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2024-08-18

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共12篇)

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篇1

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何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呢?

一、加强自我教育, 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只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变成动态的学习, 将学习的道德认知很好地消化吸收后, 行为训练就不再是机械的重复, 而是一种个体能力的主动表现。

1. 设置情境, 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教育自己。

自我教育是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愿望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学要求, 根据儿童心理特点, 启发诱导他们培养自我意识。如学习《杨洋练字》时, 教师给学生讲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墨染池水的故事, 引导他们同杨洋比一比, 看看自己是否有过乱写乱画、作业马虎的缺点, 激励他们勤学苦练;在学习《老山来信》时, 可结合当今国内国际形势,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演讲会、英雄报告会、革命故事会、讨论会、给老英雄写信、拜访军属等活动, 使他们产生明确的动机, 明确自我教育的方向。

2. 树立榜样, 让学生以榜样对照自己。

榜样的教育是无穷的。小学生立于善于模仿, 在学生心目中最能产生影响的人物是革命前辈、名人、少年英雄、老师及生活中最受尊重的人。《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 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表率、感染作用, 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善于发现班集体中全优的榜样, 也要发现某一方面较突出的榜样, 并充分发挥榜样的表率作用, 号召学生向榜样学习;教师要发挥榜样的对比作用, 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 指出落后人物的不可取处, 让学生自己分清是非, 辨别美丑。如学习《你说谁勇敢》后, 就让学生来门辨析小松和小勇谁勇敢, 从而得出表现自己去冒险, 是逞强蛮干;为人民的利益不怕危险和困难, 挺身向前, 才是真正的勇敢。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自己。

在教学中, 教师应因势利导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 在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 进一步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如学习了《身在福中不知福》后, 带领学生到幸福院拜访幸福老人, 通过幸福老人讲述新旧社会的对比和学生自我的讨论, 知道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无比幸福的, 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道理, 同时也更加增强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二、加强道德体验,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 加之家庭的溺爱, 其中不少缺乏意志, 他们知道应该做什么, 也知道怎样去做, 但却不能坚持那样做, 甚至退缩不前, 半途而废。因此,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条件。

1. 依据教材, 有机地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意志品质教育的良好榜样。如《遵守纪律的邱少云》一课中, 邱少云同志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 除了高度的纪律意识外, 更有一种坚强的意志;《积极进取》一课中,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 凭的不仅是勤奋刻苦, 还有一种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的精神;《与土壤打交道的人》中“死神在倔强的老人面前败退了”一句更体现出侯爷爷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和信心。在教学《成功的秘诀》时, 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凭着坚强的意志取得事业成功的“秘诀”后, 然后让学生收集有关名人故事, 举行一系列故事会、演讲会、报告会等活动, 使学生从生动形象的事例中更加懂得成功的秘诀在于认准目标, 执著追求, 不怕困难, 知难而进, 坚持不懈, 不断进取, 就象鲁迅刻“早”字一样, 强化他们对意志的认识, 保证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

2. 结合实际, 引导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

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实际出发,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锻炼, 磨炼自己的意志。例如, 开展“做意志坚强的孩子”主题活动, 开辟中队黑板报“每周一名言”专栏, 激励学生培养自己意志的主动性、坚持性、自控力等良好品质。同时, 要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锻炼自己, 如在日记中定下自己有恒心、进取心、自信心的小故事, 组织他们开展自评、互评阅, 评出有坚强意志的孩子, 引导他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锻炼。

三、加强行为训练,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要结合实际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 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 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 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身心健康地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传授知识, 揭示道德观点, 讲明做人的道理, 但它的着眼点在于通过知识的传授,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 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1. 注重情感的升华, 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人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教学活动中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 借助情感导之以行。如学习《助人为乐》后, 学生初步形成关心、帮助别人的动机。当他们在学校、放学路上以及公共场所帮助他人解除困难时, 教师应及时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从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赞扬体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 当学生帮助他人越多, 这种体验越强烈, 其热爱人民的情感会越来越厚。

2. 训练形式和评价应多样化, 有儿童的情趣。

行为训练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 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教学活动要注意连续性, 把课前、课后、课内、课外结合起来, 采取操作练习、表演练习、竞赛活动、参观访问、追踪考察、集会、劳动实践、服务实践等生动形象、新颖活泼的多种形式。对评价要注意阶段性、情景性、随意性, 有针对性和教育性, 做到灵活、渐进, 通过反复达到深化, 最终养成习惯。

3. 开展全方位的综合教育活动, 形成教育合力。

现代教育是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把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 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在当前形势下,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当渗透一些有关商品、效益、改革、自立、竞争等新观念, 初步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让他们怀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关心祖国建设, 积极进取, 勤学苦练, 报效祖国, 振兴中华。

