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共12篇)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 篇1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经过10年的改革, 已经实现了知识教学向活动体验的转型。这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 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依旧缺乏亲和力, 在改善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依旧显得有些乏力。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进一步改革路在何方?最近网络热传的“爬树”课程, 或许能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大学开爬树课程折射出“生存力退化现象”
最近, “爬树”一词很热。据今年7月24日《大河报》的报道, “厦门大学微博协会”发布微博称, 由于校长的倡导, 厦门大学将开设“爬树课”。在这门课上, 大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 并在上面自由移动, 甚至“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这则报道向我们透露了两个讯息。
1. 户外活动能力严重退化
现在的大学生户外活动被套装知识的学习所挤压, 活动能力自然也大为降低, 远不及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孩子。稍加关注, 我们就会发现, 现在的大学生又何止是不会爬树呢?不会游泳的也大有人在。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公民, 要很好地立足于社会, 不仅需要专业的职业技能, 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安全救护能力。水灾、火灾和地震等各种自然灾难频频降临。就拿这次北京突发的大雨来说吧, 你不多学几样诸如爬树、游泳等本领, 不去了解危险状态下的各种逃生常识, 就很难安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显然, 在这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 拥有全面的户外活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对学生负责, 学校有义务开设各种情趣指数高的微型课程, 以强化当代学生的户外活动能力。
2. 童年化课程严重滞后
上大学了, 还不会爬树, 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几乎所有的中年人都知道, 爬树本是“小儿科”, 本该是小学生常见的嬉乐项目。40岁以上的人, 小时候绝大多数是爬树的高手。一两层楼高的大树, 三下两下, 就蹿到树顶了。甚至坐在树顶上摘果子、掏鸟蛋, 玩得不亦乐乎。当年, 不需要精选什么树、什么标准的场所, 也不需要什么器材, 都是徒手爬树的, 都是自学成才的。我们完全可以说, 现在的中年人, 在童年就已经享受到爬树等童年化课程, 而且是在自然的条件下, 免费接受了童年嬉乐课程, 非常适时, 根本就没有错过学习的敏感期。可是现在像爬树这样的微型课程竟然到上大学的时候都没学习, 实在是太迟了, 至少推迟了8年以上。再不补上这一课, 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二、童年嬉游活动需要作出“价值重估”
玩乐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 人类要健康地成长, 不仅童年期需要尽情地玩耍, 而且在青年、中年乃至晚年都需要玩乐。玩乐的价值需要重估。
1. 玩乐有助于身体健康
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玩乐现象的研究, 发现在生命的进化过程中, 玩乐的本能和能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际上, 玩乐和动物的生存能力密切相关。长期观察表明, 那些玩得更多、玩得更成功的动物往往身体更健康。这一现象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在童年期适时的玩乐, 有助于身心的健康, 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2. 玩乐有助于锻炼大脑
现代行为学研究专家斯图沃特·布朗曾著书详述玩乐如何促进大脑发育、开发想象力和鼓舞精神的。他说:“玩耍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式之一。”他表示, 包括良性的争斗在内, 玩耍往往带有探测性和冒险性, 可以开发大脑的新思维, 给人探索新事物的经验和勇气。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发现更多的证据, 证明所有物种玩乐的本能和能力在进化过程中都处于有利的地位, 它似乎能让它们活得更久, 因此爱玩的基因更容易被遗传给后代。
3. 玩乐有助于减少暴力
有研究报告称, 缺乏玩乐或者玩乐的本能长期受到父母、组织或者领导者的压抑, 很可能会增加个人暴力行为的可能性。布朗曾研究过一个案例, 一位名叫查尔斯·惠特曼的男子突然发狂, 枪杀了很多人, 包括自己的亲人。惠特曼就是因为玩乐的欲望受到严重压抑后才出现暴力行为的。看来, 除了锻炼头脑的灵活性和鼓励寻找更多选择的能力, 玩乐还能让人有社群动物的自觉和归属感, 还能让人变得更有同情心, 更加乐观, 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生暴力犯罪的风险。
童年的嬉游活动对于一个人的终生发展来说, 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 需要我们作出新的澄清———童年适时的玩乐, 是一个人终生发展的健康营养素。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亟待引入“童年嬉乐课程”
童年的玩乐, 能让人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康德所言, 一切感觉的、变化的、自由的游戏使人快乐, 因它促进着健康的感觉。因此, 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亟需引入“童年嬉乐课程”。
1. 展开儿童成长研究, 形成童年嬉乐课程的新认识
对于童年的玩乐应该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实际上, 人, 就是游戏者。游戏, 就是人正常的生存状态。如果在童年时期, 缺少了必须经历的这一环, 错过了敏感期, 在以后的岁月中, 永远也无法加以弥补。没有了游戏, 儿童的生长就缺少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这就注定他的童年将是残缺不全的。人生发展的不可重复性, 决定了我们必须带领儿童适时地开展嬉游活动。对于儿童来说, 玩乐, 不仅仅是玩乐, 不仅仅是休息, 它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 不可或缺的营养。无论你把它上升到什么高度都不为过。有游戏, 童年才有家园。远离了游戏, 儿童就不可能健康地成长。童年, 就该接受童年的教育。应该按照童年的规律来运行。童年自有童年的轨道。我们的教师作为成人来说, 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规划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合脚的鞋才是最好的鞋, 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就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 真正能够对儿童产生感染力量的就是与儿童的心律合拍的教育活动。
2. 展开国际比较研究, 寻找中国生存教育的着陆点
生存教育不能再回到以前的单纯化的知识传授。特别是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 单纯说教的年代应该终结。体验性活动, 应该占据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大半比例。嬉游活动, 是与儿童与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最具相似匹配性的形式。要改善儿童的思想品德, 靠什么?或许, 我们现在还缺少一个十分周全的答案。但是, 我们至少可以说, 要靠最人性化的手段, 用儿童喜欢的嬉乐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生存能力, 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类似于“爬树逃生”这样的户外活动技能在小学就应当学会, 因为无论是谁都必须面对灾难。我们可以效仿欧美发达国家, 将学习各种逃生技能和一些应付灾难的常识作为小学的必修课程。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 实在、有效、适时、有趣地开展好公民教育、常识教育, 将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要做好这项工作, 就必须从幼儿抓起。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 小学阶段, 户外生存技能培训要经常有、天天有。我们应该顺应儿童的心理需求, 采取轻松活泼的方式, 寓教于乐地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孩子喜欢什么我们就引导他们玩什么。让快乐的生存训练成为每个学生生命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 我们的生存技能教育, 不仅要传授生存技能、逃生技能、急救技能, 而且要教会学生有正确的生活观、人生观。
