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2024-08-02

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复习计划(精选6篇)

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篇1

一、复习目标

通过一阶段的复习,回顾这学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所学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校园,勤于思考,善于自我表现保护的优秀品质,同时掌握一定的社会常识,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二、指导思想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所学内容,查遗补漏,整体加强对品德与社会课学习的认识,提高知识水平。

三、复习内容

1.建立同学之间友好的关系,懂得学习他人的长处,正确树立时间观念,知道要珍惜时间,有效率的学习。

2.知道规则的意义的作用,能找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规则并努力遵守,在与人交往中讲究诚信,重承诺。

3.了解生活中一些紧急状况下的自救知识,知道各种急救电话号码,明白在遇到诈骗等犯罪分子时应该冷静地采取行动,以保护自身安全为先。

4.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成员,能做到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无私关怀,在生活中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上不攀比,讲勤俭,不对父母提出过高的要求。

四、复习方式

抓住要点,利用教材,紧紧围绕课本内容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某些不熟悉的环节可以加强一下,对个别后进学生采取单独的复习策略,要求抓住基础内容,对领悟力较高的个别同学可以适当提高要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篇2

课前准备:图片、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危险在哪里

1. 谈话: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2. 请看第一幅图, 我们在游泳时应注意什么?有什么危险?

(游泳是儿童喜欢的运动, 它有助儿童健身作用, 由于儿童岁小, 私自下水危险, 特别在“禁止游泳”的地方, 危险更大。)

3. 请看第二幅图, 在电线杆底下放风筝有什么危险?

(风筝很容易缠在高压线, 不仅会对儿童人身造成危险, 而且会引起短路, 造成大面积停电, 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4. 请看第三幅图, 用湿手拿插头往电源上插有什么危险? (由于人和水是导体, 这样做容易导电, 会危及生命。)

5. 草堆旁放鞭炮有什么危险?

(引起火灾, 烧毁房屋, 危及生命, 甚至殃及四邻;如周围有粮库、工厂, 还会引起重大损失。)

6. 讨论:日常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引发危险的行为和事件? (学生讨论、交流)

二、小小辩论会

1. 辩题:有人说淹死的多是会游泳的,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 小资料:多发的意外事故种类。 (投影)

三、意外事故有原因

1.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事故?

2.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做事马虎、粗心大意, 注意力不集中, 意外事故就可能随时发生。

四、危急时刻

1.“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遇到危险怎么办?看图说一说。

(危险时刻我不慌, 拔号要正确, 地点讲清楚, 危险时刻需用的电话:110、119、120)

2. 讲解图二的故事, 他能救活30多人, 为什么?

五、真实的故事

1. 讲述故事 (多媒体课件) 。

2. 设问:如孩子的爸爸不及时赶来会怎么样?11岁的孙子如果也像第一个孩子一样, 会怎样?

六、消防练兵

1. 看第一组图, 设问:你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2. 让学生自主选择消防队员或居民角色, 并启发居民扮演者想一想遇到火精用什么方法自救。

七、总结

珍爱生命, 远离危险。

强化意识, 养成习惯。

板书:

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

一、危险在哪里

二、意外事故有原因

三、危急时候 (110、120、119)

教学反思:

《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是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本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实案。在设计第一课时时, 我通过对教材的梳理、整合, 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了解学习日常生活中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常识, 树立安全意识, 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 珍爱生命, 健康安全地成长。

