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法(通用12篇)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篇1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意在对小学生的思想进行道德性的培养和升华, 能够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思想奠定基础, 是实施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是, 由于思想品德教材中传授的知识内容大都是理论性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 每一堂思想品德课都要面临理论性较强的知识, 他们会感到既枯燥又乏味。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思想品德教学中, 给学生营造一个有趣愉悦的学习环境, 施教者就需要有更高的传授经验, 拥有更好的教学方式。
众所周知, 优秀适宜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更加广泛的途径, 使学生对思想品德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思想十分单纯和幼稚的小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讲, 我们要让他们理解和懂得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是这也正是考验我们教师的地方。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应用各种教学手段, 结合自己广博的知识创新出更适宜的教学模式, 帮助和促进学生来理解和学习深层次的思想道德知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够更加有效地突破这个难点呢?笔者就自己在实施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挖掘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 帮助学生叩开生活之门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环节的思想指导。小学中运用的思想品德教材是《品德与社会》, 这本教材十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好这本教材, 再进一步地分析和挖掘出教材中包含的更具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顺利、轻松地推开思想品德这扇大门, 走进将要传授给他们的知识, 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也使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 为学生在生活中的言行指出一条正确高尚的道路。
例如, 在讲述以《我们的校园》为主题的活动内容时, 教材中运用了大部分的版面来呈现了一组校园的生活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体现了校园应该具有的场所和设施, 如教师的办公室、学生的教室、校园的厕所、查阅资料的图书馆等等。当学生欣喜地观看这些内容的时候, 教师便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校园这些地方的位置。当学生顺利地找到一个地方时, 教师要鼓励性地奖励学生一朵小红花, 让学生有足够的动力, 再接再厉继续熟悉和掌握校园中的布局。显而见之, 教材通过这幅图片直接传递给学生信息, 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寻找自己校园中的位置所在, 进一步熟悉校园, 这无非是引导刚刚入学的小学生能够很快地熟悉学校的环境, 掌握学校中比较重要的建筑所在地。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也都是这样进行的。当小学生很快找到校园里的位置时, 我们的教学是否也就圆满地结束了呢?这是很多教师都没有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教学到现在为止, 我们只是帮助学生迈进了学习的大门, 里面的知识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欣赏和学习, 如果这时候就戛然而止的话, 学生便只会停留在思想品德教育的表象之中, 没能够受到更加深层次的思想熏陶和影响。因此, 我们教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走近这扇大门去欣赏里面的“风景”, 这才是在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使用好教材的重要环节。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 也就说明教师充分分析和掌握了教材的精髓, 把握住了教材设计的深层含义, 也会发现这样的教学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价值。
二、注意教学中的细节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是在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课堂教学当然就离不开学生对实际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只有学生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微小事物, 洞察到更加细小的生活现象, 才能够有效调动现有的生活经验, 并把这些经验运用到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之中, 才能够不断地丰富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观察能力还不是很强, 加之年龄特征, 这个时期学生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完全是由自己的喜好来决定观察的方向和内容, 而且在观察时经常会伴随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想象, 因此, 他们观察到的事物现象更加容易脱离实际生活。随着学生年龄的逐年增长, 他们会逐步进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 也就是说, 他们会越来越重视观察更加微小的细节和变化, 因此《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根据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具体特征, 有针对性地来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帮助学生在观察生活细节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改进熟视无睹的生活习惯, 逐渐喜欢关注和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帮助学生做一名生活中的有心人。因此,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细节的习惯, 争取不放过生活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 促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地去观察生活,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例如在讲述《秋天在哪里》这节知识时, 教师要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一些微小变化来感受秋天, 引导学生学回忆当秋天到来时自己的所看所感, 看到树叶黄了、小草枯萎了, 感受到了天气的凉意, 也感觉到了自己衣服的增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 丰富学生的观察视角,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来展开观察,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观察习惯。
三、从实际问题入手, 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和实践
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感, 也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判断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促进学生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 提高他们对道德的辨析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 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运用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问题上进行精心的设计, 用富有情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创新的动力。当学生的思维被教师营造的道德情境激活时,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念, 提供给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舞台, 发挥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 拓宽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空间和思考的思路。