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篇2

如何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一大批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乃是思品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如何保证思品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获得政治上的责任感、集体的荣誉感、民族的自豪感、无私的正义感、追求真理的理智感和圣洁的美感,这就需要教育者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情感教育是提高思品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我们的主要方法是:

一、故事触情----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很适宜采用讲故事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做好准备,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坚定信念,提高认识。如学《惜时如金》一文,使学生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自小学习好的主要原因,乃是他爱惜时间、刻苦学习,从而激发起他们从小要惜时如金,发奋学习的思想感情。

二、设“画”诱情----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需要,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幻灯、挂图,加以生动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如教《爱惜粮食》这课,我绘制了一组以粮食生产过程为主线的图画,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被带进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境。在看、听的过程中明白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科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46

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课堂教学开展的角度谈谈培养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概述

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完善人格为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提高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关于政治学科素养的内涵,教育行政部门尚无明确的界定,广大政治教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国家与社会认同感、民族与文化认同感、民主与法治认同感、道德与价值认同感、生命与科学认同感、交流与开放认同感等,但不是政治学科知识的总和。

二、通过思想品德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养成主动收集和分析信息的习惯

思想品德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分析社会信息的良好习惯。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关于学科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表述为:“(初中阶段)能够认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提取相关信息,并运用所学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知识,全面解释、说明相关社会生活现象。”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关注社会,收集信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

(二)提高教师自身修养,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榜样

德洛尔说:“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榜样。”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一生影响巨大,教师自身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日本教育理论家小原国芳说:“只有不断努力、具有进步的热烈的探究精神的人才能使人灵化,迸发出感人的火花。这就是唤起他人的自觉与引发他人的灵感。”若要学生具有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将这种素养表现出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积极性。

(三)注重引领课堂,在对话中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说:“教学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师生的思想互动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以他特有的“精神助产术”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通过层层设问、步步引导、弄清问题、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思想品德课堂中,这种基于问题的教学引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实用性。

(四)设置有效作业,回归生活实践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要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体验,在形式多样的课堂内外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知识的价值,以及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意义,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人生的学习体验”。思想品德课的基础理论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并又回到生活指导人们的实践,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实践、探究,更有利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设置有效的作业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求的欲望,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苏人版八年级《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路口观察车辆、行人的交通状况;2.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份建议调查报告;4.针对当前流行的“路怒症”和“中国式过马路”,发表看法。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训练观察分析、收集信息、表达交流、与人合作等能力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懂得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树立了积极遵守秩序、遵守公德、遵守法律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培养。

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在课堂对话与作业设计中提升学生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4

一、培养学生想象力, 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 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远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平台, 课上能自学的材料让学生自学, 能让学生交流讨论的知识点,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空间里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保障, 从而能够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探索性的学习, 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率。

比如, 在进行“人生难免有挫折”的教学时, 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人生受挫折的资料。学生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阅读, 理解了受挫折时的具体做法, 从而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 有的学生搜集到了林肯一生中受到的挫折。阅读完这个故事, 我让学生思考林肯在挫折面前是如何应对的, 并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与讨论,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使学生的阅读经验得到了积累。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阅读渠道, 拓展阅读视野, 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在知识信息时代, 如果教师不拓宽阅读渠道, 不拓展阅读视野, 还是死教教材, 按部就班, 不主动拓展新知识, 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很难有时代气息, 很难适应开卷考试的需求, 很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我们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应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 利用课件展示尽可能多的课外信息,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电视媒体、新闻报纸等渠道进行课外阅读, 丰富阅读信息量,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比如, 在进行“身边的诱惑”的教学时, 我就利用网页课件进行了教学。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 我设计了网页课件, 并提醒学生要拒绝身边的诱惑, 要学会自己控制自己, 让学生理解网络其实不仅是玩游戏, 用好网络资源更能为我们的学习服务, 从而能提高学生筛选、鉴别等能力。比如, 我在网页课件里展示了青少年吸烟、喝酒、上网玩大型游戏的视频资料, 这些青少年有的已经走进了劳教所, 有的已经堕落成无家可归的孩子, 有的和父母已经反目成仇, 也有的是刚刚走向这个边缘……这些案例的出现, 给学生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这样用身边的例子教育、提醒学生, 可以使学生注意不要受身边不良习惯、嗜好的影响, 能够鉴别真善美, 鉴别对错, 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武装自己, 做个合格的中学生, 做一个人格、思想高尚的中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另外,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如公共广告屏上的抵制不良诱惑的视频节目, 小区里抵制身边诱惑的宣传标语, 节假日广场上进行的弘扬正能量、抵制不良诱惑的演出等。通过对社会上的那些抵制不良诱惑、宣传正能量的知识阅读, 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可以得到提高。这样, 在拓展阅读途径、丰富知识视野的同时, 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了陶冶, 学生的道德水准得到了提升。

