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从我任教品德与社会以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四方面的问题:
1、一活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工具、资源,课堂教学中既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固守教材,教师应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有意义的地调整使用教材,提高思品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2、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这些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恰当处理和学生的关系:
要想处理好这个关系我在平日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相机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对学生的“人格行为”不要过分要求。
四、评价要多样化
评价对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促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课堂上除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已,小组等多主体参与评价。多层次多角度去评价所有儿童,鼓励每一个孩子。
小学思品课的灵活性、多样性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你就能撑起一蓝天,用你的道德行为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你,家长就会信任你,你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总之我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努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2
思想品德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素质应是“打铁先要本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业务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 坚持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2. 勇于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我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较为恢谐,学生不反感,有时就是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在意。几乎每上一节课,只要有不如意时,就会多写一点,如果觉得这节课有兴奋点也记下。
3. 为人师表。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
4. 老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有的老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常常因此忽略学生的权利,认为自己为学生好,而学生的权利微不足道。于是,上课经常拖堂,挤占学生的课间活动时间,随便把学生的副课挪用,作业没完没了,久而久之难免学生厌倦、反感。有一次上九年级的课时,思想品德科是开卷考试,学生不太在乎,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觉得听这课没兴趣,便抄写英语笔记,当时我特生气,将她的笔记本当着同学的面撕成两半,顿时,教室很安静,因为我一般情况是不会生气的。继续将内容上完,课后与学生谈话了解她的想法,我给她道歉,“我不应该撕笔记本,毕竟你花了那么多心血”。学生也承认了她的错,后来我上课时,当着全班的面给学生道歉,有学生不理解,我解释教师也有犯错误的时侯。就这样我迎得了学生的信任。
5. 老师要保持快乐心态。
只有老师的轻松快乐教学,才能使学生乐于接近老师,乐于接受教育,才能感染学生快乐情愫。当然,老师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种种的烦恼和不如意,要保持快乐的心态很难。但只要本着以学生为重,以教书育人为重,忘我地工作,努力在面对学生时放弃烦恼,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心情,把微笑带给学生。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老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老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老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老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根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辩论赛、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品德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的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素质教育效果。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反思 篇3
【关键词】品德课堂 课堂教学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48-0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品德课程在小学年段的课程,在近年的课改中逐渐过渡到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性课程,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人深思。
一、当前品德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看似华丽,实则无物的课堂
众所周知,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为此,很多教师在“实践”二字上大做文章,一节课上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盲目无效。比如,在对《生命的源泉》这一课进行学习时,老师们可以去找到很多的相关资料,一些水的美丽图片以及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一些状况图。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在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却只是局限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水资源匮乏的了解,从表面上看已经使得学生们足够了解了课堂内容,但是学生们却并不会学到如何节约用水,也就难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难以让学生们有更多的节水节源的相关行为。
