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24-11-13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2篇)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1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谢村中小 宋 鹏 利

一、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行为与习惯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2018年9月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2

课前准备:图片、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危险在哪里

1. 谈话: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2. 请看第一幅图, 我们在游泳时应注意什么?有什么危险?

(游泳是儿童喜欢的运动, 它有助儿童健身作用, 由于儿童岁小, 私自下水危险, 特别在“禁止游泳”的地方, 危险更大。)

3. 请看第二幅图, 在电线杆底下放风筝有什么危险?

(风筝很容易缠在高压线, 不仅会对儿童人身造成危险, 而且会引起短路, 造成大面积停电, 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4. 请看第三幅图, 用湿手拿插头往电源上插有什么危险? (由于人和水是导体, 这样做容易导电, 会危及生命。)

5. 草堆旁放鞭炮有什么危险?

(引起火灾, 烧毁房屋, 危及生命, 甚至殃及四邻;如周围有粮库、工厂, 还会引起重大损失。)

6. 讨论: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引发危险的行为和事件? (学生讨论、交流)

二、小小辩论会

1. 辩题:有人说淹死的多是会游泳的,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 小资料:多发的意外事故种类。 (投影)

三、意外事故有原因

1.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事故?

2.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做事马虎、粗心大意, 注意力不集中, 意外事故就可能随时发生。

四、危急时刻

1.“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遇到危险怎么办?看图说一说。

(危险时刻我不慌, 拔号要正确, 地点讲清楚, 危险时刻需用的电话:110、119、120)

2. 讲解图二的故事, 他能救活30多人, 为什么?

五、真实的故事

1. 讲述故事 (多媒体课件) 。

2. 设问:如孩子的爸爸不及时赶来会怎么样?11岁的孙子如果也像第一个孩子一样, 会怎样?

六、消防练兵

1. 看第一组图, 设问:你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2. 让学生自主选择消防队员或居民角色, 并启发居民扮演者想一想遇到火精用什么方法自救。

七、总结

珍爱生命, 远离危险。

强化意识, 养成习惯。

板书:

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

一、危险在哪里

二、意外事故有原因

三、危急时候 (110、120、119)

教学反思:

《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本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案。在设计第一课时时, 我通过对教材的梳理、整合, 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了解学习日常生活中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常识, 树立安全意识, 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 珍爱生命, 健康安全地成长。

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三次思考、两次活动”的教学模式, 即“危险在哪里—意外事故有原因—危急时刻”和“小小辩论会———真实的故事”, 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南, 以现实生活为背景, 以学生实际状况为依据, 借助文本, 使学生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不安全因素的了解, 以及自身生活的感受, 感受不规范操作、麻痹大意给自己、家人带来的不幸。场景模拟使学生知道了“险”并非不可避免, 只要处处小心, 规范行事, 就可远离危险。万一发生险情, 千万得镇定, 切不可慌乱, 通过报警等及时寻求帮助, 尽快消灾, 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整个教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既紧扣文本又不为所困, 综合利用多方资源, 在层层探讨中深化认识, 强化安全意识。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让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 用儿童的眼睛观察生活, 用儿童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儿童的方式研究问题, 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要本着这一理念, 借助文本与各自生活实际组织教学,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故事永远是最好的教材, 更乐于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3

一、说本册教材

1.教学知识的整合

我将本套教材从中年级到高年级按生活教育、思想教育、科普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进行了整合。生活教育有“安全地生活”“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习俗”“生活中讲规则”“健康的生活”“交通连着你我他”等主题;思想教育有“在集体中成长”“心中有祖国”“屈辱与抗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主题;科普教育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和“建设民主富强国家”;地理环境教育有“我们生活的地方”“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放眼世界”和“只有一个地球”等主题。

2.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下设的三个学习主题里面生成许多的小话题,那些内容在问题的设计、话题的选择、版式的设计等方面都能够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如小博士卡通形象贯通教材,反映实际生活的照片,精美生动的图画都是学生喜欢的。整套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设计了从国家、世界着眼,从自我、家庭、学校、家乡着手,利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体验或感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对教学、评价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1.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鉴于此我有了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课前材料的准备,充实教学内容:作为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专业性强,学生缺少一定的基础,这对于上课的老师就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前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搜集,这个搜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习俗》这个单元时,我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调查访问等多种形式,搜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形成自己的调查报告。通过课堂上展示交流,教师补充资料,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拓展教学空间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充分利用好课堂和社会两大阵地,或是创造相关情境,或是安排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受去进行体验。在教学《生活中的消费》时,我会引导学生到不同的消费场所调查访问、实际购物、研究购物的技巧,充实购物知识,真正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

(3)要突出品德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教育学生能够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课程,但是有个别老师把品德与社会上成了历史、地理,抄吧,背吧,严重地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所以,建议课堂上老师尽量挖掘教材的情理因素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让整个课堂充盈着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色彩,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品德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各种社会活动和生活实践中,做到行动和思想是统一的,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例如,有一次我们班学生给一位同学过生日的同时我加入了教学内容,让同学们进行购物交流,活动结束之后,大家都自觉地将教室打扫干净了。

2.评价建议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獲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为此,我在教学中全方位地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星级评价模式。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包括:鼓励为主,分层评价;方式多样,综合评价;呵护学生,宽容评价;共同参与,多向评价;体验成功,多次评价。这是我县根据新《课标》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评价手册。实行星级评价:内容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学习行为习惯、安全行为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等方面。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同学互评、老师评价,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详细的评价记录作为依据,然后两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评出来星级学生荣登教室内的光荣榜。这也是我们评选年度全面发展学生的一个依据。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课程标准》中指出: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方面有了以下几点建议:

(1)不容忽视的教师和学生资源。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

(2)有效使用多媒体资源。我们虽然是农村小学,但是早在四年前每个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并且教室和办公室都安装了教育网,每个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所以,我们的课堂有了这些资源将更加鲜活起来。如,在建党90周年时,播放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利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

(3)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社区资源和自然资源。教师要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引领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去亲身体验、感悟。

品德与社会就是要本着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去进行教学。相信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上就是我要说的全部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4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

由旺镇中心学校

段向梅

2011年9月7日

一、课标要求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珍爱生命”、“安全地生活”、“花钱的学问”、“关心你,爱护他”四个单元,共14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40课时左右。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珍爱生命、安全地生活、花钱的学问、关心他,爱护他。

“珍爱生命”这个单元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养成良好的习惯;热爱生命,具有爱心。“安全地生活”这个单元教育学生负责任、安全地生活,要求学生能在公共场合注意安全,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注意保护自己。

“花钱的学问”这个单元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够应用多种办法节约用钱,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关心他,爱护他”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长辈,有爱心;要求学生能主动帮助别人,关心他人;周围的邻居做好事,能和大家一起做事。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本年级学生经过三年级的学习,对《品德与社会》这科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大多数同学聪明伶俐、学习认真,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但部分同学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学习不够努力,缺乏学习自觉性,成绩较差。这期还应加强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2、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3、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4、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五、课时分配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1、对学生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2、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前进的意志教育。4、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和关爱他人的道德规范教育。5、培养学生的消费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金钱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他们大多来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 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

