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024-11-13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共12篇)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1

让走

初中时期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刚迈入青春期的门槛, 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 使学生心理上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思想品德学科是学校教育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学科, 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 担负着为学生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树立正确的指向牌的重任, 所以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让思想品德教育走进学生心灵, 让青少年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趣味性

苏科版《思想品德》教材改革了以往教材讲大道理的面孔, 努力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并且做到了图文并茂。但教材内容的教学对象是一大批有着不同个性的学生, 不可能针对每个地区和每个班级的学生而编排。所以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一定要在教学中深入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 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 使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上课记笔记, 考前背概念, 使学生觉得思想品德教学枯燥无味。看起来考试成绩都不错, 但这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只是一些思想政治常识, 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应用能力, 没有让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内容内化到学生的脑海中, 更无法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行动中。

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作用, 有着“声色并茂”的教学效果, 可以创设情境有效地扩充课堂容量,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而角色扮演也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生动形象的角色扮演, 让扮演者和观看的同学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并从中受到教育。

例如在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奸商进行唇枪舌剑, 让全班学生讨论遇到假冒伪劣商品时的对策, 从而增强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以唱歌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综合使用, 例如在教学《民族情民族魂》一课时, 就可以首先让学生以齐唱“爱我中华”导入课文, 然后出示穿着五十六个民族服饰的人物和风土人情的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辨认不同的民族, 让学生深入理解“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的含义和中华文明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教学内容, 最后可以让学生扮演自己在电影、电视和书籍中了解的各民族角色, 表演“吉祥三宝”等民族歌曲和民族舞蹈, 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

二、让思想品德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

每个学生都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 觉得更具有真实性。要真正让思想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 密切联系所教班级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思想品德教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 而是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在学习《多一点情趣多一点高雅》一课时, 就可以联系现在每一个学生都面对着的沉重的学习压力。班级中有的同学在学习之外, 在课外业余时间迷上了韩剧, 深更半夜的一集集看下去, 以至于上课时打盹, 严重影响了学习;有的学生上课照镜子, 周末就逛街买衣服, 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梳妆打扮上, 不思进取;有的学生为了逃避压力, 沉迷网络游戏, 结果上课时还惦记着游戏的进度, 甚至于为了买游戏装备向家长以买学习用具为名骗钱和敲诈小学生;还有一些学生抽烟喝酒, 参与赌博, 或者逞一时英雄而打架斗殴。这些都是错误的生活方式和庸俗低级的生活趣味, 如果长期下去就会使学生误入歧途,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作为中学生, 要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 从小养成高雅的休闲情趣,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可以通过旅游, 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来转移紧张的学习压力, 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和读书、画画、下棋、插花等高雅的课余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愉悦, 使精神得到放松, 缓解学习压力, 消除身心的疲惫。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提高审美情趣, 让学生理解, 只注重外在的美, 并不是美的全部意义, 要做一个内心充实, 有知识、有内涵的人, 才能真正焕发出青春的光辉, 才是真正的美。要学会选择正确的休闲方式, 对生活充满乐观向上的态度, 让生命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才能使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要对思想教育的长期性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要寄希望于一两堂课和一两次思想教育就可以迅速奏效, 要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 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抓住学生思想和行为上一点一滴的进步, 不断地强化他们的优点, 让他们找到成长和进步中的自信, 以激励性的评价, 巩固思想教育成果。让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2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人们的思想意识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渗透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使学校教育面临着新课题。本文就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谈了一些看法和见解,希望能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字:特殊家庭品德教育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的主要工作就是学生工作,而在学生工作中,特殊家庭的学生工作是最令人头疼的,的确,由于父母离婚、再婚、父母一方因为疾病、车祸死亡、因刑事违法、吸毒等原因造成家庭结构特殊,形成了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父母行为缺失的家庭、寄养关系家庭等特殊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子女,由于生活环境与氛围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受到的影响非常复杂,因此他们有着非常特殊的心理特点;给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进行及时教育和引导,这必然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难,必然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导致一些社会问题。因此,作为学校,必须关注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下面结合几年来的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特殊家庭的学生主要表现为:抑郁、孤僻、自闭、烦躁、冷淡、性格较倔强,易发怒、易烦躁,情绪低落、不合群,学习退步、逃学旷课,结交不良的朋友、听取他人的意见,深夜不归,甚至于数天不归家在外流浪,不接受父母与老师的教育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人走向社会的港口,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大,影响时间也最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生活中的种种原因,离婚率不断上升,再加上车祸、疾病等非自然死亡因素,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单亲家庭。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会产生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不少单亲家庭的子女,受家庭不良影响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产生心理异常,行为表现让人难以理解,形成所谓的“后进生”。单亲家庭学生的行为主要表现:衣着不整洁或者奇装异服,不讲卫生,易冲动,好幻想,1

经常逃学,经常撒谎,不交作业,经常到网吧。造成这些原因主要有:

1、家庭原因: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

2、社会原因:社会上极少数坏人的教唆、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心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更有吸引力,在他们孤独的心灵深处看来,社会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麻将室、台球室、OK厅等地方的这些“老师”,比讲台前的老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