2.内容或多或少不均衡
新的品德课程教材,其编写内容不再是详细列举,而变成了提纲挈领式的引导性教材。这是教材在功能上的一个进步,教材作为一种“活性因子”起到的是示范和启发的作用。可也正因如此,教学时的内容就变得弹性很大,一个主题单元或是被填的很满,或是内容空洞。比如《各行各业的生活》这一主题单元,从原始的农业、纺织业到现代的工业、信息产业等等开始介绍,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内容多,跨度大,教师如果不会取舍,到处都是知识点,一个单元学习来,看似内容非常多,其实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在《我们的交通》这一主题单元的学习时,教师组织学生认识了交通工具的种类以及特点之后,就没有再进行深度的挖掘,没有和生活联系起来,内容更像让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
3.时间或长或短不调控
这里所说的时间更确切的说是一节课中安排的活动的时间。活动是为了辅助教学而存在的,他应该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过长的活动时间会使学生们的注意力分散,失去学习的兴趣;过短的活动时间又会让孩子们“意犹未尽”,不能更好地把握单元的主旨。比如《规则在哪里》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发现生活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活动在这里应该充当的是帮助观察、帮助发现的角色,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内容过少、时间过短的话,学生还没有体会到规则的作用,自然也无法领会规则为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二、改进品德课堂教学的对策
1.设计有效活动,促进主体感悟
活动作为品德课上最主要的教学形式,非常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备课阶段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有效的活动设计可以让学生们学习知识、体验情感、感悟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观。无数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同样的教学内容,亲身试一试、悟一悟的学习效果最佳,留给学生的印象最深。比如在学习《我和爸爸妈妈》这一主题单元时,如果只是让孩子们来说一说眼中的父母,孩子们的叙述很可能千篇一律、流于表面。但是让孩子们在课前拍一拍平日里父母做的事情,他们的感悟就会加深,如果再在课堂上播放出来,让孩子们对父母说些心里话,那这样的描述一定是充满着感情的。
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呈现出的是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学生们从心底体会到平凡的父母给予自己伟大的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感情得到生活,认识也就随之加深。
2.取舍教学资源,生成精巧课堂
当今社会的多元化,需要我们随时做出选择,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开放,由个别权威人士做出正误裁决的形式已经被逐渐淘汰。每一个人都可以更迅速的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源,也就使得每一个人拥有了更多的选取或淘汰权。针对我们的德育课堂,亦然如此。品德课程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它的每一个单元都可以有很多弹性内容的加入,如果教师想将这些内容都放进课堂里,那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必须要下狠心进行筛选和取舍,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才会更加精致,课程的安排才会更加紧凑。
比如在进行诚信教育主题单元时,我们会发现和搜集到很多身边有关于诚信的事情,但是学生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诚信故事是没有什么体悟的,即使这样的故事再经典,也要在教学中删除掉。
3.关注主体需求,灵活组织活动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因此,品德课的一切教学环节设计都要围绕着学生的需求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教学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有所了解与把握。只有在深刻理解儿童的基础上,设计出的活动才会被孩子所接受。用卢梭的话说就是让儿童“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因为课堂生成的每一个环节最终达到的效果都是不确定的,灵活的设计和组织活动就非常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教师灵活的组织活动,一旦学生的反应不在预设内,也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去调整自己的教学。比如在《今非昔比话学校》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自由结组,一起去分工进行学校资料的收集,从而在课堂上进行对学校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互相谈谈对学校的看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们可以通过组长及时的了解组内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的加以指正。
诚如我们前文所说的,品德课程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性课程,它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本身是具有非常大的魅力,而教师就是挖掘魅力的设计师,其层层叠叠的教学环节设计就是那双魔术手。只有直面课堂中现存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使品德课堂始终保持着“活”而有序、“动”而有效的魅力,将人文素养的教育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忠川,陈佳良.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管理 提高品德课程教学实效——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 .
[2]童益.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的合理化[J].才智,2012(33).