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特别注意, 切忌完全按照自己的备课内容按部就班地定向地引导学生的思维, 而是应该运用知识去诱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 并注意接受不同思想的熏陶, 把握好自己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灵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去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学会在现实社会中灵活准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而且要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因此, 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应该采用更加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从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和实践,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重大作用。
总之, 我们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 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选取最适宜的教学方式, 争取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篇2
一、片面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同学们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最基本的内容。然而,这种理念一旦被引进课堂教学中,往往会被表现的片面化,认为这一切都只是表面现象,甚至于有的学校以一节课老师让学生发言的次数来衡量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
但是有好多时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忽略了自己作为教师的`引导作用。整个课堂上,学生手舞足蹈,七嘴八舌,丝毫没有教师说话的机会。课堂完全成了学生自由表演的舞台了,教师也就一味地满足学生的自由,任其自由发展,这样表面上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不利于教学。
二、过度地注重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是用来进行品德教育的,品德方面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由此在新课改中就倡导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接轨,要时常关注生活细节,时常体验生活。在这样的倡导下,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比较注重往生活方面引导,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引导的有点太“过”了。
比如说,一堂课45分钟,老师用大概38分钟都在列举生活中的小故事,小实例,或是某些有趣的现象。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来显然是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学生热情洋溢,可是他们往往是沉浸在那些有趣的故事里面,对书本中的内容完全置之脑后了,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一堂课下来,大家也只是凑凑热闹,而所学的知识是基本上没有印象。
三、对学生过分地鼓励、表扬,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新课改所提倡的要适当地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倡导所表现出来的却是绝对化的情形。在某些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是否与课本内容有关联,教师的评价一律都是“说的真好,棒极了!”“你好聪明!”“真正确,好厉害!”之类的称赞,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放纵的心理,对老师所提出来的问题就会不假思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往往会不动大脑,反正老师也不会批评,只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在他们说错的时候,教师也不及时地纠正,就对他们的这种天马行空的做法极大地放纵,造成不良的影响。
有时在批改作业时,也是如此,明明他们的答案不正确,可是为了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敢打“X”,只写个良。这样表面上教学过程中一片和谐,但是,只作这些表面的鼓励,实质性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学生们会认为他们都是正确的,会对这种功利性的表扬产生依赖心理,只会变得越来越浮躁,渐渐地就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对孩子们鼓励要掌握一个“度”。而不是一味地表扬,滋长他们的飘飘然的心态。“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只让他们一直都是一帆风顺,那么如何用努力奋斗,换来成功呢?所以,过分地激励是无效的,是盲目的,甚至于说是负面的。一定的挫折和失败是人的一生必须经的经历,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财富。
四、过分地强调师生平等
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课堂上有同样的发言权,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师生互动。可是前提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效地组织课堂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有些老师忽视了这一点,在课堂上一味的“自由、民主”泛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采用“以问代讲”的方式,师生交流过多
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地使用“对吗”“是这样吗”之类地进行发问,而学生的表现则是按照课本所写的准确无误地念一遍给予回答,这一过程中,学生缺乏思考,师生缺少沟通。表面上看,一问一答,有条不紊,可这样学生完全是被动的,老师也是用提问来对课堂进行“满堂灌”的,师生没有能真正地互动起来。
2.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明显
新课改提出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由。由此,极少数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不敢批评,甚至于对他们的违反课堂教学秩序都不做反应,生怕干涉了学生的自由。以至于学生越来越放纵,在课堂上坐没坐相,七嘴八舌的,想看就看,想玩就玩,无比自由。课堂纪律对他们来说也是无所谓,反正老师也不会怎么着。这样发展下去,是十分危险的,他们非但在课堂上学不到知识,连最基本的自我约束的能力都没有了。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在面对纯洁的孩子们时,要鼓励他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来观察世界,了解社会,用自己美好的心灵来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来研究社会现象,适应社会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个性化的表现,重视平等,崇尚开放,鼓励创造性,培养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之我见 篇3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30-02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穎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现实演绎法
思想品德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六、社会调查法
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思考 篇4
一品德课上教法力求创新
1. 把握学科特点, 力求深挖教材
无论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的教材都能突出时代特点, 与时俱进。教材中的多数内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 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作为教师, 在授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特点, 选择教法, 不断创新, 想学生之所想, 从生活中取材, 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发展思维, 不断提高认知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开启学生求知明理的动机, 引导学生探究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帮助学生逐步积累判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道德思维发展的乐趣, 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