有一部分学生家长常年四季在外做生意和打工,一部分学生有的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的寄养在亲戚家,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是“电话教育”和“遥控教育”。这样的学生的表现:自制力差、意志薄弱、喜撒谎、欺骗、畏缩、懒散,作业马虎,抄袭别人,有的甚至干脆不做。在花钱上大手大脚,贪图享受。

二、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培养一个人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是学校的主要职责。

特殊家庭的学生心理脆弱,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这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老师首先应彻底转变观念,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同时应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给予特殊的学生以特殊的关爱,真正成为学生尊敬和信赖的良师益友。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家校协作,共同为孩子创设一个关爱的环境。

家校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心里问题,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对待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问题,除教师要给予帮助和关爱外,还利用学校每学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学校领导与家长进行协商对学生的教育,并对家长在教育孩子上进行指导;要求离婚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双方不要

相互破坏形象,当着孩子的面,使用污辱性的语言,一味指责对方,这样会使亲子关系疏远,要求双方要经常保持和孩子的联系。

同时,由于父母的离婚必然产生对孩子生活和心理影响,有的家长感到对不起孩子,通过物质的形式对孩子进行补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我们要求家长对孩子没必要百依百顺,对待他们的生活,要像对待正常的孩子那样。

2、要求班主任、教师要多给予特殊家庭的学生理解、尊重和关爱。

特殊家庭子女处在初中阶段,处在青春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事情,他们在情感上敏感,渴望被关注和爱,超过对知识的追求。为此,我们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要爱学生,让学生读懂老师的爱,感受老师的爱,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弥补因父母离异而失去的爱,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爱,对学校的爱,重新地学习和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求班主任要细心观察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对于孩子情感的宣泄、行为上的改变,教师要给予理解,采取宽容的态度。教师的关心和爱能淡化孩子的消极情感,还可以教给孩子转化消极情绪的办法,引导孩子想一些高兴的事情或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使原有的消极情绪逐渐被转化。总之,教师要谨记自己任何粗暴的斥责冷嘲热讽都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而加剧问题行为。对于孩子家庭的事实教师不宜在班上张扬,也不要针对性地提及对方。在集体中教师要一视同仁,以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感染他们,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恢复对感情与生活的感受。为孩子创设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及早帮助和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特殊家庭学生管理档案,并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进行探究。从初一新生入学起就开始建立特殊家庭学生的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学校家庭社会配合教育列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长、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等组成的课题领导小组,制定特殊家庭子女教育方案。要求班主任通过查阅资料,家访等,了解特殊家庭子女的情况,建立特殊家庭子女个人档案,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特殊家庭子女进行跟踪教育。我们根据特殊家庭子女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和他们所形成心理问题,进行分类研究,对症下药,全面地教育和呵护,极大地提高了转变效率。

4、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对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给予帮助。

一是班主任定期阅读学生的文字日记或周记,写上寄语或建议,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二是批改作业的时候,老师除了作业的评价,还根据学生的情况写上评语,使各科教师与离异家庭子女的沟通密切,实现全员育人。三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让老师与家长通过电话、校访、家访等形式能经常保持联系。四是对贫困的特殊家庭的学生优先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学校在尽力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帮助。

5、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

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村民委员会与家长委员会的作用,由政府、教育局牵头,请教育专家给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对教育子女重要性的认识和教育水平,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

6、提高监护人的育人水平。

特殊家庭子女的监护人在与老师共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步端正了教育思想,增强了责任感,尤其在下面几个方面得到了共识:一是离异留给子女的危害实在太大,要想办法关爱自己的孩子,能给孩子一个安全生存感。二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要尽可能自己带。三是爱孩子但不能溺爱。

三、存在的问题。

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毕竟是教育中一个难题,表现在:

1、稳定教育艰难。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很容易随着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氛围影响,产生思想情趣的波动;

2、跟踪教育艰难。一些离异家庭子女生活环境不稳定,跟踪教育十分艰难;

3、协调教育艰难。一些离异家庭子女的监护人没有责任心,使孩子流离失所,极易被坏人所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教育有待加强。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3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们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让我们的娃娃从小就有正确的民族观,很有必要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国家试行的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段阶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有:①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基本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②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的总称;初步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特征,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③了解自己所属民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以及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④了解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了解各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知道各民族著名人物、了解各民族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⑤知道中华各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⑥了解各民族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以及各民族人民需要和谐相处,共同进步。⑦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必要性的基本认识。

三、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其目标就是要使各族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学习理解,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引导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具备在社会交往中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不断提高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自觉性,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我们小学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引导我们的孩子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加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教育;不断提高各族学生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实效。

四、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我们的小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从孩子们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要通过地域性民族特点的介绍,使孩子们知道家乡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关心本地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通过对各地区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的了解,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不断增强孩子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融合多种教育资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有效配置文本资源(如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等)和音像资源(如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和各类教育软件),开展好民族团结教育。