3. 展开适时教育研究, 做好窗外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题
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 要实现生态化转型, 就必须让学生在田园中学会拥抱自然并融入自然。让他们在10岁前做完应做的事———让孩子终身受益的事, 如在河边草地上打滚, 捏泥团, 用面粉捏小玩意儿, 采集青蛙卵, 用花瓣制作香水, 在窗台上种水芹, 用硬纸板做面具, 用沙子堆城堡, 爬树……让他们感觉自然科学奥秘, 谱写生命的探索篇, 谱写生命的欢乐篇。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 不能再封闭在教室里。有希望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窗外, 在绿色的大自然里。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 篇2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修订思路:
1、是巩固改革成果,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坚持改革的基本经验;
2、是深入分析并积极回应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3、是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前瞻的眼光积极应对未来挑战,深化改革,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更新与发展。
二、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整体上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强化了中国特色、突出了时代特征、体现了国际视野。思想品德课程则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性。
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和重点是:坚持德育为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坚持能力为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
四、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有较大变化。在内容上增加了与公民意识及其教育、信息化等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加,是体现当前社会发展的状况,也是适应、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关联程度有所降低的内容进行了删减,这几种体现在法律部分相关内容的调整上。修改的内容居多:指导思想的更新、课程立足点的更新、文字表述的更新。在结构上将“我与集体的关系”部分从第三部分调整到第二部分,将原来“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的“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分拆,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作为“我与国家和社会”的第二节,将“成长中的我”中的第三节“学法用法”修改为“心中有法”,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品德”修改为“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的“积极适应社会进步”修改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将该部分的“法律与社会秩序”修改为“法律与秩序”。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 篇3
新形势下怎样才能上好这门课?带着这一问题我认真学习专家们的报告,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与同仁们主动地进行交流,通过学习从理论上进一步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我认为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上,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去贯彻。新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绪,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下面就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如何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谈谈个人体会,希望领导和专家能给予指教。
一、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的学生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有很多种,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方式。由于传统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正确的结论,然后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考试时列出条目式的问答题,学生生搬硬套。也许学生的分数不会太低,但长期以来会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新的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明白道理、分清是非,同时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教师想参加学生活动,那么就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来吧。
2、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师不要担心自己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会,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行,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3、启发学生质疑解难。孔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在《思品》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要把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教师的“启”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
二、注重情感熏陶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
新的基本理念要求《思品》课在强调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既要重视认知发展,更要重视情感的发展。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不同板块的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融会贯通。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得到理性知识,然后结合自己谈看法,谈感想,最后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应先和学生交流:你平时最喜欢什么游戏?这种游戏有什么规则吗?由于学生都喜欢做游戏。相信他们会畅所欲言说出各种各样的游戏。然后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中彩图,三轮车司机正在干什么?设想如果没有规则会怎么样?你知道的交通规则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自我评价: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守规则的。最后教师列举由于人们不守规则而酿成悲剧的例子,就能使学生强烈感受到遵守交通规则是多么重要,从情感上的认识会逐步成为现实中的自觉行为。