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 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 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 “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 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

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 小学四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

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 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 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 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

“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 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 是理解。这样的编写

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 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 感受生命的意义 掌握安全常识 懂得花钱的学问 伸出友爱的手 大家 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 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

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 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

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

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 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

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

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 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

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 实践。

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

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 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6

张伟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使今后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克服缺点。现将本学期教学总结如下:

首先根据教材内容,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对课文内容作了具体的安排,重点讲述的课文针对班内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如在讲述一、二课时教育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小朋友对学习耐心、认真,不懂就问,同时从小认真学习长大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在实践上。如谢飞、李秋贤等学生他们也学会了不懂就问的道理,后来学习有了较大的进步。

再次,课文用较大的篇幅来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帮助同学,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善心,培养学生有一种积极的上进心和集体主义感。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为教育教学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在讲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一章时,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劳动人们的辛苦和勤劳,是我们的伟大领袖的正确领导,以及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换来的今天美好的生活,现在我们要学好本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强大。特别是我们的祖国有强大的科学,有宇宙飞船的上太空,说明了我们祖国的科学先进。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主人,所以我们更加要努力学好文化,同时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有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7

古诗凝练精致, 字字珠玑, 离儿童的现实生活久远, 课堂上如何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穿越千年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 让古诗在孩子当下的生活中复活?笔者以为应当依托文本、根植生活, 寻找古诗中与孩子生活紧密结合的契合点, 举象入境, 通过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方式, 与生活合理链接。

一、链接生活, 举象入境赏画面

对年代久远、言简意丰的古诗的学习感悟, 不能仅仅停留在诗句的表面, 教学中应举象入境, 也即举起来, 把象打开, 把象还原, 把象表现出来, 让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朱光潜说:“读书挺要紧的一个字就是‘见’, 见什么?见象。”当然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 站在文本的角度来说的, 因为有象在那里, 你可以去看, 你能看出那个象, 看出那个意境就行了。课堂上, 老师应充分利用这象的还原来拉近诗歌和儿童之间的距离。

以《元日》一诗的教学为例。儿童每年都要过春节, 但当下的儿童和古代人过春节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教学中应让儿童不断想象, 举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象, 悟情悟理。《元日》一诗的教学试图突破传统的“先读准字音, 读懂词句, 再品味全诗”这种“疏通文句”“面面俱到”的翻译式的固有模式, 在理解意思和感受画面意蕴之间寻求和谐的统一, 采取一种“散而不乱、细而不碎”的处理, 通过“燃爆竹”“饮屠苏”“曈曈日”“换屠苏”四个画面的想象描述来理解古诗, 并巧妙地将生字的识写、词语的理解融于其中。

【教学片段举隅】

片段一:在引导学生想象“爆竹声中一岁除”这一画面时, 依托“爆竹”这一凭借, 链接学生生活中听到的“鞭炮声”。从声音的表象、给人的感受等多方面来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是___“的爆竹声”。此时学生脑海里呈现画面, 心中感受喜庆, 口中吟诵诗句, 真可谓达到古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的要求。

片段二:对诗中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的理解, 则创设情境, 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 想象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___ (人物) ___ (表情) 地说:“____。”从而品味饮屠苏时诗人身体之暖和内心之暖, 再动情地吟诵诗句。

二、链接生活, 联系背景悟情理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首诗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 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在诗中徜徉, 透过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 理解其中复杂的情感, 作者的创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元日》一诗是王安石49岁那年被任命为宰相后推行新政时写的。从表面看, 本诗是通过几个典型画面描述人们过春节时的习俗, 实则是透过画面表达自己坚定的改革信念。沐浴着改革的春风, 他内心暖意融融, 那时那事那景那情, 诗人不由吟诗抒怀, 他坚信自己的新政一定能成功推行, 从而实现他富国强民的愿望。

基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背景材料在课堂上的合理取舍、适切把握和灵活利用必须费思量。背景的呈现、利用如若过于“丰满”, 显得累赘、多余, 会给人本末倒置之感, 让学生产生到底是学诗歌还是解诗人的困惑;若是过于“骨干”, 就不能为学生理解古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生也就不可能理解古诗深刻的寓意。只有在教学中适切把握诗人的创作背景, 才能将教学引向深入。《元日》一诗的教学必须寻找到古人过春节和当下孩子的生活之间的最近契合点, 在诗歌与儿童生活距离拉近的过程中, 让学生初步触摸诗歌的理趣。

【教学片段举隅】

教学《元日》一诗, 在学生读懂古诗内容、读出诗歌画面的基础上, 试图引导学生品出诗中“情理”:

1. 引一引:引导学生关注王安石的写作背景, 互相交流查找到的作者的资料。

2. 读一读:出示王安石的相关介绍, 重点关注他49岁时发生的事, 初步感知其写诗背景。

3. 迁一迁:王安石当时是国家宰相,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总理。让学生想一想, 快过年了, 我们敬爱的总理在想些什么?

4. 悟情理:再默读全诗, 看看哪句诗最能体现王安石的心声。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他坚定的信心? (总)

5. 吟古诗:通过以上关注, 引领学生感受宰相的胸怀远大, 再吟诵古诗。

三、链接生活, 适度拓展品文化

从文化的视野来看, 《元日》一诗选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与《春联》《江雪》等文本组合为一个单元, 编者的意图就是对经典文化的继承。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和诗作相关的文化, 诗歌固有的文化特点, 也即诗歌语言审美特色中的“节奏”“押韵”“对仗”等, 以及古诗内容涉及的相关文化“屠苏”“桃符”“元日”等, 适度拓展, 让学生享受一场文化的盛宴。

教学中, 在学生感知古诗画面、体悟诗人内心情感后, 由“元日”这一主题拓展开去, 关注同一主题的诗句。其要旨不仅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 促进儿童深入了解我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更升华了学生对古诗主旨的理解, 在吟诵的过程中爱上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

【教学片段举隅】

1. 引一引: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它见证着我们成长的年年岁岁, 从古到今, 写春节的诗歌数不胜数。

出示诗句, 教师引读, 学生吟诵。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屠苏沉冻酒。———【宋】毛滂《元日》

无复屠苏梦, 挑灯夜未央。———【南宋】文天祥《除夜》

屠苏成醉饮, 欢笑白云窝。———【明】叶顒《己酉新正》

听烧爆竹童心在, 看换桃符老兴偏。———【清】孔尚任《甲午元旦》

举杯互敬屠苏酒, 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 结一结:我们发现, 无论哪个朝代, 无论是快乐还是忧愁, 春节里人们都会———品屠苏酒;都会———燃放爆竹;还会———在曈曈日里换桃符。

总结:爆竹声声辞旧岁, 屠苏美酒喝到醉, 新桃旧符映春晖, 引着孩子再背诵古诗。发现:王安石相信——— (人民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自己的新政一定会成功……)

3. 吟诵全诗, 轻唱诗歌。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小组讨论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必修课程,也是开展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由于很多教师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是一味地注重学生成绩而不管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使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失去了本身的作用。笔者根据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采取以下几点策略来解决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让其学会在课文中找答案