3.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要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组织开展民族知识、绘画与手工、演讲、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定期表彰民族团结先进校、班集体和个人;组织师生参观互访,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浅析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4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 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因素的有效影响, 促使小学生将思想品德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和发展。因此,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 将老师的注意力从单纯道德意志的传授转移到道德主体的培养与发展上来。

一、教师选择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 激发创造性

《课标》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要让课堂充满生机, 就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 遵循认知规律,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避免单纯的背诵、机械的记忆、枯燥的抄写, 而是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选取网络上丰富的时事资料等多种形式, 使之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启发, 受到教育, 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更有说服力。

其一, 擂台竞赛。如:教学《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时, 如果只是空洞地说教就会使课堂毫无生气, 如果进行一次“动手能力大比拼”比赛, 让学生自己洗手帕、系红领巾、穿衣服, 看谁的书包收拾得又快又好;看谁的衣服叠得又快又整齐, 看谁的鞋带系得又快又好。通过这一系列比赛, 使学生在高涨的热情中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把良好的道德情感转化成道德行为。

其二, 模仿表演。如:教学《做诚实的孩子》一课, 可安排表演小品《我错了》。让学生亲历“主人公”做错事后, 在同学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这一简单、具体的场景, 明白人并不是生来就“诚实”, 也不是生来就“不诚实”的, 从中受到做人应诚实的教育。

其三, 多媒体参与。目前, 现代教育技术已进入课堂。计算机课件以其鲜艳色彩和动画效果, 在思品课教学中发挥着投影片所不能替代的教育功能。尤其低年级教材大部分是以图为主, 而且课文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学生身边生活的小故事或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因此, 教师应有意识地用好课文内容创设情境, 让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故事画面和故事情节中感悟道理, 学习人之美德。如:教学《心里想着别人》一课, 教师把课文插图制成计算机课件。课上, 教师带领学生操纵鼠标, 一个鲜活的童话故事动画片展示出山羊、小猫、小狗舍己奋力抢救落水伙伴的动人情景。形象的感知和带有启发性问题的思考, 学生自然悟出山羊等三个小动物就是心里想着别人的人, 通过知识迁移激发了学生愿意向他们学习的道德动机。在这样的情境中, 道德认识得到了提高, 道德情感得到了升华。

其四, 引发讨论。教学五年级《做一个诚实的人》一课,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社会现象, 以“当今社会, 诚实的人吃不吃亏”为题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自然形成正反两方展开了辩论。在讨论前, 教师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在网上搜集这方面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提供给全班同学观摩、阅读和思考。有的列举同学考试作弊, 没被老师发现得了高分;作业没完成, 编了圆满的谎言, 逃避了老师的批评;做买卖说谎骗取顾客钱财;造假者由于一时没被查封而牟取暴利等等事实, 说明诚实的人吃亏、虚伪的人才能得利。另一方同学又以大量真实有据的事实反驳对方观点。如:一位同学以自己一次数学考试由于抄了同学的答案, 分数提高了二十分, 虽没被老师发现和同学告发, 但看到这不真实的分数自尊心受到谴责, 心里极其不安为例现身说法;个体经营者由于进假货, 以假乱真骗取钱财, 被执法部门查办、赔款, 生意由此败落;新闻媒体曝光的查封假货窝点, 造假头目被绳之以法等大量事实, 说明虚伪者只能一时得利, 最终会身败名裂。由此得出本课观点: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待人虚伪将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这些生动的影象资料, 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其五, 利用故事创境。讲故事是小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也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故事情节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引发思维和想象。如:教学《集体力量大》一课, 教师运用在网上整理的教育资源, 创设了一位老人临终前让十个儿子折筷子, 教育儿子们要团结的故事情境。而且边讲故事边让学生扮演十个儿子分别折断一根筷子, 再折捆在一起的十根筷子。使学生从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饶有兴趣的实验中, 猜出了老人临终前没说完的话。学生听得认真, 做得开心, 在欢乐的气氛中丰富了想象, 启迪了智慧, 自然悟出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使思想品德教育课更有针对性, 更有说服力。

二、家长必须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使学生品德协调发展

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认为只有分数才是孩子的命根。没有高分就不是好孩子。甚至给孩子定了一个目标, 不达标准则进行体罚。不少的家长拿到家长报告书时, 只是查看他们认为是主科 (语文, 数学) 的分数, 对其它学科尤其是思想品德及教师评语漠不关心, 有的家长强行规定了孩子回家的时间, 不许他们参加任何活动。有的家长过分注重孩子们的生活物质方面的满足, 对孩子过分溺爱。对他们百依百顺, 他们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人格往往有偏差, 人际关系不良, 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福永镇某民办小学的一位学生告诉笔者, 他讨厌上学, 原因是父母总是逼着他做这样那样的练习, 不让他出外去玩。他还说, 每次考试他都非常害怕, 怕自己考不好, 达不到爸爸妈妈定的分数就会挨打, 孩子的话虽然很幼稚, 却道出了他们的苦恼, 道出了教育中存在的大问题:家长不能够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习。这种种不良的现象, 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培养独立性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个体在集体中的表现有主动性和被动性之分, 主动性的表现就是主体参与。抓住了学生的主体性就等于抓住了学生发展的实质。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五个原则:

一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 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只有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 成为受教育的主体, 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

二是多媒体“创设情景”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讨论分析, 学生交流, 明确问题的思路;通过评价反馈肯定学生的睿智, 达到师生交互, 明确真理的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的目的。

三是让学生自主评价。教学中, 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 增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四是让学生自主体验。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 光靠个人经验不行, 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在教学中, 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 获得体会, 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五是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良好行为的活榜样。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教学内容, 发挥学生活榜样的教育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活榜样。除了要联系典型活榜样, 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点滴好榜样, 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好榜样, 处处都有活榜样。

四、网络环境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

其一, 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知识的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素质, 把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 使教学方式变革了, 教学视野拓宽了, 教学内容丰富了, 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现实生活, 融入网络时代。

其二, 培养了学生终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是信息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 顺应了时代发展对学生未来的期待, 具有独到的作用。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 并把良好的品德付诸于日常生活和实践中, 对人格的形成有导向作用。

其三, 培养了学生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特别是信息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信息技术参与教学, 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篇5

摘 要: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许多道德情操,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原则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小学的德育一般都是采用渗透教育的方式,也就是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语文、数学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渗透教学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就显得特别重要。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有句广泛流传的俗语“三岁看老”,虽然这句话包含了一些主观意味,但不可否认,人在少儿时期的教育对人心智,甚至是人生的发展方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有些教育观念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只重视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忽视了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也是片面的。

小学时期,大部分人是处于少儿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年龄小,知识少,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都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而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每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基础部分。

小学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帮助少年儿童塑造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和原则

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即“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这就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方向性原则。

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时候要遵循因势利导和循序渐进的规律,同样,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并予以关注。

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在进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语文教学,它的教学主要以教材为本,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学生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课的教学,以及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促使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正确的评价标准,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恶、美、丑,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德素质,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自我教育 学生

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

一、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

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

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环境陶冶法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今天,我們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三、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榜样激励法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运用榜样激励法,要重视见之于行动,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四、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意志磨练法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五、激发自我教育,指导自我评价——自我教育指导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要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使他们明确意识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提出的道德要求,相信它的正确性,并确信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从而产生主动接受教育的精神需要。明确要求,并有了自觉的愿望,学生就会严格要求自己的品德行为,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把自我教育进行到底。

让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进行自我评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会评价自己是先从认识别人的品德开始的,对自己的评价只能重复教师或家长的看法,已慢慢学会独立评价别人,最后逐步过渡到对自己的评价。

强化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篇7

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表现出积极、健康、明朗的发展态势。在社会公德方面, 中小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水平较高, 在各类“献爱心”活动中, 青少年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但青少年的公德素养与社会发展要求尚存差距。在个性发展方面,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层次性的状态, 青少年对思想道德方面和自己生活的看法简单、单纯和朴质, 并不像社会和媒体想象的那么复杂。而他们的主要问题恰恰在于自我缺乏对思想道德方面的反省, 缺乏明确的、稳定的思想道德观念, 以至在思想道德方面和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困惑。

一、更新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观念

社会的发展呼唤着教育体制变革, 同时也呼唤着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跟进与创新, 落后的教育观念与方法, 已远远不适于这个时代教育的新特点。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更新教育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 把握时代特色, 引进先进教育理念。

(一) 树立德育为首的观念和德育个性化的观念

所谓“个性化”教育, 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 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 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 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发展。德育个性化旨在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的、会做人、懂生活、能工作的社会公民。

(二) 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所谓正确的德育观, 就是说,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 教育者要树立使受教育者通过不断的道德实践才能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的观念。

(三)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

所谓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观, 就是道德教育要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要尊重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选择, 要激励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 要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内化。

二、丰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 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而想爱国、为国作贡献, 就必须确立远大志向, 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因此, 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从加强传统道德教育抓起, 继续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 同时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解决中小学生思想道德中的新问题, 笔者认为还应拓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加强生命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生态道德教育。

三、开拓德育途径, 优化德育方法

在新时期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除了优化思想品德课以外, 我们还应该注重将德育渗透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在各个学科中发挥德育的功能。

(一) 注重道德实践, 多渠道开展德育活动

1. 结合常规活动, 注入德育活动的时代性。

利用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是各校的常规活动。一些学校为传统的教育活动注入了新的内容, 使其具有了浓厚的时代特征。如把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同远足、踏青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感受祖国的秀美山川而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如把“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有偿劳动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劳动的艰辛、劳动者的伟大、劳动成果的珍贵, 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

2. 开展特色活动,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活动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体现其实效性。学校应在此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拓宽活动领域, 深化活动内容, 完善活动形式。如各校所开展的“手拉手”活动, 应由单一的物质帮助发展为“互助”“互动”活动, 这一活动既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交友范围, 也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契机。学校还可以通过艺术节、主题班会、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深化教育内容, 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使道德情感得到了升华。