3. 创设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在教学中, 要激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教师自己就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以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移情于教、施予爱, 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应该充满人情味。而且在教法上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敢于创新, 如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教育, 学生不可能亲自去祖国各地领略大好河山的美, 有了互联网, 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了解, 通过生动的文字介绍和形象逼真的图片, 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自然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4. 指导行为, 要切合实际
品德课创新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要结合时代要求, 适时补充资源, 保持课程本身的生命力。教育者要做教育的有心人, 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 适时引导, 在行为习惯培养上, 给予具体的指导, 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 让学生对照道德规范,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品德课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课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准备活动、课上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开展教学内容延伸活动。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 学生才能成为受教育的主体, 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最终才会使品德教育内化成动力。
2. 让学生参与自主评价
在教学中, 由于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 可让学生通过师生评价、自我评价、生生评价, 不断地参与评价, 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 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提升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由于教材中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不同课型的课, 教师就要因文因课而异。每节课都要把握好时机, 控制好参与评价的“度”, 讲求教育效果, 使品德课成为说理、育情、导行、评价、内化课。
3. 让学生自主体验
授课时, 让学生体验“我”是集体的一分子, 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力量大,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应该多为别人着想、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确立“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生活准则, 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懂得在集体中约束自己, 从点滴小事做起, 学会团结、谦让,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集体的荣誉、办好事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 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生活体验, 获得体会, 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4. 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品德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尤其要多关心后进生, 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在活动中多给他们创造一些活动机会,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多加肯定和鼓励, 对他们不足之处多加热情帮助。只有这样, 才能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层面快速得到发展。
5. 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
马卡连柯说:“在集体中, 通过集体, 为了集体”, 这句话告诉我们, 我们生活在群体中, 要多为别人着想, 处处为别人着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学生“活榜样”的教育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活榜样。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点滴好榜样, 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样, 处处都有活榜样, 我们也要做得更好。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篇5
一、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我们是个多民族国家,我们有56个民族组成,我们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情感:我们应该尊重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与邻居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我们身边有关的民风民俗的资料,查找相关的网站、网址,了解有关信息。
2、教唱歌曲:《大中国》。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大中国》
请同学们跟着唱,想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呢?
(出示56个民族的大照片,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对,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在这个大家庭中住着56个民族,有着13亿的兄弟姐妹。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共同建设我们祖国而做贡献。
2、谁来说一说我们是哪个民族?我们班级的大部分同学都是汉族的,你们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3、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呢?谁能举例说一说呀。
(引导学生从衣着、语言等方面来说)
小结:除了衣着、语言不同,在饮食和居住环境上也有差别。比如:有的少数民族不吃猪肉,有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帐篷,有的住窑洞等等,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板书课题:不同的民风民俗。
(二)、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民风民族。
1、出示事例,了解风俗。
同学们,在我们的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的风俗,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曾去参加了这个活动,想知道是什么活动吗?
(播放周总理参加傣族泼水节的活动录象)
看了这个录象后,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周总理已经六十多岁了,还要参加这样的活动呢?当警卫员要去用伞给他挡水时,他为什么不让呢?
学生展开讨论:
(因为周总理认为:用伞挡住水是对傣族人民的不礼貌,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而伤害了傣族人民的情感,要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与傣族心心相连)。
2、同学交流,丰富了解。
同学们,在我们的大家庭中,除了我们刚才了解到了傣族的“泼水节“,你们还收集到了哪些民族的风俗习惯呢?
学生交流、汇报。
(伴随着学生的汇报,并让学生大致介绍这个民族的情况,人口、分布等)
(三)、正确对待传统习俗。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也学到了很多,了解到了那么多的习俗,但是,前不久呢,我们班级里有一位同学却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疑问,大家想帮助他解决吗?
教师出示一位学生的烦恼:自己的各个结婚,但因为村上有这样的习俗,结婚要摆酒宴三天,大吃大喝,因为自己家里比较穷,父母想不摆了,但觉得只是习俗,怕村上人说,所以只得去借钱摆阔,他感到不可理解。
学生讨论,他们这样的做法怎么样?
