行我国宪法所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学会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人,成为自觉守法的好公民。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
1.设计课前调查表,内容是了解所在村村长的职责及一年来为村民们做的工作)。2.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身边好村官的故事。3.准备录音故事:李小东家的故事。
4.录像:好村官李元龙的新闻报道片段,录像:大型人物电视专题片《吴仁宝》片段。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人:
(1)听录音:李小东家的故事。
(2)前些日子,李小东有什么烦心事儿? 后来,他们家的苦恼是怎样解决的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村官们的故事。板书课题:第5课感受村民选举
(设计意图:一开始由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村官有了第一印象,由此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了解村官们的故事较为自然。)(二)互动交流 1.调查交流。
(1)每个村都有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我们村的村民委员会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呢?村长是谁?请学生介绍自己所在村的村民委员会的成员。请属同村的同学合成一组交流补充。
(2)我们村的这些村干部们一年来为村民们做了哪些工作呢?老师课前让大伙儿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过了吗?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调查的结果。学生交流,形式不限。(3)通过刚才的交流,谁来说一说村干部们的职责是什么呢? 2.好村官的故事。
(1)录像:好村官李元龙的新闻报道片段。
设疑:为什么数千村民都含泪赶来向村支书李元龙作最后的告别呢?(2)自学课文,了解李元龙的故事。
(3)除了书上介绍的这些动人情节,你还知道李元龙的哪些故事呢?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补充一些李元龙的动人事迹。
(4)看完、听完李元龙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呢?(5)像李元龙那样的好村官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好村官的故事(6)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好村官的故事。
(7)录像:大型人物电视专题片《吴仁宝》片段。(让学生交流,并谈所感)3.不称职的村官。
(1)过渡:称职的村官,造福村民,人人爱戴。但是,也有的村干部却不能尽心尽职,还以权谋私,他们给村民带来很大的危害。
(2)自读书上37页内容:如此村官危害大,并谈谈读后感想。
(3)学生畅所欲言,由课文走向课外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一些不称职的村官。(4)小组讨论:如果村官们不为村集体着想,办事不民主、不公道、不廉洁奉公,甚至亏受贿,以权谋私,会对全村的经济发展和村民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5)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正反对比事例:“好村官的感人事迹”和“如此村官危害大”的案例进行教学,通过看录像、听故事、讨论辨析等手段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村官是好村官,知道以权谋私的村官给村民带来的危害。并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利于激发学生对好村官的崇敬之情。)(三)引领访谈 1.你对我们村的村干部的工作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们的工作称职吗?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2.请你对他们的工作提一提建议。
鼓励:来,让我们大胆地敞开心扉,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也许我们的建议暂时不能采纳,也许我们的呼吁暂时没有回应,但作为我们村的小主人,我们应该这样做。
(设计意图:通过访谈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当一回我们村的小主人,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呢?教师总结。2.课后调查:问一问家长或邻居,村民们喜欢什么样的村官呢?(设计意图:课尾注重总结延伸,使学生对本课有了总体回顾,课后调查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本课的课件制作主要有以下内容:
1、录音故事《李小东家的故事》,2、录像:好村官李元龙的新闻报道片段,3、录像:大型人物电视专题片《吴仁宝》片段。为使学生一上课便能进入课堂情境,所以从故事导入。为避免看文字材料了解村官的单调,所以在了解好村官的故事时,播放:好村官李元龙的新闻报道片段。让学生直观理解并感受感人事迹,明白内好村官人人爱戴。播放:大型人物电视专题片《吴仁宝》片段,是在学生交流完搜集到的好村官的故事后,再一次通过录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对好村官的崇敬之情。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1.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城乡学校的不同情况,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感性认识出发,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对他们了解的社会现象、事物进行梳理和归纳认识,给学生以真实之感。
2.教师在课前应对布置学生的调查访问做一定指导,以便课上进行反馈。通过“走出去”的自主活动,培养学生收集社会信息、分析社会书屋的初步能力。3.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理念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参与的主动积极性,参与的广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注重评价的过程化和多样化。
第2课时
一、课前准备
1.课前调查:村民们喜欢什么样的村官? 2.录像:“大家眼中的村官”采访。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内容?
2.引入:村干部虽然官不大,但是责任十分重大,好村官人人爱戴,人人欢迎。不称职的村官人人唾弃,那么村干部是怎样产生的呢?