众所周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因为指导学生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特别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课本知识进行默读,进而在课文中找到教师所提的问题。以一个问题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气氛变得更为融洽,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对问题有自身的见解,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好习惯。

二、结合教学内容,小组进行讨论,发挥品德与社会的作用

学生在对品德与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以发散性问题为主。比如,从你懂事开始,你最想感恩的是谁?设计此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感恩这一概念的含义,要学会感激身边的人。又如,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自己?这个题目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把自身的实际生活与思想生活有效结合在一起,同时还要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相关知识与理论进行内化,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知、情、意、行的熏陶等。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位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中,还可以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只在课本上寻找问题,而是应该研讨一些发散性较强的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三、突出主旨,解决问题

由于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知识性、情感性、教学性特别强的课程,需要教师采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发挥品德与社会的作用,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给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礼仪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并且用已获得的文化知识来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了解课文中哪些知识点学生容易混淆,还应该标注出课文中的重难点。只有把每堂课的重点难点讲深讲透,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课重要的知识点,提高教育质量。

四、理论联系实际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品德与社会教学已经成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师不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关心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重难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设计出一两道学生能够用自身所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完一小节内容过后,教师可以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全面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去改善自身不足的地方。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传授科学合理的解答问题的步骤。

综上所述,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对我国的教学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方法,全面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了解与掌握,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用已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促使我国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更好地发展下去,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魏星.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9

2021年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有学生40人,他们大多来本村或周边村子,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第一单元重在告诉学生要关爱、善待植物和动物,也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单元是关于安全方面的,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危险发生后的紧急情况,同时防止事故的发生,以免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

第三单元是关于消费和理财的。告诉学生要学会合理的花费。

第四单元是关于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善于关爱别人、理解别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责任感。

三、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2021年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二)

一、学生现状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两个班,他们正是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现代家庭结构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反省自己的一些学习能力,从身边的一些变化中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6、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四、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在集体生活中》、第二单元为《学习更上一层楼》、第三单元为《我的家乡》、第四单元为《家乡的变化》。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的需要。

6、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021年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三)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本册教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1、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的方式建构教材体系。

2、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教材编写模式。

3、在内容上遵循三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拓展;以生活原型为依据使内容生活化,标准化;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教材内容呈现上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特制定本期教学计划:

三、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10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挑战自我》教案教学设计PPT课件

课题九:挑战自我 教学目标:

1、能够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愿意经过考验,挑战自我。

2、针对自己的不足,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克服。

3、通过对名人名言的学习和理解,使它成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关于意志坚强的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教师可通过刘翔的事例导入:在XX年希腊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著名运动员刘翔在110米栏的比赛中,以12秒91的成绩勇夺该项目的金牌,为我国乃至亚洲人争了光。可你们知道他背后的付出吗?刘翔除了有运动天赋之外,靠的是什么呢?由此导入课题——向困难挑战。

教师也可用身边的事例,尤其是学生的事例来导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快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二、阅读与讨论。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书上43页图片和文字,共同讨论。

教师导入:要想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就应该经受各种考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挑战自我,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我们先一起来看看通常哪些方式能够帮助我们锻炼意志品质。

(1)学生看三幅图,谈谈图上画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长期坚持,结果会怎么样?你有什么体验。

(2)教师小结: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魄,而且是锻炼意志的好办法;参加舞蹈训练同体育运动一样,都需要意志,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多搞一些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可以帮助大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2、以己经历,现身说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你还做了哪些锻炼了意志品质的事?来给大家说一说。

可以让学生举例子,说一说自己成功的体会。如:练习绘画,演奏乐器,学习英语等等。

3、问题与探究。

在我们身边,常常会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满怀信心地开始做一件事情,可是没过多久就兴味索然,把已经有了良好开端的事丢弃在一边了。(事先安排一个会表演的同学扮演小明,述说自己的烦恼,请大家帮忙。)同学们能帮助他吗?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从多方面提供可行有效的办法。如:设立警示牌,请父母或同学时刻提醒,每日大声说出这个计划等等。

教师小结:大家提供了这么多好办法,相信小明一定会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克服这个缺点。我们也相信有类似缺点的同学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改掉这个坏毛病。

师:在大家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有一些做不好的事或者自己认为克服不了的困难。现在我们一起来把它们找出来,共同想个好办法来解决。

(这里也可安排一个同学述说自己的烦恼,教师顺势导入,从而开动学生的思维,尽量多的找出这些问题,并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分小组讨论,先找出自己遇到的困难,如:写字不好,写作业不能从头至尾都写得很好,看一本书只看了个开头,学习一样东西,只凭兴趣学几天就扔在一边等等。再共同讨论解决办法。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全班来解决。最后把具有典型性的事例说出来,全班汇报,并讨论最佳解决方案。教师随时给予评价和点拨,教给学生一些战胜自我的方法,如;心理调整法,任务驱动法,他人协助法等等。

三、名言激励。

教师导入:从古至今,无数的名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财富就是他们的睿智的语言。你找到了哪些表现他们意志坚强的语言了?

充分运用学生手中的资料,让他们明白,名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达到常人难以到达的高度。只要我们努力,也会取得自己难以想象的成绩。

四、教师总结。

看这些名人,他们的成就曾经闪耀着夺目的光芒。那么他们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成就的?他们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的?搜集他们的克服困难、锻炼意志的事迹,准备开个故事会。

五、课后延伸。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11

出示幻灯片1:本校概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我请第一组同学拨第一个数, 第二组同学拨第二个数, 第三组同学拨第三个数。

老师检查并巡视一周。

师:同学们拨的都很正确, 说明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学得比较扎实, 我这里还有另外一组数, 也想请同学们用计数器拨出来。

出示幻灯片2: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用你手中计数器能拨出来吗?不能了吧, 因为这三个数都太大, 后面都带有万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认识整万数。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用计数器把这些数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

师:有同学想到了, 把两个计数器合并起来。

出示幻灯片3:两个合并在一起的计数器。

师:很显然, 合并起来的计数器, 计数单位肯定要发生变化了, 怎样变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1.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

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因为我们国家计数单位采用“满十进一”的方法, 从右向左, 个、十、百、千, 第五个应该是万, 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那10个一万就应该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动画分步显示计数变化过程。

师:在原来的计数单位上又新增了计数单位,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对照计数器并一起朗读。

师:新增了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我们用人民币来感受一下。

出示幻灯片4:人民币的数量逐步增大, 从100到1000万。

师:计数单位增加了, 新增的计数单位也占有一定的数位, 那么以前的数位顺序表是不是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呢?

出示幻灯片5:数位顺序表。 (幻灯片略)

教师板书:2.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个表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规则, 从右边起每4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为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为万级, 这就是数级。

板书:3.学习读写整万数。

师:有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我们就可以去认识更大的数了, 现在可以用你手中的计数器把刚才例题中大数拨出来吗?