三、把握教材知识联系,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加强学科间教材内容的融合,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密切课堂教学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把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既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指导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课前调查,课上积极体验、阅读、探究、讨论,鼓励学生多动笔,把自己的感受、体验选择说、写、画等适当形式描绘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教师要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归类、合并、展览,因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维方式。例如教学第八册《相信科学不迷信》这一课,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一些反对迷信的故事,讲清一些科学道理,指导学生课下去请教科学教师,比如;了解“左眼跳财,右眼跳灾”是面部肌肉疲劳的一种反应。根本不能预示灾难祸福。鬼魂神仙都是不存在的,科学算命、电脑算命也纯粹是骗人的把戏。还可让学生搜集反对迷信活动或邪教组织等图片资料,用科学知识去揭露他们的本质,用事实来说明迷信对人类的危害,从而提高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四、积极拓展课外资源,体现课程的生活性
社会就是大课堂,要想学好《思品》这一科,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将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不能照本宣科,而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1、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以实践。课堂活动形成的知识,需要具体行动的检验,才会真正起到规范行为、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想法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续到课外,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
2、把课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空间是广阔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当前国情、国策、国内外局势以及人们关心的敏感话题,从报纸、新闻、杂志上收集资料,自主选题,自主展开学习过程,自主总结学习结果,将课外知识融入到课内教学。例如:过“六·一”儿童节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其他地区儿童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正在做什么?正在想什么?让学生了解同一片蓝天,同一片土地却有不一样的家园。教师及时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让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新课程同行 篇4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 同时,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说教、讨论为主的课程, 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要怎样做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呢?首先, 教师个人要有亲和力。没有亲和力的老师不容易赢得学生的感情和注意力, 也就不容易将学生引入到设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其次, 教师教学要有激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听课欲望和参与意识。通过有声有色的、饱含感情的讲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感情充分调动起来, 融入教师构建的课堂氛围中来。另外, 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没有充分的准备, 就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信手拈来、轻松惬意的教学状态, 而断断续续、前后不接、错漏频出的教学情境显然是不可能获得学生的认可的。
二、鼓励学生参与,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积极参与, 对于构建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来说,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 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一方, 如果能够将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参与, 则能大幅度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学中可以用这样的一些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 把课堂前3分钟还给学生, 让学生为大家讲一些自己收集的有用知识、读一段最近发生的国内新闻等;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结合身边发生的大小事情, 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课后布置社会调查、生活总结、学习认识等小组活动, 增强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前前后后之中, 并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优化教学内容, 灵活开发整合
新课改从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 教师要善于用好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 根据社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整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基准, 同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开拓创新、深化改革, 寻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思想品德作为一个跨度大、涉及面广的学科, 要注意与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相结合, 让学生多方面涉猎, 增加知识面, 提高综合能力。例如, 初中年级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教育, 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学科来进行教育:长大后你想做什么呢?学生回答我想成为科学家、我想成为美术家、我想成为工人。这样不仅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同时还联系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更新教育理念, 进一步完善教学
新课改的高歌猛进, 进行得如火如荼, 不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 就只能成为一名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进一步完善教学, 才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育的根本职能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塑造健全人格、开发人的各方面能力。思想品德课更应该在这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具备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国家进步的源泉,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活力和未来的民族。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每个人都拥有创新的能力, 只要有适合创新能力发挥的环境, 就能够让这种能力变为现实。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内容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学习了“环境保护”这一课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关于环境保护情况的调查, 发现身边哪些地方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得不好, 并且通过小组的讨论提出改进的方法,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而且还通过对环境保护方法的改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合信息技术教学, 体现教学的时代性
思想和道德观念是否正确, 要参考当时的时代特点。可见,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地抓住时代特征,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让思想品德课时刻与时代接轨, 富于生机与活力。所以, 教师要善于收集、整理现实生活中的报纸、杂志, 同时多听、多看、多想, 随时保持与社会的接触和沟通, 保持对事实的敏感度。