三、改变教学理念, 进行科学施教,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教育理念应当提倡主动探究式学习, 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程, 合作阅读、合作探究是很好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下大力度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加大教学模式的改革,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教师, 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由教师讲授变为学生自主回答, 并让学生在个体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中积极学习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更活跃, 思维更敏捷, 考虑问题更全面, 真正使学生的答题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 在学习“友好交往礼为先”时, 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上课时, 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我国国家主席出访外国的视频片段。在相互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 我们看到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友好交往, 都是礼仪为先, 相互尊重, 相互礼让。在视频的引导下, 学生体会到了“友好交往礼为先”的重要性。之后, 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对教材上的知识模块进行全面、深刻的阅读和分析, 理解其中要表明的道理。通过自主阅读, 学生再进行讨论、探究的方法掌握新知, 并落实到自身行动上, 做到学以致用, 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 阅读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思想品德教学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法宝。我们应在课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思想品德在自己成长中的引领作用, 通过阅读、讨论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加强,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使学生学有所获。此外, 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科学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平台, 使思想品德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手,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篇5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当代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要把这种潜能发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劳动。那么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呢? 美国著名创造性教育专家托兰斯提出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1)重视与众不同的观念;(2)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出内心的喜悦和自豪;(3)向学生证明他们提出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和学生真诚相处,创造使学生感到亲切和理解的环境;(5)不把集体和个人的意见强加给某个学生。

针对这个观念我为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良好的情景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刭对问题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设置,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引导和发动积极思维活动。;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漫画、小品表演、录像、故事、音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创设直观鲜明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乐于发现“柳暗”,并孜孜于探求“花明”。如在讲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 规和原则时,很多学生都说发现许多对身体有害的食品、劣质产品。“这些生产者的行为合法吗?”“违反了什么

法?它属于哪一类型的法律?”“这些生产者的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制裁?”这一系列的问题,有的学生能解决,而有些他们不能解决,在心中留下悬念,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引导质疑,巧妙设疑,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由老师提出,学生毫无学习兴趣。真可谓“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如此进行教学,哪里还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邹韬奋提出:“凡是儿童自己可以干得来的事情,总是让他们自己去干,看护或老师至多在旁指导或看看。这是要从小就养成他们的自立的精神”。思想品德课教中,课文内容要让学生去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讨论。如在让学生学习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时,一个学生大胆提出:“老师,根据度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居民倒垃圾是不是也要收费呀?”问题一出,立刻引起了激烈的课堂争论,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为了环保,应该收费。这样,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也要精心设计疑问,巧妙的提出疑问,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撞击学生思维火花,驱使学生去回忆、想象、创造。那么,怎样设疑才能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呢?就其标准而言:一是有现实性,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既是学生最关注的、也是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的。因而最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而问题的答案既不是唯一的,也不能局限于教学的内容。老师要将知识拓展,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然后,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一个个争着发言,最后得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二是问题要有思辩性,辩证思维是基本的思维素质,提出的问题必须蕴涵多处辨析点,不能是单向肯定或否定。如在讲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时,我巧妙提出“合法的事情是否一定合乎情理?合情合理的事是否一定合法?”让学生进行讨论,激活他们的思维。三是问题要有激励性,要善于把学生思维欲望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去想象、推理、比较、联想等。在讲到环境保护必须以防为主时,学生发言非常活跃,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事例。我又提出“还有同学有更直接、简单的方法来证明这一点吗?”,这时,有位平时十分顽皮的学生从容走到讲台上,做了一个实验:他拿起老师故意放在讲台角上而没作任何暗示的半瓶墨汁,倒进了原来给学生洗手的半盆清水里,然后端着盆对大家说:“谁能把这盆水立即变清?”同学们一个个目瞪口呆。由此可见,只要老师巧设疑问,适当的激励。“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有创造之人。”

三、激发辩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认为,学生间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是必然的,有差异,就可能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大增强,个体才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个性得以发挥,才能创新。因此,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可凸现学生个性,唤醒个性创造的潜意识。

四、学会宽容,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在<<儿童科学教育>>一文中提出:“教育要学会宽容,如果没有宽容,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没有自信心就失去了创造的内驱力。没有宽容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没有批判精神和发散性思维,创造性就失去了技术支持”。假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所创造,同时又希望他处处听自己的话,顺自己的心,不给自己惹一点麻烦,那等于等着天上掉下馅饼。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宽容允许学生犯错误。不是扳着脸给学生严厉的批评,而是微笑着给予表扬。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保护学生的自尊就是保护创造。作为老师要给学生宽容的教育氛围,自由的探索空间,顺其自然地陶冶其天性,细心呵护其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点燃创新火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培养。