用计数器拨出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请同学们对着计数器把拨出来的数写出来, 并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老师引导, 并进行评价。

师:如果不用计数器, 你会很快的读出整万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 得出读写数的方法:分级, 每4位为一级, 画虚线, 左边万级右边个级, 先读万级, 万级是多少, 就读多少万。写数:先写万级上的数后面加4个0。

师:现在我们做一些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幻灯片6:巩固练习。 (幻灯片略)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其实整万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请同学们来阅读并悬赏几组图片。

出示幻灯片7~9:盐城本地的地方资料:面积、人口、资源、工农业生产。 (幻灯片略)

师:很好, 透过这些数据, 同学们不仅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而且了解到了我们盐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同学们有没有作为盐城人的自豪感?

学生回答。

师:美丽的盐城期待着同学们去建设、去奋斗,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多读书, 为把盐城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我们的努力。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12

主题一

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题1 用眼观察家乡

教学目标

1. 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2. 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教学准备

1.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7页。

2. 让学生到本地区较高的地方进行观察。教师要提前布置,可以提示学生请家长帮助,也可以由本课程或其他课程的教师组织完成(学校的楼房)。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有俯瞰家乡的枘,强调要注意观察在各个方向上都有什么,最好做简单的记录。

3. 教师准备一张大的挂图,可以是全国的,也可以是本省或本地区的。教学过程

1. 导入。从本单元的导读图入手,让学生议论一下画面上教师、虎子、妞妞和同学们都在做什么,他们看到和想到了什么,然后向学生说明,下面将要像他们一样,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家乡。

2.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的课文—妞妞的日记,并回答,妞妞和她的同学们分别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妞妞和她的同学们看到了家乡不同方向的景色,而且记录了家乡不同方向的景色,描绘了自己的家乡。在原来学习过的4个方向的基础上,又使用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方向。3. 体验活动。

教师:在三年级时,同学们已经学过了4个方向,今天,我们再多学一些,也就是教科书上同学们使用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方向,人们把这4个方向叫做“副方向”,有了它们,使用地图就会更加方便、准确。现在,老师带大家做一个练习。请同学们将自己面前的课桌当做地图,按照上北现南、左东右西确定4个正方向。课桌前面是北,靠近自己身体的一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然后我们来认识4个副方向。

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北,北与西之间的方向是西北,南与东之间的方向是东南,南与西之间的方向是西南。课桌的4个角正好代表这4个副方向(老师在讲解时为学生示范)。4. 方向游戏。

老师随意喊出4个方向,学生正确地摸到相应的桌角。5. 方向练习。

在地图上随便指一个地方,让学生运用4个副方向说出它的位置,让学生体会有了4个副方向,寻找起来就更为方便。6. 全班讨论。

上次老师布置同学们从高处观察自己的家乡,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大家都看到了什么,然后大家再想一想,你看到的景色在家乡的什么方向上? 7. 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从高处看学校活动。

根据自己的观察,完成教科书第7页的观察记录。

课题

2用手描绘家乡

教学目标

1. 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2. 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教学准备

1. 准备几张白纸,学生人手一份彩笔。

2. 检查并保证学生都进行了从高处观察家乡的活动。教学过程 1. 导入。

用几分钟的时间主人学生的“观察记录”,表扬把握方向正确的学生进行上一课的游戏或练习,复习4个副方向。2. 阅读与讨论。阅读第8~9页,议论一下书上的学生是怎样描绘自己的家乡的,并谈一谈对这些图画的看法。教师:这节课同学们也要为自己的家乡进行绘画。3. 小组准备讨论。任务:每个同学都从高处观察了自己的家乡,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每个小组为家乡画一幅画,要求是每副画表现家乡一个方向上的景色。

生四人小组按指定方向画(讨论:看到什么,决定画什么,画哪些内容,进行分工),进行绘画。

4. 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并介绍本小组的绘画作品。5. 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向家长介绍这两次课的学习内容。

向家长了解自己的老家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主题二

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题1 用心体会家乡

教学目标

1. 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2. 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3. 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教学准备

1. 做好书中涉及四川省的内容的了解和准备。2. 就本地区的相关内容做适当的准备。3. 为学生准备一些书籍、画报等。教学过程 1. 导入。

学生阅读书第10页的课文,并询问有无同学到过四川,然后按照书的介绍,简单地议论一下四川省的情况。2. 全班讨论。辛蓉是怎样讲述自己的家乡的,她都介绍了哪些方面(四川的地形、地貌及一些风俗习惯),接下来我们也要进行类似的介绍活动。3. 小组讨论。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向家长了解一下自己的老家在哪里,都有什么特点。现在,我们按照老家的不同,分成小组,分别像辛蓉那样,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老家,介绍要以地形、地貌和风俗习惯为主。

分组交流:确定介绍的内容,进行分工和练习。4. 全班交流。

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做介绍。5. 老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告诉家长自己今天新了解到的同学们的老家的情况。

与父母或其他人一起讨论书本第14~19页呈现的下一个课题的内容。

课题2 走进不同的家乡

教学目标

1. 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2. 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3. 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4. 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1. 找一幅本地区(本省)的地形图。2. 找有关本地区温度的统计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欣赏书本第14~15页的内容。2. 探究活动。

这两页上有一幅地图,是什么地图?它与周围的几张照片有什么关系?(生自由发言)。这是一张专门的地图,书本告诉我们,它叫做“地形图”。那么,什么是地形图呢?请同学们进行思考和探究,自己找出答案。什么是地形?

地形图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地形图有什么用途? 3. 小组合作活动:

观察本地区的地形图,讨论:这个地方的地形如何、地势如何、海拔是多少。全班进行汇报。4. 全班自由讨论。

通过地形图,可以把地形、地势看得一清二楚。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怎样阅读地形图,现在大家说一说,书本第14~15页的地形图与周围有什么样的关系? 老师做适当的补充。

用15页豆愽士的话作为概括。5. 老师小结 第二课时 1. 导入。

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请同学们与成人一起讨论一下课题的内容。现在,就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对于书本第17页的两幅统计图有什么想法? 2. 探究活动。围绕两幅统计图展开。学生充分地发表意见。提问:我国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哪里?降雨量最多的意思是什么?我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是哪里?降雨量最少的意思是什么?

我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意思是什么?我国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意思是什么?

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哪里?我国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哪里?