(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真正懂得: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民风民俗,对于一些不良的习惯,我们应该要抛弃,培养正确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浅谈高效的小学品德课教学 篇6
一、实例引导,激发兴趣
举例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例的目的无外乎是明理、激情、导行。举例的关键是选准、选好实例。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等,离学生生活近,直观、形象,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因此,选好实例,能强化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更有助于明理后的导行。如:教学《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一课时,课文中通过选用一位清洁工阿姨不厌其烦地打扫大街上的卫生,使大街时刻保持干净,即便是有人故意污染环境她也不在乎这个例子的讲解,说明在社会主义中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道理。随后,我要求学生将自己调查的实例讲给大家听。一位同学向大家讲自己的母亲是一位清洁工,以前他从不在同学面前提起母亲的职业,通过刚才教师讲解及书上的事例,认识到母亲的工作也很了不起,能给人类带来清洁整齐的环境。还有一位同学调查的实例更感人,说的是某部队医院精神病科的护士长江小如30年如一日和精神病人打交道,有膽量又有耐心,给病人洗脸洗脚剪指甲,给重病号喂饭,甚至端屎端尿也从不嫌脏怕累的故事。通过事例,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的道理。根据需要还可以选用录像资料能直观、形象地让学生通过画面去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形成导向。
二、加强训练 提高能力
夸美纽斯指出:“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在孩子们身上激发。”思品课设疑之后,关键在于如何针对施教对象之特点,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尽可能把矛盾聚为一个中心焦点,使学生兴致勃勃,心里想做。常见的激疑法有以下几种:(1)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激发和启迪。如我教《艰苦奋斗精神不能丢》时,将当年大生产运动的场面制作了系列幻灯,并录制歌曲《军民大生产》。热烈的场面、雄壮的歌曲催人奋进,启迪人们去思考,使学生聚焦点于“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观点去联系实际,加强课堂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真伪、美丑的能力。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和补充课后练习,让学生认真思考、回答。设计课堂练习,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先找容易辨别回答的问题,再找较难辨别回答的问题,最后找难以辨别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如:在教学《失败是成功之母》一课时,课前布置孩子准备《鸡蛋撞地球》这项实验的材料,再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再让孩子进行鸡蛋撞地球这项实验,然后让孩子们谈各自成功与失败的感受,最后让孩子们写科技小论文。这样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体性,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这样真真让孩子们体会了失败的原因,同时分享到了成功的快乐。
总之,我们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篇7
一、加强农村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多数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在性格上是有区别的, 主要表现为农村儿童普遍害羞内向, 不善言辞, 更不善于同陌生人沟通。那么要培养学生拥有开朗的性格, 懂得关心他人、学会见义勇为就成了难点。
农村儿童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思想道德水平相应偏低, 他们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就会影响孩子的道德倾向, 如告诉孩子拾金不昧是愚蠢的做法;鼓励孩子以打架的方式保护自己;孩子没完成作业, 还帮助孩子以各种理由欺骗教师。这对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有一定阻碍作用。
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激增,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半为文盲或半文盲的爷爷奶奶, 他们对孩子只能提供简单衣食住行, 对孩子的学习以及身心成长的关心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改革创新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
1.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近年来, 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 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学生自编自导、形象生动的课本剧, 学生就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 唤起责任感。例如, 《爱护文物古迹》一课, 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模拟三个同学在古迹上乱图乱画, 后来被高年级同学劝说制止的情景, 让学生演了, 评了, 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认识破坏文物古迹的害处, 认识到保护公物以及文物古迹的重要性, 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再如, 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以剧本的形式, 进行亲身体验, 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充分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与无私, 深切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 从而使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想法油然而生。
2.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 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 深化明理, 而开展课堂辩论, 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 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 唇枪舌剑, 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 超凡的口才。同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如能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的兴趣, 在辩论中深化明理,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如上网, 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 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 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 很容易入迷而耽误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笔者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 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 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 表扬他们勤于思考, 善于辩论, 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 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3.课堂明理, 课外导行, 知行统一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 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 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 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 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知行统一, 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多数农村儿童性格内向, 不善言辞, 且农村的封建思想相对城市还是比较严重, 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就有了较重的性别差异感, 男女同学友好的说话沟通明显减少, 更不用说互相关心爱护了。加之农村的重男轻女思想依然存在, 家庭环境和周遍环境的影响, 使得男同学很少谦让女同学。因此在学习《学会关心他人》一课, 笔者一方面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比自己的行为, 谈谈自己做的怎么样, 今后有什么样的打算,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集体劳动中男女生互相帮助互相协作, 让学生有意识的做到关心他人, 不搞性别歧视。最终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都能做到不管男女同学都互相关心, 不搞性别歧视, 不以和异性相处为耻。