[3]敖小蓉.浅谈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4
小学阶段高年级班级与低年级班级不一样,教授数学与教授品德与生活不一样。课堂上,高年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认真完成数学作业。而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知道你又不是班主任,爱动爱说,课堂常规不好,组织教学费劲儿,教学时课堂用语应该使用儿童语言,我还不会说小孩话,这往往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我虚心向一、二年级教师请教,学习低年级组织教学的方法。采取下了措施:
1、加强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针对课堂常规较弱的一些班进行严格管理,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从握笔、坐姿等基本开始。对学生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说话完整。
2、让孩子们喜欢思品课。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5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龙泉街道办水桥小学
“学而不思则罔”,孔子这句指导求学、求知的名句同样适用于一个教师的教学研究。在教学活动中唯有不断思考、不断反思,才会不断的进步。一直以来我承担着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且严格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反思几年来的教学,如何才能真正的、有效的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率,现将我在教学中提炼总结到的一些经验和大家探讨交流。
1、确定适合于儿童的培养目标
我们知道,教学必须首先确定目标,正如布鲁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一味灌输,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并且只有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活动能力,提出难易适中的目标,才能使儿童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儿童才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活动,自觉接受教育。
2、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中最根本的属性,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儿童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具体而言就是儿童从事学习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等。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长期以来,我们在品德课程教学中忽视了自主活动是儿童的个性化行为这一基本特点,过于求同,往往片面追求统一的答案,影响了儿童多角度、有创意的观察社会、感受社会,这种倾向应当改变。
对处于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来说,他们的主体意识、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都不是很强,或者说他们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主体,也是等待着进一步发展的主体,他们的主体性恰恰是最需要我们教师的培养和引导,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就成为我们作为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品德课程活动教学的根本要求所在。
3、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生活经验中
教育家杜威早就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儿童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多方面发展的,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儿童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结合儿童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儿童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当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我爱你,祖国》时,课前首先组织儿童听朗诵诗歌《祖国,感谢您》,让学生在课前就深深的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然后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使他们初步了解我们的祖国,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来歌颂、赞美祖国,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随之把这种爱国情付诸于生活中。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引导儿童开展“寻找成长的足迹”活动,让儿童搜集自己小时侯用过的物品,通过比较脚印、衣物等的变化,使其在“看看比比”中直观地感受自己长大了。这样的生活调查简便易行,老师可充分发挥儿童的探究才能,用他们搜集的实物来进行体验教育。
4、充实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情趣发展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以此使教学内容更加的充实。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懂得要培养儿童的主体情感,要做到尊重儿童学习中的思想情感,营造一种快乐、和谐、平等、合作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儿童有积极的体验情感。那如何提高学生的情趣发展呢?这不难,不同的内容可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情趣设计方式。片段设计如: 小品、音乐、扮演角色、讲述故事、操作实践性活动、现场训练等等。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集体力量大》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听小蚂蚁的故事感悟道理,然后通过参与游戏活动《五指操》、欣赏表演《拔萝卜》、制作日常生活中的水果拼盘,体验“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如五年级的《红绿灯》,可以用儿歌配合进行“安全过马路”的行为训练:“横道线内过马路,先看左,后看右,红灯停,绿灯行,看清车辆才可走。”用这种琅琅上口的形式配合训练,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在行动中经常对照。所以学生的情趣发展也不言而语了。
5、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方法,它关注的是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具有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新课程要求新型的评价体系应该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品德课程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学习形式,它的评价应紧跟时代潮流,应成为激励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一些英雄或老一辈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习的榜样。在指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时,不仅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6
这学期我承担了六年级4个班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本册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现就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做如下反思:
第一,围绕教学目标,平衡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当中,把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注重知识的学习,也不忽略能力和情感、个性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第二,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生活经验中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自己的行为习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能力。在教学时有目的的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当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第三,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在教学中,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思想品德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反思 篇7