3.揭题:我国村干部实行民主选举制,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村民们是怎样选村官的?(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旧知,自然引入新知:村干部的选举。简明扼要,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二)了解“村民选举”
1.教师:瞧,山东省济宁市郊区刘营村今天格外热闹,他们在干什么呢? 2.听录音:“山东省济宁市郊区刘营村村民选举”。交流:(1)村民们是怎样选举村委会干部的呢?回忆一下,和我们竞选班干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2)那位70多岁的老人,尽管行动不方便,也来亲自投上神圣的一票,这是为什么呢,他是怎样说的?
(3)大伙儿想选一个什么样的村官? 3.讨论:(1)为什么要通过全体村民直接民主选举产生村委会的干部?(2)分小组讨论,并作记录。(3)组织交流。
小结:我们国家的基层干部乃至国家领导人,都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民主选举可以充分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选择,每个年满18周岁的公民(除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村民民主选举村干部有哪些好处呢?谈谈你的看法。
5.小结:村干部谁好谁坏,谁为群众着想,村民心中有一杆秤,选谁不选谁,投谁一票,村民都会在心中掂量,由村民直选的“村官”最有群众基础,最能体现群众的意愿。(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于营造氛围,由听录音“山东省济宁市郊区刘营村村民选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展开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明白村官是怎么选举的,感悟出民主选举村官的好处。)
(三)村民眼中的村官
1.村民们喜欢什么样的村官呢,请同学们听一听乡亲们的想法。2.录像:“大家眼中的村官”采访。
3.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所调查了解的“村民们所喜欢的村官是什么样”。4.读民谣,概括人们希望选出什么样的村干部。5.情境创设:出示几个村干部候选人的简介。村里要选村委会主任了,谁能当选呢,你说说看。6.讨论:为什么选村官要如此斤斤计较呢?
7.设疑: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是广大农民依法选举产生的能够直接代表和体现他们利益的核心集体,然而,当一届村委会已经不能为民谋福,而且完全失去了群众信赖的时候,那么广大村民又该怎么办呢?
小结:按照我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也可以通过民主程序进行罢免。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罢村官的事例。
9.交流:有人说村民们如此斤斤计较是好事,你认为呢?
(设计意图:动用多媒体录像“大家眼中的村官”采访,创设情景,给学生了解、参与的机会,在辩论与争论中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选村官要斤斤计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四)大学生村官的故事
1.录音:介绍大学生村官黄梁兵。
2.小小辩论台:大学生当村干部值得吗,说说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用辩论的方式,形成教学高潮,激发学生们对称职大学生村官的崇敬之情。)
(五)活动:模拟选举村干部
1.自学课文,了解选举办法和程序。2.分工负责,进行筹备。3.正式选举。4.活动评价。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切地体验到村干部选举的办法和程序,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了解社会的能力。)
(六)总结延伸
建议学生有机会参观村民选举。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运用录音:“山东省济宁市郊区刘营村村民选举”和录像:“大家眼中的村官”采访,让学生亲自感受到选举场面,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四、对本课的提示与建议
1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多收集资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展开辩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兴趣。2.“模拟活动”这一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3.注重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去,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选举活动和提出建议,注重学生有个性的表达以及评价学生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第3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录像:居委会阿姨的一天;文字材料:世界之窗 2.向父母或身边的其他人了解自己属于什么社区,哪个居委会。3.了解自己所在居委会叔叔阿姨们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家住在哪里?属于什么社区,哪个居委会? 2.揭题:那你们知道居委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吗?居委会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居委会。
(设计意图:采用谈话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本课学习,比较亲切、自然,再设疑:居委会的性质、主要工作是什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交流感知,了解居委会的职责和工作 1.老师介绍自己所在社区的居委会。
我家居住地的居委会主任是一位年轻的阿姨,她一心想着要为居民办实事,我们来看一看她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2.多媒体播放:居委会阿姨的一天。3.这位居委会阿姨一天做了哪些事呢,你知道居委会的任务是什么?居委会工作人员应当做哪些工作呢? 小组讨论、交流。4.根据课前了解,说一说或者演一演自己所在居委会叔叔阿姨的故事。3.新闻特写:居民代表会解决“老大难”。
南京双桥新村居委会是怎样为居民们解决“老大难”的? 4.居住在城镇的家庭,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1)引导学生多方位的讨论,如:有些病人、孤寡老人无人照顾,寒暑假孩子无人照看,没有健身娱乐场所,老年人想定期检查身体„„
(2)请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社区谈一谈这类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3)小结:在生活中人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为了解闷这些难题,居委会开展了一系列的服务,不断为我们创造着方便的生活。5.介绍优秀居委员主任的先进事迹。先引导学生介绍,教师适时补充介绍(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教材中居委会阿姨的一天介绍的基础上谈一谈或者演一演自己所在居委会叔叔阿姨们的故事,旨在让学生从角色体验中有感而发,从而感受到居委会工作人员用自己的辛苦,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增添了欢乐。)
(三)讨论评价,了解居委会的选举
1.你们知道居委会主任是如何选出来的吗? 介绍居委会主任的竞选。2.讨论:
你想选举什么样的人担任居民委员会主任,为什么?