五. 注重参加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的。” 在影响人的能力发展的多种因素中,实践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决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走进生活,走向社会,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大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完“关爱自然、关爱人类”这一单元后,我要求学生进行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学生的工作十分认真,他们一个个以主人翁的姿态,走街串巷,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凭一双双慧眼,写出了一份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回到班级进行交流,并以班级的名义给当地有关部门分别发出了一封封建议信,有关部门被这些中学生的环保意识震撼了,有的立即提出了整改措施,而且给学校发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此时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因为他们终于领略到了创造的快乐。

加强学生思想品德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6

一、培养学生想象力,给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平台,课上能自学的材料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交流讨论的知识点,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空间里提高思想品德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保障,从而能够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探索性的学习,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效率。

比如,在进行“人生难免有挫折”的教学时,我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人生受挫折的资料。学生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阅读,理解了受挫折时的具体做法,从而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林肯一生中受到的挫折。阅读完这个故事,我让学生思考林肯在挫折面前是如何应对的,并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使学生的阅读经验得到了积累。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阅读渠道,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思想品德素养

在知识信息时代,如果教师不拓宽阅读渠道,不拓展阅读视野,还是死教教材,按部就班,不主动拓展新知识,思想品德课教学就很难有时代气息,很难适应开卷考试的需求,很难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我们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应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利用课件展示尽可能多的课外信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电视媒体、新闻报纸等渠道进行课外阅读,丰富阅读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比如,在进行“身边的诱惑”的教学时,我就利用网页课件进行了教学。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我设计了网页课件,并提醒学生要拒绝身边的诱惑,要学会自己控制自己,让学生理解网络其实不仅是玩游戏,用好网络资源更能为我们的学习服务,从而能提高学生筛选、鉴别等能力。比如,我在网页课件里展示了青少年吸烟、喝酒、上网玩大型游戏的视频资料,这些青少年有的已经走进了劳教所,有的已经堕落成无家可归的孩子,有的和父母已经反目成仇,也有的是刚刚走向这个边缘……这些案例的出现,给学生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这样用身边的例子教育、提醒学生,可以使学生注意不要受身边不良习惯、嗜好的影响,能够鉴别真善美,鉴别对错,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武装自己,做个合格的中学生,做一个人格、思想高尚的中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如公共广告屏上的抵制不良诱惑的视频节目,小区里抵制身边诱惑的宣传标语,节假日广场上进行的弘扬正能量、抵制不良诱惑的演出等。通过对社会上的那些抵制不良诱惑、宣传正能量的知识阅读,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可以得到提高。这样,在拓展阅读途径、丰富知识视野的同时,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了陶冶,学生的道德水准得到了提升。

三、改变教学理念,进行科学施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教育理念应当提倡主动探究式学习,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程,合作阅读、合作探究是很好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下大力度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加大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二十一世纪的新型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教师讲授变为学生自主回答,并让学生在个体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中积极学习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更活跃,思维更敏捷,考虑问题更全面,真正使学生的答题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友好交往礼为先”时,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上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我国国家主席出访外国的视频片段。在相互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友好交往,都是礼仪为先,相互尊重,相互礼让。在视频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了“友好交往礼为先”的重要性。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教材上的知识模块进行全面、深刻的阅读和分析,理解其中要表明的道理。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再进行讨论、探究的方法掌握新知,并落实到自身行动上,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总之,阅读是教学的重要手段,阅读是思想品德教学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法宝。我们应在课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思想品德在自己成长中的引领作用,通过阅读、讨论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加强,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学有所获。此外,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科学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平台,使思想品德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赵云霞.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整合到思想品德课中[J].新课程学习:下,2010(7).

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篇7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准结合点, 对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要深入进行挖掘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 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进行教学的重要载体。目前, 我国不同地区选用的思想品德教材尽管版本和内容编排不同, 但都具有视角开阔、生活熟悉、情境鲜活、语言灵动等特点。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能够挖掘有关人格教育的内容,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将人格教育融入每一节课。然而, 有些教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人格教育的贯彻。

思想品德课就是培养学生的德行良好, 不断提升心中的“向善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人格健全的培养, 注重行、意、情、知的教育, 只有这样, 学生的人格水平才能不断地得到提升, 人格结构才能向更富有创造性、责任感、更独立、更自觉的健全人格方向发展。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将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身心的全面发展放到重要位置, 要一切从学生出发, 贯彻人本主义思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关注他们的人格形成、道德修养、情感体验、情绪生活, 促进他们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 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通过对他们的教育, 不仅使他们掌握基本技能、基础知识, 也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得到形成。

三、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实效和创意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理论体系。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 主体地位得到突出;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与展示自我的机会, 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 思想品德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宽。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心理沟通得到了加强, 自我意识得到了提高, 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得到了培养。