【反思一】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改变了学生旧有的被动学习方式和教师注重知识“满堂灌”的教法。走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教材内容讲授了, 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误区。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 教师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思考, 借助学习小组这个平台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更好地体现了主体参与性,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真正体验到了做学习主人的快乐。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既重视了知识、技能, 同时又注重了作为学习主体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活动、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方法、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等多元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 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目标观和教学任务观。互动参与式课堂是开放的课堂, 形式活跃, 对思想品德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是多元的, 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发现与创造的机会,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发展。
【反思二】搞好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 师生的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具有“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积极参与者, 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 知识的构建者, 个性的张扬者, 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从过去的“教书”、“讲课”、“满堂灌”转变为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堂教学要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需要师生共同在长期艰辛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奋斗。观念是否转变, 转变快慢, 直接影响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的效果。
【反思三】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改变了师逼生学, 导致师生关系僵化的局面。如何搞好师生关系, 是一个长期以来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尊重学生, 是学生敢于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 而学习小组为师生、生生互动、参与、交流、展示个性搭建了平台。在学习小组内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密切了师生、生生的关系。优势互补、互助、合作探究的团队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信心、自主学习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和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逐步增强。教与学有机地统一在快乐和谐的师生、生生互动参与中, 课堂教学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反思四】思想品德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注重多方面资料的搜集整理, 特别要加强校本教研,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用身边的事教育学生。找准思想品德教材知识与思想品德行为的结合点, 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用性, 把学生在课外听到的和看到的社会热点问题带到课堂, 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思想品德课知识去分析判断这些现象, 把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具体化, 从中感悟体验, 明辨是非, 提升思想境界, 并转化为积极的思想品德行为。思想品德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应与学校开展的“文明礼貌月”等其他德育活动相结合, 以促进学生平时的思想品德行为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 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是符合本校实际的, 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反思五】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起了助推作用。在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 教师、学生、教材、信息技术、良好环境五位一体化。全新的教学观念、方式、方法、教材内容和先进的现代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良好的人文环境结合起来, 形成了有效合力, 推动了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发展。师生的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积极性空前高涨,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反思六】在今后的教学中, 要继续重视班级学习小组的建设,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进行分组, 不仅要教师加强对小组的管理, 还要引导小组内部加强管理, 让组员在小组内尽可能地互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特别要避免课堂展示发言中的“话语霸权”现象, 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言的机会, 多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不爱发言表现的学生, 创造机会让其在全班至少在小组内能够展示个性, 体验互动参与的乐趣。既关注不同层次个别学生的发展, 又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既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知识观点的学习, 又注重学生平时行为品德的养成。
【反思七】在今后教学中, 要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前、课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 搜集信息、查阅资料, 为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练习、复习、自我检测、自我补救等学习活动巩固深化课堂所学, 并初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观点。防止课堂上热热闹闹而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出现。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8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从以上的实例可以发现,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发挥无穷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索。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着手,加强对素材的积累,通过利用一些寓言小故事以及奇闻趣事,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新知识,做到水到渠成。
二、巧妙设疑,培养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为学生呈现出问题,使学生感到疑惑,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激烈讨论,碰撞思想的火花,进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在政治课堂教材中,教师要立足学科教学的特点,设置一定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发现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做到积极主动。在对问题的主动提问和积极思考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理解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还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三、拓展课堂空间,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外延性是思想品德课的一大特点,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教师要把握这一学科特点,灵活地调节好学科教材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例如可以其农村的社区、各类工程企业以及行政部门等社会大课堂,去探求知识的同时,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高对生活的感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社会大背景下,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知识去感受生活,同时又将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的认识,使德育教育成为个人与社会相融的完整的德育,使教学课堂具有丰富的空间生命力和吸引力。