为什么年最高气温不是在年平均最高的地方?年最低气温也不是在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

3. 自由讨论。

“不论生活在哪里,人们都热爱自己的家乡”

通过这两幅统计图及周围的几幅照片,同学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壮丽多姿。在祖国的不同地区,有的地方寒冷,有的地方温暖,有的地方干旱,有的地方温润,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们,会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学生欣赏书本16~17页上的照片,并谈一谈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引导他们思考不同的气候、不 同的降水量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及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4. 游戏活动。

以同桌为对手,互相提问,为不同的民族寻找家园。5. 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用今天学习到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最低气温考一考周围的成人。

课题3 请到我的家乡来

教学目标

1. 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 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3. 提高合作能力。教学准备

1. 收集到的学生介绍家乡的记录、学生画的不同方向的家乡景色等。2. 装订家乡手册所需要的工具。教学过程 1. 导入。

与学生交流一下上次课布置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2. 阅读与讨论。

学生阅读卓玛的信,然后进行讨论。3. 全班讨论。

组织学生回忆,到目前为止,这个学期都学到了哪些内容。4. 制作活动。

分发材料,学生装订自己的家乡手册。

5. 学生相互展示并交流自己制作的家乡手册。家庭作业。

向家长展示在课上制作的家乡手册,并告诉家长自己在匪患的贡献。

第二单元 家乡的故事 主题一

展览室里故事多 课题1 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2. 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3. 感受家乡人生活的巨大变化。教学准备

1. 学生搜集家庭居室的新、旧照片,旧粮票、布票,长辈用过的生活用品等。2. 学生向长辈调查、了解家庭生活变化和家乡道路的发展情况。

3. 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分类设计调查提纲,请学生有目的地去访问家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才。

生大致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第二单元的导读图。思考:在新的学习单元里,我们将主要研究家乡的哪些情况? 引出课题。2. 小组探究。

(1)按照吃、穿、住、行四个方面进行分组。(2)各小组分别筹备展览。

(3)小组分工:写介绍,讲解,展示展品等。(4)各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准备。(5)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成就,提醒他们下次课每个小组要向全班介绍,小组要获得成功,必须依靠每个成员完成各自的责任。请每个小组的学生抓紧时间完成必需的补充调查、搜集等。第二课时 1. 准备。

各小组为展示做准备。2. 发表。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准备,向全班介绍家乡某个方面的变化。3. 教师总结

我们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是巨大的。现在,人们的生活用品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这是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也是一代又一代家乡人辛勤劳作、努力创造的结果。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要和家长一起,为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共同想办法,出力量。

4. 把自己体会最深的感受写成一句话,然后与同桌互相交流一下。5. 家庭作业。

向家长介绍今天的课程。

向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了解过去学校的情况。

课题2 学校变化真大呀

教学目标

1. 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2. 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3. 从对学校过去的现在的对比中理解家乡的变化。4. 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教学准备

1. 师生分别收集一些反映学校新、旧面貌的图片和照片。

2. 请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熟悉的学校,对学校有一个比较完整、细致的了解。3. 请学生向自己的长辈调查、了解他们小时候学校的情况。教学过程 1. 导入。

前面,我们也了解家乡人物质生活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对于同学们来就,对我们的学校过去是什么样子的、过去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更感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对家乡学校的历史进行一番考察。2. 阅读讨论。

阅读: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小文和妞妞是怎样考察自己学校历史变化的,她们发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样的认识?

提问:小文和妞妞先向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了解了他们小时候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听长辈们谈自己小时候对学校的回忆,还和他们一起找到了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已经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三年多了,对自己学校现在的情况比较了解,让我们把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与自己现在的学校进行对比,得出对学校发展变化的认识。

讨论。提问:今天我们也来看一看自己学校的变化,看一看它的过去与现在有什么不同,谈一谈你在课前为研究学校的历史发展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师做出评价和指导。3. 制作活动。

师生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书本第31页的学校变化年表。(1)了解并记录爸爸、妈妈上小学时的学校条件。(2)将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填写书本的表格中。(3)同学间互相交流、评价。4. 教师总结。

我们的国家和社会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在家乡的发展变化中,学校变化是最大的。家乡最好的建筑之一就是学校,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在不断地改善,所以我们要珍惜幸福的学校生活。5. 布置家庭作业。

将今天在课堂上讨论的情况和自己的表现向家长做汇报。完成书本中第31页的学校变化年表。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过去的儿童游戏。

课题3 生活中的智慧

教学目标

1. 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与进步。

2. 通过体验活动,感受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培养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情感。3. 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年表的作用,学习制作简单的年表。教学准备

1. 教师、学生搜集过去的日常生活用品。

2. 准备一两种供小组体验活动时使用的旧式生活用品。

3. 询问家长,书本上呈现的东西和自己搜集的旧物品,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历史年代,有什么用途。

4. 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把调查、访谈时的对话做记录或进行录音。教学过程 1. 导入。

阅读书本第32页的课文,发表意见:平时你见过这些东西吗?你知道这些东西的用途吗? 这些旧式生活用品记录着过去年代人们的生活情况,反映了过去人们生活中的智慧,通过对旧物品的回顾和体验,我们会对家乡人生活的变化有进一步的了解。2. 展示。

请搜集到旧物品的学生向全班做介绍,展示自己带来的物品,请其他同学猜一猜这些东西的大致年代和用途。

提问:当时,这些东西为什么被人们所喜爱和利用?现在哪些东西已经被淘汰了,哪些东西现在还在使用,为什么? 3. 体验活动。

分组选择一种用具,亲身体验一下它的用途,时间大约在20分钟左右。谈谈哪些已经被新用具代替了,再说一说新用具的便利之处。4. 学看年表。

说一说,每一横排中的内容是什么,最上面的小标题说明什么这张年表告诉了我们什么? 5. 讨论。小组讨论。“你刚才使用了什么用具,有什么体验?结合年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家庭作业

向家长讲一讲今天在课堂上自己使用了哪种用具。选择一种用具来制作年表。

主题二

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题1 “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教学目标

1. 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2. 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3. 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准备

1. 师生在课前尽可能多地搜集年代久远一些的小人书,类型应多样化,如童话故事、电影故事、历史故事等,应当保证至少每两名学生能够拿到一册。2. 准备几张写好分类名称的图书卡片。教学过程 1. 导入。

阅读并欣赏书本第36页的文字和照片。

提问:这些学生在欣赏什么?从他们搜集到的这些东西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进入新的主题学习,我们要和他们一样,从家里找一些长辈们过去用过的学习和生活用品,通过了解、研究这些东西的用处及来历等,进一步了解历史。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小人书摆放在课桌上,一两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找到的,找到的是什么类型的小人书,看过没有,是否喜欢。2. 体验活动。(大约20分钟)(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小人书摆放在一起,并任选一本,要爱护书,不争不抢。

(2)请学生看一看,小人书属于哪一类,看一看书的扉页和版权页,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这本书是哪一年出的,作者是谁,价钱是多少)。

(3)请学生默读自己选好的小人书,并思考,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故事,你是否喜欢,选出你最喜欢的部分准备介绍给其他同学。(4)小组汇报。

简要介绍自己阅读的小人书,讲一讲自己的读书体会。(5)将小人书进行分类。3. 全班讨论。

对今天的体验活动有什么感想?这些“古老”的小人书和你们今天读的书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过去的孩子们特别喜欢看小人书,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4. 总结。

学生阅读书本第37页乐乐的话,引导明确:“小人书虽‘小’,但是从中却可以发现一个大世界。”

5. 家庭作业。

给家长讲一讲自己在课堂上看的是哪一本小人书,谁带来的,并问一问家长是否看过,是否喜欢。

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他们童年时常玩的游戏。

课题2 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教学目标

1. 通过体验,发现过去游戏的特点。

2. 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中快乐,加深同学之间的友情。3. 通过比较过去和现在的游戏,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些玩传统游戏时所需的用具,如滚铁环、抖空竹所需要的铁环和空竹等。2. 按照小组数目印制若干份传统游戏规则,保证每个小组都能够拿到。