4.换位体验, 切实感受, 增强理解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 使学生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 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 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 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 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 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 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 倡导“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理念, 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 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 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再如《同学之间》一课中, 有这样一个故事:王×的父母离婚后, 王×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 在背后议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 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的心情, 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如果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 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痛苦了, 别人不同情, 反而嘲笑、戏弄, 就使他更难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 就会自觉地去同情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 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着积极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儿童是小学学习的主体, 在小学阶段就引导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 通过创设有趣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 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既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又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摘要:小学生品德的形成除受父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外, 学校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农村学生的品德教育更要结合时代特色、地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开展, 方式方法不应笼统, 要不断创新改进。
关键词:农村儿童,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美]布鲁纳.教育过程.
[2]思想品德课知与行的统一.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学.
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美育空间 篇8
一、以美导真, 树立学生的道德理想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美育空间首先体现在求真的道路上。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还不具备很好的是非标准及价值判断, 对于许多事物的真假在辨析上往往还不是那么清晰。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美育空间首先应当引导学生以美导真, 让他们认识到哪些事物是真正有价值、应当珍惜的, 哪些是不好的、应当摒弃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肩负着学生是非判断标准打造的重要任务, 教学中要让他们领会那些真挚的感情、那些应当有的良好行为,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他们的人格与品行, 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也会很有帮助。
在学习《真正的友谊》时, 教学重点主要落在对两个重要问题的探讨。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十分珍贵的, 这也是本次课程要传达给学生们的基本观念。教学中要让大家明白友谊的作用与意义, 可以让一些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有关阐述和自己的体会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互相交流, 使大家对这个问题有较深的认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 应广泛地与同学建立友谊, 而不能只限于少数几个同学。第二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建立和发展友谊。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 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既要给学生强调与同学相处时要关心人、帮助人, 要讲谦让、能理解人, 又要让大家明白在必要的时候要坚持原则, 不能搞“哥们儿”义气。这个界限在现实生活中是较难把握的, 对于成年人可能都不一定能够很拿捏。为了促进学生对于这一点的认知,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展开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 让大家在明白友谊的珍贵的同时也懂得应当如何有效地建立与维系一段友谊。这些知识的具备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也是美育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良好体现。
二、以美引善, 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美育空间的另一个体现在于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有良好的善念, 让学生具备更好的感恩意识。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 大家都是在父母的宠爱甚至娇惯下长大的, 太多的孩子对于自己拥有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 很少有孩子会具备良好的感恩心态。这样的不正确的心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乃至情志的发展都没有任何益处,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应当转变学生的这种观念, 让大家心存善念, 心存感恩。
《父母的疼爱》是很有意义的一节教学内容。儿童品德的发展源自于家庭, 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家庭, 家庭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长的呵护下幸福成长, 习惯了家长对于他们的付出, 觉得这是应该的, 甚至有的孩子会任意指使家长做这做那, 体会不到父母的辛苦, 这样的倾向不仅使孩子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且会影响其性格的发展, 容易成为只会索取不会付出、没有责任感的人。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体验, 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 了解父母的付出, 在此感情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关心父母, 能体察到父母的感受, 并将自己的认识和情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 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对于父母的疼爱有了更多的认识, 自己能够意识到父母的辛苦, 以及他们对自己的付出。不少学生还反省了自己过去的一些任性的行为, 意识到这种行为的害处, 在深刻反省的同时也表示以后会慢慢改正。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很有意义的, 它让学生们内心充满善念与感恩, 这是美育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教育意义的直观体现。