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手段啊哟呈现多样化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用于指导思想品德课教学。因此,在政治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如开展谈心得体会、演讲报告、小品表演、讲述身边的故事等活动,利用轻松欢快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关注热点,重视实践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学科学习没有实际作用,之所以学习政治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这一错误认识进行纠正,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使学生认清形势,向学生阐述与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有关的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引进党的方针政策,引进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材料、新观点,新问题,引进社会生活中的轶闻趣事,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用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像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堂来,让“大社会”走进“小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无定法,但要改变目前的现状,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其中的利弊,在课后进行认真的反思,分析课堂上的所得所失,才能为我们今后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9
今天,我上了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3课《让烦恼走开》,这是我跟岗学习的第二次上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导师和同行们给我反馈的意见,我总结反思如下:
一、导入课题简洁明了
开课依始,引用歌曲《小小少年》切入,请学生说说有什么烦恼,并设计了“烦恼树”,突出了“美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关键性问题,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情感认识,也为揭示课题巧设伏笔。
二、主线清晰目标明确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解析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升华,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整节课层次清晰,紧扣“烦恼”这一主题,设计巧妙“感知烦恼——了解烦恼——解决烦恼——健心教育”四个板块,使凝固的教材文本溶化成了生动的课堂,使“教学关键性问题达到二级思维深度”,帮学生排除烦恼,让我们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已走进文本,做到回归生活,建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构思新颖尊重体验
从生活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围绕“美的课堂教学思维”开展了“倾诉烦恼”、“小品表演”、“解烦锦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目的是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探究,积极地表达思维,课堂上达到有百分之60以上的学生发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洗礼,良好的行为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
四、校本拓展情感升华
在拓展环节中巧妙展示了孩子们在校本活动中“健心”“立美”的图片,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谈生活体会,排除烦恼。说明黄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我们也看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0
《家乡的明天更美好》主题设计的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来认识家乡的美丽、可爱,从而使他们萌发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情感。因此,我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家乡的变化,通过找变化来全面认识和感受生活地方的“美”,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
同学们在交流中加深了对家乡的认识,学习欲望格外高涨,整个课堂成为学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场所,从而使课堂上形成了信息流动的“场”,学生们不仅在介绍家乡,更是在赞美家乡,更向往明天的家乡,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情感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孩子们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了憧憬,为“家乡的明天”设计了一幅又一幅蓝图,有的用图画来描述,有的用文字来表达……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1
(湖北枣阳第一实验小学 吴立忠)
(一)情境再现
随着第三节课清脆的放学铃声响起,我让学生有序地排好队离开了学校,然后我来到公汽候车牌前等候,准备回家。这时,有五个三年级的学生远远地见到我,便面带微笑,并且很有礼貌地大声向我问好。原来,他们是我品德与社会课的学生,和我一样,准备坐公汽回家。这时,我感到些许骄傲和自豪:看,我的学生多懂礼貌呀!车来了,我本能地想让他们先上,可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他们已经蜂拥而至,捷足先登了,丝毫没有留意身边还有一个他们的吴老师。一同上车的还有一位白发苍苍、走路颤颤悠悠的老妪和一位大肚子孕妇。当我上车后发现我的五位学生一人占一座位,而后掏出包中的零食,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其中两位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另外三名学生一边吃着零食,一边讨论着今天上午的品德与社会课作业。面对没有座位的老妪、孕妇和我,他们竟熟视无睹,无一人让位!我讶然、吃惊、难受、羞愧、后悔……百感交集:他们竟然是我的学生!呜呼哀哉!我快速地把脸向着窗外看去。作为他们的品德课教师,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
(二)焦点访谈
事后,针对这一现象,我对当事的学生进行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观的调查,访谈实录如下:
师:你认为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三(2)陈诗雨:是一门副课,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数学,考试前三天把品德与社会有关内容背一背就可以了。
三(3)刘东冉:语文、数学是主课,我妈妈说英语也是主课,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和体育是小课。
三(5)王炜蔚:我们班主任说了,每天必须完成语文和数学作业,别把时间浪费在小课上,比如: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等。
师:平时你是怎样学习这门课程的?
三(4)陈秦川:老师讲课时,我听听就可以了,反正考试前背一背就可以了。
三(1)丁博文:我的品德与社会作业从不带来,我爸爸说他有时间帮我做,别把时间浪费在小课上。
师:你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并且能够形成习惯?
三(4)唐寅聪: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我懂,有时能够按照老师讲的去做,时间长了就忘记了,仍我行我素了。
三(2)代颜琳:我也明白老师讲的道理,但遇到具体的事情时又不能够按照老师讲的去做,比如上车让位,我妈妈说你抢到就坐,不然就会吃亏。
(三)深刻反思
透过上面的现象与访谈,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品德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 当前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特别是家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同时教师本身素质也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一所学校的专职品德与社会教师很少,大多是老、弱和需要照顾的教师或者是领导等。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它仍是学生心目中的副科,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2. 教材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大多还是照本宣科。
3.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行为仍然严重脱节。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但现实是,课堂上老师绞尽脑汁精心上的每一课,学生最关心的却是作业的答案是什么。观念是如此,我们又如何期待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导行呢?