3. 激活实践环节, 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为避免学生只做“道德知识人”而不做“道德行为人”, 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实践环节。如建立和完善德育基地, 引导学生步入社会, 实现道德行为由他律转化为自律;通过和家长沟通, 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和社会各部门沟通, 了解学生遵章守纪、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等情况;通过同学间调查, 了解学生团结友爱、关爱他人等情况。

(二)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 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是学校德育的晴雨表。”在新课程实施中应该强调以下几点:第一, 教育重在师生间相互信赖, 信赖取决于民主平等的沟通;第二, 教师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 做到“春风化雨”, 才能对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第三, 加强教师建设, 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第四,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服务意识。因此, 教师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要在树立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生观前提下, 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 在对学生了解德育内容的把握、德育方法的运用、语言的组织表达、德育环境的创设多方面提高育德的能力, 从而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三)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小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三个途径, 三者理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但如今三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不仅不会互补, 反而只起到了相互抵触的作用。当代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纯粹的品德教育, 在家庭受到的是利己主义倾向的实惠教育, 在社会受到的是追求利益回报的商品教育, 这种反差造成了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混乱, 削弱了品德教育的正面影响。因此, 我们应从实际出发, 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一系列研究探索, 努力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持久发展的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道德教育网络。

浅谈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8

一、教师要随和,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在课堂上, 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提问, 甚至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激发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鼓励引导学生根据当前条件和已有经验, 沿着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思考, 产生大量的设想, 进而提出独特见解, 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检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可以使新课程教学落到实处, 可以使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不断了解自己, 评价自己, 提高品质,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唯分数论的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等陈旧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模式,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必须尽快更新理念, 以人为本, 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 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 从而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从转变师生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做起,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努力让学生在搜索家乡文化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品德方面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 就是要推进教育全面发展,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能够有自己独道的认识, 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让兴趣潜能得到开发, 让个性得到有效张扬。

二、品德教育要鼓励学生和习气决裂

要求学生马上改掉老毛病是不可能的, 教师要在平时注意提醒他们, 有时在一天之内相同的话要重复说几遍甚至是十几遍, 并且还要留心观察日后学生还会不会再犯。这样, 学生的一些坏习惯虽不会一下彻底改掉, 但当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 自己却知道注意去改正、克服。我相信只要坚持提醒下去, 总有一天学生的生活习惯会有所改观。

三、和学生交朋友

记得在一次批阅品德日记时, 有个学生在日记的下面写了一句话:“老师, 我有个问题可以向您请教吗?”我当即回复:“当然可以啦!”第二天, 她果然请教了一个很隐私的问题, 在回复中我很客观地帮她分析了原因, 告诉她解决的办法, 并告诉她会帮她保守秘密, 就这样, 日记本上留下了许多我们师生间真诚的对话。除此之外, 我也经常和学生一起谋划班里的板报, 讨论热播的动画片, 讨论最有名气的明星, 以此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指引他们。

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丰富阅历, 去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情操,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9

一、网络文化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 网络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不言而喻的, 网络文化更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式有着其鲜明的特点。对于教师而言, 它的信息承载量高这一巨大优势使得在小学德育教学中不必采用传统的单一的以课堂教学来传授思想品德知识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 网络文化的传播也同样打破了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空间与时间界限, 随时获取最新动态信息、与老师课后互动交流令思想品德的教学融入和延伸至学生平时的日常生活中。

其次, 网络给小学德育教学带来巨大便捷的同时, 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文化的开放和交互性在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外, 也会成为不良行为和虚假信息的滋生地。网络暴力、网上欺诈与个人信息泄露都会对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有一定冲击。由于年龄尚小即便是较高年级的小学生在接受大量信息时也往往会真伪难辨, 缺乏辩证的思维。这样就对课堂上思想品德教师的正确引导产生了负面冲击。

二、应对不良文化对小学德育教学消极影响的措施

1. 学校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正面普及是应对消极影响的前提和基础

学校作为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正确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教育阵地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课堂和课时设置上面就应该增加有关网络环境下德育的环节或者在思想品德课上设置关于网络和网络文化的教学内容。让德育教学的网络文化问题在正式的课堂中出现, 引发学生重视, 给予学生如何对待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再者, 学校的网络和网络文化教育的大环境应该有所加强。所以在校园内我们可以大力宣传网络德育的内容和网络文化知识, 在班级中可以开展以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令网络文化的德育教学渗透到校园的方方面面, 努力构建一个宣传和普及网络文化道德教育的大环境。

2. 提高教师网络文化德育素质与知识储备是应对消极影响的关键

如今, 小学生上网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和造成了一些小学生以上网为名吸收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如何去引导和改善这一局面, 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尽管现阶段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教师越来越多, 但是除了对计算机的应用外, 许多教师对网络文化和网络德育工作的内容还是一知半解, 还是停留在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传统道德领域的教授。因此, 学校应该有秩序地组织教师进行短期集中或者长期的关于网络道德和网络德育方面的培训,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 增加教师关于网络道德方面的知识储备, 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有序、安全上网。