3. 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一些传统游戏的玩法、规则,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游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问:同学们平时都玩什么游戏?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教师谈一谈自己小时候常玩的游戏。检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请学生讲一讲成人小时候爱玩的游戏、游戏的及规则。2. 阅读教科书。

阅读书本第38页的课文,然后议论一下书本上面的通页图画,说一说大人们小时候都玩什么游戏,今天同学们玩的游戏方式和过去有什么不同。3. 体验活动。

提示:今天,请大家玩一玩爸爸、妈妈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有些是书上提到的,有些是爸爸、妈妈介绍给我们的。

说明:玩游戏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因此做游戏前,要先讲清游戏规则或学习规则,在玩游戏时要注意安全。

学生自由分小组,选玩游戏。(在操场做游戏,大于25分钟)4. 做整理活动,小结。

简单询问学生过去的游戏是否有趣,要求学生对今天活动做一个回顾,想一想这些游戏和今天的游戏有什么不一样,下节课进行讨论。5. 家庭作业。

向家长介绍今天自己在学校玩的游戏,问一问他们过去是不是也这样玩。

讲一讲自己玩游戏时的体验及游戏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并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第二课时 1. 导入。

上次课,每个小组、每个同学都玩了一两种爸爸、妈妈小时候玩的游戏,大家玩得很开心,下面请你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2. 交流活动。

学生分组,不与上节课重复。自由讨论: 过去的游戏与今天的游戏相比,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那时候的孩子喜欢玩这些游戏? 哪些游戏我们现在不玩了,为什么?哪些游戏我们现在还玩?你们最喜欢哪些游戏,游戏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什么? 3. 小结。

师生总结各种游戏的特点。

游戏随着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时代有不同内容的游戏,但过去很多游戏至今还吸引着我们,并给我们带来快乐。健康活泼的游戏会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欢乐,有益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多一些交流,会使我们从中体验到伙伴之间的友谊和快乐。4. 课堂作业。

根据上次玩的游戏和今天的讨论,完成书本第40-41页的“快乐的游戏”,并请学生分小组读一读上次自己写的游戏日记,互相评点。5. 布置家庭作业。

把在课堂上完成的“快乐的游戏”拿给家长看。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家庭厨房的变化。

课题

3今非昔比的厨房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种不同的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有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进步,学习从具体、细微之处观察和感受社会的进步。

2. 从不同的厨房中了解人们生活的不同状态,了解人们的家庭生活设施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教学准备

1. 整理、编辑一盘关于厨房变迁的录像资料供教学使用。

2. 学生提供一些自己家厨房现在的照片,以及学生自绘的景观图、平面图。3. 在村子里看一看几家条件不同的厨房。教学过程 1. 导入。今天,我们起来认识和了解一下家家户户都有的厨房。同学们对于自己家现在的厨房可能很熟悉,不过,对于过去的家庭厨房就不是很了解了。教科书中的一们老奶奶给我们介绍了她自己经历过的三种不同的厨房,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去看一看。2. 观察讨论。

(1)欣赏教科书第42页右上方照片。讨论:为什么灶台旁边还要放一口大水缸? 为什么灶台垒得那么大? 为什么要拉风箱? 为什么要烧柴草?

(2)观察教科书第42页中间的照片。

思考回答:人们怎样使用炉子? 用炉子做饭的情景是怎样? 炉子与灶台有哪些不同之处?

煤炉还有哪些缺点?

(3)欣赏教科书第43页展示现在的厨房的照片。

自由讨论:现在很多同学家的厨房和用煤炉的时候相比,条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你家的厨房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便利的方面,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 总结。

从厨房的变化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4. 家庭作业:进厨房帮助妈妈做一次饭。

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自己家乡街巷、古树、古迹等的来历。

主题三

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题

1家乡名称的来历

教学目标

1. 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 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统。

3. 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本地名称的来历及传说,搜集有关文本资料或实物。有准备地请几组学生采访社区干部,了解家乡的英雄故事并做采访记录或录音,根据教学需要分几个组按不同方面进行社会调查。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布置了调查访问的作业,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收获,如我们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你们家附近的街巷叫什么名称、为什么叫这样的名称等。2. 阅读讨论。

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照片及文字,分小组谈一谈自己搜集到的关于家乡名称的故事。然后评出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地名来历,小组成员一起补充完善,然后请一名学生准备向全班做汇报。

3. 全班讨论家乡名称的来历。4. 提问。

除了地名之外,家乡还有很多可以反映过去的历史事物,如文物古迹、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等,还有一些名人或英雄人物的后代都可以作为历史见证,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我们家乡的过去。5. 小组探究活动。6. 讨论与交流。

各小组轮流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7. 小结。

教师肯定学生的调查成果,布置家庭作业。

向亲近的长辈汇报今天的学习内容,征求他们的意见,和他们再次回顾关于家乡的历史。

课题2 家乡水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有关水的发展变化的历史。2. 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3. 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持珍惜的态度。教学准备

1. 课前了解家乡取水的方式的发展历史,听长辈讲一讲过去是如何取水的。2. 了解水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广泛用途。3. 搜集关于水的用途的照片或图片。教学过程 1. 导入。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家乡人的生产和生活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水,人们对水的利用也经历了一个教程。

阅读、欣赏教科书第46-47页的文字、照片和图片,提出:从家乡水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在饮水、用水方面发生几个方面的变化,请你们说一说我们家乡水的变化情况。2. 阅读讨论。

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8页的文字和照片,边思考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变得越来越宝贵了”

3. 全班讨论。

为什么现在总在提倡要节约用水? 4. 教师小结:

从我们了解的关于水的故事中,不难体会到家乡水的变化历史,认识到水对家乡人的重要。现在我们用水比过去方便了许多,饮用水质量比过去大大提高了,但要时时考虑到水是可利用的有限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节约用水对每一个家乡人、对全人类都是十分重要的。5. 家庭作业。

上网查寻或向周围人了解家乡生活用水的来源和利用情况,以及水污染的情况。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来源情况。2. 知道由于许多人付出了劳动,才有了洁净的自来水,感受家乡人为争取洁净水源而付出的努力和成效。

3. 了解并思考树木和绿草对水资源的重要作用。4. 认识水污染对家乡人生产和生活的危害。教学准备

1. 准备关于家乡生活用水的水源及流程情况的录像、图片等资料。2. 请家长领着沿家乡河流走一走,实地了解一下家乡水的来源情况。3. 搜集关于家乡自来水工程的照片或图片。教学过程 1. 导入。

水是家乡人生产和生活的命脉。家乡人对于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世世代代都在为争取足够的洁净用水而奋斗。过去我们的长辈为了得到宝贵的水,有的打井、挖渠,有的建水库积蓄泉水和雨水供人们生活使用。经过祖祖辈辈的努力,如今我们的用水条件越来越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们使用的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2. 观察讨论。

(1)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49页文字和照片,观看反映家乡水源的录像资料。提问:通过观察,大家不难看出,自来水不论是来自水库,还是来自地下,在进入千家万户之前都经过了许多人的努力。想一想:为了人们能够使用上自来水,有哪些人付出了自己的劳动?(2)阅读教科书第50-52页的图文,分小组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人们生产和生活中使用过的水流到哪儿去了?自来水为什么要铺设地下管线?我们的家乡在自来水工程的建设上有什么新成就,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你对家乡自来水建设有什么好建议?