总之, 新课改理念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希望。面对新课改, 教师要理论联系实际, 密切关注新课改思想,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反思,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 进一步探索更加可行的教学策略, 更好地培养具有时代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拥有正确人生观、道德观的学生。
摘要:新课改对初中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非常关注, 要求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 培养具备综合、全面能力的学生。初中时期正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 在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 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思想品德。所以,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以新课改为契机, 深化课程改革, 引入先进教学理念, 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根据新课改精神, 提出几点教学心得体会, 与各位教育同行共勉。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吴金忠.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J].福建陶研, 2006 (3) .
[2]何苏祥.新课改, 新思路, 新方法[J].新课程学习, 2010 (8) .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篇5
摘 要: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许多道德情操,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原则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小学的德育一般都是采用渗透教育的方式,也就是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语文、数学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渗透教学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思想品德课的开展就显得特别重要。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有句广泛流传的俗语“三岁看老”,虽然这句话包含了一些主观意味,但不可否认,人在少儿时期的教育对人心智,甚至是人生的发展方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有些教育观念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只重视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忽视了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也是片面的。
小学时期,大部分人是处于少儿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年龄小,知识少,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都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而人对事物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每一个阶段都不能忽视。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基础部分。
小学德育教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心理发展,帮助少年儿童塑造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和原则
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即“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这就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方向性原则。
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时候要遵循因势利导和循序渐进的规律,同样,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并予以关注。
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在进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适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语文教学,它的教学主要以教材为本,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学生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生活课的教学,以及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可以促使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正确的评价标准,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恶、美、丑,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引导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德素质,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例子
俗话说:“最好的教育源于生活。”其中我们所说的教育主要指个人的品德行为素质,在教育上我们专门设置了一门学科来研究它,就叫做思想品德教育,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来浅谈一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加入思想品德教育。
一、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团结意识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因为现实基础是教育的前提,只有人人承认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每个人才会有民族和国家意识,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团结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主要表现如下:
1.民族集体意识
民族集体意识主要就是56个民族团结一致,我们在讲解“分式”这一节时,可以这样说:“我们祖国的56个民族就是56个分式,虽然每一个分式都彼此不相同,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的56个民族是一个大集体,不分彼此、不分贵贱、不分高低,所有的分式也一样,它们不分复杂和简单,都含有未知数且都不等于0”。
2.国家统一团结意识
有人会认为民族团结统一和国家团结统一是一样的,但现实理论告诉我们它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国家团结统一思想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这一节时,我们会说“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有四种方法,分别是‘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和‘角角边,我们缓解一下课堂气氛,跟你们拓展一些外部知识,判断国家是否统一团结的方法也有四种,分别是领土、人口、管理和主权”。
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一点论述起来会比较宽泛,但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简单地说就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下提供两个例子作为参考,所采取的方法均为间接法,因为我们是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添加进思想品德教育的,采取间接代入法。
1.正面间接教育法
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说:“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交叉点是四个垂直角,画的时候一定要用尺子,不能用手,就像做人一样,要挺直躯干,公公正正,不能有一丝的弯曲,知道吗?”