3. 课堂上增加对网络文化的教学是应对消极影响的重要方式

承接笔者上述观点, 在教学内容上除传统的思想与道德教育外, 网络道德教育也应成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之一。网络德育应该走进计算机的课堂中, 利用计算机课接触电脑和网络的先天优势, 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而在形式上, 教师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打破传统束缚, 利用多媒体工具软件播放关于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文化的影片, 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或者情景模式再现学生在上网中遇到的网络道德问题, 使网络文化的德育更具有效性。

4. 加大对学生网络监督和监管的力度是应对消极影响的保证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10

一、参与校园生活, 于细节处做足文章, 渗透育人理念

1. 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 结合初中思想品德的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主题, 引导学生参与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的选择。全校师生提出了近百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 学生在评选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一致同意将“为现代社会培养优秀公民, 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定为办学理念, 把“责任在肩、幸福成长”作为学校的文化主张, 把“强身健体、能说会写、阳光个性、志趣高远”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在活动中, 学生用得最多的词有生命、情趣、个性、公民、责任、理想、法治、环保等, 把思想品德课堂引向学生身边的生活, 我们发现原来那个我们自认为枯燥的课堂竟然是如此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长廊”的构思。学校有200m长的香樟大道和一片小香樟树林, 形成了学校最明显的景观特色。初二 (3) 班的学生提出了“智慧碰撞装点校园文化”的口号, 合作学习小组提出了板块系列构思让人耳目一新, 即将香樟大道分成五大板块, 以责任教育为统领, 把理想教育、榜样教育、感动教育、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学校根据学生的设想, 用巨石刻下了“责任在肩”四个大字, 修建一个小的“责任广场”, 以中国十大名校引领学生树立理想, 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激励学生承担责任, 做负责任的公民, 以新二十四孝图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孝敬父母。同时选举产生十六个学生作为“学校形象大使”, 他们分别是运动、文明、勤学、守纪、礼仪、读书等十六个方面的典型, 这十六个方面也就成了学校公民教育的具体要求。学生每天走在自己设计的文化长廊里, 那种感受是任何说教都不能达到的效果。

第三, 引导学生开展“美好生活空间”设计。结合《高雅情趣》一课的教学, 组织学生设计属于自己的“完美教室”和“温馨宿舍”。每个教室里都有美文赏析、小报展示、书画欣赏、科技介绍四个展板, 展示学生自己的优秀习作等。学生的空间是学生自己的空间, 是他们自己装点的空间, 在教育上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饭堂的文化布置也独一无二, 组织学生收集关于营养方面的知识, 设计以“营养大课堂”为主题的饭堂文化, 把原有硬性制度变成了润物无声的科学引领。

2. 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常规管理

结合初二思想品德《自立自强》大单元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自我教育活动设计, 我们共同提出了“生活自理、学习自主、品行自检、心理自调、行为自控、人格自强”的自主管理要求, 把行为习惯、生活态度、意志品质等融入学校常规管理之中, 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以实际行动来落实思想品德课堂的基本理念。我们积极动员学生参与校园常规管理, 使学生以学校主人翁的身份参与管理, 改变了过去老师整天忙于检查和监督却效果不好的局面。思想品德教育走进学生身边的生活, 我们发现教育的资源无限丰富, 教育的情境意外惊喜, 这是“学的教育”, 更是“悟的教育”。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校常规管理的结合, 使学生的思想、品行、心理都有了很好的发展。正如学生在活动汇报时所说, 如果生命是船, 那么习惯便是让它远航的帆;如果生命是树, 那么生活态度便是深扎于地下的根;如果生命是鹰, 那么意志便是能让它翱翔于长空的翅。

3. 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活动设计

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民俗文化, 多姿多彩》这一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设计“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清明节三大主题:祭祖, 孝与感恩;扫墓, 缅怀先烈;远足, 意志锤炼。端午节两大活动:包粽子, 分享劳动成果;话屈原, 追述爱国情怀;结合所学内容, 观看赛龙舟活动, 诵读《端午节》美文, 让学生在设计、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民族情、风俗韵、节日欢。中秋节背诗赏月。学生亲历三大传统节日活动, 体验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 享受民族自豪感和归宿感。学生参与校园活动设计, 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教育过程, 是我们思想品德学科向外拓展的重要路径。

4. 引导学生编写校本德育课程

德育类校本课程要想为学生所接受, 拓展教育的资源, 必须引领学生参与课程建设, 使之发挥较好的育人功能。我们组织学生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汇编, 如宿舍卫生《每日十查》、《文明班级考核条例》等, 并根据学生的建议取名为《第一学问》。我们组织学生查阅香樟树的结构、生长规律、特点、价值、品质等, 形成又一校本教材《香樟飘香》, 并以《香樟飘香》为歌名, 谱写了充满激情的学校校歌。学生走在香樟树下, 唱着校歌, 香樟树那种气质高贵、儒雅氛芳的品质成了学生的一种人生追求。配合《高雅情趣》的教学, 我们有了《一手好字》;纪念先烈, 我们编写了《燃烧的岁月》;饭堂教育, 我们有了《营养大课堂》等等。这些学生参与编写的校本课程, 成了学校德育的又一特色。