三、以美明理,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程肩负着给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体系的重任, 在课程的教学中很有必要提升教学质量, 让美育能够更好地得以渗透, 同时让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想要有效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 这需要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让学生们融入教学要点中, 才能够让他们对于相关教学点有更深的体会, 进而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是充满民族情怀的一节教学内容, 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 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 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沉重的代价。教学中还很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 激发他们对英雄的敬佩之情。为了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参与, 更好地激发他们内心的爱国情怀, 让美育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中得以展现, 我给大家展示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借助这些资料能够让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有更深的体会, 民族情怀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激发。这些都是美育在课程中的良好体现。
四、结语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篇9
一、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缺点
1.教学环境差,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 大多是把整段的文字画出来,再念读一遍,没有增加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使得学生对课堂产生抵触心理,对思想品德课提不起兴趣,教学氛围很差,学生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和质量,不利于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无法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2.思想品德课程仍采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依旧没有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课堂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到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来。 教师要学会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确保重难点知识可以很好地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 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预习本节知识重点, 尝试让学生进行和概括课本重难点,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1.将实际生活场景融入实际课堂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实际生活场景来给学生解说课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化乏味的文字内容为生动有趣的生活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将思想品德教育中积极向上的品质吸收过来,内化成为自己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在讲台上解说的现象。 例如,在讲解《 春天来了》 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去田野里感受春天的气息, 增强学生在田野里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更加热爱大自然,也学会更加保护大自然。
2.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思想品德的意义
要想让小学思想品德回归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把生活中的事情融入课堂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思想品德教育,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教导学生做一个有素质、有修养的好学生。 例如,在教学《 我家门前新事多》 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让每位学生找出自己家的新鲜事,并在课堂上拿出来与同学进行分享,并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准确地从这些新鲜事中提炼出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告诉每位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良好的品德教育,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道德事业建设出份力,提高道德素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3.改变传统思想品德的教学评价方式
对教学成果和效果进行合理评价是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有效手段。在进行评价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任务以及任务完成的情况。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将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和首要目标。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要在准确了解学生的特性和共性之余,根据当今教育时代发展的主题,将书本所学知识成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需要多多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多多参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嘉奖, 积极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4.丰富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生刚刚步入学生生涯,心智还不成熟,认识事物的能力尚未真正形成,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之余多多丰富思想品德教育,最好找各种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课本,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多参与到课堂中来,加强品德教育。 例如,在讲解《 我能做好》 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读一遍课本,之后让学生举手回答,自己可以做好什么事情或者说自己现在可以做哪些事,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篇10
一、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找准联系生活的切入点
由于《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重要题材的, 所以, 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指导和支持儿童的活动, 并在活动中和学生一起合作, 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我们教师都应该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案, 找准联系生活的切入点。在《品德与生活》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我上学了》一组中, 由《我背上了新书包》、《我们的校园》、《新朋友%新伙伴》、《校园铃声》、《平安回家》等五课组成。孩子们告别了游戏快乐的幼儿园, 走进了宽敞明亮的小学校园, 他们将面临许多新问题, 比如:“这里的老师还会对我好吗?”“同学们会和我一块儿做游戏吗?”“上课了, 我该怎么做?”“下课了, 我该怎么玩?”“放学了, 我该怎么回家, 怎么过马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其他同学交往与合作, 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带领他们参观小学校园, 亲自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去看一看, 熟悉校园环境;根据学校的常规要求, 教育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课上和课后的准备工作;教给学生学会模拟交通规则, 识别交通安全标志, 告诉他们怎样过马路平安回家等。