2.反面间接教育法
在讲解“一元二次根式”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说:“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根式都可以化成ax2+bx+c=0(a≠0),它的图象是一个抛物线,就像人生一样,有低潮也有高潮。
三、联系现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思想教育是作用于现实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又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点和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要求是一致的,在数学学科中,我们对知识点的要求是清晰而严谨的,不允许有好像、似乎这类的词语,在课堂上的导入可以参考以下这个例子,在讲解“数据的分析”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数据都要看清楚,输入时看清楚,不要出现差错,一个数据出现错误,整个题目都会变得无意义,人生也一样,做人也要严谨,注重实际,不能因为一些诱惑就走错路或做错事,不然一辈子也就毁了。”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门灵活变动的学科,它能在很多科目的课堂上自由添加,希望以上例子能为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 篇7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之一是:要通过新课程的实施, 来实现理性、健康和完善的生命教育。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 我们要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科学的生命观作为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要深入领会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 在这个阶段, 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渐增强, 因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与正确的生命观,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我们要加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生命观, 从而使学生能够把珍惜自己、尊重他人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 明白生命健康对人生的意义, 没有了生命健康, 所有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二、要充分挖掘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以苏教版教科书为例, 七年级第四单元第14课《生命只有一次》, 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 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学习到基本的自救自护常识;八年级第二单元第4课《人不能选择父母》, 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 懂得要孝敬父母和长辈;九年级的课程, 使学生明白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因, 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措施。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我们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能不断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 并让学生真正领会其价值所在。
三、要在生活中挖掘生命教育素材,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主张“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因此教师除了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外, 还应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素材, 使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与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素材融为一体, 使课堂贴近生活, 让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素养养成的平台。在教学中, 可利用一桩桩轻视生命、漠视生命的案例导入课题, 如河北安国市流浪女遭医院遗弃身亡事件、小悦悦事件等, 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 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等这些反面事例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用“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 让学生知道生命高于一切, 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在于帮助别人, 以此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感恩教育,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四、要关心、爱护、尊重学生, 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 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关怀生命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 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真正让学生认识到“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让学生以感恩的心态对待父母赐予的生命, 以乐观的心态去悦纳生命、欣赏生命, 以谨慎的态度去尊重生命。特別要关注特殊家庭的孩子, 他们的情绪更为敏感, 在一些问题得不列排解时, 更容易发生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 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 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 篇8
一、社会理想认同教育的内涵
社会理想认同, 指参与社会建设的公民为了共同的社会理想价值目标, 即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平等互助、和谐公平的社会。在这个价值目标的引领下,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尽自己的责任、持道德的操守。而对社会理想认同所进行的系统的知识教育即是社会理想认同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社会理想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理想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处于良好思想品德和科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迫切需要社会理想认同教育。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 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必需加强社会理想认同教育, 帮助学生塑造真、善、美的优秀品质, 处理好与他人, 与集体, 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获得健康发展。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发展的命运, 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加强社会理想认同教育的实施途径
1.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丰富教育内容。
例如讲述法律知识时, 可以采取模拟小法庭的形式, 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法律案件, 根据法庭庭审的基本程序,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根据选择的题材, 确定模拟目的, 模拟庭审的全过程。寓法律知识于法律案例中, 既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神圣与庄严, 也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树立法律意识。设计“了解家乡, 热爱家乡”活动方案, 成立兴趣小组, 以调查、问卷、参观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文地理;以调查报告、书画、手抄报等形式记录自己了解家乡的成果;以知识竞赛、演讲会、手抄报展览等形式展示活动的成果。从中选取优胜者, 进行奖励, 并在校园内展示。课内外结合能扩大学生视野, 使学生有亲身体验, 能激发学生关心家乡, 热爱家乡, 以家乡为荣, 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 潜移默化中进行社会主义理想认同教育。
2. 加强社会实践, 增强社会理想认同感。
社会实践是新世纪青少年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推进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创新, 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鼓励初中学生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是促使初中学生实现社会理想认同的关键。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既锻炼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创新组织能力, 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认同感。教师鼓励初中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1+1=爱”的助学公益活动, 通过活动, 学生了解到身处贫困农村的同龄人的学习、生活现状, 巨大的反差撞击着学生的心灵, 成立爱心助学公益活动的爱心小分队, 为他们送去崭新的文具、雨衣等一批爱心物资, 让他们感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怀和温暖, 也使学生感受到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更加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感恩父母, 感恩社会。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理想认同感。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完善学生人格、提高知识内涵、丰富课余生活、拓展素质修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密不可分,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是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扩大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空间和范围, 加强学生社会理想认同感。开展“我爱我校“的活动, 让学生展开调查, 内容包括:学校的历史、设施、环境、荣誉及办学情况等, 通过了解自己的学校, 然后熟悉自己的学校, 进而热爱自己的学校,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责任感。成果形式可以通过:我为学校献一计、给学校某一新建筑或者某一条路的命名, 设计校标和宣传语, 习作、图画、相片、歌唱, 学生谈经历体验, 为学校做一件事, 心得体会等形式呈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四、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的建设状况。面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社会理想认同教育遇到的困境, 必须根据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 科学规划教育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达到社会理想认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广胜等.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必须面对的五个热点难点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2]许惠英//张广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M].2010, 5.