污水是怎样被处理的? 3. 教师小结。

强调应尊重那些为了人们能够饮用到清洁的自来水而辛勤工作的人们,要正确处理使用过的污水,要注意多种树、爱护树木,以保护水源。4. 家庭作业。

放学后,以少先队小队为单位,考察一下路上遇到的井盖,看一看井盖上面刻的字,有的是自来水井,有的是污水井等,让学生体会家乡建设者的劳动成果和家乡的建设成就。(要注意安全)调查有关家乡人们节约用水的故事。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人们节约用水方面的成就。2. 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3. 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教学准备

按照小组的数目,准备小实验的需要的水槽、海绵、杯子等物品。教学过程 1. 导入。

上次课,同学们了解到用过的水经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还可以被人们再次利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这样做。请你们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2. 阅读讨论。

(1)阅读教科书第53页虎子的话。

(2)讨论虎子家乡的人们在节约用水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3)根据课前了解到的情况,谈一谈自己家乡的人们是如何节约用水的,介绍家乡人节约用水的故事。3. 模拟实验。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水,保护好水资源是家乡发展的重要前提,你们知道吗,保护水源和植树种草有很大的关系。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实验步骤:

(1)发给每个小组一个长形水槽、杯子和海绵;(2)把水槽一端置于杯中;

(3)将杯子里面放满水,直接倒入水槽,观察是否全部流入下面的水槽,流了多久;(4)将下面的水杯倒空,并在水槽中间部位放置海绵;(5)将另一杯数量相等的水倒入水槽,水经过水槽由于有海绵挡住水流,观察是否全部流入下面的水杯,流了多久,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6)讨论两次不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4. 制作活动。

人们通过种种努力珍惜水,爱护水,今天我们的小实验又让大家 直观地了解到植物对于保护水源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自己对家乡水问题的认识,自创几条关于用水警句或提示语,宣传珍惜水的思想。分小组讨论或自由讨论。精选宣传品。5. 教师小结。

对学生体验活动给予肯定,提出要求,提示学生将对家乡水的认识转化成实际行动,并积极地向家人和社区人做宣传。

关于家乡故事的学习结束了,希望我们能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家乡做一些为所能及的事情。

第三单元

家乡,我为你骄傲 主题一

从家乡看祖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 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3. 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教学准备

督促学生用切合本地实际的方法完成调查任务,并准备好调查资料。教学过程 1. 导入。

学生回顾一下以前的有关家乡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除了以前大家了解到的家乡的情况,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2. 讨论。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非常想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风土人情及家乡发展的现状。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完成这一任务呢?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如何获得有用的资料呢?

各小组选出小组长和记录员,分别组织讨论和记录讨论所得到的结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3. 全班交流。

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并在黑板上做必要的记录。结合讨论所得到的结果,阅读并分析教科书第54-57页的课文及图画,及时总结各种不同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4. 制定一份“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计划”。教师可根据教科书上提供的计划格式,分期进行指导,重点应放在内容的确定上。例如:要调查家乡的某一名胜古迹,就要弄清它的建筑年代、建筑目的或用途、具有什么影响等问题。

5. 教师小结,并建议学生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根据地的远近,分小组落实调查任务。

6. 家庭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调查计划,完成各自选择的调查任务。

课题1 家乡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 通过了解家乡日常生活用品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才智。2. 了解家乡的名人、普通劳动者及对家乡的贡献。3. 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教学准备

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收集的资料或生活用品可能会涉及很多内容,教师事先应做一些说明,不论是一座建筑,还是一件小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渗透着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教学过程 1. 导入。

学生汇报调查的过程,谈一谈在这次调查活动中都有些什么收获。

提问:在这次调查活动中,你们去了哪些地方?访问过哪些人?查阅过哪些图书资料? 阅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把调查的结果引导到“家乡人的智慧”这一主题上。2. 演讲。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调查的结果讲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分享你的成果。3. 说一说,谈一谈。

阅读教科书第59页的课文,提问:在课文中我们了解到,在乐乐家乡的历史上出过有名的中医大夫华佗,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针灸和麻沸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 们家乡的历史出现过哪些名人?他们为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过什么贡献?除了名人,还有哪些人对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4. 填写名人简历卡。(根据教科书上的格式)5. 谈感想。今天,我们对家乡人为家乡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面对这么多伟大的人物,你自己又有什么打算? 6. 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担收集不同时代家乡名人的资料,拟出版一册“家乡名人录”。

课题2 传统与进步

教学目标

1. 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2.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教学准备

1. 了解家乡都有哪些传统的手工业,其现状如何。2. 教师搜集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本地区某些现代化企业生产的录像或文字资料,并引导:这是老师搜集到的家乡现代化企业生产状况的资料,同学们在观看时要留意以下几个问题:这些企业有多少职工?年产量是多少?年他利税是多少?它们在家乡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 讨论。

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60-63页的照片和课文。前面我们观看了家乡现代化企业生产的录像资料,其实这是我们家乡的传统工业,很早就有了。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讨论一下以前家乡传统手工业的生产状况与现代化企业生产有哪些区别。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讨论并做记录。4. 全班交流。

就前面讨论的结果请小组报告员向全班做汇报,教师在黑板上做必要的引导提示: 板书:

以前的生产技术落后,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力完成,产量低。

现在的生产技术先进,整个过程主要靠机器完成,产量高。5. 写一篇感想,可以是几句话。6. 教师小结。

根据本课题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总结。

课题3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教学目标

1. 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2. 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和情感。教学准备

1. 介绍名胜古迹、出土文物的录像资料和文字、照片资料。2. 教师准备一些小红花。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我们在前面两次课中学习了人的创造发明以及家乡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等内容,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家乡人引以自豪的历史,请同学们想一想,家乡还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呢?