二、走进家庭生活, 于参与中接受熏陶, 升华育人效果

1. 引导学生参加家务劳动

结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一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在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明白, 学会生活自理是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结合《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 让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是我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对于学生来说, 参与家务劳动还能培养他们的义务感、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学生在交流中为自己列出了参与家务劳动的基本项目:每周为家里拖一次地;自己的衣服自己洗, 双休日为家人洗一次衣服;自己的床铺自己整理;上学、放学不要父母接送;有时间为家里做饭做菜;做好父母劳动的小助手等。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 有利于学生去体验父母的不容易, 为学生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也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家务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不能简单地搞一两次活动就结束, 必须持之以恒使学生形成习惯。一个爱家的孩子并且是一个为家分担的孩子始终是我们思想品德学科的培养目标。

2. 引导学生学会家庭理财

结合《学会理性消费》这一课的学习, 我们与家长沟通, 让学生负责家中一个月的理财活动。家长们都积极参与其中, 有的将家中一个月的收入全给了孩子, 让孩子列出支出计划;有的家长给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 让他自由支配, 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与指导。有的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参与家庭采购活动, 让孩子列出采购清单, 进行价格预估, 适时调整计划, 回家后召开家庭小会议, 仔细分析这次活动。当然, 在这次活动中也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极少数学生出现超越家庭承受能力的消费行为, 在父母无奈的目光下也经受了一次别样的教育。家庭理财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不仅体验了一次理性消费的实践, 在他们懂得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合理消费的同时, 更懂得了家庭收入来之不易, 进一步体会了父母的劳作的艰辛。

3. 引导学生营造低碳家庭

结合初中思想品德中的国情教育, 在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 我们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 让有了一定“低碳意识”的学生进一步向家长做好宣传, 并带动家长参与活动。在这一活动中, 学生积极查阅资料, 为的是向家长宣传时更有说服力, 他们和家长一起种下一棵树, 和家长一起骑自行车, 和家长一起筹划绿色消费计划。在活动中, 我们的学生把家庭中不好现象一一罗列:使用白色塑料袋, 空调温度调得很低, 房屋装修太豪华, 生活垃圾产生太多, 不注意节水节电等等。学生们的那份认真, 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路径。

4. 引导学生化解家庭矛盾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 他们与父母之间因意见不一产生一些矛盾是普遍现象。结合《人不能选择父母》和《与父母平等沟通》两个话题的教学, 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反思。那一次, 我请所有的家长给孩子写了一封信, 把他们的想法告诉给自己的孩子;那一次班会课, 我们学生在《烛光里的妈妈》的背景音乐声中, 看着父母给他们的信, 他们真有点不相信!那一次, 学生明白了, 父母实质上可能是没太在意他们言谈举止的分寸, 可能没太注意他们的心情, 也可能误解了他们的意思, 但是即使真的是父母的错, 他们也绝对是善意。终于, 他们懂得化解家庭矛盾就是“有话好好说”。

三、面向社区生活, 于整合处强化体验, 拓展育人空间

1.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深度探究”, 其倡导的“在体验中感悟, 在实践中提高”的思想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不谋而合。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深深认识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往往对他们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的情感往往是最朴素、最真挚也是最难忘的。例如, 我们在学习《民族习俗多姿多彩》时, 组织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南通地区的衣食住行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汇报时他们展出了各自的收获:从印花布中看到是智慧, 从中国红中看到的是开放, 从海子牛身上看到的是勤劳, 从林梓糕中看到的是朴实等等。面向学生身边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 绝不是在课堂上死记硬背能产生效果的, 一切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2. 与校外基地教育相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与地方德育资源相结合, 是开发学生身边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结合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部分内容, 我们组织学生徒步15km路去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扫墓, 从学校刻着“耙齿凌战役”故事的责任广场出发, 一路上学生整齐的队伍和文明的举止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思想品德教育总要有一个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具体的故事, 才能让学生有触动心灵的感觉。校外基地有着独特的资源, 学生身处其中, 那就像一张白纸与高水平的画家相遇。每年我们还会用一周的时间带学生去实践基地训练, 通过家务劳动、勇者体验、信任测试等几十个项目, 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得到的知识, 在这里找到了印证。在一次又一次的真实体验中, 他们思想境界、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在一个又一个更高的标杆上出现。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11

关键词:情感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

列宁说过:“人如果没有情感,也就不可能会有对真理的追求。”因此,要想进一步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其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实行情感教育。其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对其人格进行健全,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土壤。因此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施情感教育的决定因素

1.教学性质的决定作用

在我国,思想道德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系统的教育,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的初步常识问题教育。其是我国进行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教育的实施。有一位思想家曾经说过:“德育工作要想体现出时效性,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也就是说在德育工作中包括了“爱”的教育,这一点也就对其情感性进行了决定。