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三次思考、两次活动”的教学模式, 即“危险在哪里—意外事故有原因—危急时刻”和“小小辩论会———真实的故事”, 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南, 以现实生活为背景, 以学生实际状况为依据, 借助文本, 使学生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不安全因素的了解, 以及自身生活的感受, 感受不规范操作、麻痹大意给自己、家人带来的不幸。场景模拟使学生知道了“险”并非不可避免, 只要处处小心, 规范行事, 就可远离危险。万一发生险情, 千万得镇定, 切不可慌乱, 通过报警等及时寻求帮助, 尽快消灾, 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整个教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既紧扣文本又不为所困, 综合利用多方资源, 在层层探讨中深化认识, 强化安全意识。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让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 用儿童的眼睛观察生活, 用儿童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儿童的方式研究问题, 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师要本着这一理念, 借助文本与各自生活实际组织教学,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故事永远是最好的教材, 更乐于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篇3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充分明确教学目标,积极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有效发展。本文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同为抛砖引玉。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欧洲新教育学家德可利乐认为:“兴趣是水闸,依靠它能打开注意的水库和指引注意流下来。”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兴趣因素更为明显。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都是沿用传统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完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无法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应积极的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彻底摒弃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从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入手,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使之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除了教师要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改革教学方式以外,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制作一些幻灯片,或是查找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或是播放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录像带,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使课堂的形式千变万化,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新奇的东西都会感兴趣,会产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在教学时可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导入,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对《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驗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儿童时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充分把握总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应善于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以及培养需要,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明确目标,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有效的锻炼和培养孩子,使之全面有效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知识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得到发展。小学中高年级的《道德与社会》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小学中高年级的道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在搞好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课外拓展,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引进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这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听得有趣,积极的思考,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在有效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积极引导学生生活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本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强调在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因此,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我们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在教学《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这样,让学生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关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和社会观察、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自己知识的拓展和飞跃,使之明白了学有所用的道理,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总之,教学有法然则教无定法,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法远不于此,不能只是守旧以往的老方法、老经验,而是要大胆地去思考、去探究。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交流探讨,结合学生实际,创新教学,全面提升小学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期刊2001(2)

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复习计划 篇4

1、什么是自立(定义/含义)?有哪些表现?P34-35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自立能力的过程。

自立的生活表现在方方面面,例①学习上的自立②生活的自立③处理社会问题的自立

2、做家务的好处有哪些?P36

答:做家务可以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注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并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为什么说人生需要自立?(必要性/重要性/好处/意义)P36-38

(1)我们终究要离开家庭和学校的呵护,走进社会,经风雨、见世面。

(2)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自尊,增强自信,提高法律意识;逐步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和谐相处;积极融入社会,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3)如果不能从现在起,自觉地储备自立的知识,锻炼自立的能力,培养自立的精神,就难以在未来的社会中自立。

4、自立与个人成长的关系:P4-1(2句)自立不是拒绝_______,依靠不是________。

5、为什么不能依赖?(依赖思想的危害?)P40

①依赖思想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

②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

③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6、自立、自主二者的关系P41-42?

①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的生活。要独立生活,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②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③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自主,自主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能力。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很难在生活中自立。

7、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呢?P43-44

①认清依赖思想的危害,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遇事要有主见。

②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③培养自立能力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1、自强的含义?P47

自强是指对未来充满希望、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美好的道德品质。

2、自强有哪些表现?P48

自强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在困难面问不低头,不丧气;自尊自爱,不卑不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志存高远,执着追求;等等。

3、为什么要自强(精神)(意义/重要性/必要性/作用)P48

①自强,进取的动力,自强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作用。

②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我们健康成长、搞好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

③自强,通向成功的阶梯

4、如何理解自强要从少年始?(为什么)P47-12

①自强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巨大的作用,是进取的动力,通向成功的阶梯。②初中阶段是学习知识、涵养道德、增长才干、发展自己的最佳时期。

5、什么是自弃?自弃对人有什么影响?P50-2

含义:自弃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

影响:自弃的人没有理想和追求,不愿吃苦,不愿奋斗,最终自然将一事无成。

6、少年怎样才能自强?(怎样培养自强精神/方法)P51-56

①理想,自强的航标;要自强,首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

②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能够战胜自己(弱点)的人,必定能自强。

③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发挥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就能自强。

7、理想与自强的关系?

①理想,自强的航标。②有了理想,就有了进取的不竭动力。③要自强首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为人生的理想执著追求,是所有自强者的共同特点。

8、人的弱点与短处有何区别?我们应分别如何对待?