现象二
(江苏省湖塘桥中心小学 张云波)
(一)情境再现
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三册《心中有他人》的教学片段:
师:下体育课了,大家都很渴,看着图中的两位同学,你喜欢谁?
(教师课件演示图1:想着同学,拿起水壶先给同学倒水;图2:只顾给自己抢水)
生:我喜欢图1里的小朋友,因为他想着其他的同学。
……
师:有一天,中午放学时,下雨了,一个带了雨具的同学走出校门,又跑了回来,你们猜猜她想起什么了?(课件演示图3)
师:小华跑回来是怎么做的呢?
(播放录像:小华与同学合用雨具)
师:我们把这个情景演一演,好吗?
生:好。
(学生表演小品:一个学生带雨具,一个学生没带雨具。带雨具的同学走出校门又跑回来,和没带雨具的同学合用雨具。)
师:小华做事,替别人着想,说明他心中有他人。谁来说一说,你们在生活中为他人做过什么事?
生:我为妈妈拖地。
生:我借钢笔给同桌。
……
师:夸奖心中有他人的同学。
(师宣布下课。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门口跑去,门口拥的人太多,以致于门都没法开。)
面对这一情景,我不禁陷入了深思:课堂上,教师选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从图片到录像,从课件到小品,从反面例子到正面引导,一节课热热闹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个班的学生特别懂事、特别能说,基本不用点拨就能说到点子上。只是课后的一个小插曲,多少让大家有点尴尬。很显然,本堂课形成的是学生表面的道德情感,而非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没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靈。
(二)访谈实录
课后,执教老师和本校品德教师聚集在一起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交流和反思,笔者专门就大家的品德课程观进行了相关访谈,实录如下:
问题一:你认为品德课程的课程观是什么?对于本课的教学,你是怎样处理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之间的关系的?
执教教师:品德课程的课程观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教学中我遵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采用多种手段激起学生的生活回忆,在辨析和讨论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小品表演中模拟现实的场景,期待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
问题二:从下课后产生的一幕看来,显然,“心中有他人”的思想还没有进入学生的内心,内化为道德认知,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对于这一问题,大家又是怎样看待的?
师1:学生道德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从这儿看来,学生已经知道了要做到“心中有他人”,在今后的生活中,老师还要将课堂延伸,时时督促,直至内化。
师2:我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课堂所呈现的内容看似联系生活,其实并不是这些学生的生活,就像隔靴搔痒,不能引起学生的生活共鸣,也就没有真正的内心触动。
问题三:针对本课,你们认为怎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呢?
师3:了解学生的生活和需求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师4:以活动的设计代替问答,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收获。
(三)深刻反思
1. 从教师们对“问题一”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品德教学改革的现状:一线教师对品德课程的一些理念有所了解,但却并没有真正理解和实施。怎样才是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老师的课程观是模棱两可的。正如本课例,教师虽然努力以学生生活为源泉,采用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但却没能跳出“师授生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其量只是一种改良过了的“灌输”。表层化的教学遮蔽了品德课程的实质,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理解的错位影响了品德课程目标的达成。因此,要想提高品德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要加强师资的培养。就目前来看,品德学科的教学老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对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了解不多、不深,因此,加强理论学习和互动研讨,加强骨干教师的引领是提升品德学科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
2. 从两位教师对“问题二”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一些教师仍然将品德课堂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割裂开来,存在着活动“虚化”的误区。也就是说,课堂中以虚拟的活动代替亲历亲为的真实活动。当然,虚拟的活动也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体验,但其体验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当与真实的活动结合起来,体验才更有效。但我们感到欣慰的是,部分老师的课程观已在悄然转变。从第二位老师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教师对学生个性与独特体验的尊重。当然,教师只有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为,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导行更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3.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要使教育能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活动便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从教师对“问题三”的回答反映出了,大部分教师的课程实施观在逐步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也能牢牢把握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多种教学活动,但在细节处往往忽略了应该以学生为本。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方式,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活动浸润每一颗参与的童心,激活每一个灵动的童趣,使品德教育不再流于形式,真正地落到实处。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的实效性 篇12
其实, 教学要反思是众所周知的, 但在实际的教学反思中如何务实而不务虚, 做到真反思、深反思, 是值得每一位老师认真思索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更好地达到育人效果。本文拟从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人类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道德的学习三种类型。思想品德课以德育功能为主, 它的课程目标不仅仅是传授人类生活和生产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品德、积极的人格倾向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这种学习所影响的不仅仅是今天的生活, 而且是他们的未来, 甚至他们的一生。因此,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 我深感责任重大, 并在实际工作中, 不断向学生传送正能量, 希望他们能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是否真正达到了德育目标呢?影响因素又有哪些?那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作出及时并且深刻的反思。如果思想品德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作任何反思, 仅仅是照本宣科, 当个教书匠, 只是就事论事地将书中的基本知识传输给学生, 而不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内心感悟和实际行动, 会使学生形成“学”和“用”两张皮的情形。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 既要反思有效的教学形式, 也要反思学生的思想状况。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德育目标。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的内容