初中思想品德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主要包括调查、参观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利用网络收集素材、模拟表演、小组辩论、社会调查与实践、小组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 应当让学生知道学习目的, 对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强调;其次, 让学生明确社区调查的任务;再次, 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最后, 把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成员学会了共处, 学会了如何合作, 情感交流得到了增强, 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习目标能够很好地得到实现。

四、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沟通氛围

创设和谐、友好、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更是培养学生自强、自信、自尊的健康人格的关键。长期以来, 教师是把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目标, 认为教师是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而且还是绝对的权威和真理的化身, 从而造成这样一种潜意识: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进行交流, 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被扼杀。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开展教学工作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要鼓励学生去积极发现问题, 要能够增强情感的交流, 要能够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氛围, 要能够形成大胆创新的精神和勇气, 师生之间要能够建立和谐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能够信任、理解、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可以采取演讲或者讨论的方式进行, 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平等的, 师生之间可以争辩、讨论, 教师应当以旁观者身份给予指导, 使学生在温馨、宽松教学氛围中有话要说、有话敢说、有话想说, 增强他们的善于表达、勇于创新、独立进取的精神。

五、对评价方式进行完善, 从而使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得到保证

教师要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断进行完善, 所采用的评价方式应当体现以下特点:

1. 发挥主体性

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一定来自于老师, 可以采取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的形式, 使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方式,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 将评价变成了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反思、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2. 重视实践性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引起重视, 也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3. 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 因此学生之间的思维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对于一些对知识掌握较慢的学生要鼓励他们通过别人的帮助或者自己的努力, 使基本目标能够争取达到, 尽可能地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激发, 对于他们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教师平时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闪光点, 要能够使优点不断地得到发挥, 使其成为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4. 体验全面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到来, 竞争加剧、知识爆炸, 要想适应社会发展仅仅靠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是不行的。因此, 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 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应当对学生是否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是否会学习等进行综合评价和全面考查。

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初中学生,健全人格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初中学生的性格、兴趣、思想都处在形成期, 他们需要被细心地呵护、耐心地引导。不得不说,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 它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思想,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让学生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初中思想品德还能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让学生变成更好的自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 老师一定要重视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 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要帮助学生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拥有更好的生活, 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帮助学生走进青春、了解青春,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帮助学生做情绪的主人, 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 从而拥有高雅的生活。我想很多人想要的生活无非就是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的快乐并且富有情趣。这都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以带给学生的。

很多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 他们会变得非常暴躁、叛逆, 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和家长讲, 老师对他们管得越严, 他们越反感, 并且他们会对异性产生一种莫名的好感, 这时候的他们还没有一定的安全知识, 可能会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一生的事情。比如一个八年级的女生, 和一个男生早恋, 最后怀孕了, 连学也上不成了, 因为怀孕了, 家长只能让他们结婚, 可是两个人初中都还没有毕业, 自己都还是个孩子, 怎么能当父母?他们也没有到达法定结婚年龄, 连结婚证都拿不到, 孩子后来生下来了, 但是这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一段时间就分开了。他们由于年纪小, 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 一旦做错事根本就无法承担后果。因此, 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 例如, 在讲《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这一个章节内容的时候, 就应该让学生明白盲目从众心理的危害, 让学生学会丰富自己的生活, 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可以过得非常的有意义, 让学生可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杜绝一切不良嗜好, 追求高雅生活情趣。

二、要帮助学生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由于年纪小, 很多学生不会拒绝自己身边的诱惑, 因此老师们经常发现他们在厕所偷偷地抽烟。很多学生学会抽烟就是因为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往往一个男生抽烟就会带动一群男生抽烟。我们还发现, 班上有一个人网络游戏玩得很厉害, 他身边的人在他的影响下也被网络游戏吸引, 于是他们就相约一起去网吧包夜, 不回寝室不回家, 让老师和家长担心, 他们却在网吧玩游戏玩得天昏地暗。

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学生不能拒绝身边的诱惑导致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和《过健康、安全的生活》等章节内容的时候, 就可以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诱惑, 比如金钱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的诱惑, 也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种种危害, 让学生学会拒绝一些不良诱惑, 同时对身边的潜在危害提高警惕, 学会用智慧和法律来保护自己。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能帮助学生拒绝身边的诱惑, 保护自己, 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安全。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如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能教会学生坚强, 让学生做一个坚强的人;可以教会学生自尊自信, 让学生做一个自尊自爱, 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可以教会学生自立自强, 让他们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家人、什么是朋友, 让学生学会爱家人爱朋友, 拥抱亲情和友情, 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可以让学生学会宽容, 明白宽容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德, 不斤斤计较;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公平和正义,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觉地维护公平、维护正义;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让学生明白生命的珍贵, 让学生可以珍爱生命、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很多初中生的心理非常脆弱, 他们遇到一点点的挫折就想要放弃, 被老师批评一下就觉得自己委屈得不得了, 跟同学之间闹了点小矛盾也感觉这是自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因此, 在教学《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立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这些章节的时候, 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尊和知耻, 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 老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让他们在遇到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时, 可以淡定从容;老师要让学生学会不依赖父母、不依赖老师, 不依赖同学, 自己独立地处理生活及学习中的难题, 学会独立;老师要给学生分析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和逆境, 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的困境和逆境,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让他们保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总之, 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非常重要, 它能够帮助学生拥有更好的生活, 让学生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能够让学生过上健康安全的生活;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 让学生成为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宽容大度的人。