欣赏教科书第64-65页照片,解释“文化瑰宝”。2. 观看录像。

放本地著名的名胜古迹的录像片。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名胜古迹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向全班做介绍。余同学仔细看,认真听,体会它们的艺术魅力。3. 自由发言。

同学们看完、听完了有关文化瑰宝的介绍后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说一说。4. 写一篇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5. 教师小结。

简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对世界文化史产生的影响及所处的地位,并表达家乡人对学生的美好愿望。第二课时 1. 导入。

上节课教师布置了一个撰写家乡名胜古迹简介的作业,今天我们开一个评奖会,由同学们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推选3人作为评委会成员和主持人)2. 评奖会。

主持人宣布评奖会开始。

学生逐个宣读自己撰写的简介,评委会成员进行评分,最后根据得分高低排出名次,为前10名的学生奖励一朵小红花,并授予他们“宣传家乡小专家”的称号。3. 展示。

把获得小红花的学生所写的简介贴到班上的“学习园地”栏内。4. 教师小结。对获得小红花的学生所写的简介进行点评,并对如何撰写简介做出说明。5. 布置家庭作业

把撰写的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抄写整齐,最好能够配上照片或图画。

主题二

扎根在家乡的传统

课题1 乡音乡情

教学目标

1. 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2. 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情况的关系。3. 深化对民间的认同感。教学准备

1. 教师搜集一些反映自己家乡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戏剧、音乐舞蹈等的录像、录音资料。

2. 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教学过程 1. 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我们的家乡,流传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音乐、戏剧、舞蹈以及风格不同的传统手工艺品等,它们是我们家乡人的性格、思想和情感的体现,反映了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劳动和生活状况。哪位同学唱我们家乡的民歌,会跳我们家乡的舞蹈,请表演给大家看。2. 欣赏。

(1)放几段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或歌曲,请大家欣赏。边听边辨析,从中说出哪段是自己家乡的音乐,哪些是其他地方的音乐,并说出省(自治区)名。在整个欣赏活动中,教师做适当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乡音乡情是家乡人性格、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2)展示几件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请学生欣赏。提问:“大家欣赏了这么多的漂亮的手工艺品,想不想试着自己动手做一个呢?

3. 手工制作。选一个简单且易于制作的家乡传统的特色手工艺品,采用小组合作的开工,仿制这件手工艺品。教师示范,讲明制作的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然后对各小组分别进行具体指导。4. 展示。

学生作品完成后,供大家欣赏、评判,并授予做得最好的学生“巧手小学生“的称号。5. 教师小结。

深化课题的主题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乡音乡情最能表现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最能反映家乡人的风俗习惯、劳动与生活情况。6. 家庭作业

把自己的作品拿给爸爸、妈妈看。

课题

2乡风乡俗

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2. 初步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3. 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4. 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意识。教学准备

1. 督促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家乡特有的风俗和文化,并搜集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传说、民间传统等故事。2. 教师提前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1. 导入。

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68-69页的文字和照片及图画,提问:同学们可能从电视、广播及民间故事书里听到或看到过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理解:乡风乡俗

2. 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请同学们再说一说,在自己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呢? 3. 故事会。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传统、民间故事都渗透一些地方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下面我们开一个小小的故事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大家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4. 讨论。

就故事中渗透的一些民间风俗和文化展开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民间风俗和文化。5. 教师小结。

针对乡风乡俗中文明与封建迷信并存的实情,教师在小结时,应强化相信科学、追求文明、拒绝封建迷信的意识。6. 家庭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家乡风俗和文化的传说或故事,并与同学相互交流。

课题3 快乐的节日生活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节日生活习俗。2. 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习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3. 学会编辑“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教学准备

1. 学生搜集不同民族和自己家乡节日的习俗资料。2. 准备彩纸、剪刀等。

3. 教师可以从文化部门找一些有关节日的录像片或文字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春节是我国大多数民族共有的节目,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期间都有哪些活动?你和家人是怎样欢度春节的。学生自由发言。欣赏阅读教科书第70-71页的课文和照片。2. 介绍。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做了一个调查,要求大家了解在我们家乡还有哪些有趣的节日。你们能说一个与某个节日有关的传说吗?

老师把自己收集的节日故事介绍给学生,或放一段有关家乡节日庆典的录像片供学生欣赏。3. 编辑制作。

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家乡节日以及节日习俗活动,你们想不想编辑、出版一本“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呢?请大家一起合作完成这个任务吧。

提示:确定“手册”的结构:封面、说明、目录、内容(文字、图片)等,分工合作完成。4. 老师小结。

对学生制作的“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进行评价。第二课时 1. 导入。

上次课我们了解了家乡的节日及有趣的节日习俗,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其他民族的节日习俗。

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72-73页的课文和照片,说一说教科书提供的是哪些民族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特有的习俗活动。学生自由发言。2. 欣赏。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播放几段介绍不同民族节日的录像片,你们在欣赏时,要记清楚这些节日都是哪个民族,主要的节日习俗活动是什么等问题,看完后,请你们回答这些问题。看录像,回答问题。3. 手工制作。

同学们了解了一些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习俗活动,老师选了一种大家较熟悉的节日习俗活动---剪窗花,请大家一起体验一下吧!学生学习剪窗花。

4. 老师对这两个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不仅拥有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在每个民族内部,还有各民族特有的节日及其节日习俗活动。节日不仅是一种生活,也是各民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5. 家庭作业。

请父母欣赏自己剪的窗花。阅读“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

主题三

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题1 远离陋习

教学目标

1. 能够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2. 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3. 能够在自己和生活中拒绝参与封建迷信活动。教学准备

师生利用休息时间,从各种媒体宣传中,搜集一些典型的陋习事例,既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教学过程 1. 导入。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见到过或者听说过像赌博、算命等一些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到或听过哪些封建迷信的、不健康的现象和行为?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帮助叙述完整。2. 小组探究。

题目1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题目2 这些现象及行为有哪些不良影响和危害?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座谈会的形式,在小组内选出书记员,把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逐条记录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3. 全班交流。

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4. 老师评价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强调对上述两个问题的主要结论,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相信科学,追求文明,拒绝封建迷信。5. 布置家庭作业。

向家长介绍今天课上的讨论。课题2 追求文明(灵活掌握)教学目标

1. 学会按计划做事。

2. 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教学准备

老师与少先队、学校的有关部门及学校所在社区,了解有哪些适于学生活动的内容,以便在学生在活到时提出,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 1. 导入。

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76-77页的文字及照片。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是全社会的事情,仅仅满足于自己做好还是不够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促进生活中的健康与文明,我们小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2. 小组制作。

大家谈得很好,其中有些同学的想法很有新意。下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选择一件有利于自己、学校或社区健康文明的事情,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行动计划,老师巡回指导。3. 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计划,如准备做什么事情,准备怎样实施等。4. 总结。

健康文明的生活要靠大家来创造,要靠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文明、更加健康。5. 布置家庭作业。

就自己小组所撰写的计划,向家长征求意见。

课题3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教学目标

1. 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2. 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准备

搜集反映本省或本市、本区发展建设的最新成就,以及广大劳动工作方面的报道、资料或录像,当代杰出或优秀的家乡人的事迹。教学过程 1. 导入。

欣赏教科书第78页的几幅照片,提问:为什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家乡最近又有了哪些新变化?你的亲人为我们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做了哪些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自由发言。解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 全班交流。

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家乡人工作的情况或某些杰出人物的贡献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放一段家乡某一项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录像给大家看,师生一起看。3. 我为家乡的明天画蓝图。

鼓励学生将调查中所了解到的家乡的新发展画到自己的图中,同时可以自由想像。4. 教师小结。

鼓励评价学生的作品,告诉他们,家乡今天的繁荣是靠千千万万普通家乡人的劳动和建设实现的,家乡明天的繁荣要靠我们这一代人的劳动和建设去实现。5. 家庭作业。

上一篇:史蒂芬·列维特:魔鬼经济学【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900字: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