[3]徐建新.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育科研论坛[J].2010 (10) .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篇9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 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习惯于说教式教育, 把学生看作盛水的容器, 只是一味地往里灌输知识, 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 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试想一下, 长此以往下去, 学生的主体地位怎么得以尊重和体现?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思考, 自主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和要点。比如, 在学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章知识的时候, 我会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家乡的美景以及风土人情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到讨论中。这样一来, 不但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更重要的是,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总结中, 更深刻地领会到了家乡的无限魅力和风情, 激起学生心中对美丽家乡的强烈自豪感,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二、创设课堂教学场景,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 同时, 也应该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出发, 在课堂上创设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场景, 引导学生形成情感共鸣, 只有这样, 才能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供充足保证。
比如, 在学习“安全的生活”这部分内容时, 我会在课堂上播放以“安全”为主题的幻灯片: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的交通悲剧;生活中不注意安全用火, 以至于造成火灾事故……内容触目惊心, 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学生能从身边的事情中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 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严格遵守安全规则, 从而实现了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的。
三、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观点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思想品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获得成长和发展。但同时也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合理展开教学, 实现分层次的教育和发展。
比如, 针对思想品德成绩较好的学生, 我在课堂上会尽量设置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 帮助他们扩大知识面和层次, 进而不断提高思想品德成绩;对那些思想品德水平较差的学生, 我会在课堂上分配小组进行分工合作, 合理搭配优、中、差不同层次跟水平的学生, 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热情不断感染他们, 促使他们对思想品德课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他们更好地进行思想品德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摘要: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 篇10
那么, 如何创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境呢?下面根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要求和初中思想品德的学科特点,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 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有生活气息的情境
教学情境应该是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 即使是虚拟的情境也要符合生活逻辑, 而不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 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 因为真实的情境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 更在于真实的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 能够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和从过去的生活中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这实际上是强调创设情境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特别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生活化理念,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我们创设情境的源头活水, 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注意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资源, 让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 使真实可靠的情境成为学生感知的思维对象, 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例如, 在上《感悟青春》这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对青春期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走出青春的误区, 我根据学生中经常出现的因取笑别人的生理特点或拿别人的生理特点给别人取外号而闹矛盾的问题设置情景:最近张三同学和李四同学闹矛盾了, 互相不理睬, 还差点动起手来。为什么啊, 因为张三最近脸上长了不少痘痘, 李四总叫他张麻子。“拿别人的生理发育特点开玩笑合不合适, 如果你也被别人取笑, 你会有什么感受?”接着就情景我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因为这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或者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 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讨论非常热烈, 而且学生还列举了身边很多类似的实例。趁着这个机会我及时引导学生学会调适青春期的行为, 坦然接受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这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创设, 学生很快“入戏”, 并引起心灵的共鸣, 切实感悟思想品德课的道理, 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二、创设趣味性的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强调“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实施教学。”这就是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不断进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 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当学生对思想品德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时, 他们就会好好学习, 积极思考, 深入钻研, 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理论性强, 教学内容大多缺乏生动性、形象性与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创设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这样, 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 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寓教于乐。比如在上《珍爱生命》一课讲到要增强求生意识, 掌握求生技能时, 为了让学生明白报警时要注意的问题。我引用了在广州日报上看到的一笑话《报警》。情境是有一家人着火了, 他打了119报警电话:
报警人:消防队吗?快来啊, 我家着火了。
消防队:哪里着火了?