二、深刻挖掘教材资源, 抓住品德教育的着力点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掘课程资源, 教学内容既以教材为依据又不能紧紧局限于教材。要把儿童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新信息及时吸收到课程中来, 充实教育素材, 创造出更多的适宜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 使他们主动参与其中, 充实其生活, 熏陶其情感, 发展其品德, 初步培养其价值判断力, 提升品德教育效果。因此, 我们要从孩子们实际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 既可以让他们自己来选择活动内容, 也可与他们共同合作选择内容。例如, 在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 我根据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要求, 在全班举办一个“收获展”, 我让同学们从自己家里带来一些秋天收获的果实, 拿到班上来进行一次家庭收获展览, 同学们都踊跃参加。事先, 我把标有“粮食类”、“水果类”、“干果类”、“蔬菜类”等的卡片分别放在一个课桌上。活动开始后, 我让学生们区分自己所带的东西属于哪一类, 然后放在相应的课桌上。同学们采取看看、摸摸、闻闻、想想等途径和方式, 感知区分各种果实的颜色、形状、气味等。通过这些简单的探究活动, 让他们区分自带水果的分类归属。最后, 我又提问学生:“这些丰富的果实是怎样得来的?”同学们会很快说父母的劳动情形, 模拟其艰辛的姿态。
三、突出课外实践活动, 引导感悟体验的衔接点
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并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 更主要的呈现形态是让孩子们直接参与游戏、主题教育和其他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他们的活动。例如:《秋天在哪里》一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 感受秋天的美丽特色。为了让每个学生了解到秋天的季节变化, 我组织学生们参与“探秘秋天”的活动。让学生们可以走出课堂, 把自己观察和活动的场地扩展到校园、田野、花木园林和公园中, 让他们在人类活动、动物和植物等大千世界的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去发掘, 去寻找, 去探求……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 “地球妈妈”悄悄地向他们诉说了自己的秘密, 大自然的秋天也毫无保留地敝开了胸怀给孩子们, 向他们绽放了自己的美丽景色。在这些与秋天亲密接触的活动中, 孩子们对秋天有了一定的认识, 更加热爱大自然, 并把这种感情不断地积累、延伸, 拓展到世间万物。这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形式, 使孩子们在快乐中发现、快乐中获得, 参与快乐、体验快乐。这时, 已经不是教师在用活动激励他们, 而是他们在主动地转动这庞大的地球, 在舞动这块广阔的生活舞台, 他们才是生活的主人。
四、大力进行拓展延伸, 实践品德形成的落脚点
《品德与生活》课的落脚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使他们的一生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健康快乐成长。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来完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很不够的, 因此, 我们教师必须把教育的视野拓展延伸到课外, 发掘和利用本校或本地的各种资源,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多种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学会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悟出道理, 使他们的行为和情感态度不断得到升华, 逐步融入社会。
例如:在教《我自己会整理》一课时, 我组织学生开展“我会整理好”活动。首先, 我把学生每天需要整理的事儿进行列表, 如起床、洗簌、整理书桌、收拾书包、收拾抽屉、整理玩具, 将用过的东西放回原来位置……并给家长填写评价意见留足地方。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再拓展到课外, 不但能锻炼学生在家料理生活的能力, 而且还能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 从而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
摘要:在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的智力、生活能力和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年纪还很小, 他们很少涉及社会生活, 所以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关注教与学的方法, 使他们在教师的培养下成为合格的人才。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评价
要想让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到生活里,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改变传统课堂上照本宣科的现象,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由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要求不断提高,理论性的知识越来越复杂化,教师只能借助生活中的事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把思想品德教育运用到生活中,培养有素质、有涵养的小学生。
一、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缺点
1.教学环境差,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大多是把整段的文字画出来,再念读一遍,没有增加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使得学生对课堂产生抵触心理,对思想品德课提不起兴趣,教学氛围很差,学生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和质量,不利于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无法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2.思想品德课程仍采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依旧没有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课堂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到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来。教师要学会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确保重难点知识可以很好地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让学生预习本节知识重点,尝试让学生进行和概括课本重难点,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二、如何使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
1.将实际生活场景融入实际课堂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实际生活场景来给学生解说课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化乏味的文字内容为生动有趣的生活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将思想品德教育中积极向上的品质吸收过来,内化成为自己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在讲台上解说的现象。例如,在讲解《春天来了》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去田野里感受春天的气息,增强学生在田野里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更加热爱大自然,也学会更加保护大自然。
2.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思想品德的意义
要想让小学思想品德回归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把生活中的事情融入课堂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思想品德教育,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教导学生做一个有素质、有修养的好学生。例如,在教学《我家门前新事多》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让每位学生找出自己家的新鲜事,并在课堂上拿出来与同学进行分享,并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准确地从这些新鲜事中提炼出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告诉每位学生从小就要树立良好的品德教育,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道德事业建设出份力,提高道德素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3.改变传统思想品德的教学评价方式