2.教学原则的决定作用

政治学科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原则性,要求知行统一。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中,不但要对“知”和“不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决,还要解决“行”和“不行”、“信”和“不信”之间的矛盾。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投入一定感情,那么就不能动之以“情”,更无法实现晓之以“理”,因此,在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一定要对知识教学和情操陶冶进行有机结合,对情感教育进行有效实施[1]。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实施

1.营造积极的气氛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才可以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有助于营造出一个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教师在走进教室的时候,脸上一定要挂满笑容,这种亲切、积极的情绪,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染,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这样不但可以对学生的热情和情感进行调动,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比如在学习“礼貌显魅力”的教学中,我首先提出一些问题:(1)向别人问路时,你应该怎么说,怎么做?(2)向同学借东西时,应该怎么说,怎么做?(3)归还物品时应该怎么说?然后找同学进行表演,这样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而且对丰富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充满情感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方式,其可以促进人们的心灵相通。但是想要语言具有打动人心的作用,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情感。那么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学进行情感教育时,教师在讲课的语言上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和感染力。同时还要对自己讲课的语调、表情以及动作等进行注重,以确保是真情流露,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发自于内心的热情。以此对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进行增强,同时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情感教育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2]。比如在认识逆反心理的危害中,我配上多媒体用一种声情并茂的语言配合一定的画面进行朗读课前查找的材料。读过之后,全班同学都沉默了……充满情感的语言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并讲他们带入情感世界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离不开离师生之间感情的沟通和心灵的交融,所以教师在授课中应该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使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这样不仅发挥情感导向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效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情感事例贯穿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为了能够对情感教育的目的进行实现,就必须要对课堂教学中所选用的事件和事例进行筛选,可以根据学生的关注度进行,这样可以对学生情感上的积极体验进行激发,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可以加大对情感事例的应用。例如,可以讲解“某学生生被全班同学虐待”这样的事例,首先这一事例和学生自身具有直接关联,有助于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对学生和教师情感上的沟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也就可以更好的对教学目的和任务进行完成。

4. 以身作则,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对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与他们成长过程接触时间最长的人群。教师的特殊性使得他们的需要、兴趣等都能很大地影响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形成也会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情绪随时调节,始终使自己呈现出最乐观的心态,将自己凌驾于情绪智商,尽可能做情绪的主人,避免自己的不好情绪和烦恼、怨恨等影响到学生,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更是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和情绪问题。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师要具有比其他教师更广泛的兴趣与更渊博的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能力打动和吸引学生,才能引导学生认真听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加以了解和关注,并适当地点燃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尽量做到平易近人,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们产生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愿望。

5.教学方法灵活化

要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还要求学生及时一定要实现其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不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不同的学习环境,那么在这种环境下的学习,则可以更进一步对其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进行提高,对他们的情感进一步进行丰富[3]。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注重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发表,对他们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指导他们进行改正,从而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水平进行提高,对情感教育目的进行实现[4]。

三、总结

情感教育是教育中必须要贯穿的一大因素,忽略情感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我们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道德情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麦敏谊.情感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D].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想政治,2010.

[2]陳金玲.浅谈如何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B版,2012(10):120-124.

[3]周天法.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5):48-49.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12

1. 以教材内容为核心,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小学数学的课本教材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 应该在宏观掌握课本教材知识的基础上, 充分掌握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以此为脉络, 整理出与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有关的部分, 然后将这些内容有计划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

例如在讲到人民币相关知识的教学部分时, 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将思想教育渗透工作与认知教学一起进行, 具体做法:教师让每个学生对不同数值的人民币进行仔细的观察, 然后为学生讲解每个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的由来,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2. 结合教材与时事,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就离不开爱国主义的教育。因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能将教材与当下的时事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如在进行珠算教学时, 老师不仅要将其作为一门实践教育, 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演练学习, 还要将“珠算”这一古老的算法延伸成一种文化广义, 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2]。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还可以顺便为学生讲解一些十位制计数法的由来和例题, 让学生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 对学生进行德育

小学生处于一个好动、对万事万物都感到好奇的年龄阶段, 而小学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课程, 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同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必然也需要教师具备十八般武艺,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在学习《统计与可能性》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为小组, 亲自进行摸球和抛小正方体的小游戏。游戏过程中, 教师安排一名同学将统计的结果用画“正”字的方式做好记录, 使学生认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并明白小组的成功才是自己的成功。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好习惯,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除此之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求索、去发现, 必要时只需做好引导工作就好。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创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从而实现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的目的。

4. 从实际生活出发,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 还得从具体的实际生活出发, 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其自身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 并且能够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 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让其在日常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受到一定的学习目的的教育。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并充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特点, 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展开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工作,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使小学数学教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 小学生的道德往往是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因此, 加强德育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极有必要。而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学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更是责无旁贷。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因材施教, 不断增强德育意识, 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孙健.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2, 15 (4) :152.

上一篇:舵机系统下一篇:英语足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