小结:在社区居委会成员的选举中,一定要把那些有能力、会管理、热爱社区工作的各类人才,选进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为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3.拓展:
(1)课件出示p44-45世界之窗:法国也有居委会。学生阅读了解。
(2)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居委会是为社区服务的机构,每个人都有义务为居委会工作提供良好的建议。居委会主任是大家民主选举出来的,应积极配合他们的工作。)
(四)总结、延伸。1.总结:
社区服务的意义在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性质,因此从现在起,每人都应树立对社区的责任意识,积极配合居委会,尊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劳动,搞好社区建设。
2、指导调查实践
同一社区的学生组成调查小组,去采访所在地的居委会,事先与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联系好,说明来意取得支持。(1)采访的具体内容:
了解你家居住地的居委会的组成以及选举情况。
看看居委会是怎么工作的?社区有哪些便民服务项目,给当地居民带来哪些方便?居委会帮助居民解决了哪些实际困难,列举一些感人事迹。(2)采访注意点:
注意安全、礼貌,遵守纪律。采访中注意倾听,做好记录。要爱护被采访单位的一切设施。
(3)合作完成一份调查(采访)报告。要求:
有时间、地点、被采访对象。
了解居民委员会为居民们解决了哪些难题?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你认为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提一提合理化的建议。4.鼓励导行:
居民委员会为我们服务,我们是社区的小主人,社区建设靠大家,别小看一个人的点子,集中起来,就是了不起的“大智慧”,让我们大胆敞开心扉,为社区建设提建议。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更好!
(五)作业 课件出示: 作业:
1.居住地相近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就近调查周边的居委会,完成调查任务。2.利用晨会课开展一次交流会,交流调查的结果。附:调查表格
采访时间 采访地点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1、居民委员会为居民们解决了哪些难题?
2、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3、你认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请提一些合理建议。
调查人:
(设计意图:调查实践环节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有效延伸。对于课外的调查活动,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鼓励同一社区的学生组成合作伙伴开展调查,完成调查报告,并及时反馈交流,使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效。)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本课课件制作主要分三块: 1.录像:“居委会阿姨的一天”,拍摄居委会阿姨一天的主要工作。通过图文并茂的“一天”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了解他们工作的辛苦,激发学生对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尊重之情。2.文字材料:世界之窗。
3.作业,出示调查表格,指导学生如何对调查结果进行记录汇总。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
1.本课时的教学因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内容可根据各地特点作适当调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设施、社区服务入手,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的人们是互相服务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为社区人们的生活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2.可以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开展一些小组调查访问活动,让学生到自己家所在的社区居委会进行小调查和资料收集。调查活动也可放在课后进行,但要及时反馈交流,使活动真正落实到实处,收到实效。小组调查访问前教师要作好指导工作,要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发挥个人所长,合作完成任务。3.评价时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评价,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可从学生参与的面、过程中的体验以及活动的结果呈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关注社区的程度,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本课教学设计的总体评价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了解村干部和居委会的职责,知道村干部和居委会主任虽然官不大,但是责任十分重大;懂得我国村干部和居委会实行民主选举制,民主选举干部好处多;了解按照我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可以通过民主程序罢免不称职的村干部;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以及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能自觉履行我国宪法所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学会成为自觉守法的好公民。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课时:村官有多大、民主选举村干部、了解居民委员会。在教学中,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收集实物,并用报告、图片、实物展览等形式进行交流。