报警人:我家。
消防队:我是问在什么地方?
报警人:厨房。
消防队:我是说我们怎么去?
报警人:你们不是有消防车吗?
学生看完这则笑话都在哈哈大笑, 在欢声笑语中我及时引导学生在报警时, 要讲清楚哪些内容。这样通过创设有趣味的情境,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有助于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 增长技能, 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创设有思想性的情境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 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 参与公共生活, 珍爱生命, 感悟人生, 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 美丑观念,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性质也是这门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思想品德课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认识能力, 还要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 美丑观念,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思想性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灵魂所在, 在创设情境时, 要注意情境的思想性。例如, 在上《珍爱生命》这一课, 讲到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这个问题时, 我用发生在佛山南海的“小悦悦”事件创设情境:“2011年10月13日, 两岁的小悦悦, (原名王悦) 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辆车碾压, 七分钟内十八名路人经过, 但却视而不见, 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也没有人打电话求救, 默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婆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 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呼救并找到她的妈妈。虽然医院全力抢救, 但小悦悦还是因为伤势过重, 救治无效, 离开了人世。”根据情境内容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珍爱生命?当我们自己的生命处于困境时怎么办?当别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 我们又该怎么办?是像那十八位路人一样漠视生命还是像陈阿婆一样伸出援助之手?
现实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选择、感悟, 通过讨论和交流, 懂得珍爱生命不仅仅只是珍爱自己的生命, 而在别人的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 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别人的道理。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正确引导学生感悟人生, 从而达到弘扬正义, 讴歌正义, 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
四、创设有实践性的情境
思想品德课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思想品德的形式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 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 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杜威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自主的活动, 包括脑的活动和受的活动, 只要有可能, 就让学生通过做而学。”这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些有实践性的情境, 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 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开展实践探究。通过实践活动, 探索知识, 交流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深刻的道理[2]。
在《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这一框, 我根据“关爱集体表现为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 善于团结他人, 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这一知识点创设了一个实践活动情境:让体育老师配合, 在体育课上让学生进行“两人三足”比赛和拔河比赛, 然后拍录下来, 上课时展示出来, 让学生谈比赛时的感受。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不仅仅取决于成员数量的多少, 更取决于成员之间的组织和配合。“人心齐, 泰山移”, 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的实践性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 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实践,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通过多种方式, 恰到好处地创设各种情境, 能让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兴趣, 能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探究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感悟思想品德学科的真谛, 对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创设有生活气息的、有趣味性的、有思想性和有实践性的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探究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感悟思想品德学科的真谛, 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课程标准,情境创设,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晓东等.思想品德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 篇11
关键词: 思想品德 社会理想 认同教育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其个性较为自我、行事任性、心态叛逆,从而在学业完成之后难以融入社会发展中,对社会理想认识不到位。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理想认同予以引导,让学生能够从社会角度感受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一、社会理想认同教育的内涵
所谓社会理想认同,主要是指所有参与社会发展的公民为了构建起共同的社会理想价值目标,也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平等互助的社会。其中,在社会理想价值目标的引领下,社会中的所有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全面履行自己的责任。然而,社会理想认同下开展的系统性的知识教育也就是社会理想认同教育[1-2]。
二、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社会理想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理想认同是当前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2]。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加强良好思想品德和科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阶段,所以强化社会理想认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社会理想认同教育,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较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由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珍惜生命、感悟人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做一个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公民。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该强化学生社会理想认同教育,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品质,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真正为社会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加强社会理想认同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丰富教育内容。
在思想品德课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丰富教育内容。例如:在讲解相关法律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模拟小法庭的形式,选取当前社会中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法律案件,然后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法庭庭审的基本程序,设置科学合理的模拟庭审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教材中的法律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
再如:“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活动方案,可以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通过调查、问卷和参观等方式了解自己家乡的人文地理情况,或者采用调查报告、书画或者手抄报等形式全面记录自己家乡的发展成果。在活动尾声,老师从各个小组中选出优秀方案,并给予一定奖励。通过课内外有效结合,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积累丰富经验,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社会理想认同教育。
(二)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增强社会理想认同感。