参考文献

[1]赵清兰.谈初中思品课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成功, 2011 (11) .

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创新能力,氛围,设疑,情境

实施素质教育, 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这种把现有的结论当作积极真理, 强调结论权威性的做法, 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受到限制, 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 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

(一) 使用激情性导语导入新课

一个好的课堂开头,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在讲授《我与父母交朋友》一课时, 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先请知道自己生日的学生举手, 然后请知道父母生日的学生举手。通过比较, 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 同时也没有几个学生知道父母的生日。接着,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 《父亲》《儿行千里》,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时教师语重心长地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学们想一想, 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我们应该怎样尊重父母?又该如何与父母相处?”这样学生的心扉豁然打开, 很快进入了新课学习。

(二)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师生、生生平等对话, 使学生养成敢想、敢说、敢问的好习惯。如在讲授“人口国情”与“计划生育”时, 不少学生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出了疑惑。面对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 笔者耐心倾听, 或赞许, 或鼓励, 或给予解疑释惑。教师的一句简单的奖励性评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学乐学。

二、精心设疑, 培养创新意识

(一) 课前做好问题预设, 课堂留足空间

教师在每一次课前应设计好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 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 为课堂生成素材留有足够的空间、时间, 迎接生成性资源。例如, 在讲授《防微杜渐,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一课时, 其重点是讲清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先创设几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论。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很轻松地就理解了。

(二)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思维发散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有创意, 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板书和教学活动等, 不断地诱发学生发散思维。例如, 在教学《对不良诱惑说 “不”》一课时, 教师可以跳出教材, 设计“实话实说”的活动环节。先设计几个问题, 接着学生小组交流, 各组代表自我剖析, 并寻找拒绝不良诱惑的方法。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事例, 并开展小组探究。这种提问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 从而有利于学生将道德认识转为行为目标, 直接影响自己的行为。

三、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 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 在讲 《友好交往礼为先》一课时, 教师可让三个学生进行“问路”的情景表演。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古代两个生意人甲、乙都迷了路, 先后遇到一个老人, 忙上前问路, 却遭遇不同结果。甲是这样问路的:“喂, 老头, 从这里到苏州还有多少里?”老人说:“走中间那条路, 到苏州还有七八千丈。”甲很迷茫, 不知路在何方。而随后乙在礼貌地请教老人后, 却一下子微笑起来, 因为他明确了自己要走的路。在精彩的情景表演后, 教师可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问题的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激烈的讨论, 并且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礼”的重要性。这样很好地使学生潜在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挖掘和展现。

四、课堂内外延伸, 提供创新空间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 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创造机会, 让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 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探求新知识, 获得创新源泉。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到的知识, 而且在活动中培养了独立思考、求新创异的创新精神。例如, 在讲授《了解国情, 立足国情》时, 可组织学生对家乡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并设计几个具有特色的课题。从选题、收集资料, 到撰写报告、答辩、展示研究成果, 全程由学生自主决断, 教师只起到指导和协调作用。学生通过合理分工, 分头进行研究:或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翻阅大量相关资料;或实地调查走访, 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整理、分析、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最后写出研究性学习报告。

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篇10

一、注重平时的情感交流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会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思想品德课了,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在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以师生的友情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某位教师情感越深,就越喜欢听他的课。反之,受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会不理睬或抗拒老师的要求,在学习上表现为不求上进。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举行师生沟通活动等形式优化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1)在课堂教学中,以言激情。学生们正处在个性发展的关键性阶段。教师语言表达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全体学生都以优美的语言来激发,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呵斥,特别是对后进生鄙视,学生心理受到极大的挫伤,自尊心没了,学习兴趣也就随之消失。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语言能力的训练,这关系到鼓励学生,尊重学生,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语言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以行激情。以行激情是指教师的行为,尤其是课堂教学中的举手投足等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得体、优美、幽默的举止让学生感到教师端庄严肃而又亲切自然,妙趣横生,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讲。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以物激情。以物激情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恰当地利用图片、录音、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实物,科学、巧妙地进行直观教学,促进学生直接思维、主动参与,沟通师生知识信息、情感信息的传递。借助这些实物,给出情景动机,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习目的教育