如何做到有效的反思, 而不是“假反思”、“浅反思”, 本人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1. 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
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应具备的一般能力, 如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等, 还应具备如道德教育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法律教育能力等特殊能力。尽管教师在上大学的时候获得了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但是大量必需的知识仍然来自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不断地审视自己的知识储备, 结合教学内容, 不断地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 信息来源广, 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交流知识, 需要教师拥有广泛的知识。例如学习公民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 教师不能仅仅只研读教材, 还需要学习宪法和继承法的相关内容。因为学生会根据疑惑不断地发问, 只有教师在了解了继承法的相关法律常识, 才能真正地去传道、授业、解惑。一次听课, 教师在讲解公民的经济权利有哪些时, 他仅仅一带而过, 说主要包括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等, 当时有学生提问什么是物质帮助权?那位老师列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物资捐款, 没有做名词解释。其实, 物质帮助权指公民在年老、疾病、残疾等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权利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从而维持基本生活。自然灾害应该不属于此范围,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 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2. 反思教学三维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分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三个维度, 这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 与其他科目的三维目标顺序正好相反, 符合思想品德学科特点。这也就要求思想品德课不仅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针对学生的不良情绪, 内心的矛盾以及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进行疏导和教育。新课程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过程、方法的强调, 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革命, 也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这也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反思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 特别是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是否达成。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其实, 除了教师个人的反思之外, 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评课等多种途径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
3. 反思教学策略
反思教学策略既可以是成功之处, 也可以是失误不足之处。成功的教学应该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 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 让学困生“吃得到”、“不掉队”。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现在, 教师经常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选用经典案例视频、图片、音乐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这样的教学更需要教师从素材的选取、学生的学习方式、效果等多角度做出深刻的反思。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13
我上完了《让生命之花绽放》这节课后,我 作了以下反思:
1.充分树立思想品德教学新理念,多多运用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正逐步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灵,它使得教学成为人的解放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学习者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或支架式教学的模式,主动创设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快乐,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在本堂课中,我就运用简单的游戏很快吸引了学生。
2.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总方法,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也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是他们跳一跳后方能摘到的“桃子”;问题的表述清楚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3.注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科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求知的强烈愿望,因此课堂教学要增强趣味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诸如音乐、电视、广播、多媒体教室等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讲一些前沿科学知识,并从学科与生活、社会的结合点,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
总之,教师尽可能联系实际开辟多维互动的课堂,多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少一些条条框框,让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就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思想品德教研组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14
教学设计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本事、参与社会生活本事社会实践本事的目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学资料上正确理解和把握了教学资料,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地选取相关教育资源。所选课例都是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这些材料,具有说服力,不仅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充实了课堂教学资料。