9、如何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篇5

一、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从三年级起开设到六年级,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和“历史与社会”课程相承接。《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科书是该课程教科书的起始册,它前承“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开启“品德与社会”课程全部的学习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上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本册书的重点,现对该册教科书做出介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说说我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信心,做事情能够持之以恒。

2、通过“我与家庭”,的学习,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生活的家庭成员,引导他们尊重家长,与家庭成员搞好关系。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和邻里和睦相处,搞好关系,要注意保护自己。做一个聪明让人喜爱的孩子。

3、通过“安全生活每一天”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有关学校的学习常识与规则,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集体观念,礼让精神,互助精神,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关心集体,爱护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

认识我自己,爱护自己的名誉

第二单元

认识自己的家庭成员,能和睦相处

第三单元

学校生活:敬爱老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护班集体,爱护校园

四、教学措施

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或体验到“家”的温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有集体荣誉感的好品质。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

认识我自己 1.认识我自己

3课时 2.我的兴趣特长

3课时 3.爱爱护自己的名誉

3课时 4 我在进步

1课时 第二单元

我与家庭

1家庭的亲情

3课时 2.我是家庭的一员

3课时 3.与家人说说心里话

3课时 4.我和邻居

2课时 5.居家的安全与保护

2课时

6.“护蛋”行动

第三单元

我们的学校生活 1.我和同学

3课时 2.我们敬爱的老师

3课时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课时 4.我们的班集体

2课时 期末复习、考试

3课时

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篇6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在集体活动中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认识合作的条件,初步掌握一些与人合作的方法,初步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教学结构整体设计分成三部分:

1.看录像,对事例进行分析。

2.进行两次分组实践活动:搭建“成功塔”。

3.关注社会生活中需要合作的事情。

〖实施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从学生都经历过的做值日的活动导入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看录像,分析两种做值日的态度及结果,并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要想把值日做好,需要合理的分工与全组成员的通力合作。

做值日是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他们对应该如何做值日有自己的经验,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权,也容易发现问题,达成共识。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指出录像中学生不利于做好值日的行为,并总结出做好值日的方法,初步认识到做值日这样的小事也离不开团结合作的道理。

(二)开展搭建成功塔的比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易拉罐进行搭建成功塔的比赛,比赛分两次进行。

该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学会合作成功的方法,认识到合作不成功的原因,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活动之所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具有喜欢表现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往往在游戏中会充分表现自我,将平时的习惯、情感真实地暴露出来,教师能借机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活动准备:每组30个易拉罐。

活动步骤:

第一次:

(1)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搭建成功塔的比赛。

(2)限时两分钟。

(3)开始比赛。

(4)赛后,请搭得最高的小组的学生说说自己在比赛中是怎么做的,再请搭得最低的小组的学生说说失败的原因。

(5)各小组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

因为在活动前我没有对搭塔的方法进行任何提示与指导,因此在活动进行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完全是自主的、真实的,每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有的出谋划策,有的坚持己见,有的忙着搭塔,有的在互相埋怨,有的在一旁承担起指挥的任务,还有的在一旁观望。看得出,每个小组在比赛前都没有经过周密的分工与协商。各小组的成果也不尽如人意,有的虽然搭起了塔,但不符合要求;有的只搭了一半;只有一个小组获得了成功。由于每个小组的成果都在学生的视线内,所以他们都很关注获得成功小组的经验和遭遇失败的小组的教训。在此基础上,教师有目的地对正确的做法给以肯定和引导,以此起到互相交流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使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倾听中借鉴他人的经验,再经过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与总结,每个小组成员都很团结,开始共同探讨搭建成功塔的正确方法。

当进行第二次比赛时,各组成员聚在一起商讨搭建成功塔的最佳方案。在搭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许多学生还能够认真对待与自己相悖的意见。在这一活动结束后,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合作成功的条件和合作不成功的原因。许多学生认为,合作成功的条件是事先商量,大家心要齐,要互相帮助,不能相互埋怨,要合理分工,互相谦让;合作不成功的原因是事先不商量,大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谁也不管谁,互相埋怨、拆台,分工不合理等。这说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与他人在合作中的摩擦与磨合,学会了与人合作的正确方法。

上一篇:2020精神科医生述职报告下一篇:《一封信》教学设计 卢大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