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把学习思想品德课视为乐趣。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发自内心的需要。如我在教授“我知我师”时,在课前专门设计“教师访谈”活动,通过访谈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老师,增强老师形象的亲和力,消除对老师的神秘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在课堂教学时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的,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青少年正处在兴趣的高峰期,好奇、好学,对许多问题都感兴趣,碰到新鲜的事物总想知道为什么,还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起学生的好奇,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从一开始就发生兴趣,以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如我在教学“严也是一种爱”时, 我说“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父母教育子女要严,才能使子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由于子女与父母两代人的关系,容易产生代沟,子女对父母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我们应如何认识代沟,怎样认识逆反心理,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呢?由此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对代沟和逆反心理等问题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到了本课新知识的学习中。

五、注重教学评价

在学生的心里,教师是最有威望的人,他们的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学习上,得到表扬, 学生们会非常高兴,同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受到批评, 则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教师要特别慎重地使用批评,更不能斥责挖苦学习差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信奉孩子是夸出来的理念。因此,我总是刻意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进行赏识教育,让他们始终相信“我能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发挥课文插图的形象作用

现行教材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插图,其目的是借助图画的形象作用,以可感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做到一“挖”画面讲了什么,内在含义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活”,努力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人、事、景、物跃然纸上。三“扩”,将画面的内容加以扩充延伸,充实画面的内涵和外延。通过看画面、想问题、讲道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篇11

多年来,由于我们在解决知识与能力这对矛盾中处理不当,在教与学、教与考中只注重知识而忽视能力,教学效果不佳,致使“高分低能”的问题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学生学习靠死记硬背,不接触自己的思想实际,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近几年来,由于中考的导向作用,考试命题发生了变化,多注重能力考核,致使思想品德课成绩低分较多。针对这种变化,如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则是我们每个思想品德课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实际问题。

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他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知识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和体现,没有一定量的知识为基础,能力则成无源之水;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知识则成无果之花。因此,对教师来说,不仅要教会学生以知识、真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人发现真理。思想品德课教学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三重任务,在这三者中,传授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提高觉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而培养能力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

科学的识记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记忆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基本。记即存储知识,忆即提取知识。记忆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良好的记忆力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锻炼,要养成多动脑的习惯,通过不断学习,输入新的知识,大脑便不断接受新信息的刺激,激发记忆欲望,增强记忆基础。第一“死记硬背”是不科学的记忆方法,它抑制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如提纲式记忆法、归纳式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重点记忆法,等等。比如,识记不同的社會形态生产力的状况和生产关系的特点,就可以用图表归纳法来记忆。第二,要在理解中记忆,在记忆中加强理解。重要的观点和原理不记住不行,但如果对这些观点和原理不理解,要记住则很难。但如果观点和原理理解了,就能提高记忆效果。

二、由现象或事实引出理论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分析能力反映在从事物现象入手,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及本质。现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现象或事实引出理论观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分析材料,理解和把握观点,以材料为依据,分层次说明观点。在材料运用上要始终以观点为统帅,即选用什么材料、用多少材料,都要以说明观点为准则。既要防止单纯的追求材料丰富、生动、有趣而淹没观点,又要防止缺乏适当材料分析,抽象论证观点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讲课过程式中领悟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自身阅读和分析教材的实践,逐步学会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我国目前生产力状况的分析来说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我们有惨痛的历史教训。另外我们还应该指导学生经常关注国际国内大环境和意识形态中人们思考的一些热点问题,随时随地观察和解释与本学科有关的各种现实问题。比如,在改革开放中,有的学生对我们引进资本主义先进的经营方式、搞股份制、发展“三资企业”等现象,错误的认为我们也在高资本主义,这实际上只看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看不到两者的联系,混淆了事物本质与现象的界限,从而导致错误的认识。对这一类问题,只要我们抓住事物本质,运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理论观点趣分析这些现象就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糊涂观念,同时又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的方法乃是各种认知活动和各种思维方式的基础

运用比较法的目的,总的说来是通过比较,确立事物之间的异同,从而训练和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认识能力,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认清事物发展趋势等。要用比较法对其鉴别和判断,必须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要掌握辨别是非的正确标准。比如,在我国,要分辨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就要掌握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标准;在社会发展趋势上的是非,就要掌握生产力标准等。二是要注意掌握运用正确观点,如阶级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等。比如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封建国家的比较,使学生明确,从国家的本质上看,只要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国家总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和封建国家一样,都是剥削阶级统治被剥削阶级的工具。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资本主义国家比起封建国家它具有明显对策进步性。