对教学成果和效果进行合理评价是检验教学成功与否的有效手段。在进行评价之前,教师必须明确课堂教学任务以及任务完成的情况。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将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和首要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要在准确了解学生的特性和共性之余,根据当今教育时代发展的主题,将书本所学知识成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需要多多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多多参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嘉奖,积极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4.丰富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生刚刚步入学生生涯,心智还不成熟,认识事物的能力尚未真正形成,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之余多多丰富思想品德教育,最好找各种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课本,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掌握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多参与到课堂中来,加强品德教育。例如,在讲解《我能做好》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读一遍课本,之后让学生举手回答,自己可以做好什么事情或者说自己现在可以做哪些事,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最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将思想品德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真正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从小开始培养,真正做到使小学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参考文献: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篇12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的现状
因为对话式教学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 所以受到了各个学科老师的青睐。有了对话教学的意识, 相比之前的单方面的传授式教学, 本身已是一个进步, 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 对话教学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过程, 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具体表现如下:
1. 刻意追求师生对话, 迷失教学目标
新课改更注重了师生对话式教学, 并把这一教学内容作为重要的一项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但是在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有些老师为了追求对话的效果, 却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一节课热热闹闹, 却没有实现教学的目标。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 他们需要一种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教师的导向作用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 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2. 课堂对话教学停留在形式化阶段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对话式教学中, 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形式化的阶段, 有些看似对话式教学的过程, 实质上和这一理念相距很远。如在“热爱劳动”这一主题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们思考更多的是“热爱劳动是什么”这个层面上。但为什么要热爱劳动?热爱劳动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层面的对话并没有完全展开。这种停留在表面化思考的对话, 并不能启发孩子们更多的思考。
3. 课堂对话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众所周知, 小学生处在教学的初级阶段, 他们并不具备理论层面思维的知识储备, 也没有太多理论层面思维的习惯。如果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 我们对话教学的主题和他们的实际生活脱轨, 往往不能引起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 也不能完成老师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 教师们往往不能让学生们结合他们所熟悉的父母、同学等社会关系来发表想法, 而是要学生谈社会现象、历史人物。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储备在这些主题方面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想法。这种“舍近取远”的讨论, 往往会造成“冷场”。
二改善小学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的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它的教学目标也是在这一基础之上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只有把握了这一核心的理念, 才能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策略。
1. 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硬件环境
改变传统的桌椅摆放方式。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们的课桌和椅子都整齐地排着, 而老师则在三尺讲台之上。这种老师在上, 学生在下的方法不适用于对话式教学。因为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形式一定的心理压力, 对话也不是平等性的, 有的性格内向的小学生甚至不敢说话, 更谈不上对话了。教师不妨走下讲台, 坐在学生们的身边, 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 和他们交流, 这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或可以把桌椅在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上排成圆形, 老师在中间, 同学们环绕四周, 从而畅所欲言。这种桌椅摆放方式也是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国外接轨的新形式。
2. 建构学生合作关系
我们知道, 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 他们在对话中, 往往显得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不足, 但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 他们的交流却很活跃。教师不妨让他们之间有更多的交流, 自己则更多地聆听和提示。如在关于“热爱劳动”这一主题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们互相谈自己在家做过的家务活, 教师及时在一边做出引导。
3. 所有对话尽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综上所述,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都有限, 所以思想品德对话教学的话题一定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有话可说, 不会陷入尴尬局面。如在“尊老爱幼”这一主题的教学中, 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谈谈自己是如何尊敬老人的。切忌让小学生谈他们所不熟知的生活, 造成假、大、空的思想品德教育局面。
三结束语
对话式教学还是一种发展中的教育理论,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 如何把这一教育理念更好地应用在教学实践中, 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从而让小学思想品德课走向真正的对话。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形成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让学生受益终生。就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其他课程比较而言, 这门课有着很强的德育功能。本文分析了小学思想品德课运用对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 对在该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推行对话教学提出了可行性较强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 (钟启泉译)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高效的小学品德课教学09-04
小学品德教学的创新07-22
小学品德教学反思06-02
[思品论文]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刍议07-19
小学品德信息技术教学07-17
农村小学品德教学策略08-27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09-20
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09-29
小学生教学品德教育06-01
小学品德生态课堂教学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