同时,还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选举”“小小辩论会”等多种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展开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交流中不断感悟,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通过学习,了解村干部和居委会的职责,知道村干部和居委会主任虽官不大,但是责任十分重大;懂得我国村干部和居委会实行民主选举制,民主选举的好处多;了解按照我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可以通过民主程序罢免不称职的村干部;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以及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能自觉履行我国宪法所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学会成为未来生活的主人,成为自觉守法的好公民。由此将本课分为村官有多大、民主选举村干部、了解居委会三个课时。针对第一板块“村官有多大”,采用调查访问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村官的职责,以讨论辨析的方式明确什么是好村官什么是坏村官。针对第二板块“民主选举村干部”,采用“你说我说大家说”的形式使学生在讨论中知道民主选举村干部的好处与村民罢免村干部的深层含义,再在模拟活动中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切地体验到村干部选举的办法和程序,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了解社会的能力。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篇10
《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设计
石城学区马凯
一、教材分析:
《不能忘记的屈辱》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一课。本单元是讲述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屈辱,让学生了解因为当时执政政府的无能、国家科技发展的不发达,致使国家再三地被列强侵略, 使人民陷入苦难之中,并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激起同学们的爱国意识及学习动力,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惟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责任都在同学们的肩膀上,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讲述受侵略史——了解受侵略的原因——阐述自己的感受——产生共鸣,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是这课的一个学习研究的思路。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以及一定的辨别客观事实的能力。这一单元承接前面所学,从历史角度,一个较高起点切入,把历史的残酷、悲惨与现实所连接,让学生懂得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要从自身做起,不忘曾经的屈辱,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动力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史事,勾画地图等活动,让学生知道在清代末期中华民族的领土被割让、被租借,认识祖国山河破碎,满目沧桑的情形。
2.通过体验感悟,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破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屈辱。
3.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要牢记历史,正视历史,学习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
四、设计理念: 教材是师生学习的凭借,但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主要学习形式。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尊重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要从“破碎的山河”“被掠夺的国宝”“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这三个方面搜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历史事件、数据等具体的资料。
学生准备:通过各种途径(电影、电视、报纸、书籍,向四周人询问等),从“破碎的山河”(被人侵占的领土)、“被掠夺的国宝”(重点了解圆明园)、“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中国人民“亡国奴”的悲惨生活)这三个角度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历史事实。)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揭题。
1、情境导入:列举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事件、数据。(板书:不能忘记的屈辱)
2、激情揭题。
师:外国侵略者曾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不容辩驳的历史事实。这段历史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留存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烙印。
3、板书课题:不能忘记的屈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对这段特殊的历史阶段有了清楚的认识,和其他阶段的历史有了鲜明的界定。)
(二)、讨论交流,互动学习
活动一:抚今追昔
(引导学生了解大片国土曾经被列强瓜分和掠夺,体验人们心中悲愤的心情。)
1.同学们请把目光投向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想给这幅漫画取个名字,你想怎么取?
2.是的,这就是100多年前清朝末年的中国。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漫漫的历史长河,一起去回望那不堪回首的屈辱岁月,一起去重新审视历史。
3.让我们翻开书的30页,仔细观察这三幅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4、是呀,1997年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我们收回了澳门。那么,你们看到这三副不同年代的地图,想问点什么呢?
5.一个大大的疑问萦绕着我们的大脑,现在就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期,去了解一下那刻骨铭心的历史吧!