四、通过榜样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 篇12

一、创设质疑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需要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开放性教学环境。和谐致美、健康高雅的环境就象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有利于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问题去思考,使质疑活动得到健康发展,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 教师要着力营造适合学生质疑的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让学生敢思、敢问、乐于探究。其氛围的营造可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心理学家认为, 宽松的环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由于师道尊严的影响, 师生缺乏互动、交流, 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落实新课标的今天,教师要适应形势, 树立人本观念, 做到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质疑、问难的信心;另外, 教师还要主动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朋友式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大胆质疑问难。

其次,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品德之一。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的闸门, 积极进行探究, 不断提出问题。因而, 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如在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做诚信的人》关于诚信守则教学中,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多媒体播音并显示“小童帮妈妈诚信卖瓜的故事”, 让学生身临其境, 俨然就像进入卖瓜现场。然后由学生讨论思考: (1) “王婆卖瓜”给人什么感受? (2) 小童的实话实说为什么能打动卖主?通过创设情境和谈话设疑, 激发起学生探究“诚信守则”的兴趣, 构建了一个学生畅所欲言、多角度思维、质疑探究的良好氛围。在此情境下, 学生就能联系社会实际、自身实际来培养质疑创新能力,同时也感悟到“诚信守则”, 做诚信的人。

再次, 充分爱护、尊重学生的质疑意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问者无错”的原则,即疑问无禁区, 疑问无错误。引导学生珍惜并自由行使自己享有的质疑问难的权利。做到只引导学生能不断地有所见疑、质疑, 而不苛求一定要人人探疑、解疑。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认识感受到即使提出的问题可能荒诞可笑、远离现实, 也值得提出和研讨。有了这种平等、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 学生的质疑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展示,各种奇思妙想, 独特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二、指导质疑方法, 教会学生善于质疑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并不在于让学生简单地多问几个“为什么”, 而应着眼于让学生在敢问的情况下善思会学,问出道理, 问出觉悟, 问出能力;同时, 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创新。为此,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培养:

一方面,科学合理利用时间,培养好课前、课上、课后的质疑的习惯。学生课前的预习能生疑, 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列出疑难。具体操作是:在学习、接受相关原理、道理的教学活动之前, 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在完成一般学习任务外, 还应恪守“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的原则, 将探究的主题及相关知识的疑难之处记下,创设质疑基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投入质疑活动, 鼓励他们发扬创新精神, 运用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去自我答疑, 以求得知识掌握的科学化、系统化;在课后的复习、练习、课外活动中, 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反省、质疑。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材的显著特点又是本课程的教学原则。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潜移默化过程。如要将课程所揭示的原理掌握并落实到行动中就必须联系转型期的社会实际进行质疑思考:关于这一原理还有没有其他的相关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等等。

另一方面,冷静地分析教学内容, 培养质疑教材, 质疑教法的意识。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尽管是经专家精心编审的,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一个原理课本中的重复表述,不尽一致的表述等,学生在利用教材的学习中遇有疑问自然就可以质疑;另外, 还可以质疑教师教法。比如, 教师教学中对某些原理理解的偏颇,表述的含糊不清甚至答疑的错误,学生都可以质疑;教学方式、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环节的欠科学之处等,也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相应的教学建议,促进教师改进教法,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相长目的。

三、完善评价,促使学生乐于质疑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学生质疑的评价是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质疑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就是最好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及时地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质疑进行鼓励和表扬性评价,无疑是一种强大而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解决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即使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价值,也要尽量找出其提出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表扬;甚至对其质疑活动中的纰漏思维,在纠正其错误后还要肯定其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其创新意识。教学评价中,要经常使用肯定的、激励性的、宽慰的评价语言。如“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的思考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某同学能表达这样的见解,反映了他的思维独到!”、“某同学今天敢于站起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勇气可嘉!”即使提出的问题很幼稚、肤浅,教者还可以这样说:“如果你能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你就会发现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等。这类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产生情感的愉悦,对于质疑活动乐此不疲。

第二,激发学生开展质疑的互动评价。为实现评价的目的,在课堂上学生分组交流和学习时,教师可艺术性地诱导学生相互提出问题让大家交流探讨,然后评议出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并提到班级集体来诱导大家思考,并对问题的价值作出简洁评价;在实践活动课上,学生们为解决一个问题或探寻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不断提出假设,不断质疑,不断评价,不断探求。这种互动的评价趋势是:质疑———创新———解疑。正是这种互动的评价充实着学生质疑创新的生活,使他们感受到质疑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第三,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坚持质疑创新。在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引导学生实践孔子的“每日三省乎己”这一做人的哲理,对自己的质疑行为定期地进行冷静评价。借助老师的作业批改及成绩报告单中的相应评价,让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成为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阶梯。

上一篇:合同未成立下一篇:情感纠葛