在加强学生社会理想认同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非常关键。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组织能力,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1+1=爱”的助学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地了解身处贫困山区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借此有力冲击学生灵魂。同时,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助学公益活动的爱心小分队,让学生为一些条件贫困的学生送去部分爱心物资,让条件贫困的学生能够感受更多社会的关怀和温暖,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更加感恩父母和社会,有效提升自己的社会理想认同感。
(三)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会理想认同感。
校园文化建设是整个学校课堂教育的合理延伸和补充,也是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重要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内容,扩大思想品德教育的范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理想认同感。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加强学生的社会理想认同感,便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在开展“我爱我校”的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校展开调查,其调查的内容应涉及学校的历史、硬件设施、环境、荣誉和办学情况等,让学生在全面了解自己的学校之后,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让学生的责任心、感恩心得到更好的培养。同时,老师可以将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成果通过一些活动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又能够强化对学生的社会理想认同感教育。
四、结语
由于社会理想认同度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内容,因此,在当前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必须全面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和心理特点,设计合理的教育内容,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实现社会理想认同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国胜.理想与责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社会理想认同教育[J].亚太教育,2015(20):209-209.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 篇12
关键词:思想品德,模式化倾向,新鲜内容,时代特色,路径探寻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是各大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其是通识教育当中重要的一环, 亦是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的课堂教育。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指运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其对科教兴国及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需要在新课改的教育实践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突破困境。
一、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困难
毋庸讳言, 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其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陈旧, 教育方式老化, 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另外, 从学校的课时课程安排上, 往往只重理论而轻实践, 教学内容与现实发展的需要严重脱节。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学校教材在内容设计上, 更新速率与当前资讯发展的程度不成正比。进入网络时代后, 我们面临信息爆炸的冲击。这产生的重要结果是, 教材内容远远滞后于现实的发展。由于信息过时, 其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亦造成学生学习动力的不足。
其次, 从当前大学思想品德课程讲授的实践来看, 大多数课堂模式仍然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很多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的事例无法通过影音视频这一形式直接对学生的感官世界进行冲击, 大大淡化了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教育理论。
第三, 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停留在课堂当中, 没有真正实现走出去。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在实践当中的印证, 真正理解理论认同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在实践当中却印证理论, 并将其丰富和发展。但从目前来看, 这方面的空缺, 造成了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无法落地, 难以让广大学生真正认同感。
二、在课程改革实践的背景下, 探寻思想品德的新路径
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基础学科不同, 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育性和引导性的特点。因此,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要为思想品德教育注入新鲜元素, 通过教学方式革新, 引入实践教育, 实现高校思想品德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 最终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
首先, 对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授课模式进行信息化的变革。从教学内容上来说, 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内容宣讲。以鲜活的事例和新闻人物为典型, 结合当前舆论的焦点和中心, 充分运用当下大众传媒的力量, 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引入最新鲜的内容和事例。通过授课教师的讲述, 与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形成共振, 使得学生拥有更多渠道、从更多层次视角去看待、去理解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价值所在。
第二, 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要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成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新模式。传统课堂活动当中, 是以教师为中心, 通过教师的备课及进度安排来实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但是,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要实现学习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过度, 全面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学习的中心环节交到学生的手中。在课堂形式的安排中, 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辩论, 通过思想的碰撞和思辨活跃课堂气氛, 并让学生融入到这种气氛当中。并在此基础上, 不断推进学生的思考, 进而实现学生的思想境界的提升。
第三, 努力加大社会实践和调查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比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 其最终仍然要回归到实践当中。加大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在于, 将大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定位向参与者的定位进行转变。在社会调查活动的实践当中, 大学生能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 去发现问题, 并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 大学生不但实现了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更实现了思想境界的拓展。也惟其如此,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才会真正走进广大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 并对其人生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
结语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地方高校学生层次差异、学习偏好差异拉大和社会需求多元, 迫切需要改革精英教育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这样的形势下, 广泛探索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努力使其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发挥其作用, 对于推进课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海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论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09:16-25.
[2]魏佳.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04:74-82.
[3]秦宣.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10:23-32.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思想品德教育07-29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07-02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11-1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08-30
小学思想品德很重要05-23
小学学生思想品德评语05-24
小学思想品德的论文10-05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07-14
高效小学思想品德课05-15
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