活动二:感知山河破碎
(让大家先要弄清楚鸦片战争发动的原因,然后再互相集中其所带来的伤害。)
1.(看鸦片战争短片,出示《南京条约》片段)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纷纷入侵我国,先后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先后签订了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香港、澳门就是这样被列强强行瘧夺去的,其实,不止香港和澳门,我国还有许多地方同样也被外国列强强行侵占和租借。结合你平时的了解,说一说,这些列强分别侵占或强行租借了我国哪些领土?(出示图表:侵占)
其实,侵占了我们领土的还有一些国家,它们侵占的领土也还有很多,例如:(补充贴表)沙俄还侵吞了我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2.同学们,请你们同桌两个同学一起,在地图上找一找,用彩色笔圈出被侵占或强行租借的地方,看看他们的铁蹄都践踏过我们哪些国土。
3.在投影上指示,逐个地方地指导孩子看图,指一个圈一个,示范画。
4.(看图)我们的国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块块土地,就像一个个孩子,和母亲失散了,本来完整的国土,变得残缺不全了。据统计,(出示:清政府割让国土160余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目前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相当于目前20个重庆市的大小。)
5.可侵略者的贪欲并没有得到满足,中日甲午战争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出示图表:势力范围)
6.请同学们再次拿起笔,在地图上圈出各国列强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看看他们又把魔爪伸向了哪些地方?(抽生到展示台示范)指导学生边看图,边找,边圈。
7.我国的领土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8.我们的土地越来越少,而外国列强的野心却并没有停止,他们还通过各种手段,在我国建立“国中之国”──租界。这些租界遍布中国(出示图表:租界)。
9.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图上标出这些租界所在的城市,看看外国列强在多少个城市建立了“国中之国”。(看图)看着你们手里的地图,现在我们的国家变成什么样子了? 10.曾经完整的祖国山河,如今变得支离破碎。活动三:感悟国宝流失
(通过圆明园被焚烧,中国国宝被掠夺,激发学生的民族愤慨之情,体验沉重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反思。)
1、然而,外国列强的贪欲还没有停止,1860年,中国历史上最精美壮观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播放圆明园视频》、、、、、、就这样,一座建筑的神话被侵略者彻底的烧毁了,在圆明园内陈列的无数的奇珍异宝被掠夺,流失到了国外。同学们你们都查找到了哪些资料?
2、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国宝流失的资料。
3、现在我们很多的国宝都陈列在外国的博物馆里,我们很想收回这些属于自己的的东西,但是我们得到的答复是,要让我们花重金才能拿回来。
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心情?
4、是呀,外国侵略者的行为也遭到了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的怒斥,他就在一封回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封回信。
活动四:体验生活屈辱
(中国近代社会体制,人民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和当代中国有本质的差别,时间的洪流渐渐冲走了近代的痕迹。当时中国人民低微卑贱的地位,受尽屈辱的事实,是生活在安定富强的新中国的孩子们所未曾经历、难以想象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故事典型、浅显易懂,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激起学生的民族悲愤之情。)
1.强盗瓜分中国的领土,瓜分中国的财富,这还没有完。在满足了这些贪欲之后,他们又开始蹂躏中国的劳动人民。同学们通过电影、电视和书籍,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在外国列强的压迫下,我们只好低声下气,忍受着他们的欺负,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你们看:(放课件)
1885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他们在公园门挂着写有这样园规的牌子:“
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
五、除西人用仆外,华人不准入内„„”)犬是什么?狗不准入内,我们中国人也不准入内,在外国人的眼里,我们成了什么了?
师:你如果是当时的一位市民,站在这公园的门口,看着这个规定,你想说点什么?
小结:在那样社会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活得猪狗不如,甚至连生命也得到不保障,他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2.这样的事太多太多,外国列强不但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作威作福,而且还把入侵的魔爪伸到祖国的内陆。
3.想我中华民族泱泱大国,曾经何等辉煌和荣耀,而今天,国土流失,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生活如此悲惨,此时,你想说点什么吗?让我们拿起手中的地图,将它翻转过来,让历史永远尘封到我们记忆的深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崭新的一页,就让我们将自己想说的话,转化成文字写到这新的一页上。
●你想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说„„; ●你想对受苦受难的人民说„„;(板书:好好学习
建设祖国)
老师也想说,祖国山河破碎,列强横行,祖**亲被瓜分割占,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屈辱!这一切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刻骨铭心,不能忘记。
(板书:刻骨铭心,不能忘记)
4.我国的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面对满目沧桑的祖国,他悲愤地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其中的一首《澳门》,让我们一起来唱出心中的呼唤。
活动五:重回现实
往事不堪回首,历史毕竟已经过去,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逐步走向强盛,2008年神舟七号遨游太空,北京奥运会胜利召开,作为祖国的未来,历史赋予我们使命,让我们一起牢记黑板上的这句话---历史:刻骨铭心,不能忘记。今天:好好学习,建设祖国。板书设计: 不能忘记的屈辱
历史:刻骨铭心,不能忘记 今天:好好学习,建设祖国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试卷分析09-30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期末试题05-30
小学六年级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09-04
未来出版社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期末试卷10-17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复习资料09-05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6-13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1-13
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复习计划08-02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的复习计划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