教学活动贯彻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以社会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坚持了启发式教学,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灵活多样,实现了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料的有机统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设计问题时,呈现了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充分发挥教材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整个课堂设计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从教学效果来看:体现出了尊重学生个性,能满足不一样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有不一样程度的收获。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 篇15
(一)利用故事激情导入
导入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能够直接 激发学生 兴趣, 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所以选择的材料既要典型, 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时,笔者首先讲述了潘多拉魔盒的故事,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故事也让学生明白了有时候我们往往会因为一念之差而酿成大错,这正好切中了我们本课的主题。然后再往本课第一节“危险的诱惑”过渡时,笔者又引用了“为什么北极狼会成为爱斯基摩人的美餐”的故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如果经不起眼前的诱惑,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通过讲述故事有利于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借用板书理清思路
只有教师讲课整体思路清晰,衔接自然,学生才能 顺利接收知识信息。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板书把本节课的框架呈现出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并了解其中哪些是重点要掌握的,以及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学生在脑海里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笔者在讲违法行为时,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违法,违法又分为哪几类,哪些违法的类型又属于一般违法,哪些又属于严重违法,一般违法行为与严重违法行为各自的特征和区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如果能在黑板上设计好这个框架,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三)巧用案例领悟道理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一些既贴近生活,又能引入知识点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但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还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符合实际。比如在讲第七课《偶像与崇拜》时,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球王马拉多纳的事例,还可以展示奥运冠军孙杨因无证驾驶被行政拘留并受到体育总局严厉批评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清楚认识到,明星既有长处,也有不足,从而懂得不去盲目追星,肆意模仿,而是更多地学习明星的奋斗精神和闪光点。
(四)善于提问层层引导
设计的课堂问题,既要把握难度,又要对学 生具有导向性,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寻求知识信息。 比如教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课时,首先可通过提问引入话题:我们要保证生活中的各种需求都得到满足离不开哪种行为呢?通过该问题了解学生心中有没有消费这个概念,然后进一步提问:你们身边的人都在消费些什么?大家知道如何选择商品吗?作为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我们应该关注哪些因素呢?同学们又认识商品上的哪些标志呢?还可以进一步设问:大家对一些夸张的广告怎 么看?会不会一 时冲动马 上购买商 品? 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消费陷阱?如何才能避免掉入消费陷阱?也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思 考: 材料中主人公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果我们遇到这些情况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成熟的消 费者?就这样通过层层提问,不但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听下去,而且能边听边思考。当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本课的知识点学生也就基本掌握了。
二、教学反思方面
(一)全身心投入教学
对于教学的反思,首先要确定自己是否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如果已经全身心投入,即便有时候我们手中不拿课本,心中依旧备课,我们甚至在走路或是躺到床上都会想象自己授课的情景。在生活中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会联系到教学上。而正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其感染力会得到增强,会让学生觉得更深刻。
(二)端正态度,善思勤记
如果是抱着正确的反思态度,我们就应该及时调整在前面讲课时的种种不理想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并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弥补自己的疏漏。如果遇到问题,我们仍然止步不前,是对自己的放纵和对教育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笔者时常将反思的一些心得和较典型的教学事件记录下来,经常提醒自己,为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学习惯打下基础。
在教学工作中,除了本文涉及的这 几个方面,我们还要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比如: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引导学生探寻学习方法,是否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是否联系了生活实际,是否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是否注重 与学生进 行心灵上 的沟通等 等。这些因素如果都能充分考虑,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授课质量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每节课的时间都是固定和有限的,因此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稳抓课堂效率就成为关键。对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通过科学、精巧的教学设计以及缜密的教学反思来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07-17
小学品德教学的创新07-22
农村小学品德教学策略08-27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09-20
小学生教学品德教育06-01
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08-02
高效的小学品德课教学09-04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11-02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法06-05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新方法探究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